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境内养猪历史悠久,起始时间无考。《万安县志》载:“明正德(1506 - 1521 )中禁天下养猪,一时埋弃俱尽,陈氏穴地处之,遂传其种。”证明境内在明代以前就有农户畜猪,万安陈氏为保存猪种还作出过贝献。
境内养猪,以农家为主,一般一户养一至数头。80年代以前养猪的品种多半是地方品种(赣中南花猪)和以地方品种为母本的杂一代;外来品种如长白、大约、中约、巴克夏、杜洛克、汉普夏、苏白、朝白等先后引进,主要用来进行杂交改良。经过试验和较长时间的比较选择,受群众欢迎并继续引进繁殖的外来品种只有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三种。主要用于进行猪的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以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瘦肉的需求。
自给经济时代的农户养猪,以青饲料为主,精料(大米、碎米、米糠)为辅。青饲料切碎后入锅添加少许精料一起煮熟,再用潴水(洗米水、洗锅洗碗水等)掺稀喂猪。奶猪则煮稀饭进行补料。肥猪多采取 “吊架子”的传统方法进行饲喂,即“两头精冲间粗”的方法,体重30 - 35千克之前喂米粥为主,60千克之后增喂红薯、大米、南瓜、米糠催肥,30 -60千克之间则以青粗料为主,一是为了吊架子,二是为了节省精料。在经济落后的山区至今仍用此法养猪。大办集体猪场时期,曾经推广过青贮饲料、糖化饲料喂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倡“一贯肥育法”(一条龙肥育法),要求育肥猪的饲养应按照猪的生长发育需要使用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加快了猪的生长和周转。1989年推广养猪的综合配套适用技术,即“四化” (母猪良种化、公猪瘦肉型化、肉猪杂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四改”(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吊架子育肥为一条龙育肥、改熟喂为生喂、改放养为圈养)“一早”(仔猪提早补料)“二防”(预防传染病、预防寄生虫病)。1991年提倡养猪模式操作法,并在泰和县的马市镇占村进行了试点。1997年全面推广“低成本养猪配套技术”,用稻谷代替玉米,添加浓缩料和少量青饲料喂育肥猪,消化了本地资源,降低了养猪成本,使家庭养猪受了益。
境内农户养猪,大多数是圈养,也有少数地方如东部的永丰、西部的永新、宁冈县一些农户曾经有放养习惯。圈养的好处较多,一是多积肥料,二是减少运动消耗,有利育肥,三是避免污染环境,预防传染病发生,四是避免损坏庄稼,减少民间纠纷。圈养的栏舍,山区有的用木竹搭棚做栏,有的傍山挖洞;丘陵平原地带农户少数在住房内挖坑建围栏,大多在住房附近单独盖茅草房和瓦房,牛猪同圈。60年代起,有些农户改坑栏为水泥地面栏,80年代推广科学养猪,水泥地面栏更为普及。专业户养猪,对栏舍的建设更加讲究,比较注重地形、水源、交通、采光、保暖和卫生等条件。
养肉猪,无论雌雄,均要阉割去势。阉割时间:雄性在出生一个月左右;雌性在第一、第二次发情时。
一般农户只养肉猪,目的是积造有机肥料、利用农副产品、聚集资金、解决年节肉食供应。专业户的规模养猪,目的是作为一种生产致富门路。
养母猪要求技术性较强,并需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只有少数农户敢为。区人对后备母猪和空怀母猪的饲养较为粗放倒配种2个月后,逐渐增加精料,并以油炒米粒或用艾叶(干)煎水(1 ~ 1.5千克/次)给母猪吃,防止流产。分娩时用草垫栏,专人看管,防止压死、冻死、饿死,及时取走包衣。分娩后,用大豆或大米磨浆煮开后喂之,以增加营养,催促奶水。如奶水不足就喂酒糟、小鱼虾、墨鱼或狗肉催奶。
种公猪饲养,原来多为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所事。过去民间迷信思想认为,饲养种公猪会带来晦气, 故一般人家不为。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现时有乡镇畜牧站、国营农牧场饲养,也有一些知识青年和普通农户从业。对种公猪饲喂注意料浓质好,不使容量过大,并常放牧运动,增强体质, 配种时补充鸡蛋和食盐。性欲差时则用党参、杜仲、枸杞等煮喂之,以提精神。80、90年代,饲料工业迅速发展,公猪、母猪、奶猪、肉猪都有专门的预混料、浓缩料和全价料,饲喂更方便,效果更好。
牛自古耕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一直被农民视为宝贝,因而十分重视对耕牛的饲养和管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元末,泰和县人刘松(1350〜1381)有《养牛叹》诗云:“田家养牛如养子,爱惜皮毛少鞭锤,一冬霜雪无青草,还喂盐羹和糠秫。全家性命系一牛,牛肥即喜瘦即愁。木栏土屋护干暖,出入更防人夜偷……”既表达了农民与耕牛共命运的真挚感情,又概述了保护耕牛越冬,维持牛栏干燥,补喂精料和食盐的养牛技术。
区人养牛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根据不同季节决定饲养方法。霜雪寒冬,圈养舍饲,农民称之为 “坐栏”。早春由舍饲转向放牧时,农民习惯用盐、生姜、葱头给牛洗口开味,或喂以鲜活黄鳍健体。春耕前还加喂米糠、生米、枯饼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春耕紧张时,派人刈割青草和加喂细糠、稻草,供给饮水。寒潮来时在牛背上披蓑衣或旧麻袋保暖,牛角上绑上棕衣御寒。谷雨节前,雨天停止放牧和耕作, 防止雨淋生病。清明前后,早上就开始放牧或栓牧,一天换桩数次。夏天,气候炎热,早起牵牧或放牧, 到上午10点钟左右牧归,栓于大树下乘凉,下午5点钟左右继续放牧、牵牧,天黑时牧归,栓于屋外过夜。细心的农户还用柴草熏烟,驱赶蚊蝇。到了夏收夏种忙季,农民还十分注意早出晚归进行使役,防止中暑。养水牛户还经常将其牵至水塘边,令其沐浴。11月后青草枯黄,牛转入舍饲,喂以早稻草、豆秸、花生蔓或红薯藤,每天供给饮水,寒冷天气还喂以温水。晴天也牵出去1 ~ 2小时,晒晒太阳。人民公社时期,各级政府下文保护耕牛安全过冬,要求修补栏舍,贮备草料,一般每头黄牛留足早稻草 1500 - 2000千克,水牛2000 -2500千克,并配给耕牛用盐。
母牛怀孕期,饲养管理与平时相同,只在临产前半个月左右,停止使役或重役。分娩时有专人看守护产,小牛犊生下来时,立即剥去小牛的外层蹄壳,取走胞衣。如遇有胞衣外露不下,即吊上一个旧草鞋,将其慢慢垂下。母牛产后2 ~3天内,有的农户会补喂豆浆、水酒催奶。奶水不够者,则买些催奶中药煎水喂之。
小牛吃奶到7 ~ 8个月左右进行断奶,再过1个月安上鼻栓,吊上绳子,练习别绳(即教其转弯), 1.5 ~2岁时开始教犁。断奶方法简便易行,即在小牛的嘴上套上一个三角架或挂上一块橡皮罩,使小牛无法吸吮母奶。教犁方法是,一人前面牵着小牛,一人在牛后掌犁,在河滩沙地或松土田里进行,大约一周时间即可教会。
种公牛配种时增喂食盐。不作种用的公牛养到2 ~3对齿时(3〜4岁)就进行阉割。多在气候温和、农事较闲时进行。
80年代进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时代,农民养牛不单为耕田,也学会了养肉牛和奶牛。农牧部门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皮埃蒙特、利檳等优良肉牛品种,将吉安黄牛改良为役肉兼用牛;还推广人工种草、 秸秆氨化,青贮微贮和肉牛育肥技术,使一些农户养牛致富。1984年12月18日,《江西日报》报道安福县率先实现全县户均一头牛,12月27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评论文章《要特别重视畜牧业》。 1988年,区内有安福、泰和、吉安、吉水、峡江等县实现户均一头牛。
羊区人在宋代以前就会养羊。但一直未形成规模。羊的品种以山羊居多,绵羊少见。1957年,永新县和井冈山垦殖场引进一批新疆细毛羊、河南寒羊和美利奴羊。70年代永新县又引进中卫山羊。80年代吉安、峡江、永新等县又引进浙江湖羊、成都麻羊、湖北黑羊。2000年,地区畜牧站引进小尾寒羊。
山羊晴天放牧,雨雪天舍饲。成群放牧者鲜见,多在户外草地或小山坡上栓牧,一般不补料。羊舍内搭羊台(竹片或杂木棍),让羊群卧宿,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干燥。
小尾寒羊以舍饲为主,割野草或种草喂羊,也利用稻谷和秸秆饲喂,种羊有时补喂一点精料。羊舍建有高台、食槽和运动场,定期将羊群赶到运动场去游玩。
90年代以后,区内有人陆续引种扩繁,谋求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养羊专业户,但饲养规模不大。
兔区内养兔数永丰为最,尤以永丰南部各乡镇较普遍,其他诸县不多见。永丰人喜养菜兔,体型偏小, 毛色有白、麻、灰、花几种。或垒土为笼,或以木竹造笼,一笼数格,公母分居。配种时将公兔送进母兔笼,配毕又将公兔捉出。成年母兔一年可产仔3 ~4胎,每胎5 ~6只。母兔产仔另备有产仔箱,规格为 40厘米x24厘米x 10厘米,箱底钻有小孔,便于泄尿,箱正面木板挖有一弯形门,便于母兔进出产箱。 箱内放置旧棉絮、兔毛之类柔软保暖的东西,给幼兔安睡。有经验者还经常注意防止鼠害。
兔的饲料以青料为主,如萬苣、胡萝卜、青菜、薯叶和鲜嫩青草等,辅以米饭、糠隸之类精料。青饲料皆洗净晾干,防止泥沙、水分过多,引起肠胃病。
区内除饲养菜兔外,还引进过安哥拉长毛兔、青紫兰皮用兔、日本大耳兔(肉用)、力克斯兔(獭兔) 等,因受市场波动影响,常大起大落。
马古时,城镇有人养马、养驴,开设马行,租给客户代步或载物。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还有400余匹。 后由于交通事业日益发达,运输车辆大量增加,马、驴、骡逐渐减少,至20世纪70年代全区已不上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