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自20世纪60年代兴建机械化制糖厂以后,机榨甘蔗不断引进更新品种。甘蔗品种更新不仅对甘蔗糖业的发展和制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国家税收,其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1961 ~ 2000年,全区甘蔗品种更新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又经历了三个阶段。
品种单一时期1961 ~ 1976年甘蔗品种比较单一,品种更新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迟熟品种当家阶段。1961年泰和糖厂投产至1965年,是全区机榨甘蔗起步时期,甘蔗栽培品种主要为印度331.290, 台糖134等,替换了古老、低产的芦蔗、腊蔗,使甘蔗单产提高了一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蔗糖生产的发展。但这三个品种迟熟、低糖、宿根性差、不耐寒,常在生长发育后期遭受霜冻影响,不仅产量损失大, 而且不能达到工艺成熟,糖分含量低,制糖效益差。这个时期,全区机榨蔗亩产原料蔗2吨左右,榨季糖分含量&81%,吨糖耗蔗16.03吨。二是中熟品种当家阶段。1966 ~ 1970年,全区机榨蔗区淘汰了迟熟、低糖品种印度331,290和台糖134,主要推广运河点36/105、赣南61/451等中熟偏迟品种,产量和糖分含量提高了一步,榨季平均糖分含量为9.46%,吨糖耗蔗12.27吨。三是中熟偏早品种当家阶段。由于以上两个品种熟期及产量都不够理想,1971〜1976年全部被淘汰,推广了泰和糖厂自育的泰蔗2号及赣州蔗科所育成的赣蔗1号、赣糖137等中熟偏早品种,使甘蔗单产和糖分含量又有提高。榨季平均糖分含量为10.73%,吨糖耗蔗11.09吨,榨季含糖分开始突破了 10%的大关,从而结束了低糖蔗徘徊的局面。
早、中、迟熟品种搭配初期区内属霜冻蔗区,榨期较短,只有3个月,需要搭配一定比例早熟品种和迟熟耐霜冻品种,才能达到提早开榨,推后收榨,延长榨期,提高制糖经济效益的目的。1977〜1989 年,推广早熟高产品种赣蔗1号、赣蔗8号和迟熟耐霜冻品种纳印310;淘汰了赣糖137等中熟品种,提高了早熟和迟熟品种的种植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榨期,提高了制糖经济效益。这个时期,榨季平均蔗糖分为11-90%,吨糖耗蔗10. 51吨,甘蔗单产和蔗糖分均比单一中熟品种当家时期都有提高。
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时期1990 - 2000年,区内引进推广的甘蔗品种最多,糖厂、农业部门每年都引进不少甘蔗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选出了一批又一批接班品种,予以推广,使甘蔗品种熟期搭配不断趋向合理,甘蔗单产、糖分含量都有较大提高,榨期进一步拉长,制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全区机榨区大力推广了赣蔗14号、选29 ( cp65/357)、赣82/127、泰糖74/118、赣唐78/335 (赣糖1 号)、赣南79/216(赣蔗16号)等早、中熟高产、高糖甘蔗良种,逐步淘汰了赣蔗8号、纳印310等品种,榨季甘蔗平均糖分含量为12.95%,吨糖耗蔗1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