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渔业资源渔业水域全区有水面94877. 5公顷(合1423162. 5亩),按渔业用途分,有捕捞水面49526. 1公顷(合 742891.5亩),可养殖水面2855& 1公顷(合428371.5亩)。不可渔用水面16793. 3公顷(合251899. 5 亩)。
江河赣江境内河段长264千米,从南向北穿越区内7个县(市),大小支流从东西两侧汇入赣江, 总长6913千米,其中有禾水、乌江、泸水、孤江、蜀水等主要支流23条,总长1765. 9千米,江河总水面约 5.79万公顷。赣江及其主要支流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是主要的渔业捕捞场所;有些河段河面较宽敞,流速缓慢,具有开辟为养殖水域的条件。
卜水库全区有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37座,小(一)型水库172座,小(二)型水库967座,水库总水面 14895.8公顷。万安水库是区内最大的水库,库内有棉津、皂口等大型库汉5个,可养面达1375公顷。
K;-第六章渔业池塘全区有塘坝工程18915座,总水面池塘13472.6公顷,遍布全区广大农村的村旁、田间和丘陵山地之中。
渔业水质江河水质每年3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温均在15T以上。即鱼类生长期可达250天以上,其中水温22紀的最适生长期150天以上。水的pH值偏酸性,钙、镁离子含量适中,总硬度偏小属过软水;氨氮、总磷、总铁均在适宜值内,硅酸盐和溶解氧含量丰富。由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流入,赣江水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库水质集雨区内多农田和居民点,尤其是山林绵延,植被较好,水体营养物质的补充正常适中, 水体中主要化学性状均在渔业水质标准的适宜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水库搭棚建栏,实行立体养殖,有的水库畜禽养殖量过多,水质已经出现富营养化,有些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已相当严重。
池塘水质池塘水温适宜,鱼类摄食生长期长,有利于进行精养高产。水的溶解氧、硅酸盐含量丰富,总碱度、总磷、氨氮、总铁均在适宜范围之内。
饵料生物鱼类的饵料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低栖动物,他们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与鱼产量密切相关。区内的池塘、水库、江河等水域中,有浮游植物382种,以池塘最多,有288种;其次是水库,有165 种。有浮游动物195种,亦以池塘最多,有129种,水库次之,有97种。有水生维管束植物77种,底栖动物20多种。
鱼类资源全区有鱼类143种(含亚种),占江西已知鱼类的92.9%,占中国已知淡水鱼种类的18%。分隶于 12目24科,其中鲤科83种,占58%;鱸科13种,占9%;鍬科11种,占8%;鰭科6种,占4%;其余20科 4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騙、青、草、籬、鱒、虬鲍、鲂、鲍、蹶、绘、鳗、鳍、泥鍬等30余种。这些鱼类大多分布较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还有鯨鱼、鳗鲂、赤眼鱒、乌鳗、月鳗、斗鱼、黄皴鱼、黄角鱼、大银鱼、鳌条、砂鉤、吻夠、石腕、辫结鱼、麦穗鱼、棒花鱼、红鳍皺、黄鳏鱼等。
鲫鱼是区内名贵的海河汹游性鱼类,《本草纲目》载:“初夏时有,月余则无,故名鲫鱼。”它生活在海洋,到江河产卵繁殖。每年4 ~ 6月,由近海到吴淞口进入长江,溯江而上到区内赣江河段产卵繁殖。所产之卵顺水漂流而下孵化出鱼苗进入鄱阳湖自然育成苗种后岀湖口到长江入海育肥成长。新干县至吉安市90千米的江段是国内仅剩的规模最大的鲫鱼产卵场,中心产卵场则在峡江巴丘镇附近的江段中。 由于自然环境和水质因素,溯江而上的产卵鲫鱼数量减少,产卵场逐年缩小。20世纪60年代,鲫鱼年产量达1.5万千克,1974年是历史上最好的丰产年,鲫鱼产量达24990千克。但到1975年,产量急剧减至 7870千克,此后产量越来越少,资源日趋枯竭。至90年代,国家长江水产研究所曾在峡江江段连捕三年,一无所获。可见资源已寥寥无几,基本绝迹。鲫鱼肉细味美,经济价值很高。
此外,区内的珍稀鱼类还有中华药、长吻鱸,万安县渔民在赣江曾有捕获,但极少。中华詢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捕获后需放生,否则,将追究刑事责任。
其他水产动物大鋭又名娃娃鱼、狗鱼,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分布于宁冈、井冈山、遂川等地海拔300米以上的山谷清澈的溪流中,尤以宁冈县茅坪乡的水溪中数量较多。20世纪50年代年捕获量达400千克左右,而且个体较大,1956年当地群众曾捕获1尾重达18.4壬克。但到1985年禁捕的前几年,年捕获量仅100 千克左右,尾重多在1.5千克左右。大銳背面棕褐色,有大黑斑,躯干粗扁,尾侧扁,四肢短,皮肤光滑, 以鱼虾、蛙为食。肉味鲜美。由于酷渔滥捕,存量锐减,难觅踪迹。所幸宁冈县茅坪乡坝上村的个别农户及井冈山市水产场采取保护性措施,蓄养了不足10尾,体重大者7 ~8千克以上,小的也有3 ~4千克,如此才免绝迹,但仍然岌岌可危。20世纪80年代,宁冈县农业局曾在茅坪建场,采捕野生狗鱼进行人工养殖,驯养成功。但由于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性成熟难达同步,人工繁殖的技术难关尚未突破。
鳖又名甲鱼,脚鱼。分布于区内各种水域中,以鱼、虾、螺等为食。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高级滋补食品。鳖甲可入药,有滋阴补血等功效。
龟有两种,一为大头平胸龟,又名乌龟、草龟、山龟,背甲长10 ~ 12厘米,有三条纵走的隆起,背呈黑色或棕色,头颈侧面有黄色浅状斑纹,腹面略带黄色并有暗褐色斑纹,四肢较偏平,指、趾间有全蹊。 二为鹰嘴龟,头大呈圆锥形,颈短不能缩入甲壳,尾呈竹鞭形,长25 ~28节,前趾5爪,后趾4爪,爪锋利,上腭前端弯曲成锋利钩状,形似鹰嘴,下腭前端呈镰刀状,齿位于咽喉内。龟以植物、小鱼虾、蜗牛、 蠕虫、蚯蚓等为食。大头平胸龟分布广但数量很少,鹰嘴龟仅发现于遂川县碧洲乡的山涧溪流中。龟的腹甲称龟板,可作补药。
棘胸蛙又称石拐、石鸡,大者体长可达12厘米以上,皮肤粗糙。雄蛙背面有成行的长疣,胸部有大团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前肢粗壮,内侧三指有黑刺,在咽下有单个内声囊,有雄性线。雌蛙背部都是分散的小圆疣,腹面光滑,趾间全蹊。棘胸蛙生活于山区溪流下或附近岩石上,分布于井冈山、宁冈、永新、遂川、永丰、安福等地。体型较大,肉味鲜美,被视为山珍。
虎纹蛙体长可达10厘米以上,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皮肤粗糙,背面有许多疣粒,趾全蹊。生活于近山的旷野、水田、池塘、水沟等处,捕食昆虫、蚯蚓、蜘蛛以及小型蛙类。分布于全区各地。肉味鲜美,堪称佳肴。
蚌分布广,产于江河、池塘等水体中。蚌肉可食,壳可加工制作钮扣和工艺美术品,也可粉碎后作矿物性饲料。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是人工培育淡水珍珠的主要材料,经济价值很高。
螺种类较多,常见而分布较广的有圆田螺和螺姗,栖息于各种水域中。肉鲜美可食,亦可作鱼类和鳖的饲料,壳及肉均可作中药,药名田赢,有清热利尿功能。
第二节水产养殖养殖概况新中国建立前,区内水产养殖面积很小,产量很低。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区的养殖产量不到 500 吨。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水产养殖业实行扶持的政策,确立了“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方针。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水产养殖承包经营,取消水产品派购,放开价格,大力提倡科学养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水产养殖得到迅速发展。
养殖水面不断扩大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的养殖水面仅池塘,面积不到200公顷,到2000年,全区养殖水面扩大到28558.1公顷加上稻田养鱼面积达到3.7万公顷,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85倍。养殖水面的类型从单一的池塘发展到水库、河沟。稻田养鱼也由少数地区普及到全区12个县148个乡(镇), 面积达8500公顷。全区83%的可养水面都已养鱼,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殖品种不断增加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的水产养殖品种单一主要是草鱼、鮭鱼、鱒鱼和鲤鱼。新中国建立后,选育了当地特产优良品种万安玻璃红鲤,引进了东北银鲫、日本白鲫、彭泽鲫、团头鲂、罗非鱼、塘虱鱼、淡水白鳍、兴国红鲤、婺源荷包鲤、斑点叉尾鲍(原产美国)等多种新的养殖品种,还发展了泥锹、黄鳍、鳗麵、中华鳖、牛蛙、美蛙、虎纹蛙、福寿螺等特种水产经济动物的养殖和河蚌育珍珠。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由过去依靠从九江、鄱阳湖等地购买天然水花鱼苗,发展到人工繁殖,实现了就地繁殖、 就地培育、就地放养。 养殖产量迅速增长1952年全区养殖产量只有1346吨。2000年达到87863吨,是1952年的65 倍,年均递增9.1%。
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1949〜1980年,一直在0.29% ~ 1.44%之间徘徊,此后逐年上升:1985年为2.64% ,1990年为4.16% ,1995年为5.98% ,2000年为& 39% (按各个时期的不变价计算)。
50年间区内的水产养殖业经历了有起有落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至 I960年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和水面,并走上了集体化道路,贯彻了以养为主的方针,养殖水面迅速增加到16000公顷,养殖产量达到6421吨,比1952年增长337%,年平均递增20.2% ₒ二是从1961年至1978年的下降徘徊时期。这一时期在“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 农民从事渔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水产养殖被指责为“不务正业”、“走资本主义道路”,结果大量水面荒芜,到60年代末养殖面积减少到只有4200公顷,年均递减14. 3%,养殖产量仅有1043吨,年均递减19.9%,还不及1952年的产量;70年代初期虽有所回升,但一直徘徊在1500〜4000吨左右,未恢复到历史最高年产。三是从1979年至1981年的第二个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各级党政部门开始重视水产养殖,农村养鱼迅速恢复发展,仅3年时间,养殖水面就扩大到20300公顷,养殖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年水平。四是1982年以后进入大发展时期,党和政府强调水面和耕地一样重要,把渔业提到与种植粮食、饲养猪牛同等地位,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加大了水产养殖比重,放宽了政策,落实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取消水产品派购,全面放开水产品价格,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水产养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局面,养殖水面连续10年以每年667公顷的速度扩大,到2000 年已达34920公顷;养殖产量连续18年提高,创历史最高纪录,1984年首次突破1万吨,1986年突破2 万吨,1989年又突破了 3万吨,到2000年已达8. 8万吨,取得了连续18年稳定高速发展的好成就。
室2000年,全区有渔业村46个,渔业户23108户,渔业人口 185523人,渔业劳动力66324人,其中专业劳动力22273人。
养殖品种草鱼属半泪游性大型经济鱼类,栖息于水的中下层,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草食性,生长快。雌鱼4 ~5龄性成熟,雄鱼性成熟较雌鱼早1年。草鱼是区内的主要养殖鱼类,其产量占总产量的 34.6%。
青鱼体形与草鱼相似,吻稍尖,鳞大,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各鳍均为灰黑色,一般在水中下层栖息觅食,是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螺、虬蚌等为食。在“四大家鱼”(青、草、鏈、鱸鱼)中,其生长最快,个体最大,1年可达0.5 ~ 1千克,2年达1.5〜2千克,3年可达5千克以上。其肉质厚实,肥嫩鲜美,青鱼尾是名贵菜肴。但在单位养殖水面内的放养尾数不能多,一宜是池塘养殖的配角,因此产量不多。
縫鱼生活于水体上层,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性活泼、善跳跃,雌鱼3 ~4龄性成熟,雄鱼成熟期稍早。属大型经济鱼类,生长快,是区内的主要养殖鱼类,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5%。
鳞鱼又名花鏈、胖头鱼,属大型经济鱼类,栖息于水体上中层,性较和缓,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最大个体可达40 -50千克,生长快,是区内的主要养殖鱼类,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0%。鱒鱼头是名贵菜肴。
鲤鱼属定居性大型经济鱼类,栖息在水的底层,杂食性,喜跳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是主要养殖鱼类,其产量占总产量的12.5% ₀主要品种有万安玻璃红鲤、兴国红鲤、荷包红鲤、普通鲤鱼等。
万安玻璃红鲤鱼是江西“三红”的一个优良品种,其经多年精心选育,生物学性状稳定,经济性能进一步提高,已在全国推广养殖。是1963年万安县麻源垦殖场水产队在采购的长江鱼苗培育池中发现的,是鲤鱼的一种突变型。因其幼鱼阶段(体长在7厘米以内)鱼体透明,肉眼可透视内脏、鲍等器官,成鱼阶段鱼体透明度虽有所降低,但仍可透视鲍部轮廓,体色又多为红色,故名玻璃红鲤鱼。鉴于在自然条件下随机交配,后代体色不一,性状很不稳定。为发掘和培育养殖新品种,万安县、吉安地区和江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于1973年和1980年,把万安玻璃红鲤鱼培育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由吉安地区水产站、万安县鱼种场和江西大学生物系共同承担,在项目主持人彭金良同志的主持下于1983年完成项目任务,该成果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六代定向培育,品种性状基本稳定,所有后代群体鱼全部具备透明性状,全红个体占群体的83. 64% ,在一般饲养条件下,池塘每亩搭养60尾,两年制亩产成鱼44.5千克,一年制亩产23.95千克,群体生产效益明显,成为江西省培育的一个新的养殖品种,尤其适合在池塘及网箱中养殖。
鲫鱼是分布极广的中型经济鱼类,栖息于水底层,杂食性,肉质细嫩鲜美,但生长较慢,一般个体 100〜250克,大的可达500克以上,是区内主要的捕捞和养殖鱼类,其产量占总产量的6. 8%。主要品种有白鲫、银鲫、彭泽鲫。
团头鲂(武昌鱼)体高而侧扁,呈菱形,头短小,草食性、抗病力强、性较驯、易捕捞、生长快,并有肉嫩、味美等诸多优点。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已在全区广为养殖。
斑点叉尾飼又称美国飆鱼、美洲鲍:,于1993年引进吉安。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易加工。其性成熟年龄为3〜5龄,繁殖季节为5 ~ 7月份,繁殖适温为22 ~30T,最适温度为20 ~28七。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广,适宜池塘养殖,也可进行工厂化、网箱养殖。池塘单养亩产300千克以上,网箱产量50千克/立方米以上,平均个体重750克左右。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
鱼苗繁殖境内主要养殖鱼类的青、草、鏈、鱸鱼苗。1962年以前主要从江西的九江、鄱阳或湖南的湘江、衡山一带购买天然水花鱼苗。新中国建立前,由于交通不便,每年清明过后,各地鱼苗养殖户就要开始打点行装,准备长途跋涉到外地购买鱼苗。鱼苗购回来后,放入预先清整好的小池子(小土池)里培育。开始投喂豆浆和鸡蛋黄,一个月后改喂菜枯等,培育成夏花、冬片鱼种再出售。
鲤鱼的人工繁殖历史较早。清嘉庆年间(1796 - 1820)就有文字记载,但鲤鱼作为养殖鱼类,在 I960年以前主要还是自然繁殖,人工育苗者少。1960年以后,农业主管部门派出渔业技术人员到各地大力开展鲤鱼人工繁殖试验、示范,就地采苗,就地育种,全区出现了大搞鲤鱼人工繁殖高潮。1962年全区繁殖鲤鱼苗0.6亿尾,缓解了当时养殖所需鱼苗的紧张状况。
同年,泰和县鱼种场陈文森、刘俊美等开始进行家鱼人工繁殖试验,1964年试验成功,在区内首次孵化鏈鱼苗18万尾。1964年,吉安市后河管理所人工孵化青、草、鏈、鱸四大家鱼成功,当年产苗近100万尾。1965年,吉水、吉安、万安、遂川四县人工孵化四大家鱼苗相继获得成功,吉水县孵出鏈鱼苗200多万尾,吉安县孵化出草鱼苗150余万尾。同年,泰和县人工孵化鱒鱼苗种成功。从此,区内结束了长途跋涉到外地购买天然鱼苗的历史。
80年代末期,吉安地区水产站筹集近百万资金,对全区家鱼人工繁殖设施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扩建老场,兴建新场,推行自流进卵和内出水孵化工程技术。到1990年,全区有鱼苗繁殖场24个,拥有产卵池43个,孵化环道111个,可投产亲鱼3636尾,后备亲鱼2148尾,人工繁殖草、鏈、鳍鱼苗7.5亿尾, 吉安、遂川、泰和、永新县鱼种场,年孵化四大家鱼苗在1亿尾以上。吉安县1994年突破2亿尾,全区鱼苗不但自给有余,还销往新余、樟树等地。
中华鳖(甲鱼)苗繁殖:1994年吉安市长塘乡就有甲鱼专业养殖户10余户,他们大多采用温室养殖, 自繁自育。1996年,甲鱼养殖盛行,苗价每只30余元,刺激了繁殖生产大发展,仅长塘一个乡,年孵化甲鱼苗15万只以上,甲鱼苗不但自给,还销往上海、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当时全省甲鱼养殖现场会在吉安市召开,被誉为“京九甲鱼第一市”。
鱼种生产清乾隆年间,安福县甘洛乡的徐家、刘家村就有放养水花鱼苗培育鱼种的习惯。每年夏初,青壮年成群结队,肩挑油勢,远涉湖南湘江、衡山等地采购水花鱼苗,运回当地自行培育成夏花或冬片鱼种出售。
吉安县是鱼种生产较集中的地区,清代以后新安、田心、河东等地大量渔民到九江贩运鱼苗,用以培育鱼种。据1941年出版的《吉安县志》记载,该县从九江运回鱼苗后即“倾入预先整备之方形蓄水池中, 每日仍喂以熟鸡蛋黄,俟鱼苗长成一二寸乃捞取分别挑运各村出售,于是人工养鱼渔场星罗棋布于乡间矣”。
1940年3月,江西省政府在泰和县建了全省第一个国营养鱼实验场,这是境内最早专业生产鱼苗、 鱼种的实验场。
新中国建立后,区内除吉安县的新安、田心、河东(后划归吉安市管辖),安福县甘洛的徐家、刘家之外,还有吉水县的阜田,泰和县的南溪,永新县石桥乡的白鹭和樟观村,家家户户养鱼种,鱼种收入占家庭收入近三分之一。尤以河东枫塘村鱼种生产经验丰富,鱼种质量闻名遐迩,鱼种收入占家庭收入近一半。1956年,中共江西省委在《关于发展渔业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指示》中,提岀“为了妥善解决鱼苗、鱼种的供应问题,各地应当有计划地在适当的地方建立鱼种场,负责供应附近地区的鱼苗、鱼种,有条件的合作社也可以建立小型鱼种场”。从此,由国家投资或扶助在全区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国营和集体鱼种场。为了加强鱼种生产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吉安专区1959年设立了吉安鱼种站,全区专业鱼种场发展到9个,加上乡级小型鱼种场17个,全区共拥有鱼种池1080亩,鱼种生产量达到1100万尾。由于县、乡鱼种场的相继建成,使鱼种生产由过去主要依靠个体生产转为由国营和集体鱼种场生产。到70 年代,全区各县和重点公社、大队基本上都建立了鱼种场。吉安县云楼公社鱼种场属较早的乡办鱼种场,有鱼种培育池32.5亩,亲鱼培育池17.6亩,孵化环道5个、产卵池2个。
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鱼种生产专业户、专业村不断涌现。鱼种生产出现以鱼种场为骨干、个体养殖户为基础的生产格局。1992年在万安县建立了万安玻璃红鲤鱼原(良)种场; 在吉安县建立了长江四大家鱼良种场;1995年在峡江县建立了美国斑点叉尾飽良种场。2000年全区生产鱼种41133万尾,是1985年的3.9倍。体长16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占鱼种总数的25%以上,从鱼苗到冬片鱼种的成活率由过去的35%提高到52%。
鱼种培育场所: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以池塘(鱼种池)和稻田为主;70年代出现用网栏、土栏、竹箔栏等拦堑库汉、河沟培育大规格鱼种;80年代出现用网箱培育鱼种,每个网箱体积为60立方米,每立方米投放夏花300尾至350尾海箱投放18000〜21000尾,养成10厘米以上的冬片1万尾以上,成活率均在80%左右。进入90年代,用池塘、小型水库高密度培育鱼种,并采用全价配方鱼种专用料,根据不同的品种、规格大小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培育出来的鱼种规格一致,体质健壮,成活率高,可达90%以上。由于加装了增氧机和采用自动投饵机,提高鱼种的保险系数,减小了劳动强度。各地还推广成鱼塘套养鱼种的方法,既满足了池塘养殖对品种规格的不同要求,又解决了山区和边远地区养鱼的苗种来源。
鱼种销售渠道:自1993年起,全区各地的苗种除散养散销外,还自发建立起多个鱼苗集散场所。如泰和县的南溪、遂川县的于田,吉安市河东乡的枫塘、麻家、刘家、邓家等村都建立了鱼苗集贸市场。 1999年,吉安地区水产站在河东乡枫塘村开发水面6.7公顷,作为全区示范性的苗种购销集散场所。
池塘养鱼区内池塘养鱼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不是作为一项主业,只是在门前屋后池塘里放养少许鱼种,任其自然生长,自养自食。新中国建立后,池塘养鱼面积逐渐增多,但产量较低。1978年后,全区实行了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办鱼种场,五级(公社、大队、生产队、作业组、社员私人)养鱼。1987年后,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重视渔业生产,把维修、改造鱼塘列入冬季农事活动和建设文明村的重要内容,要求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漏水塘改保水塘,使低产池塘的养殖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养殖水平。90年代初期,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很多农户把耕地挖成池塘,池塘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到2000年,全区池塘养鱼面积244462亩,占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的46. 7%,池塘养鱼产量达61216 吨,占全区水产总产量的61%,池塘单产亦出现了大幅增长。
表9-6-1 1978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池塘养鱼面积、产量统计年份养殖面积(亩) 产量(吨) 单产(千克/亩)1978 72760 2265 31 1985 165149 10239 62 1986 189630 16365 86.3 1992 207221 28998 139.9 2000 244462 61216 250.4 为了大面积提高池塘养鱼水平,吉安地区水产站从1986年开始连续7年在全区开展池塘养鱼丰产技术示范活动。主要推广池塘改造、鱼种投放、综合养鱼、鱼病防治、投饵施肥、轮捕轮放等先进实用的科学养鱼技术。
是年建立丰产塘1.2万亩,亩产356.2千克,比上年增长56. 5% ;1988年丰产塘达到2.1万亩,亩产 382.3千克,比上年增长21.2%。该项成果荣获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三等奖。
水库养鱼全区有水库面积14895. 8公顷(223437亩),占可养水面28558. 1公顷(248371. 5亩)的52. 16%。 2000年水库养鱼产量2. 16万吨,占养殖产量21.5%。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区掀起大兴水利高潮,许多大小水库相继建成。由于建库初期库内植物水淹后形成了丰富的腐植质,为鱼类生长提供充足的有机养料,籬、舖鱼和草鱼产量较高。但由于当时捕捞技术和捕捞工具落后,有鱼捞不上来的现象普遍存在。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水库中的腐植质逐渐被消耗,加上“文化大革命”冲击,各级水产管理机构处于瘫痪状态,许多水库出现摺荒,鱼产量逐年下降,水库养鱼面积也逐年减少。
8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级水产管理机构逐渐恢复,生产秩序渐趋正常,大多数大中型水库成立了鱼种场,开挖鱼池,人工繁殖鱼苗,建立鱼种基地,形成从鱼苗到鱼种再到成鱼的一条龙生产。水库渔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如吉安县银湾桥水库有水面3148亩,鱼种池22亩,亲鱼池14.5 亩,孵化环道4个,产孵池3个,1985年孵化四大家鱼苗4761万尾。
进入90年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水库渔业的发展:在政策上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制、 拍卖水面使用权等生产责任制;在资金上,财政给予一定扶持,银行实行低息贷款,各有关单位如农业开发办、老建办等相继投入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技术上实行立体开发,渔牧结合,发展“三网”养鱼, 开展“丰产库”示范活动,大大加快水库养鱼的发展步伐。1985年全区水库养鱼面积17.96万亩,产量 0.27万吨,占全区养殖产量的16.6%,平均亩产15千克。2000年全区水库养鱼平均亩产提高到78. 6 千克,比1992年提高166.4% ₀ 水库养鱼主要采取增殖与养殖相结合,粗养和精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一般小型水库和库湾以精养为主,大中小型水库以人工放养和增殖相结合。银湾桥水库属中型水库,面积3148亩,1995年平均亩产H4千克。白云山水库属大型水库,面积8147亩,1987〜1996年平均亩产34. 5千克,均达高产水库。
从80年代开始,在水库发展“三网”养鱼。2000年,万安水库养鱼网箱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投放大规格鱼种;坝拦库湾面积2800余亩,平均亩产230千克。
地区水产站从1987年开始,连续6年在小型水库开展“丰产库”活动,要求亩产达200千克以上。 全区共建立丰产库2万亩,养殖技术上主要采取投放大规格鱼种,投喂一定量的精饲料,以籬、鱸鱼为主的水库施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鱼病防治上以防为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平均亩产达到206千克,泰和县有的小型水库亩产达到300多千克。
立体开发、渔牧结合也是90年代区内水库养鱼较为普遍的养殖模式。养猪或养禽与养鱼、种果树相结合,相互促进,大大提高了鱼产量和养鱼户的经济效益。如吉安市的官溪水库,山上种柑橘80亩, 岸边养猪1000头,水库养鱼最高年份亩产达到211千克。吉安县的李春根有2个猪场均建在水库边,实行渔牧结合,每年生猪出栏上万头,鱼产量280吨。
稻田养鱼区内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遂丿11、万安等县。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水产养殖新技术的普及,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稻田养鱼逐步推广,面积日益增加。2000年,全区稻田养鱼面积达126746亩,产量达 3992万吨,主要分布在遂川、万安、泰和、吉水、吉安等县。稻田养鱼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种,主要包括青、草、讎、鱒、鲤、鲫等。稻田养鱼有稻鱼并作、稻鱼轮作、稻鱼间作三种形式。
稻鱼并作,就是在同一田块种稻和养鱼同时进行。这种耕养方式的面积约占全区稻田养鱼总面积的67%。有三种养殖方式:专养鱼种、鱼种与商品鱼混养和专养商品鱼。以专养鱼种最为普遍。遂川县水产站1984年开展的稻田养殖草鱼鱼种试验,平均亩产鱼种102千克,居全区第一,省水产局多次在遂川召开稻田养鱼现场会。
稻鱼轮作,就是在一块田内种一季稻,养一季鱼,轮换种养。这种耕养方式的面积约占全区稻田养鱼总面积的18%,多分布在丘陵山区。其特点是养殖时间长,有7 ~ 8个月之久,养殖生态条件类似池塘,主要养殖商品鱼。 , 稻鱼间作,就是利用上年二季晚稻收割后,下年早稻播种前的空闲时间养鱼。这种耕养方式的面积约占全区稻田养鱼总面积的15%,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其特点是养殖时间短、见效快,主要是以培育夏花鱼种为主。
从80年代开始,全区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认真总结各地稻田养鱼经验,开展科学试验和丰产技术示范活动,逐步改进了稻田养鱼方法,并解决了稻鱼共生互利问题。先后推广了在田中开十字沟、田字沟、作鱼溜和垄稻沟(田中开沟作垄,垄上种稻,沟里养鱼)等方法。1985年在遂川县开展的沟池、沟垄式稻田养殖草鱼鱼种丰产技术示范,面积4200亩,平均亩产鱼种达138千克,稻谷平均增产5%〜 10%,每亩增收980元,获得稻、鱼双丰收。该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并荣获省(部)、地级科技成果奖。
表9-6-2 1978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稻田养鱼面积、产■统计年份养殖面积(亩) 产量(吨) 单产(千克/亩)1978 4250 40 9.4 1985 9208 131.7 14.3 1986 20142 375 18.6 1992 71485 1481 20.7 2000 126746 3992 31.5 河蚌育珍珠 20世纪70年代初,吉安市、新干、吉水、吉安、泰和等县和吉安地区水产场(原名吉安地区水产科学研究所)先后从九江赛湖、南昌、鄱阳等地购进三角帆蚌和皱纹冠蚌,或利用本地的背角无齿蚌进行育珠试验获得成功。珍珠产量:1973年吉安县1.5千克,吉水县3. 5千克;1974年泰和县1. 5千克,1976年吉安市3千克。70年代中期以后,永丰、万安、遂川县也先后进行河蚌育珠试验,均获得成功。
到80年代初期,全区兴起了河蚌育珠热潮,1982年有育珠点46个,育珠水面1000余亩,1986年珍珠产量达648千克。当时,区内珍珠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是吉安市。1982年,该市珍珠生产发展到广丰、年丰、先锋、北门、岔路口、军民(即今凤凰洲行政村)等大队及后河管理所冰产科学研究所等30多个单位,年产珍珠达150多千克。广丰大队第二生产队珍珠生产数量多、质量好,连续三年获全省珍珠质量评比第一名。该市珍珠生产所用的河蚌,开始几年是从九江、鄱阳等地购进。1987年 11月吉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进行人工繁殖三角帆蚌试验成功,结束了依靠购买外地河蚌的历史。此后, 由于受国际珍珠市场影响,销路不畅,价格波动又大,导致全区珍珠生产下跌,1987 ~ 1990年徘徊在年产150千克左右。进入90年代,生产发展,产量大增。2000年全区珍珠产量达2550千克,比1993年的 172千克增长13. 83倍。
病害防治 “养鱼不发瘟,富得要发昏”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充分说明了鱼病防治在整个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性。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放养密度较小,水产养殖病害相对较少。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养殖单产的增加,鱼病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地预防水产养殖病害发生,减少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专区、县水产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广鱼病防治新技术,产生了积极的效果。1985、1986年地区、各县(市)水产站相继开设了鱼病门诊部,开方供药,有效地提高了鱼病防治技术水平,降低了死亡率,增加了产量。
水产养殖病害有近百种。境内常见养殖鱼类病害有20多种,危害较大的是草鱼“老三病”(即肠炎、 出血、烂鲍、)、白尾病、打印病等细菌性病害,中华鳗、锚头鳗、颯、小瓜虫、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四大家鱼、鲫鱼的水霉病等真菌类病害,草鱼出血病,鏈鱼、舗鱼、鲫鱼、飆鱼等的病毒性病害,以及由藻类营养搭配不平衡所引起的非病害入侵而产生的疾病。在上述5类病害中,以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占多数, 约占总发病率的70%以上,其中尤以草鱼“老三病”及出血病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造成的损失占渔业总产值的20%以上,有时高达50% ;其次是病毒性疾病,如鮑鱼出血病、甲鱼出血病等对特种水产养殖亦有较大影响。
鱼病防治药物较多,包括中草药、西药等化学合成药品。常用杀菌消毒药物包括氯制剂、漠制剂、碘制剂、季镀盐四类,在养殖过程中使用较为广泛,用量较大,对细菌性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有效控制和预防草鱼病害的发生,区内从80年代起就开始推广使用草鱼免疫灭活疫苗预防草鱼出血病及“老三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草鱼注射了疫苗后成活率可达80%以上,高的达95%。这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尤以泰和县为最好,其草鱼免疫防疫率达70%以上。在推广使用西药等化学合成药物的同时,大力推广使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常用的中草药包括槟榔、三黄粉、五倍子、大蒜、松毛等。 90年代吉安地区水产站创办了吉安地区鱼药厂,研制生产了中成药鱼用浮颗粒药饵,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用药方法上也有很大改进。全区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借鉴各地经验,并通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 对用药防治鱼病采用了较多方法,常见的方法有全池泼洒法、挂篓挂袋法、拌饵投喂法、药饵投喂法、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法。
特种水产养殖 20世纪60年代起,区内开始养殖一些过去无人工养殖的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如鳖(甲鱼)、蛇、龟、牛蛙、泥鍬、黄鳍、鳗鱼(白鳍)、嫩鱼、月鳗、中华绒螯蟹等。
60年代中期,永丰县开始引进牛蛙试养。1973年,万安县引进古巴牛蛙试养。1975年,泰和县从上海崇明岛引进中华绒螯蟹100万只在县鱼种场试养,当年个体重量达150克。但因放养池未搞好,多数蟹随水逃走,有的冬季打洞穴居,收获甚少。1976年,新干县鱼种场进行过甲鱼的人工孵化繁殖。1977 年,吉水县开始进行人工养殖甲鱼试验,放养270只,自然繁殖幼鳖150只,产量175千克。1981年以后,永新县出现了不少养殖毒蛇、黄鳍、泥鍬的农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未形成规模。1986年,遂川县也有人试养毒蛇、乌龟。1990年,遂川县又从南康县引进牛蛙试养。1991年,新干县塘头乡十里村、七琴乡钱塘村2户农民开始人工养甲鱼。获得成功后,甲鱼养殖在该县形成高潮,每年繁殖甲鱼幼苗50 万只。后因价格暴跌,养殖户减少。
中华鳖(甲鱼)养殖1992年吉安地区水产站开始重点抓甲鱼的人工繁养工作。1995年吉安市成立特种水产管理局,使以甲鱼为龙头的特种水产养殖有序发展。该市甲鱼养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6年,由囤养野生甲鱼向人工繁殖甲鱼转轨。1992年冬,黄宗顺、傅显祖、萧海清、罗长元等收购野生甲鱼囤养。1993年开春后,发现甲鱼产蛋,通过技术摸索,成功地实现了人工孵化甲鱼幼苗。当年建成了白塘乡吉南、长塘镇荷洁两个甲鱼养殖场,面积3.33公顷。1995年,全市甲鱼养殖面积达40公顷,繁殖甲鱼幼苗50万只,产商品甲鱼48吨。其中:黄宗顺扩建了兴桥镇秀江甲鱼场,面积5.6公顷;傅显祖、萧海清、罗长元、罗生根等在长塘荷洁也扩大了甲鱼养殖面积9. 66公顷,形成了长塘集中连片20公顷的甲鱼基地。1996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了长塘甲鱼基地。
第二阶段:1996〜1997年,由人工繁殖种苗为主向温控式养殖商品甲鱼为主转变。1996年,全市甲鱼养殖面积60公顷,年产商品甲鱼103吨,繁殖甲鱼种苗160万只。1997年,产商品甲鱼150吨,繁殖甲鱼种苗250万只。
第三阶段:1998 ~ 2000年,由温控室专门养殖向池塘鱼鳖混养转变。养殖面积由60公顷降至 44.66公顷,甲鱼产量2年均维持在160吨左右。在甲鱼价格下跌,温控式养殖成本过高的情况下,鱼鳖混养是提高甲鱼养殖效益,维持甲鱼规模养殖的有效途径。
鳗鱼(白鳍■)养殖1996年,吉安市水产试验场在长塘镇茅山村开发鳗鱼养殖场2公顷。同年,福建客商杨辉在市菜科所建立了一个鳗鱼养殖场,面积2公顷。1997 ~ 1999年,全市年产鳗鱼均为80吨左右。1997年,新干县城上乡和沂江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鳗鱼养殖,建成鳗鱼养殖场2个,面积6. 67公顷,年产鳗鱼100吨。1997年全区建成控温式养鳗场17个,年饲养量近1000万尾。
表9-6-3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水产品养殖情况一览年份养殖水面面积养殖产量珍珠产量鱼苗产量鱼种产量 (公顷) (吨) 仟克) (万尾) (万尾) 1949 --- 1024.6 1956 --- 3426.2 1958 10612 4690.6 1979 16617 4866.9 1987 26399 25971.6 1993 29408 41594 172 112221 228901994 31881 53152 1640 115384 262011995 32559 59018 3412 122842 298891996 32784 66348 3731 129670 311311997 33832 73363 7110 132090 333761998 33972 76428 2700 139350 409651999 34597 82217 2495 127474 401472000 34920 87863 2550 142950 41133注:养殖水面面积含稻田养鱼面积。 养鱼饲料 20世纪50代前,境内养鱼饲料为:鱼苗、鱼种以蛋黄、面粉、糠鉄为主;成鱼以栽水草、割旱草、人畜粪为主。
50年代后期,随着养鱼事业的发展,各渔场从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请进不少养鱼技工,带来不同的饲养方法,如江苏、浙江的豆浆培育鱼苗法,广东、广西的大草培育鱼苗法,并迅速在全区推广普及。 在成鱼饲养方面,1970年以后,各地陆续引种象草、苦莫草、苏丹草、宿根黑麦草等高产青饲料喂养草鱼, 特别是黑麦草和苏丹草,产量高,质量好,广为种植,使草鱼饲料由过去采割天然的水、旱草逐步转为人工种植青饲料为主。此外,还开始试用化肥养鱼。进入80年代,人工配制的鱼用配合饲料开始在全区推广使用。
境内的鱼饲料,除水域中天然生长的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外,常用的人工饲料有以下几类。
青饲料历来是养鱼的主要饲料。常用的水生植物有芜萍、小浮萍、紫背浮萍、苦草、马来眼子菜、 轮叶黑藻、小茨藻、金鱼藻、菱角叶等;陆生植物有狗尾草、稗草、车前草、马鞭草、燕麦、野萬苣及蔬菜的茎叶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种植水生植物喜旱莲子草、水花生、水浮莲、凤眼莲(水葫芦)和陆生植物黑麦草、苏丹草、象草、苦荚菜等。20世纪末大量种植的青饲料主要是宿根黑麦草、苏丹草和苦荚菜, 每亩年产鲜草达5000〜10000千克,每10 ~ 15千克草可长0.5千克鱼。遂川、万安还普遍种植芜萍 (沙瓢),用于饲养草鱼种。
精饲料包括谷实类的黄豆、稻谷、麦子、玉米等;饼鉄类的豆饼、菜籽饼、棉籽饼、糠饼、芝麻饼、花生饼、米糠、麦鉄等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糟渣类的豆渣、粉渣、酒糟、粮糟等。以往很少用精饲料养鱼,即使用也是喂养鱼苗、鱼种和亲鱼,养成鱼主要是青饲料和人畜粪,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量使用精饲料养鱼。
配合饲料按养殖鱼类的营养需要和饲料的营养成分,将多种精饲料按比例配合、加工制成。区内使用配合饲料始于70年代末,开始多是使用混合饲料,将各种精饲料原料粉碎后拌和而成,以后逐渐发展到颗粒饲料。配合饲料已经在生产中显示出优越性,城郊和精养高产水面使用愈来愈多。80年代末建立吉安地区鱼禽饲料厂,开始生产鱼用全价料。此后,配合饲料也从简单的人工拌和发展到科学配方,产品有粉末饲料、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不仅有饲养鱼种、成鱼的饲料,也有结合防治鱼病的药用颗粒饲料。至2000年,全区各地推广全价饲料养鱼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年推广使用量已达1500吨。
粗饲料如稻草、蚕豆秆、玉米秆、玉米芯、谷壳、花生壳等,50年代饲料紧缺时,有的地方曾用来喂鱼,但此后.很少使用。
粪肥条是境内养鱼的传统饲料和肥料,它不仅可作为肥料培育浮游生物饲养鯉鱸鱼及各种幼鱼, 还是鲤鱼、鲫鱼、罗非鱼等鱼类的直接饲料,因为粪类中含有一部分未被消化的有机物质,如新鲜鸡粪中有30%未被消化的饲料,可以被鱼类直接摄食。有的还用粪类和其他饲料制成配合饲料喂鱼,效果很好。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渔牧结合方式,就是用精饲料喂猪、鸡、鸭,其粪便养鱼,大大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节水产捕捞捕捞水域、鱼类与产量捕捞水域全区水域总面积为94877.5公顷,其中捕捞水域49256.1公顷,占水域总面积的52. 2%。赣江是区内主要的天然捕捞水域,在区内的河段,全长264千米,水域面积292. 85平方千米(合29285公顷,439275市亩)。该河段支流较多,其中万安县境内有良口河、遂川河、通津河;泰和县内有泉江、蜀水; 吉安县内有孤江、富水、禾川、泸水、文石河、同江;吉水县内有乌江、孤江、同江、岐水;峡江县内有沂江、 黄金江、盘龙江、象口水;新干县内有湧江河、沂江河、湄湘河等。
捕捞渔场赣江在区内由南向北流经地域有中山、丘陵、盆地、峡谷等地形,形成许许多多的天然渔场。区内主要渔场有:新干县东湖滩、沂江口滩,县城码头的菜园子滩,城头的豆腐滩,三湖镇的三湖滩; 峡江县巴邱乡的野鸡庙滩,埠民乡的宋家滩,仁和镇的仁和滩,水边乡的樟口滩;吉水县文峰镇的文石滩,白沙乡的白沙邑滩,富滩乡的富口滩,新市乡的新市滩,八都镇的住歧滩;吉安(含吉安县和吉安市) 的火烧洲滩,花子滩、禾川滩;泰和县城头的南门滩,狗子脑滩,沿溪渡的沿溪渡滩;万安县窑头乡的窑头滩,百嘉乡的花生滩,罗塘乡的罗塘湾滩,棉津乡的棉津滩,武术乡的武术滩,良口乡的良口滩等;共计捕捞渔场总面积为80.2平方千米(合8020公顷,120300市亩)。
鱼类产卵场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鏈鱼、鱸鱼)产卵场,分布在泰和、吉安、吉水、峡江和新干5县 16大产卵场,其中以泰和县的沿溪渡、狗子脑滩;吉安县的七姑岭滩,火烧洲滩;吉水县的雷滩、同江湾滩;峡江县的宋家滩、肖家滩、陈家滩、野鸡庙滩;新干县的长排滩、三湖滩为主。
鲫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新干至吉安一带赣江江段。每年的5 ~ 6月份,鲫鱼由海入长江进入鄱阳湖,上溯到赣江的新干、峡江、吉水、吉安段繁殖产卵,至8 ~10月幼鱼在鄱阳湖育肥后,又成群出湖进江入海。
团头鲂、鲤鱼、鲫鱼、蹶鱼和黄鱼等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峡江、吉水、吉安赣江江段,每年惊蛰至清明前后,水温上升,江水上涨,特别是雷雨天气,以上鱼类到草洲或浅滩处产卵,此类鱼卵多为黏性卵、沉性卵,鱼卵黏附在小草或沉积在浅滩沙石底部繁殖孵化。
捕捞鱼类种类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1982 ~ 1983年对赣江鱼类调查结果,赣江鱼类有118种(含亚科),隶属于11目22科、74属,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总数的58. 5%,其次为鲤科 9.3%、鍬科5.9%、鮪科5.1%、醍科、鲂科、塘鳗科、鍛虎鱼科、蚪科和鳗科等各占1.7%,其余11科占 9.3%₀ 赣江鲤科鱼类中,以鏈亚科和鲂亚科最多,各占鲤科鱼类的23.2%,其次是雅罗鱼亚科和鳍皱亚科, 各占14.4%,鲍亚科占8.7%,鲍亚科占7.3%,鲤亚科、鍬亚科、瞅觥亚科和讎亚科各占2.9% ,其中不少是国内江河平原区的特产鱼类,如青、草、籬、鱒、鲍、骗、鲂、红鳍鲂、红鲂属,银鲍、黄尾鲍、红鳞斜颌鲍及银飘鱼等,已成为赣江渔业捕捞的主要对象。
捕捞产量根据1936年《江西年鉴》记载,赣江各重要渔场捕捞鱼产量共约3.6万余担(合1800 吨),其中吉安县0.6万担(合300吨),峡江县0.2万担(合100吨)o 1949年,全区渔业捕捞产量610.4吨,至1957年,捕捞产量达到1750. 6吨,是1949年的2. 8倍。 1959〜1961年,由于公社化运动,把部分专业渔业队并入农业,搞渔农结合,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为了生存,渔、农在江河上进行掠夺性捕捞,至1961年捕捞产量达到4020.7吨。1962〜1965年酷渔滥捕现象得到了控制,赣江渔业逐步得以恢复。1966 ~ 1976年间,由于极“左”路线的冲击,捕捞业处于无政府状态,酷渔滥捕,渔业资源破坏,捕捞秩序混乱,捕捞产量严重滑坡,到1977年全区捕捞产量降为74& 3吨, 只及1957年的42.75%,是1965年的28.2%。
1978年以后,渔业管理机构恢复,渔民归队,同时加强水产资源的繁殖保护,制定相应法规,捕捞生产重新走上正轨,产量逐年回升,1980年达到1363.6吨,1990年达到3556吨,2000年达12481吨,是 1949 年的 20.45 倍。表9_6M 1949 ~ 2000年全地区捕捞产量统计单位:吨年份捕捞产量年份捕捞产量年份捕捞产量 1949 610.4 1967 2254.3 1985 1291.41950 720.3 1968 1896.7 1986 2959 1951 694.4 1969 1989.4 1987 2387.41952 767.7 1970 1846.2 1988 24112 1953 752.3 1971 1809.9 1989 2276 1954 923.6 1972 989.7 1990 3556 1955 1048.8 1973 1516.7 1991 3508 1956 1071 1974 1115.9 1992 4190 1957 1750.6 1975 1014.2 1993 4659 1958 2501.5 1976 1412.1 1994 7469 1959 2584.9 1977 748.3 1995 8369 1960 2725.2 1978 994.4 1996 9537 1961 4020.7 1979 871.1 1997 10680 1962 3669.4 1980 1363.6 1998 13615 1963 1656 1981 1249.3 1999 12856 1964 2606.9 1982 959.8 2000 12481 1965 2655.6 1983 1156 1966 2126 1984 1481.7 捕捞队伍在农业合作化以前,渔民从事捕捞生产,均为单家独户进行。1950年全区渔业捕捞劳动力487人, 渔船576艘。在专业捕捞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连家船”渔民,数量约564户,大多数使用1吨左右的小船,一船一户,以船为家,劳动吃住都在船上,渔船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从事分散的生产活动。在农业合作化期间,全区90%以上的捕捞渔民参加了渔业生产合作社。1966 - 1975年,江西省农业部门先后向吉安地区拨出专项资金25. 8万元、木材445.5立方米,用于连家船渔民建房和添置生产工具,先后在吉安、万安、泰和、峡江、吉水、新干等县和吉安市建立43个专业渔业村,基本完成了“连家渔船”的改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区捕捞渔业生产队,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取消派购,放开价格、自捕自销、多捕多得,极大地调动捕捞渔民的积极性,捕捞队伍稳步发展。1980年,渔业劳动力1068 人,渔业机动船678艘,载重量1042吨;1990年渔业捕捞劳动力1480人,机动船715艘,载重1213吨,总动力2037马力;非机动船389艘,载重388吨;2000年,渔业捕捞劳动力2040人,机动船712艘,载重量 1996吨,总动力2351马力,非机动船291艘,载重量199吨。
渔具渔法渔具种类境内的水产捕捞生产历史悠久,渔具渔法多种多样。据1935年《江西之实业调查与统计》记载:“沿河捕鱼方法多为网捕、钩捕、鹘鹅捕、装捕与药捕等,网捕获量最多、应用最广,网之材料用麻线,麻线网需经猪血浆染制晾干方可使用,使用寿命颇短,多为二三个月。网之种类也颇多,形状各异,以其使用人数可分为单人用网及团体用网。钩捕有两种,一为使用单钩,为个人垂钓,获鱼甚少;一为将多数钩装系于绳索上,每次获鱼较多。钩多以铁丝制成,曲钩锐利,大小不一,须附以饵。鹅鹅捕就是渔户饲养鹘鹅十或数十只,乘以竹筏,一叶飘浮,水深滩急,倏忽上下,随处取鱼,远非渔网钩所及,每渔夫一日可得数十斤,亦颇可观。装捕为使器具之装置,诱鱼入殼。药捕法以植物药料置于水中,鱼毙则捞之,法最简捷,鱼味稍逊。此外,尚有使用武器如铁叉、火器捕鱼者,获量更少。” 1959 - I960年间,吉安专署农业部门对沿河的渔具进行实地调查,查明各种渔具共35项,依据其结构和作业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网具类、钓具类、杂渔具类及特种渔具类四种。
网具类网具类包括:刺网、围网、大拉网、网餅、罩网、敷网六种。
刺网是一种长方形网具,作业时将若干网片互相连接,拦截鱼类,使鱼刺入网具或被网衣缠绕。刺网按其结构而分,可分为单层刺网、三层刺网和框刺网三种。
围网是一种长条形网具,上纲装配浮子,下纲装配沉子,当发现鱼群,迅速放网围成圆形,使网很快垂直展开呈圆形网壁,将鱼群网住,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将网收起,捕鱼上船。20世纪70年代,沿江渔民秋冬季节,使用此网捕获中上层鱼类。
大拉网是一种较大型的渔具,它由网衣、浮子、沉子及拉纲等组成,长达500至5000米不等。其捕鱼原理与围网类似。不同之处是围网起放网均在船上进行,而大拉网利用船只向水域作圆形投放,两端靠岸,放完网后在岸边进行收网,逐渐缩小包围圈而达到捕鱼的目的。沿江渔民一般每年农历9月至翌年的2月使用此类网具作业。
网餅是用聚乙烯网片联结成一定形状的网箱,再配以垣网,大小墙网,倒网等组成一个陷阱式渔具, 以毛竹插入湖中作为网筋的支架,设置在鱼类栖息,洒游的通道上用以拦截,引导鱼类进入网箱达到捕鱼目的。这种渔具拦截鱼类不分大小,严重影响幼鱼成长,破坏鱼类资源,是严禁使用的有害渔具。
罩网呈圆锥形,顶端系有手纲,由网衣、纲索、沉子等组成,网衣底部向内折转,并分档用吊纲与身网连接,形成网兜。作业时将网呈圆性旋撒出去罩捕鱼类,是赣江沿江农民和渔民常用的捕捞渔具之一, 既可利用船只在江河、水库中撒网捕捞,又可在港河塘岸边撒网捕鱼。
敷网大多是以其方形、梯形或三角形和锥形网衣,利用网架或其他一些属具制成,先敷设于鱼类通道上,待鱼进入网中或利用驱赶和诱集方法,使鱼进入网内,然后快速将网具提出水面而将鱼捕获之。
钓具类区内钓具,从结构和使用方式可分为延绳钓(包括空钓和饵钓)、曳绳钓、手钓和竿钓四大类。
延绳钓渔具是由一根较粗长的干绳(或干线),每隔一定距离结扎有一根细而强度大的支线,支线下端扎附有锋利的钓钩,干绳张开于鱼类的通道上而钩捕过道活动的鱼群,钩上可装饵或不装饵,装有饵的叫饵料延绳钩,不装饵的叫空钓延绳钩。在吉安赣江江段延绳钓种类主要有滚钩、划钩、拖钩、藤钩、 黄雅头钩、蹶鱼钩、青鱼钩、乌鱼钩、黄鳍钩、竹制卡钩等。
曳绳钓渔具是若干根长的曳绳上扎附若干个装有饵料或拟饵的钓钩,主要钩捕大型凶猛性鱼类或作探测鱼群之用。
手钓和竿钓是一种小型钓鱼具。一般多作娱乐和副业性质的钓具。
杂渔具类杂渔具类分为投刺类和抓耙类两种,它是根据鱼类生活习性,凭经验使用刺耙投刺、寓诱、枪击、禽捕以达到捕鱼目的。在吉安赣江江段捕鱼的杂鱼具类主要有渔叉、蚌耙、抓耙、鱼罩、黄鳍笼、黄雅头笼、鹘鹅等。
特种渔具类特种渔具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机械电器化程度较高的渔具,如电捕鱼和光、电无网捕鱼均属此类。吉安赣江江段主要使用的特种渔具是电捕鱼器。电捕鱼分直流电捕和交流电捕。直流电捕主要是利用鱼对直流电的趋阳反应来捕鱼的;交流电捕则是利用鱼对交流电昏迷反应来捕鱼的。目前生产上常用异整直流电捕和异发交流电捕两种捕捞设备。第四节水产资源保护保护对象境内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渐衰退。据地区统计局对赣江沿岸 8个县(市)的统计,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整个赣江吉安江段天然捕捞渔场减少二分之一,而渔船总数却增加了一倍多,60年代末只有500余艘,80年代中期增加到1200余艘。加上非渔从渔的船只, 总数已经突破1600余艘,以致整个赣江吉安江段作业渔船密度大、网具多、网眼密、作业时间长,造成赣江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难以承受过度捕捞的压力。形成渔船、渔具数量与捕捞产量成反比的现象。 1962年全区捕捞总产量曾达到3669.4吨,到1982年下降到959.8吨。其中青鱼、草鱼、讎鱼、鳞鱼不仅形成不了鱼汛,而且鱼类群体趋于低龄化、小型化、性成熟期也明显提早;名贵的经济鱼类鲫鱼,1974年在鮒鱼产卵场的赣江峡江江段,捕捞产量达到1.5万千克,到80年代中期已濒临灭绝。
赣江吉安江段,鱼类资源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对发展渔业生产急功近利,忽视长远。诸如盲目增船添网,扩大捕捞队伍,提出“一船多具,一人多艺”,“变淡季为旺季,大打歼灭战”等错误口号。结果,大鱼小鱼一起捞,出现严重的“吃子孙饭”的现象。二是捕捞渔民长期以来在天然水面捕捞是谁捕谁得利,存在“自己不捕别人捕”的思想,加速形成掠夺式生产。三是工业废水、筑坝建闸等也导致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历史上对于水产资源的保护虽然作了许多规定,但具体的保护对象并不明确。自1979年国务院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后,在《江西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中才有具体规定。吉安地区根据1987年《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办法》中确定的保护对象有:鲫鱼、青鱼、草鱼、鮭鱼、舗鱼、鲤鱼、骗鱼、鲫鱼傷鱼、鲍鱼、乌鱼、鎗鱼、鲍鱼、鱸鱼、鲂鱼、花鳍鱼、鲂鱼、鳗錮、黄鳍、虾、 鳖、龟、贝等亲体、幼体和中华药、长江鲂、娃娃鱼等水生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类水生保护动物有中华埠,二类水生保护动物有大覲(娃娃鱼),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有飾形目的鲫鱼;鎗形目的长吻鱸;鳗形目的月鳗、斑鳗;鳗鲫目的鳗麵;真瓣腮目的背瘤丽蚌;龟鳖目的鹰嘴龟、中华鳖;无尾目棘胸蛙、黑斑蛙、大蟾蛛;有尾目的蝶嫄科(所有科)及十足目的中华绒鳌蟹。同时对鱼类的个体的捕捞重量和规格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捕捞青鱼、草鱼、鮭鱼、鳞鱼的个体重量要达到500克以上,鲤鱼、骗鱼、鲍鱼、鲂鱼、鳍鱼、鲍鱼、鱸鱼、蹶鱼、鎗鱼250克以上,鲫鱼150克以上,鲫鱼、黄鳍、鳗鲫100克以上,捕捞时误捕上来的不符合捕捞标准的鱼类,按重量计算,不得超过总渔获物的5%。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作出了上述明确规定,但对捕捞者来说,为了眼前利益,多数我行我素。
保护措施禁渔保护与人工增殖赣江吉安江段中的鱼类绝大部分同时也是在赣江中自然繁殖的重点。因此,采取休渔、禁渔、扩大禁渔区和延长禁渔期的保护办法,为鱼类安全产卵创造好的生态环境、有效地保护幼鱼成长,加速天然鱼类大面积的增殖,是保护增殖赣江水产资源的最有效办法。
细鱼资源保护鲫鱼是鉢形目、難科。长江鲫鱼肉嫩味美、蛋白质丰富,是国内珍稀名贵的水生野生动物。营海中生活,摄食浮游动物、硅藻,有机物碎屑等,每年4〜6月进行生殖汹游,溯长江而上,由江西湖口县进鄱阳湖入赣江的吉安至新干江段产卵。此江段也是国内长江鲫鱼现存的唯一产卵场。 1986年经吉安地区行署批准,设立吉安地区鲫鱼产卵场自然保护区。1987年6月,《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办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赣江的吉安、吉水、峡江、新干县江段是长江鲫鱼的主要产卵场所、产卵季节禁止捕捞"o 1988年农业部印发《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管理暂行规定》中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每年6月1日至7月31日对赣江长江鲫鱼实行禁捕,保护长江鲫鱼安全产卵繁殖。并采取 T四个方面的保护措施:一是实行两个月时间禁止渔民入江捕捞,从1987年起,自吉安井冈山大桥至新干县潭江乡石口村全长113千米的赣江江段,每年的6月1日至7月31日实行两个月的全面禁捕,保护鲫鱼亲体安全产卵。二是保护鮒鱼亲体,对由长江经鄱阳湖入赣江洒游上溯产卵的鲫鱼亲体,由于长途泪游,体质虚弱,必须全江禁捕,全面保护。三是保护鮒鱼幼鱼,在9月1日前,所有的布网、毫网禁止入江下水捕捞作业,以保护幼鲫鱼安全索饵育肥成长。四是在鲫鱼产卵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收购销售和贩运鲫鱼,严禁捕捞鲫鱼上市。
大銳资源保护大銳又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大覲科。宁冈县茅坪大銳栖息地处于罗霄山脉中段,位于北纬26。33'〜26。50',东经113。5'〜114。13',海拔1000米,岩性较单一,成土母质80%是花岗岩,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年平均气温17.1^,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晰。 宁冈县茅坪大覘属国家二类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医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由于大覲的经济价值较高,人们过度捕捞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环境破坏,大銳数量剧减、资源枯竭。 为了保护这一资源,1995年吉安地区行政公署批准设立黄洋界大覲保护区,将整个全长40千米的茅坪水溪实行全方位生态保护,同时上报业务部门拨专款在宁冈县茅坪乡设立娃娃鱼保护站和茅坪乡娃娃鱼研究所。整个娃娃鱼栖息地茅坪水溪不仅有专人管理,而且每隔一段还树立了永久性的保护娃娃鱼的警示牌。1993年,宁冈县茅坪乡娃娃鱼研究所开始对娃娃鱼人工繁殖的启蒙研究。1997年初见成效,为宁冈县茅坪娃娃鱼保护区大覲的人工增殖,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资料。
月鳗资源保护月鳗俗称秤星鱼、七星鱼,属鳗形目、鳗科。月鳗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丰富,有补益脾胃、促乳、补血等药用价值。是广东、香港、东南亚地区人们最喜欢的美食。区内年产月鳗2.1万千克,占整个江西省月鳗产量的70%。月鳗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生活在江河支流、山溪、山塘水体中。以永丰县、安福县、遂川县等山区乡、村产量较多。1992年永丰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禁捕、保护月鳗资源的通知。对坑田等五个乡的野生月鳗实施禁捕保护。1993年吉安地区和永丰县的水产科技人员, 对月鳗资源、生物学、人工繁殖、人工驯养进行试验研究,成功地总结出一套养殖技术,并通过省级鉴定, 利用人工繁殖的方式增殖月鳗资源。
取缔有害渔具渔法195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湖泊、河、港管理办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在条例和办法中对有损渔业资源的渔具渔法均有严格的限制。到1986年,在《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办法》中已明确规定:“严禁炸鱼、毒鱼、 电力捕鱼,严禁使用堑春湖、机动扒蚌,严禁使用机动底拖网、定置网、迷魂阵、拦河网、拦河缙(网)毫网、 布网、脚网、爬网等渔具渔法”。
1957 - 1996年,区内各县(市)人民政府多次颁发了《通知》和《公告》。明令取缔有害的渔具、渔法,对禁止酷捕、酷杀行为,保护渔业资源,整顿渔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行捕捞许可制度捕捞许可制度是控制捕捞强度、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早在民国时期就有核发“渔业证”的规定,但一宜没有执行。 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颁发《江西省渔业许可证和渔船牌照实施办法》,对江西省渔业许可证及渔船牌照的颁发、使用和管理作了具体规定。吉安地区渔业主管部门于1983 J984年对区内沿江七县一市的专、兼业渔民发放了渔业捕捞许可证和渔船牌照。全区专业、兼业渔民共682户,发放捕捞许可证776本(其中吉安市183本、吉安县153本、泰和县81本、万安县84本、遂川县78本、吉水县67本、峡江县86本、新干县44本);渔船(含子母船)牌照1098块(其中吉安市235块、吉安县194块、泰和县136 块、万安县143块、遂川县95块、吉水县135块、峡江县105块、新干县55块)。由于当时发放的捕捞许可证核准捕捞场所不明确,县与县、地区与地区间渔民争夺捕捞场所纠纷时有发生。1986年经审核、换发了新的捕捞许可证和渔船牌照。此次核发捕捞许可证的重点是核定捕捞场所。核定捕捞场所的依据是:第一,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并为其他渔民所公认的;第二,有历史捕捞习惯的,包括地方志有记载的;第三,1958年以来经过各级政府调处,已达成协议的。根据这三条依据,逐个进行审核;其中对过往渔民所谓“客水”捕捞的、遇特大自然灾害组织生产自救进行临时性捕鱼生产的沿江农民、1966〜 1976年期间自行改业从渔的,一律不予登记办证。经过两年调查、登记、审核,于1988年完成了捕捞许可证的换发工作。1991年又顺利地换发了全国统一的由农业部印制的捕捞许可证。并且明确专业渔民,兼业渔民必须按照新的捕捞许可证核准的作业类型、作业场所、作业时间和渔具种类、数量进行作业。使区内渔业捕捞生产全面走上了凭证生产的管理轨道。
渔业资源管理费的征收区内征收渔业资源费是从1989年开始,征收的依据是按照省农牧渔业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联合发出的赣农渔政字(1989)第2号、赣财农字(1989)第42号、赣价费字 (1989)第26号《关于印发〈江西省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的通知》所规定的标准进行的。
捕捞渔业资源费。年征收标准是按发放捕捞许可证的前三年平均总产值(不含专项采捕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值)的1%〜10%的幅度确定。具体的征收标准是:从事专业捕捞作业的按 1%〜3%的比例征收,从事兼业捕捞作业的按3% -5%的比例征收。限期改革,淘汰的渔具渔法,在限期内使用的按10%的比例征收;经批准专项采捕待定性资源(含特许捕捞蚌、鳖、鳍等以及部、省渔业行政部门颁布的名录所列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的按5%〜7%的幅度征收;经批准从事开发利用天然大水面拦网和网箱养鱼的可低于平均征收标准征收,也可以在头两年予以减免。
养殖渔业资源费。养殖渔业资源费的征收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跨县界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费年征收标准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由同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核定。
渔业资源费使用范围。征收的渔业资源费用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其使用范围是:施禁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越冬场购买增殖放流用的苗种和增殖设施;修建渔港及有关安全设施;宣传渔业法规; 营救珍贵鱼类品种和监测水质环境及渔业科学研究;渔民转业或者转产所需周转金。
第五节渔政管理机构设置 ' 机构沿革渔政,作为社会管理机关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就有明确记述。《礼记》记载:“渔师,皆专管渔政者”,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江西的渔政管理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明代。清末期间,朝廷曾多次下诏,建立政商合一的渔业公司,实施官署征收税捐制度。1912〜1948年,江西省把渔业划归省建设厅管理,各县(市)政府内设建设科,名义上划渔业归其管理,实际上只管理土于堤维修和公路交通,不管渔业。
1955年地(市)县在农业局内设立水产站,渔政工作归水产站管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内渔政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1979年12月,区内各县(市)渔政工作仍归水产站管理。1987年7月区内和所属各县(市)在农牧渔业局内设立渔政港监管理站,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与水产站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88年1月,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将渔政管理、渔船检验、渔港监督合三为一,设立吉安地区、峡江县、万安县、吉安市渔政港监船检站。其主要任务是:管理港区、航区的渔船水上安全;对渔业船舶进行登记、检验,调处渔业船舶纠纷;船员的考试发证等。
2000年,吉安地区农业局内成立农业行政执法支队.配备了 15名事业编制,同时在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内单设渔政管理科;各县(市)农业局均相应成立了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将原与农业局水产站合署办公的全部渔政工作内容纳入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或执法大队的工作范畴,设立了渔政科(站),专管渔政、港监、船舶监督管理工作,至此渔政监督管理网络初步形成。
队伍与装备1987年区内已有14个地、县(市)设立了渔政管理站,有4个中型水库和41个重点乡、镇设立了渔政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全区共配备渔政监督人员87人,其中81人经过考试合格获得了渔政检查员资格,取得渔政检查员证。持证人员平均年龄为3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9人,大专以上32人。渔政装备也从无到有,1989年配有渔政快艇四艘,渔政船一艘,到2000年配有交通检查车辆8 辆,并统一配制了渔政制服。 渔业执法 1930年10月江西省政府公报第67期刊载:当年10月10日转发中央法规有:《渔业法》、《渔业法施行规则》、《渔业呈文格式》、《渔会法》、《渔会法施行规则》、《渔业登记规则》、《渔业登记规则施行细则》。这些法规,实际上没有真正执行。
1950年吉安区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处理湖、沼、河、港渔业纠纷问题的决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将湖、沼、河、港一律收归国有;并规定渔民捕捞作业范围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按原有作业范围进行捕捞,捕捞纠纷处理在县境内由县人民政府会同渔业主管部门协商处理;跨县 (市)的纠纷,由区召集有关县(市)协商处理。
1959年6月,吉安专区按照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签发的《关于加速发展水产的命令》,坚持以养为主, 养捕并举,以渔为主,全面发展,既抓天然捕捞,又抓人工养殖的方略。
1979年10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颁发了《江西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吉安地区既实施保护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资源,还对经济鱼类的天然产卵场、越冬场和亲鱼上溯涸游经过的水域,合理规定禁渔区、禁渔期,渔具渔法管理使用标准,保护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1980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了《江西省渔业许可证,渔船牌照实施办法》,吉女地区据此规定:从事专业和副业(兼业)渔业捕捞生产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县(市)渔业管理部门提出领取渔业许可证、渔船牌照申请,经地、县(市)渔政管理部门审查,报省渔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进行捕捞生产。 对他们实施凭证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制度。
1981年12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签发了《关于制止酷渔滥捕,保护增殖鄱阳湖渔业资源的命令》。参照《命令》精神,吉安地区对全区主要经济鱼类实行分段封禁;在赣江区内江段禁止炸鱼、毒鱼、 电鱼,禁止使用有害渔具渔法,从事捕捞业的专业人员一律凭捕捞许可证核准的作业场所、类型、时限和渔具数量进行作业。
1989年3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农牧渔业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联合印发《江西省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吉安地区按照征收使用办法规定要求,就渔业资源征收原则、收费对象、项目、标准、留成比例以及资金管理和使用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同年5月17日,江西省农牧渔业厅、 财政厅、物价局就统一江西省渔业船舶及产品检验的收费规定和渔业船舶检验费的使用管理联合发出通知。吉安地区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明确规定了渔业船舶检验收费对象、征收机关、收费标准、收费留成比例、收费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