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肥料施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1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肥料施用
分类号: S14
页数: 4
摘要: 0世纪50年代初以前,境内没有化学肥料生产,也没有商品肥料供应,常用的肥料主要是绿肥、厩肥、禽粪、人粪尿、窑肥、堆肥、枯饼、泥肥、山青肥、石灰、石膏等。50年代中期,仍以农家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70年代继续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同时推广化肥深施技术。1970年开始大搞土化肥和5406菌肥,1974年大搞腐殖酸肥料,1976年有计划地发展红萍水生绿肥,普及紫云英的高产合理利用,推广稻草还田技术。后来,由于化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增加,红花草生产日益减少。1985年红花草播种面积仅 160万亩,鲜草亩产量降至1000斤左右。90年代后,绿肥面积更趋缩减,轻有机肥现象严重。2000年, 全区红花草种植面积只有56.2万亩,亩产鲜草1000斤以下。
关键词: 肥料 使用方法

内容

0世纪50年代初以前,境内没有化学肥料生产,也没有商品肥料供应,常用的肥料主要是绿肥、厩肥、禽粪、人粪尿、窑肥、堆肥、枯饼、泥肥、山青肥、石灰、石膏等。50年代中期,仍以农家肥料为主(约占 90%),化学肥料为辅(约占10% )ₒ 50年代后期开始,试种和推广红化草;同时化肥用量逐年增加,但仍以有机肥为主,氮磷化肥为辅,小氮肥厂正在区内建立,生产碳镀和钙镁磷肥,碳鞍占70%。70年代继续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同时推广化肥深施技术。1970年开始大搞土化肥和5406菌肥,1974年大搞腐殖酸肥料,1976年有计划地发展红萍水生绿肥,普及紫云英(即红花草)的高产合理利用,推广稻草还田技术。后来,由于化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增加,红花草生产日益减少。1985年红花草播种面积仅 160万亩,鲜草亩产量降至1000斤左右。90年代后,绿肥面积更趋缩减,轻有机肥现象严重。2000年, 全区红花草种植面积只有56.2万亩,亩产鲜草1000斤以下。
  1983年,农业部召开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议后,区内开展了钾肥效益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与应用。1987 - 1990年,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995年后提出“沃土工程(计划)”的概念,1997〜 1999年推广BB肥(复混肥)并获得了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吉安地区土肥站名列第九位)。、 肥料种类农家肥料人粪尿及厩肥据测定,1千克厩肥约为2千克塘泥之肥效。厩肥在田中放置一昼夜,氮素损失 10% -15%,放置两昼夜损失16% ~20%。厩肥中,冬种养分利用率:氮为20%〜30%,磷为30%〜 40%,钾为 60% -70% ₒ 堆肥堆肥是用秸秆、杂草、根茎、落叶、垃圾、塘泥、绿肥等,加入适量粪尿,经堆积发酵腐熟而成的有机肥。含有大量有机质和各种养分,肥效缓慢而持久,有良好的改土作用。1939年引进了纤维分解菌,并且不断改进技术。1940年在万安、遂川、泰和、安福、永新等县设置了堆肥示范点,此法一直流传到新中国建立后。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乡镇工业崛起,农村劳动力转移,致使有机肥积制减少。
  窖肥田头窖分常年窖和季节窖。常年窑全年泯制草皮、杂物等,设在田头地角水源较方便的地方,窑深0.7 -1.7米不等。周围筑境,复高20 -33厘米。季节窖按作物的施肥要求及耕作制度不同, 分冬窖、春窖、夏窖三种,均放在田中,窖低于地面10 ~ 20厘米,四周筑矮硬,高出地面10 - 13厘米。 早稻亩施含氮量6千克的窖肥,比不施增产24.5% ;晚稻亩施1500千克紫云英泯制的窑肥,效果与施33 千克硫酸钱相近,其氮素利用率相当于硫酸镀的51.7%。
  沼气肥料区内1957年开始推广运用沼气肥料。1977年全区沼气事业由地区农业局科教站负责组织指导实施。1981年成立了农村能源站,全面负责沼气建设。到2000年全区已建沼气池3. 5万余个,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较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沼液中氮含量比堆泯发酵提高1 ~ 3倍,发酵后的氮、磷、钾的90%保持在沼液或沼渣中。据测定,每千克沼液中氮1.5克, 全钾8.9 - 12.9克,氨态氮169〜229毫克,速效钾80〜182克,PHJ值7.1 ~8.5。每千克沼气渣含量氮2.1 ~2.7克,全磷1.3 ~1.5克,全钾8〜9克,密闭发酵能杀灭菌、虫、卵,改善环境卫生。
  秸秆秸秆是作物吸收土壤营养和利用太阳能制造的有机体,含有糖、淀粉、纤维素、脂肪、树脂、木质素、含氮物和单宁等多种物质,经微生物分解后,可形成大量的活性有机质,并释放出多种营养成分, 特别是豆科作物养分尤为丰富。新鲜秸秆还田不仅能产生富有活性的团聚剂,如多糖类物质可随时和土粒结合,促进团粒结构形成,还能增强土壤微生物效应,减少某些作物病害,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饼肥和泥肥饼肥是各种油料榨油后的鉄饼,以含氮为主,可直接作基肥或追肥,每亩用量15〜30 千克。饼肥可用作饼土母剂,制造5406抗生菌肥料。泥肥(如塘泥、湖泥、河泥)还有陈墙土、火土灰、湖草、山青、垃圾等均含有机质和肥分。
  腐殖酸类肥料利用富含腐殖酸的泥炭,风化煤、褐煤等原料,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与氮、磷、钾、 镁等复合而成的有机肥-无机肥料。品种有腐鞍、硝基腐鞍、腐殖酸鞍等。施用方法:可作基肥、追肥,浸种(根),根外追肥等。
  化学肥料俗称无机肥。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或是将矿石加工锻炼制成的肥料。按营养成分划分, 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微量元素肥料。80年代还通过复配(混)或熬合做成叶面肥、种衣剂等。按酸碱性划分有酸性肥料、碱性肥料和中性肥料。化学肥料一般特性主要表现在肥效较快,养分单纯,养分含量高,有酸碱反应,化学性质不稳定。化学肥料的施用,在70年代后期有较大发展,约占全部施肥量的三分之一,对农业产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种化肥肥效及施用方法在施肥技术上,从1984年开始,在全地区普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碳鞍深施,低氮高磷钾育秧,花生施用铝肥,油菜喷施硼砂等新技术。
  氮素化肥根据地区和各县(市)农业部门试验、测定结果,氮素化肥肥效,随施用年限的延长而降低。20世纪50年代每千克氮可增产稻谷17.4千克,60年代每千克氮可增稻谷16.9千克,到70年代只增产稻谷14.2千克。
  为提高氮素化肥肥效,地区内推广了几项重要施肥技术:一是水稻叶面施肥;二是氮肥深施;三是水稻分次接力施肥;四是协调养分,提高氮肥肥效;五是水稻氮、磷、钾配比施肥;六是水稻协调施肥。
  磷素化肥磷素化肥肥效,据历年定位试验及省化肥网试验资料表明:磷肥用于低产田,其增产效果大于高产田。不同土壤和施用不同磷素化肥,其肥效均不同:冷浸性低产田以过磷酸钙肥效较好,红壤性稻田以钙镁磷肥较好。磷素化肥施用于不同作物,其肥效表现有差异:每千克磷可增产稻谷& 11 千克,大豆6.47千克,花生5.5千克,芝麻1.21千克,红薯97.8千克,甘蔗45千克,紫云英231.7千克, 油菜籽5.4千克,棉花2. 3千克。不同磷肥品种肥效各异:每千克磷增产稻谷以脱氟磷肥19. 83千克> 偏过磷酸钙19.6千克〉钙镁磷肥12. 6千克〉重过磷酸钙10. 4千克〉过磷酸钙7. 58千克 > 钢渣磷肥 6.64千克〉磷矿粉3. 83千克。磷肥最适施用量,每亩每年至少要施5.4 ~ 9.0千克,才能使土壤有效磷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区内磷肥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是磷肥沾秧根。二是结合轮作施磷。三是因土施用磷肥。
  钾素化肥20世纪60年代以前,区内农田很少施用钾肥,土壤含钾量较为贫乏。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测定,区内农田全钾含量丰富的占28.4%,缺乏的占26.6% ;速效钾含量丰富的占12.83%,缺乏的占 47:69%。因而,全区需要施用钾肥的农田面积甚大,约占耕地面积的87.1% o 地区和各县(市)农业部门根据30多年来施用钾肥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对钾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钾肥施用年代越久,增产效果越明显;钾肥施用于不同作物肥效不同。钾肥施于不同土壤类型肥效也各异。 钾肥要与氮、磷肥合理配施。钾肥肥效必须在施用氮、磷肥或含氮量较高的有机肥基础上,才能发挥较好的增产效果。单施钾肥一般不显增产效果,单施氮肥或仅施氮、磷肥而不施钾肥,也不能充分发挥氮、磷肥之增产效益。
  为提高钾肥肥效,全区着重推广应用以下几项技术措施:(1)因土因作物施用钾肥;(2)改进和提高钾肥施用技术和方法;(3)注意轮作周期中钾肥的施用;(4)以钾肥为主实施平衡施肥。
  微量元素肥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微肥的应用。到60年代,经实验,豆科作物施钮,油菜施硼的效果好;70年代又肯定了棉花施硼、柑橘施硼的增产作用。
  微量元素的推广应用,主要是油菜施硼、花生施钮、水稻施锌。1984〜1998年,区内每年有近200 万亩的油菜施硼,1984年峡江县进行了水稻施锌试验示范,平均亩增稻谷23.9千克,增产8.7%。
  中量元素肥料硫肥据《种田杂说》载,早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安境域内就开始稻田施石膏、硫黄。进入 20世纪60年代后,复种指数高,化肥施用量大,含硫化肥少,有机肥用量少,至使土壤含硫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为此,从60年代中期开始,全区推广施用硫黄、石膏。水稻在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每亩施用硫黄0.5〜2千克或石膏5 ~10千克作基肥或沾秧根。推广结果,水稻平均增产13.35%; 芝麻亩施磷石膏100千克,增产12.96%。
  硅钙肥60年代初期,在省、专区科委主持下,区内开展了水稻、花生、紫云英等作物施硅钙肥试验。
  镁肥区内施用镁肥始于60年代初期,在省科委主持下,针对红壤缺镁状况,开展硅镁试验与推广施用。试验结果,代换性镁低于18毫克/千克的田块施镁有效;一般酸性砂土,高度淋溶和阳离子代换量低的土壤,母质含镁低的石灰土壤或酸性土,过多施用石灰或钾肥时,都易发生缺镁病症。
  钙肥元皇庆二年(1313)(王祯农书》认为,“低田水冷,施用石灰,使水变暖,有益发苗”。早在明清时期,境内稻田就普遍施用石灰。清初石灰作为肥料有专营工商业户。
  60年代初,江西农业科研单位针对红壤及冷浸性低产田营养状况,开展石灰施用技术研究。在省农业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吉安地区及各县(市)农业技术部门也开展了不同土壤施用石灰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效果明显。通常是按照土壤pH值来确定石灰用量。一般PH4.9以下, 亩施石灰150千克;pH5.0 ~ 5.4,亩施石灰100千克;pH5 • 5 ~ 5.9,亩施石灰50千克或不施;pH6以上, 一般不需施用石灰。区内农田全钙含量为0.2~2.5克/千克,交换性钙含量5 -100毫克/100克。微酸性、酸性乃至强酸性土壤面积大,因此,需要施用石灰的农田占绝大部分。
  其他肥料硝酸稀土肥料1991年,吉安地区农资公司复肥厂根据省农科院耕作所提供的配方,研制稀土复合专用肥。在大田试验推广表明,甘蔗施用稀土复混肥,在轻稀土元素500克/千克,及1000克/千克浓度范围内,可达到增产蔗糖,增加收入的效果。水稻施用稀土复混肥,轻稀土元素以500克/千克浓度最适宜,可达到增产增收效果。1992年该厂批量生产2万吨,在区内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腐殖酸类肥料1974年省革委会要求因地制宜推广腐殖酸类肥料。1975〜1976年,全区试验推广混拌简易腐肥,不同作物都有一定增产效果;水稻一般增产10% ~30%。腐肥与等量碳鞍比较,在肥沃土壤中增产5%,在贫瘠土壤中可达10%左右。腐殖酸类氮、磷、钾混肥在经济作物上施用,其肥效与等养分化肥相比,一般增产10% ;与等量饼肥相比,一般增产5%。腐殖酸混肥使用后可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效和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含糖量、含油量、维生素C;长期施用有助于培肥地力,增加有效养分, 增强土壤保肥能力。1977 ~ 1978年,继续示范推广。
  细菌肥料吉安地区在峡江县水边镇建立了菌肥厂,供全区使用。全区大面积推广施用的有紫云英、大豆根瘤菌。进入70年代,全省兴起第二次大搞土农药、土化肥群众运动(第一次是1953年),5406 菌肥很快地在各地推广施用,以吉安地区施用范围最广。80年代后,除继续推广紫云英接种根瘤菌、春大豆接种根瘤菌外,并引进北京农大研制的增产菌剂、澳大利亚恩肥施、VA菌根、花生根瘤菌、大豆快生型根瘤菌以及钾细菌肥料等,经各地试用,在适宜条件下,一般表现有增产效果。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