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古代称“芸苔”。元朝,南方水稻地区已大量利用冬闲田种植;明代境内府县志书均有芸苔记载;清代境内各县均有种植。
1937年,境内播种油菜151340市亩,总产量185999市石(合204599市担,10230吨),1940年总产为17000市石(合8500吨)。1949年油菜播面12. 8万亩,亩产12千克,总产0.154万吨。
1951年油菜播面60. 8万亩,亩产20千克,总产1.216万吨。
1955年油菜播面扩大到74.6万亩,总产达1.119万吨。1959年后,受到“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连续三年油菜面积下降,到1961年油菜播面仅有34.7万亩,单产跌到& 5千克,总产仅有0.295万吨。
1966〜1980年,油菜生产没有得到发展。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油菜播面增加到50. 1万亩,亩产上升到28千克,总产上升到1.403万吨。1987年开始,中共吉安地委、行署开展了油菜“金花奖”竞赛活动, 促进了油菜生产发展,1989年油菜播面74.4万亩,亩产28千克,总产2.083万吨。
1989年冬,各级人民政府把油菜生产列入农业开发总体战的内容之一,加上甘兰型油菜品种的引进和示范,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油菜生产再次发展,1990年播面达113.46万亩,亩产38千克,总产 4.311万吨。1991年以后,地委、行署强调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好冬种油菜,1995年又特别强调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生产,加强领导、层层办好示范样板点,以点带面。同时坚持科学种田,做到“四改”:在品种上改白菜型油菜为甘兰型优质油菜;在栽培模式上改直播为育苗移栽;在种植方式上改翻耕种植为板田免耕种植;在田管上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大力推广施用硼肥,解决了甘兰型优质油菜花而不实的问题,提高了产量。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油菜生产向前发展。1995年油菜播面达205.9万亩,亩产46. 5千克,总产9.574万吨,比1990年面积扩大81.5%,单产提高22.4%,总产增长122% ,其中推广优质油菜 15.2万亩,亩产66.4千克,总产1.01万吨。1999年播种面积195. 6万亩,亩产53. 3千克,总产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达10.43万吨。其中推广优质油菜90.3万亩,亩产79.3千克,总产7. 16万吨。是新中国建立后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年份。2000年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比上年略有降低。 20世纪90年代后期,永新、安福、泰和三县油菜生产发展较快。
表9*-3 1949 ~ 2000年吉安地区油菜播种面积与产量单位:万亩、千克、万吨年份播面亩产总产年份播面亩产总产 1949 12.8 12 0. 154 1975 46.1 23.5 1.0831950 15.6 11 0.172 1976 38.6 14.5 0.5591951 60.8 20 1.216 1977 45.4 19.5 0.8851952 42.0 9 0.378 1978 47.7 20.5 0.9781953 48.0 17 0.816 1979 51.2 24 1.2291954 47.3 11 0.520 1980 40.5 18 0.7291955 74.6 15 1. 119 1981 50.1 28 1.4031956 77.7 13.5 1.049 1982 49.0 27 1.3231957 58.3 9.5 0.554 1983 51.2 26.5 1.3571958 79.3 11.5 0.912 1984 53.5 26 1.3911959 37.8 5.5 0.208 1985 57.5 28 1.6101960 44.0 9.5 0.418 1986 64.6 28 1.8091961 34.7 &5 0.295 1987 67.7 28 1.8961962 40.9 12 0.491 1988 61.5 27 1.6691963 45.2 10 0.452 1989 74.4 28 2.0831964 50.0 13.5 0.675 1990 113.46 38 4.3111965 36.7 12.5 0.459 1991 123.0 30.2 3.7171966 42.3 13.5 0.571 1992 177.3 31.6 5.5971967 40.5 16.5 0.668 1993 148.1 37.0 5.9641968 33.6 18.5 0.622 1994 158.1 33.6 5.3271969 40.2 21 0.844 1995 205.9 46.5 9.5741970 34.3 16.5 0.566 1996 211.8 40.5 8.5781971 38.5 23.5 0.905 1997 204.9 48. 1 9.8561972 38.3 19 0.728 1998 192.8 38.5 7.43 1973 46.5 20 0.930 1999 195.6 53.3 10.431974 44.6 19.5 0.869 2000 183.2 50.3 9.213 花生新中国建立前,旱地种植较多,所产花生多为内销,用于榨油,果品食用。1937年境内播种花生 79.91万亩,总量80046市石(合4402. 53吨)₀ 1949年播面5. 36万亩,亩产37. 5千克,总产0. 2万吨。 1952年花生播面达11.06万亩,亩产80. 5千克,总产0. 89万吨。20世纪60年代初花生生产回落到最低点,1962年播面只有4. 86万亩,亩产32千克,总产0.16万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有所回升, 但播面一直徘徊在5万~7万亩左右,总产0.3万~ 0.5万吨左右。1985年,地委、行署决定全区扩种花生确保30万亩,力争在播面50万亩,作为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改革耕作制度的一大突破点;地区农业局编印了《怎样种好花生》技术小册子印发全区各地,调进了粤油551-116、粤油551、海花一号、白沙选7、天府花生等良种100多万千克,大力推广花生催芽播种和地膜覆盖技术,促进了全区花生生产发展。 到1987年,播种面积达25. 83万亩,亩产94千克,总产2.43万吨。1993年3月,地委、行署召开了全区花生生产工作会议,要求在1992年扩种13万亩的基础上再扩种10万亩,同时制定了水田花生亩产 200 ~ 250千克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大力推广花生与玉米间作套种技术。从此,花生生产进一步发展。1992年亩产首次突破100千克。到1996年,全区花生播面达36. 9万亩,亩产166千克,总产达 6. 13万吨。单产166千克,创造了新中国建立后最高水平。2000年播面55. 71万亩,为新中国建立后播面最大的一年,亩产130.6千克,总产7.27万吨,分别为1949年的10.39倍,3.48倍,36.26倍。
表9=亠 1949 ~ 2000年吉安地区花生播种面积与产量单位:万亩、千克、万吨年份播面亩产总产年份播面亩产总产 1949 5.36 37.5 0.20 1975 &05 67.0 0.541950 6.22 3&0 0.24 1976 8.48 63.5 0.541951 9. 16 70.5 0.65 1977 8.42 62.5 0.531952 11.06 80.5 0.89 1978 8.23 57.0 0.471953 12.04 66.5 0.80 1979 8.44 63.5 0.541954 8.99 65.0 0.58 1980 7.59 45.0 0.341955 9.78 62.0 0.61 1981 7.47 53.0 0.401956 8.92 27.0 0.24 1982 7.56 55.5 0.421957 7.85 60.5 0.47 1983 7.50 58.0 0.441958 6. 12 57.5 0.35 1984 & 25 62.5 0.521959 8.58 42.0 0.36 1985 11.1 82.0 0.911960 5.00 37.0 0. 19 1986 21.9 9&0 2.151961 4.23 43.5 0. 18 1987 25.83 94.0 2.431962 4.86 32.0 0. 16 1988 25.84 95.0 2.421963 4.03 51.5 0.21 1989 23.72 84.0 2.001964 5.08 48.0 0.24 1990 23.44 86.0 2.011965 5.23 62.0 0.32 1991 22.61 82.0 1.851966 5.51 60.0 0.33 1992 32.62 103.0 3.371967 5.75 69.0 0.40 1993 41.90 91.3 3.821968 4.78 73.0 0.35 1994 36.39 116.8 4.071969 6.49 92.0 0.60 1995 36.47 118.0 4.301970 6.52 65.0 0.42 1996 36.90 166.0 6.131971 7.52 55.5 0.42 1997 40.35 128.5 5.181972 6.40 65.5 0.40 1998 43.80 131.0 5.741973 7.00 55.0 0.39 1999 49.66 129.8 6.451974 7.72 69.0 0.53 2000 55.71 130.6 7.27 芝麻芝麻是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由于芝麻耐旱、耐瘠、出油率高,但产量比其他油料作物较低,因此,农民只利用贫瘠缺水的旱地、沙滩洲地或山坡地种植。
1937年境内芝麻播种面积96200市亩,总产量114910市石(合6320. 05吨)ₒ 1949年,播种面积 77800亩,亩产16千克,总0. 125万吨。
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芝麻年均播面9. 14万亩,亩产19.5千克,总产0.178万吨,与1949年比分别提高 17.48% ,21.87% ,42.40%。
“一五”时期(1953〜1957),芝麻生产发展较快,年均播面12.98万亩,亩产22. 2千克,总产0. 288 万吨,比三年恢复时期面积扩大42%,单产提高13. 8%,总产增加61.8%。
“二五”时期(1958 - 1962),由于1960〜1962年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芝麻生产有所下降,年均播面10.29万亩,亩产18. 2千克,总产0.187万吨,比“ 一五”时期分别下降20.7%,18%,35% ₒ 三年调整时期(1963 ~ 1965),由于各县(市)人民政府大抓了粮油生产,芝麻生产再度发展,年均播面12.59万亩,亩产24千克,总产0. 302万吨,比“二五”期间面积扩大22.4%,单产提高31.9%,总产增长 61.5%。
“三五”期间(1966 ~ 1970),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芝麻播种面积和产量又开始逐年下降,比三年调整时期播面减少33.9%,总产下降26. 8%。
“四五”期间(1971 ~ 1975),芝麻播种面积继续减少,但由于推行先进农业科技,单产有所提高,总产也有增加。与“三五”期间比,年均播种面积减少3.2% ,单产提高11.7%,总产上升8. 1%。
“五五”期间(1976〜1980)和“六五”时期(1981〜1985),由于党和政府强调油料生产,芝麻生产有回升。这一时期年均播面8.96万亩,亩产30.6千克,总产0.274万吨,分别比“四五”期间提高11.3%、 3%、14.6%;“六五”时期芝麻生产与“五五”时期基本接近,面积、单产、总产均近似于“五五”时期生产水平。
“七五”时期(1986〜1990),由于在油料生产中强调发展油菜生产,使芝麻生产又再度下滑,年均播面7.27万亩,亩产30千克,总产0. 218万吨,与“六五”时期比,面积减少20%,总产减少19.9%。
“八五”时期(1991〜1995),由于芝麻产品市场销路好,全区芝麻生产又有回升,年均播面9. 03万亩,单产39.1千克,总产0.353万吨,与“七五”时期比,面积扩大24. 2% ,单产提高30.3%,总产增长 61.9%。
“九五”时期(1996〜2000),全区芝麻生产面积有所减少,总产下降。年均播面6. 38万亩,亩产 41.5千克,总产0. 265万吨,与“八五”时期比,面积减少29.9%,单产提髙6.1%,总产减少24. 9% 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