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境域内虫灾简况据1979年吉安地区气象台编印的《江西省吉安地区农业气候手册》载: 西晋永兴二年(305),全省蝗,大饥。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新干秋螟起。
南宋乾道九年(1173),新干久旱,麦无苗,秋螟起,饥。淳熙元年(1174),吉州久旱无麦苗,秋吉起螟,饥。嘉定十四年(1221),吉安府旱、蝗。嘉熙四年(1240),安福6月大旱、蝗。
元元贞二年(1296),吉安府蝗。泰和州6月蝗。
清乾隆三年(1738),吉安夏秋大旱、螟。
又据新编各县县志载:1928年、1929年,吉安县水稻三化螟猖獗,受害较重,损失过半。1929年,遂川全县虫害,使68.94%的早、晚稻受损。1935年,吉安县米象、麦蛾、大谷盗侵蚀谷包,损失稻谷1400万千克。1944年,遂川巾石乡病虫为害,稻谷减产40% ₒ 1950 ~ 2000年主要病虫草鼠危害概况水稻病虫草鼠危害全区常见的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条病、菌核病、胡麻叶斑病、稻曲病、恶苗病、病毒病、褐条病、叶梢腐败病、细菌性心腐病、细菌性基腐病、谷枯病、叶梢网斑病、褐色叶枯病、云形病、黑粉病、水稻烂秧(立枯病、绵腐病)、水稻生理性病害(翻僵、赤枯病、花稻、缺肥症等)。 常见害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电光叶蝉、二点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大青叶蝉、褐稻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拟褐稻飞虱、粉白飞虱、稗飞虱、长绿飞虱、黑头菱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象虫、稻苞虫、黏虫、稻瘻蚊、稻蓟马、稻蝗、稻螟蛉、负泥虫、铁甲虫等。 在常见水稻病虫害中,发生面广、危害重、易成灾的是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稻虱、白背飞虱等。
纹枯病:全区所有稻田(早稻、一晚、二晚)均能发病。常年发病面积60%〜70%,多数年份早稻重于一晚、一晚重于二晚,平原丘陵重于山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单季改双季,60年代中期推广矮秆品种,禾苗栽插密度加大,化肥使用量尤其是氮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因此该病在60年代后开始加重,70年代以后常年偏重发生至大发生,门庄田、平原丘陵水肥条件较好的稻田发病更重。水稻在孕穗及抽穗期,丛发病率达60%〜100%,株发病率达40%〜70%。水稻发病后,轻则叶片发黄干枯,重则成片倒伏枯死。一般损失产量10%〜20%,重病田块损失50%以上。吉安地区科委1965年在遂川卜村公社、 吉安市禾埠公社调查,两地纹枯病所致稻谷损失30%左右,个别田达60%以上。
稻瘟病:分叶稻瘟及穗稻瘟。各地均有发生,尤以山区及高肥高产地区稻田发生严重。多数年份早稻重于晚稻。稻瘟病的发生轻重与天气、水稻生育期(抽穗期与多雨天气是否吻合,吻合就发生重)、水稻品种(感病品种多、面积大发生重)、化肥使用量(尤其氮肥使用多发病重)及防治水平有密切关系。 稻瘟病在50 -60年代,主要分布在山区及部分平原高肥高产稻区。此后由于水稻品种增加,感病品种也增加,加之化肥使用量不断加大,导致该病70年代后“下山”危害,在平原丘陵地的高肥高产区广泛流行。其流行周期一般为5年左右,但年度间,因当年气象条件有利及感病品种栽种面积大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大流行。发病较重的年份有 1965 J971、1976、1977、1979、1981、1985、1990 〜1994 J997 ~ 1998 年,其发生面积为25万~ 94. 2万亩,这些年损失产量2100 - 27950吨,穗颈瘟发病面积大,危害率高的年份产量损失就大。一般发病损失1% ~3%,严重田块颗粒无收。
白叶枯病:该病50年代全区极少见,60年代初由于推广矮秆稻(种子主要来源于广东病区),白叶枯病在区内开始有零星出现,如1964年永丰县古县公社曾发生几百亩;70年代初期在新干、遂川、泰和、万安等县的部分社队也有发生,但面积不大。1976年后,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该病就明显逐年扩大(1976 年至80年代初期,全区各县(市)均在海南岛疫区杂交制种,由种子带菌)o不但普通白叶型发生普遍, 而且急性的凋萎型白叶枯病,在不少县(市)也曾发生过。1979年全区发病面积达10万亩左右,1980年全区大多数县(市)普遍流行,发病面积约20万亩左右。发生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新干、吉水、遂川、安福、莲花等县。1981年全区发生8万~9万亩,1982年发生6. 6万亩,1983年12. 5万亩,1984年30. 8 万亩。1986年后发病面积逐年减少,每年发病面积在2 - 10万亩,未出现凋萎型白叶枯病。区内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其对产量的影响,与发病的早迟,轻重有关。苗期或分麋期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对产量损失最大;分藥期以后发病的一般损失产量10% ~ 30%,严重田块甚至损失50%以上;在抽穗扬花后发病,对产量的影响较小。
三化螟:俗称钻心虫。常年发生四代,少数年份能发生不完全五代。该虫食性单一,只危害水稻。 常年第一代危害很轻。第二代危害迟熟早稻造成白穗;危害一晚及二晚秧苗造成枯心。第三代危害二晚造成枯心,危害一晚造成白穗。第四代危害二晚造成白穗。总之,晚稻危害重于早稻。三化螟的发生危害与水稻栽培制度、水稻品种有很大关系。栽培制度复杂,形成早、中、迟稻混栽,为该虫发生提供了转移危害场所和丰富食料;此外,迟熟品种多,面积大,二代发生期与早稻迟熟品种抽穗期,四代发生期与二晚中迟熟品种抽穗期相吻合,是引起三化螟大发生的重要原因。1956年以前,区内以种单季稻为主,此间三化螟轻,而二化螟发生较多。1958年全区开始大面积改制,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形成单双混栽,加上红花留种田面积增加,越冬后有效虫源增多,此后三化螟就逐年加重。因此,自1958年水稻改制后至70年代末期,全区除部分山区外,各县(市)均以三化螟为主。其间发生面积大,危害重、损失大的有1964,1965,1970〜1972、1974、1975年。这些年中,三化螟的发蛾量大得惊人,如1964年仅第四代的测报灯下发蛾量,全区最高的为72055只(新干县),最低6148只(吉安市),各县(市)平均为32743. 7 只。1965、1970、1971、1972、1974、1975年等大发生年,多年测报诱虫灯下,各县(市)年最高诱蛾总量 (只)分别为20225(峡江县)、45927(泰和县).47434(吉水县),28290(永丰县).67953(吉安县),40357(吉安市);各年测报诱虫灯下,全区各年各县(市)平均年诱蛾总量(只)分别为9592. 7,11328,28881.4, 13982,34413.1,19145ₒ从上述发蛾量看,特大发生的1964年仅第四代各县(市)测报诱虫灯下发蛾量比其他大发生年的各县(市)测报诱虫灯下年诱蛾总量还多。同时此间三化螟的发生面之广、危害之严重也实属罕见。如1964年特大发生年,全区仅晚稻三化螟发生面达180万余亩,占晚稻栽种面积的 80%。螟害严重的永新、莲花等县的部分社、队晚稻最高白穗率达55.9% - 76. 74% ,平均白穗为 9.39% ~13.4%。从1976年开始,由于各县(市)早稻早中熟品种栽种面积逐渐扩大、迟熟品种面积缩小,危害就减轻。此外“双抢”进度加快,对二代幼虫打击大,使二代转为三代的转化率减低;还有,二晚逐步扩大杂交稻面积,有相当部分田避开了第四代三化螟为害。因此从1976年开始,三化螟在区内的发生危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到1980年,已跌入低谷。如1980年各县(市)测报灯下全年诱蛾量一般只有137 - 535只,只有大发生年的1 %左右,1980 - 1990年二晚田间的白穗难见到。1991 - 1992 年万安、泰和、遂川、永丰等县与赣州地区交界的部分乡镇三化螟的发生开始有少量回升,1992年、1993 年吉安市、泰和、万安、遂川及永丰、安福、永新、井冈山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可见到白穗团,但面积不大, 危害较轻,其他县(市)仍未见白穗。此后至2000年三化螟仍处轻发稳定期,除万安、泰和、遂川、永丰县有少量发生外,其他县(市)二晚仍未见白穗出现。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常年发生四代,部分山区发生三代。每年一代发生重,造成早稻枯梢枯心;二代危害迟熟早稻造成死孕穗、白穗,危害一晚和二晚秧田造成枯梢枯心;三代危害一晚造成死孕穗、白穗,二晚造成枯梢、枯心;四代危害二晚迟熟品种造成死孕穗白穗。二化螟食性杂,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甘蔗、高粱、粟、麦类、蚕豆、油菜、稗草、马唐、芙白、李氏禾、芦苇等。因此二化螟越冬场所复杂,冬后一代发生期拉得长。二化螟的发生条件、消长因素与三化螟有多方面的相似(如栽培制度、品种等),其不同的方面有:(1)二化螟的越冬幼虫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抗力较三化螟强,越冬场所多,越冬死亡率低,因此,二化螟第一代发生量较三化螟多,其危害也重于三化螟。(2)高温对二化螟的繁殖不利。此外夏耕灭茬的打击,以及早稻收割时第二代二化螟的幼虫多数在稻茎的上部,随稻草晒干而死亡;另外,裸露的卵块寄生蜂寄生率高于三化螟卵块,所以二化螟到第三代后发生就逐渐减轻。(3)山区夏季气温较低,适于二化螟发生,而且山区一晚栽种面积大,双抢对二化螟打击小,所以山区二化螟发生危害较重。
1958年前,全区水稻以单季稻为主,各县(市)均以二化螟占绝对优势,1958年二季水稻面积增加, 自1963年起全区大部分县(市)以三化螟为主。70年代中期,一代以二化螟为主;二代,二化螟、三化螟并重;三、四代以三化螟为主。1976年推广杂交稻后,二化螟种群数量急剧上升,发生危害超历史,且年度间量较稳定。一、三代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的30% -55%,枯心率严重田块达5%〜15%, —般田 0.5%〜5%;二、四代发生面积达15%〜20%,死孕穗、白穗率最高达3% -4%,一般0.2% ~1.5%。 井冈山市从1994 - 1997年,每年都有1万〜1.6万亩早稻田遭二化螟严重危害,损失稻谷在15万~ 20万千克。永新有部分田受二化螟危害严重而成块枯死。
稻纵卷叶螟:俗名卷叶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春夏季随季风,成虫随西南或偏南气流由南向北迁飞,锋面天气和降雨是迁入降落的天气。因此,盛蛾和盛孵期,降雨较多,特别是降雨天多,有利于其降落和产卵孵化,是大发生的预兆。副高西行北移使该虫由南向北迁徙。秋季,随着冷气团南下,气温下降,又使该虫自北向南回迁。6月上中旬的第二代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第四代是区内的主害代, 多数年份早稻重于晚稻。世代间有相互重叠发生现象,而且县乡间发生密度差异大,区域性明显。该虫幼虫将稻叶卷成筒状,躲在里面取食叶肉,造成白色透明条斑。严重发生时,全田卷叶,出现成片枯白。 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后期剑叶被卷,千粒重降低,空壳增加,损失较大。50 -60年代发生频率逐渐增高, 上升为间歇性害虫。自70年代起,由间歇性发生上升为常发性,不仅为害早稻,而且晚稻也受害严重, 成为年年必治的主要害虫。区内发生较严重的年份有1953、1963、1966、1970、1972、1974、1982、1984、 1988,1989,1995年。1972年早稻大面积发生危害,第二代卷叶率,永丰、遂川、永新、莲花等县有些田块高达100% ₒ此外,最高卷叶率达63% -92.2%的有吉安市、吉安县、峡江、泰和、井冈山等县(市)。全区各县(市)平均卷叶率达20.74%。有些田城连田境上的杂草叶片也被吃光。全区常年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的30%〜40%,严重年份达50% ~60%。稻纵卷叶螟危害后对产量影响较大,尤以水稻孕穗期剑叶被卷对产量影响最大。
褐稻虱:俗称蜒虫,是迁飞性害虫,迁飞规律与稻纵卷叶虫相似。区内一年发生6代,常与白背飞虱混合发生。:1965年前为间歇性发生,此后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普及,水肥条件的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有利于该虫的繁殖,因而虫口密度激增,危害面积扩大,每年成灾的田城几乎各地都有,成为常发性的晚稻主要害虫。70 -80年代尤为严重。90年代后,由于大面积推广了抗褐稻虱的杂交品种和高效新农药的应用,发生为害明显减少。区内该虫发生较重的年份有1967、1972、1973、1974、1975、1976、1983、1989、 1991 J996年。褐稻虱的发生晚稻重于早稻。褐稻虱一年内主要危害时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水稻受害后,前期下部叶片枯黄,稻茎基部发黑,枯萎,常出现“枯槁团” o虫量大,危害猖獗而成灾的稻田,常在短期内使水稻成片倒稿枯死。据泰和县植保植检站1975年调查,凡受稻飞虱危害倒伏或枯死的晚稻,千粒重减少15%以上,秫谷增加30%以上,损失产量50%以上,倒伏越早损失越大,严重田块甚至无收。
白背飞虱:俗称蜒虫,为迁飞性害虫,迁飞规律与稻纵卷叶虫、褐稻虱相似。白背飞虱在境内一年发生6~7代,从平原到山区海拔1400米以下的稻田均有发生。白背飞虱在区内早稻占稻飞虱种群的绝对优势,一季晚稻则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发生数量相当。白背飞虱发育适温范围较宽,在15 ~30^之间都能良好发育。因此,白背飞虱迁入稻田期比褐稻虱早,常在7 ~8月份发生较多,危害最重。1956年该虫发生量较大,中晚稻危害重。1969年全区早稻穗期大发生。70年代早中晚稻区均有显著危害。 1970年后的20年间,多数年份早稻属中发或偏重发生年,中稻区出现不少暴发成灾年。1987年全区早稻特大发生,不少田块百丛虫量万只以上至数万只,出现大面积倒槁。1991,1992,1995,1997年均为偏重发生年,部分地方重发。白背飞虱危害后对产量的损失情况相似褐稻虱。
农田鼠害:70年代起,全区农田鼠害渐趋严重。区内害鼠种类,主要有黑线姬鼠、黄毛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社鼠和针毛鼠等。分布广、危害重的为前4种。由遂川至新干,从南至北黄毛鼠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黑线姬鼠的数量逐渐增多。全区农田害鼠密度(夜夹捕获率)一般15% ~20%,高的30% ~ 40%,农作物损失率一般5%以上,严重田块减产两三成。据宁冈县植保植检站1984年10月至1986年 K)月对农田鼠害的调查,两年36个晚上,共放中号鼠夹7289夹夜次,共捕鼠455只,平均每百夹夜6.25 只。该县1985年早稻受鼠害面积占早稻总面积的20%,平均受害率16% ;中稻受害面积8%,平均受害率9%;二晚稻受害面积3. 3%,平均受害率5%。折算损失稻谷171万斤,比当年虫灾损失145.81 万斤还多。
农田杂草:区内分布广、危害较重的杂草主有稗、日照瓢拂草(水属草)、异型莎草、眼子菜、频(四叶草)、矮慈姑、鸭舌草、假稻(李氏禾)及碎米莎草等。稗草是早稻田为害最严重的杂草,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据梅诗海1978〜1982年试验,稻田插秧时,每蒐禾夹有稗草1根,造成减产39. 39%,夹有2根减产66.8%,夹有3根减产79. 83%,甚至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