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话业务 1935年2月,吉安电报局开办长话业务,经办普通、加急、传呼和预告电话4种。此后,陆续开通新涂、遂川、泰和、万安、永新等县长话业务。次年,江西开通6条长途电话干线,其中1条是南昌至吉安、 赣县、宁都。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至泰和,吉安战时长话业务量有很大增长。是年,吉安去话16824 次,来话18036次。由于业务量增加,吉安电报局成为一等局。1947年4月,吉安至南昌开通特快电话。 新中国建立前夕,长话业务萧条,日平均来话只有十几次。
1951年,吉安邮电局扩大了长话业务范围和种类,有国内特种电话、代号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企业电话和普通电话等业务。1957年12月,吉安市邮电局利用自制设备,开始办理会议电话业务。1959年,区内各县均开办了会议电话业务。1961年,全区出口长话195562张,进口长话210733张, 转口长话128963张;电话会议出口 1364张,进口 1028张,转口 496张。1963年,邮电部门修订《长途电话业务规程》,规定办理长途电话业务为8种:防空情况电话、特种电话、首长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电话。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话业务发展缓慢。1967年,长话出口业务量从1965年的228570张减少到 182331张。1970年,区内增办了国际电话和港、澳电话,但业务很少,每年只有两三次。
1978年以后,长话业务量迅速增长。1979年,全区长话出口业务量516802张,进口业务量418392 张,转口业务量85033张。
为了方便群众和单位挂拨长途电话,1970年井冈山专区交通邮政局单独设立了阳明路电信服务处。 1985年1月,在全省范围内开通省一地和地一县三级党政领导机关专用通信网。同年6月1日,地区邮电局设立井冈山大道长话营业厅。吉安市区各分支机构均办理长话业务,并且在较大的旅社、饭店、宾馆、招待所、学校设有长话挂发代办点共13处。企事业单位记账托收可在本单位话机上直挂长话。 1986年7月,开办长途电话立即接续业务(即173业务)ₒ 1988年7月,开办长途有权用户电话业务。 1990年,长途有权用户203户。
1991年5月26日,地区局和吉安县邮电局开通了 8500门长、市、农话合一程控交换设备,80%的市话用户使用了长途直拨功能,增加了长途有权用户2000余户。同年,调整增开全自动长途电路90条,增加宜拨隔音间7个,扩大长话网点12个,并开办长途查号业务、105台业务和再生电话业务。1992年,全区国内长话业务量完成373.22万张,国际电话业务量2670张,港、澳电话业务量完成4956张。长话业务收入完成944. 54万元,长途有权用户5440户。
1994年12月26日,地区局开通了国际流行的200电话卡业务。到年底,全区长途宜拨有权用户 22851户,其中,直拨国际和港、澳用户17205户,住宅电话13694户,全部开通了长途直拨。是年,完成第三章电信通信国内长途电话839.14万次,国际电话8212次,港、澳、台电话13002次,国内出租电路22975路日,国内长话业务收入2000. 28万元,国际电话收入53.32万元,港、澳、台电话收入36. 24万元。1995年,全区长途直拨有权用户41986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有30479户,完成国内长途电话1361.58万次,国际电话13105次,港、澳、台电话13508次。
1996年,吉安市程控长话交换局建成,新装程控交换机容量8100线,人工交换机全部淘汰。是年, 国家“大通路”的北京一九龙一广州(简称京九广)光缆途经吉安地区6个县(市),长达270千米,使全区能够进入全国大通信网,从而解决了长途电话的拥挤问题。全区用户可以直拨国内国际长途电话。 是年,全区长途电话业务收入为4969. 23万元,国内长话通话次数为1834. 35万次,通话时长为 41390433分钟,比上年翻了一番。国际电话通话次数为1.37万次,通话时长为29806分钟;港澳台电话次数为1-46万次,通话时长为34594分钟。为使长途电话业务能够保持较好的增长幅度,业务经营部门一方面坚持做好市场调查,掌握业务市场的情况变化,针对性地采取营销策略,有效地刺激用户消费;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管理,提高长话的接通率,并把接通率作为技术和业务管理的考核指标,促进长话业务的不断发展。至2000年,全区长话业务总收入达7477. 99万元,国内长途电话通话次数为2792. 43万次,通话时长为78125421分钟;国际电话通话次数为1.73万次,通话时长为56520分钟;港澳台电话通话次数为3.77万次,通话时长为125076分钟。
市话业务 1938年5月1日,吉安电信部门首先开办市话业务,经办的种类有合用电话、同线电话、公用电话、 临时电话、码头电话、电话副机及其他附件。1941年,吉安有市话用户187户。1949年底,区内有市话用户190户。
1950年以前,吉安的市话与长话合设,1950年起开始分设。1953年1月1日起,县以上的地方电信,由邮电部门统一接收管理,全区有市话用户655户。同年,开始收取市话月租费。1958年,邮电部颁发《市内电话使用规则》,规定市内电话经营和服务范围是市县或相当于县政府政权机构驻地的城市区以内,首次规定市内电话业务种类为8种: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同线电话、中继线、专线、公用电话、合用电话、临时电话。1958年,全区有市话交换点14个,市话用户1299户。
1965年,市话业务种类增为10种,还开办了租用管道、租杆挂线、代维用户机线设备等三项特别业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话业务受到影响,1968年市话用户由1966年的2087户减少到1864户, 1970年后市话业务上升,至1976年全区市话用户2687户。
1979年,全区各县(市)根据邮电通信建设方针,采取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法兴建市内电话。1980年底,全区市话用户3215户。1982年10月,地区局开通921型3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同时新开114市话查号台、112障碍受理台、119火警、110盗警等市话业务。新设备的开通、新业务的增设,使市话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1982年底,市话业务收入77. 95万元,比1981年净增28.59万元。1983年5月1日,邮电部重新修订《市内电话使用规则》,规定市内电话经办业务种类14 种,即:普通电话(正机)、电话副机及副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分机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公用电话、复用设备、租杆挂线、租用管道、代维用户机线设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个体工商户的兴起,市话用户逐年增加。:1985年,全区市话专线112对,市话收入113. 8万元,市话用户年末达到5017户,公用电话42处,私人户、个体工商户33户。
1991年5月26日,地区局和吉安县局同时开通了 7500门和1000门程控交换机,程控电话的服务项目有: 呼出限制、热线服务、转移呼叫、遇忙记存呼叫、缩位拨号、三方通话、闹钟服务、追查恶意呼叫、免打扰报务、缺席用户服务10项。1992年,地区局开办160信息台、无线寻呼业务。1993年,各县(市)均开办无线寻呼业务, 地区局开办123音乐台业务,同时增设磁卡公用电话24部,进一步推动了市话业务的发展。1993年,全区市话收入834.9万元,比1992年增长51.4 %ₒ 1994年6月28日,地区局开办168声询信息服务台业务。同年9月 25日,全区实现了市内电话程控化,市话包月制电话全部被复式计次制代替。1995年底,全区市话用户达41986户,公用电话达1398部,分别为1994年的3.07倍和4.1倍。
1996年7月13日,吉安地区C3本地网建成开通,电话号由原来的6位升至7位。是年,以扩网升位为契机,全区掀起了一个拆机并网、集团装机、批发放号安装市话的高潮。吉安市在行署拆机并网的影响下,先后拆除了 15家用户小交换机,2200多用户并入公网上通话,仅此一项,全区促销装机9210 部,占全年放号的40% ₒ 1997年,地区局率先组建专业营销队伍,建立以专业营销为主,社会营销为铺, 全员营销为补充,多层次、全方位的营销网络,全年新增市话用户2.39万户。1998年新增电话用户2.30 万户。1999年新增用户3.43万户。2000年开展声势浩大的千禧之年“百万电话大行动”活动,全年新增用户达10万户,来电显示11.09万户,创历史最高纪录。是年全区市话局用交换机容量为20. 74万门,市内电话用户17.7万户。本地网区内通话量为17880. 08万次。城市公用电话1996年为2379部, 全部是人工值守。1997年开始安装了 IC卡公用电话539部,1999年磁卡公用电话因故障多,维修成本高,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而被淘汰。2000年全区城市公用电话为4084部。
2000年还利用程控电话交换设备的功能,开通了特号电话服务业务,发展“800”业务用户35户,160、168 电话声讯信息服务次数分别达到2.13万次、83.03万次,全区本地电话业务总量为9030.76万元。
表6-3-1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长话、市话业务量单位:万张、户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 1949 1.97 190 1969 19.08 1881 1986 106.41 5434 1950 3.37 290 1970 24.59 2081 1987 106.43 5812 1951 4.81 310 1973 32.27 2346 1988 119.60 6445 1952 4.69 355 1974 31.84 2415 1989 120.10 7061 1953 6.47 655 1975 32.41 2594 1990 135.50 7970 1954 7.65 869 1976 33.50 2687 1991 207.40 9329 1955 8.44 919 1977 35.94 2861 1992 373.22 12006 1956 9.43 1115 1978 42.33 3106 1993 558.05 16492 1957 5.80 1106 1979 51.68 3192 1994 839.14 25389 1958 10.44 1299 1980 54.07 3215 1995 4331.01 41986 1964 21.85 1855 1981 61.44 3673 1996 18371839 63478 1965 22.86 1987 1982 67.65 3875 1997 19983651 87425 1966 23.01 2087 1983 76.66 4109 1998 19468731 1103871967 18.23 2045 1984 85.85 4500 1999 26148287 1446751968 19.45 1864 1985 98.35 5017 2000 27979253 177007注:1959 ~1963年、1971年、1972年的数据缺。
农话业务民国时期,境内电话服务对象为军政、商贾富户,民众很少使用。业务无分类项目,接通便是。
新中国建立初期,吉安区内电话开办普通、加急、叫人和传呼等业务。1952年,全区邮电经营的县内电话数453户。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全区县内电话由邮电局经营和代管。全区有县内电话用户446户。1954年,全区有县内电话用户577户。1955年,县内电话由地方国营性质转为省财政计划核算,由省局统一管理,实行单独列支,县内电话改为农村电话。1956年,农话业务种类有:普通电话正机、副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分机、公用电话、专线电话、插扑、租杆挂线、设备代维、话机修理、安装、拆移机14种。年末,有农话用户1099户。1958年,农村电话全部交各级政府管理。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县、乡、社、队采取集资办法建设农村电话,全区农话用户数由1957年的1375户增加到2380户。全区所有的人民公社和90%的生产大队通了电话,80%的公社设有电话总机。从1958 年10月1日起,农村电话管理体制下设到县。
I960年,按省局要求,全地区农村电话基本实现了“一网五化”,即:社社总机化、大队电话化、公社会议电话双向化、县到公社线路双线直达化、电路多路化。年末,用户数为5796部。: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地区农话用户数由1961年的6719户减少到3399户。1965年,全地区已通电话的公社395个,大队4137个,电话机总数4335部,国营农话用户5201户,农话去话张数 13907张,农话收入57. 37万元。
1975年,省局对农话种类进行了调整,分为:防空情报、特种、首长、紧急调度、军政、新闻、普通电话 7种。1976年,全区农话通话张数1244894张,农话交换点291处,用户4620户。1977年,全区261个公社已全部通电话。1979年9月,邮电部颁发了全国统一的《农村电话业务规程》,规定增办租用电路及代维设备,调整、取消了新闻电话业务。
1981年底,全区农话收入132.05万元。从1983年起,凡由农话经营的业务,其业务收入归农话部门所有。1985年,全区国营农村电话年末用户数3422户,其中计费的3355户;出口张数3026779张,其中计费285166张,全年农话业务收入227.37万元。1986年,农村区间电话分为代号、特种、紧急调度、 政务、普通、公务业务电话6种。全区已通话的乡(镇)276个,未纳入市话网的乡(镇)259个。全年农话收入245.77万元。
1990年,全区农话年末用户数3476户,计费3373户;岀口农话286.2万张,其中计费241.7万张,全年农话收入545.05万元。1993年7月,新干县七琴镇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至此,区内开始有了计次制农村电话。1994年,农话用户4838户,比1993年净增903户。1995年,全区农村电话实现程控化,从此结束了“摇把子”的历史。是年,拆点并网94个,全区建成农话自动交换点100处,年末用户数9775户,通话次数826.00万次,全年农话收入2007.11万元。
1996年随着C3本地网的建成和农村电话杆线进村工程的建设,为发展农村电话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1997年农话净增用户1.01万户,年末达到2.70万户,全区58.6%的行政村通了电话。井冈山建成了“电话山”,新干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在城市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髙,住宅电话日趋饱和的情况下,电话的主市场逐步转移到了农村。1999年农话用户达6. 90万户,比上年增长43%。2000年农话用户达 13.50万户,比上年翻了一番,通话次数为3890. 18万次。农话业务总量为4863.32万元。全区农村设有公用电话1618部,其中IC卡公用电话802部。
电报业务清光绪十五年(1889),吉安电报局开办国内电报业务。有一等官报、二等局务公电、三等私事紧急信(电报)、四等私事平常信(电报)等种类。
1922年,国内电报业务种类调整为政务、公务、特种、寻常4种。:1926年,泰和、永丰两县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峡江、吉水、新淦、安福县电报局分别于1929年和1932年开办电报业务。吉水进出口电报由峡江经转,吉安局直接向安福局进行收发电报业务。遂川、永新电报局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开办电报业务。1936年9月1日,报类分官军、局务、私务、公益、特种5项。:1939年,省政府迁至泰和,军政和私务电报剧增,发报总数达7万份。1949年,电报业务萧条,全区电报业务量为1.45万份。
新中国建立后,电报业务迅速发展。1952年,报类分军政、政务、寻常、书信4种。:1953年,全地区电报业务量为6. 36万份。1957年7月1日,全区各县开办的电报业务种类有:防空、事故、天气、报汛、 公益、军事、军政、企业、新闻、汇总、公务、普通、书信13种。1959年,全区电报业务量由1958年的& 72 万份增加为131万份,收入15万元。1963年,全区电报业务量出口为22.42万份,进口来报12. 29万份,转口电报20.04万份,电报业务收入13.77万元。
1978年3月1日,邮电部重新颁发全国统一的电报规程,国内电报业务种类在1957年的报类上减除了事故、军事、企业、书信4种,增加了特种和公电2种。1980年,省局下达的电报计划量是47. 02万份,完成数为51.10万份,完成计划的108.7% ₒ 1981年1月1日起,开办电报专送业务。次年1月1日起,停止办理异地电报挂号。1983年4月15日,地区局由人工译报改为自动译报。
1985年,邮电部重新修订电报业务为8种,减除了 1978年规定的防空、特别、军政3种。1988年,增办礼仪电报业务,全区电报业务量达70. 30万份,比1987年的57.10万份增加了 13.20万份。1992年, 全区公众电报计费业务量73.34万份,业务收入153.91万元,用户电报计费业务量796次,收入1875 元;传真电报计费业务量5487份,收入32834元;国际及港澳业务量707份,收入16471元。程控电话开通后,电报业务量有所减少,1995年,全地区出口电报业务量仅42.43万份。
1996年国内公众电报业务量为28.48万份,到2000年全区电报业务量为9. 10万份。传真电报业务量为3.91万份。
表6-3-2 1937年度吉安各地拍发电报统计单位:次地别共计其中官军电私务电合计 6519 819 5700吉安 2656 181 2475吉水 107 90 17 峡江 514 16 498 新淦 336 26 310 永丰 460 49 411 泰和 594 81 513 遂川 714 43 671 永新 540 149 391 莲花 428 122 306 宁冈 170 62 108 注:此资料摘自江西省图书馆藏的1938年江西省政府建设厅编《江西省通讯概况》。
表6-3-3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电报业务量单位:万份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 1949 1.45 1965 22.16 1979 48.26 1991 63.801950 1.77 1966 19. 19 1980 51.10 1992 73.341951 2.50 1967 21.34 1981 54.61 1993 70.811952 3.35 1968 21.87 1982 53.06 1994 50.271953 6.36 1969 22.82 1983 54.98 1995 42.431954 5.20 1970 28.94 1984 49.72 1996 28.481955 5.16 1973 34.81 1985 56.12 1997 19.981956 4.55 1974 35.02 1986 49.73 1998 13.701957 5.41 1975 43.51 1987 57.10 1999 10.321958 8.72 1976 42.98 1988 70.30 2000 9.10 1959 130.90 1977 48.52 1989 66.50 1963 22.42 1978 51.10 1990 61.70 可视电话会议业务 1995年,省局开通各地(市)可视电话会议业务。1997年1月,区内开通各县(市)可视电话会议业务。每年来转电话会议130 ~ 140个,去话会议10 ~ 12个。收费标准按去话每个点30分钟起计算,收费350元,不足30分钟按30分钟计算,超过30分钟按去话实际时间计算。
移动通信业务无线寻呼1991年9月,地区局开办无线寻呼业务,用户30户。1992年,地区局更新无线寻呼设备,全年销售BP机503台。1993年2〜9月,全区各县(市)邮电局相继开办无线寻呼业务,到年底,全区净增BP机用户2100户,总用户达2603户,收入30. 22万元。1994年1月1日,地区局127自动寻呼台、中文寻呼台开通,全年发展BP机用户比上年净增2057户。到年底,全区无线寻呼用户5277户,收入112.9万元。1995年,全区无线寻呼用户12982户° 1996年,无线寻呼业务迅速发展,全区用户达 2. 75万户,比上年增长4. 2倍。1998年达7. 6万户,业务总量为2225. 3万元。同年6月,无线寻呼从邮电局剥离出去。
无线寻呼作为市内电话的增值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1991〜1999年,年平均增长 162.65% ₒ 1997年12月~ 1998年11月,在全区试行一年的主叫付费业务。随着寻呼业务的剥离和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国信寻呼吉安分公司于1998年11月30日终止主叫付费业务,同年12月1日恢复收取服务费业务。
表6-34 1991 -2000年上半年吉安地区无线寻呼公司用户数一览单位:户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年上半年户数 30 503 2100 5277 12982 27484 50400 76001 67945 70500 移动电话1993年3月28日,地区局开办移动电话业务。同年4月6日,地区局召开了移动通信开通新闻发布会,积极向用户介绍移动电话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到年底,移动电话用户91户,收 A 9. 84万元。1994年11月,分别在沿105国道的新干、吉水、泰和、遂川4县邮电局开办了移动电话业务。到年底,全区移动电话213户,年收入80.1万元。1995年,除万安、宁冈县邮电局外,全区其余各县 (市)邮电局相继开办了移动电话业务,全区移动电话达1167户,通话量为135.40万次。
1996年移动电话用户为3818户,全是模拟移动电话。移动电话通话量为227. 9万次,通话时间为 2828729分钟。是年,吉安市EMX-2500G移动交换机工程和GSM数字移动电话基站工程完成开通。 1997年移动电话用户达1 • 03万户,通话时间为7901520分钟。199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2. 23万户,数字移动电话为1.45万户,通话量为761.68万次,通话时间为10836658分钟,移动电话业务总量为7257.77 万元。是年电信机构重组,移动通信从电信局分离出去。2000年,全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6. 26万户, 其中吉安市1.85万户。普及率从1999年的0.49%攀升至8.6%。
数据通信业务 1993年7月,地区局开办数据通信业务。其业务种类有:分组交换、数据数字(DDN)、电子信箱、因特网(INTERNET) ₀年末,有用户23户。1994年8月,安福县开办数据通信业务,初次入网用户11户。 到年底,全区数据通信用户94户。
1995年,开通了 12个县(市)的数据通信电路各2条。1996年3月,各县(市)局均开办了数据通信业务,到年底,全区分组交换用户232户。同年3月,吉安市DDN网工程安装竣工并开通,发展数据通信用户12户。1997年5月新开办169多媒体通信业务,同年对吉安市分组交换网、DDN网进行了扩容,新增SSPOVT接口交换机一台、增加节点端口 160个;DDN网共增加端口 302个(地区局62个,各县局20个)。是年,全区分组交换拨号用户309户,DDN数据网用户64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INTERET)74 户。1998年,仅半个月时间就发展了因特网用户11户。开通了吉安市第一家因特网吧,有17名地市领导上了网。是年,因特网用户达到424户.DDN数据通信基本用户158户,分组交换通信用户445户,通信量为139304千字段。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156. 93万元。1999年3月开通了地区农业银行系统内 DDN通存通兑网,一次发展数据通信用户120户;接着利用DDN组建和开发了全区的保险计算机系统, 地区国税局、地税局、军分区、气象局等系统的数据通信业务市场。全年分组交换用户达540户,通信量为192229千字段,因特网用户为1537户,DDN数据通信用户325户,全年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271.25 万元。2000年,分组交换拨号和专线用户分别为348户和254户,分组交换数据通信时长为2023527分钟;因特网注册拨号用户9839户,因特网主叫电话号码计费用户5168户,因特网储值卡用户2918户。 使用时长为67725561分钟。全年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769. 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