纺织、服装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518
颗粒名称: 纺织、服装业
分类号: F276.3
页数: 2
摘要: 形成手工业纺织小组。全地区社队纺织企业有177家,纺织企业逐步上规模,莲花县下坊乡于 1984年建成无纺织布厂,成了全省最大的乡办麻纺企业。成立服装生产小组或服装生产合作社。1956年先成立了 3个服装生产小组,后合并成吉安市服装生产合作社,1957年又分解为15个服装生产合作社:1958年12月又由15个服装生产合作社改组成美华、飞跃、美丽、东风、红旗、明星6个服装社。至1961年又分解为14个服装生产合作社及一个制旗小组。1968年全市服装生产社合并为一个吉安市服装厂。
关键词: 纺织业 服装业

内容

纺织民国时期及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妇女普遍以纺纱织布为副业,大都为自织自用。农业合作化以后,逐步组织起来,形成手工业纺织小组。公社化以后,扩大成小型纺织厂。永丰县藤田乡1954年由个体户组织起来,办起藤田夏布生产互助组,1956年改称为藤田麻织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130多人, 年产夏布2500匹,产值8万余元,1959年又增加生产麻袋,当年产夏布4843匹,麻袋1.94万条,1971年夏布生产达5033匹。至1979年,全地区社队纺织企业有177家,职工1684人,产值108万元。由于棉麻连年丰收,市场供大于求,农村为了给棉麻找出路,纺织企业逐步上规模,上档次。莲花县下坊乡于 1984年建成无纺织布厂,有职工50人,固定资产74万元,生产涤纶定型棉、无纺布、化纤墙布、针刺棉、 合成革衬布、中空被胎、无纺黏合衬等。产品销往湖南、湖北、广西、陕西、浙江等省,年产值超百万元, 1986年实现利润15.5万元。万安县高陂针织厂1986年创办,开始生产针织服装,1987年后增购手套设备72套,1990年生产棉纱劳保手套3.4万打,大部分由吉安、赣州百货公司包销,小部分产品销往福建、 广东。1990年有职工84人,年产值25万元,纯利润1.9万元,上交税金0. 9万元,固定资产& 3万元。 潞田乡纺织厂,1989年投产,有职工109人,年产棉纱160吨,产值66万元,纯利润6. 3万元,上交税金 1.6万元,固定资产143万元,产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吉安县麻纺厂,系1985年由新坏乡、地县粮食局、白云山林场联合投资250万元兴建的,企业占地5500平方米,有各种机械设备37台,职工256人,固定资产原值171万元,成了全省最大的乡办麻纺企业。1986年投产,当年生产6635中粒麻袋,由地县粮食部门经销。年产麻袋200万条,产值42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406元/人。
  服装新中国建立前,农村家庭大都是自己买布,请裁缝上门给家人缝制衣服。
  1930年10月4日,红四军占领吉安城后,为了解决部队急需的御寒冬装,动员了 200多名裁缝、100 多台缝纫机,成立了 5个缝纫厂,为红军赶制冬装。
  1940年,吉安城内有中式缝纫店150多家,西式缝纫店5家,均为个体户。每户有脚踏缝纫机1〜2 台,全行业共有缝纫机274台,从业人员830人。
  新中国建立初期,个体缝纫店基本保持原状。1950年底,吉安城内有成衣店134户,缝纫机141台, 大多是夫妻店。经过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成衣店组织起来,成立服装生产小组或服装生产合作社。1956年先成立了 3个服装生产小组,后合并成吉安市服装生产合作社,有工人300多名。:1957年又分解为15个服装生产合作社。1958年12月又由15个服装生产合作社改组成美华、飞跃、美丽、东风、红旗、明星6个服装社。当时业务很繁忙,群众做衣服要等候一二十天,才能交货,吉安城内出现了 “做衣难”的问题。至1961年又分解为14个服装生产合作社及一个制旗小组。1968年全市服装生产社合并为一个吉安市服装厂。1980年由服装厂分成服装二、三、四厂。原来的制旗小组发展为机绣刺花厂,1986年又改名为服装五厂。1990年吉安服装厂和服装二厂合并改名为吉安市服装总厂。20世纪80 年代以后,服装款式新潮迭起,外地服装大量涌入吉安市场,而本地生产的服装与外地服装相比,无论是布料、款式、做工都要略逊一筹;此时群众的消费心理也起了变化,改变了过去买布做衣服的习惯,大多数愿意购买现成的服装;同时个体成衣摊点大量出现,收费较低,服装总厂业务急剧下降。1992年吉安市共有乡街集体成衣店10家,从业人员735人.固定资产152.7万元,总产值1150. 8万元,上交税金 20. 7万元。
  吉安县1950年有私营和个体服装业290户,从业人员350人。1953年发展到320户,从业人员350 人。1954年对私营和个体服装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全县成立缝纫合作社20个,共有职工197 人,总产值59.52万元。1962年实行调整,各公社缝纫合作社规模缩小,人员精减,一些小社与其他手工业合并。1965年全县有缝纫服装企业23家,均属乡村集体所有制小厂,总产值48.76万元。1978年后, 各乡镇服装社(厂)划归县乡镇企业局管理,成为乡镇企业的一部分。80年代后,大量新潮时装涌入市场,传统服装加工业开始衰落。1985年,全县有服装制造企业7家,职工89人,总产值10. 3万元。
  遂川县乡镇企业管理局于1984年8月创办江西遂川羽绒厂,厂区占地45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有职工800余人,固定资产1200万元,有羽绒加工机械设备2套,工业缝纫机700台,是江西省羽绒制品、丝绸、布类服装生产的专业厂,具有年加工羽绒1000吨,生产羽绒服、被、睡袋80万件的能力。 1987年羽绒服装评为江西省和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1989年10月获江西省羽绒协会、省服装鞋帽公司组织的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一等奖。产品开始外销到日本、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1991年6月与福建厦门星集有限公司合资兴办厦门集川制衣厂。1992年4月与香港龙星行合资兴办江西星龙服装有限公司,并在深圳设分厂。1994年6月被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为经营进出口业务单位,当年自营出口创汇50. 34万美元。1994年12月,成立江西遂川羽绒进出口公司。当年完成产值2019万元,销售收入1843万元,创汇125万元,税利45万元。
  全区乡镇企业生产各类服装(含部分城镇二轻集体企业):1997年287. 88万件,1998年5.97万件, 1999 年 423.03 万件,2000 年 275.69 万件。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