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4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历程
分类号: F407.8
页数: 2
摘要: 吉安城区与纺织有关的印染业很发达,开办维新染织总厂,购置提花、练光、打花、丝光、织布等机械设备,1937年吉安城区有纺织企业12家,一批纺织企业迁入吉安,其中较大的纺织企业有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新生纺纱厂、益民线厂、益新纱厂、振江纱厂、励群纺纱漂染厂、利华染织厂等。使城内纺织企业激增至52 户,下后街是当时的针织业一条街(其中新生纺织印染厂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纺织、针织、印染行业共有员工494人;除传统的家庭纺织业、少数麻织厂生产夏布及个体户针织业外。
关键词: 纺织业发展 轻工业经济

内容

境内纺织业历史悠久。旧时侬村妇女农忙务农侬闲纺织,或白天务农,夜晚纺织。
  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期,庐陵出产的棉布以北门和富田两地最优,故称北门布和富田布。唐朝,吉州生产的丝、葛、芒布,质量很高,成为贡品,上贡朝廷。清代,吉安城区与纺织有关的印染业很发达,有工人1000多人,大的染坊有上百工人。城区至今仍有晒布场、靛子巷等地名。清同治《永丰县志》载“芒布出藤田者著名,沙溪、良村皆有之”,“葛布永明二乡岀者纯”。永丰藤田历来为夏布的集散地,藤田夏布销往芜湖、常州、无锡、成都、广州及港澳等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安县令郑恭贤集资3600元,开办广利工艺局,专营新兴的洋布纺织,次年改名为广利纺局,因亏损甚巨,停办。光绪三十年吉安城区开办阜昌公司,生产洋纱、布匹、毛巾等。清末至民国初年,吉安生产的桐子青布,不但全省闻名,还销往广东、福建、湖南等地。
  民国时期,除传统手工织布机仍广泛使用外,已开始引进并逐步推广新式木制扯梭机,每人3天可织出宽机布1匹或窄机布2匹。1929年吉安商人张荫庭集股5000元,开办维新染织总厂,有员工50 名,购置提花、练光、打花、丝光、织布等机械设备,生产呢绒、华丝葛、线毯等产品,年产值达23万元。永丰县1933年统计,全县产夏布2. 5万匹,外销2万匹。1937年吉安城区有纺织企业12家,资本总额为 33700元,员工91人,纺织机80台,年产布11400匹,产值100万元。民国时期,吉安城区针织业也很发达,1930 - 1931年先后开设集成、章源昌、义和、仁义厚、胡菊顺、德福祥、裕兴和、罗宝和、三和9家针织业厂家,共有资金2440元,有针织机70台,员工77名,专织男女线袜、线帽、围巾、线衣等产品。
  1939年日军占领南昌后,一批纺织企业迁入吉安,其中较大的纺织企业有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新生纺纱厂、益民线厂、益新纱厂、振江纱厂、励群纺纱漂染厂、利华染织厂等,使城内纺织企业激增至52 户,员工达2400多人,生产棉纱2700吨,各种布料2万匹,旺季每月生产袜子3万多打(1打12双),下后街是当时的针织业一条街(其中新生纺织印染厂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资本总额达800万元,员工600多人,纺织机械120台,机绽1528支,年产棉纱270吨,各种布料2万匹)。抗战胜利后,外来纺织企业纷纷迁回原地,吉安的纺织、针织业只剩下42户,大多规模较小,共有员工143人。
  新中国建立时,城区针织业有33户,手摇袜机227台,工人166名;织布业有39户,工人166名;毛巾业及印染业40户,工人162人。纺织、针织、印染行业共有员工494人,占城区职工总数的41. 3%,总产值104.70万元,占城区工业总产值的18%。其他县城,除传统的家庭纺织业、少数麻织厂生产夏布及个体户针织业外,现代纺织业几乎是空白。
  1953年,国家对棉花、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吉安市区将徐家春、胡君安、赵景唐、胡玉兰等几十户个体织布户组织起来成立吉安市织布厂,并一步到位改为地方国营企业。:1955年,吉安市区针织业有私营企业14户,工人111名;家庭作坊18户,从业人员50人;生产小组1家,员工12人。印染业有私营企业9户,家庭作坊6户,共有员工139人。1954年,永丰县把个体户组织起来,成立藤田夏布生产互助组,1956年改名为夏布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为藤田麻织厂。1956年,吉安市区的私营裕顺昌袜厂倒闭,由市人民政府将针织业组织成一个生产自救小组。1957年将全市20多户针织业组成三个针织小组和一个毛巾小组。1958年5月将四个小组合并成吉安市卫星针织厂,1977年改名为吉安市卫星针棉织厂,后又改名为吉安市针织厂。印染业于1957年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印染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 1968年10月将国营印染厂与集体企业的地毯厂、织布社、线带社合并成立吉安市染织厂。
  1966年9月,地区投资564万元,在安福县洲湖镇新建井冈山棉纺厂,1970年建成投产。该厂拥有 20800支纱锭,864台有梭织机。主要产品是21支纯棉纱和窄幅棉布,成了全地区纺织业的大户。1969 年后区内又先后新建了吉水县针织厂、万安县棉织厂、新干县针织印染厂、安福县针织厂、万安棉纺厂、 永丰县染织厂、永丰麻纺织厂7家纺织印染企业。至1978年,全地区有棉麻纺织企业14户,从业人员 4000多人,完成产值2656万元,生产棉纱3074吨,棉布1990万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区内的纺织工业又有新的发展。吉安市区的纺织工业进行了产品调整和技术改造,添置了各种型号宽幅织印机、印花机、印染机等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档次并形成了色织、袜子、内衣、床单等四条生产线。仅在“七五”计划期间,市区纺织系统投入的技术改造资金就达 251.5万元。:1989年7月吉安市针织内衣厂、毛巾厂、被单厂、染织厂四家企业一度组成吉安市织造公司,后又改名为吉安市针棉织总厂。1991年6月总厂撤销,四企业恢复原建制。1987年,地区投资3100 万元,在吉安市区新建麻纺厂(后改名为江西庐陵纺织厂),有职工1520人,有麻纺纱锭2448枚,短纺纱锭10000枚,织布机240台。至1992年,吉安市区有纺织企业6户,其中国营企业4户,集体所有制企业 2户。全系统共有职工2056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5.3%,固定资产1762. 98万元,总产值3240. 48万元,上交税金36.99万元。与此同时,各县也新建了一批小型纺织企业,如吉安县于1984年前后新建了兴桥纺织厂、固江丝绸厂、曲瀨毛纺厂、官田纺织厂、新坏麻纺厂、天河羊毛衫厂;泰和县于1986年新建上田麻纺厂、苏溪丝织厂;峡江县于1985年新建羊毛衫厂、1987年新建县丝绸厂;遂川县1990年建县纺织厂、泉江纺织厂等。
  至2000年,因进入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几经变化,全区棉纺织企业仅有7家,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的约占16% ,国内先进水平的占31% ;棉纱生产能力8200吨,棉布生产能力3200万米, 完成产值11200万元,出口交货值1535万元,纱产量6473吨,棉布产量390万米,从业人员近600人。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