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418
颗粒名称: 导航设施
分类号: U61
页数: 2
摘要: 采用插柳标记航道深浅,拟具赣江夜航标志设置计划。吉安航运管理处于1955年底派出约30人参加省航运局举办的首届航标员训练班,1956年3月3日开始在赣江樟树至吉安河段设置二等航标,吉安至万安河段设置三等航标。境内赣江的导航标志主要有岸标、浮标、棒形标3种。浮标由底部浮体、中部标志、顶部发光装置组成,用蔑缆或锚链吊置于航道两边,20世纪70年代浮标开始向钢质防撞浮鼓电气化灯方向发展,境内赣江航道已全部实现浮鼓电气化标灯。棒形标全部改为铁质小青果防撞浮标。
关键词: 航道维护 导航设施

内容

清光绪年间出版的《钦定漕运全书》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境内赣江行驶漕船,常有搁浅而延误航期,经仓场侍郎苏凌阿等奏准,在赣江十八滩以下,采用插柳标记航道深浅,引导漕船航行。
  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日机轰炸,船舶需在夜间航行。当时,樟树至万安航道条件较好,在船员的努力下开展了夜航,唯万安以上因险滩密布而只能日间行船,客货运输常有积滞。1939年,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电令江西省水利局,拟具赣江夜航标志设置计划。因无经费,计划未能实施。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航运管理处于1955年底派出约30人参加省航运局举办的首届航标员训练班, 学期3个月。1956年3月3日开始在赣江樟树至吉安河段设置二等航标,吉安至万安河段设置三等航标。随着船舶航行密度的增加,原标志不能满足航行要求,1960年基本完成了一等航标的设置任务。
  境内赣江的导航标志主要有岸标、浮标、棒形标3种。
  岸标由标杆、标志牌和发光装置组成,置于河道两岸,引导船舶航行。标杆初为木质,1972年改用钢管,1981年后更换为空心水泥管;发光装置原为煤油灯,20世纪60年代开始更换为电气化灯,70年代后已全部实现电气化霓虹灯。1988年改为按国家标准制式的双闪自动电子灯,1989年开始改为太阳能电源。标志牌起初用竹蔑制成,后改用钢板做成方形或圆形牌,1988年改为搪瓷反光标志牌。
  浮标由底部浮体、中部标志、顶部发光装置组成,用蔑缆或锚链吊置于航道两边,引导船舶航行。其底部浮体初用毛竹扎排,1969年开始采用小型铁质单船或双船;中部标志用蔑片扎成1米高的三角锥体,涂上红色或白色,固定于底部浮体上;顶部发光装置初用煤油灯,后来发展为电池灯,20世纪70年代浮标开始向钢质防撞浮鼓电气化灯方向发展,1987年,境内赣江航道已全部实现浮鼓电气化标灯。
  棒形标是枯水期用的导航标志,用一根毛竹制成,毛竹上涂有1米余长红色或白色标记,用铁丝捆上石头置于航道两旁,利用露出水面的颜色部位,引导船舶航行。1989年,棒形标全部改为铁质小青果防撞浮标。
  1970年,吉安航道段在横跨赣江的井冈山大桥上安装导航桥涵标灯18盏。2000年,万安至新干共设枯水期钢质浮标430座,岸标15座,过河标105座。万安至良口 3& 1千米航道,1964年移交赣州航道段管理。1989年8月万安水电站蓄水后,原石壁下、武术、麻源3个航标站合并为1个航标站,库区设置一等航标,计有红色浮标20座,白色浮标12座。
  境内支流航道仅禾水河天河至吉安河段曾于1959年设置过棒形标,由4名航标员带领临时工进行航道维护。因滩多水急,航道狭窄,过往船舶频繁,标志损耗太大,难以维护,于I960年撤销。
  导航设施由各航标站负责维护管理,每站配备4至6名航标员。航标员每天开船出航对所设航标进行检查,随水位变化浮标位置,保证船舶航行安全。1958年以前,航标站没有站房,每站1艘小船,航标员吃住都在船上,河岸边就是制作航标的场所。此后,逐渐租用民房居住。I960年首建印霞江和百嘉两栋站房。随后逐年增建,1982年建成沿溪渡最后1栋站房。至此,从万安至新干三湖共建有航标站房 13栋。
  1964年以前,吉安航道段只有1艘58. 84千瓦的船舶,担负全段的航标器材和煤油、毛竹托运发送任务。日常航道的检查和标灯的设置、维护全部由航标员撑小划子操作。1964年开始,新干航标站建成全区首艘7.355千瓦、驾机合一的木质航标艇,至1973年全段实现机动航标艇作业,结束了境内撑小划子放标的历史。2000年,全段有机动航标艇15艘,483.78千瓦,监督艇5艘、331.2千瓦,机动扒沙船3艘、176. 52千瓦,12V135AC吸沙船2艘,441.2千瓦,油轮1艘.35.3千瓦,水泥崑船1艘,钢质住宿楚船 2艘。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