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前,全区农事作业全靠手工操作,沿用旧式农具。耕地整地农具有犁、耙、锄头、铲、镐等;播种施肥农具有算筐、撮箕、尿桶、尿杓等;中耕灌溉农具有链铲、锄头、铁耙、闻斗、龙骨水车(脚踏和手摇两种)、水力推动的转动筒车等;收割脱粒运输工具有禾镰、禾刀、禾桶、谷筛、撮箕、算、扁担、独轮手推车等;晾晒、加工农具有晒垫、簸箕、手摇风车、碧、碓、捲臼、石碾、米筛等。除禾桶、碧、碓、捲臼、石碾等基本被淘汰外,其他相沿至今。
新式农具 1951年1月,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具工作会议后,吉安区农林科组织各地抓新式农具推广工作。经过三年努力,全区新式农具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1953年,吉安区从省里引进一批在华北地区使用很好的新式步犁,在推广中出现退犁和废弃等情况。为此,区派出农具干部调查访问,找出新式步犁不适宜在水田使用的主要原因是:耕犁太深,牛拉不动。区内役畜以黄牛为主,一般拉力仅60千克,而新式犁一般中壤土的阻力达110千克;且步犁耕悽向一侧倒,土悽对犁壁侧压力大,水田土质泞软,犁侧板几无沟墙依靠,扶犁困难。因此,省里决定,按政策收回农民不愿使用的步犁,退回货款。1955年,省里又号召推广双轮双锌犁,专区举办了双轮双禅犁使用培训班,还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改进,但这些办法无助于双轮双禅犁的推广。已推广到农户手中的双轮双铎犁又按照政策收回并予退款。
1957年,专区从省里引进三齿轻便耘锄、圆盘耙、播种机、中耕器等。经过田间多次试验,各地加以改进以适应本地应用。1959年,为保证禾苗合理密植,推广使用划行器,划行后,男女老幼都可以下田插秧;有的使用禾架子,最初为移动式,即在一条长1丈左右的木条上,按行距要求钉上铁钉为记,并在木条两端垂直安装两根竹签作为株距标记,插秧时,每栽一排禾移动一次禾架子。因使用时移动较麻烦,以后又改成滚动式,更为灵巧方便,到70年代还在使用。提灌农具于1957年从外地引进铁制圆筒水车和铁牛车盘,比粗笨的旧式水车便于安装,转动灵活,提水量大,但不久即被抽水机所取代。
1958年,中共江西省委要求全省立即开展全民性的农具改良运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普及各种改良农具,实现半机械化;吉安专区及各县(市)专门设立农具改良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于任务紧迫, 又缺乏思想、物质、技术准备,制造出来的某些改良农具,如双轮双禅犁、插秧机、快速割禾器等不能使用。
改良农具及半机械化农具江西水田犁1954年,区内耕作农具开始推广江西水田犁。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基本情况》记载,江西水田犁具有耕得较深和较平的特点。据1967年不完全统计,全区推广江西水田犁1679部。以后作为正常生产资料在农村中广泛使用。与此同时,泰和、遂川、安福等县因地制宜在江西水田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经田间多次试验,试制成功适应本县的新式步犁,进一步减轻了劳动强度,耕作质量符合农艺要求。
木质铁滚耙1956年,遂川县从赣州市买回木质铁滚耙(俗称辘轴),其结构简单,木质方框架,中间装一滚动轴,轴上配有铁质刀,进行作业时,由耕牛拖带,人踩在框架上,增加重量,增大压力,使滚动轴的刀片能粉碎土坯,达到耙田整地的目的。1965年,全区农机具革新展览在吉安市井冈山纪念堂举办,木质铁滚耙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好评。到1968年止全区共推广4878台。
中耕器和耘禾器1958年,全区中耕农具又有新的突破,开始推广使用中耕器和耘禾器。中耕器下部是铁质结构,形如四指耙,耙指较粗,耙身稍宽,四五指不等,上部为木柄,主要用于旱地除草和松土。 耘禾器(滚耙)是铁木结构,上部是木柄,下部是半椭圆形铁卡,卡住一圆柱体杂木,圆柱体上有五六块平行的铁片,人力推拉滚动,在水田耘禾,代替了过去手持木棍,用脚耘禾或跪在水田用双手耘禾的繁重劳动。中耕器、耘禾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深受农民欢迎,全区共推广6860台。
脚踏打谷机1958年,各县(市)开始试制铁木结构的脚踏打谷机。到1965年全区拥有脚踏打谷机 7029台。之后,对产品又进行了改进,铁制打谷机应运而生。其轻便灵活的优点深受群众欢迎。1992 年(农业部统一截止该类机具的统计时间),全区拥有脚踏打谷机499815台。
手推割禾器1962年,专区开始推广使用手推割禾器。割禾器为木制手柄,由人工操作来调节深浅,收割后作物倒向一边,其底部呈V形,内侧从底到顶端的二分之一处,配装带齿禾刀,按禾行推动收割。使用割禾器,较之人工收割,提高工效3倍以上。其缺陷是:易使稻穗沾有泥土而影响以后的脱粒、 晒秆工序;对倒伏的水稻收割不便;禾刀易卷刃,每付刀片只能割3 ~ 4亩水稻,使用寿命短;劳动强度大。因而没有得到推广。1990年地区农机局又从南昌建筑机械厂引进新式割禾器,在吉安市禾埠乡召开全区手推割禾器使用推广暨操作手表演比赛现场会.历时2天。当年全区推广2400多把。但由于割禾器刀片容易磨损,推广进度缓慢。至1992年,全区仅推广使用6480把(1993年以后农业部不列入统计报表)。2000年,万安县农机局又从浙江引进新式手推割禾器,其特点是:操作较轻便,工效较高。当年万安县推广近千台。但刀片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仍未解决,农民感到麻烦且不合算。
插秧机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各县(市)分别从湖南醴陵、省农业厅引进人力水稻插秧机并逐步到自行仿制生产。此后还研制小苗带土移栽机和梳整式两种人力插秧机。进入60年代中期,全区主要推广江西59型和广西65型人力水稻插秧机。在此期间,专区农机主管部门与农机研究所组织主要技术骨干,担负攻克插秧机设计及制造工艺等技术难题;同时兴办了泰和县插秧机厂,产品经多次田间试验并通过省级鉴定,产品定型为井冈山67型人力插秧机。为加大推广力度,各级政府指定由县农机管理部门统一到泰和插秧机厂提货,政府拨专款补助给农民购机。到1971年止,全区拥有各种型号人力插秧机8445台。经多次试验及使用证明,由于该机本身因设计、制造、材料、工艺等尚未过关,漏秧、伤秧等现象较为严重,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全区基本淘汰。
人力喷雾、喷粉器1954年,安福县就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开始使用单管压缩喷雾器和552丙型压缩喷雾器。随后遂川、新干、吉安、永丰、吉安市等县(市)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当时引进推广的铁质喷雾、喷粉器,由于铁皮桶与药液、药粉接触极易腐蚀生锈而报废。1971年,引进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 该机大部分为塑料制品,重量轻,容量大,喷雾良好,适用水稻及蔬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深受群众欢迎。 与此同时,部分县(市)还引进使用丰收-5型手摇喷粉器。该机结构稳定,拆装方便,工效较高,适合于面积较大的田块。70年代以后,全区还有部分县(市)推广工农-10型背负式喷雾器。到1992年(农业部统一截止该类机具统计年份),全区拥有各种型号人力喷雾、喷粉器503129台。
手推胶轮车(板车)新中国建立初期,只有平原地带有少数独轮推车,其余基本靠肩运。1958年提倡“车子化”后,手推胶轮车逐渐推广。开始使用独轮手推车(俗名土车子),其结构简单,轮子用木质做成,外圆钉上橡皮,内圆嵌有铁圈,车架系木质结构。这种独轮车车体笨重,操作不平稳,容易翻车,劳动强度大。60年代以后,大量推广双轮胶轮手推车和独轮胶轮车,其结构做了大量改进,车轮上的零件如轮圈、幅条、滚珠等都是通用零件,便于修配更换。操作较轻便,载重量可达700千克,适用于农村较平坦狭窄的道路,作短途运输;城市至今仍使用双轮胶轮车从事短途搬运。1985年(农业部截止手推胶轮车统计年份),全区拥有双轮胶轮车19774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