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畜禽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05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畜禽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
页数: 7
摘要: 畜禽疫病流行概况境内畜禽疫病种类1949年前,仅有少许记载。新中国建立后,于1987 ~ 1989年开展全面普查, 查明全区已发生的畜禽疫病共67种。牛病(16种)口蹄疫、牛瘟、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炭疽、伊氏焦虫病、锥虫病、血吸虫病、出败、破伤风、狂犬病、流行性热、兰舌病、球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肝片吸虫病。1943年,安福全县范围流行牛瘟,死亡率达80%。3万头之间,梅雨季节多发。本病春秋两季发生较多,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仔猪副伤寒1953年吉安市已确诊此病。牛出血性败血病1952年在峡江县仁和乡发生并首次确诊。牛结核病吉安市红卫垦殖场是老疫区,1964年查出。2000年检查吉安市3个乳牛饲养场的223头生产乳牛,有2个场发现阳性牛21头。
关键词: 动物防疫 畜禽卫生

内容

畜禽疫病流行概况境内畜禽疫病种类1949年前,仅有少许记载。新中国建立后,于1987 ~ 1989年开展全面普查, 查明全区已发生的畜禽疫病共67种。
  牛病(16种)口蹄疫、牛瘟、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炭疽、伊氏焦虫病、锥虫病、血吸虫病、出败、破伤风、狂犬病、流行性热、兰舌病、球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肝片吸虫病。
  猪病(24种)口蹄疫、猪瘟、传染性水泡病、弓形体病、传染性萎缩鼻炎、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 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李氏杆菌病、水肿病、喘气病、流感、传染性胸膜肺炎、炭疽、猪痘、细颈囊尾呦病、蛔虫病、肾虫病、姜片吸虫病、肺丝虫病、钩端螺旋体病。
  禽病(18种)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鸡白痢、鸭瘟、小鹅瘟、禽霍乱、雏鸭病毒性肝炎、球虫病、鸡痘、支原体病、衣原体病、鸡腺病毒病、鸡传染性鼻炎、鸡钩端螺旋体病、羽虱、鸡副伤寒、减蛋综合征。
  羊病(2种)羊痘、疥癣兔病(4种)兔瘟、兔出败、疥癣、球虫病犬病(3种)狂犬病、细小病毒病、李氏杆菌病 1990年后新发生的病有:猝死症、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5种。 通过努力,目前已消(扑)灭的有:牛瘟、日本血吸虫病、猪萎缩性鼻炎3种。
  曾经流行,现已基本控制的有: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喘气病、仔猪副伤寒、炭疽、牛出败、 牛伊氏焦虫病9种。
  主要畜禽疫病流行概况牛瘟《吉安县志》载,1920 - 1926年全县普遍流行牛瘟,死亡严重。1943年,安福全县范围流行牛瘟,死亡率达80%。20世纪50年代初,全区有新干、峡江、吉水、吉安、永丰、永新、莲花7个县常发牛瘟,泰和县亦有散发,1952年全区已告扑灭。
  猪瘟1949年以前,吉水、吉安、永丰、安福、泰和诸县均有发生。1949 - 1989年,区内曾先后发生过5次猪瘟大流行。第一次是1955年春,吉安市、吉水、泰和、遂川、永丰、万安等县发生,死猪8万多头; 第二次是1958年因猪源缺乏,从疫区调进小猪,使全区13个县(市)166个公社近千个村发生,死猪6万多头,永新县尤为严重,死猪3.4万多头;第三次是1962年冬至1963年春,因防疫密度低(16.2% ),全区14个县(市)146个公社发生,死猪5万多头;第四次是1971年发生大流行,仅泰和县就死猪1.6万多头;第五次是1982年,因农村实行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畜禽合作防治制度没有坚持,全区14个县(市)148个公社751个村发生,死猪3.5万头。
  1959年,吉水、峡江、新干、永丰、遂川、安福、永新、宁冈8县,经省地验收为“消灭猪瘟县”,1966年经省验收全区14个县(市)均被评为“基本消灭猪瘟县”,1982〜1989年全区各县(市)有39次先后经省验收达到基本控制猪瘟县标准,其中新干县1982 ~ 1986年连续5年被评为“基本消灭猪瘟县”。1972 年以后,猪瘟的流行特点因防疫注射密度提高而有改变,多发生于断奶前后未经免疫的肉猪,呈地方性流行,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转为“非典型”。
  猪丹毒1949年以前,全区均有发生,以吉水、新干、吉安、泰和、万安尤甚。1949年以后常发,1962年发病6万头以上,1966年又出现高峰期,全区死猪近2万头,以后每年发病数在1万〜3万头之间,梅雨季节多发。
  猪肺疫50年代初,吉安、遂川、莲花、永新、泰和、新干较严重,其余县(市)均有发生。1964年,此病最为猖獗,全区14个县(市)有93个公社395个村发生,发病猪约3万头,死猪1.8万头洁水、峡江、 泰和、安福、永新、莲花等县死猪均在千头以上。本病春秋两季发生较多,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
  仔猪副伤寒1953年吉安市已确诊此病。1958年,永新、永丰县的集体猪场呈暴发性流行,死亡率占当地存栏数的20%以上。1989年疫情统计表上记载为危害区内生猪生产的第一大疫病,发病数近4 万头,死猪逾1.7万头,但检验病例中检出率很低,且多与猪瘟并发。本病多发生于2〜4月令架子猪, 90年代后,由于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率显著降低。
  猪喘气病1957年永丰县由萍乡购进种猪带入病源,引起佐龙、西塘173头猪发病,死亡21头。据统计,本病在全区1958 ~ 1962年的发病占当年生猪饲养量的6%〜10%; 1963〜1974年下降到2%。左右;1975〜1982年又升到7%。〜11%。; 1983年以后又下降到0.9%。〜3%。左右。
  牲畜口蹄疫1976年泰和县三都公社集丰大队送检病猪血清,经省站化验确诊为“二号病”(后更名为“五号病”)。1981年2月,新干县金川镇水么村从清江县购入一头带毒牛,引起牛2头、猪87头发病,死亡牛1头、乳猪40头。同年,地区肉联厂出售冻猪头、脚、下杂,导致永丰县8个公社35个村的 138头牛.3813头猪发病,死牛15头,死猪250头。1982年疫情蔓延到10个县(市)76个公社513个村, 发病猪20768头,牛464头,死猪919头、牛1头。1983年3月,地、县成立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采取 “杀、关、管、防”措施,疫情逐日缩小。1987年经省考核验收,评为达到消灭标准。
  牛炭疽据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永新县就有类似此病的发生。1950 - 1957年全区共发牛炭疽1205头,死牛1151头,传染于人352个,死亡39人。据1989年版《莲花县志》载,1965年,该县闪石乡发生牛炭疽,死牛数百头。1986年,安福县枫田、江南、甘洛、横龙等乡的9个村发病牛147头, 死亡35头。1987年吉水县盘谷乡3个村发病牛33头,死亡26头,有9人因剥食死牛而感染“疔疮”。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节,尤其在暴雨洪水过后沿江两岸村庄易发,主要在老疫区流行散发。
  牛出血性败血病1952年在峡江县仁和乡发生并首次确诊。:1954年峡江县仁和、水边、马埠、江背、砚溪乡又发生流行。1957年永丰县藤田乡和罗铺垦殖场发病牛50头。70年代以前本病主要发生在峡江、吉水、永丰、万安、安福等县,水牛多发。70年代以后,老疫区有所控制,泰和、永新、莲花等县亦有零星发生。
  牛焦虫病1972年9月,吉安市红卫垦殖场的乳牛中首先发现此病。据查,病源由辽宁省购进乳牛带入,当时确诊为双芽焦虫病。1982年地区畜禽良种场从省畜禽良种场引进2头黑白花乳牛发生此病, 死亡1头。1987年吉安县敦厚镇奶牛场饲养的从澳大利亚引进的42头奶牛中有27头发病,死亡3头。 本地杂交牛和黄牛亦有感染报告。
  牛锥虫病1982年在峡江县戈坪、巴邱、罗田乡和新干县潭丘、麦型、塘头乡进行普查,首次发现锥虫。1983〜1987年全区普查,在吉水、新干、峡江、泰和、永丰、井冈山等县(市)共查出阳性牛244头,占普查牛的0.35%。至1989年,上述6县(市)有83个乡320村发病牛3295头,死亡681头。本病水牛多发,有明显的季节性(夏末至秋末)。
  牛结核病吉安市红卫垦殖场是老疫区,1964年查出。1978、1982、1985、1986年用点眼法检査全部乳牛,其阳性反应率分别为30% ,60% ,70% ,62.5% ₒ 2000年检查吉安市3个乳牛饲养场的223头生产乳牛,有2个场发现阳性牛21头。
  猪水泡病1970年首次发现于吉安市禾埠猪场。翌年,遂川县食品仓库发病600头,死15头。尔后,吉安、吉水、新干、永丰、泰和、井冈山亦陆续发病,1981年最严重,有6个县(市)14个公社29个疫点,计4711头猪发病,死亡34头,1984年以后未见报告。
  猪弓形体病永新、宁冈两县在1980年前就填报有此病发生,但未确诊。1981年、1982年,吉安市禾埠猪场、万安县送检确诊发生此病,1988年吉安县和地区畜禽良种场送检又确诊有此病。1984年疫点最多有103个乡380个村发生;1985年发病数、死亡率最高:有10721头猪发病,死亡7211头。1987 年发生范围最广,全区各县(市)除永新外均有发生。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井冈山市于1978年、1979年两年从湖南宁乡引进种猪97头,经省防检站确诊有此病,全部扑杀。其余县(市)未见报告。
  猪传染性胃肠炎1965 - 1971年,永丰、新干两县对此病有发生记载,1972年后其余县(市)相继报告有本病发生。1987〜1989年,本病呈上升趋势,1989年发病13. 3万头,死猪近0. 3万头。
  猪链球菌病60年代曾有散发,1980年才确诊,当年有永丰、永新、吉安、峡江、井冈山5县(市)22 个公社104个村发病猪19606头,死亡5233头。1987年全区大暴发,14个县(市)166个乡394个村,病猪88026头。死亡19908头。本病流行时间多为每年的6 ~9月。1990年后呈地方性流行。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1988年,地区畜禽良种场送检104份血清,检出阳性一例,吉安县送检83份血清,检出阳性13例。尔后陆续有报告。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1949年前境内就有此病流行。50年代各县(市)均有发生,全区每年死于该病的鸡达30万羽。1977年全区13个县(市)173个公社1167个村发生,死亡56. 9万羽,对养鸡业危害最大。1988年在永新县发现肉鸽也感染此病。80年代后期,新干、吉安、峡江、永丰、吉水、泰和、万安、 永新、井冈山等县(市)先后达到省定控制鸡瘟标准,但在全区各县(市)仍时有发生,特别是交通发达乡村尤为频繁。
  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1949年前无资料查证。50年代起各县(市)均有报告。1986年统计全区14个县(市)222个乡1319个村发生,死于此病的家禽达65. 8万羽,成为死禽最多的疫病。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鸡、鸭、鹅均有感染,常见鸡鸭同时发病,多急性死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1986年在地区畜禽良种场检出,1988年在井冈山市鸡场、泰和鸡原种场、吉安县农村均检出阳性,各县(市)先后报告此病疫情。
  鸡马立克氏病1980年吉安县报告有该病发生,1982年遂川县确诊。外来鸡多发,泰和鸡较易感。 1988年在井冈山鸡场、泰和鸡原种场、地区畜禽良种场及吉安县农村均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1.4% , 26.8% ,22.4% ,15.2%。
  鸭瘟1959年吉水、峡江两县报告发生此病,后疫区不断扩大。至80年代,全区各县(市)均有发生。据统计,1989年全区14个县(市)有86个乡474个村发病鸭12. 83万羽,死亡12.6万羽。
  小鹅瘟1986年永新、遂川首先报告,1989年扩展到永丰、莲花、宁冈、泰和、万安和井冈山市,发病 2.1万多羽,死亡1.4万羽。
  禽球虫病1959年吉水、新干县报告发生此病,后在吉安、泰和县通过鸡粪镜检出球虫卵囊,1988 年吉安市从鸭粪中亦检出。外来鸡种感染危害严重,泰和鸡及本地鸡也有感染,鸭感染发病和死亡比鸡低。
  雏鸭病毒性肝炎1985年吉安县长塘乡初次报告,1986年在吉安地区水产场的发病鸭中用鸡胚接种分离出鸭肝病毒,1989年又在永新县分离出病毒,送江苏省农科院定型为雏鸭病毒性肝炎I型。据统计,1989年全区有42个乡356个村发病鸭10.79万羽,死亡9. 88万羽。
  兔瘟(兔病毒性出血症)1987年元月,吉安市首次暴发本病,在地、市7个单位和15个养兔专业户中流行,发病1783只,死亡1657只。青、成年兔多发。其他县未见报告。
  狂犬病(疯狗病)1954〜1955年,永新县有11个乡21个村发生,其中狗54只,牛7头,全部死亡 (包括扑杀)o 1976年,永新、安福、吉水三县有14个公社24个村发生,犬发病27只。1985年后呈蔓延之势,1987年全区有12个县26个乡26个村发生,犬29只,牛63头,均死亡。
  畜禽疫病防治措施传染病防治1949年以前,境内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只有点滴记载。《永丰县志》载:“清末民国时期,民间有些人从事兽医和阉割牛、猪、鸡等,多用信石(砒霜)卡耳治猪病,用半边莲治鸡病,但疗效不高。”《新干县志》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耕牛实施防疫注射,民国三十一年农业增产督导团在全县防治牛瘟602头。”《吉安县志》载:“民国二十五年江西农业院在县内进行过耕牛预防注射,民国三十年,县府在横江乡办理耕牛保险5000头。” 新中国建立后,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点是保护畜力,集中力量防治耕牛的主要传染病,如牛瘟、炭疽、出败等,结合防治生猪的主要疫病。60 年代,在牛的主要传染病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猪的主要传染病防治。70年代,仍以防治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四大疫病为重点,同时开展鸡新城疫和禽霍乱的防治试点。80年代和90年代的防治重点是猪瘟、鸡瘟、链球菌病和牲畜口蹄疫(五号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四: 传授预防疫病知识从50年代起,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向群众宣传普及畜禽管理和疫病防治的科学知识,提倡简单易行的栏养食饱、刷白猪牛栏、圈养生猪和定期清栏消毒灭源等办法。70年代起, 又提倡人畜分居、改建猪牛栏、笼养鸡等,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地减少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预防接种1951年,区内大面积进行牛瘟兔化疫苗的预防接种。据调查,在新干、峡江、吉水、吉安、 永丰、永新、莲花和泰和等八个疫区县共注射免疫20万头次,并开始了牛炭疽芽胞苗接种,还在新干县首次试行鸡新城疫苗接种。
  1953年开始,进行牛出败菌苗和猪瘟疫苗、猪丹毒、猪肺疫菌苗的预防接种,1960年在井冈山管理局、新干县进行禽霍乱、鸭瘟苗的预防接种。80年代以后陆续进行猪链球菌、口蹄疫、鸡瘟、马立克氏病、 法氏囊病等疫(菌)苗的预防接种。
  据统计,1989年度预防接种牛炭疽芽胞苗52404头、牛出败菌苗18636头、猪瘟疫苗3272206头、猪丹毒菌苗773765头、猪肺疫菌苗343703头、猪链球菌苗532678头、仔猪副伤寒菌苗704237头、鸡新城疫苗9988826羽、禽霍乱菌苗1986131羽、鸭瘟疫苗1310343羽、小鹅瘟疫苗22575羽、马立克氏苗28834 羽。
  2000年度主要疫病预防接种数是:口蹄疫苗487800头、猪瘟疫苗5568000头、猪丹毒和猪肺疫二联苗181420头、牛岀败苗26000头、鸡新城疫苗39035000羽、鸡马立克氏病疫苗6770000羽、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11059400羽、禽霍乱菌苗5214000羽、鸭瘟疫苗5346000羽,另外还有部分养殖(户)征对性接种了仔猪黄白痢工程苗、猪乙型脑炎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猪和犬的细小病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因进货渠道木一而无法统计。
  技术承包畜禽疫病防治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推行了“耕牛保险”制度,到60年代又试行生猪 “四包一补”(包防、包医、包药、包阉、死亡补偿)制度,70年代还试行牛的“三包”(包防、包阉、包医)和鸡的“两包”(包防、包阉)制度。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承包形式也多样化起来,有“一包”(包防)、“二包”(包防、包阉)、“三包”(包防、包阉、包医)、“四包”(包防、 包阉、包医、包药)、“四包一补”等。1987年万安县试行“五包一联保”(包防、包阉、包医、包药、包死亡赔偿,农牧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合保险)。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的收费标准,因地、因时、因畜别而异。技术承包制度的推广和完善,对巩固基层畜牧兽医站,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治,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大部分县、乡的技术承包面达到90%左右。
  动物检疫1955年,全区开始对畜禽实施健康检查(即产地检疫)、农贸市场交易检疫、城镇白肉检验和畜产品运输检疫。“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产地和运输检疫。1983年,省、地、县都成立了“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并在区、县际的交通要道设立了交通运输检疫站。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使“四大检疫”得到了强化。到1989年.全区配备了兽医卫生监督员70人,检疫员543 人,保留了界化垄、睦村、长岭、下造、老营盘、大洋洲等6个交通运输检疫站,全区有43.2%的出栏肉猪实施了产地检疫(64万头),97.9%的牲畜市场开展了交易检疫(143个),9& 8%的号镇开展了肉品检验 (251个),对及时扑灭一、五号病,控制其他疫病,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保障作用。 1995年11月,设立吉安地区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各县(市)也先后相继设立。从此,动物检疫工作有了专门的执法主体。地区制订了监督管理的年度目标考核评比办法,奖优罚劣,加大了对违纪人和事的查处、打击力度,促进了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的顺利实施。
  199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通过宣传贯彻《动物防疫法》,认真整顿了监、检队伍,开展培训,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进行了督查,促使动物检疫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 正常化的轨道,推动了防疫工作的健康发展。1998年起,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肉”,县(市)动检站还开展了承诺活动,受到了普遍欢迎。2000年,全区实施动物的产地检疫89. 36万头,动物产品检验 22.2万头,使用消毒药34吨。由于工作颇有成效,地区兽医卫生监督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的先进单位。
  寄生虫病防治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1956年,省农业厅组织家畜血吸虫病调查组,分赴有关专区、县,用粪便沉淀法镜检虫卵,查明泰和、万安县有该病流行,主要疫区在泰和县马市镇和万安县韶口乡两地。接着发动群众消灭钉螺,并用药物防治病畜。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至1992年,经省派检查组考核验收,泰和、 万安均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耕牛肝片吸虫病防治1962年,省家畜防检站与吉安县畜牧兽医站在永和公社抽检542头牛的粪便,检出肝片吸虫卵阳性231头,感染率为42.6%,查出前后盘吸虫病486头,感染率为91.9%₀此后, 吉安县应用四氯化碳加液体石蜡或硫双二氯酚、六氯乙烷、硝氯酚等药物进行治疗,取得成效,并推广到全区,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对耕牛的危害。
  鸡球虫病防治该病于1959年由吉水、新干县首先报告,后在吉安县、吉安市、泰和县等地亦查出。 病原主要是柔嫩艾美耳、巨型艾美耳球虫,外来鸡种感染严重,泰和鸡及本地鸡也有感染。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发病率可达70% -80%,致死率20%〜50%。场家和专业户常采用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进行防治,并对种蛋进行消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牛锥虫病的防治该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1982年在峡江、新干县普查时发现,1983 ~ 1987年连续在全区14个县(市)中进行普查,阳性率为0. 35%。尔后采取查治、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用贝尼尔、拜耳205、安锥赛、锥虫净等药物进行驱虫,取得显著效果。
  猪寄生虫病防治猪的寄生虫有弓形虫(体)病、细颈囊尾蝴病、蛔虫病、肾虫病、姜片吸虫病、肺丝虫病、钩端螺旋体病。20世纪50 -70年代用苦楝皮与根熬水给猪内服或用敌百虫片拌料喂服以驱虫; 80〜90年代多用左旋咪哩针剂或片剂、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灭虫威、丙硫苯咪醴等药进行驱虫,以左旋咪醴使用较普遍。永新县首先试用左旋咪哇针剂稀释猪瘟疫苗进行免疫和驱虫,后在全区推广。据统计,2000年大约有300万头猪(含出栏猪)使用了驱虫药,有效地促进了生猪的生长和减少了饲料消耗。 猪的体表寄生虫如疥蠟、虱等也时有发生,养户主要是喷洒敌百虫溶液或涂擦石硫油合剂进行驱治。在预防寄生虫感染方面,主要是宣传动员群众注意栏舍、饲料卫生,圈养生猪、堆泯粪肥,青料熟喂或青贮, 杀灭虫卵,减少感染几率。
  普通病防治家畜普通病主要有消化系统疾病、产科病、外科病、中毒病和代谢病等。50年代以前主要靠中兽医的望、闻、问、切技术进行诊断,50年代以后,引进西医的体温计、听诊器等诊断工具,并在县以上兽医部门建立化验诊断室,开展血、尿、粪常规检验。
  畜禽普通病以牛病为主,其次是猪病。常见的有:牛(羊)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般气、重瓣胃阻塞、胃肠炎、脱肛、便秘、感冒、中暑、不孕症、难产、胎衣不下、子宫脱出、产后瘫痪、乳房炎、脱膊、脱臼等。 畜禽中毒病主要有:耕牛慢性氟中毒、含亚硫酸淀粉渣中毒(吉安市红卫奶牛场)、牛甘薯黑斑病中毒(永丰)、猪亚硝酸盐中毒(猪饱潴症)、牛霉烂稻草中毒(肿脚病)、闹羊花中毒、夹竹桃中毒、青杠树叶中毒、 食盐中毒、有机磷中毒、有机氟中毒、咲喃丹中毒、黄曲霉素中毒、磷化锌中毒、敌鼠钠盐中毒、磺胺类药中毒、鸡咲南醴酮中毒、猪苦楝树籽或皮中毒等。发生的代谢病主要有:钙磷代谢障碍性疾病、硒缺乏症 (新干的仔猪白肌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防治普通病的方法,一般是以加强饲养管理为主,如精、粗、青饲料合理搭配,注意防寒、防晒、防淋雨、防风,注意饲料、饮水卫生,加强农药、鼠药管理,在饲料中补充钙、磷和维生素,仔猪注射富铁力、补铁王,及时进行治疗等。
  畜禽疫病防治机构永丰县志载:清末、民国时期,民间有些人员从事兽医和阉割牛、猪、鸡等。
  吉安市志载:1936年江西农业院在石阳书院后设立第三行政区家畜防疫处,对农村畜禽防疫进行指导。
  新干县志载:1937年,省农业院曾委派一名主任防疫员驻新干县,指导开展兽疫防治工作。1942年县政府建设科设置家畜防疫指导员1人,负责畜禽防疫。
  泰和县志载:1941年,县政府建设科设有家畜防疫指导员。
  1951年,建立吉安专区家畜保育站,各县设立家畜保育工作组,组织培训原民间兽医258人。1953 年开始建立县畜牧兽医站(组),1954年,县以下的区、乡开始建立畜牧兽医联合诊所,部分县成立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发展会员425名,培训家畜保育员2636人。:1956年专区举办一期县站干部培训班,培训80人。1963年,全区14个县(市)都建起了畜牧兽医站,还有40个公社建立了畜牧兽医站(所)。至 1979年,全区已建公社畜牧兽医站243个。1980年,地、县两级陆续成立畜牧水产局,吉安、遂川、万安、 永新县还组建了畜牧业服务公司。1982年地区兽医化验诊断室建成并开始工作。1983年冬,吉安地区畜牧水产局与吉安地区农业局合并成农牧渔业局,下设畜牧兽医站,各县(市)也进行了相应的撤并。 1984年,地区新建饲料监察室,1987年更名为吉安地区饲料质检站。90年代,泰和、永新洁安、永丰、遂川、宁冈、井冈山等县(市)先后组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96年,地、县两级陆续建立了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从此,一个集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于一身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至2000年末,全区地、县畜牧兽医站(中心)有职工254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26人,畜牧兽医师 60人,助理畜牧兽医师59人,技术员22人。25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所)内有职工183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13人,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农民技师以上职称。此外,在畜牧良种场、农林垦殖场和商业部门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兽医人员。
  兽医人员技术培训 20世纪50 -70年代,兽医人员较少,诊疗手段也较简单,主要靠一根针、一把草治病,当时注重发挥中兽医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以师带徒传艺,组织他们献方、采风(调查取样),挖掘整理祖国中兽医医药遗产,编印了一些用中草药治疗牛潴疾病的民间秘(验)方,研制了一些中草药为原料的针、片、散剂, 从而缓解了缺医少药的矛盾。1974年10月,华东地区中兽医科研协作会议在井冈山召开,交流了中兽医科研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80年代起,一方面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各级畜牧兽医站和养殖场,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业务技术培训,以提高专业人员的科技水平。途径有三:一是组织在职人员报考中央广播学校、畜牧水产学校和吉安农校等,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二是选送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三是不定期的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联系当前、当地实际进行短期轮训,学习内容有法律知识、新技术等。同时还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进行了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先后招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转为干部446人,享受地方财政的工资补贴待遇。
  随着专业技术队伍的日益壮大,诊疗设施的不断更新,诊疗技术逐步转向以西医为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动物防疫和检疫,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使曾经猖獗一时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牛炭疽、牛出败和鸡新城疫等危害惨烈的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牛、猪、禽的病死率,连续多年达到了省定标准。 兽药管理 70年代以前,区内没有专门兽药生产厂家和专门兽药经销店。兽医治疗畜禽疾病主要使用中药和天然草药,部分使用西医西药;预防疫病的生物药品一般是从上而下,层层分发免费供应。
  为了改变医药生产的混乱状况,197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报告》中规定兽医厂归口农业(畜牧)部门统一管理。1980年,国务院批转了农业部制订的《兽药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兽药管理条例>₀ 1988年,农业部发布《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农业部发布第2号、第3号、第4号、第5号、第6号部令,对兽药生产和经营管理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从1990年起,全区各县(市)利用会议、广播、黑板报、科普讲座、宣传车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兽药管理条例》和《细则》。地区农牧渔业局和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兽药市场管理检查的通知》,地、县两级农牧、工商部门派出检查组,对兽药市场进行了清理和整顿,查处了一批违法经营户,打击了销售假劣兽药的行为。
  1992年,地区农牧、工商二局联合编写《兽药管理手册》,铅印了 2000本,供经销兽药户培训用。 1993年全区发放《兽药经营许可证》427份,其中国营53户、集体153户、个体221户。由于工作出色, 受到省厅的表彰。
  1994年后,年年坚持验证、换证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配合省兽药饲料监察所抽检兽药,查处假劣兽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998年,行署印发了《吉安地区兽药经营管理办法》,农业局下发了《吉安地区兽药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吉安地区生物药品管理办法》;举办兽药经营培训班11次,培训633人,印发宣传资料1704份;发放《兽药经营许可证》568户,换证532户,占兽药经营户的80. 5% ;开展兽药监督检查153次,共查处无证经营户239户,假劣兽药92. 5件,标值人民币218046. 30元,罚款20630. 50元;抽检兽药80个品种, 其中合格29种,合格率为36. 25% o 区内有兽药厂3家:吉安地区兽药厂、永新五一垦殖场兽药厂、新干县兽药厂;鱼药厂1家:吉安地区鱼药厂。经省农业厅派员考核后发放了《兽药生产许可证》。因生产品种不多,市场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不好,地区兽药厂、新干兽药厂先后停产或转产。
  2000年,地区农业局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从此,兽药管理工作改由执法支队负责。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