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电信业务长话业务 1935年2月,吉安电报局开办长话业务,经办普通、加急、传呼和预告电话4种。此后,陆续开通新涂、遂川、泰和、万安、永新等县长话业务。次年,江西开通6条长途电话干线,其中1条是南昌至吉安、 赣县、宁都。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至泰和,吉安战时长话业务量有很大增长。是年,吉安去话16824 次,来话18036次。由于业务量增加,吉安电报局成为一等局。1947年4月,吉安至南昌开通特快电话。 新中国建立前夕,长话业务萧条,日平均来话只有十几次。
1951年,吉安邮电局扩大了长话业务范围和种类,有国内特种电话、代号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企业电话和普通电话等业务。1957年12月,吉安市邮电局利用自制设备,开始办理会议电话业务。1959年,区内各县均开办了会议电话业务。1961年,全区出口长话195562张,进口长话210733张, 转口长话128963张;电话会议出口 1364张,进口 1028张,转口 496张。1963年,邮电部门修订《长途电话业务规程》,规定办理长途电话业务为8种:防空情况电话、特种电话、首长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电话。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话业务发展缓慢。1967年,长话出口业务量从1965年的228570张减少到 182331张。1970年,区内增办了国际电话和港、澳电话,但业务很少,每年只有两三次。
1978年以后,长话业务量迅速增长。1979年,全区长话出口业务量516802张,进口业务量418392 张,转口业务量85033张。
为了方便群众和单位挂拨长途电话,1970年井冈山专区交通邮政局单独设立了阳明路电信服务处。 1985年1月,在全省范围内开通省一地和地一县三级党政领导机关专用通信网。同年6月1日,地区邮电局设立井冈山大道长话营业厅。吉安市区各分支机构均办理长话业务,并且在较大的旅社、饭店、宾馆、招待所、学校设有长话挂发代办点共13处。企事业单位记账托收可在本单位话机上直挂长话。 1986年7月,开办长途电话立即接续业务(即173业务)ₒ 1988年7月,开办长途有权用户电话业务。 1990年,长途有权用户203户。
1991年5月26日,地区局和吉安县邮电局开通了 8500门长、市、农话合一程控交换设备,80%的市话用户使用了长途直拨功能,增加了长途有权用户2000余户。同年,调整增开全自动长途电路90条,增加宜拨隔音间7个,扩大长话网点12个,并开办长途查号业务、105台业务和再生电话业务。1992年,全区国内长话业务量完成373.22万张,国际电话业务量2670张,港、澳电话业务量完成4956张。长话业务收入完成944. 54万元,长途有权用户5440户。
1994年12月26日,地区局开通了国际流行的200电话卡业务。到年底,全区长途宜拨有权用户 22851户,其中,直拨国际和港、澳用户17205户,住宅电话13694户,全部开通了长途直拨。是年,完成第三章电信通信国内长途电话839.14万次,国际电话8212次,港、澳、台电话13002次,国内出租电路22975路日,国内长话业务收入2000. 28万元,国际电话收入53.32万元,港、澳、台电话收入36. 24万元。1995年,全区长途直拨有权用户41986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有30479户,完成国内长途电话1361.58万次,国际电话13105次,港、澳、台电话13508次。
1996年,吉安市程控长话交换局建成,新装程控交换机容量8100线,人工交换机全部淘汰。是年, 国家“大通路”的北京一九龙一广州(简称京九广)光缆途经吉安地区6个县(市),长达270千米,使全区能够进入全国大通信网,从而解决了长途电话的拥挤问题。全区用户可以直拨国内国际长途电话。 是年,全区长途电话业务收入为4969. 23万元,国内长话通话次数为1834. 35万次,通话时长为 41390433分钟,比上年翻了一番。国际电话通话次数为1.37万次,通话时长为29806分钟;港澳台电话次数为1-46万次,通话时长为34594分钟。为使长途电话业务能够保持较好的增长幅度,业务经营部门一方面坚持做好市场调查,掌握业务市场的情况变化,针对性地采取营销策略,有效地刺激用户消费;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管理,提高长话的接通率,并把接通率作为技术和业务管理的考核指标,促进长话业务的不断发展。至2000年,全区长话业务总收入达7477. 99万元,国内长途电话通话次数为2792. 43万次,通话时长为78125421分钟;国际电话通话次数为1.73万次,通话时长为56520分钟;港澳台电话通话次数为3.77万次,通话时长为125076分钟。
市话业务 1938年5月1日,吉安电信部门首先开办市话业务,经办的种类有合用电话、同线电话、公用电话、 临时电话、码头电话、电话副机及其他附件。1941年,吉安有市话用户187户。1949年底,区内有市话用户190户。
1950年以前,吉安的市话与长话合设,1950年起开始分设。1953年1月1日起,县以上的地方电信,由邮电部门统一接收管理,全区有市话用户655户。同年,开始收取市话月租费。1958年,邮电部颁发《市内电话使用规则》,规定市内电话经营和服务范围是市县或相当于县政府政权机构驻地的城市区以内,首次规定市内电话业务种类为8种: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同线电话、中继线、专线、公用电话、合用电话、临时电话。1958年,全区有市话交换点14个,市话用户1299户。
1965年,市话业务种类增为10种,还开办了租用管道、租杆挂线、代维用户机线设备等三项特别业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话业务受到影响,1968年市话用户由1966年的2087户减少到1864户, 1970年后市话业务上升,至1976年全区市话用户2687户。
1979年,全区各县(市)根据邮电通信建设方针,采取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法兴建市内电话。1980年底,全区市话用户3215户。1982年10月,地区局开通921型3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同时新开114市话查号台、112障碍受理台、119火警、110盗警等市话业务。新设备的开通、新业务的增设,使市话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1982年底,市话业务收入77. 95万元,比1981年净增28.59万元。1983年5月1日,邮电部重新修订《市内电话使用规则》,规定市内电话经办业务种类14 种,即:普通电话(正机)、电话副机及副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分机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公用电话、复用设备、租杆挂线、租用管道、代维用户机线设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个体工商户的兴起,市话用户逐年增加。:1985年,全区市话专线112对,市话收入113. 8万元,市话用户年末达到5017户,公用电话42处,私人户、个体工商户33户。
1991年5月26日,地区局和吉安县局同时开通了 7500门和1000门程控交换机,程控电话的服务项目有: 呼出限制、热线服务、转移呼叫、遇忙记存呼叫、缩位拨号、三方通话、闹钟服务、追查恶意呼叫、免打扰报务、缺席用户服务10项。1992年,地区局开办160信息台、无线寻呼业务。1993年,各县(市)均开办无线寻呼业务, 地区局开办123音乐台业务,同时增设磁卡公用电话24部,进一步推动了市话业务的发展。1993年,全区市话收入834.9万元,比1992年增长51.4 %ₒ 1994年6月28日,地区局开办168声询信息服务台业务。同年9月 25日,全区实现了市内电话程控化,市话包月制电话全部被复式计次制代替。1995年底,全区市话用户达41986户,公用电话达1398部,分别为1994年的3.07倍和4.1倍。
1996年7月13日,吉安地区C3本地网建成开通,电话号由原来的6位升至7位。是年,以扩网升位为契机,全区掀起了一个拆机并网、集团装机、批发放号安装市话的高潮。吉安市在行署拆机并网的影响下,先后拆除了 15家用户小交换机,2200多用户并入公网上通话,仅此一项,全区促销装机9210 部,占全年放号的40% ₒ 1997年,地区局率先组建专业营销队伍,建立以专业营销为主,社会营销为铺, 全员营销为补充,多层次、全方位的营销网络,全年新增市话用户2.39万户。1998年新增电话用户2.30 万户。1999年新增用户3.43万户。2000年开展声势浩大的千禧之年“百万电话大行动”活动,全年新增用户达10万户,来电显示11.09万户,创历史最高纪录。是年全区市话局用交换机容量为20. 74万门,市内电话用户17.7万户。本地网区内通话量为17880. 08万次。城市公用电话1996年为2379部, 全部是人工值守。1997年开始安装了 IC卡公用电话539部,1999年磁卡公用电话因故障多,维修成本高,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而被淘汰。2000年全区城市公用电话为4084部。
2000年还利用程控电话交换设备的功能,开通了特号电话服务业务,发展“800”业务用户35户,160、168 电话声讯信息服务次数分别达到2.13万次、83.03万次,全区本地电话业务总量为9030.76万元。
表6-3-1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长话、市话业务量单位:万张、户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 1949 1.97 190 1969 19.08 1881 1986 106.41 5434 1950 3.37 290 1970 24.59 2081 1987 106.43 5812 1951 4.81 310 1973 32.27 2346 1988 119.60 6445 1952 4.69 355 1974 31.84 2415 1989 120.10 7061 1953 6.47 655 1975 32.41 2594 1990 135.50 7970 1954 7.65 869 1976 33.50 2687 1991 207.40 9329 1955 8.44 919 1977 35.94 2861 1992 373.22 12006 1956 9.43 1115 1978 42.33 3106 1993 558.05 16492 1957 5.80 1106 1979 51.68 3192 1994 839.14 25389 1958 10.44 1299 1980 54.07 3215 1995 4331.01 41986 1964 21.85 1855 1981 61.44 3673 1996 18371839 63478 1965 22.86 1987 1982 67.65 3875 1997 19983651 87425 1966 23.01 2087 1983 76.66 4109 1998 19468731 1103871967 18.23 2045 1984 85.85 4500 1999 26148287 1446751968 19.45 1864 1985 98.35 5017 2000 27979253 177007注:1959 ~1963年、1971年、1972年的数据缺。
农话业务民国时期,境内电话服务对象为军政、商贾富户,民众很少使用。业务无分类项目,接通便是。
新中国建立初期,吉安区内电话开办普通、加急、叫人和传呼等业务。1952年,全区邮电经营的县内电话数453户。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全区县内电话由邮电局经营和代管。全区有县内电话用户446户。1954年,全区有县内电话用户577户。1955年,县内电话由地方国营性质转为省财政计划核算,由省局统一管理,实行单独列支,县内电话改为农村电话。1956年,农话业务种类有:普通电话正机、副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分机、公用电话、专线电话、插扑、租杆挂线、设备代维、话机修理、安装、拆移机14种。年末,有农话用户1099户。1958年,农村电话全部交各级政府管理。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县、乡、社、队采取集资办法建设农村电话,全区农话用户数由1957年的1375户增加到2380户。全区所有的人民公社和90%的生产大队通了电话,80%的公社设有电话总机。从1958 年10月1日起,农村电话管理体制下设到县。
I960年,按省局要求,全地区农村电话基本实现了“一网五化”,即:社社总机化、大队电话化、公社会议电话双向化、县到公社线路双线直达化、电路多路化。年末,用户数为5796部。: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地区农话用户数由1961年的6719户减少到3399户。1965年,全地区已通电话的公社395个,大队4137个,电话机总数4335部,国营农话用户5201户,农话去话张数 13907张,农话收入57. 37万元。
1975年,省局对农话种类进行了调整,分为:防空情报、特种、首长、紧急调度、军政、新闻、普通电话 7种。1976年,全区农话通话张数1244894张,农话交换点291处,用户4620户。1977年,全区261个公社已全部通电话。1979年9月,邮电部颁发了全国统一的《农村电话业务规程》,规定增办租用电路及代维设备,调整、取消了新闻电话业务。
1981年底,全区农话收入132.05万元。从1983年起,凡由农话经营的业务,其业务收入归农话部门所有。1985年,全区国营农村电话年末用户数3422户,其中计费的3355户;出口张数3026779张,其中计费285166张,全年农话业务收入227.37万元。1986年,农村区间电话分为代号、特种、紧急调度、 政务、普通、公务业务电话6种。全区已通话的乡(镇)276个,未纳入市话网的乡(镇)259个。全年农话收入245.77万元。
1990年,全区农话年末用户数3476户,计费3373户;岀口农话286.2万张,其中计费241.7万张,全年农话收入545.05万元。1993年7月,新干县七琴镇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至此,区内开始有了计次制农村电话。1994年,农话用户4838户,比1993年净增903户。1995年,全区农村电话实现程控化,从此结束了“摇把子”的历史。是年,拆点并网94个,全区建成农话自动交换点100处,年末用户数9775户,通话次数826.00万次,全年农话收入2007.11万元。
1996年随着C3本地网的建成和农村电话杆线进村工程的建设,为发展农村电话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1997年农话净增用户1.01万户,年末达到2.70万户,全区58.6%的行政村通了电话。井冈山建成了“电话山”,新干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在城市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髙,住宅电话日趋饱和的情况下,电话的主市场逐步转移到了农村。1999年农话用户达6. 90万户,比上年增长43%。2000年农话用户达 13.50万户,比上年翻了一番,通话次数为3890. 18万次。农话业务总量为4863.32万元。全区农村设有公用电话1618部,其中IC卡公用电话802部。
电报业务清光绪十五年(1889),吉安电报局开办国内电报业务。有一等官报、二等局务公电、三等私事紧急信(电报)、四等私事平常信(电报)等种类。
1922年,国内电报业务种类调整为政务、公务、特种、寻常4种。:1926年,泰和、永丰两县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峡江、吉水、新淦、安福县电报局分别于1929年和1932年开办电报业务。吉水进出口电报由峡江经转,吉安局直接向安福局进行收发电报业务。遂川、永新电报局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开办电报业务。1936年9月1日,报类分官军、局务、私务、公益、特种5项。:1939年,省政府迁至泰和,军政和私务电报剧增,发报总数达7万份。1949年,电报业务萧条,全区电报业务量为1.45万份。
新中国建立后,电报业务迅速发展。1952年,报类分军政、政务、寻常、书信4种。:1953年,全地区电报业务量为6. 36万份。1957年7月1日,全区各县开办的电报业务种类有:防空、事故、天气、报汛、 公益、军事、军政、企业、新闻、汇总、公务、普通、书信13种。1959年,全区电报业务量由1958年的& 72 万份增加为131万份,收入15万元。1963年,全区电报业务量出口为22.42万份,进口来报12. 29万份,转口电报20.04万份,电报业务收入13.77万元。
1978年3月1日,邮电部重新颁发全国统一的电报规程,国内电报业务种类在1957年的报类上减除了事故、军事、企业、书信4种,增加了特种和公电2种。1980年,省局下达的电报计划量是47. 02万份,完成数为51.10万份,完成计划的108.7% ₒ 1981年1月1日起,开办电报专送业务。次年1月1日起,停止办理异地电报挂号。1983年4月15日,地区局由人工译报改为自动译报。
1985年,邮电部重新修订电报业务为8种,减除了 1978年规定的防空、特别、军政3种。1988年,增办礼仪电报业务,全区电报业务量达70. 30万份,比1987年的57.10万份增加了 13.20万份。1992年, 全区公众电报计费业务量73.34万份,业务收入153.91万元,用户电报计费业务量796次,收入1875 元;传真电报计费业务量5487份,收入32834元;国际及港澳业务量707份,收入16471元。程控电话开通后,电报业务量有所减少,1995年,全地区出口电报业务量仅42.43万份。
1996年国内公众电报业务量为28.48万份,到2000年全区电报业务量为9. 10万份。传真电报业务量为3.91万份。
表6-3-2 1937年度吉安各地拍发电报统计单位:次地别共计其中官军电私务电合计 6519 819 5700吉安 2656 181 2475吉水 107 90 17 峡江 514 16 498 新淦 336 26 310 永丰 460 49 411 泰和 594 81 513 遂川 714 43 671 永新 540 149 391 莲花 428 122 306 宁冈 170 62 108 注:此资料摘自江西省图书馆藏的1938年江西省政府建设厅编《江西省通讯概况》。
表6-3-3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电报业务量单位:万份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 1949 1.45 1965 22.16 1979 48.26 1991 63.801950 1.77 1966 19. 19 1980 51.10 1992 73.341951 2.50 1967 21.34 1981 54.61 1993 70.811952 3.35 1968 21.87 1982 53.06 1994 50.271953 6.36 1969 22.82 1983 54.98 1995 42.431954 5.20 1970 28.94 1984 49.72 1996 28.481955 5.16 1973 34.81 1985 56.12 1997 19.981956 4.55 1974 35.02 1986 49.73 1998 13.701957 5.41 1975 43.51 1987 57.10 1999 10.321958 8.72 1976 42.98 1988 70.30 2000 9.10 1959 130.90 1977 48.52 1989 66.50 1963 22.42 1978 51.10 1990 61.70 可视电话会议业务 1995年,省局开通各地(市)可视电话会议业务。1997年1月,区内开通各县(市)可视电话会议业务。每年来转电话会议130 ~ 140个,去话会议10 ~ 12个。收费标准按去话每个点30分钟起计算,收费350元,不足30分钟按30分钟计算,超过30分钟按去话实际时间计算。
移动通信业务无线寻呼1991年9月,地区局开办无线寻呼业务,用户30户。1992年,地区局更新无线寻呼设备,全年销售BP机503台。1993年2〜9月,全区各县(市)邮电局相继开办无线寻呼业务,到年底,全区净增BP机用户2100户,总用户达2603户,收入30. 22万元。1994年1月1日,地区局127自动寻呼台、中文寻呼台开通,全年发展BP机用户比上年净增2057户。到年底,全区无线寻呼用户5277户,收入112.9万元。1995年,全区无线寻呼用户12982户° 1996年,无线寻呼业务迅速发展,全区用户达 2. 75万户,比上年增长4. 2倍。1998年达7. 6万户,业务总量为2225. 3万元。同年6月,无线寻呼从邮电局剥离出去。
无线寻呼作为市内电话的增值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1991〜1999年,年平均增长 162.65% ₒ 1997年12月~ 1998年11月,在全区试行一年的主叫付费业务。随着寻呼业务的剥离和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国信寻呼吉安分公司于1998年11月30日终止主叫付费业务,同年12月1日恢复收取服务费业务。
表6-34 1991 -2000年上半年吉安地区无线寻呼公司用户数一览单位:户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年上半年户数 30 503 2100 5277 12982 27484 50400 76001 67945 70500 移动电话1993年3月28日,地区局开办移动电话业务。同年4月6日,地区局召开了移动通信开通新闻发布会,积极向用户介绍移动电话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到年底,移动电话用户91户,收 A 9. 84万元。1994年11月,分别在沿105国道的新干、吉水、泰和、遂川4县邮电局开办了移动电话业务。到年底,全区移动电话213户,年收入80.1万元。1995年,除万安、宁冈县邮电局外,全区其余各县 (市)邮电局相继开办了移动电话业务,全区移动电话达1167户,通话量为135.40万次。
1996年移动电话用户为3818户,全是模拟移动电话。移动电话通话量为227. 9万次,通话时间为 2828729分钟。是年,吉安市EMX-2500G移动交换机工程和GSM数字移动电话基站工程完成开通。 1997年移动电话用户达1 • 03万户,通话时间为7901520分钟。199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2. 23万户,数字移动电话为1.45万户,通话量为761.68万次,通话时间为10836658分钟,移动电话业务总量为7257.77 万元。是年电信机构重组,移动通信从电信局分离出去。2000年,全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6. 26万户, 其中吉安市1.85万户。普及率从1999年的0.49%攀升至8.6%。
数据通信业务 1993年7月,地区局开办数据通信业务。其业务种类有:分组交换、数据数字(DDN)、电子信箱、因特网(INTERNET) ₀年末,有用户23户。1994年8月,安福县开办数据通信业务,初次入网用户11户。 到年底,全区数据通信用户94户。
1995年,开通了 12个县(市)的数据通信电路各2条。1996年3月,各县(市)局均开办了数据通信业务,到年底,全区分组交换用户232户。同年3月,吉安市DDN网工程安装竣工并开通,发展数据通信用户12户。1997年5月新开办169多媒体通信业务,同年对吉安市分组交换网、DDN网进行了扩容,新增SSPOVT接口交换机一台、增加节点端口 160个;DDN网共增加端口 302个(地区局62个,各县局20个)。是年,全区分组交换拨号用户309户,DDN数据网用户64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INTERET)74 户。1998年,仅半个月时间就发展了因特网用户11户。开通了吉安市第一家因特网吧,有17名地市领导上了网。是年,因特网用户达到424户.DDN数据通信基本用户158户,分组交换通信用户445户,通信量为139304千字段。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156. 93万元。1999年3月开通了地区农业银行系统内 DDN通存通兑网,一次发展数据通信用户120户;接着利用DDN组建和开发了全区的保险计算机系统, 地区国税局、地税局、军分区、气象局等系统的数据通信业务市场。全年分组交换用户达540户,通信量为192229千字段,因特网用户为1537户,DDN数据通信用户325户,全年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271.25 万元。2000年,分组交换拨号和专线用户分别为348户和254户,分组交换数据通信时长为2023527分钟;因特网注册拨号用户9839户,因特网主叫电话号码计费用户5168户,因特网储值卡用户2918户。 使用时长为67725561分钟。全年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769. 34万元。
第二节电信网络长话网络清光绪十五年(1889),吉安电报局开通南昌至吉安长话线路。1927年,万安架设至遂川线路。1932 年,开通万安至南昌军用电路。次年,开通吉安至三曲滩长话线路。1935年,开通南昌一吉安一赣州报话线路。此后,陆续开通吉安至兴国和吉安至所属各县长途电话。1943年4月,重庆与上饶间的长话, 由吉安局利用吉安一宁都一福建建阳一上饶载波电路接转通话。1947年,有长途电话线路6条。次年, 开通吉安一南昌2条载波电路。至1949年止,吉安至各地电路共24条。但由于国民党撤退时的破坏, 多数长话电路处于瘫痪状态。
新中国建立后,线务段即对所辖长话线路进行修复和重建。所辖长途线路北至新干,东至乐安、临川,西至莲花、永新,南至兴国、遂川,共计长1100余千米。1952年,开通吉安一南昌、吉安一赣州、吉安一衡阳载波电路各3条;同年,完成了吉安一三曲滩、吉安一泰和两处跨越赣江飞线的省重点基建工程。1960年,增设和改造了至全区各县大部分线路。此时线路发展到30条。1965年,架通至地区范围内国防工厂的专用电路25条。1975年,地区至各县的长途载波电路全部开通。1978年,全区有长途电路140条,出租长途电路16条。1979年,开通地区至各县的传真电路。
1980年,开通吉安至南昌点对点半自动拨号电路,到年底,全区有长途电路123条,其中,载波电路 95条。1982年,开通吉安至赣州、宜春、萍乡、新余点对点半自动长话电路。1984年1月,吉安至各县 (市)点对点半自动长话电路全部开通。1986年,开通吉安至南昌和全区各县的全自动直拨电路;至此, 全区共有省内半自动拨号电路43条。1987年,吉安微波工程竣工,新增微波电路92条,通往南昌、宜春、赣州、新余、萍乡、上海、南京。1988年,共有长途电路272条,进入长途台电路188条。
1994年10月,开通全区11个县的光缆电路,实现了全区长途传输数字化。是年底,全区有长话电路1324条。1995年10月,地区局开通长途程控交换机后,新增省内、区内长途电路830条,并进入全国直拨大网。长途电话可直拨国内和世界180多个国家与地区。
1996年,吉安市程控长途交换局建成开通,装机容量为8100路端,实占容量为2970路端,同时将原使用的人工长途交换机拆除。是年,全区共有长途业务电路975路,全是二级省内电路。由于扩网升位,“C3”本地网建成后,长途至本地网电话交换机中继电路减少1989路,而本地网市内至各县中继电路却增加了 2130路。1997年全区共有长话业务电路1222路,长途交换机实占容量为4202路端。1998 年,全区共有长话业务电路1906路。长途交换机实占容量为5552路端。1999年全区有长话业务电路 2928路。长话交换机实占容量为7328路端,2000年,全区有长话业务电路8546路,其中光缆8012路, 微波数字电路534路,二级省内电路3981路,二级省际电话1294路。长途传输出租电路1050路。长途交换机容量为19200路端,实占容量为10800路端。表6-3-5 1958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长话电路一览单位:路年份电路年份电路年份电路 1958 63 1974 138 1988 272 1959 85 1975 156 1989 255 1960 81 1976 160 1990 283 1961 78 1977 168 1991 373 1962 78 1978 140 1992 649 1963 79 1980 123 1993 982 1964 85 1981 132 1994 13241965 88 1982 139 1995 25711966 94 1983 147 1996 975 1967 87 1984 154 1997 12221968 87 1985 165 1998 19061969 86 1986 276 1999 29281970 88 1987 294 2000 8546注:1971年、1972年、1973年、1979年的数据缺。
市话网络吉安城内电话始于1912年,归地方政府独自享用。1938年4月,吉安电报局在吉安永叔路、文山路、中山路等主要街道架设市话线路,开始出现民用电话。次年,架设了 30对市话电缆。1942年,吉安有市话架空线路长25.9千米。1949年,有市话线路8. 5杆千米,通信网络为单局制市话通信网,全部用户集中在一个交换中心进行接续通话。
1952年,吉安区邮电局对整个市话通信网络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市话线路由单线改为双线。到年底,市话杆路10.5杆千米,线路110.5对千米。:1953年,各县(市)邮电局对新划分的市话线路进行了全面整修或重新架设。1958年底,专区局有出局电缆500对,架设线路1206千米,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市话通信网。1959年,专区局有市话杆路47杆千米,明线189对千米,电缆10皮长千米,并开始埋设地下通信电缆4皮长千米。
1964年,区内各县(市)在用户比较集中的主要街道普遍使用架空电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话网络发展受到限制。1976年,全区市话杆路长268千米,架空明线长776对千米。
19力年,全区各县的市话基本上实现了线路电缆化、电杆水泥化。1978年以后,市话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通信能力明显增强。1988年,全地区有市话杆路长311千米,用户线对数为12930对。
1991年,随着吉安市、县程控电话的开通,全区的市话线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市话杆路长度为 289.2千米,电缆长度275.6皮长千米。:1993年,开通了吉安市区至河东开发区的光缆通信,总长5千米,以复用方式可通480条电路。这是区内第一条光缆工程。1995年,全地区市话电缆长度439皮长千米,光缆长度10.7皮长千米,出局用户线对数91520对。
1996年,全国电话网组网方式由原来的五级结构改为三级结构,地(市)及以下组建为本地电话网, 简称C3网。全区共有114个端局纳入了 C3网进行管理。是年完成了宁冈至井冈山的光缆和吉安市至井冈山数字微波扩容工程。1997年全区进行了网络优化结构。吉安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4月份开通了河东分局电话8400门,12月份开通了吉福路分局程控电话20000门,形成了一江两岸、三点一环的电话网络格局。各县按照模块式组建电话网络,实施了“九七”工程(即建成运用计算机对市话业务,包括营业、配号配线、客户订单、计费处理、机线资源、查号、故障及号簿等子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网络的工程),杆线进村工程,新架农村电话光缆362千米。1998年通信建设重点是抓好建设本地网的完善和续建工程,新增交换机容量4.7万门,新架设光缆744千米,建成了吉安市市内SDH环,完成了西南SDH 环建设工程,形成了南北洪吉、京九线与东西萍吉、吉抚线纵横交叉,四通八达的主体网络。是年,全区 100%的乡镇通电话,67%的行政村通电话。1999年,全区接入网全面建成,标志着吉安地区建成一个容量大、技术先进,覆盖全区的现代化电信网。到2000年末,本地电话网已有中继电路36129路(以下均含地方国营部分),中继光缆线路2342.93千米,接入网光缆线路1737. 86千米,局用交换机容量37. 87 万门,接入局内交换机的话机为32.09万部,出局用户线为45. 80万对。
表6-34 1964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市话网络一览单位:杆千米、皮长千米年份杆路电缆年份杆路电缆年份杆路电缆 1964 148.3471 46.8721 1974 271.4 57 1985 281 154.5041965 161.95 1975 271 61.9 1988 311 228.1 1966 171.45 33.01 1976 268 71.1 1990 294 249.9 1967 172.02 33.59 1977 386.17 78.962 1991 289 275.6 1968 185.8 32.455 1979 311.274 82.7 1992 292 297.6 1969 192.7 35.085 1980 263.9 87.46 1994 448 1970 203.1 39.455 1981 291 103.7 1995 439 1973 273.84 52.2412 1982 283.1 110.723 2000 2342.93注:1983年、1984年、1986年、1987年、1989年、1993年的数据缺。
农话网络 1931年,泰和县政府设立通讯队,电话可通境内19个乡。1932年,境内有至固江、永阳2条农话线路,总长度55. 5条千米。1946年,吉安县政府架设了吉安至青原山、陂头,新土于至东固,永阳至天河,固江至澧田,吉安至油田5条农话线路,全长260千米。1934〜1948年,先后有泰和、新淦、峡江、永新、吉水、永丰、安福、宁冈、万安和吉安等10县共116个乡镇通话。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区有通话乡镇138个, 共计里程1932.6千米。但多数线路遭国民党军破坏而停止使用。
1950年,吉安县人民政府陆续架设了吉安至敖城、兴桥、横江、官田、桐坪、塘东等13个区和东固等 14条农话线路,总长度234. 5千米。经过3年整顿,到1952年,全区农话杆路长度为2311千米,线条长度2513条千米,交换点38处,用户453户。1954年,增开吉安至浒坑、安福至浒坑直达电路,并对线路进行了修整。1958年,全区农话杆路长度8954千米,线条长度12599条千米,交换点178处,农话用户 2380 户。
1962年开始,全区农话线路进行了全面整治改建,县至公社一级由原来的单线中继改用双线回路。 1964年,全区有农话交换点324处,其中国营148处,社营176处;农话杆路长度为1483471千米。1967 年7月4日,遂川、万安县邮电局架通万安桂江至遂川碧洲全程97千米的线路。此线路为战备联防专用线,不开放营业,非本规定线路使用范围电话,不予收复。此线路一直开放到1967年底。
1974年,新干和吉水开始使用水泥杆路。1984年,全区完成了中继水泥杆路大修工程11条杆路,共 119.7杆千米,400条对千米。1986年,全区已通话的乡有276个,行政村1060个;农话中继线总数467 条,县至乡直达中继电路301条;农话交换点265处。1990年,全区县到乡的中继杆路达80%水泥杆,并全部实现双线化。1993年,全区农话更新中继线2159杆千米,达到87%的水泥杆。1994年,全区完成了井冈山、新干、安福、峡江、宁冈、永丰、吉水、泰和8个县(市)的本地网建设。1995年,全区新建农话程控端局23个,拆点并网94个,架设农话中继光缆784千米。全区除安福钱山、大布和峡江戈坪三个山区乡以外,总共250个乡镇农村电话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从而建成全区农村自动电话本地网。1996年后, 全国电话网由原来的五级结构改为三级结构,农村电话网络属本地电话网络。农话网络情况,1996年后,同市话网络情况。
表6-3-7 1966 ~ 1995年部分年份全区农话交换点一览单位:处年份交换点年份交换点年份交换点1966 322 1977 290 1988 2621967 321 1978 288 1989 2631968 275 1979 281 1990 2761969 265 1981 274 1991 2581970 267 1982 272 1992 2531973 291 1983 248 1993 2361974 287 1985 267 1994 1291975 289 1986 265 1995 1001976 291 1987 265 注:1971年J972年、1980年、1984年的数据缺。
电报网络清光绪十五年(1889),江西至广东报话线路建成,全长1550千米,吉安于同年3月开局。1919〜 1936年,吉安分别至南昌、赣州、泰和、遂川、安福、莲花、永新、宁冈、永丰、新准、吉水、峡江、万安均先后开通了电报电路。1938年4月,开通吉安至上犹无线电路。次年,南昌电信局迁入吉安,使吉安处于通信枢纽地位,电报电路随之增加,吉安有线电报电路可通达省内各县(市)。同年,开通吉安一修水、吉安一重庆无线电路。1942年,开通吉安分别至寻乌、樟树、万载、长沙电报电路。1947年,开通吉安至南昌、上饶无线电路。次年吉安电信局有电报电路14条,无线电路2条,20瓦发报机1台。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电信局对部分报路进行了整修。1952年,吉安有至区内各县报路11条。:1956 年,吉安至广州、赣州的电报由广州局接转,吉安至其他各地的电报由南昌接转。1957年,增开吉安至永新、泰和幻报电路各1条。1959年,开通吉安一赣州电传电路。吉安至区内各县的无线电路全部沟通, 担任气象、防汛或特殊情况下的通报。1965年全区有电报电路共61条,其中,有线电报电路35条,无线电报电路26条。在61条电报电路中,电传自动电路2条,人工电路59条。
1967年,根据战备需要,吉安至南昌和吉安至区内各县的无线电台全部封闭。1969年7月,吉安至南昌电台启封。1972年,吉安至各县的电台全部启封。1974年,吉安至区内各县的电传电路全部开通。 同年全区共有电报电路58条,其中,有线电报电路33条,无线电报电路25条。
1979年5月,吉安至南昌、吉安至赣州和吉安至区内各县均开通了真迹传真电报电路共15条,由于设备原因,于当年10月全部停开。
1986年,吉安至南昌进网半自动电路开通,吉安至区内各县全部实现电报载波化,全区电报电路60 条,其中有线电报电路35条,无线电报电路25条。1988年,吉安至南昌、吉安至赣州,吉安至区内各县传真电报电路均开通。1990年开始,全区各县陆续开通至南昌自动转报电路而进入全省256自动转报网。1991年,地区局组建了吉安市至各县(市)的公众真迹传真网。1992年,全区有业务报路54条,其中有线电路39条,无线电路15条。1995年,全区有公众电报业务电路46条,出租电报电路11条。
1996年,全区地、县(市)局都进入了自动电报网。因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的使用,电报业务量逐年减少,公众电报业务电路亦随之减少。到2000年,全区公众电报业务电路26条,用户电报业务电路 1条。表6-3-8 1958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电报电路一览单位:路(条)年份电路年份电路年份电路年份电路1958 28 1967 57 1978 55 1991 511960 43 1968 55 1979 55 1992 541961 29 1969 55 1985 63 1993 761962 27 1970 39 1986 60 1994 701963 27 1974 58 1987 61 1995 461964 53 1975 56 1988 37 2000 261965 61 1976 56 1989 50 1966 43 1977 55 1990 50 注:1959 年 J971 -1973 年,1980 -1984 年,1996 -1999 年的数据缺。
移动网络无线寻呼1991年9月,地区局开通语音式无线寻呼系统,覆盖面为吉安市和吉安县。1992年,地区局开通数字式无线寻呼系统,建立了全区第一个无线寻呼基站。1993年,全区各县(市)均开通了无线寻呼系统,建立了吉水、新干、永丰、峡江、泰和、遂川、井冈山、永新、安福无线寻呼基站;万安、宁冈与井冈山共用黄洋界基站,吉安市与吉安县共用基站。
1994年11月,开通吉安至南昌127自动无线寻呼电路1条,使吉安市的无线寻呼进入省无线寻呼网。:1995年11月,开通吉安至区内各县(市)无线寻呼电路各2条。井冈山局的无线寻呼电路开在吉安至黄洋界的Pcm设备上,直接进入无线寻呼发射机。是年12月30日,开通吉安至各县(市)局(除吉安县局外)无线寻呼同播网电路各1个系统30路。
1999年1月,中铁寻呼吉安分公司开业;8月,吉安市卫星主站建成开通,公司开始利用卫星电路传送寻呼信息。10月,128,129信息点播台开通,寻呼功能已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2000年3月,吉安市开通198,199全国高速寻呼业务;4月,海华、江西新技术公司吉安分公司开业。至此,多层面的寻呼网络在吉安形成。
移动电话1992年8月,开通吉安至南昌移动电话1个系统30路。1994年3月,经省局批准,将赣州、吉安、宜春、萍乡划定进入新余模拟移动电话交换机,开通吉安至新余移动电话3个系统90路。11 月增开新干、吉水、泰和、遂川至新余移动电话各1个系统30路。
1995年6月,经省局批准,将井冈山移动电话划入宜春模拟交换网,同时开通井冈山至宜春移动电话1个系统30路。8月,将吉安地区局(包括各县、市局)所有移动电话划入赣州模拟交换网,开通吉安至赣州移动电话4个系统共120路,开通各县(市)局至赣州移动电话各2个系统60路(除吉安县)₀ 12 月,将井冈山移动电话从宜春划入赣州模拟交换网,开通井冈山至赣州移动电话2个系统60路。
1996年建成吉安数字移动基站和模拟移动交换局,模拟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为10000户,基站11 个。1997年新建GSM移动交换机1台,容量为10000户,基站24个,移动电话电路750路。1998年,全区模拟移动电话交换容量达13000户,基站14个,数字移动电话交换容量为30000户,基站45个,移动电话电路1020路。1999年移动通信从电信局剥离出去。同年,中国联通也开通了移动电话。吉安移动通信公司和吉安联通使用的电话电路分别为1560路,468路。2000年6月,全区移动基站网络覆盖全区主要乡镇以上城市和交通干线,覆盖率达70%以上,网络容量达15万户。
数据网络吉安数据通信网络始建于1993年7月。当时的网络仅限于吉安市,其他各县(市)数据通信业务通过电话网和长途专线电路进入吉安市的分组交换网,通过吉安市与其他用户通信。安装的2台分组装拆设备(PAD)共有84个端口,开放2条9. 6千节/秒中继电路与南昌节点机相连,通过南昌节点与全国骨干网相连。1994年8月,安福县开通公用分组交换系统。
1995年12月,原分组交换网络扩容,在全区各县(市)建设数据网络,各县(市)至吉安AM之间设有2条9.6千节/秒中继电路,采用Pcm设备传输,吉安AM于南昌Pm间开放2条64千节/秒的中继电路,分别采用DDN和Pcm传输,此期间分组扩容工程吉安市164个端口,12个县(市)共336个端口,全区共计500个端口。同期建设的数据网工程(DDN)在吉安市安装的2套CT4000个节点机与南昌、赣州、抚州、新余节点机通过2mb中继相连,DDN网主要提出中高速数据电路,吉安的DDN网共有122个端口。全区有分组交换电路26路,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164个,分组交换PAD端口 84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总容量122个。
1997年,新建成DDN网3600节点交换机2台,分组交换机1台,同年将网络延伸到县局,从而开通了全区的分组交换机和DDN数据业务。DDN网用话路360路,分组交换用话路24路。到2000年末, 分组交换中继电路24路,节点机端口 688个;数字数据网中继电路840路,节点机端口 589个,因特网中继电路1092路,IP网端口 1050个。
第三节电信设备长话设备 1935年2月,吉安设7门磁石交换机3部。次年,遂川设10门磁石交换机1部漆和设20门磁石交换机1部。1939年,南昌沦陷,省电信局不少设备迁入吉安,长途交换机增至50门;同年,开通吉安至衡阳的E2单路载波机1部。1940〜1947年先后开通单路载波机2套,三路载波机2套。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长途电话设备不断更新完善,由磁石交换机到半自动拨号,再到进入全国直拨大网,逐步配套成龙,形成了较完整的长话通信系统。1951年,吉安邮电局有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装机容量60门,有吉安至南昌、吉安至赣州、吉安至衡阳三路载波机各1部。1960年,全区有长途磁石交换机15部,容量460门,会议电话汇接台3部,会议电话终端机30套,载波电话终端机14 部。至1962年底,全区共有载波机15部。1966年,增设了长途电话交换机15席,容量75门。至年底, 全区共有长途共电交换机15席,容量75门;长途磁石交换机11席,容量280门;会议电话汇接机3部, 会议电话终端机32部,三路载波机10部,十二路载波机1部。
1972年,电子管三路载波机被晶体管三路载波机所替代。1974年,全区有共电式长途交换机14席, 容量420门,磁石式长途交换机10席,容量100门;载波终端机48部,载波电话增音机8部。
1978年,地区邮电局试制的120路晶体管长线入中继电路设备获当年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10 月,安装并开通了吉安一南昌高十二路载波终端机,这是在省内开通的第一套ZZD04高十二路载波机。 1987年9月,吉安地区设立微波站,开通长途电路210条,并实现了全区长途电话半自动或全自动拨号。 全区除宁冈、莲花县外,其他县(市)均开通了高十二路载波设备。
1991年,地区局引进的加拿大长市合一 DMS-100/200型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开通,全区的长途电话交换设备开始进入数字程控阶段。1994年,地区局开通了上海ATNT公司生产的8TR671 (140M), 8TR664(34M)光端机设备,设备容量BTR671为1920路,8TR664为480路。至年底,全区共有光通信设备13部,设备总容量8880路,载波机高十二路设备19部,低十二路终端机30部,三路机33部,低十二路增音机5部,高十二路增音机1部,PCM —次群条架子架6盘2部,ZM960n-41A音终架1部,会议电话终端机14部,jHjO224门会议电话汇接机1部₀ 1995年,地区局开通首期容量为8100中继线S-1240 长途程控交换机。开通的光通信设备有:洪吉赣线8TR671,洪吉赣区间8TR671,西线光缆8TR671,永丰、万安8TR664,抚州8TR671。 1996〜1999年,长途电话程控交换机为8100路端,人工长话交换机80门,实点容量65门,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1.0万路,四次群5190路,长途模拟终端复用设备183路。1997年长途人工交换机全部退网。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2. 85万路。五次群设备容量为1.51万路,四次群设备容量为 1.15万路。1998年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3.04万路,五次群容量为5.01万路,四次群容量为1. 3万路。1999年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1.92万路,长途同步时钟(BITS)2MbPS端口容量为80 个,长途同步时钟2MHZ端口容量为32个。2000年长途电信程控交换机进行了扩容,总容量达到1.92 万路端。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2. 75万路,长途同步时钟(BITS)2MbPS端口容量为112个,长途同步时钟2MHZ端口容量为54个。
市话设备 1938年以前,市内电话均为地方政府管理使用。其间,遂川、泰和、吉水和万安等县政府各设磁石交换机1部。是年4月,电信部门开办市话业务,吉安电报局装设100门磁石交换机1座。次年,在城内主要街道架设市话电缆15皮长千米、明线320千米。1942年,安福县设10门交换机1部。1944年,吉安电报局有磁石交换机200门,次年夏被日军毁坏。1947年,恢复磁石交换机100门,直至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建立后,市话设备逐渐更新,经历了手摇话机、共电交换机、自动交换机、程控电话四种机型阶段。1952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485 Ho 1957年,增加到1707门。1959年,吉安专署邮电局创办了通信设备制造厂,生产了简易电话机6部、三用电话机2部、60门市话交换机1部。同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为4340 n ,话机2729部。1965年以前,全区各县(市)的市话交换均采用磁石交换机。1966 年,专区局市话改为复式共电交换机,容量为600门,部分磁石交换机继续使用。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4100门,电话机2182部。1973 ~ 1976年,井冈山、永丰、遂川等县分别开通共电交换机。
1982年10月1日,地区局新电信大楼落成,市内电话安装了 HJ921型3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 装机1560部。此后,井冈山、永新、新干、峡江等县陆续开通了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990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1300门,其中自动交换机8700门,共电交换机1100门,磁石交换机1500门。1991年5月, 地区局、吉安县局利用加拿大政府贷款引进北方电讯公司8500门长、市合一的程控交换设备,于5月26 日零点割接开通。1992年,吉安城区市话主要设备有:电缆总长135皮长千米(内含地下电缆25皮长千米)、地下管道37孔千米、计费分检设备1套、数字传输中继设备240条、机群设备8个系统、自动测量台 2台、查号台1席、总线架14列、市话线路载波机99套、电缆自动充气机1部、空气压缩机2部、降温机2 部、空调机10台、市话工程摩托车5部。1994年9月,全区实现了市内电话程控化。1995年,全区市话程控交换机扩容4.4万门,市话交换机容量达83440门。
1996年全区本地网共有程控电话交换设备(以下均含地方国有部分)12.13万门,模拟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32路,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54万路。1997年全区13个县(市)局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全部扩容,新增交换机容量6.40万门,全区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21.19万门,模拟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 2608路,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1.90万路。1998年全区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为24.46万门,模拟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288路,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52万路。1999年全区接入网工程建成开通,新增接入网设备容量3754门,程控交换机容量达32.02万门,同步(SDH)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MSPS676个。准同步(SDH)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MSPS256个。2000年全区程控电话交换机设备容量37. 87万门,同步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MSPS1953个,准同步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MSPS698个,接入网设备容量7. 89万门。
农话设备 1931年,泰和县政府通讯处架设了 1.6 ~ 2毫米铁质单线,电话可通县内19个乡。1932年,吉安始办地方电信,架设了吉安一固江、吉安一永阳2条农话线路,线路与设备均由县政府管理使用。1934 ~ 1948年,泰和、永新、新淦、永丰、吉安等县先后在一些区、乡安装了门数不等的电话交换机。1948年,吉安邮电局农话设备仅有装机容量30门的磁石交换机1台,线路总长166条千米。 新中国建立后,市农话与县话、市话分设。1952年,全区农话交换机容量485门,杆路长2311千米, 线条长度2513条千米。1959年,全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526门,电话机3683部,会议电话机164部,架空明线杆路总长10813.61千米,架空明线线条总长10316.93对千米,中继电路281路,其中县至公社中继电路211路,电缆55. 39皮长千米。1960年,实现了社社设总机的县有:吉安、峡江、泰和、万安、安福、 永新。实现会议电话的县有:吉安、峡江、泰和、遂川、安福、永新。基本完成大队电话化的县有:吉安、峡江、永丰、遂川、井冈山、永新。全区新设总机64部,比1958年增长43%。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电话线路建设采取了“两网一线”(即农村电话网和农村有线广播网复用同一线路)的方针,队队架线,家家安装广播喇叭。1976年,全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1995门,载波电话终端机50部,其中三路的12部。全区251个公社已有98%安装了总机,中继线基本上实现了双线化, 70%实现了直达化。全区3075个大队有75%安装了电话。
1980年,地区局将河东、青塘、禾埠130门农话并入市话网,部分县局增加了农话交换容量。1984 年,省农话局首次将jDD—jl43路特高频设备投放井冈山一罗浮试用。1985年,全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 11470门,农话话机6056部,载波电话终端机51部,会议电话机45部,话机总数9309部,架空明线杆路总长9240.68千米,架空明线线条总长18991.15对千米,中继杆路2838.85杆千米,电缆总长60. 61皮长千米。
1990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1822门。1993年,新干县七琴镇在全地区各县分支机构中率先开通 1000门程控电话机。1994〜1995年,分别开通了吉水、泰和、安福、永丰、峡江、井冈山、宁冈、永新、万安、遂川和吉安县各乡镇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建成全区农村自动电话本地网。全区增加交换机容量2108 门,农话自动交换机总容量达19718 Ho 1997年,农村新装程控电话交换机1.80万门。
电报设备吉安电报局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办电报业务,使用单工莫尔斯收报机2部。1936年,有手摇式无线发报机。1939年有无线电台6部。1946年,境内有无线电台28部。1948年,吉安有韦氏测量机1 部,韦氏双工全副4部,韦氏发报机1部,凿孔机12部,发报用主振放大器1部,收报用四灯直流再生器 1部,打字机1部,西门子磁石桌机2部,77A转电线圈1部,14154双转电线圈2部,莫尔斯报机共 20部。
新中国建立初期,电报通信仍以莫尔斯电报机和音响机为主。1957年,专区局将莫尔斯机改装成波纹自动收报机,并对全地区各县的报机进行了改装,使区内各县的报机实现了半自动化。同年,全区有莫尔斯符号自动收报机3部,键盘凿孔机1部,电传机1部,莫尔斯符号人工机16部。1964年,有电传打字机5部,莫尔斯符号自动发报机6部,莫尔斯符号人工机19部,莫尔斯符号自动收报机5部,各种电报发报机30部,五单位凿孔机3部,键盘凿孔机2部。是年,全区电台总数为13部,短波发报机14部, 1000瓦至100瓦的发信机1部。100瓦以下的发信机14部。短波发信输出功率为0.21千瓦。1974年, 区内电台总数13部;1000瓦以下的23部,其中15瓦的22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电报业务日益增加,电报设备的发展也随之加快。区内首先对一级干线设备进行更新,地区局更新55型电传机29部。1980年,全区县以上电报传递全部实现电传化。全区有真迹传真机13部,电传打字机43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79部,收发合用电报机13部,载波电报6部。 1982年,有150瓦WF-115报话发射机2部,15瓦八一型收发信机2套,402型收信机1部,WS430型收信机1部,15瓦八一(C)小型收发信机1套,15瓦55B型收发信机10套,15瓦55A型收发信机3套,15 瓦XD-16型收发信机2套,15瓦八一(G)型收发信机1套,合计150瓦发射机2部,15瓦收发信机27 套。1986年,全区各县均实现电报载波化。1993年,有短波发信机29部,短波发信输出功率为0.925千瓦;短波收信机1部。1994年,全区有电传机32部,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76路;双路插报机22部;智能电传机5部;时分载报机3部;高速传真机3部。1995年,全区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80路端,电传机 31部。 1996年全区电报设备有46路时分复用载报机1部,24路时分复用载报机2部,2路频分复用载报机12部,翰林JK电报智能终端机22部(各县1部)。至2000年,全区公众电报进入分组交换网,原有的载报设备全部淘汰,地区局新装电报分组交换集中器二部,全区翰林JK电报智能终端机22部仍在使用。
电源设备民国时期,境内的电报、电话通信电源使用干电池,各类载波机电源均由蓄电池供给。电源设备只有汽油机、柴油机各1台,蓄电池2组。
新中国建立后,电源设备不断更新、增加。1951年,吉安邮电局有15匹马力柴油发电机2台,蓄电池4组。1959年,新增65马力柴油发电机、铃流机、硅整流器、交流配电屏各1部,建成全区第一个通信电源供应系统。从1966年开始,专区局及各县(市)邮电局分别开通的共电交换机,电源均为蓄电池供给。1975年,全区固定蓄电池50组,总容量207728伏安;电动发电机总容量12千瓦;油机发电总容量 102千瓦;有5千瓦以上变压器6台。1980年,全区固定蓄电池50组,总容量389512伏安,整流器总数 55台.167780瓦,汽油发电机容量1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52千瓦。1985年,新建了莲花、峡江、安福、 永丰、宁冈等局的蓄电池及其配套的配电板、整流器等设备,实现了全区县(市)局有固定式电池。至 1986年,地区局电源设备有:各种型号的整流器13部、柴油发电机组2台、配电屏6面、蓄电池12组。 各县(市)局都建成与其通信设备相匹配的供电系统。
1991 - 1995年,地区局和全区各县(市)局相继开通程控电话,发电机随之更换。1992年地区局电源设备有:200千瓦康明斯牌柴油机2台、不同用途的正负电压蓄电池5组、进口变换器1部、铃流机3 台、配电屏12面。1995年地区局有配电屏12面、整流器12台、变换气1台、变压器1台、柴油发电机组 2台、无功补偿器1台、蓄电池12组。
1996年全区实施扩网升位工程,通信电源设备随之更新和扩充。本地网建成以后,电话快速发展, 尤其是1999 ~ 2000年间,全区新增电话用户20万户,为适应电话用户的发展,全区新建接入机房300 余处,电源设备大量增加。如吉安市1997 - 2000年,增设程控电话分局2处,建接入机房20余处。由此,新增60A〜2000A的开关电源33部;200A〜600A交流配电屏10部,2500A直流配电屏3部, 1800A1部;更新油机5部.400A油机更换屏1部,蓄电池32组,逆变器7部,新装空调机28台。
移动通信设备无线寻呼1991年9月,地区局开通由美国DV公司提供的语音式无线寻呼系统,容量为1000用户。1992年,地区局开通由珠海和平公司提供的数字式无线寻呼系统,其发射机为美国GE公司生产, 型号M ASTER-II,容量为200用户,语音式无线寻呼系统被淘汰。1993年6 ~ 9月,全地区12个县 (市)均开通了由南昌西施特电脑网络公司提供的数字式无线寻呼系统,有常规寻呼、定时寻呼、群呼、留言、查询等项功能,发射机均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寻呼覆盖的半径在30千米以上。是年12月25 日,泰和县在全省县级邮电局首家开通127自动寻呼系统(模拟)ₒ 1994年1月1日,地区局开通武汉邮电科学院提供的数、汉兼容和人工、自动兼容的无线寻呼系统,容量为3000用户,发射机为美国GE公司生产。是年,全区无线寻呼系统容量为34000户,无线寻呼基站13个。1995年4月1日,地区局开通美国M公司提供的数、汉兼容和人工、自动兼容设备,发射机为美国M公司生产的UVCELSTM无线寻呼系统。该系统为多频率、多速率、混合发射,同时具有语音信箱功能。至年底,全地区无线寻呼系统容量 50000户,基站数10个,全区寻呼联网工作完成,标志着吉安126J27寻呼区域网形成。1999年1月,寻呼四期工程扩容,系统容量达22万户,基站36个,乡镇基站覆盖率达89%以上。2000年5月,全区全部采用卫星传输技术。
移动电话1992年9月,地区局测试完毕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的U • T • ACS系统设备,建立了大哥大基站。此系统的容量为28 + 2H,由于洪一广数字微波扩容工作当时还没有结束,故大哥大未及时开通。1993年3月28日,地区局顺利开通了 900兆蜂窝式移动电话。同年,新干、安福、吉安县、井冈山、万安相继开通450兆集群通信系统(二哥大)ₒ 1994年5月,地区局对大哥大基站设备进行了扩容,容量增至28+2H。10月11日,遂川县开通900兆移动通信系统,共8个信道。至此,实现了移动电话沿省内105国道自动漫游。1994年,全区900兆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基站5个,信道总数62个。
1995年9月,地区局对大哥大设备又一次进行了扩容,容量增至48 +2H。至年底,全地区除万安、 宁冈、吉安县外,其余各县(市)均开通了 900兆模拟蜂窝移动通信设备,全地区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基站9 个,信道总数130个。
1996年5月17日,启用GSM系统,开通吉安市第一个GSM基站,容量为4个TRX.29个TCH。 2000年6月止,全区拥有移动基站142个,TRX575个。
数据通信设备区内数据通信网设备有分组交换机和数字数据节点机。吉安市建有1个AM模块,2台PAD装拆设备。PAD装拆设备每台有40个用户端口,2个管理端口。AM接入模块36个中继端口,用户口 128 个。12个县(市)局共336个端口。
DPN-100分组交换机采用80386微处理器控制的模块化结构。吉安AM模块为双机箱模块,AM 模块由公用存储器CM、服务器处理器SPE、局用处理器OPE、磁盘、磁盘接口板、外围接口 PL板,公用组件均采用冗余配置,功能分担,AM模块配备2MB内存,每秒可处理125个呼叫。
DPN-100/3设备采用独立机箱结构,为不可扩型设备,全部插板无冗余配置。它具有本地交换功能,数据吞吐量为120个分组。
1996年全区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264个,分组交换PAD端口 298个,数字数据网节点端口 122个。 1997年分组交换网和DDN网延伸到县(市)局,是年,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为500个,分组交换PDN端口 84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 424个;IP网路由器端口 36个。1998年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680个, 分组交换PDA端口 84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 424个,IP网路由器端口 38个。1999年数字数据通信新建宽带网,分组交换网中继电路总带宽为13MBPS,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680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 602个,数字数据网中继电路总带宽为226MBPS.IP网路由器端口 210个,IP网拨号服务器端口 210个,IP网路由器专线物理端口 8个,IP网中继电路总带宽为1MBPSO 2000年,分组交换网中继电路总带宽24.02MBPS,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688个,数字数据网中继电路总带宽为88. 9MBPS,数字数据节点机端口 598个,IP网路由器端口 1050个,IP网拨号服务器端口 690个,IP网路由专线折合64K端口 360个,IP网路由器专线物理端口 12个,IP网中继电路总带宽4.5MBPS,宽带网业务端口 81个,宽带业务网中继电路总带宽155MBPSO表6-3-9 1952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电话交换机容量一览单位:门年份长话交换机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年份长话交换机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容量容量容量容量容量容量 1952 630 485 1980 7020 111151953 1050 1981 700 7800 112801954 1180 1982 11070 111501955 1225 1983 8520 1956 1600 1984 8860 114701957 1770 1985 8930 114701958 2170 1986 586 8586 11700续表年份长话交换机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年份长话交换机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容量容量容量容量容量容量 1959 4340 4526 1987 9380 117521964 360 2710 8660 1988 912 10500 115941965 360 3260 5905 1989 897 10800 117701966 355 4100 9000 1990 1039 11300 118221967 3650 9530 1991 1539 16700 122801968 540 3500 9180 1992 1589 17060 124901969 540 3500 8990 1993 2495 28880 154681970 580 3500 8956 1994 7140 44700 212001973 4560 8687 1995 15746 83440 198461974 580 4900 11665 1996 121300 1975 5290 10285 1997 211900 1976 5830 11995 1998 244600 1977 7220 11611 1999 320200 1978 6790 8145 2000 378700 1979 7010 11575 注:1. 1960 - 1963年、1971 ~ 1972年的数据缺失。
2. 1996 - 2000年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容量均为全区本地网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
第四节长途通信线路维护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吉安长途通信线路维护隶属交通部汉口第三区电信管理局管辖。1940年,成立吉安长途电信中心站,其辖区局有:泰和、永丰、吉水、安福、永新、莲花、宁冈、分宜、宜春、萍乡、崇仁、乐安、芦溪13局处。
新中国建立后,长途线路维护工作归当地电信局管理,接受省线路管理部门的指导。1956年,成立了赣州线务中心站,吉安设21线务段,遂川设22线务段。1963年,吉安成立线务站,直属省线务总站领导,有维护人员21人。线路维护范围北至清江,南至遂川和全区所辖的12个县(市)和井冈山管理局。
1969年1月,线务站划归井冈山专区邮电局领导,同年12月,电信部门实行军管,线务维护人员实行军事编制,组成长线一连,维护明线890杆千米、电缆14.2皮长千米的线路。1973年12月,恢复吉安地区线务站名称,人、财、物隶属省线务总站管理。有吉安、二站、泰和、遂川、永新5个线务段,1个修理班,1个汽车班。1976年撤销遂川线务段。
1980年4月,成立拿山线务段。1982年4月,二站线务段由天玉乡石旁坑迁至河东乡梅林。1984 年1月1日起,线务站又重新划归地区局领导。1987年,二站段由梅林迁至河东乡,更名为河东线务段。 1989年8月,拿山线务段迁至井冈山茨坪镇,更名为井冈山线务段。1995年5月,吉安地区线务站更名为吉安地区长途电信线务局,成立了吉安地区光缆维护中心。是年,吉安地区长途电信线务局共有职工 110人,维护车辆5辆,二级光缆线路565千米,明线3101线对千米,801杆程千米,巡线房31处,水线房 1处,驻段员42人。 1996年地区线务局内设机构为三室一中心:即办公室、财务室、技术室、光缆维护中心。下设吉安、 河东、泰和、永新、井冈山五个线务分局和一个工程队:1997年下半年撤销了光缆维护中心、工程队和吉安线务分局。2000年撤销财务室,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光缆维护技术中心、光缆工程抢修中心和河东、 泰和、井冈山四个线务分局。全局员工共106人。
长途线路清光绪十五年(1889),吉安成立电报局后,架设了吉安至南昌长途铁质报务线1条,单程长271 千米。
1945年6月,吉安为交通部第三区电信管理局管辖的第十五线务段,管辖的线路有遂川一泰和一吉安一新淦(今新干)一樟树等8条,总长度为1181千米。1949年,吉安中心局所辖线路有吉安一峡江等25 条,长度1427千米。新中国建立前,长途电话线多数使用实线电路通话,少数线路开了单路和三路载波机。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使用电信的扩大,长途线路设备不断增加和更新。 1963年,吉安线务站成立时,所维护的长途通信明线线路有606. 64杆程千米,2167对千米。1978年,全区长途通信明线线路有1200杆程千米,4114线对千米,进局电缆22. 36千米,水泥杆路仅有306线的永新至界化城段的61.66千米。
1979年开始,邮电通信快速发展,长途线路逐年水泥电杆化,吉安至全区各县均开通了高十二路载波机。1992年,全区长途杆路长度890杆千米(其中水泥杆路625杆千米),架空明线线条长度3357对千米,进局电缆48.9皮长千米,实现了明线进局电缆化。
1994年,吉安地区首次建设了南昌一吉安一赣州,吉安一安福一永新一宁冈(西线),吉安一抚州 (东线)3条架空二级光缆565千米。10月,全地区实现了县以上通信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的目标。 1995年12月,国内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京九广”光缆通信干线开工建设,途经境内新干、峡江、吉水、泰和、吉安县、吉安市,长达280千米,直埋敷设,48芯,使整个地区通信顺利进入全国大网。到年底, 全地区明线线条总长度为3328对千米,长途电缆长度565千米,进局中继、中间电缆49.7皮长千米。
1996年,原有的长途架空明线全部拆除退网,全区实现传输光缆化。全区共有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为628.198千米。其中:京、九、广(樟树一兴国段)一级直埋光缆271.633千米。洪、吉、赣(樟树一遂川段)省内二级架空光缆297.234千米。萍吉(吉安一安福段)省内二级架空光缆59.331千米。1996年本地网建成后,地(市)至各县的长途光缆改为本地网光缆,总长度为770. 488千米,仍由吉安长途线务局负责维护工作。2000年,全区长途光缆总长度达1567. 8皮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