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油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4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油工业
分类号: TS2
页数: 8
摘要: 境内的粮油工业主要有碾米、磨面、榨油三个行业碾米境内,遂川县城有蓝友、裕兴、鸿盛、交以道、三和5家机器碾米厂。吉安城内有用机器碾米的厂家18家,永新县城怡丰酒店老板在城郊发关村开设久大庄加工米厂,由南昌等地迁来泰和的大米加工厂有140余家,其中泰和碾米二厂、新记、永成、张裕丰、刘益记、大成、大同、大丰8家为机制米厂,在县城开设安成加工米厂,吉水县城开设机器大米加工厂1家。
关键词: 食品工业 粮油工业

内容

境内的粮油工业主要有碾米、磨面、榨油三个行业碾米境内,传统的大米加工是使用土碧、木著、石碓、石碾等落后工具。大多用人力,少数地方用牛拉碾或用水冲动石碓。这种古老的碾米方法,城镇沿用到20世纪30年代,乡村延续到50年代。. 1931年吉安城区商人舒文杰,在今人民路开设茂记米店,购进32马力木炭引擎1部,铁砂旁2台, 碾米斗1只,雇员工30人,日加工稻谷200 - 400担。同年,商人邹燧华,在沿河路开设义成米店,购进 48马力木炭引擎1部,铁砂碧2台,碾米斗2只,雇员工41人,日加工稻谷400担。同年,遂川县城有蓝友、裕兴、鸿盛、交以道、三和5家机器碾米厂。1932年,永丰县商人吴光茂,邀伙集资购进卧式柴油机1 台,开设丰记碾米厂。接着,又开设了恒丰、大有、生记、生昌、合茂盛5家机器碾米厂。1933年,峡江县城有机器碾米厂3家,每家资本额1500 - 1800元,雇员工4 ~7人,日产大米65 ~ 95担。1936年,吉安城内有用机器碾米的厂家18家,员工193人,资金42000元,日产大米2500担。除在城内销售外,还有部分大米销往九江、上海、汉口等地。1937年,永新县城怡丰酒店老板在城郊发关村开设久大庄加工米厂,有6马力木炭引擎1台,员工18人,日产大米60担。1939年,万安县城有碾米机2台,日产大米60担。是年,由南昌等地迁来泰和的大米加工厂有140余家,分布在县城,上田、三都、早禾市、马家洲、万合、塘洲等地。其中泰和碾米二厂、新记、永成、张裕丰、刘益记、大成、大同、大丰8家为机制米厂,余均为人力加工米厂。1940年,吉安城内有碾米机28台,日产大米2700担。同年,安福地方绅士和商人合伙,购进7马力木炭引擎碾米机1台,在县城开设安成加工米厂,从事军粮加工和代民众加工;新干县城中山路开设了 6家大米加工厂,安装木炭引擎碾米机6台,日产大米500担;吉水县城开设机器大米加工厂1家,日产大米70担。至此,除宁冈、遂川两县外,境内各县都有机器大米加工厂。
  表11-9-1 1940年各县机制米厂情况县别碾米机(台) 日岀大米(担) 县别碾米机(台) 日出大米(担)吉安 28 2700 泰和 8 700 吉水 1 70 遂川 3 570 峡江 5 350 万安 2 160 新干 6 500 安福 1 --- 永丰 3 150 合计 57 5200 1947年,永新县城开设一家公营碾米厂,厂址在东门尹家祠,购进6马力木炭引擎碾米机,由公家拨给稻谷,按71%比率交糙米,其人员工资及用费概由厂方自理。
  表11-9-2 1948年吉安城内机制米厂基本情况厂名木炭引擎(台) 功率(马力) 每日碾谷(担) 工人(人) 厂主店员(人)合计 19 472 3900 176 158 吉昌米厂 1 24 200 10 雷明伦 8 万恒丰米厂 1 24 200 10 万其先 10 裕丰米厂 1 24 150 6 郑为山 4 安记米厂 1 24 200 8 罗庆安 9 义成米厂 1 48 400 13 邹隧华 13 福民新记米厂 1 24 200 8 张白山 8 协丰米厂 1 30 200 10 万良禄 8 利记米厂 1 24 200 10 蔡澄清 9 赣中米厂 1 24 200 10 刘锡栋 10 正丰米厂 1 24 200 8 刘志远 8 刘亚米厂 1 24 200 9 晏瑞林 9 合成米厂 1 24 200 8 万剑民 8 益和米厂 1 24 200 8 万凝贞 8 茂记米厂 1 12 200 12 舒文杰 9 复成米厂 1 24 200 8 吴向之 8 吉安米厂 1 12 200 10 吴性聪 8 协丰米厂 1 32 200 10 黄成英 8 吉和米厂 1 32 200 10 刘观生 8 维新米厂 1 18 150 8 萧保和 5 1949年7月吉安解放后,吉安专署粮食科立即接管了民国吉安县政府管辖的福民新记碾米厂,经过整顿,改为福民粮食工厂,继续经营碾米业。1962年更名为吉安市第二制米厂。1949年8月万安县人民政府将生生米厂收归国有。泰和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大同、大丰米厂和马家洲永泰米厂,并分别改组为泰和人民粮食加工厂、泰和粮库附设加工厂和马家洲人民粮食加工厂。永新县原澧田更新粮食加工厂经理为民国时澧田镇镇长龙庆楼,于1949年5月出逃,永新县人民政府立即接管该厂,改名为澧田人民粮食加工厂。新干县原孙元圣机米厂,厂主于新中国建立前逃跑,人民政府立即接管继续经营。
  1950年全区根据政务院颁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对私营粮食加工厂进行了公私关系、产销关系、劳资关系三个方面的调整,以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国家粮食部门对私营粮食厂商下达委托加工任务,付给合理的加工费用,使之正当经营。当年1 ~ 4月,市场销售清淡,委托加工任务甚少,吉安城区仅委托协丰、吉昌两家私营加工厂,日加工10余万斤粮食;5月上旬,外销转旺,当时就与协丰等6家私营加工厂委托代为加工。加工的成品率是每百斤稻谷交米70. 5斤,上车力资由厂方负担,成品岀厂力资由国家负担。
  表H-9-3 1951年吉安全区国营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情况平均职工人数资金总数(万元) 生产总值,按企业名称主管机关其中其中流产品 1950年不变合计工人总计动资金价格计算 (万元) 莲花新民米厂县粮食局 8 5 3700 2200 大米 6500 遂川人民加工米厂县财委 14 9 2000 大米 189913 宁冈人民米厂县财委 16 8 8905 4000 大米 22000 峡江粮食加工厂县粮局 11 6 大米 14297 吉安兆丰米厂县财委 19 13 5774 2121 大米 151623 吉安永阳加工米厂县财委 14 8 3000 1000 大米 98379 吉安新民米厂专署粮食局 16 6 4982 大米 141038 吉安中粮司第一加工米厂粮食公司 19 11 大米 131644 吉安一大米厂地委 14 9 大米 155486 吉安新成米厂专署秘书室 16 7 6000 大米 108657 吉安利民米厂专署财委 21 13 18000 15000 大米 247293 吉安裕丰新记米厂市财委 12 7 9000 5000 大米 44707 泰和马家洲加工厂县财委 17 11 58500 25500 大米 27598 泰和加工米厂县财委 17 10 22900 16900 大米 91878 永丰粮食加工厂县粮局 6 5 592 大米 65604 万安供应加工厂县粮局 14 9 5200 4000 大米 73018 万安经建米厂县财委 14 9 5462 2785 大米 252934 吉安德艮米厂专署粮食局 15 10 6000 200 大米吉安双利米厂专法院粮局 15 8 3300 大米吉安福民米厂专署粮食局 16 10 7300 大米吉安保胜米厂专署公安处 13 7 10000 5800 大米 11922 吉安新机米厂市财委 12 8 6006 2000 大米 6027 续表平均职工人数资金总数(万元) 生产总值,按企业名称主管机关其中其中流产品 1950年不变合计工人总计动资金价格计算 (万元) 吉安第一加工米厂县政府 9 6 2268 578 大米吉安第二加工米厂县政府 11 7 2600 364 大米 96872 泰和人民加工厂三区政府 13 8 10000 5000 大米 27937 泰和南江口加工米厂县财委 15 8 26500 25100 大米 103826 泰和粮食加工厂县粮局 17 8 22900 16900 大米安福加工厂县财委 18 10 4982 2力6 大米 209196 新干二区人民加工厂二区政府 7 5 3150 大米专粮局加工厂专署粮食局 15 8 大米 1952年,据中粮公司吉安分公司调查:全区有大米加工厂31家,职工420人,月生产大米317. 2万千克。其中:国营厂11家,职工146人,月生产量31万千克;合作社经营厂6家,职工81人,月生产量 55.9万千克;私营厂6家,职工260人,月生产量50.7万千克;粮食系统自营厂8家,职工133人,月生产量92. 29万千克。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全区有14家私营大米加工厂,接受国家加工订货,年大米生产能力为2160万千克。吉安市区粮食行业中有40家木著米店,组成了代销店。
  据1955年8月统计,全区有私营大米加工厂17家,设备有电动机5部(89匹马力)、内燃机16部 (244匹马力)、碾米机19台、旁谷机23台。共有职工161人,其中管理人员46人(包括资方和职员),直接参加生产的有115人(包括工人和资方参加生产人员在内),月生产标准米能力3005吨。1956年4月实行全区私营粮食加工企业的公私合营。初期,不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制度,保存和发挥原有经营方法中一切好的经验,并采取以大带小、以先进带落后等方式进行迁并。对从业人员原则上采取全部包下来的方针。据1956年末统计:在全区粮食工业中,国营企业有职工548人,公私合营企业有职工197 人。大米年生产能力:国营为160024吨,公私合营为37670吨。实际大米产量:国营82404吨,公私合营 16471吨。总产值:国营1567万元,公私合营334.8万元。从此,全区粮食工业企业,已大部分纳入国家统一计划生产的管理轨道。至1957年底,全区粮食工业企业的总产值2228. 7万元中,国营厂占 81.44%,公私合营厂占56%。
  1956年,省供销合作社、工业厅、粮食厅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自4月1日起合作社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之粮食加工厂,均转为国营或中央公私合营,统一由粮食部门管理。
  表11-9-4 1956年吉安专区供销合作社粮食加工厂企业基本情况职工人数资金总额生产总值,依不变企业名称主管机关合计其中工人 (万元) 产品价格计算 (万元) 安福合作加工厂县总社 17 8 13856 大米 146876 吉安县总社第二加工厂县总社 15 5 5912 大米 99200 吉安县总社加工厂县总社 20 11 7361 大米 16401 吉安县固江加工厂县总社 12 5 大米 58000 吉水人民第一加工厂县总社 9 6 12499 大米 120670 续表职工人数资金总额生产总值,依不变企业名称主管机关合计其中工人 (万元) 产品价格计算 (万元) 吉水人民第二加工厂县总社 13 8 8473 大米 180340 峡江合作加工厂县总社 13 6 6724 大米 99679 新干人民加工厂县总社 21 17 10219 大米 358419 新干胜利加工厂县总社 10 7 3939 大米 137210 永丰合作加工厂县总社 8 4 2711 大米 60100 永新合作加工厂县总社 36 23 18187 大米 20460 宁冈人民米厂县总社 16 8 8905 大米 22000 万安百嘉米厂县总社 10 6 2000 大米 25435 万安合作加工厂县总社 14 6 41500 大米 147602 吉安市合作第一加工厂市总社 12 5 16700 大米 198700 用安市合作第二加工厂市总社 13 6 12333 大米 117300 1958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区内许多公社、大队兴办了集体所有制的机米厂,为农户加工大米。
  国营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后,逐步完善了经营管理制度。1958年,吉安专区粮油工业部门推行干部参加乍间生产,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参加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1963年,专区粮食局从有利于生产出发,制定了车间生产岗位责任制度、经济核算制度、安全卫生制度、 检斤验质制度、燃材料定额消耗制度、财务制度和物质管理制度等,并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经常持久的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竞赛,开展“五好加工厂”、“五好班组”、“五好工人”活动。1971年全区有68家大米加工厂,有碾米机126台,年生产大米能力295344吨。1972年全区粮食工业逐步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实行费用定额管理,建立定人员、定工时、定质量、定产量、定消耗、定成本的“六定”管理制度。至1975 年,全区有76家大米加工厂,有碾米机157台,年生产大米能力3908410吨,比1971年增长32. 34% ₀ 1978 年全区粮油工业企业,开展以高产、优质、低耗、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84年,全区国有粮油工业企业在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的同时,推行了集体或个人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工资形式,试行计件工资或浮动工资制。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承包方式有:招标承包、风险承包、联产联利承包、各种指标承包、基数递增包干等。这些承包都签订了承包合同,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磨面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境内的面粉都是自磨的土粉,质地比较粗糙。每年麦收后,厂家派人去外地采购麦子,大厂采购2000〜3000担,小厂采购400 - 500担。各县城或较大的坏镇均有磨面作坊,就地收购小麦,自行加工面粉,通常是前店后坊。1941年吉安城内开有荆大寿、云慎祥、义生、集福斋、彭本新 5家磨坊,均自购小麦,使用畜力及人力磨粉,每家有资金800〜1500元不等,共有工人15名。1944年6 月由南昌迁来的四方面粉厂使用机器磨粉。因当时小麦原料匮乏,面粉销售又不畅,一度停产。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迁回南昌。1945年吉安商人熊养斋在城内下文山路开设益民面粉厂,购置木炭引擎1 台,制粉机5台,面条机2台,石磨2副,有职工52人,资本总额90多万元法币。每月加工小麦300担。 当时吉安城内还有私营面粉磨坊9家,主要使用畜力、人力,年产面粉3400担。1949年泰和县县城和永昌市、罗家坏,开设3家面粉作坊,有石磨9副,手摇面条机6台,从业人员11人,共计资金2904元,因产品质量较差,面粉中含杂质,加上外地面粉大量输入,本地土面粉几无销路而停产。 1951年吉安市城区有益民、凌丰、荆太寿等面粉厂11家,年产销面粉4288担。1953年全区有磨面作坊154家,共有固定资产180895万元(旧版人民币,下同)流动资金66917万元。1956年1月,吉安市益民面粉厂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改名为吉安市第一制粉厂,后又改名为吉安面粉厂。其他个体畜力磨坊则纷纷歇业转产。1963年全区有1个面粉厂,5个面粉车间。 1983年吉安地区粮油公司下属的面粉厂建成投产。至此,全区有2个专业面粉厂,年面粉生产能力 28750吨。当年生产精标面粉18750吨。地区面粉厂大部分产品销往区内各县,少部分产品销往外省。 1996年由吉安地区粮油公司与台湾一有限公司合资于河东经济开发区兴办赣江专用面粉有限公司,弓| 进90年代国际一流水平的瑞士布勒公司专用面粉生产线,选用优质小麦,科学加工配制而成奥克牌面粉系列(包括高筋粉、特制一等粉、低筋粉、自发粉、面包粉、糕点粉等),还可根据客户的需要,配制符合要求的专用面粉,日处理小麦200吨,年生产4万吨专用面粉,还有一条年生产4000吨的面条生产线。 产品销往省内外,在南昌、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各大城市设了 50多个销售点。
  榨油旧时,区内食用植物油的加工方法,是人力木榨。榨油程序是:(1)把油料倒入锅内炒燥或焙干; (2)用石磨把油料磨成粉末,或用木碾以牛力或水力牵动碾架把油料碾成粉末;(3)将油料粉末装进木甑加热蒸熟;(4)再将熟粉倒入铁圈,用稻草包成饼块;(5)把包好的油料饼块,放进槽床;(6)用人力撞击木楔,连续加楔撞紧,当油料饼受到挤压,油脂便由槽内溢渗而出,成为成品油。木榨油坊在农村大多采取来料加工,按油料的优劣确定换油比率,一般为:芝麻,每100斤换油40 ~ 44斤;油菜籽,30 ~ 33斤, 茶籽,18〜20市斤;花生米,20 ~22市斤;棉籽,9 ~ 11市斤。在县城和坏镇,大多是就地收购油料,雇请工人加工,就地销售。
  1941年,吉安县有榨油坊34家,以榨制茶油、菜油、芝麻油、花生油、棉籽油为主,兼榨乌柏油、桐油。 每家资金额100元至300元。每年榨制柏油约5000斤,桐油约3000斤。柏油、桐油制成后装桶,销售本地烛店、漆号和船舶修造厂。1942年,万安县有榨油坊120家,每家油坊日产油脂200斤左右。是年,遂川县有榨油坊329家。永新县的榨油坊,遍及全县各地,但规模不大,生产带有季节性,春季榨菜籽油, 冬季榨茶籽油,夏秋两季仅有部分乡村榨花生、芝麻、棉籽油。
  1951年吉安专署财委将吉安城区10余户个体榨油作坊组织起来,开设了新新榨油厂。1952年改名为吉安榨油厂,划归吉安市粮食局管辖,有职工10人,年产值119076万元(旧人民币,下同)。泰和县财委投资52367万元,开办人民榨油厂,有职工17人,年产值21878万元。万安县财委投资23101万元,开办经济榨油厂,有职工5人,年产值5179万元。
  1954年,据9个县统计,农村共有土榨1970户,其中代国家加工者287户。
  1957年11月,吉安专区油脂公司将所属吉安市油脂经营和仓储、加工等业务,以及所属职工,全部移交吉安市粮食局接办。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各县陆续引进榨油机械设备,逐步用榨油机取代土榨。吉水县1956年在县粮食加工厂设置榨油车间,安装95型榨油机生产。泰和县1959 ~ 1964年,先后在县城和万合等乡粮食加工厂设置机器榨油车间。遂川县1961 ~ 1963年,县粮食局先后在县城、零田、左安、枚江、草林等粮食加工厂,安装小型螺旋式榨油机15台,1969年又先后安装90型榨油机18台,全县基本上进入机械化榨油作业。永丰县1963年在沙溪建机器榨油车间。莲花县1966年在县城东门粮食加工厂设置机器榨油车间。新干县1967年在塔下粮食加工厂建立油脂车间,安装200型榨油机。宁冈县1972年在县粮食加工厂设置机器榨油车间,安装榨油机5台。
  1954年,新干县的土榨油厂,开始试榨米糠油。1958年5月,专区粮食局要求各地大力开展米糠榨油。1972年,全区生产米糠油64.31吨。1973年,全区14个县市,共有24个米糠油生产车间,生产米糠油371吨,1974年为495.53吨,1975年为677吨。
  1976年,省粮食局规定精制米糠油的质量标准如下。酸价不大于2%;水分及挥发物不大于0.2%;杂质不大于0.2%ₒ色泽:黄,35;红,4;在25七常温下,24小时后保持透明。黄曲霉毒素禺,每千克油脂不大于5微克。有机氯:六六六,每千克不大于1毫克;滴滴涕,每千克不大于0.5毫克。其中有一项不符合标准的,均不得出厂。
  19力年,地区粮食局提出:控制糠源,把油糠列为油料管理。对未经榨油的细糠,一律不得供应市场。各级粮食部门带头不用含油米糠养猪,把所有的细糠用来榨油。要做好细糠的集并工作,对没有榨油机点上的细糠,都要集并到糠油车间统一榨油。要提高出油率,以县为单位,每百千克细糠平均出油率要达到10千克以上,要提高米糠油的质量,毛糠油要经过沉淀过滤后再装桶,运往精炼厂提炼。
  1988年,吉安市油脂厂经过技术改造,开发出物理精炼米糠油新产品,不仅产量、质量大有提高,而且成了人们喜爱的保健食油产品。
  表11』-5 1979年吉安地区各县市糠油生产情况表县(市) 产量实绩(吨) 油米糠比(%) 出油率(%)合计 1377.09 0.56 9.73 吉安市 214.43 0.77 11.12 吉安县 157.70 0.60 10.22 吉水县 134.22 0.59 9.98 峡江县 77.23 0.57 9.90 新干县 201.51 0.59 9.64 永丰县 70.95 0.47 8.18 泰和县 245.04 0.70 9.95 遂川县 34.01 0.51 9.72 万安县 95.03 0.44 9.60 安福县 65.91 0.35 9.45 永新县 50.48 0.37 9.73 莲花县 26.30 0.30 7.50 宁冈县 4.28 0. 18 1980〜1990年,全区毛糠油持续增产。1980年加工生产毛糠油1393吨,比1979年增产1. 16% ₀ 1980年至1990年,全区累计生产毛糠油23827吨,平均每年生产毛糠油达2166吨。其中1987年加工毛糠油产量为2891吨,比改革前1978年的1279吨,增长1.26倍。
  表11-9-6 1958 ~ 1990年吉安地区机榨毛糠油、精糠油产量及出油率统计表年度毛糠油产量米糠岀油率精炼糠油年度毛糠油产量米糠出油率精炼糠油 (吨) (%) (吨) (吨) (%) (吨) 1958 4.13 12. 12 1964 2.26 8.86 1959 1&04 12.69 1965 8.46 7.82 1960 13.62 10.08 1966 --- 一 1961 7.59 9.92 1967 --- --- 1962 0.87 6.77 1968 --- --- 1963 0.25 6.28 1969 0.43 2.72 续表年度毛糠油产量米糠岀油率精炼糠油年度毛糠油产量米糠出油率精炼糠油 (吨) (%) (吨) (吨) (%) (吨) 1970 33.00 5.71 1981 1992.53 9.66 1046.141971 9.46 5.72 1982 2089.51 8.61 850.17 1972 64.31 8.60 1983 2048.70 9.02 1052.491973 370.97 8.29 1984 1643.07 8.83 1042.331974 495.53 8.01 1985 2321.33 8.61 1079.241975 677.74 8.53 1986 2408.06 8.53 1324.971976 692.98 8.50 206.43 1987 2891.48 9.13 1414.461977 987.81 8.78 261.36 1988 2558.05 9.39 1365.541978 1279.33 9.66 659.00 1989 2480.21 9.49 1904.921979 13 力.63 9.73 772.25 1990 2801.50 9.58 2700.501980 1393.41 10. 10 900.00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