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且集中。春季和夏初雨水多,夏秋间晴热干燥。一年之中,既有洪涝又有干旱。因此,吉安地区的水利建设,既要防洪排涝,又要蓄水抗旱。境内有遂川江、蜀水、禾泸水、乌江、孤江5大赣江支流纵贯13个县(市),水利资源丰富,水利建设条件很好。但是,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只有少量的陂坝工程,无大、中、小型水库,大部分农田得不到灌溉,水旱灾害频繁。新中国建立后,全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大搞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据统计,至2000年,全区已建成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37座,小型水库1139 座,总库容达到425723.2万立方米;塘坝工程18915座,蓄水总量为2. 90亿立方米;万亩以上引水灌区 14个,万亩以下引水工程11061处;保护耕地万亩以上堤防19条,堤线总长259. 127千米;保护耕地千亩以上堤防66条,堤线总长297.43千米。各类水利工程总灌溉面积444.6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81.8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16.9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 82% ;堤防保护耕地面积69.943万亩,保护人口 63.897万人。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为全区的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之前和建立初期,由于人口较少,经济较落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少,区内水土流失程度较轻。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73%O后来,由于人口激增,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设施迅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加大,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和随后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到处烧炭、炼铁,见缝插针种菜、种粮,乱砍林木,滥垦荒地,割草积肥,水土流失加剧。至1988年,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上升到27.58%,提高了 22. 85个百分点。9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1989 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后,特别是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后,全区各级政府进一步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制定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水土流失治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经过10 年努力,全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缩小。至2000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88年的 27. 58%下降到19. 29%,下降了 8.29个百分点。
境内东、西、南三面环山,南高北低。1992年莲花县划出以前,全区水资源总量为224. 2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河川径流)22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为49. 59亿立方米,重复水量49. 59亿立方米。全区国土总面积为26333.13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天然水资源量85. 14万立方米;全区总人口 4523035 人,人均占有水量4956. 85立方米;全区耕地总面积379827公顷,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59027立方米。1992年以后,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96.78亿立方米。全区国土面积为25277.73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天然水资源量77.85万立方米;总人口 4475907人,人均占有水量4396. 3立方米;耕地422640公顷, 平均每公顷占有水量46559.71立方米,均高于全国、全省水资源平均占有量。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区平均年降水量在1360 - 1577毫米之间,区内差值217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6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44.5%。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东、西山地多于中部平原地区,由山地向平原逐渐递减。
第一章水资源第一节水域状况总面积全区水域总面积为94877. 5公顷。按自然属性划分,有江河水面57875. 3公顷,占61.0%;池塘 13472.6公顷,占14. 2% ;水库14895. 8公顷,占15. 7% ;古河道、湖泊94. 8公顷,占0. 1% ;渠道水面 8539公顷,占9.0%。按照地形地貌划分,有山地型水面14041.9公顷,占14.8% ;丘陵型水面34440. 5 公顷,占36. 3% ;河谷平原型水面46395. 1公顷,占48. 9%。按渔业用途划分,有捕捞水域49526. 1公顷,占52.2%;可养殖水面2855& 1公顷,占30.1%,不可渔用水面16793. 3公顷,占17.7%. 河流全区水系以赣江为主流。它是由源于赣州地区的章、贡二水汇合而成。它自南向北流入境内,在万安县涧田乡良口村入境,流经万安、泰和、吉安、吉安市、吉水、峡江、新干7个县(市)地域,在新干县三湖镇蒋家村出境。境内河段长264千米,天然落差54米,流域面积2929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万安良口以上为283.4亿立方米,新干三湖以上523.5亿立方米。
赣江吉安段支流甚多,其左右两岸以不同级别最终汇入赣江的、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大小支流共有733条,其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共有23条(右岸12条,左岸11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5条(右岸2条,左岸3条)。详见第二篇第四章第一节和表7-1-1 o 池塘区内有池塘13472. 60公顷,占总水面的14. 2% ₒ按坐落地点划分,有村边塘7194. 37公顷,占 53.4%;田间塘4863.61公顷,占36. 1% ;山塘1414. 62公顷,占10.5%。按用途划分,有养鱼专用塘 4850. 13公顷,占36% ;养鱼与饲料作物兼用塘2209. 51公顷,占16.4% ;养鱼与调蓄灌溉两用塘3556.77 公顷,占26.4% ;调蓄灌溉专用塘2856. 19公顷,占21.2%。按照地形地貌划分,有山地型池塘1531. 83 公顷,占11.37% ;丘陵型池塘7475.95公顷,占55.49% ;河谷平原型池塘4464. 82公顷,占33.14%。
水库至2000年,区内有万安、白云山、老营盘、社上4座大型水库,总库容26.4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 12.9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495万亩(16330公顷)。另有坐落在泰和县桥头镇内的大(二)型水库——南车水库正在兴建中。中型水库37座,总库容7994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13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2.01万亩(61340公顷)。小(一)型水库172座,小(二)型水库967座,总库容8172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646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9万亩(86000公顷)。另有塘坝18915座,蓄水量2. 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2.75万亩(48500公顷)。表7-1-1 赣江吉安段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基本情况河长内 (千米) 流境流河中河发全其全水 5 4 9 口 8 3 4. 3 良 47. 5 169 水 2 2 术 2 武 27. 40 40 水 6 408 9 9 通 50. 408 3. 3. 水 6 761 03 2 亭 2. 7. 2 云 - 9 5. 水 9 9 5 5 槎 4 6 6 d d 仙 54. 5 5 水 01 00 8 8 山 0. 0. 横江 03 28. 6 孤 31 21. 3 15 4 7 8 5 3. 2. 江 8 2 3 3 乌 3 水 9 9 6 6 岐 3 3 2. 2. 住 8 921 291 3 43 江 9. 7. 沂 9 水 4 5 5 湘 30. 湄江 36.4 3 3 8 8 赣江右岸一级中小支流裸 21 21 条 3 3 2 2 05 8 赣江左岸一级中小支流水 - 6 万 3 3 18 18 口 44. 24 24 2. 皂 76 2 6 3 8 8 9 5. 2. 8 5 2 2 2 2 水 8 9 9 .84 .84 龙 3. 3 3 土 3 2 2 水 152 301 301 9 9 蜀 1 11 溪 8 15 15 78 78 杨 2. 0. 0. 2 水 256 03 03 3 3 禾 910 910 78. 78. 水 360 360 7 7 石 2. 2. 文水 120 120 9 9 塘 0. a 柘江寸 960 860 5 72 同宜 7. 6. 水 9 9 4 4 金 8 8 2. 2. 黄 2 2 水 4 4 溪 2. 2. 砚注:据吉安市水文局提供的资料。表7-1-2 2000年吉安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工程基本情况(-)单位:库容,万立方米;面积,万亩水库合计大型水库中型水库县(市) 座数总库容兴利有效灌座数总库容兴利有效灌座数总库容兴利有效灌库容溉面积库容溉面积库容溉面积全区合计 1180 425723.2 239259.89 245.506 4 264050 129660 24.495 37 79946 53134 92.01吉安市 72 5389.86 4387.15 13.68 1 1600 1180 1.36 井冈山市 10 4697.70 3834.42 2.94 2 3206 2619 0 吉安县 197 38338.96 25596.16 33.335 1 11400 8100 5.625 5 11650 6798 9.96 吉水县 195 23557.20 13743.36 29.776 4 9603 5175 8.70 峡江县 127 10913.57 7444.73 23.85 2 5070 3750 6.37 新干县 99 16841.74 11280.26 20.87 3 6459 4406 7.76 永丰县 113 15282.72 10157.89 17.80 3 6520 4395 6.80 泰和县 73 20114.58 1185&36 21.30 1 10710 5560 9.42 3 5240 3486 6.06 遂川县 25 3107 2307 2.80 1 1965 1420 0 万安县 98 231379.39 109272.40 18.84 1 221600 101900 0.84 2 4310 3178 10.50安福县 96 35050.80 24375.60 40.08 1 20340 14100 8.61 3 6595 4315 20.02永新县 69 20389.87 14152.15 17.52 7 16709 11679 12.4 宁冈县 6 1126.20 824.40 2.445 1 1019 733 2.08 表7-1-3 2000年吉安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工程基本情况(二)单位:库容,万立方米;面积,万亩小型水库塘坝工程县(市) 座数总库容兴利有效灌座数蓄水量有效灌总数小(一)型小(二)型库容溉面积溉面积全区合计 1139 172 967 81727.2 56465.89 129.001 18915 29046 72.75吉安市 71 11 60 3789.86 3207.15 12.32 3170 2030 3.57 井冈山市 8 2 6 1491.70 1215.42 2.94 9 60 0.33 吉安县 191 35 156 1528& 96 10698.16 17.75 2768 4867 12.20吉水县 191 31 160 13954.20 8568.36 21.076 1983 5563 12.36峡江县 125 7 118 5843.57 3694.73 17.48 840 2330 7.52 新干县 96 21 75 10382.74 6874.26 13.11 752 1324 4.71 永丰县 110 24 86 8762.72 5762.89 11.00 982 2036 7.58 泰和县 69 10 59 4164.58 2812.36 6.00 2473 5562 7.29 遂川县 24 3 21 1142 887.00 2.80 1987 651 2.66 万安县 95 12 83 5469.39 4194.40 7.50 1790 2060 6.80 安福县 92 11 81 8115.80 5960.60 11.45 637 1090 3.84 永新县 62 5 57 3680.87 2473.15 5.21 1468 1446 3.71 宁冈县 5 0 5 107.20 91.40 0.365 56 27 0.18 第二节水资源类型和特点水资源类型地表水区内河川径流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资源丰富,过境客水较多。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产水量大,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194.6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8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528毫米。
过境客水量估算过境客水量由赣江干流及其各支流组成。从赣江流经区内的客水量为283.4亿立方米,赣江一级支流从邻近省、地流入区内的客水流量为26.4亿立方米,总共过境客水量为309. 8亿立方米。
境内产水量及地表水资源量估算1992年后,流入赣江的多年平均产水量为205. 03亿立方米,流入湖南泳水的多年平均产水量为0.6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196. 25亿立方米。初步估算,年均约有19亿立方米的水量可供利用。
区内河流水系发育丰富,中小河流密布,地形条件有利于修建大、中型水库,许多地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从县(市)分布看,以吉安、吉水、永丰、遂川、泰和、安福、永新7县和井冈山市为最多。 开发条件较好的有永丰、遂川、安福3县及井冈山市。这对于解决区内农村能源供需矛盾,发展农村经济,将起到重要作用。
地下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后,全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6. 85亿立方米,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地下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拥有量分别为7.45,3.95,7.9和27. 55亿立方米,在区内分布的面积分别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10. 4%, 14.0%, 6. 3%和69.1%。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15.13亿立方米,其中松散岩类及碳酸盐岩类为区内主要的两大含水岩组。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赣江两岸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地区,为二元结构;岩性以亚砂土及沙砾石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8米左右,水位埋深2 ~ 3米,单井涌水量为500 ~ 1000吨/ 日,补给模量9.51〜33.66万立方米/年。广大河谷平原地下水补给条件一般都比较好,便于集中开采。 全区松散岩类开采资源量为7. 2亿立方米/年。碳酸盐类溶水集中分布在10个岩溶盆地中(拿山、古塘一怀忠、古塘一路口、盘谷、水边一八都、新居一凤凰坏、藤田、海潭、永新、路口一坪里),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单井涌水量为1000吨/日左右。另外,全区富水性不一,对中等富水以上的区段,初步查明可开采资源为7.93亿立方米/年。区内红层地下水及基岩裂隙水分布虽然较广,但一般为贫乏富水,径流模数小于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水赋存较分散,无普遍供水意义。但在局部构造有利部位及个别地段的孔隙溶隙水,由于地下水赋存集中,也具有较好的开采条件。
地下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开采利用较少。若能较合理地利用,即使枯水年也完全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所需水资源供应要求。只是部分地片,如万安韶口,吉安兴桥、桐坪,吉水盘谷、周溪,泰和沿溪等乡镇,已开采部分地下水灌溉农田;其他地片,无论是地下水,还是地表水,都没有解决水源利用的良好途径。
人工蓄水人工蓄水主要是已建成的蓄水工程(水库、塘坝等)的蓄水,全区蓄水工程的蓄水量达 45.4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82560亩(212170.66公顷)。
温泉全区发现较大的地下热水有:遂川汤湖、热水洲、杨芬樟木坑,永丰君埠,吉水葛山,永新文竹、城江,安福泰山等处。这些地热水都具较高的利用价值。
水资源的特点全区水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和年内季节变幅很大,年径流量的76%集中在汛期,既降低了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又易造成洪涝、干旱灾害和水土资源的流失。要变水害为水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必须经水利工程加以调节e 地区分布受降水影响,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大致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相近。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800毫米,最大分布在井冈山区域,为1200毫米,也是全省的高值区之一。宁冈及遂川的西部山区在900毫米以上。安福、永新、遂川一线以西超过800毫米。吉泰盆地中心南起泰和县城北至峡江水边的赣江两侧20余千米区域,平均径流深仅在600毫米以内,不仅为区内最低,也是全省的最低区之一。万安、新干、永丰、峡江及吉安、吉水两县大都分区域年径流深在700毫米上下。从上述分布状况看,山区降水径流丰沛,但人口、耕地较少,对水的需求量小;而盆地、平原、河谷地带,耕地连片,生产条件好,人口稠密,对水的需求大,但这些地方水资源相对较少。水、土资源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对农业生产的平衡发展有一定影响。
年内分配全区水资源主要由降水补给,季节变化很大,年内分配极不平均。7 ~ 9月份降水明显减少,7、8两个月份的雨量有时不足100毫米,有的年份可持续百日无透雨,河流量锐减。而此时由于高温酷暑,蒸发量大,干旱指数普遍达到1-4 ~1.6,有的高达1.8,又正值晚稻等作物需水较多的生长期, 用水量猛增,其用水量占全年用水量的60% -70%,而同期的来水量则只占全年的24%左右。每遇干旱年份,不少河流的用水大于同期来水,入不敷出。这一时期不仅水流枯竭,而且由于水量锐减,引起了江河水位显著下降,提水条件变劣,加剧了供需矛盾。4 ~6月份,降水量集中,径流量占全年的63%,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江河水位暴涨,以致洪水泛滥,酿成灾害,同时水资源又大量流失。此外,对农业生产来说,一年内丰水期的4 ~ 6月份热量资源不足,而当7 ~9月份热量资源丰富时,水资源则又相对不够。
年际变化区内径流的年际变化幅度也较大。不同年份的水资源相差悬殊,并且有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特点。全区最大年径流深达1246. 9毫米(遂川1959年),最小年径流深仅215.58毫米 (赣江主流1963年)。其他年份的年径流量,偏丰年为278. 93亿立方米,平水年为207.78亿立方米, 偏枯年为155.01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09.6亿立方米。
第三节水质物理特征色度生活供水水源其色度不应超过15度。区内水体色度在10 - 18色度单位。井冈山、遂川江北支上游以及各主要支流的上游水体色度最好,水体清澈透明。赣江河段、禾水、乌江、孤江中下游河段较差,尤其是吉安市后河水体色度最差,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感官质量全区各水质感官质量整体上较好,比较差的主要是一些池塘、内河、湖泊等。吉安市后河由于水体重复污染,水体浑浊,呈黑灰色,不能体现出水体自然的美感。
盐度和溶解固体生活供水中的氯化物和硫酸盐标准值应在250毫克每升以下。当饮用了硫酸盐含量为每立升1000 ~ 1500毫克的井水时会引起轻度腹泻。吉安县大冲、桐坪一带;吉水县尚贤、西岭一带,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因此,对一些缺水地区直接采用深井水源,一定要进行水质监测,要求其硫酸盐浓度不得超过250毫克每升。
生活饮用水中当溶解固体含量为319〜397毫克每升的是极佳的,当溶解固体低于658〜755毫克每升时为良好,当溶解固体达1283 - 1333毫克每升时,不能饮用。饮用水标准的最大固体溶解浓度应为500毫克每升。在江湖、水库中若溶解固体浓度超过15000毫克每升时,鱼类将难以生存。
吉安地区2000年主要河流钙、镁、钾、钠、氯离子及硫酸根、碳酸根监测情况见表7-1 -4,各河流水质中离子含量均未超过标准,符合二类饮用水要求。表7-1" 2000年区内主要河流离子及酸根监测情况单位:毫克/升河名游离二侵蚀性钙离子镁离子钾、钠氯离子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总量氧化碳二氧化碳离子赣江 1.94 〜 2.36~ 6~ 0.8 ~ 1.35 〜 2.2~ 2.94~ - 30 ~ 44.3 ~ 7.95 13.8 16.4 4.4 9.48 5.81 13.1 61 97.6 蜀水 2.04 ~ 2.55 ~ 3.13 ~ 1.17 〜 4~ 1.84- 2.57~ ' - 17 ~ 29.5- 4.13 10.5 4.56 1.77 6.92 3.26 4.56 24.1 40.7 孤江 2.55 ~ 3.95 ~ 3.13- 1.51 〜 4.88 〜 2.41 ~ 3.14~ - 19.6 ~ 36.3 ~ 5.2 8.64 6.21 2.33 8.98 3.26 5.64 30.5 51.6 禾水 2.55 ~ 1.27 ~ 13.2 ~ 2.82- 1.18 〜 2.52- 3.7 ~ - 54.2 ~ 82.5 ~ 5.02 9.28 18.7 5.39 7.6 3.51 13.1 74.5 110 泸水 2.3 ~ 2.44~ 11.7 ~ 3.3 ~ 0.95 ~ 1.95 ~ 3.71 ~ - 44.7 ~ 71.7 ~ 7.08 7.33 17.5 4.4 6. 15 4.68 13. 1 65.7 107 乌江 2.81 ~ 2.44- 11.2- 1.41 ~ 4.25 ~ 2.94~ 4. 1 ~ - 46.1 ~ 75.6 ~ 5. 13 5. 13 16 2.89 8.45 4.36 7.74 62.3 93.2 悬浮固体和浊度2000年吉安地区工业废渣排放总量达180万吨,城镇每年排出粪便垃圾约50万吨,98%的垃圾粪便未进行处理,故对土壤、水体、大气均造成污染,排放的悬浮物每年达10万吨左右。 污染较严重的是赣江。由于悬浮物和浊度增加,沉淀的固体堵塞了含有鱼卵的砾石床,鱼卵大量死亡, 故各内河鱼类逐年减少。
表7-1-5 2000年区内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悬浮物监测情况河名悬浮物电导率河名悬浮物电导率 (克/升) (微西/厘米) (克/升) (微西/厘米) 赣江 2.5-77.0 67 ~ 131 禾水 6.0-113 100 ~200遂川江 - 32 ~77 泸水 4.0-137 100 ~130蜀水 3.0-54 34 ~ 146 乌江 3.0-94 90 ~ 120孤江 4.0-254 41 〜145 水温区内属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气候,具有冬春阴冷,夏热秋燥的特点。全区太阳辐射总量为 98 ~ 108千卡/平方厘米,区内差为9.2千卡/平方厘米,高值出现在区内中部和南部的低丘平原沿江开阔地段的万安、泰和、吉安、永新等县,高值中心出现在万安县,为108. 1千卡/平方厘米;低值区出现在西部海拔较高的井冈山、宁冈和纬度偏北的新干县。区内的水温分布与区内年平均气温基本相似,夏季在吉泰盆地一带一般地表水水温在20T左右,最高可达32T;冬季在山区小河,水温为12咒左右。水库下泄水的水温一般低于天然河道水温,易产生对作物的冷害。
全区地下水温均大于15七,其中遂川汤湖温泉89七左右,为最高,另外在遂川热水洲温泉水温也达 60^₀ 酸-碱平衡度(pH值)区内各河流地表水pH值变化大体在7 ~8之间。各水系、枯水季节pH值情况见表7-1 ~6。表7-1-6 全区主要河流酸碱平衡度情况河名 pH值枯水期最大pH 最小pH 备注 pH平均赣江 6.7-8 7 8 6.7 最大值为2000年12月10日发生在吉安市造纸厂排污口遂川江 6.8 〜7.7 6.9 7.7 6.9 最大值在遂川县城下(2000年7月10 H) 蜀水 7. 1 -7.4 7.1 7.4 7. 1 7.10最大孤江 7.0-7.6 7. 1 7.6 7 7. 10最大禾水 7.2-8 7.6 8 7.2 吉安市余家河最大泸水 7.5-8 7.7 8 7.5 12.10最大乌江 7.1 -8.4 7.3 8.4 7.1 永丰桥以下7. 10最大地下水中的浅层地下水,其pH值变化在7.0 ~6.5之间,属弱酸-弱碱性水、软性水。
化学特征硬度水的硬度是溶解于水中的多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硬度一般用碳酸钙的当量浓度来表示。碳酸钙当量浓度在0〜75毫克/升为软水,75 - 150毫克/升为稍硬水,150 ~ 300毫克/升为硬水,300毫克/升以上为极硬水。软水可作生活饮用水。
表7-1-7 吉安地区2000年主要河流水质硬度监测情况河名平均值范围枯水期最大值最小值备注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赣江 14.2 〜60 30-50 59.8(12.10) 14.2(峡江) 遂川江 9.22 -26.4 20 26.4(12.10) 9.22(4. 10) 蜀水 12.6-18.9 17 18.9(1. 10) 12.6(4. 10) 孤江 14.6 -21.1 20 21.1(12. 10) 14.6(4. 10) 禾水 47.6-105 50 105(永新) 47.6(4. 10) 永新县城至上沙兰河段均值93泸水 26.2-61.5 50 61.5(12.10) 26.2(4.10) 乌江 18.9-64.7 30 64.7(7.10) 18.9(4.10) 吉安市后河 101 104(12.10) 96.1(4.10) 后河习溪桥螺湖水出口 91.2 121(1.10) 从上表反映的数值看,全区主要河流,水质硬度,除吉安市后河和螺湖水出口外,均属软水,可作生活饮用水。
地下水硬度基本上变化在0.63 - 1.95之间,属弱酸水、软水。
碱度碱度是指能使水的pH值提高到4. 5以上的全部组分的总和。
生活用水碱度不应少于20毫克/升。对食品工业的给水水源的最高碱度不得超过300毫克/升。区内地表水碱度在10-50毫克/升之间。据2000年3月10日对赣江吉安站的实测结果,最大碱度为50 毫克/升,年平均33.6毫克/升。禾水、泸水、乌江碱度较大,蜀水、孤江碱度较小。表7-1~8 吉安地区各主要水系碱度特征值单位:毫克/升河名年总碱度年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河名年总碱度年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变化范围变化范围赣江 21.1 ~50 50(3.10) 30 21.1(4.10) 禾水 44.4-61.1 61.1(7.10) 50.2 44.4(4.10)蜀水 13.9-20 20(7.10) 18.1 13.9(4.10) 泸水 43.1 -53.9 53.9(1.10) 48 43.1(3.10)孤江 16. 1 ~25 25(7.10) 17.5 16.1(4. 10) 乌江 40-51.1 51.1(4.10) 45.4 40(12.10) 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生活供水硝酸盐、亚硝酸盐类在水体中含量标准一般为 1.0毫克/升。全区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水质含量均符合一类标准。化学耗盲量除吉安市后河、 螺湖水出水口及吉安市造纸厂排污口中水质超标外,其余均符合要求。
表7-1-9 吉安地区主要河流水质氨氮、硝酸盐类特征值单位:毫克/升河名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 化学耗氧量赣江 0.05 -0.31 0.003 ~ 0.049 0.31 -0.96 1.6-3.6 遂川江 0.08 -0. 15 0.015 -0.048 0.14-0.69 1.6 -4.4 蜀水 0.07 -0. 18 0.005 -0.041 0. 10-0.58 1.8 -3.9 孤江 0.06 ~ 0.31 0.017 ~ 0.032 0.31 -0.86 2.3 ~3.1 禾水 0.06 ~ 1.7 0.005 〜0.077 0. 15-1.06 1.5 -3.4 泸水 0.07 〜0.56 0.05 ~0.31 0.24-0.86 1.6 -3.5 乌江 0.06-1.11 0.011 ~ 0.058 0.11 -3.67 1.6 -227.6吉安市后河 1.85 -8.35 0.03 〜0.377 0.11 -0. 14 & 8-18.6 螺湖水口 1.22-2.8 0.027 ~ 0.081 0.15 -0.26 4.6-11.8 化学耗氧量以乌江永丰大桥附近为最大,2000年7月10日实测,达227.6毫克/升,超标37倍。
高猛酸盐指数、溶解氧指数值全区地表水高猛酸盐指数、溶解氧指数值除遂川江符合一类标准外,其余各河均有超标。赣江泰和段溶解氧指数值超标3. 8倍,吉安段高猛酸盐指数值超标2. 8倍。吉安市造纸厂排污口高猛酸盐指数最大值超标64.4倍;禾水上沙兰河段、乌江永丰县城段溶解氧指数值均超过1倍左右。主要污染源为有机质,枯水季节最大。
表7-1-10 吉安主要河流水质高猛酸盐指数、溶解氧指数值特征情况单位:毫克/升河名高猛酸盐指数溶解氧指数说明赣江 0.9-5.4 6.3 -7.4 二类河长占81%,三类占19% (高猛酸盐指数),溶解氧指数值均符合二类标准遂川江 1.0-1. 1 6.2~6.3 蜀水 1.4-1.7 4.4-5.9 高猛酸盐指数值符合一类标准,溶解氧指数值均符合地二类标准孤江 1.8 7.7 高猛酸盐指数、溶解氧指数值均符合二类标准禾水 1.0 〜2.4 5.1 -7.2 高猛酸盐指数值均符合二类标准,溶解氧指数值符合二类占36. 3%,三类占 63.7% 乌江 1.3 ~2.4 5.2-6.2 符合二类标准同江 2.1 5.8 符合二类标准含菌情况全区有机物废水排放量也连年增加,水中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有亚硝氮、汞、B0D5、硝氮、氨、氮、 酚等。农村生活饮用水含菌量超标准的主要来源是农药和化肥。
吉安市后河水质含菌量较多,其大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超标2 ~3倍。含菌类较集中的地方是市镇等人口较密集的内河、湖、塘地区。全区地下水水质含菌量较少,均符合要求,尤其是井冈山、宁冈山区, 水质未受污染。
表7-1-11 2000年吉安市后河水体含菌情况采样时间大肠杆菌(个/升) 细菌总数(个/毫升) 月.日时.分 1.10 11.50 3500 66 3.10 10.00 5400 160 4.10 9.38 716000 186 7. 10 6.14 9200 270 9.10 8.00 2800 141 毒理特性毒理特性主要是水质受废水排放污染后而产生的。全区1990年废水中有害物质排放量为:挥发酚 9.61吨、镉0.23吨、六价珞0.05吨、碑1.02吨、铅1.98吨、氧化物0.41吨、石油类2. 12吨。2000年, 上述各项皆增加3倍左右。
挥发酚酚对于水生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浓度超过10200和2560微克/升时表现为毒性。人体健康标准值不得超过3.5毫克/升。全区部分内河水质超过标准。
赣江河段:平均值在0.002 -0.01毫克/升,二类河长占17.1%,三类占73.7%,四类占9.2%,万安栋背河段超标较严重。
遂川江:平均值为0.005毫克/升,二类河长占100% ;枯水期值均值为0.008毫克/升,超三类标准, 四类占100%。
蜀水:平均值在0. 002〜0. 003毫克/升,二类河长占36. 4% ,三类占63. 6% ;枯水期值均值在 0.003 -0.004毫克/升,三类占100%。
禾泸水:平均值在0.002 ~ 0. 005毫克/升,二类河长占31. 7% ,三类占65. 3% ;枯水期值均值在 0.00 ~ 0.007毫克/升,二类河长占17.7%,三类占55.7%,四类占26.6% ₀永新河段超标。
乌江:平均值在0.004 -0.006毫克/升,三类占56.1 % ,四类占43.9%,永丰河段超标;枯水期值均值在0.006〜0.007毫克/升,四类占100%,全河段超标。
碑神的毒理特性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因此,碑在水中的浓度应为零。全区废水排放量中的碑,2000年达4吨左右,主要集中排放在赣江吉安市河段、后河、禾水和泸水。
镉镉对淡水生物44个属中的急性毒性值范围,从硬头鱒的1.0毫克/升到蜉娠的28000毫克/升。 在水中,如镉的含量超过标准,鱼类不能生存。初步测试,全区由于人类活动给生态平衡带来的失调和废弃物的任意排放,排放到赣江的镉每年约0.23吨。目前,仍以5%的比率逐年上升。现有镉含量在全区地表水中均符合一类标准。
铅六价珞的急性毒性随水的硬度和pH值的增加而减少。推荐的六价锯的环境水质评价标准应与现有饮用水质标准相等,为50毫克/升。1990年全区赣江及内河六价锯的总量为0.05吨,全区(含其他内湖、塘)六价洛总量约0.6吨。2000年,全区地下水、地表水由于受到污染,六价锯达1 ~1.2吨。部分河段锯含量已超过标准。
氨化物、铅、石油类氧化物、铅、石油类溶解于水中,对人体和水生生物均形成毒理作用。人体健康的基准氧化物不能超过200毫克/升,铅不能超过50毫克/升。全区废水排放单位250余家,主要分布在赣江沿岸、禾水、泸水及乌江流域,据1985年统计,全区排放的有害物中,铅达2. 14吨,氤化物11.84 吨,石油类7.1吨。1990年,由于工业污水作了一些处理,全区废水中有害物:铅为1.98吨,氧化物0.41 吨,石油类2. 12吨。2000年因部分乡镇企业产值下降,工业回升值不大,全区废水中有害毒物基本稳定在1990年水平,均符合一类标准。
表7-1-12 吉安地区主要河流水质毒理特征值监测情况单位:毫克/升河名氤化物碑化物挥发酚六价铅镉铅铜锌铁赣江未未 0.002 〜0.010 - - - 0.001 -0.004 0.01 ~0.11 0.05 〜1.08遂川江未未未 - - - 0.003 0.05 -0.42 0.14-0.46 蜀水未未 0.003 - - - 0.003 0.03 0.12-0.71 孤江未未 0.003 - - - 0.013 0.03 0. 14-0.71禾水未 0.01 0.003 - - - 0.002 0.01 0.1 -0.68 泸水未未 0.006 - - - 0.002 0.05 0. 16-1.08乌江未未 0.003 ~ 0.345 - - - 0.002 未 0. 19-1.30吉安市后河未未 0.002 -0.01 - - - 0.002 0.04 0.06 -0.51螺湖水出口未 0.01 0.003 ~ 0.012 - - - 0.002 0.05 -0.08 0.12-1.84 综合上述,区内赣江水质基本上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尚可作为饮用水源,但局部污染严重。赣江吉安市下游河段水质为三级标准,螺湖水、造纸厂排污口中水质为四级标准。遂川江、蜀水、乌江、孤江符合地面水二级标准,遂川江、孤江水质较好,禾水在永新县以下,乌江在永丰县以下符合地面水三级标准,泸水在吉安县固江符合地面水三级标准。
表7-1-13 吉安地区主要河流水质可利用情况河名河长(千米) 饮月冃水渔』 匕水农灣冰河长占% 河长占% 河长占% 赣江 264 215 81.4 222.5 84.3 264 100遂川江 176 176 100 176 100 176 100蜀水 152 128 84.2 128 84.2 152 100孤江 162 162 100 162 100 162 100禾泸水 256 222 86.7 210 82 256 100乌江 171 155 90.6 137 80.1 171 100合计 1181 1058 89.59 1035.5 87.7 1181 100第四节水资源利用水面利用经过50多年的水利建设,全区已基本形成了集蓄、引、提、排、防洪、发电和水保为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综合利用效益明显。到20世纪末,全区已建成大中型水库41座,总库容达34.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力670公顷,水库库容量控制了全区多年平均地面径流量的4. 6% ,对于防洪、灌溉、发电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00年,全区共有万亩以下千亩以上引水工程11061处,有效灌溉面积达54853.33公顷;万亩以上引水灌区14个,有效灌溉面积达18473.33公顷。20世纪70年代兴建起来的各类提水工程包括电力灌溉、 机械灌溉、水轮泵灌溉、机电井灌溉工程,灌溉面积36560公顷,较大的提灌站多分布在赣江两岸。
表7-1-14 1999年吉安地区水利工程年供水>(-) 单位:亿立方米县(市) 总计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另:水电供水全地区 26.48 26.18 0. 19 0.11 48.58 吉安市 0.84 0.82 --- 0.02 --- 井冈山市 0.30 0.27 0.01 0.01 4.41 吉安县 2.65 2.65 --- --- 3.47 吉水县 2.12 2.06 0.06 一 12.17 峡江县 0.82 0.82 --- --- --- 新干县 2.26 2.26 一 --- 0.50 永丰县 2.59 2.50 0.03 --- --- 泰和县 5.73 5.62 --- 0.04 2.87 遂川县 2.00 1.94 0.03 0.04 13.77 万安县 1. 17 1.17 --- --- 0.86 安福县 3.10 3. 10 --- 一 4.78 永新县 2.07 2.01 0.06 --- 5.04 宁冈县 0.82 0.83 --- --- 0.72 表7-1-15 1999年吉安地区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二) 单位:亿立方米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县(市) 总计农业工业城镇另冰电总计农业工业城镇另冰电用水用水生活供水用水用水生活供水全地区 16.58 16.44 0.08 0.06 18.31 7.74 7.58 0. 11 0.05 30.27吉安市 0.64 0.62 --- 0.02 --- 0.03 0.03 --- --- --- 井冈山市 0.05 0.03 --- 0.02 2.24 0.25 0.24 0.01 --- 2.17 吉安县 2.11 2.11 --- --- 3.46 0.38 0.38 --- --- --- 吉水县 1.66 1.60 0.06 --- 0.12 0.26 0.26 --- --- 12.05峡江县 0.61 0.61 --- --- --- 0. 15 0.15 --- --- --- 新干县 1.53 1.53 --- --- 0.50 0.43 0.43 --- 一 --- 永丰县 1.59 1.58 0.02 0.02 --- 0.69 0.68 0.01 --- 一泰和县 3.44 3.42 一 --- 2.35 1.94 1.93 --- 0.01 0.52 遂川县 0.31 0.31 --- --- --- 1.59 1.53 0.03 0.04 13.77万安县 0.68 0.68 --- --- 0.86 0.32 0.32 --- --- --- 安福县 2.2 2.2 --- --- 4.52 0.71 0.71 --- --- 0.26 永新县 1.06 1.06 --- --- 3.55 0.86 0.80 0.60 --- 1.50 宁冈县 0.60 0.60 --- --- 0.72 0.21 0.21 --- --- --- 地下水利用地下水资源开发多为生活用水。机电灌溉井分布在赣江两岸及5大支流的下游,潜水埋深4〜7米。全区有机电灌溉井672眼,装机745台,装机容量511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390公顷。
表7-1-16 1999年吉安地区机电井达到情况已配套机电井其中:配套机井其中:配套电井县(市) 机电井有效灌有效灌有效灌 (眼) 眼数完好数台数千瓦溉面积眼数台数千瓦溉面积眼数台数千瓦溉面积 (公顷) (公顷) (公顷)全地区 672 672 671 745 5110 2390 307 353 3000 1250 365 392 2110 1140吉安市 1 1 1 1 10 10 1 1 10 10 --- --- --- --- 吉安县 147 147 147 147 470 550 42 42 180 150 105 105 290 400 吉水县 1 1 1 1 20 --- 一一 --- --- 1 1 20 --- 新干县 182 182 182 182 1200 490 20 20 90 90 162 162 1110 400 泰和县 266 266 266 318 3120 12100 244 290 2720 1000 22 28 400 210 万安县 72 72 72 93 250 110 --- 一 --- --- 72 93 250 110 安福县 2 2 2 2 30 20 --- --- --- --- 1 1 10 --- 永新县 1 1 一 1 10 --- --- --- --- --- 1 1 10 --- 水热利用区内地热水虽多,但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不利于开发,仅遂川县汤湖乡、安福县泰山乡等地进行了少量开发。
水力利用赣江吉安段可开发水能115万千瓦;区内其他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9.6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能43.36万千瓦。有小水电及配套小火电站493处,装机691台,装机容量19.29万千瓦,其中水电站492处,装机690台,装机容量1& 69万千瓦,配套火电站1处,装机1台,装机容量0.6万千瓦。
表7-1-17 2000年吉安地区小水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情况合i- 水H 3 火耳 1 年发电量(万千瓦时) 县(市) 处台容量处台容量处台容量合计其中 (千瓦) (千瓦) (千瓦) 水电全地区 493 691 192857 492 690 186857 1 1 6000 58374 54650井冈山市 15 30 19721 15 30 19721 --- --- --- 6294 6294 吉安县 17 28 24024 17 28 24024 --- --- --- 5601 5601 吉水县 56 72 15431 56 72 15431 --- --- --- 5600 5600 峡江县 7 13 3415 7 13 3415 --- --- --- 775 775 新干县 24 38 5098 24 38 5098 --- --- --- 950 950 永丰县 31 62 24827 30 61 18827 1 1 6000 7719 3995 泰和县 20 34 19830 20 34 19830 --- --- --- 5328 5328 遂川县 160 188 28615 160 188 28615 --- --- --- 11254 11254万安县 59 76 7714 59 76 7714 --- --- --- 1733 1733 安福县 51 67 18690 51 67 18690 --- 一 --- 5296 5296 永新县 40 60 19382 40 60 19382 --- --- --- 6564 6264 宁冈县 13 23 6110 13 23 6110 1560 1560 第二章水利设施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水利设施简陋,只有少量的水塘、水陂,防洪抗旱能力极低。
新中国建立后,全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大搞水利建设,大大提高了抗旱夺丰收能力。至2000年,全区蓄水工程已建成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37座,小型水库1139座,塘坝工程18915 座;引水工程已建成万亩以上引水灌区14处,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灌区11061处;提水工程由旧社会使用屛斗、水车、筒车发展到机械、电力提水,全区有柴油抽水机50223台,277431.52马力,电力提水机械 9803台,69750.4千瓦;各类灌溉设施总灌溉面积444. 6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1.38%;防洪工程有保护耕地万亩以上堤防19条,保护耕地万亩以下千亩以上堤防66条,堤防保护耕地面积共计69.943 万亩,保护人口 63.897万人。
第一节灌溉工程蓄水工程大型水库万安水库位于赣江干流万安县城以上约2千米,控制集水面积3. 69万平方公里,占赣江流域 45.5%,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等效益。
民国时期曾进行勘测和规划,提出过兴建万安水库工程的建议。新中国建立后又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制定万安水库工程设计,江西组织施工,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任指挥,进行第一期围堰施工。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停建。:1978年2月,国家计委将万安水电站列为水电部直属工程,由水电部十四工程局(后改为武警部队二总队)承建。施工队伍于同年进驻工地开始复工。1981〜1984年小规模施工,1985年开始主体工程浇筑,1989年11月船闸通航。1990年11月16日,第一台10万千瓦机组发电。1992年12月16日第4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枢纽工程基本建成。
水库特征及效益水库保坝洪水位为103.6米,正常蓄水位(防洪高水位)的选定以不淹赣州市为原则,定为100米,死水位(防洪限制水位)为90米,总库容(水位103.6米以下)22. 16亿立方米,其中超高库容(水位100〜103.6米)6.0亿立方米,90 - 100米兴利兼调洪库容10. 19亿立方米,死库容为5.97 亿立方米。
万安水电站设计装机5台1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共50万千瓦,保证出力6.04万千瓦,年发电量 15.16亿千瓦时。初期装机4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1.5亿千瓦小时。其防洪效益:在下游出现30 ~50 年一遇洪水时,经水库调蓄,赣江中游吉安最高洪水位可降低0.4 ~1.3米,下游丰城可降低0.5 ~0.7 米,南昌可降低0.2 ~0.3米。航运效益:上游淹没万安至赣州之间著名的赣江十八险滩,彻底改善坝址以上100千米航运,使万安至赣州段500吨轮船通行无阻;下游经水库调节可增加枯水期日平均流量65 立方米每秒,增加航深0.2米左右。灌溉效益:从左右两岸的灌溉渠首起开挖渠道,按设计,万安县境内左岸干渠全长16千米,引用流量4立方米每秒,自流灌溉2. 3万亩,提灌1万亩,开荒1万亩;右岸干渠全长69. 3千米,引用流量6立方米每秒,自流灌溉5. 2万亩,提灌0. 8万亩,开荒0. 5万亩;总计灌田10. 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7. 5万亩。养殖效益:水库正常运行时平均库内水面约15万亩,可供发展水产养殖。
工程概况万安坝址为复式河槽。左侧为河床,枯水期水面宽约450米,主航道位于河床右侧,水深约2米。右侧为台地,宽500米,上游为黏土及砂石层覆盖。两岸山顶分别高出河床120米及70米。坝址主要岩层为灰绿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岩层走向基本与坝轴线平行,倾向下游。倾角一般为20。。河床中基岩埋藏较浅,风化不深,新鲜基岩物理力学性质良好。坝址小断层较多,河床有两处断层已作加深开挖处理。除右岸台地土坝的一部分为混凝土防渗墙至风化基岩外,其余均以帷幕灌浆防渗处理。
拦河大坝坝顶总长1104米,分为8段,自右岸至左岸依次如下。
台地土坝:长430米,为黏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105.0米,顶宽& 5米,大坝高37米。右岸灌溉渠首建在山坡,以混凝土管埋在土坝内,直径2.2米,引用流量15立方米每秒。该台地有足够的位置,可供将来兴建第二船闸之用。
船闸:在坝轴线上,占用长度51米,为最大水头32. 3米的单级船闸。总长259米,闸室净长175米, 净宽14米,槛上水深2.5米,可通航500吨驳船队,客、货、竹、木共用。下闸首人字门高36. 25米,单扇门重230吨。
混凝土重力坝:在船闸与水电站厂房之间,长18米,坝顶高程104.0米,最大坝高44.0米,坝顶宽度 19米。
厂房坝段:长197米,坝顶高程104.0米,最大坝高6& 1米。基础内埋有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兼万安水利工程委员会主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刘俊秀的部分骨灰。电厂设计安装发电机组5台(其中1台为预留)。
底孔坝段:长150米,最大坝高58米,坝顶宽度21米,坝内有10个宽7米高9米的泄流孔,最大泄量1.38万立方米/秒,以弧形闸门控制,坝下游护坦一般厚度5米。
混凝土导墙:在底孔坝段与溢流坝段之间,占坝轴线长度14米,顶部建成重力坝型式。
以上各坝段,1990年11月第一台机组发电时基本完成。
溢流坝段长164米,坝顶高程104.0米,最大坝高49.0米,顶宽21.5米,堰顶高程84米,分9孔,每孔14米,共126米,弧形门宽14米,高16.5米,最大泄量2. 26万立方米/秒,底流消能,护坦一般厚 5米。
重力坝:紧接左岸山坡,长80米,坝顶高程104米,最大坝高44米,坝顶最大宽度22. 8米。左岸灌溉涵管埋在混凝土坝内,直径1.1米,引用流量4立方米/秒。
施工采用分期导流方案。右岸台地上的船闸采用滩地法先行施工。河床部分以纵向围堰为界,第一期围堰先围右岸河床基坑,浇筑电站厂房及底孔坝段;第二期利用已建成的10个底孔导流,围左岸河床基坑,浇筑溢流堰坝段。
设计土石方开挖270万立方米(其中永久建筑物244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215万立方米(其中永久建筑物103万立方米),混凝土防渗墙8642平方米。
截至1990年底,万安枢纽前后共完成土石方开挖回填73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 138万立方米,安装金属结构及钢筋3.69万吨,投资8.67亿元,共完成总工程量的80% ,至1992年4台机组发电为止,共投资16亿元。
库区移民水库淹没范围涉及万安、赣县两县及赣州市。根据《大中型水库设计规范》及国内已建水库运用情况,长办在设计过程与省和赣州地区协商,确定赣州市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拟定迁防方案,市郊及库区沿岸居民点迁移按20年一遇洪水,农田淹没按5年一遇洪水。1980年调查推算:万安水库正常蓄水位100米,迁移12.97万人,淹没7.07万亩田;初期运行正常蓄水位96米,迁移4.85万人,淹没农田4.70为亩。1989年4月,省计划委员会批复,万安水库按初期运行方案,对赣州市木材厂 (16号断面)以下进行迁移,木材厂以上部分郊区按最终规模运行标准进行防护处理。据省人民政府万安电站移民办公室及省水利规划设计院调查统计,二县一市共需迁移14个乡,72村,8125户,4- 59万人,淹没4.62万亩田。移民安置工作,由省里负责,工程复工的同时,省人民政府成立万安电站移民办公室,有关地、县成立相应的移民安置机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白云山水库工程概况白云山水库坐落在吉安县和泰和县交界处,富水上游的富田乡境乌坑。 库区四面环山,重峦叠嶂,高峰丛集。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系梯级开发,一级枢纽为浆砌块石空格填石重力坝,二级枢纽为浆砌石双曲拱坝,三级为灌溉渠首浆砌块石重力低坝。
一级枢纽水库工程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开发利用的大(二)型水库, 址坝以上集水面积464平方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06亿立方米,按百年设计,千年校核标准设计。浆砌块石空格填石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黄海高程),最大坝高48米, 坝顶长度91.5米,坝顶宽4米。左右两岸为非溢流坝段,分别长25. 5米和22米,中间为溢流坝段,长 44米,分3孔,每孔净宽12米,最大单宽流量50立方米每秒,挑流消能。大坝上游右岸1.5千米公路坯口处有一副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84米,坝顶长35米,宽4米,最大坝高10米,坝两坡面用块石护坡。水库设计洪水位181.14米,校核洪水位182. 82米,正常蓄水位180米,死水位162米,总库容1.14 亿立方米,调洪库容0.2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81亿立方米,死库容0.128亿立方米。一级枢纽工程发电装机两台6500千瓦共1.3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8.26万亩,实际灌溉农田面积13万亩。
二级枢纽位于一级电站与灌溉渠首低坝之间,坝址距一级电站厂房6. 5千米,距灌溉渠首870米。 二级枢纽大坝为浆砌石双曲拱坝,按50年设计、500年校核标准设计,坝顶高程133. 8米,最大坝高46. 8 米,坝顶长度176米,宽度4米;校核洪水位132.5米,设计洪水位131.4米,正常蓄水位127米,水库总库容0.118亿立方米,调洪库容0.03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026亿立方米,死库容0.054亿立方米。二级站主要以发电为主,水电装机0.64万千瓦。
三级为灌溉渠首浆砌块石重力低坝,坝顶高程90米,发电装机0. 126万千瓦。
渠系配套白云山灌区经1989年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续建配套后,设计灌溉面积达1& 26万亩。灌区渠首为浆砌块石重力低坝,进水闸最大进水流量20. 2立方米/秒。灌区由总干渠、东干渠组成。总干渠全长51.015千米,渠系建筑物有渡槽3座、倒虹管1座、节制闸5座、泄洪闸12座,总干以下有支渠8条,4条自北向南延伸,灌溉吉安县的新坏、文陂、值夏等乡镇;左侧4条灌溉泰和县的苑前、樟塘、万合、灌溪等乡镇的农田。支渠总长142.9千米,支渠建筑物有渡槽17座,隧洞6座,拱涵8座,倒虹管4座。东干渠设计渠长11.6千米,已通水7. 7千米。
设计、施工1966年6月,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吉安专署水利处对吉安县富田水流域进行勘测,10 月,吉安专署水利处编写《吉安县富田水流域综合水利规划报告》。1967年12月省水电设计院派岀第二测量队对白云山水库坝址、灌区等进行测量。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对白云山枢纽进行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1967年6月省水电设计院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就开发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多方案比较,最后选定180米正常蓄水位方案。1968年11月,省、地、县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先后深入现场通过实地勘测,确定枢纽工程、渠系位置、电站开发等一系列原则问题。1969年1月,井冈山专区革委会、省水电设计院革委会向省革委会抓促部报送《江西省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任务书》,8月,省革委批复同意兴建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省以赣计(1972)197号文件把任务书报国家计委和建委水电部;1972年 11月井冈山地区组织了由吉安、泰和两县组成的白云山水电工程指挥部,编报了《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书》,1973年又报了初步设计补充报告;1974年6月省水电局对初步设计进行了初审,1975年 5月长办代部对初步设计提出了审查意见,1975年6月省水电局又转发了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o 1979年12月,地区水电局编制了《白云山二级电站设计任务书》,并报地区计委,1980 年4月,根据补充勘测资料,吉安地区水利水电规划科学研究所编制完成《白云山二级电站初步设计》, 1980年6月吉安地区建委和计委分别向省建委和省计委呈报,1982年4月省计委以赣计(82)农字第6 号文批复;1983年9月地区水电局《白云山二级电站初步设计请审批的报告》上报省水利厅,1984年2 月地区计委、地区水电局联合以地计(84)024号、(84)地水电字09号文向省计委、省水利厅呈报《请求批准兴建白云山二级电站的请示报告》,1984年7月省水利厅下发(84)赣水058号文《关于白云山二级电站初步设计的批复》。
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系梯级开发,两期施工。1969年6月成立井冈山专区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指挥部,由地区直属单位、吉安、泰和两县抽调49名干部组成指挥部及下属办事机构,8月从新干县借调原水电设计院下放技术人员24名。第一期施工有一级枢纽的大坝、副坝、引水隧洞、一级电站及低坝灌区工程等,于1969年9月全面开工,施工高潮时,吉安、泰和两县参加建设的干部民工达8000人,1973年7 月,低坝及灌区总干渠基本完成。1974年底枢纽大坝基本建成,并初步蓄水,1978年11月一级电站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吉安地区电网运行。1980年7月全灌区基本通水受益。第二期工程为二级电站枢纽建设,1984年4月吉安县人民政府成立“白云山二级电站筹建工程指挥部”,开始了二级电站的三通工作。 1985年8月6日举行开工典礼,10月底进行截流及围堰施工,11至12月大坝基础开挖,12月底开始大坝基础混凝土垫层浇筑。1985年10月引水隧洞开始开挖。1986年7月基本完成。1988年4月完成进水口及闸门井的施工。1986年元月完成电站厂房的开挖,同年4月完成尾水渠的开挖。1988年6月29 日,两台机组并网发电。
投资与效益白云山水库一级枢纽(含灌区)共完成土方546. 5万立方米,石方175.67万立方米, 混凝土 5. 88万立方米,浆砌石5.62万立方米,国家投资2354. 89万元,地方自筹86.5万元;二级枢纽完成土石方3.36万立方米,混凝土3.48万立方米,投资1400万元。库区淹没农田4280亩,迁移人口 1685 人。白云山水库防洪效益:水库调洪库容0.24亿立方米,自1974年12月蓄水拦洪以后,下游沿河两岸富田、云楼、新坏、文陂、值夏等五个乡镇8万亩农田基本上减少或免除了洪水灾害。灌溉效益:自1980 年灌区总干渠全线通水后,灌溉面积逐年扩大,1989年赣中南项目进行续建配套后,设计灌溉面积达 18.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12万亩,实际灌溉13万亩。发电效益:水库共有三级电站,发电装机2.066 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6730万千瓦时,1999年实际发电6798万千瓦时。养殖效益:有养殖水面7500亩可供发展养殖业。
管理机构1974年成立井冈山地区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1979年2月改名为井冈山地区白云山水库管理局,隶属地区。1982年2月,下放吉安县管理,1984年3月改名为吉安县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2000年管理局从业人员共656人。
社上水库工程概况社上水库位于安福县西部的泰山、洋溪、钱山三个乡镇的交界处,水库所在河流为赣江水系禾河支流泸水河,坝址位于泰山乡社上村,距县城42千米。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27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665.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661亿立方米。水库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校核洪水位为174,45米,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设计洪水位为173.4米,正常蓄水位为172 米,死水位为155米;社上水库总库容为2.03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41亿立方米,死库容0. 21亿立方米。社上水库设计灌溉农田21万亩,发电装机6000千瓦,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库。
水库枢纽工程主要有1#坝、2#坝、电站、放空洞。1#坝为黏土斜墙土石混合坝,坝基为花岗片麻岩, 坝顶高程179米,最大坝高43.5米,坝顶长186.5米,坝顶宽7.5米。2#坝为浆砌块石重力坝,由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组成,坝顶高程176.5米,最大坝高38.5米,坝顶长142.5米,坝顶宽6米;溢流坝段设正常溢洪闸3孔,非常溢洪闸2孔,每孔由6 x 10米弧形钢闸门控制。正常溢洪闸为实用堰,堰顶高程 166米,最大泄流量2150立方米/秒,挑流消能;非常溢洪闸为溢流堰,堰顶高程166米,最大下泄流量 1408立方米/秒,挑流消能。在非溢流坝段后右端布设坝后地面式水电站厂房,装机两台3000千瓦发电机,共6000千瓦。放空洞位于1#坝与2#坝之间,洞线穿越将军岭,洞长282米,洞径3.5米,进口底板高程145米,平面闸门控制,由于当时工程资金缺乏,放空洞仅贯通263米,尚有19米未能贯通,隧洞仅有 160米衬砌,2000年国家下达的国债资金项目安排中将对此洞进行贯通并除险加固。
渠系配套渠系工程是独立于社上水库管理之外的工程。利用水库下游7千米处的岩头陂水库作为渠首,下有南干渠,全长103米,最大过水流量14立方米/秒,渠系建筑物有渡槽4座、隧洞一条长420 米、穿山涵洞4座,总长700米、泄洪闸31座。 工程设计与施工1968年8月,安福县组织水电规划队对社上泸水地段查勘并开始水库工程设计, 1969年8月底,完成了《安福县社上水电工程设计任务书》;10月下旬,完成《社上水利水电枢纽初步设计》。1970年元月下旬,在已动工的情况下,对原设计及工程部署进行重大修改。同时向上级报送了 《关于修改社上水电站工程设计及工程部属的报告》,确定工程按二级设计。1976年7月,县水电局制定了《社上水库河南“75.8型”暴雨加固处理方案》.8月吉安地区水电规划队编写了《安福县社上水库土坝初步设计说明书>o 1980年1月,江西省水电厅发出《关于安福县社上水库土坝加固设计的批复》,肯定了大坝的加固设计。
1#大坝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从1969年12月到1970年1月底结束,完成土石方33.5万立方米; 第二期从1970年10月至12月,完成大坝填筑土方26万立方米,第三期是扫尾工程,从1972年2月至3 月进行,完成大坝填筑土方7000立方米,内坡石方2000立方米,以及清库、开挖尾水渠等工程。至此,大坝基本完工。2#大坝于1970年春清基,6月正式施工,10月截流成功,1972年冬基本建成。水电站工程于1971年动工至1973年8月两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10月初正式送电。1980年2月至10月大坝进行加固,完成1#坝体内堆石体灌沙及灌浆施工,对2#坝采取了加固加重措施,在2#坝左岸增设2孔泄洪闸。
投资与效益工程于1981年12月全面竣工,共完成土方192.1万立方米,石方49. 84万立方米,混凝土 1.702万立方米,总投资1478.42万元,淹没耕地8000亩,移民3700人。
该水库的防洪效益:自投入运行以后,泸水河两岸安福境内十个乡镇以及吉安市、吉安县数十万农田、近60万人口避免或减少了洪涝灾害。灌溉效益:设计灌田2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2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8万亩。发电效益:水库电站装机60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627万千瓦时,自1973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以后,已累计发电4.97亿千瓦时。养殖效益:有养鱼水面1.05万亩可发展养殖业。
管理机构1972年成立社上水电站管理委员会。1988年5月,改名为安福县社上水库管理局。 1999年10月,社上水库电站与岩头陂水库电站、安福渠电站等合并组成安福县发电公司(社上水库灌区独立于水库管理之外),主管部门为安福县水电局。2000年发电公司从业人员共302人。
老营盘水库工程概况老营盘水库坐落于泰和县城东南39. 7千米的山区云亭河上游上圮乡上圮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养殖的大(二)型水库。库区中下游低丘平原是泰和县的主要粮食产区,建库前,缺水缺电,常受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兴建老营盘水库,主要是解决农田灌溉、开发水力资源和发展老区工农业生产。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7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 1553.8毫米,平均年径流1.43亿立方米。库区三面环山,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水库校核水位为160.5米,设计水位为159.1米,正常蓄水位158.00米, 死水位141.40米,水库总库容1.07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556亿立方米,调洪库容0. 306亿立方米,死库容0.209亿立方米。水库设计灌田11.5万亩,发电装机3220千瓦。
水库枢纽主体工程有大坝、泄洪洞、发电引水隧洞、发电站以及灌溉洞等。大坝为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51米,坝顶高程166.0米,坝顶长158米,坝顶宽8米。泄洪洞两座,老泄洪洞高11米、宽7米,洞长109.4米,河南“75 • 8”洪水发生后,对工程进行复核,不能满足泄洪要求,于1979年至1982年在老泄洪洞旁又开了一个新泄洪洞,洞长104.3米,其高和宽与老泄洪洞相同,新老泄洪洞均由弧形闸门控制,进口底高程152.0米,闸顶高程158.0米,最大泄量为2 x563立方米/秒。发电引水隧洞在大坝右岸,钢筋混凝土衬砌,洞内径3.0米,洞身长215.6米,最大引用流量为13.7立方米/秒。发电站两座,一级电站为坝后式电站,装机2 x1250千瓦,二级电站是利用总干渠和一干渠分流处落差修建的引水式电站,装机720千瓦;灌溉隧洞位于大坝右侧,洞长365米,内径1.5米,最大引用流量11.0立方米/秒。
渠系工程水库灌区最大引用流量11.0立方米/秒,设计控灌7个乡镇共11.5万农田。灌区渠系工程有:总干渠长18.5千米,一干渠长140.47千米,二干渠长35千米,三干渠长16千米,支渠长52千米,渠系建筑物有隧洞16座,总长1590米;渡槽14座,总长1270. 3米;倒虹管3座,节制闸3座,分水闸 4座,泄洪闸36座。 设计与施工1969年3月,泰和县农林水利处对工程进行查勘测量;6月,完成工程勘测,编制《老营盘水库设计任务书》报地区水利电力处;11月,地区水利电力处提出了审查意见。年底,2万多民工到达工地。1973年补报了《老营盘水利工程初步设计》。1980年1月,地区水电规划科研所上报了《老营盘水库几个遗留问题的处理报告》;10月省水利厅批复。
水库大坝建设自1969年冬开始至1982年初完成,长达14年,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9年冬至1973年初,填筑坝高45米。第二阶段从1974年至1978年,主要项目是大坝防渗加固续建加高,坝前底部挖截水槽加做防渗斜墙,对河床和两坝肩基岩补灌防渗帷幕。第三、第四阶段从1980年至1983 年,一方面是加固稳定坝坡,增加坝体防渗强度;另一方面是按河南“75 • 8”暴雨特大洪水标准加固。工程于1983年初完成,同年5月1日举行竣工典礼。1971年9月,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开挖,1984年4 月竣工。1971 - 1972年开挖半圆拱形泄洪隧洞。1975年建成发电引水隧洞。
投资与效益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466. 26万立方米,石方260. 77万立方米,混凝土 4. 51万立方米,砌石16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366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57.66万元。水库淹没耕地3838亩,迁移人口 2018人。
水库设计灌田1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 93万亩,实际灌溉6万亩;削减水库下洪水流量,减少1 万亩农田洪灾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水库电站设计年发电量852. 8万千瓦时,在二级站新增一台 320千瓦的发电机组后,年均发电量达1200万千瓦时左右,对解决县城区部分厂矿、居民生活、小龙铸矿和库区农村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机构1978年老营盘水库成立工程管理局,1984年改为泰和县老营盘水电管理委员会,后改称为老营盘水利水电管理局。2000年水库从业人员共308人,隶属泰和县水电局。
南车水库位于泰和县桥头镇。于1992年9月22日举行奠基典礼,全面开工。大坝拦截禾水河之牛吼江支流六八河,坝址以上集水面积459平方公里。水库设计总库容为1.5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为 0.99亿立方米,为大(二)型水库。设计洪水位为160.74米,校核洪水位为163.13米,正常蓄水位为160 米。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62米,坝顶高程164米,坝顶长184米。水库设计装机1.28万千瓦,设计灌田26.3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工程。至 2000年,此工程仍在建设中。
中型水库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区各地掀起了水利建设高潮,一大批中型水库在此期间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行,极大地加强了全区的水利基础设施。随后,还陆续兴建了一些中型水库。到90年代末,全区共建有中型水库37座(含白云山二级站水库),集水面积达4994.43平方公里,总库容7994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13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92. 01万亩,水库电站装机容量 88710千瓦。
表7-2-1 2000年底吉安地区中型水库基本情况一览县(市) 水库兴修总库容兴利库容坝高坝长坝宽集水面积有效灌溉装机容量名称年份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米) (米) (米) (平方公里) 面积(万亩) (千瓦) 全地区合计 79946 53133 4994.43 92.01 88710 吉安市官溪水库 1958 1600 1180 14.8 512 4 20 1.36 0 井冈山市罗浮水库 1970 1336 904 62 111.5 10 54 0 3500 井冈山市井冈冲水库 1986 1870 1715 92 327.9 5 48 0 12800 吉安县银湾桥水库 1958 2750 1828 21.6 664 4 37.4 5.0 125 吉安县福华山水库 1958 3545 2335 23.5 97 4 45 2.2 200 吉安县江口水库 1958 2800 1275 17.83 106 5 45 1.11 110 吉安县樟坑水库 1959 1375 1100 31.32 164 5 35 1.65 250 续表县(市) 水库兴修. 总库容兴利库容坝高坝长坝宽集水面积有效灌溉装机容量名称年份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米) (米) (米) (平方公里) 面积(万亩) (千瓦) 吉安县白云山 1985 1180 260 46 176 4 12 0 6400 二级站水库吉水县双山水库 1959 3270 2030 21.2 386 4 49.8 3.7 320 吉水县太山水库 1958 1090 899 27.5 115 4.5 15 0.9 100 吉水县横山水库 1958 1293 885 25 160 4 25 1.6 150 吉水县螺滩水库 1971 3950 1360 21 176 10 2160 2.5 11800峡江县幸福水库 1959 2100 1400 21 300 5 33.2 3.37 300 峡江县万宝水库 1958 2970 2350 38.4 243 6 40.7 3.0 1120 新干县窑里水库 1965 3582 2486 36.4 420 5.7 74.2 4.4 2850 新干县田南水库 1966 1167 750 35.6 230 6 20 1.7 1035 新干县黄泥埠水库 1959 1710 1170 17.5 430 4 17.83 1.66 100 永丰县白水门水库 1958 2700 1515 30.45 155 7 26.6 1.9 840 永丰县返步桥水库 1977 2120 1630 60 158 9 114 2.7 9600 永丰县高虎脑水库 1968 1700 1250 43 109.5 12 23.1 2.2 640 泰和县缝岭水库 1958 2630 1590 32 226 7 39.3 2.46 400 泰和县洞口水库 1966 1180 846 35.9 74 5 57 1. 1 1140 泰和县芦源水库 1959 1430 1050 2& 1 200 5 25.2 2.5 0 遂川县安村水库 1989 1965 1420 64.4 278 4 135 0 12000万安县芦源水库 1977 1760 1228 43 115 4 50 4.0 2650 万安县蕉源水库 1965 2550 1950 32.5 260 5 82 6.5 1000 安福县谷口水库 1957 3250 2705 33. 1 380 5.5 104 5.7 480 安福县柘田水库 1959 1655 1270 29.4 24.8 9 74.6 2.1 285 安福县岩头陂水库 1992 1690 340 25.6 207 4 454 12.22 4000 永新县斗上水库 1966 1055 831 34.8 66 4.5 19 2.2 1000 永新县禾山水库 1958 1552 1300 41 120 4.8 23.6 2.5 360 永新县洞口水库 1965 1125 920 28.5 114 5 13.5 1.2 55永新县繁荣水库 1958 1097 830 24.3 235 3.6 21.9 1.7 0 永新县丰源水库 1965 1540 1212 31 570 6 21 3 0 永新县龙源口水库 1986 4640 3746 58.3 136 4 63 1.8 3600 永新县枫渡水库 1966 5700 2840 42.5 207.6 5 890 0 9000 宁冈县灵坑水库 1967 1019 733 36.7 132 5 25.5 2.08 500 小型水库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除集中了一大笔资金和大批人力物力兴建大、中型水库外,还利用每年冬闲时节,组织民工大搞水利冬修,兴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到90年代末,全区共有小型水库 1139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72座,小(二)型水库967座。有效灌溉面积129.001万亩。表7-2-2 2000年底吉安地区小型水库基本情况一览县(市) 水库数量集水面积总库容兴利库容有效灌溉面积总数小(一)型小(二)型 (平方公里)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亩) 全地区 1139 172 967 2758.99 81727.2 56465.89 129.001吉安市 71 11 60 88.43 3789. 86 3207.15 12.32 井冈山市 8 2 6 161.24 1491.7 1215.42 2.94 吉安县 191 35 156 431.34 15288.96 10698.16 17.75 吉水县 191 31 160 355.08 13954.2 8568.36 21.076 峡江县 125 7 118 206.87 5843.57 3694.73 17.48 新干县 96 21 75 27& 99 10382.74 6874.26 13.11 永丰县 110 24 86 273.33 8762.72 5762.89 11.0 泰和县 69 10 59 162.83 4164.58 2812.36 6.0 遂川县 24 3 21 64.45 1142 887 2.8 万安县 95 12 83 291.93 5469.39 4194.4 7.5 安福县 92 11 81 334.49 8115.8 5960.6 11.45 永新县 62 5 57 102.61 3680.87 2473.15 5.21 宁冈县 5 0 5 7.4 107.2 91.4 0.365 塘坝工程吉安地区塘坝工程数量众多,遍布全区各乡村。据统计,至2000年底,全区共建有塘坝18915座,总蓄水量达2904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72.75万亩。
表7-2-3 1999年底吉安地区各类塘坝情况县(市) 座数塘坝蓄水量有效灌溉面积县(市) 座数塘坝蓄水量有效灌溉面积 (万立方米) (万亩) (万立方米) (万亩) 全地区 18915 29046 72.75 永丰县 982 2036 7.58 吉安市 3170 2030 3.57 泰和县 2473 5562 7.29 井冈山市 9 60 0.33 遂川县 1987 651 2.66 吉安县 2768 4867 12.20 万安县 1790 2060 6.80 吉水县 1983 5563 12.36 安福县 637 1090 3.84 峡江县 840 2330 7.52 永新县 1468 1446 3.71 新干县 752 1324 4.71 宁冈县 56 27 0.18 引水工程境内劳动人民自古就在江河中修筑陂堰,以抬高水位引水灌田,比较有名的古代陂堰有安福寅陂, 泰和槎滩陂、梅陂、云亭阜济渠(汤陂),遂川南北澳陂等,这些陂堰至今仍发挥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为改善农田灌溉,确保农业丰收,党和人民政府在对古老陂堰进行改造配套的同时,又组织人民群众兴建了几个骨干引水灌区,如永丰的恩江渠、吉安县的水北陂、井冈山的拿山灌区、永新的袍陂和源陂、安福的北渠和南江渠等。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区万亩以上引水灌区共有14个,有效灌溉面积27.71万亩;万亩以下千亩以上引水工程11061处,有效灌溉面积82.28万亩。14座陂堰情况简介如下: 古代陂堰安福寅陂宋治平元年(1064),安福县令黄中庸在安福西乡七里山(今横龙镇枫塘村)拦截泸水河筑寅陂,引水灌田1.3万亩。南宋绍兴年间(1131 - 1162),县丞赵师日,明正统六年(1441)县令何澄, 嘉靖年间(1522 ~ 1566)县丞王呜凤等,先后重筑或整修寅陂。1948年,安福人彭学沛请水利部门拨款修复,未果。
1949年冬,安福县人民政府根据“民办公助”、“恢复为主、兴修为辅”的方针,组织全县各区乡群众普遍开展恢复与兴建小型农田水利的工作。1950年冬,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对原安福渠工程重新勘测设计,并随即动工。将原寅陂坝址移到上首的丁家村,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130平方公里,主要工程有水坝一座,高1.7米,底宽3.5米,长110米,渠道流经利田、横龙、平都、江南等乡镇,全长52千米,弓冰流量3立方米/秒。至1951年6月21日,安福渠顺利通水,全部修建工程于7月完成。沿渠受益耕地面积达到18400亩。并在丁家村建立安福渠管理委员会。时任安福县人民政府县长魏孟川在安福渠渠首亲笔题词:“克服自然,战胜旱灾”,迄今乃遒劲醒目。至此,造福于民900余年的旧寅陂,由安福渠的丁家陂所替代。其后,人民政府又先后修建了北渠和岩头陂、南江渠,其中岩头陂于70年代扩建为大型社上水库南干渠灌区渠首,丁家陂灌区归入社上南干渠灌区。90年代初,又对丁家陂进行了改造加固,对渠道进行衬砌加固,并在下游兴建了安福渠电站。
泰和槎滩陂位于泰和县县城以西约30千米的禾市镇槎滩村,拦截禾水支流牛吼江,集雨面积 1070平方公里,工程始建于后唐年间(923 ~936)。据泰和爵誉村周氏祠堂墙壁上嵌存的碑石《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记载,后唐天成年间(926 ~ 929)监察御史周矩(895〜976),金陵人,于后周显德五年 (958)避乱迁居泰和万岁乡,因地处高燥无秋收,乃在禾市上流以木桩压石为大陂,长百丈,导引江水,开洪旁注,以防河道漫流改道,名槎滩。下七里筑条石滚水坝(名碉石陂)长三十丈,以调蓄水量水位,旁凹岸深潭下开渠36支,灌田600顷;并买山地,岁收木、竹、茶叶,为修陂费用。
宋初,周矩子周羡(官至右仆射)又增买田地、鱼塘,供修陂费用;并订管理制度及用水公约,以息纷争。周矩孙周中和(官至尚书郎)于宋皇祐四年(1052)立《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碑,并立有五彩文约, 分仁义礼智信5号,由受益区内蒋、肖、周、李、康5姓村民轮任陂长,负责管理维修。宋代,由周村负责大修3次。元代,山田鱼塘被人侵吞,从此修陂和管理费用按田摊派和捐募。至正年间(1341〜1368), 柏兴路同知李英叔捐资2万缗重修。明嘉靖十三年( 1534)九月,严庄蒋氏重筑。清乾隆年间(1736 -1795)“斗田派钱四十”重修一次。光绪二十四年(1898),周敬五、胡西京捐资重修一次。1939年,群众自筹3969元,泰和县政府补助500元,省水利局补助1000元整修。
新中国建立后,省人民政府决定改建槎滩陂,省水利局派员测量。1952年政府贷款26. 5万元,11 月5日开工,1953年2月竣工。改建工程包括:翻修加固拦河坝,改建高线北干渠,兴建进水闸及渠系建筑物等,共完成混凝土 1591.96立方米,浆砌块石及青砖4376. 87立方米,土方9. 9万立方米,民工12.2 万工日,技工0.4万工日。由于工程委员会全体人员精心施工,节约投资13. 35万元,主持施工的涂传桂工程师等受到省人民政府通报嘉奖。
此后,槎滩陂历经多次扩建和整修,兴建穿过牛吼江的倒虹管1座,增建干渠1条和支渠3条;改建高线干渠,加固主、副坝等,灌溉面积由原来的2.57万亩扩大到4.43万亩,大部分车灌改为流灌,灌区农业生产年年丰收。
1953年成立槎滩陂工程管理委员会,开展多种经营,利用渠道跌水办起两座小水电站,同时发展种植业。1999年管委会总收入达93万元。
泰和梅陂位于泰和县西南部的苏溪乡,距县城约28千米,坝址位于泰和县蜀水出口,渠首集水面积1080平方公里。创建何时不详。宋景祐元年(1034)龙泉县令何嗣昌修复,灌田200余顷(1顷= 100 亩)。元祐年间(1086 - 1093)重建。:1939年,万安县政府要求改建,省水利局派员勘察设计,认为地势优越,水源充足,可扩大灌溉面积至3. 5万亩,后报中央核定贷款。1940年11月招商局承包施工,1942年完工,渠首拦河坝增高至7米。1943年9月,增加贷款,改由省水利局施工,1944年5月部分完工,灌田2万亩,改名万安渠。后渠首拦河坝被冲坏,渠道和建筑物也多损坏或淤塞。
新中国建立初,省水利局拨给大米59万斤,以浆砌块石修复滚水坝,清理渠系,增挖干渠14千米,修补附属建筑物。1951年5月完成,仍名梅陂,后全部划归泰和县管辖。灌区经多年逐步配套完善,建成总干渠和汉溪干渠各一条,分别长22千米和28千米,支渠12条,全长108千米,有隧洞、泄洪闸、溢流堰、桥等干渠主要附属建筑物48座,控灌苏溪、马市二镇农田3.7万亩;利用灌溉用水二级发电,总装机 900千瓦,年均发电量达200万度。
泰和云亭阜济渠(汤陂)位于泰和县沙村乡易家村附近的云亭河(赣江一级支流)上游。坝址以上集水面积360平方公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泰和县人郭元鸿募工疏凿云亭渠,3月而成,渠长6 里,灌田万亩。民国时期改为柴陂,最多灌田2000亩,一遇洪水就冲垮,不能旱涝保收。1957年,泰和县水利局将其改建为混凝土溢流坝,最大坝高2. 3米,平均坝高2米,坝长45米,坝顶宽1米,坝脚宽3. 5 米。改建工程于1958年4月投入使用,设计灌田1.2万亩,实际灌田达1.06万亩。
遂川北澳陂位于遂川县泉江镇四农村,遂川江右溪河末端。拦河坝以上集水面积1104平方公里。北澳陂古称虎潭陂,因陂上首有虎山,形如虎蹲,面临陂潭,故名。又按古代《六书》“水崖以外为溪, 水崖以内为澳”的注释,取名北澳陂。
北澳陂肇自南唐,具体年份不详,历经宋、元、明几个朝代,至清顺治年间(1644 - 1661),卜村生员谢瑞征具呈知县路汝前,恳请“委北乡司买松桩打造水柜”,障水引流,灌溉今泉江镇四农、银山和瑶厦乡卜村、螺溪、新林、窗下(时称“五棚”)一带的农田。顺治十七年(1660)陂被洪水冲毁。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五棚”首事集费买竹,织成竹笼垒石堵水灌田,但仍是“频筑频圮”,常叹“力不能支”。康熙四十六年,在“五棚”的基础上,再邀集谐田、网埠、岭排等村合称“六棚”重行修筑,但又“每以下游不足灌溉为忧”。康熙五十四年,“六棚”绅耆恳请知县黄宏任支持修筑石陂,由县仓代贮“赡陂之谷”,并派员监督施工。请准后,由乡民梁德永为“总理六棚首事”,于当年八月雇工凿石,开工兴筑,历时4年,后因经费不继,工程面临前功尽弃之际,梁德永卖掉自己的粮田筹款用来筑陂,但仍不够,知县黄宏任闻知后, 为梁德永的事迹所感动,准许从县仓借给稻谷,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石陂始告完工。此后,石陂又经过乾隆十一年(1746)、道光十三年(1833)和民国时期的1918J927 J942年等数次较大的维修,但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北澳陂仍然是一座破旧不堪、灌溉效益低下、亟待整修的工程。
1950年冬,中共遂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实行土地改革的同时,作出了改建北澳陂拦河坝的决定。 经省水利局傅远衍、胡裕茹和刘正春三位工程师的勘测设计后,于1951年元月18日正式开工,由县建设科科长张万春任总指挥,技术干部丘华为施工技术指导,参加施工的劳力有1000余人。至4月16日,完成了大坝右端100米长的拆旧改建。1951冬,由第二任建设科长马国良任总指挥,王松没为施工技术指导,县委调集全县15000多劳动力一方面继续完成大坝左段55米长的拆旧改建工程,同时从西门经城内至田心乡的夏溪开挖了一条长32千米的新渠道,对灌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于1952年春耕生产时节通水,同年冬至1953年春工程扫尾竣工。1954年10月,为解决沙砾条石坝身易受水蚀的问题,对大坝进行了加高加固处理,对整个坝面及迎水面浇筑了 30厘米厚的混凝土,使之成为具有实用堰型的垢工重力溢流坝。1963年,为开发右溪河末端水能资源,进一步发挥工程效益,对北澳陂进行了第二次扩建,对渠首2. 85千米的总干渠加宽整修,并自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后面开始调整渠底纵坡,提高输水高程,沿山而下新开一条经色银山、蛤蟆塘、云岗、桥背、上冈、谐田、八斗隈、岭排、绕砂子岭飞机场南部边缘,至城溪柏树下,全长7. 8千米的引水渠,利用渠道抬高的水头在柏树下兴建装机240千瓦电站一座,1964年9 月竣工。
改建后的北澳陂渠首枢纽工程由溢流坝、筏道和进水闸组成。溢流坝长176米,顶宽1.8米,最大坝高4. 2米,迎水坡度1:0.1,背水坡度1:1;筏道位于大坝中段,长50米,宽6米;两座进水闸位于大坝左端,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启闭机闸门控制放水,两闸实际输水流量为7. 5立方米/秒;大坝两端有防洪堤2.58千米。到1998年,北澳陂运行近50年,工程老化失修,工程效益逐年衰减,加之兴建、改建时因资金、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给工程留下的隐患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遂川县筹措资金,对北澳陂又进行了加固处理,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在坝上游面增设混凝土防渗面板(面板插入基岩50公分),将原水泥砂浆溢流坝面凿除,改用混凝土浇筑溢流坝面,增设下游消能池,对两岸翼墙采用混凝土埋块石加固等。
新中国建立前的北澳陂,只灌溉“六棚”农田1113.13石(每石4 ~5亩,约计5000亩)。新中国建立后,经改建、扩建,灌溉范围由泉江镇、瑶厦乡扩大到于田镇,共18个村,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 3万亩, 同时还利用渠道跌水建成云岗、泉江、罗屋和柏树下水电站,总装机374. 8千瓦。
遂川南澳陂(原名大丰、横痕陂)位于遂川县珠田乡南溪村,拦截遂川江左溪河。工程始建于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迄今已96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三易坝址。直到1958年,才在现址构筑新陂,建成永久性枢纽工程,并提高了取水口高程,新开渠道,扩大灌区,成为遂丿11县最大的引水工程。
据清同治《龙泉县志》载:“南澳陂在水南二十都:宋明道间县令何嗣昌筑。其陂原分大丰、横痕两处,引左溪武陵滋(即今草林冲)水入小渠,至黄塘鹅鸭洲与达岭滋(即达溪河)水汇,筑横痕陂障之,至新曷分五小陂直抵萧村(今瑶厦乡洋村)之尾,四厢三都之田,俱受灌注。此前,因县内另有北澳陂,以对北澳言,遂将大丰、横痕两陂通谓之南澳。” 大丰陂为木桩堆石结构,自兴筑之后,历代重建多次:宋淳熙二年(1175)龙泉县主簿黄荤代知县, 重建大丰陂灌田2万余亩,买田10亩、山900亩以备修筑经费,设正副陂长管理。南宋嘉泰元年(1201) 主簿王楹在县西置大丰仓,为修陂储存粮食;明嘉靖五年(1526)经摄县事翁溥再次修建。此后,因被洪水冲刷,左溪主河道南移,陂坝毁废,圳道坍入溪中,灌溉中断。清乾隆十五年(1750)原大丰陂受益各村各姓绅耆商定,在大丰陂原址(今藻溪村西南面沙洲上)上移约3100米处,即营冈村上首河段,将当地原有的一座灌田不多、工程简易的“营陂”,加高加固,加宽挖深圳道,与残存的古大丰陂圳接通。在没有统一思想认识,筹划和准备不周的情况下仓促动工,结果费金千余,大河小溪两陂虽已筑成,而开圳之地却因经费不足,尚差270余丈,工程至此半途而废。乾隆三十三年( 1768),瑶厦绅士郭之屏,以其举人身份,写成《南澳陂说》呈邑尊杜候,说动知县杜一鸿,“亲临废陂处所,审度权宜”,认为郭之屏的办法可行,更赞赏其将横痕陂改陂为闸的设想。于是倡率士民兴工,自当年腊月初六日起,只9天时间,就将 881丈(合2933. 3米)的圳道挖宽加深,直抵黄塘小溪;又在原横痕陂上首(今珠田乡达溪河口七步桥下首),新建水闸一座(称通济闸),“以时启闭”,既利渡水,又便行人。中断灌溉200多年的南澳陂恢复通水受益。此时,南澳陂称为灵陂,又称南澳灵陂。自乾隆三十三年以后的100多年中,南澳陂又曾经过嘉庆七年(1802)和咸丰九年(1859)两次大整修。1940年,一场暴涨的山洪“将大陂概行冲毁,荡然无存。”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水利局迁驻县内,南澳陂受益各村绅董,前往求来6万元贷款,并由李运生等13名委员组成水利协会,具体主持和管理施工。因原坝址已被冲成深潭,无法复修,乃决定在原坝址(营陂)上游100米左右处(即今珠田乡岭上村陂下村民组西面河段),重筑新坝,并于当年(1940年) 兴工,历时二载告竣。此次重建,由于省水利局派第三行政区工程处主任杨亮臣前来指导和监修,用水泥砌筑陂墩,大坝比以前历次整修或重建都较为牢固,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仍然基本维持运行。
从1950年至1957年,县人民政府曾几次拨款和组织劳动力对南澳陂进行整修,但都未达到充分利用左溪河水资源、扩大受益范围、增加灌溉面积的目的。为彻底解决泉江河南岸平原数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1957年,县人民政府决定重新选址兴建南澳陂。经认真勘测比较后,决定提高取水口高程,将引水枢纽工程建在珠田乡南溪村河坪村民小组西面、老南澳陂上游约2900米处,距古大丰陂址约6千米,离县城9千米。坝址以上集水面积910平方公里,灌溉珠田、瑶厦、枚江和于田4个乡镇3万多亩农田。工程于1957年11月1日动工,由副县长叶爵均(后为黄佐群)任总指挥,王松没负责技术设计和施工,调集了 28个乡镇4万多劳动力投入大坝施工和新渠开挖。资金不足,县领导动员全县人民捐款集资25. 8 万元;运输困难,县委又发动县直机关干部、企业单位职工和县城居民肩挑和杠抬。经7个月施工,于 1958年6月10日告竣。
新建的南澳陂枢纽工程由拦河坝、进水闸、船闸和筏道组成。拦河坝长78米,平均坝高6.5米,坝顶宽1.8米,为实用堰型垢工重力坝;进水闸分南、北两座,共引用流量8立方米/秒;船闸位于大坝右端, 闸内净长20米、宽12米;筏道一座,长90米、宽6米,坡降5.56%₀灌区分南北两座灌区:南灌区自坝首右侧,引水傍山而下,过里山口坳,经珠田、瑶厦、枚江,抵于镇塘背村注入遂川江,全长30. 1千米,坡降五千分之一,过水流量为每秒7立方米,建有渡槽2座、涵洞2座,倒虹吸管1座,泄洪闸6座,有支渠 7条总长15千米;北灌渠自坝首左端引水沿河岸经高车、良洲至藻溪村入左溪河,全长5千米,过水流量为1立方米每秒。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0万亩,受益范围由过去的珠田、瑶厦两乡15个村0.6万亩农田,扩大到枚江和于田,共4个乡镇32个村,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万亩,比新中国建立前增加了 2.9万亩。I960年以后,还在南干渠上利用跌水先后建起过里口、和平、枚江、坊坑、牛头脑等6座水电站,总装机999千瓦,年发电量达200万千瓦时。
新修的水陂、水渠永丰恩江渠位于永丰县佐龙乡五石村,拦截恩江水,拦河坝以上集水面积 1876平方公里。1957年,中共永丰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灌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决定兴建恩江渠水利工程。1957年7月开始设计,11月正式开工,万名民工和技术工人以及来自省、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作干部,经过百日苦战,于1958年2月完工,同年4月19日升闸放水。恩江渠工程分枢纽和渠系两部分。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坝、进水闸、筏道和通沙廊道四部分。拦河坝为垢工重力滚水坝,最大坝高2. 24米,是江西省在纯砂基础上修建的第一座垢工滚水坝。渠系工程包括49. 5 千米的干渠、23千米的支渠以及水陂头涵洞、斗门溢水堰、斗门节制闸、庙下泄洪闸、廻龙江渡槽、圳下倒虹管、聂家溢水堰、郭家泄洪闸等渠系建筑物。恩江渠设计引用流量7. 5立方米/秒,实际引用流量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农田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3.9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9万亩。受益范围为永丰县佐龙、坑田、桥南、八江、富溪5个乡镇及罗铺垦殖场农田。
吉安县水北陂位于吉安县万福乡水北村,拦截同江水系九龙山水,拦河坝以上集水面积495平方公里。这里原有一座石灰柴草陂,修筑年代无考。由于年久失修,丧失灌溉能力。1945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曾派员实地勘察,认为必须修复,并核准拨补小麦10万斤,干汤粉50箱。1946年秋,由该分署第三工作队拨来小麦5000斤,干汤粉10箱,黑豆7000斤,其余欠拨物质,经县参议员雷根廷再三具文催促, 仍不了了之。致使旧陂已拆,新陂中辍。新中国建立后,中共吉安县委、吉安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水北陂。 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设,1952年建成受益。枢纽工程为垢工溢流拦河坝。最大坝高6米,宽2米。灌溉渠道有总干渠一条,全长10千米,在其出口处建有一座4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水北陂工程设计引用流量1.2 立方米/秒,实际引用流量1立方米/秒,设计灌田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1万亩。
永新袍陂位于永新县禾川镇西光村,坐落在禾水河干流上,陂坝以上集水面积2364平方公里。 枢纽工程于1963年10月开工兴建,1964年元月底完成,渠道工程于1963年12月底开工,1965年3月基本建成并通水灌田。枢纽工程包括混凝土溢流坝一座,最大坝高6米,坝长142米。坝右边设有南干进水闸一座,宽2. 5米;中间设筏道一条,宽6米,长40米。坝左边设泄洪闸两孔,每孔宽4. 2米,安装滑动钢闸门。坝最左边为北干进水闸,两孔,一孔宽4. 2米,一孔宽2. 5米。渠系工程包括总干渠一条,长 4千米;干渠3条,长38千米;支渠9千米。渠系建筑物有北干犹狮岭溢洪坝、汽车站后双分水闸、仰山潭泄洪闸、高川渡槽、南干下头村渡槽、泉山泄洪闸、法官渡槽、东华岭泄洪闸、东华岭拱涵以及观音阁泄洪闸等近40座。袍陂灌区设计引用流量8立方米/秒,实际引用7立方米/秒。渠首实际年引水>5.737 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及生活用水5.5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0.207亿立方米。设计灌田1.7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1.2万亩。受益范围为永新禾川镇、埠前、东里、高桥、才丰5个乡。
永新源陂位于永新县澧田镇上珠田村,坐落于禾水河上游,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580平方公里。 该工程是由江西省水利局勘测设计和指导施工的,于1951〜1953年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1958〜 1963年又对大坝进行了整修和加固。枢纽工程包括垢工重力坝一座,最大坝高2. 11米;筏道一个,宽 5.7米,长58米。左右分别为北、南干渠进水闸,为拱形开敞式闸门。渠系工程包括总干渠一条,长13千米,干渠20千米,支渠10千米。渠系建筑物有南干分水闸,北干分水闸,谭家、薯岭泄洪闸,解放、谭家、 仙鹅、匡塘、甲洲、汤溪渡槽等51座。工程设计灌溉农田3. 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 3万亩,灌溉永新澧田镇、高市乡农田。
万安水库左岸灌区位于万安县五丰、桂江、罗塘3个乡镇境内,是万安水库的配套工程。工程于 1990年8月31日正式开工,在万安大坝左岸设置的引水闸孔引水灌溉农田,设计从库内引水流量为 4.15立方米/秒,年均引用水量4500万立方米,控灌五丰、桂江、罗塘3乡16个自然村的5. 29万亩农田, 实际灌溉只有几千亩。渠系工程有总干一条长14.98千米,支渠4条长10千米(设计24.17千米),有隧洞、渡槽、分水闸、节制闸、泄洪闸等渠系建筑物135座。
安福北渠位于安福县西泸水河北岸,渠首陂坝坐落在安福严田镇龙源口村,泸水支流浒坑溪狭口上,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04平方公里。工程于1951年冬动工兴建成,1952年冬完成。渠首工程为混凝土砌块石滚水坝,最大坝高2.5米。坝体左侧设有筏道,长15米,宽3米。进水闸设在坝左侧,设有启闭机,宽3米。渠系工程有总干渠一条,长6千米;干渠二条,长34千米;支渠11条,长24千米。渠系建筑物有二座钢筋混凝土渡槽、二座倒虹管、大小泄洪闸20座等共227座。工程设计灌田1.32万亩,实际灌田1.32万亩,控灌严田镇、横龙镇共10个村农田。
安福南江渠位于安福县金田乡洋村,拦引泸水支流陈水,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70平方公里。工程于1956年8月开始勘测设计与施工,1957年3月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渠首枢纽为垢工滚水坝,最大坝高2.1米,长52米。坝的右边设置了筏道一个;进水闸为方形混凝土结构,布置在坝最右边,设计引用流量1.2立方米/秒,实际引用流量1.0立方米/秒。渠系工程有干渠一条长12千米,支渠4条长13.6 千米,主要渠系建筑物有龙田、王屯交叉过水涵洞、坊下泄洪闸、清江潭过山涵洞、坊下渡槽等。该工程设计灌田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1.35万亩,控灌安福石溪、洲湖、甘洛3个乡镇的农田。
井冈山拿山陂位于井冈山市拿山乡,拦引禾水水系的拿山河水。工程于1975年10月开工,1980年元月建成,3月开灌。渠系工程有总干渠长2千米,干渠长15.5千米,支渠长28千米,渠系建筑物共有22座。工程设计控灌井冈山垦殖场石市口分场、厦坪镇、拿山乡的农田2.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65万亩。
表7-2" 吉安地区万亩以上引水灌区效益一览工程名称水源名称灌溉面积(万亩) 设计有效 1999年实际灌溉全区合计 33.84 27.71 23.45 井冈山拿山灌区拿山河 2. 16 1.65 1.65 吉安县水北陂灌区同江 1.2 1.0 0.95 永丰县恩江渠灌区乌江 5.0 3.9 1.5 泰和县槎滩陂灌区禾水 4.0 4.43 4.43 泰和县梅陂灌区蜀水 3.6 3.7 3.7 泰和县汤陂灌区云亭河 1.2 1.06 1.0 遂川县北澳陂灌区遂川江右支 3.5 2.3 1.95 遂川县南澳陂灌区遂川江左支 5.0 3.5 2.9 万安水库左岸灌区万安水库配套工程安福县北渠灌区泸水 1.32 1.32 1.32 安福县南江渠灌区陈水 1.8 1.35 1.35 安福寅陂并入安福渠丁家陂永新县袍陂灌区禾水 1.76 1.2 1.02 永新县源陂灌区禾水 3.3 2.3 1.68 提水工程在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境内的提水灌溉方式,多为使用屛斗、水车(包括人力手摇水车、脚踏水车、 牛拉水车)和筒车等。这些提水工具,造价低,灌田少,便于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购置、修理和使用。自唐宋以后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提水工具逐渐被机械提水设备所取代。
抽水机械用于农田灌溉,始于1934年。当时省政府责成省农村合作委员会负责贷款,省水利局负责设计安装。在南昌、进贤、安义、高安、乐平、余干、永新等县首先建成抽水机械站24座。不久,因日军的侵略而废弃。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兴起,提水机械有了很大发展,由使用木炭内燃机、柴油机、水轮泵,发展到使用电动机、潜水泵、喷灌等。
旧式提水工具岸斗多用竹制成半圆筒状或斗状,装上竹柄,一人操作;也有用木制成浅斗状,系上绳索,二人操作的。屛斗制作简易,造价低廉,但工效低,日灌田1〜2亩,旧时为农户必备的提水工具,在田块较小的丘陵山区更为普遍。
水车水车的提水高程一般是车身长度的三分之一。手摇水车一般长2米左右,1 ~ 2人操作,日灌田1 ~2亩。脚踏水车一般长3 ~6米,2 ~3人脚踏,日灌田3 ~4亩。牛拉水车长6米左右,日灌田 8 ~10亩,大多建于平原地区较大的水塘或江河湖泊岸边,装有木制或铁制的齿轮车盘,由牛力拉动车盘,车盘带动带齿轮的车头,再由车头带动龙骨把水抽到高处。
筒车多建于山丘溪流岸边,其形如伞,以木为轮,轮缘斜缚竹筒数十只,架于水中。利用水力冲动木轮不断旋转。竹筒逐个挽水上升,然后往下将水倒入竹(木)制水槽,流入田中。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遂川县山区解决溪边高岸农田灌溉的主要提水设施。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0来年间,筒车不仅继续发挥作用,而且经过修旧添新,有了较大的发展。1950年,全县有筒车420轮,灌田6616亩,1956年增至698 轮,灌田7580亩。直至1964年,尚有600轮。筒车提水不需人力及柴炭、油料和电力等商品能源,但是, 它有提水高度小,灌田面积少,又常易被洪水冲坏等缺陷,而新制和修理又很费工费料。随着机电提灌站、水轮泵站的兴建和普及,全县绝大部分筒车已逐步被淘汰,只在偏僻山区溪河中有少量保存。宁冈县1957年在龙市、古城、満江3个乡镇,有筒车20轮,灌田229亩。
机械灌溉新中国建立前,境内除永新、新淦两县个别地方曾用过以木柴为燃料的机械抽水抗旱外,无机械灌溉。
新中国建立初期,省人民政府农业厅以贷款方式扶助灾区发展机械灌溉。1950年春,永新县在东里乡汴田村建成全县第一座抽水机站,装机1台,功率24马力。随后,相继在禾川镇的袍田、仰山土里屋, 埠前乡的高贤,东里乡的南车桥头建立抽水机站。是年8月,泰和县万合乡南门村购置10马力煤气抽水机提水灌溉,各区派人参观。此后,各区、乡、社队相继购置抽水机。1951年,永丰县农场购进第一台煤气抽水机。此后,内燃抽水机在全县各地逐步推广。1952年,遂川县水利部门有3台各为8马力的柴油抽水机,用于兴修水利时排水施工和农村流动抽水抗旱。该县零田区任溪乡城溪村于1954年在岭上建立全县第一座以柴油为动力的固定抽水机站,装机1台,15马力,灌田400亩。以后,又在该村的柏树下和珠盆乡的洲上、草林乡的圳口等地各建装机1台,20马力的抽水机站。1962年,该县还在零田公社坊坑大队建起了一座用50马力柴油机为动力,灌田900亩的国营抽水机站。1953年,新干县湄湘农场 (即后来的县农科所)购买2台30马力柴油机为动力的抽水机抗旱。后来,该县还先后在荷浦、沂江、何家脑三地建立国营抽水机站,共装机11台,1020马力。至1965年,该县有以柴油为动力的抽水机398 台,7356马力,灌田2.5万亩,有固定抽水机站15座。1953年,安福县在甘洛乡康家村建成全县第一座以柴油为动力的抽水机站,装机1台,20马力,灌田85亩。1954年,吉水县水田乡西田村兴建全县第一座柴油抽水机站,装机3台,45马力,灌田300亩。此后,全县先后建立79座柴油抽水机站,仅阜田一个乡就建立了 29座。1956年,万安县开始在罗塘乡嵩阳村安装1台10马力的柴油抽水机,在韶口安装1 台20马力的柴油抽水机,试办机械灌溉。是年,峡江县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后,部分社队开始使用机械抽水灌溉。至1957年,全县安装抽水机19台,210马力。1958年,全区有吉安市、莲花县、宁冈县开始使用机械抽水灌溉。6月,吉安市白塘乡广丰村建成广丰水库抽水机站,装机1台,40马力。莲花县购置了一台30马力煤气抽水机,安装在下坊村龙水村。是年秋,宁冈县古城公社沃壤大队坊上村安装全县第一台煤气抽水机,20马力,扬程15米,灌田800亩。1962年,古城公社坳头大队兴建全县第一座内燃抽水机,装机1台,50马力,扬程15米,灌田750亩。到1983年,宁冈县有内燃抽水机45台,952马力, 灌田2528亩,其中固定抽水机站11座,装机12台,254马力,灌田1098亩。
随着蓄、引水工程的增加,自流灌溉面积的扩大,电力灌溉工程的兴起,以柴油为动力的内燃抽水机有所减少。至2000年,全地区有柴油抽水机50223台,277431.52马力。
电力排灌境内的电力排灌始于1958年。是年7月,安福县首次在大陂良种场安装1台15千瓦的电力抽水机,灌田180亩。1961年,遂川县第一座电力提灌站在零田公社任溪大队吊颈树下建成,装机1 台,20千瓦,灌田800亩。7月,又在该公社城溪大队岭上建立另一座电灌站,装机2台,40千瓦,取代最先建起的内燃抽水机站。次年,全县又先后建成了 7座电灌站,装机8台,145千瓦,灌田790亩。1961 年,吉水县在临江公社陈家片建成全县第一座电灌站,装机1台,14千瓦,灌田400亩。此后,在全县各公社建立了 137座电灌站。其中最大的是白沙电灌站,装机3台,容量275千瓦,灌田4700亩;次之是同江电灌站,装机2台,容量200千瓦,灌田3000亩。至1981年,全县有电灌站138座,装机150台,总容量5088.5千瓦,灌田48402亩。1963年,泰和县兴建东门电力排灌涝站。1971 - 1979年,先后在苏溪公社的高溪,上田公社的南圳、东门,沿溪公社的缸瓦窑各兴建了一座电力灌溉站,总装机485千瓦。从 1963年起,吉安市先后兴建了南坑、天华山、河东一级、河东二级、梅林、猪婆口、曲沙等7座电力灌溉站, 共装机15台,135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6296亩,旱涝保收面积14268亩。至1992年,该市有电力提水机械1010台,总装机容量7142千瓦,其中固定站231座,装机245台,容量2540台。1963年,永丰县在佐龙公社(即今桥南乡)水南背村建成全县第一座电力灌溉站,装机1台,20千瓦。到1985年,该县有电力灌溉站166座,装机171台,3384.5千瓦,灌田49800亩。1964年7月,永新县在莲洲公社社边村建成全县第一座电力灌溉站,装机30千瓦。1965年,莲花县在下坊太源村安乐坪兴建全县第一座电灌站,装机1台,40千瓦。从此,该县提水工程开始进入以电力代替柴油的新阶段。到1987年,全县有固定电灌溉站58座,装机58台,容量1188.4千瓦,灌田7170亩。1968年,新干县滨江地区的电力灌溉工程建成,赣江两岸的内燃机抽水机站先后改为电力灌溉站。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电灌站223座,装机399 台,容量6012.5千瓦,灌田60400亩,其中装机50千瓦以上的有20座,装机30台,容量1840千瓦,灌田 22600亩。1970年,宁冈县龙市镇观音坪建成第一座电灌站,装机1台,7千瓦,灌田15亩。次年,该镇庄前村的培头、坳上各建成一座电灌站,装机各1台,容量各7. 5千瓦,灌田共240亩。至1990年,全县有电动抽水机40台,264千瓦,其中固定站15座,装机15台,容量173千瓦,灌田800亩。70年代末,峡江县农村灌溉,由内燃机、水轮泵向电动化发展,至1990年,全县有电动抽水机116台,容量1761. 1千瓦。吉安县至1985年有电动抽水机931台,8660千瓦,灌田49373亩。
20世纪80年代初,区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生产队成城成片的耕地,按好坏、远近搭配的原则承包到户耕种,各户的承包地比较分散,并且需水时间不一。因而有的国营和集体的较大电灌站在一般情况下停用。代之而起的是各家各户购买小型电力潜水泵或小型柴油抽水机,电动抽水机数量有所减少。至2000年,全地区有电力排灌机械9803台,装机容量69750. 4千瓦,农用潜水泵 55728 台。
水轮泵、喷灌和井灌水轮泵水轮泵是20世纪50年代末国内研制的一种新型提水机械,是水轮机和水轮泵同轴组成的一种水泵。它不需要燃料和电力,利用流水动力提水灌溉。
1960年,省水利电力厅组织技术人员,从福建省水轮泵研究所引进技术和机组。1961年在永丰县佐安公社庄园村安装水轮泵1台,灌田130亩,试办效果良好。1964年2月和11月,国务院在北京接连召开全国水轮泵会议,号召各地大力推广水轮泵。会后,省水利电力厅购买设备,派出技术组,分别在乐平、宜丰、武宁、峡江、南城、宁都等县进行试点。1964年3月,莲花县在湖上山下村安装了一台60-6型水轮泵。至1987年,全县有水轮泵站12座,装机14台,灌田668亩。1965年7月,宁冈县在龙市镇庄前大队安装了全县第一台304型水轮泵,水头1.5米,流量每秒0.8立方米,灌田45亩。至1990年全县还保留水轮泵站5座,装机6台,灌田735亩。
喷灌区内使用喷灌技术最早的是吉水县。该县于1978年开始,在文峰镇文水蔬菜生产队和盘谷、尚贤、黄桥、金滩、八都、水田、双村、醪桥、水南、乌江、冠山、白沙等公社及县水保站等地的果园、林地或多种经营基地安装移动式喷灌机械。同年,地区水电局拨款给泰和县塘洲公社洲上大队,上田公社上田大队、月池大队,澄江镇南门大队试办喷灌。次年,该县栖龙公社白头大队、万合公社坪上大队、南垄大队共购置喷灌设备32台,喷灌5726亩。1979年是区内发展喷灌最快的一年。是年,遂川县水电局派出技术人员在泉江镇四里蔬菜大队试办喷灌工程,灌田230亩。新干县在三湖公社上聂村安装移动式喷灌机,喷灌柑橘试点;接着,该公社的蒋家、陵里、砚洲、廖坊,以及荷浦公社的莒洲等地也纷纷购买喷灌设备,推广喷灌技术。峡江县投资15万元,购买喷灌机45台(套),在仁和公社莲潭、巴邱公社何家、 福民公社宋家和巴邱镇等地建立喷灌站。莲潭基地配有移动式喷灌机10台(套),共120马力;何家基地配有移动式喷灌机7台(套),共84马力。吉安县在永和公社林洲周家和敦厚镇三山冈建立喷灌站。 莲花县在坪里公社珊田柑橘基地建立喷灌站,安装喷灌机15台,灌田1000亩。1980年,永新县在浬田公社九西棉区、禾川镇秀水蔬菜区和怀忠公社果园建立喷灌站。莲花县在坊楼公社茶场兴建喷灌站2 座,安装移动式喷灌机5台,灌田300余亩。至1987年,该县有喷灌站5座,喷灌机24台,灌田1800余亩。至1999年,全区有喷灌机械473台(套)。
井灌1972年,泰和县万合公社罗家大队打水井3眼,配上柴油机、抽水泵抽水灌田。1978年大旱,该大队利用水井解除了 300亩地的干旱。地区水电局在泰和县召开打井灌田现场会,推广罗家经验,还拨款1.3万元,作为全县打井专用经费。从此,沿河缺水地区,逐年增加抗旱水井。同年,新干县大洋洲公社夏塘一带,在滨江低洼地区挖井,用柴油机或电动机带动抽水泵提水抗旱。至1985年,新干县全县打井55眼,灌田7184亩。吉安县1985年有机井22眼,其中完好可运转的12眼,装机12台,140 马力,灌田730亩。
第二节防洪工程防洪土于堤境内江河众多。这些江河在发挥灌溉、发电、航运等兴利作用的同时,也带来较频繁的洪涝灾害。 为克服洪涝灾害,劳动人民自古就在洪灾频发的河岸修筑堤防,如新干赣江右岸的石口堤、左岸的白马堤、蒋家坊堤,吉安县赣江左岸的白沙堤,永丰县恩江左岸的金家堤等。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更加关心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整治河道、修建和加固堤防,战胜了无数次的洪灾,使两岸群众安居乐业。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区共建有各类堤防长度计737. 36千米, 其中保护农田面积万亩以上的堤防19条,长259. 127千米;保护农田面积千亩以上、万亩以下堤防66 条,长297.43千米。这85条堤防共保护面积33& 41平方公里,其中农田69.943万亩,保护人口 63.897 万人。现将主要的堤防记述如下: 赣江东堤新干段位于赣江东岸,为县境旧修靠拢石口堤,自棵江乡漂溪村的牛皮山起,经澡溪、石口和大洋洲乡新市、郑家脑、溪口、萧公庙、下洲入清江县境。全堤长12. 85千米,堤顶高程39. 02米,堤顶面宽6 ~ 8米;险段处面宽10米以上,个别险段何家脑面宽达17米;内外坡均为1:3,部分堤段已作二坡,面宽4米。全段建有涵闸9座,其中灌溉涵闸5座。1956年6月架设县城至段总部防洪专用电话线 20千米、各土于段单机线路长15千米,还架设照明线路15千米,建防洪亭9座。全号堤保护大洋洲、漂江两乡3.24万亩耕地、1.76万人口的安全。同时,直接影响清江、丰城等县的农田101.9万亩、工农业人口 114.4万人的生产与安全。其堤为省特等堤防汛重点工程设施,是赣中平原的防洪屏障。据地勘资料反映,该堤基地层和表层是亚沙土或黏土,厚约2〜5米;中间为细沙和沙砾层,厚1至10米左右,最易发生泡泉和透水;底层为第三纪红色沙砾岩。堤身地形,有70%左右堤脚紧临河床无台地覆盖着透水层,有的还受水流冲刷,因而在防汛时渗漏、泡泉较严重: 清同治三年(1864)、五年、八年先后三次重修石口堤。民国时期,于1916年省政府拨款修建石口段护岸。1922年5月大水,堤段溃决6处,石口红石护岸亦溃决₀ 1929年12月3日至次年3月29日石口堤6处决口修复,完成土方9384方,其中大洋洲段488方.张家山段1536方,溪口段1992方,石口段 3775方,裤脚塘段190方,漂溪段1403方,共耗工价银圆3664. 45元,由省水利局批准承包给王裕顺。 1931年4月大水,漂溪段决30丈,新市聂家段决20余丈,石口、裤裆塘、郑家脑、溪口、张家山、大洋洲、 张家渡、王家坪等处,堤身坍塌过半,内涕溪、新市聂家两处修复,6月又溃决。1935年4月大水,倪公堤段溃决8里,石口堤溃决17丈。1936年11月筑石口至永泰堤段。1937年5月大水,石口堤抢险,赈款银圆80元;6月大水,倪公堤段决10余丈;8月又大水」栗溪闸闸门、翼墙、板桩冲毁。是年12月从漂溪屋边至牛皮山边一段堤,动工兴建,完成土方2.01万立方米。1943年7月中旬大水,漂溪段决40丈,新市段决20丈,大洋洲段决9丈。1948年夏大水,漂溪闸闸墙冲塌。
1949年该堤堤身高只有3〜4米左右,堤顶宽2 ~3米.堤坡较陡。1951年4月23日,新干洪水位 38.75米,24日7时石口堤段天符庙北首在水刚退时因堤身沙质渗漏溃决55米,粗算进流量300立方米/秒左右,中断浙赣铁路行车8天又18小时。4月28日至5月4日,全县发动民工3000〜7000人上堤,完成堤长540米,高3.4米,堤面宽3米,内外坡1:3的堵复工程,共计土方2.47万立方米。是年冬, 为防御新市以南坏堤出险,新市隔堤竣工,完成土方量4.41万立方米,隔堤长733米,堤顶标高、断面同大堤标准。:1953年3月省水利局锥探学习班学员在大洋洲堤段实习,锥探到堤内古井一处,以灌沙445 千克处理。是年10月11日县锥探中队成立,至1955年止,在该堤锥探坏堤长6800米,钻孔4. 2万眼, 消除隐患82个。1954年11月该堤在大洋洲何家附近兴建打新闸,次年4月完工;闸孔断面底宽2. 6 米,高3. 95米,闸身长57. 81米,闸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台高4. 25米为叠梁式木闸门,实用经费 2.48万元。1964 J979年打新闸两次接长,并安装钢闸门、启闭机,为全县土于堤防洪大闸。1962年6月大水,19 H第一次洪峰新干水位39.12米;大洋洲张家渡口段堤内脚处发生管涌流沙,全、力抢救无效,20 日8时溃决,缺口长86米,水深达10米。地、县领导组织力量进行包头和抢堵,省防洪总指挥部从湖南株洲调来堵口草袋支援,地区从万安运送块石,终因材料供给困难,堵口工程未合拢。29日洪水复涨,30 日新干水位达39.28米,堵口工程被冲,缺口扩大到158米,跌塘深达10余米,最大进流量达3000立方米/秒。水退,张家渡堵口指挥部成立,并于是年9月20日完成堵口新堤的全部工程。此后至1964年, 对大堤险段进行治理,其中,双脚弯险段渗漏大塌坡进行外坡培厚,内坡修俄堤处理;石口街仔上险段常有泡泉,进行填充块石和卵石,内坡用砂石压浸,堤身灌黄泥浆加固处理;石口窑仔上险段泡泉集中,进行重新迁筑新堤处理;何家脑险段有泡泉群,内坡做砂卵石压浸、灌浆,离堤50米以外做减压井、反滤井,堤外抛石固脚、护坡处理;新市李家、萧公庙下首两处险段堤身渗漏,堤脚泡泉,采用削外坡,填内坡, 堤内脚填塘做压浸台,堤外坡块石固脚护坡处理;张家山贮木场险段泡泉成群,采用砂壤土填塘压浸,外坡抛石固脚、护坡处理。1965年以后,全段还成立坏堤灌浆队,曾先后对险情堤段5千米长进行水泥、黏土灌浆,以除隐患。
从1949年以后全坏堤的全面加固培修年年进行,其中1951 J962J964J968年为全县性调民工施工,其他年份均为受益公社(乡)派劳力冬修。1949 - 1954年以复堤为主。经水电部批准,从1965年起至1983年止,将赣抚大堤列入国家基建计划。1984年起,赣抚大堤二期工程列入国家基建计划,按抗御 5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新干段亦同时按上述洪水标准进行加高加固。赣江东堤新干段经过这几十年的加固建设,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至2000年,赣江东堤新干段已按抗御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全面加高加固,其中下洲、石口等险段在1998.1999年还采用射水造墙法新工艺对透水堤基进行处理。加高加固后堤顶高程为40.61 ~ 39.05米,堤防全长13.526千米,顶宽8米,上游坡1:3,为预制六面体混凝土护坡,下游坡1 :4,为草皮护坡。新干段堤防保护面积5. 05万亩,其中保护农田面积3. 25万亩,保护人口 2. 2 万人。
1965年3月成立赣东大堤新干管理段,负责该堤段的修、防和日常管护。1993年12月管理单位名称改为新干县赣江河道堤防管理局,为事业单位。
赣江西堤吉安段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市区无任何防洪工程设施,赣江、禾河沿岸每年汛期饱受洪水侵害。1957年,吉安市人民政府组织兴建了吉安市赣江西堤和禾埠堤两座城防堤,保护河西市中心区,保护面积13.47平方公里,保护农田2.2万亩。赣江西堤吉安段南起神冈山北侧,北止井冈山大桥, 全长7.193千米。该堤兴建几十年间,抵御了多次大小洪水的威胁,为保护吉安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加之当时资金、施工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堤防的抗洪标准很低,每遇较大洪水便险象环生。1962年洪水时,堤内吉安钢厂、解放桥、迥龙桥等段泡泉严重。1982 年洪水时,桃树下、桥里码头、习溪桥等段渗漏严重。该堤历来为吉安市防汛的重中之重。1998年前,该堤由城建部门主管;其后移交吉安市水电局主管,并成立了吉安市赣江西堤管理所,作为该堤的管理单位,负责该堤段的修、防和日常管护。
1998年长江洪水过后,国家加大对水利的投入,赣江西堤作为吉安市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1998年,省水利厅以赣水防字(1998)030号文批复了吉安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对吉安市赣江西堤进行全面改造加固。该堤的加固分三段实施,即神冈山堤段、永叔路堤段、沿江路堤段。
神冈山堤段(神冈山至吉安电厂)该段全长3.293千米,是赣江西堤的主要险段,以防洪除险加固为主。于1998年11月动工,次年12月完工。对原来堤身单薄、单边护坡土堤、堤面狭窄的多处险情隐患地段,进行了改造加高加固。堤顶高程增至56 - 56.5米,对140米长地基险情隐患进行了帷幕灌浆处理,冲抓造孔,填筑黏土核心墙2. 92万米进深;对上游坡,全线采用浆砌片石挡土墙14722立方米护堤脚,混凝土预制块1 • 5万平方米护坡加固;对下游坡,则采用7400平方米草皮护坡,并在堤脚修建一条宽 4 ~6米的防汛公路。该堤段总投资2132.6万元,全部由国债和中央财政拨款解决。
永叔路堤段(吉安电厂至滨江乐园)该段全长1.65千米。该堤段内大多是破旧简陋的木板居民房等建筑物,堤防隐患较多,既影响市容又不利于防洪。为此该堤段采取路堤结合方式,提高防洪能力, 并满足城市规划要求。1998年10月22日动工。堤的加固措施主要为对原堤进行冲抓造孔填筑黏土核心墙900米进深,填筑黄土防渗墙910米,挖填土方16200立方米,在老堤基础上加高浆砌石挡土墙900 米,增高1.2米,堤顶增宽0.5米,达到3 -3.5米,堤顶高程56 -56.5米,高度14-16米;对原中山码头、榕树码头、盐桥码头3处通道闸用浆砌石封堵;在堤后加固加宽填筑路基,路堤结合,形成一条长670 米、宽30米的沿江路;在堤顶靠河边安装花岗石护栏416米,铺设花岗石人行道板1248平方米,安装五火玉兰花路灯25组,设置园林绿地、电话亭,使永叔路堤段成为吉安市的优美景点之一,成为吉安人民休闲的好去处。该工程于2000年4月竣工。
沿江路堤段(滨江乐园至井冈山大桥)该段全长2. 25千米。改造前,该段河岸都是土坡沙岸,无护坡,河岸边建筑以木板房、杉皮棚居为多,少数红砖平房,无防洪能力。1998年地、市领导把这段河堤改造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地、市两级共筹集资金2800万元(含征地补偿费)。对该段防洪堤进行改造。加固措施为砌石固脚护坡,防止崩岸滑坡,主要以景点建设、城市绿化、美化为主。 该段共填土方8500立方米,浆砌片石护坡9517平方米,浆砌片石挡墙14844立方米,迎水坡片石沟缝, 同时砌筑码头、堤上设钢筋混凝土护栏,供游人远眺,岸坡台地上修筑花园草地,成为吉安人民工作之余的好去处。该工程于1999年12月竣工。
从1998年开始,经过3年的除险加固,赣江西堤吉安段不仅在防洪能力上已达到近期抗御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远期抗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而且整个防洪堤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协调,美化、绿化了古老的吉安城,是吉安地区乃至全省城市防洪工程的典范之作。
赣江西堤白沙段位于吉安县永和镇境内的赣江西岸。据民国三十年《吉安县志》卷二记载,白沙段(大庙前至白沙)原有老堤一段,长3600米,高2米,平均宽3米。濒临赣江西岸,被水冲塌,时有水患。民国期间于1935年进行维修经江西省水利局派员勘测,就原堤加长为6625米,高3米,顶宽3米, 脚宽18米。建石闸1座。是年11月20日开工,翌年3月15日完工,征工16万个,实填土方53429立方米,经费除省库补助2500元外,其余由当地农民征派c 1937年春,洪水冲决堤口 10余处,经当地派工修复,并设立护堤委员会。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人民十分关心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62年8 月,国家投资重修,从白沙的陶溪起,到永和止,延长为14. 1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堤高 1.5 ~ 6.5米,堤顶高程55 - 58.2米,顶宽1.4 -3. 5米,迎水坡度1:1.6至1:3.0,背水坡度1:1.5至 124,草皮护坡10千米。1968年汛期曾一度决口,驻县解放军6812部队、602部队和井冈山航运局职工,参加抢险,避免了较大灾害。该堤防洪标准20年一遇,堤内有九龙、曲塘、赵家、锦源等村委会,保护面积3.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14万亩。
1973年11月新筑五星防洪堤,地处永和、五星、张巷生产大队,起于永和,与白沙堤相衔接,止于张巷小湖村,全长6.4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堤高5米,顶宽3米,坡度1:2.0。防洪标准20年一遇,保护面积7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685亩。白沙堤和五星堤连成一个整体,成为现在的永和防洪堤,上起凤凰镇陶溪村,下至永和镇小湖村,全长20. 5千米,保护凤凰、永和两镇共21个行政村,2. 2万人,2.81万亩耕地。1991、1992年两年内,国家对永和堤给予了大力扶助,两年共补助水利建设基金400 万元对9.5千米河岸进行护岸。1999年,省以工代赈和各级配套资金100万元,对堤身单薄约5. 2千米长堤段加固培厚达设计断面,并对300米长基础渗漏地段进行了冲抓防渗处理。此后县水电局仍在精心组织设计,争取国家支持,对永和堤除险加固,使之全面达到抗御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使堤内人民免受洪涝灾害,安居乐业。
其他保护万亩以上农田的土于堤区内其他保护万亩以上农田的坏堤全区共有16条,连前述3条, 共计19条,分别在新干、吉水、永丰、吉安、泰和5县和吉安市境内,共计堤长259. 127千米,保护面积 54.936万亩,其中保护耕地42. 213万亩。
排涝设施新中国建立前,今境内无排涝设施。每当洪水来临,许多沿河低洼地区一片汪洋,内涝久久不退。
新中国建立后,各地兴办了一批排涝站、防洪闸和泄洪涵洞。
吉安市1962年首次兴建回龙桥排涝站,装机3台,容量345千瓦。1964〜1965年,建成螺湖堤闸, 闸涵断面为:上部为半圆拱,直径1.6米;下部为矩形,宽1.6米,叠梁式木闸门。1969年,兴建习溪桥闸,设计流量为15立方米/秒,装有钢闸门和手摇、电动两用螺杆式启闭机。1970 - 1971年,兴建河东胡弦上闸,装有木闸门和手摇螺杆式启闭机。1976〜1979年,兴建河东梅林排涝站,排除梅林堤内集水面积4. 8平方公里的积水,装机4台,220千瓦,排涝扬程5. 5米,受益农田4500亩。这些排涝设施的建成,使吉安市城区及近郊低洼地带免受内涝之苦。
吉安县1964〜1965年,建成永和通仙排涝站,装机2台,150千瓦,扬程8米,流量1.26立方米/秒, 受益农田4000亩。1971 - 1975年,建成敦厚镇三冈排涝站,装机2台,110千瓦,扬程6米,流量1.2立方米/秒,受益行政村5个,农田1300亩。与此同时,还建成曲瀨乡高联村钵盂山排涝站,装机2台,110 千瓦,扬程6米,流量1.2立方米/秒,受益行政村5个,农田3500亩。
峡江县1976年兴建城上排涝站,装机4台,520千瓦,排涝面积8000亩。
泰和县在新中国建立后陆续开挖了上田、乌石冈、马市、石上、南塘、澄江第一、第二7条排涝沟,兴建了东门、江前、九曲港、王家坝、东洲5座防洪闸,以及东门、武丹桥2座排涝站。东门排涝站安装75千表 7-2-5吉安地区保护万亩以上农田防洪妊堤基本情况一览县(市) 土于堤名称起止地点兴建年份堤长堤高堤顶宽坡比保护面积(万亩) (千米) (米) (米) 迎水坡背水坡全范围其中:耕地全区合计 259.127 54.963 42.213吉安市禾埠堤易家至神冈山 1957 7.1 5.0 4.0 1:2.5 1:3 2.02 1.1 吉安市赣江西堤神冈山至井冈山大桥 1957 7.193 56 -56.5 4.22 2.2 吉安县永和堤凤凰坝中至永和小湖 1973年在新筑五星堤, 20.5 4~6 4.0 1:2 1:2 4.2 2.84 与原白沙堤连成一体吉安县曲瀨堤曲瀨钵盂山至曲瀨 1968 7.5 4.8 3.0 1:2 1:2 1.5 1.07 吉安县横江堤横江桥头至仕江口 1977 9.0 3.0 3.0 1:2 1:2 2.55 2.19 吉安县芳洲堤值夏七姑岭至马埠 1965 7.4 4.3 3.0 1:2~2.5 1:2~2.5 1.07 1.01 吉水县同江南堤阜田彭家至枫江毫石 1975 14.2 4.3 3.0 125 12 0 1.95 1.95 吉水县同江北堤盘谷下石瀨至枫 1975 19. 14 7.6 3.0 12 5 1:2.0 2.93 2.93 江同江村界埠逆口至三湖蒋家, 旧堤始建年代不详。 新干县三湖联坏洲上聂家至荷浦杨梅解放后历年加固整修连 53.236 5.0 4~6 1:2.5 12 5 12.825 10.79 成一体至现状新干县赣江东堤漂江乡涕江村牛皮山至原为石口堤,始建年代不详。 13.526 40.61 -39.05 8 1:3 1:4 5.05 3.25 大洋洲乡下洲入清江县 1951 -2000年多次修复永丰县七都堤七都南坝至马蹄洲始建年代不详。解放后 12.7 3 ~5 3.6-4 1:1.7 1:1.8 1.4 1.044 历年加固整修至现状永丰县八江堤八江桐陂至梅南始建年代不详。解放后 14.7 4~5 4.0 1:1.9 1:2 2.75 1.532 历年加固整修至现状永丰县金家堤永丰大桥至芦溪吴村始建于明代。解放后 14.7 4 ~7 3.5-4 1:1.9 1:1.8 2.1 1.85 历年加固整修泰和县万合堤万合湖尾至前进 1959 19.14 5.0 3.0 1:2.5 1:2.0 2.01 1.4 泰和县塘州堤塘洲高城坝至米家闸 1974 12.3 9.0 3.0 1:2.5 1:2.5 2.37 1.76 泰和县澄江堤上田三溪至江前一组 1950 10.15 4.5 3.5 1:2.5 1:2.5 3.024 2.7 泰和县马市堤马市樟塘至马寅岗 1966 8.342 5.0 2.5 1:2.5 1:2.5 1.669 1.567 泰和县永昌堤塘洲高基至陶器二厂 1968 8.3 5.0 3.5 1:2 1:2 1.325 1.03 注:全区共有保护农田万亩以上防洪堤19条,这里列为18条,因今吉安县的永和堤是原赣江西堤白沙段与新筑的五星堤连成一体(二堤合一记述)。瓦电动抽水机3台,80马力柴油抽水机1台,扬程7 ~ 8米,总排涝能力19. 54立方米/秒。武丹桥排涝站安装75千瓦电动抽水机3台,扬程5. 5米,排涝面积7000亩。
万安县1965年兴建通津堤涵、闸工程。该工程包括涵洞一个,排涝闸5座,总排涝面积16平方公里,使通津河下游的城洲、严家、河塘3个自然村,415户,1722人,6855亩农田不受赣江洪水和堤内积水危害。
第三章水利管理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无专门的政府所属的水利管理机构,多由受益村自管,或群众性组织管理。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健全政府系统的水利管理机构与群众水管组织,实行区、县、乡、村分级管理体制。管理范围包括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和经营管理三个方面。
第一节工程管理管理体制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各县多是些水陂、塘坝和小坏堤等小型水利设施,多由受益村、户自建自管自用,无专门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个别较大的工程则由群众性管理组织如乡村水利协会或宗族的族长或由受益户推选管委会进行管理,如泰和槎滩陂、梅陂等。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全区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建水利工程众多,分布面广,根据谁建、谁用、谁管的原则,按其工程大小、受益范围,实行统一领导,区、县、乡、村分级管理以及专管与群管相接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健全水利工程专管机构与群众管理组织。地区水利电力局水利工程管理科负责全区水库、堤防、灌区等水利工程的行业管理工作,县(市)一级为各县(市)水利电力局水利工程管理股 (站),乡(镇)一级则为水管站,作为县(市)水电局的派出单位,负责乡镇所属工程的管理和其他水利事务。各国有工程均成立单独的管理单位,归县(市)水电局直接管理;其他工程有的成立管理单位,有的指定专人负责,都归乡镇或村组管理。
坏堤管理单位除大型和重要堤防外,一般堤防工程历来坚持依靠群众和地方划段包修、包防、包管,没有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在全区85条千亩以上堤防中,只有4条堤防属国有工程,并设立了管理单位,其中:新干县赣江东堤、吉安市禾埠堤最早设立专门管理单位。1997年新干县城市防洪工程建成,设立城防工程管理局,1998年吉安市赣江西堤除险加固时,由城建部门划归水利部门管理,成立吉安市赣江西堤管理所。其余堤防均未设立管理单位,由受益乡、村分段负责管理,县水电局和水管站负责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水库、灌区管理机构区内所有大中型水库和少数小(一)型水库以及14座万亩以上引水灌区均为国有工程,成立了管理单位,归县(市)水电局直接管理,其他工程由所在乡(镇)或村组管理。表7-3-1 吉安地区国有水管单位及其基本情况所在成立工程规模国有水管单位名称地点年份总库容设计灌旳保发电装机职工人数 (万立方米) 护面积(万亩) (千瓦) 吉安市赣江西堤管理所吉安市 1998 --- 市区 0 4 吉安市禾埠堤管理所吉安市 1958 --- 2.02 0 4 吉安市官溪水库管理所长塘 1958 1600 2.85 0 22 井冈山市罗浮水库罗浮 1979 1336 3.54 3500 114 井冈山市井冈冲水库管委会井冈山 1998 1870 0 12800 181 井冈山市拿山灌区拿山 1979 --- 2.3 1000 12 吉安县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富田 1974 11400 18.4 20660 621 吉安县银湾桥水库固江 1958 2750 5.0 125 45 吉安县福华山水库梅塘 1958 3545 4.5 200 56 吉安县江口水库万福 1960 2800 2.13 110 62 吉安县樟坑水库官田 1960 1350 3.0 250 34 白云山吉安灌区管委会新号 1976 --- &9 0 45 吉水县双山水库阜田 1958 3270 3.3 320 32 吉水县太山水库八都 1959 1090 1.4 100 32 吉水县横山水库双村 1958 1293 2.18 150 33 吉水县院背水库白水 1989 870 1.0 0 10 吉水县芳陂水库水南 1964 784 0.75 0 9 吉水县螺滩水电管委会富滩 1982 3950 2.2 11800 272 峡江县幸福水库马埠 1957 2100 3.65 300 59 峡江县万宝水库金江 1973 2970 4.0 1120 48 峡江县万能水库砚溪 1958 730 0.9 75 16 峡江县云里水库仁和 1957 414 0.8 0 11 新干县窑里水库管理局城上 1970 3582 5.12 2850 304 新干县田南水库管理局桃溪 1972 1167 2.3 1035 92 新干黄泥埠水库管理局塘头 1960 1710 2.03 100 125 新干县赣江河道管理局大洋洲 1963 --- 5.05 0 21 新干县县城防洪工程管理局县城 1997 --- 县城 0 7 永丰县恩江渠管理所恩江 1958 --- 5.0 0 27 永丰白水门水库管理所潭城 1960 2700 2.8 840 63 永丰返步桥水库管理所石马 1984 2120 5.5 9600 316 永丰高虎脑水库管理所石马 1975 1700 2.5 640 40 永丰夫坑水库管理所夫坑 1978 611 0 2060 70 泰和老营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局上圮 1983 10710 11.5 3220 316 泰和县缝岭水库工程管理局上模 1958 2650 3.5 400 65 泰和县洞口水库工程管理局苑前 1972 1180 2.2 1140 86 泰和县芦源水库工程管理局禾市 1959 1430 2.8 0 34 泰和县枫山水库工程管理局文田 1958 536 1.1 0 25 续表所在成立工程规模国有水管单位名称地点年份总库容设计灌砒保发电装机职工人数 (万立方米) 护面积(万亩) (千瓦) 泰和县梅陂水管委苏溪 1984 --- 3.6 970 150 泰和县槎滩陂水管委禾市 1952 --- 4.0 300 154 泰和县汤陂水管委沙村 1957 --- 1.2 0 14 白云山泰和灌区管委会万合 1975 --- 8.0 0 43 遂川县南澳陂管委会珠田 1958 --- 5.0 0 23 遂川县北澳陂管委会泉江 1959 --- 3.5 0 21 遂川县黄坑水陂管委会黄坑 1966 ------ 1.2 0 13 遂川县盆珠水轮泵站盆珠 1973 --- 0 480 42 遂川县草林冲电站草林 1985 355 0 5000 163 遂川县安村水库汤湖 1998 1965 1.0 12000 万安县芦源水库管理所观头 1980 1760 4.0 2650 84 万安县蕉源水库管理所枫头 1980 2550 6.5 1000 81 万安水库左岸灌区万安 1990 --- 5.29 0 4 安福县社上水库管理局泰山 1972 17400 21 6000 222 安福县谷口水库管委会寮塘 1959 3250 5.7 480 194 安福县柘田水库管委会柘田 1960 1655 2.5 285 48 安福县磨下水库管委会瓜畲 1966 800 2.0 48 29 安福岩头陂水库管委会严田 1995 1690 --- 4000 76 安福县东风水库管委会连村 1966 718 1.5 0 11 安福县龙口水库管委会连村 1980 364 0.85 275 25 安福县北渠管委会严田 1962 --- 1.4 75 15 安福县南跃灌区管委会洲湖 1996 --- 2.5 0 29 永新县斗上水库工管处石桥 1973 1055 2.2 1000 62 永新县禾山水库工管处龙门 1963 1552 1.9 360 27 永新县洞口水库工管处才丰 1972 1125 2.0 55 23 永新县繁荣水库工管处芦溪 1963 1097 2.5 0 17 永新县丰源水库工管处象形 1972 1540 3.0 0 26 永新龙源口水库工管处龙源口 1989 4640 0 3600 156 永新县老仙水库工管处泮中 1973 587 1.4 50 10 永新长明湾水库工管处沙市 1973 418 0.74 0 4 永新县袍陂灌区管委会禾川 1963 --- 1.76 1000 84 永新县源陂灌区管委会沙市 1963 --- 2.5 200 24 宁冈水库管委会(含灵坑水库) 东上 1980 1019 2.08 500 15 注:1.总库容1000万~ 10000万立方米的为中型水库,10000万立方米以上为大型水库,1000万立方米以下为小型水库。
2. 安福社上、岩头陂与安福渠等组建成安福发电公司。
3. 本表中未反映属电力部门管辖的万安水库和永新枫渡电站(中型水库)。 工程养护养护维修工程养护维修是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历代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大都订有乡规民约。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各县(市)大都制定了管理养护办法,对工程维修养护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国有工程特别是大中型工程由于设立了专门的管理单位,管理较为规范,日常养护维修工作制定了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有章可循。 水位、雨情有专人负责观测记录并按时向县、地区、省汇报,坚持堤坝安全巡视检查,对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清除,对水工建筑物以及启闭机械按有关养护修理规程定期检查养护,对技术资料进行整编与归档,制定度汛方案并报上级水利部门批准,根据工程状况制定工程维修与岁修计划并报主管部门审批。小型水利工程虽大都没有专门的管理单位,但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加强汛期检查和抗旱管理,水利冬修则由受益区群众摊派劳力上阵。水利工程维修、岁修费用则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基本上从水费收入中解决,并由县(市)地方水利事业费给予补助,不足部分当地自筹解决,省、地两级也安排有岁修经费和小农水补助经费等水利事业费,主要补助国有工程和重点小型病险工程。为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各级水利部门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特别是 1995 ~ 1997年,地区水电局组织了三期以小型水库管理人员为主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大大提高了水库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根据管理需要,依据有关水法规条例,从1988年开始,全区各县(市) 开展了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确权划界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展开,至90年代末,有63 座国有水管工程开展了该项工作,其中有的已向土管部门登记并领证,但集体所有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为摸清水利工程家底和各工程基本情况,在省、地两级水利部门的组织下, 1983 - 1984年对工程进行了三查三定,又于1997〜1998年重新对资料进行了整编,并按工程规模将资料整理成册,使工程情况一目了然,便于各级领导和水利部门掌握情况以及对工程进行管理和调度运用。按照《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在省厅组织下,依据整编资料,对全区大中型水库的注册登记工作已全面完成,对小型水库的注册登记准备工作也正在开始。同时,正在依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开展大坝安全鉴定工作。全区水利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化。
除险加固区内绝大多数水利工程兴建于20世纪50 ~ 60年代,限于当时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基本上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既缺建设资金,又缺工程建材,技术力量也十分薄弱, 设计标准低,且大都属于“三边”工程,给工程留下了大量的尾工和隐患。具体反映到工程上,主要为水库大坝及其输水涵管渗漏严重,溢洪道未按设计完工,宽度不够,边坡陡,易产生滑坡、塌方堵塞溢洪道;堤防工程建设标准低,土质差,堤身单薄,边坡达不到设计要求,堤基渗漏,产生泡泉、管涌。为确保工程安全,对病险水利工程进行过多次除险加固,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以下三次:第一次是70年代后期,河南“75 • 8”暴雨后,各县(市)均对大、中、小型各类水库枢纽工程按“75 • 8”暴雨雨型进行了复核,对不满足要求的工程进行了加固,主要是加高大坝、拓宽溢洪道。进行加固的大中型水库有:社上水库、老营盘水库、银湾桥水库、福华山水库、江口水库、幸福水库、窑里水库、 白水门水库、蕉源水库、柘田水库、丰源水库等。第二次是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一些水库在运行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病险状况,危及大坝安全,一批大中型病险库经省水利厅审批,同意对枢纽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如吉安市的官溪水库,吉安县的银湾桥水库、福华山水库、江口水库,吉水县的双山水库、横山水库、太山水库,峡江县的万宝水库,新干县的田南水库、黄泥埠水库,永丰县的高虎脑水库,泰和县的缝岭水库、芦源水库、洞口水库,安福县的谷口水库、柘田水库,永新县的洞口水库、 禾山水库、丰源水库、斗上水库,宁冈县的灵坑水库。各工程主要进行的是大坝造心墙防渗,基础及两坝肩帷幕灌浆处理,输水涵洞以及溢洪道加固,迎水面护坡,背水坡脚反滤等除险加固处理措施。第三次是1998年长江洪水过后,国家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一大批病险水利工程旳隐患得到治理。社上水库、新干赣江东堤和三湖联坏、吉安市城市防洪工程(赣江西堤、禾埠堤)等为主的病险工程的除险加固工作正在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同时其他的病险水利工程,主要是大中型病险水库正在积极进行前期工作,争取国家资金治理病险隐患,如老营盘水库、罗浮水库以及其他险情较重的水库。通过这几次除险加固,全区水利工程的安全状况大为好转,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调度运用水库调度运用是工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汛期防汛调度运用更为重要。各县 (市)水电局每年3月底之前,制定全县(市)小(二)型以上水库的度汛方案:大型水库由省防总审批;中型水库及重点小(一)型水库由地区防汛指挥部审批,省防总备案;其他水库由县防汛指挥部审批。水库管理部门严格按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批准的方案运行,不得超汛限水位蓄水。全区已建成防汛无线电台。汛期,大中型水库按时向省、地区报水报,包括雨情、水位、来水量、泄水量、闸门开启情况等都得报告,有利于防汛指挥部门根据水情、雨情以及水文气象预测不断优化调度方案, 保障工程安全,提高工程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益,保证农田灌溉、水力发电等兴利用水;遇干旱年份,各水库管理单位尽最大可能保灌溉而进行调度运用。
河道管理河道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河势稳定.确保河道及其两岸防洪工程的行洪安全,保护水环境。根据《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河道主管机关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境内赣江河道由省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地区负责管理赣江的重要一级支流、跨县(市)的边界河流,并监管本地区行政区域内属省管的河道。其他河道由县(市)河道主管机关负责管理。自1992年省水利厅、省计委联合转发水利部、国家计委《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1994年《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以后,全区各级河道主管机关在依法管理河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加强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及河道堤防工程的保护工作。全区较大的涉河项目都履行了法定程序,通过有管理权限的河道主管机关的审查同意后才能立项。如赣江上的吉安公路大桥、吉水赣江大桥、万安五云赣江大桥、吉安县赣江铁路大桥、井冈山电厂涉河项目等通过了省水利厅的审查同意;泸水河上的安福公路大桥和吉安县澧田大桥、禾水河上的吉安新禾埠大桥、沂江河上的新干塔下桥等通过了地区水电局的审查同意;还有一些较小的涉河项目如取水口、小码头等,各级河道主管机关也参与了项目的设计审查。与此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河道中无序采砂的整治,施行采砂许可制度,并将着手做好河道采砂规划,划定可采区和禁采区,规范河道采砂工作。
第二节用水管理灌溉用水管理供水方式新中国建立前,农业灌溉用水基本上由农户各自放水,串灌漫灌、费工费时、浪费水量, 更有甚者,豪强把持,持强拦水,纠纷迭起,干旱年份有时为争水而发生宗族械斗。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农业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发生巨大变革,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制度也在实践中逐渐完善。随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设立专管机构和专管人员,实行“水权集中、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工程管理机构负责配水到干渠,干渠以下由基层专职管水员接水到支渠或放水到田。在抗旱紧张、 水量不足时,推行轮灌制度。
水费征收水费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区各县(市)水费征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实行按亩收费,收费标准不尽相同,征收方式也多次改变:有时征收现金,有时征收实物或按实物计价,有由粮站代收或由信用社代收。1991年,为加强水费的征管工作,省人民政府颁发了[1991]第5 号令《江西省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区内各县(市)人民政府遵照5号令,制定了相应的水费征管办法或规定,使全区水费征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区内农业水费采取以实物或实物计价的办法计收,标准为每亩10 ~ 13千克稻谷,收水费面积由水管单位和用水户共同核定,大部分水管单位委托乡(镇)粮管所代扣代缴,水费收取率较高。1997年,全区水费收入达1947. 35万元,水费收取率达79%,其中国有水管单位水费收入1042. 35万元,水费收取率达83%。1998年后,由于国家粮食收购体制改革,粮管所不再代扣代缴水费,改由水管单位直接上门收取或委托乡(镇)、村组代收。征收方式的改变,使1998 J999年水费收入下降,1999年全区水费收入1505.17万元,收取率为67% ,其中国有水管单位水费收入830.88万元,收取率为67%。农业水费收入的下降,已引起全区各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指导乡镇政府全面落实、核定收水费面积,将水费收取列入乡镇目标考核任务,水管单位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上门收取水费并大力宣传水费收取的目的是“以水养水”,增强农民缴纳水费的意识,改变“收水费是增加农民负担”的不正确认识,使广大用水户主动缴纳水费。征收的水费除上缴一定的比例(一般为10% -20%)给县(市),统一用于全县(市)的水利建设外,其余留水管单位,用于职工工资和工程维修,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截留或挪用。全区水费收取标准(即水价)较低, 与测算的供水成本价尚有一定差距,还达不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一大批老化破损的水利工程因资金缺乏而得不到维修。今后将采取措施,用3 ~ 5年的时间,使水价逐步达到成本价。
工业及生活用水管理区内由水利工程供水的工业及生活用水极少,居民生活用水大都接用自来水或自打小型水井取水, 工业企业等用水大户也自建取水设施,自管自用。对他们的用水管理,主要是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按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程序,核发取水许可证,按《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收取水资源费,以利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第三节经营管理概况 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比较困难,粮油和肉类供养不足,区内一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始种粮、种菜、养猪。
“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利工程管理组织瘫痪,管理制度被废止,综合经营被当作“不务正业”的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区水利系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始把综合经营确定为水利管理的基本任务。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促使全区各级水利管理单位深化体制改革,开展综合经营,发展水利经济。
从1978年开始,地区水电局每年初以正式文件下发《吉安地区水利综合经营管理目标任务通知》, 年底进行评比表彰。综合经营项目有养鱼、种柑橘、办小型养鸡场、养猪场等,主要是搞一些福利型项 So 1983年召开全区水利综合经营大会,会后组织各县(市)分管局长、站长到浙江省常州市、武进县考察。通过考察,大家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随后抓水库养鱼自繁、自育、自防、自捕的设施建设,建立家鱼人工繁殖基地4处,大中型水库开挖鱼苗池,配备捕捞船只、网具,推广脉冲防逃设备。樟坑水库还养殖珍珠6亩,年产珍珠2千克。鱼病防治工作也开始起步。地区配备了显微镜、解剖器械,先后帮助泰和、永丰、新干、峡江等县诊治鱼病。举办水库养鱼学习班三期,培训养鱼技术人员300多人次。1984 年,吉安地区参加了全国水利多种经营产品展销会,展出产品10多种。1985年,全区水库渔业经营收入 123.5万元,柑橘产量100万斤,产值76万元。1986年,地区制定了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评比办法,强调综合经营要向生产经营型发展,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过渡。1987年,渔业总产、单产和产值分别由1978 年的169.47万斤、5千克/亩和135. 57万元提高到228. 02万斤、7.6千克/亩和182. 42万元,增长 34.5%、52%和34.6%。泰和县枫山水库还办了榨油厂、机米厂、养鸡场、养猪场,新干县田南、窑里水库办了商店,大部分水库都养了少量的鸡、猪。永丰县1984 ~ 1986年相继办起了建材厂、大理石厂、电石厂,每年产值179万元左右,上交税收20.6万元,恩江渠、水保站、水电厂为安排职工就业,搞活市场,增加收入,于1987年在县城开设了商店、饮食店。
从1998年起,全区水利综合经营出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一是水库养鱼大搞新技术推广。如1988年在幸福、窑里、黄泥埠水库开展网箱养鱼;樟坑、江口、银湾桥、幸福、横山、黄泥埠水库开展化肥养鱼。1993年地区抽出两名技术人员到黄泥埠水库搞以养草鱼为主的库湾养鱼和峡江县南源水库的小水库精养技术管理承包。二是种植业有较大发展。1991年全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有山林面积 11540.9亩,土地2063.9亩,果木面积5259. 3亩,其中山地面积达千亩的水库有:白水门水库1000多亩,幸福水库2600亩,黄泥埠水库1000余亩。白云山泰和灌区在库区、坝边种柑橘1200亩。社上水库有土地550亩,其他国营水库都有几十亩山地。栽种的果树品种有:柑橘、板栗、茶叶、油茶、黄果柑、金花梨、巨丰葡萄、芙蓉李、桃子;营造的林木有:湿地松、杉树、毛竹、树苗。三是畜禽养殖开始兴旺,饲养品种有猪、牛、羊、鸡、鹅、鸭等,如斗上水库,养鸡1800只,窑里水库养猪1200头。四是加工企业陆续兴办。主要有碾米厂、榨油厂、玻璃纤维厂,饲料加厂等。如洞口水库办了碾米厂、榨油厂,源陂水库办了玻璃纤维厂,老营盘水库办了玻璃纤维厂、制鞋厂、纸箱厂、水泥预制厂,窑里水库办了饲料加工厂。五是商饮服务业相继跟进。大部分国营水库开了商店和招待所,有的还开办到县城。如遂川黄坑水陂在县城开设了两间店面经营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开展加工碾米等业务;老营盘水库在县城开办了商店和饮食业。六是旅游业也逐步兴起。官溪、黄泥埠、横山、白云山、江口、银湾桥等水库搞了垂钓,井冈山电站搞了一日游,社上水库搞了水上旅游。据统计,1992年全区水利综合经营总收入比1987年增长 27.1%,达到2340.5万元,其中:种植业220.4万元,渔业419.2万元,工业713.2万元,建筑运输业 589.7万元,商业203.万元,其他194. 8万元,鲜鱼产量292. 2万斤,单产& 5千克。
从1993年起,全区水利系统对经济工作认识不断深化,水利经济开始飞跃的发展。各水库大量引进名、特、优鱼种,大力开发立体养殖,大办水利企业。1996年吉安地区第二次参加水利部组织的综合经营展销会,展出品种10多种,如水晶产品、茶叶、香菇、竹笋等。1997年地区成立水利经济科,当年召开全区水利经济工作会议,各县(市)水利局长、国营水利管理单位领导参加会议,会上制定了《关于综合经营实体考核奖励办法》和《关于水利经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实施办法》。到2000年底,全区水利系统综合经营投资114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10841万元,总收入24551万元,其中:种植业2360万元,渔业1249万元,工业18626万元,建筑业2316万元;水产品498. 4万斤,单产达到22千克,与1992 年相比总收入和鱼产量分别增长983. 2%和240.5%。
表7-3-2 1978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水利系统综合经营情况统计单位职工职工工水产品单产果品营林旅游旅游资产收入年份个数人数资总额产量 (千克产量面积景区人次总额总额 (万元) (万斤) /亩) (吨) (公顷) (个) (万元) (万元) 1978 711 500 169.47 5 6.7 135.571987 785 2590 2291.94 254.74 7.8 109.8 666 2037.04 1841.51992 774 3875 5581 1461 8.5 165 644.6 2 4000 3603.1 2340.52000 278 8791 5054 2492 22 381 754 3 52000 110841 24551 经营方针与体制 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利工程的综合经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从经营方针、管理体制等方面得到不断加强和逐步完善。
经营方针境内水利综合经营开始于60年代,管理单位利用管辖范围内的闲散田地种植水稻、瓜果和水面养鱼等,实行自供自给。到70年代,由于当时存在“重建轻管”的思想,加上受“左”的错误影响,综合经营发展缓慢。1978年,水电部在湖南桃源召开全国水利管理会议,会上明确提出“水利工程在保证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综合经营”的方针。1979年,中共中央62号文件指出:“所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都要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积极开展综合经营,努力增加收入,改善职工生活,” 1980年,国务院批转水利部、财政部、国家水产局《关于水库养鱼和开展综合经营的报告》指出,“在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利用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和现有设施, 积极开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加工、旅游等项事业的综合经营,是大有可为的\ 1981年在高安上游水库召开全省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会议,随后吉安也召开全区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会议,认真贯彻上述经营方针,推动综合经营的开展。1983年,水利部提出“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1985)5号文件《关于放宽政策,加强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扩大了水产业的自主权。 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85)40号文《关于转发水电部〈关于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开展综合经营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又指出:“各级水利部门应当把开展综合经营当作重要任务,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经济效益”。1988年,水利部在郑州召开全国综合经营工作会议,讨论了《水利综合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和《水利综合经营近期发展规划》,提出水利综合经营要全方位,多层次发展,不断扩大“水、 农、工、商、游”的深度和广度。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 1993年底,水利部水利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讲经济,大讲管理,大讲经营,从宏观上、战略上来研究水利改革和发展,研究水利产业政策,把水利经济搞上去。从1994年开始,水利部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水利经济工作会议。这些都为水利综合经营指明了方向。
经营体制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确定的。国家投资兴建的大中型工程属全民所有制,由国有单位经营管理;集体投资兴建的小型工程,属集体所有制,由集体单位经营管理。水利综合经营一般由水利部门工程管理单位统一经营,也有少数工程单位工程管理与综合经营是分开的,工程由水利部门管理,养鱼由水产部门经营。如井冈山市罗浮水库,水库养鱼"属农业局管理。80年代初,全区各水库管理单位综合经营实行干部职工岗位责任制,水管单位给经营人员分配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奖惩办法。80年代中期,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给承包人定产量、产值。90年代,实行租赁制,把水利综合经营项目租给个人,个人向水管单位上交一定的租金。
经营项目境内水利综合经营以水库养鱼为主,兼及种植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
水库渔业60年代只有少数水库养鱼,70年代发展到多数水库养鱼。1978年前,大部分水库的鱼苗从九江等外地购进,加之工程建设时没有很好清理库区,又未设置防逃设施,缺乏饲养、捕捞等知识和技术,单产很低,获利甚少,有的甚至亏本。“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偷鱼、炸鱼、毒鱼、 抢鱼成风,水库养鱼一直没有很好开展起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认识到水库养鱼是自我维持的经济支柱之一,是以水养水的主要经济来源。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发展水库养鱼的措施和政策,水库养鱼有了较快的发展。
1981 ~ 1985年,全区安排养鱼周转金123.5万元,扶助发展水库养鱼。
1981年以后,地区水电局先后印发水库养鱼技术资料和举办水库养鱼技术学习班、培训班,培训大中型水库养鱼技术人员300人次,并与丰城紫云水库多次交流渔业科技经验。
从1983年起建立了四大家鱼人工孵化繁殖基地。许多大中型水库增置脉冲电栅栏鱼防逃设施,开挖精养鱼池,添置捕鱼船只和网具等,逐步形成自孵、自养、自捕一条龙渔业生产,并发展了网箱养鱼,利用库汉养鱼,化肥养鱼。水库养鱼向着精养和选养良种方向发展。90年代进行了水库养鱼品种改良,改变了只养“四大家鱼”的传统模式,引进了太湖新银鱼。到1996年,全区有16个大中型水库投放了太湖新银鱼。并建立了两个繁殖基地。池塘养鱼也开展了特种水产养殖,分别引进虹鱒鱼、大口胭脂鱼、彭泽鲫、荷包红鲤鱼、骗鱼等名贵鱼类。许多水库掌握了深水鱼捕捞技术,研究出底层鱼和上层鱼搭配混合放养的比例,逐步提高了放养密度,学会了中草药防治鱼病技术。
水库渔业的长足发展,促进了鱼产量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水库鲜鱼总产量169. 47万斤,单产5千克,1992年总产1461万斤,单产& 5千克,2000年总产量达到2492万斤,单产22千克,总产和单产平均每年提高& 82和15. 5个百分点。
表7-3-3 1978 ~ 2000年部分年份水库渔业生产情况统计年份 1978 1987 1992 2000 座数 1202 1218 1219 1680 可养水面(万亩) 16.33 16.56 17.21 22.86 已养水面(万亩) 13.9 14.97 17.15 22.86 孵化设施(处) 4 4 6 鱼种池合计 50 724.9 907.3 855 (亩) 其中:库岔 2 2 2 网箱 4 4 渔船合计 30 124 145 160 (只) 其中:机船 5 45 53 60 投放鱼种数量(万尾) 200.2 1247.63 1335.8 1456.6 成鱼产量(万斤) 169.47 254.74 1461 2492 平均单产(千克/亩) 5 7.65 8.5 22 网欺片/米) 50/200 963/34567 726/71254 1002/98376防逃设施合计 32 44 48 (处) 其中:电栏 7 12 12 畜禽养殖安福县谷口、东风办有牛场,磨下办了养猪场,利用水面养鸭,1988年谷口、跃进、南江渠、东风、磨下的畜禽生产收入17863元。新干县1980 - 1985年,全县水利系统共饲养出售猪牛895 头,家禽8383羽。1985年窑里水库生猪饲养量82头。赣东大堤饲养肉、蛋鸡300多羽。吉水县 1986 ~ 1990年,全县国营水电管理单位共饲养出售毛猪616头、耕牛17头,创产值16.4万元。双山水库1986 - 1988年出售毛猪267头,横山水库1986〜1990年共繁殖耕牛24头,出售毛猪149头。永新县1984年斗上水库养鸡1800只。永丰县1989年白水门水库养猪100头、返步桥水库100头,高虎脑、 恩江渠各20头,县城供电所40头,水保站50头,共计330头。泰和县1989 - 1998年,全县水利系统养鸡2.1万羽。
种植业泰和县梅陂、槎滩陂、芦源水库、老云盘水库等单位建立柑橘基地,面积共83亩。1989〜 1998年全县水利系统种柑橘面积1200亩,产量& 4万斤,年产值25. 2万元。永丰县1985年以后全县国有水利系统有水稻田66亩,果树334亩,营造湿地松530亩,杉树林300多亩,油茶林70多亩,年产油茶200多千克。乡管水利工程营造杉林1300多亩。新干县1980年全县有12个水利管理单位种植柑橘,其中:黄泥埠、山坑等地征用荒山1000余亩种柑橘,品种有宫川、兴津、尾张等,1985年黄泥埠、窑里、 赣东大堤柑橘产量达7000千克。永新县1984年斗上水库种柑橘15亩。安福县1988年社上栽种黄岩蜜橘130.36亩,栽种黄果柑、金花梨、巨丰葡萄、芙蓉李135.57亩。吉水县1981 ~ 1990年全县水利工程开发山地682亩,种植柑橘7600株。
加工、服务业泰和县1984年老营盘水库先后创办了草袋厂、商店、照相馆、食品厂、玻璃纤维厂、 石棉瓦厂,还开展了运输和机车修理业务。1988年产值20万元。遂川县黄坑水陂在土于镇开设了两间店面经营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和开展加工碾米等业务。永丰县水利系统1984 - 1986年创办建材厂、大理石厂、电石厂,三个厂年上交税款20.59万元;恩江渠、水保站、火电厂1987年在县城开设商店和饮食店。 90年代创办水晶厂。万安县1991年创建水晶厂,2000年收入1200多万元。新干县1975年兴办水泥制品厂,1979年正式投产,年产值7万~ 10万元。永新县1984年在袍陂开了商店,源陂办了玻璃纤维厂, 洞口办了碾米厂、榨油厂。安福县1988年在社上办了纸袋厂和电动熊猫玩具厂,1990年在县城建起了服务大楼。80年代以后全区大部分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办了水库招待所。
旅游业井冈山市1999年井冈冲电站水库搞了一日游。大部分国有水库在80年代末开始搞了水库钓鱼,吉安市官溪水库1990年在水面建了亭子专门供钓鱼使用。安福县社上水库搞了腾龙湖、水上旅游、度假村、水上乐园、游艇等。泰和县南车水库搞了白鹭森林公园、水上旅游。以上三个景点,2000 年旅游人次达52000人次。
表7-3Y 1978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水利系统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旅游业情况统计年份 1978 1987 1992 2000 合计(吨) 260.55 403 683 种植业粮食 150.75 238 302 其中作物水果 109.80 165 381 林业营林面积(亩) 100.5 9990 9669 11310 木材(立方米) 5 47 14 56 牲畜饲养数(头) 200 3108 5766 6810 畜牧业家禽饲养数(羽) 700 15190 23420 26500 禽蛋产量(吨) 10 27 35 肉类产量(吨) 50 308.39 506 623 饭店、招待所个数 13 19 27 床位数 245 464 625 旅游网点个数 2 3 商业服务网点个数 16 70 91 旅游人数(人) 4000 52000 工业、建筑业20世纪70年代,全区成立水电建筑公司,刚开始时小打小闹,从事本县的水电施工、 安装。到80年代办起水电预制厂,生产电线杆。2000年发展到资格等级标准为三级的建筑企业有:吉水、永丰、新干、万安和遂川等县的水电系统建筑企业。2000年收入分别为:164万元、219万元、451万元、164万元和892万元。地区水电建筑公司申报资格等级二级,2000年收入为674万元。
全区最大的水利企业是万安水晶厂。该厂1991年创建,当时固定资产300多万元。到2000年增加到350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由1991年的50多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200多万元。大部分产品销往沿海地区,还有部分产品出口到韩国、泰国、德国和我国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水晶行业排名第 8位。 第四章防汛抗洪新中国建立前,区内在江河两岸低洼地段修筑了一些防汛堤坝,未设立专门的防汛机构。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防汛抗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建设防洪工程,建立防汛机构,组织抢险队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领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防汛抗洪斗争。
第一节防汛组织江西省人民政府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汛指挥部的规定和江西省的汛情特点,确定每年4月1日至9月 30日为汛期。汛期到来之前,全区各级防汛指挥机构严格制定各项度汛措施,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储备防汛物资,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战可能发生的洪水。
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地区成立以地委、行署领导为指挥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指挥机构, 统一指挥与协调全区的防汛工作。199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西省防汛工作暂行条例》,防汛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1997年吉安地区认真贯彻执行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确定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防汛抗洪工作。
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由水电、计委、公安、民政、财政、农业、林业、粮食、水文、气象、供电、卫生、邮电、商业、物资、建设、交通、农机、供销、农行、保险、广播电视等有关地直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地区水电局,由地区水电局配备干部,处理各项日常工作,同时明确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各县(市)也分别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防汛队伍全区各县(市)以民兵为基础,党、团员干部为骨干,组成防汛队伍,并分别组成防汛抢险突击队和预备队。利用农事空隙,对他们进行短期防汛抢险演习,传授防汛抢险技术知识,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在特大洪水发生的年份,除组织当地群众进行防汛以外,各级防汛部门还把机关干部、工厂工人组成防汛队伍,支援重点受灾地区的抗洪抢险。有的县把武术学校的学生也组织起来,建立半军事化、半专业化的抗洪抢险队伍。各大中型水库和重要堤防管理单位组织本单位职工和当地群众在汛前进行防汛抢险训练,以便汛期参加防汛抢险。
吉安军分区全体官兵和驻地武警部队干警每年汛前都作好充分准备,整装待发,一声令下,哪里最危险就奔赴哪里。他们是抗洪抢险的生力军,在历次的抗洪救灾斗争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二节防汛经费与物资防汛经费与物资筹备,坚持以受益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政策。《防洪法》规定,防洪费用按照政府投入同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筹集。每年汛期以前,各地按照防御大洪水的要求,充分做好防汛物资的储备工作。
费用筹集新中国建立前,坏堤岁修和防汛经费按受益田亩或人口进行分摊。小堤防主要靠当地群众负担;重要的堤防如赣东大堤等,清朝除实行“里夫银”办法外,还规定在“盐规银”项目下支付一定的坏堤岁修和防汛经费。民国时期,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防汛经费。
新中国建立后,贯彻执行依靠群众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政策。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国家每年安排一定的防汛经费补助,受益群众以“劳动积累工”和“劳动义务工”的形式完成土方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出现了“以资代劳”等多种灵活可行的形式, 负担防汛义务。县(市)各级政府每年安排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专项防汛经费;洪水年份向上级申请特大防汛补助费。1998年洪灾以后,国家加大了对防洪经费的投入,每年下达吉安地区特大防汛补助费上百万元。
物资储备民国时期,防汛物资主要是桩木、毛竹、晒垫、蔑篓、麻袋等,均由号区群众自筹,不足部分由省防汛部门派人就地购买。新中国建立后,改变了防汛物资筹备方法,分群众自筹物资和国家计划物资两类, 群众自筹物资主要有预备土、砂卵石、草袋等,由县乡储备。各县每年做出储备计划,给受益乡、村、户分配储备物质任务,发动群众利用冬闲季节,编织草袋,挑砂石和预备土,备好防汛物资。地区防汛指挥部每年计划内用于防汛的物资,在计划经济时期,燃油和木材由计委下达指标,由石油公司和林业部门储存;麻袋由粮食部门储备,其他商品性物资由商业部门作一定的储备;草袋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预订,各工程管理单位也储备一定数量的块石、卵石、土料、草袋等。防汛抢险期间,由地区防汛指挥部随时调用,汛期结束后统一进行结算。8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塑料编织袋的普遍使用,木材、燃油等商品市场的放开,防汛物资开始主要由各县(市)自筹,每年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防汛物资储备计划。洪水年,国家、省防汛总指挥部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节汛情传递与洪水预报汛情传递为迅速传递汛情,地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与气象水文部门密切合作,及时了解全区和上游地区的雨情、水情和天气变化趋势。若预料有暴雨、洪水发生的可能,地区防汛办公室立即向各县(市)发出紧急通知,提醒加强防汛值班;同时,将全区的水情、雨情及时向省防汛指挥部报告。
20世纪70年代以前,汛期的水情和雨情主要是靠气象、水文部门在各地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点提供,利用有线电话传递信息。电报则通过各地邮局代发。遇到大风暴雨、洪水暴涨,交通通讯容易中断,无法传递汛情时,采取敲锣鸣枪报警、人工送信等措施传递汛情。
从80年代开始,成立了吉安地区防汛抢险无线电中心电台,在地区和各县(市)防汛办公室及中型以上水库设立无线电台。各级电台在汛期严格按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方法》,进行“四段四次”拍报。大大加快了汛情传递速度。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汛情传递工作逐步朝现代化方向发展。1998年,建立了全区防汛计算机网络中心,报汛工作相继通过计算机网络报汛,汛情信息能全面准确地在互联网上反映,更好地为领导指挥抗洪抢险提供科学依据。 洪水预报站网设立新中国建立后,在赣江及五大支流先后建立了 43个雨情、水情站。到20世纪90年代, 全区报汛站点、雨量站较多,分布较均匀,在高山、丘陵、平原地区、大中型水利工程和一部分重点小型水库都设立了雨量观测站,但水文观测站比较少,分布如下。
赣江主流:棉津水文站(1984年已撤),栋背水文站,泰和水位站,吉安水文站,吉水水位站,峡江水文站,新干水位站。
遂川江:滁洲水文站,南溪水位站,洲背水位站,遂川水位站。
蜀水:林坑水文站。
孤江:白沙水文站,木口水文站,伏龙口水文站,富田水文站。
禾泸水:千坊水文站,永新水文站,赛塘水文站,上沙兰水文站。
乌江:新田水文站,寨头水文站,洞口水文站,洪家园水文站。
全区共设有雨情、水情情报站43处,基本上能满足江河洪水作业预报要求。发布洪水预报的水文站主要有吉安、峡江、赛塘、上沙兰、新田。
预报方法水文预报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客观水文规律的基础上,预报未来现象的一门水文学科。 全区水文预报在历年防汛抗旱、水库调度等方面,起到了耳目和参谋的作用。根据洪水预报就可以有计划地利用各类水库,采取蓄洪、预泄、人员转移等措施,使洪水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区内常用的洪水预报方法主要有:(1)上下游水位(流量)相关法;(2)合成流量法;(3)产汇流法。 对现时水位趋势,赣江干流各水文站均编制两套预报方案。重点站采用降雨径流预报方案,可以预报洪水的全过程,预见期较长。分析计算分产流、汇流两个步骤,产流采用蓄满产流,汇流采用六小时单位线方法推算出流过程。
峡江、新干干流站采用上下游河道水位作预报,用上游站的洪峰水位和被预报站的同时水位预报下站的洪峰水位,预见期较短,为8 ~ 20小时。
吉安站采用合成流量方案作预报,预见期大约10 ~20小时。
赛塘、上沙兰、新田站采用降雨径流预报方案,预见期大约10 ~ 16小时。
万安水库、白云山水库装有水库型自动测报系统,能随时反映库内降雨、入库洪水流量等,通过微机计算,调度水库洪水下泄流量。
区内的洪水预报资料归地区水文分局负责校核和审定,地区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一进行发布。地区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确定五大支流和赣江各控制站警戒水位和大中型水库汛限水位。洪水一旦到达警戒线,各级领导和部分防汛人员必须上堤坝、库区进行防守,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
表7~4-1 赣江和主要支流各控制站警戒水位一览水系站名历年最高水位警戒水位水系站名历年最高水位警戒水位 (米) (米) (米) (米) 赣江栋背 71.43 68.3 蜀水林坑 88.89 86.0赣江泰和 63.95 60.5 禾水永新 115.21 112 赣江吉安 54.05 50.5 禾水上沙兰 62.58 59 赣江吉水 47.0 泸水赛塘 64.95 62 赣江峡江 44.57 41.5 孤江白沙 88.8 88 赣江新于 39.81 37.5 乌江新田 56.44 54 遂川江遂川 99.0 同江鹤州 49.37 46.5表7-4-2 大中型水库2000年汛期限制水位水库名称水系主汛期水位后汛期水位水库名称水系主汛期水位后汛期水位 (米) (米) (米) (米) 万安赣江 87.0 96 白水门乌江支流 134.44 134.44白云山赣江支流 180.0 180.0 芦源牛吼江 124.4 124.4 社上泸水支流 172.0 172.0 缝岭云亭河 140.2 140.2 老营盘赣江支流 158.0 158 洞口仁善河 184.5 184.5 南车禾水支流 159.5 160.0 蕉源通津河 145.0 145.0 银湾桥文石河 93.55 93.56 谷口陈山河 109.4 109.4 福华山泸水支流 75.33 75.33 柘田陈山河 154.5 154.5 樟坑禾水支流 153.61 153.61 禾山溶江河 232.36 232.36官溪文石河 79.53 79.53 斗上禾水支流 282.2 282.2 江口同江支流 74.27 74.27 繁荣芦溪水 163.5 165.0 双山同江支流 68.7 69.7 洞口龙安河 196.68 196.68横山住岐河 98.7 99.7 丰源溶江河 17& 86 178.86太山住岐河 105.0 106.0 龙源口龙源口河 320.5 320.5 幸福沂江支流 87.75 87.75 灵坑龙溪河 304.4 304.4 万宝黄金江 134.0 134.0 罗浮牛吼江 420.5 422.5 田南漂江河 116.0 116.0 枫渡宁冈水 168 169.5 窑里沂江河 136.5 136.5 乔林龙溪河 412.0 412.0 黄泥埠沂江河 60.0 60.0 芦源通津河 205.0 205.0 高虎脑八江河 221.5 221.5 返步桥牛田河 344.2 344.2 第五章人工增雨采用人工增雨办法进行抗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区内人工增雨始于1976 年。1989年成立吉安地区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增雨办法有两种:一是使用军用三七高炮发射装有碘化银的炮弹;二是发射JI-50-2型气象火箭。1976年以后,凡遇干旱年份,都要开展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
第一节组织机构 1989年,吉安地区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由吉安地区防指总指挥、副总指挥和水电、气象、 邮电等部分防指成员领导组成。1991年后,吉安地区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气象局领导兼任。第二节增雨方式与地点区内首次人工增雨服务,始于1976年7月25日~8月15日。是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万安县的观头、百加两个公社进行的。大规模人工增雨服务工作,从1978年开始。此后,凡遇到伏秋干旱严重年份,基本上都开展了人工增雨服务。
增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军用三七高炮,发射装有碘化银的炮弹;二是用JI-50-2型气象火箭。1991 年以前炮弹和发射设备以及高炮手都由吉安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调拨,县里组织人员配合,组成人工增雨工作小组,选定作业地点,捕捉增雨时机,实施人工增雨。1991年以后,区内人工增雨的实施,具体由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设在气象局)。历年的人工增雨工作开始前,都要对作业人员进行快速技术培训,并进行实弹发射训练。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工增雨的基本原理,操作规程、效果、检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规定每个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要加强组织纪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要严肃认真、胆大心细、严格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发射点要做到安全警戒,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发射场地,并根据当时的旱情,选择发射点。
增雨作业地点,各年不大相同。1976年:在万安县枫头、百加。1978年:作业地点33个,主要有吉安市市郊吉福公路5公桩山头,吉安县田心、桐坪,吉水县乌江、黄桥,峡江县巴丘、福民,新干县胜利、七琴,永丰县佐龙、古县,泰和县冠朝、武山。8月11日,冠朝三七高炮调入井冈山。:1979年:在永丰、永新、莲花、泰和、宁冈、吉水、万安和吉安市。:1980年:在全区12县(市)ₒ 1981年:在吉水县舍滩、乌江, 泰和县苞前、武山,吉安县敦厚。从1981年开始,增加了 JI-50-2型气象火箭。用这种方式增雨的地点有永新县才丰公社洞口水库、石桥公社斗上水库、象形公社丰源水库,龙源、七溪岭、里田公社;吉水县螺田、冠山、水南;泰和县东坎头、河西关。:1982年:用三七高炮作业的县有泰和、安福、吉水、永新,用 JI-50-2型气象火箭作业的县有安福、万安。:1983年:在吉安、吉水、泰和、万安、永新、莲花县和吉安市。 1985年:在安福、吉水县等用JI-50-2型气象火箭。1988年:三七高炮作业点在吉安市长山亭和泰和县武山。:1989年除上述两地外.还有吉水县枫江。1991年:在安福、遂川、泰和、万安、吉水、吉安县和吉安市。1996年:在安福、万安、吉水洁安漆和、永新、遂川六县和吉安市。2000年:在泰和、永丰、安福、吉水、遂川、永新县和吉安市。
第三节增雨效益 1976年8月10-13日受台风影响,万安县枫头、百加两个公社作业12次,发射炮弹371发,使万安县的宝山、枫林、芦源、窑头、麻源等公社降了暴雨,旱情有所缓解。
1978年是继1968年的旱情最为严重的一年,7月31日〜9月中旬,12门三七高炮在区内9县1市 33个作业地点,累计作业101次,发射炮弹4122发,有79次见效,区内167个公社降了雨,局部地区降了大到暴雨,受益面积52万亩。8月3日,在吉安县作业6次,14个公社降了中到大雨,大冲前村最大降雨量达50毫米。8月上旬,吉安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调三七高炮一门,降雨弹300发到永丰县进行人工降雨作业,先后在干旱严重的沿陂乡下袍村、古县乡新源等地发射点作业5次,发射炮弹250多发,沿陂、 佐龙、古县、遇源等地都降了雨,对缓解这些地方的旱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吉安地委和行署为支援永新县抗旱工作,8月21日从永丰县调1门三七高炮,8名作业人员及400发降雨炮弹,在该县进行了人工降雨。8月23日高炮进入文竹乡水口六号炮点,27日下午7时30分,发射50发炮弹,使三湾、龙源口、 洋中、烟阁、才丰等公社均受益,其中三湾最大降雨量达45毫米。28日下午,高炮从文竹乡搬到埠前小屋岭七号炮点,当晚7时10分,发射炮弹70发,使文竹、龙田、龙门、高市、象形、芦源等公社受益,文竹公社降雨量达30毫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拨出5000元,作为人工降雨费用。从8月22日开始,9月15 日止,历时26天,共作业6次,发射炮弹313发,挽救晚稻面积2万多亩,扩大了晚秋作物种植面积,使晚稻在1977年增产的基础上仍然获得丰收,全年增产1600万斤。该县首次人工降雨取得了好成绩,出席了省地人工降雨会议,并受到表彰。吉安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从吉安市民兵高炮连中,调给高炮2门、 炮手25名,于7月31日进入新干县胜利、七琴两个炮点,历时45天,作业10次,共发射气象炮弹595 发,全县均不同程度降了雨,最大降雨量达50毫米,最小达10毫米,一般在30毫米左右,使部分地区旱情得到了缓解。
1979年在6县(市)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共65次,发射JI-50-2型气象火箭2040枚,受益面积50万亩。其中永丰县带源水库多蓄水100多立方米。
1980年在全区12个县(市)普遍开展气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火箭弹3500枚,受益面积20 万亩。
1981年,三七高炮作业37次,发射炮弹2197发JI-50-2型气象火箭作业30次,发射火箭弹数百枚。 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吉安县9月9日固江、兴桥、曲瀨、永阳4个公社和敦厚镇都降了中到大雨。永新县 7月24 0 ~9月5日共作业8次,发射火箭弹395枚,一般降雨量达30 -50毫米,最大降雨量114.3毫米。吉水县乌江作业点,9月9日6时20分发射三七高炮弹83发,降雨量达56. 6毫米;下午发射3发, 降雨量达30毫米,当地群众提鸡送蛋去慰劳作业人员。泰和县坎头村群众看见打炮降了雨,拉住流动炮车不让走,要求继续开炮,这个县通过人工增雨,使受灾面积从24万亩降到18万亩。
1982年8月13日,在泰和县五华山作业点作业后,降雨量达81毫米;安福县8月6日降雨量20〜 30毫米,有2个公社普降大雨,最大降雨量达72毫米。全区6个作业点共发射炮弹1737发,42个公社降了中到大雨,近25万亩农田受益。
1983 - 1984年,在泰和、永新等县开展气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部分农田受益。
1985年8月4日,安福县在离县城3千米的地方,用JI-50-2型气象火箭作业,发射火箭炮100枚,降雨量达47毫米。吉水县8月31日下午和傍晚,发射三七高炮炮弹194发,枫江、黄桥、埠田、雨岑、尚贤等地降了大到暴雨,全部解除了旱情。至8月17日止,该县25天共作业11次,发射炮弹878发,总降雨量达208. 8毫米,使17个乡受旱农田缓解了旱情" 1988年8月2日〜9月17日,在泰和县武山、吉安市长山亭作业9次,发射炮弹337发,炮点及附近地区均普遍降雨,其中小雨3次,中到大雨2次,大到暴雨2次,受益明显的有泰和县、吉安县、吉安市、 吉水县,仅泰和县和吉安市就有34.7万多亩二晚、甘蔗和其他作物旱情得到解除。
1996年,在吉安、泰和、安福3县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作业9次,发射炮弹210发,水库共增加蓄水量1926万立米。
1998年,在遂川、安福、泰和、万安、永新、吉水、吉安县和吉安市共进行人工增雨作业81次,用弹960 发,大面积缓解了旱情。
2000年,在永丰等7个县(市)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59次,受益乡镇80个,使65万亩农作物旱情得到了缓解,水库增加蓄水量7600万立米,供发电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00多万元,因人工增雨而节省的抗旱经费近200万元,节省抗旱劳动力10万个。
人工增雨工作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旱区农民把人工增雨看成是党和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优良工程、稳定工程、爱民工程、形象工程,对于缓解用水纠纷,确保农村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水土保持第一节水土流失状况流失程度境内过去是一个山清水秀、林茂粮丰之地,没有明显的水土流失危害。据调查统计,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只有187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3%₀但后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生产和交通等基本建设迅速发展,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认识不够,过量采伐和乱砍滥伐森林、乱垦滥垦荒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随之逐年加剧。 1988年江西省卫星遥感测定,全区共有水土流失总面积为989.71万亩,是新中国建立初的5. 3倍,占土地总面积的27.58% ,占山地总面积的36.97%。按侵蚀程度分:轻度流失459.08万亩,中度流失296. 81 万亩,强度流失161.85万亩,极强度流失51.24万亩,剧烈流失20.73万亩。年土壤流失总>2502.58万吨,水土流失已遍及全区13个县(市)。
表7,-1 吉安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情况级另0 平均侵蚀模数(吨/平方公里) 平均流失厚度(毫米) 植被覆盖度(%)无明显侵蚀 <500 <0.37 >75 轻度侵蚀 500 -2500 0.37 ~ 1.90 60-75 中度侵蚀 2500-5000 1.90-3.70 45 ~60 强度侵蚀 5000-8000 3.70-5.90 30 〜45 极强度侵蚀 8000 ~15000 5.90-11.10 <30 剧烈侵蚀 >15000 >11.10 <30 经过多年治理,全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缩小。1996年省卫星遥感测定,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731.2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 29%,占山地总面积的27. 31%。按侵蚀程度分:轻度流失269. 81万亩,中度流失198.32万亩,强度流失211.62万亩,极强度流失18. 79万亩,剧烈流失32.72万亩。年土壤流失总量1949.39万吨。与1988年相比,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25& 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降低8.56个百分点;按侵蚀程度分:轻度流失面积减少189. 27万亩,中度流失面积减少98. 49万亩,强度流失面积增加49.77万亩,极强度流失面积减少32.45万亩,剧烈流失面积增加11.99万亩;年土壤流失总量减少553.19万吨。流失形态以面蚀为主,局部严重区域有沟蚀、崩岗等,甚至出现泥石流、岩石裸露。
流失分布全区主要侵蚀类型有面蚀、沟蚀、崩岗侵蚀三种。其中面蚀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85%, 沟蚀、崩岗侵蚀占总流失面积的15% o此外,还有个别地区发生泥石流。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疏残幼林地和植被较差的荒山坡地及复垦不合理的油茶林地,具有分布面广,侵蚀面大的特点。沟蚀多发生在人口稠密的低丘岗地,而且往往出现在径流集中,土层较厚的凹坡。崩岗大多发生在沟岸和沟头,因而也多出现在沟蚀发育的区域,也有的是由于山冈坡脚被流水冲刷造成临空失稳而崩塌的。
全区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在吉安、泰和、万安、吉水、永丰、永新等县和吉安市,占全区流失面积的 60%以上;其次是遂川、峡江等县。其中以吉安县的敦厚、大冲、北源,泰和县的沿溪、樟塘、苑前,万安县的弹前,永丰县的佐龙、江口、鹿岗,遂川县的于田、盆珠,永新县的里田、怀忠,吉水县的金滩、黄桥、尚贤、西沙,峡江县的水边等地流失较为严重。
表7-6-2 吉安地区水土流失分布情况(1996年江西省卫星遥感测定数据) 土地总面积流失面积流失面积各级土壤侵蚀类型面积(万亩) 县(市) (平方公里) (万亩) 占土地面积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强度以上 % 吉安市 508.89 23.43 30.75 8.28 6.29 8.9 0 0 8.9 井冈山市 660.87 4.2 4.24 1.37 0.93 0.86 0.69 0.35 1.9 吉安县 2751.16 129.78 31.45 39.53 36.35 49.68 1.79 2.43 53.9 吉水县 2708.87 92.47 22.76 34.4 26.7 27. 1 0.8 3.47 31.37峡江县 1287.43 28.34 14.68 11.85 8.28 5.57 1.38 1.26 8.21 新干县 1248.29 24 12.82 12.67 8.27 1.09 0.78 1.19 3.06 永丰县 2695.08 63.51 15.71 20.29 16.48 24.71 1.24 0.79 26.74泰和县 2665.41 89.4 22.36 26.62 24.37 33.08 4.66 0.67 38.41遂川县 3101.89 69.75 14.99 32.52 18.89 7.92 3.47 6.95 18.34万安县 2046.43 83.16 27.09 24.96 20.19 33.54 2.51 1.96 3&01 安福县 2793.15 31.51 7.52 15.56 9.37 4.75 1.07 0.76 6.58 永新县 2194.57 83.22 25.28 37.96 20.97 11.59 0.4 12.3 24.29宁冈县 609.03 8.45 9.25 3.8 1.23 2.83 0 0.59 3.42 合计 25271.07 731.26 19.29 269.81 198.32 211.62 18.79 32.72 263.1 原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属客观原因。
地形因素区内山丘地较多,地势起伏大,降雨形成的径流流速大,形成对地面土较大的冲刷力,地面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就会产生水土流失。
气候因素区内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约为 1535.8毫米,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4、5、6三个月为雨季,降雨量为600 ~ 8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 44.5%,雨量比较集中,且多为暴雨,日降雨量普遍超过30毫米,最大达150毫米,暴雨强度越大,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地质因素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紫色土次之,抗蚀性差,其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砂岩、紫色页岩风化物等,岩性破碎,胶结性差,在降雨作用下,土壤易被剥蚀、转移,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全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们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认识不够,包括政策、法规、土地利用开发方式、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等。
新中国建立后,大的森林植被破坏有三次。
1958 - 1962年,大炼钢铁,大办粮食,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铲草积肥,森林植被遭受第一次大的破坏。据《江西冶金志》记载,吉安专区为炼铁,组织37万多人,进驻深山密林伐木烧炭,日产木炭数万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乱砍滥伐森林的事件时有发生,加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采取不妥当的烧山全垦造林方法,森林遭受第二次大的破坏。
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山林分给农户承包经营,林业实行“三定”(划定自留山, 确定责任山,稳定山林权属)政策。开始时,群众担心政策发生变化,于是大量劳力上山,有的地方先砍树后分山,有的地方先分山后砍树,森林遭受第三次大的破坏。
据吉安地区统计局资料记载,到1983年全区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时统计,全区森林面积为1541.87万亩,比1956年减少了 286. 32万亩,平均每年减少森林面积10. 6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由1956年的 46. 3%降低到1983年的39.0%。
另外,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日益紧缺,在向山地开发耕地的过程中,陡坡开荒、毁林开垦、顺坡耕作等不合理的耕作现象十分突出。在开矿、修路、建厂和农林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中,不重视水土保持;随意开挖土地,乱堆乱倒余土弃渣现象十分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全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历次水土流失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水土流失区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周围,与居民点成同心圆向外扩展,而且具有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重于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交通方便的地区重于交通不便的地区,柴窑多的地区重于柴窑少的地区,早开发的地区重于晚开发的地区,丘陵地区重于山区的明显的特点。
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从原来的附着面剥离,顺水而下,造成泥沙淤积,压埋农田,抬高河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阻碍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据推算,全区每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949. 39万吨。由于表土大量流失, 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被带走,土层变薄,土地贫瘠,水分流失,土壤干旱,局部丘陵岗地光山秃岭,甚至基岩裸露,失去了植物生长的正常生态环境,致使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山丘地的优势。
冲毁庄稼,压埋农田安福县竹江乡的白沙冲流域,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120亩良田逐渐被埋没, 形成一片沙滩。万安县弹前乡上洛村,因1985年6月4日一场暴雨,造成600余亩水田被泥沙埋压。
破坏水利工程,降低灌溉效益,缩短工程寿命遂川县巾石乡1958年修建的汤村水库,已全部淤满报废。安福县社上水库南干渠渠道,因泥沙淤积,通水里程由原来的110千米缩减到70千米,大大减少了灌溉面积。
抬高河床,阻碍航行遂川县左溪河过去可通木帆船到草林,右溪河可通船到大坑,现在帆船几乎绝迹。万安县的弹前河在50年前河深3米,新中国建立初期可通行载重1 ~3吨的木帆船,现在河床比田面还高。吉水县的乌江河,40年前,载重5〜10吨的木帆船可通行到永丰县藤田镇,现在水上运输几乎绝迹。
造成水旱灾害由于植被减少,失去了拦截和涵蓄水源的作用,一遇暴雨,汇流迅速,上游形成洪水冲毁农田村庄,下游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泄洪不畅,泛滥成灾。无雨期间,缺乏地下水补给,往往雨停水断流,形成干旱,增加了防汛抗旱压力。从吉安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收集的历年水旱灾害面积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以后,全区水旱灾害频繁,受灾年份间隔愈来愈密,受灾面积逐年扩大。一般旱年 (受灾面积100万亩以上)和一般涝年(受灾面积50万亩以上)在70年代以前大约每四年才出现一次, 80年代以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第二节综合治理机构 1958年以前,区内未设立专门的水土保持机构,水土保持工作由农林水办公室主管。1959 - 1961 年,划归地区水电处主管。1962〜1963年,划归地区农垦处主管。1964年1 ~5月,又划回地区水电处主管,同年下半年又划归农垦处主管,并成立了首届吉安专区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机构,办公室设专署农垦处内,配有专职干部5人。同时,有吉安、永丰、泰和三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机构,分别各配有专职人员3人。1968年,水土保持机构撤销,所有人员下放。1973年, 重新恢复了井冈山地区和吉安、永丰、泰和三个县的水土保持机构,增设了万安、吉水两县的水土保持机构。地、县两级水土保持机构的名称改为水土保持站,分别归地、县两级农垦部门管理。1976年4月,水土保持工作又由地区农垦局划归地区水电局管理。1979年10月,成立地区水电局水土保持站筹备组有工作人员2人。1984年2月,恢复地区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区水电局内,与地区水土保持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到1984年年底,地区水土保持站的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 人增加到9人。1984 ~ 1985年,全区除井冈山市外,各县(市)均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由分管农业的副县(市)长兼任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电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水电局都成立了水土保持站。到1985年底,全区共有水土保持专职干部53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11人,技术员 20人,管理人员20人),技术工人27人,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工作体系。2000年,全区共有水土保持专职人员189人。其中行政干部25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44人,技术工人 106 人。
规划 1984年编制了第一次全区水土保持规划,规划时间为1985〜2000年。1999年初,鉴于原规划时间已到,地区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各县(市)人员编制了第二次全区水土保持规划,近期规划时间为 2000 - 2010年,远期规划时间为2000 ~ 2050年,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于当年底编制完毕。
指导思想按照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的要求,地区及各县 (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治山、治水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全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对山区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充分调动群众治理与管护的积极性,使水土保持成为人民群众的事业。坚持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的,建设、治理、保护并重,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遵循资源开发的持续利用的准则,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有机结合。
建设目标总目标用大约50年的时间,力争到21世纪中叶,全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得到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大部分地方基本实现山川秀美、江河清澈。
近期目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0%得到初步治理;基本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为实现良好的生态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全区共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82. 14平方公里(358214公顷)。其中,建设水平梯田9469公顷,开发经济果木林22936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01767公顷,种草16944公顷,实施封山育林20709& 5公顷,开挖水平竹节沟10780. 34万米,水平条带6365.4万米,修筑谷坊36086座,塘坝 5202座,蓄水池2707座,拦沙坝150座,沟头防护3380处。
总体布局根据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按照区内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将全区水土保持建设划分为东北部丘陵平原区,中南部低山丘陵区,西南部山地丘陵区三个区。
北部丘陵平原区位于区内东北部,赣江中游,范围包括新干、峡江、永丰、吉水四个县,土地面积 7939. 67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1.42% ₒ该区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区内地势相对较低,是境内较为平坦的一个丘陵、平原区。区域内农业气候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无霜期281天,年降雨量1540毫米,年有效积温5507度,年均日照数1746.12小时,区内支流水系较多,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江河两岸的平原川地面积较大,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是吉泰盆地商品粮和油、麻、烟、橘生产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植被类型多样。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该区森林资源除边远山区较为丰富外,其他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农村能源短缺,毁林取薪,滥伐森林资源现象严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区内水土流失面积为 138& 8平方公里,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17. 49% ,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8. 49%。水土流失在该区均有分布,尤以赣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的丘陵、岗地最为严重。二是随着近几年的农业开发、城镇基本建设、修路、建砖瓦窑等生产建设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毁林开荒、顺坡耕作等不合理耕作方式的普遍存在,人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是赣江沿岸及其主要支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通过大力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改善和巩固现有薪炭林,达到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二是对昌赣公路沿线两侧及赣江沿岸已开发种果的山地、丘陵以及坡度在25度以下的坡耕地,通过平整土地、开挖竹节水平沟、种草等水土保持措施,保持水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重点是抓好城镇水土保持工作。
中南部低山丘陵区范围包括遂川、万安、泰和、吉安四县和吉安市,土地面积11073.78平方公里, 占全地区土地面积的43.82%,该区南、东、西面靠山,中部盆谷地镶嵌,并以赣江干流为主轴向外扩展, 依次呈河谷漫滩、岗地丘陵、山地等阶梯分布的丘陵地貌格局。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无霜期280天, 年降雨量1434. 96毫米,年有效积温5671.56度,年均日照数1790. 2小时,是发展综合农业较为理想的区域。区内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红壤、第四纪红土为主,土地开发潜力较大,植被覆盖率较高。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该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林木的采伐、更新不当,马尾松、湿地松纯林面积比例大,森林素质低,保水、保土能力差,另外,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是三个区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区内水土流失面积为2637. 07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面积的 23. 81% ,占吉安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4.09%。二是由于水土流失,表土被冲刷,植被立地条件恶化,导致部分丘陵岗地荒山秃岭,农村燃料紧缺,泥沙淤积江、河、湖、库,河床抬高,沿河两岸及低洼地易发生洪涝灾害,山丘地区则易发生干旱,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一是该区为全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内江河上游山区以天然林保护为中心,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中下游丘陵地区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水土保持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果木林,改造人工针叶林,提高植被覆盖,控制水土流失。二是在山地丘陵易旱区,大力开展谷坊、塘坝、蓄水池等小型水土保持拦蓄工程建设,涵蓄水源,减轻旱灾。
南部山地丘陵区位于境内西南部,范围包括井冈山市、宁冈县、永新县、安福县。土地面积 6257.62平方公里,占全地区土地面积的24.76%。该区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形成地势西高南低,以山地为主,其间镶嵌部分丘陵盆地的山地地貌格局,区域内小气候明显,垂直差异显著,呈现较明显的亚热带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17. 8摄氏度,无霜期278天,年降雨量1524毫米,年有效积温5215.46度,年均日照数1710小时。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该区为禾泸水的上游地区,森林资源较丰富,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比较严重,区域内公路两侧和邻近山区的有林地逐步演变为荒山荒土或疏林灌木林地,局部区域水土流失趋势严重,区内水土流失面积为849. 2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面积的13. 57% ,占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17.42%。二是区内修路,山丘地建房,建砖瓦窑以及小磁土矿、小煤矿无序开采等生产建设活动,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一是加强以阔叶林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及井冈山重点保护区建设, 适当发展杉木、毛竹等用材林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对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二是加强对修路、建房、建厂及矿山环境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重点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既要全面治理,又要突出重点,按照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吉安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主要实施以下重点治理工程。
鄱阳湖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范围包括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土地总面积16767. 3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203. 39平方公里。规划2000 - 2010 年,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共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75. 1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水平梯田5873.99公顷,开发经济果木林11259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70212公顷,种草10324公顷,实施封山育林139845.17公顷,开挖竹节沟8498. 86万米,水平条带3261. 27万米,修筑谷坊25746座,塘坝 4742座,蓄水池1701座,沟头防护1800处。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县工程重点对遂川、万安、泰和、吉安县、吉安市5个县(市)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总面积11073.7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637.07平方公里,规划2000 ~ 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20.59平方公里,其中建设水平梯田4540公顷,开发经济果木林15297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63272公顷,种草9437公顷,实施封山育林99513公顷,开挖水平竹节沟5566.48万米,水平条带3039.47万米,修筑谷坊16605座,塘坝2040座,拦沙坝150座,蓄水池1000座,沟头防护1500处。
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是水利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跨世纪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决策的具体部署。其目标是力争用5年时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并分批验收,树立样板,带动和辐射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这项工程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达标一批,总结验收一批,命名一批。按照入选条件,吉安县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县,遂川白土、万安阳坑、井冈山长义岭、新干白兔山4条小流域被列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对推动区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树立水土保持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有建设项目的县(市)政府正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方案,加强建设管理,力求经过短期完善提高后,达到验收标准,通过验收命名。
措施宣传措施1990年,在全区农业干部培训班上,地区水土保持站的专家为全区500多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讲授水土保持知识。这是区内第一次大范围内的水土保持宣传工作。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地区水电局共印发单行本15000册,张贴宣传画 1000多张,制作永久性标语近千条,出动宣传车15车次,覆盖全区463个乡镇,地区、县(市)水电局联合举办了《水土保持法》知识竞赛活动。同年,在全区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规定每年须举行《水土保持法》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
从1992年开始,在每年一度的《水土保持法》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中,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坚持三个面向(面向领导、面向群众、面向监督对象),摆危害、讲效益,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水土流失是造成区域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繁荣经济、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
到2000年,全区在京九铁路和105国道、319国道沿线等一些主要交通干道两旁和中心路口书写永久性标语或埋设宣传碑牌350余块,建立带有水土保持标志的固定宣传碑20余座。
预防监督措施区内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保护工作开始于1982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条例》颁布之后。
1989年,全国水资源及水土保持工作会议,要求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把预防保护放在第一位,水土保持机构的职能要逐步转移到以预防、监督为主上来,抓紧建立、健全各级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地、县(市) 水土保持部门根据会议精神,对工作重点进行调整,开始把预防监督保护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1990年,各县(市)开始筹建乡镇水利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水土保持监督工作进一步延伸到基层。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后,区内开始建立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制度。 规定开发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的,必须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并经水土保持部门审查同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部门要特别注意防止任意扩大开挖面,乱倒弃土、尾沙和矿渣,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林业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造林、育林措施,加强成熟林和过熟林的合理采伐,做好迹地更新和抚育;农业部门要合理经营土地,管好垦荒工作,保护好天然草山和草场,推行保土耕作,并做好坡度在25度以上的荒山坡地的退耕工作,禁止在陡坡和严重水土流失区铲草皮、烧灰积肥。对拒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按法规和有关政策严肃处理。
制订乡规民约,有计划的实行封禁措施,保护好非水土流失区的森林植被,同时,对已治理的地区要巩固治理成果,避免边治理边破坏。
1992年,安福县被列为全国108个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县,1993年在水利部组织的验收中,各项工作综合评分居全省五个试点县之首,'受到水利部表彰。全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开始全面展开。
1995年,省水利厅对新干县、吉水县、井冈山市、万安县、永新县、宁冈县进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1996年通过验收。
1996年,地区水电局组织各县(市)对全区预防监督对象、城市水土流失情况和四荒进行调查摸底。 对所有监督对象进行分类归档。
1999年,全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同年年底,地、县(市)都由当地编委下文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站,明确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主体。
治理措施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集中治理,综合治理。根据全区具体情况,每年抓好5 条左右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实行验收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这项工作。通过治理,把小流域变为经济开发区,努力形成林果生产基点,牧草养殖基点和薪炭林生产基点,使之成为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展开。
不同流失区的治理措施如下: 轻度流失区流失类型多为面蚀类型,主要包括草灌为主的荒山,疏残林地,不合理垦复的油茶林地,坡耕地等。其自然植被覆盖率为70%〜95%,立地条件较好,植被恢复较易。治理措施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改变不合理的油茶垦复方式和坡耕地耕作措施,25度以上陡坡实行退耕还林。在土地利用上, 重点营造针阔叶混交的用材林和薪炭林,有条件的发展一些经济林和果木林。
中度流失区流失类型与轻度流失区大致相同。植被覆盖率为50% -70%,立地条件中等。治理措施除封山育林外,主要是进行植树造林,并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改善立地条件,促进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在土地利用上,以营造薪炭林为主,以解决群众烧柴难的问题,适当发展一些用材林,经济林和安排一定的牧业用地。
强度流失区大多为沟蚀、崩岗类型区,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一般在30%以下,表土大部分已流失,形成痢痢山,立地条件差,植被恢复困难。治理时必须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达到工程保生物、生物护工程的目的。在土地利用上,大力推行绿肥上山,灌草先行,加速植被覆盖,改善立地条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打好基础。
科学实验措施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千家万户上山,必须及时给予技术指导, 不断加强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为此,从1981年开始,在四大类型不同岩性的水土流失区相继建立了永丰、泰和、吉水、峡江四个国营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主要进行了两大项目的研究。
水土流失规律研究1981年,在永丰县水土保持站花岗岩流失山地兴建了三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观测试验小区,对三个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不同植被的小区进行降雨、径流、产沙量的对比观测。研究降雨、径流、泥沙与坡度、坡向、植被之间的关系。
同年,又在吉水县水土保持站荷树坑小流域兴建了一个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小流域观测场,观测研究在红沙岩流失区降雨、径流、泥沙三者之间的关系。观测场设备齐全,有沉沙池、自记水位仪、电烘箱、 高精度计量仪等。
1984年,在泰和县水土保持站开展了第四纪红壤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研究。
1986年,在永丰县水土保持站进行小区径流泥沙观测和不同果树对比观测工作。
1991年,吉水水土保持站对小流域径流泥沙十年观测资料摘编进行整理,送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审查。
1993年,吉安地区水土保持站与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了红壤侵蚀劣地的小区径流泥沙观测、果树套种配套技术研究、快速恢复植被研究。
优良树种草种的引种、选育、对比试验1981年,永丰县水土保持站在花岗岩流失山地进行了行间混交种植油桐、合欢、喜树、重阳木4个树种的对比试验和沙打旺、澳大利亚草、日本草等草种的引种试验。
同年,吉水县水保站在醪桥乡汗坑大队和坝溪大队对马尾松、擦树、喜树、桃树、梨树、枇杷、蜜橘、油茶、油桐、油橄榄、黄槃、杜仲等18个树种进行了对比观测和日本草、沙打旺、丝毛草、茫箕、葛藤、胡枝子、猪屎豆、芦苇等草种的栽培试验。
1982年,泰和县水土保持站在红壤流失山地开展了巴矛、芦苇等6个品种的育苗试验。1984年,又在强度流失红壤山地引种黑荆树和大叶桜树的试验。
1985年,地区水土保持站在泰和县水土保持站主持进行了厚叶红山茶、薄荷香、观音桃等油茶品种的引进试验。
1989年,中国科学院、省水土保持处、地区水土保持站在泰和、吉水、峡江、遂川县进行白檀繁育及其利用技术研究。
1991年,永丰县水土保持站进行橙柑类不同品种生长对比试验和非洲狗尾草引种试验。
1998年,泰和水土保持站在红壤流失山地进行了百喜草的栽培试验。
1999年,在遂川县巾石乡水土保持站建立了百喜草种苗基地。
效果治理成效区内治理水土流失是从1956年起步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经历了由组织群众分散、单一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重点治理到全区范围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三个阶段,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1956年,根据《全国发展纲要》和《江西省十二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开始在吉安、吉水、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安福等县的严重水土流失乡,依靠农业合作社,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展了群众性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运动试点,全区合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1964 ~ 1966年,开始在永丰县的七都和泰和县的潭源建立了两个县办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组建水土保持专业队伍,树立治理水土流失的示范样板。
1979年冬至1980年春,地区水土保持站在吉水县醪桥公社的坝溪、固洲、汉坑建立了一个水土保持示范点,醪桥公社党委召开了 300多人的施工动员大会,组织了 1000多劳力上阵,投入49000多个工日, 栽种了油茶、油橄榄、马尾松、湿地松、合欢、乌柏、喜树、杜仲、板栗、蜜橘等十几个树种的混交林,共2441 亩。地委书记王书枫、行署副专员张国立带领地委常委和地直单位的领导参加劳动。
1980年起,按照全国水土保持小流域会议精神,在万安、吉安、吉水、峡江、永丰、新干等县的6条小流域进行试点,总集雨面积57.15平方公里,在28.18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中初步治理了 6.45平方公里。
1984年以前,全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5.6万亩。
1984年全区水土流失普查结束后,水土保持工作由过去的单纯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大力推广绿肥上山,灌草先行的措施,到1989年底,共规划重点治理小流域18条,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 67 万亩。
1990〜1997年,重点治理小流域296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7.54万亩。1998年,新干、吉水、永丰、吉安、永新、宁冈6县和吉安、井冈山2市被列入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遂川、万安、泰和3县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1999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
经过45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路子,即坚持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科学配套。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筹兼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0年,全区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460公顷(合173. 19万亩),累计开展小流域重点治理50条。其中,建设水平梯田7480公顷,沟坝地2020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68330公顷,开发经济果木15370公顷,种草3930公顷,实施封山育林30600公顷。
表7-6-3 2000年吉安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累计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公顷) 县(市) 总面积面积强度中度轻度水平梯田水保林经果林种草 (平方公里) (公顷) 吉安市 156.47 2870 910 70 1890 230 410 850 80 井冈山市 28.00 1570 210 1000 360 410 400 230 90 吉安县 865.20 15540 4330 5180 6030 1130 9370 3620 120 吉水县 616.47 9670 1530 3040 5100 280 5300 1620 1220峡江县 188.93 4740 2040 2700 490 2600 1650 新干县 160.00 5410 280 1610 3520 270 2760 1280 10 永丰县 423.40 10690 2010 2890 5790 680 5290 2820 260 泰和县 596.00 13020 2320 4400 6300 490 3360 4850 400 遂川县 465.00 16340 4050 5280 7010 850 4520 2080 820 万安县 554.40 12840 2070 5600 5170 730 5210 1770 190 安福县 210.07 9020 210 2160 6650 390 4740 3150 130 永新县 554.80 11990 3100 4500 4330 770 8170 2600 50 宁冈县 56.33 1760 60 210 1490 140 1580 0 0 合计 4875.07 115400 21140 37980 56340 6860 53710 26520 3370 预防监督成效制定政策法规1984年,地区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县(市)转发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及《江西省贯彻〈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实施细则》o 1990年,吉安地区行署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促进农业开发的意见》。同年,安福县人民政府出台区内第一个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办法——《关于开矿、修路、建厂和其他基本建设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的暂行规定》。
1991年,各县(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
199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5号文件,全区开始实行生产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当年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0万元。到2000年,全区共出台各类法规性文件26个。
“三区”划分及公告1997年,全区各县(市)开展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及公告工作,到1998年结束。该项工作的完成对搞好区内跨世纪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监督执法网络建设到1999年底,全区13个县(市)已全部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各水土保持监督站都配备了通讯、摄(照)像、录音等执法取证设备,购置了交通工具,执法人员统一着装,佩戴“中国水土保持监督标志”。全区共有专职水土保持监督员118名,兼职水土保持监督员357名,管护员1129 名,所有执法人员都由政府指派,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水土保持监督网络。
表7~6" 2000年全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构人员情况监督机沟(个)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人员(人) 地、县(市) 应设已设合计其中着装培训上岗专职兼职管护人员人员人员合计 14 14 1604 118 357 1129 182 856 吉安市 1 1 15 7 8 15 井冈山市 1 1 44 7 7 30 15 44 吉安县 1 1 50 10 37 3 10 10 吉水县 1 1 49 4 33 12 7 37 峡江县 1 1 136 2 34 100 7 50 新干县 1 1 200 3 52 145 55 55 永丰县 1 1 77 15 62 67 泰和县 1 1 38 12 26 12 12 遂川县 1 1 423 14 29 380 11 423 万安县 1 1 84 10 24 50 16 84 安福县 1 1 393 21 3 369 18 18 永新县 1 1 57 3 50 4 3 3 宁冈县 1 1 25 3 . 12 10 15 25 地区 1 1 13 7 6 13 13 经济成效1963 - 1991年,全区先后建立了永丰县、泰和县、吉水县、峡江县、吉安县鄱塘、遂川县巾石等8个水土保持站,共有土地总面积7983.5亩。其中山地5118亩,水面2677亩,耕地188亩,开发经济林314亩,果木林1435亩,养猪头299,养禽270只养鱼24万尾,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初具规模。
1992年,开始贯彻“治理一条小流域,建好一个站,留下一批人,管好一个果园,致富一方群众”的原则,至1999年底已陆续新建了新干县横家山、永新县山官坪、遂川县汤湖等13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站。基本确立了“北药南果西茶”的水土保持产业发展格局。
表7-6-5 2000年吉安地区水土保持站基本情况县(市) 水土保持站干部职工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房屋面积年总产值个数人数 (万亩) (万元) (平方米) (万元) 合计 21 286 1.286 1855.8 16458 490.68吉安市 1 0.25 185 1236 26 井冈山市 1 0.042 90 820 37 吉安县 2 0.11 200 1500 12 吉水县 1 0.04 25.6 605 42 峡江县 2 0.025 20 550 5 新干县 2 0.21 82.39 750 19.31 永丰县 1 0.086 100 1700 15 泰和县 1 0.18 112 2049 141 遂川县 2 0.08 140 750 66.1 万安县 6 0.2 785 4110 17.05 安福县 1 0.045 90.81 2170 110 永新县 1 0.018 25 218 0.22 各水土保持站依托土地资源、技术等优势,坚持一业为主、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方针,使水土保持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区21个水土保持站有干部职工286人,基地面积12860亩,拥有固定资产 1855.8万元,经济林1.026万亩,果树1.098万亩,牧草0. 82万亩,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产业年总产值 490.68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