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轻工制造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471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轻工制造业
分类号: F407.8
页数: 18
摘要: 本章记述的轻工制造,主要包括五金衡器制造、陶瓷生产、造纸、印刷、服装鞋帽生产、竹木加工、皮 革糅制、烟草加工、火柴制造、教学用品生产、工艺品制作等11个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源于古老的手工 业。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演变,其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家独户到合作社,从 作坊到工厂,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从面向少数家庭到面向整个社会,从农村圩场到走向国际市场。
关键词: 轻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本章记述的轻工制造,主要包括五金衡器制造、陶瓷生产、造纸、印刷、服装鞋帽生产、竹木加工、皮革糅制、烟草加工、火柴制造、教学用品生产、工艺品制作等11个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源于古老的手工业。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演变,其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家独户到合作社,从作坊到工厂,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从面向少数家庭到面向整个社会,从农村圩场到走向国际市场。
  第一节五金、衡器业五金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的金、银、铜、铁、锡五金行业大多集中在吉安城区。1941年《吉安县志》载: “金、银、铜、铁、锡为五金,其工业在县城营业较大;金银器以成色十足为上;铜器有红铜、黄铜、白铜之别;铁器以加钢者为贵;锡以点铜锡为美。”吉安城内有金银加工业17家、铜器业8家、铁器业20家、锡器业12家。在永叔路、中山路口开设的老同升、庆祥、宝成、乾益升,是吉安的老字号金店,专业从事金银饰品加工销售。
  表11-12-1 1941年吉安城内五金行业情况分类企业数资本额制品价格工人数说明每家2 ~ 10 20年前,金价每两跌金银业 17 1000 ~ 3000 元首饰及器皿金:每两50 ~ 120元人,共计至20余元,自欧停战银海两1 ~ 1.4兀 85人后,金价日见上涨,银价无甚剧变铜之来源颇缺,收买铜业 8 1000 〜2000 元响器、饰器、用器、玩每斤3 ~6角每家2人, 清代制钱(钱币)熔销器、陈列器等共计16人净尽,近具将铜元熔以制器铁业 20 50-200 元武器、利器、用器、防每斤2~4角每家3人, 本业以易天兴铁器驰卫器等共计60人名,钢火特佳锡业 12 100-300 元仪仗香炉、花瓶、茶每斤2~5角每家2人, 本业多靖安人酒饮具、其他用品共计24人注:本表录自1941年版《吉安县志》卷二十七《民事志工业》。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城区的五金行业,在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先后组建了 5个铁器生产合作社,3 个小五金生产合作社及黑白铁合作社、熟铁铜合作社、群力锡合作社、钢火小组、剃刀小组等手工业社、 组。几经分合变迁,铁器社先后分化为力车厂、锻压厂、铁制农具厂等企业;小五金社、黑白铁社、锡器社等分化为饭金厂、阀门厂、标准件厂、元钉厂、五金电器厂等企业。文山街道先后创办了东方红五金厂、 金属容器厂;习溪桥街道创办了高峰弹簧厂,均生产各种五金产品。吉安城区的金银首饰加工行业,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中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吉安地区支行开办了吉安市金银首饰店, 聘请退休老工人组建加工作坊,开展金银首饰制作业务。个体金银首饰加工户也相继出现,不断增加。
  各县的五金行业,新中国建立前以铁业居多。如泰和县当时全县城乡有私营铁匠店37家,从业者 112人。在县城开业的铁匠店有李生和、赵同福、杨二和、阮永和、赵鸿福等16家,铁匠40人;白铁店有万鸿发、万久和、潘隆盛、黄万和等5家,工匠11人;锡店有余昌元1家1人。峡江县1942年县城有铜匠店2户,锡匠店2户,银匠店1户、铁匠店2户,主要生产银质首饰、茶壶、酒壶、铁制器具等。新干县 1948年,县城有铁匠店3家,各好镇都有铁匠店1 ~ 2家,其他各县大致相同。
  各县五金行业,新中国建立后也发生了变化。泰和县1951年全县有铁匠店53家,工匠136人,产铁器8215千克。1954年1月,县城赵印招等5家铁匠店组成铁器生产小组,8月转为澄江镇铁器手工业合作社。1962年全县有铁器社20个,职工340人,生产铁器10. 36万件。1969年澄江铁器社改组为合作工厂,后又分解为县插秧机厂,机引农具厂。1972年后,县标准件厂、打谷机厂相继并入机引农具厂,职工达143人,生产铁犁、铁耙、锄、锹、铁锅、打谷机和配件及日用金属制品。1988年全县生产铁制农具 18.4万件。峡江县1956年后,个体五金户都分别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60年分为铁业一社、二社、三社。1968年三社合并成为峡江铁工厂。厂内设铸造、飯金、锻压、制造四个车间,以生产农具为主。 1999年11月更名为峡江县长风机械厂,主要设备有车床、刨床、钻床、冲床、中频炉等,主要产品有打谷机、铸钢件、生活用具及其他维修业务,至2000年该厂有职工44人,年产值346万元,利税9.5万元。新干县1950年县城有铁匠铺7家;1963年有铁业合作工厂2个,铁业合作社9个,铁业小组12个,从业人员214人,工业总产值33. 33万元;1977年社办铁业社13个,职工人数198人,工业总产值30. 13万元; 1985年乡镇铁业企业14个,职工人数169人,年产值31.66万元。1970年新干铁工厂改建为新干五金厂,下设铸造、飯金、白铁车间,年平均职工47人,年产金属窗18吨、防盗门1000片、铸铁煤炉1万只、打谷机2000部、中小农具1万件、节煤炉1000只,工业产值27.1万元,税利1.1万元。
  1957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全区有铁业合作社(组)127个,从业人员2431人,固定资产10.13万元,完成产值241万元,实现利润1.77万元。主要产品有铁制农具、工具,日用生活的铁锅、菜刀、剪刀、锁等。1965年全区有铁业合作社(组)228个,从业人员3391人,完成产值502. 7万元。 主要产品产量:铁制农具94.06万件(其中锹3.41万把、锄11.88万把、镰刀17.43万把、犁头10.35万只),复合钢材制品7.6万件,半机械化农具1万件,工业用锹0. 87万把,猎枪76支,铝制品2. 86吨,铁锅6.3万口,菜刀4. 77万把,各种铁锤1.26万只。1980年全区五金行业企业完成产值399. 7万元,主要产品产量:黑白铁制品(主要是农具)174.4吨,铁锅1.53万口,元钉499吨,低压闸阀9. 38万只,水龙头7.9万只,箱锁5.2万套,箱零件8. 41万件,铝制品10.59吨。1990年全区五金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934.4万元。主要产品产量:铁制农具21.21万件,白铁制品337.44吨,马铁零件74. 47万件,元钉 477.51吨,箱锁7.74万套,箱五金零件41.33万付,铁锅15.4万口,钢煤锹2.73万把,低压闸阀19.6万只,水龙头3.91万只。1997年全区五金制品企业有2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208. 6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中小农具9.4万件,元钉68.36吨,黑白铁制品535吨,低压闸阀6.45万只,印铁制品16.7吨。
  衡器吉安城区的衡器业,至1949年有10余家制作木杆秤的个体户。其中以开设在上永叔路的熊生盛秤店规模较大,雇工约5人,年产各种木杆秤2000余把,产品销往区内城乡各地。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 制秤个体户组织起来,成立吉安市衡器生产合作社,有社员20多人,仍以生产木杆秤为主。1985年引进设备,开始制作磅秤,以后又试制成功台秤,职工增至200多人,改名为吉安市衡器厂。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便于管理,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从衡器厂析出组建衡器二厂,专门生产木杆秤,原衡器厂专门生产磅秤和台秤。
  泰和、万安县城均有小型制秤作坊,从事木杆秤的制作和修理业务。万安衡器厂1990年有12人。 莲花县下坊乡斜田村有周姓祖传制秤技艺。至1989年,该村有35户从事其业。第二节陶瓷业境内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和出土陶瓷证实,早在晚唐时期,坐落在今吉安县永和镇的吉州窑就开始陶瓷生产。明代《东昌志》记载:“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五代后周显德元年 (954),朝廷在此专门设立了临江里瓷窑团管理瓷窑的机构。当时的主要产品有酱褐釉瓶、乳白釉碗、 罐、注壶、盏等。北宋时期,吉州窑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器产地,全国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其时除继续烧制晚唐时的产品外,并首创烧制黑釉瓷。尤以兔毫斑、鹘捣斑具有吉州窑独特的风格。黑釉瓷的木叶纹(木叶天目)是吉州窑的独创,成为珍藏佳品。北宋景德年间(1004 ~ 1007),朝廷在永和置监镇司管理窑业行政事务和税收。南宋是吉州窑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规模空前,工匠数千,品种达120 余种。有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黄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琉璃器等。装饰为印花剔花、洒釉、剪纸贴花和堆雕等技艺,产品纹样丰富,绚丽多彩。制瓷艺人舒翁、舒娇父女俩的产品质量最优,声誉尤著,世人称之为舒家窑。南宋灭亡,吉州窑遂即逐渐衰败。究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明曹明仲著 《格古要论》说:“宋文丞相过此,窑变成玉,遂不烧焉。”清朱琰著《陶说》说:“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至饶”。清吉安太守吴炳著《游记》中说:“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二是南宋晚期,文天祥奉诏起兵勤王,路过永和,振臂一挥,一呼百应,有3000窑工随文天祥东进抗元。抗元失败后,文天祥被俘,元军对赣吉一带进行疯狂报复和残酷镇压,吉州窑业被毁,窑工惊恐逃亡。
  与吉州窑同时,境内还有几处窑址。吉安市天玉镇石坑村畚箕岭发现的古陶瓷遗址,距市区7千米,距永和镇18千米,岀土大量各个时期烧制的瓷器,其造型、釉色、款式均与永和吉州窑相同,部分瓷器碎片有“吉记”字样的乳白釉瓷、黑釉瓷、仿龙泉瓷、绿釉瓷、白地彩绘瓷。经专家考证,该窑是属于吉州窑系的一个主要窑场。永丰县史料记载,早在南宋时,县境内潭头山口,便生产陶瓷产品,其陶瓷工艺与永和吉州窑相似。至元代,永丰县各瓷窑的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石马窑多生产建筑用的沟瓦、水管;沙溪街脑上和拱江背窑生产陶器碗和瓮钵;潭头山口窑场多生产饭碗、菜钵、茶壶、盆等;富溪、谭城、坑田等窑场生产髡、缸、钵等。峡江县考古发现,水边镇刘家村南和戈坪乡芳洲村宋代就有瓷器生产,终烧时间不详。
  1981年6月5日国家轻工部发出(81)轻硅字第31号文件,要求恢复、研究吉州窑的陶瓷生产。 1982年吉安县成立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厂。第一期工程,建仿古龙窑一座,形成一条仿古瓷生产线,主要生产盏、瓶、罐、炉、彩绘酒具、茶叶缸、玩具等仿古瓷、陈设瓷和日用陶瓷。传统的釉下彩绘, 剪纸贴花、木叶天目工艺得到恢复,各种产品相继进入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南斯拉夫、匈牙利、法国、捷克、日本、奥地利等国家及香港地区。1985年进行第二期扩建工程,投资88. 5万元,建六孔推板窑 1座,购进各种机械设备16台,形成酒瓶和琉璃器两条生产线,具有年产礼品酒瓶20万件、建筑陶瓷80 万件的生产能力,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仿古瓷、陈设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四大系列130多个品种。吉安县1985年全县陶瓷企业有6家,其中国营1家,乡镇办5家,职工145人,固定资产126.82 万元,总产值20.4万元。泰和县1955年合作化后,陶瓷业组成互助组、合作社,提高了产量。1976年塘洲陶器合作社,扩建为两个陶器厂,购进部分机器设备,能生产工业、建筑、生活、卫生等70多个品种陶瓷产品,并首创生产玻璃瓦及800斤、1000斤容量的大缸。产品除在区内销售外,还销往上海、武汉、芜湖等地。1985年县二轻局与天河煤矿集团合资51. 86万元,建成县瓷厂,下设原料精制、成型、烧炼、工艺4个车间,有职工187人,主要产品有青花三头马蹄饭具、白胎三头马蹄饭具、青花双龙白玉茶杯等68 个花色品种。1987年9月又投资298万元进行改造扩建,使生产规模达到年产日用瓷948.6万件。 1988年泰和全县有陶瓷企业12个,年生产日用陶瓷194.43万件,工业产值139.9万元。峡江县1971年重振瓷业产业,1990年全县有陶瓷业4家,职工34人,固定资产4. 2万元,产值24. 46万元,利税2.4万元。永丰县富溪胜陶瓷厂,1985年有职工31人,产值6.5万元,利润1万元,产品有髡、缸、钵、壶、罐、盆等日常用陶器。宁冈县在新中国建立前,县内有小型陶器生产作坊,1971年创建红光瓷厂,生产粗瓷碗。后在莲花县老红军甘祖昌将军的大力支持下,该厂进行改造扩建,于1978年11月转为国营企业,改名为宁冈会师瓷厂。是年全厂有职工134人,固定资产原值14.32万元,产值2. 61万元。嗣后,该厂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浙江绍兴、广东佛山等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经过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已成为吉安地区生产规模最大、为江西省轻工业厅的重点陶瓷生产企业,拥有大小各式窑14座,各种机电设备92 台(套),快速链杆干燥生产线3条,年生产能力为:碗、盘等日用瓷1500万件,建筑用瓷12万平方米和少量的陈设瓷。1996年该厂一分为二,保留宁冈会师瓷厂,为专门生产建筑用瓷的企业(参见本篇第六章第三节),将日用瓷生产部分划出,设立宁冈恒华瓷厂。1996年,宁冈恒华瓷厂生产日用瓷840万件, 实现销售收入498万元,上交税金20万元,利润15万元。
  第三节造纸业境内造纸业历史悠久,在古代生产过许多名纸,为文人、书刊家所称誉。《新唐书》中就有用水草为原料制作陟厘纸,列为贡品的记载。宋朝生产的竹纸,是见诸书画名人笔下的名纸。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江苏常熟人毛晋藏书楼“汲古阁”为了刻印十三经、十七史等典籍,派人来江西选购纸张,吉安生产的毛边纸以易着墨和印刷清晰被选中。此后,毛晋每岁都来吉安定购毛边纸。
  清道光年间遂川县造纸业已具相当规模,分布在全县十多个乡,其中尤以碧洲乡为重点产区。当时生产的品种就有毛边纸、表芯纸、绵纸、草纸等,成为县内的一宗土特产品。当时永丰县的毛边纸生产也具很大规模,至光绪年间,全县有纸槽二百余家,产量达二万余担,尤以藤田为毛边纸的集散地,远近颇具声誉,故包装外运时,要打上藤田毛边纸的印记,方可畅销。
  民国时期,境内各县造纸业均有发展。1920年吉水县办起了 20多家小型造纸作坊,用毛竹、稻草、 石灰为原料,生产质量较次的烧纸,年产230万把,销往县内外。1927年永新县白沙塘、曲江坳等地建纸槽29个,生产土纸约2100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在横岭办了一个造纸厂,有20多名职工,产品除自用外,还运往白区交易。1930年永丰县产土纸5000担,至1949年产纸5万担,销往吉安、南昌及汉口等地,外销达4. 8万担。1934年遂川全县有纸槽668个,从业人员达1710人,年产草纸 12.8万担。1946年宁冈县有造纸棚30多个,主要生产草纸。是年,县政府办示范纸厂生产毛边纸。还有泰和、峡江、万安等县的土纸生产也都有一定的规模。
  新中国建立后,区内在继续保持土法造纸的同时,积极投入资金,引进现代造纸设备和技术,创办用机器生产的地方国营造纸企业,生产各种高质量用纸,使全区的造纸业进入现代化造纸行业。
  1958年,吉安市投资400万元,在石矶头兴建吉安市造纸厂。这是区内第一家规模较大的现代造纸企业。该厂1961年建成投产,产品有白色有光纸、漂白书写纸等。由于纸质好,被省列为质量要求高的毛泽东著作印刷用纸。1984年试制出铜板原纸,1987年进行技改,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6万吨。1988 年以后,该厂机制纸年产量均超万吨,成为省内万吨级纸厂之一。该厂加入了中国华东制浆造纸企业集团,成为董事成员单位。该厂生产的兰帆牌凸版纸、双面胶印纸、静电复印纸、胶印书刊纸等十多种品种,曾多次获省级以上优质产品奖。1997年5月企业改制,将胶印书刊纸车间与圆网纸车间租给广东省金嘉造纸厂经营。
  1958年,井冈山特别区在石市口兴建国营造纸厂,有职工118人,年生产本色包装纸324吨。1984 年经轻工业部批准定点为江西唯一生产卷烟纸的布点厂,年产卷烟纸2800吨,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还生产打字纸300吨。1996年,以该厂为基础,组建井冈山市纸业有限公司,有员工600人, 年生产能力5000吨卷烟纸,年出口卷烟纸1500吨。
  1969年7月,永丰县筹建县造纸厂,1971年投产,有职工297人,引进造纸机械设备,年产机制纸 630吨。1985年有职工318人,主要产品有精牛皮纸、档案纸、铸涂牛皮纸等,年生产能力为6000吨,其中精牛皮纸出口量300吨。
  1970年1月,新干县投资40万元,兴建县造纸厂。建厂初期生产30克有光打字纸,1978年生产30克出口打字纸,其质量评为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1980年生产打字纸300吨、纸袋纸501吨。1985年有职工116名,生产包装用纸1120吨,1995年生产纸袋纸2680吨、牛皮箱纸板75吨。1996年改制为新干县纸业有限公司,有员工320人,生产机制纸5968吨。
  1970年2月,峡江县创建县造纸厂,几经扩建改造后,至1990年有职工218人。主要产品有牛皮包装纸、内装纸、瓦楞原纸、钛白纸、打字纸、纱管面纸等。1996年有员工315人,生产各种机制纸 1579.5 吨。
  1971年,安福县将原生产土纸的泰山南沙村造纸厂及浒坑造纸厂合并,改建为县造纸厂,经过技术改造,成为机制纸生产厂。产品有水泥袋内层纸、条纹牛皮纸。所产38克条纹牛皮纸于1987年在全省质量评比中夺得第一名。1996年有职工298名,固定资产原值787万元,主要产品为条纹牛皮纸,年生产能力为5500吨。
  1971年,吉水县在文峰镇瑶里村兴办县造纸厂,1979年3月投产,有职工114人。生产80克木浆纸袋875吨,1985年生产纸袋纸2400吨。1996年有员工342人,生产各种纸3372吨。主要产品有柑橘防腐保鲜纸、B级纸袋纸等。
  1980年永新县筹建三湾造纸厂,1982年投产。1985年生产机制纸620吨,年产值102万元,创利润 17万元。
  遂川县由于土纸生产较普遍,新中国建立后仍有销路,直至1985年才创办县造纸厂,引进各种造纸机械设备274台(套),实现了造纸的全面机械化,形成年产机制纸5000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有52 克凸版纸,40〜150克本色、黄色、蓝色牛皮纸,80克纸袋纸。产品均达到部颁二级和B级标准。1990 年有职工209人,生产纸1622吨,产值26万元,创利税15. 3万元,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与此同时,该县左安、碧村、大汾均相继引进机械造纸设备,主要生产箱板纸、防潮瓦楞纸、条纹牛皮纸等,形成年生产 200吨机械纸的能力。
  1987年10月,万安县与7个老区特困乡联合,建县造纸厂,利用当地丰富的小山竹、芒杆、稻草资源,建成造纸生产线。1988年3月又与县糖厂联合,利用糖厂的甘蔗渣生产出高强度的瓦楞纸,1990年产纸1652.44吨。
  1988年,宁冈县大陇乡土纸厂与白石垦殖场联合,从浙江富阳和南昌恒湖引进造纸设备和技术,在古城乡中江坪兴建一座年产1000吨的机械造纸厂,生产瓦楞纸、牛皮纸和包装纸。1990年全县造纸及纸制品总产值114.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
  表11-12-2 1996年全区国营造纸工业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名称厂址建厂职工数主要产品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年份 (万元) (万元) (万元) 吉安市造纸厂吉安市石溪头 1958 1280 复印纸、胶印书刊纸 62. 16 3980 -126 井冈山市纸业有限井冈山市石 1996 600 卷烟纸 2679 2703 341.8公司市口吉水县造纸厂吉水县城东 1978 342 纸袋纸、箱版纸、柑 1492 1144 52 橘保鲜纸牛皮包装纸、内装峡江县造纸厂峡江县巴邱镇 1970 315 纸、瓦楞原纸、打 928 832 90 字纸新干县纸业有限责新干县川南路 1970 320 牛皮纸、箱板纸 1088 1300 85 任公司续表企业名称厂址建厂职工数主要产品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年份 (万元) (万元) (万元)永丰造纸厂永丰县东湖区 1969 318 牛皮纸、档案纸、铸 884 2012 262 涂牛皮纸安福造纸厂安福县泰山乡 1970 298 条纹牛皮纸、水泥袋 787 1321 256 内层纸第四节印刷业早在宋代,吉州的木板印刷业就很发达,当时的吉州公使库(负责招待来往官吏的机构)内设印书局,专管刻板印书事宜。州县学、书院也附设刻版印书机构。最著名的是白鹭洲书院,印书甚多。同时, 民间从事刻板印刷的私营作坊也不少。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 - 1189)任丞相的郡人周必大告老返乡后,即自筹资金,雇募工匠,在青原山麓专门从事刻书出版活动,刻印了自己的文集200卷和欧阳修的 《六一居士集》150卷、《文苑英华》1000卷。所刻图书,均选自善良底本,校勘准确,刻制精良,备受推崇, 在中国古代印书史上,周必大刻本被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从宋朝起,民间就开始使用木板活字印刷族谱文牒。清代吉安的印书业,有官办和民营两种。清末开始引入石印印刷。
  20世纪30年代,吉安开始出版报纸,除石印印刷外,还引进铅字印刷技术。: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占吉安后,将缴获的石印设备及印刷机器运至东固瑶下,印制文化课本及湘赣省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1939年,爱国民主人士王造时来吉安创办《前方日报》,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南昌江西印刷所、江西民国日报印刷厂和大众日报印刷厂迁至泰和县。此外,还有民营华美印刷所、三友印刷所、 普育印刷所、余怡和印刷所以及兼营印刷业务的国光书店、寰球书店、万椿记文具店等均先后迁至泰和县,使战时的泰和、吉安印书出版业务甚为活跃。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城各印刷企业均陆续迁回南昌,但大批技术工人仍留在吉安,成为印刷行业的技术骨干。1946年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开始办民治日报印刷厂。新中国建立前夕,吉安较大的印刷企业,除民治日报印刷厂外,还有大道印刷厂,前方日报印刷厂。私营印刷厂家还有金大祥、鑫大祥、大康、大德、万卷楼等。这些印刷企业,一般都是手摇、脚踏、手工操作,单色印刷账簿、文件、表格、信封、信笺、作业本等。年铅印量约百万份,石印量约30万份。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市军事督制委员会即派人接管了民治日报印刷厂及官办的大道印刷厂,成立了吉安印刷厂。当时有职工20人,大小印刷机器15台。其中还包括进军西南、途经吉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兵团司令员陈康为支援老区办报,赠送的一台四开平台印刷机和用子弹箱装的24盘铅字。于1949 年7月20日印出人民政府的第一张报纸——《吉安日报》’同年10月,《吉安日报》停刊,印刷厂交新华书店管理。1950年4月5日,《吉安日报》改为《群众报》复刊,印刷厂改为群众报印刷厂。同年10月1 日,《群众报》更名为《井冈山报》,印刷厂更名为井冈山报印刷厂。1980年11月改名为吉安地区印刷厂。企业经过“八五”计划期间扩建改造,从普通铅印印刷发展到拥有激光照排、四色胶印、覆膜彩印等生产设备和技术,年印刷能力为26万千令。1996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2万元,上交税金50万元,亏损69万元。1998年地区印刷厂和吉安市印刷厂合并,并与井冈山纺织厂合资参股组建股份制企业—— 吉安地区印刷有限公司,有职工583人,1999年公司有固定资产2227万元,年产值471万元,上交税金 36万元。
  新中国建立后,各县(市)均创办了印刷企业,具体有如下五类。
  一是接收旧政权印刷企业:永新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权已停产的永新县印刷所,进行改造,于1950年恢复生产,当时有职工24人。1953年并入县供销社印刷组。1955年印刷组与石印营业部合并成立永新印刷厂。几经改造扩建,至1985年购置了照相版印设备、彩色印刷机,职工达54人,年产值37.59万元,上交利润5. 84万元。至1996年有职工69人,年销售收入130万元,实现利税19.1万元。泰和县于1949年11月接管旧政权新民报印刷厂,更名为县人民教育馆印刷厂,1950年3月改名为泰和县印刷厂,当时有职工7人,有石印及铅印小圆盘印刷机,为机关、商店印刷信封、信纸、账本及简单的文化用品。
  二是改造私营印刷企业:1956年,吉安市以集体所有制的市印刷社为公方,以私营金大祥、鑫大祥、 大德、大康、万卷楼五家印刷社为私方,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吉安市印刷厂。1958年转为国营企业。万安县于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鼎新印刷厂,改为万安县印刷厂。当时设备有两部脚踏圆盘机和两块石印石板。几经投资扩建,至1980年已形成自动印刷和彩印生产线,能承印各种书刊、账表、凭证、中小学各种作业本、包装装潢用纸等。至2000年该厂固定资产107万元,有职工80人,完成工业产值189万元,销售收入14万元,上交税金0. 1万元。莲花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收购已停产的星记书纸印刷局设备,改建为新新印刷厂,主要印刷农民识字课本、发票、表格等,有职工3人。1959年改名为莲花县印刷厂, 1963年更新设备。1970年有职工28人,1987年有职工65人,已具备生产彩色装潢书刊杂志工艺较高的水平,年产值42.5万元,上交利税3.74万元。
  三是由办报纸建立的印刷厂,到建立县印刷厂:安福县于1956年1月成立安福县报社印刷厂,开始只有职工7人,全靠脚踏手摇生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以后报纸停刊。1958年改为安福县印刷厂,扩大了印刷业务。:1984年后逐步添置设备、购置照相置版机,彩印机等。劳动生产率由1958年的2200元上升到1985年的7100元。累计上交国家利税25万元,1995年企业改制前从未出现过亏损。30年来先后4次评为省先进企业,5次评为地区先进企业,20次评为县先进企业。1987年有职工58人,固定资产原值20.9万元。1996年改制为安福县印刷包装工业公司,有职工98人,固定资产原值77. 36万元,上交税金24.6万元,亏损24.6万元。永丰县1956年6月办永丰县报社印刷厂,有职工23人。1960年3 月改称永丰县印刷厂。以后逐年增加设备,引进新技术。80年代后,不仅能印刷一般的书刊杂志,还能印刷彩色年画、封面、商标、图案花边等。1982年该厂印刷的《永丰农业资源考察报告文集》获吉安地区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该厂有职工69人,总产值35. 8万元。1996年有职工190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 514. 6万元。
  四是由政府或企业投资创办的印刷厂:吉水县于1951年建县印刷厂,当时有职工12人,1972年有职工42人,1983年后增设照相制版、彩印业务,人员增至62人,总产值33.68万元,1996年员工增至219 人,企业固定资产434万元。新干县于1952年4月创办新干印刷厂,开始投资1200万元,属地方国营企业,有职工28人。以后逐渐扩大规模,增加设备,至1985年有职工52名,工业总产值2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万元,年利税3.1万元。能印制书刊、账册、作业本、商标及照相制版等业务。1994年,由于企业亏损严重,运行困难,由集体企业县二建公司兼并。宁冈县1967年从永新禾川镇迁来一部分印刷设备和工人,创建宁冈县印刷厂。开始只能印制信封、信纸、发票等。此后陆续购进高速自动切纸机,电动铸字机、图像制版机等,能承印彩色图片、塑料封面等印刷产品。1990年印刷总产值35. 3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1-7%₀吉安县于1978年成立县印刷厂,开始只能印制账簿、表格、会议文件、学校作业本等。1980年后,购进照相制版配套设备及仿宋、正楷、隶体、黑体全套字模和英、俄、希腊等6种外国字模,能印制书刊、商标、烫金、刊头、广告装潢、艺术图册等印刷品。1996年有职工137人,企业通过深化改革,由吉安啤酒厂租赁经营,主要为吉安啤酒厂印制商标及其他包装物,同时,也为县内外其他单位, 企业承接印刷业务。井冈山市于1970年由造纸厂兴办印刷车间,有职工13人,后单独划出成立井冈山印刷厂,有职工21人,年产值12万元。1996年有职工55人,销售收入63万元,创利税8万元。
  五是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办的小型印刷厂:赣江制药厂自办了包装彩印厂,安排厂内待业青年 161人就业,年印刷业务产值近20万元。吉安市永叔街道办事处创办不干胶商标彩印厂,为吉安首创, 深受用户欢迎,业务很兴旺。此外,地区农业银行、地区工商银行、江西有线电厂、地区汽运公司、地区民政、地区城建局和古南、文山街道办事处、白塘乡等单位,都自办了小型印刷厂。1992年吉安城区除地区和市两家国营印刷厂外,还有集体所有制印刷厂13家。整个印刷企业共有1012人,占城区职工总数的 2.6%,拥有固定资产567. 86万元,总产值2047.4万元,上交税金76.79万元。安福县除县办的印刷厂外,各行各业竞相创办小型印刷厂,先后有林业、交通、供销、民政、教育和大光山煤矿、浒坑铸矿、井冈山纺织厂等8个单位自己创办了小型印刷厂,主要是为本单位服务,也对外营业。遂川县80年代后期,县粮食局、林业局、遂川中学和零田中学都相继创办了小型印刷厂,除满足本单位业务需要外,都向外承接印刷业务。永新县城还办了永新印刷纸品厂、永新中学印刷厂两家小型印刷企业。峡江县另办有巴邱镇彩印厂、二中印刷厂。泰和县教育局办有泰和进修学校印刷厂。永丰民政局创办福利印刷厂,职工 53人。
  表11-12-3 1996年全区国营印刷工业企业名录企业名称厂址建厂职工数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年份 (万元) (万元) 吉安地区印刷厂吉安市井冈山大道77号 1949 381 书刊、商标、综合性印刷 662 -19 吉安市印刷厂井冈山大道119号 1956 306 书刊、印刷品 453 -16 吉安县印刷厂吉安县城 1978 137 为吉安啤酒厂印刷商标、 由啤酒厂租赁经营包装物吉水县印刷厂吉水县城南经济开发区 1951 219 主要承印赣南卷烟厂 456 -120 商标峡江县印刷厂巴邱镇岭上路17号 1951 48 彩印商标、信封、信纸 44 4.4 永丰县印刷厂永丰县恩西路28号 1956 190 彩印及包装 266.5 -65.5泰和县印刷厂县城工农兵大道256号 1949 105 单色印刷品 110. 1 15 遂川县印刷厂泉江镇陂头脑105号 1949 110 印刷及包装制品 115 9 万安县印刷厂县城建国路12号 1956 87 零件印刷 64 -48 安福县印刷包装工县城武功山大道 1956 98 零星印刷、纸箱纸盒 132 -24.6业公司永新县印刷厂禾川镇大街55号 1956 69 零件印刷 130 19.1 宁冈县瓷花彩印有龙市镇站前路19号 1967 149 瓷用贴花纸 167 17 限公司井冈山市印刷厂井冈山市茨坪镇 1970 55 零星印刷 63 8 第五节竹木加工业旧时,民间传统农具、生活用具,莫不使用竹木为原料制作。吉安城区木业向来发达,木匠众多。有的木匠个人或联合开设木器店,前店后坊,自产自销;有的木匠走街串巷,上门修理或制作木制家具用具。
  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城区书街一带为木器行业的集中地段,群众习惯称之为木匠街。1941年,城内有小木器业20家,圆木器业16家,工匠100多人,小木器业多为丰城人,圆木业多为南昌人。木器业资金较小,每家约银圆30 - 100元,全城年产小木器约24000件。此外,还有寿木(棺材)店24家。吉安竹藤资源丰富,竹藤器业(含棕制品)历史悠久,有的产品颇负盛名。1941年文山路一带有竹器店12家,共有工匠30名,每家资金约为银圆30〜100元。年产竹制农具、家具约15000件。藤器业在木匠街一带有4家,工匠近20名,年产轿、椅、篮、床绷等约5000件。棕绳制作多为个体户。各县的竹木业都是传统的手工业,除县城和较大坏镇有木器、竹器店外,均分散在农村,工匠多为亦工亦农,为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服务。
  泰和县1940 ~ 1945年有木器店88家,木匠163人。县城有朱元兴、梁仁昌、梁鸿顺、杨水发等17 家,木匠70人。有手推独轮土车店7家。全县有蔑器店45家,蔑匠55人。县城蔑器店有刘顺元、朱仁美、刘友顺等16家共20人。
  遂川县木工、蔑工以上门加工为主,少数在县城集镇开设作坊。该县除生产农具、生活用品外,县城内生产的扎排、吊排用的蔑缆,大汾生产的折扇,藻林生产的油算,黄坑生产的纸伞等,都是名闻一时的竹制土特产品。
  峡江县明清时期竹木用具大多为雇请工匠上门制作。民国时期县城和农村坏镇开始出现专业的竹木加工店铺。1942年县城有罗义生、王和顺、竹林祥、廖宜优等4家竹器店,李和顺、周隆顺、李荣圣、王成和、茂盛祥、张全顺、王洪顺、曾光顺、欧阳生圣、李太和、万福兴等11家木器店。另外水边坏有木器店 8家。
  新干县1948年县城有木器店7家,竹器店4家。全县有竹木手工业者百余家。
  吉安县民国时期除县城(即前面记述的吉安城区)外,全县坏镇有小木器店20家,圆木器店16家, 从业人员108人,主要生产桌、椅、箱、柜、桶、盆等日常用具,年产量约2.4万件,一般就地销售。
  新中国建立后,竹木业仍是全区的主要加工工业,从业人员也较多,但有两个明显的发展变化:一是把分散的个体工匠组织起来,成立竹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又发展成专业性的竹木加工厂;二是在集体生产和专业厂家的基础上,探索竹木业新的发展道路,突破了传统的为农民、农业服务的单一路子, 拓宽了产品门路,购置了机械设备,开发了新的产品,使竹木业由内销型(就地销售)向外销型转化,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转化,由单一为农村、农业服务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
  集体生产企业组建吉安市于1956年将城区个体木业户,分别组建成木器一、二、三社及樟木箱社、圆木社、小木社、车轮社、土车社等8个木业生产合作社。为了适应国防工业产品包装的需要,随后又将木器二社、三社合并,建成板箱生产合作社,生产木质包装箱。1958年以木器一社为基础,成立东方红木器厂,主要生产办公用具和家具;以圆木、小木社、车轮社、土车社、樟木箱组建成东风木器厂。1961年又从东风木器厂析出,成立樟木箱社,1968年易名樟木箱厂。1956年竹、棕、藤器行业,组建了蔑器一、二、三社,竹器社、藤器社、棕绷社、蔑棚社、蒸笼筛子小组等。1958年合并为一家曙光竹藤厂,1987年易名为吉安市竹藤工艺厂。
  泰和县1951年有木器店103户,木匠171人,有蔑器店53家,蔑匠62人。1956年全县成立木器生产合作社10家,职工32人,1962年全县木器社发展到22个,职工518人,年产木器& 97万件。1981 年,木器社改为木器厂。1988年全县生产木制农具7. 26万件,木制家具14.23万件。1951年全县有蔑器店53家,1958年全县成立蔑器社9个,从业145人,1962年有蔑器社17个,从业人员293人,生产大小蔑器5. 2万件。1988年全县生产竹制家具18.97万件,竹制农具7. 21万件。
  新干县1963年成立木业生产社28个,从业人员489名。1985年木业合作社改为木工厂,共有17 个,职工715名。1963年成立蔑业生产合作社21个,从业人员281人,1977年公社办集体蔑业社15个, 从业人员462人。1984年全县乡办蔑厂6个,从业人员71人,生产竹制农具1.82万件,竹制日用品 1.01万件。
  峡江县1954年有木业器店23户80人,蔑器店19户23人。1963年成立木业合作社10家,蔑业合作社7家,共有职工263人。到1990年全县有竹木加工企业24家,职工283人。
  吉安县1954年有木器店393户,从业人员497人。1956年手工业改造,除县城成立1个木业生产合作社外,各乡成立了木器合作社,至1957年全县有木器生产合作社34个,职工659人。1985年全县有木材加工企业23家,从业人员469人。
  安福县1978年有木材加工企业17个,从业人员450人。1980年全县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到53个 (其中乡镇25个,村办28个),从业人员1168人。1987年全县竹木加工企业缩减至30个,从业人员392 人。
  吉水县1953年有圆木、小木业484户,557人;寿木业70户77人;锯板业14户15人;木材加工业 536户,612人。1956年对手工业改造后,组成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小组,有木材加工生产合作社12个, 397人,还有个体户402户,620人;竹藤棕软木业生产合作社11个,193人,生产小组1个,11人,尚有个体户604户1060人。
  竹木业新产品开发遂川县1970年泉江木器厂开发鞋植和纺纱器材厂的纱管生产,年产20多万件,销往固定的厂家; 1978年五指峰林场小料木材加工厂,生产手榴弹柄、工具木柄、拼花地板、包装箱、木折尺等产品,销路、 效益都好;1984年零田家具厂从上海引进设备技术,开发席梦思床垫、沙发等中高档木器产品,远销南昌、上海等城市;1987年新江乡创办竹木工艺厂,利用当地优质杂木,生产办公用具、家具和拼花地板等, 其中折叠式杂木椅远销外省10多个城市,年产值79万元;1988年五斗江乡木材工艺厂,生产木珠、拼花地板、包装箱、折叠椅、木碗、果钵等产品,创年产值40万元。竹器生产也闯出新路,生产出竹筷、竹筒席、竹躺椅、竹凉席、牙签等产品,远销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其中如意牌竹筷,1988年在全国“三山” 展销会获奖。
  宁冈县i960年山连山垦殖场综合加工厂就地取材,生产雨伞、算盘、打梭板、刷子等竹木制品,1985 年县二轻家具工艺厂生产板式高档套装家具、烫画套装家具、雕刻工艺品、藤椅、沙发等产品,1986年9 月参加湖南长沙展销会,木制家具被抢购一空。宁冈县竹木加工厂,引进外地家具制作技术,生产文件柜、组合柜、组合家具、办公桌、六角桌、儿童睡床、茶几等新颖的木制家具,远销外省各地。
  万安县芙蓉乡赣峰家具厂开发岀新产品高档柜系列,仿红木沙发系列,餐桌系列等20多个品种。
  井冈山市1993年工艺厂转产消防器材,利用本地盛产竹木的有利条件,年产竹木制消防梯5000付, 价值175万元。
  吉安市宝庆造板有限公司生产出高强度双面、单面、木面竹芯等竹胶合模板,用作高层建筑的水平模板和垂直模板,以及髙速公路、立交桥、大坝、隧道等的混凝土模板,还可用作火车、汽车的车厢底板等,市场较广阔,年产量可达2000立方米。
  新干县木器厂1970年后生产高中档成套木制家具,其中红橘牌电视柜获全省家具评比第三名。
  安福县江南乡1984年兴办的藤椅厂,以小山竹软蔑、塑料扁丝、胶藤为原料编制的家具,美观大方, 1985年在吉安地区竹、木、藤家具评比会上获得第一名。章庄乡兴办的工艺厂,所产的竹编睡席、沙发、 坐垫等产品,远销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市。
  泰和县澄江木器厂经过整顿,改组为竹木工艺综合制品厂,生产沙发、竹筒席等新产品。
  峡江县桐林工艺厂生产的大衣架,销往美国。
  第六节皮革制品业吉安城区,1930年以前无制革厂家,各种皮张由牛皮庄号收购后,转运上海、汉口等地销售。1930 年后,城区始有专业制革厂家,收购城区屠牛场和农村上市的牛皮就地加工,规模都很小。1941年,城区有制革企业5家,每家资金数百元至1000元不等,主要产品为红皮、英皮、花旗皮,年产各种皮张约4500 张,每张价格为29元至36元不等。新中国建立前夕,城内制革业有裕生和、怡记、杨鸿发、恒生等28户, 共有从业人员53人,其中雇用技术工人17人,普通工人27人,店主自己参加劳动的13人。共有固定资产约700万元(旧人民币,下同)流动资金5280万元。分布在城内高峰坡,塔下草棚(现水沟前王家巷内)、鼓楼下,上文山路等处。
  各县在新中国建立前,农民大多把皮张拿到县城或转运到吉安出卖。泰和县1931年由高安县人迁来开办1家谢三里皮鞋店,有员工10余人,专业生产牛皮鞋。此后,县城开设了王兴茂,天华斋皮鞋店。 1940年,由南昌迁来天一堂、礼江、唐三根皮鞋作坊,另有3家皮革糅制厂。抗战胜利后,上述皮鞋店、隸革厂陆续离开县城,返回南昌。县城只剩杨元智糅革厂1家。永新县龙门乡沙堤村,制革是村里的传统职业,他们到处收购牛皮,制成半成品,再运往城市销售。东里乡的貉冈岭村大多数人会制革、軌鼓。 1939年,县城有2家皮鞋店,兼营制革。峡江县县城有罗盛斋、彭洪兴、刘春芳3家皮革制造业,生产雨天穿的钉底皮鞋。永丰县县城有德福斋糅革厂代客糅制野兽皮和牛皮。隸制后的牛皮,由住在县城李家祠的丰城人邹、孙两姓开设的鞋店收购,制作钉鞋(雨天穿用)销售。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市陆续兴办了吉安地区畜产品加工厂、吉安市皮革厂、市皮鞋厂、市皮件厂、市童鞋厂、市大华皮鞋厂、市金鑫皮革有限公司7家皮革加工企业。
  吉安地区畜产品加工厂该厂于1964年由省外贸系统组建,设牛皮隸制和猪鬃加工两个车间。由于畜产品品种繁多,零星分散,季节性强,技术规格复杂,收购难度大,加上政府推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政策,上市皮张日益减少。1961 ~ 1981年,共收购各种皮张103342张。其中鹿皮13285张,黄狼皮 15085张,狗皮27197张,猫皮10927张,山兔皮14124张,狐皮346张,豹皮95张。从1973年起,由于野生动物皮张来源缺乏,改为加工狗皮。1975年出口狗皮褥1354条,1982年出口 1536条。从1984年起又改为发展羽毛加工。1985年收购牛皮1400张,杂皮16000张。
  吉安市皮革厂1952年私营制革厂罗记老板罗福保、义昌祥老板熊梦男,合资开办了吉安市大达皮革制品厂,有职工20余人。1956年大达皮革制品厂与市皮鞋生产合作社的制革小组联合,组成吉安市公私合营大达皮革制品厂,职工增至50多人。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更名为吉安市大达皮革厂。 1966年10月改名为吉安市皮革厂。
  吉安市皮鞋厂1981年吉安市皮革厂皮鞋车间从皮革厂分岀单独成立吉安市皮鞋厂,专业生产各式男女皮鞋。1992年生产出口皮鞋40万双,内销皮鞋10万双。1996年,有职工168人,固定资产原值 52万元,净值18万元,利税-41万元。
  吉安市皮件厂I960年上海市地方国营跃进皮革厂迁入吉安,改名为吉安市皮件厂。该厂带来了上海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生产的皮件产品质量精美,90%以上销往亚非拉和西欧各国。所产猪皮软革箱获省优奖,出口手套获省外贸局全优奖,并获出口免验证书,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1996年有职工412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18.7万元,净值6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1. 2万元,利税-58.7 万元J 吉安市童鞋厂由古南镇街道1980年创办,为省内最大的童鞋专业厂,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先后聘请上海、浙江等地老师傅作技术指导,年产各种童鞋10万余双。经地区标准计量局检验颁发了合格证, 在市乡镇企业皮鞋行业评比获质量第一名。
  吉安市大华皮鞋厂1986年市工商联创办,由市工商联成员、原私营制革厂罗记老板罗福保任厂长。资金来源是市工商联借给5.5万元,职工集资1.7万元。建厂之初制定了严格的厂规厂纪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把质量关,凡是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产品实行三包(包退、包换、1年之内包修理),取得了顾客信赖,产品一直畅销。为了调动职工积极性,除实行计件工资制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改善职工福利条件,实行退休保险金制度,集资兴建职工宿舍,补助职工医疗费等。由于经济效益好,于1988年全部偿还了市工商联的借款和利息。该厂于1989年J992年两次被全国工商联评为“文明企业”,多次评为市先进企业。
  吉安市金鑫皮革有限公司由吉安市乡镇投资公司和樟山镇人民政府于1993年合资兴建,是全省乡镇企业50家重点项目之一。公司以加工牛皮为主,生产防水牛皮革、软牛皮、摔纹皮、水晶皮、磨砂皮、修面皮等40多个品种,年生产成品革380万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 092903平方米)。产品主要用于家具、服装、鞋靴等。其中试验成功的水牛防水革,既能防水,又能透气,且牢固度高,耐磨性好,特别适用于制作优质军用靴。防水皮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处多年急需开发的军靴用革。水牛防水革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金鑫皮革公司已成为总后勤部军需处皮革指定生产厂家。 该厂1999年实现产值1495万元,利税总额13.3万元。
  新中国建立后,区内各县皮革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下。
  泰和县于1954年在县城组建皮革生产小组,有员工27人,年产普通皮鞋1000余双。1961年皮革小组转为皮革生产合作社。1970年筹建县皮革厂,是年4月建成投产。该厂除糅制牛皮革外,还隸制猪皮箱包革、手套革、服装革。牛皮革大部分销往吉安、南昌和江苏、浙江等省。1971年由省皮塑公司投资 4万元对县皮革厂进行扩建,添置设备,扩大生产。1988年县制革厂有职工39人,隸制皮革10462张,产值26.3万元,利税4. 3万元。
  吉安县食品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隸制猪皮,销往吉安市皮革厂。1982年九龙山垦殖场创办皮革皮件厂,生产男女皮鞋、皮凉鞋,后与上海闵行皮鞋厂联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增加了男女棉皮鞋、 童鞋的生产,品种达30余个,畅销省内外。1985年桐坪乡办畜产品加工厂,生产湖羊皮大衣、裘皮大衣、 皮背心、皮褥子、皮帽子、皮围领、裘皮鞋等,按省级出口裘皮制品标准组织生产,获省经委产品合格证书,产品除国内销售外,还外销西德、缅甸等国。同年,县林业局兴建皮鞋厂,当年建成投产,主要产品有男女各式皮鞋、皮棉鞋、皮凉鞋、童鞋、软皮沙发、劳保用品、各式皮革提包等。1985年,全县有皮革制造业3家,员工105人,固定资产21万元,工业总产值33.1万元。
  永新县于80年代后期,乡办、户办、联户办皮革企业纷纷兴起。龙门乡以沙堤村传统制革为基础, 开办皮鞋皮件厂、皮革家具厂等企业,皮革家具生产成为该乡致富的一条专业门路。1969年县二轻局兴建皮革厂,派出工人赴吉安、长沙等地学习隸制猪皮技术,回厂后开展制革制鞋业务。1985年皮革厂扩建,当时有员工48人,年生产牛皮面革2万张,猪皮面革2万张,皮鞋4000双,完成产值16.9万元,1986 年生产牛皮革3920张,猪皮革3950张,皮鞋250双。是年建成龙门皮革厂,有职工40人,年产值7.5万元,利税0.9万元,隸制皮革2600张,生产皮鞋3700双。
  峡江县1971年3月开始兴建皮革企业。至1990年,县城有皮鞋皮件厂3家,共有职工49人,固定资产原值15.6万元,产值85. 8万元,利税& 95万元。峡江皮鞋厂创办于1971年5月,属县办集体企业,由县二轻工业局管理。该厂年加工猪牛皮革3. 2万张,有红、黄、黑、棕4种颜色,21个规格,其中猪皮箱包革,1989年获地区及省优质产品奖。峡江皮件厂创建于1971年秋,属县办集体企业,由县二轻工业局管理。1990年有职工10人,年产值4万元,利税0.35万元。峡江塑革皮件厂创办于1982年,主要产品为塑革皮箱、皮包。产品由省外贸局收购,出口日本o 1990年有职工21人,固定资产原值4. 5万元,年产值33万元,利税2万元。
  永丰县于1970年8月建成永丰县皮革厂,至1974年在城郊东湖建新厂,占地面积1423平方米,设制革、皮鞋、皮件3个车间,从原来的手工业生产发展到半机械化生产。1981年该厂有职工57人,生产皮革2.6万张、皮件7900件,总产值45万元,完成利润3.5万元。1985年该厂增设羽绒生产线,添置全自动羽绒生产设备,生产羽绒半成品、羽绒服装、羽绒被等8个品种。同年有职工160人,总产值81.9万元,利润总额3. 23万元。1992年改名为永丰县皮革羽绒制品厂,扩建占地面积9553平方米,建筑面积 900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该企业是公安部生产军(警)服装的专业厂,属国家小型企业,1996年有员工33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8人)。企业的主要产品是皮鞋、军用大衣及鹅绒裘皮,年生产能力分别为5万双、3万件和20万张。永丰牌牛皮军用线缝皮鞋、永征牌羽绒被获省优。主要市场分布在广东、福建及本省。1996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04万元, 净值22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13万元,实现利税5万元。
  万安县1978年由手工业联社创办皮件厂,1989年产皮鞋1700双,皮件4100件。1990年创办万安县皮革厂,有固定资产4.7万元,流动资金3. 82万元,职工16人,年总产值3.75万元,实现利税0.52万元。1992年该厂为中外合资企业。
  新干县1970年11月创办县皮革厂,1971年投产,1972年更名为县制革厂,初期手工操作生产,年产猪皮革2000张。1973年购进制革机械设备,实行半机械化生产,年产猪皮革万余张。1988年又进行技术改造,增置较先进的机械,生产能力增至年产2. 5万张。1994年改为股份制企业,组建新干鑫隆皮革有限公司,同年继续对原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添置引进设备7台,使猪皮革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张。 企业的主要产品是猪皮革,新产品有猪皮沙发革、服装革、手套革等。产品主要市场在北京、广东、湖南等地。1996年有员工126人,其中技术人员7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2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 330.16万元,净值254. 12万元。完成产量3万张,实现销售收入136.46万元,其中利税-143万元。
  1990年,全地区有制革企业46家,完成产值1746万元。2000年全区有制革企业33家,拥有固定资产3635.6万元,完成产值7447万元,销售收入7013万元,实现利税477万元。
  第七节服装鞋帽业旧时,广大农村家庭及城镇大部分居民都是自己买布,请裁缝上门为全家缝制衣裤。特别在春节前及男婚女嫁时,一般都要请裁缝上门缝制新衣、嫁妆。民国初期,在县城及较大土于镇始出现专业成衣店, 以来料加工居多,做成衣出售较少。鞋子,主要是布鞋,由家庭妇女制作,特别是农村,买鞋子的极少。 以后出现了胶鞋、皮鞋,才有专业的制鞋作坊及制鞋工人,鞋子也就成了商品。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家庭妇女做鞋的逐渐减少,直到全部购买商品鞋。
  服装业民国初期,吉安城区及各县县城,已开始使用脚踏缝纫机缝制服装,主要缝制中山装、学生装及军警服装等。大城市有制作西服,而中式男女服式,还是手工制作。1927年底在宁冈县桃寮村创办红军被服厂,由副师长余贲民负责。开始,被服厂工人都是用手工缝制服装,后来工农革命军在遂川缴获了几台缝纫机,部分用上了机器。工人们自己染布,用菜子壳、黄梔子、牛眠籽作染料,把白布染成灰色,再缝制军衣、军帽、干粮袋、子弹袋等。1928年7月被服厂迁到茨坪李家祠,有60多名工人,30多台缝纫机,开始用机器生产服装,产量大增。是年冬,红军指战员都穿上了自己被服厂生产的冬衣。1930年10月4 日红军打下吉安城后,为了解决众多部队急需的过冬服装问题,把赶制军衣当一件大事来抓,派得力干部在城内动员200多名裁缝,100多台缝纫机,成立了 5个缝纫厂(一厂在沿河街万寿宫,现永叔路小学内;二厂在盐桥侧,今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内;三厂在下永叔路原吉祥旅馆对面;四厂在中永叔路纪源商店内,今新华小学对面;五厂在中山路花巷口,今航运局招待所内),为红军部队赶制军衣。经军地双方商定,由工人推选各厂负责人,临时召集、管理生产业务;由部队负责分发材料,监督剪裁、验收成品。规定计件付酬,工资每周发一次,以当时的银洋或法币计价发给,一个裁缝每天可得3〜4元大洋。由于任务急擞量大,采取了材料集中管理,分散加工,机器昼夜运转,工人轮班作业,锁扣眼、钉扣子、行棉衣等手工活,都由裁缝动员自己家眷来协助完成。经过一个来月的紧张工作,圆满完成了这次冬装生产任务,红军官兵穿着这批冬装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
  1940年吉安城内有中式缝纫店(摊)150余户,西式缝纫店5户,大多为个体户,设备简陋,每户有 1〜2台脚踏缝纫机,全行业共有缝纫机274台,从业人员830人。主要缝制中式便衣裤、妇女旗袍、坎肩、中山装等,少数店家做西服、丝棉、皮统。
  泰和县在新中国建立前有缝纫店96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其中在县城有李鼎华、锦华、协丰、顺泰、东康等27家,棉织业2家,从业人员50余人。峡江县1941年后,少数裁缝在县城坏镇开设缝衣店铺,开始用缝纫机做衣服。1942年县城有宋顺元、恒发祥、三义祥、德兴祥、王原兴、喻贵生、陈丰太、曾裕祥、李含盛等10家缝衣店。其他各县的情况大致相似。
  1950年底,吉安市城区有成衣店134家,共有脚踏缝衣机141台,大多数是夫妻店。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服装行业经历了几分几合的过程:1956年先成立了 3个服装生产小组,后来合并成吉安市服装生产合作社,有300多名工人。1957年又分解为15个服装生产合作社。1958年12月又由15个服装生产合作社组建成美华、飞跃、美丽、东风、红旗、明星6个服装社。当时业务很繁忙,群众做衣服要等候一二十天,才能交货,吉安城内出现“做衣难”的问题。至1961年又分解为14个服装生产合作社及1个制旗小组。1968年全市服装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吉安市服装厂。1980年由服装厂分出成立服装二、三、四厂。原来的制旗小组发展为机绣刺花厂,1986年又改名为服装五厂。1990年吉安服装厂和服装二厂合并改名为吉安市服装总厂。80年代以后,服装新潮迭起,外地服装大量涌入吉安市场,而本地生产的服装与外地服装相比,无论是布料、款式、做工都略逊一筹。同时群众的消费心理也起了变化, 改变了过去买布做衣服的习惯,大多数人愿意购买现成的服装。加上个体成衣摊点大量出现,收费低廉,服装厂业务急剧下降。1992年吉安市内有集体服装厂10家,职工735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1.9%, 固定资产152.7万元,总产值1150.8万元,上交税金20.7万元。
  泰和县1952年小龙镇首先成立缝纫小组。1954年4月县城有5家7人组成缝纫生产小组。9月刘云青缝纫小组转为澄江缝纫生产合作社,有社员20余人。1956年县城、沿溪、永昌、马市、三都等好镇私人缝纫店都先后转为生产合作社。1957年县城缝纫社改为服装厂,有职工47人。1961年全县有缝纫合作社20个,职工301人。1987年全县服装厂有专用缝纫机31台,中速缝纫机24台,包缝机2台,裁剪机 2台,固定资产4万元,流动资金25. 3万元。
  吉安县1950年有服装业290户,从业人员350人。1953年发展到320户,从业人员401人。1954 年开始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全县成立缝纫合作社8个,从业人员43人。1957年全县成立缝纫合作社20个,职工197人。1965年全县缝纫服装业有23家,均为集体所有制小厂。80年代新潮时装进入市场,传统服装加工开始衰落,至1985年,全县服装业仅有7家,职工89人,工业总产值10.3 万元。
  峡江县1954年县城廖财魁等29户缝纫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分别成立三家服装合作社,1957 年合并成峡江服装厂。1990年又成立峡江衬衫厂。峡江服装厂1990年有职工80人,主要业务为来料加工,兼做男女各式服装出售,年产值45万元,利润2. 3万元;峡江衬衫厂,1990年有职工60人,派出15 人去上海学习半年。主要生产衬衫、劳保服装、童装、校服、男女夹克衫等,年生产11万件。
  新干县于1980年成立新干县服装厂。其前身是原县城15家裁缝店组建的缝纫合作社。1985年有职工25名,以零星来料加工为主,年加工服装2.7万件,自制成衣459件。全县乡镇管理的缝纫社,1977 年有7家,职工40余名,以零星来料加工为主,年产服装3万余件,产值14.73万元。
  遂川县1952年将县城个体裁缝店组织起来,成立泉江服装合作小组,次年转组为社。1954年,县城服装加工业增至23户,从业人员61人,有缝纫机33台;全县服装加工业从业2059人,产值18.76万元。 是年泉江服装合作社职工增至200人,产值1万元。同时,农村坏镇也纷纷成立缝纫社、组。1959年,全县有社办服装加工企业19个,从业380人,产值65. 7万元。80年代以后,化纤工业兴起,棉布取消定量供应,群众收入增加,全县服装加工业人员大量增加,加工摊点遍及各地,从业人员从过去的男性为主, 改变为以女性为主;生产操作从过去的手工作业,改变为普遍使用缝纫机;经营方式由过去的服装厂社, 逐步兴起为家庭个体经营。1990年全县有县乡级集体服装业7个,从业303人,个体私营服装加工业从业1386人。全县共有服装加工业从业1689人,其中女性1141人,男性548人。
  吉安地区先后建有两家羽绒服装企业:一是1992年永丰县将1970年建成的县皮革厂改为皮革羽绒制品厂,生产羽绒服装、羽绒被等产品。经江西省商检局检验,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该厂所产羽绒制品, 评为省优产品。1996年末,企业有员工334人,固定资产原值304万元,净值22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 213万元,利税18. 27万元。二是1984年创建的遂川县羽绒厂。该厂是江西省羽绒制品生产的重点企业,199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为自营进出口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至 1997年,该厂有员工800多人,固定资产1200万元,年处理原毛能力1000吨,羽绒制品和各类服装年生产館力为80万件,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年利税可达1000万元以上。主要生产鹅海牌各类羽绒服装、羽绒被、羽绒枕、羽绒睡袋和丝绸布类服装。 鞋帽业制鞋业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和各县县城没有专业布鞋生产厂家。街头摆摊设点的个体鞋匠,以修补鞋靴为主。商店销售的各种布鞋、胶鞋,均从外地进货。
  1981年元月,新干县成立县鞋厂,有职工50名,年产皮鞋1200双,布鞋24800双,年平均工业产值 14.3万元,年利税0.3万元。
  1958年,吉安市习溪桥街道办事处率先办起了高峰鞋厂,生产各式胶底布鞋,年产2万双,除在市内销售外,还远销广东、福建等地。1986年二轻局创办胶鞋厂,1990年停办。至1992年全市有布鞋厂3 家,均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有职工272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0.7% ;固定资产109.2万元,总产值485.8 万元,上交税金17.57万元。
  制帽业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城内有制帽厂5家,均为个体手工业。生产布、棉、呢帽及瓜皮帽、礼帽等,大多就地销售。
  1956年成立了帽子生产合作社,因瓜皮帽没有销路,转产草帽,布凉帽等产品。1962年引进塑料制品生产设备,改名为吉安市鞋帽塑料厂。1978年一分为二,分别成立塑料厂(1985年改名为塑料五厂)、 制帽厂两家。1988年制帽厂改为赣绣时装厂,除生产电脑机绣时装外,还保留了制帽业务。1990年该厂生产各种帽子2. 3万顶。
  第八节文教用品业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地区各校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开始大多是办农场,20世纪70年代起, 不少学校兴办工厂,既制作教学仪器,为教学服务,又为社会生产一些机械、电器零件和日用必需品。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修缮校舍或购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2000年,全区勤工俭学收入用于建校资金达204. 87万元。
  1970年,吉安六中创办教学仪器厂,生产小学自然常识教具:物体沉浮实验盒、机械实验盒、静电实验盒、磁铁性质实验盒、电流实验盒。在1980年全国教学仪器质量监测检验中,该厂是唯一一个产品全部合格的单位,被江西省教委列为教学仪器定点生产厂家。该厂所产小学自然常识教具获国家优秀产品奖。
  同年,吉安二中创办燎原电器厂。该厂生产的日光灯镇流器,参加全国镇流器考核评比,名列全省第一名,全国第八名。该厂于1976年被国家商业部定为镇流器定点生产厂家。
  1971年,吉安五中创办教学仪器厂。该厂先后生产感应起电机等19种教学仪器,其中J23100>275 感应起电机被国家教委评为优质产品.J23100235感应起电机、等视线描绘器材、圆形测力计、露点测定器、手摇交流发电机被国家教委评为同类产品质量监测总分第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有部分产品销往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该厂被国家教委列为教学仪器定点生产厂家。
  1972年吉安一中创办科教仪器厂,先后生产了 1206型感应圈等教学仪器24种,其中100 - 500克盘架天平获1991年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圆筒测力计和平板测力计,于1992年通过国家教委产品评比, 分别获全国第一和第二名。产品除销往各地教育系统外,盘架天平还销往各地医药行业及工矿企业。 该厂被省教委列为教学仪器定点生产厂家。此外,还有吉安三中、吉安四中、吉安习溪桥小学、吉安兴桥乡小学等都创办了校办工厂,所生产的产品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73年,吉安师范创办教学仪器厂,主要生产井冈山牌风琴。1982年更名为吉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仪器厂。该厂所产风琴质量不断提高,数量增加,达到年产风琴8000架,占全国风琴总产量的1/6,而且产销平衡,被江西省教委、国家教委列为教学仪器设备定点生产厂家。该厂并当选为中国乐器协会风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1995年遂川县有浙江省义乌客商投资在该县新江乡富民村创办明胜制笔有限公司。生产“明胜”和“小天才”两个品牌的铅笔,还销往区内各县和浙江、广东、福建等地,2000年生产铅笔3200万支,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第九节烟草加工业旧时,境内农村虽有种烟习惯,但面积较小,多为自产自用。少数地方面积稍大,除自用外,有部分烟叶卖给黄烟丝作坊。农民和城市贫民都吸未经加工的生烟;地主和资本家大多吸经加工刨制的黄烟丝,吸卷烟者极少。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无卷烟生产厂家,只有刨制黄烟丝的作坊。
  明末清初,吉安城内开始出现刨制黄烟丝的作坊。1941年版《吉安县志》记载了刨制黄烟丝的方法和过程:“烟叶曝后,剔去梗茎,将叶和以适度油分,整齐叠摺,缚紧成束,谓之打捆,捆高约尺余,宽二寸许,再行上榨紧压,压毕装入木制烟架内,毋于动摇,于是使用利刨,徐徐制细嫩烟丝,每出烟丝一刨、谓之一组,四组成刨。”当时,吉安城有刨制黄烟丝的店铺26家,年产量达1300担。上文山路已形成黄烟一条街。民国时期,吉水、新干、永丰、泰和、安福、永新6县共有刨制黄烟丝的店铺47家,刨刀79把,年产烟丝539担(详见本志第十二篇第六章第二节)。
  抗日战争期间,省城南昌许多机关、企业南迁吉安,卷烟流入吉安市场。年轻人逐渐吸用卷烟,然而外来卷烟价格昂贵,一般市民吸用不起。于是吉安城内开始出现简易手工生产的家庭卷烟作坊,生产出无商标品牌,用白纸包装的卷烟。群众称之为难民烟。因其价格低廉,深受广大群众青睐。
  1982年,吉安县创办吉安卷烟厂。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计划内的地方国营卷烟厂。经江西省省长吴官正亲自定名为井冈山卷烟厂,并请吉安籍老将军、原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亲笔题写厂名。 厂址在吉安县城敦厚镇赣中大道,占地面积66367.6平方米,建筑面积39419.31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性面积28665.15平方米。该厂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创办企业,先后组织全厂职工分期分批去井冈山参观学习,进行传统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创业、敢于拼搏向上、敢于创新进取的精神。1991年8月开始进行工程改建扩建,至1992年5月12日技改主体工程竣工投产,总投资946万元。企业拥有全新的制丝生产线和较先进的卷接承包设备,形成3万大箱的生产能力。1993 - 1995年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添置设备159台(套),形成每小时1500千克制丝、年产5万大箱卷烟的生产能力。先后开发出禾河、德胜门、金庐陵、红杜鹃、黄洋界等9个品种的卷烟。销售市场不仅本省,而且远销至邻省各地。软包禾河烟在东北各省深受群众欢迎。至1993年,全厂有职工7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0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200万元,生产卷烟4. 8万大箱,实现产值6788万元,销售收入5687. 1万元,上缴税收2380万元,仅一年半时间,就扭转了老吉安烟厂亏损的局面,进入同行业先进行列。1996年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支持下,从德国引进一条豪尼公司制丝生产线及国内一流的昆船公司制丝生产线、卷接机、横包组机等,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万箱规模。2000年6月,该厂又推出天宝系列新产品,有精品天宝、蓝色天宝、红色天宝、绿色天宝和软包装天宝5个规格品种,其中绿色天宝获省优秀新产品奖,黄洋界烟被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 o该企业先后荣获省、地“先进基层党组织”、“九五双争立功竞赛优胜企业”、“江西省优秀企业”、“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2000年生产卷烟6. 4万箱,实现工业产值1427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760万元,上交税金409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 ,26% ,62%。
  第十节火柴制造业 1960年7月,江西火柴厂在遂川县新江公社建立火柴梗片加工厂。10月,该厂移交给五指峰垦殖场,1962年停办。
  1970年9月遂川县共大在新江横石创办七三O火柴厂,1971年2月迁至遂川县城,易名为遂川县火柴厂。开始时,利用原万猪场旧舍,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当年7月建成投产,生产火柴3760件。1987年 4月,遂川县火柴厂与新江乡合资创办火柴盒片厂,专为火柴厂提供火柴盒片。 遂川县火柴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地区唯一生产火柴的厂家。为轻工业部定点生产厂。20世纪 70年代,年均火柴生产量徘徊在2万〜3万件之间。
  80年代,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1980年,1986年和1989年,先后投资 260多万元,新建生产车间和化工原料仓库,从上海等地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企业面貌发生根本变化。1986年生产火柴4.6万件,产值62.36万元,利税13.48万元;1987年产量上升到17万件,产值246.59万元,利税64.57万元;1990年产量上升到22万件,产值991.5万元,利税 240万元。
  该厂在注意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狠抓产品质量。1981年,产品合格率达100%,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十四名,全省评为第一名。1984〜1986年,企业连续三年评为江西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在火柴行业产大于销的市场竞争中,该厂的燧人牌火柴以质量信誉取胜,行销于湖南、湖北、广东、 福建、浙江、吉林等10多个省市。
  1991年12月,遂川县火柴厂被列为全区推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企业,改制后更名为遂川燎原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30日正式挂牌运行,公司股金合计359. 05万元,其中国家股317.2万元,占 88.3% ;法人股22万元,占6.1% ;员工股19. 85万元,占5.6%O 1996年10月实施扩股,将企业原国家股部分股份有偿转让给职工。扩股后合计股金384.61万元,其中个人股增至45.11万元,占11.7%₀ 1997年,企业通过“双转换”,重新组建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燎原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组建成遂意火柴厂。
  第十一节工艺品制作业旧时,境内的工艺品制作仅有裱装行业。现代工艺品的制造,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其产地集中在吉安市和井冈山市。
  裱装 1941年吉安城区有裱装业13家,每家有工人3 ~ 5人,每家资金200〜800元不等。主要业务为承接裱装对联、条幅及账簿、褶贴纸壳等。裱工分锦边、绫边、绢边、纸边四种。1956年合作化时期,成立裱装合作社。以后由于裱装业务日趋萧条,裱装社与纸盒社、染纸社合并,对外称纸盒社,内部保留裱装业务。1968年纸盒社更名为纸箱厂,厂内仍保留裱装业务。
  工艺品木雕1985年,地区贮木场创办吉安木雕厂,年产木雕产品2500套(件),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和香港地区。
  人造花1985年,市二轻局在东风木器厂的基础上,组建吉安市装饰品厂。1986年引进人造花生产线,以后成立人造花厂,雇用临时工人200多人,从事人造花生产。1990年生产人造花80万支,产值 180万元;1992年生产200万支,产值361.3万元。人造花的品种有单支的、成株的、艺术盆景等系列10 个品种,产品95%以上销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1995年9月创建民营企业吉安万营花艺有限公司, 有固定资产净值268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员工180人,年产人造花1200万支。1998年研制的仿真手感花,是国内首创。该系列产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用于室内外装饰。其产品全部销往中东、东南亚、北美洲。1999年完成产值1523万元,实现利税4.9万元。
  形状旗白塘乡金昌利公司生产。形状旗以绸缎为原料,以绣花和色彩配置,旗面色彩鲜艳、美观、 醒目,主要用于娱乐场所的装饰,年生产45万面,全部销往美国、加拿大和香港地区。
  井冈山旅游工艺品井冈山工艺美术二厂、井冈山旅游产品厂、井冈山玩具二厂等企业生产的竹制文房四宝、竹木雕工艺品、根雕工艺品、藤蔑编织工艺品、笋壳编织工艺品,均就地销售旅游参观人员。 动物雕刻工艺品1988年8月,万安县芦源林场与浙江东阳人联营合办万安林技工艺实验场,生产各种形象逼真的动物雕刻工艺品,如:雄鹰、彩鸭、锦鸡、奔马、孔雀、仙鹤等,年产78种5100件,产值4.6 万元。
  开心彩灯1999年,吉水人在遂川县城西郊创办开心彩灯厂,年产节日彩灯240万套,销售收入180 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及东南亚各地。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