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茶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035
颗粒名称: 第九节 茶叶
分类号: S56
页数: 2
摘要: 生产概况种植历史与规模境内种茶有1000多年的历史。《茶经?八之出》记载,茶叶在“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时江西有七个州产茶,吉州是其中之一。遂川县的狗牯脑茶、泰和县蜀口茶在清代均为国内茶中之珍品,列为贡品。其后,狗牯脑茶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1930年在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上获甲等奖。清宣统二年遂川县茶叶销售量20万斤。民国后期,由于战争不断,茶叶逐渐减少,1934年,遂川县茶叶产量下降至仅5 万斤,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区茶叶不足10万斤。其中,采摘面积每年稳定在4.5万亩左右,茶叶产量稳定在1100吨左右。
关键词: 经济作物 茶叶

内容

生产概况种植历史与规模境内种茶有1000多年的历史。《茶经•八之出》记载,茶叶在“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宋元时期是江西茶叶盛期,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北宋王朝共榷茶1795万斤,江南十州五军榷茶总量1027万斤,占全国的57. 21%₀时江西有七个州产茶,吉州是其中之一。到清乾隆年间 (1736 ~ 1795)境内茶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产区主要在遂川县的堆子前、下七、集成、大坑、盆珠、汤湖; 泰和县的马市乡蜀口洲、水槎乡西阳山等地。多于山坡上栽种,小块成片。遂川县的狗牯脑茶、泰和县蜀口茶在清代均为国内茶中之珍品,列为贡品。其后,狗牯脑茶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1930年在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上获甲等奖。清宣统二年(1910)遂川县茶叶销售量20万斤。民国后期,由于战争不断,茶叶逐渐减少,1934年,遂川县茶叶产量下降至仅5 万斤,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区茶叶不足10万斤。
  新中国建立后,产茶区域逐渐扩大,遍及全区各县(市)。但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随着市场行情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时起时落。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茶叶面积约3000亩,总产74.1吨。1954年以后,全区茶叶得到较快发展。“一五”时期(1953 - 1957)平均每年增长13.8%。初期分户经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集体为主。1957年,全区茶叶产量141.4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2倍。60年代,由于三年自然灾害,茶叶生产受到影响,一直停滞不前。70年代开始,由于茶叶出口看好,内需增加,茶园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1974年农林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联合召开全国茶叶生产会议,号召“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后,全区各地种茶积极性高涨,各县发展了一批新茶园。井冈山垦殖场、东固综合垦殖场在70 年代先后发展大面积成片茶园。80年代以后,乡、村、户办的小片或零星茶园也发展很快。1983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65316亩,为历史最高年,茶叶总产604. 3吨,分别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21.8倍和8. 2倍。 1983年底,茶叶市场首次出现供大于求,此后几年面积、产量下降。1987年茶叶市场开始好转,全区茶叶生产又得以恢复发展。90年代茶园面积每年稳定在6万亩左右。其中,采摘面积每年稳定在4.5万亩左右,茶叶产量稳定在1100吨左右。历史上全区茶叶产量最高年是1992年,产量为1500吨。到 2000年,全区茶园面积为60735亩,其中,采摘面积为45075亩,茶叶产量为1050吨。面积、产量位居前三位的县分别是遂川县茶园面积41490亩,采摘面积28230亩,产量539吨;泰和县茶园面积4335亩,采摘面积4110亩,产量211吨;井冈山市茶园面积4005亩,采摘面积3705亩,产量73吨。2000年,全区共有16家国营茶场,近百家集体茶场,户办和联办茶场近千家。
  加工技术新中国建立前,手工制作的茶叶有红茶、绿茶。名茶生产者的茶叶采制方法讲究,工艺精细,但由于思想保守,秘不外传,致使多数地区制作粗糙,一些品质较优的茶叶未能得到开发。
  新中国建立后,仍以手工制作为主,绿茶居多,极少红茶。茶叶加工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茶叶质量难以提高,一些品质较优的茶叶未能得到开发。70年代初开始推广炒青绿茶初制工艺。80年代中后期,名茶生产发展很快。90年代名茶成为主流,花茶、精制茶基本停止生产,机械初制绿茶也大幅度下降。全区有茶叶品牌16个:遂川狗牯脑茶、井冈翠绿、井冈碧玉、东固龙舞茶、东固龙井茶、安福金顶玉叶、永丰滋岗翠毫、新干黎山曲毫、黎山秀螺、遂川南风面茶、遂川龙泉玉指茶、遂川风雨茶、遂川仙峰茶、遂川老仙茶、遂川羽绒茶、永新崖雾茶等。
  新品种引进推广全区茶园绝大部分是群体种。新中国建立前主要是从外地引进的群体种,也有的是由野生茶种培育而来的当地传统群体种。遂川、泰和两县至今少数地方仍有保留。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茶园大部分是引进的茶树优良品种。70年代从中国茶叶研究所、浙江、福建等地引进了龙进43、福鼎大白等茶树良种。80年代后各地茶场又从福建、婺源等地引进了不少良种,主要有:上梅州种、鸠坑种、福云六号、 福云七号等。这些茶树良种适应性好、高产优质、制宜性也强,占全区茶树良种面积的80%。
  栽培技术革新 80年代初开始示范推广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到90年代已广泛推广。其主要措施是改树和改土。改树即采用重修剪和台刈(即砍莞方法),剪去茶树某部分缺乏生机的枝条,以促进新枝,培养新的树冠,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改土就是在通过了重修剪和台刈的茶园进行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以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遂川县1982〜1990年抚育幼茶林8782亩次,仅1988年便改造低产茶园1000亩。
  制茶工艺类型 70年代初区内开始推行炒青绿茶初制工艺技术,到90年代已广泛推广应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探索,形成了遂川狗牯脑、井冈翠绿、井冈碧玉、东固龙井、东固龙舞茶五大名茶工艺类型。
  狗牯脑工艺型全区绝大多数名茶都是效仿这种工艺型,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秀丽紧结、芽端微勾、 色泽暗绿、内质香气高爽,汤色清明,滋味醇厚,叶片嫩匀,甘味悠长。其工艺流程主要是包括采摘、拣青、杀青、揉捻、整形、烘焙、炒干等七道程序。
  井冈翠绿工艺型这种工艺型在区内也颇具影响力,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细紧曲勾,色泽翠绿多毫, 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甘美,叶底完整鲜嫩。制作工艺分为杀青、初揉、杀二青、复揉、搓条、搓团、提毫、烘焙等八道工序。
  井冈碧玉工艺型这种工艺型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秀丽,白毫披露,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爽,滋味甘醇,叶底嫩匀。工艺流程分为杀青、揉捻、初干、做形、烘干等五道工序。
  东固龙井工艺型这种工艺型是东固垦殖场从西湖龙井仿制而来的,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 匀齐光滑、芽毫隐藏稀见,色泽嫩绿或翠绿匀调而油润,汤色杏绿清澈明亮,香气鲜嫩清高持久,滋味甘鲜而醇厚,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叶底匀嫩成朵。所以,向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闻名。制作工艺手法分为抖、带、搭、甩、捺、挺、扣、抓、压与敲、磨等十种手法。
  龙舞茶工艺型这种工艺型具有独创性,其品质特点是形似麻花,条索紧结,翠绿嫩香,浓披白毫, 汤色碧绿,清澈明亮,滋味鲜嫩,香气醇口。加工工艺分为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五道工序。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