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153
颗粒名称: 白背飞虱
分类号: S43
页数: 1
摘要: 俗称蜒虫,为迁飞性害虫,迁飞规律与稻纵卷叶虫、褐稻虱相似。白背飞虱在境内一年发生6~7代,从平原到山区海拔1400米以下的稻田均有发生。白背飞虱在区内早稻占稻飞虱种群的绝对优势,一季晚稻则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发生数量相当。白背飞虱发育适温范围较宽,在15 ~30^之间都能良好发育。因此,白背飞虱迁入稻田期比褐稻虱早,常在7 ~8月份发生较多,危害最重。1956年该虫发生量较大,中晚稻危害重。70年代早中晚稻区均有显著危害。1987年全区早稻特大发生,不少田块百丛虫量万只以上至数万只,出现大面积倒槁。1991,1992,1995,1997年均为偏重发生年,部分地方重发。白背飞虱危害后对产量的损失情况相似褐稻虱。
关键词: 植物虫害 白背飞虱

内容

俗称蜒虫,为迁飞性害虫,迁飞规律与稻纵卷叶虫、褐稻虱相似。白背飞虱在境内一年发生6~7代,从平原到山区海拔1400米以下的稻田均有发生。白背飞虱在区内早稻占稻飞虱种群的绝对优势,一季晚稻则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发生数量相当。白背飞虱发育适温范围较宽,在15 ~30^之间都能良好发育。因此,白背飞虱迁入稻田期比褐稻虱早,常在7 ~8月份发生较多,危害最重。1956年该虫发生量较大,中晚稻危害重。1969年全区早稻穗期大发生。70年代早中晚稻区均有显著危害。 1970年后的20年间,多数年份早稻属中发或偏重发生年,中稻区出现不少暴发成灾年。1987年全区早稻特大发生,不少田块百丛虫量万只以上至数万只,出现大面积倒槁。1991,1992,1995,1997年均为偏重发生年,部分地方重发。白背飞虱危害后对产量的损失情况相似褐稻虱。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