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前,山林和耕地一样,绝大部分是地主、富农、寺庙、宗祠所有,劳动人民占有的山林极少。据1950年江西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在永新县曲江乡山林分配的试点材料记载:占总户数4%的地主、 富农占有全乡杉木蓄积量的64%,而占总户数70%的贫雇农只占有15%,其中4户雇农没有一根杉木。 村庄和宗族所有的山林,旧称众山。遂川县1951年统计:该县新中国建立前全县众山占山林总面积的 4.1%。宗祠山林由族长掌管,多随族田佃给本族农户经营管理,为本族开展祭祀等公共活动提供资金。 众山一般不卖给外族人,而且管护较好,一是有严格的族规,互相监督;二是其收益归全族所有;三是有的众山群众视为风水林,保障村庄或家族兴旺发达,爱护备至。
国有山林,又叫官山。在封建社会,皇帝可以下御旨征收名山大川、无偿砍伐林木。三国时期吴国的末帝孙皓造宫殿,曾下诏到安福县采伐樟树。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于1914年颁布过《森林法》,规定 “确无业主之森林,及依法律应归国有者,均编为国有林”,境内有记载的国有林有两处:一是原江西省属青原山林场,1936年划定山地1.5万亩;二是1947年江西省农业院在泰和县苏溪划山2万亩,建立国防树种林场。
土地革命时期,安福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4月在洋茶(今洋溪)成立。遵照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将地主豪绅的山林一律收归县苏维埃政府,以乡为单位,以耕作户为标准,按照人口平均分配;豪绅地主大片木竹山不能分配的归苏维埃政府出租给农民经营,果树一概由苏维埃政府折谷收税。1934年红军北上后,贫苦农民从土地改革中分得的山林又被豪绅地主夺走。
新中国建立后,山林所有权经过几次变革,经营形式随着变化。
土地改革中的山林分配195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土地改革中山林处理暂行办法》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土地改革中分配山林、池塘的补充指示》的规定,没收地主和祠堂、庙宇的山林,征收富农、工商业者出租的山林,分配给无山、少山的贫下中农;大片森林、荒山等均收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土地改革中,山林是作为一种特殊土地进行分配的。在分配中,江西省人民政府规定按用材林活立木蓄积量分配,杉木300码两以上的划归国有;300 - 100码两的以乡或村为单位,由当地群众选举山林管理委员会共同经营,其山林收益可用于当地公共文化与水利建设事业。100码两以下的分配给贫苦农民所有。 根据各县上报和江西省林业局第六林野调查队实测,全区划归国有的山林共151块,面积116435 亩,其中有林地60475亩,无林地55647亩,荒地313亩,森林总蓄积量413776立方米,毛竹和油茶树 424046 株。
初级合作社山林权属1953年起,全区各地相继建立林业互助组、农林互助组,采取帮工形式经营山林。有的地方组织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林业生产合作社和初级农林生产合作社,将山林作价入社, 由初级社统一经营管理,按股分红,山林权属不变,仍归农户所有。
林木作价入社的具体办法是:社员私有荒山一律无代价入社;杉木按立木数量和质量,以入社时木材市场价格作价折股入社;松树按照杉木办法评材作价入社;油茶林根据林子的好坏和远近程度,2 ~4 年的平均产量作价入社;成片油桐林按常年产量作价入社;成片竹林按立竹数和市场价格作价入社;杂柴山归高级农业社管理,但仍按过去群众习惯砍伐薪柴。有的地方农民所有小量天然林,则以优势树适当折算作价入社;成片果、桑、茶一律作价入社,果树和茶叶树按树木的老幼和1 ~ 3年的平均产量作价入社;已作价入社的用材林木,如社员需要自用,先向合作社管委会申请批准,方可砍伐,但必须缴交适当山价;凡属风景林木和独棵大树不入社,仍归原有自然村集体所有,但未经合作社管委会同意,不得任意砍伐,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仍归个人所有,不入社。
高级合作社山林权属1955年冬至1956年底,全区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所有土地山林都由高级合作社统一经营,初级合作社时期林木作价入社的股金分年分期偿还;进入高级社后取消土地山林分红,山林权属为高级社集体所有,全部按劳分配。
在高级农业合作化中,由于运动发展迅猛,工作不够细致,有些是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少数是由互助组和单干户直接加入高级社。因此,社员林木入社时,情况非常复杂,有的地方山林未作价,有些地方作价偏低,有的偿还年限太长,损害了群众的经济利益,曾一度出现有人砍掉山上的树木入社,有的感到吃亏太大要求退社等。永新县曲江乡公益农林合作社27户社员,有18户砍掉林木出卖后入社。发现这些问题后,中共吉安地委1957年进行了林权清理,并对规模过大、经营管理不善的高级合作社进行整顿,认真解决了入社林木评材作价不合理的问题。确定了原入初级社的股金继续分期归还社员,划定了社员的自留山和自留林,妥善处理了社员的自用材、烧柴等问题。
人民公社山林权属1958年秋冬,全区相继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把原高级社所有的山林全部转归公社所有,连1957年整顿生产合作社时划定给社员的自留山和房前屋后的自留林,也收归公社所有。 对原初级社群众林木折价入社的价款有些地方不再分期归还,山林收益全部按劳分配。1958年创办国营垦殖场林场,动员集体无偿赠山、献山,将集体山林变为国有林。年底,泰和县桥头公社有孚、高市两个大队集体献山7. 2万亩,开办大岭山垦殖场。
I96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的精神,全区对劳力、土地、耕牛、农具实行“四固定”,并对森林和林地所有权属进行了清查核定。全区油茶林都划归生产队经营,用材林归大队所有。对无偿或赠送给国营林场、垦殖场的山林,通过协商的办法,付给生产队山价; 原已作价,但未兑现的继续归还。
1965年4月5日,中共吉安地委、吉安专署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共中央 《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和省人委颁发的《江西省森林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全区各地具体情况,下发了《关于确定山权、林权的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草案),对确定山林权属作了具体规定:(1)落实国家所有的山林权。凡属土改时划归国有的森林和荒山;土改时未分配的大片森林和荒山;国家征购、收买的森林和荒山;国家投资营造的森林;纪念林、疗养林和名胜古迹地区的森林;根据等价交换原则,并经过与群众协商同意,已经划归国营垦殖场、农场、林场、大中型水库等单位经营的山林,以及其他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的山林;国营垦殖场、农场、林场经营的乡有林;对山多人少地区集体所有的天然林和集体无力经营的山林,经过同当地群众协商,划归国家所有,价款分期付清。(2)落实人民公社各级集体山林所有权。由人民公社投资营造的森林,一般应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组织社办林场或固定专人经营管理;有些公社不便经营的山林,也可以固定给生产大队或生产队经营。原属高级社所有的山林和生产大队投资营造的集中成片的用材林,一般应归生产大队所有,大队管不好的,可以下放给生产队经营,归生产队所有;人民公社化以前归生产队所有的山林和属于村有的风景林、柴草山、防护林等,以及公社化以后下放给生产队所有的山林和生产队自己营造的森林仍归生产队(村)所有;合作化时期划给社员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社员在村前村后、屋前屋后、路旁水旁、自留地和坟地上种植的零星树木(包括果树),仍归社员个人所有。大队山林下放给生产队的,采取以下三种办法处理:一是以“四固定”时固定给生产队经营的山林为基础,加以适当调整;二是根据山林面积,劳力负担,从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出发, 照顾差别和历史习惯,按自然条件进行划分;三是山跟田走,适当调整。与此同时,生产大队所有山林, 分片固定给生产队经营管理,山林收入,按比例分成,已成林的,实行二八开或三七开,即大队得七八成, 生产队得二三成,少数山多林多而劳力又少的地区,也可以实行四六开,即大队得六成、生产队得四成; 幼林实行倒二八比例分成,或按实际用工数由大队偿还工本费。
1964年6月,地委在安福县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后期,专设一个林权工作队,按照中央和省、地委有关林权处理文件精神,在彭坊公社进行落实山林权的试点工作。试点结束后,工作队党委书记兼队长吴盛忠就试点工作中的作法和经验教训,在全县处理林权工作会议上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与此同时,中共江西省委派在井冈山的社教工作团,也专门对井冈山的山林权属进行划分和落实。全区开展第二、第三期社教的永新、宁冈县也部分进行了山林处理工作。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队规模变动频繁,时而扩社并队,时而分社分队,林权也随之变更,严重挫伤了集体与个人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引起乱砍滥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级党委组织力量,着手清理和归还初、高级社时期农民山林作价入社的股金,出榜公布清理账目。作出分期分批归还社员的计划,落实政策,安定人心。
林业“三定”山林权属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各地做好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同年5 月,地委、行署派出以安福县人民政府为主,省农林垦殖厅、地区农林垦殖局派员参加的工作组,在安福县章庄公社进行林业“三定”工作试点。历时3个月,完成了全公社11个大队、68个生产队的林业“三定”工作。随后,各县(市)也先后进行了试点工作。同年10月,地委、行署召开全区三级干部大会,全面部署林业“三定”工作。地区和各县(市)成立林业“三定”工作领导小组,全区先后抽调了 4000多名干部组成林业“三定”工作组,培训了 4万多名大队、生产队骨干,同时组织了一批精干力量,专门负责调处山林纠纷,为全区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打好了基础。
全区的林业“三定”工作分为四个阶段:1981年5 ~ 8月进行试点;同年9月至1983年4月全面开展;1983年5〜9月,进行复查补课;10月将材料汇总,并进行工作总结。10月底,林业“三定”工作基本结束。在工作步骤和方法上,采取了四先四后:一是先试点后铺开,二是先定权后发证,三是先划自留山后划责任山,四是先建立经济林责任制后建立用材林责任制。
林业“三定”工作开展后,地委、行署针对工作中的问题,于1982年12月25日发出了《关于稳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就稳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提出13条意见,要求各地继续深入宣传自留山长期不变,允许继承;责任山长期由社员经营管理的政策。到1983年底,全区林业“三定”工作全面结束。
稳定山林权林业“三定”的关键是要稳定山林权属,坚持以原有的权属为基础,不搞山林权属的大变动。不论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的山林树木,或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以及其他部门、单位的山林树木,凡权属清楚的,一律予以承认,保障所有权不变。根据以上原则,在林业“三定”中全区落实山林权属面积2489万亩,占山林总面积2785万亩的89.37%。
划定自留山划定自留山的原则是只划荒山,没有荒山的可适当划一部分稀疏残林,个别地方确实没有荒山和稀疏残林的,应划一部分幼林给社员作自留山。山上原有的林木归集体,以后增加的林木蓄积量归社员。自留山一次划定后,增人不补,减人不收,绝户收归集体,迁入户可以补划。自留山划定后,山权归集体,不准买卖,不准岀租,林权归社员,由县人民政府发给自留山使用证,长期归社员使用, 并允许继承。划给社员的自留山,应在3〜5年内栽上树,过期不绿化的收归集体。林业“三定”中全区划定自留山623.6万亩,其中荒山309.8万亩,占山林总面积2785万亩的22. 39% ,人均2.5亩,户均 13.6 亩。
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则是“山权不变,统一经营,分户管理,计划采伐,收益分成” o做到从实际出发,宜统则统,宜包则包,允许多种责任制形式,油茶林、用材林、零星分散的小块山林,以及成片的大面积山林都可以承包到户管理,但责任山的山林权属归集体,承包者只有经营管理权,实行两权分离,采伐林木由社队按照国家计划统一安排,承包者必须在领取林业部门颁发的采伐证后,才能进行采伐。林木的山价收入由所有者与承包者采取三七或二八比例分成,现有蓄积量所有者得大头,承包后增长的蓄积量承包者得大头,荒山造林采取一九分成或全部收益归承包人。偏僻山林和在外地的插花山林,应承包到集体林场或生产队、作业组管理。不论何种责任制,都要做到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至1983年林业“三定”结束时,全区经济林承包了 375万亩,其中325 万亩油茶林已有90%承包到了户。用材林承包到户的面积825.1万亩,占集体用材林面积的93.1%,并且都签订了承包合同。
林业“三定”结束后,部分县(市)对定权和划分“两山”还进行了补课工作,由各县(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山林所有权证、社员自留山使用证和社员责任承包合同书。山林权证分别发给国营单位、公社、大队、生产队保管,自留山使用证发到社员个人保管,责任山管理证发至承包户保管,以稳定人心,取信于民。
在林业“三定”中,确定国营林业单位的山林权属,颁发国有林权证是关系到发展国营林业的大事。 截至1989年10月30日,全区共发国有林权证面积313.81万亩,占国有林总面积401.76万亩的78%。
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境内历史上都有山林纠纷,清朝和民国时期尤甚,历朝曾受理此类案件。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吉水县泥田三房周姓与峡江县张姓讼争杨陂一带山场的界址,数次未决,后经督抚宪饬和吉水县令勘查,判定杨陂祖坟石狮坑是以北岭乳峰一山为界。清雍正十年(1732),宁冈县坳里东上村与永新县高车坳村曾为黄洋城山场讼争过。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土地改革、农合作化、林业“三定”等山林所有制多次变动,山林权属遗留问题较多。据1985年统计,全区共计发生山林纠纷10722起,争执面积148.1万余亩,大的上万亩,小的只有几亩。争执林木多的几万个立方米,少的几个立方米。有些地方因争山争林,致使森林被毁,乱砍滥伐严重,甚至发生群众性械斗,造成人员伤亡,严重地影响了林区人民的安定团结和林业生产的发展。
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解决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促成双方达成协议;二是由人民政府仲裁;三是由人民法院判决。经过处理的山林纠纷,大多数争议双方能遵守调处,但亦有少数发生反复(见表104-1)。
全区山林纠纷调处,以党和政府颁发的山林权属有关文件为政策依据。1980年成立吉安地区行政公署林权处理领导小组,下设调处山林纠纷办公室,实行分级处理制度。1998年机构改革,地区山调办保留,挂靠地区林业局。全区13个县(市)中,该机构有6个挂靠林业局,有7个设在政府法制局内。至 2000年全区共调处山林权属纠纷10490起,其中省际纠纷9起、区际纠纷8起、县际纠纷346起、乡际纠纷10127起,一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纠纷也得到解决。
由于历史原因,自清乾隆十八年( 1753)以后,今永新县第七区梅花乡与湖南省茶陵县第三区的东首、田湖、合户等三个乡,争执狮子寨、龙头背、更鼓寨、五乐岭一带山场的山林权属。在双方省、地、县联合工作组历时半个月的调解下,于1955年3月24日达成协议书。江西、湖南两省下达了联合调解书,解决了这起争执200多年、双方群众曾多次进行械斗、伤亡很重的山林权属纠纷。
1983年11月,永丰县江口乡禾岭村与抚州地区乐安县戴坊乡大池村,为麻子山、乌里坑等山场发生纠纷,争山争田。禾岭村曾出动98人到大池村的稻田割禾,当受到大池村人阻止后,禾岭村依仗人多势众,非法用绳索捆绑大池村3人,矛盾激化。吉安、抚州行署组织县、乡、村代表,到实地进行调查、协商, 于1984年7月3日,达成了《关于调解抚州地区乐安县戴坊乡大池村与吉安地区永丰县江口乡禾岭村山、田纠纷的意见》,双方地区行政公署按照《调解意见》分别下了文件,纠纷得到解决。
1987年7月,永新县象形乡的象形、江夏两村凭土地证到安福县境内的国营陈山林场砍伐林木,认为所砍山场是安福县彭坊乡寄岭村和洋溪乡合村于1966年赠送的,双方发生争执。地区调处山林纠纷办公室受理后,深入实地反复核查、验证、走访知情人,在充分掌握材料的情况下,达成了山权林权处理原则的协议,于1988年12月29日下达了调解书。
1981年12月,峡江县沙坊乡东梅大队与吉水县盘谷乡岭口大队争议中坳吉新公路左右两边的贼坑、九十坑、风破山、观音山的山林权属。吉安地区行政公署组织双方县、公社代表进行实地调查、协商, 在对山林权属的划分未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于1981年12月28日,作出了《对东梅大队与岭口大队关于中坳山林纠纷的裁决》。1985年,峡江县林业局在裁决书划定的山场中搞国乡联营造林,吉水县盘谷乡四个村民委员会七个自然村,于同年9月13日,出动2000多人以整地为名,烧、拆了峡江县民工的工棚,发生械斗事件。当时吉水县有3人被峡江县方面的鸟铳打伤,1人重伤致残,争执面积扩大到1万余亩。行署再次派出工作组,经过反复调查,于1987年7月31日,下达了《关于〈对东梅大队与岭口大队关于中坳山林纠纷的裁决〉的补充说明》,才使争执长达10年之久的山林纠纷得到彻底解决。
1985年,井冈山市长坪乡长坪、中烟两村民委员会和黄坳乡福溪村民委员会与遂川县五指峰林场争执大坝里山场的权属。面积分两大部分,即大坝里河流东边有吊谷上、黄莲坪、大坳背、八字水部分,约 9000余亩;大坝里河流西边有江西坳、大烧冈、大坝、船底窠、药王仙、阿弥陀、刀背岌、凤凰窠、梨树洲等共19块山场,约4.2万余亩。地区调处山林纠纷办公室,曾先后派出三个工作组深入实地调查取证、反复踏山,于1988年10月,向行署呈报了《关于大坝里山林纠纷的调查报告》,行署于同年11月19日下发了吉行发(1988)140号《关于大坝里山林权属的裁决书》和1989年吉行发(1989)16号《关于吉行发 (1988)140号大坝里山林权属裁决的补充裁决》,解决了这一起全地区争执面积最大、木材蓄积量最多的山林纠纷案。 ' 1989 - 1990年,在国有林定权发证期间,地、县两级调处山林纠纷办公室集中力量,着重解决国营与集体之间的山林纠纷,让国有林定权发证工作顺利进行。如吉安地区武功山林场,在地、县联合工作组的协助下,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工作,解决了国营与集体之间的山林纠纷87起,调处面积5. 86万余亩,实地核发了 313块山场的林权所有证,使武功山林区的大部分山林权属得到了稳定。1998年井冈山华能电厂煤灰堆放场征地中,横坑、大肚岭、辣坑、葡狗岭、牛栏坑、短坑、长坑等山场发生山林权属争议, 涉及国有、集体单位共17个,争议面积约3500亩。在争议范围内涉及华能电厂灰场征地面积433. 52 亩,征地补偿费近170万元。经地区法制局和地区山调办联合派出工作组实地调查取证,反复勘山,于 1999年9月20日,向行署呈报了《关于横坑、大肚岭、辣坑、葡狗岭、牛栏坑、短坑、长坑山场山林权属争议的调查报告> ,2000年5月16日,行署下发了吉署处字[2000] 1,2,3,4,5号处理决定,解决了这一起全地区争执单位最多、争执标的最复杂的山林纠纷案。
表10^-1 1955-1995年调处省际、区际间山林权属纠纷情况调处时间争执双方单位名称争执山场调处结果 1955年3月24日永新县七区梅花乡湖南省茶陵县三区东省、田狮子寨、龙头背、更协商解决湖、合户三乡鼓寨、五乐岭一带新干县上城公社丰抚州地区乐安县龚坊公社江西省革命委员 1976年7月乐大队濂坑大队麻岭山会[1976] 24号文件裁决续表调处时间争执双方单位名称争执山场调处结果 1977年3月17日莲花县六市公社西湖南省攸县柏树公社下泉窑子里协商解决坑大队塘大队 1977年11月16日莲花县六市公社河萍乡市福田公社清溪大队猪形里协商解决江大队 1978年9月29日莲花县三板桥公社湖南省三湘东县湘东公社神大坪协商解决田南大队九渡大队 1981年12月25日莲花县神泉公社永湖南省茶陵县秩堂公社安富贵山等协商解决龙大队坑大队 1981年12月26日莲花县神泉公社承湖南省茶陵县湘东公社水牛形里协商解决坊大队头大队 1981年12月26日莲花县神泉公社承湖南省茶陵县湖东公社水水桶里协商解决坊大队头大队第七组 1981年12月27日莲花县神泉公社承湖南省茶陵县湘东公社水 '猪婆冲协商解决坊大队头大队 1981年12月28日莲花县神泉公社神湖南省茶陵县湘东公社水茅综坡协商解决泉大队头大队吉安专署吉行发 1984年7月3日永丰县江口乡禾岭抚州地区乐安县戴坊乡大麻子山 (84)95号、抚州村委会池村委会乌里坑行署抚行字(84) 39号文裁定永新县三湾乡荷树湖南省茶陵县秩堂乡东坑、 1985年元月5 0 坪村委会皇阁、马首、金湖、大和、钧老山里黄土坑协商解决湖、小田村委会安福县泰山乡文家江西省人民政府 1986年10月村委会萍乡市芦溪区麻田乡南坪赣府发[1996 ] 190号文裁决 1990年11月5日安福县山庄乡宜春地区分宜县珠村(大岗麻子棚、行木通、江协商解决山试验局) 仔下 1994 年新干县荷浦乡林场新余市渝水区新溪乡珠背里山、计无山、晒赣府厅字[1994] 果园坑村场上 63号 1995年12月19日永丰县遇沅村洪家抚州地区乐安县万崇乡安大小班坑协商解决源村里村 1995年11月27日峡江县金江乡梅元新余市渝水区良区镇上界门得山协商解决村小组头村森林采伐管理区内的森林采伐经历了自由采伐、计划采伐和限额采伐三个管理阶段。
自由采伐新中国建立前都是自由采伐。采伐方式:一是山主和林农根据所需,在自有山场上择伐或小片皆伐;二是木商购买青山,雇请劳力砍伐。
新中国建立初期,仍沿袭自由采伐方式。一些不法地主、豪绅和会首,趁机乱伐木材出卖给木商;一些机关单位和部队,在开展生产运动中,直接深入林区,任意采伐或收购、销售木材,因而部分林区出现乱砍滥伐。针对这一情况,吉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各县人民政府,遵照1950年2月15日江西省军区、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动造林与护林的联合通令》和1950年4月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为颁发护林指示》、《护林公约要点》等文件精神,通知砍伐和经营木材的机关、部队,立即停止砍伐和经营。严令禁止地主、富农任意砍伐森林,所有逃亡地富、恶霸、官僚、战犯等之森林,由当地人民政府接管,不得破坏。全区各级机关和驻军,如确需建筑材料,必须由吉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核准,发给许可证,指定地点,限定标准砍伐。为了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护林意识,在全区广泛地开展反盗伐、反滥伐、反纵火烧山的群众斗争。同时在主要林区组织护林会,有计划地实行封山育林,订立护林公约。但在执行中仍有个别机关和企业单位直接或间接经营采伐业务,木商与地主暗中勾结肆行滥伐。如吉安县永阳、敖城等区政府,把应没收的青山出卖给他人砍伐。遂川、安福等县亦有类似情形。1951年全区认真贯彻执行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建立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禁止乱砍滥伐命令》和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中南区伐木管理暂行办法》,禁止采伐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及风景、古迹林、壮龄母树林、险峻陡坡石山不易造林的林木,试验研究及示范实习用的林木;国有林由林业机关统一经营和管理;私有林采伐时,林主必须逐级上报省林业主管机关,经许可后,始可进行合理采伐;国营采伐机关需采伐私有林时,必须经林主同意,签订合同,照付合理价款。
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指示各级人民政府,对土改中分给农民的山林,必须赋予自由采伐、自由销售的权利,但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深入、不及时,加上分得山林的农民存在怕林权不稳和经济困难等原因,一度出现盲目砍伐林木。又因“坐镇收购”的价格不合理,不分山林远近计价,林农为节省陆运,便于水运,砍近山不伐远山,造成近水林区的森林过量砍伐。如遂川县12个区的收购任务为5万立方米,但砍伐了 17.5万立方米;永新县收购任务1.06万立方米,砍伐了 6.69万立方米。遂川县蜀水、泉江和永新县曲江河两岸的森林,由于伐量过大,存材过多,造成大量木材积压、腐烂。为此,吉安专员公署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1953年4月21日颁发的《关于防止群众自流乱砍木材,保护林业长远发展的指示》精神,于同年7月27日电报通知遂川、安福、永新、宁冈、泰和、吉安、吉水、永丰、峡江、万安等10个县,召开首届林农代表会。会上反复讲解党的林业政策,制止盲目砍伐林木的现象。1954年春,专署根据超砍木材登记情况,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全区停止木材砍伐,所有存材,按登记先后次序和阶级成分进行收购,先收贫下中农后收其他。同年夏,吉水县林农又自流砍伐林木。专署根据省人民政府1954年2月 2日颁发的《关于公布江西省木材经营管理实施办法的命令》精神和全区存材过多的情况,于是年7月 31日,就吉水县人民政府请示报告,批复给吉水县,并抄发全区。批复主要内容是:要求各县人民政府, 从流通领域采取措施,控制自流砍伐。
计划采伐1957年,国家对木材实行统购统销。吉安专区从1958年实行计划采伐。无论是国有林、集体林还是农村社员自留山的林木,无论是主伐还是低产林、次生林改造等各种方式所生产的木材, 都纳入国家木材生产计划内,由森工部门统一收购、管理和经营。专署对全区每年的采伐任务,按照省里下达的木竹生产计划,根据各县(市)森林资源情况分解下达,然后由各县(市)分别下达到国营林场、 有林木的垦殖场和林区乡政府。国有林采伐,由国营林场(包括垦殖场林场)呈报作业设计,经省林业厅批准后,按照采伐规程组织劳力采伐。集体林采伐,由森工部门与大队或生产队签订合同,订约收购。 订约收购方式,一种是大队或生产队自己采运,按合同内容交售;另一种是由森工基层单位雇人采运,大队、生产队得山价,采运者得力资。供销社、手工业等部门,每年所需的外材、小料(包括杂木棍)、竹片、 竹梢和烧柴、木炭等,先报计划,经同级林业部门和计划委员会审查,报专署和县人民委员会批准,然后按照批准的计划和指定的地点收购。县以下地方用材和林区群众自用材,报经公社或县审查批准后采伐。上级下达的木材采伐计划必须按照“先中央后地方,先上交后地销”的原则,优先完成国家上调木材任务。
“大跃进”期间,在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食堂运动中,全区普遍出现不分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不分 “后龙山”和“四旁”树的乱砍滥伐木材现象。对此,地委、专署发出《杜绝乱砍滥伐,保护森林的联合指示》,要求进山烧炭,应事先经林区公社、垦殖场、林场批准,否则,造成乱砍滥伐和烧山毁林的要追查责任。然而,虽有指示,但乱砍滥伐现象仍时有发生。1961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区木材采伐计划,由I960年的64万立方米调整为46万立方米,下降了 28%。1964年9月12日,专署在批转农林垦殖处《统一管理森林采伐的请示报告》时,重申全区森林的采伐、收购和木材、毛竹、柴炭的运输等由农林垦殖部门统一管理,除大队、生产队和社员个人从自有的森林中砍伐自用材10立方米、毛竹 100根以下,公社有批准权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采伐木竹,或进入林区收购木竹成品、半成品,不论数量多少,均由县人民委员会批准。砍伐国有林,应先经县农林垦殖局审查后报专署农林垦殖处复核,并提出意见,再转报省农林垦殖厅核准,颁发国有林采伐许可证,并应遵照林业部I960年4月1日颁发的《国有林主伐试行规程》进行。
1965年11月4日,永新县人民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的布告》,宣布全县森林采伐,木材与成品、半成品、小材小料,均由县农林垦殖局统一管理。森工、手工业、供销社等部门,按农林垦殖局布置的任务和指定的地点组织采伐和收购,不得超砍超购。森林采伐之后,根据谁采伐谁更新的原则,在当年或次年进行更新,并做到砍一株栽三株,包栽包活包成林。
由于专署和各县(市)对森林采伐采取了上述措施,全区森林采伐秩序逐渐稳定。1961 ~ 1965年, 每年采伐木材30万立方米左右,采伐量没有超过生长量。
“文化大革命”初期,森林采伐管理一度无人过问,乱砍滥伐比较严重。为此,专区革命委员会于 1973年7月31日颁发《关于保护山林,加强木材、毛竹管理的布告》,重审继续实行计划采伐,严禁乱砍滥伐。严禁砍伐幼林、国防林、水土保持林、革命圣地的纪念林和“四旁”绿化树木。
1975年5月,专区革命委员会在吉安县天河采育林场召开抚育间伐会议,要求各国营林场和社队林场,每年砍伐的间伐材,其中规格材交森工部门收购,非规格材可自产自销。同年12月15日,专区革命委员会针对计划外销售等外木材的混乱状况,发出《关于加强等外材计划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县生产的等外材一律不能自行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批售等外材。专区农林垦殖局将各地生产的等外材,按季度统计上报专区革委会,由专区革委会统一安排使用。1980年7月21日,行署又发出《关于大力压缩森林资源的燃料消耗的通知》,要求分别采取“封(闭)、代(以煤代柴)、改(改节柴灶)”的办法,压缩烧砖瓦用柴、城乡居民生活烧柴和饮食、食品加工烧柴。1981年3月,全区实行发放采伐证,凭证进山采伐。全区发放了木材采伐证60万立方米,其中统配材49.46万立方米,自用材和非规格材10.54万立方米。直至1984年,每年的木材采伐计划都按统配材和非统配材下达到国营林场和公社、大队、生产队。同年10月,地、县农林垦殖局都设置了林政科、股,并统一使用江西省农林垦殖厅统一印发的采伐证,凭证采伐。1982年,全区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等外材、间伐材以及木竹成品、半成品等,实行木材采伐计划上下“一本账”,即社队集体、国营林场和其他单位自营林生产的木材、毛竹都纳入采伐计划;各地都要按计委下达的采伐计划落实到林业生产单位,严格按计划和有关采伐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不准层层加码和计划外采伐。如需要追加采伐计划,应逐级上报计划委员会,会同农林垦殖局审核后,报当地政府批准,国家下达木竹采伐计划(包括批准追加计划),由县农林垦殖局核发采伐许可证。无证采伐和蓄意将规格材制成非规格材的,以破坏森林论处。1982年12月25日,地委、行署发出《关于稳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全区森林采伐量控制在生长量的85%以下;重申木竹生产、销售都纳入国家计划,由林业部门按照计划负责组织木竹生产,统一收购,统一供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林区采购木竹及其成品或半成品。责任山的木竹采伐,都按计划凭采伐证采伐。林业部门凭采伐证收购, 采伐任务下达给承包单位、承包户,由承包单位、承包户自己采伐,自己运输。由承包单位、承包户与林站直接结算付款,结算时由林业部门扣除集体应得的林价款付给集体,不得由林站和大队、生产队统一组织采伐,统一结账,以利于责任山承包政策的兑现。林区社员自用材,分别用途和数量,由大队、公社和县审批。
限额采伐从1986年开始,吉安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五章的规定,实行森林资源采伐消耗限额管理制度。1985年11月,省下达吉安地区“七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1200676立方米,折合木材833695立方米;国营省属井冈山垦殖场的采伐限额指标由省从井冈山市划出直接下达,未列入井冈山市指标之内。上述指标,由省直接下达到县(市)。吉安地区计划委员会和林业局从安福、吉安等县调出采伐限额指标,折成木材9762立方米分配给地区武功山林场、东固山垦殖场;地区林业局在省增加的指标中,分配1469立方米给地区青原山试验林场。各县(市)和有关场的采伐限额一定五年不变,从1986年起执行,到1990年期满。
根据《森林法》规定,森林限额实施范围,包括对所有森林的主伐、抚育间伐、卫生伐、林分改造等各种采伐消耗的总额。但1986年省下达的采伐限额,只限定商品木材和自用材,对养殖业、工副业以及居民生活烧材等消耗未纳入采伐限额指标,因而存在“管一块、漏一块”的问题。同时列入采伐限额内的县内商品材与林权所有者的自用材,由于无配套指标,难以管住,实际上只管了出县的商品材,与1985年以前的计划采伐,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仍执行凭证采伐制度。1988年,因全区中幼林抚育间伐任务增加, 省从实际出发,追加全区补充伐指标17448立方米,由吉安地区林业局掌握,解决抚育间伐任务大,而采伐限额指标不够的县(市)或林场的矛盾。
1986 ~ 1990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具体做法是:1988年以前,各县(市)的林木采伐计划,按照省下达“七五”期间的年采限额指标,包括主伐,抚育间伐、清山采伐和次生林、低产林改造所生产的木材. 逐级上报。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逐级下达,层层分解,落实到乡、场、村和村民小组,然后由村民小组根据林权单位和林农的资源情况,采取自报材种、数量,经民主评议造册登记,出榜公布的办法落实到户、到采伐山场。1988年以后,林木采伐计划一般只落实到林权单位和村或村民小组,不再分解到户,实行以村、村民小组或联合集体成片采伐。采伐计划落实后,国有林采伐由采伐单位按照国有林采伐规程进行伐区调查设计,经县林业局审核报地区审批;集体林采伐由林业工作站组织开展简易的伐区调查设计,报县(市)林业局审批,由县(市)林业局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在林木采伐过程中和采伐结束后,国有林由采伐单位,集体林由林业工作站指导、督促、检查、验收。采伐验收后,须在林木采伐证上注明采伐木材数量、树种、伐区及更新质量等项内容,并记入采伐台账,林业局再组织抽查核实。林木采伐许可证,是采伐木材的法律凭证,又是伐区验收和办理木材运输证的依据。
1989 J990年,除商品材和自用材仍实行林木采伐证和木材运输证的管理制度外,对全区乡镇企业的加工用材,实行指定地点限额采伐或限量供应;二轻企业、土产公司等加工经营的木材,由县林业工业公司让利供应;县办企业切块供应。
“七五”期间(1986〜1990年),森林限额采伐制度,执行情况较好,特别是出县商品材放行量,每年都低于省核定的计划,1986年占省计划87. 93% , 1987年占71. 09%, 1988年占56. 23% , 1989年占 65.46% ,1990 年占 81.13%。
1991〜2000年,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工作。其间体现了管严、管全的要求,坚持全额管理,实行分类控制。每年森林采伐限额,除规定采伐限额总量指标外,还分项规定了商品材(包括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用材)、农民自用材(包括养殖业用材)及生活和工副业烧材三大消耗类型的采伐限额指标。对国有林业企业和国营林场也分项列出采伐限额指标。各类采伐限额的分项指标,均不得相互挪用、挤占。同时,实行对商品材的采伐、销售和运输分别进行总量控制。为防止“管一块,漏一块”的现象发生,明确规定:在商品材生产中,凡小头直径达6厘米,材长达2米以上的木材,均应纳入商品材计划管理,所消耗的林木资源应计入当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但在下达年度采伐限额指标时,没有做到 “必须落实到编制采伐限额单位”,尤其是商品材生产计划,出现以县、以全区为单位进行总量控制,县区下达计划时切块调控,导致有的编限单位实际采伐量超过所编制的采伐限额。
木材市场管理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山林权属私有,木材自由交易,木材市场没有管理机构办法和制度。新中国建立后,木材市场管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多家经营,自由购销1950 - 1952年,区内参与木材市场经销的既有个体林农、私营木商,又有国家林业、供销部门和部分国家机关、部队等。由于多家经营,争相购销,一度造成乱砍滥伐,价格上涨,市场混乱。针对上述情况.江西省林业局和吉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加强了木材市场管理,责成赣西林区管理所对公私存山、存滩木材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审查。凡机关、部队、团体及贸易、供销企业经营的存材,由木材公司按批发价收购;私营木行、木商由工商管理部门配合农村土改、民主改革和城市“三反”、 “五反”等运动,进行审查,除重新发给营业执照外,对已扣留木材,区别不同情况,有的发证放行,有的补交国有林育林基金后放行,个别严重违法的,没收处理。对某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无偿砍伐的木材,按照“谁砍伐谁退赔”的原则,如数照价偿还给林农。乱砍滥伐现象得到有效制止,市场混乱基本上得到控制,国营森工部门成为木材经销的主体。
全面管理,统一价格1953年4月,中央对南方私有林区的木材市场实行“中间全面管理,两头适当放松”的政策,即在产区的采伐放松,允许农民对自己的林木自由采伐,自由出卖;允许私营木商在当地市场零售木材,但不能在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运销木材。1954年改为“两头适当控制”,即木材中间流通环节,由国家统一全面管理,不允许私营木商在产区和销区之间作长距离运销大批量木材。吉安森林工业分局与吉安市工商部门在吉安设立木材交易所,加强木材集散市场的管理,切断山区林农与城市私营木商的流通渠道,木材买卖统一在交易所内进行。森工企业既是交易所的业务领导者,又是参与交易者,掌握大量的木材,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吞吐,保证市场需求.打击投机倒把活动,稳定木材市场价格,有效地控制了木材市场。是年,吉安市人民政府成立对私改造机构。木行、木架列为财贸系统下的建筑行业口。对资本不多的小业主,如同兴、同顺、长泰3家木架,通过清产核资后,从业人员由森工分局接收, 资方人员和资产由建筑行业组织合作商店;其余木号、木行,有的关停,有的转产。至1955年初,吉安、 泰和、永新、安福、峡江、永丰等县的37家私营木行和95家私营木竹业,分别由各县森工部门新建立的木材经营处、经营所接管,对原有的528名从业人员作了妥善安排。当年,吉安市销售木材2560立方米,基本上满足了各行业对木材的需要。从1957年起,全区木材市场购销业务全部由森工部门经营。1958年 3月,吉安专署根据国务院规定发出通知,从4月起撤销区木材交易所。同年7月,为解决全区木材生产和上调国家木材缓慢问题,吉安专员公署根据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木材调运指挥部的规定,向各县人民委员会作出具体规定:对省内的调拨任务,如确属生产必需者,年内可准由需材单位组织劳力,自行上山砍运;地方用材尚未完成计划的,由县林业局掌握,组织需材单位.自行采伐解决,但不得超过指标;各地现有存材,一律运到最终贮木场,确保完成中央任务,不得留作地方内销。
1958年以后,地销木材也列为计划分配、计划供应,每年专区计委根据省计委分配的地方留用计划, 按生产、基建、维修三个项目分到县(市)和专区直属单位;县(市)计委再落实到各用材单位;各单位按照分配指标,分别到专区、县林业部门办理购材手续;林业部门按计划供应。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地销材除基建、生产、生活用材增多外,还利用木材串换物资,因而,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缺口很大,计划数字与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为解决这一矛盾,地、县(市)党政领导部门,一方面责成林业部门严格执行 “三先三后”即先中央后地方,先上调后地销,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把上调国家建设用材放在第一位,确保木材上调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适当开口子,即多布置一点砍伐任务,并充分利用国营林场中幼龄林抚育中的间伐材和等外材。从而妥善解决了国家与地方用材的矛盾。 部分放开,价格浮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对木材市场逐步放开。1980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林垦殖厅党组《关于充分利用林业优势,活跃山区经济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出“在林区,尊重社队自主权,把林农致富的路子搞宽,在木材生产中,拿出部分木材,实行加价购销;木材生产中的剩余物,可实行产销见面;在合理经营、利用森林资源的前提下,社队完成国家任务后, 剩余的木材及其制品,经过林业部门批准,可以议价销售”。从此,对木材价格管理有所松动。但是,在贯彻过程中,有少数基层干部片面理解文件精神,只讲木材议价,产销见面,不讲计划管理和合理采伐; 只讲撤销检查站,不讲加强林政管理,致使部分林区又出现了超伐现象。同年9月13日,地委、行署发出《严禁乱砍滥伐的通知》,提出“对开放木材市场,实行议价购销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强调必须在年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全面完成国家木材交售计划、完成年度造林和迹地更新任务三个前提下,才能允许搞木材议价销售。开放木材议价市场,须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公社、林业、税务、工商部门组成交易所,共同管理”。
在市场销售过程中,按照计划部门的分配单,平价与加价搭配供应。但在执行中,有相当一些需材户,买了平价材,放弃加价材,一时造成加价材积压。针对这一问题,行署进一步加强了全区木材的余缺调剂工作,允许县内平原与山区、产材与缺材的乡、村互通有无。县调剂有余的,再上报地区,由地区组织县与县之间调剂;地区调剂后有余的上报省审核,经省批准后办理岀省放行手续。从1982年起,全区基本上解决了县、社、队的木材余缺调剂工作,每年外销木材(以非规格材为主)近10万立方米,串换了大量钢材、汽车、化肥、农药等物资,支援了工农业生产。
全面放开,议价经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下达后,集体林区取消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价格全部放开,实行议购议销。同年5月31日,行署发出《切实加强林政管理的紧急通知》,实行林木采伐、木材销售和放行的“三证”制度。在林区凭采伐证砍伐木材,实行限额采伐。在市场上凭销售证出卖木材,林管站在木材交易市场上负责验证、检尺,监督双方依法交易。 成交后,凭放行证运输木材。
1985年10月,国家物价局、林业部、财政部发出《关于颁发南方木材指导价格方案》,全区各县(市) 根据文件精神,分别制定了木材收购最低限价和销售最高限价,并统一了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各项税费收取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些规定难以落实,乱砍滥伐禁而不止,林区秩序仍然混乱。同年10月行署在万安县召开全区林业工作会议,并决定从1988年起,除林区乡镇企业用材由林业行政部门指定地点限额采伐或购买外,集体和个人采伐限额生产的商品材,都由地、县林业工业公司统一管理,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进山收购木材;林业工业公司也只能按商品材采伐限额和年度计划收购,从而有力地整顿了林区林木采伐和收购秩序,纠正了乱砍滥伐现象。为了防止林业部门独家进山收购,可能出现压价收、高价卖,侵犯林区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1988年4月,江西省物价局等部门又规定,凡铁路线、 大河边贮木场木材的最高销售限价,产材县林区公路边和集散市场的销售限价,在国家规定限价基础上,减除合理的运杂费用,核定产区的综合毛利率,包括利息、损耗、利润和管理费用,杉木不超过10%, 松杂木不超过1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完善,林区集体和个人生产的木材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和进山收购的规定难以实施,因而基本自然取消。
木材运输管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于1948年3月11日公布了《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公有林、私有林砍伐木材,应经林业管理机关查验后始得运输。伐木人承运之木材非经国有林区管理处查验,发给证明书,并在木材上加盖验讫烙印放行,不得转运出境。其私运出境者,得扣留其木材,责令补清查验”。但未完全执行。
新中国建立后,区内的木材运输管理,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管理办法。1951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全省杉木地区存在乱砍滥伐问题,决定赣西林区管理所负责吉安地区木材扣留清理工作。赣西林区管理所对经过清理后的木材,区别情况进行处理:购买贫、雇、中农私有森林,有区以上政府证明,査验属实,由吉安木材分公司办理运输手续,即可起运;盗砍、偷卖战犯、恶霸、地主及公有森林,予以没收; 不属盗砍、偷卖,但没有取得区以上政府证明的,按产地价格的25%补缴育林费,凭缴费收据向吉安木林分公司办理运输手续起运。是年4月,存山存滩木材清理之后,木材运输改由赣西林区管理所发给放运证。10月,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出的《江西省木材市场管理实施办法的公告》,赣西林区管理所停办木材运输放行手续。中南区内的煤建公司和木商的木材运输管理权,下放给所在县工商科,其余出省、 出中南区运输管理权收归中南区财委会。1953年4月,国家林业部制定了《木材统一调拨暂行办法》,对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内的中央、省属厂矿企业,就地调拨木材的运输,以调拨通知单和供材单位的木材发票替代放行证。1954年,全国木材实行计划调配,国家计划内木材调运,改凭调材运单调运;国家计划外木材,实行分级调运,凭省、专、县林业部门证明运销。
1959年4月,在新干县和吉安专区贮木场设立木竹检查站,负责木竹运输检查,并规定出县木竹由县农林垦殖局批准放行,出专区木竹由吉安专署农林垦殖处批准,出省的木竹逐级上报省审批,未持林业部门放行证的不准外运。1963年3月16日起执行江西省木材、毛竹生产调运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木竹统一经营管理的几点通知》的规定,省内调运除木材、毛竹、板材、篙竹4种必须凭县以上森工部门开具的运输证明始得运输外,其余木、竹及其制品和半成品均可畅行运输;运出省外的木、竹及其制品须凭省木竹生产调运指挥部的证明运输。
“文化大革命”初期,林业机构瘫痪,木竹运输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状态。1968年4月,井冈山专区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木竹及其制品、半制品运输管理的紧急通知》,规定凡木材及其制品、半制品、毛竹及其制品、半成品,不论批量大小,在省内运输凭县以上林业行政部门运输证明放行;出省的凭省木竹生产调运指挥部放行证放行,无上述放行证明的,交通运输部门有权拒运,各县(市)农林垦殖局、市场管理部门、木竹检查站、交通管理检查站有权检查、扣留,交当地农林垦殖部门处理。在执行上述规定中, 仍然出现无证运输木材、毛竹出专区和区内区外的人互相勾结偷运、抢运的现象。为此,1971年3月,专区革命委员会在全区出境交通要道上设立莲花县界化陇、六市,安福县章庄、山庄,峡江县长岭,宁冈县睦村,万安县下造,泰和县老营盘,吉安县东固以及新干县等10个木竹检查站,严加查处。以后各县亦相继在县和产材乡的边境,设置了木竹检查站,全区共设检查站116个。
1979年8月1日开始,全区运输木材、毛竹和木竹制品、半成品、柴炭出县的,由县林业部门发给运输证明,出省的由省林业部门发给运输证明。1980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除国家计划调拨木、竹,凭林业部门开出的“中央任务”、“省任务”调拨单运输不需办理放行手续外,出县、出省木竹和制品、半制品等,均得办理放行手续,凭木竹放行证运输。吉安地区各县(市)出省木竹和制品、半制品,统一由吉安地区农林垦殖局办理放行手续。同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对全区运输木竹的所有车辆、船只进行检查,共查出未办放行手续运输木竹的汽车45辆,船舶20余艘,共扣留木材28& 3立方米 (包括杉条木、松锯材、杉木床板及其他木材成品、半成品)o 1981年3月2日,地区农林垦殖局下发《关于办理木竹出省放行手续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各种等外材、小材小料和采伐剩余物,统一由县农林垦殖局或地属场向地区农林垦殖局办理出省放行手续。供销社、社队企业局、二轻局等部门按省、地计委下达的计划,经销木竹制品、半成品(不包括板材方料)由县公司或县主管局填写申请表,经县农林垦殖局签署意见,然后统一由地区公司或主管局汇总,分期分批向地区农林垦殖局办理出省放行手续;非合法经销单位和非产材社队,不能运销木竹出省。从是年10月1日起,出省木竹及其制品、半成品的放行证,由各地、市林业部门办理。
1981年,行署规定,杉木不许在国家计划外销售出地区;各县在县内调剂计划之外,因特殊情况需要运销出地区的木材、板材、方料、木制成品、半成品、木柄、木棍、杉梢和毛竹、篙竹等应由县农林垦殖局写报告,经主管林业的副县长签署意见,并加盖县人民政府公章后,报地区审批,由地区农垦殖局办理放行。成批生产竹制品、半成品应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不能在计划外采伐毛竹加工。对竹片、竹杠、竹篙、 竹扁担料的生产必须加以控制,运输以上四种竹类产品,也应与木材、毛竹一样,必须经林业部门办理放行手续;木、竹零星放行邙艮额为松杂外材5立方米,杉床板1至2副,木制成品5件以内)和柴、炭放行, 地区范围内的,由县(市)农林垦殖局办理,出地区的,由县农林垦殖局签发放行证后,经地区农林垦殖局审查签署意见后生效。搬家迁移的木制家具放行,仍按原规定办理放行证;省、地属国营垦殖场、林场和其他企业单位的木竹等放行手续,按江西省人民政府规定分级办理,即出县的由所在县放行,出地区由地区放行,出省由省放行。
1982年2月10日,地区农林垦殖局下发《办理木材省内放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县按计划生产的非统购材,首先应解决自用,有余部分需要运销出县的,报地区调剂。1982年11月2日,吉安地区农林垦殖处和交通处联合发出《关于办理吉安市水上木竹运输检查签证的通知》,对凡运输木材和木竹成品,需要从吉安市下河起运出地区、出省的,货主首先应带地、省填发的木竹放行证到地区木竹检查总站办理登记手续,水运部门凭木竹检查总站核发的承运通知单安排装运,未经签章擅自起运的,按偷运论处,木竹检查站有权查扣。
1984年4月28日,吉安地区林业局下发了关于疏理木材流通渠道的10条规定。同年5月11日, 省人民政府决定取消毛竹以及竹制品、半成品的出县、出省由林业部门放行和归口办理运输手续,同时不再实行省农业厅、林业厅关于毛竹、竹梢、竹制半成品检疫的规定。从此以后,毛竹以及竹制成品、半成品的出县、出省,均由各经营部门直接办理运输手续,铁路、公路、航运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承运工作. 要火车皮计划,均由各经营部门直接向铁路局申报。同年9月,规定木材及制品、半成品,省内、外运输统一由县林业局发给运输证明,由各级经营部门直接办理运输手续。中径10厘米以下的间伐材,以按隶属关系报林业部门批准的造林设计、抚育间伐作业设计为依据,办理放行手续。刨花板、纤维板免办放行手续。
1985年1月国家对南方集体林区取消统配材,省内、外木材运输放行权归县,运输证由各县自行印制、自行办理。是年5月31日,行署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林政管理的紧急通知》,具体规定县内运输由林业管理站办理,出县运输由县林业局办理;地直单位由地区林业局办理。同年12月,全区各级木竹检查站由72个减为61个。
1986年1月起,森林实行限额采伐,木材省内、外运输均由省统一印制运输证,省内由县林业局办理,出省放行权收归省林业厅。与此同时,江西省林业厅发出《关于木材运输归口管理的通知》,规定木材及其制品、半成品、柴炭,省内及出省运输和国家计划调拨材(包括成品、半成品)的车皮、船舶运输计划,须凭经营单位木材运输放行证和调拨单以及采伐许可证,到省林业厅加盖“江西省林业厅木材放行管理专用章”后,统一向铁路和航运部门申报计划。1987年1月,取消申报航运计划,改为木材装船前向就地木材检查站报检后给予签证,未经报检的不得承运。
1988年1月开始,木材出省放行手续由省林业厅委托地区林业局办理。吉安地区林业局制定了《吉安地区木材出省放行管理办法》,各县(市)和地直东固山垦殖场、武功山林场、青原山试验林场,安排好自用木材计划后,多余木材每年分两次向地区林业局申报出省放行计划,未申报计划的,不予办理放行手续;县(市)林业工业公司和国营营林林场、垦殖场等木材经营单位,申请办理木材出省运输证明,凭当年商品材或间伐林采伐证,向县(市)林业局换取木材出省放行申请单。其他木材经营和加工单位凭经营执照和林业部门的供货发票,换取木材出省申请单,但申请单不能代替运输证使用。申请放行的单位办理木材出省和省统一的交费收据,到地区林业局办理归口手续。
1989年3月16日起,吉安地区实行毛竹限额采伐,由林业部门管理和监督。林业部门根据核定的毛竹采伐限额,统一管理毛竹的采伐和运输放行,坚持凭证采伐,凭证放行。供销社经营毛竹只能向有采伐证的生产单位和农户收购,并凭证向林业部门申报运输放行手续,接受林业部门的检查和监督。10 月,行署发出《关于整顿木材流通秩序的通知》,规定除林业主管部门经省批准设置的木材检查站以外, 其他各地各部门自行设置的木材检查站及其关卡,必须在10月30日以前撤销。
1990年,为全面贯彻《森林法》,控制全国木材过量消耗,加强木材运输的监督管理,实行全国统一出省木材运输证,控制木材销售总量。省仍委托地(市)林业部门办理出省运输手续并使用全国统一印制的木材岀省运输证,其存根上交省木材检查站监督检查。是年9月17日,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全省设在公路上的木材检查站进行整顿,吉安地区除保留地区木材检查站外,各县设在公路上的木材检查站由 61个减至35个。1992年为进一步治理公路、水路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省人民政府决定吉安地区省批木材检查站由36个减到33个;地区木材检查站的检查职能取消。1993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文增设“吉安地区盐码头水上林业检查站”,担负途经赣江吉安市盐码头水运木材运输监督检查,与地区木材检查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体制,第三节依法护林护林队伍建设民间护林组织新中国建立前,区内只有民间以乡、村、宗族自发组织的禁山会或约会,禁止乱砍滥伐林木;少数地主、富农在林区设立看山棚,雇请农民守山巡山,保护其自有森林。新中国建立后,各县 (市)主要林区乡、村和人民公社化后的主产大队、生产队,分别设立护林委员会和护林小组。公社也成立护林委员会或护林防火委员会,由分管林业的公社领导担任主任委员,并由县(市)林业部门出资聘请一名干部,在主任委员领导下,专门负责全公社民间护林组织管理的协调工作。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护林组织和人员逐渐扩大、增加,一部分民间组织发展为县(市)林业行政部门出钱,聘请社队干部和社员,成立脱产的护林专业队。至1980年,全区有专业护林队、组72个,专职护林员1500余人。1981年,地委、行署推广了永新县建立护林纠察队的做法,全区有12个县(市)建立了护林治安纠察队,队员1400余人。1984年后,全区各县(市)国营林场和集体林场逐步扩大专业护林队, 增加专职护林员。至1990年,全区共有护林队、治安队1765个,护林员9190人,其中国营林场护林队 447个,护林员3444人;集体林场护林队1177个,护林员4734人;护林治安队141个,治安队员1012名。 护林队实行“人分组、山划片,任务到队、责任到人、定期检查、奖赔兑现”的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
1995年开始,国家开展森林分类经营试点,将森林法中规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分为一类,称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分为商品林。对这两大类林种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资金投入和采伐管理措施,把商品林的经营管理推向市场,而生态公益林则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采取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和管理。全区于1999年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对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管护和建设根据管护难易程度,一般按照人均管护面积1500亩.确定管护人员的管护区,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权利和义务,每年终经林业主管部门检查,完全履行了合同义务的由国家按3. 5元/亩付给管护费,反之给予相应的处罚" 林业公安机关1964年4月,经江西省公安厅和江西省农林垦殖厅批准,成立了新干县黎山、万安县谷中,永新县七溪岭、安福县武功山、吉安市青原山等5个森林派出所,每所定编5人,属事业编制,经费由林业部门拨款。1968年10月,森林派出所全被撤销1981年5月,全区恢复和建立了吉安市青原山、神冈山,新干县黎山.峡江县河东,永丰县沙溪,吉安县天河,泰和县桥头,遂川县新江,宁冈县骆家坪,永新县七溪岭,安福县武功山,井冈山茨坪等12个林业派出所,每所定编5人(井冈山7人),共配备林业干警62人,并在地区公安处三科配专职林业干警4人。永丰、安福、遂川、宁冈、莲花等5个重点林业县,在县公安局治安股各配备林业干警2人。1984年12月,在行署公安处和永丰、遂川、安福、吉安、 泰和、永新等县公安局内设置7个林业治安科,定编26人。同时在吉水县乌江,永丰县官山,吉安县油田,遂川县五指峰,万安县高陂,安福县山庄、陈山,永新县三湾,莲花县南村等地增设9个林业派出所, 配备林业干警45人。在这期间的林业公安干警.均由所在地的国营农林垦殖部门在职职工中选调,原是干部的,仍享受干部待遇,由人事部门按干部管理;原是国营单位工人的,仍由劳动部门按工人管理。 林业派出所所长在公安部门干部中调配。林业公安民警的提拔、任免分别由地、县(市)公安处(局)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审批。林业公安民警享受地区公安机关干警的同等政治、经济待遇。各级林业公安机构和民警的所有费用由森工企业或国营林场负担并单独立户,年终各级林业部门结算。
1988年11月25日成立行署林业公安局和13个县(市)公安局林业分局。并在原有基础上,新增31 个林业派出所,增加林业公安干警286人。行署林业公安局设有秘书科、治安一、二科;各县(市)公安局林业分局设有秘书、治安两科。至1990年,全区13个县(市)设有公安局林业分局,59个林业派出所,配备林业公安干警460人。各级林业公安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业务上以同级公安机关和上级林业公安机关领导为主,行政上以林业主管部门领导为主;各级林业公安机关及干警按林业系统隶属关系全部纳入同级林业事业编制。干警的行政、工资关系从原单位转入林业公安机关统一管理,各级林业公安机关及其干警所需经费,按照有关标准和林业系统隶属关系由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列入预算,专款专用。其基本建设投资列入同级基建计划。林业公安机关的技术设备,按照公安部门规定执行,服装、武器、警械、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由公安机关编制计划,向江西省公安厅订购,江西省林业公安处组织供应。技术装备所需经费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
1998年4月29日,《森林法》修改后,地区林业公安局更名为森林公安局,各县(市)林业公安分局更名为森林公安分局。2000年8月吉安撤地设市,全市13个县(市、区)除吉州区未设森林公安分局外, 其他12个县(市、区)均设置了森林公安分局,共有森林公安派出所62个。
乡(镇)林业工作站1985年安福县根据《森林法》实施细则,在林区和荒山面积大、造林任务重的乡(镇)试建乡(镇)林业工作站。1987年3月7日,国家林业部印发《关于加强林政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林业工作站,并明确规定乡林业工作站为林业行政的基层组织,具体抓好林业改革和各项林业管理工作。1988年7月7日,国家林业部发布《区、乡(镇)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o全区各县(市)人民政府根据林业部通知精神和《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参照安福县的做法,先在林区建站,后在荒山地区建站,林区一乡一站、荒山地区二至三个乡建一个站。到1990年,全区共建乡 (镇)林业工作站169个,人员879人。根据国家林业部2000年3月13日发布的《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具体规定了林业工作站的主要职责。
林业案件查处 1949年10月以后,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林业管理机构,对盗伐和乱砍滥伐森林的违法案件进行了查处,惩办了破坏森林的犯罪分子。永新县和新干县分别于1952年、1955年,依法处决了放火烧山的罪犯肖某某、皮某某。1952年宁冈县对放火烧山犯林某某,判处了有期徒刑4年,震慑了罪犯, 保护了森林。
1964年,全区建立了 5个森林派出所,受理和查处了一大批林业案件,对维护林区治安、保护森林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业管理机构瘫痪,森林派出所被撤销,乱砍滥伐和哄抢国家木材事件时有发生。1980年5月7日,安福县洋门公社槎江大队300多名社员和干部,把永新县的两条木排,共计123.5个立方米全部抢光,价值1万余元,县公安局和洋门公社负责人赶到现场,查清了问题,收回木材56个立方米,拘留了两个为首分子。同年7月14日,南昌市木材公司在吉安贮木场调木材2014立方米,从赣江运往南昌,木排行至吉水县水田公社五星大队坑边村搁浅受阻,经排工抢救,当中仍有一抖排与主排脱离,搁在原来的位置上,正在河边捞鱼的坑边村社员肖某某看见排上无人,急忙回村挑唆社员抢运木材,全村出动了 18只船、122人将这抖木排抢光。之后,又直追主排,沿河的水田公社沙上、新市大队和住岐公社全塘、住岐等大队的社员也参与哄抢。直至峡江县人民政府派农林垦殖局的赣林333号轮船进行营救,才被制止。参与这次哄抢木材的人,涉及2个公社,5个大队,657人,58条船只,损失杉松木5450根,计1046立方米,价值12.04万元。事件发生后,省、地、县领导从有关部门抽调干部协助县、社清查被抢木材,追回杉木162立方米,松木24.4立方米,收回转卖松木价款2554元,对犯罪分子视情节轻重,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治安拘留或罚款处理。
1981年后,遂川县大汾公社红旗大队干部何某某、戴某某,利用职权,雇请民工在本大队的“燕塘窝”、“七岩石”等山场上建工棚两所,私自砍伐杉木138立方米,加工床板1061副,方条698根,出售后获利3740元。在他俩的影响下,这个大队乱砍滥伐成风,全大队110多人上山盗伐杉木580余立方米, 加工床板、方条出售,严重地毁坏了森林资源。县公安局受理群众检举后,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经县检察院批准,依法将何、戴逮捕法办。1982年,泰和县中龙公社白云大队社背生产队社员刘某某,在林业 “三定”后不久,雇用民工将其责任山林砍光,共计木材400立方米,接着又采用引诱威胁手段,以790元林价,将社员万某某的责任山收买,雇工砍伐木材53立方米,获利500余元。在其影响下,该生产队19 户社员乱砍滥伐木材1462立方米,滥伐毛竹11130根,使山林遭受严重破坏。林业公安部门将为首的刘某某依法逮捕法办。宁冈县在贯彻落实《森林法》的同时,对严重毁林的原东上公社红山大队队长罗某某和柏露公社下城大队党支部书记询扌某某等依法判处了有期徒刑。1986 - 1988年4月,安福县武功山林区的森林被盗伐5000余亩,损失木材万余立方米。此事在《江西日报》披露后,省人民政府立即派出工作组协同地县有关部门深入武功山林区调查处理,收缴盗伐木材300余立方米,罚款21378元,逮捕罪犯3人,拘留14人,处理违纪干部6人(其中党纪处分2人、政纪处分4人),批评教育6人,基本上刹住了来自莲花、安福、萍乡等县(市)的群众进入武功山林区盗伐哄抢木材的歪风。吉安县天河林区于1988 年1〜8月,被盗伐森林面积500余亩,损失林木1600多立方米,行署会同吉安县查处盗伐林木200余立方米,罚款9660元,依法逮捕4人,收审6人,拘留24人。同年,吉水县八都镇部分群众经常成群结伙盗伐峡江县国营福民林场林木9000余立方米,并殴打护林人员,毁林情节十分严重。行署林业公安局与吉水、峡江两县林业公安分局,深入福民林区进行专项治理,依法逮捕6人,拘留13人,罚款35人,金额35271元,收缴木材20余立方米。据统计,1982 - 1990年,全区共发生各类林业案件7081起,其中林业刑事案件382起,查处366起;重大林业刑事案件68起,查处64起;治安案件4696起,查处4540起; 林业行政案件2003起,查处1985起。各类案件累计受处罚人数共16596人,其中逮捕473人,劳教57 人,治安拘留2436人,警告4107人,治安罚款532人,林业行政罚款7528人,其他处罚1463人,收缴财物折款4754884元,其中收缴木材15764.5立方米,折款2010774元,治安罚款601722元,林业行政罚款 1195448元,赔偿损失736279元,其他财物折款210660元。
进入90年代,全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林业案件的查处力度。1995年3月19 ~ 23日,广西省资源县马某某、莫某某等27人,在没有任何手续情况下,在万安县宝山乡捕杀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水鹿10头、 鬣羚2头。3月28日经万安县公安局批准,依法对13名案犯进行收容审查,5月18日经万安县检察院批准,对10名案犯进行公开逮捕。并收缴猎枪17支.鸟铳8支,猎枪子弹16发,步枪子弹36发,火药 3.85千克,动物皮12张,干骨65千克,干肉148.5千克,骨肢8筒。该案中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人员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林业行政处罚。1991 ~ 1999年,全区共查处各类林业案件14859起,其中林业刑事案件374起,林业治安案件4555起,林业行政案件9930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34109人,其中逮捕556人,劳教30人,治安拘留1307人,治安罚款15375人,林业行政处罚15714人,警告268人, 其他处罚858人,收缴非法木材11070立方米,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9453041元。
山林火灾消防消防组织1954年1月22日,吉安专员公署成立护林防火办公室,翌年1月11日,改名为吉安专区护林防火指挥部,1987年又改名为吉安地区森林防火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县(市)也相继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到1990年,各乡、国营林场建立了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全区共有森林防火领导小组 500余个,大队(村)级森林防火小组1600多个。此外,各县还成立了县级民兵扑火队17个,扑火队员 2100余人。到1999年,全区共有半专业森林防火消防队457支,扑火队员9800余人。
消防制度1952年,吉安专员公署发出《关于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指示》,同时将吉安、吉水、永丰、 安福、永新、宁冈等县人民政府的《护林防火布告》批复实施。1978年又多次发出有关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通知和指示,提出对造林前“炼山”火界未修好、风大、无扑火工具、没有组织扑火力量、未经检查、久晴无雨的“六不烧”制度。1989年9月下发《关于造林炼山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1)建立炼山审批制度,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点火炼山;(2)加强防火宣传教育;(3)做好炼山作业准备;(4)精心组织炼山施工;(5)炼山要有领导到场;(6)搞好边界炼山联防;(7)严肃炼山防火纪律。1987 - 1999年,全区的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率有了明显下降。1955年森林受害率2. 12%,是最高的一年,1990年森林受害率仅 0.258% , 1993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消防设施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在林区修建防火隔离带和防火林道。至1990年,全区兴修防火隔离带5088千米,修建防火林道5096千米。防火隔离带主要设置在国营林场的大片用材林基地内,宽 8 ~10米,用于阻止山火蔓延;防火林道也是修建在国营林场主要林地内,其宽3 ~ 9米,用于防止发生火灾和林场工人在林区从事林业生产。同时营造了防火林带1542千米,即在大片杉木林地内每1万亩种植一条宽10〜15米的油茶、木荷等防火树种。至1999年,全区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全面展开,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准备了充足的苗木,仅1999年,全区共营建生物防火林带1306千米,使生物防火林带真正发挥了绿色屏障效能。
1983年,在吉安县白云山林场兴建全区第一座瞭望台。1987年以后,陆续在各县(市)建造瞭望台至1990年,全区在国营林区成片林木的中心制高点,兴建了护林防火瞭望台57座,配备专职瞭望人员 108人。至1999年,全区森林防火瞭望台调整为45座,常年瞭望人员72人,重点防火期瞭望人员 95人。
1983〜1986年,全区购置单边带电台100台;1989〜1990年,购置超短波通讯基地台160台,手持对讲机500台。基地台设置在各县(市)护林防火办公室、国营林场、防火瞭望台。各国营林场还购置了风力灭火机160台。1999年,全区各级森林防火机构配备单边带电台57台,手持对讲机104台,移动电话380台,风力灭火机83台,森林防火指挥与运兵车178辆。
火灾损失新中国建立前,区内发生的山火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数据无考。据泰和县的一次油茶生产调查材料中记载,该县1934年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在搜剿红军伤病员时,在中龙乡石陂纵火烧毁油茶山1000余亩。
新中国建立后至2000年,全区共计发生山林火灾5947余次,受灾山林面积267.39万亩。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群众烧田硬、烧禾草、烧荒、烧火土积肥、烧木炭、扫墓、乱丢烟头等。1952 - 1957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838起,烧毁山林121.05万亩,烧毁木材5. 2万立方米。1951年2月6日,泰和县第四、第五区发生7次火灾,烧毁森林1.1万亩,损失油茶子320担,杉木60码两,松杂树200万株。1953年6月9 日,遂川县五斗江乡农民袁某某,上山烧木炭,引起山火,烧毁森林1500余亩,杉树1万余株,受灾户200 家。1955年12月4日上午11时许,新干县澡江区发生一次特大森林火灾,系涕江乡地主皮某某和富农皮某某、皮某某3人,在该区城头乡芦坑山沟中烧草开荒引起森林火灾。当天,漂江区委、区公所发动城头、漂江、路溪等乡的1000余名干部群众上山扑火;次日,又增加700余名灭火人员;6日,又有桃溪、岭背、板埠、桃湾等乡的干群上山增援,共计投入扑火人员2500余人。是日下午3时许,在黎壁山老巷里火区,部分干群因救火心切,冲入山坑的芭茅丛中开辟防火线,恰遇一股旋风将火头卷向芭茅丛,顿时烈火四起,扑火人员躲避不及,被大火包围,当场烧死扑火干群23人,重伤3人。在死亡人员中,有共产党员 5人,其中有乡党支部书记蒋树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4名,干部7人,群众16人。事件发生后,中共新干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一面派员对死者家属做好抚慰和善后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县直机关干部职工 400余人,发动第二、第四区的干群1500余人,奔赴火区增援。在4000余人的奋力扑救下,直至8日下午5时,才将历时五天四夜的山火彻底扑灭。这次火灾除人员伤亡外,烧毁山林面积22500余亩。事后, 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拨款为扑灭森林火灾而壮烈牺牲的23人建立了纪念碑。是年12月29日,新干县人民法院将纵火烧山犯皮某某处以死刑,皮某某和皮某某判处无期徒刑。1962年1月29日下午1时,永新县垦殖场繁荣分场发生山火,火灾蔓延至安福县境,烧毁竹木油茶林面积3万余亩,仅安福县彭坊公社就损失木材100多立方米。在抢救山火中该县里坊大队烧死社员一名。1963年2月14日,吉安专署通报了全区1〜2月底,共发生山火199次,烧毁山林和荒山6.11万余亩,林木39万株,伐倒木418立方米的严重火灾事故。1964年4月17日上午,宁冈县坳头公社城边大队江东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尹某某,带领社员上山割青积肥,因抽烟乱扔火柴杆引起山火,从宁冈县坳头公社雷打坳,烧至永新县石口公社的画眉坳,烧掉有林地4500余亩,烧毁杉木27万株,6750余立方米。:1986年3月5日,永新县高溪乡发生一起特大火灾,烧毁山林1.1万余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000余亩。同年3月7日,遂川县横岭乡一天发生3起山林火灾,烧毁横岭、沙江、蕉湖、茂园等四个村的山林1500余亩。在扑救山火中,烧死3人。 1988年3月8 ~15日,全区接连发生森林火灾17起,受害面积1022亩。1991 ~ 1999年,全区发生森林火灾228起,受害山林面积21800亩,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比以前有所下降。
表10^4-2 1951 -1999年全区山林火灾发生情况山火发生受灾山林山火发生受灾山林山火发生受灾山林年份次数面积年份次数面积年份次数面积 (万亩) (万亩) (万亩) 历年合计 5947 267.39 1967 89 4.07 1984 245 4.10 1951 42 2.00 1968 93 4.82 1985 93 1.26 1952 154 18.40 1969 56 4.95 1986 724' 12.10 1953 162 11. 15 1970 40 3.60 1987 99 1.22 1954 388 18.43 1971 111 6. 10 1988 174 101 1955 595 33.61 1972 142 6.51 1989 93 0.74 1956 425 31.94 1973 23 0.17 1990 15 0.06 1957 114 7.52 1974 107 2.56 1991 27 0.44 1958 87 4.34 1975 24 0.40 1992 38 0.50 1959 47 8.83 1976 47 0.68 1993 1960 52 3.59 1977 100 8.00 1994 2 0.00241961 154 17.81 1978 109 3.12 1995 4 0.00931962 273 11.22 1979 78 1.95 1996 50 0.27 1963 335 14.59 1980 33 0.31 1997 44 0.19 1964 167 3.98 1981 18 0.26 1998 29 0.56 1965 82 2.08 1982 20 0.49 1999 34 0.22 1966 34 6.71 1983 25 0.52 护林联防联防组织1953年10月,新干、清江、丰城三县和永丰、乐安两县分别成立跨县的护林联防委员会, 制定了《护林联防委员会组织章程》和《联防公约》,以防止省、区、县交界地区的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林木,以及协商处理跨辖区的山林纠纷等。1956年12月,安福、永新、莲花三县,建立县与县边缘区护林联防组织。1962年11月18日,湘、粤、赣三省毗邻地区成立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划分八个联防区,联防区、社、场建立联防委员会分会,大队和生产队建立联防小组。遂川县为第四联防区,宁冈、井冈山管理局为第五联防区,永新、莲花县为第六联防区。联防区护林防火委员会,由三省毗邻地区的县人民委员会和农林垦殖局、公安局、人民武装部负责人及各分会的主任委员组成.联防区主任委员由联防区中心县县长担任,其他县的县长为副主任委员,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委员。 1963年12月17日,全区建立自防和联防两个组织。自防组织分为四级:专区护林防火指挥部;各县(市)人民委员会和井冈山管理局护林防火指挥部;各人民公社和国营垦殖场、林场护林防火委员会; 各生产大队护林防火小组。联防组织在专区护林防火指挥部的领导下,分为三级:县与县成立护林防火联防区委会;与省、县交界毗邻地区的山区公社、国营垦殖场和林场,成立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与省、县交界各毗邻地区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成立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分会和小组。是年底,成立6个护林防火联防区委员会:即第一联防区委员会以井冈山为中心,包括井冈山管理局及其周边的宁冈、永新、遂川、泰和等县所辖的25个公社,井冈山垦殖场的3个分场,永新县的3个林、木场及泰和县的大岭山垦殖场;第二联防区委员会以泰和县为中心,包括泰和县及其周边的万安、遂川等县所辖的32个公社,万安县的麻园垦殖场,遂川县的五指峰林场新江分场;第三联防区委员会以安福县为中心,包括安福县及其周边的永新、莲花、吉安等县的34个公社,专区直属武功山林场和安福县陈山林场;第四联防区委员会以吉安县为中心,包括吉安县及其周边的泰和、吉水、永丰、安福等县的32个公社,吉安县东固山垦殖场、九龙山垦殖场;第五联防区委员会以峡江县为中心,包括峡江县及其周边的吉水、永丰、新干等县的 43个公社,峡江县金坪垦殖场,永丰县金华山林场;第六联防区委员会以专区直属试验林场为中心,包括专区直属试验林场及其周边的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所辖的9个公社、康复医院。联防区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第一至第五联防区,由联防区委员会中心县的县长担任;联防区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主任委员所在县的农林垦殖局负责。第六联防区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专区宜属试验林场场长担任,联防区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宜属试验林场负责。各联防区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由有关公社、垦殖场、林场的行政负责人组成。联防会议轮流召集。
1983年8月3日,吉安地区行署分片建立5个护林联防区,第一联防区由遂川、万安、泰和县和井冈山市组成;第二联防区由永新、宁冈、泰和县和井冈山市组成;第三联防区由安福、永新、莲花、吉安县和地区陈山林场、武功山林场组成;第四联防区由吉水、泰和、吉安县、吉安市和地区林科所组成;第五联防区由吉水、峡江、新干、永丰县组成。各联防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27个联防分区,联防分区由县与县之间毗邻的乡和国营林场、垦殖场以及厂矿企业单位组成。联防分区下设若干个联防小组,由毗邻的生产大队、工区(分场)组成。
同年12月15日,成立赣中六县区一市边界护林联防区,由吉安地区的吉安、安福、峡江县,宜春地区的宜春市、宜春县,新余市的分宜县、渝水区组成。联防区下设6个联防分会,由毗邻的乡、国营林场、垦殖场和境内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组成,直属联防区领导;分会下设联防小组,由毗邻村组成,直属联防分会领导。
1988年5月18日,成立武功山林区护林联防委员会,由吉安行署、萍乡市、安福县、莲花县、萍乡市芦溪区人民政府和武功山林场以及吉安地区和萍乡市公安局、吉安地区和萍乡市林业局、监察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吉安地区行署和萍乡市人民政府轮流值班,双方林业局负责日常工作。
主要活动省、地、县各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分会、小组都订立了森林保护制度和护林防火联防公约。1962年成立的湘、粤、赣三省毗邻地区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贯彻执行“自防为主、积极联防、团结互助、消灭火灾、保护山林”的护林防火方针,订立了会议、汇报、奖惩等制度。三省联防委员会每年开会一次,由湘、粤、赣三省轮流召集,其他各级联防组织,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会议由主任委员召集,区联防委员会和联防分会每半年作书面总结一次,报告上一级联防组织,并由各省林业厅、农林垦殖厅汇总报告三省联防委员会。各级联防组织,根据“护林有功者奖,毁林者罚”的政策,及时检查联防办法贯彻执行情况,对执行制度好和护林防火有功的团体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因救火发生伤亡事故的,给予治疗或抚恤;对用火不慎引起火灾造成损失者,按情节轻重,及时严肃处理;对于纵火犯依法惩处。各级联防组织因工作不力失职以致造成重大损失者,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分。
1963年,吉安专署制定《护林联防试行办法》,各联防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联防制度,订立护林防火公约和有关保护山林的具体措施,做到制止一切可能引起山林火灾、乱砍滥伐和其他破坏森林的行为。 如发生火灾,必须迅速发动与组织群众及时扑灭,以免蔓延扩大成灾。火势猛烈有向周围蔓延趋势,应随时用电话、电报或派人逐级上报火情,并与邻近的联防组织联系,动员群众支援扑救。毗邻地区双方不能坐视不管或互相推诿,更不能借故拒绝。山火扑灭后,必须彻底清理火场,严防复燃,并应随时查明起火原因,调查损失,追查火犯,报请当地政府予以严肃处理。各联防区除订立会议、汇报、奖惩等制度外,还制定了检查评比制度,各联防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检查评比,通过检查评比,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表扬模范人物,以促进护林防火,保护山林工作的开展。各联防区制定的护林公约,印发到境内的群众, 使之家喻户晓。
1983年8月,全区划分五个联防区,各联防区内的有关县轮流值班,每届值班1年,国营林场、垦殖场和厂矿企业只参加联防,不值班,值班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应严肃认真,抓好护林联防工作。值班县配备2 ~3名干部,专门负责处理联防工作和进行巡回检查,调查研究。值班单位的主要任务是:主持召开联防会议,并向会议报告工作情况;督促、检查各联防单位的护林工作,召集和主持协商处理跨县的毁林案件以及山林纠纷;上报下达和交流护林联防情况,管理好联防档案资料。同时,联防区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参加会议人员为各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县公、检、法和林业局的负责人,以及联防分区值班公社管委会主任。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解决矛盾,处理问题,表彰先进,布置任务等。
在护林联防中,全区涌现出很多保护森林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1964年、1968年,湘、粤、赣三省护林联防委员会先后在广东省佛山市和江西省遂川县召开会议,评选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是:宁冈县大陇公社、永新县三湾公社、莲花县寒山公社和六市公社、井冈山小井林场、宁冈县大陇公社黄洋界大队、遂川县黄坳公社(黄坳公社1964年属遂川县管辖,1968年属井冈山管辖)密溪大队和七岭公社阡陌大队、井冈山黄坳公社富溪大队、永新县高溪公社石市大队和三湾公社九龙大队、莲花县罗市公社黄民大队等。黄洋界大队党支部书记廖初开、石市大队党支部委员汪查先、密溪大队护林员叶云生和高溪公社卸坪大队社员王纯德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护林政策、法令和规定,勇于向破坏森林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国家和集体的森林资源作出了贡献。1998年10月,湘、粤、赣三省边界第四联防区第三十七次会议在湖南省汝城县召开,遂川县大汾镇滁洲峰村、遂川县黄坑乡太平村受到大会表彰,被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单位;遂川县禾源乡西坑村党支部书记郭先耀,任职7年,充分发挥护林联防的传统优势,主动到兄弟单位取得联系,携手管护好边界地区的森林防火,该村与周边地区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火警,做到了既联防又联心。
病虫害防治病虫普查与专项调查病虫普查1979年5月至1982年4月,全区先后组织148人,对全区14个县(市)进行森林病虫普查,调查了 249个乡(镇、场),514.04万亩林地,占全区乡(镇、场)总数的86.5% 和有林地总面积的32.27%。设立了调查点8454个,标准地1645块。采集病害标本7013号,经鉴定 128个树种,计病害342种。其病原隶属于真菌的有14目99种,细菌2属,病毒1属,寄生性种子植物3 属,藻类、蠟类各1属,生理性4种。采集昆虫标本33995号次,经鉴定分属14目110科793属1040种, 其中森林害虫542种,危害全区30种主要树种,天敌昆虫104种。
专项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区组织开展了 4次森林病虫专项调查:第一次为1986 - 1990年组织全区森林植物专、兼职检疫员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疫情调查。调查覆盖全区14个县(市)246个乡(镇)、32个国营场(圃)的森林和林木种苗繁育基地。设立调查点4715个,采集检疫对象病虫标本 1085份,拍摄检疫对象照片115张,制作临时切片128块。同时,调查了应施检疫树种面积582万亩,占应施检疫森林植物面积的72.2%。共查出4种国家公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在全区的发生面积和分布范围。第二次为1992年8 ~10月组织全区森防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松枯梢病的专项调查。调查覆盖全区13个县(市)、226个乡(镇)、84个国营林场(站、圃)。调查松林面积43& 92万亩,占全区松林面积的 52.7% ₒ共设线路调查点11371个,标准地731块,采集病害标本867份,并制作了浸制标本,拍摄了病害照片。第三次为1997年6〜7月,全区组织森防及林业技术人员328人,开展萧氏松茎象专项调查。全区13个县(市)共调查了 194个乡(镇)、91个国营场(站、圃)。调查松林面积322.71万亩,共设标准地183块,查出有萧氏松茎象发生面积5.93万亩,分布9个县(市)的39个乡(镇、场)。第四次为1998 年9月至1999年11月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直接参与调查人员320余人。调查了 13个县 (市)、3个直属场(所)的应检树种面积1682. 16万亩,共设调查线路14870条,调査点75954个,标准地 1464块,调查标准株105657株,采集病虫标本11399份,拍摄照片320余张,制作临时切片300余块。共查出国内森检对象5种,江西省补充森检对象1种和其他危险性病虫2种及其在全区的发生和分布情况。
通过普查和各项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区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危害和发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树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消长规律,为确定防治重点、拟定防治计划、制定检疫措施和实行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病虫发生与危害主要病害区内严重危害林木的病害有:松针褐斑病、松杉苗立枯病、湿地松芽流脂病、湿地松枯梢病、松类赤枯病、杉木黄化病、杉木炭疽病、杉细菌性叶枯病、油茶煤污病、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毛竹枯梢病、柑橘溃疡病、板栗疫病、冠瘦病等。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 sydow.):属国家森检对象。1986年全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疫情调查,共调查了 28万亩湿地松林,松针褐斑病发病面积2. 8万亩,分布8个县(市)。该病主要危害10年生以下幼林,在苗期也会出现此病。该病在全区还危害黑松、火炬松、黄山松,与湿地松病株混杂的马尾松也有发生,但一般危害不重。发病原因主要与立地条件、气候因素、管理水平有关。凡山窝、山脚、坳地、林地积水、杂灌茂密、郁闭度和林间湿度大、光照条件差和土壤瘠薄的地方易发病,并形成发病中心。 该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上半年为4 ~6月,下半年9 ~11月,但以上半年发病为重。80年代后期起, 各地加强检疫并采取清除病树、病枝、病叶等营林措施,以及随着树龄增大,病害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危害大大减轻。
松、杉苗木立枯病(Rhizoctnia solani Kuhn. ) :60年代苗圃发生面积较大,一般年份都有100余亩,危害严重的成片枯死。主要是圃地选择不当,地下水位过高,土质黏重,种子、圃地或沙床消毒不严,播种过迟,育苗技术粗放,施肥不合理等原因引起。染病后,有的种、芽未出土即腐烂,造成块状缺苗,大量的在出苗后嫩茎出现水渍状腐烂,随后溢缩、倒伏、死亡。苗木木质化后则因茎基感病而造成不倒伏枯死。
湿地松芽流脂病(生理性病害):1981 - 1984年,安福县北华山林场发病率为10% -40%,个别地段高达60%以上。该病严重影响干形和高生长,生病株8年生树高仅3. 6米,比同龄健株矮4. 7米;当年新造幼林病株,平均比健株矮11.2厘米,且顶芽枯死,侧芽(枝)多头丛生,生长不良。:1989年吉安县白云山林场、永丰县官山林场一年生幼林均大面积发病。1990年,新干县黎山林场在2000余亩湿地松幼林内,发病150余亩。
湿地松枯梢病(Dip/odia pinea [ Desm. ] Kickx) :1989年在安福县北华山林场调查一块17年生湿地松,感病树的芽、梢枯死,大多不发新梢,发出的新梢有80%以上感病,基本停止生长,部分植株出现死亡。该病分布范围较广,1992年进行的全区专项调查,共有永丰、吉水、吉安、泰和、遂川、安福、莲花和永新等8个县的28个乡(镇、场、圃)有该病发生,发生面积7189. 5亩,局部湿地松林受害严重。除湿地松外,尚危害火炬松、马尾松等其他松类树种。
松类赤枯病(Pesta2o"opsE/iznerea Desm.):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发病针叶卷曲红褐,后期变成枯白色脱落,严重的整株枯死。1990年地区武功山林场横江分场200余亩六年生湿地松,发病株率达100% , 感病指数40,远看如火烧状。吉安县凤凰墟一O五国道旁,三年生湿地松有一块数十株针叶干枯,植株濒临死亡。
杉木黄化病(生理性病害):区内各县(市)都有发生。1976年,莲花县六市林场数百亩幼林,由于土壤季节性积水,土层浅薄,心土黏实等原因,树冠针叶从下向上、从里向外退绿变黄,树势衰退,须根腐烂,发生烂根枯死型黄化,濒临死亡。在土壤干燥、贫瘠、板结的地方,则出现黄化型黄化,针叶由绿变黄,布满淡褐色不规则花斑,生长严重受抑。70年代昌赣公路沿线栽植的大片杉树黄化,普遍都为这一类型。据1979 - 1982年调查,全区受害面积1.3万亩。
杉木炭疽病(G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70年代末,吉水县八都公社,吉安县长塘、万福、天河公社等地在丘陵岗地造的杉木林,由于土壤瘠薄、板结,季节性积水,夏秋干旱,林木生长不良,均严重发生此病。天河公社横林大队1000余亩幼林,株发病率80%,感病指数54以上。1982年秋天,吉安县白云山林场若龙坑工区500余亩幼林,树梢大多受炭疽病侵害而枯死。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Pseudomonas syringer pv. cunningharniae Nanjing He et Goto):常见于山顶、山脊当风、枝条交错处以及林缘、路旁人为活动较多的地方。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达到高峰,7 月进入旱季后基本停止发病,9-10月还可轻度发病。1980年,吉水县枫江公社陇州大队乌脊背500余亩七年生幼林发病率93% ,感病指数40。1983年,吉安县白云山林场若龙坑工区3林班7小班,九年生幼林,病株率100%,感病指数60,新老病叶布满淡黄褐色病斑,并危及嫩梢,大量变褐枯死。
油茶煤污病(Capnodium tanakai Shiral et Hara;Meliola camelliae [ Catt. ] Sacc.):该病主要由绵蛤、酚虫诱发引起。严重时黑色菌丝层覆盖于枝、叶表面,影响光合作用,造成芽、梢不发,花果锐减,甚至植株枯死,茶林荒芜。以山区高山的北坡、山坞、郁闭度大的林分受害为重o 1978年,遂川县巾石公社的密林、大禾、三溪、富溪,汤湖公社的南屏、高塘等到地数千亩茶林发病,整山茶树枯死。1979 - 1982年,永丰县龙冈公社的永兴亭、沙溪公社的韶源,吉安县东固公社的江口、龙家塘,泰和县水磋公社的蔡屋背、 中龙公社的瑶岭,吉水县水南公社的山下,万安县柏岩公社的竹林均大面积发生过此病。发病株率达 100% ₀感病指数56 ~ 94. 3不等。吉水县水南公社因病植株死亡率达80%以上。
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该病引起油茶树严重落果、落蕾和枝干枯死,一般年份茶果因病损失率20%左右,高的达30%以上。1981年,永丰县潭头公社罗坑口的大片油茶发病率 90%,感病指数达60,果实开裂,大都落光。以丘陵岗地的油茶林发病率高,经营管理差的林分发病重, 老林比幼林发病重。
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 Liu. Wei et Fan Sp. nov):危害果、叶、芽与苗,引起大量落叶、落果,叶片多在3月发病,4 ~5月多阴雨天,蔓延迅速,6 ~8月岀现发病高峰,10月后渐趋停止;果实6月开始发病,7 ~8月为病果脱落盛期。病害多发生在阴湿、过密、杂草丛生的林地,以及潮湿、排水不良、 管理不善的山地。1980年,永丰县油茶科学研究所的牛尾坑油茶苗100%发病,叶片全部落光,造成严重死亡。1981年,莲花县神泉公社黄竹背和南村公社的井下等数百亩油茶林,因病落果率均在50% 以上。
毛竹枯梢病(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该病为国家森检对象。其病原于5 ~ 6月间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染当年新竹,7 ~9月间发病,9月为发病盛期,10月后逐渐停止。1979年,泰和县塘洲公社坦湖大队发生一块面积30余亩的毛竹枯梢病。1981年,病害扩大成片,1985年,遍及全林, 严重地段发病株率100%,轻者株梢枯死,重则整株死亡,远看竹冠黄褐色,竹林似火烧状,不仅影响当年毛竹产量,并危及竹林生存。1986 - 1989年,全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毛竹枯梢病发生面积1615 亩,其中在泰和县小龙的白云山有900亩,万安县的棉津、社坪335亩,吉安县东固的坳上300亩,新干县的桃溪40亩。经过连年清除病竹、病枝,至1999年森检普查,已基本得到根除。
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 [Hasse] Dowson):属国家森检对象,在区内分布较普遍,1999年完成的森检普查共有10个县的46个乡(镇、场)有该病发生,发生面积4092亩。其发生与品种有关.但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吉安市以橙类发病为重,其次是柚类、柑橘类;遂川县则以柑橘类为重,其次是柚类、橙类。此外,与树龄、管理、天气情况等有关,一般以幼树发病重;修剪适当、及时,施肥合理、全面的果园发病轻;夏梢抽长时雨水多的年份及品种混杂、经营分散的果园发病也重。
板栗疫病(Cyphonectria parasitica [ Murr. ] Barr):属国家森检对象。1999年完成的全区森检普查在新干和安福两县有发生,发生面积427亩。该病在区内为新分布,带病苗木和接穗传入是引起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与林地的立地条件、气候、林分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密切关系。 冠瘻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Smith and Townsend] Conn):属国家森检对象,在区内为新分布。 1999年完成的全区森检普查,在宁冈县的李属和梨属(Pyn«)果树上有发生,发生面积38亩。 危害程度尚属轻微,但对果树的发展和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主要虫害区内主要森林害虫有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萧氏松茎象、马尾松小卷蛾、松梢斑螟、 松褐天牛、黄翅大白蚁、黄脊竹蝗、华竹毒蛾、两色绿刺蛾、樟叶蜂、暗腹樟筒天牛、绿鳞象甲、茶织叶蛾、 油茶绵蛤、日本龟蜡蛤、黄杨绢野螟等。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区内松树的主要害虫。80年代以前每隔3 ~4年一个大发生周期,尤以1968、1977、1980、1984、1989年为重,发生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平常年份也均在15 万亩左右。1986年对发生频繁的吉安、吉水、新干、永丰、泰和、遂川六县划分的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划,有常灾区53个乡(镇),偶灾区48个乡(镇),控制区47个乡(镇)。马尾松毛虫猖獗时,将针叶全部食尽, 轻者使松林成片枯黄,影响松林生长,重者造成大面积松林死亡,群众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O 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是松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思茅松、云南松、黄山松、湿地松及马尾松等。区内分布于安福、遂川、吉安、泰和、井冈山等县(市)□ 1985年在安福县明月山海拔1100 - 1620米范围内,黄山松林发生思茅松毛虫危害,成灾面积2000余亩。90年代,在山区、半山区的湿地松林经常岀现思茅松毛虫的暴发现象。该虫幼虫食叶量随虫龄增大而增多,根据对7龄幼虫4 天食叶量的统计,取食针叶量总长度为4039. 5厘米,其中夜间取食2780厘米,为总长度的68. 8% ₒ可见该虫对松树危害极大。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为区内武功山林场1988年5月在国内首先被发现的严重危害湿地松的一种新害虫。该虫还危害火炬松、黄山松、华山松及马尾松等松类树种。1999年完成的森检普查,全区除吉安市外其余12个县(市)均有该虫发生,发生面积62318万亩。以安福、吉安、宁冈、遂川等县发生较为普遍,危害也最严重。受害较轻的湿地松,采脂量减少一半,严重的无脂可采,有的整株或成片枯死。在海拔较高、郁闭度和湿度大、杂灌密、光照差等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湿地松均易受该虫的危害。 以其发展趋势,危害将进一步加剧,成为吉安地区最为严重的森林害虫之一。
马尾松小卷蛾(Ret诚a cristata Walsingham):又名松梢卷叶蛾、松实小卷蛾,是松类树种的主要球果害虫。分布在吉安、泰和、峡江、安福等县产果的湿地松林内。1983年9月在吉安市青原山湿地松母树林调查,采收的湿地松球果,随机取样测定虫果统计,该虫危害虫果占61.7%。球果受害虫蛀食,轻则发育不良,畸形变小,经暴晒亦不能开裂,种子量少而质劣,重则整个球果被毁,种子颗粒无收。该害虫在蛀食球果的同时,还蛀食5 ~ 15年生松树的主、侧梢,被害梢呈枯萎状,造成侧梢丛生,影响树高生长。
松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又名钻心虫。危害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树种,也是危害湿地松球果的主要害虫之一。调查吉安市青原山湿地松母树林,松梢斑螟危害虫果占38% ,幼虫蛀食主梢,引起侧梢丛生,使树冠形成畸形,不能成材,有时侧梢虽能代替主梢向上生长,但树形弯曲,降低木材利用价值,同时,材积受到影响。据测算,被害木当年生长的材积,仅为健康木的三分之一,如连年被害其损失更严重。
松褐天牛(Monoc/iamits alternatus Hope):主要危害马尾松和湿地松。幼虫蛀食树干,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死亡。该害虫在吉安地区广泛分布,喜侵害衰弱木、新伐倒木、枯立木和未剥皮的松原木及松柴。 因该虫为国内头号森检对象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昆虫,其防治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主要危害杉、松、樟、柏、桜、栋等多种树木及果树。1974年, 据莲花县河江林场和峡江县林木良种场调查,此虫对杉树受害率为42% ~ 53% ,松树13. 5% ,水杉 70%,油茶11.3%,苦楝、悬铃木31%。
黄脊竹蝗(Cerac皿kiangsu Tsai):是竹类的严重害虫。竹蝗以成虫和跳蛹取食竹类的叶片,并可取食水稻、玉米、棕涧等20余种植物。1982年完成的全区森林病虫普查,竹蝗主要分布在9县的17个公社,发生面积达6万余亩,尤以万安县宝山公社的黄竹、东坪大队,武术公社的大茸、新茸大队,枫林公社的寨下大队为重,计6000余亩毛竹受害枯死。该县枫林公社的象湖大队,竹蝗吃光叶片后即下田吃水稻10余亩。1986年,莲花县神泉乡棋盘山的数百亩竹林,被蝗虫食尽后,几年内该乡没有毛竹可用。
华竹毒蛾(Pa/itoia sinica Moore):幼虫取食竹叶,严重危害时可将竹叶吃尽。1994年地区武功山林场三天门分场爆发成灾,近500亩竹林一片枯黄,尔后在安福、遂川、万安等县也有小面积发生成灾,部分毛竹枯死,下年度竹笋减少,成竹眉围下降。该虫多从山洼、阴坡密林开始,再向山脊阳坡蔓延。在境内为一突发性害虫。
两色绿剌蛾(比/。血bicolor Walker):危害毛竹、刚竹、乌哺鸡竹等竹类。1995年在安福县章庄乡塘溪村首次发现,尔后迅速扩展蔓延。1997年调查,该村毛竹受害面积达2000亩。该虫幼虫大量取食竹叶,并在竹叶上形成白膜而致使脱落,有60%以上的毛竹失叶率达70%以上。严重的状似火烧,造成竹子枯死,下年度出笋减少,退笋率增加,新竹眉围下降。是区内直接影响毛竹生产的又一重要害虫。
樟叶^.(Mesoneura rufonota Rhower):以幼虫危害樟树叶片及当年嫩梢,严重影响樟树的生长,并使樟树分叉或枝条丛生,常危害樟树幼林,严重者可整株死亡,是樟树主要食叶害虫。在区内各县(市)均有发生。
暗腹樟筒天牛(Oberea/iwc^entri Fairmaire):又名吉安樟筒天牛,是危害樟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该虫于1964年在吉安市青原山发现,以幼虫危害樟树的一两年生主梢和侧枝后,枝梢枯萎折断,主干短, 侧枝丛生,严重影响樟树干材生长。被害严重的樟树幼林,高生长停滞,色调萎黄,林分外貌呈灌丛状, 甚至成片死亡。从6县1市的15块樟树林分调查表明,被害株率为29. 42% -69.51%,平均被害株度为42.84%。吉安市青原山1块樟树面积5亩,被害株率34.9%,平均虫口密度3.7只,六年生平均高只有1.5米。
绿鳞象甲(%pomeces squamosus Fabr.):又名绒绿象甲。食性极杂,除危害油茶和茗茶外,还危害果树及农作物等100余种植物。成虫取食林木的嫩枝、芽、叶,影响树势或使全株枯死。吉安县田心公社枫树塘等地油茶林,由于遭受此虫危害,影响当年茶子产量,减产半成。
茶织叶蛾(Casmarapatrona Meyrick):是油茶和茗茶的主要害虫。幼虫蛀食枝干,造成叶子凋萎及蛀道上部枝条枯死,十年生的幼树危害最严重,常全株死亡。分布在永新、泰和、永丰、莲花、宁冈、吉安等县。
油茶绵(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吸食油茶树叶子和枝干的汁液,分泌蜜露,导致煤污病发生,使树势衰弱,引起落花落果,严重者则全株死亡。1978年,永丰县龙冈公社胜丰村发生油茶绵酚,导致煤污病,面积达500亩,严重影响油茶生产。
日本龟蜡( Ceroplastes japonicus Creen):主要危害大叶黄杨、雪松、重阳木、悬铃木、柑橘等树种。分布在吉安、泰和、安福等县。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危害小叶黄杨、雀舌黄杨,是城镇绿化树种的主要害虫, 在区内各县(市)栽培区常有发生。
病虫害防治1934年,泰和县发生竹蝗危害,组织了治蝗委员会。1938年,该县竹林惨遭竹蝗食害,江西省农业院先后派员赴实地调查,并将防治方法和措施传授给当地山民。新中国建立后,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规模逐步扩大,防治技术不断提高,50年来经历了 4个发展阶段,即50年代的人工捕捉害虫控制阶段;60年代以化学农药为主的化学防治阶段;70年代化学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的防治阶段;80年代后期开始的综合防治阶段。
人工防治主要采取人工捕杀幼虫、摘除虫茧、卵块等。如1949年,泰和、万安等县发生竹蝗,泰和县受害尤其严重,该县哨江乡原有竹林面积4万余亩,自受竹蝗危害至1950年,仅剩1.2万余亩。当年, 该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进行人工捕打和挖卵块.仅哨江乡参与扑蝗人员1089人(次),奋战1396个劳动日,消灭竹蝗335万只,挖得卵块1951块。1959年9月,泰和、遂川两县被评为江西省防治竹蝗先进单位。
化学防治广泛应用于苗圃苗木立枯病、根腐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治。土壤消毒用生石灰,每亩25 至50千克,其次是硫酸亚铁,每平方米用2% -3%溶液0.5千克浇洒或粉末0.25千克与砂混匀拌入土中。种子消毒常用0.5% - 1%高猛酸钾稀释液浸10-30分钟,岀苗后常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作保护性杀菌剂。80年代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的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三环醴等内吸性杀菌剂。 1985年,峡江县新陂林场用五氯酚钠,每亩4千克,配合营林措施,防治松针褐斑病108亩。1990年,永丰县官山林场在大九山、松岗、九峰分场,用西力生等防治杉木顶枯病4000余亩,效果很好。
对林木虫害的化学防治,主要是杀灭竹蝗和松毛虫。1950泰和县在人工防治竹蝗的同时,开始试用氟矽酸钠、6%六六六、0.5%六六六、砒酸铅、雷公藤等小规模毒杀竹蝗。70 - 80年代安福县对大面积发生的竹蝗采取药剂诱杀、烟剂熏杀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使90年代后竹蝗的发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1968年全区各县普遍发生松毛虫危害,5月15日井冈山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防治松毛虫指挥部。从1968年开始,全区采用飞机撒药灭虫,分别于1968、1980、1987、1989年四次在松毛虫常灾区的新干、万安、遂川、吉安、吉水、泰和等县,用六六六粉、敌百虫进行飞机灭虫80架次,防治面积100多万亩。1980年,江西省首次在吉安地区试用飞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虫,使用安阳林药厂生产的杀虫净,以 1: 1的比例和农用柴油稀释后喷雾,防治松毛虫面积27.90万亩,每亩喷液0.125 -0.15千克,每架次可喷药5000〜6000亩。
生物防治主要是应用菌根和抗菌素,以及利用天敌昆虫等三种方法:(1)菌根的利用,在全区各地曾很普遍。对新辟湿地松苗地,一般用菌土接种,挖取松林内有菌根的土壤作填土,然后播种;也有用松林中的马勃属真菌新鲜子实体捣碎后施于圃地接种的,有效地防治了国外松紫矮病的发生。(2)抗菌素的应用,1965年,在土壤中分离获得春雷霉素;1973年又在土壤中分离获得井冈霉素。抗菌素除在农业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等有特效外,同时在林业上也常用于防治松、杉苗的立枯病、炭疽病,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3)天敌昆虫利用,1986年,永丰县利用黑缘红瓢虫消灭绵蛤,面积500余亩,有效地控制了油茶煤污病的发生。黑缘红瓢虫在永丰县龙冈、莲花县河江、泰和县水槎、井冈山市朱砂冲等地均有分布,其生物资源丰富。
采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杉梢小卷蛾等林木害虫,20世纪60年代进行试验性防治研究,到70年代初开始进行白僵菌土法生产。1975年,在地区林科所、吉安县苗圃、新干县苗圃共土法生产白僵菌粉5 吨,供应吉安、吉水、泰和、万安、新干、峡江、永丰等县防治松毛虫。同时,先后在吉安县的永阳、长塘、万福公社,新干县的金川、塘头、界埠公社开展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试验,经过检验防治效果在60% ~ 80% 之间。1985年,由吉安地区林业局和吉安县筹集资金42.5万元,在吉安县建立一座年产50吨的白僵菌厂,生产的菌粉提供给全区防治森林害虫。1987年,在安福县西坑林场、北华山林场和新干县黎山林场, 应用白僵菌大面积防治杉梢害虫,起到了控制作用。1986 ~ 1987年,在吉水、泰和、吉安、安福等县用白僵菌粉,进行飞机喷菌50架次,使用白僵菌粉18850千克,防治松毛虫面积138000余亩。从1985年吉安县白僵菌厂建立投产以后,在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杉梢小卷蛾、茶毒蛾等多种森林害虫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由地区森防站组织完成的《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技术应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地区科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成果鉴定,分别获得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2年, 新干县界埠公社红星大队采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4〜9月份共培养赤眼蜂60余万只,放蜂8次,防治面积6000亩,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分别在新干、吉水、吉安、泰和、遂川等县和吉安市,建立松毛虫危害马尾松林综合防治基地64万亩。首先按害虫发生类型,划分常灾区、偶发区、自控区;再在各灾区建立害虫测报网络。地区建立了吉泰盆地森林害虫测报中心和8个系统测报点与78个虫情测报点,及时掌握虫情,开展防治工作。防治害虫决策措施有两类,一类是以提高自控能力为目标的营林措施,如营造混交林,进行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另一类是以压低虫口为目标的杀虫措施,把虫口密度调节、控制到可允许水平,以维护系统平衡,达到生态平衡。使用的杀虫剂,对低虫口用生物农药白僵菌;高虫口用成本低、毒力大又对天敌影响小的化学农药漠氢菊酯和灭幼服。由于采取了综合管理,全区松毛虫发生率和成灾率均大幅度下降,平均年发生面积仅占全区常灾区、偶发区面积4. 02% ₀从1990年开始取得了全区连续11年马尾松毛虫有虫不成灾的良好成绩。1997年林业部提出对主要森林病虫害实行工程治理。1998年,吉安、泰和、吉水、峡江四县20万亩松林列为第一批省级工程治理项目。:1999年调整为吉安、泰和、遂川、吉水四县,并上升为国家级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对湿地松褐斑病、流脂病、毛竹枯梢病、油茶炭疽病等,采取营造混交林、修剪树枝、调整林分结构、清除病源、深挖抚育、施用微肥、选育抗病良种等营林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效果也很显著。
森林植物检疫 1983年国务院颁布《植物检疫条例》,次年林业部颁布《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西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1985年以后,全区举办检疫培训班4期,培训兼职森检员 166名,派出98人次参加省森检站举办的专职森检员培训班,取得专职森检员资格证书。地区森防站和各县(市)森防站逐步建立了检疫实验室,正常开展各项森检工作。
1986 - 1990年,吉安地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组织开展全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疫情调查,摸清了国家森检对象在吉安地区的发生分布情况,提出了疫区、保护区划分意见,编制了《吉安地区森林植物产地检疫疫情调查研究》。该项调查研究经省森林植物检疫站和地区科委验收和成果鉴定,确认其达到了省内同类领先水平,获得了地区科技奖励。
在开展疫情调查的同时,强化了各项检疫措施。对不经办理手续,违章调运种子苗木者,按照国家检疫法规严肃处理。1985年,万安县武术乡从遂川县于田镇调入带有松针褐斑病的湿地松苗上山造林, 检疫站发现后,责$全部拔掉,集中烧毁,由苗木供应单位赔偿损失。1988年,奉新县育苗专业户不按检疫规定办理手续,擅自调运数百万株带有病害的湿地松苗给安福、峡江、遂川等县造林,检疫站发现后, 进行了除害处理,并上诉到人民法院,裁判苗木供应者,赔偿除害处理费2万余元。对疫情调查中,发现的检疫对象组织技术力量,发动群众,采取以营林技术,清除带病枯枝、叶的综合措施,扑灭疫情。1986 年,安福县森防检疫站在北华山林场,对易感检疫对象松针褐斑病的数十亩黑松全部砍掉,集中烧毁,保护了周围的松林安全。泰和县塘洲镇坦湖村,对一块已患毛竹枯梢病的竹林,连续3年清除病枝、病株, 结果消除了疫病,使竹林恢复生机。同时,认真抓好种苗繁育单位的产地检疫和林木种苗、木竹材及林副产品的调运检疫工作,大力开展无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苗圃建设。至1999年,全区有新干、遂川、永丰、 吉水、万安、永新等6个国营苗圃获得省林业厅颁发的“检疫信得过苗圃”荣誉牌,新干、遂川、永丰3个县森林苗圃推荐申报了“国家级无检疫对象苗圃”。全区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达85%,木、竹材调运检疫率达90%以上。对从外地调进的林木种苗进行严格复检,并加强与地区木材检查站的协作,查处违章调运检疫案件,杜绝了危险性病虫的传播和蔓延。
森防体系建设与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 1959年5月,成立吉安专区防治森林虫害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吉安专署农垦处。委员会负责防虫工作的实地指导、上下联系和组织交流经验等工作。1964年4月,成立吉安专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定编5人。1966年7月,吉安专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撤销,其业务由吉安专署农林垦殖处林业科承办。 1968年5月,松毛虫大爆发,成立井冈山专区防治松毛虫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1980年6月,恢复吉安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定编8人。:1985年12月,更名为吉安地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定编8 人,负责全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森林植物检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等工作。1999年4月调整编制为10人。
1988年起,各县(市)级森防检疫站逐步建立.编制3〜5人不等。至1990年,地区和14个县(市) 均建立了森防检疫站,但有少数县(市)站和营林或和林政合署办公,有的仅由1人兼管。
与此同时,全区还建立健全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森林植物检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网络。至 1999年,全区设有中心测报点1个,专职测报点8个,基层测报点298个,共有专职测报员16名,兼职测报员292名,专职森检员41名,兼职森检员154名,各级森防站专业技术人员69名,配有电脑3台,检疫专用汽车6辆,测报专用摩托12辆,机动施药器械87台。各级站配有开展检疫工作的常用仪器设备,能够根据病虫情况及时提供防治用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达标站建设活动中,共有地区森防站和遂川、 吉安、安福、泰和、吉水、永丰、峡江7个县级森防站达到了省级标准站要求。
1992年国家林业部提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使防治工作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森防目标管理重点考核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成灾率、监测覆盖率、防治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五率”指标。森防目标管理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全区森防检疫工作的开展,森防管理质量、病虫害防治能力和水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实现了森防工作由被动救灾向主动控灾的转变,有效地保护了全区森林资源。在森防目标管理考核中,吉安地区走在全省前列, 实施目标管理考核8年间,除1994年外均列全省前三名,其中1998年获得全省第一名。地区对各县 (市)的考核中遂川、安福、泰和、吉安、吉水等县表现突出,防治检疫工作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