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金、衡器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4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五金、衡器业
分类号: TS91
页数: 2
摘要: 吉安城内有金银加工业17家、铜器业8家、铁器业20家、锡器业12家。先后组建了 5个铁器生产合作社,3 个小五金生产合作社及黑白铁合作社、熟铁铜合作社、群力锡合作社、钢火小组、剃刀小组等手工业社、 组,铁器社先后分化为力车厂、锻压厂、铁制农具厂等企业。小五金社、黑白铁社、锡器社等分化为饭金厂、阀门厂、标准件厂、元钉厂、五金电器厂等企业,吉安城区的金银首饰加工行业,如泰和县当时全县城乡有私营铁匠店37家,县城赵印招等5家铁匠店组成铁器生产小组。8月转为澄江镇铁器手工业合作社。
关键词: 五金制品 加工工业

内容

五金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的金、银、铜、铁、锡五金行业大多集中在吉安城区。1941年《吉安县志》载: “金、银、铜、铁、锡为五金,其工业在县城营业较大;金银器以成色十足为上;铜器有红铜、黄铜、白铜之别;铁器以加钢者为贵;锡以点铜锡为美。”吉安城内有金银加工业17家、铜器业8家、铁器业20家、锡器业12家。在永叔路、中山路口开设的老同升、庆祥、宝成、乾益升,是吉安的老字号金店,专业从事金银饰品加工销售。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城区的五金行业,在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先后组建了 5个铁器生产合作社,3 个小五金生产合作社及黑白铁合作社、熟铁铜合作社、群力锡合作社、钢火小组、剃刀小组等手工业社、 组。几经分合变迁,铁器社先后分化为力车厂、锻压厂、铁制农具厂等企业;小五金社、黑白铁社、锡器社等分化为饭金厂、阀门厂、标准件厂、元钉厂、五金电器厂等企业。文山街道先后创办了东方红五金厂、 金属容器厂;习溪桥街道创办了高峰弹簧厂,均生产各种五金产品。吉安城区的金银首饰加工行业,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中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吉安地区支行开办了吉安市金银首饰店, 聘请退休老工人组建加工作坊,开展金银首饰制作业务。个体金银首饰加工户也相继出现,不断增加。
  各县的五金行业,新中国建立前以铁业居多。如泰和县当时全县城乡有私营铁匠店37家,从业者 112人。在县城开业的铁匠店有李生和、赵同福、杨二和、阮永和、赵鸿福等16家,铁匠40人;白铁店有万鸿发、万久和、潘隆盛、黄万和等5家,工匠11人;锡店有余昌元1家1人。峡江县1942年县城有铜匠店2户,锡匠店2户,银匠店1户、铁匠店2户,主要生产银质首饰、茶壶、酒壶、铁制器具等。新干县 1948年,县城有铁匠店3家,各好镇都有铁匠店1 ~ 2家,其他各县大致相同。
  各县五金行业,新中国建立后也发生了变化。泰和县1951年全县有铁匠店53家,工匠136人,产铁器8215千克。1954年1月,县城赵印招等5家铁匠店组成铁器生产小组,8月转为澄江镇铁器手工业合作社。1962年全县有铁器社20个,职工340人,生产铁器10. 36万件。1969年澄江铁器社改组为合作工厂,后又分解为县插秧机厂,机引农具厂。1972年后,县标准件厂、打谷机厂相继并入机引农具厂,职工达143人,生产铁犁、铁耙、锄、锹、铁锅、打谷机和配件及日用金属制品。1988年全县生产铁制农具 18.4万件。峡江县1956年后,个体五金户都分别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60年分为铁业一社、二社、三社。1968年三社合并成为峡江铁工厂。厂内设铸造、飯金、锻压、制造四个车间,以生产农具为主。 1999年11月更名为峡江县长风机械厂,主要设备有车床、刨床、钻床、冲床、中频炉等,主要产品有打谷机、铸钢件、生活用具及其他维修业务,至2000年该厂有职工44人,年产值346万元,利税9.5万元。新干县1950年县城有铁匠铺7家;1963年有铁业合作工厂2个,铁业合作社9个,铁业小组12个,从业人员214人,工业总产值33. 33万元;1977年社办铁业社13个,职工人数198人,工业总产值30. 13万元; 1985年乡镇铁业企业14个,职工人数169人,年产值31.66万元。1970年新干铁工厂改建为新干五金厂,下设铸造、飯金、白铁车间,年平均职工47人,年产金属窗18吨、防盗门1000片、铸铁煤炉1万只、打谷机2000部、中小农具1万件、节煤炉1000只,工业产值27.1万元,税利1.1万元。
  1957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全区有铁业合作社(组)127个,从业人员2431人,固定资产10.13万元,完成产值241万元,实现利润1.77万元。主要产品有铁制农具、工具,日用生活的铁锅、菜刀、剪刀、锁等。1965年全区有铁业合作社(组)228个,从业人员3391人,完成产值502. 7万元。 主要产品产量:铁制农具94.06万件(其中锹3.41万把、锄11.88万把、镰刀17.43万把、犁头10.35万只),复合钢材制品7.6万件,半机械化农具1万件,工业用锹0. 87万把,猎枪76支,铝制品2. 86吨,铁锅6.3万口,菜刀4. 77万把,各种铁锤1.26万只。1980年全区五金行业企业完成产值399. 7万元,主要产品产量:黑白铁制品(主要是农具)174.4吨,铁锅1.53万口,元钉499吨,低压闸阀9. 38万只,水龙头7.9万只,箱锁5.2万套,箱零件8. 41万件,铝制品10.59吨。1990年全区五金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934.4万元。主要产品产量:铁制农具21.21万件,白铁制品337.44吨,马铁零件74. 47万件,元钉 477.51吨,箱锁7.74万套,箱五金零件41.33万付,铁锅15.4万口,钢煤锹2.73万把,低压闸阀19.6万只,水龙头3.91万只。1997年全区五金制品企业有2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208. 6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中小农具9.4万件,元钉68.36吨,黑白铁制品535吨,低压闸阀6.45万只,印铁制品16.7吨。
  衡器吉安城区的衡器业,至1949年有10余家制作木杆秤的个体户。其中以开设在上永叔路的熊生盛秤店规模较大,雇工约5人,年产各种木杆秤2000余把,产品销往区内城乡各地。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 制秤个体户组织起来,成立吉安市衡器生产合作社,有社员20多人,仍以生产木杆秤为主。1985年引进设备,开始制作磅秤,以后又试制成功台秤,职工增至200多人,改名为吉安市衡器厂。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便于管理,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从衡器厂析出组建衡器二厂,专门生产木杆秤,原衡器厂专门生产磅秤和台秤。
  泰和、万安县城均有小型制秤作坊,从事木杆秤的制作和修理业务。万安衡器厂1990年有12人。 莲花县下坊乡斜田村有周姓祖传制秤技艺。至1989年,该村有35户从事其业。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