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生产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026
颗粒名称: 甘蔗生产概况
分类号: S56
页数: 2
摘要: 从南朝梁起称蔗。公元5世纪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说:“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可见,境内在南北朝已种植甘蔗,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赣江及其一级支流两侧的潮土类地区。清光绪四年(泰和县志》称:“道光年间,赣人寄寓携此种(甘蔗),近今沿河遍植矣。”据考查,泰和县甘蔗种植起源于今栖龙乡白头大队的鲤鱼洲,由赣州船民王氏传入。清代,泰和县甘蔗种植主要在栖龙乡的鲤鱼洲和马市镇的蜀口洲,以后扩展到马市镇的马源洲和澄江镇的南门洲,并逐步向赣江两岸发展。万安县的涧田、窑头、罗塘、五丰、百加,吉安县的固江、浬田、横江,安福县的竹江、平都、横龙,新干县的三湖、荷浦、大洋洲等乡、镇均有种植。
关键词: 经济作物 甘蔗生产

内容

甘蔗古代叫柘。从南朝梁(502 -557)起称蔗。公元5世纪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说:“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可见,境内在南北朝已种植甘蔗,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赣江及其一级支流两侧的潮土类(俗称沙洲土)地区。清光绪四年(1880)(泰和县志》称:“道光年间,赣人寄寓携此种(甘蔗),近今沿河遍植矣。”据考查,泰和县甘蔗种植起源于今栖龙乡白头大队的鲤鱼洲,由赣州船民王氏传入。清代,泰和县甘蔗种植主要在栖龙乡的鲤鱼洲和马市镇的蜀口洲,以后扩展到马市镇的马源洲和澄江镇的南门洲,并逐步向赣江两岸发展。万安县的涧田、窑头、罗塘、五丰、百加,吉安县的固江、浬田、横江,安福县的竹江、平都、横龙,新干县的三湖、荷浦、大洋洲等乡、镇均有种植。
  1917年在吉安县开办江西第一糖业试验厂,从事甘蔗制糖试验。1936年仅泰和县就种植甘蔗3000 亩,产蔗12万担,平均亩产为40担(1936年《江西年鉴》记载)。据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的《江西省农业统计>,1937年境内甘蔗种植面积为75390市亩,产甘蔗4153940市担(约20. 77万吨)。同年吉安县制糖业有作坊3家,每户资本额为120 - 300元不等,年产红砂糖18吨。新中国建立前夕,境内甘蔗面积、总产量大为减少。
  新中国建立后,甘蔗面积逐渐扩大,糖蔗和果蔗都有较大增长。1951年全地区种植甘蔗2.03万亩, 总产0.76万吨,平均亩产749斤,总产是新中国建立前夕的& 6倍。大规模的种植是随着近代制糖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58年兴建年处理甘蔗500吨的井冈山糖厂(今泰和糖厂),采用机械化生产。该厂1960年正式投产。当年全区甘蔗种植面积1.83万亩,比1958年增加0.96万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吉安地区列为江西省蔗糖工业发展重点。:1985年,吉安、万安两家日处理1000吨的机械化糖厂建成投产。三个糖厂经过“七五”和“八五”时期的改造,已形成年处理甘蔗40万吨的生产能力。“七五”时期(1981 - 1985),全区甘蔗每年平均种植面积4. 63万亩,年平均产量为13. 68万吨,分别比“六五”时期(1976 - 1980)增长135%〜265%。其中:机榨甘蔗年平均种植面积为4. 29万亩,年平均工业蔗量为8.48万吨,分别比“六五”时期增长172%, 180%。“八五”时期(1986〜1990)年平均种植面积为9.61万亩,年平均产量为26.01万吨,分别比“七五”时期增长108% ,90%。其中:机榨甘蔗平均种植面积为9.2万亩,年平均工业蔗量为20. 28万吨,分别比“七五”时期增长114% ,139%。“九五”时期(1991 - 1995)甘蔗年平均种植面积为9. 79万亩,年平均总产为29. 18万吨,分别比“八五”时期增长 2%,12%₀其中:机榨甘蔗年平均种植面积为8. 72万亩,年平均工业蔗量为22. 67万吨,分别比“八五” 时期增长-6% ,11.8%₀ “十五”时期(1996〜2000)年平均种植面积为& 14万亩,年平均产量为25. 46 万吨,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7% , - 13%。其中:机榨甘蔗年平均种植面积为5. 97万亩,年平均工业产量为19. 87万吨,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32%, -13%。1978〜2000年平均种植面积为7. 31万亩,年平均产量为21.19万吨,分别比1978年以前22年年平均增长437% ,863%。甘蔗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解决了近3000人的就业问题,成为蔗区县域经济一大支柱产业。据测算,吉安地区制糖企业的收入分配大致上是农民占50%,国家占30%,企业占20% ₒ全区每个制糖企业平均每年上交税收300万元左右。
  区内甘蔗生产受政策、服务及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岀现过几次大起大落。1978年由于实行了 “四定一奖”和调高良种价格的政策,使甘蔗生产出现了 6年的持续稳定增产。1986 ~ 1989年随着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副产品价格的放开,粮食和经济作物提价幅度很大,甘蔗同经济作物、粮食的比价进一步拉大,种蔗经济效益降低,甘蔗面积、产量连续下滑,平均每年提供工业蔗为19. 6万吨,糖厂设备利用率不足一半。1990 - 1992年,由于较大的调高了甘蔗收购价格和粮食奖售标准,提高了农民种蔗积极性,三年种蔗面积、产量大增。1992年机榨甘蔗面积为12.01万亩,农业蔗总产为37.19万吨,工业蔗总产为34.72万吨,面积、单产、总产均为历史最高水平,糖厂满负荷生产。该年万安县工业蔗量最多为15.12万吨,有3万多吨甘蔗榨不了冻烂在田里,蔗农和糖厂损失极大。从1992年开始,国家放开食糖经营,加上走私糖、进口糖的冲击,食糖价格大跌,岀现蔗农卖蔗难,企业严重亏损,收购甘蔗打“白条”,挫伤农民积极性,全区甘蔗出现回落,到1994年跌到历史最低谷。1998年1月20日,吉安地区行署办公室发出了《进一步搞好搞活制糖企业生产经营的意见》,当年甘蔗生产又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 但由于国家糖业政策的重大调整,全国关停四百多家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小糖厂,万安、吉安两家糖厂经省轻工厅批准于1999年关闭破产。当年机榨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到3.69万亩,工业蔗产量为13万吨, 为1985年以来最低年。
  从1998年开始,泰和、永丰、峡江等县按照市场规律大力发展优质高产果用甘蔗拔地拉品种,到 2000年全区果用蔗种植面积近3万亩,超过糖蔗种植面积,成为农民致富的另一途径。1999年,泰和县农技推广中心选送的果蔗品种拔地拉在全省果蔗品种评优会上获得金奖。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