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境内食品业大多是制造与销售合为一体。后面作坊生产,前面门店销售。其店号,晚清时叫 “斋”或“馆”;民国初年叫京果店;“五四”运动后叫糕饼店,抗日战争时叫食品店。
清末,境内最大的食品店有3家:一是龙羊阁附近的吉星斋;二是南湖桥附近的景星斋;三是站前码头附近的紫阳斋。民国时期,区内较有名气的糕点生产商家有介福、福泰隆、福春、福茂等。这些商家生产的茶饼、蜜饼、薄酥饼、云片糕、状元红、兰花根、麻枣、雪枣等闻名遐迩。
区内食品行业生产的传统产品有:糕饼、蜜饯、调味品三类。糕有花色糕(如山水糕、福字糕、寿字糕、万字糕、双喜糕等)、普通糕(如云片糕、方片糕、芙蓉糕、灯芯糕等)之分。饼有礼饼、节饼、普通饼3 大类。礼饼专为办婚事下聘礼、送祝寿等而作,包括龙凤饼、大礼饼、小礼饼3种。节饼为供应节日而作,包括中秋月饼和春节糕点。中秋月饼有薄酥饼、生糖饼、四喜饼、椒葱饼、火腿饼等。春节糕点有冻米糖、酥糖、寸金糖、雪枣、麻枣、状元红、开口笑、兰花根、玉兰片等。普通饼为平时供应居民零食,包括饼干、蛋糕、广桃酥、核桃酥、龙门酥等。蜜饯类有青梅、糖姜2种。调味品有酱油、豆豉。酱油又分母油、瓜油、原油、行油4个等级;豆豉分甜豆豉、色豆豉2个品种。
新中国建立初期,区内的食品工业由商业系统管理,专设了副食品公司;各县市先后成立了副食品加工厂、酿酒厂等。吉安市区著名的糕点商家介福、福泰隆、福春、福茂等,于1956年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970年4月,这四家食品作坊合并成立吉安市食品厂,开始厂商分家, 工厂化生产。新中国建立初期,吉安市区还有糖果、炒货个体手工业14户,从业人员37名。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组织起来成立了吉安市糖果食品厂,1958年改名为市福星糖果食品厂,1963年又改名为吉安市糖果蜜饯厂,属二轻局管理,有职工近300人。1984年与上海永北粮果厂联营,引进了对方的先进技术,增加了糖果的花色品种,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年,吉安市商业局从各糕点作坊中,抽调了部分业务骨干和设备,组建了吉安市第一食品厂,生产糕点食品,并引进了当时较先进的饼干生产线,开发了蛋糕、水果冻、汽水、汽酒等新产品。同年,市副食品公司又组建了吉安市食品二厂,主要从事蜜饯加工及香槟酒和汽水的生产。各县的食品工业生产厂家,也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重新组合。
1984年省、地粮食局要求基层粮食局开展食品加工业务,满足人民改善生活的需求。3月1日省粮食局给吉安地区贷款14万元,地区粮食局自筹7万元,给每个县、市粮食局贷给1.5万元,解决购置必要的食品加工设备。5月17日、6月30日省粮食局又先后两批给吉安地区粮食系统贷款140万元,要求当年投产,当年收益,当年归还贷款。地区粮食局根据各县粮食局具体情况,分别给予6万〜18万元不等的贷款。当年6月13日,地区粮食局根据省粮食局的通知,分给各县市粮食系统食品生产厂家平价贸易粮指标175万千克;各县、市还可以在销售包干指标内安排使用贸易粮15万〜25万千克。是年9月, 地区粮食局在井冈山兴办了豆腐技术培训班两期,培训技术人员75人。11月在泰和县举办了红案、白案技术培训班各一期,培训技术人员110人。各县、市粮食局也采取办培训班和请进来以师带徒,或派出去拜师学艺的办法,培训技术人员。据统计,全区共培训技术人员162人。1985年1月7日,省税务局确定,从1984年10月1日起,对国营粮食工业生产销售的平价粮食复制品暂免征产品税,对国营粮食商业零售的平价粮食复制品暂免营业税;已征税的,可办理退税。是年8月,省粮食局分配吉安地区专项贷款20万元,用于支持遂川板鸭厂7万元,安福县严田粮管所火腿厂6万元,万安县直属粮库养鸡场 7万元。这3个单位,均当年投产,当年受益。9月,举办了第一届吉安地区粮食系统粮油食品展销会。 各单位送来的粮油食品展品共628个品种,计有大米复制品47个,面粉复制品43个,大豆复制品27个, 糕点346个品种,酱醋21个品种,酒类13个品种,蜜饯和小食品62个品种,还有优质精米、面粉、豆类、 食油等品种。通过展销,还评选了名优产品。:1989年10月又举办了第二届全区粮食系统粮油食品展评会,基层粮食部门送来参评的粮油食品达513个品种,其中有7个品种荣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奖。
1988年全区粮食系统从事食品加工和综合经营人员1690人,开办综合经营门市部179个,办各类作坊522个,其中大米复制品作坊27个,面粉复制品作坊95个,糕点作坊95个,豆制品作坊128个,酿造作坊20个,大米加工作坊54个,其他作坊58个。
区内食品工业的主要产品有:粮油复制品、糕点、罐头、腌制和干制蔬菜、腌制肉类、酒类、调味品、制糖8大类。
粮油复制品面条区内的面条有两种:一种是手工制作的,叫切面,也有叫手擀面,现在较少生产;一种是机器压制的,叫机面。最早做机面的是一个名叫许毓堂的基督教徒在吉安城区书街开设的机面厂。民国时期.吉安城内有机制面条生产作坊11家,从业人员21人,年产面条257担。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个体面条加工户均停产。嗣后,于1958年吉安市文山街道办事处兴办三八机面加工厂。60年代,吉安市益民面粉厂增设了机制面条车间「1963年吉安市永叔街道办事处兴办永叔机面加工厂。泰和、吉水等县的粮油贸易货栈,先后开展了自制和委托加工面条业务。1969年专区粮食局在吉安市长冈岭兴办面条加工厂,半机械化生产。1971年吉安市北门街道办事处兴办北门机面厂。1977 年3月长冈岭面条加工厂改为吉安地区制面厂(大集体),班生产面条2500斤。吉安、吉水、新干、永丰、 泰和、安福等县城粮食加工厂或粮食供应站,都开办了机制面条生产车间或作坊。:1984年,莲花县有私营生产面条作坊34家,制面条机34台。1990年吉安市粮食局兴办吉安市挂面厂。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面粉紧缺,面条供应紧张,节日是定量供应。改革开放后,面条敞开供应,除本地自制生产外,外地面条大量涌入,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各县市粮食部门还制作了一些有特色的面条食品:如吉安市的金丝挂面、波纹面条,吉水县的赖氨酸面条,井冈山及安福县的魔芋面条,泰和县的乌鸡面条,新干县的龙须面条,万安县的玻璃鲤鱼面条等。
米粉(米粉条)是区内的传统食品,最负盛名的是峡江县生产的米粉早在明朝就列贡品。1949年产量达20万斤,大部销往吉安、赣州、南昌等地。峡江米粉选用优质釉米为原料,经过洗米、浸米、磨浆、 滤干、蒸果、压丝、摊晒、包扎8道工序而成。以其白、细、嫩、韧等特点称著。新中国建立后,峡江县粮食局开办了米粉条加工厂,1984年引进设备,研制成“方便米粉”(又名快熟银丝米粉)。该产品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0年又获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银奖。产品除销国内各大城市外,还外销德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1988年出口 1500吨,1990年出口 1330吨。 糯米粉是区内的特色粮食复制品。1983年吉安市粮食局创办粮油食品厂,引进9条水磨糯米生产线。1999年产量达12903吨,是省内最大的糯米粉生产厂家,评为江西粮食系统十大名优产品之一,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英国。
薯粉丝是区内的传统粮食复制品。区内农户有做薯粉(淀粉)和薯粉丝的习惯。薯粉丝除用作菜肴外,也作主食用,深受群众喜爱。全区的薯粉丝产地,以永丰藤田称著。1970年永丰藤田开设了专业的薯粉丝加工厂。1985年采用机器加工薯粉丝,比手工生产的细嫩、洁白、亮度好、韧性强。产品多在地区内销售。
小磨麻油吉安市粮油制品厂生产的庐陵牌小磨麻油,以优质芝麻为原料,经过传统的水代法精制而成,具有色泽金黄、清澈透亮、香味浓郁的特点,为面食和凉拌菜调味佐料的上乘佳品。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糕点境内的传统糕点有:面包、糕、饼、蜜饯、油炸品等。面包生产,始于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姓罗的南昌人,在吉安地区南湖桥上开设一家江苏食品店,生产面包和各色面点。糕,有云片糕、灯芯糕、绿豆糕等。 饼,有礼饼、茶饼、节饼、普通饼。蜜饯,有蜜姜、酱茄子、酱辣椒、酱瓜等,尤以永新生产的蜜姜、酱茄子、 酱萝卜著名。油货类,有雪枣、状元红、兰花根、冻米糖、玉兰片、广桃酥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外来糕点食品的引进,传统糕点产量日减少。1984年吉安市食品一厂引进较先进的饼干生产线。1992年港商李义佳先生与吉安市白塘乡合资创建奇士嘉饼业有限公司,从事饼干等食品生产,由于缺乏竞争力,不久就停业了。20世纪90年代吉安市区陆续办起乔家栅等近20家面包生产厂家,生产的面包、蛋糕等花色品种多,质量好,工艺精致,造型雅观。
罐头 20世纪60年代,吉安地区冷冻厂开设了罐头生产车间,1980年扩建为罐头厂。建厂初期,只生产红烧肉、清水马蹄罐头,以后又增加了冬笋、小竹笋、养头、橘子、玉米笋等罐头,逐渐形成了肉类、家禽、 蔬菜、水果四大类29个品种,其中长青牌冬笋、养头、橘子罐头曾评为部优产品,形成江西三大罐头出口基地之一,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深受国外顾客欢迎。90年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经营管理跟不上,企业逐渐衰落。新干县1985年组建罐头食品厂,从法国引进柑橘浓缩、 调和、罐装三条自动生产线,以生产本县特产新干红橘罐头为主,还生产其他蔬菜水果罐头。其中糖水橘子罐头被评为部优产品。泰和县澄江罐头厂,年产食品罐头18.5吨。遂川县于1980年引进日本软包装清水笋生产设备及工艺,建成软罐头生产车间;1982年扩建了软罐头食品厂。主要产品有清水笋、玉兰片、甜酸囂头、糖水囂头、姜片、香炸鸭、扒鸭等,1989年产量达700吨。产品销往北京、哈尔滨、西安、 重庆、深圳各大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等地,产品经久不衰,经济效益显著。井冈山市利用当地资源于 80年代至90年代安开发罐头、蜜饯加工产品,主要产品有生姜、杨梅、李子、金橘等蜜饯及南瓜、红薯干、 果脯系列产品和“三笋”(冬笋、春笋、小竹笋)及蘑菇、囂头、马蹄罐头等,1990年年产罐头1520吨。
腌制、干制蔬菜境内民间向有腌制和干制蔬菜的传统,是多数自制自食,少数腌制出售。后来,各县先后兴办了一些专业生产腌菜、干菜的厂家。主要产品有:干制香菇、木耳、笋片、笋衣、腌笋片、黄金条、香干萝卜、酸甜萝卜、什锦菜等。泰和县的酱菜小有名气,有30多个品种,年产3000多吨,具有甜、酸、辣、鲜、脆、香等特点。其中什锦菜、多味菜、甜酸萝卜评为省、部优质产品,在1968年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质奖。
腌制肉类境内民间传统的腌制肉类主要有腌猪肉、腌牛肉、腌鸡鸭、腌鱼、腌动物肉脏等。多为自腌自食,腌制成商品的,主要有火腿、板鸭(详见第十二篇“乡镇企业•行业门类•传统产品”)。
酿酒区内民间向有酿造米酒(冬酒)的习惯。据《东昌志》载:宋时永和镇有烧酒房、糟坊十家,专营酒业。因酒有“和血养气,暖胃避寒,化痰攻火之功能”,故民间用老冬酒舒筋活血,以烧酒暖胃避寒者较为普遍。1947年吉安全县有酿酒房21家,从业人员184人。新中国建立前夕,吉安城区酒坊有周茶发、裕太和、义利生等9家。遂川全县有酒坊20余家,主要生产冬酒和烧酒。其他各县县城也有糟坊。
吉安冬酒区内广为流行的民间自制饮用酒。主要原料为纯糯米。将糯米蒸熟、淋水、冷却、拌上酒曲,发酵而成。烧酒是酒糟榨取酒汁后的糟皮,经过一段时间的再发酵后,蒸憎而成。
堆花酒1952年吉安专署烟酒专卖处将吉安市内7户私营酿酒作坊组织起来,统一经营。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吉安酿酒厂,主要生产吉安冬酒。1972年后开始生产白酒——堆花特曲。1992年因注册商标为“堆花酒”而更名为堆花酒厂。该厂经过多次扩建,更新设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同时经过长期挖掘传统酿酒配方,结合科学实践,研制出了用大米作原料的堆花特曲酒,独具特色,成为江西四大名酒之一。1987年荣获首届“中国文化酒”称号,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1996年产白酒 5002 吨。
吉安啤酒吉安县供销社于1956年在永和镇创办酿酒厂,以传统工艺生产冬酒、白酒。1974年土法上马,试制生产啤酒。1980年酒厂迁至县城,建成现代化酿酒企业,更名为吉安啤酒厂。吉安啤酒多次获省优奖,1997年评为省免检产品。1990年啤酒50000吨,2000年上升至60000吨。该厂除主要产品10度黄啤酒外,还开发了易拉罐装啤酒、8度啤酒、10度干啤及吉安金啤等产品。
乌鸡补酒泰和酒厂产品。1956年泰和县城7家酒厂联合组成大业酿酒厂,生产黄酒、白酒。1985 年在酒中加进当地特产乌鸡,研制成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乌鸡补酒。当年获国家银质奖,并列为外交部礼宾酒,畅销国内市场,并进入香港地区和东南亚等。
赣中大曲、赣醇、赣酒均为新干县酿酒厂产品。该厂1985年从贵州引进茅台酒生产工艺,使用当地原料,研制出省内名酒。该厂1984年评为省地经济效益先进单位。39度赣酒于1988年、1992年评为省优秀产品。
三湾老酒永新县酿酒厂产品,年产3000吨,被评为江西传统名酒,1988年北京“三山”博览会获铜牌奖。
调味品酱油吉安市味源食品厂生产的味源酱油,采用优质大豆、面粉,天然发酵配制而成。其产品继承了历史上的传统工艺,独具浓香、味醇、久贮不霉等特点。该厂的钟鼓楼牌味源酱油,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铜牌奖。万安县食品厂生产的天王酱油,历史悠久。产品选用上等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蒸、煮、烤、晒、夜露五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清香色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属酱油佳品。
醋万安县食品厂生产的“五云香醋”,选用优质大米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色浓、喷香、味醇、营养丰富的特点,有消食、健胃补脾的功能,是烹调佐料佳品。
制糖全区制糖工业集中在吉安、泰和、万安等县。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县均用手工业生产红砂糖及用红砂糖加工制作片Wo 1937年全县制糖业有作坊3家,员工18人,每户资本为100 ~ 300元不等,年产红砂糖18吨,产品在区内市场销售。1982年2月吉安县兴建日处理甘蔗1000吨的机制糖厂,1983年12 月投产,年产白砂糖、赤砂糖7000吨,质量达到轻工部一级标准,其中白砂糖曾荣获部优质产品称号。 泰和县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只能生产土红糖、土白糖,均分散在马家洲等地甘蔗产区。收获期由蔗农自办土榨糖棚,自产自销,1951年全县有土榨棚41家,产土糖231.9吨。1958年在上田三溪头建井冈山糖厂,1961年正式投产,年产白糖92.96吨;1966年产白糖1998吨。1998年糖厂扩建后,年产机制糖 7783. 18吨,其中白砂糖5126吨,赤砂糖2657吨。白砂糖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万安县于1984年建万安糖厂,具有日处理甘蔗1500吨能力,同时,还年产3000吨食用酒精,3000吨文化用纸,300万条塑编袋, 1000吨糖果等生产规模。至2000年全区机制糖生产达13728吨。
表11-9-7 1998年、2000年全区食品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计量单位:元指标亏损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出口全部从业人员年份类别企业数企业 1990 年当年价产值交货值年平均人数不变价 (当年价) 食品加工业 156 25 547565 871820 847464 1050 9002 1998 食品制造业 63 10 77825 92651 90399 1571 饮料制造业 41 7 129901 173285 160554 2458 3043 食品加工业 141 21 857429 1122832 1095842 13176 7585 2000 食品制造业 55 10 82505 93476 87331 5251 1830 饮料制造业 37 10 137407 185038 174980 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