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捞水域全区水域总面积为94877.5公顷,其中捕捞水域49256.1公顷,占水域总面积的52. 2%。赣江是区内主要的天然捕捞水域,在区内的河段,全长264千米,水域面积292. 85平方千米(合29285公顷,439275市亩)。该河段支流较多,其中万安县境内有良口河、遂川河、通津河;泰和县内有泉江、蜀水; 吉安县内有孤江、富水、禾川、泸水、文石河、同江;吉水县内有乌江、孤江、同江、岐水;峡江县内有沂江、 黄金江、盘龙江、象口水;新干县内有湧江河、沂江河、湄湘河等。
捕捞渔场赣江在区内由南向北流经地域有中山、丘陵、盆地、峡谷等地形,形成许许多多的天然渔场。区内主要渔场有:新干县东湖滩、沂江口滩,县城码头的菜园子滩,城头的豆腐滩,三湖镇的三湖滩; 峡江县巴邱乡的野鸡庙滩,埠民乡的宋家滩,仁和镇的仁和滩,水边乡的樟口滩;吉水县文峰镇的文石滩,白沙乡的白沙邑滩,富滩乡的富口滩,新市乡的新市滩,八都镇的住歧滩;吉安(含吉安县和吉安市) 的火烧洲滩,花子滩、禾川滩;泰和县城头的南门滩,狗子脑滩,沿溪渡的沿溪渡滩;万安县窑头乡的窑头滩,百嘉乡的花生滩,罗塘乡的罗塘湾滩,棉津乡的棉津滩,武术乡的武术滩,良口乡的良口滩等;共计捕捞渔场总面积为80.2平方千米(合8020公顷,120300市亩)。
鱼类产卵场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鏈鱼、鱸鱼)产卵场,分布在泰和、吉安、吉水、峡江和新干5县 16大产卵场,其中以泰和县的沿溪渡、狗子脑滩;吉安县的七姑岭滩,火烧洲滩;吉水县的雷滩、同江湾滩;峡江县的宋家滩、肖家滩、陈家滩、野鸡庙滩;新干县的长排滩、三湖滩为主。
鲫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新干至吉安一带赣江江段。每年的5 ~ 6月份,鲫鱼由海入长江进入鄱阳湖,上溯到赣江的新干、峡江、吉水、吉安段繁殖产卵,至8 ~10月幼鱼在鄱阳湖育肥后,又成群出湖进江入海。
团头鲂、鲤鱼、鲫鱼、蹶鱼和黄鱼等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峡江、吉水、吉安赣江江段,每年惊蛰至清明前后,水温上升,江水上涨,特别是雷雨天气,以上鱼类到草洲或浅滩处产卵,此类鱼卵多为黏性卵、沉性卵,鱼卵黏附在小草或沉积在浅滩沙石底部繁殖孵化。
捕捞鱼类种类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1982 ~ 1983年对赣江鱼类调查结果,赣江鱼类有118种(含亚科),隶属于11目22科、74属,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总数的58. 5%,其次为鲤科 9.3%、鍬科5.9%、鮪科5.1%、醍科、鲂科、塘鳗科、鍛虎鱼科、蚪科和鳗科等各占1.7%,其余11科占 9.3%₀ 赣江鲤科鱼类中,以鏈亚科和鲂亚科最多,各占鲤科鱼类的23.2%,其次是雅罗鱼亚科和鳍皱亚科, 各占14.4%,鲍亚科占8.7%,鲍亚科占7.3%,鲤亚科、鍬亚科、瞅觥亚科和讎亚科各占2.9% ,其中不少是国内江河平原区的特产鱼类,如青、草、籬、鱒、鲍、骗、鲂、红鳍鲂、红鲂属,银鲍、黄尾鲍、红鳞斜颌鲍及银飘鱼等,已成为赣江渔业捕捞的主要对象。
捕捞产量根据1936年《江西年鉴》记载,赣江各重要渔场捕捞鱼产量共约3.6万余担(合1800 吨),其中吉安县0.6万担(合300吨),峡江县0.2万担(合100吨)o 1949年,全区渔业捕捞产量610.4吨,至1957年,捕捞产量达到1750. 6吨,是1949年的2. 8倍。 1959〜1961年,由于公社化运动,把部分专业渔业队并入农业,搞渔农结合,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为了生存,渔、农在江河上进行掠夺性捕捞,至1961年捕捞产量达到4020.7吨。1962〜1965年酷渔滥捕现象得到了控制,赣江渔业逐步得以恢复。1966 ~ 1976年间,由于极“左”路线的冲击,捕捞业处于无政府状态,酷渔滥捕,渔业资源破坏,捕捞秩序混乱,捕捞产量严重滑坡,到1977年全区捕捞产量降为74& 3吨, 只及1957年的42.75%,是1965年的28.2%。
1978年以后,渔业管理机构恢复,渔民归队,同时加强水产资源的繁殖保护,制定相应法规,捕捞生产重新走上正轨,产量逐年回升,1980年达到1363.6吨,1990年达到3556吨,2000年达12481吨,是 1949 年的 20.45 倍。表9_6M 1949 ~ 2000年全地区捕捞产量统计单位:吨年份捕捞产量年份捕捞产量年份捕捞产量 1949 610.4 1967 2254.3 1985 1291.41950 720.3 1968 1896.7 1986 2959 1951 694.4 1969 1989.4 1987 2387.41952 767.7 1970 1846.2 1988 24112 1953 752.3 1971 1809.9 1989 2276 1954 923.6 1972 989.7 1990 3556 1955 1048.8 1973 1516.7 1991 3508 1956 1071 1974 1115.9 1992 4190 1957 1750.6 1975 1014.2 1993 4659 1958 2501.5 1976 1412.1 1994 7469 1959 2584.9 1977 748.3 1995 8369 1960 2725.2 1978 994.4 1996 9537 1961 4020.7 1979 871.1 1997 10680 1962 3669.4 1980 1363.6 1998 13615 1963 1656 1981 1249.3 1999 12856 1964 2606.9 1982 959.8 2000 12481 1965 2655.6 1983 1156 1966 2126 1984 1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