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普查与专项调查病虫普查1979年5月至1982年4月,全区先后组织148人,对全区14个县(市)进行森林病虫普查,调查了 249个乡(镇、场),514.04万亩林地,占全区乡(镇、场)总数的86.5% 和有林地总面积的32.27%。设立了调查点8454个,标准地1645块。采集病害标本7013号,经鉴定 128个树种,计病害342种。其病原隶属于真菌的有14目99种,细菌2属,病毒1属,寄生性种子植物3 属,藻类、蠟类各1属,生理性4种。采集昆虫标本33995号次,经鉴定分属14目110科793属1040种, 其中森林害虫542种,危害全区30种主要树种,天敌昆虫104种。
专项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区组织开展了 4次森林病虫专项调查:第一次为1986 - 1990年组织全区森林植物专、兼职检疫员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疫情调查。调查覆盖全区14个县(市)246个乡(镇)、32个国营场(圃)的森林和林木种苗繁育基地。设立调查点4715个,采集检疫对象病虫标本 1085份,拍摄检疫对象照片115张,制作临时切片128块。同时,调查了应施检疫树种面积582万亩,占应施检疫森林植物面积的72.2%。共查出4种国家公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在全区的发生面积和分布范围。第二次为1992年8 ~10月组织全区森防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松枯梢病的专项调查。调查覆盖全区13个县(市)、226个乡(镇)、84个国营林场(站、圃)。调查松林面积43& 92万亩,占全区松林面积的 52.7% ₒ共设线路调查点11371个,标准地731块,采集病害标本867份,并制作了浸制标本,拍摄了病害照片。第三次为1997年6〜7月,全区组织森防及林业技术人员328人,开展萧氏松茎象专项调查。全区13个县(市)共调查了 194个乡(镇)、91个国营场(站、圃)。调查松林面积322.71万亩,共设标准地183块,查出有萧氏松茎象发生面积5.93万亩,分布9个县(市)的39个乡(镇、场)。第四次为1998 年9月至1999年11月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直接参与调查人员320余人。调查了 13个县 (市)、3个直属场(所)的应检树种面积1682. 16万亩,共设调查线路14870条,调査点75954个,标准地 1464块,调查标准株105657株,采集病虫标本11399份,拍摄照片320余张,制作临时切片300余块。共查出国内森检对象5种,江西省补充森检对象1种和其他危险性病虫2种及其在全区的发生和分布情况。
通过普查和各项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区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危害和发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树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消长规律,为确定防治重点、拟定防治计划、制定检疫措施和实行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病虫发生与危害主要病害区内严重危害林木的病害有:松针褐斑病、松杉苗立枯病、湿地松芽流脂病、湿地松枯梢病、松类赤枯病、杉木黄化病、杉木炭疽病、杉细菌性叶枯病、油茶煤污病、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毛竹枯梢病、柑橘溃疡病、板栗疫病、冠瘦病等。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 sydow.):属国家森检对象。1986年全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疫情调查,共调查了 28万亩湿地松林,松针褐斑病发病面积2. 8万亩,分布8个县(市)。该病主要危害10年生以下幼林,在苗期也会出现此病。该病在全区还危害黑松、火炬松、黄山松,与湿地松病株混杂的马尾松也有发生,但一般危害不重。发病原因主要与立地条件、气候因素、管理水平有关。凡山窝、山脚、坳地、林地积水、杂灌茂密、郁闭度和林间湿度大、光照条件差和土壤瘠薄的地方易发病,并形成发病中心。 该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上半年为4 ~6月,下半年9 ~11月,但以上半年发病为重。80年代后期起, 各地加强检疫并采取清除病树、病枝、病叶等营林措施,以及随着树龄增大,病害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危害大大减轻。
松、杉苗木立枯病(Rhizoctnia solani Kuhn. ) :60年代苗圃发生面积较大,一般年份都有100余亩,危害严重的成片枯死。主要是圃地选择不当,地下水位过高,土质黏重,种子、圃地或沙床消毒不严,播种过迟,育苗技术粗放,施肥不合理等原因引起。染病后,有的种、芽未出土即腐烂,造成块状缺苗,大量的在出苗后嫩茎出现水渍状腐烂,随后溢缩、倒伏、死亡。苗木木质化后则因茎基感病而造成不倒伏枯死。
湿地松芽流脂病(生理性病害):1981 - 1984年,安福县北华山林场发病率为10% -40%,个别地段高达60%以上。该病严重影响干形和高生长,生病株8年生树高仅3. 6米,比同龄健株矮4. 7米;当年新造幼林病株,平均比健株矮11.2厘米,且顶芽枯死,侧芽(枝)多头丛生,生长不良。:1989年吉安县白云山林场、永丰县官山林场一年生幼林均大面积发病。1990年,新干县黎山林场在2000余亩湿地松幼林内,发病150余亩。
湿地松枯梢病(Dip/odia pinea [ Desm. ] Kickx) :1989年在安福县北华山林场调查一块17年生湿地松,感病树的芽、梢枯死,大多不发新梢,发出的新梢有80%以上感病,基本停止生长,部分植株出现死亡。该病分布范围较广,1992年进行的全区专项调查,共有永丰、吉水、吉安、泰和、遂川、安福、莲花和永新等8个县的28个乡(镇、场、圃)有该病发生,发生面积7189. 5亩,局部湿地松林受害严重。除湿地松外,尚危害火炬松、马尾松等其他松类树种。
松类赤枯病(Pesta2o"opsE/iznerea Desm.):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发病针叶卷曲红褐,后期变成枯白色脱落,严重的整株枯死。1990年地区武功山林场横江分场200余亩六年生湿地松,发病株率达100% , 感病指数40,远看如火烧状。吉安县凤凰墟一O五国道旁,三年生湿地松有一块数十株针叶干枯,植株濒临死亡。
杉木黄化病(生理性病害):区内各县(市)都有发生。1976年,莲花县六市林场数百亩幼林,由于土壤季节性积水,土层浅薄,心土黏实等原因,树冠针叶从下向上、从里向外退绿变黄,树势衰退,须根腐烂,发生烂根枯死型黄化,濒临死亡。在土壤干燥、贫瘠、板结的地方,则出现黄化型黄化,针叶由绿变黄,布满淡褐色不规则花斑,生长严重受抑。70年代昌赣公路沿线栽植的大片杉树黄化,普遍都为这一类型。据1979 - 1982年调查,全区受害面积1.3万亩。
杉木炭疽病(G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70年代末,吉水县八都公社,吉安县长塘、万福、天河公社等地在丘陵岗地造的杉木林,由于土壤瘠薄、板结,季节性积水,夏秋干旱,林木生长不良,均严重发生此病。天河公社横林大队1000余亩幼林,株发病率80%,感病指数54以上。1982年秋天,吉安县白云山林场若龙坑工区500余亩幼林,树梢大多受炭疽病侵害而枯死。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Pseudomonas syringer pv. cunningharniae Nanjing He et Goto):常见于山顶、山脊当风、枝条交错处以及林缘、路旁人为活动较多的地方。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达到高峰,7 月进入旱季后基本停止发病,9-10月还可轻度发病。1980年,吉水县枫江公社陇州大队乌脊背500余亩七年生幼林发病率93% ,感病指数40。1983年,吉安县白云山林场若龙坑工区3林班7小班,九年生幼林,病株率100%,感病指数60,新老病叶布满淡黄褐色病斑,并危及嫩梢,大量变褐枯死。
油茶煤污病(Capnodium tanakai Shiral et Hara;Meliola camelliae [ Catt. ] Sacc.):该病主要由绵蛤、酚虫诱发引起。严重时黑色菌丝层覆盖于枝、叶表面,影响光合作用,造成芽、梢不发,花果锐减,甚至植株枯死,茶林荒芜。以山区高山的北坡、山坞、郁闭度大的林分受害为重o 1978年,遂川县巾石公社的密林、大禾、三溪、富溪,汤湖公社的南屏、高塘等到地数千亩茶林发病,整山茶树枯死。1979 - 1982年,永丰县龙冈公社的永兴亭、沙溪公社的韶源,吉安县东固公社的江口、龙家塘,泰和县水磋公社的蔡屋背、 中龙公社的瑶岭,吉水县水南公社的山下,万安县柏岩公社的竹林均大面积发生过此病。发病株率达 100% ₀感病指数56 ~ 94. 3不等。吉水县水南公社因病植株死亡率达80%以上。
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该病引起油茶树严重落果、落蕾和枝干枯死,一般年份茶果因病损失率20%左右,高的达30%以上。1981年,永丰县潭头公社罗坑口的大片油茶发病率 90%,感病指数达60,果实开裂,大都落光。以丘陵岗地的油茶林发病率高,经营管理差的林分发病重, 老林比幼林发病重。
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 Liu. Wei et Fan Sp. nov):危害果、叶、芽与苗,引起大量落叶、落果,叶片多在3月发病,4 ~5月多阴雨天,蔓延迅速,6 ~8月岀现发病高峰,10月后渐趋停止;果实6月开始发病,7 ~8月为病果脱落盛期。病害多发生在阴湿、过密、杂草丛生的林地,以及潮湿、排水不良、 管理不善的山地。1980年,永丰县油茶科学研究所的牛尾坑油茶苗100%发病,叶片全部落光,造成严重死亡。1981年,莲花县神泉公社黄竹背和南村公社的井下等数百亩油茶林,因病落果率均在50% 以上。
毛竹枯梢病(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该病为国家森检对象。其病原于5 ~ 6月间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染当年新竹,7 ~9月间发病,9月为发病盛期,10月后逐渐停止。1979年,泰和县塘洲公社坦湖大队发生一块面积30余亩的毛竹枯梢病。1981年,病害扩大成片,1985年,遍及全林, 严重地段发病株率100%,轻者株梢枯死,重则整株死亡,远看竹冠黄褐色,竹林似火烧状,不仅影响当年毛竹产量,并危及竹林生存。1986 - 1989年,全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毛竹枯梢病发生面积1615 亩,其中在泰和县小龙的白云山有900亩,万安县的棉津、社坪335亩,吉安县东固的坳上300亩,新干县的桃溪40亩。经过连年清除病竹、病枝,至1999年森检普查,已基本得到根除。
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 [Hasse] Dowson):属国家森检对象,在区内分布较普遍,1999年完成的森检普查共有10个县的46个乡(镇、场)有该病发生,发生面积4092亩。其发生与品种有关.但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吉安市以橙类发病为重,其次是柚类、柑橘类;遂川县则以柑橘类为重,其次是柚类、橙类。此外,与树龄、管理、天气情况等有关,一般以幼树发病重;修剪适当、及时,施肥合理、全面的果园发病轻;夏梢抽长时雨水多的年份及品种混杂、经营分散的果园发病也重。
板栗疫病(Cyphonectria parasitica [ Murr. ] Barr):属国家森检对象。1999年完成的全区森检普查在新干和安福两县有发生,发生面积427亩。该病在区内为新分布,带病苗木和接穗传入是引起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与林地的立地条件、气候、林分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密切关系。 冠瘻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Smith and Townsend] Conn):属国家森检对象,在区内为新分布。 1999年完成的全区森检普查,在宁冈县的李属和梨属(Pyn«)果树上有发生,发生面积38亩。 危害程度尚属轻微,但对果树的发展和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主要虫害区内主要森林害虫有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萧氏松茎象、马尾松小卷蛾、松梢斑螟、 松褐天牛、黄翅大白蚁、黄脊竹蝗、华竹毒蛾、两色绿刺蛾、樟叶蜂、暗腹樟筒天牛、绿鳞象甲、茶织叶蛾、 油茶绵蛤、日本龟蜡蛤、黄杨绢野螟等。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区内松树的主要害虫。80年代以前每隔3 ~4年一个大发生周期,尤以1968、1977、1980、1984、1989年为重,发生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平常年份也均在15 万亩左右。1986年对发生频繁的吉安、吉水、新干、永丰、泰和、遂川六县划分的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划,有常灾区53个乡(镇),偶灾区48个乡(镇),控制区47个乡(镇)。马尾松毛虫猖獗时,将针叶全部食尽, 轻者使松林成片枯黄,影响松林生长,重者造成大面积松林死亡,群众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O 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是松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思茅松、云南松、黄山松、湿地松及马尾松等。区内分布于安福、遂川、吉安、泰和、井冈山等县(市)□ 1985年在安福县明月山海拔1100 - 1620米范围内,黄山松林发生思茅松毛虫危害,成灾面积2000余亩。90年代,在山区、半山区的湿地松林经常岀现思茅松毛虫的暴发现象。该虫幼虫食叶量随虫龄增大而增多,根据对7龄幼虫4 天食叶量的统计,取食针叶量总长度为4039. 5厘米,其中夜间取食2780厘米,为总长度的68. 8% ₒ可见该虫对松树危害极大。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为区内武功山林场1988年5月在国内首先被发现的严重危害湿地松的一种新害虫。该虫还危害火炬松、黄山松、华山松及马尾松等松类树种。1999年完成的森检普查,全区除吉安市外其余12个县(市)均有该虫发生,发生面积62318万亩。以安福、吉安、宁冈、遂川等县发生较为普遍,危害也最严重。受害较轻的湿地松,采脂量减少一半,严重的无脂可采,有的整株或成片枯死。在海拔较高、郁闭度和湿度大、杂灌密、光照差等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湿地松均易受该虫的危害。 以其发展趋势,危害将进一步加剧,成为吉安地区最为严重的森林害虫之一。
马尾松小卷蛾(Ret诚a cristata Walsingham):又名松梢卷叶蛾、松实小卷蛾,是松类树种的主要球果害虫。分布在吉安、泰和、峡江、安福等县产果的湿地松林内。1983年9月在吉安市青原山湿地松母树林调查,采收的湿地松球果,随机取样测定虫果统计,该虫危害虫果占61.7%。球果受害虫蛀食,轻则发育不良,畸形变小,经暴晒亦不能开裂,种子量少而质劣,重则整个球果被毁,种子颗粒无收。该害虫在蛀食球果的同时,还蛀食5 ~ 15年生松树的主、侧梢,被害梢呈枯萎状,造成侧梢丛生,影响树高生长。
松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又名钻心虫。危害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树种,也是危害湿地松球果的主要害虫之一。调查吉安市青原山湿地松母树林,松梢斑螟危害虫果占38% ,幼虫蛀食主梢,引起侧梢丛生,使树冠形成畸形,不能成材,有时侧梢虽能代替主梢向上生长,但树形弯曲,降低木材利用价值,同时,材积受到影响。据测算,被害木当年生长的材积,仅为健康木的三分之一,如连年被害其损失更严重。
松褐天牛(Monoc/iamits alternatus Hope):主要危害马尾松和湿地松。幼虫蛀食树干,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死亡。该害虫在吉安地区广泛分布,喜侵害衰弱木、新伐倒木、枯立木和未剥皮的松原木及松柴。 因该虫为国内头号森检对象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昆虫,其防治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主要危害杉、松、樟、柏、桜、栋等多种树木及果树。1974年, 据莲花县河江林场和峡江县林木良种场调查,此虫对杉树受害率为42% ~ 53% ,松树13. 5% ,水杉 70%,油茶11.3%,苦楝、悬铃木31%。
黄脊竹蝗(Cerac皿kiangsu Tsai):是竹类的严重害虫。竹蝗以成虫和跳蛹取食竹类的叶片,并可取食水稻、玉米、棕涧等20余种植物。1982年完成的全区森林病虫普查,竹蝗主要分布在9县的17个公社,发生面积达6万余亩,尤以万安县宝山公社的黄竹、东坪大队,武术公社的大茸、新茸大队,枫林公社的寨下大队为重,计6000余亩毛竹受害枯死。该县枫林公社的象湖大队,竹蝗吃光叶片后即下田吃水稻10余亩。1986年,莲花县神泉乡棋盘山的数百亩竹林,被蝗虫食尽后,几年内该乡没有毛竹可用。
华竹毒蛾(Pa/itoia sinica Moore):幼虫取食竹叶,严重危害时可将竹叶吃尽。1994年地区武功山林场三天门分场爆发成灾,近500亩竹林一片枯黄,尔后在安福、遂川、万安等县也有小面积发生成灾,部分毛竹枯死,下年度竹笋减少,成竹眉围下降。该虫多从山洼、阴坡密林开始,再向山脊阳坡蔓延。在境内为一突发性害虫。
两色绿剌蛾(比/。血bicolor Walker):危害毛竹、刚竹、乌哺鸡竹等竹类。1995年在安福县章庄乡塘溪村首次发现,尔后迅速扩展蔓延。1997年调查,该村毛竹受害面积达2000亩。该虫幼虫大量取食竹叶,并在竹叶上形成白膜而致使脱落,有60%以上的毛竹失叶率达70%以上。严重的状似火烧,造成竹子枯死,下年度出笋减少,退笋率增加,新竹眉围下降。是区内直接影响毛竹生产的又一重要害虫。
樟叶^.(Mesoneura rufonota Rhower):以幼虫危害樟树叶片及当年嫩梢,严重影响樟树的生长,并使樟树分叉或枝条丛生,常危害樟树幼林,严重者可整株死亡,是樟树主要食叶害虫。在区内各县(市)均有发生。
暗腹樟筒天牛(Oberea/iwc^entri Fairmaire):又名吉安樟筒天牛,是危害樟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该虫于1964年在吉安市青原山发现,以幼虫危害樟树的一两年生主梢和侧枝后,枝梢枯萎折断,主干短, 侧枝丛生,严重影响樟树干材生长。被害严重的樟树幼林,高生长停滞,色调萎黄,林分外貌呈灌丛状, 甚至成片死亡。从6县1市的15块樟树林分调查表明,被害株率为29. 42% -69.51%,平均被害株度为42.84%。吉安市青原山1块樟树面积5亩,被害株率34.9%,平均虫口密度3.7只,六年生平均高只有1.5米。
绿鳞象甲(%pomeces squamosus Fabr.):又名绒绿象甲。食性极杂,除危害油茶和茗茶外,还危害果树及农作物等100余种植物。成虫取食林木的嫩枝、芽、叶,影响树势或使全株枯死。吉安县田心公社枫树塘等地油茶林,由于遭受此虫危害,影响当年茶子产量,减产半成。
茶织叶蛾(Casmarapatrona Meyrick):是油茶和茗茶的主要害虫。幼虫蛀食枝干,造成叶子凋萎及蛀道上部枝条枯死,十年生的幼树危害最严重,常全株死亡。分布在永新、泰和、永丰、莲花、宁冈、吉安等县。
油茶绵(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吸食油茶树叶子和枝干的汁液,分泌蜜露,导致煤污病发生,使树势衰弱,引起落花落果,严重者则全株死亡。1978年,永丰县龙冈公社胜丰村发生油茶绵酚,导致煤污病,面积达500亩,严重影响油茶生产。
日本龟蜡( Ceroplastes japonicus Creen):主要危害大叶黄杨、雪松、重阳木、悬铃木、柑橘等树种。分布在吉安、泰和、安福等县。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危害小叶黄杨、雀舌黄杨,是城镇绿化树种的主要害虫, 在区内各县(市)栽培区常有发生。
病虫害防治1934年,泰和县发生竹蝗危害,组织了治蝗委员会。1938年,该县竹林惨遭竹蝗食害,江西省农业院先后派员赴实地调查,并将防治方法和措施传授给当地山民。新中国建立后,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规模逐步扩大,防治技术不断提高,50年来经历了 4个发展阶段,即50年代的人工捕捉害虫控制阶段;60年代以化学农药为主的化学防治阶段;70年代化学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的防治阶段;80年代后期开始的综合防治阶段。
人工防治主要采取人工捕杀幼虫、摘除虫茧、卵块等。如1949年,泰和、万安等县发生竹蝗,泰和县受害尤其严重,该县哨江乡原有竹林面积4万余亩,自受竹蝗危害至1950年,仅剩1.2万余亩。当年, 该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进行人工捕打和挖卵块.仅哨江乡参与扑蝗人员1089人(次),奋战1396个劳动日,消灭竹蝗335万只,挖得卵块1951块。1959年9月,泰和、遂川两县被评为江西省防治竹蝗先进单位。
化学防治广泛应用于苗圃苗木立枯病、根腐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治。土壤消毒用生石灰,每亩25 至50千克,其次是硫酸亚铁,每平方米用2% -3%溶液0.5千克浇洒或粉末0.25千克与砂混匀拌入土中。种子消毒常用0.5% - 1%高猛酸钾稀释液浸10-30分钟,岀苗后常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作保护性杀菌剂。80年代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的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三环醴等内吸性杀菌剂。 1985年,峡江县新陂林场用五氯酚钠,每亩4千克,配合营林措施,防治松针褐斑病108亩。1990年,永丰县官山林场在大九山、松岗、九峰分场,用西力生等防治杉木顶枯病4000余亩,效果很好。
对林木虫害的化学防治,主要是杀灭竹蝗和松毛虫。1950泰和县在人工防治竹蝗的同时,开始试用氟矽酸钠、6%六六六、0.5%六六六、砒酸铅、雷公藤等小规模毒杀竹蝗。70 - 80年代安福县对大面积发生的竹蝗采取药剂诱杀、烟剂熏杀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使90年代后竹蝗的发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1968年全区各县普遍发生松毛虫危害,5月15日井冈山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防治松毛虫指挥部。从1968年开始,全区采用飞机撒药灭虫,分别于1968、1980、1987、1989年四次在松毛虫常灾区的新干、万安、遂川、吉安、吉水、泰和等县,用六六六粉、敌百虫进行飞机灭虫80架次,防治面积100多万亩。1980年,江西省首次在吉安地区试用飞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虫,使用安阳林药厂生产的杀虫净,以 1: 1的比例和农用柴油稀释后喷雾,防治松毛虫面积27.90万亩,每亩喷液0.125 -0.15千克,每架次可喷药5000〜6000亩。
生物防治主要是应用菌根和抗菌素,以及利用天敌昆虫等三种方法:(1)菌根的利用,在全区各地曾很普遍。对新辟湿地松苗地,一般用菌土接种,挖取松林内有菌根的土壤作填土,然后播种;也有用松林中的马勃属真菌新鲜子实体捣碎后施于圃地接种的,有效地防治了国外松紫矮病的发生。(2)抗菌素的应用,1965年,在土壤中分离获得春雷霉素;1973年又在土壤中分离获得井冈霉素。抗菌素除在农业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等有特效外,同时在林业上也常用于防治松、杉苗的立枯病、炭疽病,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3)天敌昆虫利用,1986年,永丰县利用黑缘红瓢虫消灭绵蛤,面积500余亩,有效地控制了油茶煤污病的发生。黑缘红瓢虫在永丰县龙冈、莲花县河江、泰和县水槎、井冈山市朱砂冲等地均有分布,其生物资源丰富。
采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杉梢小卷蛾等林木害虫,20世纪60年代进行试验性防治研究,到70年代初开始进行白僵菌土法生产。1975年,在地区林科所、吉安县苗圃、新干县苗圃共土法生产白僵菌粉5 吨,供应吉安、吉水、泰和、万安、新干、峡江、永丰等县防治松毛虫。同时,先后在吉安县的永阳、长塘、万福公社,新干县的金川、塘头、界埠公社开展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试验,经过检验防治效果在60% ~ 80% 之间。1985年,由吉安地区林业局和吉安县筹集资金42.5万元,在吉安县建立一座年产50吨的白僵菌厂,生产的菌粉提供给全区防治森林害虫。1987年,在安福县西坑林场、北华山林场和新干县黎山林场, 应用白僵菌大面积防治杉梢害虫,起到了控制作用。1986 ~ 1987年,在吉水、泰和、吉安、安福等县用白僵菌粉,进行飞机喷菌50架次,使用白僵菌粉18850千克,防治松毛虫面积138000余亩。从1985年吉安县白僵菌厂建立投产以后,在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杉梢小卷蛾、茶毒蛾等多种森林害虫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由地区森防站组织完成的《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技术应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地区科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成果鉴定,分别获得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2年, 新干县界埠公社红星大队采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4〜9月份共培养赤眼蜂60余万只,放蜂8次,防治面积6000亩,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分别在新干、吉水、吉安、泰和、遂川等县和吉安市,建立松毛虫危害马尾松林综合防治基地64万亩。首先按害虫发生类型,划分常灾区、偶发区、自控区;再在各灾区建立害虫测报网络。地区建立了吉泰盆地森林害虫测报中心和8个系统测报点与78个虫情测报点,及时掌握虫情,开展防治工作。防治害虫决策措施有两类,一类是以提高自控能力为目标的营林措施,如营造混交林,进行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另一类是以压低虫口为目标的杀虫措施,把虫口密度调节、控制到可允许水平,以维护系统平衡,达到生态平衡。使用的杀虫剂,对低虫口用生物农药白僵菌;高虫口用成本低、毒力大又对天敌影响小的化学农药漠氢菊酯和灭幼服。由于采取了综合管理,全区松毛虫发生率和成灾率均大幅度下降,平均年发生面积仅占全区常灾区、偶发区面积4. 02% ₀从1990年开始取得了全区连续11年马尾松毛虫有虫不成灾的良好成绩。1997年林业部提出对主要森林病虫害实行工程治理。1998年,吉安、泰和、吉水、峡江四县20万亩松林列为第一批省级工程治理项目。:1999年调整为吉安、泰和、遂川、吉水四县,并上升为国家级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对湿地松褐斑病、流脂病、毛竹枯梢病、油茶炭疽病等,采取营造混交林、修剪树枝、调整林分结构、清除病源、深挖抚育、施用微肥、选育抗病良种等营林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效果也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