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增雨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7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增雨效益
分类号: TV87
页数: 2
摘要: 使万安县的宝山、枫林、芦源、窑头、麻源等公社降了暴雨,12门三七高炮在区内9县1市 33个作业地点,大冲前村最大降雨量达50毫米。吉安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调三七高炮一门,降雨弹300发到永丰县进行人工降雨作业,先后在干旱严重的沿陂乡下袍村、古县乡新源等地发射点作业5次,8名作业人员及400发降雨炮弹,共发射气象炮弹595 发,1979年在6县(市)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共65次,1980年在全区12个县(市)普遍开展气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发射炮弹2197发JI-50-2型气象火箭作业30次,
关键词: 增雨效益 人工增雨

内容

1976年8月10-13日受台风影响,万安县枫头、百加两个公社作业12次,发射炮弹371发,使万安县的宝山、枫林、芦源、窑头、麻源等公社降了暴雨,旱情有所缓解。
  1978年是继1968年的旱情最为严重的一年,7月31日〜9月中旬,12门三七高炮在区内9县1市 33个作业地点,累计作业101次,发射炮弹4122发,有79次见效,区内167个公社降了雨,局部地区降了大到暴雨,受益面积52万亩。8月3日,在吉安县作业6次,14个公社降了中到大雨,大冲前村最大降雨量达50毫米。8月上旬,吉安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调三七高炮一门,降雨弹300发到永丰县进行人工降雨作业,先后在干旱严重的沿陂乡下袍村、古县乡新源等地发射点作业5次,发射炮弹250多发,沿陂、 佐龙、古县、遇源等地都降了雨,对缓解这些地方的旱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吉安地委和行署为支援永新县抗旱工作,8月21日从永丰县调1门三七高炮,8名作业人员及400发降雨炮弹,在该县进行了人工降雨。8月23日高炮进入文竹乡水口六号炮点,27日下午7时30分,发射50发炮弹,使三湾、龙源口、 洋中、烟阁、才丰等公社均受益,其中三湾最大降雨量达45毫米。28日下午,高炮从文竹乡搬到埠前小屋岭七号炮点,当晚7时10分,发射炮弹70发,使文竹、龙田、龙门、高市、象形、芦源等公社受益,文竹公社降雨量达30毫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拨出5000元,作为人工降雨费用。从8月22日开始,9月15 日止,历时26天,共作业6次,发射炮弹313发,挽救晚稻面积2万多亩,扩大了晚秋作物种植面积,使晚稻在1977年增产的基础上仍然获得丰收,全年增产1600万斤。该县首次人工降雨取得了好成绩,出席了省地人工降雨会议,并受到表彰。吉安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从吉安市民兵高炮连中,调给高炮2门、 炮手25名,于7月31日进入新干县胜利、七琴两个炮点,历时45天,作业10次,共发射气象炮弹595 发,全县均不同程度降了雨,最大降雨量达50毫米,最小达10毫米,一般在30毫米左右,使部分地区旱情得到了缓解。
  1979年在6县(市)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共65次,发射JI-50-2型气象火箭2040枚,受益面积50万亩。其中永丰县带源水库多蓄水100多立方米。
  1980年在全区12个县(市)普遍开展气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火箭弹3500枚,受益面积20 万亩。
  1981年,三七高炮作业37次,发射炮弹2197发JI-50-2型气象火箭作业30次,发射火箭弹数百枚。 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吉安县9月9日固江、兴桥、曲瀨、永阳4个公社和敦厚镇都降了中到大雨。永新县 7月24 0 ~9月5日共作业8次,发射火箭弹395枚,一般降雨量达30 -50毫米,最大降雨量114.3毫米。吉水县乌江作业点,9月9日6时20分发射三七高炮弹83发,降雨量达56. 6毫米;下午发射3发, 降雨量达30毫米,当地群众提鸡送蛋去慰劳作业人员。泰和县坎头村群众看见打炮降了雨,拉住流动炮车不让走,要求继续开炮,这个县通过人工增雨,使受灾面积从24万亩降到18万亩。
  1982年8月13日,在泰和县五华山作业点作业后,降雨量达81毫米;安福县8月6日降雨量20〜 30毫米,有2个公社普降大雨,最大降雨量达72毫米。全区6个作业点共发射炮弹1737发,42个公社降了中到大雨,近25万亩农田受益。
  1983 - 1984年,在泰和、永新等县开展气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部分农田受益。
  1985年8月4日,安福县在离县城3千米的地方,用JI-50-2型气象火箭作业,发射火箭炮100枚,降雨量达47毫米。吉水县8月31日下午和傍晚,发射三七高炮炮弹194发,枫江、黄桥、埠田、雨岑、尚贤等地降了大到暴雨,全部解除了旱情。至8月17日止,该县25天共作业11次,发射炮弹878发,总降雨量达208. 8毫米,使17个乡受旱农田缓解了旱情" 1988年8月2日〜9月17日,在泰和县武山、吉安市长山亭作业9次,发射炮弹337发,炮点及附近地区均普遍降雨,其中小雨3次,中到大雨2次,大到暴雨2次,受益明显的有泰和县、吉安县、吉安市、 吉水县,仅泰和县和吉安市就有34.7万多亩二晚、甘蔗和其他作物旱情得到解除。
  1996年,在吉安、泰和、安福3县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作业9次,发射炮弹210发,水库共增加蓄水量1926万立米。
  1998年,在遂川、安福、泰和、万安、永新、吉水、吉安县和吉安市共进行人工增雨作业81次,用弹960 发,大面积缓解了旱情。
  2000年,在永丰等7个县(市)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59次,受益乡镇80个,使65万亩农作物旱情得到了缓解,水库增加蓄水量7600万立米,供发电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00多万元,因人工增雨而节省的抗旱经费近200万元,节省抗旱劳动力10万个。
  人工增雨工作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旱区农民把人工增雨看成是党和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优良工程、稳定工程、爱民工程、形象工程,对于缓解用水纠纷,确保农村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