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品种更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127
颗粒名称: 油菜品种更新
分类号: S565
页数: 3
摘要: 良种引进境内栽培的油菜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芥菜型、白菜型、甘兰型。1955年从四川引进甘兰型胜利油菜,推广面积1万亩左右,因品种熟期晚延误早稻栽插季节、易感菌核病,栽培技术跟不上,栽种面积逐年减少,至60年代只有少数地方栽培。70 ~ 80年代引进了秀油1号、湘油2号、湘油4号、西南302、万油17,79601,中油821等甘兰型品种。地区农科所选育了吉油1号、吉油2号甘兰型品种后,基本取代白菜型油菜品种。油菜优良品种有: 吉安甜油菜:系白菜型地方品种,生育期180天,早熟、耐瘠、耐旱、抗寒、抗病虫能力强,一般亩产40 千克左右,适宜稻一稻一油三熟配套。直至90年代中后期,各县(市)还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关键词: 油料作物 品种更新

内容

良种引进境内栽培的油菜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芥菜型、白菜型、甘兰型。最早栽培的是芥菜型,20 世纪50年代被白菜型所更替。1955年从四川引进甘兰型胜利油菜,推广面积1万亩左右,因品种熟期晚延误早稻栽插季节、易感菌核病,栽培技术跟不上,栽种面积逐年减少,至60年代只有少数地方栽培。 70 ~ 80年代引进了秀油1号、湘油2号、湘油4号、西南302、万油17,79601,中油821等甘兰型品种。 地区农科所选育了吉油1号、吉油2号甘兰型品种后,基本取代白菜型油菜品种。90年代初又引进九二五一 8系、川油11号等甘兰型油菜品种,1993年以后又引进推广湘油13号、湘油15号、福油4号“双低”(芥酸、硫貳含量低)油菜品种,到2000年又基本更换了甘兰型高芥酸油菜品种。油菜优良品种有: 吉安甜油菜:系白菜型地方品种,生育期180天,早熟、耐瘠、耐旱、抗寒、抗病虫能力强,一般亩产40 千克左右,适宜稻一稻一油三熟配套。直至90年代中后期,各县(市)还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胜利油菜:属冬性较强的中晚熟甘兰型品种。1955年从四川引进种植。该品种生育期220天左右, 植株高大、分枝多、结荚密,茎叶均有粉状蜡质,抗寒耐湿、抗病毒病、霜霉病,但抗旱能力弱,易感菌核病,一般亩产比当地品种增产25 - 100千克。:1985年以前各地仍有少量栽培,1985年后已淘汰。
  赣油8号:又名吉油1号,系地区农科所于1977年从华东农科院319-217油菜品系中选育而成的甘兰型早中熟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95天,一般亩产65千克,高的达100千克,比荆油1号增产10.1%左右。春性较强,分枝强,抽苔整齐、角果密、耐寒性强,适应性广,抗病性中等。1990年3月经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赣油8号。
  赣油11号:又名吉油2号,系地区农科所于1983年以马努为母本,滨油1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低芥酸甘兰型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90天,半直立,株高偏矮,分枝较强,角果密,抗寒性较强,抗菌核病中等。一般亩产70千克,比西南302增17. 2% ₒ 1992年经江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赣油 11 号”。
  中油821:系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培育的甘兰型中迟熟高产抗病品种。该品种1983年引进在吉安、万安、泰和等县示范,一般亩产75 - 120千克,比甘油5号增14.6%〜56. 2% ,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属半冬性品种,株高140厘米左右,分枝部位低,一次分枝8个,苔期茎杆显紫色,开花集中、结荚密, 每厘米1.83荚,荚平均粒由15. 3粒,抗寒、抗倒、抗病毒病和菌核病、耐渍、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种子含油量41% ,全国列为油菜区试对照品种。各地还有一定种植面积。
  万油17:系四川万县地区农科所育成的甘兰型早熟品种。该品种于1987年由永新县引进示范, 1988年推广8万亩,平均亩产110千克,比白菜型亩增50% ₒ 1989年,全区各县引进种植。该品种生育期208天,株型矮健、紧凑,一次分枝7 ~8个,单株角果90个海角果14-15粒,含油率37.4% ₒ易感菌核病,少数地方仍有种植。
  湘油13号:原名224-2,属甘兰型中迟熟“双低”油菜品种。该品种系1992年地区农业局粮油站从湖南农大油科所引进,种植4.18万亩,平均亩产101千克,高产达140. 8千克。1993年推广8万亩。该品种冬前生长快,株高170厘米左右,一次分枝8 ~ 10个,单株角果412个,角果粒数20 ~ 25粒,含油量 40%,芥酸含量1%,硫昔含量30摩尔。生长期220天。由于生育期较晚,稻一稻一油三熟制地方已被淘汰。旱地和稻一油二熟制地方仍有种植。
  福油4号:属甘兰型“双低”油菜早熟品种。泰和县于1995年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该品种生育期 210天,株高145〜150厘米,分枝节位60厘米,一次分枝4个,亩产90 ~ 120千克,含油量42.4%,芥酸含量0.1%,硫昔含量0.017%。泰和、安福等县田多劳少地方种植面积较大。
  湘油15号:湖南农大油料所以湘油11号为母本,湘油1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甘兰型“双低” 早中熟品种,是地区农业局粮油站于1995年引进种植。该品种表现早熟、高产、抗病、优质,芥酸含量 1%,硫昔含量30摩尔,冬前长势强、适应性广,对比中油821增产3%〜24. 27%,生育期213天,对比中油821早熟4〜5天,各县种植面积较大,已成为主栽品种。
  良种繁育新中国建立前农民用种,自选自留,一般在油菜收获后晒干,取出小量种子单独贮藏作种。因油菜系十字花科作物,且与芥菜、白菜、甘兰等十字花科作物开花期相同,易与这些作物串粉杂交,留种缺乏隔离措施,品种退化严重。新中国建立后,油菜良种繁育工作在“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指导下,各地发动群众建立了选种制度,不少大队生产队建立留种田,或者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块选,株系留种,对种子保纯起了较大作用。80年代甘兰型油菜推广后, 各县开始重视油菜种子的生产管理,选择了一些隔离条件好的地段,或良种场进行良种繁育工作。⁹⁰年代推广“双低”油菜后,地区粮油站曾在安福县横龙、吉安市天玉镇流坊村等地建立了新品种繁育基地。 同时每年从湖南农大调进一批优质原种供应各地,使“双低”油菜种子混杂退化现象得到控制,为油菜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品种改良区内油菜品种改良工作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由白菜型改甘兰型。第二次是由甘兰型高芥酸油菜改甘兰型“双低”油菜。80年代以前白菜型油菜面积大,占油菜面积80%左右;90年代以后, 经过大量地引种示范对比和生产实践,甘兰型油菜比白菜型油菜增产三四成。水肥条件好的地方,产量可成倍增加,因此甘兰型油菜逐步取代白菜型品种。1985年后以中油821、万油17、吉油2号等品种进行了大面积更新更换。1990〜2000年,全区全面推广双低油菜,其中以湘油13号、福油4号、湘油15号进行了大面积更新更换。1999年全区双低油菜面积90. 5万亩,占油菜面积57%,其中湘油15号80万亩,占油菜面积41%。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