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泰和县志》载:北宋时期,泰和县澄江、马市、栖龙、塘洲、沿溪、万合等乡镇均有人栽桑养蚕。《临江府志》载:明隆庆六年(1572),新干县有桑拓地二顷三十二亩八分,计桑15432株。清乾隆《龙泉县志》 载:“县北八十里有吴王庙殿,桑树甚多,昔时养蚕天蚕丝生产在境内也有一定的历史。产量较多、蚕丝质量较好的天蚕主要有樟蚕、柞蚕。1925年, 江西蚕业局在吉安县城小校场栽桑150亩,进行养蚕缥丝,并成立了蚕桑局,蚕丝远销赣州、浙江、广东、 江苏等地。1937年,江西省农业院在泰和县创立天蚕丝改良场,从事采集种茧,试育制丝。当时仅泰和、 永新、遂川、万安等县年产丝已超过100担,销往海内外:天蚕生产即捕捉樟蚕、柞蚕,使其结茧,将茧加工抽丝外销。1937年,江西省建设厅在遂川县设民生蚕丝厂,收购县内外柞蚕丝销往香港,其历年产量约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以后,江西民生蚕丝厂因销路受阻而倒闭,全县柞蚕生产逐渐减少。
新中国建立前,区内蚕桑业主要分布在泰和、新干、遂川、吉安、万安等县江河两岸乡镇,零星分散, 形不成规模,产量低而不稳。据泰和县史料记载:“明初泰和有一桑园,故有绢匹之税,后园废,而税仍征。”新中国建立后,区内大面积栽桑养蚕起步较晚。1957年开始在吉安、永新、万安、安福、吉水等县有计划发展栽桑养蚕,到1959年,蚕茧产量发展到2.22万千克。以后几经发展,但速度仍然很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蚕桑生产开始逐步发展。1978年,吉安县从江西蚕桑研究所调入嫁接桑苗24万株, 分别在固江、浬田、梅塘、曲濒、永阳、敖城等地栽种,建立桑园643亩,共生产蚕茧1350千克。1980年12 月,该县又从浙江桐乡县购进桐乡青桑苗149万株,分别在17个平原和丘陵区公社的63个大队栽种,面积3122亩。同年育桑苗20万株。1981年定为全省15个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是年饲养改良蚕种295 张,产蚕茧6265千克,出圃嫁接苗15万株。1982年在永阳镇成立县蚕桑场。1983年生产蚕茧1.05万千克,出圃嫁接苗33.3万株。1985年5月,在固江镇建立蚕桑场,同年生产蚕茧7500千克。1989年冬, 遂川县与浙江杭州市丝绸公司新华丝厂签订联合开发1.5万亩蚕桑基地合同。同年,遂川县被列为江西省蚕桑基地县之一。在此基础上,中共遂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发展“蚕桑331”工程,即用3年时间发展桑园3万亩,办一个缥丝厂,使栽桑、养蚕、加工一条龙配套。1990年,遂川县成立蚕丝公司,进行栽桑养蚕技术指导,培训、代办收购蚕茧工作。同年,瑶厦、珠田、零田、碧洲、盆株、左安、枚江、南江、黄坑、 衙前、大坑等乡镇新增桑田1225亩,全县桑园面积达1422亩,全年收茧5. 35万千克。永新县1972年始栽桑48亩,到1978年发展为1103亩,蚕茧产量达3. 13万千克。1979年江西省农业厅在永新县召开全省蚕桑生产暨蚕桑学术会议,提出了蚕桑下滩(河滩洲地),完善优惠政策,积极发展家庭承包栽桑养蚕, 进一步调动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该县澧田镇瓦滩村自1981年以来,一直坚持承包经营种桑养蚕, 1985年,全村30户养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60% ₒ瓦滩村以栽桑养蚕致富,闻名全县,带动了千家万户,于是各乡镇凡有河滩沙洲的地方都成片开垦桑园。到1989年,全县发展桑园面积10498亩,占全区桑园总面积89% ;蚕茧产量197吨,为全区总产量的94%。同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在永新县召开全省蚕桑工程工作会议,号召把全省蚕桑生产发展成为江西一大支柱产业。1990年永新县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蚕桑基地县,国家科委列为科技扶贫“星火计划”县,国务院农业开发办、山江湖开发办同时列为重点扶贫项目。该县于1990年成立蚕桑贸工农开发公司,全面接管蚕桑生产业务,同年成立县丝绸厂。 1997年4月,永新县贸工农开发公司和永新县丝绸厂合并组建永新县茧丝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向贸、工、 农一体化,公司加农户产业化转变。该公司拥有240台缥丝机,解绪能力4800绪,年产白厂丝90吨左右。
区内蚕桑生产发展最快时期为1990 - 1994年,4年间桑园面积年平均为7. 65万亩,年平均增长 167%。蚕茧产量年平均为1120.5吨,年增长速度为119%,到1994年底,全区拥有桑园面积7. 9万亩, 产鲜茧2042. 8吨,其中永新县拥有桑园面积5万亩,蚕茧产量1500吨,分别占全区63%和73.4%,也是全省第二大蚕桑生产基地县。此后,由于受市场、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区蚕桑生产呈现下滑趋势,蚕桑工程整体效益不高。至2000年,全区桑园面积1.6万亩,蚕茧产量789吨,其中永新县桑园面积11860亩,蚕茧产量54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