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全区相继引进煤气机、柴油机、电动机等。1969年,地区柴油机厂成立,生产105系列柴油机。1971年,吉安县赣江柴油机厂成立,生产165F等小型柴油机。吉安市和泰和、莲花、永新等县开始生产电动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用动力机械增加很快,到2000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H34865万千瓦。在农业机械动力结构上,固定动力(以排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约占总动力的50%上下,拖拉机(含变型拖拉机)占9%〜24%,农用汽车约占10% ~20%。全区农机动力装备水平,稳步上升。
表9_8-1 1978 ~ 2000年吉安地区农机总动力及其结构情况单位:千瓦年份农机总动力其中固定动力拖拉机农用汽车 1978 298742.4 183785.8 90904.8 20389.8 1979 349894.4 190124.2 124199.2 30497.0 1980 371708.7 193388.4 136399.2 40320.1 1981 415420.5 215274.8 145496.8 53400.9 1982 434649.2 221492.5 146006.5 62663.2 1983 492563.5 244641.2 153550.9 87728.4 1984 491849.6 249416.4 145857.5 88509.7 1985 526297.4 26654.3 142995.2 105555.91986 61426&5 294211.5 163137.3 14387.7 1987 655842.2 302836.7 168667.6 155014.91988 677253 313178 163324 168977 1989 693377 332263 157980 162607 续表年份农机总动力其中固定动力拖拉机农用汽车 1990 704252 3477667 148061 1607891991 720957 363562 135351 1685121992 670072 339431 119590 1565751993 626861 340805 105860 1483761994 643103 352042 99488 1615231995 692717 367843 101711 1962161996 731889 384079 98708 2079501997 779899 428019 98043 2261561998 837770 443733 93496 2387391999 978120 537648 99734 2306822000 1134865 608463 102250 243924 固定动力机械新中国建立前,全区农业上使用的固定机械很少。新中国建立后,农用固定动力机械发展迅速,并从使用煤气机为主,发展到大量使用柴油机、电动机。
煤气机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省里引进煤气机,主要有12-20马力(1马力=0.735千瓦)煤气机,用于农村提水灌溉。以后又陆续引进较大功率煤气机,单台功率范围从7.5马力到120马力,机械型号有1184,2150,4225等多种。60年代后期,由于石油供应状况转好,效率高的柴油机、汽油机的生产、 供应量逐渐增加,使用煤气机者逐渐减少。1966年,全区报废煤气机达371台/6130马力。70年代以后,煤气机不再列入统计报表。
柴油机1950年,永丰县引进一台10马力柴油机配套水泵,用于农村排灌。由于柴油机具有效率高,结构轻巧,移动方便等优点,加上国家对农用柴油价格有优惠,因而发展较快。功率从5马力到200 马力,型号达50多种,其中有的同马力级的有几种型号,但质量参差不一。1963年,国家制定柴油机发展型号,普及推行“三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柴油机规格得到规范,杂乱型号陆续淘汰。60年代末期,区内开始大批量生产柴油机,基本满足农村需求。全区所使用的柴油机的型号为165,175,180, 195,1105,1110,285,295 ,2105,4105,4110,6135等。主要用于农村排灌和农副产品加工。到2000年止, 全区拥有各种类型柴油机61625台。
汽油机60年代和70年代,区内用汽油机作排灌动力较少,以小型汽油机作动力用于喷粉、喷药较多。1998年,全区以小型汽油机作动力,实施人力脱粒机改造工程,到2000年,全区拥有11800台,其型号以1E40FJE45F为主,主要用于脱粒、排灌。
电动机60年代,区内农用电动机大都靠外地引进。70年代,泰和、莲花、永新等县开始生产电动机。随着电力工业和农村水电建设的发展,农村供电量大幅度增长,农村使用电动机越来越多,主要用于电力排灌及农副产品加工。到2000年,全区拥有21997台。
拖拉机主要有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链式拖拉机、推土机等。
轮式拖拉机50年代,全区使用的拖拉机绝大多数是国外进口的轮式拖拉机,主要机型有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热托-35、英国生产的福克森-20、福克森-35、苏联生产的德特-28、苏联生产的白俄罗斯45。 1958年,全区各县(市)相继成立了国营拖拉机站。同年,江西拖拉机制造厂生产第一部丰收-27型拖拉机。60年代和70年代,全区拖拉机主要以省产丰收-27及上海-50为主。至1978年,全区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2493台。1980年,江西拖拉机制造厂转产丰收-180型,丰收-27被淘汰,区内引进不多。在70年代初期,地区曾掀起生产拖拉机大会战高潮,各县(市)农机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制了定名为安源-70型拖拉机。因急于求成,面铺得很大,各厂的设备、工艺、技术和原料都跟不上去,质量太差导致停产。进入90年代,全区拖拉机主要以上海-50、丰收-180、丰收-250、铁牛-55为主。大多用于运输,从事农田作业的大中型拖拉机逐年减少。到2000年,全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含变型拖拉机) 2109 台。
手扶拖拉机1963年,省农业厅引进国产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在全省各地进行试验。1965年,第八机械工业部引进多种手扶拖拉机,由江西农机试验站测试,测试效果良好,手扶拖拉机在全区开始推广。1973年江西手扶拖拉机厂成立,引进常州拖拉机厂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图纸生产。到2000年,全区拥有各种型号手扶拖拉机7633台,其中东风-12型占93%。全区手扶拖拉机以农田作业为主,占60% 以上,其余农忙从事农田机耕、机耙,农闲用于农业运输。1994年,永新、安福等县从浙江引进小型方向盘拖拉机。这种小型盘式拖拉机是在手扶拖拉机的基础上,对转向机构加以改进,将手把转向改为方向盘操作转向,驾驶室上加盖一个遮雨棚,并配有两轮单轴拖斗,主要用于运输。1997年以后,小型盘式拖拉机被变型拖拉机所取代,到2000年,全区拥有3054台。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60年代初期,各县(市)国营拖拉机站有东方红-54、东方红-75链式拖拉机共计 124台。主要用于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国营拖拉机站撤销以后,链式拖拉机主要分布在安福横龙垦殖场、峡江金坪农场、泰和综合垦殖场、武功山林场。90年代,个体农户购置大型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不断增多。到2000年,全区拥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281台/19420 千瓦,其中推土机204台,挖掘机46台,装载机31台。
农用运输机械主要有拖拉机挂车、农用载重汽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等。
拖拉机挂车利用拖拉机配带农用挂车(亦称拖斗)从事运输。由于其对道路要求不高,装卸方便, 成本低等优点,在全区农村使用很普遍。全区大中型拖拉机配有四轮拖斗和二轮拖斗,载重2 ~5吨;小型轮式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配挂二轮单轴拖斗,载重量0.5 ~2吨。四轮拖斗70年代由原地区重工业局安排在泰和农机厂生产,二轮拖斗安排在新干农机厂生产,基本满足全区拖拉机配套需要。大中型拖拉机配套为100%,小型拖拉机配套70%。大挂车主要担负物资集散、集市贸易运输农产品及乡镇企业的原材料、产品等。小挂车主要是运送种子、肥料、农田收获物及石灰等。有的农机专业户利用挂车参加兴修水利,为建筑工地运砂石、砖土等短途运输作业。
农用载重汽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纷纷购车从事运输业务,农用载重汽车数量日益增多。1980年、2000年全区农用载重汽车拥有量分别为681辆和4891辆。农用载重汽车尤以燃用柴油的受欢迎。因农业上所用的动力机械(除电动机)绝大多数是柴油机,农民在使用、 修配等方面都很熟悉,而且柴油的供应储运比汽油方便安全,柴油发动机的单位功率油耗少。90年代以前柴油价格较低,所以柴油车发展更快。
农用运输车全区农用运输车从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该车采用柴油发动机,初期引进的功率在 8.8-12千瓦,车速低于汽车,高于拖拉机,时速为50千米左右,较能适应农村的道路条件,大都装有自卸机构,方便农村物料的自卸,减少辅助劳动时间,售价较低,农民买得起,适用于农村运输批量小、运程短、货物杂等特点,故发展较快,到2000年,全区拥有农用运输车6663辆。农用运输车分两大类:一类是四轮型,江西省南昌、上高、萍乡都有制造厂家,全区购进的四轮型农用运输车有龙马、龙溪、龙岩、王牌、 振宇等品牌。另一类是三轮型,这种车采用165,175,195,285、485型柴油发动机,速度每小时30-40 千米,车厢低,装卸方便,转向操纵有的为手把式,有的为方向盘式,结构简单,驾驶容易,售价较低,多活跃在县乡运送生产生活资料中。全区三轮型农用运输车有时风、真马、蛟龙、福田等品牌。
拖拉机变型运输机1996年,地区从浙江引进一批变型拖拉机。这种变型拖拉机,开始是在小型盘式拖拉机上加一个驾驶棚组合而成,以后产品不断改进。拖拉机的发动机由单缸、双缸发展到多缸机, 变速箱有NJ130、NJ131、EQ140等,后桥有1056,1068,1098等多种,外形有平头、尖头,载重量为1〜8吨。全区拖拉机变型运输机归口农机部门管理,其种类有40多种,主要有福田、宝石、龙马、赣江、康阳、 南骏、铁武林等品牌在农村普遍使用,到2000年止拥有拖拉机变型机1830台。
种植业机械耕地、整地机械拖拉机田间作业的最主要项目是耕地和耙地。自1958年以来,全区各地开始使用拖拉机配套犁耙进行机耕作业。由于机耕功效高,不误农时,又比牛畜耕得深,利于增产,受到农民欢迎、政府重视。到1969年,全区机耕面积37. 91万亩比1959年6. 12万亩增加了 5倍以上。80年代,农业机械化在改革中发展,农户所有的小拖拉机(主要是手扶拖拉机、耕整机)占全区拖拉机总数的97% 以上。到2000年止,全区机耕面积17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4%左右。
表9^-2 1950 ~ 2000年部分年份吉安地区机耕水平单位:万亩、%年份耕地面积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比率1950 502.2 0 0 1956 691.5 0 0 1959 645 6. 12 0.95 1964 651.6 14.22 2. 19 1969 595.6 37.91 6.4 1974 594 82.57 14 1979 591.9 239.84 40.9 1984 582.7 75.31 12.92 1989 577.3 74.5 13 1994 542.4 78 14.4 1999 538.2 150 27.8 2000 535.9 179 33.4 悬挂铮式犁1958年,省农业厅农具研究室研制出悬挂式水田机引犁,与福特、福克森型拖拉机配套,每班次可耕水田60亩以上。1962年,全区主要推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研制的E24-23型悬挂四禅犁与丰收-27拖拉机配套,持续10年。1974年以后,在地区使用的系列犁主要型号有1LS-3OO、1LS42O、 1LS-520 等。
圆盘犁1977年,地区使用的1LYC-120型圆盘犁是从省农科院引进的与丰收-27拖拉机配套的耕作机具。由于存在重量大,结构较复杂,圆盘被动盖草能力不够理想,在区内用的不多。进入1985年以后,全区开始引进南昌机引农具厂生产的1LYQ系列驱动圆盘犁。此犁已形成系列,犁土性能和地表平整度较好,获机电部二等奖,省专利产品金奖,但全区普及面不大。
双滚轧耙1960年,专区从省农业厅引进双滚轧耙与丰收-27拖拉机配套。该耙结构简单,故障少, 每班次工效120亩以上,油耗0.6 ~ 0.7千克/亩,很受农户欢迎。70年代,地区重工业局安排万安农机二厂生产,1983年全区双滚轧耙保有量为2229部,与拖拉机配套比为80%,是全区推广面最大的机引水田耙。
驱动耙系80年代开发的一种新型驱动型整地机具,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作业。此耙特点是碎土起浆性能好,耙一遍相当于被动耙两遍,相应减少拖拉机下水田次数。由于耙组属驱动旋转作业,机组能产生前进推力,减少打滑,生产率较被动耙提高30%以上,油耗0.3 ~ 0.5千克/亩,可代替冬季绿肥田耕翻后的耙田作业和夏收后原浆田的传统轧耙。90年代,由于大中型拖拉机下田减少,全区此种耙不多。 旋耕机全区以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为最多,尤其在双抢季节,手扶拖拉机配旋耕机作业, 工效高,为抢农时、保季节发挥很大作用。70年代以后,拥有量不断增多,成为机耕主要机具。到2000 年,全区拥有手拖旋耕机7633台,配套比为1比1。
机耕船70年代初,地区从湖北引进一种船式拖拉机,动力机装在船体上,利用滚耙及行走轮驱动, 在无硬底层的冬水田或深泥脚田耕作,一时引起重视。1976年,新干县农机厂研制生产简易机耕船,当年6月在胜利公社十里大队试验使用。1979年,该县又购进本省广昌县生产的江西-12型水田机耕船。 到1985年,新干县拥有机耕船200台。
耕整机80年代初,永丰、莲花两县从湖南省耒阳插秧机厂引进独轮耕整机。由于该机体积小、工效比牛高,号称“一头牛的价格,三头牛的工效”,且使用轻便,油耗又低,在全区很快推广。1984年新干县农机厂与省农机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新干-3型双轮耕整机通过省级鉴定,在全区也得到大量推广。耕整机分为独轮驱动和双轮驱动两类,均用3 ~ 5马力柴油机作动力;装有一具4〜6个齿轮的减速箱,结构简单;重约115-140千克,发动机可快速拆卸,肩挑人抬都可;适应各种道路行驶,可在梯田上耕作, 配有犁、耙、轧等农具。工效是犁田0.8亩/小时,耙田1.5~2亩/小时。到2000年,全区农村拥有耕整机6148台,是农村机耕作业的主要农机具,型号多达10余种。
栽插机械主要有机动插秧机和机动抛秧机两种。
机动插秧机1970年从上海、湖南等地引进东风-2型机动插秧机。该机采用165F汽油机或柴油机作动力,一人驾驶,两人装秧。随后,吉安市农机厂进行仿造。1973年国家拨给井冈山、宁冈、永新等县 (市)十个重点公社每个公社一台东风-2型机动插秧机,但由于秧苗的培育与插秧机质量等问题,未能推广。
机动抛秧机1997年,泰和、安福二县各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2ZPY型水稻抛秧机一台。该机具有速度快、抛射距离长、工效高(每小时10-20亩)、抛秧匀、质量好、成本低的优点。1998年遂川县从安福购进2ZPY型水稻抛秧机一台,并召开了规模较大的现场演示会,当年机抛面积236亩。由于区内农村田块较小,又受经营体制约束,加上该机辅助用工较多,不合算,未能推广。1998年泰和县又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摆秧机一台,在苏溪镇进行试验示范,由于该机适应不了当地农艺要求,辅助工太多,不合算,未能推广。
2000年底,地区从省里引进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东方红背负式喷雾喷粉抛秧机。这种抛秧机是在原背负式喷雾喷粉机上加装抛秧机构而成,不仅保留原喷雾喷粉的功能,而且既可抛秧, 又可宜播。该机体积小,重量轻,总重只有13千克,单人操作,每小时可抛秧4〜6亩,秧苗最远抛射距离为15米,高度可达3米。与插秧相比,抛秧成活率高,抗病抗倒优,抗低温能力强,返青快,一般较人工插秧提前5~7天成熟,每亩可增产10%左右。该机每台价仅650元。由于一机多用,深受群众欢迎。
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有植保机械、水稻动力中耕机械、油菜开沟机、多功能田间管理机等。
植保机械20世纪70年代末,动力植保机械在区内开始推广。地区重工业局在井冈山机械厂试制了“井冈山-18型”机动喷雾机,通过省级鉴定后大批量生产。机动植保机械工效高,1台18型机动喷雾机一个工日可喷施300多亩地,相当于人力喷雾器的30倍。双层经营责任制完善后,很多村组成立植保组织,统一承担植保业务,机动喷雾(粉)机械有较大增长。全区推广的机动喷雾机有东方红-18型、井冈山-18型。到2000年,全区拥有各种型号的机动喷雾(粉)机170台。
水稻动力中耕机械1974年8月,全国动力中耕机械对比试验交流会在吉水县召开。北京、天津、 上海、江苏、浙江、广西、湖北、湖南、安徽、辽宁、吉林、江西等省(市、区)40个单位送来12台样机参加田间测定和生产试验,交流经验,讨论改进意见。12台样机以江西省农机研究所赣-74水稻中耕机除草质量较好。吉水农机厂生产过一批赣-74水稻中耕机,供区内外试验和推广。
油菜开沟机1994年,地区从铜鼓县引进1KSH-15A(B)型开沟机3台,先后在安福、吉安、万安等县进行试验示范。这种开沟机是以东风-12手扶拖拉机为配套主机的开沟作业机具,具有结构简单,操作轻便,作业质量好,拆装转移方便的特点。一次性完成开沟、碎土、抛土、覆盖作业,对油菜种植开沟、 功效高,翻土性能好,土地平整。以后万安县农机厂在该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更适用于农村旱地和板田的开沟。到2000年,全区已推广开沟机421台。
多功能田间管理机2000年,吉水县八都镇引进韩国生产的亚细亚多功能田间管理机。该机属最新高科技产品,具有体积小、功能全、操作灵活、使用方便等特点。其配套农具多,可进行犁耕、旋耕、中耕除草、开沟复土、起垄作畦、播种、喷雾和收割等多种农田作业。适用于丘陵山区果园、茶园、菜地、塑料大棚等作业条件。由于该机价格高,目前推广数量较少。
收割脱粒机械主要有割晒机、联合收割机、动力脱粒机等。
割晒机1975年万安县农机一厂引进省农机研究所120型圆盘割晒机设计图纸进行试制,动力部分用吉安县赣江柴油机厂生产的3马力柴油机。样机生产出来以后,在海南进行田间试验,反映较好。 1976年全国13个省市水稻割晒机质量鉴定会议在万安县召开,同年通过省级鉴定。共生产60多台,销往海南13台,万安县15台。这种机械主要缺陷是:质量差,不能持久作业,使用期短,售价较高,经济效益差,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且要人工捡拾稻束脱粒,费工多,掉粒多。1978年停止生产。是年引进江西南丰县产的90型条放割晒机4台,在吉水县八都等地推广。由于割下的稻秆铺放后上下交叉,不利分把脱粒,而未推广。1999年引进宁波产4G-120型割晒机在吉安市、遂川县推广,效果很好。2000年全区拥有各种型号割晒机14台。
联合收割机1972年,省农机研究所和广东、云南、广西、安徽等5省(区)7个单位协作,联合研制卧式割台小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于1973年3月在泰和县农机厂集体设计,经75天,赶制出一台采用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的组合履带底盘半喂入式脱粒联合收割机。此机适用于收获自然高度45 - 120厘米、直立式有轻微倒伏的水稻。第一台样机运往广东、福建早稻成熟早的地区先行试验。 8月7日制造出第二台样机。试验证明,设计方向是对的,生产率每小时1.5亩以上,作业质量符合要求。1975年12月在省成新农场召开试验总结会,参加夏收的14台样机共收割早稻455亩。测试结果: 总损失率为1.67%,清洁度为95% ,油耗0.8-0.82千克/亩,工效6 ~ 25亩/日,基本上达到设计要求。 之后,投入批量生产。因售价高达8000元以上,多采取调拨或贷款方式给农场或社队使用。1979年,国家对农机产品取消补贴,作业质量不能持久保证而停止生产。1997年,泰和县联合收割机厂被私营企业主涂国身买断,次年与吉林省四平联合收割机厂合作,生产S-15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全区试验示范,共计生产20多台。由于价格高,质量差,未能推广.1999年停止生产。
1975年,由地区计委科技组牵头,组织地区农机研究所和峡江县农机修造厂共同研制跃进4LB-O. 7 割脱机。这种割脱机是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机械,当年试制了一台样机。次年,此课题列入省级科研计划。1979年9月在峡江县召开4LB-0.7割脱机省级科研鉴定会。与会专家认为,该机体积小、转向灵活、脱粒干净、破碎少。共试制6台样机,在3个省10个县(市)的16个人民公社生产队进行田间试验, 共收割水稻339亩。但由于该机割幅小.适应性差及制造质量等问题未能推广。是年,行署确定由地区农机局在吉水县八都公社进行水稻全程机械化试点,并拨款引进桂林-2号联合收割机2台在夏收期间为大队收获水稻,共计作业200多亩,在当地产生一定影响。1996年吉水县农机局组织当地农户到广西桂林引进桂林-3号联合收割机6台,分别在阜田、乌江、丁江、文峰等乡镇推广使用。同时泰和上田、遂川、万安、安福、峡江等县都分别引进各种类型联合收割机。新干县塘头农机户裴水金等两人引进两台佳联-3060型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用于跨区作业,在区内影响很大。到2000年,全区拥有各种联合收割机97台。有全喂入和半喂入两种,以全喂入式为主。产品有桂林-3号、桂林4号、台州130、160、四方 4L40、赣乐130、三联130、农友-90等。
机动脱粒机1965年专区引进江苏镇江机动脱粒机,其性能良好,但由于刀片使用寿命短,动力是用电动机带动,只能运用在有电源的场地作业,推广数量不多。1971年吉安县农机修理厂生产5TGT-3 型机动脱粒机,其动力采用县赣江柴油机厂生产的165F柴油机,性能良好,但由于柴油机质量差,而未在全区推广。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小型柴油机一机多用功能的发挥,农民能自行在原有人力脚踏打谷机上拆除脚踏机构,装上柴油机,用皮带传动,改装成机动脱粒机。1998年全区推广小型汽油机作动力,改装成机动脱粒机,全面实施人力脱粒机“改造工程”。三年来,全区完成以小型汽油机作动力的人力脱粒机改造11800余台,到2000年,全区拥有机动脱粒机57196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