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江河众多。这些江河在发挥灌溉、发电、航运等兴利作用的同时,也带来较频繁的洪涝灾害。 为克服洪涝灾害,劳动人民自古就在洪灾频发的河岸修筑堤防,如新干赣江右岸的石口堤、左岸的白马堤、蒋家坊堤,吉安县赣江左岸的白沙堤,永丰县恩江左岸的金家堤等。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更加关心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整治河道、修建和加固堤防,战胜了无数次的洪灾,使两岸群众安居乐业。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区共建有各类堤防长度计737. 36千米, 其中保护农田面积万亩以上的堤防19条,长259. 127千米;保护农田面积千亩以上、万亩以下堤防66 条,长297.43千米。这85条堤防共保护面积33& 41平方公里,其中农田69.943万亩,保护人口 63.897 万人。现将主要的堤防记述如下: 赣江东堤新干段位于赣江东岸,为县境旧修靠拢石口堤,自棵江乡漂溪村的牛皮山起,经澡溪、石口和大洋洲乡新市、郑家脑、溪口、萧公庙、下洲入清江县境。全堤长12. 85千米,堤顶高程39. 02米,堤顶面宽6 ~ 8米;险段处面宽10米以上,个别险段何家脑面宽达17米;内外坡均为1:3,部分堤段已作二坡,面宽4米。全段建有涵闸9座,其中灌溉涵闸5座。1956年6月架设县城至段总部防洪专用电话线 20千米、各土于段单机线路长15千米,还架设照明线路15千米,建防洪亭9座。全号堤保护大洋洲、漂江两乡3.24万亩耕地、1.76万人口的安全。同时,直接影响清江、丰城等县的农田101.9万亩、工农业人口 114.4万人的生产与安全。其堤为省特等堤防汛重点工程设施,是赣中平原的防洪屏障。据地勘资料反映,该堤基地层和表层是亚沙土或黏土,厚约2〜5米;中间为细沙和沙砾层,厚1至10米左右,最易发生泡泉和透水;底层为第三纪红色沙砾岩。堤身地形,有70%左右堤脚紧临河床无台地覆盖着透水层,有的还受水流冲刷,因而在防汛时渗漏、泡泉较严重: 清同治三年(1864)、五年、八年先后三次重修石口堤。民国时期,于1916年省政府拨款修建石口段护岸。1922年5月大水,堤段溃决6处,石口红石护岸亦溃决₀ 1929年12月3日至次年3月29日石口堤6处决口修复,完成土方9384方,其中大洋洲段488方.张家山段1536方,溪口段1992方,石口段 3775方,裤脚塘段190方,漂溪段1403方,共耗工价银圆3664. 45元,由省水利局批准承包给王裕顺。 1931年4月大水,漂溪段决30丈,新市聂家段决20余丈,石口、裤裆塘、郑家脑、溪口、张家山、大洋洲、 张家渡、王家坪等处,堤身坍塌过半,内涕溪、新市聂家两处修复,6月又溃决。1935年4月大水,倪公堤段溃决8里,石口堤溃决17丈。1936年11月筑石口至永泰堤段。1937年5月大水,石口堤抢险,赈款银圆80元;6月大水,倪公堤段决10余丈;8月又大水」栗溪闸闸门、翼墙、板桩冲毁。是年12月从漂溪屋边至牛皮山边一段堤,动工兴建,完成土方2.01万立方米。1943年7月中旬大水,漂溪段决40丈,新市段决20丈,大洋洲段决9丈。1948年夏大水,漂溪闸闸墙冲塌。
1949年该堤堤身高只有3〜4米左右,堤顶宽2 ~3米.堤坡较陡。1951年4月23日,新干洪水位 38.75米,24日7时石口堤段天符庙北首在水刚退时因堤身沙质渗漏溃决55米,粗算进流量300立方米/秒左右,中断浙赣铁路行车8天又18小时。4月28日至5月4日,全县发动民工3000〜7000人上堤,完成堤长540米,高3.4米,堤面宽3米,内外坡1:3的堵复工程,共计土方2.47万立方米。是年冬, 为防御新市以南坏堤出险,新市隔堤竣工,完成土方量4.41万立方米,隔堤长733米,堤顶标高、断面同大堤标准。:1953年3月省水利局锥探学习班学员在大洋洲堤段实习,锥探到堤内古井一处,以灌沙445 千克处理。是年10月11日县锥探中队成立,至1955年止,在该堤锥探坏堤长6800米,钻孔4. 2万眼, 消除隐患82个。1954年11月该堤在大洋洲何家附近兴建打新闸,次年4月完工;闸孔断面底宽2. 6 米,高3. 95米,闸身长57. 81米,闸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台高4. 25米为叠梁式木闸门,实用经费 2.48万元。1964 J979年打新闸两次接长,并安装钢闸门、启闭机,为全县土于堤防洪大闸。1962年6月大水,19 H第一次洪峰新干水位39.12米;大洋洲张家渡口段堤内脚处发生管涌流沙,全、力抢救无效,20 日8时溃决,缺口长86米,水深达10米。地、县领导组织力量进行包头和抢堵,省防洪总指挥部从湖南株洲调来堵口草袋支援,地区从万安运送块石,终因材料供给困难,堵口工程未合拢。29日洪水复涨,30 日新干水位达39.28米,堵口工程被冲,缺口扩大到158米,跌塘深达10余米,最大进流量达3000立方米/秒。水退,张家渡堵口指挥部成立,并于是年9月20日完成堵口新堤的全部工程。此后至1964年, 对大堤险段进行治理,其中,双脚弯险段渗漏大塌坡进行外坡培厚,内坡修俄堤处理;石口街仔上险段常有泡泉,进行填充块石和卵石,内坡用砂石压浸,堤身灌黄泥浆加固处理;石口窑仔上险段泡泉集中,进行重新迁筑新堤处理;何家脑险段有泡泉群,内坡做砂卵石压浸、灌浆,离堤50米以外做减压井、反滤井,堤外抛石固脚、护坡处理;新市李家、萧公庙下首两处险段堤身渗漏,堤脚泡泉,采用削外坡,填内坡, 堤内脚填塘做压浸台,堤外坡块石固脚护坡处理;张家山贮木场险段泡泉成群,采用砂壤土填塘压浸,外坡抛石固脚、护坡处理。1965年以后,全段还成立坏堤灌浆队,曾先后对险情堤段5千米长进行水泥、黏土灌浆,以除隐患。
从1949年以后全坏堤的全面加固培修年年进行,其中1951 J962J964J968年为全县性调民工施工,其他年份均为受益公社(乡)派劳力冬修。1949 - 1954年以复堤为主。经水电部批准,从1965年起至1983年止,将赣抚大堤列入国家基建计划。1984年起,赣抚大堤二期工程列入国家基建计划,按抗御 5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新干段亦同时按上述洪水标准进行加高加固。赣江东堤新干段经过这几十年的加固建设,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至2000年,赣江东堤新干段已按抗御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全面加高加固,其中下洲、石口等险段在1998.1999年还采用射水造墙法新工艺对透水堤基进行处理。加高加固后堤顶高程为40.61 ~ 39.05米,堤防全长13.526千米,顶宽8米,上游坡1:3,为预制六面体混凝土护坡,下游坡1 :4,为草皮护坡。新干段堤防保护面积5. 05万亩,其中保护农田面积3. 25万亩,保护人口 2. 2 万人。
1965年3月成立赣东大堤新干管理段,负责该堤段的修、防和日常管护。1993年12月管理单位名称改为新干县赣江河道堤防管理局,为事业单位。
赣江西堤吉安段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市区无任何防洪工程设施,赣江、禾河沿岸每年汛期饱受洪水侵害。1957年,吉安市人民政府组织兴建了吉安市赣江西堤和禾埠堤两座城防堤,保护河西市中心区,保护面积13.47平方公里,保护农田2.2万亩。赣江西堤吉安段南起神冈山北侧,北止井冈山大桥, 全长7.193千米。该堤兴建几十年间,抵御了多次大小洪水的威胁,为保护吉安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加之当时资金、施工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堤防的抗洪标准很低,每遇较大洪水便险象环生。1962年洪水时,堤内吉安钢厂、解放桥、迥龙桥等段泡泉严重。1982 年洪水时,桃树下、桥里码头、习溪桥等段渗漏严重。该堤历来为吉安市防汛的重中之重。1998年前,该堤由城建部门主管;其后移交吉安市水电局主管,并成立了吉安市赣江西堤管理所,作为该堤的管理单位,负责该堤段的修、防和日常管护。
1998年长江洪水过后,国家加大对水利的投入,赣江西堤作为吉安市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1998年,省水利厅以赣水防字(1998)030号文批复了吉安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对吉安市赣江西堤进行全面改造加固。该堤的加固分三段实施,即神冈山堤段、永叔路堤段、沿江路堤段。
神冈山堤段(神冈山至吉安电厂)该段全长3.293千米,是赣江西堤的主要险段,以防洪除险加固为主。于1998年11月动工,次年12月完工。对原来堤身单薄、单边护坡土堤、堤面狭窄的多处险情隐患地段,进行了改造加高加固。堤顶高程增至56 - 56.5米,对140米长地基险情隐患进行了帷幕灌浆处理,冲抓造孔,填筑黏土核心墙2. 92万米进深;对上游坡,全线采用浆砌片石挡土墙14722立方米护堤脚,混凝土预制块1 • 5万平方米护坡加固;对下游坡,则采用7400平方米草皮护坡,并在堤脚修建一条宽 4 ~6米的防汛公路。该堤段总投资2132.6万元,全部由国债和中央财政拨款解决。
永叔路堤段(吉安电厂至滨江乐园)该段全长1.65千米。该堤段内大多是破旧简陋的木板居民房等建筑物,堤防隐患较多,既影响市容又不利于防洪。为此该堤段采取路堤结合方式,提高防洪能力, 并满足城市规划要求。1998年10月22日动工。堤的加固措施主要为对原堤进行冲抓造孔填筑黏土核心墙900米进深,填筑黄土防渗墙910米,挖填土方16200立方米,在老堤基础上加高浆砌石挡土墙900 米,增高1.2米,堤顶增宽0.5米,达到3 -3.5米,堤顶高程56 -56.5米,高度14-16米;对原中山码头、榕树码头、盐桥码头3处通道闸用浆砌石封堵;在堤后加固加宽填筑路基,路堤结合,形成一条长670 米、宽30米的沿江路;在堤顶靠河边安装花岗石护栏416米,铺设花岗石人行道板1248平方米,安装五火玉兰花路灯25组,设置园林绿地、电话亭,使永叔路堤段成为吉安市的优美景点之一,成为吉安人民休闲的好去处。该工程于2000年4月竣工。
沿江路堤段(滨江乐园至井冈山大桥)该段全长2. 25千米。改造前,该段河岸都是土坡沙岸,无护坡,河岸边建筑以木板房、杉皮棚居为多,少数红砖平房,无防洪能力。1998年地、市领导把这段河堤改造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地、市两级共筹集资金2800万元(含征地补偿费)。对该段防洪堤进行改造。加固措施为砌石固脚护坡,防止崩岸滑坡,主要以景点建设、城市绿化、美化为主。 该段共填土方8500立方米,浆砌片石护坡9517平方米,浆砌片石挡墙14844立方米,迎水坡片石沟缝, 同时砌筑码头、堤上设钢筋混凝土护栏,供游人远眺,岸坡台地上修筑花园草地,成为吉安人民工作之余的好去处。该工程于1999年12月竣工。
从1998年开始,经过3年的除险加固,赣江西堤吉安段不仅在防洪能力上已达到近期抗御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远期抗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而且整个防洪堤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协调,美化、绿化了古老的吉安城,是吉安地区乃至全省城市防洪工程的典范之作。
赣江西堤白沙段位于吉安县永和镇境内的赣江西岸。据民国三十年《吉安县志》卷二记载,白沙段(大庙前至白沙)原有老堤一段,长3600米,高2米,平均宽3米。濒临赣江西岸,被水冲塌,时有水患。民国期间于1935年进行维修经江西省水利局派员勘测,就原堤加长为6625米,高3米,顶宽3米, 脚宽18米。建石闸1座。是年11月20日开工,翌年3月15日完工,征工16万个,实填土方53429立方米,经费除省库补助2500元外,其余由当地农民征派c 1937年春,洪水冲决堤口 10余处,经当地派工修复,并设立护堤委员会。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人民十分关心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62年8 月,国家投资重修,从白沙的陶溪起,到永和止,延长为14. 1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堤高 1.5 ~ 6.5米,堤顶高程55 - 58.2米,顶宽1.4 -3. 5米,迎水坡度1:1.6至1:3.0,背水坡度1:1.5至 124,草皮护坡10千米。1968年汛期曾一度决口,驻县解放军6812部队、602部队和井冈山航运局职工,参加抢险,避免了较大灾害。该堤防洪标准20年一遇,堤内有九龙、曲塘、赵家、锦源等村委会,保护面积3.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14万亩。
1973年11月新筑五星防洪堤,地处永和、五星、张巷生产大队,起于永和,与白沙堤相衔接,止于张巷小湖村,全长6.4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堤高5米,顶宽3米,坡度1:2.0。防洪标准20年一遇,保护面积7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685亩。白沙堤和五星堤连成一个整体,成为现在的永和防洪堤,上起凤凰镇陶溪村,下至永和镇小湖村,全长20. 5千米,保护凤凰、永和两镇共21个行政村,2. 2万人,2.81万亩耕地。1991、1992年两年内,国家对永和堤给予了大力扶助,两年共补助水利建设基金400 万元对9.5千米河岸进行护岸。1999年,省以工代赈和各级配套资金100万元,对堤身单薄约5. 2千米长堤段加固培厚达设计断面,并对300米长基础渗漏地段进行了冲抓防渗处理。此后县水电局仍在精心组织设计,争取国家支持,对永和堤除险加固,使之全面达到抗御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使堤内人民免受洪涝灾害,安居乐业。
其他保护万亩以上农田的土于堤区内其他保护万亩以上农田的坏堤全区共有16条,连前述3条, 共计19条,分别在新干、吉水、永丰、吉安、泰和5县和吉安市境内,共计堤长259. 127千米,保护面积 54.936万亩,其中保护耕地42. 21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