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是区内的重要经济林。“七铲金八铲银”成了林区油茶林垦复的传统,重点产区实行一年一小修、三年垦一次,并相沿成习。
新中国建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油茶生产的措施,使新造油茶林逐渐增加,垦复油茶山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扩大提高,茶油产量也稳中有增。1951年,吉安专员公署要求各县发动农民垦复荒芜的油茶山,中耕熟山,补植稀疏林。1956年成立高级农林业生产合作社时,油茶林作价入社,由集体经营。合作社把大力垦复油茶山列为农业生产重要内容。1956年全区垦复油茶山61.8万亩。1957年5 月和6月,中共吉安地委、吉安专员公署相继发出《关于突击垦复油茶山的指示》和《关于开展夏季垦复油茶山的补充指示》,要求抓紧早稻插秧后的空隙,安排劳动力,开展夏季垦复油茶林。1957年11月,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核定吉安专区发放垦复100万亩油茶林的贷款226万元,并规定贷款偿还期从第六年开始还10%,第七年还20%,第八年还30%,第九年还40%。专署按照各县垦山任务分配给吉安县15. 63 万元,垦山6万亩;吉水县27. 86万元,垦山10. 6万亩;峡江县15. 28万元,垦山5. 8万亩;新干县5. 73 万元,垦山2.2万亩;永丰县26万元,垦山10万亩;泰和县31.2万元,垦山12万亩;万安县18. 2万元, 垦山7万亩;遂川县57.2万元,垦山22万亩;安福县15. 6万元,垦山6万亩;永新县15. 6万元,垦山6 万亩;莲花县19.5万元,垦山7.5万亩;宁冈县18.2万元,垦山7万亩。各县及时下拨贷款,帮助农民添置垦山工具,掀起了冬季垦山高潮。当年全区垦复油茶山55万余亩。各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由于坚持连年垦山,1958年全区油茶硕果累累。但因全民大搞钢铁,未能及时采摘, 大量油茶籽脱落在山上,造成很大浪费。人民公社化以后,油茶山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经营,取消了股金分红,社员按劳动工分计酬分配,加上山区大批劳力调出山外兴修水利和大炼钢铁,垦山工作有所放松。 1961年9月,专署召开全区油茶生产会议,在总结发展油茶生产成绩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垦复油茶山为主,制订了七年恢复和发展油茶生产的初步规划。专署和各县人民委员会,针对三年自然灾害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对垦复油茶山继续发放无息贷款和实行物资奖励,加以扶助。1962年、1963 年,全区发放油茶贷款167万元,其中长期贷款64万元,补助垦山大米指标(不包括社队储备粮)76万千克,奖售收购茶油棉布16438米,针织品26291米,棉花3304千克,食糖26775千克,煤油11831千克。 万安县除做好专署核定的油茶生产无息贷款的发放工作外,还从其他农贷中挤出23万元贷给大队、生产队扶助垦修油茶林。林业、商业、手工业等部门也派出职工和技术干部深入油茶林区修理垦山工具, 供应物品,进行技术指导。由于上下一致努力,全区1962年垦修油茶山124万亩,1963年垦修油茶山 179万亩。油茶重点产区的永丰县龙冈公社,遂川县沙田、巾石公社,万安县下造公社,莲花县南岭公社, 吉安县东固公社,泰和县迥龙公社等,做到熟茶山一年一修,还复垦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荒茶山。由于大抓了垦山工作,全区油茶籽产量逐步回升,1963年总产量289万千克,比1962年增产60%,有的社队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永丰县龙冈公社1956 - 1963年,垦复荒芜油茶山4. 39万亩,茶油产量比新中国建立前翻了两番,每年平均卖给国家茶油80150千克,1964年受到林业部的奖励。永丰县下庄公社水源大队东家生产队,1963年茶油产量达1386千克,比1949年增产20倍,全队21人,除每人留足6千克食油外,卖给国家茶油1260千克,人均60千克,成为江西省人均提供商品油最多的生产队。:1964年5月, 专署在永丰县龙冈公社召开油茶生产现场会,推广龙冈公社抓紧深挖垦修油茶山,提高地力,挖掘油茶生产潜力的经验。1965年8月,江西省油茶生产科研协作会议在永丰县龙冈公社公开,确定在龙冈公社建立成林样板基地7万亩,采取深挖抚育、条垦作带、良种补植、病虫害防治和适量施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65 ~ 1970年,全区完成油茶山垦修1200万亩(次),其中深挖垦修茶山310万亩(次)。 1972年,全区油茶籽增到3749. 84万千克。但从1973年以后,全区普遍放松了油茶山垦修工作,茶山逐渐荒芜,产量连年下降。1976年全区只产油茶籽654. 83万千克,比1972年下降了 5倍。
1976年11月,江西省农林垦殖局下达《关于油茶基地专项贷款生产任务的安排和建立验收制度的通知》,是年至1978年,安排给永丰县贷款10万元,垦复油茶山3.4万亩;泰和县贷款7万元,垦复油茶山2.4万亩。1977年5月,专区革委会在永丰县召开油茶生产座谈会,要求全面垦复现有油茶山,着重抓好低产老林改造,并确定遂川等8个县、44个公社、248个大队、429个生产队为全区低产老油茶林改造基地,并采取了一系列奖励措施。1977 - 1980年全区垦复油茶山1121万亩(次),改造低产林122万亩。1979年老林改造成绩突出,分别完成深挖垦山20. 7万亩,稀林补植25. 5万亩,建立“三保山”(保水、保土、保肥)19.7万亩。改造面积超过万亩的有永丰县,超过千亩的公社有泰和县老营盘,永丰县龙冈、沙溪、君埠、藤田、上固、瑶田和莲花县花塘、升坊、三板桥等。遂川县对低产老油茶林改造按照“按质评等,按等评价,验收付款”的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吉安县1979 ~ 1981年,针对重点产区东固公社老油茶林的病、老、残、杂、低的情况,采取环山水平条垦,带面外高内低或挖蓄水坑和鱼鳞坑等低改措施,改造低产林800亩,每亩补助8元。改造后的茶油产量比改造前增加25% ₀永丰县把老油茶山的改造任务落实到户,采取按工分奖售大米,补助经费统归完成改造任务的社员所有。1981年,省科委、省民政厅将吉安县东固、永丰县龙冈两地列为老区油茶林改造的重点公社,各改造老茶林100亩,每亩投资100 元。1988年后,全区除重点林区和国营林场油茶林仍坚持一年一铲修外,不少地方因经营油茶经济效益低而放松了管理,使油茶山荒芜,产量下降。1990年,国家将油茶低产林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遂川县被列入低改工程县,低改面积4. 1万亩,每亩投资60元,资金由中央和地方筹集,各占50%。 在地方自筹资金中,由省、地、县三级按3: 3: 4配套,其中县级40%,由群众投劳。中央投资中,50%无偿,50%有偿,有偿部分从低改后第7年开始还款,每年偿还20% ,至第11年还清。归还的资金,中央不收回,留归地方作为林业发展基金。工程采用林地清理、深挖垦复、修枝整形、稀林良种补植、密林疏伐、 合理施肥、立体经营、放蜂授粉,以及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改造,复壮林分,提高油茶产量,到1993年完成低改4.24万亩。1993〜1995年,在永新、安福、遂川、永丰又实施了第二期油茶低改项目,完成低改任务7.0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