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更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119
颗粒名称: 水稻品种更新
分类号: S511
页数: 4
摘要: 据永丰县城西北的佐龙乡尹家坪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中的稻壳和稻秆证明,在5000年前, 辖区内就进行了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活动。北宋真宗时曾安止所著《禾谱》一书就记录了吉泰一带有赤米早禾、黄米早禾、六月白等14个早禾黏稻;马香禾、八月白禾、土蕾禾等13个晚禾黏稻;黄梔糯、矮稻糯、马蹄糯等12个晚禾糯稻。新中国建立前,水稻大多为本地高杆品种,产量低,容易倒伏,虽有调种和轮换习惯,但更新速度慢。1942年,江西省农业院对34个县所栽培的地方品种进行检定,境内万安、吉安、遂川、泰和4县检定出表现良好的水稻品种有37个。
关键词: 农作物 水稻品种

内容

据永丰县城西北的佐龙乡尹家坪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中的稻壳和稻秆证明,在5000年前, 辖区内就进行了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活动。北宋真宗时(998 - 1022)曾安止所著《禾谱》一书就记录了吉泰一带有赤米早禾、黄米早禾、六月白等14个早禾黏稻;马香禾、八月白禾、土蕾禾等13个晚禾黏稻;黄梔糯、矮稻糯、马蹄糯等12个晚禾糯稻。
  新中国建立前,水稻大多为本地高杆品种,产量低,容易倒伏,虽有调种和轮换习惯,但更新速度慢。 1942年,江西省农业院对34个县所栽培的地方品种进行检定,境内万安、吉安、遂川、泰和4县检定出表现良好的水稻品种有37个。
  表9-7-2 1942年境内通过江西省农业院检定的水稻品种县名品种数检定品种名称万安 7 广东早、青禾早、一须早、糙米犁、河南早、麦泥子、矮脚子吉安 7 湖南早、整齐苗、三百粒、七月黄、红壳黏、冬黏、麻壳黏吉水 4 雪花早、三百粒、红秆早、青秆早遂川 9 大谷长、细谷长、红米刁、高脚黄禾和矮脚黄禾、高脚水禾、矮脚水禾、麻早、白米刁泰和 10 大谷禾、早谷、三百粒、一须早、叶下藏、赣州早、六月早、蚂蚁早、晚压禾、广东早良种评选、引进和推广包括高秆良种评选、矮秆品种引进推广、杂交水稻育种推广三个阶段。
  高秆良种评选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初,以地方品种评选、利用为主,同时进行高杆品种引种与选育,并运用单株选择和杂交等方法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早釉湖南早、竹子粘、长粒釉、 唐江早、三百粒、吉安三号、吉场二号、井冈3号等;晚釉龙田白、麻禾子、马禾、白米刁;早粳泰和黄禾子、 万安香禾子;晚粳禾子糯、遂川大禾白等。这些品种在生产上都显示了程度不同的增产效果。1959年5 月,吉安专署农业处组织各县(市)农技人员对全区的品种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对各地稻种来源、名称、 特征、适应区域和栽培条件进行整理。I960年编辑出《江西省吉安专区农作物品种志》,其中水稻部分有品种883个。其中:早粘品种335个,中粘品种104个,晚釉品种257个;早粳品种15个,中粳品种2 个,晚粳品种15个;早糯品种45个,中糯品种23个,晚糯品种86个;陆稻品种1个。
  矮秆品种引进、推广在水稻生产中,由于水肥条件不断改善,高秆品种不耐肥,易倒伏,成为提高单产的制约因素。区内从I960年开始引进矮秆良种试种。此后,试种面积逐年增加,到1970年基本上普及矮秆,消灭高秆。60年代引进的早稻矮秆品种有矮脚南特号、江矮早、珍珠矮、广场矮、二九矮、莲塘早、青小金早等;晚稻品种有农垦58、红旗1号、硬梗粘等。70年代引进的矮秆早稻品种有广陆矮四号、 7055,6044.r解九号、湘矮早九号;晚稻品种有广秋43092、秀江晚1号。80年代引进的矮秆早稻品种有 7347、浙辐802、先锋1号、科辐红2号、四梅2号、竹系26、红突31、红410、二九南、中85-1、HA79317-7、 二九丰等;晚稻品种有754,81晚、桂朝2号、溪28、6-28、凤晚糯、M112、粘二59、早广2号、双竹粘。90 年代以后引进矮秆早稻品种有浙733、中优早81、中早1号、中丝2号、3号、中优早1号冲鉴100,93-3, 9003、舟903等。优质稻品种有923、马坝粘、马坝油粘、金凤粘、白凤粘、美国茉莉香粘、乌金1号、湘糯1 号、黑糯等40多个品种。杂交水稻育种、推广区内1974年就引进汕优2号示范,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三系配套繁殖、 制种技术攻关。1974年遂川县农科所率先派农技人员到海南岛制杂交稻种2. 7亩,收种子25.55千克。 1975年后,其他各县(市)也纷纷派人到海南岛制种。70年代中后期全区掀起了引进、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热潮。当时,主要是引进推广杂交晚稻。1978年全区杂交水稻栽培面积1379247亩,繁殖不育系 6025亩,制种面积112644亩。70年代到80年代初,主要是用珍釉97A配的晚杂组合,釉优2号、釉优3 号、釉优6号等。80年代中后期引进常菲A、威20A、协青早A、H -32A不育系与48、64、63、华联2号等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90年代又引进优IA、金23A、新香A、中9A、K17A、岗46A、D(釉)A不育系与 402、404、10 号、77、432、2374、晚 3、669、桂 33、桂 99、明 86、浙 3、463、207、66、80,3027、92、501、838、58、 162、752、725等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早稻,在8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小面积示范。由于组合优势不强,增产不显著,推广速度不快。 随着科技进步与早熟、高产杂交早稻新组合的产生,1987年开始较大面积推广。到1990年,全区种植早杂77141亩,到2000年全区早杂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的60% ₒ历年推广的品种有常优48、威优48、威优 49、协优华联2号、优I华联2号、402、66、974,金优402、974,432,463、71,中优402、974、66,两系早杂有田两优402、香两优68、安两优402等。
  良种繁育良种繁育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加速繁育新引进的品种以更新老品种;二是对大面积推广的良种进行提纯复壮,使其保持优良种性,供农民使用。
  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组织农科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农对地方品种进行评选,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品种,就地繁殖,就地推广。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区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地、县有农科所、良种场,人民公社有农科站,大队有农科队,生产队有农科组,对从外地引进的品种,各级农业场、所、队就进行加代繁殖,再推广到大田种植。
  70年代末,全区实施“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
  随着农民对杂交水稻种子需求的增加,杂交水稻繁殖制种面积也不断扩大。1975 - 1989年间,地区种子站每年都组织各县(市)到海南岛繁殖制种。1982年,全区10个县加上地区农科所、地区良种场在海南繁殖不育系540.4亩,生产种子41458千克,单产76.7千克;杂交制种5029.5亩,总产469681. 5 千克,单产93.3千克。1989年后,随着制种技术的逐渐成熟,加之海南制种成本高,风险大,杂交水稻制种大都安排在区内进行。90年代,全区制种面积稳定在2至3万亩,单产在150千克左右。1998、1999 连续两年由地区种子站组织开展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竞赛活动,永新县的优1402,亩产达302. 5千克,荣获地区一等奖。
  杂交早、晚稻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杂交水稻繁育体制的发展。1976 ~ 1978年,体制上实行县提(纯不育系)、县繁(不育系)、社制(杂交一代);1979〜1981年,体制上实行地提、地繁、县制;1982-- 2000 年,体制上实行省提、地繁、县制。
  表9-7-3 1976-1991年全区杂交水稻繁育、制种面积单位:亩年份杂一代推广面积繁殖不育系面积杂一代制种面积1976 11582 1140 3291 1977 157345.3 2191 46989 1978 1379247 6028 112644 1979 2337426 4341 90891 1980 2037866 4325 91799.81981 1380000 1600 26000 1982 1250000 1787 35000 续表年份杂一代推广面积繁殖不育系面积杂一代制种面积1983 818000 1052 16630 1984 410000 7800 1985 660000 89 5900 1986 950000 108 8250 1987 1440000 780 15421 1988 2364000 980 24900 1989 2590000 642 3力60 1990 3582000 2050 50200 1991 4056800 30957 良种选育新中国建立以后,吉安地区和各县(市)都先后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场,开展水稻良种选育工作。特别是70年代,全区掀起了良种选育热潮,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协作攻关,多种途径选育岀水稻新品种、新品系15个。吉安地区农作物良种场于1990 J996年相继选育岀三个早粘稻新品种赣星早1号、2号、3号,全区累计推广100多万亩。1990年以来,全区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品种就有10个。育种技术也由系统选育、常规杂交选育进展到辐射诱变、花培、组培、 杂交三系配套等多途径、多手段相结合;杂交水稻则由三系法进展到光(温)敏核不育“两系”法。水稻品种更新周期由5 ~8年加快到3〜4年。良种的选育和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为全区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表9-7二 1990 ~ 1996年通过省审、认定的水稻品种品种审定编号品种名称原名审(认)定时间选育时间赣审稻1990003 赣早粘9号赣星早一号 1990年认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0008 赣早釉14号赣星早二号 1990年审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0020 赣晚釉16号赣吉晚一号 1990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0021 赣晚糯2号凤晚糯 1990年认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2008 赣晚糯3号晚釉糯106 1992年认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3005 常优赣11号常优48・2 1993年审定吉安县种子公司赣审稻1994002 赣早釉32号早籾443 1994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4003 赣早釉33号赣吉辐3号 1994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6001 赣早釉37号赣星早3号 1996年审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6008 赣晚釉35号 86-91 1996年审定新干县种子站良种推广新中国建立后至2000年吉安地区水稻良种推广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60 年,主要是对地方高秆品种进行鉴定、评选、推广,同时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第二阶段从60年代初到 70年代中期,主要是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在继续引进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的同时,逐步推广早、中、晩杂交水稻组合,并实现早、晚两季杂交水稻配套模式化栽培技术。 第四阶段为9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引导农民从追求高产品种转变为追求优质、高产、高效型的优质米品种,并根据食用、饲用、工业用粮的不同需求,分别引进推广适合各种用途的品种,以满足农民的需要。
  续表年份杂一代推广面积繁殖不育系面积杂一代制种面积1983 818000 1052 16630 1984 410000 7800 1985 660000 89 5900 1986 950000 108 8250 1987 1440000 780 15421 1988 2364000 980 24900 1989 2590000 642 3力60 1990 3582000 2050 50200 1991 4056800 30957 良种选育新中国建立以后,吉安地区和各县(市)都先后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场,开展水稻良种选育工作。特别是70年代,全区掀起了良种选育热潮,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协作攻关,多种途径选育岀水稻新品种、新品系15个。吉安地区农作物良种场于1990 J996年相继选育岀三个早粘稻新品种赣星早1号、2号、3号,全区累计推广100多万亩。1990年以来,全区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品种就有10个。育种技术也由系统选育、常规杂交选育进展到辐射诱变、花培、组培、 杂交三系配套等多途径、多手段相结合;杂交水稻则由三系法进展到光(温)敏核不育“两系”法。水稻品种更新周期由5 ~8年加快到3〜4年。良种的选育和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为全区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表9-7二 1990 ~ 1996年通过省审、认定的水稻品种品种审定编号品种名称原名审(认)定时间选育时间赣审稻1990003 赣早粘9号赣星早一号 1990年认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0008 赣早釉14号赣星早二号 1990年审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0020 赣晚釉16号赣吉晚一号 1990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0021 赣晚糯2号凤晚糯 1990年认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2008 赣晚糯3号晚釉糯106 1992年认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3005 常优赣11号常优48・2 1993年审定吉安县种子公司赣审稻1994002 赣早釉32号早籾443 1994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4003 赣早釉33号赣吉辐3号 1994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6001 赣早釉37号赣星早3号 1996年审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6008 赣晚釉35号 86-91 1996年审定新干县种子站良种推广新中国建立后至2000年吉安地区水稻良种推广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60 年,主要是对地方高秆品种进行鉴定、评选、推广,同时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第二阶段从60年代初到 70年代中期,主要是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在继续引进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的同时,逐步推广早、中、晩杂交水稻组合,并实现早、晚两季杂交水稻配套模式化栽培技术。 第四阶段为9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引导农民从追求高产品种转变为追求优质、高产、高效型的优质米品种,并根据食用、饲用、工业用粮的不同需求,分别引进推广适合各种用途的品种,以满足农民的需要。
  续表年份杂一代推广面积繁殖不育系面积杂一代制种面积1983 818000 1052 16630 1984 410000 7800 1985 660000 89 5900 1986 950000 108 8250 1987 1440000 780 15421 1988 2364000 980 24900 1989 2590000 642 3力60 1990 3582000 2050 50200 1991 4056800 30957 良种选育新中国建立以后,吉安地区和各县(市)都先后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场,开展水稻良种选育工作。特别是70年代,全区掀起了良种选育热潮,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协作攻关,多种途径选育岀水稻新品种、新品系15个。吉安地区农作物良种场于1990 J996年相继选育岀三个早粘稻新品种赣星早1号、2号、3号,全区累计推广100多万亩。1990年以来,全区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品种就有10个。育种技术也由系统选育、常规杂交选育进展到辐射诱变、花培、组培、 杂交三系配套等多途径、多手段相结合;杂交水稻则由三系法进展到光(温)敏核不育“两系”法。水稻品种更新周期由5 ~8年加快到3〜4年。良种的选育和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为全区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表9-7二 1990 ~ 1996年通过省审、认定的水稻品种品种审定编号品种名称原名审(认)定时间选育时间赣审稻1990003 赣早粘9号赣星早一号 1990年认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0008 赣早釉14号赣星早二号 1990年审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0020 赣晚釉16号赣吉晚一号 1990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0021 赣晚糯2号凤晚糯 1990年认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2008 赣晚糯3号晚釉糯106 1992年认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3005 常优赣11号常优48・2 1993年审定吉安县种子公司赣审稻1994002 赣早釉32号早籾443 1994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4003 赣早釉33号赣吉辐3号 1994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6001 赣早釉37号赣星早3号 1996年审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6008 赣晚釉35号 86-91 1996年审定新干县种子站良种推广新中国建立后至2000年吉安地区水稻良种推广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60 年,主要是对地方高秆品种进行鉴定、评选、推广,同时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第二阶段从60年代初到 70年代中期,主要是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在继续引进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的同时,逐步推广早、中、晩杂交水稻组合,并实现早、晚两季杂交水稻配套模式化栽培技术。 第四阶段为9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引导农民从追求高产品种转变为追求优质、高产、高效型的优质米品种,并根据食用、饲用、工业用粮的不同需求,分别引进推广适合各种用途的品种,以满足农民的需要。良种经营1962年前,区内未成立专门的种子经营机构。合作化以前农作物种子均由农户自种、自收、自管、自用,必要时农户之间相互调换;合作化后,良种更换和应用,由政府引导,生产队自行引种和留种。1962年,区内成立良种公司,开始从事少量的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种子的经营和引种工作。同时, 粮食部门也经营水稻种子。1968 ~ 1971年,良种公司被撤销,水稻种子归敕食部门经营。直至1972 年,恢复良种公司和种子管理站,主管单位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良种公司和种子管理站合署办公。 从此,各级良种公司成为水稻种子经营的主渠道。随着良种在农业生产中地位的不断加强,水稻良种对提高单产的作用日益突出,品种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各级良种公司积极努力,在良种生产、推广和外调,弥补本地缺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满足全区农户对水稻良种的需求,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良种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实施“种子工程”计划和顺应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种子公司依靠自身力量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扶持,不断壮大自己,完善了种子生产基地的田间基础设施、兴建了种子仓库,添置了种子检验检测仪器和种子加工设备,培养了一大批种子生产、检验和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到2000年,全区比较稳定的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有3. 6万亩;地、县(市)种子公司的仓库容积达 35652立方米;种子加工设备有81台(套),其中集精选、干燥、计量、包装于一体的成套加工线有3条;种子检验检测仪器185台(套);种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02人。全区种子系统固定资产达2612. 69 万元。2000年,全区种子公司销售水稻良种达347万千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区国有种子公司也正在加快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在改革所有制结构、转变经营策略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种子管理新中国建立前,区内无专门种子管理机构。1950 - 1955年,种子管理工作由区农业科负责。1956年专署农业科内成立种子站,1962年各县(市)成立种子站和种子公司,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发布后,地、县种子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种子发展建设规划、市场管理、质量管理、签发和管理“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 组织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评比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种子的单位和个人;培训种子管理技术人员。
  2000年7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出台,种子市场进一步开放,水稻种子经营也逐步打破了过去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模式,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呈现了多元化趋势,种子管理工作的任务随之加重,责任也加大。为了确保全区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种子质量的全面提高,于2000年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系统,加强了种子管理的力量,做到综合执法与专业技术管理相配合、相协调。 2000年,全区在编的种子管理和执法人员有250人;有达标种子检验室8个,其中吉安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为通过省级“双论证”机构,其检验结果具有法律效应;全区具有通过省级考核合格、由农业部颁发的中国种子检验员证的检验技术人员54人。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