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变早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097
颗粒名称: 中稻变早稻
分类号: S511
页数: 2
摘要: 1949年,全区中稻面积为73.27万亩,一季晚稻124. 48万亩,两项共197. 75万亩;“三变”以后,中稻和一季晚稻相应减少,到1959年,全区中稻面积减少到8.27万亩,一季晚稻面积减少到107.47万亩, 两项共115. 74万亩,比1949年减少82.01万亩。早稻面积,1949年为219.52万亩,1959年达到435.76 万亩,比1949年增加216. 24万亩。60年代初期,中稻面积有所回升,7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1975 年,中稻面积为5.4万亩,一季晚稻面积为78. 35万亩,两项共83. 84万亩。此后,全区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基本稳定在80万亩左右。水田主要种植制度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特别是灌溉条件的改善,二季晚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冬季作物面积不断扩大。
关键词: 农作物 水稻栽植

内容

1949年,全区中稻面积为73.27万亩,一季晚稻124. 48万亩,两项共197. 75万亩;“三变”以后,中稻和一季晚稻相应减少,到1959年,全区中稻面积减少到8.27万亩,一季晚稻面积减少到107.47万亩, 两项共115. 74万亩,比1949年减少82.01万亩。早稻面积,1949年为219.52万亩,1959年达到435.76 万亩,比1949年增加216. 24万亩。60年代初期,中稻面积有所回升,7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1975 年,中稻面积为5.4万亩,一季晚稻面积为78. 35万亩,两项共83. 84万亩。比1959年减少31.9万亩。 此后,全区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基本稳定在80万亩(中稻10万亩,一晚70万亩)左右。
  水田主要种植制度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特别是灌溉条件的改善,二季晚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冬季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因而稻田的种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一熟制、一年二熟制面积减少,一年三熟制面积增加。
  一年三熟制主要有:肥一稻一稻。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随着冬季绿肥面积和二季晚稻面积的不断扩大,这种复种制度成为稻田的主要种植制度。油一稻一稻。新中国建立后,冬种油菜播种面积不断扩大:1949年只12.85万亩,1958年扩大到79.34万亩,1990年以后一直稳定在120万~ 180万亩左右,随着绿肥面积的缩小,油菜面积的扩大,油一稻一稻复种制已取代肥一稻一稻复种制而成为主要种植制度。冬作物一早稻一秋杂粮、冬作物一早花生(或大豆)一二季晚稻两种三熟复种制在区内也有一定面积。
  一年二熟制主要有:冬作物一一季晚稻、早稻一二季晚稻两种。前者在边远山区有一定面积;后者主要是在田多人少或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地区。
  一年一熟制主要是一年只种一季稻,其他时间均休耕。这种耕作制度主要是在山区冷浆田或滨江低洼田。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