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960年,吉安专署农业处组织专署农业、农垦部门的畜牧兽医干部和井冈山大学、吉安农校、共大金坪分校等畜牧兽医专业师生,首次对全区地方畜禽品种进行调查。1961年,重点进行了一次复查。协助调查和复查工作的还有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和江西省农校的师生。1962年,吉安专署农业处将调查资料整理铅印成《吉安专区地方畜禽品种志》。据志所载,境内有地方猪种7个:冠朝猪、万安猪、安福猪、 遂川猪、藤田猪、永新猪、裸江猪;地方牛种2个:吉安黄牛、峡江水牛;羊种1个:新寒杂交羊;禽种5个: 泰和乌鸡、永丰泥鸭、永新泥鸭、遂川麻鸭、永丰鹅。
1980〜1982年,吉安地区畜牧水产局组织全区畜牧兽医工作者,进行了畜牧资源调查,其中包括了第五章畜牧业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整理后的资料编入了《吉安地区畜牧资源及区划>(1985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86年铅印)。据《区划》载,当时境内仍保留有7个地方猪种:冠朝猪、万安猪、左安猪(原名遂川猪)、安福米猪、藤田猪、漂江猪、永新花猪;2个牛种:吉安黄牛、峡江水牛;6个禽种:泰和乌鸡、吉安红毛鸭、永丰泥鸭、永新泥鸭、遂川麻鸭、永丰鹅,新发现1个禽种:莲花白鹅。《中国猪品种志》将境内的地方猪种划归赣中南花猪类型,泰和鸡编入了《中国家畜品种志》,吉安黄牛编入《祖国优良家畜品种》第四集(农业出版社,1959年)。80年代初的调查表明,区内的地方畜禽品种,有的数量急剧下降,品种退化, 有的濒临绝灭,急需挽救,如安福米猪。1996年以后大量饲养的新家禽品种:吉安红毛鸭,已将其收入 《江西省畜禽品种志》。
饲料资源境内饲料资源品种多样,有大量的农副产品、丰富的野生饲料和较多的蜜源植物。
饲料资源分类据调查,全区饲料资源分畜禽饲料种类和蜜源植物种类两大类,共248种。
畜禽饲料种类约有12类146种。
籽实类:有稻谷、大米、玉米、高梁、养麦、次黄豆、次豌豆、次蚕豆等。
油饼类:有糠饼、菜籽饼、花生饼、棉籽饼、芝麻饼、豆饼等。
糠鉄类:有稻谷糠、米皮糠、瘪谷糠、小麦鉄等。
糟渣类:有豆腐渣、粉渣、酱渣、蔗糖渣、薯粉渣、酒糟、糖糟等。
秸荚藤类:有油菜荚、豆荚、花生壳、大豆秸、豌豆秸、蚕豆秸、花生蔓、干番薯藤、南瓜藤、葛藤等。 块茎瓜类:有红薯、胡萝卜、白萝卜、灰萝卜、南瓜、冬瓜、西瓜皮等。
青饲料类:有白菜、青菜、包心菜、空心菜、弄菜、牛皮菜、万安觅菜、红米觅、白米觅、芋荷、白萝卜樱叶、胡萝卜樱叶、南瓜叶、丝瓜叶、黄瓜叶、葵叶、茄子叶、萬苣叶、芒麻叶、黄麻叶、柘菜叶、鲜红薯藤叶、紫云英、葵柄盘等。
放养水生类:有水浮莲、水葫芦、细绿萍等。
野生草本类:有莲子草、水花生、水芹菜、野觅菜、羊蹄、红浮萍、水辣蓼、马齿觅、龙芽草、马兰、苍耳叶、野筒蒿、野菊、牡蒿、青蒿、虎杖、丛枝蓼、酸模、地肤、鳗肠、苦莫菜、蒲公英、稗、牛膝叶、金鱼藻、芥菜、 焊菜、盐肤木叶、车前草、律草、灰菜、青箱、叶下珠、山萬苣、苦苣菜、鸭舌草、野菱、野紫菜、酢浆草、苦草、 水竹叶、柳叶薯、旱莲草、疽草、石龙尾、马鞍片叶、野芋、猪耳草、乌丹菜、鹤草、野当归、轮叶黑藻、尖叶眼子菜、狸藻、金银花、益母草、旱辣蓼等。
林叶类:有松针叶、杉叶、合欢树叶、山槐叶、桑叶、栗子树叶、山苍子叶等。
动物类;有血粉、羽毛粉、骨粉、蚯蚓、蝇蛆、白蚁等。
矿饲类:有石灰石等。
蜜源植物种类据省养蜂研究所调查,吉安地区有蜜源植物28种,辅助蜜源植物82种。
蜜源植物中春季有山苍子、楞柘楠、萝卜木、苦楮、青刚栋、橡子、栗树、锥栗、毛栗、懈栋、板栗等;夏季有黄端木、荷树、小叶核、山乌柏等;秋季有木忽、盐肤木、辣蓼等;冬季有香壽、玲木等。
辅助蜜源植物中1 ~3月份有映山红、棠梨子、金樱子、三月泡、野山桃、山石榴、皂角树、木通、山桃等;4 ~6月有毛冬青、山荔枝、金银花、野葡萄、水杨梅、乌饭树、短尾越橘、鸡足戚、野芥菜、油桐、泡桐、 棕树、樟树、水荷树、栋木、细叶樟、苦楝子树、乌柏、野柿子、漆树、山漆树、山酸枣、牡荆、马鞭草、喜树、芒花、野生楂、继木、臭椿、益母草、姜骨子、刺槐、合欢树、臭黄荆、女贞、榕树、石楠、垂柳、苍耳、黄连木、无患子、千年桐、月季花、柚、金柑、柑橘等;7〜9月有羊屎鸟、野苦瓜、大叶桜、光叶木忽木、琴叶榕、胡枝子、葛藤、柞树、木槿、背帽子、田皂角、暖叶、鸡血藤、黄檀、乌荧莓、大叶舒身草、枣树等;10〜12月份有白棠树、野菊花、油菜、野薄荷等。另外还有许多园田作物如油菜、紫云英等提供蜜源。
饲料资源数量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全区饲料总蓄量约47.75亿千克(238.75万吨),其中青饲料占70.47%,糠鉄饲料占20. 8%,林叶饲料占2.59%,饲料粮占2.29%,糟渣饲料占1.54%,秆藤饲料占1.48%,饼粕饲料占0. 8%,动物性饲料占0.03%。
据1992年岀版的《吉安地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记载:据估算,本区有精饲料贮积量91.67万吨,其中饲料粮35. 87万吨,占总量的39. 1% ;糠鉄饲料44万吨;饼粕类3. 2万吨;糟渣类& 4万吨;动物性饲料0.2万吨。青饲料454.2万吨。与1980年比较,饲料粮、青饲料显著增加,糠鉄饲料却显著减少(可能是计算标准不一样所致)。
草场资源 1979 ~ 1983年,区内畜牧工作者按照国家农业区划的要求,开展了自然草场资源情况的调查,为对其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据查,全区草场总面积约为1116万亩,其中可利用的草场面积约933万亩,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83.60%。吉泰盆地八县一市占74%,边缘山区五县占26%。草场面积最大的是吉安、吉水、泰和、安福4县,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54%。拥有万亩以上连片草场的县有8个,计119块,面积为276.5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0%。全区草场大致分为4类9组29型,5个等级。
丘陵草丛类草场此类草场面积为456.97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40. 9% ,分布全区各县(市)的丘陵冈地和盆地周围的河谷平原,海拔高度为200米以下。成土母岩为紫色泥岩、粉砂岩类,表土有机质含量1 ~3%,p 11值5.5。草场植被以禾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主要群落是旱生或旱中生的刺芒野古草和纤毛鸭咀草。草场总的覆盖度,除裸地外都在90%左右,草层高度在15〜80厘米之间,平均亩产鲜草 250 ~ 300千克,多为三等四级、五级草场,可载畜11.06万头黄牛单位。牧草耐瘠、耐旱、耐牧,适应性广,利用期长,可放牧也可刈割。由于生态条件较好,适宜建立人工或半人工草场。
丘陵低山灌丛类草场此类草场面积103.8万亩,占全区草场面积的9.3%。草场覆盖度为70%左右,土壤多为乌泥土和红泥土,亩产鲜草150〜250千克,载畜量为3. 95万头黄牛单位,属三等五级、六级。多分布在海拔较低、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群落处于灌木与草本混生的一个演替阶段,是森林砍伐后形成的一种次生植被,极不稳定。灌木的主要群落以继木、胡枝子、毛栗、乌饭树为优势种;草丛群落主要是芒、野枯草、桔草,在水、温条件好的坡地,有五节芒群落与竹类混生。
丘陵低山疏林类草场此类草场是在针叶林下生长的草丛和灌木,面积有33& 78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0.4%,主要分布在丘陵冈地、沙砾岩地的黄红壤上的低山地带。林下草丛群落以白茅、桔草为优势种,灌丛群落以继木、算盘子为主,低山湿润地带有五节芒和小金茅,多数是三等五级、六级,载畜量为6.64万头黄牛单位。
十边地草丛类草场这类草场分布在山边、河边、田边、路边、塘边、库边、屋边、沟边等地,面积为 216.3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9.4%,载畜量为23.81万头黄牛单位。植物群落以矮禾草本为主,如假俭草、狗芽根、雀稗、牛筋草、知风草等。覆盖度达95%以上,平均亩产鲜草800千克以上。由于水肥条件好,牧草再生力强,生长茂盛,且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利用率高,属一等一级草场,是农家牛、羊、鹅栓、 放牧的基本草场。
表9-5-1 1983年吉安地区草场类型、面积及载畜量情况单位:亩、头草丛草场灌丛草场疏林草场十边地草场面积载畜量面积载畜量面积载畜量面积载畜量总计 4569741 110629.5 1037991.1 39205.8 3387847.8 66353.6 2163586.2 238107.6吉安市 10698.7 480 6052.5 256 7882 738 井冈山市 30472 1100 92149.4 1240 81060 1401 21044.9 2400 吉安县 1006662 9882 86793 98 516735 3898 320783 40098 吉水县 447915.5 14200.3 145525 7700.3 753537.8 5454.6 180949.5 27355.3 续表草丛草场灌丛草场疏林草场十边地草场面积载畜量面积载畜量面积载畜量面积载畜量峡江县 305466 18744 46332 2779 32400 1199 21141 2114 新干县 106336 3120 77405 2500 71484 800 54909 13573 永丰县 291099 4452 96427 2222 382329 4657 117411 18785 泰和县 786912 10115.2 107925 9572.8 358500 12536 120000 25000 遂川县 218229.2 12176 118724 449 235561 6822 377134 30073 万安县 270874 10663 30498 456 227265 7492 457856 9995 安福县 379872 4556 114784 1437 336553 2558 317520 40631 永新县 649105 18529 37705 2041 226933 12402 90269 8842 莲花县 16455 1027 8373 299 122958 5533 38964.8 10354 宁冈县 49644.6 1585 6929& 2 8200.7 42532 1601 37722 8149.3注:本表数据为地区畜牧工作人员1979 - 1983年草场资源调査数。
全区119块万亩连层草场分布如下: 吉安县34块,其中桐坪、永和、高塘、敖城各1块,油田、兴桥、固江、梅塘、敦厚、横江、官田、田心各 2块,大冲、指阳各3块,里田、富田各4块。
吉水县18块,其中白沙、白水冰南、邱陂、葛山、临江、富滩、乌江、丁江、文峰、八都、水田、双村、阜田、盘谷、枫江、尚贤、黄桥各1块。
泰和县11块,其中石山、南溪、马市、栖龙各1块,碧溪、禾市各2块,上田3块。
峡江县2块,水边、马埠各1块。
安福县11块,其中竹江、横龙、甘洛、洲湖、太平、钱山、江南各1块,枫田、严田各2块。
永新县8块,石桥、烟阁、横江、才丰、龙田、高桥、怀忠、高溪各1块。
遂川县8块,其中营盘好、七岭、滁州、戴家铺、汤湖、五斗江各1块,高坪2块。
永丰县27块,其中八江、石马、遇元、潭城各1块,鹿江、瑶田、七都、南坑、中村各2块,江口、佐龙、坑田各3块,藤田4块。
第二节畜牧生产东汉章帝时(76 -88)庐江郡太守王景曰:“百姓不知牛耕,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王景传》)表明在长江中游地区,牛耕始于此时。为了适应农田耕作要求,区内先民选育成了吉安黄牛和峡江水牛等地方良种。南宋杨万里(吉水人)有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就是描写吉安黄牛在垦山造田,表明至迟在公元11世纪就有了吉安黄牛。据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村《涂氏族谱•方舆》记载,唐代该村就选育成了闻名于世的红冠绿耳白毛乌骨之鸡,乡人称之羊毛鸡。到明末清初,民间已利用安福米猪后腿腌制出驰名中外的安福火腿等。
主要畜禽生产水平 20世纪30年代,吉安革命老区遭受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大规模“围剿”,耕牛、生猪、家禽亦被大量屠杀和抢劫,牧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后又遭日军蹂蹒,其所经之处,十舍九空,损失畜禽难以计数。加上国民政府腐败无能,苛政盘剥,经济衰退,瘟疫肆虐,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1937年,境内牛存栏21. 14万头,猪存栏48. 25万头,鸡存笼168.81万羽(摘自民国二十八年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的《江西农业统计》133〜134页)ₒ 1949年全区生猪存栏29. 34万头,牛存栏25. 39万头,家禽存笼332.44万羽,牧业产值只有1568万元。户均猪存栏0. 67头,牛存栏0. 58头,家禽存笼7.6羽。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生产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51年间,全区畜牧业发展史,大体可分4个阶段。
恢复和发展阶段(1950 - 1957年):政府鼓励农民繁殖幼畜,严禁宰杀耕牛,扶助农民养猪,允许自由贸易。畜牧业全面上升,大幅度增长。1957年全区生猪存栏68. 04万头,耕牛存栏35. 23万头,家禽存笼643.92万羽,牧业产值为3118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31.90% ,38.76% ,93.70% ,98.85%。
曲折前进阶段(1958〜1965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生猪实行公养为主方针,大办集体养猪场。 1959年实行四级养猪(即公社、大队、生产队、社员),分级管理,公社猪场以饲养母猪繁殖仔猪,培育良种为主;大队养繁并重;生产队和社员养肉猪;机关团体养猪自养自食。社员养猪可私有私养,收入归己,亦可公有私养,收入按比例分成。1961年,商业部门收购肥猪按等级奖售饲料粮,社员凭证向指定的粮管所购买平价粮。1962年耕牛由大队固定到生产队使用,实行保本保值,长期不变,把耕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统一起来,并规定繁殖小牛,断乳后作价,按比例分成。其间,由于片面强调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社员私人饲养畜禽受到限制,生产水平下降。1962年,除生猪存栏72.21万头,略有增加外,其余均减产,耕牛存栏28.23万头,家禽存笼397. 71万羽,牧业产值2554万元,与1957年相比,分别减少 19.87% ,38.33%,18.09% ₒ随后,全区坚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理顺生产关系,落实公私并举的养猪方针,继续落实耕牛繁殖政策,使畜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全区生猪存栏89.57万头,牛存栏33. 06万头,家禽存笼37& 71万羽,牧业产值 3927 万元。与 1962 年相比,分别增长 24.04% ,17. 11% , -4.78% ,53.76%。
长期徘徊阶段(1966〜1978年):在畜牧业生产上主要考虑是如何解决肉食供应和积造肥料问题, 故大力提倡发展生猪生产,政策规定对社员养猪实行“四定”(即定养猪任务、定收购任务、定饲料地、定交肥任务),国家收购肥猪回供猪肉、奖售粮食和布票。集体养猪除1972年.1973年两年上了百万头外, 其余年份都在几万至十几万头之间徘徊。“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业生产除生猪外其他都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情况有所改变。到1978年,全区生猪存栏为121.57万头,牛存栏为35.39万头,家禽存笼为381.24万羽,与1965年相比,生猪增长35.73%,耕牛增长7.05%,禽增加 2万多羽。
全面振兴阶段(1979 - 2000年):1979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他一系列政策,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打破了“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母鸡生蛋换油盐”的传统观念。使畜牧业逐渐由家庭副业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转变,由自给型计划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1980年开始允许私人养牛,将集体所有的耕牛作价归私人所有;停办大队、生产队的集体养猪场,实行私养为主的养猪方针;1983年放开宰牛规定,取消宰牛审批手续;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任务,全面开放生猪经营,实行自由上市交易,价格随行就市,按质论价;1986年肉猪收购价放开;1989年起实施鹅鸭工程等。 在畜牧技术推广方面,20世纪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如推广生猪良种和人工授精技术、黄牛改良和冷冻精液配种技术、配合饲料养猪和低成本养猪综合配套技术、人工种草养畜禽和秸秆氨化养牛羊技术、畜禽合理免疫和疫病防治技术、家禽繁育和饲养技术等。由于政策对头、技术跟上,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快速、持续发展。2000年,全区生猪出栏238. 36万头,存栏157.36 万头,比1978年增长218.54%和29. 89% ;牛存栏71.45万头,增长101.89% ;家禽存笼1945.41万羽, 增长412.38% ;另外还有牛出栏9. 67万头、家禽岀笼3064. 69万羽、养羊1.59万只,养兔5. 93万只,养蜂2.16万箱,产蜜553吨,产牛奶574吨,因1978年以前无上述统计指标,无法进行比较;实现畜牧业产值12.0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多。表9-5-2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吉安地区牧业生产情况统计牧业占农业生猪牛羊家禽养兔肉类牛奶养蜂年份产值总产值出栏存栏出栏存栏出栏存栏出笼存笼 (只) 总产产量 (箱) 产蜜 (万元) (%)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羽) (万羽) (吨) (吨) (吨) 1949 1568 14.58 29.34 25.39 332.44 1952 1978 12.37 37.99 29.15 228.65 1957 3118 15.57 68.04 35.23 643.92 1962 2554 13.82 72.21 28.23 1606 397.11 49856 1965 3927 13.80 89.57 33.06 1536 378.71 1970 4609 13.67 102.30 38.35 696 397.38 1975 6092 11.91 72.91 116.31 37.87 2039 370.62 9571 252.41978 6171 11.14 74.83 121.57 35.39 1131 381.24 16986 597 1980 8434 12.50 87.19 132.79 2.44 37.65 1455 452.83 20631 180 23634 494 1985 17178 14.74 106.77 150.55 1.42 47.12 1482 713.41 14706 71359 445.7 30727 627.71990 25590 19.98 153.62 187.20 2.67 65.82 424 876 933.50 1094. 10 30128 121543 464 28969 960 1995 123239 27.32 276.90 213.87 8.57 76.23 197 878 2145.45 1408.31 68708 234783 366 18215 692 1996 124315 25.98 255.22 203.64 8.03 76.51 522 1089 2234.75 1396.36 55469 222622 340 12714 677 1997 139587 27.28 273.47 219.94 13.57 81.91 3276 5007 2334.79 1550.68 84974 247044 305 24346 683 1998 148404 2& 24 276.61 206.65 16.76 77.85 5954 8337 2121.64 1480.60 70971 252325 151 20855 511 1999 128843 24.26 240.75 171.77 9.70 73.45 5844 8334 2553.94 1445.90 41964 219008 360 21021 505 2000 120277 22.94 238.36 157.36 9.67 71.45 5453 10463 3064.69 1953.41 59342 212726 574 21591 553 注:数据来源于地区统计局年报。表 9-5-32000年吉安地区分县(市)牧业生产情况统计(一) 岀栏其中出栏羊出栏兔出栏出笼肉类其中牛奶养蜂禽蛋县(市) 肉猪瘦肉调往肉牛 (头) (只) 家禽总产猪牛羊禽产量箱产蜜产量 (头) 型猪省外 (头) (万羽) (吨) 肉兔肉肉 (吨) (吨) (吨) 总计 2383563 1057436 1194055 96703 5453 27221 3064.69 212726 177971 9505 25250 574 21583 553 15241吉安市 51121 38980 32898 6196 175 77.49 5100 3852 487 761 538 26 2 353 井冈山市 29730 21004 1880 41.79 3214 2230 142 842 428 14 279 吉安县 291199 90369 102985 20607 2094 45 904.83 19992 17005 1668 1319 800 19 1712 吉水县 260783 78604 69650 4829 157 583 213.32 23827 20924 642 2261 1 1653 24 920 峡江县 97530 67411 60220 8013 310 109.60 9129 7739 557 833 120 6 443 新干县 259389 130025 190314 4043 80 90.51 20775 18592 605 1578 2200 41 1153 永丰县 174973 79623 78074 10816 88 19396 120.08 15660 12925 940 1795 1832 53 1407 泰和县 361676 197932 231224 19989 642 2535 994.64 37265 27284 1626 8355 35 3110 121 3902 遂川县 194581 98993 89313 1542 216 1395 179.26 17246 14845 391 2010 5587 102 789 万安县 191977 58976 118996 2184 1128 2352 107.74 17506 16014 184 1308 2082 26 1701 安福县 233832 172481 139641 4803 387 67.52 18449 17339 243 867 937 28 1532 永新县 207360 17518 76391 10912 100 101.97 21135 16756 1925 2454 2219 103 911 宁冈县 29412 5520 4349 889 176 815 55.94 3428 2466 95 867 589 14 139 表9-5* 2000年吉安地区分县(市)牧业生产情况统计(二) 牛年末其中生猪能繁殖羊年兔年家禽其中县(市) 存栏黄牛水牛乳牛役牛能繁年末存栏的母猪末数末数年末数鸡鸭鹅 (头) 母牛 (头) (头) (头) (只) (万羽) 总计 714522 588741 120107 5666 582446 293462 1573647 118361 10463 32121 1945.41 138273 48484 21591吉安市 26134 22301 3241 592 21075 14404 33120 3429 60 49.92 3723 1263 26 井冈山市 7710 5069 2641 6582 3160 29398 1348 18.49 584 1075 428 吉安县 109125 96002 12104 1019 89460 49950 179055 14395 5713 165 432.15 31163 9648 800 吉水县 80430 64764 14576 1090 72584 14144 234290 9688 317 327 107.29 6596 3897 1653 峡江县 36591 16448 20143 27857 19875 58160 2682 255 75.21 4662 2682 120 新干县 33386 17485 15883 10 28883 14287 140269 18599 149 77.75 4890 2365 2208 永丰县 64346 49675 14671 55133 26978 156351 11002 122 23334 109.83 5932 4220 1832 泰和县 127504 110922 16547 35 93080 48745 193101 17888 604 4633 719.39 59559 11390 3110 遂川县 39215 33915 5297 3 32281 17454 138808 13153 807 2866 99.07 5173 3356 5587 万安县 42189 37723 4132 334 41545 16218 128094 6300 942 486 90.14 6186 2768 2082 安福县 73424 64541 7186 1697 54863 36806 135247 8308 872 71.21 4971 2013 937 永新县 61934 57535 3513 886 49593 25554 128826 9802 60 50 76.09 4182 2893 2219 宁冈县 12534 12361 173 9510 5887 18928 1767 562 260 18.87 652 914 589 注:数据来源于地区统计局年报。 畜牧业基地建设商品瘦肉型猪基地经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批准,自1984年起,全区先后有吉安、永新、永丰、万安、泰和、新干等6县被列为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吉安县是1984年首批立项,投资金额为15万元,到1988年,建立了县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并在盘田、敖城、值夏、敦厚、高塘、永和、横江、安塘建立8个人工授精点;引进长白、大约、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良种公猪120多头,投放到各乡镇,进行生猪品种改良。项目实施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35%的乡镇建起了生猪人工授精点,提高了良种公猪的利用率;(2)二元杂交商品猪占出栏肉猪的90%,促进了生猪外销,年外销生猪7万多头,比1984年增加了 2倍;(3)培育了大量养猪专业户,1988年全县出栏生猪10头以上的有3332户,是项目实施前的11倍;(4)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生猪成活率达 95%以上,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 5个百分点。
永新县于1990年批准立项,总投资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万元。经过3年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1)生猪饲养量逐年增加,1992年达279179头,比项目实施前的1989年增长 8%,其中瘦肉型猪为84622头,占出栏数的57%;(2)良种推广面提高,1992年引进瘦肉型公猪50头, 占公猪总数的82%,母猪人工授精率达到42%;(3)推广“四改、四化、一早”适用配套技术养猪的乡镇有 20多个,使用农户达到3. 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2% ; (4)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承包和物质服务,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3年实现养猪总产值18629. 1万元,创利润5360. 5万元,农民增加收入2709. 2万元,提供税收117.85万元。
永丰县是1993年批准列项,总投资4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万元。2年间完善了藤田花猪的选育扩繁体系,县畜牧良种场纯繁藤田花猪100窝,选育出后备母猪300头,并在4个乡镇20个保种村采取借种还种办法繁育后备母猪1000头,使全县的生产母猪有85. 7% (13151头)是良种母猪和杂一代母猪;健全了人工授精网络,引进大约、长白种公猪68头,更换淘汰杂、劣种公猪43 头,使良种公猪的覆盖面达80%以上;推行防疫技术承包面达90%以上,改善了疫苗冷藏系统,防疫密度达90%以上,生猪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扶助建立养猪专业户2661户;提高了生猪的出栏率和外销量, 生猪出栏率从1992年的92. 7%提高到1994年的115. 95%,外销生猪16万余头,占出栏生猪总数的 48%以上;促进了高科技饲料、补铁补硒和模式化驱虫技术的推广。
万安县是1995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1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0万元,县配套50万元。3年间,引进长白、大约等良种公猪100头,母猪1500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其中县级原种场1个 (万安猪)、乡级扩繁场5个、村级(含专业户)繁殖场50个;大力推广了“低成本养猪技术”、仔猪补铁补硒技术、模式化驱虫技术、“四小”疫病防治技术等;因地制宜推广了万安繁穗蒐养猪;开展了基层兽医队伍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本领。1997年,全县存栏母猪中有65%以上是良种,公猪100%是瘦肉型良种,出栏肉猪中瘦肉型猪占45%。
新干县是1998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1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40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建设内容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立1个100头良种母猪扩繁场,建立猪人工授精站,完善饲料体系建设,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和防疫体系建设。采取的措施是:(1)建立健全组织,实行目标管理;(2)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3)组织良种、饲料、防疫等技术的推广;(4)宣传培训;(5)督促检查。项目实施后的2000 年,全县出栏生猪26. 8万头,其中外销19.5万头,生猪出栏率为171% ;良种公猪覆盖率达97% ,良种母猪统一供种率为72% ;规模经营户年出栏生猪占全县出栏生猪总数的39. 2%。同年新干县肉猪瘦肉型良种引进还列入国家农业部748项目,投资15万美元从丹麦引进长白种猪42头,寄养于省种猪场,当年该县推广二元杂交母猪1894头。
泰和县是1998年批准列项,投资总额40万元。建设内容是扩建一个200头生产母猪的扩繁场;完善26个乡镇家畜改良站建设;完善防疫体系建设;推广低成本养猪技术;开展技术培训。采取的措施是:(1)加强了组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2)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了专款专用;(3)抓了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4)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等。2000年,全县实现出栏生猪46万头,外调30万头以上; 生猪出栏率达180% ;良种公猪覆盖率达100%,三元杂交商品猪达60%以上;低成本高效养猪普及率达 60%。
商品牛基地经农业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区有泰和、安福两县列为商品牛生产基地县。
泰和县于1980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投资1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到1985 年,基本达到项目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年末存栏牛70107头,比项目实施前增长37. 6% ,出栏牛4422头, 新建牛改点9个,年冷配黄母牛2037头,因而启动了全县的黄牛改良工作,使养牛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促进了农民增收,并培育了一批乳役兼用牛,为社会提供了鲜奶和优质牛肉。到2000年,全县存栏牛12.75万头,出栏牛2万头。
安福县于1985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商品牛生产基地县,省拨专项资金11万元,县人民政府安排资金20万元。为实施好项目,县成立了商品牛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商品牛开发公司,在石岗草场飞播和人工种植牧草近千亩,引进种羊500头,扶持发展了一批养牛专业户、重点户。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到2000年,全县养牛发展到7. 82万头,养羊869头,比1985年分别增长41.4% ,313. 8%。
种草养畜示范基地经省农业厅、省计划委员会、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在泰和、安福二县建立了三个示范基地。
泰和县上模牧草地种籽生产基地1979年由江西省农业厅批准列项并投资9万元建立。县农业局派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引进了黑麦草、苏丹草、象草、玉米、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品种,人工种植面积150亩。通过栽培试验,摸索出了适合南方红壤丘陵、水田种植的品种:上半年以象草、苏丹草和玉米为主,下半年以黑麦草为主。平均亩产鲜草0.4万千克,亩产黑麦草种籽25千克以上。全县每年人工种草都在3万亩以上。
安福县《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工程》1998年由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列项,总投资9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60万元,流动资金240万元。资金来源是国家专项资金300万元,省配套300万元,县自筹300万元(县财政200万元,个人入股100万元)。项目实施后,建设草地12000亩,其中建成人工草地6000亩(含牧草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改良草地6000亩。人工草地种植草种为黑麦草1300亩,宽叶雀稗2000亩,宜安草550亩,苇状羊茅650亩,鸭茅600亩,苏丹草600亩,白三叶300亩,平均每亩年产鲜草量2500千克(宽叶雀稗每亩4850千克)。改良草地通过除杂、补播牧草,草质草量显著提高,每亩产鲜草由450千克提高到900千克。基地还建成青贮、氨化池4000立方米;建栏舍8046平方米;开挖小山塘190亩;建水泥桩刺丝围栏18000米;枳壳生物围栏9000米;营造防护林5100米;购进拖拉机、电动机、粉碎机、钏草机等44台;引进母牛860头,种羊730头;形成了年生产肉牛3000头的生产能力。 1999 -2000年出栏肉牛302头,出栏商品羊174只,收获牧草种籽10145千克,产值55.48万元,获利约 15万元。
泰和县种草养畜示范基地1999年由江西省农业厅、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列项,投资总额720万元。 截至2000年,已完成杂交母牛留种1800头,全部卡耳编号,签订了保护合同,建立了档案;完成18个冷配点的建设和完善任务,年可冷配母牛11500头,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名;建立肉牛饲养基地12个,计 300户,年可出栏肉牛2000多头;基地内种草3000多亩,农民养牛收入明显增加。基地仍在建设之中。
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1996 ~ 2000年,经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开发办批准,在泰和、安福、吉安、 永丰4县建立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
泰和县于1996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列项,投资总额923. 9万元。该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体系建设,建立龙头企业等措施,到1998年底,建氨化、青贮池2100个计 10000立方米,购置钏草机60多台,添置施氨工具2000多件,完善牛改冷配点39个,新建肉牛育肥场1 个、秸秆养牛示范场4个,年养育肥牛1000头。1998年全县出栏肉牛9. 6万头,实现养牛产值24000万元,农民养牛增收11520万元,人均增收273元;全县养牛总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7%。3年为地方财政增收715.2万元,其中1998年达到307万元。同时利用秸秆养牛,变废为宝,社会、生态效益良好。 安福县于1998年批准列项,总投资248万元,其中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0万元(60%为有偿使用,并收取月费率2.5%的资金占用费),地方财政配套100万元,其他资金48万元。1998 ~ 2000年共建秸秆氨化养牛示范户800余户;建氨化池8068套计4.034万立方米,3年共计氨化秸秆3. 1078万吨, 青贮0.536万吨;建立和完善牛改冷配点35个,冷配母牛1998年1. 12万头J999年1.018万头、2000 年1.0321万头;建肉牛示范基地4个和秸秆养牛示范村5个。2000年末,全县有存栏牛13.15万头,比 1997年增长22. 43% ,出栏牛5. 2万头。1998〜2000年累计增加岀栏商品牛4. 25万头,增加收入 6220. 8万元,新增利润91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吉安县于1999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列项。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40万元,有偿60万元, 地方配套100万元,自筹1300万元。通过加强领导,淘汰劣质种公牛,实施牛改和培训示范,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到2000年,秸秆氨化2万吨,青贮4万吨,比1998年分别增加25倍、66. 7倍;秸秆处理率由0.32%提高到20% ,秸秆利用率提高30%。2000年全县牛存栏13.5万头,出栏4万头,新增纯利润 800万元。
永丰县于2000年批准列项,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32万元,有偿48万元。
鹅鸭工程1989年,中共吉安地委、吉安行署把“鹅鸭工程”当作调整吉安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经过8年的实施,到1996年,全区鹅鸭饲养量达到1785. 26万羽,其中鸭 1437.43万羽,鹅347. 83万羽。鹅鸭出笼1281.72万羽,其中鸭1066.9万羽,鹅214. 82万羽,产肉 1922.58万千克,产鲜蛋755.31万千克,实现总产值23012.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元,使小水禽变成了大产业。
在实施“鹅鸭工程”工作中,遂川县繁育推广了吉安红毛鸭10万羽。永新、永丰县引进良种蛋鸭如金定鸭、绍兴鸭、龙岩鸭、康贝尔鸭计1.25万羽,引进狮头鹅、豁鹅1500羽。峡江县繁育野鸭近10万羽。 同时狠抓示范和技术推广,发展立体养殖(一群鸭鹅,一个大棚,一塘鱼),组织运销和加工。全区饲养鹅鸭专业户达8039户,其中遂川县就有2795户。产生鹅鸭运销户349户,运销鹅鸭332万羽。遂川县泉江镇西庄村建起一个鹅鸭专业市场,从事运销的有200余人,年运销活鹅鸭达120余万羽。全区还建立鹅鸭加工厂和加工专业户349家,1994 ~ 1996年加工量达671.7万羽,其中遂川县有加工厂16家,专业户304家,年加工板鸭200余万只。建立羽绒加工厂3家,个体加工17户,年加工羽绒近百吨、原毛30 余吨。
生产经营方式家庭饲养自古多为分户饲养畜禽,偶有联户养牛耕田和数户合养“年猪”等形式。
牛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将农户私养的耕牛作价入社归集体所有。1962年调整国民经济,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六十条),耕牛实行队有户养,并鼓励繁殖小牛,规定小牛收入“三七”或 “四六”分成,养牛户得大头。1981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耕牛又作价归私人所有和饲养。
猪家庭养猪是农村的传统习惯,但1958年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和集体养猪场,农户私养生猪因客观条件所限而几乎中断。1961年以后,实行公养、私养并举方针,由生产队给农户饲料地和补贴饲料粮, 一般标准为肉猪20 ~ 25千克,母猪100 - 125千克,公猪200 ~ 250千克。国家向农民派购肥猪,完成派购任务的养猪户,政府给予粮食、化肥、布票奖励。“文化大革命”中有段时间,视家庭养猪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有的地方收回饲料地,关闭猪肉自由市场。1970年后,政府又大力提倡发展养猪业, 继续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鼓励家庭养猪实行“四定”,即定养猪任务、定派购任务、定饲料粮、定交肥任务,社员交给生产队的厩肥折成工分,参加分配,可以带粮。家庭养猪蓬勃发展,其数量激剧增加。 1980年家庭养猪的数量占全区生猪总量的95%以上。1985年,国家明令取消生猪派购任务,家庭养猪又恢复了自主经营。
家禽鸡、鸭、鹅历来是一家一户饲养,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只。人民公社时期,以放养家禽会损害庄稼为由,限制私人饲养数量或规定不准放养,故长期得不到发展。1989年实施鹅鸭工程后,农户家庭饲养家禽的数量日益增多。
集体饲养集体饲养畜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牛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原来由农户私养的耕牛作价入社,收归集体所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又转为生产队所有。有的是集体饲养,专人负责;有的是集体所有分户饲养, 调配使用。饲养报酬各地不一,有的生产队对饲养员采取包饲料、包工分、包膘肥、包繁殖、包肥料,繁殖小牛另给工分补助;有的生产队按牛定草料、定工分,检查评比;1962年起,对繁殖小牛作价,生产队和饲养员(户)对收入采取“四六”或“三七”分成,饲养员(户)得六或七成;对饲养种公牛者除实行“五包” 外,还给予配种工分补助。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集体养牛数量显著减少直至停止。
猪1958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办猪场,社社队队都建集体猪栏。其形式有公有公养,也有公有分户饲养。记酬办法开始是按时记工分,后来就搞定额管理,有“三定”、“四定”、“五定”等多种。据有关资料记载,集体养猪最多时是70年代初期,如1972年达到106. 32万头,占全区生猪存栏总量的90.5% ₒ 8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放开,集体养猪锐减,1982年,全区只有1000头。 其后逐年减少,直至全部停止。
专业户饲养养殖专业户兴起于80年代初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家庭饲养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自营性专业户;另一种是承包国营或原集体办的农牧渔场的养殖项目的专业户。经营规模大小不一,养畜者少则几十头,多则几百、几千头;养禽者多至几万、十几万羽。经营内容因地而异,有的搞单项生产;有的搞综合开发;有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也有的搞产销一体化。据统计,2000年,全区有各类养殖专业户7167个。其中养猪专业户2349个,当年出栏生猪251071头,年出栏肉猪50 ~ 100头的有 1805个,出栏100 - 500头的有505个,出栏500 ~ 1000头的有32个,出栏1000 - 3000头的有7个;养蛋鸡专业户40个,其中存笼万羽以上的2个;养蛋鸭专业户330个,其中存笼千羽以上的7个;养肉鸡专业户1618个,当年出笼331.32万羽,其中年出笼1万羽以上的有46个,年出笼10万羽以上的有6个; 养肉鸭专业户1717个,当年出笼337.9万羽,其中年出笼万羽以上的有11个,出笼5万羽以上的有1 个;养鹅专业户408个,当年出笼11.34万羽,每户在100 - 500羽之间;养肉牛专业户(场)、重点户406 个,当年岀栏肉牛10690头,其中年出栏50 ~ 100头的有28个,100〜200头的11个,200头以上的1 个;养奶牛专业户(场)7个,存栏奶牛290头;养羊专业户2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有4个;养蜂专业户225个(中蜂221个,意蜂4个),年末存蜂5663箱;养肉狗专业户5个,当年出笼612只;养山鸡专业户3个,当年出笼680羽;养鸽专业户11个,出笼5600羽。
国营畜牧场饲养1939年,省农业院在泰和马市武溪街附近的马缨冈建立泰和耕牛改良场。1949 年8月中旬由泰和县人民政府建设科接管,1950年改为耕牛配种站,1954年改为泰和县家畜繁殖良种场,1957年移交给武山垦殖场。
50年代中后期起,专区、县(市)陆续在农科所、水稻良种场、垦殖场、林场和商业系统的基层单位办起了养猪场,规模较大的有吉安市的禾埠猪场、横龙垦殖场的养猪场、井冈山垦殖场的罗浮养猪场、泰和甘化厂的养猪场等。有的垦殖场、林场还兼营了羊、鸡、兔和特种动物。
60年代起,专区、县(市)又先后办起了畜牧良种场。到2000年,全区有国营畜牧良种场11个,其中种猪场8个、种鸡场3个。管理办法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产计酬。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专区畜禽良种场。该场位于吉安市郊的吉福公路11千米处,隶属吉安专区农业局。1977年前属地区良种场的两个生产队,1978年1月划出成立吉安地区畜牧科研所,在编78人,其中干部5人。1984年底改名为吉安地区畜禽良种场,下设3个办公室(行政、科研、供销)、2个厂(副食品厂和饲料加工厂)、2个组(牧草和农机)、2个场(猪和鸡)、1个门市部,占地550亩,是吉安地区畜禽良种的繁育基地。1985年栽种果树140 亩、牧草120亩,主要生产冠朝种猪、长白种猪、杂交小猪、商品肉猪、牧草种子、柑橘、鱼、酱油等。1990 尊列为世界银行贷款吉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批准投资181.11万元(世行57.09万元、省地配套96.5万元、自筹38.5万元),1994年竣工验收,建成栏舍5317平方米,引进大约、长白种猪141头。1993年11月经省畜牧局检查复核定为省一级种猪场。1997 ~ 2000年实施工厂化养猪生产,新建和改建产仔舍、 保育舍5栋计2000平方米,肥猪舍4栋1700平方米,引进产仔设备138套、保育设备143套,形成母猪生产群600头,品种有长白、大约、杜洛克、皮特兰,年可提供种猪3000头、出栏猪万头以上。到2000年, 全场有职工72人,其中技术干部9人(高级畜牧兽医师2人、畜牧兽医师2人、农艺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4人)。累计固定资产283万元,房屋、栏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当年实现经营利润14万元。完成科研成果6项。
第三节家畜饲养猪境内养猪历史悠久,起始时间无考。《万安县志》载:“明正德(1506 - 1521 )中禁天下养猪,一时埋弃俱尽,陈氏穴地处之,遂传其种。”证明境内在明代以前就有农户畜猪,万安陈氏为保存猪种还作出过贝献。
境内养猪,以农家为主,一般一户养一至数头。80年代以前养猪的品种多半是地方品种(赣中南花猪)和以地方品种为母本的杂一代;外来品种如长白、大约、中约、巴克夏、杜洛克、汉普夏、苏白、朝白等先后引进,主要用来进行杂交改良。经过试验和较长时间的比较选择,受群众欢迎并继续引进繁殖的外来品种只有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三种。主要用于进行猪的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以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瘦肉的需求。
自给经济时代的农户养猪,以青饲料为主,精料(大米、碎米、米糠)为辅。青饲料切碎后入锅添加少许精料一起煮熟,再用潴水(洗米水、洗锅洗碗水等)掺稀喂猪。奶猪则煮稀饭进行补料。肥猪多采取 “吊架子”的传统方法进行饲喂,即“两头精冲间粗”的方法,体重30 - 35千克之前喂米粥为主,60千克之后增喂红薯、大米、南瓜、米糠催肥,30 -60千克之间则以青粗料为主,一是为了吊架子,二是为了节省精料。在经济落后的山区至今仍用此法养猪。大办集体猪场时期,曾经推广过青贮饲料、糖化饲料喂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倡“一贯肥育法”(一条龙肥育法),要求育肥猪的饲养应按照猪的生长发育需要使用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加快了猪的生长和周转。1989年推广养猪的综合配套适用技术,即“四化” (母猪良种化、公猪瘦肉型化、肉猪杂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四改”(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吊架子育肥为一条龙育肥、改熟喂为生喂、改放养为圈养)“一早”(仔猪提早补料)“二防”(预防传染病、预防寄生虫病)。1991年提倡养猪模式操作法,并在泰和县的马市镇占村进行了试点。1997年全面推广“低成本养猪配套技术”,用稻谷代替玉米,添加浓缩料和少量青饲料喂育肥猪,消化了本地资源,降低了养猪成本,使家庭养猪受了益。
境内农户养猪,大多数是圈养,也有少数地方如东部的永丰、西部的永新、宁冈县一些农户曾经有放养习惯。圈养的好处较多,一是多积肥料,二是减少运动消耗,有利育肥,三是避免污染环境,预防传染病发生,四是避免损坏庄稼,减少民间纠纷。圈养的栏舍,山区有的用木竹搭棚做栏,有的傍山挖洞;丘陵平原地带农户少数在住房内挖坑建围栏,大多在住房附近单独盖茅草房和瓦房,牛猪同圈。60年代起,有些农户改坑栏为水泥地面栏,80年代推广科学养猪,水泥地面栏更为普及。专业户养猪,对栏舍的建设更加讲究,比较注重地形、水源、交通、采光、保暖和卫生等条件。
养肉猪,无论雌雄,均要阉割去势。阉割时间:雄性在出生一个月左右;雌性在第一、第二次发情时。
一般农户只养肉猪,目的是积造有机肥料、利用农副产品、聚集资金、解决年节肉食供应。专业户的规模养猪,目的是作为一种生产致富门路。
养母猪要求技术性较强,并需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只有少数农户敢为。区人对后备母猪和空怀母猪的饲养较为粗放倒配种2个月后,逐渐增加精料,并以油炒米粒或用艾叶(干)煎水(1 ~ 1.5千克/次)给母猪吃,防止流产。分娩时用草垫栏,专人看管,防止压死、冻死、饿死,及时取走包衣。分娩后,用大豆或大米磨浆煮开后喂之,以增加营养,催促奶水。如奶水不足就喂酒糟、小鱼虾、墨鱼或狗肉催奶。
种公猪饲养,原来多为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所事。过去民间迷信思想认为,饲养种公猪会带来晦气, 故一般人家不为。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现时有乡镇畜牧站、国营农牧场饲养,也有一些知识青年和普通农户从业。对种公猪饲喂注意料浓质好,不使容量过大,并常放牧运动,增强体质, 配种时补充鸡蛋和食盐。性欲差时则用党参、杜仲、枸杞等煮喂之,以提精神。80、90年代,饲料工业迅速发展,公猪、母猪、奶猪、肉猪都有专门的预混料、浓缩料和全价料,饲喂更方便,效果更好。
牛自古耕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一直被农民视为宝贝,因而十分重视对耕牛的饲养和管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元末,泰和县人刘松(1350〜1381)有《养牛叹》诗云:“田家养牛如养子,爱惜皮毛少鞭锤,一冬霜雪无青草,还喂盐羹和糠秫。全家性命系一牛,牛肥即喜瘦即愁。木栏土屋护干暖,出入更防人夜偷……”既表达了农民与耕牛共命运的真挚感情,又概述了保护耕牛越冬,维持牛栏干燥,补喂精料和食盐的养牛技术。
区人养牛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根据不同季节决定饲养方法。霜雪寒冬,圈养舍饲,农民称之为 “坐栏”。早春由舍饲转向放牧时,农民习惯用盐、生姜、葱头给牛洗口开味,或喂以鲜活黄鳍健体。春耕前还加喂米糠、生米、枯饼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春耕紧张时,派人刈割青草和加喂细糠、稻草,供给饮水。寒潮来时在牛背上披蓑衣或旧麻袋保暖,牛角上绑上棕衣御寒。谷雨节前,雨天停止放牧和耕作, 防止雨淋生病。清明前后,早上就开始放牧或栓牧,一天换桩数次。夏天,气候炎热,早起牵牧或放牧, 到上午10点钟左右牧归,栓于大树下乘凉,下午5点钟左右继续放牧、牵牧,天黑时牧归,栓于屋外过夜。细心的农户还用柴草熏烟,驱赶蚊蝇。到了夏收夏种忙季,农民还十分注意早出晚归进行使役,防止中暑。养水牛户还经常将其牵至水塘边,令其沐浴。11月后青草枯黄,牛转入舍饲,喂以早稻草、豆秸、花生蔓或红薯藤,每天供给饮水,寒冷天气还喂以温水。晴天也牵出去1 ~ 2小时,晒晒太阳。人民公社时期,各级政府下文保护耕牛安全过冬,要求修补栏舍,贮备草料,一般每头黄牛留足早稻草 1500 - 2000千克,水牛2000 -2500千克,并配给耕牛用盐。
母牛怀孕期,饲养管理与平时相同,只在临产前半个月左右,停止使役或重役。分娩时有专人看守护产,小牛犊生下来时,立即剥去小牛的外层蹄壳,取走胞衣。如遇有胞衣外露不下,即吊上一个旧草鞋,将其慢慢垂下。母牛产后2 ~3天内,有的农户会补喂豆浆、水酒催奶。奶水不够者,则买些催奶中药煎水喂之。
小牛吃奶到7 ~ 8个月左右进行断奶,再过1个月安上鼻栓,吊上绳子,练习别绳(即教其转弯), 1.5 ~2岁时开始教犁。断奶方法简便易行,即在小牛的嘴上套上一个三角架或挂上一块橡皮罩,使小牛无法吸吮母奶。教犁方法是,一人前面牵着小牛,一人在牛后掌犁,在河滩沙地或松土田里进行,大约一周时间即可教会。
种公牛配种时增喂食盐。不作种用的公牛养到2 ~3对齿时(3〜4岁)就进行阉割。多在气候温和、农事较闲时进行。
80年代进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时代,农民养牛不单为耕田,也学会了养肉牛和奶牛。农牧部门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皮埃蒙特、利檳等优良肉牛品种,将吉安黄牛改良为役肉兼用牛;还推广人工种草、 秸秆氨化,青贮微贮和肉牛育肥技术,使一些农户养牛致富。1984年12月18日,《江西日报》报道安福县率先实现全县户均一头牛,12月27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评论文章《要特别重视畜牧业》。 1988年,区内有安福、泰和、吉安、吉水、峡江等县实现户均一头牛。
羊区人在宋代以前就会养羊。但一直未形成规模。羊的品种以山羊居多,绵羊少见。1957年,永新县和井冈山垦殖场引进一批新疆细毛羊、河南寒羊和美利奴羊。70年代永新县又引进中卫山羊。80年代吉安、峡江、永新等县又引进浙江湖羊、成都麻羊、湖北黑羊。2000年,地区畜牧站引进小尾寒羊。
山羊晴天放牧,雨雪天舍饲。成群放牧者鲜见,多在户外草地或小山坡上栓牧,一般不补料。羊舍内搭羊台(竹片或杂木棍),让羊群卧宿,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干燥。
小尾寒羊以舍饲为主,割野草或种草喂羊,也利用稻谷和秸秆饲喂,种羊有时补喂一点精料。羊舍建有高台、食槽和运动场,定期将羊群赶到运动场去游玩。
90年代以后,区内有人陆续引种扩繁,谋求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养羊专业户,但饲养规模不大。
兔区内养兔数永丰为最,尤以永丰南部各乡镇较普遍,其他诸县不多见。永丰人喜养菜兔,体型偏小, 毛色有白、麻、灰、花几种。或垒土为笼,或以木竹造笼,一笼数格,公母分居。配种时将公兔送进母兔笼,配毕又将公兔捉出。成年母兔一年可产仔3 ~4胎,每胎5 ~6只。母兔产仔另备有产仔箱,规格为 40厘米x24厘米x 10厘米,箱底钻有小孔,便于泄尿,箱正面木板挖有一弯形门,便于母兔进出产箱。 箱内放置旧棉絮、兔毛之类柔软保暖的东西,给幼兔安睡。有经验者还经常注意防止鼠害。
兔的饲料以青料为主,如萬苣、胡萝卜、青菜、薯叶和鲜嫩青草等,辅以米饭、糠隸之类精料。青饲料皆洗净晾干,防止泥沙、水分过多,引起肠胃病。
区内除饲养菜兔外,还引进过安哥拉长毛兔、青紫兰皮用兔、日本大耳兔(肉用)、力克斯兔(獭兔) 等,因受市场波动影响,常大起大落。
马古时,城镇有人养马、养驴,开设马行,租给客户代步或载物。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还有400余匹。 后由于交通事业日益发达,运输车辆大量增加,马、驴、骡逐渐减少,至20世纪70年代全区已不上百匹。
第四节家禽饲养鸡境内何时开始养鸡,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见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曰:“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先人经过长期选择,培育了不同的品种。据清同治十年(1871)(徐氏族谱•方舆》重修本记载:宋代,七世祖钧卿府君分徙汪陂(按:即今泰和县武山汪陂涂村),地产红冠、绿耳、白毛、乌骨之鸡,乡人称羊毛鸡。说明在宋代以前已育成泰和乌骨鸡。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乌骨鸡的药用价值。
农村养鸡多为分户饲养,农家在住房屋角或后院搭建鸡笼,令鸡夜晚歇宿。每家饲养量因户而异, 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只。天亮放出去觅食杂草虫蚁,定时喂以谷物、糠秫、剩饭,天黑自回笼内过夜。母鸡产蛋一定数量后会赖抱孵小鸡,每年春秋两季,农妇便用盆、筐垫草盛蛋,让母鸡入孵,一周后照蛋(夜间在灯光下以手遮盖窥视),将无精蛋取出。二周时泳蛋(将已孵蛋放置水盆中浮之),有动的蛋再入孵。 三周即可见小鸡破壳而出。待全部小鸡出壳,羽毛干燥后,用算筐盛装(内垫禾衣保暖),加盖米(谷) 筛,防止鼠害。小鸡饲料以碎米为主。有些农户孵化小鸡,除自养外,还出售给他人饲养。
当小公鸡开啼后,除留一两只传种、司晨外,余者请兽医阉割去雄。
农家普遍饲养的鸡多为本地土鸡,毛色有红、黄、黑、麻、白、花诸种。20世纪50年代开始,区人从外引进澳洲黑、来航鸡、九斤黄、芦花鸡、洛岛红等名优品种。70年代起又陆续引进白洛克、红考尼希、罗斯鸡、爱拨益加、AA鸡、星波罗、海波罗、罗曼、艾维茵、伊莎、红宝等品种。
鸡的孵化方法有自孵、谷孵、灯孵和电孵4种。农家孵鸡多为自孵(用母鸡孵),专业户或养鸡场多为电孵。
鸭区内有着广阔的水域,水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水稻田里有丰富的小鱼、小虾、蚌壳、田螺及水草; 水稻收割后,又有掉落的谷粒。这都有利于发展养鸭。区内养鸭以放牧为主。由于区内是板鸭的主要产区,在鸭种选育方面特别注重其体型的特殊要求。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选育出了一个新的品种一吉安红毛鸭,经过几年的推广,吉安红毛鸭的饲养量已达到几百万羽。
区内养鸭较多,数量仅次于养鸡。养鸭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散养,一家一户养几只或十几只,自养自食。购回鸭苗,喂以米饭和小鱼虾、蝇蛆、蚯蚓之类,稍大白天放之水塘、沟溪、田野;晚上赶之入舍, 喂以谷物。另一种是群养,主要是麻鸭,既可产蛋,又可做板鸭出售。群鸭以放牧为主,白天驱赶到河沟、库塘、稻田中觅食,夜间集拢于临时搭建的鸭围(竹蔑做成)内歇宿,或关养在租借的祠堂破屋内过夜。80年代后,推广立体养殖技术。许多饲养专业户实施库塘养鱼、水面养鸭、岸边养猪、种草的生产模式。繁殖小鸭民间采用缸(桶)孵法,炒谷入缸(桶)孵蛋,覆盖棉被、棉毯或麻袋以保温,谷凉再炒热,专人守护,不敢大意。待孵至25天上摊床,靠自温再孵数天,小鸭就陆续岀壳。刚出壳的雏鸭干毛后便开始喂食,将米饭均匀地撒在有水的木盆里(水不得过深,以鸭子吃食时脚和嘴胛能浸到即可),让小鸭啄食。这在遂川等地农民称之为“下水”,若“下水”没有下好,以后将会发生皮肤皱缩和干足病。雏鸭第三天,将打捞的粪蛆装在篓子里,放在溪水中冲洗干净后,撒在田中,让鸭子自由啄食。喂蛆时间在清早和上午为宜,下午不能喂用。喂时要给以适量水分,以免由于过食而产生消化不良,造成死亡。民间孵鸭还有寄孵的,即用母鸡孵化。专业户、养鸭坊多用电孵。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区各地陆续引进浙江的绍兴鸭、福建的金定鸭、北京肉鸭、英国的樱桃谷鸭、 澳大利亚的狄高鸭。80年代开始生产供应鸭的系列饲料产品,许多地方改游牧放养为圈养,并推广大棚养鸭(塘边搭棚)。
鹅养鹅有较大的地域性。境内以西部的永新、莲花、宁冈,东部的永丰,南部的遂川数县较多,中部、北部则较少。即使在一个县内,也不是均衡分布。养鹅需要有水源和草地,故溪流较多的乡村便可见到鹅群。
鹅,素食,不吃鱼虾,专食青草、蔬菜和谷物之类。小鹅出壳后,立即放入木桶或算内,冷天垫草保温,雏鹅羽毛干后即开食,将菜叶切成细丝拌少许米饭饲喂,日夜坚持,寒冷天气还用火炉升温取暖。三周龄开始放牧,30日龄后喂些细碎米,每天傍晚一次。60日龄后开始下水游泳,时间不宜过久,90日龄后任其自游。雏鹅至长粗毛(扁羽)前,注意防风、避雨,以免生虱、感冒。母鹅在入秋后产蛋,自孵小鹅。 肉鹅出售前一个月进行屯肥,饲以米糠和稻谷。
20世纪80年代引进辽宁昌图豁鹅、广东狮头鹅、江苏太湖鹅等。后繁殖推广甚少,所剩无几。
其他禽类火鸡原名吐绶鸡,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火鸡的饲养与鸡相似,杂食,食量如鹅。母火鸡一般7 个月龄开产,年产蛋70 -80个。因其个体大(一般只重6千克)、销路不好,饲者甚少。
山鸡民间称野鸡,也叫雉。全身毛色斑杂,雄山鸡尾羽长而美丽,雌山鸡尾稍短,灰褐色。会飞不能久飞,善捷走。80年代有些县搞特色农业,从外引进繁殖推广,间有村民从山里捡回山鸡蛋孵化驯养。 饲料以蛋白饲料和青饲料各半掺喂为佳。为防止飞逃,置于室内或露天仿生网室中饲养。90年代中期, 全区曾发展到近万羽,后因价贵、食者有限,销路不好,饲者日减。
绿头野鸭系人工驯养,饲养管理基本仿照家鸭,区内仅峡江县畜牧良种场养过,但未推广开。
鹤鹑起初,民间自养自食,至80年代初兴起养鹤鹑热,出现养鹤鹑专业户。鹤鹑个体小,耗料亦少,每羽1天只需50克饲料,孵出后40 ~50天,母鹤鹑开始产蛋,年产280 ~ 300枚。5周龄体重110 克左右,即可食用,民间以其肉和蛋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作滋补品和药膳。
鸽1939年,省建设厅在泰和县创建捷通信鸽场,两年后全场有信鸽943只,居全国第一位。城镇居民中亦有人养信鸽,并参加放飞协会。居民养鸽多在屋檐下或阁楼上挂笼饲养,笼门打开,自进自出。 1987年,区人引进美国肉鸽。至20世纪末,金坪、吉安市禾埠乡还办有养鸽场,分房座笼关养,收益颇丰。鸽的饲料以玉米为主,添加粉料和砂粒,配有饮水碗。
鹤鸩偶有饲养者,数量很少。
鸵鸟吉安市长塘乡在90年代从广州引进数只,因代价高昂难于发展。
第五节其他动物饲养蜂境内养蜂起源于何时,无据可考。所养蜜蜂有两种,一为中华蜂(中蜂),一为意大利蜂(意蜂)。
中蜂多来自收捕的野蜂,原居山中树洞、古坟、石岩、废窑等处,后收捕至农家,用蔑算、木桶、木箱饲养,悬挂于屋檐之下或放置于山野林间。来去自由,自生自灭,管理粗放,产蜜量低。1958年,省、地农业部门在安福、永丰、遂川建立中蜂新法饲养技术推广站,传授推广中蜂新法饲养技术,80年代又普及到永新、井冈山,普遍采用中蜂活框饲养,产蜜量提高10倍以上。
意蜂是1934年省农业院创办三湖养蜂场时引进,其后,蜂场附近有许多农家养蜂,并成立三湖养蜂会。新中国建立后,三湖红橘不断发展,蜜源植物增加,意蜂也越养越多,1985年养蜂量达4000群之多。 50年代以来,各县(市)都引进过意蜂,后因饲养技术跟不上等问题而徘徊不前,甚至空箱。
区内蜜源植物品种较多,资源丰富,养蜂量曾经达到5万箱,遂川县就上万箱。新干县三湖乡曾经年产蜂蜜上百万担,闻名全省。
狗、猫狗,有护院、狩猎、破案和玩赏功能。一般家庭养狗,除护院、狩猎外,也有当作冬令补品食用的。西南诸县如永新、宁冈尤好。城镇居民殷实之家,常养狼狗、哈巴狗供护院或玩赏,专门饲养肉用商品犬者以前屈指可数,近年有增加之趋势。狗的食物较杂,米饭、鱼肉、动物骨头、猪牛饲料、人粪鸡屎,皆可充饥。新中国建立后,为防伤人和传播疫病,政府曾多次布告打狗。因此狗的数量时多时少。全区的饲养量未作统计,据《遂川县志》载,1990年全县养狗39895条。
猫,除捕鼠外,也有玩赏价值。一般家庭,特别是农户,不论贫富,多有养猫。饲以米饭和鱼虾之类。 由于大量使用农药灭虫、药物灭鼠,使猫经常捕食死鼠中毒死亡。猫减鼠增,鼠害猖獗。近年不少农户深知其理,自觉订立村规民约,禁止投放鼠药,家猫数量日增,老鼠自然减少。
蚕永新一带农户喜种桑养蚕。80年代推广到吉水、吉安、泰和、遂川等县。养蚕分春蚕、秋蚕。孵出小蚕,以蔑盘盛放,投以晾干水分的桑叶为饵,不分昼夜,待作茧自缚后,或留种,或缥丝,或出售,年年如是。由于蚕茧市场不稳,价格时高时低,养者时多时少(详见本篇第四章第十节)。
鹿、狐、貂、蛇 20世纪60年代前后,医药公司在兴桥养鹿,数量不多「 农村偶有捕获野狐、水貂者,遇活留养,由于不识养技,多半途而废。
井冈山、宁冈、永丰等县(市)有专业养蛇户。他们傍山挖一大坑、垒以石块处之,或用水泥筑墙围养,因饲养技术要求较高,食物难筹,成效不大。
50年代开始,医疗卫生部门养有少量豚鼠和小白鼠,供试验用。
80年代中期,吉安市曾引进外商饲养海狸鼠,主要是炒种,不久便因销售难而停止。
第六节畜禽疫病防治畜禽疫病流行概况境内畜禽疫病种类1949年前,仅有少许记载。新中国建立后,于1987 ~ 1989年开展全面普查, 查明全区已发生的畜禽疫病共67种。
牛病(16种)口蹄疫、牛瘟、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炭疽、伊氏焦虫病、锥虫病、血吸虫病、出败、破伤风、狂犬病、流行性热、兰舌病、球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肝片吸虫病。
猪病(24种)口蹄疫、猪瘟、传染性水泡病、弓形体病、传染性萎缩鼻炎、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 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李氏杆菌病、水肿病、喘气病、流感、传染性胸膜肺炎、炭疽、猪痘、细颈囊尾呦病、蛔虫病、肾虫病、姜片吸虫病、肺丝虫病、钩端螺旋体病。
禽病(18种)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鸡白痢、鸭瘟、小鹅瘟、禽霍乱、雏鸭病毒性肝炎、球虫病、鸡痘、支原体病、衣原体病、鸡腺病毒病、鸡传染性鼻炎、鸡钩端螺旋体病、羽虱、鸡副伤寒、减蛋综合征。
羊病(2种)羊痘、疥癣兔病(4种)兔瘟、兔出败、疥癣、球虫病犬病(3种)狂犬病、细小病毒病、李氏杆菌病 1990年后新发生的病有:猝死症、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5种。 通过努力,目前已消(扑)灭的有:牛瘟、日本血吸虫病、猪萎缩性鼻炎3种。
曾经流行,现已基本控制的有: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喘气病、仔猪副伤寒、炭疽、牛出败、 牛伊氏焦虫病9种。
主要畜禽疫病流行概况牛瘟《吉安县志》载,1920 - 1926年全县普遍流行牛瘟,死亡严重。1943年,安福全县范围流行牛瘟,死亡率达80%。20世纪50年代初,全区有新干、峡江、吉水、吉安、永丰、永新、莲花7个县常发牛瘟,泰和县亦有散发,1952年全区已告扑灭。
猪瘟1949年以前,吉水、吉安、永丰、安福、泰和诸县均有发生。1949 - 1989年,区内曾先后发生过5次猪瘟大流行。第一次是1955年春,吉安市、吉水、泰和、遂川、永丰、万安等县发生,死猪8万多头; 第二次是1958年因猪源缺乏,从疫区调进小猪,使全区13个县(市)166个公社近千个村发生,死猪6万多头,永新县尤为严重,死猪3.4万多头;第三次是1962年冬至1963年春,因防疫密度低(16.2% ),全区14个县(市)146个公社发生,死猪5万多头;第四次是1971年发生大流行,仅泰和县就死猪1.6万多头;第五次是1982年,因农村实行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畜禽合作防治制度没有坚持,全区14个县(市)148个公社751个村发生,死猪3.5万头。
1959年,吉水、峡江、新干、永丰、遂川、安福、永新、宁冈8县,经省地验收为“消灭猪瘟县”,1966年经省验收全区14个县(市)均被评为“基本消灭猪瘟县”,1982〜1989年全区各县(市)有39次先后经省验收达到基本控制猪瘟县标准,其中新干县1982 ~ 1986年连续5年被评为“基本消灭猪瘟县”。1972 年以后,猪瘟的流行特点因防疫注射密度提高而有改变,多发生于断奶前后未经免疫的肉猪,呈地方性流行,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转为“非典型”。
猪丹毒1949年以前,全区均有发生,以吉水、新干、吉安、泰和、万安尤甚。1949年以后常发,1962年发病6万头以上,1966年又出现高峰期,全区死猪近2万头,以后每年发病数在1万〜3万头之间,梅雨季节多发。
猪肺疫50年代初,吉安、遂川、莲花、永新、泰和、新干较严重,其余县(市)均有发生。1964年,此病最为猖獗,全区14个县(市)有93个公社395个村发生,发病猪约3万头,死猪1.8万头洁水、峡江、 泰和、安福、永新、莲花等县死猪均在千头以上。本病春秋两季发生较多,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
仔猪副伤寒1953年吉安市已确诊此病。1958年,永新、永丰县的集体猪场呈暴发性流行,死亡率占当地存栏数的20%以上。1989年疫情统计表上记载为危害区内生猪生产的第一大疫病,发病数近4 万头,死猪逾1.7万头,但检验病例中检出率很低,且多与猪瘟并发。本病多发生于2〜4月令架子猪, 90年代后,由于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率显著降低。
猪喘气病1957年永丰县由萍乡购进种猪带入病源,引起佐龙、西塘173头猪发病,死亡21头。据统计,本病在全区1958 ~ 1962年的发病占当年生猪饲养量的6%〜10%; 1963〜1974年下降到2%。左右;1975〜1982年又升到7%。〜11%。; 1983年以后又下降到0.9%。〜3%。左右。
牲畜口蹄疫1976年泰和县三都公社集丰大队送检病猪血清,经省站化验确诊为“二号病”(后更名为“五号病”)。1981年2月,新干县金川镇水么村从清江县购入一头带毒牛,引起牛2头、猪87头发病,死亡牛1头、乳猪40头。同年,地区肉联厂出售冻猪头、脚、下杂,导致永丰县8个公社35个村的 138头牛.3813头猪发病,死牛15头,死猪250头。1982年疫情蔓延到10个县(市)76个公社513个村, 发病猪20768头,牛464头,死猪919头、牛1头。1983年3月,地、县成立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采取 “杀、关、管、防”措施,疫情逐日缩小。1987年经省考核验收,评为达到消灭标准。
牛炭疽据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永新县就有类似此病的发生。1950 - 1957年全区共发牛炭疽1205头,死牛1151头,传染于人352个,死亡39人。据1989年版《莲花县志》载,1965年,该县闪石乡发生牛炭疽,死牛数百头。1986年,安福县枫田、江南、甘洛、横龙等乡的9个村发病牛147头, 死亡35头。1987年吉水县盘谷乡3个村发病牛33头,死亡26头,有9人因剥食死牛而感染“疔疮”。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节,尤其在暴雨洪水过后沿江两岸村庄易发,主要在老疫区流行散发。
牛出血性败血病1952年在峡江县仁和乡发生并首次确诊。:1954年峡江县仁和、水边、马埠、江背、砚溪乡又发生流行。1957年永丰县藤田乡和罗铺垦殖场发病牛50头。70年代以前本病主要发生在峡江、吉水、永丰、万安、安福等县,水牛多发。70年代以后,老疫区有所控制,泰和、永新、莲花等县亦有零星发生。
牛焦虫病1972年9月,吉安市红卫垦殖场的乳牛中首先发现此病。据查,病源由辽宁省购进乳牛带入,当时确诊为双芽焦虫病。1982年地区畜禽良种场从省畜禽良种场引进2头黑白花乳牛发生此病, 死亡1头。1987年吉安县敦厚镇奶牛场饲养的从澳大利亚引进的42头奶牛中有27头发病,死亡3头。 本地杂交牛和黄牛亦有感染报告。
牛锥虫病1982年在峡江县戈坪、巴邱、罗田乡和新干县潭丘、麦型、塘头乡进行普查,首次发现锥虫。1983〜1987年全区普查,在吉水、新干、峡江、泰和、永丰、井冈山等县(市)共查出阳性牛244头,占普查牛的0.35%。至1989年,上述6县(市)有83个乡320村发病牛3295头,死亡681头。本病水牛多发,有明显的季节性(夏末至秋末)。
牛结核病吉安市红卫垦殖场是老疫区,1964年查出。1978、1982、1985、1986年用点眼法检査全部乳牛,其阳性反应率分别为30% ,60% ,70% ,62.5% ₒ 2000年检查吉安市3个乳牛饲养场的223头生产乳牛,有2个场发现阳性牛21头。
猪水泡病1970年首次发现于吉安市禾埠猪场。翌年,遂川县食品仓库发病600头,死15头。尔后,吉安、吉水、新干、永丰、泰和、井冈山亦陆续发病,1981年最严重,有6个县(市)14个公社29个疫点,计4711头猪发病,死亡34头,1984年以后未见报告。
猪弓形体病永新、宁冈两县在1980年前就填报有此病发生,但未确诊。1981年、1982年,吉安市禾埠猪场、万安县送检确诊发生此病,1988年吉安县和地区畜禽良种场送检又确诊有此病。1984年疫点最多有103个乡380个村发生;1985年发病数、死亡率最高:有10721头猪发病,死亡7211头。1987 年发生范围最广,全区各县(市)除永新外均有发生。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井冈山市于1978年、1979年两年从湖南宁乡引进种猪97头,经省防检站确诊有此病,全部扑杀。其余县(市)未见报告。
猪传染性胃肠炎1965 - 1971年,永丰、新干两县对此病有发生记载,1972年后其余县(市)相继报告有本病发生。1987〜1989年,本病呈上升趋势,1989年发病13. 3万头,死猪近0. 3万头。
猪链球菌病60年代曾有散发,1980年才确诊,当年有永丰、永新、吉安、峡江、井冈山5县(市)22 个公社104个村发病猪19606头,死亡5233头。1987年全区大暴发,14个县(市)166个乡394个村,病猪88026头。死亡19908头。本病流行时间多为每年的6 ~9月。1990年后呈地方性流行。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1988年,地区畜禽良种场送检104份血清,检出阳性一例,吉安县送检83份血清,检出阳性13例。尔后陆续有报告。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1949年前境内就有此病流行。50年代各县(市)均有发生,全区每年死于该病的鸡达30万羽。1977年全区13个县(市)173个公社1167个村发生,死亡56. 9万羽,对养鸡业危害最大。1988年在永新县发现肉鸽也感染此病。80年代后期,新干、吉安、峡江、永丰、吉水、泰和、万安、 永新、井冈山等县(市)先后达到省定控制鸡瘟标准,但在全区各县(市)仍时有发生,特别是交通发达乡村尤为频繁。
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1949年前无资料查证。50年代起各县(市)均有报告。1986年统计全区14个县(市)222个乡1319个村发生,死于此病的家禽达65. 8万羽,成为死禽最多的疫病。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鸡、鸭、鹅均有感染,常见鸡鸭同时发病,多急性死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1986年在地区畜禽良种场检出,1988年在井冈山市鸡场、泰和鸡原种场、吉安县农村均检出阳性,各县(市)先后报告此病疫情。
鸡马立克氏病1980年吉安县报告有该病发生,1982年遂川县确诊。外来鸡多发,泰和鸡较易感。 1988年在井冈山鸡场、泰和鸡原种场、地区畜禽良种场及吉安县农村均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1.4% , 26.8% ,22.4% ,15.2%。
鸭瘟1959年吉水、峡江两县报告发生此病,后疫区不断扩大。至80年代,全区各县(市)均有发生。据统计,1989年全区14个县(市)有86个乡474个村发病鸭12. 83万羽,死亡12.6万羽。
小鹅瘟1986年永新、遂川首先报告,1989年扩展到永丰、莲花、宁冈、泰和、万安和井冈山市,发病 2.1万多羽,死亡1.4万羽。
禽球虫病1959年吉水、新干县报告发生此病,后在吉安、泰和县通过鸡粪镜检出球虫卵囊,1988 年吉安市从鸭粪中亦检出。外来鸡种感染危害严重,泰和鸡及本地鸡也有感染,鸭感染发病和死亡比鸡低。
雏鸭病毒性肝炎1985年吉安县长塘乡初次报告,1986年在吉安地区水产场的发病鸭中用鸡胚接种分离出鸭肝病毒,1989年又在永新县分离出病毒,送江苏省农科院定型为雏鸭病毒性肝炎I型。据统计,1989年全区有42个乡356个村发病鸭10.79万羽,死亡9. 88万羽。
兔瘟(兔病毒性出血症)1987年元月,吉安市首次暴发本病,在地、市7个单位和15个养兔专业户中流行,发病1783只,死亡1657只。青、成年兔多发。其他县未见报告。
狂犬病(疯狗病)1954〜1955年,永新县有11个乡21个村发生,其中狗54只,牛7头,全部死亡 (包括扑杀)o 1976年,永新、安福、吉水三县有14个公社24个村发生,犬发病27只。1985年后呈蔓延之势,1987年全区有12个县26个乡26个村发生,犬29只,牛63头,均死亡。
畜禽疫病防治措施传染病防治1949年以前,境内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只有点滴记载。《永丰县志》载:“清末民国时期,民间有些人从事兽医和阉割牛、猪、鸡等,多用信石(砒霜)卡耳治猪病,用半边莲治鸡病,但疗效不高。”《新干县志》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耕牛实施防疫注射,民国三十一年农业增产督导团在全县防治牛瘟602头。”《吉安县志》载:“民国二十五年江西农业院在县内进行过耕牛预防注射,民国三十年,县府在横江乡办理耕牛保险5000头。” 新中国建立后,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点是保护畜力,集中力量防治耕牛的主要传染病,如牛瘟、炭疽、出败等,结合防治生猪的主要疫病。60 年代,在牛的主要传染病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猪的主要传染病防治。70年代,仍以防治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四大疫病为重点,同时开展鸡新城疫和禽霍乱的防治试点。80年代和90年代的防治重点是猪瘟、鸡瘟、链球菌病和牲畜口蹄疫(五号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四: 传授预防疫病知识从50年代起,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向群众宣传普及畜禽管理和疫病防治的科学知识,提倡简单易行的栏养食饱、刷白猪牛栏、圈养生猪和定期清栏消毒灭源等办法。70年代起, 又提倡人畜分居、改建猪牛栏、笼养鸡等,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地减少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预防接种1951年,区内大面积进行牛瘟兔化疫苗的预防接种。据调查,在新干、峡江、吉水、吉安、 永丰、永新、莲花和泰和等八个疫区县共注射免疫20万头次,并开始了牛炭疽芽胞苗接种,还在新干县首次试行鸡新城疫苗接种。
1953年开始,进行牛出败菌苗和猪瘟疫苗、猪丹毒、猪肺疫菌苗的预防接种,1960年在井冈山管理局、新干县进行禽霍乱、鸭瘟苗的预防接种。80年代以后陆续进行猪链球菌、口蹄疫、鸡瘟、马立克氏病、 法氏囊病等疫(菌)苗的预防接种。
据统计,1989年度预防接种牛炭疽芽胞苗52404头、牛出败菌苗18636头、猪瘟疫苗3272206头、猪丹毒菌苗773765头、猪肺疫菌苗343703头、猪链球菌苗532678头、仔猪副伤寒菌苗704237头、鸡新城疫苗9988826羽、禽霍乱菌苗1986131羽、鸭瘟疫苗1310343羽、小鹅瘟疫苗22575羽、马立克氏苗28834 羽。
2000年度主要疫病预防接种数是:口蹄疫苗487800头、猪瘟疫苗5568000头、猪丹毒和猪肺疫二联苗181420头、牛岀败苗26000头、鸡新城疫苗39035000羽、鸡马立克氏病疫苗6770000羽、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11059400羽、禽霍乱菌苗5214000羽、鸭瘟疫苗5346000羽,另外还有部分养殖(户)征对性接种了仔猪黄白痢工程苗、猪乙型脑炎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猪和犬的细小病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因进货渠道木一而无法统计。
技术承包畜禽疫病防治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推行了“耕牛保险”制度,到60年代又试行生猪 “四包一补”(包防、包医、包药、包阉、死亡补偿)制度,70年代还试行牛的“三包”(包防、包阉、包医)和鸡的“两包”(包防、包阉)制度。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承包形式也多样化起来,有“一包”(包防)、“二包”(包防、包阉)、“三包”(包防、包阉、包医)、“四包”(包防、 包阉、包医、包药)、“四包一补”等。1987年万安县试行“五包一联保”(包防、包阉、包医、包药、包死亡赔偿,农牧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合保险)。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的收费标准,因地、因时、因畜别而异。技术承包制度的推广和完善,对巩固基层畜牧兽医站,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治,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大部分县、乡的技术承包面达到90%左右。
动物检疫1955年,全区开始对畜禽实施健康检查(即产地检疫)、农贸市场交易检疫、城镇白肉检验和畜产品运输检疫。“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产地和运输检疫。1983年,省、地、县都成立了“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并在区、县际的交通要道设立了交通运输检疫站。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使“四大检疫”得到了强化。到1989年.全区配备了兽医卫生监督员70人,检疫员543 人,保留了界化垄、睦村、长岭、下造、老营盘、大洋洲等6个交通运输检疫站,全区有43.2%的出栏肉猪实施了产地检疫(64万头),97.9%的牲畜市场开展了交易检疫(143个),9& 8%的号镇开展了肉品检验 (251个),对及时扑灭一、五号病,控制其他疫病,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保障作用。 1995年11月,设立吉安地区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各县(市)也先后相继设立。从此,动物检疫工作有了专门的执法主体。地区制订了监督管理的年度目标考核评比办法,奖优罚劣,加大了对违纪人和事的查处、打击力度,促进了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的顺利实施。
199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通过宣传贯彻《动物防疫法》,认真整顿了监、检队伍,开展培训,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进行了督查,促使动物检疫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 正常化的轨道,推动了防疫工作的健康发展。1998年起,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肉”,县(市)动检站还开展了承诺活动,受到了普遍欢迎。2000年,全区实施动物的产地检疫89. 36万头,动物产品检验 22.2万头,使用消毒药34吨。由于工作颇有成效,地区兽医卫生监督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的先进单位。
寄生虫病防治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1956年,省农业厅组织家畜血吸虫病调查组,分赴有关专区、县,用粪便沉淀法镜检虫卵,查明泰和、万安县有该病流行,主要疫区在泰和县马市镇和万安县韶口乡两地。接着发动群众消灭钉螺,并用药物防治病畜。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至1992年,经省派检查组考核验收,泰和、 万安均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耕牛肝片吸虫病防治1962年,省家畜防检站与吉安县畜牧兽医站在永和公社抽检542头牛的粪便,检出肝片吸虫卵阳性231头,感染率为42.6%,查出前后盘吸虫病486头,感染率为91.9%₀此后, 吉安县应用四氯化碳加液体石蜡或硫双二氯酚、六氯乙烷、硝氯酚等药物进行治疗,取得成效,并推广到全区,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对耕牛的危害。
鸡球虫病防治该病于1959年由吉水、新干县首先报告,后在吉安县、吉安市、泰和县等地亦查出。 病原主要是柔嫩艾美耳、巨型艾美耳球虫,外来鸡种感染严重,泰和鸡及本地鸡也有感染。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发病率可达70% -80%,致死率20%〜50%。场家和专业户常采用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进行防治,并对种蛋进行消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牛锥虫病的防治该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1982年在峡江、新干县普查时发现,1983 ~ 1987年连续在全区14个县(市)中进行普查,阳性率为0. 35%。尔后采取查治、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用贝尼尔、拜耳205、安锥赛、锥虫净等药物进行驱虫,取得显著效果。
猪寄生虫病防治猪的寄生虫有弓形虫(体)病、细颈囊尾蝴病、蛔虫病、肾虫病、姜片吸虫病、肺丝虫病、钩端螺旋体病。20世纪50 -70年代用苦楝皮与根熬水给猪内服或用敌百虫片拌料喂服以驱虫; 80〜90年代多用左旋咪哩针剂或片剂、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灭虫威、丙硫苯咪醴等药进行驱虫,以左旋咪醴使用较普遍。永新县首先试用左旋咪哇针剂稀释猪瘟疫苗进行免疫和驱虫,后在全区推广。据统计,2000年大约有300万头猪(含出栏猪)使用了驱虫药,有效地促进了生猪的生长和减少了饲料消耗。 猪的体表寄生虫如疥蠟、虱等也时有发生,养户主要是喷洒敌百虫溶液或涂擦石硫油合剂进行驱治。在预防寄生虫感染方面,主要是宣传动员群众注意栏舍、饲料卫生,圈养生猪、堆泯粪肥,青料熟喂或青贮, 杀灭虫卵,减少感染几率。
普通病防治家畜普通病主要有消化系统疾病、产科病、外科病、中毒病和代谢病等。50年代以前主要靠中兽医的望、闻、问、切技术进行诊断,50年代以后,引进西医的体温计、听诊器等诊断工具,并在县以上兽医部门建立化验诊断室,开展血、尿、粪常规检验。
畜禽普通病以牛病为主,其次是猪病。常见的有:牛(羊)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般气、重瓣胃阻塞、胃肠炎、脱肛、便秘、感冒、中暑、不孕症、难产、胎衣不下、子宫脱出、产后瘫痪、乳房炎、脱膊、脱臼等。 畜禽中毒病主要有:耕牛慢性氟中毒、含亚硫酸淀粉渣中毒(吉安市红卫奶牛场)、牛甘薯黑斑病中毒(永丰)、猪亚硝酸盐中毒(猪饱潴症)、牛霉烂稻草中毒(肿脚病)、闹羊花中毒、夹竹桃中毒、青杠树叶中毒、 食盐中毒、有机磷中毒、有机氟中毒、咲喃丹中毒、黄曲霉素中毒、磷化锌中毒、敌鼠钠盐中毒、磺胺类药中毒、鸡咲南醴酮中毒、猪苦楝树籽或皮中毒等。发生的代谢病主要有:钙磷代谢障碍性疾病、硒缺乏症 (新干的仔猪白肌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防治普通病的方法,一般是以加强饲养管理为主,如精、粗、青饲料合理搭配,注意防寒、防晒、防淋雨、防风,注意饲料、饮水卫生,加强农药、鼠药管理,在饲料中补充钙、磷和维生素,仔猪注射富铁力、补铁王,及时进行治疗等。
畜禽疫病防治机构永丰县志载:清末、民国时期,民间有些人员从事兽医和阉割牛、猪、鸡等。
吉安市志载:1936年江西农业院在石阳书院后设立第三行政区家畜防疫处,对农村畜禽防疫进行指导。
新干县志载:1937年,省农业院曾委派一名主任防疫员驻新干县,指导开展兽疫防治工作。1942年县政府建设科设置家畜防疫指导员1人,负责畜禽防疫。
泰和县志载:1941年,县政府建设科设有家畜防疫指导员。
1951年,建立吉安专区家畜保育站,各县设立家畜保育工作组,组织培训原民间兽医258人。1953 年开始建立县畜牧兽医站(组),1954年,县以下的区、乡开始建立畜牧兽医联合诊所,部分县成立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发展会员425名,培训家畜保育员2636人。:1956年专区举办一期县站干部培训班,培训80人。1963年,全区14个县(市)都建起了畜牧兽医站,还有40个公社建立了畜牧兽医站(所)。至 1979年,全区已建公社畜牧兽医站243个。1980年,地、县两级陆续成立畜牧水产局,吉安、遂川、万安、 永新县还组建了畜牧业服务公司。1982年地区兽医化验诊断室建成并开始工作。1983年冬,吉安地区畜牧水产局与吉安地区农业局合并成农牧渔业局,下设畜牧兽医站,各县(市)也进行了相应的撤并。 1984年,地区新建饲料监察室,1987年更名为吉安地区饲料质检站。90年代,泰和、永新洁安、永丰、遂川、宁冈、井冈山等县(市)先后组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96年,地、县两级陆续建立了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从此,一个集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于一身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至2000年末,全区地、县畜牧兽医站(中心)有职工254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26人,畜牧兽医师 60人,助理畜牧兽医师59人,技术员22人。25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所)内有职工183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13人,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农民技师以上职称。此外,在畜牧良种场、农林垦殖场和商业部门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兽医人员。
兽医人员技术培训 20世纪50 -70年代,兽医人员较少,诊疗手段也较简单,主要靠一根针、一把草治病,当时注重发挥中兽医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以师带徒传艺,组织他们献方、采风(调查取样),挖掘整理祖国中兽医医药遗产,编印了一些用中草药治疗牛潴疾病的民间秘(验)方,研制了一些中草药为原料的针、片、散剂, 从而缓解了缺医少药的矛盾。1974年10月,华东地区中兽医科研协作会议在井冈山召开,交流了中兽医科研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80年代起,一方面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各级畜牧兽医站和养殖场,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业务技术培训,以提高专业人员的科技水平。途径有三:一是组织在职人员报考中央广播学校、畜牧水产学校和吉安农校等,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二是选送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三是不定期的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联系当前、当地实际进行短期轮训,学习内容有法律知识、新技术等。同时还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进行了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先后招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转为干部446人,享受地方财政的工资补贴待遇。
随着专业技术队伍的日益壮大,诊疗设施的不断更新,诊疗技术逐步转向以西医为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动物防疫和检疫,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使曾经猖獗一时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牛炭疽、牛出败和鸡新城疫等危害惨烈的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牛、猪、禽的病死率,连续多年达到了省定标准。 兽药管理 70年代以前,区内没有专门兽药生产厂家和专门兽药经销店。兽医治疗畜禽疾病主要使用中药和天然草药,部分使用西医西药;预防疫病的生物药品一般是从上而下,层层分发免费供应。
为了改变医药生产的混乱状况,197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报告》中规定兽医厂归口农业(畜牧)部门统一管理。1980年,国务院批转了农业部制订的《兽药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兽药管理条例>₀ 1988年,农业部发布《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农业部发布第2号、第3号、第4号、第5号、第6号部令,对兽药生产和经营管理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从1990年起,全区各县(市)利用会议、广播、黑板报、科普讲座、宣传车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兽药管理条例》和《细则》。地区农牧渔业局和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兽药市场管理检查的通知》,地、县两级农牧、工商部门派出检查组,对兽药市场进行了清理和整顿,查处了一批违法经营户,打击了销售假劣兽药的行为。
1992年,地区农牧、工商二局联合编写《兽药管理手册》,铅印了 2000本,供经销兽药户培训用。 1993年全区发放《兽药经营许可证》427份,其中国营53户、集体153户、个体221户。由于工作出色, 受到省厅的表彰。
1994年后,年年坚持验证、换证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配合省兽药饲料监察所抽检兽药,查处假劣兽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998年,行署印发了《吉安地区兽药经营管理办法》,农业局下发了《吉安地区兽药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吉安地区生物药品管理办法》;举办兽药经营培训班11次,培训633人,印发宣传资料1704份;发放《兽药经营许可证》568户,换证532户,占兽药经营户的80. 5% ;开展兽药监督检查153次,共查处无证经营户239户,假劣兽药92. 5件,标值人民币218046. 30元,罚款20630. 50元;抽检兽药80个品种, 其中合格29种,合格率为36. 25% o 区内有兽药厂3家:吉安地区兽药厂、永新五一垦殖场兽药厂、新干县兽药厂;鱼药厂1家:吉安地区鱼药厂。经省农业厅派员考核后发放了《兽药生产许可证》。因生产品种不多,市场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不好,地区兽药厂、新干兽药厂先后停产或转产。
2000年,地区农业局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从此,兽药管理工作改由执法支队负责。
第七节商品饲料生产与管理境内的畜禽饲料,过去是以野菜、野草、剩菜、剩饭加糠鉄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发展到用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商品饲料饲养畜禽。饲料加工由传统的手工切料煮潴熟喂,发展到机械加工和直接生喂。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生产. 1982年,全区粮食系统改造的11个大米厂粗糠车间,开始生产由稻谷、细糠、谷壳、鱼粉、矿物质等原料组成、经简单粉碎、人工搅拌的混合饲料。1982年10月成立地区饲料公司。1983年,各县(市)饲料公司也相继成立。此后,各地均兴建了设备先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饲料加工厂,按畜禽营养需要, 设计科学配方,并充分利用本地饲料资源,从外地调剂玉米、鱼粉等原料生产配合饲料。1985年,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引进湖南岳阳正大有限公司生产的551乳猪料、151猪用浓缩饲料在全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1989年,全区畜牧兽医部门全力推广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江西饲料厂生产的宝丰牌“871”猪用浓缩饲料,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1990年以后,区内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饲料品牌相继有吉阳、赣中、赣仙、凯日、惠民、大北农、正泰、智慧、赣泰、正虹、希望、赣珠、民星、资源等。截至2000年,全区生产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的企业及主要产品如下。
泰和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大北农、正泰潛慧三大品牌潴、鸡、鸭、鱼(特种水产)四大系列产品。
泰和上田粮油公司赣泰饲料厂:赣泰牌猪、鸡、鸭、鱼四大系列产品。
湖南正虹饲料有限公司泰和分公司:正虹牌猪、鸡、鸭三大系列产品。
吉水县饲料公司:吉阳牌猪、鸡、鸭系列配合饲料。
永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希望牌、赣珠牌二大品牌,猪、鸡、鸭、鱼四大系列产品。
峡江惠民饲料有限公司:惠民牌猪、鸡、鸭、鱼四大系列产品。
新干凯日饲料有限公司:凯日牌猪、鸡、鸭、鱼四大系列产品。
新干赣江饲料厂:赣仙牌猪、鸡、鸭三大系列产品。
吉安民星饲料有限公司:民星牌猪、鸡、鸭、鱼四大系列产品。
吉安资源饲料有限公司:资源牌猪、鸡、鸭三大系列产品。
饲料管理 1984年成立吉安地区饲料监察室,1989年改名为吉安地区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1999年又改名为吉安地区饲料兽药质量监督检验站,具体负责全区饲料原料和产品的委托检验、监督检验和仲裁检验。 1988年,地区饲料检测机构首次通过江西省标准计量局的验收认可,取得法定检验资格;1991年首次通过计量认证,出具的检验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每年依据饲料产品质量标准对全区饲料企业的饲料产品进行1 ~ 2次定期监督检验,检验的项目主要有: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钙、总磷、水分、混合均匀度、粉碎粒度等。1986年成立吉安地区饲料工业办公室,挂靠地区经委非工业科,负责全区饲料行业的组织、综合、服务、协调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颁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同年11月,重新成立吉安地区饲料办公室,同吉安地区饲料兽药质量监督检验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其职能:负责全区饲料行业的统筹、规划、协调、监督等服务工作,维护饲料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