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要记述水稻、油料作物、蔬菜、甘蔗、黄红麻、芒麻六类作物。其他农作物,如棉花、水果、烟草、瓜类、茶叶、蚕桑等,均在相应的章节内记述。
水稻品种更新据永丰县城西北的佐龙乡尹家坪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中的稻壳和稻秆证明,在5000年前, 辖区内就进行了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活动。北宋真宗时(998 - 1022)曾安止所著《禾谱》一书就记录了吉泰一带有赤米早禾、黄米早禾、六月白等14个早禾黏稻;马香禾、八月白禾、土蕾禾等13个晚禾黏稻;黄梔糯、矮稻糯、马蹄糯等12个晚禾糯稻。
新中国建立前,水稻大多为本地高杆品种,产量低,容易倒伏,虽有调种和轮换习惯,但更新速度慢。 1942年,江西省农业院对34个县所栽培的地方品种进行检定,境内万安、吉安、遂川、泰和4县检定出表现良好的水稻品种有37个。
表9-7-2 1942年境内通过江西省农业院检定的水稻品种县名品种数检定品种名称万安 7 广东早、青禾早、一须早、糙米犁、河南早、麦泥子、矮脚子吉安 7 湖南早、整齐苗、三百粒、七月黄、红壳黏、冬黏、麻壳黏吉水 4 雪花早、三百粒、红秆早、青秆早遂川 9 大谷长、细谷长、红米刁、高脚黄禾和矮脚黄禾、高脚水禾、矮脚水禾、麻早、白米刁泰和 10 大谷禾、早谷、三百粒、一须早、叶下藏、赣州早、六月早、蚂蚁早、晚压禾、广东早良种评选、引进和推广包括高秆良种评选、矮秆品种引进推广、杂交水稻育种推广三个阶段。
高秆良种评选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初,以地方品种评选、利用为主,同时进行高杆品种引种与选育,并运用单株选择和杂交等方法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早釉湖南早、竹子粘、长粒釉、 唐江早、三百粒、吉安三号、吉场二号、井冈3号等;晚釉龙田白、麻禾子、马禾、白米刁;早粳泰和黄禾子、 万安香禾子;晚粳禾子糯、遂川大禾白等。这些品种在生产上都显示了程度不同的增产效果。1959年5 月,吉安专署农业处组织各县(市)农技人员对全区的品种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对各地稻种来源、名称、 特征、适应区域和栽培条件进行整理。I960年编辑出《江西省吉安专区农作物品种志》,其中水稻部分有品种883个。其中:早粘品种335个,中粘品种104个,晚釉品种257个;早粳品种15个,中粳品种2 个,晚粳品种15个;早糯品种45个,中糯品种23个,晚糯品种86个;陆稻品种1个。
矮秆品种引进、推广在水稻生产中,由于水肥条件不断改善,高秆品种不耐肥,易倒伏,成为提高单产的制约因素。区内从I960年开始引进矮秆良种试种。此后,试种面积逐年增加,到1970年基本上普及矮秆,消灭高秆。60年代引进的早稻矮秆品种有矮脚南特号、江矮早、珍珠矮、广场矮、二九矮、莲塘早、青小金早等;晚稻品种有农垦58、红旗1号、硬梗粘等。70年代引进的矮秆早稻品种有广陆矮四号、 7055,6044.r解九号、湘矮早九号;晚稻品种有广秋43092、秀江晚1号。80年代引进的矮秆早稻品种有 7347、浙辐802、先锋1号、科辐红2号、四梅2号、竹系26、红突31、红410、二九南、中85-1、HA79317-7、 二九丰等;晚稻品种有754,81晚、桂朝2号、溪28、6-28、凤晚糯、M112、粘二59、早广2号、双竹粘。90 年代以后引进矮秆早稻品种有浙733、中优早81、中早1号、中丝2号、3号、中优早1号冲鉴100,93-3, 9003、舟903等。优质稻品种有923、马坝粘、马坝油粘、金凤粘、白凤粘、美国茉莉香粘、乌金1号、湘糯1 号、黑糯等40多个品种。 杂交水稻育种、推广区内1974年就引进汕优2号示范,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三系配套繁殖、 制种技术攻关。1974年遂川县农科所率先派农技人员到海南岛制杂交稻种2. 7亩,收种子25.55千克。 1975年后,其他各县(市)也纷纷派人到海南岛制种。70年代中后期全区掀起了引进、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热潮。当时,主要是引进推广杂交晚稻。1978年全区杂交水稻栽培面积1379247亩,繁殖不育系 6025亩,制种面积112644亩。70年代到80年代初,主要是用珍釉97A配的晚杂组合,釉优2号、釉优3 号、釉优6号等。80年代中后期引进常菲A、威20A、协青早A、H -32A不育系与48、64、63、华联2号等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90年代又引进优IA、金23A、新香A、中9A、K17A、岗46A、D(釉)A不育系与 402、404、10 号、77、432、2374、晚 3、669、桂 33、桂 99、明 86、浙 3、463、207、66、80,3027、92、501、838、58、 162、752、725等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早稻,在8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小面积示范。由于组合优势不强,增产不显著,推广速度不快。 随着科技进步与早熟、高产杂交早稻新组合的产生,1987年开始较大面积推广。到1990年,全区种植早杂77141亩,到2000年全区早杂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的60% ₒ历年推广的品种有常优48、威优48、威优 49、协优华联2号、优I华联2号、402、66、974,金优402、974,432,463、71,中优402、974、66,两系早杂有田两优402、香两优68、安两优402等。
良种繁育良种繁育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加速繁育新引进的品种以更新老品种;二是对大面积推广的良种进行提纯复壮,使其保持优良种性,供农民使用。
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组织农科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农对地方品种进行评选,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品种,就地繁殖,就地推广。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区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地、县有农科所、良种场,人民公社有农科站,大队有农科队,生产队有农科组,对从外地引进的品种,各级农业场、所、队就进行加代繁殖,再推广到大田种植。
70年代末,全区实施“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
随着农民对杂交水稻种子需求的增加,杂交水稻繁殖制种面积也不断扩大。1975 - 1989年间,地区种子站每年都组织各县(市)到海南岛繁殖制种。1982年,全区10个县加上地区农科所、地区良种场在海南繁殖不育系540.4亩,生产种子41458千克,单产76.7千克;杂交制种5029.5亩,总产469681. 5 千克,单产93.3千克。1989年后,随着制种技术的逐渐成熟,加之海南制种成本高,风险大,杂交水稻制种大都安排在区内进行。90年代,全区制种面积稳定在2至3万亩,单产在150千克左右。1998、1999 连续两年由地区种子站组织开展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竞赛活动,永新县的优1402,亩产达302. 5千克,荣获地区一等奖。
杂交早、晚稻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杂交水稻繁育体制的发展。1976 ~ 1978年,体制上实行县提(纯不育系)、县繁(不育系)、社制(杂交一代);1979〜1981年,体制上实行地提、地繁、县制;1982-- 2000 年,体制上实行省提、地繁、县制。
表9-7-3 1976-1991年全区杂交水稻繁育、制种面积单位:亩年份杂一代推广面积繁殖不育系面积杂一代制种面积1976 11582 1140 3291 1977 157345.3 2191 46989 1978 1379247 6028 112644 1979 2337426 4341 90891 1980 2037866 4325 91799.81981 1380000 1600 26000 1982 1250000 1787 35000 续表年份杂一代推广面积繁殖不育系面积杂一代制种面积1983 818000 1052 16630 1984 410000 7800 1985 660000 89 5900 1986 950000 108 8250 1987 1440000 780 15421 1988 2364000 980 24900 1989 2590000 642 3力60 1990 3582000 2050 50200 1991 4056800 30957 良种选育新中国建立以后,吉安地区和各县(市)都先后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场,开展水稻良种选育工作。特别是70年代,全区掀起了良种选育热潮,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协作攻关,多种途径选育岀水稻新品种、新品系15个。吉安地区农作物良种场于1990 J996年相继选育岀三个早粘稻新品种赣星早1号、2号、3号,全区累计推广100多万亩。1990年以来,全区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品种就有10个。育种技术也由系统选育、常规杂交选育进展到辐射诱变、花培、组培、 杂交三系配套等多途径、多手段相结合;杂交水稻则由三系法进展到光(温)敏核不育“两系”法。水稻品种更新周期由5 ~8年加快到3〜4年。良种的选育和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为全区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表9-7二 1990 ~ 1996年通过省审、认定的水稻品种品种审定编号品种名称原名审(认)定时间选育时间赣审稻1990003 赣早粘9号赣星早一号 1990年认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0008 赣早釉14号赣星早二号 1990年审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0020 赣晚釉16号赣吉晚一号 1990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0021 赣晚糯2号凤晚糯 1990年认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2008 赣晚糯3号晚釉糯106 1992年认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3005 常优赣11号常优48・2 1993年审定吉安县种子公司赣审稻1994002 赣早釉32号早籾443 1994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4003 赣早釉33号赣吉辐3号 1994年审定吉安地区农科所赣审稻1996001 赣早釉37号赣星早3号 1996年审定吉安地区良种场赣审稻1996008 赣晚釉35号 86-91 1996年审定新干县种子站良种推广新中国建立后至2000年吉安地区水稻良种推广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60 年,主要是对地方高秆品种进行鉴定、评选、推广,同时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第二阶段从60年代初到 70年代中期,主要是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在继续引进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的同时,逐步推广早、中、晩杂交水稻组合,并实现早、晚两季杂交水稻配套模式化栽培技术。 第四阶段为9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引导农民从追求高产品种转变为追求优质、高产、高效型的优质米品种,并根据食用、饲用、工业用粮的不同需求,分别引进推广适合各种用途的品种,以满足农民的需要。 良种经营1962年前,区内未成立专门的种子经营机构。合作化以前农作物种子均由农户自种、自收、自管、自用,必要时农户之间相互调换;合作化后,良种更换和应用,由政府引导,生产队自行引种和留种。1962年,区内成立良种公司,开始从事少量的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种子的经营和引种工作。同时, 粮食部门也经营水稻种子。1968 ~ 1971年,良种公司被撤销,水稻种子归敕食部门经营。直至1972 年,恢复良种公司和种子管理站,主管单位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良种公司和种子管理站合署办公。 从此,各级良种公司成为水稻种子经营的主渠道。随着良种在农业生产中地位的不断加强,水稻良种对提高单产的作用日益突出,品种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各级良种公司积极努力,在良种生产、推广和外调,弥补本地缺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满足全区农户对水稻良种的需求,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良种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实施“种子工程”计划和顺应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种子公司依靠自身力量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扶持,不断壮大自己,完善了种子生产基地的田间基础设施、兴建了种子仓库,添置了种子检验检测仪器和种子加工设备,培养了一大批种子生产、检验和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到2000年,全区比较稳定的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有3. 6万亩;地、县(市)种子公司的仓库容积达 35652立方米;种子加工设备有81台(套),其中集精选、干燥、计量、包装于一体的成套加工线有3条;种子检验检测仪器185台(套);种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02人。全区种子系统固定资产达2612. 69 万元。2000年,全区种子公司销售水稻良种达347万千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区国有种子公司也正在加快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在改革所有制结构、转变经营策略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种子管理新中国建立前,区内无专门种子管理机构。1950 - 1955年,种子管理工作由区农业科负责。1956年专署农业科内成立种子站,1962年各县(市)成立种子站和种子公司,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发布后,地、县种子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种子发展建设规划、市场管理、质量管理、签发和管理“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 组织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评比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种子的单位和个人;培训种子管理技术人员。
2000年7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出台,种子市场进一步开放,水稻种子经营也逐步打破了过去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模式,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呈现了多元化趋势,种子管理工作的任务随之加重,责任也加大。为了确保全区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种子质量的全面提高,于2000年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系统,加强了种子管理的力量,做到综合执法与专业技术管理相配合、相协调。 2000年,全区在编的种子管理和执法人员有250人;有达标种子检验室8个,其中吉安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为通过省级“双论证”机构,其检验结果具有法律效应;全区具有通过省级考核合格、由农业部颁发的中国种子检验员证的检验技术人员54人。
油料作物品种更新 “ 油菜品种更新良种引进境内栽培的油菜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芥菜型、白菜型、甘兰型。最早栽培的是芥菜型,20 世纪50年代被白菜型所更替。1955年从四川引进甘兰型胜利油菜,推广面积1万亩左右,因品种熟期晚延误早稻栽插季节、易感菌核病,栽培技术跟不上,栽种面积逐年减少,至60年代只有少数地方栽培。 70 ~ 80年代引进了秀油1号、湘油2号、湘油4号、西南302、万油17,79601,中油821等甘兰型品种。 地区农科所选育了吉油1号、吉油2号甘兰型品种后,基本取代白菜型油菜品种。90年代初又引进九二五一 8系、川油11号等甘兰型油菜品种,1993年以后又引进推广湘油13号、湘油15号、福油4号“双低”(芥酸、硫貳含量低)油菜品种,到2000年又基本更换了甘兰型高芥酸油菜品种。油菜优良品种有: 吉安甜油菜:系白菜型地方品种,生育期180天,早熟、耐瘠、耐旱、抗寒、抗病虫能力强,一般亩产40 千克左右,适宜稻一稻一油三熟配套。直至90年代中后期,各县(市)还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胜利油菜:属冬性较强的中晚熟甘兰型品种。1955年从四川引进种植。该品种生育期220天左右, 植株高大、分枝多、结荚密,茎叶均有粉状蜡质,抗寒耐湿、抗病毒病、霜霉病,但抗旱能力弱,易感菌核病,一般亩产比当地品种增产25 - 100千克。:1985年以前各地仍有少量栽培,1985年后已淘汰。
赣油8号:又名吉油1号,系地区农科所于1977年从华东农科院319-217油菜品系中选育而成的甘兰型早中熟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95天,一般亩产65千克,高的达100千克,比荆油1号增产10.1%左右。春性较强,分枝强,抽苔整齐、角果密、耐寒性强,适应性广,抗病性中等。1990年3月经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赣油8号。
赣油11号:又名吉油2号,系地区农科所于1983年以马努为母本,滨油1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低芥酸甘兰型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90天,半直立,株高偏矮,分枝较强,角果密,抗寒性较强,抗菌核病中等。一般亩产70千克,比西南302增17. 2% ₒ 1992年经江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赣油 11 号”。
中油821:系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培育的甘兰型中迟熟高产抗病品种。该品种1983年引进在吉安、万安、泰和等县示范,一般亩产75 - 120千克,比甘油5号增14.6%〜56. 2% ,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属半冬性品种,株高140厘米左右,分枝部位低,一次分枝8个,苔期茎杆显紫色,开花集中、结荚密, 每厘米1.83荚,荚平均粒由15. 3粒,抗寒、抗倒、抗病毒病和菌核病、耐渍、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种子含油量41% ,全国列为油菜区试对照品种。各地还有一定种植面积。
万油17:系四川万县地区农科所育成的甘兰型早熟品种。该品种于1987年由永新县引进示范, 1988年推广8万亩,平均亩产110千克,比白菜型亩增50% ₒ 1989年,全区各县引进种植。该品种生育期208天,株型矮健、紧凑,一次分枝7 ~8个,单株角果90个海角果14-15粒,含油率37.4% ₒ易感菌核病,少数地方仍有种植。
湘油13号:原名224-2,属甘兰型中迟熟“双低”油菜品种。该品种系1992年地区农业局粮油站从湖南农大油科所引进,种植4.18万亩,平均亩产101千克,高产达140. 8千克。1993年推广8万亩。该品种冬前生长快,株高170厘米左右,一次分枝8 ~ 10个,单株角果412个,角果粒数20 ~ 25粒,含油量 40%,芥酸含量1%,硫昔含量30摩尔。生长期220天。由于生育期较晚,稻一稻一油三熟制地方已被淘汰。旱地和稻一油二熟制地方仍有种植。
福油4号:属甘兰型“双低”油菜早熟品种。泰和县于1995年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该品种生育期 210天,株高145〜150厘米,分枝节位60厘米,一次分枝4个,亩产90 ~ 120千克,含油量42.4%,芥酸含量0.1%,硫昔含量0.017%。泰和、安福等县田多劳少地方种植面积较大。
湘油15号:湖南农大油料所以湘油11号为母本,湘油1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甘兰型“双低” 早中熟品种,是地区农业局粮油站于1995年引进种植。该品种表现早熟、高产、抗病、优质,芥酸含量 1%,硫昔含量30摩尔,冬前长势强、适应性广,对比中油821增产3%〜24. 27%,生育期213天,对比中油821早熟4〜5天,各县种植面积较大,已成为主栽品种。
良种繁育新中国建立前农民用种,自选自留,一般在油菜收获后晒干,取出小量种子单独贮藏作种。因油菜系十字花科作物,且与芥菜、白菜、甘兰等十字花科作物开花期相同,易与这些作物串粉杂交,留种缺乏隔离措施,品种退化严重。新中国建立后,油菜良种繁育工作在“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指导下,各地发动群众建立了选种制度,不少大队生产队建立留种田,或者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块选,株系留种,对种子保纯起了较大作用。80年代甘兰型油菜推广后, 各县开始重视油菜种子的生产管理,选择了一些隔离条件好的地段,或良种场进行良种繁育工作。⁹⁰年代推广“双低”油菜后,地区粮油站曾在安福县横龙、吉安市天玉镇流坊村等地建立了新品种繁育基地。 同时每年从湖南农大调进一批优质原种供应各地,使“双低”油菜种子混杂退化现象得到控制,为油菜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品种改良区内油菜品种改良工作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由白菜型改甘兰型。第二次是由甘兰型高芥酸油菜改甘兰型“双低”油菜。80年代以前白菜型油菜面积大,占油菜面积80%左右;90年代以后, 经过大量地引种示范对比和生产实践,甘兰型油菜比白菜型油菜增产三四成。水肥条件好的地方,产量可成倍增加,因此甘兰型油菜逐步取代白菜型品种。1985年后以中油821、万油17、吉油2号等品种进行了大面积更新更换。1990〜2000年,全区全面推广双低油菜,其中以湘油13号、福油4号、湘油15号进行了大面积更新更换。1999年全区双低油菜面积90. 5万亩,占油菜面积57%,其中湘油15号80万亩,占油菜面积41%。
花生品种更新新中国建立前,吉安的花生品种一直是龙生型及普通性蔓生型的品种为当家品种, 从未更新。新中国建立后,花生品种进行过三次更新。第一次是I960年,对全区花生地方品种进行调查、征集、整理。共征集不同类型花生品种17份,其中蔓生型品种以吉安县直丝籽、直古种,吉水大粒花生,泰和广东籽表现较好,向全区推广种植。与此同时,引进珠豆型(又称直立型)花生品种,如兴国强盗花生等,实现了全区花生品种第一次更新。第二次是1975年后,从外省引进了一批珠豆型高产良种,如粤油551-116、粤油551、粤选58、天府3号、汕油27、白沙选七、海花1号等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使宜立型的早、中、晚熟品种完全取代了晚熟的蔓生型品种,成效显著。第三次是1992年全区调减早稻面积扩种水田早花生,从广东、福建调进了汕油71、汕油523 J96-2等早熟优良花生良种100多万千克,供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花生优良品种有: 粤油551-116:属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株型紧凑,主茎高55〜60厘米,单株结果14 ~ 16个,百果重120 - 125克,百仁重50 -57克,荚果小,果壳薄,出仁率72%〜75%,生育期125天。
粤油551:属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株型直立、紧凑,早生快发长势强,双仁果78%〜80%,百果重 115 ~ 120克,百仁重40〜42克,出仁率70%,生育期125天。
粤选58:属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主茎高度50 ~55厘米,结荚多而集中,单株结果15 ~18个,饱果 12 ~14个,占力.7%〜80%。百果重115 - 120克,百仁重48〜50克,出仁率73% - 75%,生育期 120 天。
天府3号:属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可作春播和秋播。春播生育期122天,秋播生育期120天,主茎高45 ~ 50厘米,单株结果15个左右,一般荚种仁2粒,百果重150〜170克,百仁重75 -80克,出仁率 78%〜80%,抗叶斑病,但不抗青枯病。
汕油27:广东汕头地区农科所于1979年以粤选58为母本,粤油320-1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属珠豆型大粒籽花生,主茎高55〜60厘米,单株果数13 ~ 15个,饱果率80% -82%,百仁重115 ~ 176克, 双果率84.5% -85.5% ,果壳薄,出仁率72.5% -73.5%,抗锈病强,春播130〜140天,秋播110〜 120 天。
芝麻品种更新新中国建立前,区内种植的芝麻一直沿用地方品种。I960年对全区地方品种进行征集、整理,共收集12份地方品种,其中吉安县的佛座芝麻、红芝麻、安福利田黑芝麻、泰和八角芝麻较著名,推荐各地推广应用。80年代后,引进了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的中芝7号进行示范推广。
中芝7号特性:单杆型,植株高大粗壮,一般在130厘米左右,塑果四、六、八棱;结果密,单株果数 100个以上,果粒约100粒,籽粒白色,含油量54%,抗旱、耐涝、抗病性强,成熟一般不易裂塑,生育期为 95天左右。90年代已成为当家品种。 “ 蔬菜品种更新 20世纪80年代以前,境内的蔬菜品种均为当地传统品种,且多为大路蔬菜,季节性很强。80年代以后,蔬菜杂交优势的利用普遍受到重视。1985年,全区推广杂交一代蔬菜品种有:早x甜辣椒、青杂中丰大白菜、京丰一号及夏光甘兰等,这些优良杂交一代良种在生产中发挥了高产优质作用。永丰县坑田乡马尾村上西坑村小组老农曾继华于1985年冬,在18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内培育杂交辣椒苗4万余株。 90年代初,全区辣椒基本上实现杂优化,产量翻番,而且提早上市,果大质优,经济与社会效益均高。90 年代以来,全区农业部门每年引进国内外优良杂交一代品种上百个,逐步替代了原来的品质差、产量低、 抗性差的老品种。尤其在茄果类、豆类、白菜类、瓜类、根菜类、甘兰类蔬菜中引进的品种多,推广面积大,经济效益显著。如在茄果类蔬菜中,引进推广的杂交一代早辣椒品种主要有:早X甜、优X甜、优X 广、湘研系列、洛椒系列、川椒系列、宁椒5号、汴椒5号、汴椒一号等几十个品种,每年栽培面积在15万亩以上。其他品种如高产4号豆角,芝@1-28豆角;早丰、早魁、上海903、台湾圣女西红柿;槟城苦瓜、新月苦瓜、万吨长茄、种都墨茄、白玉春萝卜等品种也替代了原来季节性强、产量低的传统品种,成为多季节、产量高、效益好的当家品种。
1988年,地区农业局制定了《蔬菜良种良法协作方案》,并成立了蔬菜良种良法协作组。1999年8 月8日,地区农业局召开了“全区蔬菜生产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大力引进市场潜力大的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特别是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会议推荐予以推广的品种有:韩国白玉春萝卜、美国黑籽豆、樱桃番茄、上海903 ,906番茄、新丰4号、6号辣椒、湘研3号、6号、19号辣椒, 万吨长茄、万吨早茄、芝莊14号豆角、冷江肉丝瓜、锦栗南瓜、黑蜜二号无籽西瓜等品种。
表9-7-5 20世纪90年代吉安地区主栽蔬菜种类及品种分类种类品种根萝卜浙大长漆和排田萝卜、短叶13号、南洲晚、胭脂萝卜、夏长白二号、白玉春萝卜、春白二号菜胡萝卜永丰黄皮萝卜、日本五寸黑田人参类芜菁永丰碟子萝卜、春不老萝卜大白菜青杂中丰、青杂三号、青杂五号、城杂五号、鱼白1-5号、早熟5号、赣州黄芽白白白菜克叶白、四月慢、五月慢、矮脚黄、蚕白菜、上海青、常州小白菜、夏冬青、热抗白菜类紫菜苔武汉十月红菜苔广东四九菜心结球甘兰京丰一号、黄苗、黑叶小平头、夏光甘兰等甘花椰菜福州60天、80天、120天,温州60天、80天、90天、120天,洪都17号等蓝青花菜绿岭、上海一号类球茎甘兰早、晚茎蓝头芥兰黄花芥蓝芥根芥菜板叶大头菜菜叶芥菜雪里離、广东包心芥菜类茎芥菜四川榨菜、吉安早芥菜头、吉安迟芥菜头等番茄西安早丰,早魁,早霞,浦江一、二、六号,齐研矮粉,上海903、906,台湾圣女,红宝石,苏抗5号茄辣椒杭州羊角椒、赣州大洋角椒、枫田辣椒、藤田辣椒、沅下椒、菱塘椒、早X甜、早杂二号、优X甜、优果 x广、湘研系列、洛椒系列、川椒系列、宁椒5号、汴椒一号、萍椒3号类茄子苏长茄、赣州牛角茄、长荷包茄、白皮茄、吉安牛角茄、三月茄、万吨长茄、万吨早茄、红丰紫红茄豆菜豆白籽四季豆、黑籽四季豆、供给者、青鸟架豆、本地四季豆、黄籽四季豆类 M豆一点红,红嘴燕,芝31 28-2,芝2E-19,地豆角,青皮长豆角,花皮冬豆角,杭州512 H豆,高产4号、5 号,884飪豆续表分类种类品种扁豆大荚白扁豆、青扁豆、梳子扁、白花早扁豆菜豆花玉豆、红玉豆等豆蚕豆青花蚕豆、白皮蚕豆类刀豆架刀豆豌豆白花豌豆,红花豌豆,小荚软荚豌豆,四川食荚大菜豌一号,中豌4号、6号,甜脆豌豆黎豆老鼠豆菜用大豆五月豆、六月爆、八月爆、晚大豆等黄瓜水东黄瓜、白皮黄瓜、青皮黄瓜、津研4号、津杂3号、津春3号冬瓜广东青皮冬瓜、白皮迟冬瓜南瓜磨盘南瓜、节节瓜、枕头南瓜、一半铃南瓜、早青一代、金皮西葫芦瓜瓠瓜三曲滩瓠子、新干瓠子、河东瓠子、葫芦、园蒲、花皮匏子类苦瓜吉安长苦瓜、广东青皮苦瓜、大顶苦瓜、湖南长白苦瓜、玉绿苦瓜丝瓜吉安长肉丝瓜、吉安短肉丝瓜、白皮丝瓜、蛇丝瓜、广东棱形丝瓜佛手瓜绿佛手瓜、白佛手瓜西瓜马兰瓜、新澄一号、新红宝、郑杂5号、西农八号甜瓜棱形金瓜、香瓜、白皮甜瓜韭菜吉安宽叶韭菜、吉安韭菜花、成都西蒲韭葱葱韭葱、菖头葱、四季葱、米葱类大蒜螺田大蒜、永丰藤田大蒜、白皮大蒜薙囂头菠菜圆叶菠菜、尖叶疲菜、大叶疲菜芹菜大叶芹、青梗芹、白梗芹、细叶芹、天津白芹、正大脆芹、西洋芹芫荽青梗芫荽衙蒿大叶荷蒿绿叶用萬苣散心生菜、圆叶萬麻、结球生菜、苦买菜叶茎用萬苣紫叶萬笋、尖叶萬笋、成都二白皮、耐热萬苣蔬叶用菜尖叶着达、宽梗着达菜蘿菜吉安大叶雍菜、水蘿菜、永丰藤蘿、泰国蘿菜、广西白梗薙菜觅菜半青红觅、圆叶觅、碗叶觅、青觅菜苦莫皱叶苦麻、平尖苦麻、细花叶苦麻冬寒菜冬寒菜落葵青梗木耳菜薯芋类马铃薯山药永丰淮山、泰和竹蒿薯、万安红脚板薯、大板薯、大白薯续表分类种类品种薯姜井冈山生姜、永新生姜芋芋红芽水芋、白芽芋、棕包芋、槟榔芋类豆薯丰城凉薯、萍乡凉薯魔芋井冈山魔芋、湖南花魔芋、四川魔芋水莲藕无花藕、田藕、苏州藕、广昌白莲、鄂莲一号生菱白吉安菱白、双季菱白蔬岔路口萃弄菜菱红菱慈菇剪刀草竹笋毛竹笋、桂竹笋、山竹笋、麻小竹笋香椿红油香椿多黄花菜永新黄花菜年百合龙芽百合生黄秋葵萍乡黄秋葵蔬薄荷菜凉粉草紫苏紫背天葵芽类绿豆芽、黄豆芽、豌豆苗、花生芽蔬菜食用蘑菇、香菇、平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毛木耳、美味牛肝菌、金针菇、猴头菌、松乳菇、茯苓、竹茹、茶新菇菌类甘蔗品种更新品种更新的几个时期区内自20世纪60年代兴建机械化制糖厂以后,机榨甘蔗不断引进更新品种。甘蔗品种更新不仅对甘蔗糖业的发展和制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国家税收,其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1961 ~ 2000年,全区甘蔗品种更新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又经历了三个阶段。
品种单一时期1961 ~ 1976年甘蔗品种比较单一,品种更新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迟熟品种当家阶段。1961年泰和糖厂投产至1965年,是全区机榨甘蔗起步时期,甘蔗栽培品种主要为印度331.290, 台糖134等,替换了古老、低产的芦蔗、腊蔗,使甘蔗单产提高了一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蔗糖生产的发展。但这三个品种迟熟、低糖、宿根性差、不耐寒,常在生长发育后期遭受霜冻影响,不仅产量损失大, 而且不能达到工艺成熟,糖分含量低,制糖效益差。这个时期,全区机榨蔗亩产原料蔗2吨左右,榨季糖分含量&81%,吨糖耗蔗16.03吨。二是中熟品种当家阶段。1966 ~ 1970年,全区机榨蔗区淘汰了迟熟、低糖品种印度331,290和台糖134,主要推广运河点36/105、赣南61/451等中熟偏迟品种,产量和糖分含量提高了一步,榨季平均糖分含量为9.46%,吨糖耗蔗12.27吨。三是中熟偏早品种当家阶段。由于以上两个品种熟期及产量都不够理想,1971〜1976年全部被淘汰,推广了泰和糖厂自育的泰蔗2号及赣州蔗科所育成的赣蔗1号、赣糖137等中熟偏早品种,使甘蔗单产和糖分含量又有提高。榨季平均糖分含量为10.73%,吨糖耗蔗11.09吨,榨季含糖分开始突破了 10%的大关,从而结束了低糖蔗徘徊的局面。
早、中、迟熟品种搭配初期区内属霜冻蔗区,榨期较短,只有3个月,需要搭配一定比例早熟品种和迟熟耐霜冻品种,才能达到提早开榨,推后收榨,延长榨期,提高制糖经济效益的目的。1977〜1989 年,推广早熟高产品种赣蔗1号、赣蔗8号和迟熟耐霜冻品种纳印310;淘汰了赣糖137等中熟品种,提高了早熟和迟熟品种的种植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榨期,提高了制糖经济效益。这个时期,榨季平均蔗糖分为11-90%,吨糖耗蔗10. 51吨,甘蔗单产和蔗糖分均比单一中熟品种当家时期都有提高。
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时期1990 - 2000年,区内引进推广的甘蔗品种最多,糖厂、农业部门每年都引进不少甘蔗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选出了一批又一批接班品种,予以推广,使甘蔗品种熟期搭配不断趋向合理,甘蔗单产、糖分含量都有较大提高,榨期进一步拉长,制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全区机榨区大力推广了赣蔗14号、选29 ( cp65/357)、赣82/127、泰糖74/118、赣唐78/335 (赣糖1 号)、赣南79/216(赣蔗16号)等早、中熟高产、高糖甘蔗良种,逐步淘汰了赣蔗8号、纳印310等品种,榨季甘蔗平均糖分含量为12.95%,吨糖耗蔗10吨。
甘蔗良种繁殖与推广甘蔗是采用无性繁殖方法繁殖蔗苗,一年只繁殖一次,一次一般只有5 ~8 倍的数量,繁殖速度比禾谷类作物慢得多,且蔗种粗重,芽脆嫩,调种运输损耗和费用均大。因此,全区在甘蔗良种推广上不搞大批量调种,以小量引种为主,采用引种试验、示范、繁殖、推广相结合的方法。 全区三家糖厂都在乡、镇建立了良种试验、示范、繁殖基地,将表现好的甘蔗品种拿到有条件的甘蔗专业户繁殖、示范,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加以扶助。对推广良种采取加价,淘汰品种降价的经济手段加速品种更新。吉安地区甘蔗良种加速繁殖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早春地膜育苗,稀植精管繁殖法此法一般繁殖系数为50倍左右。做法主要是:2月中旬精选种芽,切口粘草木灰在园地上用地膜覆盖育苗,3月中旬起苗定植,定植时要少损根多带土,定植株距34厘米左右,定植后加强中耕除草、追肥和防虫等管理工作。
春播夏植二次采苗法此法适应苗期生长快的品种,一年可以繁殖100倍以上。其主要做法是:在上述繁殖法的基础上,甘蔗生长到7月中旬,将已拔节可作种苗的植株砍下进行夏植,夏植行距小于1 米,株距33厘米以上,以双芽苗直播,播后加强田间管理,分多次中耕施肥、培土,促进早生快发。被采苗夏植的蔗莞,同时进行松土追肥,促宿根芽早发快长,冬收时,夏植和宿根萌芽的主茎都能长10个节左右,分麋也有5个节左右,好做种苗,如把克挖起再种植繁殖系数就更大。
黄、红麻品种更新与种籽繁殖品种更新新中国建立以后,全区黄、红麻品种更新过四次。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印度长荚种,替代新中国建立前长期沿用的土红皮麻地方品种。第二次是1956年,引进印度D154O 3年试种结果,比印度长荚种增产15% ~ 38%。该品种生育期145天,属迟熟园果黄麻种,8月中旬含蕾开花, 9月上旬结果,9月中旬收获麻皮,10月中旬种子成熟,比长果种迟20〜30天。苗期生长快,耐湿、耐肥、抗风,但抗旱、抗炭疽病不及长果种。最大特点是皮厚产量髙,亩产干麻皮350千克,收获时易剥制, 成为60年代当家品种。第三次是1973年,引进红麻(洋麻)青皮3号,当年在吉水、永丰两县试种2739 亩,平均亩产熟麻225千克。青皮3号属晚熟裂叶型品种,中等栽培水肥条件下亩产350 - 400千克。 每亩比印度长荚种增产30% -40%,成为地区内70年代主栽品种。但由于该品种在区内只开花不结籽,无法留种,限制了该品种进一步发展。第四次是1983年底,引进中国麻类研究所育成的红麻7804良种,经一年试种,比青皮3号每亩增产20%左右。该品种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抗炭疽病能力强,生育期较短,属中熟品种,并能收到60千克左右成熟种子,是一个优良新品种。该品种仅仅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就在全区全面推广。1985年,红麻7804的播种面积达到了 7.24万亩,占黄、红麻种植面积95%以上,平均亩产234千克,创造了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种籽繁殖吉水县邱陂公社农科站邹定伦在1976年就开始研究红麻留种技术,并取得成功。1977 年6月15日《江西科技报》报道了邹定伦研究的该项成果。他试验成功了插梢留种、秋季直播留种、再生留种三种方法。亩产种子16.5 ~30千克。邹定伦在总结以往留种经验的基础上,又试验总结出“红麻留种田适当稀播稀植”的经验,该经验在《江西省1984年麻类作物生产经验选编》刊物上刊登。自 1983年底引进推广“7804”红麻良种以后,实现了红麻用种自繁自用的重大技术突破,彻底扭转了长期靠“两广”调种的被动局面。在红麻“7804”留种技术上推行“密植疏麻留种技术”。吉水县麻区采取隔行留种的新办法,获得亩产种子75千克和熟麻335. 8千克的效果,比一般留种麻分别增产20%和 63.7% ₀ 芭麻品种更新与良种繁育品种更新吉安、吉水、永丰等地芒麻生产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种植鲁斑菟地方芒麻品种。该品种鲜皮出麻率10.8% ,一般亩产100千克左右,抗旱、抗风,适应丘陵地区种植。1985年开始引进推广芦竹青和黑皮竟芒麻品种。芦竹青是湖南沅江、益阳、汉寿等县地方良种。该品种发莞快,有效株多,麻株高大,茎粗中等,生长整齐,皮厚、鲜皮出麻率在13% ~ 15%之间,最高达18% ;适应性广、 抗风力强、抗旱力中等,属中熟品种,产量高,一般亩产100千克以上,高的可达200千克;纤维柔软,适熟收获的单纤维支数可达2200支,是高产优质芒麻品种。该品种一经推广,很受麻农欢迎,成为90年代主要的当家品种。黑皮蒐是广西平乐县一带优良地方品种。在区内种植表现产量高、品质好、早熟、适应性广。一般亩产100千克以上,高的可达200千克。全年收四次麻,工艺成熟期为216 - 220天,其中头麻82 -83天,二麻48 ~49天,三麻42〜43天,四麻54 ~ 55天。该品种发竟慢,分株力弱,苗期生长势强且整齐,植株高大粗壮,麻皮厚度中等,鲜皮出麻率13% ;纤维柔软,单纤维支数1900支,强力27. 97 克;抗旱力强,易感线虫病,轻感花叶病,宜在丘陵山地种植。
良种繁育芒麻种子繁殖方法很多,主要有种子(有性繁殖)和种根、种茎繁殖(无性繁殖)两种。 区内麻农自古以来多采用传统的分株无性繁殖方法。这种方法一直沿袭到80年代。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对扩大芒麻面积受到限制,又影响原有麻田产量,且容易传播病虫害。在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芒麻生产的快速发展,加速良种的推广速度,开始大力推行种子繁殖。种子繁殖的好处,综合麻农的体验是:经得作、省事、种子容易得、麻株粗壮、长得匀、病虫少、品种纯、品质好、抗病抗旱力强。《江西科技报》1987年4月23日报道,“吉水县邱陂乡农技员邹定伦改变芒麻育苗传统习惯,春播改冬播育苗成功”。他冬播的100亩麻籽全部出苗,长势良好。传统的春播育苗,需到夏季移栽,麻苗成活率很低,且当年只能收一次麻,见效慢。而改冬播育苗,麻苗移栽可在春季气温适宜时进行,成活率高,且当年可以多收两次麻,见效快。
80年代后期,芒麻“三当”(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收麻)在全省广泛推广。此项技术1989年已获江西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和江西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