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寅陂宋治平元年(1064),安福县令黄中庸在安福西乡七里山(今横龙镇枫塘村)拦截泸水河筑寅陂,引水灌田1.3万亩。南宋绍兴年间(1131 - 1162),县丞赵师日,明正统六年(1441)县令何澄, 嘉靖年间(1522 ~ 1566)县丞王呜凤等,先后重筑或整修寅陂。1948年,安福人彭学沛请水利部门拨款修复,未果。
1949年冬,安福县人民政府根据“民办公助”、“恢复为主、兴修为辅”的方针,组织全县各区乡群众普遍开展恢复与兴建小型农田水利的工作。1950年冬,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对原安福渠工程重新勘测设计,并随即动工。将原寅陂坝址移到上首的丁家村,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130平方公里,主要工程有水坝一座,高1.7米,底宽3.5米,长110米,渠道流经利田、横龙、平都、江南等乡镇,全长52千米,弓冰流量3立方米/秒。至1951年6月21日,安福渠顺利通水,全部修建工程于7月完成。沿渠受益耕地面积达到18400亩。并在丁家村建立安福渠管理委员会。时任安福县人民政府县长魏孟川在安福渠渠首亲笔题词:“克服自然,战胜旱灾”,迄今乃遒劲醒目。至此,造福于民900余年的旧寅陂,由安福渠的丁家陂所替代。其后,人民政府又先后修建了北渠和岩头陂、南江渠,其中岩头陂于70年代扩建为大型社上水库南干渠灌区渠首,丁家陂灌区归入社上南干渠灌区。90年代初,又对丁家陂进行了改造加固,对渠道进行衬砌加固,并在下游兴建了安福渠电站。
泰和槎滩陂位于泰和县县城以西约30千米的禾市镇槎滩村,拦截禾水支流牛吼江,集雨面积 1070平方公里,工程始建于后唐年间(923 ~936)。据泰和爵誉村周氏祠堂墙壁上嵌存的碑石《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记载,后唐天成年间(926 ~ 929)监察御史周矩(895〜976),金陵人,于后周显德五年 (958)避乱迁居泰和万岁乡,因地处高燥无秋收,乃在禾市上流以木桩压石为大陂,长百丈,导引江水,开洪旁注,以防河道漫流改道,名槎滩。下七里筑条石滚水坝(名碉石陂)长三十丈,以调蓄水量水位,旁凹岸深潭下开渠36支,灌田600顷;并买山地,岁收木、竹、茶叶,为修陂费用。
宋初,周矩子周羡(官至右仆射)又增买田地、鱼塘,供修陂费用;并订管理制度及用水公约,以息纷争。周矩孙周中和(官至尚书郎)于宋皇祐四年(1052)立《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碑,并立有五彩文约, 分仁义礼智信5号,由受益区内蒋、肖、周、李、康5姓村民轮任陂长,负责管理维修。宋代,由周村负责大修3次。元代,山田鱼塘被人侵吞,从此修陂和管理费用按田摊派和捐募。至正年间(1341〜1368), 柏兴路同知李英叔捐资2万缗重修。明嘉靖十三年( 1534)九月,严庄蒋氏重筑。清乾隆年间(1736 -1795)“斗田派钱四十”重修一次。光绪二十四年(1898),周敬五、胡西京捐资重修一次。1939年,群众自筹3969元,泰和县政府补助500元,省水利局补助1000元整修。
新中国建立后,省人民政府决定改建槎滩陂,省水利局派员测量。1952年政府贷款26. 5万元,11 月5日开工,1953年2月竣工。改建工程包括:翻修加固拦河坝,改建高线北干渠,兴建进水闸及渠系建筑物等,共完成混凝土 1591.96立方米,浆砌块石及青砖4376. 87立方米,土方9. 9万立方米,民工12.2 万工日,技工0.4万工日。由于工程委员会全体人员精心施工,节约投资13. 35万元,主持施工的涂传桂工程师等受到省人民政府通报嘉奖。
此后,槎滩陂历经多次扩建和整修,兴建穿过牛吼江的倒虹管1座,增建干渠1条和支渠3条;改建高线干渠,加固主、副坝等,灌溉面积由原来的2.57万亩扩大到4.43万亩,大部分车灌改为流灌,灌区农业生产年年丰收。
1953年成立槎滩陂工程管理委员会,开展多种经营,利用渠道跌水办起两座小水电站,同时发展种植业。1999年管委会总收入达93万元。
泰和梅陂位于泰和县西南部的苏溪乡,距县城约28千米,坝址位于泰和县蜀水出口,渠首集水面积1080平方公里。创建何时不详。宋景祐元年(1034)龙泉县令何嗣昌修复,灌田200余顷(1顷= 100 亩)。元祐年间(1086 - 1093)重建。:1939年,万安县政府要求改建,省水利局派员勘察设计,认为地势优越,水源充足,可扩大灌溉面积至3. 5万亩,后报中央核定贷款。1940年11月招商局承包施工,1942年完工,渠首拦河坝增高至7米。1943年9月,增加贷款,改由省水利局施工,1944年5月部分完工,灌田2万亩,改名万安渠。后渠首拦河坝被冲坏,渠道和建筑物也多损坏或淤塞。
新中国建立初,省水利局拨给大米59万斤,以浆砌块石修复滚水坝,清理渠系,增挖干渠14千米,修补附属建筑物。1951年5月完成,仍名梅陂,后全部划归泰和县管辖。灌区经多年逐步配套完善,建成总干渠和汉溪干渠各一条,分别长22千米和28千米,支渠12条,全长108千米,有隧洞、泄洪闸、溢流堰、桥等干渠主要附属建筑物48座,控灌苏溪、马市二镇农田3.7万亩;利用灌溉用水二级发电,总装机 900千瓦,年均发电量达200万度。
泰和云亭阜济渠(汤陂)位于泰和县沙村乡易家村附近的云亭河(赣江一级支流)上游。坝址以上集水面积360平方公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泰和县人郭元鸿募工疏凿云亭渠,3月而成,渠长6 里,灌田万亩。民国时期改为柴陂,最多灌田2000亩,一遇洪水就冲垮,不能旱涝保收。1957年,泰和县水利局将其改建为混凝土溢流坝,最大坝高2. 3米,平均坝高2米,坝长45米,坝顶宽1米,坝脚宽3. 5 米。改建工程于1958年4月投入使用,设计灌田1.2万亩,实际灌田达1.06万亩。
遂川北澳陂位于遂川县泉江镇四农村,遂川江右溪河末端。拦河坝以上集水面积1104平方公里。北澳陂古称虎潭陂,因陂上首有虎山,形如虎蹲,面临陂潭,故名。又按古代《六书》“水崖以外为溪, 水崖以内为澳”的注释,取名北澳陂。
北澳陂肇自南唐,具体年份不详,历经宋、元、明几个朝代,至清顺治年间(1644 - 1661),卜村生员谢瑞征具呈知县路汝前,恳请“委北乡司买松桩打造水柜”,障水引流,灌溉今泉江镇四农、银山和瑶厦乡卜村、螺溪、新林、窗下(时称“五棚”)一带的农田。顺治十七年(1660)陂被洪水冲毁。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五棚”首事集费买竹,织成竹笼垒石堵水灌田,但仍是“频筑频圮”,常叹“力不能支”。康熙四十六年,在“五棚”的基础上,再邀集谐田、网埠、岭排等村合称“六棚”重行修筑,但又“每以下游不足灌溉为忧”。康熙五十四年,“六棚”绅耆恳请知县黄宏任支持修筑石陂,由县仓代贮“赡陂之谷”,并派员监督施工。请准后,由乡民梁德永为“总理六棚首事”,于当年八月雇工凿石,开工兴筑,历时4年,后因经费不继,工程面临前功尽弃之际,梁德永卖掉自己的粮田筹款用来筑陂,但仍不够,知县黄宏任闻知后, 为梁德永的事迹所感动,准许从县仓借给稻谷,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石陂始告完工。此后,石陂又经过乾隆十一年(1746)、道光十三年(1833)和民国时期的1918J927 J942年等数次较大的维修,但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北澳陂仍然是一座破旧不堪、灌溉效益低下、亟待整修的工程。
1950年冬,中共遂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实行土地改革的同时,作出了改建北澳陂拦河坝的决定。 经省水利局傅远衍、胡裕茹和刘正春三位工程师的勘测设计后,于1951年元月18日正式开工,由县建设科科长张万春任总指挥,技术干部丘华为施工技术指导,参加施工的劳力有1000余人。至4月16日,完成了大坝右端100米长的拆旧改建。1951冬,由第二任建设科长马国良任总指挥,王松没为施工技术指导,县委调集全县15000多劳动力一方面继续完成大坝左段55米长的拆旧改建工程,同时从西门经城内至田心乡的夏溪开挖了一条长32千米的新渠道,对灌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于1952年春耕生产时节通水,同年冬至1953年春工程扫尾竣工。1954年10月,为解决沙砾条石坝身易受水蚀的问题,对大坝进行了加高加固处理,对整个坝面及迎水面浇筑了 30厘米厚的混凝土,使之成为具有实用堰型的垢工重力溢流坝。1963年,为开发右溪河末端水能资源,进一步发挥工程效益,对北澳陂进行了第二次扩建,对渠首2. 85千米的总干渠加宽整修,并自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后面开始调整渠底纵坡,提高输水高程,沿山而下新开一条经色银山、蛤蟆塘、云岗、桥背、上冈、谐田、八斗隈、岭排、绕砂子岭飞机场南部边缘,至城溪柏树下,全长7. 8千米的引水渠,利用渠道抬高的水头在柏树下兴建装机240千瓦电站一座,1964年9 月竣工。
改建后的北澳陂渠首枢纽工程由溢流坝、筏道和进水闸组成。溢流坝长176米,顶宽1.8米,最大坝高4. 2米,迎水坡度1:0.1,背水坡度1:1;筏道位于大坝中段,长50米,宽6米;两座进水闸位于大坝左端,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启闭机闸门控制放水,两闸实际输水流量为7. 5立方米/秒;大坝两端有防洪堤2.58千米。到1998年,北澳陂运行近50年,工程老化失修,工程效益逐年衰减,加之兴建、改建时因资金、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给工程留下的隐患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遂川县筹措资金,对北澳陂又进行了加固处理,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在坝上游面增设混凝土防渗面板(面板插入基岩50公分),将原水泥砂浆溢流坝面凿除,改用混凝土浇筑溢流坝面,增设下游消能池,对两岸翼墙采用混凝土埋块石加固等。
新中国建立前的北澳陂,只灌溉“六棚”农田1113.13石(每石4 ~5亩,约计5000亩)。新中国建立后,经改建、扩建,灌溉范围由泉江镇、瑶厦乡扩大到于田镇,共18个村,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 3万亩, 同时还利用渠道跌水建成云岗、泉江、罗屋和柏树下水电站,总装机374. 8千瓦。
遂川南澳陂(原名大丰、横痕陂)位于遂川县珠田乡南溪村,拦截遂川江左溪河。工程始建于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迄今已96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三易坝址。直到1958年,才在现址构筑新陂,建成永久性枢纽工程,并提高了取水口高程,新开渠道,扩大灌区,成为遂丿11县最大的引水工程。
据清同治《龙泉县志》载:“南澳陂在水南二十都:宋明道间县令何嗣昌筑。其陂原分大丰、横痕两处,引左溪武陵滋(即今草林冲)水入小渠,至黄塘鹅鸭洲与达岭滋(即达溪河)水汇,筑横痕陂障之,至新曷分五小陂直抵萧村(今瑶厦乡洋村)之尾,四厢三都之田,俱受灌注。此前,因县内另有北澳陂,以对北澳言,遂将大丰、横痕两陂通谓之南澳。” 大丰陂为木桩堆石结构,自兴筑之后,历代重建多次:宋淳熙二年(1175)龙泉县主簿黄荤代知县, 重建大丰陂灌田2万余亩,买田10亩、山900亩以备修筑经费,设正副陂长管理。南宋嘉泰元年(1201) 主簿王楹在县西置大丰仓,为修陂储存粮食;明嘉靖五年(1526)经摄县事翁溥再次修建。此后,因被洪水冲刷,左溪主河道南移,陂坝毁废,圳道坍入溪中,灌溉中断。清乾隆十五年(1750)原大丰陂受益各村各姓绅耆商定,在大丰陂原址(今藻溪村西南面沙洲上)上移约3100米处,即营冈村上首河段,将当地原有的一座灌田不多、工程简易的“营陂”,加高加固,加宽挖深圳道,与残存的古大丰陂圳接通。在没有统一思想认识,筹划和准备不周的情况下仓促动工,结果费金千余,大河小溪两陂虽已筑成,而开圳之地却因经费不足,尚差270余丈,工程至此半途而废。乾隆三十三年( 1768),瑶厦绅士郭之屏,以其举人身份,写成《南澳陂说》呈邑尊杜候,说动知县杜一鸿,“亲临废陂处所,审度权宜”,认为郭之屏的办法可行,更赞赏其将横痕陂改陂为闸的设想。于是倡率士民兴工,自当年腊月初六日起,只9天时间,就将 881丈(合2933. 3米)的圳道挖宽加深,直抵黄塘小溪;又在原横痕陂上首(今珠田乡达溪河口七步桥下首),新建水闸一座(称通济闸),“以时启闭”,既利渡水,又便行人。中断灌溉200多年的南澳陂恢复通水受益。此时,南澳陂称为灵陂,又称南澳灵陂。自乾隆三十三年以后的100多年中,南澳陂又曾经过嘉庆七年(1802)和咸丰九年(1859)两次大整修。1940年,一场暴涨的山洪“将大陂概行冲毁,荡然无存。”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水利局迁驻县内,南澳陂受益各村绅董,前往求来6万元贷款,并由李运生等13名委员组成水利协会,具体主持和管理施工。因原坝址已被冲成深潭,无法复修,乃决定在原坝址(营陂)上游100米左右处(即今珠田乡岭上村陂下村民组西面河段),重筑新坝,并于当年(1940年) 兴工,历时二载告竣。此次重建,由于省水利局派第三行政区工程处主任杨亮臣前来指导和监修,用水泥砌筑陂墩,大坝比以前历次整修或重建都较为牢固,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仍然基本维持运行。
从1950年至1957年,县人民政府曾几次拨款和组织劳动力对南澳陂进行整修,但都未达到充分利用左溪河水资源、扩大受益范围、增加灌溉面积的目的。为彻底解决泉江河南岸平原数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1957年,县人民政府决定重新选址兴建南澳陂。经认真勘测比较后,决定提高取水口高程,将引水枢纽工程建在珠田乡南溪村河坪村民小组西面、老南澳陂上游约2900米处,距古大丰陂址约6千米,离县城9千米。坝址以上集水面积910平方公里,灌溉珠田、瑶厦、枚江和于田4个乡镇3万多亩农田。工程于1957年11月1日动工,由副县长叶爵均(后为黄佐群)任总指挥,王松没负责技术设计和施工,调集了 28个乡镇4万多劳动力投入大坝施工和新渠开挖。资金不足,县领导动员全县人民捐款集资25. 8 万元;运输困难,县委又发动县直机关干部、企业单位职工和县城居民肩挑和杠抬。经7个月施工,于 1958年6月10日告竣。
新建的南澳陂枢纽工程由拦河坝、进水闸、船闸和筏道组成。拦河坝长78米,平均坝高6.5米,坝顶宽1.8米,为实用堰型垢工重力坝;进水闸分南、北两座,共引用流量8立方米/秒;船闸位于大坝右端, 闸内净长20米、宽12米;筏道一座,长90米、宽6米,坡降5.56%₀灌区分南北两座灌区:南灌区自坝首右侧,引水傍山而下,过里山口坳,经珠田、瑶厦、枚江,抵于镇塘背村注入遂川江,全长30. 1千米,坡降五千分之一,过水流量为每秒7立方米,建有渡槽2座、涵洞2座,倒虹吸管1座,泄洪闸6座,有支渠 7条总长15千米;北灌渠自坝首左端引水沿河岸经高车、良洲至藻溪村入左溪河,全长5千米,过水流量为1立方米每秒。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0万亩,受益范围由过去的珠田、瑶厦两乡15个村0.6万亩农田,扩大到枚江和于田,共4个乡镇32个村,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万亩,比新中国建立前增加了 2.9万亩。I960年以后,还在南干渠上利用跌水先后建起过里口、和平、枚江、坊坑、牛头脑等6座水电站,总装机999千瓦,年发电量达200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