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93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结构
分类号: F019.8
页数: 12
摘要: 本章所记述的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商品流通结构、收入与分配结构、积累与消费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6个方面。商业所有制方面,国有商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先升后降;集体所有制商业所占比例,也是先升后降;个体私营商业所占比例,则先降后升;联营、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商业所占比例,从无到有淇化商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方面,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上下波动不大。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分配比例方面,工资、福利和其他支出占企业净产值的比例上升,企业利润、税金和利息支出占企业净产值的比例下降。
关键词: 经济结构 经济学

内容

本章所记述的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商品流通结构、收入与分配结构、积累与消费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6个方面。
  1949〜2000年,吉安地区的工业、农业、商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工业所有制方面,国有工业、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上升到逐渐下降;城镇个体和合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下降到上升;农村村办及个体和合营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农业所有制方面,土改前大部分耕地掌握在地主、富农和豪绅手里,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改后,除地主、富农保留了少量耕地外,绝大部分耕地分给了贫苦农民,是农民个体所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绝大部分耕地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后来的人民公社的大队、生产队所有,是农民集体所有制;还有0.66%左右的耕地为地方国营农、牧、渔场和垦殖所有,是全民所有制。商业所有制方面,国有商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先升后降;集体所有制商业所占比例,也是先升后降;个体私营商业所占比例,则先降后升;联营、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商业所占比例,从无到有淇化商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是:社会总产值构成方面,工业、建筑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有所上升,农业产值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交通、邮电业和商饮服务业所占比例上下波动不大。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方面,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上下波动不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方面,农业(包括老统计口径的种植业和家庭副业)产值所占比例下降,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例上升,林业产值所占比例略有下降。
  商品流通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商业零售业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逐渐下降,其余所有行业均有所上升。
  收入与分配结构的变化情况是: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方面,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多年间在7.06%〜& 85%之间;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最小的年份为71. 83%,最大的年份为299. 32%。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分配比例方面,工资、福利和其他支出占企业净产值的比例上升,企业利润、税金和利息支出占企业净产值的比例下降。
  积累与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国民收入使用额的积累与消费方面,从1952年至1985年,消费率由 96.72%下降到74.43% ,积累率则由3.28%上升到25.57%。国内生产总值的积累与消费方面,从1985第三章经济结构年至2000年,消费率由74.70%下降到70. 50%,积累率则由25. 30%上升到29.50%。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生产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为马鞍式下降:1952年占93% , 1985年占54% ,2000年占86%。其中对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变化情况是:对农牧渔业、采掘业、 制造业投资比例下降,对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及其他部门投资比例上升,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投资比例由升到降。
  第一节所有制结构工业所有制结构新中国建立前,除国民政府办的交通、邮电、金融企业外,都是私营企业。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旧政权的军政机关和官僚资本企业实行军事管制并接管其全部资产,改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至1952年,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为2929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2343万元,占79.99%,集体所有制569万元,占19.43% ;其他所有制17万元,占0.58%。
  经过第一个五年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7206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为5764万元,占79.99% ;集体所有制为1401万元,占19.44% ;其他所有制为41万元,占0.57%。
  再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三年调整和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至第五个五年计划中期的1978年,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为41291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为31622万元,占76. 58% ;集体所有制为8560万元, 占20.73%;其他所有制1109万元,占2.69%₀ 经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发展民营工业,至 2000年,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为1122900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为92761万元,占8.26%;集体所有制为 684172万元,占60.93% ;其他所有制为345967万元,占30. 81%。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各种所有制工业产值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全民所有制所占比例下降68.32个百分点,集体所有制上升40.19个百分点,城镇合营上升6.05个百分点,城镇个体上升4.20个百分点,农村村办上升5. 85个百分点,农村合作上升5. 27个百分点,农村个体上升6. 40个百分点,中外合资从无到有,占 0.36%(见表 8-3-1) ₒ表8-3-1 1952 - 2000年几个年份的各种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及所占比例(地方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单位:万元年份 1952 1957 1978 2000 总产值占比(%) 总产值占比(%) 总产值占比(%) 总产值占比(%) 合计 2929 100 7206 100 41291 100 1122900 100 全民所有制 2343 79.99 5764 79.99 31622 76.58 92761 8.26集体所有制 569 19.43 1401 19.44 8560 20.73 684172 60.93城镇合营 9 0.31 13 0.18 208 0.51 73597 6.55城镇个体 3 0.10 6 0.08 103 0.25 49978 4.45农村村办 3 0.10 5 0.07 632 1.53 82775 7.38农村合作 2 0.07 17 0.24 158 0.38 63470 5.65农村个体 8 0.02 72079 6.42中外合资 4068 0.36 农业所有制结构吉安地区的土地所有制,在土地改革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的大部分耕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富农和土豪劣绅手中,小部分为农民所有。1949年,全区有耕地(莲花县耕地数已剔除,下同)317176.86 公顷(合4757653市亩),其中地主占69037.533公顷,富农占34470.60公顷,中农占90306.733公顷,贫雇农占60542. 60公顷,其他阶级共占12615. 676公顷,祠堂众会占60003. 733公顷。从表面上看,祠堂众会占有的耕地为集体所有,但实际上还是把持在少数地主豪绅手中,被他们所支配,均为土地私有制。
  土地改革结束后的1952年底,全区有耕地425367公顷(合6380505市亩),其中地主保留12037.866 公顷,富农保留15100.523公顷,中农占160150. 66公顷,贫雇农占206770. 93公顷,其他阶级占31307 公顷。就其所有制来说,是农民个体所有制。
  1956年下半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全区各县(市)农村普遍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除个别地方的极少数顽固的地主、富农未入社,他们仍掌握极少量耕地外,绝大部分耕地归高级农业社集体所有,取消初级农业社时期的耕地农民个体所有、耕地入社、按地分红的分配制度。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制转变为农业社集体所有制。当年全区有耕地440012公顷(合6600180市亩),其中集体所有制耕地439159公顷,地主、富农有耕地853公顷。
  1958年,全区各县(市)普遍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原则上一乡一社,原高级农业社变为人民公社内的生产大队,生产大队辖几个生产小队。经营管理上实行公社、大队、小队“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耕地的所有制性质仍为集体所有制。
  1978年12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会后,先在全国农村进行体制改革。1981年春,全区各县(市)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推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全区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耕地按人口和劳动力分配到农户承包经营。随后,经过不断完善,形成大队、生产队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耕地除少量的由公社、大队办农、林、牧、渔场外,绝大部分由农户承包经营。1984年,农村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变。耕地的所有制性质仍为集体所有制。
  吉安地区全民所有制耕地的变化情况是:1949年下半年,人民政府将民国时期省、区、县农林机构在各地办的一些农、林、牧、渔场的耕地,与旧政权的其他资产一并接收,变为全民所有制耕地。1949年,全区有全民所有制耕地743公顷。后来,在原有基础上开办地方国营农、林、牧、渔场。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全民所有制耕地逐渐增加。1956年,全区有全民所有制耕地2535公顷。1957年,干部下放劳动,开发山区,办垦殖场。通过下放干部开垦荒地,加上当地农业社划归垦殖场管辖的和与垦殖场挂钩的土地,全民所有制耕地进一步增加。至1991年,全区有全民所有制耕地10122.59公顷。随着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县(市)办农、林、牧、渔场先后改制,原来划归垦殖场管辖或与垦殖场挂钩的农户与其脱钩,划回乡镇管辖,全民所有制耕地有所减少。至2000年,全区有全民所有制耕地2344. 13公顷。
  商业所有制结构 1949年,境内商业企业全是私有,当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67万元(换算成新制人民币)。 195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664万元。其中国有商业企业为625万元,占9. 38% ;集体商业为 1441万元,占21.62% ;个体商业企业为4492万元,占67.41% ;其他商业企业为106万元,占1.59%。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后的1957年,各种所有制商业企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与1952年相比,国有商业企业上升27. 19个百分点,集体商业企业上升39. 76个百分点,个体商业企业下降66. 33个百分点为,其他商业企业下降 0.6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后,国营和集体商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发展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各种所有制商业企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又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商业企业和集体商业企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私营、个体、股份制和外商企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0年与1957年相比,国有企业下降H.57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下降51.0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从零到占0.93%,个体企业上升41.92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从零到占0.17%,港澳台投资企业从零到占0.006%,其他商业企业上升19.624个百分点(见表8-3-2和表8-3-3)。
  表8-3-2 1952 ~ 2000年几个年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构成(一) 单位:万元年份 1952 1957 1993 1996 20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664 9798 207111 390923 591883其中:国有商业 625 3583 85720 101372 147970集体商业 1441 6014 31617 36479 60963 私有商业 0 0 0 4673 5540 个体商业 4492 106 53575 168091 524509联营商业 0 0 0 75 0 股份制商业 0 0 6 6837 1012 外商投资商业 0 0 24 0 0 港澳台投资商业 0 0 116 308 35 其他商业 106 95 36053 73088 122124表8-3-3 1952 ~ 2000年几个年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构成(二) 单位:% 年份 1952 1957 1993 1996 20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 100 100 100 100 100 其中:国有商业 9.38 36.57 41.39 25.93 25.00 集体商业 21.62 61.38 15.27 9.33 10.30 私有商业 0 0 0 1.20 0.93 个体商业 67.41 1.08 25.87 43.00 43.00 联营商业 0 0 0 0.02 0 股份制商业 0 0 0.003 1.75 0.17 外商投资商业 0 0 0.011 0 0 港澳台投资商业 0 0 0.056 0.08 0.006 其他商业 1.59 0.97 17.40 1&69 20.594第二节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值结构社会总产值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贸服务业这五大物资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 1985年以前,在吉安地区的社会总产值(此后,统计部门将此项指标改为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总产值所占比例最大,占42.49%〜68. 54%;其次是工业总产值,占17.70% -35%;再次是商贸餐饮服务业总产值,占7.19% -9.91%;第四是建筑业总产值,占0.59%〜12. 74% ;最小是交通邮电业总产值,占3.38% ~9.62%。其变化趋势是:工业、建筑业所占比例上升,农业所占比例下降,商饮服务业和交通邮电业所占比例波动不大。1985年与1952年相比,工业上升16.5个百分点,建筑业上升12.15个百分点,农业下降26.05个百分点,商饮服务业下降2. 24个百分点,交通邮电业下降0. 36个百分点(见表 8-34 和表 8-3-5 )ₒ表8-3" 1952 ~ 1985年部分年份社会总产值及其构成情况(一)(当年价) 单位:万元年份社会总产值产业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贸餐饮服务业1952 21204 3754 14534 125 792 1999 1957 33007 8685 18798 623 1962 2939 1962 43492 12009 21660 1331 4185 4307 1965 60227 14363 34811 1240 4761 5044 1970 90777 31174 43838 3481 5715 6569 1975 107115 37499 51483 3053 6018 9062 1980 178728 59199 85934 10797 8586 14212 1985 332713 113786 141369 42389 11241 23928 注:工业总产值为全部工业总产值。
  表8-3-5 1952 ~ 1985年部分年份社会总产值及其构成悄况(二)(当年价) 单位:%年份社会总产值占比产业占比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饮服务业1952 100 17.70 68.54 0.59 3.74 9.43 1957 100 26.31 56.95 1.89 5.94 8.91 1962 100 27.61 49.80 3.06 9.62 9.91 1965 100 23.85 57.81 2.06 7.91 8.37 1970 100 34.34 48.29 3.83 6.30 7.24 1975 100 35.00 48.06 2.86 5.62 8.46 1980 100 33.12 48.08 6.04 4.81 7.95 1985 100 34.20 42.49 12.74 3.38 7.19 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为了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与国际统计口径接轨,从1986年起,国家统计部门将核算体系由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前者着重统计社会总产值,后者着重统计国内生产总值。
  在吉安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大,最高年份占54. 42% (1985年),最低年份占37. 32% (2000年);其次是第二产业,最高年份占33.90% (1994年),最低年份占24. 88% (1990年); 比例最小的是第三产业,最高年份占30.73% (2000年),最低年份占16. 36% (1985年)。从其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上下波动不大。 2000年与1985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7.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 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 14. 37个百分点(见表8-3-6) ₀表8-3-6 1985 ~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悄况(当年价) 单位:万元国内生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国内年份总值绝对值占比(%) 绝对值占比(%) 绝对值占比(%) 生产总值 (元) 1985 180235 98097 54.42 52658 29.22 29480 16.36 471 1986 196977 103365 52.48 57386 29.13 36226 1&39 508 1987 225486 113461 50.31 66103 29.32 45922 20.37 573 1988 293866 145263 49.43 84673 28.82 63930 21.75 736 1989 349773 168941 48.30 98006 2&02 82826 23.68 863 1990 431361 224433 52.03 107319 24.88 99609 23.09 10401991 471531 237504 50.37 119250 25.29 114777 24.34 11151992 527341 250219 47.46 137982 26.16 139140 26.38 12311993 598116 266816 44.61 198479 33.18 132821 22.21 13951994 814528 359509 44.14 276156 33.90 178863 21.96 18521995 936480 447155 47.75 268039 2& 62 221286 23.63 23091996 1135076 525231 46.28 328634 28.95 281211 24.力 25221997 1318252 579126 43.94 382612 29.02 356514 27.04 30371998 1432171 598401 41.78 432217 30.18 401553 2&04 31161999 1530699 608919 39.78 475360 31.06 446420 29.16 32972000 1648636 615236 37.32 526791 31.95 506609 30.73 3663注:数据来源为经济普查后的调整数。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在吉安地区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含老统计口径的种植业产值和副业产值),所占比例最大,最高年份占74. 84% ,最低年份占55. 91% ;其次是牧业产值,最高年份占27. 98,最低年份占 11.54% ;第三是林业产值,最高年份占20. 87%,最低年份占9. 39% ;比例最小的是渔业产值,最高年份占8.39%,最低年份占0.29%。就其变化趋势来看,农业产值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林业产值所占比例略有下降(见表8-3-7)。表8-3-7 1952 ~ 2000年部分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构成情况(当年价) 单位:万元年份农林牧渔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绝对值占比(%) 绝对值占比(%) 绝对值占比(%) 绝对值占比(%)1952 14533. 89 10583.44 72. 82 2231.66 15.35 1676.76 11.54 42.03 0.29 1957 18797.52 12734.59 67.75 3014.17 16.03 2925.55 15.56 123.21 0.66 1962 21659.60 14811.56 68.38 2982.43 13.力 3553.98 16.41 311.63 1.44 1965 34819.42 25954.48 74.54 384& 36 11.05 4766.90 13.69 249.68 0.72 1970 43837.93 32809.29 74.84 4561.01 10.40 6235.38 14.23 232.25 0.53 1975 51482.57 38247.58 74.29 6553.72 12.73 6443.22 12.52 238.05 0.46 1980 85933.92 56677.97 65.95 17932.03 20.87 10465.98 42.18 857.94 1.00 1985 141369.00 86954.00 61.51 25439.00 18.00 25211.00 17.83 3765.00 2.66 1990 298268.00 178792.00 59.95 41920.00 14.05 65136.00 21.84 12420.00 4.16 1995 737207.00 407461.00 55.27 75762.00 10.28 209232.00 28.38 44752.00 6.07 2000 953315.00 537334.00 56.37 89542.00 9.39 246470.00 25.85 79969.00 8.39 第三节社会消费品流通结构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就其销售行业来说,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商业零售业,其次是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饮食业、其他行业及厂家直接零售所占比例均很小。就其变化趋势来看,商业零售行业逐渐下降,其余所有行业均有所上升。2000年与1975年相比,商业零售业下降27. 85个百分点,饮食业上升6.96个百分点,厂家直接销售上升2.50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上升2. 25个百分点,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上升16.14个百分点(见表8-3-8和表8-3-9)。
  表8-3_8 1975 ~ 2000年部分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构成情况(一) 单位:万元年份社会消费品商业零售业饮食业厂家直销其他行业农民对非农零售总额业居民零售 1975 30228 27869 699 844 340 476 1980 47374 40507 1097 2939 534 2997 1985 79759 63352 2994 3334 1993 8086 1990 135060 98452 4149 4373 5445 22640 1995 330344 213153 18819 25035 10115 63222 2000 591883 380892 54880 31320 19948 104843表8-3-9 1975 ~ 2000年部分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构成(二) 单位:% 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商业零售业饮食业厂家直销其他行业农民对非农售总额构成业居民零售 1975 100 92.20 2.31 2.79 1.12 1.58 1980 100 85.50 2.32 6.20 1.13 4.85 1985 100 79.43 3.75 4.18 2.50 10. 141990 100 72.90 3.07 3.24 4.03 16.76 1995 100 64.52 5.70 7.58 3.06 19.14 2000 100 64.35 9.27 5.29 3.37 17.72 第四节收入与分配结构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吉安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同步。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最髙年(1995年)为& 85%,最低年(1991年)为6. 20% ,平均占7.60%左右(见表8-3-10)。
  表8-3-10 1985 ~ 2000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当年价,财政收入含中央两税)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财政收入(万元)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85 180235 12723 7.06 1986 1969力 13951.3 7.08 1987 225486 17375 7.71 1988 293866 21917.5 7.46 1989 349773 25365 7.25 1990 431361 28709 6.66 1991 471531 29227.2 j 6.20 1992 527341 36065 6.84 1993 598116 50157.5 8.39 1994 814528 67328 & 27 1995 936480 82876 8.85 1996 1135076 95358 &40 1997 1318252 106271 8.06 1998 1432171 116934 8.16 1999 1530699 117432 7.67 2000 1648636 122525.6 7.43 注:数据来源为国内生产总值普查后的调整数。 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吉安地区的财政支出,除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 - 1965年)低于财政收入外,其余各个时期均高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最高是“二五计划”期间(1958 ~ 1962年),占281.24%;其次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 - 1952年),占204. 64% ,最低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仅占8& 00% (见表8-3-11)。
  表8-3-11 各个时期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时期财政收入总额财政支出总额财政支出 (万元) (万元) 占财政收入总额比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 ~ 1952年) 668.6 1368.2 204.64 “一五”计划时期(1953 ~ 1957年) 3024.2 5982.9 197.83 "二五”计划时期(1958 ~ 1962年) 6050.1 17015.4 281.24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 -1965年) 1024& 1 7017.9 88.00 "三五”计划时期(1966 ~ 1970年) 19623.0 22397.0 114.14 “四五”计划时期(1971 -1975年) 24324.7 32810.7 134.87 “五五”计划时期(1976 ~ 1980年) 30063.1 46987.3 156.30 “六五”计划时期(1981 ~ 1985年) 50227.3 7546& 9 150.25 "七五”计划时期(1986 ~ 1990年) 107317.8 1力274.9 165.19 “八五”计划时期(1991 ~ 1995年) 265653.7 343362.0 129.25 “九五”计划时期(1996 ~ 2000年) 557008.5 669157.6 120.13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分配比例在吉安地区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中,1980 -2000年,税金、利润最高占47.6%,最低占20%; 职工工资最高占35% ,最低占29.40% ;职工福利最高占4.9% ,最低占4.1%;利息支出最高占23% ,最低占9% ;其他支出最高占31.1%,最低占3.2%O 2000年工资、福利和其他支出所占比例为最高年,利润税金、利息支出所占比例为最低年;与1980年相比,税金、利润下降21.4个百分点,职工工资上升5. 6 个百分点,职工福利上升0.8个百分点,利息支出下降2个百分点,其他支出上升17个百分点(见表 8-3-12 和表 8-3-13)。
  表8-3-12 1980 ~ 2000年部分年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分配情况(一) 单位:万元年份净产值总计利润税金工资福利利息支出其他支出 1980 11767 4871.54 3459.50 482.45 1294.37 1659.14 1985 27306 12997.66 8191.80 1146.85 4095.90 873.79 1990 59282 15946.86 18970.24 2667.69 13634.86 8062.35 1995 134386 35881.06 45691.24 6450.53 25533.34 20829.832000 150444 30088.80 52655.40 7371.76 13539.96 46788.08表8-3-13 1980 - 2000年部分年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分配情况(二) 单位:% 年份净产值总计各占净产值总计的比例利润税金工资福利利息支出其他支出1980 100 41.4 29.40 4.1 11 14.11985 100 47.6 30.00 4.2 15 3.2 1990 100 26.9 32.00 4.5 23 13.61995 100 26.7 34.00 4.8 19 15.52000 100 20.0 35.00 4.9 9 31.1 农业总收入分配比例在吉安地区的农业总收入中,1980 -2000年,总成本占30%〜40%,净收入占70% ~ 60% ₀就其变化趋势看,总成本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净收入所占比例逐渐降低。2000年与1980年相比,总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了 9. 5个百分点;净收入则相应降低了 9. 5个百分点(见表8-3-14)。
  表8-3-14 1980 ~ 2000年部分年份农业总收入分配情况年份总收入总成本净收入 (万元) 金额(万元) 占总收入的比例(%) 金额(万元) 占总收入的比例(%)1980 44353 12989 29.29 31364 70.71 1985 171342 52920 30.89 118422 69.11 1990 379452 153877 40.55 225575 59.45 1995 737207 298443 40.48 348764 59.52 2000 953315 369835 38.79 583480 61.21 农业净收入分配比例在吉安地区的农业净收入中,1980 -2000年,国家税金占5.88% -2.78%,集体提留占& 82% ~ 1.64%,农民所得占85.30% ~95.47%。就其变化趋势看,国家税金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集体提留所占比重也逐渐降低,农民所得所占比重逐渐提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家税金所占比例降低了 2.99 个百分点,集体提留所占比例降低了 7.18个百分点,农民所得所占比例则提髙了 10. 17个百分点(见表 8-3-15)。
  表8-3-15 1980 - 2000年部分年份农业净收入分配情况年份净收入国家税金集体提留农民所得 (万元) 绝对数(万元) 比例(%) 绝对数(万元) 比例(%) 绝对数(万元) 比例(%)1980 31364 1843 5.88 2767 8.82 26754 85.301985 118422 4269 3.60 3294 2.78 110859 93.621990 225575 8031 3.56 6489 2.88 211055 93.561995 438764 12197 2.78 7839 1.79 418728 95.432000 583480 16856 2.89 9541 1.64 557083 95.47第五节积累与消费结构国民收入使用额的积累与消费比例国民收入使用额是社会总产值减去物质消耗(即国民收入生产额)加上净流进额。
  1952〜1985年,吉安地区国民收入使用额的积累率逐渐提高,从1952年的3.28%,提高到1985年的25. 57%,提高22. 29个百分点。消费率逐渐降低,从1952年的96. 72%,降低到1985年74. 43%,降低22. 29个百分点(表8-3-16)。
  表8-3-16 1952 ~ 1985年部分年份国民收入使用额的积累与消费情况年份 1952 1957 1962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社会总产值(万元) 21204 33007 43492 60227 90777 107115 178728 324209物质消耗(万元) 7011 11482 18976 24190 43836 52629 87156 158189国民收入生产额(万元) 14193 21525 24516 36037 46941 54486 91572 166020净流进额(万元) 1419 2648 2697 4004 5539 6532 15230 14549 国民收入使用额(万元) 15612 24173 27213 40041 52480 61024 106802 180569其中:消费总额(万元) 15099 22967 25376 37126 43905 52951 80219 130794积累总额(万元) 513 1206 1837 2915 8575 8073 26583 46172 消费率(%) 96.72 95.01 93.25 92.72 83.66 86.77 75.11 74.43 积累率(%) 3.28 4.99 6.75 7.28 16.34 13.23 24.89 25.57 人均国民收入使用额(元) 75.61 106.51 109.79 150.74 166.39 168.10 252.44 445.12 国内生产总值的积累与消费从1986年开始,国家统计部门改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统计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其积累率和消费率也随之改变。
  2000年与1985年相比,积累率由25.3%提高到29.5%,提高4. 2个百分点,消费率则由74.7%降低到70.5%,相应降低4.2个百分点(见表8-3-17) ₀表8-3-17 1985 - 2000年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的积累与消费情况(当年价) 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180235 431361 936480 1648636其中:消费总额(万元) 134654 316317 631431 1162875积累总额(万元) 45581 115044 305049 485761 消费率(%) 74.7 73.3 67.40 70.5 积累率(%) 25.3 26.7 32.60 29.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471 1040 2309 3663 第六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在吉安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生产建设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在54% -93% 之间。就其变化趋势看,为高一低一高,1952年占93%, 1985年仅占54% ,2000年占86%。2000年比 1952年降低7个百分点。在生产建设性投资中,就其对各部门投资的比例看,对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的投资比例,逐年降低;对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对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部门的投资比例,则逐年提高;对交通运输、仓储以及邮电通讯业的投资比例两头低中间高。2000年与1952年相比,对各部门投资占生产建设性投资总额的比例变化情况是:对农林牧渔投资降低42. 74个百分点,对采掘业投资降低11.34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降低2& 99个百分点,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投资降低1 • 32个百分点,4大块共降低84. 39个百分点;对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提高39. 27 个百分点,对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投资提高3. 23个百分点,对其他部门投资提高41. 89个百分点,3大块则相应提高84. 39个百分点(见表8-3-18)。
  表8-3-18 1952 ~ 2000年部分年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悄况固定资产生产建设性其中对各部门投资占生产建设性投资总额的比例(%) 年投资总额投资占总投农林牧电力煤气及交通运输仓党政机其他份 (万元) 资额比例渔业采掘业制造业水生产和储及邮电关和社部门 (%) 供应业通讯业会团体 1952 139 93 43. 17 11.54 34. 16 0.32 3.50 5.23 2.08 1957 672 91 27.52 13.51 40.50 0.57 2.10 2.17 13.631962 1392 87 25. 17 13.67 41.13 1.38 8.50 5.34 4.81 1965 1287 88 23.20 14.43 43.78 1.57 8.70 6.70 1.62 1970 3737 70 31.50 10.58 39.56 2.63 7.10 8.50 0.13 1975 3197 78 20.70 18.54 27.18 4.56 9.10 9.10 10.821980 10797 67 22.10 11.16 30.47 5.67 9.50 12.50 & 60 1985 42389 54 17.50 10.34 36.30 7.81 8.70 10.80 8.55 1990 83250 65 9.32 5.23 22.17 8.98 10.23 11.10 32.961995 171804 61 2.66 1.36 24.32 11.32 5.75 8.36 40.132000 399300 86 0.43 0.20 5. 17 39.59 2.18 & 46 43.97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