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583
颗粒名称: 第六篇 邮电
分类号: F6
页数: 56
摘要: 并在乡村集镇设立邮政代办所。省邮政、电信两管理局迁至吉安,境内城镇仅有邮政代办所114处,农村无自办邮政机构,电信机构仅有电报局6处,人民政府接管邮电企业,全区邮电企业开始转亏为盈。全区整顿和发展乡村邮电通信事业,曾一度实现了公社设有邮电所、总机,全区有115个自办邮电所降为邮政代办所,有121处农话交换点下放到公社经营管理,邮电设施建设几陷停顿,邮电业务徘徊不前,吉安的邮电事业开始重新发展。全区邮电系统开始实行干部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全区大规模的邮电通信建设开始启动。
关键词: 通信企业 邮电业务

内容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吉安始置驿站。隋唐时,境内建有白下驿、棉津驿。宋代新开辟永丰至浦城驿道。元、明两朝,境内辟有5条驿道,设有6个驿站,104个急递铺,基本覆盖了境内各县。晚清时, 吉安设有林记信局,下设7个代办所。清末,境内设有6个驿站、116个递铺,配递夫480人、驿马145 匹、马夫63人、司铺346人。光绪十五年(1889)创办吉安电报局;二十二年大清邮政吉安府邮局开办; 二十九年,吉安、泰和、万安、新淦、峡江始设邮政局、所。
  1912年民国建立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庐陵邮政局改为吉安邮政局,吉安林记信局停止营业。 1912 - 1922年,峡江、永新、新淦、永丰、万安、遂川、莲花佇冈等县先后设立邮政局,并在乡村集镇设立邮政代办所。1927年,苏维埃政府在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传山哨、递步哨和交通站。是年10月,毛泽东将宁冈龙市邮局改造为苏区第一个赤色邮局。1928年,遂川、永新、莲花、宁冈、东固建立赤色邮局。1930 年,赣西南特委在吉安县富田村设立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1931年,湘赣临时政府在永新县成立湘赣省邮政管理局。1932年,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改为中央邮政总局。苏区的邮电通信事业,不仅保证了苏区革命战争通信的需要,而且为建立人民邮电通信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省邮政、电信两管理局迁至吉安,境内开辟了 5条汽车邮路和6条电报电路。1945 年,日军进逼吉安,吉安、泰和、新淦、峡江、永新等邮政局被迫辗转迁徙。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接踵而来,邮政、电信不仅发展前景暗淡,而且举步维艰,业务一蹶不振,经济每况愈下。1948年,境内城镇仅有邮政代办所114处,信柜91处,邮站24处,邮票代售处24处,农村无自办邮政机构,全由私商经办。电信机构仅有电报局6处,营业处2处,代办所3处。邮电生产条件简陋,邮电员工生活艰辛,业务经营始终亏损。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管邮电企业,修复邮电设备,创建人民邮电事业。从1951年起,全区邮电企业开始转亏为盈。1952年,全区共设254个邮电局、所(其中自办局、所18个),为1949年105个的 2.4 倍。
  1953〜1957年,全区整顿和发展乡村邮电通信事业,增设机构,开辟邮路。1955年,实现了乡乡通邮、通电话,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也通了电话。
  1958年,在全民办邮电的号召下,曾一度实现了公社设有邮电所、总机,队队通电话,村村通邮路。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了邮电机构,改进了服务水平。全区有115个自办邮电所降为邮政代办所,有121处农话交换点下放到公社经营管理,精减下放邮电职工183人。经过三年调整,邮电通信生产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
  “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电体制几经变化,管理工作被打乱,规章制度被废除,企业处于无政府状态, 邮电设施建设几陷停顿,邮电业务徘徊不前。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吉安的邮电事业开始重新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全区邮电系统开始实行干部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企业整顿和升级工作,为加快邮电通信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初开始,邮电通信成为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重点之一,国家加大了对邮电通信建设的资金投入,全区大规模的邮电通信建设开始启动。1982年10月,地区局市话开通3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87年,微波工程投产,新增长途电路960路。1991年,地区局和吉安县局率先开通85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实现了电话史上一次质的飞跃。1993年3月,地区局率先开通蜂窝式移动电话,至1995年底,各局陆续开通了 900兆赫移动电话,实现了全区移动通信漫游和无线寻呼联网。1994年10月,全区县(市)以上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 1995年底,全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 344 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总容量6760路端,建设移动通信信道136个,分组交换网248端口,架设光缆605 千米,电路总数达7680路,建立了吉安可视电话会议中心。从此,全区农村电话实现了程控化,结束了“摇把子”电话的历史。
  在电信通信实现了历史大跨越的同时,邮政通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邮件运输由委办汽车运输为主,改为以自办汽车运输为主;邮件投送除少数山区几条邮路外,基本上消灭了步班邮路。到1995 年底,全区设自办邮电局、所267处,邮路总长达4493千米。
  1991〜1995年,是全区邮电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邮电建设总投资4. 80亿元,是“七五”期间的16 倍,是新中国建立后30年的55倍。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 33部。1995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I. 07亿元,邮电业务收入1.18亿元,分别为“七五”期末的4.67倍和5. 85倍;年平均增长为36. 10%和 42.40%,分别为1980年的1.84倍和1.91倍。邮政储蓄从1986年开办至1995年达到6.27亿元。
  1996〜2000年,是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邮电体制实施重大改革和战略重组的时期。1998年6月无线寻呼剥离;同年8月邮电分营,分别设立邮政局和电信局。1999年6月电信企业重组,移动通信行业从地区电信局分离,7月1日成立吉安地区移动通信公司。2000年,全区电话交换机容量达45万门(含接入网容量),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 72部,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了电话,架空明线全部退网,取而代之的是电缆、光缆和国内最先进的传输技术。同时加快宽带接入网、数据通信网、传输网建设,推进驻地网和智能大楼建设。同年3月,吉安三级邮区中心局邮政综合计算机网正式与全国邮政综合计算机网联网成功。这标志着吉安邮政除拥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实物传递网络外,还有一个更加高效快捷的电子信息网络。
  至2000年底,全区拥有13所地、县邮政局和电信局,410所分支机构,职工2168人,固定资产总值II. 79亿元,业务总量达到28477万元。至此,吉安地区的邮电通信事业已基本形成了拥有多种通信手段和传输方式、结构完整、设备先进、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通信网络。
  第一节邮政机构驿站、驿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开辟贯通京广的赣粤驿道。境内为必经之路,因年代久远,所设驿站无古籍可考。
  唐时,今永丰县设大石岭驿、泰和县设白下驿、万安县设棉津驿。
  宋代,境内各县设立驿铺,以步递、马递传递一般文书和次要军事情报。南宋绍兴年间 (1131 -1162),今泰和县设淘金驿、浩溪驿2处水驿;万安县设皂口驿、赣阳驿。嘉泰元年(1201),今新干县设皇华馆驿舍,下设崇仁铺、安国铺、桁桥铺、丰陂铺;峡江县设分界铺和白卓铺。
  元朝,吉安设有螺川驿、桐山驿、县前驿、府前驿4处陆路驿站;另设吉安至太和、吉安至清江2处水站。
  明万历九年《吉安府志》载:吉安府设有驿站5处,急递铺90处。其中,庐陵县设有螺川驿、总铺。 南通泰和县有十里牌铺、吉塘铺、小径铺、黄梔铺、孔家山铺;西通安福县有城下铺、螺冈铺、二十七里铺、 四十里冈铺、荷山铺、三家店铺、丝茅铺、新径铺;东通吉水县有梅林铺。泰和县设有白下驿、县前总铺、第一章机构二十里铺、荷叶塘铺、乙城冈铺、黄宙铺。吉水县设有白沙驿、县前铺、巷口铺、仁山铺、牢桥铺、太平铺、 庐蒐铺、桑村铺、北坑铺、三条铺、水南铺、乌龙铺、黄洲铺、路下铺、涌梁铺、临流铺、乌江铺、长沅铺。永丰县设有县前铺、乘驷铺、乐唐铺、山嘉铺、十里铺、寻思铺、弦亭桥铺、大坑铺、大桥铺、唐坊铺。龙泉县 (今遂川县)设有县前铺、阶田铺、下湖铺、古径铺、上御铺。万安县设有五云驿(宋时称赣阳驿)、皂口驿、县前铺、杨梅铺、棉津铺、筆患铺、大蓼铺、小蓼铺、皂口铺、长桥铺、新安铺、土富铺(以上10个铺通往赣县)、紫袍铺、双径铺、半陂铺、金竹铺、平头铺、新洛铺、勾溪铺(以上7铺通往泰和县)、荷山铺、邓林铺 (通往龙泉)。永新县设有县前总铺、高冢铺、芟川铺、茶园铺、木栅铺、逢桥铺、雷沅铺、贵江铺、秋陂铺、 罗坑铺。永宁县(今宁冈县)设有县前铺、七溪铺。此外,明嘉靖五年至十八年(1526 - 1539)峡江县(时属临江府)设有玉峡驿、白卓铺、湖坑铺、黄峰铺、清水铺、古城铺、镇头铺、分界铺。嘉靖三十三年新淦县 (时属临江府)设有崇仙铺、桁桥铺、堪竹铺、滩头铺、枫林铺、龙岗铺、新移铺、留芳铺。
  清代境内邮驿传递有步递、水运和水陆并运等形式。清光绪六年(1880),境内设吉安螺川驿、万安五云驿、吉水白沙驿、泰和白下驿、新澄心逸店驿、峡江胡家店驿6个驿站,共配递夫480人,驿马145匹, 马夫63人,驿铺116处,司铺兵346人。庐陵县设府前铺、十里铺、吉塘铺、城下铺、螺江铺、二十七里铺、 四十里铺、山家店铺、何家铺、丝茅铺、新经铺、梅林铺、小经铺、凤池铺、孔家铺15铺,配递夫80人,驿马 25匹,马夫7人,司铺兵46人;吉水县设县前铺、嘉禾铺、五台铺、水南铺、路下铺、鱼梁铺、临流铺、乌江铺、长沅铺、仁山铺、醪桥铺、太平铺、庐蒐铺、马田铺、白沙铺、住岐铺、富田铺、杨家店铺18铺,配递夫80 人,驿马25匹,马夫9人,司铺兵58人;永丰县设县前铺、乘驷铺、罗富铺、石浒铺4铺,配司铺兵9人;安福县设县前总铺、十里铺、寻思铺、亭桥铺、大亨铺、南弦铺、大桥铺、唐坊铺、利田铺、严溪铺、古庙铺、赤谷铺、长赋铺、连岭铺、三江铺、三嘉铺、乐塘铺、长岭铺、双峰铺19铺,配司铺兵37人;泰和县设县前总铺、十里铺、荷塘铺、城冈铺、黄宙铺5铺,配递夫80人,驿马25匹,马夫9人,司铺兵21人;万安县设县前总铺、紫袍铺、双径铺、半陂铺、金竹铺、平头铺、新乐铺、杨梅铺、勾溪铺、棉津铺、蚩息铺、大蓼铺、小蓼铺、皂口铺、长桥铺、皂径铺、新安铺、土富铺、柯山铺、邓林铺20铺,配递夫80人,驿马12匹,马夫4人, 司铺兵77人;永新县设县前总铺、高冢铺、菱川铺、茶园铺、木栅铺、虹桥铺、雷源铺、桂冈铺、秋陂铺9 铺,配司铺兵19人;莲花厅设总铺、良坊铺、路口铺3铺,配司铺兵5人;永宁县设县前铺、七溪铺、下马铺 3铺,配司铺兵3人;龙泉县设县前铺、谐田铺、下湖铺、古径铺、上遇铺5铺,配司铺兵11人;峡江县(时属临江府)设白卓铺、湖坑铺、黄峰铺、清水铺、古城铺、镇头铺6铺,配递夫80人,驿马24匹,马夫7人, 司铺兵25人;新淦县(时属临江府)设崇仙铺、桁桥铺、堪竹铺、新移铺、滩头铺、枫林铺、龙岗铺、留芳铺、 象口铺9铺,配递夫80人,驿马24匹,马夫7人,司铺兵33人。光绪二十二年,邮政创办,驿站日趋衰落,至宣统三年(1911)四月尽撤。
  大清邮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大清邮政开办;二十九年,吉安(庐陵)设立三等邮政局,经办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包裹及汇兑等业务。局址在县前街(今中共吉安地委大门左侧)。泰和、万安设立邮政分局, 安福、新淦、峡江设立邮政代办所。邮政局经办之初,百姓不甚了解,业务清淡,机构数年未有增加。吉安邮政局只有一个信差,步行投递邮件;到各县邮件靠雇请长期临时工步行肩挑运送。
  民间信局古代邮驿专为官府服务,民间书信和钱物传递没有任何机构,极不方便。于是民间的私人钱庄、商行开始经营这一业务。江西民间信局始于明末,盛于晚清。民信局组织简便,经营灵活,资费低廉,深为民众乐用。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西全省共有民信局21家,在邮局挂号的有16家。当时,吉安府设立的民信局是一家私人林记商行(后改名林记信局)经营,地址在吉安城高峰坡。林老板是福建人,经营油米生意,长期与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业务往来频繁,所以传递邮件比较便利。邮件传递分东西南北4条线路:东到福建长汀及沿海各县;西到新余、湖南;南到赣州、广东;北通樟树、南昌。沿途设三曲滩、新絵、峡江、万安、泰和、遂川、莲花7个代办处。寄往赣州、长江口岸各县乡镇的邮件一律发水路运递,其他地市的邮件发陆路运递。
  大清邮政创办后,限制民间通信机构的发展,吉安林记信局停止经营。但由于民营邮局已根深蒂固,在民众中信誉很高,而对邮局都不够认识,加之国家邮政局尚在萌芽时期,各种设备不全,故一段时间内,民信机构仍与国家邮政并存。江西省邮政局也准许吉安林记信局的7个代办处继续营业。邮局与民信局代办处分工负责,邮局负责传递县以上城市及通商口岸的邮件,民信局代办处负责传递各县乡镇的信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会议作出决议:“民信局应于1930年一律废止”。但遭到民信局抵制,未能执行。1934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限令民信局于年底前一律停止。次年,江西各地的民信局全部停业关闭。
  中华邮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是年,峡江县设立四等邮政局,永新县设立三等邮政局。1914年,新淦县设立三等邮政局;庐陵邮政局改名吉安邮政局,并核定为三等邮政局。1917年, 永丰县设立二等乙级邮政局。1918年,万安县设立三等邮政局。1921年,遂川县设立三等邮政局,莲花县设立七等邮政局。1922年,宁冈县设立七等邮政局。1926年,吉安邮政局迁至盐桥,扩建营业厅,增加人员,1928年升为二等乙级邮政局。1939年2月,江西省政府迁至泰和县上田村。为保证省政府机关的通信需要,省邮政局先后在上田、马家洲设立三等甲级邮政局。1941年,省邮政局又在南泰兴公路边兴建邮政汽车站,同年因空袭被炸毁;是年吉安邮政业务异常繁忙,吉安邮政局升为一等邮政局。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军疯狂窜犯,吉安、泰和、新淦、峡江、永新等邮政局被迫辗转迁徙一个多月,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原地办公,恢复正常营业。
  人民邮政苏区邮政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红军将国民政府管理的蓉头市(今碧市)邮政代办所接收改造为赤色邮政局。赤色邮政局以著市为中心,开辟了 4条邮路:一是由彗市经南木坪、白银湖到茨坪;二是由蓉市经黄洋界至茨坪;三是由著市经柏路至茨坪;四是由碧市经永新、新城、龙源口、小江至禾川镇。1928年上半年,遂川、永新、莲花等县工农兵政府在县城成立赤色邮政局,在县以下的区、 乡政府设立传递信件的交通站和固定的递步哨。是年8月,湘赣两省敌人“会剿”苏区,边界受到侵扰, 赤色邮政处于停顿状态;10月,边界各县赤色邮政局恢复,边界政府和红军部队组成了联合通信站。莲花县党组织配备的2名交通员直送井冈山的信件。同年冬,宁冈县成立赤色邮政局。11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据前委的要求,由萧志铎负责组建永新到吉安的秘密交通线,在吉安田心、欧家塘、石塘、大石村、玉山、磨夫、郭林、梅花以及永新等地设立秘密交通站,分别由刘家贤、萧仁华、欧阳志财、刘冬生、刘红深、 李德文、刘祥益、游德民、侯祖光负责。1929年2月,安福县在洋溪万寿宫设立赤色邮政局;4月,红四军在东固、白沙、水南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并建立革命政权和赤色邮政局。
  1930年3月15日,赣西南特委在吉安县富田犁头嘴村成立了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局长先后有左娜、赖玉珊、许丽源、曾奇鲁,全局共有六七十人,总局除管辖今吉安地区的吉安、泰和、永新、遂川、宁冈、 莲花、永丰、吉水等县的赤色邮政局外,还管辖今江西赣南地区和湖南东部的一些县赤色邮政局。是年5 月,赣西南特委颁发了苏区第一个《邮政简章》和《工作大纲》,总局发行了面值1分的苏区第一枚“赤色邮政”邮票。由于战争频繁,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多次随红军和苏维埃政府辗转迁移,从富田,迁陂头, 转横江,不久,又返回陂头。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总局迁至吉安城内,不到两个月,又转移到永阳。1931年,“富田事变”后,赣西南邮政总局又重迁富田,5月迁到永丰龙冈,改名为江西省邮务总局。 局长先后为曾奇鲁、王群。
  1931年8月,赤色邮政湘赣边省总局在永新县成立。局长先后为刘传岳、刘益仁。10月17日,改名为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陈致万任总局长,管辖吉安、泰和、万安、鄢县、茶陵、攸县、上犹、宁冈、安福、莲花、萍乡、新峡、永新等15个县局。经办业务有平信、挂号信、快信、印刷品、包裹、新闻报纸、汇款等。1932年,湘赣省邮政总局、江西邮务总局均改名为管理局。江西邮政管理局成立之初,辖有吉安、泰和、吉水、永丰等17个县局;1933年后又增加公略、龙冈、新淦等县局。此时,有职工2953名,开辟了 9 条邮路,吉安境内有乐安一永丰一公略(水南)、宁都一龙冈一公略、永丰一公略3条邮路。
  苏区各级邮政局都实行军事化,邮政职工既要完成通信任务,又要随时准备参加战斗。1932年8 月,红军交通员郭凤秀(泰和县冠朝乡陂头村人)遭叛徒告密被捕后,坚贞不屈,不吐露半点党的机密,最后英勇牺牲。1933年,红军交通员梁宝山,往返东固、富田传送信件,后因叛徒告密被捕,关押拷打月余, 矢志不渝,拒不招供,壮烈牺牲。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各县民政部门英名录记载有红军交通员、邮政职工 260多人。
  新中国邮政1949年7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安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通接管处接管了吉安邮政局、电信局,并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邮电通信业务。
  1951年9月1日,吉安邮政局与吉安电信局合并为吉安邮电局,局址在下田侯路。1953年12月,吉安邮电局改称吉安市邮电局。1956年8月,成立吉安专署邮电督察员办事处,负责吉安专区所辖13个县(市)的邮电通信管理和督促、检查工作。1957年3月,中共吉安地委机要通信局撤销,机要通信工作和人员并入邮电局。1959年7月,吉安专署邮电督察员办事处与吉安市邮电局合并,成立吉安专署邮电局。1962年7月,改名为吉安专区邮电局。
  1963年5月,局址搬迁至井冈山大道66号邮电大楼,并在阳明路与文山路的交叉路口设立了邮电营业处。1967年3月,吉安军分区对邮电局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2月,吉安专区邮电局改名井冈山地区邮电局。1969年11月23日,撤销专区交通运输公司和专区邮政局,合并成立江西省井冈山专区交通邮政处。1970年3月26日,交通邮政处改称井冈山专区交通邮政局。1971年1月,井冈山专区改名井冈山地区。1972年3月,撤销井冈山地区交通邮政局,邮政局直属井冈山地区革委会领导。
  1973年10月,称井冈山地区邮电局。1979年7月,改称吉安地区邮电局。1982年5月,升为一级邮电管理局。
  1991年吉安地区邮电局在吉安市开办无线寻呼业务。1998年6月1日,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关于邮电机构改革的部署,无线寻呼业务从地区邮电局剥离,隶属江西省无线寻呼公司领导,后又划归江西省联通公司领导。同年8月,邮政、电信分设,撤销吉安地区邮电局,组建吉安地区邮政局、吉安地区电信局。11月6日正式挂牌运营。全区12个县(市)邮电局在9月16日前完成了邮电分营工作,分别设立了邮政局、电信局。1999年7月1日,移动通信专业从电信局剥离,成立吉安地区移动通信公司;同年 12月21日,成立吉安地区无线寻呼公司。
  2000年,吉安地区邮政局管理全区12个县(市)邮政局,内设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监察审计室、多种经营办公室、工会、计划财务部、经营服务部、运行维护部、人事教育部、离退休人员管理科、集邮公司、邮政储汇中心、发行投递中心、邮政业务中心、邮区中心局、邮政运输局、邮政广告中心、邮购中心、报刊零售中心、邮政新业务中心、速递中心、邮政代办中心、保卫科、行管法规科。全区有邮政分支机构257个(其中自办局所216个),从业人员1037人,业务收入11968万元,固定资产10079万元。
  第二节电信机构清末电信清光绪十五年(1889)吉安电报局创办。局址在吉安城九曲巷,承办官府军政电报业务。架设吉安至南昌铁质电报线路一条,安装莫尔斯电报机1部与南昌通报。光绪三十年,开办了商务及民间电报和长途电话业务。 民国电信 1912年冬,国民政府设立交通部,各省成立电政管理局.各县先后成立了电报局和电信通信机构。 1916年,吉安电报局升为2等电报局。1919年,安福设立电报营业代办处。1924年,遂川县成立电信局。1926年,泰和设立三等电报局。1929年,峡江设立电信局。1932年1月,吉安无线台成立,根据交通部决定,1933年6月与吉安电报局合并,隶属交通部管理。县局因业务清淡,均无报机,采取话传方式收发电报。:1932年,吉水创办电报局。次年,新淦设立电报局。1935年,吉安电报局迁盐桥邮政局内。 同年交通部拨款架设吉安至泰和、遂川、安福、莲花、永新长途报话线路,安装莫尔斯电报机5部,通达吉安至南昌,吉安至赣州,吉安至泰和、遂川(同线),吉安至安福、莲花(同线),吉安至永新、宁冈(同线), 其余县仍用话传方式通报。是年,共有报务员15人,报话营业员3人,送报员3人,机务员1人,线务员 3人,话务员9人,局长、文书、总务、业务长等行政管理人员各1人₀ 1937年,安福成立电报局。:1938年吉安电报局由盐桥迁西街荏席巷。
  抗日战争爆发后,报话业务空前繁忙,吉安电报局增设长途10门总机2部,市话100门总机1部,并增设吉安至泰和双工莫尔斯机通报,同时安装了吉安至南昌、上饶、赣州、屯溪的威斯快机通报。是年, 吉安电报局发报为2656次,其中官军电181次,私务电2475次。
  1947年,江西属第三区电信管理局(设汉口)管辖,吉安电报局为赣西区指挥局,直属于第三区电信管理局领导。吉安指挥局下属有泰和、永丰、吉水、安福、永新、莲花、宁冈、分宜、宜春、萍乡、广昌、乐安、 芦溪13个局。业务、机务、线务分列机构,以负专责,实行中央集权。长途线务段直接隶属于区管理局, 长途机务站属南昌机务段。线务段所辖长途线路,北至新淦,东至乐安,西至安福、莲花、永新,南至兴国、遂川,共约1100多千米。机务段装有三路载波机3部,分别通达南昌,赣州一曲江一广州,衡阳、福州;有莫氏机2部,通达宁都、安福,音响音机2部,通达清江、泰和;传报话机通达永丰、吉水。
  苏区电信 1930年以前,境内工农兵政府和工农红军的通信联络,一直是靠通信员步行传递。1929 - 1930年, 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起义,从矿区带出20部电话机和1部100门总机装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成为中国共产党组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批通讯设备。:1930年以后,根据地的有线电话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国民党政府原有的电话通信设施,一方面发动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架设有线电话。:1930 年,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攻克吉安前夕,为架设电话线路,号召“各地前来参加作战的群众每人带一根竹竿,以作电话杆。”在发展有线电话的同时,毛泽东、朱德确定了以夺取敌人装备和争取改造国民党军队技术人员来发展无线通信的方针。1930年12月30日,在永丰龙冈战斗中,红军缴获敌人15瓦无线电收发报机一台。1931年1月3日在韶东战役中,红军又缴获敌15瓦电台一部及配件。红军便利用缴来的电台和解放过来的无线电技术人员,于1931年1月在宁都小布创建了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队,开办无线电训练班,王铮任队长,冯文彬任政委。同年5月,无线电训练班学员在东固坳上结业。这时,红军先后共缴获十多部电台,各军团都配有电台,成立无线电班。同年5月15日,电台人员侦察到敌二十八师于 16日早晨进攻东固的密电,红军便在拂晓前占领了东固一带有利地势,一举全歼敌一个师和一个旅的大部,缴获一部100瓦的电台。同年9月,红军利用这部大功率电台与上海党中央取得了联系。后来,红色电信人员又利用无线电台多次截获敌人密电,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随着反“围剿”的胜利,各苏区也先后建立了无线电台。1932年12月,蔡会文、肖克到湘赣省改组军区领导, 带来一台无线电发报机,湘赣根据地开始有了无线电通信事业。
  新中国电信新中国建立后,吉安的邮电机构,从1951年9月至1998年6月,分开合并,合并分开,多次反复(详见本章第一节“新中国邮政”子目)。至2000年,吉安地区的电信机构有吉安地区电信局、吉安地区移动通信公司、中国联通吉安分公司三家。
  吉安地区电信局下辖12个县(市)电信局,内设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通讯建设部、服务督察部、市场经营部、运行维护部、保卫科、物管科,有电信分支机构153个,员工1131人,固定资产原值10.78亿元(含地方国营)。
  吉安地区移动通信公司该公司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隶属江西省移动通讯总公司领导。 内设综合部、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网络部、数据中心、客户服务中心、设备维护中心、营销中心。下辖区内12个县(市)分公司,有营业网点400余个,员工154人。
  中国联通吉安分公司该分公司隶属中国联通江西分公司,是中国联通设在吉安的分支机构。吉安分公司于2000年4月12日开始筹建,当年10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内设综合科、计财科、客户计费系统部、移动部、市场经营部、运行维护部、数据部、寻呼部、大客户中心。下辖区内12个县(市)经营部。 在岗员工212人。在辖区内设立了经营部营业网点30余个,用户7000多户。
  表6-1-1 1952 ~ 2000年全区邮电局(所)设置一览单位:个年份局所其中年份局所其中年份局所其中总数自办代办总数自办代办总数自办代办 1952 254 18 236 1972 240 203 37 1987 271 224 47 1953 270 24 246 1973 250 214 36 1988 271 227 44 1954 255 34 221 1974 251 212 39 1989 272 229 43 1955 23& 49 189 1975 253 212 41 1990 271 230 41 1956 239 118 121 1976 258 215 43 1991 270 231 39 1957 241 122 119 1977 267 218 49 1992 271 231 40 1958 331 206 125 1979 275 225 50 1993 256 215 41 1964 262 157 105 1980 267 220 47 1994 254 216 38 1965 271 167 104 1981 274 223 51 1995 267 226 41 1966 285 167 116 1982 274 220 54 1996 284 228 56 1967 276 170 106 1983 267 221 46 1997 265 227 38 1968 248 177 71 1984 272 222 50 1998 468 393 75 1969 245 182 63 1985 269 223 46 1999 590 408 1821970 246 188 58 1986 267 223 44 2000 610 370 240注:1959 ~ 1963年、1971,1978年的数据缺。 第二章邮政通信第一节邮运网路陆运邮路清宣统元年(1909),吉安有通往吉水、泰和、安福、永新、峡江5县步班邮路5条,单程总长290 千米。
  1932年,吉安邮运由客车代运邮件,改变了邮件由人送、马送的古老传送方式,加速了邮件的传递速度,促进了邮政事业的发展。为了避免邮件在运送过程中错投和丢失,邮运由邮局派人员押送。1934年 10月,取消押送员,邮件由运输部门负责代运,代运的邮件,交给当地车站,经过验收过秤,车站填好路单,办好交接手续,由客车代运。
  1936年,省局开办南昌一吉安一赣县自备汽车邮路,单程总长503千米,分两段行驶。南昌至吉安 221千米,吉安至赣县282千米,均为4日班。次年,增辟吉安至吉水、泰和、安福3条委办汽车邮路。 1939年,吉安有汽车邮路2条:吉安至赣县、吉安至莲花。同时还开办了安福至分宜步班邮路。
  1941年5月,开办茶陵至吉安、泰和局车班。次年5月,开办赣县到吉安局车班。1944年3月,赣县至吉安局车班因缺汽油而停开,吉安一泰和一遂川恢复步班邮路。次年,开辟银坑(兴国县)一泰和步班邮路,逐日班,转运西南、西北后方各省及赣中、赣西北各处邮件。同年还开办吉安一永新直达邮路和吉安一吉水一新淦一樟树步班邮路。
  1946年1月,开办宁都经银坑、兴国、泰和、吉安、安福、莲花、茶陵至衡阳4日一次局车班,所有去湘、黔、滇及粤北、粤西北邮件一律交局车带运,撤销银坑一兴国一泰和、吉安一安福、安福一莲花、莲花一界化城步班邮路。同年,委办汽车邮路调整为吉安至泰和、吉水、安福3条,单程总长278千米;吉安至永新的隔日步班邮路,单程长95千米。1948年,南昌至赣州为局车班,南昌至吉安的邮件为公路班车带运,吉安至赣县有局备汽车行驶,经过宁都、银坑、兴国、泰和,为3日班。吉安至其他各县均为步班邮路运送邮件。
  新中国建立后,南昌一吉安一赣县邮路仍为自备局车。吉安至其他各县逐渐有了公路班车,步班邮路日趋减少,邮件由公路班车带运。
  1958年,全区委办汽车邮路有10条:吉安一赣州、吉安一永新一莲花、吉安一永丰一乐安、泰和一万安、吉安一安福一分宜、吉安一兴国、峡江一水边、安福一浒坑、泰和一小龙、泰和一井冈山。同年9月, 开办吉安一永新一莲花自办汽车邮路,衔接南昌到吉安的局车,带运沿途19处邮电局、所的邮件。同年底又开办泰和一兴国一于都局车邮路,在泰和衔接南昌一赣州局车。
  1964年8月,开办吉安一清江自办汽车邮路,当天往返,返程时与新干、水边、吉水3个局所交换邮件。
  1971年5月,开办吉安一安福一莲花一永新一宁冈一吉安自办汽车邮路。1975年,全区有45%的县通了自办汽车邮路。1977年5月,开办吉安至井冈山逐日班自办汽车邮路,单程157千米。6月,开办南昌、赣州、兴国、永丰局车邮路。1978年10月,吉安邮政运输车队成立,增加吉安至宁冈、井冈山、万安3条自办汽车邮路。1979年,全区有4条自办汽车邮路:吉安一泰和一万安、吉安一泰和一井冈山、吉安一安福一永新一宁冈庁冈一永新一吉安。
  1981年2月,吉安汽运分局与吉安地区邮电局重新修订了《邮件运输合同》,规定双方在邮件交接时,必须严格执行点验签收制度,做到手续清楚,责任分明,并建立了定期的邮件运输联系会议和开展邮件运输检查评比工作,以进一步提高邮运质量。
  1987年3月,因宁冈县进、出口总包件业务较少,永新至宁冈自办汽车停开,宁冈邮件交委办汽车传递。是年5月,国家经委为了缓解邮政运输的紧张状况,发出了《关于加强邮政运输工作的通知》,10月 8日,吉安汽运联合公司与吉安地区邮政局重申了《邮运合约>₀ 1988年1月,重新恢复永新一宁冈邮路。
  1990年8月1日,开通吉安一萍乡自办汽车邮路,单程250千米,逐日班。1995年,全区邮运路线 116条,单程长度4493千米。
  1993年10月9日,开通南昌一吉安、赣州一吉安双向特快专递夜班邮路。
  1996年,全区陆运邮路117条,邮路单程总长度4317千米,其中自办汽车邮路1758千米,委办汽车邮路1639千米,自行车邮路920千米。
  地区局自办汽车邮路有:吉安一宁冈,吉安一万安,吉安一井冈山,吉安一萍乡,吉安一永丰。
  1997年,全区陆运邮路117条,邮路单程长度4037千米,其中自办汽车邮路1824千米,委办汽车邮路1712千米,其他邮路501千米。
  1998年,吉安地区邮政运输车队改制为吉安地区邮政运输公司,凡干线上的大量邮包由邮政车运输,不再交汽车站托运。少数邮件和非干线上邮件实行自动与托运相结合。有的邮局直接与通往各有关乡镇场的个体班车联系,签订合同,按规定交接代运。是年全区陆运邮路121条,邮路单程总长度 4207千米,其中自办汽车邮路1878千米,委办汽车邮路1742千米,其他邮路587千米。当年吉安一萍乡邮路撤销,增加吉安一怀忠邮路。
  1999年,全区有邮政网点204个(剔除县局窗口、吉安市以及10个代办点),共有陆运邮路121条, 邮路单程总长度4114.1千米,其中自办汽车邮路1806千米,委办汽车邮路1742千米,其他邮路566. 1 千米。
  2000年,全区陆运邮路121条,邮路单程总长度3736千米,其中自办汽车邮路1672千米,委办汽车邮路1649千米,其他邮路415千米。
  1996年,京九铁路通车后,充分利用委办火车运输邮件。当年经省邮政局同意,将原由省干线自办汽车南昌一吉安汽车邮路运送的《江西日报》、特快、包裹等邮件改为由南昌一吉安的火车运送,使《江西日报》当天能送到吉安市城区读者手中。
  水运邮路清宣统元年(1909),省局开办南昌至吉安委办轮船邮路1条,单程长201千米。1926年,吉安局开办吉安至吉水、峡江、泰和、万安4条委办轮船邮路,单程总长195千米。1932年,南昌至樟树线驶至吉安止,按日开班,寄往赣县及以南各局轮班邮件由吉安带送。1938年,开办吉安至南昌委办轮船邮路1 条(后停办)₀ 1941年,开办吉安至泰和沿溪渡委办轮船邮路,单程长52. 5千米。1945年,吉安至樟树轮船不定班期,樟树至吉安2 ~3日,吉安至樟树1 ~2日。吉安至泰和轮船邮路,班期不定,带运沿线各处本转邮件。次年,吉安至赣县小轮邮路班期不定,单程日数约3 ~4日,里程253. 4千米,带运沿途各处本转邮件,冬季水浅时则停运。同年,恢复因抗日战争中断的吉安至南昌委办轮船邮路。
  新中国建立初期,吉安局保留吉安至泰和、吉水两条委办轮船邮路,并保留省局经吉安转口的4条水运邮路:吉安一固江一安福一浒坑、吉安一永阳一天河一永新一宁冈、吉安一小龙一兴国、吉安一万安一遂川。50年代中期,随着省局自办南昌至赣州汽车邮路的开通,所有委办、自办轮船邮路关闭,结束了沿用千余年的水运邮件历史。
  乡村邮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安设立邮政局后,邮政服务逐渐延伸至农村,乡镇成立代办所,设立信柜, 农村邮政通信逐步发展,并开辟农村邮路投送信报。因业务较少,农村邮路数量有限,一律为步班。
  1915年,吉安县开辟吉安至永阳、固江、梅塘、新安4条步班邮路,单程总长217千米。苏区时期 (1930 - 1934),永丰县内有农村邮路4条。1931年新淦辟有农村邮路3条。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往泰和,泰和邮政局先后开办农村邮路10条,总长260千米。同年,安福县内有4条步班农村邮路,单程总长200千米。次年永新县曾开辟途径牛田、拿山等农村步班邮路13条。1947年,万安县除涧田、黄塘、 石塘3个乡未通邮外,其余各乡均已通邮。
  1952年为配合土地改革需要,对乡邮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加强了配备,进行了调整,全区农村辟有邮路单程总长4050千米。
  1954年,全区开展整顿乡邮工作。为了发挥邮路效能,加强乡邮管理工作,对乡邮工作进行调整和改革:把原来所有乡邮员都从县局出发的“集中制”改为“分散制”。即在县内按营业处适当划乡为若干乡邮区,将乡邮员分散到营业处。同时将委办邮路全部收回自办。1956年以后,随着农村邮电支局、所的增加和区、乡规模的调整,农村邮运力量相应增加,以各区、乡邮电机构为中心调整邮路,扩大服务范围。1958年,在“快马加鞭,全面跃进”的口号下,农业社全部通邮。1960年,全区农村邮路单程总长 18904千米,大队逐日班的达53% ,隔日班的45%。
  “文化大革命”前期,农村邮路大量减少。1971年以后逐渐有所恢复,全区农村邮路单程总长11539 千米,其中自行车班10143千米,车步混班1046千米,步班350千米。1974年,对全区邮路进行调整,有 75%的公社设立了自办机构,峡江县的自投通邮面达到90%,永丰、莲花也分别达到84%以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通汽车的乡村日益增多,充分利用委办汽车运送邮件。1990年,全区农村委办汽车邮路2589千米。2000年,全区农村委办汽车邮路1649千米。
  第二节邮政业务函件吉安古代邮驿通信,只限于官府公文和军事情报,民间书信则由专人投送和托人捎带。清同治年间 (1862 - 1874),吉安开办了官商民信局,经营信函业务;由于邮资昂贵,一般平民难以支付。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安开办了邮政局,办理信函业务。次年还在乡镇设立邮政代办所,村镇设立信柜。1912 年,中华邮政开办的业务有信函、印刷物、单挂号、双挂号、明信片5种。次年,今地区境域内各邮局、代办所增办代售印花税票业务。1921年,北洋政府颁布《邮政条例》,吉安邮政陆续开办平、快函件及挂号快信、回执、航空、小包邮件、新闻纸、瞽者文件、贸易契、货样等业务。
  1927年后,宁冈、永新、莲花等地的赤色邮局,办理信函业务,有特别快信、普通快信、平信、挂号等。 有的快信不贴邮票,在信封上插鸡毛,又叫“鸡毛信"o 1931年,吉安邮区民国邮政与赤色邮政的信函基本保持互通。
  抗日战争期间,省政府先后迁吉安、泰和,两地信函业务急剧增加。1938年,吉安邮政局信函业务总量达55万余件。1941年后,省政府继续向南撤退,人员撤离吉安,信函业务也大幅下降。1947年3月起,吉安邮局及文山中路支局开始试办国内报值挂号函件及邮政汇票挂号函件等业务。表6-2-1 1937年江西省第三行政区各县发信一览单位:件县另q 小计普通信件快信挂号信共计 1164270 1074806 20504 68960永丰 34834 30472 449 3913 峡江 43763 40241 525 2997 吉水 49241 45770 509 3032 吉安 597731 552283 15541 29907安福 43172 38471 496 4205 永新 60779 54754 538 5487 泰和 113002 107325 800 4877 万安 56648 51980 398 4270 遂川 113228 106750 695 5783 宁冈 16337 14872 265 1200 莲花 35535 31958 288 3289 注:1. 1937年新淦县属江西省第二行政区。
  2.此表摘自江西省图书馆存藏的1938年江西省政府建设厅有关资料。
  新中国建立初,吉安邮政沿用旧制,除继续办理平信、挂号、明信片等传统信函业务外,还增办了保价信函、印刷品、盲人读物和国际信函等新业务。1950年停办报值挂号函件业务;10月后,邮电部门对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青少年学生给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等寄交的大量慰问信均免邮费,全区出口函件113.66件。1951年,增加商业广告、存证信函受托和代购货物业务;4月,开办装现钞、 粮票、有价文件等保价信函业务;9月,实行现役军人个人平信、明信片免费邮寄。1953年2月,停办国内存证信函受托业务,3月停办商务传单业务。
  1956年5月1日起,吉安市开办了整寄整付邮资业务,并使用“国内邮资已付”的戳记。1958年,将资费标准相同的印刷品、新闻稿件、定期出版物三类合并为印刷品一类,同时开办了保价印刷品业务。 1959年,国内信函调整为信函、明信片、印刷品、事务文件、盲人读物、货样六类。
  1960年10月,全区各局均开办邮寄粮、油、布等票证及户口迁移证、粮油转移证、共青团组织关系等特种挂号信函业务。1961年8月,停办装钞保价信函业务。
  1966年9月1日开始,对毛泽东著作实行免费收寄。1969年4月1日,停办货样、回执、存局候领、 义务兵免费平信及毛泽东著作免费收寄业务。1973年,国内函件业务调整为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4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邮电业务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出口函件业务量结束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开始持续稳定的发展。1979年,全区出口函件893.35万件。1980年7月1日,恢复存局候领和邮件回执业务。1988年,开办快件业务。
  1992年,全区首次办理销售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业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1993年7月,开办了国内、国际邮政特快专递业务。
  1995年5月,国家邮政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邮政经营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发展商业广告信函,要搞好贺年(有奖)明信片,并推出礼仪信函,使函件业务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是年,全区收寄特快专递152080件。1997年6月,地区局开办《邮送广告》业务,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到年底共发行 27期,创收25万元。1998年全区各县(市)邮政局均开办《邮送广告》业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手段的多样化,邮政基础业务——个人信函量明显减少。为适应这一变化,全区邮政部门大力发展商业信函。1999年7月,江西省邮政局发出《转发〈关于加快商业函件业务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地区邮政局根据通知精神,采取切实措施,使商业信函成为邮政业务新的增长点,并规范商业函件业务的内涵分三大类:商业信函(含邮筒)、广告明信片、邮送广告。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中邮专送广告》,同时规定《中邮专送广告》联网运作。同年,全区各县(市)的《中邮专送广告》联网。是年,全区商业信函量发送39.1万件;邮资广告明信片制作35.7万件,邮送广告发送369万件。
  2000年5月,由于邮资明信片业务发展不景气,也影响函件业务的发展,地区局提出揽制奖励办法, 并就拓展商函广告业务,提出具体对象:实物运送、商业信函、企业金卡、回音卡、产品售后服务卡、明信片、户外广告、邮送广告等,促进了该业务的更好发展。是年,全区商业信函量为66. 7万件(其中账单信函28万件),邮资广告明信片制作为203.5万枚,揽制企业金卡207套118.5万枚,在全省处于遥遥领先地位;《邮送广告》724万件(其中《中邮专送广告》123万件)。全年函件量为1353.59万件。
  包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安邮政局开办了国内普通包裹业务,按《大清邮政章程》对收寄包裹的规格、重量及禁寄物品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各县成立邮政机构后也开办了包裹业务。中华邮政初期,包裹业务量很少。后来商人利用邮寄包裹进行商业活动,包件业务逐渐增多。1937年2月,吉安收寄包裹 313件,在江西邮区排名第五。1940年,包裹业务量达1. 1万件,1949年,降至0. 87万件。
  新中国建立后,邮政包裹分为普通包裹和快递小包两类。1950年2月,规定普通包裹每件限重15 千克,快递小包每件限重1千克,兼办商品包裹和图书小包。1952年,创办代购货物业务(翌年停办)。 1958年1月1日起,执行统一的全国各地互寄包裹资费标准和收寄包裹、快递小包的新规定。1959〜 1962年,吉安地区不少人向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亲友赠送食品,邮局出口包裹业务量大增。1966年开始使用“国内邮资包裹已付”戳记。收寄包裹时,包裹免费贴邮票,各邮电支局、所仍沿用粘贴等同邮资的邮票在包裹单上,以凭查验。9月1日开始取消包裹逾期保管费。
  1978年,恢复收寄5千克以下工业包裹。1979年7月1日,全区各局开办“乙类保价包裹”业务,恢复邮电附加费、包裹逾期保管费。1985年9月,推出“用户专袋”业务,规定每件重不超过25千克。1986 年7月,开始收寄纸质品包裹。1987年11月,开办大件商品包裹业务。1988年将包件分为三大类:民用包裹(含纸质品包裹)、商品包裹(含大件商品包裹、用户专用袋包裹)、快递小包。1995年,全区收寄包裹18.22万件。
  1996年取消商品包裹和纸质品包裹,均归为包裹。1997年11月,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发出《关于印发〈关于加快邮政邮购业务发展意见的通知〉的通知》,指出开办邮购业务可以为邮政部门制造成千上万个包裹。同年地区局和所属县(市)局相继开办“点对点”包件直运业务。是年,出口包裹量达23. 90 万件。
  1999年6月,全区各县(市)邮政局开办以商品配送和销售为主要内容的邮购业务,通过邮购目录、 邮送广告、商业信函、报刊广告等形式向用户发布邮购信息。地区局以超市形式相继开办西肖家巷、邮电商城、大巷口、贸易广场邮购服务中心。同时,地区局在发展邮购业务中,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和预测, 建立了用户用邮档案,积极帮助推销当地的名、优、土、特产品,并大力宣传、联系厂家、商家收集整理家乡包裹邮购品种,编制土特产彩色邮购目录,培植本地包裹市场。2000年全区出口包裹达19.38万件。
  汇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安邮政始办汇兑业务,每张汇票最高款额以银元50元为限。1920年,开办国际汇兑业务。1923年,开办国内小额汇兑业务,市区邮局与乡镇代办所之间可通汇,每张汇票最高限额为银元10元。1940年,国内汇兑限额扩大,汇票金额视兑付局大小而定。1943年,江西省邮政储汇局在吉安设立分局,增办高额汇票、代收货价汇票、电汇等业务,汇费按汇款额的1%收取,个别汇款按 0.5%收取。抗日战争后期,政局动乱,汇兑制度也频繁改动。1949年4月起,开办各种汇票,邮政汇兑处于混乱状态,汇兑业务不大。
  新中国建立初,邮政汇兑改为受银行委托办理。1953年,邮局与银行明确分工:个人汇款由邮局办理,每笔汇款最高额为300元;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汇款由银行办理。1954年,邮局恢复了电汇业务。 1957年,取消转汇,改为直汇,加快了邮汇传递速度。1958年1月,实行按汇款额1%收取汇费;每笔汇费,最低1角;电报汇款除收取普通汇费外,另收电报费6角(1985年调升为1元)ₒ 1959年10月1日起,贯彻执行新汇兑制度,取消定额汇票、剪格汇票和加急电汇,将票汇改为信汇,每笔汇款限额1000 元。1980年9月,取消汇款最高限额规定。1981年8月,又规定每笔汇款最高限额5000元。1988年, 全区开办快件汇票业务,资费在普汇基础上每笔加收快件费0.50元。1995年全区出口汇票业务量 49.21万张。
  1996年以后,国内邮政汇兑又相继开办了入账汇款、省内特快汇款、礼仪汇款等种类。入账汇款业务始于1997年初开办的打工账号业务。1999年1月正式开办,是年,全区打工人员寄来的进口汇款达 13亿元。
  1999年9月,地区局发出《关于加快发展入账汇款业务的通知》,各县(市)局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向社会广泛宣传入账汇款安全、方便、省时、便捷、收益性强的特点,同时,采取书信联系、建立用户档案、 办理协议、赠送活期存折等办法,使入账汇款业务的可信度大增,用户乐于使用。同年8月,国家局发布 《关于邮政汇兑超限额汇款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为方便用户交汇、简化内部操作手续,规定从10月1 日起对超限额汇款业务实行简化处理。超限额汇款以每1万元为一个计费单位,5万元以内各计费单位实行累加计费,即每一计费单位(1万元)内每汇款1元或其零数收取0.01元,最低收取2.00元,最高收取50.00元,超过1万元实行累加计费。
  1997年,开办国际邮政汇兑业务,到2000年,通汇国家及地区达18个。2000年全区邮政汇票业务量达31.41万张。
  报刊发行新中国建立前,邮政部门未承揽报刊发行业务,报刊由各报刊社发行。岀版单位除通过私营报刊分销处经销外,另组织报贩、报童、书店推销。
  1950年6月,实行邮、发合一。1951年,全区各县(市)邮电局都开始办理报刊发行业务。1952年, 报刊发行量140万余份,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也出现了对用户搞强行摊派等不良倾向。1953年6月开始,全区邮电部门开展了业务纠偏工作,废除预订制度,建立报纸按月、杂志按季的征订办法。1954年8 月,进一步实行报刊破订制度,报纸可破月收订,杂志可破季收订。1955年,全年订销报纸55. 19万份, 订销杂志82.98万份,与1954年相比,报纸增长了 55. 15%,杂志增长了 64.65%,平均每33.7人有一份报纸,每24. 3人有一份杂志。1957年,因为纸张供应紧张,报刊实行定额发行。1964年开始,情况有所好转,报刊发行不再限额,发行数量有所回升,是年报刊发行量为256万余份。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报刊相继停刊,发行量急剧下降。1978年以后,人民群众订阅报刊的需求激增,报刊发行一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些报刊限额发行。1988年,邮发报刊费率提高,国家允许报刊实行多渠道发行,许多报刊社开始搞自办发行,全区报刊发行工作一度走入低谷。1989年,全区订销报纸数21.8万份,仅为1987年的51.28%,订销杂志26万份,仅为1987年的48.31%。此后几年,报刊发行量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1991年,报刊发行量上升至837.5万份,业务收入85.3万元。1993年,一些自办发行的报刊又重新回归邮发渠道,报刊发行数量和收入大幅增加。1995年,全区订销报纸累计数 6527. 55万份,订销杂志累计数395.17万份,报刊流转额1443.60万元。
  1996年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冲破了独家经营的模式,报刊发行的渠道包括邮政发行、报刊社自办发行、委托发行等。如《江南都市报》,原交邮发,后改自发,设立代订代销点。邮政报刊发行业务呈下降趋势。
  1998年1月26日开办邮政音像制品连锁租赁、销售业务,成为报刊发行业务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999年全区报刊业务稳中有升,到年底,已有6172种报刊由邮政局发行。
  2000年3月,由于市内各店面订报率过低,为培育市场、引导消费、提高店面的订报率,开展“强攻店面”揽收报刊活动,并下达订阅任务,投递人员积极上门宣传订阅,收到一定效果。是年全区报纸累计订阅份数6204.27万份,杂志订阅372.66万份。
  邮政储蓄吉安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始于1920年。1940年4月24日,开办了定期储金业务。同年,发行甲、乙两种建国储蓄券。1943年,江西省邮政储汇局在吉安设立分局,储蓄业务从邮政局划出。翌年,分局撤销,储蓄业务归还邮政局。1947年12月,增办儿童储金业务,同年,因业务冷淡,储蓄业务停办。
  1951年2月,全区各邮政局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开办了保本保值定期有奖储蓄。1953年9月,因邮政业务发展,人力、设备遇到困难,且银行机构普遍增设,邮局停办代储业务。
  1985年,国务院指示邮电部门,积极开办邮政储蓄。为此,邮电与银行签订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根据协议,邮政储蓄为代办性质。1986年6月15日,吉安地区邮电局在鹭洲邮电所开办了全省第一个邮政储蓄试办点,储蓄种类有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3种。当年全局储蓄总额达120万元。10 月,又在阳明路邮电所开办了第二个储蓄点。年底,全区各县(市)局均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共开办邮政储蓄点16个,储户7525户,收储余额308. 67万元。1987年,邮政储蓄开始向农村发展,一些基础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乡镇,也相继开办了邮政储蓄,全区邮政储蓄点增加到52个,储蓄余额稳步增长。 1989年,开展邮政储蓄实物摸奖活动,当年储蓄总额达508.98万元。
  1990年1月1日起,邮政储蓄由代办改为自办,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业务种类增加了存本取息、汇转储、大额可转让存款等新项目,办理销售、代兑国库券业务。是年,地区局代售国库券80万元。同年7月开始,全区各局开展了劝储揽储竞赛活动,取得了良好效益。新干局职工杨柳义一人劝储 50万元,成为1990年度全省“揽储状元”。到年底,全区邮储余额达到640& 9万元,邮储收入116.74万元。1991年7月,地区局邮储余额在全省率先突破亿元大关,新干、吉安两县局分别为全省第一、第二个邮储余额突破千万元的县局。吉安地区局和新干、峡江、井冈山、吉安漆和、永丰、吉水7个县局成为全省先进地、县局,受到省局表彰。1994年,全区邮政储蓄网点133个,邮储余额达到3. 54亿元。1995年, 全区邮储余额6.43亿元。
  1996年以后,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势头良好,年年有所提高。同时加大邮储网点改造和科技投入, 自1998年12月开通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工程以后,地区局所有网点已与全国30个省(市、区)的700 多个市、县中的7000余个邮储网点实现联网,市内设置7台自动取款机(ATM机),开通了邮政活期储蓄通存通取、绿卡业务。邮储中间业务,如代发工资、代理国债、代收通信费、代发养老金、代办保险等业务进一步拓展。
  1999年7月,提出迅速改变邮储业务发展缓慢的局面,在全区开展“竭力奋战六个月,力争余额16 亿元”的竞赛活动。
  2000年,全区邮政储蓄点196处,其中联网点73处。开办邮政储蓄的乡镇有170个。农村邮储网点有3个余额超过2000万元;8个突破1500万元,10个突破1000万元,其中永丰藤田邮储专柜由700 万元猛增1400万元,实现余额翻番。全区为86个单位6342户办理代发工资业务,代发工资余额达 3000万元。同年底全区邮储余额达18. 3亿元,邮政储蓄市场占有率15.23%。
  机要通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建立了党的秘密交通网,负责传递党、政、军邮件。新中国建立前夕,吉安城内地下交通人员,采用多种方式秘密传送情报,为吉安城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建立初期,机要文件和吉安军分区军邮,由中共吉安地委机要室收发和传送。1956年底,传送任务移交专区邮电局办理,服务对象为县、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翌年3月,地区邮电局设立机要通信股,1960年改为机要通信科。“文化大革命”前期,撤科改组,1974年恢复机要科。各县局也先后设有机要通信组。1991年,地区局机要科有机要人员20名。机要文件的分检、封发, 由机要员办理。机要文件的接交地点,其业务划归邮电部门之前,在各县(市)委机要室;划归邮电部门之后,在各县(市)邮电局。进口机要文件的传送:省办邮路途经的县由省机要局派员押送;其他县由吉安邮电局机要员押送。邮车站成立后,自办汽车邮路增多,机要文件多由本局邮车运送,委办机要邮路相应减少,至1992年底,委办机要邮路只剩下吉安至永丰1条。1992年,吉安市区有机要文件投递点 170个,日均投递量约40件。机要通信区内有专人专车。1999年出口机要邮件9596件,2000年上半年出口机要邮件7819件。
  集邮新中国建立前,吉安邮政局未开办集邮业务,集邮爱好者只能收藏一些使用过的邮票或购买一些零星的不配套的邮票,且集邮人数很少,邮票品种也极为有限。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邮政局开始经营集邮业务。初期业务量很小。“文化大革命”期间,集邮业务停办。1980年,吉安地区邮电局开始在邮电营业处设立集邮专柜,出售各种纪念、特种邮票和集邮工具。 1982年,设立集邮门市部。当年,集邮业务收入1.3万元。1984年,泰和、新干等邮局也设立了集邮门市部。1985年,地区局成立集邮公司。1987年,全区13个县(市)均已开办集邮业务,设立集邮门市部。 经营种类有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普通邮票、邮资封、首日封、明信片和邮票册、放大镜、邮票目录和集邮工具等。为发展集邮业务,地区局和部分县局还乘国内某些重大体育项目比赛在吉安市举行之机,自制集邮纪念品发行。如1986年《全国女子竞走比赛》纪念封、1989年《全国女篮四强邀请赛》纪念封、《井冈山会师六十周年》纪念封以及《吉安风光》明信片、《革命摇篮井冈山》明信片等。1993年6月15日, 邮电部在井冈山举办《竹子》邮票首发式。是年,全区完成集邮业务9972811枚。
  1984年9月,成立吉安地区集邮协会,有会员102人;1988年会员增至850人,1999年增至2980人, 至2000年6月止,集邮协会会员共3100人。集邮协会属民间文化团体,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协会主要活动有:集邮知识讲座、邮展。1986年,吉安市阳明路小学王瀚同学制作的《看邮票,学拼音》一部邮集获全国青少年邮展铜牌奖。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王华新的《工业革命220周年》和《邮票列国志》二书分别获两届全国邮展奖牌;《邮票列国志》一书填补了国家外国邮票图志空白,还选送参加1996年第9届亚洲邮展获铜牌奖。
  1996年地区邮电局紧紧抓住以多种经营为措施,开发邮品为关键,联合销售为重点,信托业务为渠道的经营策略,全年销售量为1559.33万枚,是1995年的1.5倍。
  1997年,结合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开发革命旧址纪念封、明信片,并在一些旧址邮政所常年开展纪念封卡的销售工作;结合中共十五大召开、香港回归、1997旅游年,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自然风光明信片;该年举办了“迎香港回归”集邮展览,参观者踊跃。全年完成销售量1892. 12万枚,比上年增长21.3%。
  1998年,面对集邮市场疲软、票源紧张的现状,全区联手闯市场,先后组织全区集邮公司经理到上海、北京、内蒙古等地推销本地邮品。
  1999年,着手开发特色集邮品,加强旅游景点、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联合开发宣传、旅游、公关、礼品等题材的集邮品;同时,在吉安市举办了一次“迎澳门回归”的集邮展览。同年由吉安地区集邮协会选送的王华新的集邮专著《中国苏区邮票邮史研究》在北京世界邮展中荣获银奖。协会办的《吉安集邮》季刊,参加全国总工会邮展获镀银奖。9月,召开了吉安地区集邮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全年销售量达到1772.64万枚,比上年增长26%。
  2000年,利用吉安撤地设市之机,大做邮品文章,制作《可爱的吉安》纪念册1万册,成为庆典活动主要公关礼品,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开展进商场、进农村、进校园、进车站、进宾馆的促销活动,扩大了集邮品销售渠道,拓宽了市场。是年,全区集邮销售量为2255.80万枚,达历史最高水平。 特快业务中国的特快业务(简称EMS业务)分为国际特快和国内特快。吉安地区的特快业务自1994年全面铺开以后,竞争一直激烈,主要是外贸部门、外资和合资企业。
  1996年,在特快业务上既抓国际又国内,既抓城市又抓农村,大户零户共管,同城异地同上,文件、 物品全收,坐等流动相结合。专门配备邮政专用流动车辆,便于随时应召服务。由于对特快业务出台了不少举措,特快资费适度下浮,收寄规格适当放宽,因而业务发展较快,业务量达34.16万件。
  1997年,特快业务继续保持大发展势头。根据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开办特快点歌,邮送生日蛋糕、 鲜花礼仪、请柬发送等业务。随着京九铁路全面投入营运,自4月1日起,开办微机代售火车票业务。 大力向三资企业、外贸企业和厂矿企业进军,发展国际特快,揽收产品货样等物品型特快。是年特快业务量达37.10万件。
  1998年,邮政特快按照“特、快、专”的原则,在大力发展寄递类业务的同时,突破邮件的框框,特事特办,如接送新娘、接送新生儿、接送小孩上学等,极力拓展一些劳务性的特快内容。同年,全区有8个县(市)局开通“ 185”电话特服专号台,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交寄特快邮件或了解邮件投交情况,100%信息录入上网。是年特快业务量为26.70万件。
  1999年,在继续抓好鲜花礼仪、生日礼仪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对法院传票、交通、银行系统专用票据等特快专递业务的开发力度,加快县城和区域性特快业务的发展。是年特快业务量为25.63万件。
  2000年,大力拓展订单类特快,将邮购、鲜花、邮品、贺卡等邮政业务包装上市,采取统签分送的办法,全区发展生日礼仪集团用户128个,签订礼仪订单1.60万份;是年特快业务量为22.74万件。
  表6-2-2 1949 - 2000年全区邮政业务量一览年份函件(万件) 包件(万件) 汇票(万张) 报纸(万份) 杂志(万份) 储蓄余额(万元)1949 72.32 0.32 4.06 1950 113.66 0.68 9.24 117.41 11.66 1951 160.11 1.58 10.93 295.61 30.29 1952 162.76 2.63 17.41 527.39 30.54 1953 275.99 4.08 13.97 486.00 31.57 1954 244.50 5.22 16.20 475.20 52.74 1955 257.99 5.75 16.07 557.19 80.98 1956 326.48 6.29 15.62 963.79 126.34 1957 359.35 5.42 14.67 843.44 122.63 1958 397.32 5.96 17.94 2056.77 160.19 1964 557.42 5.12 24.81 1577.42 118.28 1965 548.90 5.43 30.25 1961.21 141.47 1966 718.40 6.54 33.28 2359.21 165.67 1967 677.88 6.97 29.81 2370.21 59.03 1968 663.60 7.11 28.46 2476.91 52.12 1969 668.11 6.99 32.09 2358.50 52.83 1970 784.21 10.41 36.35 2358.35 39.25 续表年份函件(万件) 包件(万件) 汇票(万张) 报纸(万份) 杂志(万份) 储蓄余额(万元) 1971 74& 22 10.89 38.02 2609.67 38.91 1972 743.74 9.90 36.77 2994.73 52.77 1973 863.67 10.17 36.76 2735.42 83.00 1974 826.42 12.51 37.52 2936.10 86.33 1975 834. 35 12.18 33.84 371.30 110.39 1976 795.43 10.71 32.40 3397.03 128.25 1977 781.33 10.43 32.62 3663.52 129.68 1978 804.42 10.60 34.06 3869.52 190.62 1979 893.35 10.59 38.91 4415.05 215.95 1980 957.04 11.54 42.39 4399.20 302.50 1981 1023.67 11.59 43.99 4429. 33 397.66 1982 1019.53 10.54 42.49 4316.40 422.98 1983 993.94 9.76 43.51 4787.58 485.57 1984 1054.95 9.39 46.28 5367.60 629.84 1985 1151.72 9.77 48.97 6159.75 783.50 1986 1198.19 10.02 48.53 5884.09 740.37 308.67 1987 1039.61 11.95 48.64 6284.21 777.30 1155.76 1988 1131. 10 11.80 49.00 5670.20 695.10 2372.33 1989 1403.90 12.70 44.60 4089.20 407.40 2775.99 1990 1336.50 11.30 41.90 4298.10 452.10 6408.90 1991 1264.10 12.70 40.30 4554.20 532.10 9845.50 1992 1330.00 14.45 41.81 4819.03 518.29 19974.13 1993 1542.02 17.30 43.02 5170.66 492.51 22737.52 1994 1606.20 18.04 45.52 5885.73 464.63 35423.37 1995 1807.40 18.22 49.21 6527.55 395.17 64345.02 1996 1711.10 17.30 50.05 6985.92 406.74 74732.86 1997 1740.40 23.90 44.63 7039.56 417.82 92543.49 1998 1823.93 24.72 45.34 6696.53 385.22 112525.391999 1551.73 26.59 35.00 6520.89 375.45 140168.252000 1353.59 19.38 31.41 6204.27 372.66 183208.89ft; 1. 1959-1963年数据缺失。
  2. 1953 ~ 1985年邮局停办代储业务。第三节分拣投递分拣封发新中国建立前,由于业务量少,分拣封发技术落后.邮政生产场所和设备简陋,分拣封发作业只能在桌上和地面进行,用肥皂箱当格眼。分拣员吉安邮局2人,县局一般只有1人,并兼有他职,每天拣发一次。邮件分拣封发量月平均1-5万件。
  新中国建立后,邮政业务有了较快发展,邮政生产场所不断改善,分拣封发作业设立了工作台和格眼。1952年,吉安市局有分拣封发员3人,分拣台3台,格眼150个,年封发量45万件。泰和县局有分拣员2人,其余各县局也都设有1至2名专职分拣员:一般为每日上午10时封班一次,晚上7时封班一次。1959年,全区各局贯彻全国邮件分拣会议精神,注重直封直发,增设直封格眼,逐步达到“平十挂三”标准(即出口平信十件,挂号信三件就要直封),函件设立了平信台、挂号台。在邮件处理时限上,达到邮电部制定的“出四进三”要求(即出口邮件在4小时内赶班发出,进口邮件在3小时内赶班投递)。 1964年,学习南昌市邮政局双手分拣、双手上格的先进操作方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信函分拣速度平均每人每分钟可分120多封。邮袋的封发,根据流量、流向定时、定人封发,建立了挑对验收、平衡合拢、质量检查等制度,确保邮件处理质量。1978年,吉安地区全年分拣封发邮件875. 4万件,差错率为万分之零点二,损失率为万分之零点四。1986年1月1日,对分拣封发关系进行调整,县局及担负对外分拣封发的分支机构,印刷品与信函分开处理,分支机构收寄的包裹,一律寄往县(市)局检查出口。1988年, 地区局设有分拣工作台16台,格眼621个,封发平常函件1085.4万件,给据邮件25. 4万件,包裹13.4 万件。同年5月,为了保证邮件传递时限,推动邮政通信现代化,邮电部决定在全国推行邮政编码。从 1989年1月起,寄递函件一律使用标准信封和填写邮政编码。邮政编码的推广,加快了函件传递速度。
  1992年,吉安地区局购置了空调、除尘器等设备,装备邮政生产车间,改善邮政生产条件;各县局也开展了邮政优化达标工作。到1993年,全区初步改变了邮政封发的落后状况,基本实现分发封闭式作业。
  邮件投递城市投递清代,邮件量少,邮件投递未设专职投递人员,由邮局职工兼职。
  民国时期,由于通邮面小,业务量少,包裹一般为局内投交,信函则按址投递,投递频次县城为每日一次,乡镇2 ~3日一次,以步班为主,快件则使用自行车投递。1948年,吉安城内投递段道为6段,投递员9人,每日2班次。同年底,取消快件投递段,并入普通邮件一起邮递。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县邮政局均配备1〜2名投递员,投递县城机关、学校、驻军和居民等的信函、报刊、汇兑、包裹等邮件。1962年,贯彻执行邮电部规定的城市投递邮件班次,吉安市每日投递2次,各县城每日投递1次。1964年,地区和各县(市)邮电局开展了“三送”(送信函件、送包裹、送汇款单)、“五带”(带邮票、信封、信纸、印泥、糊糊)活动,受到群众欢迎。报纸、杂志投递,实行投递卡签收制度,保证了不错、不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大量报刊恢复发行,邮件数量大幅增加,城市投递段道和路线都相应扩展。1989年后,吉安市区投递段道增至28条,投递员42人,投递点3780个。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住宅楼房日益增多,给城市投递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信报按址投送到户十分困难。1984年底,省邮电管理局和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联合发文,要求城市住宅楼房安装信报箱,此后居民住宅楼投递难题基本得到解决。
  高层住宅楼的增加,居民居住地相对集中,城市投递段道相应减少。1990年,全区城市投递段道55 条,1995年,全区城市投递段道57条。 1996年,城市投递仍然以投递信函、报刊为主。地区局有19个城市投递段,担负着市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城市居民邮件的投递工作。吉安市城区户数4. 5万户,全区达17.70万户。全区 12个县(市)邮电局,均设有县(市)城区内投递段道,担负城区内的邮件投递工作。地区局城市投递每日上午投递邮件1次,各县(市)局城区内每日投递邮件1次。
  1997年,地区局城市投递段增加到20段,每日投递2次,县(市)城区投递除吉水、宁冈局每日投递 2次外,其余各县局均投1次。地区局城区户数为4. 08万户,全区达21.62万户。共设有信筒箱 973 个。
  1999年,对城市投递工作加大投入,改善用邮环境,全面启动“万户信报箱工程”。投资60余万元购进3. 5万户信报箱,免费赠送单个信报箱3000多个,全区安装信报箱3. 2万户,一定程度上缓解送报难的问题,提高了信报的妥投率。吉安市城区户数达5.1万户,住宅楼房达670幢;全区城区户数达21.77 万户,住宅楼房达2578幢。城区每日平均投递频次全区1.46次,其中地区局、井冈山、吉水、新干、安福、 宁冈县(市)局为2次,其余县局均为1次。
  2000年,地区局根据省邮政局有关邮政投递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7月28日地区局投递公司正式挂牌运行。全区各县(市)局以城镇为主,相继建立邮政投递公司。城市投递员实行特快、报刊、普通邮件三网合一的投递方式。投递员在投递过程中,可以提供代售邮票、信封等多项延伸服务。同年10 月1日,县以上城市城区包裹实行投递到户,大大方便了用户。年底,全区有信报箱群1164处。城区户数21.145万户,住宅楼房7426幢,已装信报箱的楼房1279幢。投递段道72条,比1999年增加40条。 其中地区局投递段20条,井冈山市局5条,吉安县局7条,泰和县局5条,宁冈县局3条,其余县局都有4 条。
  农村投递新中国建立前的农村邮件,有的是在运邮过程中直接提交,多数是放在农村邮电自办机构、代办所和村镇信柜待收件人自取或请人捎转。邮局不负责投递。
  新中国建立初,试行乡村邮件投递制度。1952年开始设邮电支局、所,并配备专职乡邮员,负责将邮件投递到点和邮件交换站。1955年,全区建立农业社投递员制度,实行定人员、定路线、定班期、定投递点、定出班时间的“五定”管理制度。到1956年底,全区农村已实现社社通邮。1958年,邮政通信有了较大发展,农村邮路延长。为解决邮电局自编力量不足,邮件不能直接投到生产队的问题,全区各县实行了农村邮递员制度。I960年,全区农村实现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全部通邮。1961年,农村投递员制度废除,部分人员被吸收为邮电局正式职工。1962年,根据邮电部有关规定,全区农村投递路线再次调整, 一般投递到生产队,力量不足的则投递到人民公社。
  1972年,随着农村社队规模调整,投递路线也作了相应调整,农村投递力量进一步加强,直投面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邮件大幅度增加,农村投递制度也在发展中不断改革。 1983年,新干、万安等邮局首先实行农民承包投递路线,在部分偏远山区聘请农民承包邮件投递。这种农民承包投递邮件的办法很快在全区各县都采用,解决了偏远山区农民用邮难题。形成了以自编人员为主,自办、个人承包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投递新局面。1993年,全区农村投递路线535条,单程总长16709千米,其中农民承包的投递路线67条,单程长2113千米。1995年,全区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16726千米,按固定班期投递邮件的乡镇有246个。
  发展村级邮电代办所是解决农村信报妥投的有效途径。至1996年6月,全区发展村级邮电代办所 98个,其中,吉水54个、吉安县22个、新干21个佇冈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3. 57万千米。地区局在吉安市设有乡邮段道15条,其中樟山段、长塘一段、长塘二段、天玉段、兴桥一段、兴桥二段为隔日班,天华段、长丰段、真君段、东门段、全丰段、新村段、滩头段、梅岭段、斋楼段为逐日班。
  1997年,遵照《江西省农村村级邮电代办点管理试行办法》,地区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村级邮电代办点的通知》,对县至所、所至代办点进行了业务培训,同时对代办点的基础管理工作有所加强, 每月进行一次代办点业务会审,代办点的投递质量得到提高。是年全区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为1.57万千米。
  1998年,建设代办点1000个,同时在新干局开展营投合一试点工作,进一步扶助代办点的发展。全区设有农村邮电分支机构194个,按固定班期投递邮件的乡(镇)全区为297个,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为1.67万千米。
  1999年,实行投递体制改革,对所有投递路线进行经营承包或委托代办,将投递网建成多功能的服务网,农村的邮政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是年,全区设有农村局所230个,建立邮件妥投点1.64万个,其中直接投递的1-59万个,与用户签订协议的0.05万个,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为1.75万千米。
  2000年,根据投递体制改革的要求,农村投递员以固定工与委(代)办人员相结合的形式,建立“第二投递” 队伍,一律采用计件工资形式。地区局15条邮乡段全部由劳务工接替,其中撤销新村段,新增铁路段、7条隔日班、8条逐日班。全区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为1.80万千米。邮政妥投点达3. 86万个,其中直接投递的 3.50万个,与用户签订协议的0.36万个。按固定班期投递邮件的乡(镇)有258个。
  第四节邮政设备新中国建立前,吉安邮政局设备简陋。邮件运送,除少数线段采用委办汽车或轮船邮运外,均为肩挑步行。直至1947年,才购买自行车1辆,木轮车1部。邮件接递,基本上是步班;邮件收寄设备,仅有天秤3台,日戳8个,算盘2张;邮件分拣封发,只是在桌面和地面操作,用肥皂箱当格眼,用木漆、木牌封邮袋。
  新中国建立初期,邮件运送基本上采用委办汽车、轮船。邮件投递基本上实现自行车化。从1976 年起,机要邮件投递改用摩托车。同年,吉安邮电局成立邮车队,有汽车6辆,基本结束了委办邮运的历史。邮件收寄,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设备不断更新。从1985年起,配有自动计费磅秤、包件升降机、电子计算器等。邮件分拣,从1952年起,开始使用分拣台和专用格眼;1959年设立平信台和挂号台;至20世纪80年代末,有分拣台20台,格眼621个。
  进入90年代,吉安邮政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对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方针,加大了邮政综合计算网的建设力度,相继开通报刊发行要数系统、特快跟踪查询系统、邮政营业窗口电子化系统、商函自动化处理系统、邮政储蓄计算机网等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子系统。
  报刊发行于1993年使用微机处理,1995年地区局报刊发行汇总要数系统与全省联网,1996年10月全区13个报刊发行汇总要数系统与全省联网。
  邮政营业窗口电子化系统始建于1995年,使邮政营业窗口由手工操作向微机处理转变,增强营业台席的综合处理功能。至2000年全区建有邮政营业电子化窗口 26处。
  邮政特快专递跟踪查询计算机系统1996年8月开通,并于1997年2月设立“185”电话特服专号。
  商业信函自动化处理系统1996年11月引进,提供商函信封地址打印、内部制作、自动封装“一条龙”服务。2000年10月投资60万元对商函系统进行技术更新。
  全区邮政储蓄事后监督1995年实现微机处理,标志着全区邮政储蓄计算机网建设逐步展开。1998 年吉安邮政储蓄实现全国联网,全区有3个邮政储蓄网点与全国联网。1999年发展到38个,2000年增加到73个。
  随着窗口电子化系统、特快跟踪查询系统、邮政储蓄计算网等系统的逐步扩大与完善,2000年3月, 作为三级邮区中心局的吉安邮政综合计算网与南昌二级邮区中心局综合计算网联网成功,正式进入全国邮政综合计算机系统网络。
  全区邮政设备不断改进完善。1998年拥有计算机总数124台,邮政车辆63辆;商函处理作业线一套。1999年拥有车辆80辆,其中邮运车辆30辆;邮资机3台,信函过戳机36台,ATM机(邮政储蓄自动取款机)14台,POS机2台;计算机总数143台;邮政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服务器29台,PC服务器25 台,网络交换机1台。2000年,拥有邮政汽车86辆,其中邮运汽车26辆;邮政摩托车3辆;邮资机10第六篇邮电 687台,商函制作系统1套,ATM机14台,POS机11台;邮政计算机194台;邮政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服务器29台,网络交换机1台,网络路由器2台,PC服务器28台。
  第一节电信业务长话业务 1935年2月,吉安电报局开办长话业务,经办普通、加急、传呼和预告电话4种。此后,陆续开通新涂、遂川、泰和、万安、永新等县长话业务。次年,江西开通6条长途电话干线,其中1条是南昌至吉安、 赣县、宁都。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至泰和,吉安战时长话业务量有很大增长。是年,吉安去话16824 次,来话18036次。由于业务量增加,吉安电报局成为一等局。1947年4月,吉安至南昌开通特快电话。 新中国建立前夕,长话业务萧条,日平均来话只有十几次。
  1951年,吉安邮电局扩大了长话业务范围和种类,有国内特种电话、代号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企业电话和普通电话等业务。1957年12月,吉安市邮电局利用自制设备,开始办理会议电话业务。1959年,区内各县均开办了会议电话业务。1961年,全区出口长话195562张,进口长话210733张, 转口长话128963张;电话会议出口 1364张,进口 1028张,转口 496张。1963年,邮电部门修订《长途电话业务规程》,规定办理长途电话业务为8种:防空情况电话、特种电话、首长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电话。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话业务发展缓慢。1967年,长话出口业务量从1965年的228570张减少到 182331张。1970年,区内增办了国际电话和港、澳电话,但业务很少,每年只有两三次。
  1978年以后,长话业务量迅速增长。1979年,全区长话出口业务量516802张,进口业务量418392 张,转口业务量85033张。
  为了方便群众和单位挂拨长途电话,1970年井冈山专区交通邮政局单独设立了阳明路电信服务处。 1985年1月,在全省范围内开通省一地和地一县三级党政领导机关专用通信网。同年6月1日,地区邮电局设立井冈山大道长话营业厅。吉安市区各分支机构均办理长话业务,并且在较大的旅社、饭店、宾馆、招待所、学校设有长话挂发代办点共13处。企事业单位记账托收可在本单位话机上直挂长话。 1986年7月,开办长途电话立即接续业务(即173业务)ₒ 1988年7月,开办长途有权用户电话业务。 1990年,长途有权用户203户。
  1991年5月26日,地区局和吉安县邮电局开通了 8500门长、市、农话合一程控交换设备,80%的市话用户使用了长途直拨功能,增加了长途有权用户2000余户。同年,调整增开全自动长途电路90条,增加宜拨隔音间7个,扩大长话网点12个,并开办长途查号业务、105台业务和再生电话业务。1992年,全区国内长话业务量完成373.22万张,国际电话业务量2670张,港、澳电话业务量完成4956张。长话业务收入完成944. 54万元,长途有权用户5440户。
  1994年12月26日,地区局开通了国际流行的200电话卡业务。到年底,全区长途宜拨有权用户 22851户,其中,直拨国际和港、澳用户17205户,住宅电话13694户,全部开通了长途直拨。是年,完成第三章电信通信国内长途电话839.14万次,国际电话8212次,港、澳、台电话13002次,国内出租电路22975路日,国内长话业务收入2000. 28万元,国际电话收入53.32万元,港、澳、台电话收入36. 24万元。1995年,全区长途直拨有权用户41986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有30479户,完成国内长途电话1361.58万次,国际电话13105次,港、澳、台电话13508次。
  1996年,吉安市程控长话交换局建成,新装程控交换机容量8100线,人工交换机全部淘汰。是年, 国家“大通路”的北京一九龙一广州(简称京九广)光缆途经吉安地区6个县(市),长达270千米,使全区能够进入全国大通信网,从而解决了长途电话的拥挤问题。全区用户可以直拨国内国际长途电话。 是年,全区长途电话业务收入为4969. 23万元,国内长话通话次数为1834. 35万次,通话时长为 41390433分钟,比上年翻了一番。国际电话通话次数为1.37万次,通话时长为29806分钟;港澳台电话次数为1-46万次,通话时长为34594分钟。为使长途电话业务能够保持较好的增长幅度,业务经营部门一方面坚持做好市场调查,掌握业务市场的情况变化,针对性地采取营销策略,有效地刺激用户消费;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管理,提高长话的接通率,并把接通率作为技术和业务管理的考核指标,促进长话业务的不断发展。至2000年,全区长话业务总收入达7477. 99万元,国内长途电话通话次数为2792. 43万次,通话时长为78125421分钟;国际电话通话次数为1.73万次,通话时长为56520分钟;港澳台电话通话次数为3.77万次,通话时长为125076分钟。
  市话业务 1938年5月1日,吉安电信部门首先开办市话业务,经办的种类有合用电话、同线电话、公用电话、 临时电话、码头电话、电话副机及其他附件。1941年,吉安有市话用户187户。1949年底,区内有市话用户190户。
  1950年以前,吉安的市话与长话合设,1950年起开始分设。1953年1月1日起,县以上的地方电信,由邮电部门统一接收管理,全区有市话用户655户。同年,开始收取市话月租费。1958年,邮电部颁发《市内电话使用规则》,规定市内电话经营和服务范围是市县或相当于县政府政权机构驻地的城市区以内,首次规定市内电话业务种类为8种: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同线电话、中继线、专线、公用电话、合用电话、临时电话。1958年,全区有市话交换点14个,市话用户1299户。
  1965年,市话业务种类增为10种,还开办了租用管道、租杆挂线、代维用户机线设备等三项特别业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话业务受到影响,1968年市话用户由1966年的2087户减少到1864户, 1970年后市话业务上升,至1976年全区市话用户2687户。
  1979年,全区各县(市)根据邮电通信建设方针,采取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法兴建市内电话。1980年底,全区市话用户3215户。1982年10月,地区局开通921型3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同时新开114市话查号台、112障碍受理台、119火警、110盗警等市话业务。新设备的开通、新业务的增设,使市话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1982年底,市话业务收入77. 95万元,比1981年净增28.59万元。1983年5月1日,邮电部重新修订《市内电话使用规则》,规定市内电话经办业务种类14 种,即:普通电话(正机)、电话副机及副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分机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公用电话、复用设备、租杆挂线、租用管道、代维用户机线设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个体工商户的兴起,市话用户逐年增加。:1985年,全区市话专线112对,市话收入113. 8万元,市话用户年末达到5017户,公用电话42处,私人户、个体工商户33户。
  1991年5月26日,地区局和吉安县局同时开通了 7500门和1000门程控交换机,程控电话的服务项目有: 呼出限制、热线服务、转移呼叫、遇忙记存呼叫、缩位拨号、三方通话、闹钟服务、追查恶意呼叫、免打扰报务、缺席用户服务10项。1992年,地区局开办160信息台、无线寻呼业务。1993年,各县(市)均开办无线寻呼业务, 地区局开办123音乐台业务,同时增设磁卡公用电话24部,进一步推动了市话业务的发展。1993年,全区市话收入834.9万元,比1992年增长51.4 %ₒ 1994年6月28日,地区局开办168声询信息服务台业务。同年9月 25日,全区实现了市内电话程控化,市话包月制电话全部被复式计次制代替。1995年底,全区市话用户达41986户,公用电话达1398部,分别为1994年的3.07倍和4.1倍。
  1996年7月13日,吉安地区C3本地网建成开通,电话号由原来的6位升至7位。是年,以扩网升位为契机,全区掀起了一个拆机并网、集团装机、批发放号安装市话的高潮。吉安市在行署拆机并网的影响下,先后拆除了 15家用户小交换机,2200多用户并入公网上通话,仅此一项,全区促销装机9210 部,占全年放号的40% ₒ 1997年,地区局率先组建专业营销队伍,建立以专业营销为主,社会营销为铺, 全员营销为补充,多层次、全方位的营销网络,全年新增市话用户2.39万户。1998年新增电话用户2.30 万户。1999年新增用户3.43万户。2000年开展声势浩大的千禧之年“百万电话大行动”活动,全年新增用户达10万户,来电显示11.09万户,创历史最高纪录。是年全区市话局用交换机容量为20. 74万门,市内电话用户17.7万户。本地网区内通话量为17880. 08万次。城市公用电话1996年为2379部, 全部是人工值守。1997年开始安装了 IC卡公用电话539部,1999年磁卡公用电话因故障多,维修成本高,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而被淘汰。2000年全区城市公用电话为4084部。
  2000年还利用程控电话交换设备的功能,开通了特号电话服务业务,发展“800”业务用户35户,160、168 电话声讯信息服务次数分别达到2.13万次、83.03万次,全区本地电话业务总量为9030.76万元。
  表6-3-1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长话、市话业务量单位:万张、户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年份长途电话市话电话 1949 1.97 190 1969 19.08 1881 1986 106.41 5434 1950 3.37 290 1970 24.59 2081 1987 106.43 5812 1951 4.81 310 1973 32.27 2346 1988 119.60 6445 1952 4.69 355 1974 31.84 2415 1989 120.10 7061 1953 6.47 655 1975 32.41 2594 1990 135.50 7970 1954 7.65 869 1976 33.50 2687 1991 207.40 9329 1955 8.44 919 1977 35.94 2861 1992 373.22 12006 1956 9.43 1115 1978 42.33 3106 1993 558.05 16492 1957 5.80 1106 1979 51.68 3192 1994 839.14 25389 1958 10.44 1299 1980 54.07 3215 1995 4331.01 41986 1964 21.85 1855 1981 61.44 3673 1996 18371839 63478 1965 22.86 1987 1982 67.65 3875 1997 19983651 87425 1966 23.01 2087 1983 76.66 4109 1998 19468731 1103871967 18.23 2045 1984 85.85 4500 1999 26148287 1446751968 19.45 1864 1985 98.35 5017 2000 27979253 177007注:1959 ~1963年、1971年、1972年的数据缺。
  农话业务民国时期,境内电话服务对象为军政、商贾富户,民众很少使用。业务无分类项目,接通便是。
  新中国建立初期,吉安区内电话开办普通、加急、叫人和传呼等业务。1952年,全区邮电经营的县内电话数453户。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全区县内电话由邮电局经营和代管。全区有县内电话用户446户。1954年,全区有县内电话用户577户。1955年,县内电话由地方国营性质转为省财政计划核算,由省局统一管理,实行单独列支,县内电话改为农村电话。1956年,农话业务种类有:普通电话正机、副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分机、公用电话、专线电话、插扑、租杆挂线、设备代维、话机修理、安装、拆移机14种。年末,有农话用户1099户。1958年,农村电话全部交各级政府管理。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县、乡、社、队采取集资办法建设农村电话,全区农话用户数由1957年的1375户增加到2380户。全区所有的人民公社和90%的生产大队通了电话,80%的公社设有电话总机。从1958 年10月1日起,农村电话管理体制下设到县。
  I960年,按省局要求,全地区农村电话基本实现了“一网五化”,即:社社总机化、大队电话化、公社会议电话双向化、县到公社线路双线直达化、电路多路化。年末,用户数为5796部。: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地区农话用户数由1961年的6719户减少到3399户。1965年,全地区已通电话的公社395个,大队4137个,电话机总数4335部,国营农话用户5201户,农话去话张数 13907张,农话收入57. 37万元。
  1975年,省局对农话种类进行了调整,分为:防空情报、特种、首长、紧急调度、军政、新闻、普通电话 7种。1976年,全区农话通话张数1244894张,农话交换点291处,用户4620户。1977年,全区261个公社已全部通电话。1979年9月,邮电部颁发了全国统一的《农村电话业务规程》,规定增办租用电路及代维设备,调整、取消了新闻电话业务。
  1981年底,全区农话收入132.05万元。从1983年起,凡由农话经营的业务,其业务收入归农话部门所有。1985年,全区国营农村电话年末用户数3422户,其中计费的3355户;出口张数3026779张,其中计费285166张,全年农话业务收入227.37万元。1986年,农村区间电话分为代号、特种、紧急调度、 政务、普通、公务业务电话6种。全区已通话的乡(镇)276个,未纳入市话网的乡(镇)259个。全年农话收入245.77万元。
  1990年,全区农话年末用户数3476户,计费3373户;岀口农话286.2万张,其中计费241.7万张,全年农话收入545.05万元。1993年7月,新干县七琴镇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至此,区内开始有了计次制农村电话。1994年,农话用户4838户,比1993年净增903户。1995年,全区农村电话实现程控化,从此结束了“摇把子”的历史。是年,拆点并网94个,全区建成农话自动交换点100处,年末用户数9775户,通话次数826.00万次,全年农话收入2007.11万元。
  1996年随着C3本地网的建成和农村电话杆线进村工程的建设,为发展农村电话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1997年农话净增用户1.01万户,年末达到2.70万户,全区58.6%的行政村通了电话。井冈山建成了“电话山”,新干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在城市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髙,住宅电话日趋饱和的情况下,电话的主市场逐步转移到了农村。1999年农话用户达6. 90万户,比上年增长43%。2000年农话用户达 13.50万户,比上年翻了一番,通话次数为3890. 18万次。农话业务总量为4863.32万元。全区农村设有公用电话1618部,其中IC卡公用电话802部。
  电报业务清光绪十五年(1889),吉安电报局开办国内电报业务。有一等官报、二等局务公电、三等私事紧急信(电报)、四等私事平常信(电报)等种类。
  1922年,国内电报业务种类调整为政务、公务、特种、寻常4种。:1926年,泰和、永丰两县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峡江、吉水、新淦、安福县电报局分别于1929年和1932年开办电报业务。吉水进出口电报由峡江经转,吉安局直接向安福局进行收发电报业务。遂川、永新电报局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开办电报业务。1936年9月1日,报类分官军、局务、私务、公益、特种5项。:1939年,省政府迁至泰和,军政和私务电报剧增,发报总数达7万份。1949年,电报业务萧条,全区电报业务量为1.45万份。
  新中国建立后,电报业务迅速发展。1952年,报类分军政、政务、寻常、书信4种。:1953年,全地区电报业务量为6. 36万份。1957年7月1日,全区各县开办的电报业务种类有:防空、事故、天气、报汛、 公益、军事、军政、企业、新闻、汇总、公务、普通、书信13种。1959年,全区电报业务量由1958年的& 72 万份增加为131万份,收入15万元。1963年,全区电报业务量出口为22.42万份,进口来报12. 29万份,转口电报20.04万份,电报业务收入13.77万元。
  1978年3月1日,邮电部重新颁发全国统一的电报规程,国内电报业务种类在1957年的报类上减除了事故、军事、企业、书信4种,增加了特种和公电2种。1980年,省局下达的电报计划量是47. 02万份,完成数为51.10万份,完成计划的108.7% ₒ 1981年1月1日起,开办电报专送业务。次年1月1日起,停止办理异地电报挂号。1983年4月15日,地区局由人工译报改为自动译报。
  1985年,邮电部重新修订电报业务为8种,减除了 1978年规定的防空、特别、军政3种。1988年,增办礼仪电报业务,全区电报业务量达70. 30万份,比1987年的57.10万份增加了 13.20万份。1992年, 全区公众电报计费业务量73.34万份,业务收入153.91万元,用户电报计费业务量796次,收入1875 元;传真电报计费业务量5487份,收入32834元;国际及港澳业务量707份,收入16471元。程控电话开通后,电报业务量有所减少,1995年,全地区出口电报业务量仅42.43万份。
  1996年国内公众电报业务量为28.48万份,到2000年全区电报业务量为9. 10万份。传真电报业务量为3.91万份。
  表6-3-2 1937年度吉安各地拍发电报统计单位:次地别共计其中官军电私务电合计 6519 819 5700吉安 2656 181 2475吉水 107 90 17 峡江 514 16 498 新淦 336 26 310 永丰 460 49 411 泰和 594 81 513 遂川 714 43 671 永新 540 149 391 莲花 428 122 306 宁冈 170 62 108 注:此资料摘自江西省图书馆藏的1938年江西省政府建设厅编《江西省通讯概况》。
  表6-3-3 1949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电报业务量单位:万份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年份电报业务 1949 1.45 1965 22.16 1979 48.26 1991 63.801950 1.77 1966 19. 19 1980 51.10 1992 73.341951 2.50 1967 21.34 1981 54.61 1993 70.811952 3.35 1968 21.87 1982 53.06 1994 50.271953 6.36 1969 22.82 1983 54.98 1995 42.431954 5.20 1970 28.94 1984 49.72 1996 28.481955 5.16 1973 34.81 1985 56.12 1997 19.981956 4.55 1974 35.02 1986 49.73 1998 13.701957 5.41 1975 43.51 1987 57.10 1999 10.321958 8.72 1976 42.98 1988 70.30 2000 9.10 1959 130.90 1977 48.52 1989 66.50 1963 22.42 1978 51.10 1990 61.70 可视电话会议业务 1995年,省局开通各地(市)可视电话会议业务。1997年1月,区内开通各县(市)可视电话会议业务。每年来转电话会议130 ~ 140个,去话会议10 ~ 12个。收费标准按去话每个点30分钟起计算,收费350元,不足30分钟按30分钟计算,超过30分钟按去话实际时间计算。
  移动通信业务无线寻呼1991年9月,地区局开办无线寻呼业务,用户30户。1992年,地区局更新无线寻呼设备,全年销售BP机503台。1993年2〜9月,全区各县(市)邮电局相继开办无线寻呼业务,到年底,全区净增BP机用户2100户,总用户达2603户,收入30. 22万元。1994年1月1日,地区局127自动寻呼台、中文寻呼台开通,全年发展BP机用户比上年净增2057户。到年底,全区无线寻呼用户5277户,收入112.9万元。1995年,全区无线寻呼用户12982户° 1996年,无线寻呼业务迅速发展,全区用户达 2. 75万户,比上年增长4. 2倍。1998年达7. 6万户,业务总量为2225. 3万元。同年6月,无线寻呼从邮电局剥离出去。
  无线寻呼作为市内电话的增值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1991〜1999年,年平均增长 162.65% ₒ 1997年12月~ 1998年11月,在全区试行一年的主叫付费业务。随着寻呼业务的剥离和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国信寻呼吉安分公司于1998年11月30日终止主叫付费业务,同年12月1日恢复收取服务费业务。
  表6-34 1991 -2000年上半年吉安地区无线寻呼公司用户数一览单位:户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年上半年户数 30 503 2100 5277 12982 27484 50400 76001 67945 70500 移动电话1993年3月28日,地区局开办移动电话业务。同年4月6日,地区局召开了移动通信开通新闻发布会,积极向用户介绍移动电话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到年底,移动电话用户91户,收 A 9. 84万元。1994年11月,分别在沿105国道的新干、吉水、泰和、遂川4县邮电局开办了移动电话业务。到年底,全区移动电话213户,年收入80.1万元。1995年,除万安、宁冈县邮电局外,全区其余各县 (市)邮电局相继开办了移动电话业务,全区移动电话达1167户,通话量为135.40万次。
  1996年移动电话用户为3818户,全是模拟移动电话。移动电话通话量为227. 9万次,通话时间为 2828729分钟。是年,吉安市EMX-2500G移动交换机工程和GSM数字移动电话基站工程完成开通。 1997年移动电话用户达1 • 03万户,通话时间为7901520分钟。199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2. 23万户,数字移动电话为1.45万户,通话量为761.68万次,通话时间为10836658分钟,移动电话业务总量为7257.77 万元。是年电信机构重组,移动通信从电信局分离出去。2000年,全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6. 26万户, 其中吉安市1.85万户。普及率从1999年的0.49%攀升至8.6%。
  数据通信业务 1993年7月,地区局开办数据通信业务。其业务种类有:分组交换、数据数字(DDN)、电子信箱、因特网(INTERNET) ₀年末,有用户23户。1994年8月,安福县开办数据通信业务,初次入网用户11户。 到年底,全区数据通信用户94户。
  1995年,开通了 12个县(市)的数据通信电路各2条。1996年3月,各县(市)局均开办了数据通信业务,到年底,全区分组交换用户232户。同年3月,吉安市DDN网工程安装竣工并开通,发展数据通信用户12户。1997年5月新开办169多媒体通信业务,同年对吉安市分组交换网、DDN网进行了扩容,新增SSPOVT接口交换机一台、增加节点端口 160个;DDN网共增加端口 302个(地区局62个,各县局20个)。是年,全区分组交换拨号用户309户,DDN数据网用户64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INTERET)74 户。1998年,仅半个月时间就发展了因特网用户11户。开通了吉安市第一家因特网吧,有17名地市领导上了网。是年,因特网用户达到424户.DDN数据通信基本用户158户,分组交换通信用户445户,通信量为139304千字段。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156. 93万元。1999年3月开通了地区农业银行系统内 DDN通存通兑网,一次发展数据通信用户120户;接着利用DDN组建和开发了全区的保险计算机系统, 地区国税局、地税局、军分区、气象局等系统的数据通信业务市场。全年分组交换用户达540户,通信量为192229千字段,因特网用户为1537户,DDN数据通信用户325户,全年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271.25 万元。2000年,分组交换拨号和专线用户分别为348户和254户,分组交换数据通信时长为2023527分钟;因特网注册拨号用户9839户,因特网主叫电话号码计费用户5168户,因特网储值卡用户2918户。 使用时长为67725561分钟。全年数据通信业务总量为769. 34万元。
  第二节电信网络长话网络清光绪十五年(1889),吉安电报局开通南昌至吉安长话线路。1927年,万安架设至遂川线路。1932 年,开通万安至南昌军用电路。次年,开通吉安至三曲滩长话线路。1935年,开通南昌一吉安一赣州报话线路。此后,陆续开通吉安至兴国和吉安至所属各县长途电话。1943年4月,重庆与上饶间的长话, 由吉安局利用吉安一宁都一福建建阳一上饶载波电路接转通话。1947年,有长途电话线路6条。次年, 开通吉安一南昌2条载波电路。至1949年止,吉安至各地电路共24条。但由于国民党撤退时的破坏, 多数长话电路处于瘫痪状态。
  新中国建立后,线务段即对所辖长话线路进行修复和重建。所辖长途线路北至新干,东至乐安、临川,西至莲花、永新,南至兴国、遂川,共计长1100余千米。1952年,开通吉安一南昌、吉安一赣州、吉安一衡阳载波电路各3条;同年,完成了吉安一三曲滩、吉安一泰和两处跨越赣江飞线的省重点基建工程。1960年,增设和改造了至全区各县大部分线路。此时线路发展到30条。1965年,架通至地区范围内国防工厂的专用电路25条。1975年,地区至各县的长途载波电路全部开通。1978年,全区有长途电路140条,出租长途电路16条。1979年,开通地区至各县的传真电路。
  1980年,开通吉安至南昌点对点半自动拨号电路,到年底,全区有长途电路123条,其中,载波电路 95条。1982年,开通吉安至赣州、宜春、萍乡、新余点对点半自动长话电路。1984年1月,吉安至各县 (市)点对点半自动长话电路全部开通。1986年,开通吉安至南昌和全区各县的全自动直拨电路;至此, 全区共有省内半自动拨号电路43条。1987年,吉安微波工程竣工,新增微波电路92条,通往南昌、宜春、赣州、新余、萍乡、上海、南京。1988年,共有长途电路272条,进入长途台电路188条。
  1994年10月,开通全区11个县的光缆电路,实现了全区长途传输数字化。是年底,全区有长话电路1324条。1995年10月,地区局开通长途程控交换机后,新增省内、区内长途电路830条,并进入全国直拨大网。长途电话可直拨国内和世界180多个国家与地区。
  1996年,吉安市程控长途交换局建成开通,装机容量为8100路端,实占容量为2970路端,同时将原使用的人工长途交换机拆除。是年,全区共有长途业务电路975路,全是二级省内电路。由于扩网升位,“C3”本地网建成后,长途至本地网电话交换机中继电路减少1989路,而本地网市内至各县中继电路却增加了 2130路。1997年全区共有长话业务电路1222路,长途交换机实占容量为4202路端。1998 年,全区共有长话业务电路1906路。长途交换机实占容量为5552路端。1999年全区有长话业务电路 2928路。长话交换机实占容量为7328路端,2000年,全区有长话业务电路8546路,其中光缆8012路, 微波数字电路534路,二级省内电路3981路,二级省际电话1294路。长途传输出租电路1050路。长途交换机容量为19200路端,实占容量为10800路端。表6-3-5 1958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长话电路一览单位:路年份电路年份电路年份电路 1958 63 1974 138 1988 272 1959 85 1975 156 1989 255 1960 81 1976 160 1990 283 1961 78 1977 168 1991 373 1962 78 1978 140 1992 649 1963 79 1980 123 1993 982 1964 85 1981 132 1994 13241965 88 1982 139 1995 25711966 94 1983 147 1996 975 1967 87 1984 154 1997 12221968 87 1985 165 1998 19061969 86 1986 276 1999 29281970 88 1987 294 2000 8546注:1971年、1972年、1973年、1979年的数据缺。
  市话网络吉安城内电话始于1912年,归地方政府独自享用。1938年4月,吉安电报局在吉安永叔路、文山路、中山路等主要街道架设市话线路,开始出现民用电话。次年,架设了 30对市话电缆。1942年,吉安有市话架空线路长25.9千米。1949年,有市话线路8. 5杆千米,通信网络为单局制市话通信网,全部用户集中在一个交换中心进行接续通话。
  1952年,吉安区邮电局对整个市话通信网络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市话线路由单线改为双线。到年底,市话杆路10.5杆千米,线路110.5对千米。:1953年,各县(市)邮电局对新划分的市话线路进行了全面整修或重新架设。1958年底,专区局有出局电缆500对,架设线路1206千米,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市话通信网。1959年,专区局有市话杆路47杆千米,明线189对千米,电缆10皮长千米,并开始埋设地下通信电缆4皮长千米。
  1964年,区内各县(市)在用户比较集中的主要街道普遍使用架空电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话网络发展受到限制。1976年,全区市话杆路长268千米,架空明线长776对千米。
  19力年,全区各县的市话基本上实现了线路电缆化、电杆水泥化。1978年以后,市话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通信能力明显增强。1988年,全地区有市话杆路长311千米,用户线对数为12930对。
  1991年,随着吉安市、县程控电话的开通,全区的市话线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市话杆路长度为 289.2千米,电缆长度275.6皮长千米。:1993年,开通了吉安市区至河东开发区的光缆通信,总长5千米,以复用方式可通480条电路。这是区内第一条光缆工程。1995年,全地区市话电缆长度439皮长千米,光缆长度10.7皮长千米,出局用户线对数91520对。
  1996年,全国电话网组网方式由原来的五级结构改为三级结构,地(市)及以下组建为本地电话网, 简称C3网。全区共有114个端局纳入了 C3网进行管理。是年完成了宁冈至井冈山的光缆和吉安市至井冈山数字微波扩容工程。1997年全区进行了网络优化结构。吉安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4月份开通了河东分局电话8400门,12月份开通了吉福路分局程控电话20000门,形成了一江两岸、三点一环的电话网络格局。各县按照模块式组建电话网络,实施了“九七”工程(即建成运用计算机对市话业务,包括营业、配号配线、客户订单、计费处理、机线资源、查号、故障及号簿等子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网络的工程),杆线进村工程,新架农村电话光缆362千米。1998年通信建设重点是抓好建设本地网的完善和续建工程,新增交换机容量4.7万门,新架设光缆744千米,建成了吉安市市内SDH环,完成了西南SDH 环建设工程,形成了南北洪吉、京九线与东西萍吉、吉抚线纵横交叉,四通八达的主体网络。是年,全区 100%的乡镇通电话,67%的行政村通电话。1999年,全区接入网全面建成,标志着吉安地区建成一个容量大、技术先进,覆盖全区的现代化电信网。到2000年末,本地电话网已有中继电路36129路(以下均含地方国营部分),中继光缆线路2342.93千米,接入网光缆线路1737. 86千米,局用交换机容量37. 87 万门,接入局内交换机的话机为32.09万部,出局用户线为45. 80万对。
  表6-34 1964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市话网络一览单位:杆千米、皮长千米年份杆路电缆年份杆路电缆年份杆路电缆 1964 148.3471 46.8721 1974 271.4 57 1985 281 154.5041965 161.95 1975 271 61.9 1988 311 228.1 1966 171.45 33.01 1976 268 71.1 1990 294 249.9 1967 172.02 33.59 1977 386.17 78.962 1991 289 275.6 1968 185.8 32.455 1979 311.274 82.7 1992 292 297.6 1969 192.7 35.085 1980 263.9 87.46 1994 448 1970 203.1 39.455 1981 291 103.7 1995 439 1973 273.84 52.2412 1982 283.1 110.723 2000 2342.93注:1983年、1984年、1986年、1987年、1989年、1993年的数据缺。
  农话网络 1931年,泰和县政府设立通讯队,电话可通境内19个乡。1932年,境内有至固江、永阳2条农话线路,总长度55. 5条千米。1946年,吉安县政府架设了吉安至青原山、陂头,新土于至东固,永阳至天河,固江至澧田,吉安至油田5条农话线路,全长260千米。1934〜1948年,先后有泰和、新淦、峡江、永新、吉水、永丰、安福、宁冈、万安和吉安等10县共116个乡镇通话。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区有通话乡镇138个, 共计里程1932.6千米。但多数线路遭国民党军破坏而停止使用。
  1950年,吉安县人民政府陆续架设了吉安至敖城、兴桥、横江、官田、桐坪、塘东等13个区和东固等 14条农话线路,总长度234. 5千米。经过3年整顿,到1952年,全区农话杆路长度为2311千米,线条长度2513条千米,交换点38处,用户453户。1954年,增开吉安至浒坑、安福至浒坑直达电路,并对线路进行了修整。1958年,全区农话杆路长度8954千米,线条长度12599条千米,交换点178处,农话用户 2380 户。
  1962年开始,全区农话线路进行了全面整治改建,县至公社一级由原来的单线中继改用双线回路。 1964年,全区有农话交换点324处,其中国营148处,社营176处;农话杆路长度为1483471千米。1967 年7月4日,遂川、万安县邮电局架通万安桂江至遂川碧洲全程97千米的线路。此线路为战备联防专用线,不开放营业,非本规定线路使用范围电话,不予收复。此线路一直开放到1967年底。
  1974年,新干和吉水开始使用水泥杆路。1984年,全区完成了中继水泥杆路大修工程11条杆路,共 119.7杆千米,400条对千米。1986年,全区已通话的乡有276个,行政村1060个;农话中继线总数467 条,县至乡直达中继电路301条;农话交换点265处。1990年,全区县到乡的中继杆路达80%水泥杆,并全部实现双线化。1993年,全区农话更新中继线2159杆千米,达到87%的水泥杆。1994年,全区完成了井冈山、新干、安福、峡江、宁冈、永丰、吉水、泰和8个县(市)的本地网建设。1995年,全区新建农话程控端局23个,拆点并网94个,架设农话中继光缆784千米。全区除安福钱山、大布和峡江戈坪三个山区乡以外,总共250个乡镇农村电话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从而建成全区农村自动电话本地网。1996年后, 全国电话网由原来的五级结构改为三级结构,农村电话网络属本地电话网络。农话网络情况,1996年后,同市话网络情况。
  表6-3-7 1966 ~ 1995年部分年份全区农话交换点一览单位:处年份交换点年份交换点年份交换点1966 322 1977 290 1988 2621967 321 1978 288 1989 2631968 275 1979 281 1990 2761969 265 1981 274 1991 2581970 267 1982 272 1992 2531973 291 1983 248 1993 2361974 287 1985 267 1994 1291975 289 1986 265 1995 1001976 291 1987 265 注:1971年J972年、1980年、1984年的数据缺。
  电报网络清光绪十五年(1889),江西至广东报话线路建成,全长1550千米,吉安于同年3月开局。1919〜 1936年,吉安分别至南昌、赣州、泰和、遂川、安福、莲花、永新、宁冈、永丰、新准、吉水、峡江、万安均先后开通了电报电路。1938年4月,开通吉安至上犹无线电路。次年,南昌电信局迁入吉安,使吉安处于通信枢纽地位,电报电路随之增加,吉安有线电报电路可通达省内各县(市)。同年,开通吉安一修水、吉安一重庆无线电路。1942年,开通吉安分别至寻乌、樟树、万载、长沙电报电路。1947年,开通吉安至南昌、上饶无线电路。次年吉安电信局有电报电路14条,无线电路2条,20瓦发报机1台。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电信局对部分报路进行了整修。1952年,吉安有至区内各县报路11条。:1956 年,吉安至广州、赣州的电报由广州局接转,吉安至其他各地的电报由南昌接转。1957年,增开吉安至永新、泰和幻报电路各1条。1959年,开通吉安一赣州电传电路。吉安至区内各县的无线电路全部沟通, 担任气象、防汛或特殊情况下的通报。1965年全区有电报电路共61条,其中,有线电报电路35条,无线电报电路26条。在61条电报电路中,电传自动电路2条,人工电路59条。
  1967年,根据战备需要,吉安至南昌和吉安至区内各县的无线电台全部封闭。1969年7月,吉安至南昌电台启封。1972年,吉安至各县的电台全部启封。1974年,吉安至区内各县的电传电路全部开通。 同年全区共有电报电路58条,其中,有线电报电路33条,无线电报电路25条。
  1979年5月,吉安至南昌、吉安至赣州和吉安至区内各县均开通了真迹传真电报电路共15条,由于设备原因,于当年10月全部停开。
  1986年,吉安至南昌进网半自动电路开通,吉安至区内各县全部实现电报载波化,全区电报电路60 条,其中有线电报电路35条,无线电报电路25条。1988年,吉安至南昌、吉安至赣州,吉安至区内各县传真电报电路均开通。1990年开始,全区各县陆续开通至南昌自动转报电路而进入全省256自动转报网。1991年,地区局组建了吉安市至各县(市)的公众真迹传真网。1992年,全区有业务报路54条,其中有线电路39条,无线电路15条。1995年,全区有公众电报业务电路46条,出租电报电路11条。
  1996年,全区地、县(市)局都进入了自动电报网。因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的使用,电报业务量逐年减少,公众电报业务电路亦随之减少。到2000年,全区公众电报业务电路26条,用户电报业务电路 1条。表6-3-8 1958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电报电路一览单位:路(条)年份电路年份电路年份电路年份电路1958 28 1967 57 1978 55 1991 511960 43 1968 55 1979 55 1992 541961 29 1969 55 1985 63 1993 761962 27 1970 39 1986 60 1994 701963 27 1974 58 1987 61 1995 461964 53 1975 56 1988 37 2000 261965 61 1976 56 1989 50 1966 43 1977 55 1990 50 注:1959 年 J971 -1973 年,1980 -1984 年,1996 -1999 年的数据缺。
  移动网络无线寻呼1991年9月,地区局开通语音式无线寻呼系统,覆盖面为吉安市和吉安县。1992年,地区局开通数字式无线寻呼系统,建立了全区第一个无线寻呼基站。1993年,全区各县(市)均开通了无线寻呼系统,建立了吉水、新干、永丰、峡江、泰和、遂川、井冈山、永新、安福无线寻呼基站;万安、宁冈与井冈山共用黄洋界基站,吉安市与吉安县共用基站。
  1994年11月,开通吉安至南昌127自动无线寻呼电路1条,使吉安市的无线寻呼进入省无线寻呼网。:1995年11月,开通吉安至区内各县(市)无线寻呼电路各2条。井冈山局的无线寻呼电路开在吉安至黄洋界的Pcm设备上,直接进入无线寻呼发射机。是年12月30日,开通吉安至各县(市)局(除吉安县局外)无线寻呼同播网电路各1个系统30路。
  1999年1月,中铁寻呼吉安分公司开业;8月,吉安市卫星主站建成开通,公司开始利用卫星电路传送寻呼信息。10月,128,129信息点播台开通,寻呼功能已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2000年3月,吉安市开通198,199全国高速寻呼业务;4月,海华、江西新技术公司吉安分公司开业。至此,多层面的寻呼网络在吉安形成。
  移动电话1992年8月,开通吉安至南昌移动电话1个系统30路。1994年3月,经省局批准,将赣州、吉安、宜春、萍乡划定进入新余模拟移动电话交换机,开通吉安至新余移动电话3个系统90路。11 月增开新干、吉水、泰和、遂川至新余移动电话各1个系统30路。
  1995年6月,经省局批准,将井冈山移动电话划入宜春模拟交换网,同时开通井冈山至宜春移动电话1个系统30路。8月,将吉安地区局(包括各县、市局)所有移动电话划入赣州模拟交换网,开通吉安至赣州移动电话4个系统共120路,开通各县(市)局至赣州移动电话各2个系统60路(除吉安县)₀ 12 月,将井冈山移动电话从宜春划入赣州模拟交换网,开通井冈山至赣州移动电话2个系统60路。
  1996年建成吉安数字移动基站和模拟移动交换局,模拟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为10000户,基站11 个。1997年新建GSM移动交换机1台,容量为10000户,基站24个,移动电话电路750路。1998年,全区模拟移动电话交换容量达13000户,基站14个,数字移动电话交换容量为30000户,基站45个,移动电话电路1020路。1999年移动通信从电信局剥离出去。同年,中国联通也开通了移动电话。吉安移动通信公司和吉安联通使用的电话电路分别为1560路,468路。2000年6月,全区移动基站网络覆盖全区主要乡镇以上城市和交通干线,覆盖率达70%以上,网络容量达15万户。
  数据网络吉安数据通信网络始建于1993年7月。当时的网络仅限于吉安市,其他各县(市)数据通信业务通过电话网和长途专线电路进入吉安市的分组交换网,通过吉安市与其他用户通信。安装的2台分组装拆设备(PAD)共有84个端口,开放2条9. 6千节/秒中继电路与南昌节点机相连,通过南昌节点与全国骨干网相连。1994年8月,安福县开通公用分组交换系统。
  1995年12月,原分组交换网络扩容,在全区各县(市)建设数据网络,各县(市)至吉安AM之间设有2条9.6千节/秒中继电路,采用Pcm设备传输,吉安AM于南昌Pm间开放2条64千节/秒的中继电路,分别采用DDN和Pcm传输,此期间分组扩容工程吉安市164个端口,12个县(市)共336个端口,全区共计500个端口。同期建设的数据网工程(DDN)在吉安市安装的2套CT4000个节点机与南昌、赣州、抚州、新余节点机通过2mb中继相连,DDN网主要提出中高速数据电路,吉安的DDN网共有122个端口。全区有分组交换电路26路,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164个,分组交换PAD端口 84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总容量122个。
  1997年,新建成DDN网3600节点交换机2台,分组交换机1台,同年将网络延伸到县局,从而开通了全区的分组交换机和DDN数据业务。DDN网用话路360路,分组交换用话路24路。到2000年末, 分组交换中继电路24路,节点机端口 688个;数字数据网中继电路840路,节点机端口 589个,因特网中继电路1092路,IP网端口 1050个。
  第三节电信设备长话设备 1935年2月,吉安设7门磁石交换机3部。次年,遂川设10门磁石交换机1部漆和设20门磁石交换机1部。1939年,南昌沦陷,省电信局不少设备迁入吉安,长途交换机增至50门;同年,开通吉安至衡阳的E2单路载波机1部。1940〜1947年先后开通单路载波机2套,三路载波机2套。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长途电话设备不断更新完善,由磁石交换机到半自动拨号,再到进入全国直拨大网,逐步配套成龙,形成了较完整的长话通信系统。1951年,吉安邮电局有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装机容量60门,有吉安至南昌、吉安至赣州、吉安至衡阳三路载波机各1部。1960年,全区有长途磁石交换机15部,容量460门,会议电话汇接台3部,会议电话终端机30套,载波电话终端机14 部。至1962年底,全区共有载波机15部。1966年,增设了长途电话交换机15席,容量75门。至年底, 全区共有长途共电交换机15席,容量75门;长途磁石交换机11席,容量280门;会议电话汇接机3部, 会议电话终端机32部,三路载波机10部,十二路载波机1部。
  1972年,电子管三路载波机被晶体管三路载波机所替代。1974年,全区有共电式长途交换机14席, 容量420门,磁石式长途交换机10席,容量100门;载波终端机48部,载波电话增音机8部。
  1978年,地区邮电局试制的120路晶体管长线入中继电路设备获当年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10 月,安装并开通了吉安一南昌高十二路载波终端机,这是在省内开通的第一套ZZD04高十二路载波机。 1987年9月,吉安地区设立微波站,开通长途电路210条,并实现了全区长途电话半自动或全自动拨号。 全区除宁冈、莲花县外,其他县(市)均开通了高十二路载波设备。
  1991年,地区局引进的加拿大长市合一 DMS-100/200型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开通,全区的长途电话交换设备开始进入数字程控阶段。1994年,地区局开通了上海ATNT公司生产的8TR671 (140M), 8TR664(34M)光端机设备,设备容量BTR671为1920路,8TR664为480路。至年底,全区共有光通信设备13部,设备总容量8880路,载波机高十二路设备19部,低十二路终端机30部,三路机33部,低十二路增音机5部,高十二路增音机1部,PCM —次群条架子架6盘2部,ZM960n-41A音终架1部,会议电话终端机14部,jHjO224门会议电话汇接机1部₀ 1995年,地区局开通首期容量为8100中继线S-1240 长途程控交换机。开通的光通信设备有:洪吉赣线8TR671,洪吉赣区间8TR671,西线光缆8TR671,永丰、万安8TR664,抚州8TR671。 1996〜1999年,长途电话程控交换机为8100路端,人工长话交换机80门,实点容量65门,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1.0万路,四次群5190路,长途模拟终端复用设备183路。1997年长途人工交换机全部退网。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2. 85万路。五次群设备容量为1.51万路,四次群设备容量为 1.15万路。1998年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3.04万路,五次群容量为5.01万路,四次群容量为1. 3万路。1999年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1.92万路,长途同步时钟(BITS)2MbPS端口容量为80 个,长途同步时钟2MHZ端口容量为32个。2000年长途电信程控交换机进行了扩容,总容量达到1.92 万路端。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2. 75万路,长途同步时钟(BITS)2MbPS端口容量为112个,长途同步时钟2MHZ端口容量为54个。
  市话设备 1938年以前,市内电话均为地方政府管理使用。其间,遂川、泰和、吉水和万安等县政府各设磁石交换机1部。是年4月,电信部门开办市话业务,吉安电报局装设100门磁石交换机1座。次年,在城内主要街道架设市话电缆15皮长千米、明线320千米。1942年,安福县设10门交换机1部。1944年,吉安电报局有磁石交换机200门,次年夏被日军毁坏。1947年,恢复磁石交换机100门,直至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建立后,市话设备逐渐更新,经历了手摇话机、共电交换机、自动交换机、程控电话四种机型阶段。1952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485 Ho 1957年,增加到1707门。1959年,吉安专署邮电局创办了通信设备制造厂,生产了简易电话机6部、三用电话机2部、60门市话交换机1部。同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为4340 n ,话机2729部。1965年以前,全区各县(市)的市话交换均采用磁石交换机。1966 年,专区局市话改为复式共电交换机,容量为600门,部分磁石交换机继续使用。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4100门,电话机2182部。1973 ~ 1976年,井冈山、永丰、遂川等县分别开通共电交换机。
  1982年10月1日,地区局新电信大楼落成,市内电话安装了 HJ921型3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 装机1560部。此后,井冈山、永新、新干、峡江等县陆续开通了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990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1300门,其中自动交换机8700门,共电交换机1100门,磁石交换机1500门。1991年5月, 地区局、吉安县局利用加拿大政府贷款引进北方电讯公司8500门长、市合一的程控交换设备,于5月26 日零点割接开通。1992年,吉安城区市话主要设备有:电缆总长135皮长千米(内含地下电缆25皮长千米)、地下管道37孔千米、计费分检设备1套、数字传输中继设备240条、机群设备8个系统、自动测量台 2台、查号台1席、总线架14列、市话线路载波机99套、电缆自动充气机1部、空气压缩机2部、降温机2 部、空调机10台、市话工程摩托车5部。1994年9月,全区实现了市内电话程控化。1995年,全区市话程控交换机扩容4.4万门,市话交换机容量达83440门。
  1996年全区本地网共有程控电话交换设备(以下均含地方国有部分)12.13万门,模拟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32路,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54万路。1997年全区13个县(市)局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全部扩容,新增交换机容量6.40万门,全区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21.19万门,模拟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 2608路,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为1.90万路。1998年全区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为24.46万门,模拟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288路,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52万路。1999年全区接入网工程建成开通,新增接入网设备容量3754门,程控交换机容量达32.02万门,同步(SDH)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MSPS676个。准同步(SDH)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MSPS256个。2000年全区程控电话交换机设备容量37. 87万门,同步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MSPS1953个,准同步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MSPS698个,接入网设备容量7. 89万门。
  农话设备 1931年,泰和县政府通讯处架设了 1.6 ~ 2毫米铁质单线,电话可通县内19个乡。1932年,吉安始办地方电信,架设了吉安一固江、吉安一永阳2条农话线路,线路与设备均由县政府管理使用。1934 ~ 1948年,泰和、永新、新淦、永丰、吉安等县先后在一些区、乡安装了门数不等的电话交换机。1948年,吉安邮电局农话设备仅有装机容量30门的磁石交换机1台,线路总长166条千米。 新中国建立后,市农话与县话、市话分设。1952年,全区农话交换机容量485门,杆路长2311千米, 线条长度2513条千米。1959年,全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526门,电话机3683部,会议电话机164部,架空明线杆路总长10813.61千米,架空明线线条总长10316.93对千米,中继电路281路,其中县至公社中继电路211路,电缆55. 39皮长千米。1960年,实现了社社设总机的县有:吉安、峡江、泰和、万安、安福、 永新。实现会议电话的县有:吉安、峡江、泰和、遂川、安福、永新。基本完成大队电话化的县有:吉安、峡江、永丰、遂川、井冈山、永新。全区新设总机64部,比1958年增长43%。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电话线路建设采取了“两网一线”(即农村电话网和农村有线广播网复用同一线路)的方针,队队架线,家家安装广播喇叭。1976年,全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1995门,载波电话终端机50部,其中三路的12部。全区251个公社已有98%安装了总机,中继线基本上实现了双线化, 70%实现了直达化。全区3075个大队有75%安装了电话。
  1980年,地区局将河东、青塘、禾埠130门农话并入市话网,部分县局增加了农话交换容量。1984 年,省农话局首次将jDD—jl43路特高频设备投放井冈山一罗浮试用。1985年,全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 11470门,农话话机6056部,载波电话终端机51部,会议电话机45部,话机总数9309部,架空明线杆路总长9240.68千米,架空明线线条总长18991.15对千米,中继杆路2838.85杆千米,电缆总长60. 61皮长千米。
  1990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1822门。1993年,新干县七琴镇在全地区各县分支机构中率先开通 1000门程控电话机。1994〜1995年,分别开通了吉水、泰和、安福、永丰、峡江、井冈山、宁冈、永新、万安、遂川和吉安县各乡镇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建成全区农村自动电话本地网。全区增加交换机容量2108 门,农话自动交换机总容量达19718 Ho 1997年,农村新装程控电话交换机1.80万门。
  电报设备吉安电报局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办电报业务,使用单工莫尔斯收报机2部。1936年,有手摇式无线发报机。1939年有无线电台6部。1946年,境内有无线电台28部。1948年,吉安有韦氏测量机1 部,韦氏双工全副4部,韦氏发报机1部,凿孔机12部,发报用主振放大器1部,收报用四灯直流再生器 1部,打字机1部,西门子磁石桌机2部,77A转电线圈1部,14154双转电线圈2部,莫尔斯报机共 20部。
  新中国建立初期,电报通信仍以莫尔斯电报机和音响机为主。1957年,专区局将莫尔斯机改装成波纹自动收报机,并对全地区各县的报机进行了改装,使区内各县的报机实现了半自动化。同年,全区有莫尔斯符号自动收报机3部,键盘凿孔机1部,电传机1部,莫尔斯符号人工机16部。1964年,有电传打字机5部,莫尔斯符号自动发报机6部,莫尔斯符号人工机19部,莫尔斯符号自动收报机5部,各种电报发报机30部,五单位凿孔机3部,键盘凿孔机2部。是年,全区电台总数为13部,短波发报机14部, 1000瓦至100瓦的发信机1部。100瓦以下的发信机14部。短波发信输出功率为0.21千瓦。1974年, 区内电台总数13部;1000瓦以下的23部,其中15瓦的22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电报业务日益增加,电报设备的发展也随之加快。区内首先对一级干线设备进行更新,地区局更新55型电传机29部。1980年,全区县以上电报传递全部实现电传化。全区有真迹传真机13部,电传打字机43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79部,收发合用电报机13部,载波电报6部。 1982年,有150瓦WF-115报话发射机2部,15瓦八一型收发信机2套,402型收信机1部,WS430型收信机1部,15瓦八一(C)小型收发信机1套,15瓦55B型收发信机10套,15瓦55A型收发信机3套,15 瓦XD-16型收发信机2套,15瓦八一(G)型收发信机1套,合计150瓦发射机2部,15瓦收发信机27 套。1986年,全区各县均实现电报载波化。1993年,有短波发信机29部,短波发信输出功率为0.925千瓦;短波收信机1部。1994年,全区有电传机32部,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76路;双路插报机22部;智能电传机5部;时分载报机3部;高速传真机3部。1995年,全区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80路端,电传机 31部。 1996年全区电报设备有46路时分复用载报机1部,24路时分复用载报机2部,2路频分复用载报机12部,翰林JK电报智能终端机22部(各县1部)。至2000年,全区公众电报进入分组交换网,原有的载报设备全部淘汰,地区局新装电报分组交换集中器二部,全区翰林JK电报智能终端机22部仍在使用。
  电源设备民国时期,境内的电报、电话通信电源使用干电池,各类载波机电源均由蓄电池供给。电源设备只有汽油机、柴油机各1台,蓄电池2组。
  新中国建立后,电源设备不断更新、增加。1951年,吉安邮电局有15匹马力柴油发电机2台,蓄电池4组。1959年,新增65马力柴油发电机、铃流机、硅整流器、交流配电屏各1部,建成全区第一个通信电源供应系统。从1966年开始,专区局及各县(市)邮电局分别开通的共电交换机,电源均为蓄电池供给。1975年,全区固定蓄电池50组,总容量207728伏安;电动发电机总容量12千瓦;油机发电总容量 102千瓦;有5千瓦以上变压器6台。1980年,全区固定蓄电池50组,总容量389512伏安,整流器总数 55台.167780瓦,汽油发电机容量1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52千瓦。1985年,新建了莲花、峡江、安福、 永丰、宁冈等局的蓄电池及其配套的配电板、整流器等设备,实现了全区县(市)局有固定式电池。至 1986年,地区局电源设备有:各种型号的整流器13部、柴油发电机组2台、配电屏6面、蓄电池12组。 各县(市)局都建成与其通信设备相匹配的供电系统。
  1991 - 1995年,地区局和全区各县(市)局相继开通程控电话,发电机随之更换。1992年地区局电源设备有:200千瓦康明斯牌柴油机2台、不同用途的正负电压蓄电池5组、进口变换器1部、铃流机3 台、配电屏12面。1995年地区局有配电屏12面、整流器12台、变换气1台、变压器1台、柴油发电机组 2台、无功补偿器1台、蓄电池12组。
  1996年全区实施扩网升位工程,通信电源设备随之更新和扩充。本地网建成以后,电话快速发展, 尤其是1999 ~ 2000年间,全区新增电话用户20万户,为适应电话用户的发展,全区新建接入机房300 余处,电源设备大量增加。如吉安市1997 - 2000年,增设程控电话分局2处,建接入机房20余处。由此,新增60A〜2000A的开关电源33部;200A〜600A交流配电屏10部,2500A直流配电屏3部, 1800A1部;更新油机5部.400A油机更换屏1部,蓄电池32组,逆变器7部,新装空调机28台。
  移动通信设备无线寻呼1991年9月,地区局开通由美国DV公司提供的语音式无线寻呼系统,容量为1000用户。1992年,地区局开通由珠海和平公司提供的数字式无线寻呼系统,其发射机为美国GE公司生产, 型号M ASTER-II,容量为200用户,语音式无线寻呼系统被淘汰。1993年6 ~ 9月,全地区12个县 (市)均开通了由南昌西施特电脑网络公司提供的数字式无线寻呼系统,有常规寻呼、定时寻呼、群呼、留言、查询等项功能,发射机均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寻呼覆盖的半径在30千米以上。是年12月25 日,泰和县在全省县级邮电局首家开通127自动寻呼系统(模拟)ₒ 1994年1月1日,地区局开通武汉邮电科学院提供的数、汉兼容和人工、自动兼容的无线寻呼系统,容量为3000用户,发射机为美国GE公司生产。是年,全区无线寻呼系统容量为34000户,无线寻呼基站13个。1995年4月1日,地区局开通美国M公司提供的数、汉兼容和人工、自动兼容设备,发射机为美国M公司生产的UVCELSTM无线寻呼系统。该系统为多频率、多速率、混合发射,同时具有语音信箱功能。至年底,全地区无线寻呼系统容量 50000户,基站数10个,全区寻呼联网工作完成,标志着吉安126J27寻呼区域网形成。1999年1月,寻呼四期工程扩容,系统容量达22万户,基站36个,乡镇基站覆盖率达89%以上。2000年5月,全区全部采用卫星传输技术。
  移动电话1992年9月,地区局测试完毕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的U • T • ACS系统设备,建立了大哥大基站。此系统的容量为28 + 2H,由于洪一广数字微波扩容工作当时还没有结束,故大哥大未及时开通。1993年3月28日,地区局顺利开通了 900兆蜂窝式移动电话。同年,新干、安福、吉安县、井冈山、万安相继开通450兆集群通信系统(二哥大)ₒ 1994年5月,地区局对大哥大基站设备进行了扩容,容量增至28+2H。10月11日,遂川县开通900兆移动通信系统,共8个信道。至此,实现了移动电话沿省内105国道自动漫游。1994年,全区900兆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基站5个,信道总数62个。
  1995年9月,地区局对大哥大设备又一次进行了扩容,容量增至48 +2H。至年底,全地区除万安、 宁冈、吉安县外,其余各县(市)均开通了 900兆模拟蜂窝移动通信设备,全地区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基站9 个,信道总数130个。
  1996年5月17日,启用GSM系统,开通吉安市第一个GSM基站,容量为4个TRX.29个TCH。 2000年6月止,全区拥有移动基站142个,TRX575个。
  数据通信设备区内数据通信网设备有分组交换机和数字数据节点机。吉安市建有1个AM模块,2台PAD装拆设备。PAD装拆设备每台有40个用户端口,2个管理端口。AM接入模块36个中继端口,用户口 128 个。12个县(市)局共336个端口。
  DPN-100分组交换机采用80386微处理器控制的模块化结构。吉安AM模块为双机箱模块,AM 模块由公用存储器CM、服务器处理器SPE、局用处理器OPE、磁盘、磁盘接口板、外围接口 PL板,公用组件均采用冗余配置,功能分担,AM模块配备2MB内存,每秒可处理125个呼叫。
  DPN-100/3设备采用独立机箱结构,为不可扩型设备,全部插板无冗余配置。它具有本地交换功能,数据吞吐量为120个分组。
  1996年全区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264个,分组交换PAD端口 298个,数字数据网节点端口 122个。 1997年分组交换网和DDN网延伸到县(市)局,是年,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为500个,分组交换PDN端口 84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 424个;IP网路由器端口 36个。1998年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680个, 分组交换PDA端口 84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 424个,IP网路由器端口 38个。1999年数字数据通信新建宽带网,分组交换网中继电路总带宽为13MBPS,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680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 602个,数字数据网中继电路总带宽为226MBPS.IP网路由器端口 210个,IP网拨号服务器端口 210个,IP网路由器专线物理端口 8个,IP网中继电路总带宽为1MBPSO 2000年,分组交换网中继电路总带宽24.02MBPS,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688个,数字数据网中继电路总带宽为88. 9MBPS,数字数据节点机端口 598个,IP网路由器端口 1050个,IP网拨号服务器端口 690个,IP网路由专线折合64K端口 360个,IP网路由器专线物理端口 12个,IP网中继电路总带宽4.5MBPS,宽带网业务端口 81个,宽带业务网中继电路总带宽155MBPSO表6-3-9 1952 - 2000年部分年份全区电话交换机容量一览单位:门年份长话交换机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年份长话交换机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容量容量容量容量容量容量 1952 630 485 1980 7020 111151953 1050 1981 700 7800 112801954 1180 1982 11070 111501955 1225 1983 8520 1956 1600 1984 8860 114701957 1770 1985 8930 114701958 2170 1986 586 8586 11700续表年份长话交换机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年份长话交换机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容量容量容量容量容量容量 1959 4340 4526 1987 9380 117521964 360 2710 8660 1988 912 10500 115941965 360 3260 5905 1989 897 10800 117701966 355 4100 9000 1990 1039 11300 118221967 3650 9530 1991 1539 16700 122801968 540 3500 9180 1992 1589 17060 124901969 540 3500 8990 1993 2495 28880 154681970 580 3500 8956 1994 7140 44700 212001973 4560 8687 1995 15746 83440 198461974 580 4900 11665 1996 121300 1975 5290 10285 1997 211900 1976 5830 11995 1998 244600 1977 7220 11611 1999 320200 1978 6790 8145 2000 378700 1979 7010 11575 注:1. 1960 - 1963年、1971 ~ 1972年的数据缺失。
  2. 1996 - 2000年市话交换机、农话交换机容量均为全区本地网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
  第四节长途通信线路维护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吉安长途通信线路维护隶属交通部汉口第三区电信管理局管辖。1940年,成立吉安长途电信中心站,其辖区局有:泰和、永丰、吉水、安福、永新、莲花、宁冈、分宜、宜春、萍乡、崇仁、乐安、芦溪13局处。
  新中国建立后,长途线路维护工作归当地电信局管理,接受省线路管理部门的指导。1956年,成立了赣州线务中心站,吉安设21线务段,遂川设22线务段。1963年,吉安成立线务站,直属省线务总站领导,有维护人员21人。线路维护范围北至清江,南至遂川和全区所辖的12个县(市)和井冈山管理局。
  1969年1月,线务站划归井冈山专区邮电局领导,同年12月,电信部门实行军管,线务维护人员实行军事编制,组成长线一连,维护明线890杆千米、电缆14.2皮长千米的线路。1973年12月,恢复吉安地区线务站名称,人、财、物隶属省线务总站管理。有吉安、二站、泰和、遂川、永新5个线务段,1个修理班,1个汽车班。1976年撤销遂川线务段。
  1980年4月,成立拿山线务段。1982年4月,二站线务段由天玉乡石旁坑迁至河东乡梅林。1984 年1月1日起,线务站又重新划归地区局领导。1987年,二站段由梅林迁至河东乡,更名为河东线务段。 1989年8月,拿山线务段迁至井冈山茨坪镇,更名为井冈山线务段。1995年5月,吉安地区线务站更名为吉安地区长途电信线务局,成立了吉安地区光缆维护中心。是年,吉安地区长途电信线务局共有职工 110人,维护车辆5辆,二级光缆线路565千米,明线3101线对千米,801杆程千米,巡线房31处,水线房 1处,驻段员42人。 1996年地区线务局内设机构为三室一中心:即办公室、财务室、技术室、光缆维护中心。下设吉安、 河东、泰和、永新、井冈山五个线务分局和一个工程队:1997年下半年撤销了光缆维护中心、工程队和吉安线务分局。2000年撤销财务室,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光缆维护技术中心、光缆工程抢修中心和河东、 泰和、井冈山四个线务分局。全局员工共106人。
  长途线路清光绪十五年(1889),吉安成立电报局后,架设了吉安至南昌长途铁质报务线1条,单程长271 千米。
  1945年6月,吉安为交通部第三区电信管理局管辖的第十五线务段,管辖的线路有遂川一泰和一吉安一新淦(今新干)一樟树等8条,总长度为1181千米。1949年,吉安中心局所辖线路有吉安一峡江等25 条,长度1427千米。新中国建立前,长途电话线多数使用实线电路通话,少数线路开了单路和三路载波机。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使用电信的扩大,长途线路设备不断增加和更新。 1963年,吉安线务站成立时,所维护的长途通信明线线路有606. 64杆程千米,2167对千米。1978年,全区长途通信明线线路有1200杆程千米,4114线对千米,进局电缆22. 36千米,水泥杆路仅有306线的永新至界化城段的61.66千米。
  1979年开始,邮电通信快速发展,长途线路逐年水泥电杆化,吉安至全区各县均开通了高十二路载波机。1992年,全区长途杆路长度890杆千米(其中水泥杆路625杆千米),架空明线线条长度3357对千米,进局电缆48.9皮长千米,实现了明线进局电缆化。
  1994年,吉安地区首次建设了南昌一吉安一赣州,吉安一安福一永新一宁冈(西线),吉安一抚州 (东线)3条架空二级光缆565千米。10月,全地区实现了县以上通信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的目标。 1995年12月,国内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京九广”光缆通信干线开工建设,途经境内新干、峡江、吉水、泰和、吉安县、吉安市,长达280千米,直埋敷设,48芯,使整个地区通信顺利进入全国大网。到年底, 全地区明线线条总长度为3328对千米,长途电缆长度565千米,进局中继、中间电缆49.7皮长千米。
  1996年,原有的长途架空明线全部拆除退网,全区实现传输光缆化。全区共有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为628.198千米。其中:京、九、广(樟树一兴国段)一级直埋光缆271.633千米。洪、吉、赣(樟树一遂川段)省内二级架空光缆297.234千米。萍吉(吉安一安福段)省内二级架空光缆59.331千米。1996年本地网建成后,地(市)至各县的长途光缆改为本地网光缆,总长度为770. 488千米,仍由吉安长途线务局负责维护工作。2000年,全区长途光缆总长度达1567. 8皮长千米。
  第四章邮电管理第一节业务管理邮政业务管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以英、法等国邮政成法为蓝本,制定《邮政开办章程》等规章制度。 二十九年(1903)提出“常(正规)、速(迅速)、妥(安全)”的经营方针,并设巡员查视规章的执行情况,防患除弊。
  1919年以后,邮政总局陆续颁布《邮政法》、《邮政纲要》、《邮政规程》等规章,确定邮政性质、业务范围及公众关系等,提出“快捷、安全、普遍、服务”四大目标的邮政业务经营方针。1939年,邮务视察员配合邮务稽查协助工作,如发现疏忽、延误、舞弊等,视情形予以惩处。
  新中国建立后,邮政业务管理执行“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落实“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方针,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地、县(市)各局也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业务管理办法和岗位责任制,对邮政业务实行有效管理。对邮件的收寄处理、封发、投递以及质量管理和责任补偿都有严格的规定。函件业务管理实行普遍办理、优先传递、保证速度的原则,对于错分、错投、遗失、私拆、隐匿邮件,均有相应的制度予以制约。包件的业务管理,在收寄中对包裹大小、尺寸、重量、物品种类都有明确规定, 收寄时严格检查包裹的重量、尺寸、封装规格、禁寄和限寄物品,在领取时认真验视领取人的有效证件, 在邮运、转运过程中确保包件安全。汇兑业务在收寄时,对汇款通知单的书写及章戳清晰规范严格把关,汇款通知、汇票、现金三者金额一致,在兑付时验视兑款人的有效证件以防错兑、冒领,同时加强汇兑资金的内部管理。1986年,地、县(市)局分别配备了专职汇兑管理员和汇兑会计员,各分支机构坚持天天向县局报账,汇检员坚持天天检查,开票据,兑付汇票一律按旬与会计对账后向省局报账。汇兑会计员坚持天天挑对现金报告单的存、提款凭证,按旬记账。报刊发行严格执行有关发行处理规则,对报刊收订和报刊投递人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对杂志投送建立了签收回执制度。邮政储蓄业务除严格营业窗口存取款手续外,为加强业务管理,确保邮储资金安全,1988年,地、县(市)各局都配备了邮储业务事后监督员,对邮储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1984年,地区局配备了 2名邮政视察员(正、副科级各1名),各县(市)局也设置专、兼职邮政检查员。
  1990年,地区局成立了邮政优化作业办公室,推行邮政优化作业。次年全区各县(市)局都进行推广。优化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作业组织、作业手段、指挥调度、质量保证、现场管理6个方面。优化后的邮政作业系统逐步达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邮政业务管理也日趋科学化。1994年,地区局成立邮政视察室,各县局也配备了 1 ~ 2名专职检查员,对全区邮政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对邮件时限、 规格、邮政“四款”、邮政储蓄、报刊发行、业务档案、生产现场进行全面检查,有效地制止各种差错失误的发生,保证了邮政通信质量。
  1998年邮电分营后至1999年,邮政业务管理仍由邮政视察员兼管,主要是整顿信封印制市场,检查无证印制信封的厂家,协助省局行管处办理信封印制证。
  2000年4月,地区邮政局成立了行管法规科。同年8月根据国家邮政局制定的《邮政行业管理工作规定》建立了吉安邮政行业市场检查队,对净化邮政行业市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年9 ~12月开展了以打击违法经营邮政专营业务为重点的全省集中清理邮政市场活动。对寄递业务市场、集邮市场、无证生产信封、销售非标准信封的行为等进行检查整治,并对部分县(市)的清理整顿工作进行抽查。
  电信业务技术管理清末,吉安电信业务管理照搬西法。民国时期,交通部电信总局制订一系列电信业务章程,对时限、 准确、保密等均有严格要求,管理、操作人员一旦出现重大差错和责任事故,要受到处罚。电信部门的业务管理实行“一长制”,有业务长具体抓业务,各工种委任领班,立有各项业务、技术操作规程,当时称为约法和宪章。
  1949年10月,国家电信总局颁发了《国内电报营业暂行通则》、《国内长途电话营业暂行通则》、《市内电话暂行通则》等规章制度。根据以上几个通则,全地区各县(市)局针对不同对象及业务性质,按照轻重缓急,规定了各类业务的接续顺序和处理时限要求。
  1955年4月,第四次全国邮电工作会议通过了“整顿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加强服务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的决定,在电信业务管理上扭转了重量轻质的偏向。全区各县(市)在电信业务技术管理上,十分重视从基层抓起。在通信建设及电信各项业务方面,制定出各项管理细则,对全区范围内的长话、市话、农话、电报以及线路维护业务技术管理、质量要求、服务水平、操作技术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制订了奖惩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对全区各类电信人员提出技术要求。
  1959年,全区电信业务统归专署邮电局电信科领导,建立、健全了电信各专业的业务技术、生产管理等规章制度。1962年,全区电信业务领导由专署邮电局检查科负责。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项规章制度遭到破坏,有章不循,管理混乱。1969年底,电信实行军管后, 电信业务统属指挥科管理。1974年,除线路维护直接归省线务总站管理外,其他电信业务统归业务科管理。
  1978年,地区局成立了长电科、市话科。1984年,地区局成立了农话科。各类电信业务归口管理后,各科室对电信业务管理进行了全面整顿,实行局、科、班组三级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各项原始记录,随时掌握通信生产进度,加强检查督促,奖惩兑现,整个电信业务技术管理做到了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进入90年代后,全区电信通信迅速发展,程控电话、无线寻呼、数字传输、移动通信等新业务、新技术在各局陆续使用。为此,电信业务技术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管理维护和监督机制。1994年1月,地区局成立了电信管理科,对全区除农话以外的电信业务技术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制订了有关规章制度, 明确了质量标准、指标值和检查办法。
  1996年电信业务技术管理是在分管电信业务的副局长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由总工办、电信管理科负责具体的业务技术管理工作。1998年邮电分营后,业务管理主要由市场经营部负责,技术管理由运行维护部负责。
  业务管理除了抓好部、省制定颁发的业务规章、规程、制度以及资费标准的贯彻执行外,着重是围绕市场来开展管理工作。根据省电信局(省电信公司)下达的年度业务发展计划和任务目标,制定业务发展策略和奖励考核办法,组织开展业务经营活动,抓好业务宣传等工作。1997年,全区邮电部门抓住组建营销队伍这个关键环节,实现了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两大转变,从而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机制。1999年,地区电信局设立了服务督查部,其职责除了受理和处理用户对电信服务工作的投诉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促使全体员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标准操作,不断改善服务工作。
  技术管理除了贯彻部、省颁发的各项技术标准、规则、规程外,根据通信发展的需要,不断引进、开发、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提高网络运行质量。1996年C3本地网建成后,为使本地网的维护工作向着集中、统一、规范、科学化方向发展,及时完成本地网网络集中监控系统,实现了本地网传输系统集中维护。运行维护管理坚持“以网络为龙头,以维护为保证,以提高运作率为中心,以安全可靠为生命线”的维护方针,指导本地网电话障碍修复工作的开展,并把提高“三率”(来话接通率,去话接通率、电路可用率)作为网管工作和的重要考核指标。网络安全可靠性实行一票否决。
  为了加强设备维护和网管工作,还有针对性组织调研工作,促进接通率的提高;开展网路竞赛活动, 提高电路可用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维护人员素质。
  第二节通信质量管理传统质量管理清末和民国时期,邮政、电信部门重视通信质量问题,相继制订比较严密的业务规章制度,并通过对违章行为的严厉制裁,保证通信生产的正常秩序和通信质量的稳定。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邮电局贯彻“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宗旨和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方针,坚持不懈地对邮电职工进行宗旨和方针教育,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关心质量、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性。20世纪50年代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贯彻部、省颁发的各项管理制度,业务处理规则、规程, 建立责任制度。各局设立专职质量检查员,各班组配备兼职值班长、质检员,对各生产环节开展自查、互查、专查活动。做到不自查不出手,不检查不出口。60年代后,各局建立了质量管理“三网”(即质量检查网、统计网、分析网),进一步健全质量责任,明确各工序、各台席的质量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级质检员的工作职责、质量检查的内容和数量;建立质量考核指标和质量登记统计,发生质量问题,随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定期走访用户或召开用户座谈会,征求用户意见,逐条落实整改,每年组织各种形式的质量竞赛活动。这些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制度一直沿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全面质量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电企业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曾一度被废止,致使通信质量下降,给邮电通信工作造成一定的损失。
  1980年,地区邮电局成立局、科、组三级质量管理领导组织,并设立全面质量管理(即:TQC)办公室, 采取先试点,后铺开,学创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抓好TQC知识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长电、市话、机要、邮政等科的部分班组开展了质量管理(即:QC)小组活动,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监控。
  1981年,地区局首次召开QC成果发布会,发表8个QC成果,其中有2个获省邮电系统优秀成果奖。1982年,地区局载话室“稳定传输电平,提高通信质量”获邮电部、省经委优秀成果奖。1979 ~ 1992 年,全区邮电系统参加部、省、地级发表QC成果,并获质量管理奖74个。1980 ~ 1982年,地区局连续两年被省经委评为质量管理先进企业。1984年被省经委、省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服务先进企业。
  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注重与传统的质量管理有机结合,严格执行技术标准、操作标准、服务标准以及规章制度。地区局先后举办TQC基本知识学习班15期,培训各级骨干996人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教育。1987 ~ 1990年,全区邮电部门参加了五期全国举办的TQC电视讲座学习,通过统考,共有1529名干部、职工获得结业证书,占职工总数的59.4%,其中班组长以上干部达95%以上。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推行,从1985年起,开展方针目标管理,把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做到层层开展,落实到人。1989年,吉安地区邮电局列为国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单位。1990 年1月,地区局被省局确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二级。
  表64-1 1980 ~1989年全区邮政通信质畳一览(一) 项目计量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单位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 %cc 0.459 0.25 0. 19 0. 14 0.124 0.107 0.043 总包邮件损失率 %cc 0.009 0.015 0.009 0.008 0.007 0 0 0.0143 0.0067给据邮件延误差错率 %00 0.67 0.40 0.29 0.24 0.30 0.055 0.070 给据邮件损失率 %cc 0.005 0.009 0.01 0.013 0.008 0.001 0.001 0.028 0.0025订销报刊延误差错率 %cc 0.80 0.20 0.20 0.29 0.143 0.272 0.265 发报刊延误差错率 %00 0. 196 0.228 0 0 0 机要文件延误差错率 %oc 0 0 0 0 0.156 0 0 机要文件失密丢损率 %co 0 0 0.084 0 0 0 0 0 0 邮件处理不合格率 % 邮件全程时限逾限率 % 邮政通信事故次 0 0 1 0 0 1 0 0 1 1 续表项目计量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单位电报发报逾限率 % 0.053 0.03 0.061 0.0368 电报投递逾限率 % 0.25 0.25 0.23 0.087 0.121 0.069 0.094 0.085 0.032电报服务差错率 % 0.022 0.038 0.015 0.002 0.002 0.001 0.0035 0.0035 0.002电报设备平均每部障碍历时次/部长途电话逾限率 % 3.30 0.094 1.96 2.99 4.73 3.66 4.0 2.43 2.72 长途电话退率 % 0.22 0.092 0.116 长途电话有效接通率 % 92.56 94.54 94.26 95.63 94.86 95.61 95.70长途自动去话拨通率 % 长途自动来话接通率 % 市内电话接通率 % 89 82.30 73 73.36 72.93 70.88 70.86 71.70市内电话装移机及时率 % 99.77 99.70 99.90 99.70 100 98.82长途电传电路合格率 % 89.68 96.88 92.62 96.47 96.71长途电话电路合格率 % 89.34 92.32 89.74 92.40长途电信线路障碍次数次/百对 10.6 0.115 千米长途电信线路障碍历时时百对 701.3 8.13 千米无线短波电路沟通率 % 99.98 99.77 99.96 农话用户平均障碍历时次/百户 6335 5865 4609 337 301 3623 222 238 195 农话有效接通率 % 99.29 99.46 99.64 99.38 99.32 9& 87农话用户中继平均障碍历次/百对 1875 1808 1232 94 89 1044 63 60 55 时电信通信事故千米表6"-2 1990 ~ 2000年全区邮政通信质量一览(二) 项目计量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单位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 %co 0.01 0 0 0 0 总包邮件损失率 %cc 0 0.0075 0 0 0 0 0 0 0 0 给据邮件延误差错率 %cc 0.07 0.01 0 0 0 给据邮件损失率 %co 0 0 0 0 0 0.03 0 0 0 0 订销报刊延误差错率 %00 0.73 0.74 0.57 0.56 0.58发报刊延误差错率 %00 0.68 0.53 0.54 0.46 0.32机要文件延误差错率 %cc 0 0 0 0 0 机要文件失密丢损率 %co 0 0 0 0 0 0 0 0 0 0 邮件处理不合格率 % 0.558 0.003 90.2 97 96.8 97.6 97.8邮件全程时®it限率 % 0.038 5.55 96.1 96.6 97.2 97.4 98邮政通信事故次 0 0 0 0 0 0 0 0 0 0 续表项目计量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单位电报发报逾限率 % 电报投递逾限率 % 0.028 0.011 0.005 0.0012 电报服务差错率 % 0.003 0.0029 0.0024 0.0022 0.0017 电报设备平均每部次/部障碍历时长途电话逾限率 % 2.11 1.78 3.80 1.88 长途电话退率 % 长途电话有效接 % 95.50 94.68 94.50 97.85 98.52 98.23通率长途自动去话拨 % 88.45 59.80 63.96 45.26 60.84 61.36 60.02通率长途自动来话接 % 49.90 32.00 59.92 58.27 60.26 63.56通率市内电话接通率 % 65.60 69. 15 70. 80 71.79 市内电话装移机及 % 99.46 98.01 98. 10 95.72 97.38 时率长途电传电路合 % 96.61 100 100 100 格率长途电话电路合 % 89.22 94.85 96.40 97.76 99.01 格率长途电信线路障碍次/百对 0.0716 0 次数千米长途电信线路障碍俪/百对 16.8381 0 历时千米无线短波电路沟 % 通率农话用户平均障碍次/百户 221 22.31 396.9 1568 历时农话有效接通率 % 99.24 99.07 99 99. 19 农话用户中继平均次/百对障碍历时电信通信千米 65 569 173 363 事故第三节经济管理计划管理清末和民国时期,吉安邮政局、电信局无编制计划,只执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计划。
  1953年,全区邮电部门开始编制计划,加强计划管理。1956年,县(市)邮电局配备兼职经济员,负责计划管理工作。1959年,专署邮电局成立后,计划工作归口财会部门负责。随着国家计划经济的深入贯彻执行,计划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1973年,邮电再次合并后,地区邮电局成立计划财务科,县局配有专职统计员,每年度编报邮电通信业务量、财务收支、通信质量、基本建设、劳动工资、物资供应等各项计划。1986年以后,邮电通信列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并优先发展,全区邮电部门开始重视编制邮电通信中、长期计划。1988年,地区局编制《吉安地区邮电通信2000年发展目标》和《吉安地区邮电通信“七五”发展规则1990年,地区局编制《吉安地区邮电通信“八五”发展规划K 1993年,地区局编制《吉安地区农话通信“九五”发展规划》,吉安行署分别三次行文批转了这些规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要求各县(市)认真贯彻执行。
  为确保计划的实现,地区局和各县(市)局把计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班(组)、所,落实到个人,做好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并纳入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实行经济奖罚。从1992年开始,地区局根据省局的要求,提出奋斗目标,实行重奖,鼓励企业争取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1998年,邮电分营后计划主要有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在省局和省公司下达的基础上每年编制一次,计划的内容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发展、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通信工程建设和土建工程建设计划)成本费用开支等计划。在省邮政局和电信局(公司)下达各项计划后,地区邮政局和电信局进行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局组织实施。对业务量和业务收入计划的执行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分析通报,每季度召开一次经营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原因,制定对策措施,以确保计划的完成。各项计划完成好坏与奖金挂钩,年终考核评定。
  财务管理清末和民国时期,邮电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办法,财权高度集中。一切经费开支必须按邮电总局的命令或规定执行。各级邮电机构不是独立核算单位,一切费用检据向省管局报账,超过规定的开支或未经批准的费用一概拒报。邮政电信执行稽核制度,各项业务受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起着稽核和检查作用。邮政、电信总局对下属邮、电机构的管理,主要采取派出巡员(视察员)经常地、不定期地对主管段内局;所的账目进行检查。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邮电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多次的变更和改革,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建立起适合新中国的邮电财务管理制度。1950 ~ 1952年,为了保证建国初期邮电通信建设资金的需要,实行了高度集中的邮电财务管理体制。:1951年,吉安邮、电合并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电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金库制”,废除“报账制”,改检据报账为报会计报表。收入全部上缴省局,支出由省局下拨。1956年9月,实行“预算拨款制”,取消“金库制”。是年,各局实行独立核算,设出纳员,钱账分管。1958年下半年,财务管理权随企业管理体制下放到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邮电预算由中央转到地方预算,直接与地方财政部门发生缴、拨款关系。
  1963年,取消“预算拨款制”,改为“收支差额”管理,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的局其差额上缴省局, 支出大于收入的局其差额由省局拨补。1962〜1969年,邮电财务由地方财政划归邮电部门直接管理, 又一次实行比较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电管理体制改变较大,邮电部门被解体, 财务管理遭到破坏,集中统一、行之有效的财务制度被废除,财务机构和人员被削弱,邮电企业效益逐年下降,全区邮电系统1969〜1977年出现了连续8年的亏损。
  1973年邮、电合并后,财务管理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办法。:1974年1月,财务体制仍由地方财政部门领导为主。1980年,改为以邮电部领导为主,财务收支计划和预决算列入中央财政;县至公社的地方国营农村电话仍列入地方财政领导为主,收支计划和预算列入地方财政。中央邮电和农村电话实行账、表分设。
  1980年,全区邮电企业扭亏为盈。财务管理由收支差额管理改为财务包干,即在原收支差额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收支挂钩,差额包干,超收分成。农村电话改为税后二八分成,即自留20%,上缴80% ;后又改为三七分成。1983年,实行收支挂钩、差额包干、基数留成、增长分成办法,采取以金额分成为主,利润增长为辅的双轨制。1985年,全区邮电企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以通信总量为中心的经济核算指标体系,计算自有收入,进行成本、利润核算。农村电话实行利润定额上交,超额全留,不足自补的办法。
  1993年7月1日,全国邮电企业实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取消了专款专用、专户存储的约束,扩大了企业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使各项资金灵活调度,充分运用,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 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平衡公式和会计报表,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1996年,地区邮电局财务体制仍属省邮电局管理。各县(市)局设有会计、出纳及单独的账户。
  邮电分营后,邮政独立运行,经营亏损问题凸显出来,1999年全区亏损额达到697.35万元。地区局提出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先后出台了《车辆管理暂行办法》、《招待费用开支管理办法》、《办公电话费管理办法》、《吉安地区邮政采购暂行办法》,对全区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基建、水电安装、车辆维修等实行地区统一管理。同时,对各县(市)邮政局业务量收支计划及收支差额实行包干,要求各县(市)局在财务上实行差额包干、基数上缴、超额留成、亏损定额补贴、超支自负、减亏自留的财务分配办法。同时, 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宁冈、峡江、遂川、万安等局的包干基数,将收差基数调整为零, 以上4个县(市)局当年实现的收支差额全部留给本企业,用于促进生产经营和业务发展,极大地缓解了 4个县(市)局的资金压力。2000年3月,对全区各县(市)邮政局的会计实施派驻制。会计派驻制打破以往会计管理传统模式,对进一步理顺县(市)局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对县(市)邮政局财务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同年4月,根据省局有关规定,本着从严控制、有利工作的原则,对通信费加强管理。全区邮政科级以上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公费配置移动电话一部,并对移动电话、住宅电话通信费规定报销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业务往来频繁,人来客往较多,招待费居高不下。为此,5月,对邮政企业招待费制定了暂行规定。
  1998年邮电分营后,吉安地区电信局财务体制隶属省电信局管理。同年为推行财务制度改革、实行财务核算一体化做好准备,对全区财务计划完成情况和资产资金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同时为适应电信通信业务的发展,加强企业内部经济核算,修改完善了通信企业经济核算办法和资金集中管理办法,全部收入改为按系数法进行分配。1999年为全面实行地县(市)财务核算一体化,制定了 《吉安地区电信局财务核算一体化实施细则》。从12月1日起,对各县(市)电信局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从2000年4月1日起,地区电信局对峡江、井冈山、宁冈、吉安县四个局实行财务报账制管理。同时,为加强财务核算一体化制度的执行,地区局计财部从县局抽调了 3名会计人员任专职会计检查员, 县局设兼职检查会计。对搞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等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第四节劳动人事管理劳动管理清末和民国时期,吉安邮电系统建立局、组两级劳动管理组织。内部定员,主要是根据业务多少、工种忙闲调配人员。各局人员极少,一般只有3〜4人。邮政员工劳动工时很长,每人每天通常达12小时,每两周或三周只能休息1天。
  新中国建立初期,按业务收入核定邮政、电报局的等级,按局等级配置人员。1955年,省邮电管理局核定一至七等局的管理人员定员标准,吉安邮政局属四等局,定员8人。1956年,全区邮电局开展整顿劳动组织,对各工种、各岗位的工时、工量进行写实、测算,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制定员工作;逐步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值六休一制,各种假期制度逐步实施。是年,省局核定吉安专区邮电系统职工675人,其中吉安局196人,各县局共计479人,人员最多的遂川局63人,最少的宁冈局26人。
  I960年,贯彻邮电部颁发的《编制定员示范标准》,实行劳动定额、岗位定员相结合的办法,提倡一专多能,合理兼职,交叉作业,内外协作。1969年底邮电分设时,全区邮电职工1502人,到1973年邮电合并时,全区邮电职工增加到209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加之人员大量增加,人浮于事,劳逸不均,工作效率低的现象比较严重。1975年下半年,根据省局《关于开展编制定员工作》的有关规定,全区邮电部门从8月份开展编制定员工作,到12月份全面完成了定员任务。
  从1982年开始,区内各县(市)局结合企业整顿,进行了劳动纪律的整顿,建立了各类人员的“包、保、核”经济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文化大革命”前,固定工、计划内临时工、合同工、亦工亦农人员并存。1972年以后,临时工陆续转为固定工。1984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合同制,参与社会劳动保险。
  1996年,全区邮电企业进行劳动制度改革,不论是固定工还是临时工,均实行全员合同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书和岗位责任书。为落实邮电部党组提出的职工人数“零增长”的决定,实行职工人数与企业经济效益、工资总额挂钩的管理办法,并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从而控制职工的绝对数,达到减员增效。1997年在全面贯彻部、省提出的人员“零增长”和劳动合同管理的同时,在营业、投递等末梢业务和终端业务服务方面推行了代理制和委代办制,对一些部门和工程进行了计件工资试点,体现了“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年,开展了清理整顿计划外劳动用工。全区邮电系统共使用临时工698名,清退了 140名,转委代办的29人,转劳务工529人,同时对一些接近退休年龄,体弱多病的在职职工,采取优惠政策办理病退手续。是年,全区办理病退手续的职工共有538人。1998年全区共有邮政职工1063人,电信职工共有1355人。企业继续进行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工效挂钩办法和各类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对有条件的邮电所实行个体经营承包责任制,推行计量、 计件工资制;在劳动用工方面,推行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和企业内部待岗制。加强临时工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社会代办、代销。到2000年末,全区共有邮政代办所41个,电信代办所199个。 是年,全区有邮政职工1095人,电信职工1137人。
  人事管理民国时期,邮电劳动人事管理由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直统,用工制度分正式(即固定工)和雇用工两种。邮政正式工又分高级邮务员,甲、乙等邮务员,邮务佐,信差;雇用工分邮差、力夫、局役;电报局正式员工分高级工程师、技术员、技工、线务佐、报务员、话务员、业务员、事务员;雇用工分报差、听差。邮电员工分为一、二、三等和十类进行管理,局员、佐以上人员,除因重大过失外,不得任意辞退,有调派资格;其他人员就地招用,如遇局、所裁撤,这些人首先被裁撤。1943年,邮政总局对邮政人事实行考绩制,分平时考绩和特殊考绩,对受奖者发给特殊奖金,特别晋级、记功、嘉奖。对受惩戒者实行降级、记过、申戒处分。
  新中国建立后,人事关系以垂直管理为主,干部按干部权限管理。提拔、任免、调动采取与地方党政部门协商的办法。1958年,邮电系统干部管理采取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办法。“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管理和任免权下放地方。1979年重新收回省垂直领导。
  1984年,邮电管理干部权限下放,一级管理一级,县(市)邮电局正副局长、地区局正副科长的管理和任免下放地区邮电局管理。
  在人员调动方面,民国时期职工调动分当地调遣、区间(邮区)调遣和省际调遣调职,命令均由省局下达。新中国建立后,人员调动分类分级办理。
  1988年,全省邮电系统进行了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过各级推荐,省局评审,全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聘资格的384人,受聘357人,其中高级职务的4人,中级职务的54人,初级职务的299 人。1988 ~ 1995年,全区邮电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共1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人,高级管理师3人, 高级政工师3人,高级经济师3人,高级会计师1人。
  邮电分营后,人事关系以垂直管理为主,干部实行分级管理,地区局负责管理全区科级领导干部及地区局一般干部,县(市)局负责管理本单位股级以下干部。副科级以上干部的任免,先由局人事部门考察,征求纪检部门意见,然后通过局党委会或党政领导会议研究确定任免。新提拔的科级干部和县(市) 局局长、书记的任免需要先报省局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县(市)局新提拔中层干部需事先报地区局人事教育部审核。
  在人事改革方面,实行干部聘任制,对干部的作用,坚持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原则和年终实行考核考评制度。专业技术干部实行聘用制,经考核不称职的,解聘或低聘。同时,建立以岗位为平台的人事管理和内部分配体系,以效绩评价方法替代经济责任制考核。 干部在本局范围调动,需求部门提交报告,人事部门提出意见,领导研究统筹安排;本区邮政系统内调动,调出单位与调入单位协商,领导研究同意后办理手续。
  第五节通信行业管理 1990年,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加强通信行业管理和认真整顿通信秩序的请示》,明确邮电部是管理全国通信工作的主管部门,负有通信行业管理的职责。1991年,根据省人民政府50号文件和《江西省保护和发展邮电通信条例》的规定:地区邮电局设立通信行业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行管干部,管理通信秩序,贯彻国家有关通信政策、法规,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搞好规划协调工作,严格执行通信终端设备进网许可证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进行严肃处理;加强专营业务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经营的权益; 做好放开经营业务的审查登记工作。
  为保证国家通信网的运行质量,邮电部规定对接入国家通信网使用的各种用户通信终端设备(包括电话机、用户交换机、传真机、调制调节器、电报终端设备和各种附属通信设备等),实行全国统一的进网审批,颁发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制度。并不定期对用户的通信终端设备进行检查。1993 ~ 1994年, 地区局两次对吉安市电话机用户进行检查,对私自安装、迁移通信终端设备,进行拆除、罚款、更换等处理。对传真机“黑户”,一次罚款500元。
  1993年,邮电部颁布实施《从事放开经营电信业务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有:无线寻呼业务;800兆赫集群电话业务;450兆赫无线电移动通信业务;国内VSAT(甚小无线地面站)通信业务;电话信息服务业务;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务;电子信箱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可视图文业务;经国务院或邮电部批准允许经营的其他电信业务等10项。
  向社会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实行申报和经营许可证制度,江西省邮电管理局授权地区邮电局负责受理区内的申报工作。
  1996 - 1998年,地区邮电局未设立专门的通信行业管理机构,但受省局的委托,分别由邮政科和电信管理科履行通信行业管理职责。主要是认真贯彻国务院、邮电部电信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协助省局履行政府职能,对电信业务市场进行清理整顿,配合省局做好申请经营电信业务单位的应报材料和具备条件的审核工作;开展对销售、维修市场的检查和管理,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把好终端设备的进网关,对没有进网许可证的终端设备,电信部门不予安装。邮电分营以后,通信行业管理的职责由综合办公室负责。
  第六节无线电管理管理机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对无线电实行统一管理。1964年2月1日,中共吉安地委成立无线电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地区公安处、邮电局抽调。“文化大革命”初期,该机构基本上停止了工作。1971年7月恢复成立“井冈山地区无线电管理小组”,由地区革委会、军分区和地区有关局的领导 12人组成。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军分区,由军分区通信科、地区保卫部、地区电信局各抽一人兼职到办公室负责日常无线电管理工作。1973年,各县(市)也相应成立了无线电管理小组,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市)人武部,办公人员从县(市)人武部、保卫部、邮电局、广播站抽调,负责辖区内日常无线电管理工作。
  1978年3月,地区无线电管理小组改为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地委副书记范震任主任委员,军分区副司令员马家骏、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隋忠任副主任委员,军分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刘克敬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日常无线电管理工作。1980年1月,井冈山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改名为吉安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1983年5月,地区成立了吉安市无线电收、发信区划分领导小组,负责吉安市无线电收、发信区划分的具体工作。
  1986年底,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86] 102号)文件精神,吉安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从吉安军分区移交到吉安地区行政公署,成为行署管理全区无线电设备生产、引进、科研、销售、使用审批的职能部门。为加强对全区无线电的管理,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府发[1986]31号)文件规定, 重新成立吉安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办公室为行政常设机构,由行署办公室代管。委员会由行署副专员谢华强任主任,行署秘书长孙景玉、军分区参谋长王淑民任副主任,行署办公室主任吴林诠兼办公室主任。1987年9月,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正式调进2名专职干部。1988年5月20 日,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设立了吉安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监测计算站,为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对全区无线电设备实施技术管理。是年9月,全区各县(市)重新设立了无线电管理领导小组,并在县(市)政府办公室内配备了专职无线电管理工作人员。
  1996年11月,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撤销,原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划,调整为江西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派出机构,全称为江西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吉安地区管理处,接受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吉安行署的双重领导。贺宗鑫副专员兼任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委员,贺国庆任吉安地区无线电管理处处长。
  2000年8月,江西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撤销,其办公室整体并入新成立的江西省信息产业厅,地区无线电管理处也相应更名为江西省信息产业厅吉安地区无线电管理处。是年,吉安地区撤地设市,地区无线电管理处也相应更名为吉安市无线电管理处。管理处下设吉安市无线电监测站,实有在编人员7人。
  管理职责 1986年前,地区无线电管理机构根据当时国家制定的“少设严管”的方针,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无线电管理规则》及有关规定;审查、批准辖区内无线电台站布局及台址;指配无线电频率; 核发电台使用执照;监督无线电台站的设置、使用;检查无线电通信保密情况;消除无线电干扰和非电信设备干扰。
  1986年无线电管理体制调整后,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西省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地区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无线电管理的政策、法规;拟订本地区无线电管理有关规定;审查、批准无线电台站的设置、使用;指配本辖区内可使用的无线电频率;检查非电信无线电设备产生的有害电磁辐射;责成使用单位限期消除有害干扰;检查指导无线电通信保密工作;协调处理辖区与相邻地区有关无线电事宜;收取无线电频率资源占用费;对无线电设备进行注册登记;核发电台使用执照。
  地区无线电监测站的主要职责是:对无线电台发射进行监测;检查是否按已批准的技术参数和规定程序工作;监测有害干扰;对无线电干扰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监听无线电频率使用情况;寻找不受干扰的频率,为频率指配和规划提供技术依据;监听无线电台是否遵守通规通纪;监听非法的无线电台发射;利用测向技术尽快发现和辨明非法电台位置;检验无线电设备的技术状况;承担电磁兼容分析;开展无线电技术咨询服务活动。
  1993年9月11日,根据国务院冲央军委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规定,地区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无线电管理方针、政策、法规;拟定本级无线电管理的具体规定;协调处理地区内无线电管理方面的事宜;根据审批权限负责审查批准地区范围内无线电台的建设、布局,指配无线电频率,核发电台执照;负责地区内无线电的监测和无线电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及工、科、医等非无线电设备的无线电波辐射的检测工作;负责地区内无线电行政执法和无线电干扰受理及查处工作;负责征收地区内无线电管理规费工作。
  设备与业务 1986年前,国家制定的无线电管理方针是“少设严管”(军队除外),因而全区无线电事业发展缓慢,使用无线电设备的仅仅局限在公安、电信、水电、广播电视、森林防火和民兵组织等少数几个部门。1986年开展无线电台站普查,全区累计只有无线电设备503台,无线电业务也只有模拟广播、电视、短波、超短波常规通信等少数几种。1986年无线电管理体制调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家新制定的无线电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工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贯彻科学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全区的无线电事业由过去的“少设严管”向“加强管理、保护资源、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方向转变,开始处在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至2000年底,全区已有各类无线电设备37816部(含900兆赫模拟、GSM移动基站与手机),无线电通信已涉及全区党、政、军、民、学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无线电业务已发展到广播、电视、卫星通信、数字通信、微波通信、雷达探测、导航、全球定位接收、数字遥控监测、图像数据监测传输、航空移动、陆地移动、无线接入、无线电测向定位等数十种,其高速发展的态势,为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设施建设 1988年开始,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地本级无线电管理机构的技术设施建设,添置了 SX-400 JC-R7000无线电监听扫描接收机、PC-R7000超短波监测系统JW-3371频率计、GC883功率计、CT-2100综测仪JFR-2967综测仪、HP-8561和FSP-7频谱分析仪、¥9201SA便携式测向仪、DTMF双音多频解码记录仪、DTS-200衰减器、GPS卫星定位接收机、全顺移动监测车等无线电监测、检测设备,建立了 35米高的无线电监测铁塔和监测机房、检测机房、屏蔽室,微机台站数据库,使全区的无线电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有序管理的轨道。
  管理工作随着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法律法规的健全,全区无线电机构设立以后,加强了无线电管理工作: 1993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条例》颁布以后,通过专项整顿、检查,共拆除大功率无绳电话26 部,封存违规设置的无线电对讲机216台,补办电台使用执照605本,基本上消除了全区范围内的乱设台、乱占用无线电频率,擅自改变已核定的设台技术参数,干扰航空无线电导航、通信和水上通信安全的现象,净化了全区空中电波秩序。
  1993年《条例》颁布以后,地区无线电管理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贯彻。先后利用广播、 电视、《井冈山报》宣传《条例》达20次,举办《条例》宣传知识竞赛、问答活动3次,散发《条例》宣传单3 万份,张贴宣传标语260条,出动宣传车上街进行宣传12次,提高了全社会执行、遵守《条例》的自觉性。
  地区无线电管理处根据《条例》规定的审批权限,至2000年,共审批各类无线电台站2860台,换发电台执照36757本,完成了吉安市本级A, D, E, F频段的频率使用规划,指配无线电频率98个,先后转报审批各类无线电台站108台,制定有关加强全区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意见、通知、通告等10个,使全区的无线电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至2000年,地区无线电管理处先后制定了吉安地区无线电行政公开指南,无线电管理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执法考核检查办法,无线电台站审批程序,研制、生产、进口无线电设备申报程序,无线电监测、设备检测工作程序等,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执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自《条例》颁布后,地区无线电管理处坚持每天开机进行空中电波监测,至2000年,参与无线电监测的人数达1000人次,监测时间达28800小时。无论是在春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还是在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期间,都能坚持24小时开机进行无线电监测。为防范“法轮功”等不法分子用无线电设备干扰破坏我国广播电视正常安全播出,加大了对地区空中电波的监测力度,处领导带头组织并参与24小时昼夜监测值班。同时加强与地区公安处、地区广电局、地区安全局等部门的联系,确保遇有突发无线电干扰事件时,能拉得动、打得响、查得准,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区无线电管理处每年都要用综合测试仪、频谱分析仪、功率计、频率计等仪器对全区各设台用户的无线电设备进行技术年检。至2000年,共检测各类无线电设备2860台(部),帮助设台用户维修、调试无线电设备106台,使之达到国家技术标准要求。累计为设台用户排除无线电干扰53起。特别是 1992年,配合地区公安、安全部门,依法查处了区内个别电台工作人员用SSB短波电台与境外非法电台联络的案件。2000年3月8日,应广西防城港市公安刑侦支队、移动公司和吉安地区公安刑侦支队的请求,地区无线电管理处工程技术人员在18小时之内,利用¥9201便携式测向仪,在全省首次单站快速测定了从广西流窜到遂川县境内,用盗用的900兆赫模拟手机号码改制手机,盗打国际长途声讯电话,造成国家话费重大损失的犯罪嫌疑人的准确位置,配合抓获了 3名犯罪嫌疑人,缴获经改制的模拟手机36 部及一批作案工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
  根据《无线电管理收费规定》,地区无线电管理处采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严格执行规费征收标准,不多收、少收、重收、漏收。至2000年,先后征收无线电频率资源占用费达580万元上交省、区国库, 每年超额完成率平均达20%以上,连年被省无线电管理部门评为收费先进单位。
  全区无线电管理工作人员在地级以上无线电刊物、广播电视台及无线电监测中心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29篇,提高了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知名度。
  吉安地区无线电管理处建立以后,紧紧围绕管理就是服务这个中心,认真履行无线电管理职责,吃苦耐劳,积极工作,做忠诚的“空中电波卫士”。先后荣获全省“整顿短波无线电通讯秩序先进单位”、 “无线电设备普查先进单位”、“无线电规费征收先进单位”、“无线电管理模范单位”、“全省无线电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第五章邮电建设第一节通信设施建设 1982年前,全区邮电通信设施落后,市话交换机全部是共电式或磁石式,传输手段均为明线传输。 邮政设备更是简陋,基本上是人工操作。第六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六五”、“七五”、“八五”)前全区用于通信建设的资金不到200万元,“六五”期间达400多万元。此后,加大了通信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七五”期间总投资2400万元。“八五”期间则达到4. 8亿元,仅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就达1.9亿元。 到“八五”期末,全区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农话甩掉了“摇把子”,实现了乡乡开通程控电话;建成覆盖全区的无线寻呼网和900兆移动通信网、分组交换网;DDN网基本建成,与全省联网的可视电话会议系统在地区局投产;邮政营业窗口电子化,报刊发行、储汇业务、微机处理、特快专递微机查询系统工程进展顺利;全区建成电子化营业窗口 7个,实现县局以上邮政储蓄事后监督微机化。1995 年,全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344万门,比“七五”末净增7.254万门,是“七五”末的7.66倍。长途自动交换机总容量从“七五”末的570路端增到6760路。洪吉赣光缆和京九光缆从区内纵贯而过,东、西线光缆横跨全区,长途光缆总长度605千米,县以下农话中继光缆954. 57千米。
  邮政通信设施建设 1998年,全区自办邮电局所216处、邮政代办所42处、储蓄网点197个、设置信箱、信筒1005个。
  1999年投资20余万元,全面启动万户信报箱工程,购置包裹登单机、盖销机、罗兰喷绘机、POS终端、微机等生产急用设施,增强企业的机械化、电子化的处理能力。
  地区局抓紧邮政“绿卡工程”建设,当年完成地区局绿卡中心机房建设。吉安市安装8台ATM机,大道、沿江、古南、师专等4个邮储网点实现与全国通存通取。设置信箱1076个,信报箱群271处。邮政生产用房11.32万平方米。
  2000年,全区已有23个重点营业网点实现窗口电子化,36个邮储网点与全国联网,开办通存通取业务,建立了报刊要数、特快查询、邮运调度、汇兑结算微机处理系统,设置信箱1095个,信报箱群1164 处,生产用房11.78万平方米。全面实现“绿卡工程”。为增添城市的文化氛围,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吉安市长途汽车站、广场、滨江乐园、白鹭洲中学桥头、华夏证券等处设立报刊亭。
  电信通信设施建设 1982年,吉安市在全区率先开通了 HJ921型3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86年6月,行署拨款30万元资助吉安微波工程建设。1988年6月,吉安市、吉安县利用外资引进加拿大北方电信公司的 8500门程控电话建设工程,工程总投资为1728万元,地方政府和邮电部门各负担50%,该工程于1991 年5月26日竣工投入使用。1993年,又投资3000万元在原基础上扩容1.27万门。至此,吉安市、吉安县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5万门,其中吉安市1.5万门,吉安县5000 Hₒ 1993〜1994年,采用上海贝尔公司和台湾生产的S1240程控交换设备,开通了 11个县(市)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总额为3.2 万门,总投资6176.41万元。
  1992年,吉安市人民政府与地区邮电局联合投资160万元建设吉安市至河东开发区5千米光缆通信工程,首期容量为480线,于1993年3月26日正式投入运行。这条光缆的建设使吉安市成为全省第二个使用光缆通信的城市。3月28日,吉安市开通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900兆蜂窝式移动电话,开设了 8个语音信道,2个信令合信道,可容纳200多个用户,工程总投资170万元。11月28日,投资100 万元,开通美国生产的PAO分组交换系统,使吉安市成为全省各地市最早开通分组交换的城市。
  1994年,开始筹建投资3485万元的全区13个县(市)的三条光缆工程。一条是沿105国道途经新干、峡江、吉水、吉安市、吉安县漆和、万安、遂川(即南昌一赣州光缆吉安段,光缆长度335.5皮长千米),9月中旬全线投入使用。另两条是东线的吉安一永丰(光缆长度37. 4皮长千米)和西线的吉安一安福一永新一宁冈(光缆长度194皮长千米),这两条光缆均在10月下旬投入使用。
  1995年,吉安市话扩容1.2万门,全区市话程控扩容4. 4万门,新建吉安市长途局8100线,吉安市移动基站扩容20个信道,完成了吉安可视会议电话工程。6月底,完成了吉水、新干、泰和、万安、遂川、 井冈山6县(市)的市话程控扩容和新建井冈山、永丰、安福、永新、峡江5县的900兆移动电话工程(宁冈电话工程未完工),架设农话中继光缆697千米,建设农话自动交换点100处,拆点并网158个。
  1996年建成分组交换和DDN数据网,完成了吉安一井冈山微波扩容工程和河东480光环扩容工程,完成了吉安C3本地网扩网升位工程、“九七”工程、户线工程、新建河东邮区中心大楼,同年,吉安市建成数字移动通信基站和模拟移动交换局。1997年4月12日河东程控电话分局8400门交换设备开通,形成了吉安市“一江两岸,三点一环”的市话网络格局。是年,全区新增程控电话交换设备10.8万门,新建移动基站24个,移动电话信号657个,新架光缆362千米,新建DDN网3600节点机2台,中继端口 18个,用户端口 14个,并将网络延伸到县,新建分组交换机一套,增加中继端口 48个,用户端口 108个。1998年全区新建移动基站25个,扩建基站17个,吉安市建成市内、市郊GSM网无缝连接覆盖。 1999年全区新增交换机容量4.7万门,新建光缆744千米。2000年C3长度交换设备扩容9000线,建成西南8县(市)和北面4县的SDN环,全区共建有接入网点430个。
  第二节楼房建设生产用房地区局生产用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安三等邮政局创办之初,在县前街租用民房营业。 1912年,吉安电报局迁至九曲巷一家商行。1952年,吉安邮电局搬入田侯路祠堂,自有房屋面积1455.30平方米,代管房屋1333.05平方米,租赁房屋87.62平方米。其中,文山路支局自有房屋324.40 平方米,永叔路支局租赁房屋39.02平方米,天河营业处租赁房屋48.60平方米。
  1954年1月,在田侯路(拆除原祠堂)新建1幢邮电大楼,总投资12. 62万元,建筑面积1515.13平方米,占地面积3543平方米。:1963年5月1日,邮电局迁入位于井冈山大道的新建大楼。新大楼投资为22521.72元,建筑面积3700.67平方米。1982年,在局大院内新建电信大楼,总投资53.56万元,建筑面积3203.14平方米。1985年,新建邮政大楼,总投资78.29万元,建筑面积1233.46平方米。1990 年,地区局有生产用房11645.75平方米。1993年,地区局有生产用房14258. 47平方米,鹭洲、跃进、神岗山、石溪头、河东、东门、禾埠、樟山、长塘、兴桥等邮电所均有自建房屋。1995年,地区局自有房屋建筑面积38476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面积14259平方米.非生产用房面积24217平方米,内含住宅面积 18702平方米。
  1996年全区邮电企业自有房屋面积为24.95万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11.05万平方米,通信生产用房面积& 91万平方米,其中邮政生产用房2. 96万平方米,电信生产用房2. 21万平方米。非生产用房 13.90平方米。1997年全区自有房屋总计为29.72万平方米,生产用房12. 79万平方米,通信生产用房 10. 34万平方米,其中邮政生产用房2.91万平方米,电信生产用房3.74万平方米。1998年邮电分营,企业所有资产经过全面清查后,按照邮电分营方案实施细则进行划分。是年全区电信部门自有房屋为 19. 6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10. 30万平方米,电信生产用房9. 36万平方米。邮电分营时因考虑电信通信设施搬迁不便,现有通信生产楼房基本划归电信使用,电信拨款给邮政新盖生产楼房,所以,电信在分营后的1999年至2000年地区局和各县电信局都没有新建通信生产楼房,但新建了分支机构房屋33 处,总面积为1.24万平方米。
  1998年邮电分营后,地区电信局补偿地区邮政局综合用房建设资金1000万元。邮区中心局工艺设备资金341万元。全区由电信承担邮政的建设资金,共计11019.67万元(包括邮政楼、分支机构、绿卡工程及综合计算机网)。1999年10月,地区邮政大楼动工。11月,邮区中心局大楼竣工。2000年,地区邮政局自有房屋建筑面积5. 2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面积达2.74万平方米。
  各县(市)局生产用房新中国建立前,泰和县电报局于1936年建有1栋34平方米的平房;遂川县邮电机构有1栋三层楼房;其他各县邮电机构都是租赁或委托商铺办理邮电业务。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邮电事业,着力改善邮电部门的生产和生活用房。:1952年,各县有自有房屋1542.04平方米,代管房屋1205.95平方米,租赁房屋985.21平方米。
  50年代末,各县邮电局陆续兴建邮电综合大楼。:1995年,全区县(市)邮电局自有房屋面积15. 14 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面积6. 87万平方米。
  邮政储蓄开办以后,由于邮电所的房屋大部分为80年代以前建造,陈旧、狭小,资金安全难以保障。 经国家税务局批准同意,1998年对邮政储蓄网点的房屋改造资金控制在中央国有业务收入2%的比例列入企业成本,全区改造储蓄网点112个。同年,省邮电局发文(赣邮1998年局字第683号)下达全区邮政楼建设资金1480万元(永丰、安福、永新3局各300万元,万安局240万元,宁冈局220万元,井冈山市局120万元)。1999年3月,地区局确立全区各县(市)邮政大楼建设规模,吉安县局5500平方米、永新局3500平方米、万安局4540平方米、井冈山局4000平方米、峡江局4500平方米、遂川县4000平方米、宁冈局3600平方米、新干局3290平方米、安福局4000平方米、永丰局3800平方米。这10县(市)的邮政大楼分别于同年8〜11月动工兴建。2000年,全区县邮电局自有房屋面积14.4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面积9.04万平方米。表6-5-1 1958 ~ 1994年县(市)邮电局兴建生产用房一览县(市) 年份地点楼房用途投资(万元) 面积(平方米)井冈山 1960 邮电综合楼 2.8 1268.6 井冈山 1972 电信大楼 21.33 1028.8 井冈山 1976 邮电综合楼加层井冈山 1992 程控大楼 167.9 2713.96吉安县 1978 敦厚镇邮电大楼 10 1400 吉安县 1990 敦厚镇程控电话大楼 59.20 1447.53吉水 1953 娄家祠办公房 1幢吉水 1972 县武装部南侧邮电大楼 1632 吉水 1984 电信机房 438.27 吉水 1991 程控电信大楼 57.87 900 新干 1958 城南街综合楼 1.92 550 新干 1969 综合楼扩建 160 新干 1970 学背街邮政楼 3.56 660 新干 1983 邮电大楼 27.1 1670 新干 1994 程控电话大楼 123 2342 永丰 1967 县城上西方邮电通信楼 6.09 1333.36永丰 1971 恩江西路和北路交叉处邮政通信楼 4.20 731.75 永丰 1978 自动大楼 10.00 874.05 永丰 1993 原电信局宅基地程控电话大楼 160 3237 泰和 1960 邮电大楼 5.95 1157.4 泰和 1983 两层楼房 217 泰和 1987 综合大楼 491.12 泰和 1990 综合楼 934.1 泰和 1990 程控电话大楼 110 2400 泰和 1990 城西五层楼房 46 遂川 1975 邮电大楼 12.85 1554.6 遂川 1993 程控电话大楼 114 2060 万安 1959 县城北门邮电楼 &5 1557.3 万安 1984 报刊门市部 44.66 84.12 万安 1993 程控电话大楼 729.9 2667 安福 1982 电信机房 10.7 600 安福 1984 邮电大楼 19.5 1403 安福 1993 程控电话大楼 150 3030 永新 1966 湘赣纪念堂右侧简易平房 0.25 224 永新 1984 湘赣街1号电信大楼 724.04 永新 1993 程控电话大楼 150 2000 宁冈 1958 办公楼房 400 宁冈 1968 邮电楼房 260 宁冈 1974 生产用房 1300 宁冈 1993 程控大楼 196.3 2500 职工住房新中国建立前,全区各邮电部门无职工宿舍,职工住房主要是向私人租赁。
  1954年,吉水县邮电局建职工宿舍12套,建筑面积567.52平方米,一层,砖木结构,是年竣工,命名为邮电新村,成为吉水县第一个建有职工宿舍的单位,全地区邮电部门第一栋职工宿舍。I960年,地区局在西肖家巷建两层砖木结构、面积为854.12平方米的职工宿舍。
  到1993年,全地区邮电部门有职工宿舍53095平方米。1994年,采取职工集资方式兴建职工宿舍, 大大地加快了职工住房的建设步伐。1995年,全地区邮电职工住房面积达77547平方米。
  1996年,全区邮电企业共有职工住房9. 82万平方米,1997年邮电职工住房为12.05万平方米,比上年新增住房2. 23万平方米。1998年,邮电分营后,全区电信部门共有职工住房6. 35万平方米,邮政部门共有职工住房5.7万平方米。2000年,地区电信局职工集资新建宿舍一栋42套,总面积为5900平方米。邮政局投资536.64万元兴建职工住宅楼两栋,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福县邮政局投资320万元建职工宿舍楼两幢40套。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