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蔬菜栽培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安福县种有枫田辣椒(又名灯笼椒),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 明洪武年间(1368 - 1398)萧姓定居泰和县城南门外排田,每年冬季利用赣江边的优质油沙土种植萝卜,后冠名“排田萝卜”,是今泰和酱菜的主要原料。明弘治年间(1488 - 1505),泰和赣江两岸居民采集山区的野生山药种植,经长期驯化选育为现在的泰和竹蒿薯。经劳动人民长期栽培积累,蔬菜种类不断增加。随着中外交流,又不断从国外引进了许多蔬菜品种。据不完全统计,至20世纪末,区内有蔬菜种类约150多种。
1957年以前,全区蔬菜生产除吉安市近郊几个乡种商品蔬菜外,均以自食为主,生产面积小。全区种植面积1958年前无记载。1958 - 1984年,蔬菜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蔬菜生产销售管理机构相继成立。1958年公社化后,集体按农业人口人均0.1亩的标准分给农户自留地种菜,全区蔬菜种植面积 138404亩。至1965年,每年平均蔬菜种植面积178959亩。1968年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下,削减农民自留地,蔬菜种植面积急剧下降。1970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93156亩,只有1965年前年平均种植面积的52%。之后又下降到1976年的34164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蔬菜种植面积逐渐恢复发展,1983年,种植面积201037亩,总产量369104吨。在这期间,吉安市及部分县(市)还成立了蔬菜公社、大队、生产队及蔬菜销售公司。
1978年以前,吉安市的白塘公社先锋、北门、年丰、广丰4个大队为蔬菜专业大队。1978年,市人民政府遵照国务院关于城市蔬菜生产“以近郊为主,远郊为辅”的方针,将白塘公社分为白塘、青塘两个公社。青塘公社为专业蔬菜公社,除管辖原白塘公社的4个专业蔬菜大队外,还将河东公社的向阳、梅林两个大队和禾埠公社的岔路口大队定为蔬菜大队划归青塘公社管辖。与此同时,为使菜农专一种植蔬菜,其口粮一律由农业粮改为定销粮,与市蔬菜部门签订粮菜挂钩合同。这期间,因受自然条件、产销体制、生产技术、基础设施的制约,蔬菜产量低,而且淡旺季明显,淡季蔬菜供不应求。
自1984年起,蔬菜产销体制改革,菜农种菜积极性迅速得到调动,种菜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提高,品种增多,上市量增加,价格稳定,淡季不淡,科学种菜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向商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98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为235150亩,总产为493815吨,2000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139775亩,总产量1094184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和7.6%。生产的蔬菜除满足全区人民生活需求外,每年还有大量的蔬菜销往全国各地。为搞好蔬菜生产,各县(市)除由农业局经作站分管蔬菜外,有的县(市)还成立了蔬菜办、经作局、果蔬局、蔬菜局等管理机构。
品种资源与名特优蔬菜品种资源境内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既有传统的地方品种,也有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进推广的全国各地的优良品种。按照农业生物学特性分类,区内主要蔬菜种类有150多种,品种1000 余个。
名特优蔬菜据《江西蔬菜品种志》载,吉安传统优良地方蔬菜品种有43个,其中吉安大叶蘿菜、吉安长苦瓜、吉安芥菜头、泰和竹蒿薯、永丰扁萝卜、吉水螺田大蒜、安福枫田辣椒等品种闻名全国。
吉安大叶苑菜(俗称空心菜)是人们喜爱的夏令大路蔬菜,以口感嫩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青睐,是江西省名特优蔬菜之一。主要分布在境内中部吉安市及其周围的几个县。栽培历史约 500余年。每年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繁种面积达1.5万多亩,种子年产量700多吨,种子除供全省各地外,还远销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每年调种量在300〜400吨。吉安大叶雍菜直株半直立或蔓生, 叶大,叶片呈心脏形,茎中空而近圆管形,花腋生而呈白色漏斗状。春、夏、秋季均可栽培,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长期长,播种至初收50天,可延续采收80天,产量高,茎叶柔嫩,深绿色,纤维少,品质优,供应期长。1991年吉安雍菜良种繁育列入国家农业部菜篮子工程项目,并投资40万元建立吉安大叶雍菜良种繁育基地。该项目1995年分别获江西省农业科技人员突出贡献三等奖、省农业技术改进二等奖、吉安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吉安芥菜头江西省名特优蔬菜品种之一。境内普遍栽培,按成熟期分为早芥菜头(生长期120 ~ 150天)、迟介菜头(生长期150 - 170天)。早芥菜头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12月收获,亩产肉质茎1250 - 1750千克,鲜叶2000千克。该品种茎叶兼用,肉质茎脆嫩、叶纤维少,品质较好。 迟芥菜头9月播种,12月下旬至翌年2月收获,肉质茎平均单个重1.5千克,亩产1750〜2000千克,鲜叶2000千克。该品种抽苔晚,产量高,肉质茎肥嫩,汁多味甜、品质优良。
吉安长苦瓜以产量高、肉质厚、味甘清凉、清热解毒而闻名遐迩,是江西省名特优蔬菜品种之一。 主要分布在吉安市白塘乡北门、先锋等村。其他县(市)也有零星栽培。该品种植株长势较强,主侧蔓均可结瓜。瓜长棒形,平均瓜长70厘米,重1千克,最长可达120厘米,重2.1千克,瓜表皮和肉均为淡绿色,肉厚1 • 5厘米,种子极少,平均单瓜种子数6 ~10粒,品质佳。该品种3月下旬播种,6月初可开始采收,生长期长达200天,亩产瓜2000千克以上,植株抗逆性较强、耐热、抗病虫害。
泰和竹蒿薯明代弘治年间(1488 - 1505)开始栽培,至今达500余年。主要分布在泰和县的万合、塘州、沿溪等地,年种植面积5000余亩。该品种生长期240天,植株蔓性,茎四棱形、叶剑形。肉质根扁棒形或棒形,表皮褐色、多须根、肉白色,一般单薯重500克,最大单薯重3700克。11月底至12月上旬采收,可一直收获至翌年2月,亩产2500 ~ 3000千克。
吉水螺田大蒜原产吉水螺田乡,永丰县藤田乡也有栽培。该品种植株直立、叶剑形、扁平,长40 厘米,青绿色,稍有蜡质。鳞茎紫红色,高3〜4厘米,横径4 ~ 5厘米,蒜头较大,每500克约15个,每个蒜头有蒜瓣7 ~8个。该品种较早熟,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播种,翌年4月收蒜苔,5月中旬至6月上旬采收蒜头,亩产蒜头400 ~ 500千克,蒜苔250千克。较耐寒、不耐热,香味浓、辣味强、品质好。
永丰扁萝卜永丰县普遍栽培,万安、遂川有零星栽培。该品种生育期130天左右,耐寒,前期耐热。肉质细密,甜嫩,水分少,耐贮运,品质优良。肉质根扁圆,叶簇部凹陷,皮肉均为白色,二分之一露地,单根重1千克,最大重1.5 ~2千克。7〜8月播种育苗,苗龄25天,浅栽,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 11月下旬开始收获,亩产2000千克左右。
安福枫田辣椒主要分布在安福县枫田乡梅田村。1985年获江西省辣椒地方优良品种第一名。该品种果实圆锥形,顶端钝圆;果蒂部稍内陷,嫩果黄绿色,成熟果大红色,微辣带甜,品质优良,每500克 15 ~20个。属晚熟品种,生长期240天,3月中、下旬露地播种,7月下旬〜11月采收,亩产1000 ~ 1500千克。
新栽培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和推广1984年以前,区内种植的蔬菜品种均为地方传统品种以及大路蔬菜,季节性很强。1984年后,开始引进推广杂交一代蔬菜品种,到90年代每年引进蔬菜优良品种上百个。至20世纪末,全区在茄果类、豆类、白菜类、瓜类、根系类、甘兰类等蔬菜中,老品种已全部淘汰,实现了品种杂交化、良种化。
保护地栽培及覆盖材料的更新1978年,吉安市青塘公社先锋、北门、年丰、广丰、梅林、向阳等大队建玻璃温室20幢,面积1600平方米,用于冬季蔬菜育苗。1985年永丰县农牧渔业局投资2000元购买一钢架大棚(面积180平方米)无偿给坑田乡马尾村上西坑村小组的老农曾继华。曾用此棚在1985年冬育杂交辣椒苗4万余株,收入4500元。自此,在农业部门指导、宣传及曾继华的示范带动下,永丰县乃至全区春早熟栽培,由地膜覆盖快速发展为地膜加塑料小棚、中棚、大棚二层覆盖以及地膜加小棚加大棚三层覆盖栽培辣椒、茄子、西红柿和其他蔬菜。夏菜上市由原来的6月提早到4月甚至在2月,经济效益由原来的每亩几百元增加到每亩2000 ~5000元。至20世纪末,永丰县成了闻名省内外的保护地栽培早辣椒的基地县,蔬菜生产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全县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量30万吨。 农民人均从蔬菜中获利560元,占农民年均收入的1/4O 1995年,吉安市保护地栽培面积达6000亩,到 2000年全地区保护地栽培面积达20万亩。1986年吉安地区农牧渔业局经作站从江苏等地引进黑色和银灰色塑料遮阳网、银灰色地膜在吉安市白塘乡吉南村进行秋番茄栽培试验并取得了成功。此后,每年夏季遮阳网覆盖栽培面积逐渐扩大,至2000年,遮阳网覆盖栽培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保护地栽培的棚型结构,80年代主要以小棚和中棚为主,棚架材料为竹木和少量镀锌钢管,覆盖材料以普通农膜为主;进入90年代后,保护地栽培的棚型以中棚、大棚为主,棚架材料以竹木、镀锌钢管、少量水泥及其他材料为主,覆盖材料以长寿膜、长寿无滴防老化膜、转光膜、生态膜为主。栽培时间上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为周年保护地生产(即春提前、夏遮阳、秋延后),经济效益愈来愈高。
育苗技术的改进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后,育苗技术由原来传统的按季节育苗发展为反季节多种方式育苗;由原来的直播一次成苗发展为直播后再假植二段育苗。茄果类、瓜类蔬菜的育苗,80年代后期,在春早熟、秋延后栽培中广泛应用了塑料营养钵(筒)育苗。为克服冬季气温太低的影响,吉安市菜科所于1986年引进了地热线加温育苗技术。此后,泰和、遂川、永丰等县相继引进。主要应用于冬季茄果类、瓜类蔬菜(尤其是苦瓜、西瓜)育苗和栽培。1998年吉安地区农作物良种场从辽宁引进了茄子嫁接育苗技术,在吉安市、遂川、永丰等地得到推广应用。嫁接茄子亩产7000千克以上,是实生茄子亩产量的2倍以上。
基地建设为保证城市人口人均3厘菜地的要求,吉安市人民政府从1987年开始由市财政拨岀专款,在近郊蔬菜专业村开发新菜地。至2000年,共开发新菜地11000亩。同时各县(市)还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建成了一些特色蔬菜基地。如永丰的早辣椒生产基地、淮山生产基地;泰和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竹蒿薯生产基地、百合生产基地、乌杆白芋生产基地;新干的槟榔芋生产基地;吉水螺田大蒜生产基地;吉安市韭菜花生产基地、莲藕生产基地、大叶蘿菜种子繁殖基地;遂川、井冈山市黄姜生产基地等。
新制剂的应用自1985年后,一些新制剂在蔬菜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早期使用九二0(赤霉素) 于叶菜类蔬菜(尤其是芹菜),促进生长,提早上市,提高产量。用乙烯利涂(喷)西红柿使其提早成熟; 西红柿、茄子用2,4-D防落素点花,保花保果;运用多效哩、矮壮素防秧苗徒长,培育健壮秧苗;随后,喷施宝、云大-120、植物生命源、绿风95等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微肥广泛在蔬菜上应用。同时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广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取代一些剧毒高残留农药,使蔬菜生产逐步实现无公害化,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蔬菜产销新中国建立前和成立初期,蔬菜生产完全由菜农自发进行,蔬菜销售无固定市场,由菜农串街走巷, 自由买卖。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吉安市的蔬菜由集体生产、经营。市设立蔬菜经销部,下设水沟前、中山场两个门市部,对蔬菜实行统价收购,统价销售。:1970年又设立市蔬菜公司,下设7个门市部。1978年将蔬菜公司改为蔬菜水产公司,下设蔬菜、水产、种子三个批发部,21个门市部,对蔬菜实行“五定三挂钩”。 “五定”是定种植面积、定生产品种、定交售数量、定交售时间、定蔬菜质量。“三挂钩”是:平价供应的口粮、食油、化肥与交售的蔬菜多少、好坏挂钩。蔬菜水产公司与生产队签订合同。
1985年后,蔬菜市场全面放开,吉安市城区、各县县城及各乡镇坏镇普遍建立农贸市场,产销宜接见面。由于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蔬菜市场异常活跃,品种多、数量足、价格合理,居民满意。区内生产的蔬菜除满足全区人民的生活需求外,还大量调往省内外。1999年,永丰县建立蔬菜批发市场。该县每年调往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市的辣椒及其他蔬菜30万吨。泰和马铃薯、竹蒿薯、苦瓜;吉安市韭菜花、莲藕、水东萝卜、葫子;吉水螺田大蒜;井冈山生姜、遂川红薇菜等也大量调往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