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的供销合作社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两度与国营商业合并,把供销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变成了全民所有制性质。1983年,根据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和行署召开的全区财贸县(市)长会议要求,拉开了全区供销系统体制改革的序幕。
改官办为民办1983年2月下旬,全区供销社体制改革在峡江县砚溪供销社进行试点。中心内容是恢复供销合作社的“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试点时间一个月。试点结束后,立即在峡江全县推开,并召开全县社员代表大会,选举县联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然后在全地区其他各县(市)供销社全面推开。到1984年,全区所有的基层供销社都进行了清股扩股,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大多数县都成立了县供销联合社。
1984年,从五个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一是劳动制度上使基层社的干部由农民选举产生,能上能下;基层社的职工双向选择能进能出。二是提高农民入股资金比重,逐步使农民的资金占供销社自有资金的较大比重。三是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上,使供销社能真正急农民所急,尽可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是分配制度上,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五是商品价格上,在国家规定的品种范围内,允许供销社按产品质量和市场供求情况实行一定幅度的浮动价。
随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进一步转移到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服务。努力发展为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发展科技服务。 目标就是要把供销社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以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
至1985年底,全区供销社系统社员股金占供销社自有资金比例增大,伸向村一级的经营服务网点进一步增加,社办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调整基层社布局原来的基层社都是按行政区划以乡建社,即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基层供销社,全区最多的时候达到287个基层社。按行政区划建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适应计划、分配、调拨商品物资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随着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原来的基层社设置已经显现出诸多弊端,诸如管理人员多,进货批次多,各项费用多等等。1985年以后,各县(市)供销社采取撤并、托管等方式,按经济区划及商品合理流向建立中心社。至1990年,全区基层社的数量减至187 个(包括莲花县14个在内)。到2000年底全区基层供销社为178个(不含莲花县)。通过逐步调整,进一步集中了有限的物力、财力,增强了基层社的经济辐射功能和为农服务功能。
组建专业合作社1987年10月,地区供销社在吉水县金滩乡塘下村组成了第一个专业合作社—— 金滩蘿菜籽专业合作社。专业社通过农民与供销社共同入股,实行民主管理,真正结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民有民管民受益”。专业社通过产前提供市场信息及良种,产中提供农用物资供应及生产技术指导,产后帮助推销产品等系列化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解决他们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1988年,该专业社不仅使入社农户增加了收入,而且带动了当地的蘿菜籽生产,金滩供销社当年也收购蘿菜籽18万斤,一项盈利4万元。此后,这种模式的专业合作社在全区迅速发展。至 1988年底,全区有9个县(市)34个基层社,共建成斃菜籽、黄红麻、红瓜籽、黄花、柘菜、囂头、蚕茧、黑瓜籽、山苍籽、柑橘、大蒜子、车前籽、蜂蜜、辣椒等16个品种的专业社38个。至1990年一季度,全区已有 11个县(市)67个基层社以骨干产品为龙头,以供销社为依托,与农民联合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125个, 发展了种、养、加工等33个品种的商品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变化难以把握,加上供销社内部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时断时续,时有时无,不大规范的状态,低谷时全区的专业合作社不足20个。
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1989年春,吉安县桐坪供销社在该乡什香村建起了全区第一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其模式是供销社和农民双方共同入股,营业人员也双方选派,严格遵循“民办、民有、民管、民享” 的原则,经营业务是销售日用生活品,代销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代购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盈利按股金额和商品购买量或农副产品、废旧物资交售量分红。成为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商业组织,深受农民欢迎。当年吉安、泰和两县试办了 9个。1990年,行署批转地区商业局(当时商业局和供销社合并为一个单位)《关于进一步深化供销社改革,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报告》,要求在离供销社十华里左右,有200户左右农户,年营业额8万元左右的自然村,都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有些长年亏损的供销社分社,可改办成综合服务站。从此,村级综合服务站迅猛发展。据1995年农资系列化服务检查了解的资料,当时吉水县329个村委会基本做到每村有一个综合服务站。永丰县能通公路的村委会也都建了综合服务站, 数量达180余个。其他县(市)也都组建了许多村级综合服务站,作为供销社下伸到村一级的服务网点。 服务站把农民需要的商品和服务送到他们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此后,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等政策性商品进一步放开,个体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供销社内部实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原有的村级综合服务站有所收缩,形式上也有所改变。有的是供销社的职工承包建立综合服务站,有的是供销社聘请当地农民中的“能人”联合建立综合服务站,也有的是委托村委会的干部建立综合服务站等等。最有名气的井冈山市坳里综合服务站,站长段仁芳带领全家人,以服务站为阵地,不仅销售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还承包了当地农村用电的管理,受有关部门委托代办当地的邮政、电信业务,承包薯市至坳里公路的养护,办了阅览室等等’ 开展农资系列化服务这项工作始于1987年。至1990年初,全区已有113个基层社以自己的农用物资供应与农技、科技部门的技术服务相结合,向农民提供农资系列化服务。1990年3月,行署发出吉行发[1990] 13号文件,“要求各基层供销社普遍推行农资系列化服务工作”。首先是进一步健全农资供应网络,送肥到村到户,方便农民购买。除各基层社的农资供应门市部及专业社、村级综合服务站以外, 还在农村建立了大量的农资供应服务点。据1991年11月统计,全区供销社系统有各种农资服务网点 1586个,其中村级农资供应服务点783个,仅遂川县供销社系统就有村级农资服务网点85个。1995年11月,全区农资系列化服务工作检查结果:遂川县有村级农资供应网点206个,吉水县有300多个,永丰县有180个,安福县有182个,基本上做到了能通公路的村委会都建了农资服务点,全区有村级农资服务点2000个以上。据1995年部分县的汇报,永丰县送肥到村占肥料供应总量的60%以上;安福县占 70%;遂川县占74.1%。其次是建立庄稼医院,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到1991年11月,全区供销社系统建立庄稼医院275所,所有的农资公司和基层社都有庄稼医院。庄稼医生一部分是供销社自己的职工经过培训后上岗的,一部分是与当地农技站等开展“物技结合”,请他们的科技人员来做庄稼医生。农民的禾苗发生了病、虫,就带着禾苗样本来庄稼医院问诊,庄稼医院对症施药,既推销了农药又保护了庄稼。吉水县八都供销社庄稼医院的医生黄朝勇因工作出色受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表彰。第三是为农民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印发各种农业科技宣传资料,开展测土配方,看苗施肥用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吉水县供销社率先采取“四包”(即包吃、包住、包路费、包误工补贴)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 其他县(市)供销社也纷纷学习推广。如安福县横龙供销社1989年与乡农技站合作在车谷村举办了育秧、田间管理、化肥农药使用、防病灭虫、测土配方施肥等5期培训班,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该村农民在农业投资比上年减少的情况下,4780亩早稻反比上年增产17万千克,平均每亩增产35. 56千克。遂川县大坑供销社对当地农业科技示范户提供科技指导服务,并签订确保增产5%的服务合同,示范户收入达3万多元,人均6000多元,实际增长10%,激发了当地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改原理事会、监事会为社务管理委员会1984年全区各县(市)供销社和基层供销社普遍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后,加强了民主管理。然而,由理事会和监事会共同管理的体制,增加了工作衔接、决策程序的环节,影响工作效率。吉水、泰和两县率先将“两会”(理事会、监事会)改“一会”(社务管理委员会), 并吸收一批有商品经济头脑、有处事议事能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农民社员参加供销社社务管理委员会,直接参与和管理供销社,受到农民的欢迎。1990年3月,行署要求各县(市)从基层社做起,抓紧 “两会”改“ 一会”的工作,并要求基层社社务管理委员会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委员;县(市)供销联合社社务管理委员会中,有一半以上的基层社主任和农民委员参加,从组织上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建设。按照行署的要求,当时尚未实行“两会”改“一会”的县(市)迅速开展此项工作。到1990年底,全区所有县 (市)供销联合社、基层供销社“两会”改“ 一会”工作基本结束,一批有经验的农民社员进入社务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民主管理,提高了经管决策的效率和效益。但随着农资、棉花等计划商品的逐渐放开,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形式经营责任制的出现,社有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原来意义上的民主管理已失去作用,参与供销社管理的农民委员也慢慢都离开了社务管理委员会。
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基层社恢复“三性”改革后,接着就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最初是联销联利计酬,体现多劳多得;逐渐发展到柜组、门市承包,实行利税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92年起,又进一步实行了公有民营(俗称“租壳卖瓢”),抽资承包,就是原有的商品一次性卖给承包者,一次或分次收回商品资金,然后租用原经营用的固定资产,上交承包费或租赁费。至1993年底,除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业务以外,其余普遍推行了这种承包方式。承包最完善、效果也最好的是井冈山市。1993年,该市所有基层社都实行了公有民营,抽底资金全部收回,基本上是一人承包、全家经营的方式,且基层社都不要银行贷款,还在银行有存款,搞活了经营,提高了效益。
改革供销社直属企业的经营体制和机制1985年,遵照行署关于县以上公司体制可以本着“专业划细,核算划小”的原则,地区商业局(当时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把棉麻业务从地区土产公司划出单独成立了吉安地区棉麻公司;吉水县供销社把原土产日杂公司的6个承包组重新组合划分为土产、日杂、再生资源3个公司。1991年以后受经济过热的刺激及供销社开拓经营的需要,一些县(市)公司对公司的内部结构作了调整,把原来的公司改为总公司,把原来的业务科室改为分公司。如地区农资公司改为总公司后,下面有十几个分公司,原地区土产公司改为总公司后也有9个分公司。
随着日用工业品计划物资的逐步放开,经营分工的逐步改变,除永新、宁冈及井冈山等县(市)供销社以外,余均成立了供销社自己的工业品批发经营企业,名称叫工业品贸易中心、贸易公司、贸易货栈等。到1991年,吉安地区供销社工业品公司成立,供销社系统上下形成了工业品批发经营系统。工业品批发经营搞得好的县,如吉水县供销社在原工业品公司基础上又裂变出五交化公司和百货公司,对基层社实行联购分销,业务超过了国有商业的同类公司。各类企业在工业品批发经营领域又形成了激烈竞争的经营态势。
在内部管理上普遍推行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主要形式是公司内部分组承包。承包的具体内容有利、税、费包干,以及纯利大包干等。
推行资产剥离重组,即把企业中的优势资产或优势业务剥离出来,重组新的股份制企业。地区供销社从2000年开始,把烟花爆竹业务从杂品公司剥离出来成立了烟花爆竹有限责任公司;把再生资源业务从土产公司剥离出来成立了再生资源经营中心;把农资复合肥厂从农资总公司剥离出来成立了兰柏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大多数县(市)供销社也纷纷仿效,把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剥离出来重组新的企业,搞活了这几块优势业务。
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改变过去社有企业单一的投资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社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产权多元化一般是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一是企业内部干部职工集资入股,允许经营管理者持大股;二是供销社系统内部的企业互相参股;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系统外资金投资入股,把社有企业改造成股份制公司。一些老的企业通过改制后成了股份制企业。剥离重组的公司都是股份制企业,新设立的公司也都是股份制企业。通过产权多元化,使社直企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置换职工身份为解决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人员多、包袱重等问题,从2000年开始,全区供销社系统按照行署吉署发[2000]1号文件精神以及各县(市)出台的有关企业改革的政策,采取资产租赁、资产量化、资产变现等方法,千方百计筹措改制资金,置换职工身份。
转换地、县供销社的职能把县联社办成真正的经济联合体。在完成基层社恢复“三性”改革的同时,各县(市)供销社也陆续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联社,制定了社章。所属的基层社及直属企业是县联社的成员单位,按规定向县联社缴纳调剂基金。至1985年,全区13个县(市)都成立了县级联社。县联社的职能不仅对基层社负有协调、指导、监督、服务和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责任,在计划经济还没有完全转为市场经济前,还要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计划,组织全县供销社系统完成国家计划产品的购销任务,统筹组织系统内各项重大业务活动。
退出政府行政机构序列。1995年,中共中央中发[1995J5号文件指出:“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各级供销合作社退出政府行政机构序列;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行使政府授权的某些职能,列席政府的有关会议。政府依照法律和政策,对其进行指导、协调、扶持、监督”。遵照这些精神,县 (市)供销社由原政府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改成事业单位;行政编制改成事业编制。根据需要,受政府委托,在供销社系统代行政务、管理业务,重点进行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精简内部机构,压缩人员°由于职能转换,工作量相应减少,各县(市)供销社又对社机关进行改革, 精简内部机构,合并股室,分流人员,减少冗员。1995年以前,各县(市)供销社一般都有6 ~7个股室, 至2000年底只保留了 3〜4个股室,工作人员大大减少,既节约了费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