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瘦肉型猪基地经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批准,自1984年起,全区先后有吉安、永新、永丰、万安、泰和、新干等6县被列为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吉安县是1984年首批立项,投资金额为15万元,到1988年,建立了县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并在盘田、敖城、值夏、敦厚、高塘、永和、横江、安塘建立8个人工授精点;引进长白、大约、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良种公猪120多头,投放到各乡镇,进行生猪品种改良。项目实施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35%的乡镇建起了生猪人工授精点,提高了良种公猪的利用率;(2)二元杂交商品猪占出栏肉猪的90%,促进了生猪外销,年外销生猪7万多头,比1984年增加了 2倍;(3)培育了大量养猪专业户,1988年全县出栏生猪10头以上的有3332户,是项目实施前的11倍;(4)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生猪成活率达 95%以上,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 5个百分点。
永新县于1990年批准立项,总投资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万元。经过3年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1)生猪饲养量逐年增加,1992年达279179头,比项目实施前的1989年增长 8%,其中瘦肉型猪为84622头,占出栏数的57%;(2)良种推广面提高,1992年引进瘦肉型公猪50头, 占公猪总数的82%,母猪人工授精率达到42%;(3)推广“四改、四化、一早”适用配套技术养猪的乡镇有 20多个,使用农户达到3. 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2% ; (4)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承包和物质服务,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3年实现养猪总产值18629. 1万元,创利润5360. 5万元,农民增加收入2709. 2万元,提供税收117.85万元。
永丰县是1993年批准列项,总投资4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万元。2年间完善了藤田花猪的选育扩繁体系,县畜牧良种场纯繁藤田花猪100窝,选育出后备母猪300头,并在4个乡镇20个保种村采取借种还种办法繁育后备母猪1000头,使全县的生产母猪有85. 7% (13151头)是良种母猪和杂一代母猪;健全了人工授精网络,引进大约、长白种公猪68头,更换淘汰杂、劣种公猪43 头,使良种公猪的覆盖面达80%以上;推行防疫技术承包面达90%以上,改善了疫苗冷藏系统,防疫密度达90%以上,生猪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扶助建立养猪专业户2661户;提高了生猪的出栏率和外销量, 生猪出栏率从1992年的92. 7%提高到1994年的115. 95%,外销生猪16万余头,占出栏生猪总数的 48%以上;促进了高科技饲料、补铁补硒和模式化驱虫技术的推广。
万安县是1995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1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0万元,县配套50万元。3年间,引进长白、大约等良种公猪100头,母猪1500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其中县级原种场1个 (万安猪)、乡级扩繁场5个、村级(含专业户)繁殖场50个;大力推广了“低成本养猪技术”、仔猪补铁补硒技术、模式化驱虫技术、“四小”疫病防治技术等;因地制宜推广了万安繁穗蒐养猪;开展了基层兽医队伍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本领。1997年,全县存栏母猪中有65%以上是良种,公猪100%是瘦肉型良种,出栏肉猪中瘦肉型猪占45%。
新干县是1998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1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40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建设内容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立1个100头良种母猪扩繁场,建立猪人工授精站,完善饲料体系建设,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和防疫体系建设。采取的措施是:(1)建立健全组织,实行目标管理;(2)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3)组织良种、饲料、防疫等技术的推广;(4)宣传培训;(5)督促检查。项目实施后的2000 年,全县出栏生猪26. 8万头,其中外销19.5万头,生猪出栏率为171% ;良种公猪覆盖率达97% ,良种母猪统一供种率为72% ;规模经营户年出栏生猪占全县出栏生猪总数的39. 2%。同年新干县肉猪瘦肉型良种引进还列入国家农业部748项目,投资15万美元从丹麦引进长白种猪42头,寄养于省种猪场,当年该县推广二元杂交母猪1894头。
泰和县是1998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40万元。建设内容是扩建一个200头生产母猪的扩繁场;完善26个乡镇家畜改良站建设;完善防疫体系建设;推广低成本养猪技术;开展技术培训。采取的措施是:(1)加强了组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2)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了专款专用;(3)抓了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4)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等。2000年,全县实现出栏生猪46万头,外调30万头以上; 生猪出栏率达180% ;良种公猪覆盖率达100%,三元杂交商品猪达60%以上;低成本高效养猪普及率达 60%。
商品牛基地经农业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区有泰和、安福两县列为商品牛生产基地县。
泰和县于1980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投资1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到1985 年,基本达到项目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年末存栏牛70107头,比项目实施前增长37. 6% ,出栏牛4422头, 新建牛改点9个,年冷配黄母牛2037头,因而启动了全县的黄牛改良工作,使养牛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促进了农民增收,并培育了一批乳役兼用牛,为社会提供了鲜奶和优质牛肉。到2000年,全县存栏牛12.75万头,出栏牛2万头。
安福县于1985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商品牛生产基地县,省拨专项资金11万元,县人民政府安排资金20万元。为实施好项目,县成立了商品牛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商品牛开发公司,在石岗草场飞播和人工种植牧草近千亩,引进种羊500头,扶持发展了一批养牛专业户、重点户。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到2000年,全县养牛发展到7. 82万头,养羊869头,比1985年分别增长41.4% ,313. 8%。
种草养畜示范基地经省农业厅、省计划委员会、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在泰和、安福二县建立了三个示范基地。
泰和县上模牧草地种籽生产基地1979年由江西省农业厅批准列项并投资9万元建立。县农业局派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引进了黑麦草、苏丹草、象草、玉米、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品种,人工种植面积150亩。通过栽培试验,摸索出了适合南方红壤丘陵、水田种植的品种:上半年以象草、苏丹草和玉米为主,下半年以黑麦草为主。平均亩产鲜草0.4万千克,亩产黑麦草种籽25千克以上。全县每年人工种草都在3万亩以上。
安福县《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工程》1998年由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列项,总投资9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60万元,流动资金240万元。资金来源是国家专项资金300万元,省配套300万元,县自筹300万元(县财政200万元,个人入股100万元)。项目实施后,建设草地12000亩,其中建成人工草地6000亩(含牧草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改良草地6000亩。人工草地种植草种为黑麦草1300亩,宽叶雀稗2000亩,宜安草550亩,苇状羊茅650亩,鸭茅600亩,苏丹草600亩,白三叶300亩,平均每亩年产鲜草量2500千克(宽叶雀稗每亩4850千克)。改良草地通过除杂、补播牧草,草质草量显著提高,每亩产鲜草由450千克提高到900千克。基地还建成青贮、氨化池4000立方米;建栏舍8046平方米;开挖小山塘190亩;建水泥桩刺丝围栏18000米;枳壳生物围栏9000米;营造防护林5100米;购进拖拉机、电动机、粉碎机、钏草机等44台;引进母牛860头,种羊730头;形成了年生产肉牛3000头的生产能力。 1999 -2000年出栏肉牛302头,出栏商品羊174只,收获牧草种籽10145千克,产值55.48万元,获利约 15万元。
泰和县种草养畜示范基地1999年由江西省农业厅、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列项,投资总额720万元。 截至2000年,已完成杂交母牛留种1800头,全部卡耳编号,签订了保护合同,建立了档案;完成18个冷配点的建设和完善任务,年可冷配母牛11500头,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名;建立肉牛饲养基地12个,计 300户,年可出栏肉牛2000多头;基地内种草3000多亩,农民养牛收入明显增加。基地仍在建设之中。
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1996 ~ 2000年,经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在泰和、安福、吉安、 永丰4县建立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
泰和县于1996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列项,投资总额923. 9万元。该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体系建设,建立龙头企业等措施,到1998年底,建氨化、青贮池2100个计 10000立方米,购置钏草机60多台,添置施氨工具2000多件,完善牛改冷配点39个,新建肉牛育肥场1 个、秸秆养牛示范场4个,年养育肥牛1000头。1998年全县出栏肉牛9. 6万头,实现养牛产值24000万元,农民养牛增收11520万元,人均增收273元;全县养牛总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7%。3年为地方财政增收715.2万元,其中1998年达到307万元。同时利用秸秆养牛,变废为宝,社会、生态效益良好。安福县于1998年批准列项,总投资248万元,其中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0万元(60%为有偿使用,并收取月费率2.5%的资金占用费),地方财政配套100万元,其他资金48万元。1998 ~ 2000年共建秸秆氨化养牛示范户800余户;建氨化池8068套计4.034万立方米,3年共计氨化秸秆3. 1078万吨, 青贮0.536万吨;建立和完善牛改冷配点35个,冷配母牛1998年1. 12万头J999年1.018万头、2000 年1.0321万头;建肉牛示范基地4个和秸秆养牛示范村5个。2000年末,全县有存栏牛13.15万头,比 1997年增长22. 43% ,出栏牛5. 2万头。1998〜2000年累计增加岀栏商品牛4. 25万头,增加收入 6220. 8万元,新增利润91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吉安县于1999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列项。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40万元,有偿60万元, 地方配套100万元,自筹1300万元。通过加强领导,淘汰劣质种公牛,实施牛改和培训示范,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到2000年,秸秆氨化2万吨,青贮4万吨,比1998年分别增加25倍、66. 7倍;秸秆处理率由0.32%提高到20% ,秸秆利用率提高30%。2000年全县牛存栏13.5万头,出栏4万头,新增纯利润 800万元。
永丰县于2000年批准列项,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32万元,有偿48万元。
鹅鸭工程1989年,中共吉安地委、吉安行署把“鹅鸭工程”当作调整吉安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经过8年的实施,到1996年,全区鹅鸭饲养量达到1785. 26万羽,其中鸭 1437.43万羽,鹅347. 83万羽。鹅鸭出笼1281.72万羽,其中鸭1066.9万羽,鹅214. 82万羽,产肉 1922.58万千克,产鲜蛋755.31万千克,实现总产值23012.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元,使小水禽变成了大产业。
在实施“鹅鸭工程”工作中,遂川县繁育推广了吉安红毛鸭10万羽。永新、永丰县引进良种蛋鸭如金定鸭、绍兴鸭、龙岩鸭、康贝尔鸭计1.25万羽,引进狮头鹅、豁鹅1500羽。峡江县繁育野鸭近10万羽。 同时狠抓示范和技术推广,发展立体养殖(一群鸭鹅,一个大棚,一塘鱼),组织运销和加工。全区饲养鹅鸭专业户达8039户,其中遂川县就有2795户。产生鹅鸭运销户349户,运销鹅鸭332万羽。遂川县泉江镇西庄村建起一个鹅鸭专业市场,从事运销的有200余人,年运销活鹅鸭达120余万羽。全区还建立鹅鸭加工厂和加工专业户349家,1994 ~ 1996年加工量达671.7万羽,其中遂川县有加工厂16家,专业户304家,年加工板鸭200余万只。建立羽绒加工厂3家,个体加工17户,年加工羽绒近百吨、原毛30 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