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品种生产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014
颗粒名称: 苎麻品种生产情况
分类号: S5
页数: 1
摘要: 境内种植芒麻有1300多年的历史。芒麻是织造夏布的原料。明、清时期境内盛产夏布。新中国建立后,全区芒麻生产有一定程度发展,特别是1951年和1985 - 1987年发展较快。1949 年,全区芒麻种植面积为1229亩,总产162担,单产13斤。全区芒麻生产的发展,带动了麻纺工业的发展。1990年以后,由于受价格、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芒麻生产又回落到60 ~ 70年代水平。芒麻生产也已经开始进入大面积的商品性生产,栽培技术也得到不断改进。
关键词: 经济作物 棉花品种

内容

境内种植芒麻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1993年11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吉安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载:“公元七世纪前后(唐朝中期),芒麻即在各地广为种植。明、清时期,农业有了新的发展,除粮食生产始终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外,芒麻、中药材、花生、芝麻、柑橘、茶叶等不仅扩大了种植范围,而且基地生产的雏形也已形成,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商品率也越来越高。”芒麻是织造夏布的原料。明、清时期境内盛产夏布。宁冈县茅坪乡茅坪村所产夏布为最优,曾作为贡品上解朝廷。民国时期,境内芒麻栽种也较为普遍,据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的《江西农业统计>,1937 年,境内芒麻栽种面积为13830亩,产芒麻10424市石(合11466市担)。上等夏布纱质细软,经纬咸宜, 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绢,不皱折,不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出口韩国、朝鲜和南洋诸国,享誉海内外,被列为江西三大特产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全区芒麻生产有一定程度发展,特别是1951年和1985 - 1987年发展较快。1949 年,全区芒麻种植面积为1229亩,总产162担,单产13斤。到1951年,发展到9226亩,总产1. 13万担, 单产122斤。分别是1949年的7.5倍、69.7倍、9.4倍。在此以后,种植面积都不稳定,每年都在二三千亩之间徘徊。1985 ~ 1987年,是全区芒麻生产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时期。1987年,全区芒麻种植面积为 4.19万亩,总产2. 87万担,单产68斤,面积、总产为历史最高年。全区芒麻生产的发展,带动了麻纺工业的发展。1990年加工麻袋1200万条,加上麻地毯等,年耗原麻54万担(折熟麻27万担)。芒麻加工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到1990年止,精麻的生产能力达5275吨,年需耗原麻16万担。加工产品由单一的精干麻发展到球麻、麻纱、纺织胚布系列加工产品。1990年以后,由于受价格、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芒麻生产又回落到60 ~ 70年代水平。2000年,全区芒麻种植面积为810亩,总产2420担,单产149.5斤。
  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前,均是地方品种(鲁斑竟)。1985年下半年开始引种湖南的芦竹青和广西黑皮竟。此后,这两个品种已成为当家品种。
  栽培技术民国以前多为传统技术,一次种植,多年耕耘收麻,常有几十年老麻园。新中国建立后, 随着纺织品工业的发展,芒麻纤维已成为纺织工业主要原料。芒麻生产也已经开始进入大面积的商品性生产,栽培技术也得到不断改进。特别是80年代,全区的芒麻栽培技术得到很大进步,主要推广了 “四改”:一改当年栽麻当年不收麻为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收获的“三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二改年收三次麻为年收四次麻。过去一年收青麻、月麻和寒麻3次,1987年采用了新的配套技术,一年可收 4次麻。头麻5月下旬,二麻7月上旬,三麻8月下旬,四麻11月中旬;三改手工刮麻为机械刮麻;四改被动防病灭虫为科学测报防病灭虫。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