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804
颗粒名称: 原因
分类号: S157
页数: 2
摘要: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地形因素区内山丘地较多,形成对地面土较大的冲刷力,地面植被一旦受到破坏,气候因素区内地处中亚热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地质因素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易被剥蚀、转移,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全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导因素。包括政策、法规、土地利用开发方式、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等。大的森林植被破坏有三次。森林植被遭受第一次大的破坏。乱砍滥伐森林的事件时有发生,稳定山林权属)政策。到1983年全区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时统计,平均每年减少森林面积10. 6万亩。
关键词: 原因 水土流失

内容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属客观原因。
  地形因素区内山丘地较多,地势起伏大,降雨形成的径流流速大,形成对地面土较大的冲刷力,地面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就会产生水土流失。
  气候因素区内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约为 1535.8毫米,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4、5、6三个月为雨季,降雨量为600 ~ 8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 44.5%,雨量比较集中,且多为暴雨,日降雨量普遍超过30毫米,最大达150毫米,暴雨强度越大,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地质因素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紫色土次之,抗蚀性差,其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砂岩、紫色页岩风化物等,岩性破碎,胶结性差,在降雨作用下,土壤易被剥蚀、转移,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全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们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认识不够,包括政策、法规、土地利用开发方式、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等。
  新中国建立后,大的森林植被破坏有三次。
  1958 - 1962年,大炼钢铁,大办粮食,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铲草积肥,森林植被遭受第一次大的破坏。据《江西冶金志》记载,吉安专区为炼铁,组织37万多人,进驻深山密林伐木烧炭,日产木炭数万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乱砍滥伐森林的事件时有发生,加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采取不妥当的烧山全垦造林方法,森林遭受第二次大的破坏。
  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山林分给农户承包经营,林业实行“三定”(划定自留山, 确定责任山,稳定山林权属)政策。开始时,群众担心政策发生变化,于是大量劳力上山,有的地方先砍树后分山,有的地方先分山后砍树,森林遭受第三次大的破坏。
  据吉安地区统计局资料记载,到1983年全区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时统计,全区森林面积为1541.87万亩,比1956年减少了 286. 32万亩,平均每年减少森林面积10. 6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由1956年的 46. 3%降低到1983年的39.0%。
  另外,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日益紧缺,在向山地开发耕地的过程中,陡坡开荒、毁林开垦、顺坡耕作等不合理的耕作现象十分突出。在开矿、修路、建厂和农林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中,不重视水土保持;随意开挖土地,乱堆乱倒余土弃渣现象十分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全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历次水土流失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水土流失区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周围,与居民点成同心圆向外扩展,而且具有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重于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交通方便的地区重于交通不便的地区,柴窑多的地区重于柴窑少的地区,早开发的地区重于晚开发的地区,丘陵地区重于山区的明显的特点。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