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乡村公共设施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30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乡村公共设施建设
分类号: F303
页数: 1
摘要: 古代到近代的乡村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原土路面,弯曲凸凹,路况极差。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也很差,有的农户厅堂、房间、厨房、牛猪舍联在一起。不少厕所是四周用篱笆隔栈,上盖茅草遮阳避雨,土墙盖瓦的厕所不多。农户饮用塘水、溪水或江河水,条件稍好的饮用井水。农家照明点松脂或青油灯,后来富裕的用煤油灯。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

内容

古代到近代的乡村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原土路面,弯曲凸凹,路况极差。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也很差,有的农户厅堂、房间、厨房、牛猪舍联在一起。不少厕所是四周用篱笆隔栈,上盖茅草遮阳避雨,土墙盖瓦的厕所不多。农户饮用塘水、溪水或江河水,条件稍好的饮用井水。农家照明点松脂或青油灯,后来富裕的用煤油灯。
  新中国建立后,乡村公共设施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根本改观。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乡道至2000年底,全区村庄实有道路长度9077千米,其中普通道路7591千米、高级和次高级道路659千米;实有道路面积9625.68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道路面积8789. 67万平方米,高级和次高级道路面积621.47万平方米。2000年度投入村庄道路建设资金达981.20万元。
  供水至2000年底,全区有249个村庄的农家饮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有供水设施的村庄208个, 受益人口达10万人;2000年度投资56万元用于村庄的供水设施建设,全区农村启动饮水解困工程。没有自来水的村庄,大多数农户打了手压式水井。
  供电至2000年底,全区已有18519个村庄通了电,占全区村庄总数的64. 48%,其中在通电村庄中安装了路灯862盏。在边远的村庄农家推广沼气照明。随着农村电网改造不断深入,尚未通电的农户告别油灯照明的时代为期不远。
  燃料全区村庄农户过去主要以禾草、茅草、杂柴以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作为燃料。自20世纪 70年代起,大部改用煤,不少村庄农家建造沼气池,改用沼气作燃料。80年代末有少数农家用上了液化气作燃料。
  防洪排涝至2000年底,全区临江河、溪水旁和地势低洼的村庄修筑防洪堤长度达475千米,架设桥梁2352座,提高了防御洪水侵害的能力。
  公共场所全区农村村委会普遍建造了办公楼房,内设有党员活动室、会议室、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有的还建有文化书屋、代销点、医疗站等公共场所。在不少文明村里还兴建了有草坪、花坛、休闲亭廊、假山水池等功能较全的小型广场。如新干县桃溪乡横江村委会,兴建了篮球场6个,其中标准篮球场1个,并装有灯光;娱乐活动室2处,面积150平方米,设有村广播站,有放像机1台。
  环境卫生村庄环境卫生已有很大的改变,私人厕所变茅草为砖砌瓦盖,不少村庄盖了公厕;随着农村建成一排排砖混结构的农房,有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厕所。村庄的街巷随着铺设砖石或水泥路面等卫生条件大有改善,卫生保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上宣传教育、互动对比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追求环境生态化,创造清洁、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成为时尚,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