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畜牧生产东汉章帝时(76 -88)庐江郡太守王景曰:“百姓不知牛耕,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王景传》)表明在长江中游地区,牛耕始于此时。为了适应农田耕作要求,区内先民选育成了吉安黄牛和峡江水牛等地方良种。南宋杨万里(吉水人)有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就是描写吉安黄牛在垦山造田,表明至迟在公元11世纪就有了吉安黄牛。据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村《涂氏族谱•方舆》记载,唐代该村就选育成了闻名于世的红冠绿耳白毛乌骨之鸡,乡人称之羊毛鸡。到明末清初,民间已利用安福米猪后腿腌制出驰名中外的安福火腿等。
主要畜禽生产水平 20世纪30年代,吉安革命老区遭受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大规模“围剿”,耕牛、生猪、家禽亦被大量屠杀和抢劫,牧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后又遭日军蹂蹒,其所经之处,十舍九空,损失畜禽难以计数。加上国民政府腐败无能,苛政盘剥,经济衰退,瘟疫肆虐,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1937年,境内牛存栏21. 14万头,猪存栏48. 25万头,鸡存笼168.81万羽(摘自民国二十八年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的《江西农业统计》133〜134页)ₒ 1949年全区生猪存栏29. 34万头,牛存栏25. 39万头,家禽存笼332.44万羽,牧业产值只有1568万元。户均猪存栏0. 67头,牛存栏0. 58头,家禽存笼7.6羽。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生产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51年间,全区畜牧业发展史,大体可分4个阶段。
恢复和发展阶段(1950 - 1957年):政府鼓励农民繁殖幼畜,严禁宰杀耕牛,扶助农民养猪,允许自由贸易。畜牧业全面上升,大幅度增长。1957年全区生猪存栏68. 04万头,耕牛存栏35. 23万头,家禽存笼643.92万羽,牧业产值为3118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31.90% ,38.76% ,93.70% ,98.85%。
曲折前进阶段(1958〜1965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生猪实行公养为主方针,大办集体养猪场。 1959年实行四级养猪(即公社、大队、生产队、社员),分级管理,公社猪场以饲养母猪繁殖仔猪,培育良种为主;大队养繁并重;生产队和社员养肉猪;机关团体养猪自养自食。社员养猪可私有私养,收入归己,亦可公有私养,收入按比例分成。1961年,商业部门收购肥猪按等级奖售饲料粮,社员凭证向指定的粮管所购买平价粮。1962年耕牛由大队固定到生产队使用,实行保本保值,长期不变,把耕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统一起来,并规定繁殖小牛,断乳后作价,按比例分成。其间,由于片面强调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社员私人饲养畜禽受到限制,生产水平下降。1962年,除生猪存栏72.21万头,略有增加外,其余均减产,耕牛存栏28.23万头,家禽存笼397. 71万羽,牧业产值2554万元,与1957年相比,分别减少 19.87% ,38.33%,18.09% ₒ随后,全区坚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理顺生产关系,落实公私并举的养猪方针,继续落实耕牛繁殖政策,使畜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全区生猪存栏89.57万头,牛存栏33. 06万头,家禽存笼37& 71万羽,牧业产值 3927 万元。与 1962 年相比,分别增长 24.04% ,17. 11% , -4.78% ,53.76%。
长期徘徊阶段(1966〜1978年):在畜牧业生产上主要考虑是如何解决肉食供应和积造肥料问题, 故大力提倡发展生猪生产,政策规定对社员养猪实行“四定”(即定养猪任务、定收购任务、定饲料地、定交肥任务),国家收购肥猪回供猪肉、奖售粮食和布票。集体养猪除1972年.1973年两年上了百万头外, 其余年份都在几万至十几万头之间徘徊。“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业生产除生猪外其他都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情况有所改变。到1978年,全区生猪存栏为121.57万头,牛存栏为35.39万头,家禽存笼为381.24万羽,与1965年相比,生猪增长35.73%,耕牛增长7.05%,禽增加 2万多羽。
全面振兴阶段(1979 - 2000年):1979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他一系列政策,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打破了“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母鸡生蛋换油盐”的传统观念。使畜牧业逐渐由家庭副业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转变,由自给型计划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1980年开始允许私人养牛,将集体所有的耕牛作价归私人所有;停办大队、生产队的集体养猪场,实行私养为主的养猪方针;1983年放开宰牛规定,取消宰牛审批手续;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任务,全面开放生猪经营,实行自由上市交易,价格随行就市,按质论价;1986年肉猪收购价放开;1989年起实施鹅鸭工程等。 在畜牧技术推广方面,20世纪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如推广生猪良种和人工授精技术、黄牛改良和冷冻精液配种技术、配合饲料养猪和低成本养猪综合配套技术、人工种草养畜禽和秸秆氨化养牛羊技术、畜禽合理免疫和疫病防治技术、家禽繁育和饲养技术等。由于政策对头、技术跟上,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快速、持续发展。2000年,全区生猪出栏238. 36万头,存栏157.36 万头,比1978年增长218.54%和29. 89% ;牛存栏71.45万头,增长101.89% ;家禽存笼1945.41万羽, 增长412.38% ;另外还有牛出栏9. 67万头、家禽岀笼3064. 69万羽、养羊1.59万只,养兔5. 93万只,养蜂2.16万箱,产蜜553吨,产牛奶574吨,因1978年以前无上述统计指标,无法进行比较;实现畜牧业产值12.0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多。表9-5-2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吉安地区牧业生产情况统计牧业占农业生猪牛羊家禽养兔肉类牛奶养蜂年份产值总产值出栏存栏出栏存栏出栏存栏出笼存笼 (只) 总产产量 (箱) 产蜜 (万元) (%)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羽) (万羽) (吨) (吨) (吨) 1949 1568 14.58 29.34 25.39 332.44 1952 1978 12.37 37.99 29.15 228.65 1957 3118 15.57 68.04 35.23 643.92 1962 2554 13.82 72.21 28.23 1606 397.11 49856 1965 3927 13.80 89.57 33.06 1536 378.71 1970 4609 13.67 102.30 38.35 696 397.38 1975 6092 11.91 72.91 116.31 37.87 2039 370.62 9571 252.41978 6171 11.14 74.83 121.57 35.39 1131 381.24 16986 597 1980 8434 12.50 87.19 132.79 2.44 37.65 1455 452.83 20631 180 23634 494 1985 17178 14.74 106.77 150.55 1.42 47.12 1482 713.41 14706 71359 445.7 30727 627.71990 25590 19.98 153.62 187.20 2.67 65.82 424 876 933.50 1094. 10 30128 121543 464 28969 960 1995 123239 27.32 276.90 213.87 8.57 76.23 197 878 2145.45 1408.31 68708 234783 366 18215 692 1996 124315 25.98 255.22 203.64 8.03 76.51 522 1089 2234.75 1396.36 55469 222622 340 12714 677 1997 139587 27.28 273.47 219.94 13.57 81.91 3276 5007 2334.79 1550.68 84974 247044 305 24346 683 1998 148404 2& 24 276.61 206.65 16.76 77.85 5954 8337 2121.64 1480.60 70971 252325 151 20855 511 1999 128843 24.26 240.75 171.77 9.70 73.45 5844 8334 2553.94 1445.90 41964 219008 360 21021 505 2000 120277 22.94 238.36 157.36 9.67 71.45 5453 10463 3064.69 1953.41 59342 212726 574 21591 553 注:数据来源于地区统计局年报。表 9-5-32000年吉安地区分县(市)牧业生产情况统计(一) 岀栏其中出栏羊出栏兔出栏出笼肉类其中牛奶养蜂禽蛋县(市) 肉猪瘦肉调往肉牛 (头) (只) 家禽总产猪牛羊禽产量箱产蜜产量 (头) 型猪省外 (头) (万羽) (吨) 肉兔肉肉 (吨) (吨) (吨) 总计 2383563 1057436 1194055 96703 5453 27221 3064.69 212726 177971 9505 25250 574 21583 553 15241吉安市 51121 38980 32898 6196 175 77.49 5100 3852 487 761 538 26 2 353 井冈山市 29730 21004 1880 41.79 3214 2230 142 842 428 14 279 吉安县 291199 90369 102985 20607 2094 45 904.83 19992 17005 1668 1319 800 19 1712 吉水县 260783 78604 69650 4829 157 583 213.32 23827 20924 642 2261 1 1653 24 920 峡江县 97530 67411 60220 8013 310 109.60 9129 7739 557 833 120 6 443 新干县 259389 130025 190314 4043 80 90.51 20775 18592 605 1578 2200 41 1153 永丰县 174973 79623 78074 10816 88 19396 120.08 15660 12925 940 1795 1832 53 1407 泰和县 361676 197932 231224 19989 642 2535 994.64 37265 27284 1626 8355 35 3110 121 3902 遂川县 194581 98993 89313 1542 216 1395 179.26 17246 14845 391 2010 5587 102 789 万安县 191977 58976 118996 2184 1128 2352 107.74 17506 16014 184 1308 2082 26 1701 安福县 233832 172481 139641 4803 387 67.52 18449 17339 243 867 937 28 1532 永新县 207360 17518 76391 10912 100 101.97 21135 16756 1925 2454 2219 103 911 宁冈县 29412 5520 4349 889 176 815 55.94 3428 2466 95 867 589 14 139 表9-5* 2000年吉安地区分县(市)牧业生产情况统计(二) 牛年末其中生猪能繁殖羊年兔年家禽其中县(市) 存栏黄牛水牛乳牛役牛能繁年末存栏的母猪末数末数年末数鸡鸭鹅 (头) 母牛 (头) (头) (头) (只) (万羽) 总计 714522 588741 120107 5666 582446 293462 1573647 118361 10463 32121 1945.41 138273 48484 21591吉安市 26134 22301 3241 592 21075 14404 33120 3429 60 49.92 3723 1263 26 井冈山市 7710 5069 2641 6582 3160 29398 1348 18.49 584 1075 428 吉安县 109125 96002 12104 1019 89460 49950 179055 14395 5713 165 432.15 31163 9648 800 吉水县 80430 64764 14576 1090 72584 14144 234290 9688 317 327 107.29 6596 3897 1653 峡江县 36591 16448 20143 27857 19875 58160 2682 255 75.21 4662 2682 120 新干县 33386 17485 15883 10 28883 14287 140269 18599 149 77.75 4890 2365 2208 永丰县 64346 49675 14671 55133 26978 156351 11002 122 23334 109.83 5932 4220 1832 泰和县 127504 110922 16547 35 93080 48745 193101 17888 604 4633 719.39 59559 11390 3110 遂川县 39215 33915 5297 3 32281 17454 138808 13153 807 2866 99.07 5173 3356 5587 万安县 42189 37723 4132 334 41545 16218 128094 6300 942 486 90.14 6186 2768 2082 安福县 73424 64541 7186 1697 54863 36806 135247 8308 872 71.21 4971 2013 937 永新县 61934 57535 3513 886 49593 25554 128826 9802 60 50 76.09 4182 2893 2219 宁冈县 12534 12361 173 9510 5887 18928 1767 562 260 18.87 652 914 589 注:数据来源于地区统计局年报。 畜牧业基地建设商品瘦肉型猪基地经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批准,自1984年起,全区先后有吉安、永新、永丰、万安、泰和、新干等6县被列为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吉安县是1984年首批立项,投资金额为15万元,到1988年,建立了县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并在盘田、敖城、值夏、敦厚、高塘、永和、横江、安塘建立8个人工授精点;引进长白、大约、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良种公猪120多头,投放到各乡镇,进行生猪品种改良。项目实施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35%的乡镇建起了生猪人工授精点,提高了良种公猪的利用率;(2)二元杂交商品猪占出栏肉猪的90%,促进了生猪外销,年外销生猪7万多头,比1984年增加了 2倍;(3)培育了大量养猪专业户,1988年全县出栏生猪10头以上的有3332户,是项目实施前的11倍;(4)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生猪成活率达 95%以上,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 5个百分点。
永新县于1990年批准立项,总投资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万元。经过3年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1)生猪饲养量逐年增加,1992年达279179头,比项目实施前的1989年增长 8%,其中瘦肉型猪为84622头,占出栏数的57%;(2)良种推广面提高,1992年引进瘦肉型公猪50头, 占公猪总数的82%,母猪人工授精率达到42%;(3)推广“四改、四化、一早”适用配套技术养猪的乡镇有 20多个,使用农户达到3. 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2% ; (4)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承包和物质服务,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3年实现养猪总产值18629. 1万元,创利润5360. 5万元,农民增加收入2709. 2万元,提供税收117.85万元。
永丰县是1993年批准列项,总投资4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万元。2年间完善了藤田花猪的选育扩繁体系,县畜牧良种场纯繁藤田花猪100窝,选育出后备母猪300头,并在4个乡镇20个保种村采取借种还种办法繁育后备母猪1000头,使全县的生产母猪有85. 7% (13151头)是良种母猪和杂一代母猪;健全了人工授精网络,引进大约、长白种公猪68头,更换淘汰杂、劣种公猪43 头,使良种公猪的覆盖面达80%以上;推行防疫技术承包面达90%以上,改善了疫苗冷藏系统,防疫密度达90%以上,生猪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扶助建立养猪专业户2661户;提高了生猪的出栏率和外销量, 生猪出栏率从1992年的92. 7%提高到1994年的115. 95%,外销生猪16万余头,占出栏生猪总数的 48%以上;促进了高科技饲料、补铁补硒和模式化驱虫技术的推广。
万安县是1995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1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0万元,县配套50万元。3年间,引进长白、大约等良种公猪100头,母猪1500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其中县级原种场1个 (万安猪)、乡级扩繁场5个、村级(含专业户)繁殖场50个;大力推广了“低成本养猪技术”、仔猪补铁补硒技术、模式化驱虫技术、“四小”疫病防治技术等;因地制宜推广了万安繁穗蒐养猪;开展了基层兽医队伍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本领。1997年,全县存栏母猪中有65%以上是良种,公猪100%是瘦肉型良种,出栏肉猪中瘦肉型猪占45%。
新干县是1998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1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40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建设内容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立1个100头良种母猪扩繁场,建立猪人工授精站,完善饲料体系建设,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和防疫体系建设。采取的措施是:(1)建立健全组织,实行目标管理;(2)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3)组织良种、饲料、防疫等技术的推广;(4)宣传培训;(5)督促检查。项目实施后的2000 年,全县出栏生猪26. 8万头,其中外销19.5万头,生猪出栏率为171% ;良种公猪覆盖率达97% ,良种母猪统一供种率为72% ;规模经营户年出栏生猪占全县出栏生猪总数的39. 2%。同年新干县肉猪瘦肉型良种引进还列入国家农业部748项目,投资15万美元从丹麦引进长白种猪42头,寄养于省种猪场,当年该县推广二元杂交母猪1894头。
泰和县是1998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40万元。建设内容是扩建一个200头生产母猪的扩繁场;完善26个乡镇家畜改良站建设;完善防疫体系建设;推广低成本养猪技术;开展技术培训。采取的措施是:(1)加强了组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2)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了专款专用;(3)抓了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4)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等。2000年,全县实现出栏生猪46万头,外调30万头以上; 生猪出栏率达180% ;良种公猪覆盖率达100%,三元杂交商品猪达60%以上;低成本高效养猪普及率达 60%。
商品牛基地经农业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区有泰和、安福两县列为商品牛生产基地县。
泰和县于1980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投资1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到1985 年,基本达到项目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年末存栏牛70107头,比项目实施前增长37. 6% ,出栏牛4422头, 新建牛改点9个,年冷配黄母牛2037头,因而启动了全县的黄牛改良工作,使养牛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促进了农民增收,并培育了一批乳役兼用牛,为社会提供了鲜奶和优质牛肉。到2000年,全县存栏牛12.75万头,出栏牛2万头。
安福县于1985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商品牛生产基地县,省拨专项资金11万元,县人民政府安排资金20万元。为实施好项目,县成立了商品牛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商品牛开发公司,在石岗草场飞播和人工种植牧草近千亩,引进种羊500头,扶持发展了一批养牛专业户、重点户。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到2000年,全县养牛发展到7. 82万头,养羊869头,比1985年分别增长41.4% ,313. 8%。
种草养畜示范基地经省农业厅、省计划委员会、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在泰和、安福二县建立了三个示范基地。
泰和县上模牧草地种籽生产基地1979年由江西省农业厅批准列项并投资9万元建立。县农业局派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引进了黑麦草、苏丹草、象草、玉米、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品种,人工种植面积150亩。通过栽培试验,摸索出了适合南方红壤丘陵、水田种植的品种:上半年以象草、苏丹草和玉米为主,下半年以黑麦草为主。平均亩产鲜草0.4万千克,亩产黑麦草种籽25千克以上。全县每年人工种草都在3万亩以上。
安福县《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工程》1998年由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列项,总投资9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60万元,流动资金240万元。资金来源是国家专项资金300万元,省配套300万元,县自筹300万元(县财政200万元,个人入股100万元)。项目实施后,建设草地12000亩,其中建成人工草地6000亩(含牧草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改良草地6000亩。人工草地种植草种为黑麦草1300亩,宽叶雀稗2000亩,宜安草550亩,苇状羊茅650亩,鸭茅600亩,苏丹草600亩,白三叶300亩,平均每亩年产鲜草量2500千克(宽叶雀稗每亩4850千克)。改良草地通过除杂、补播牧草,草质草量显著提高,每亩产鲜草由450千克提高到900千克。基地还建成青贮、氨化池4000立方米;建栏舍8046平方米;开挖小山塘190亩;建水泥桩刺丝围栏18000米;枳壳生物围栏9000米;营造防护林5100米;购进拖拉机、电动机、粉碎机、钏草机等44台;引进母牛860头,种羊730头;形成了年生产肉牛3000头的生产能力。 1999 -2000年出栏肉牛302头,出栏商品羊174只,收获牧草种籽10145千克,产值55.48万元,获利约 15万元。
泰和县种草养畜示范基地1999年由江西省农业厅、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列项,投资总额720万元。 截至2000年,已完成杂交母牛留种1800头,全部卡耳编号,签订了保护合同,建立了档案;完成18个冷配点的建设和完善任务,年可冷配母牛11500头,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名;建立肉牛饲养基地12个,计 300户,年可出栏肉牛2000多头;基地内种草3000多亩,农民养牛收入明显增加。基地仍在建设之中。
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1996 ~ 2000年,经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在泰和、安福、吉安、 永丰4县建立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
泰和县于1996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列项,投资总额923. 9万元。该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体系建设,建立龙头企业等措施,到1998年底,建氨化、青贮池2100个计 10000立方米,购置钏草机60多台,添置施氨工具2000多件,完善牛改冷配点39个,新建肉牛育肥场1 个、秸秆养牛示范场4个,年养育肥牛1000头。1998年全县出栏肉牛9. 6万头,实现养牛产值24000万元,农民养牛增收11520万元,人均增收273元;全县养牛总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7%。3年为地方财政增收715.2万元,其中1998年达到307万元。同时利用秸秆养牛,变废为宝,社会、生态效益良好。 安福县于1998年批准列项,总投资248万元,其中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0万元(60%为有偿使用,并收取月费率2.5%的资金占用费),地方财政配套100万元,其他资金48万元。1998 ~ 2000年共建秸秆氨化养牛示范户800余户;建氨化池8068套计4.034万立方米,3年共计氨化秸秆3. 1078万吨, 青贮0.536万吨;建立和完善牛改冷配点35个,冷配母牛1998年1. 12万头J999年1.018万头、2000 年1.0321万头;建肉牛示范基地4个和秸秆养牛示范村5个。2000年末,全县有存栏牛13.15万头,比 1997年增长22. 43% ,出栏牛5. 2万头。1998〜2000年累计增加岀栏商品牛4. 25万头,增加收入 6220. 8万元,新增利润91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吉安县于1999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列项。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40万元,有偿60万元, 地方配套100万元,自筹1300万元。通过加强领导,淘汰劣质种公牛,实施牛改和培训示范,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到2000年,秸秆氨化2万吨,青贮4万吨,比1998年分别增加25倍、66. 7倍;秸秆处理率由0.32%提高到20% ,秸秆利用率提高30%。2000年全县牛存栏13.5万头,出栏4万头,新增纯利润 800万元。
永丰县于2000年批准列项,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32万元,有偿48万元。
鹅鸭工程1989年,中共吉安地委、吉安行署把“鹅鸭工程”当作调整吉安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经过8年的实施,到1996年,全区鹅鸭饲养量达到1785. 26万羽,其中鸭 1437.43万羽,鹅347. 83万羽。鹅鸭出笼1281.72万羽,其中鸭1066.9万羽,鹅214. 82万羽,产肉 1922.58万千克,产鲜蛋755.31万千克,实现总产值23012.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元,使小水禽变成了大产业。
在实施“鹅鸭工程”工作中,遂川县繁育推广了吉安红毛鸭10万羽。永新、永丰县引进良种蛋鸭如金定鸭、绍兴鸭、龙岩鸭、康贝尔鸭计1.25万羽,引进狮头鹅、豁鹅1500羽。峡江县繁育野鸭近10万羽。 同时狠抓示范和技术推广,发展立体养殖(一群鸭鹅,一个大棚,一塘鱼),组织运销和加工。全区饲养鹅鸭专业户达8039户,其中遂川县就有2795户。产生鹅鸭运销户349户,运销鹅鸭332万羽。遂川县泉江镇西庄村建起一个鹅鸭专业市场,从事运销的有200余人,年运销活鹅鸭达120余万羽。全区还建立鹅鸭加工厂和加工专业户349家,1994 ~ 1996年加工量达671.7万羽,其中遂川县有加工厂16家,专业户304家,年加工板鸭200余万只。建立羽绒加工厂3家,个体加工17户,年加工羽绒近百吨、原毛30 余吨。
生产经营方式家庭饲养自古多为分户饲养畜禽,偶有联户养牛耕田和数户合养“年猪”等形式。
牛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将农户私养的耕牛作价入社归集体所有。1962年调整国民经济,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六十条),耕牛实行队有户养,并鼓励繁殖小牛,规定小牛收入“三七”或 “四六”分成,养牛户得大头。1981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耕牛又作价归私人所有和饲养。
猪家庭养猪是农村的传统习惯,但1958年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和集体养猪场,农户私养生猪因客观条件所限而几乎中断。1961年以后,实行公养、私养并举方针,由生产队给农户饲料地和补贴饲料粮, 一般标准为肉猪20 ~ 25千克,母猪100 - 125千克,公猪200 ~ 250千克。国家向农民派购肥猪,完成派购任务的养猪户,政府给予粮食、化肥、布票奖励。“文化大革命”中有段时间,视家庭养猪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有的地方收回饲料地,关闭猪肉自由市场。1970年后,政府又大力提倡发展养猪业, 继续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鼓励家庭养猪实行“四定”,即定养猪任务、定派购任务、定饲料粮、定交肥任务,社员交给生产队的厩肥折成工分,参加分配,可以带粮。家庭养猪蓬勃发展,其数量激剧增加。 1980年家庭养猪的数量占全区生猪总量的95%以上。1985年,国家明令取消生猪派购任务,家庭养猪又恢复了自主经营。
家禽鸡、鸭、鹅历来是一家一户饲养,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只。人民公社时期,以放养家禽会损害庄稼为由,限制私人饲养数量或规定不准放养,故长期得不到发展。1989年实施鹅鸭工程后,农户家庭饲养家禽的数量日益增多。
集体饲养集体饲养畜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牛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原来由农户私养的耕牛作价入社,收归集体所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又转为生产队所有。有的是集体饲养,专人负责;有的是集体所有分户饲养, 调配使用。饲养报酬各地不一,有的生产队对饲养员采取包饲料、包工分、包膘肥、包繁殖、包肥料,繁殖小牛另给工分补助;有的生产队按牛定草料、定工分,检查评比;1962年起,对繁殖小牛作价,生产队和饲养员(户)对收入采取“四六”或“三七”分成,饲养员(户)得六或七成;对饲养种公牛者除实行“五包” 外,还给予配种工分补助。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集体养牛数量显著减少直至停止。
猪1958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办猪场,社社队队都建集体猪栏。其形式有公有公养,也有公有分户饲养。记酬办法开始是按时记工分,后来就搞定额管理,有“三定”、“四定”、“五定”等多种。据有关资料记载,集体养猪最多时是70年代初期,如1972年达到106. 32万头,占全区生猪存栏总量的90.5% ₒ 8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放开,集体养猪锐减,1982年,全区只有1000头。 其后逐年减少,直至全部停止。
专业户饲养养殖专业户兴起于80年代初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家庭饲养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自营性专业户;另一种是承包国营或原集体办的农牧渔场的养殖项目的专业户。经营规模大小不一,养畜者少则几十头,多则几百、几千头;养禽者多至几万、十几万羽。经营内容因地而异,有的搞单项生产;有的搞综合开发;有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也有的搞产销一体化。据统计,2000年,全区有各类养殖专业户7167个。其中养猪专业户2349个,当年出栏生猪251071头,年出栏肉猪50 ~ 100头的有 1805个,出栏100 - 500头的有505个,出栏500 ~ 1000头的有32个,出栏1000 - 3000头的有7个;养蛋鸡专业户40个,其中存笼万羽以上的2个;养蛋鸭专业户330个,其中存笼千羽以上的7个;养肉鸡专业户1618个,当年出笼331.32万羽,其中年出笼1万羽以上的有46个,年出笼10万羽以上的有6个; 养肉鸭专业户1717个,当年出笼337.9万羽,其中年出笼万羽以上的有11个,出笼5万羽以上的有1 个;养鹅专业户408个,当年出笼11.34万羽,每户在100 - 500羽之间;养肉牛专业户(场)、重点户406 个,当年岀栏肉牛10690头,其中年出栏50 ~ 100头的有28个,100〜200头的11个,200头以上的1 个;养奶牛专业户(场)7个,存栏奶牛290头;养羊专业户2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有4个;养蜂专业户225个(中蜂221个,意蜂4个),年末存蜂5663箱;养肉狗专业户5个,当年出笼612只;养山鸡专业户3个,当年出笼680羽;养鸽专业户11个,出笼5600羽。
国营畜牧场饲养1939年,省农业院在泰和马市武溪街附近的马缨冈建立泰和耕牛改良场。1949 年8月中旬由泰和县人民政府建设科接管,1950年改为耕牛配种站,1954年改为泰和县家畜繁殖良种场,1957年移交给武山垦殖场。
50年代中后期起,专区、县(市)陆续在农科所、水稻良种场、垦殖场、林场和商业系统的基层单位办起了养猪场,规模较大的有吉安市的禾埠猪场、横龙垦殖场的养猪场、井冈山垦殖场的罗浮养猪场、泰和甘化厂的养猪场等。有的垦殖场、林场还兼营了羊、鸡、兔和特种动物。
60年代起,专区、县(市)又先后办起了畜牧良种场。到2000年,全区有国营畜牧良种场11个,其中种猪场8个、种鸡场3个。管理办法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产计酬。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专区畜禽良种场。该场位于吉安市郊的吉福公路11千米处,隶属吉安专区农业局。1977年前属地区良种场的两个生产队,1978年1月划出成立吉安地区畜牧科研所,在编78人,其中干部5人。1984年底改名为吉安地区畜禽良种场,下设3个办公室(行政、科研、供销)、2个厂(副食品厂和饲料加工厂)、2个组(牧草和农机)、2个场(猪和鸡)、1个门市部,占地550亩,是吉安地区畜禽良种的繁育基地。1985年栽种果树140 亩、牧草120亩,主要生产冠朝种猪、长白种猪、杂交小猪、商品肉猪、牧草种子、柑橘、鱼、酱油等。1990 尊列为世界银行贷款吉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批准投资181.11万元(世行57.09万元、省地配套96.5万元、自筹38.5万元),1994年竣工验收,建成栏舍5317平方米,引进大约、长白种猪141头。1993年11月经省畜牧局检查复核定为省一级种猪场。1997 ~ 2000年实施工厂化养猪生产,新建和改建产仔舍、 保育舍5栋计2000平方米,肥猪舍4栋1700平方米,引进产仔设备138套、保育设备143套,形成母猪生产群600头,品种有长白、大约、杜洛克、皮特兰,年可提供种猪3000头、出栏猪万头以上。到2000年, 全场有职工72人,其中技术干部9人(高级畜牧兽医师2人、畜牧兽医师2人、农艺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4人)。累计固定资产283万元,房屋、栏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当年实现经营利润14万元。完成科研成果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