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公用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26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公用事业
分类号: F294
页数: 11
摘要: 旧时,境内居民饮用水的来源,一是提取江、河、塘水;二是掘井取水。
关键词: 公用事业 基本建设

内容

旧时,境内居民饮用水的来源,一是提取江、河、塘水;二是掘井取水。
  现代供水设施在区内始于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入泰和县后,在上田乡三汲村附近修建了江西上田供水站,供水站将赣江水抽入储水装置,沉淀加药后送入高架水塔,经水管供水,并在沿途分设15个分站,供应省直机关和附近居民1万人用水。1945年省政府迁走后,供水站关闭,后终报废。
  20世纪50年代,区内仍无一座自来水厂,县(市)城区单位多靠人工开凿水井,安装电动抽水机,建造简易水塔或永久式水塔等储水装置,有的还铺水管到单位院内用户;居民陆续自建或集资建造手压水井,近河居民仍就近汲水。
  吉安市1959年秋开始筹建自来水厂,1960年1月,完成一级泵船安装,以赣江为水源,并在文山路、 县前街、阳明路铺设了铸铁水管,设供水站4处。1960年6月,实行简易供水,用户用水实行“包费制”。 1960年2月18日经省计委批准,投资54万元兴建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现阳明水厂),于1967年5 月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吉安市简易供水的历史。此后,经过不断挖潜、革新、改造、扩建,至1977年,供水能力增加到日产1 • 5万吨,供水管道长达20. 1千米,用水人口达& 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为36%。
  井冈山市在I960年3月投资3万元在北山脚下开发第一处泉井,建造了第一座地下水井和水塔,蓄水量为300吨,日供水为200吨,以满足宾馆等接待单位用水。1962年又筹措资金在茨坪长坑路修筑4 米高的小溪拦水坝一座,蓄水700立方米,平均日供水500吨,经1964年改造,蓄水量增至1000立方米, 供水能力达日产700吨,部分机关和居民开始用上了自来水。1975年在茨坪动工兴建三角塘水库为水源,1977年竣工投产(库容总量1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量12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达2200吨,基本上解决了茨坪的单位和居民用水。1979年3月成立井冈山县自来水公司,有职工20余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城市供水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吉安市自来水公司经过改造、扩建,1985年日供水能力达到4万吨,1986年,市区的供水站全部取消,自来水全部直接到户。1982年,井冈山县自来水公司增加二口深井,辅之地下水,使供水能力达到日产4200吨。各县县城也先后在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自来水厂,建设规模在日产1500吨至5000吨之间。峡江县利用原县化肥厂下马时遗留的三口水井及泵房设施,建成简易自来水厂,1980年开始向县城供水。其他县城水厂陆续建成供水。供水水源是:峡江;永丰、安福、万安、吉安县等水厂利用浅层地下水;遂川县水厂利用渠道水;吉水县水厂利用恩江河水;永新县水厂利用禾河水;宁冈县水厂利用龙江河水;新干县水厂利用赣江水。全区各县 (市)水厂,除井冈山、吉水县、峡江县水厂采用一级(泵房)供水方式外,其余均是二级(泵房)供水。利用地表江河水作水源的水厂,吉安市采用快滤池和双层滤料池、隔板反应池和折板反应池、斜管沉淀池、 液氯消毒的净化工艺,并有一级化验的全套水质检测化验设备;遂川县采用普通快滤池和水力循环沉淀池工艺;宁冈县与永新县水厂、新干县水厂、吉水县水厂采用重力式无阀滤池,分别采用直板、穿孔旋流与竖管式反应池,斜管沉淀池工艺;除泰和、井冈山水厂是漂白粉消毒外,其他各县水厂均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进行消毒。井冈山、万安、永新、安福、新干、泰和、遂川、吉安县等水厂都有一定的化验设备。 1985年底,11个县城供水管总长达67. 6千米,职工人数为228人,全年供水总量达242.98万吨,用水人口达6万人,平均用水普及率为28.4% ₒ 吉安市1985年开始筹建第二水厂,1987年5月25日奠基开工,1989年6月30日一期工程试运行通水。日供水能力为4万吨。为解决河东开发区的用水,1991年6月,经省计委批准,兴建吉安市河东水厂,确定其日供水能力远期为6万吨,近期按2万吨实施。该工程于1992年6月19日动工,1995年9 月28日试运行通水。至是年底,吉安市共有自来水厂3座,职工人数达270人。供水能力为每日达10 万吨,供水管道总长127千米,用水人口 17万(其中城区居民15.9万,周边农民1. 1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 ₒ “七五”、“八五”(1986〜1995)期间,各县(市)因地制宜,加快自来水工程的改造、扩建,供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见表4-1-3) o表4-1-3 1995年吉安地区各县(市)供水情况综合生产供水管道供水总量用水人口用水城区年末县(市) 能力地下水长度(千米) (万吨) (万人) 普及率(%) 水厂数(个) 工人数 (万吨/日) 吉安市 10.00 2.80 127 2706 17.0 95.6 2 270 井冈山市 1.70 0.30 23 237 1.60 77.78 2 59 吉安县 2.10 1.00 45 315 3.0 82.00 1 102 吉水县 1.50 0 12 143 2.9 81.00 1 38 峡江县 0.50 0 15 165 2.3 57.0 2 65 新干县 1.30 • 0 34.76 236.1 3.02 62.91 1 69 永丰县 1.50 1.50 25.0 282.8 2.40 66.6 1 61 泰和县 1.60 0.40 24.0 200.0 3.60 84.0 2 75 遂川县 1.50 0 38.66 200.00 2.70 73.0 1 64 万安县 1.00 0.30 15.0 173 2.17 89 1 46 安福县 1.90 1.30 14.5 181 . 2.80 75 1 95 永新县 2.30 0 16.7 178 2.70 75.8 1 53 宁冈县 0.30 0 12.0 45 0.70 7&0 1 28 全区合计 27.20 7.60 402.62 5061.90 46.89 76.36 17 1025 “九五” (1996〜2000)期间,在国家大力扶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下,全区城市供水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普遍采用球墨铸铁管、PVC管等新型管材,自动加矶、加氯设施,变频调速水泵等新工艺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对自来水抄录、收费等营业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在吉安市,一户一表率达到了用水户的80%。厂区环境逐步美化,吉安市、吉水县、吉安县、万安县等自来水公司先后被江西省建设厅评为“花园式水厂”。
  1996年12月17日,省计委批复吉安市第二水厂二期扩建工程(日产6万吨)初步设计,1997年7月 1日,工程正式开工,1999年7月1日试运行通水,从而使吉安市的日供水能力达到16万吨。2000年7 月,经省计委批准,同意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新建吉安市五岳观水厂,一期工程为日产5万吨(总为10 万吨),概算投资7846万元人民币,其中日元贷款7. 91亿日元,预计2001年动工,2004年第一期工程竣工。
  井冈山市利用建设井冈冲水电站的井冈冲水库水源,经省批准,修建万吨提水工程,扩建原水厂净化设施,铺设管道,工程于1992年动工,1994年竣工投产,使井冈山市的日供水能力达到2.6万吨。
  吉安县1992年开始建设取用禾水为水源的新水厂,一期工程(日产1万吨)于1995年完成,二期工程(日产2万吨)于2000年竣工,供水能力达到日产3万吨(地下水供水部分1998年转让给燕京啤酒公司吉安啤酒厂)。
  遂川县自来水公司采取挖潜改造,新建取水泵房和日产2. 2万吨的净化设施,2000年底供水能力也达到日产4.5万吨。
  1998年以后,泰和县文田水厂二期工程,万安县水厂二期工程(均为日产1万吨)先后建成通水,都达到日供水2万吨的能力。新干县在城南塘头,吉水县在城南墨潭动工新建第二水厂,取用赣江水,供水规模为每日2万吨。新干县新水厂于1999年底试通水,吉水县新水厂预计2001年5月竣工通水,新水厂建成后,原水厂停止使用,留作备用。安福县在城北新建取用泸水为水源日供水2万吨的第二水厂,于1996年开工,2000年10月建成通水,年底,总供水能力达到每日3.1万吨。宁冈县于1998年12 月动工新建日供水1万吨的新水厂,预计2001年6月竣工通水。
  永新县改建扩建日产2万吨的供水工程和永丰县新建麻洲地表水(取用恩江河水)2万吨(远期4 万吨)供水工程,分别于2000年5月、11月动工,预计分别在2001年9月,2002年底进行试通水。
  峡江县县城东迁至水边镇后,利用原水边镇自来水厂作为县城供水厂,因水源不足,条件简陋,1999 年经批准新建取用赣江水源的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近期2万吨,远期4万吨。
  至2000年底,全区有城市水厂18座(不含停产备用水厂及尚未建成的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为 44.15万吨,实际日综合生产能力为36.9万吨,供水管道总长827千米,用水人口达64. 59万人,城市平均用水普及率达94.49% ,人均生活日用水量135升(见表4-14)。水质化验检测手段齐配,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以上;年末职工人数为1365人,工业总产值2619. 5万元,工业增加值1098. 85万元。
  除城市自来水厂集中统一供水外,各县(市)仍有少数企业和单位,如万安水电站、华能电厂、赣江制药厂、红声器材厂等国家、部、省属单位,以及部分地、县(市)管的水泥厂、造纸厂等企业和单位与城市边远地带的单位,设有自备水厂或自备水源设施,城市边沿地带的部分居民,有的还在使用井水。
  表4-1*4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供水情况综合生产供水管道供水总量用水人口用水城区年末县(市) 能力地下水长度(千米) (万吨) (万人) 普及率(%) 水厂数(个) 工人数 (万吨/日) 吉安市 16.0 2.8 216 2495 20.56 99.63 3 324井冈山市 2.6 0.3 29 186 1.62 98.6 2 64 吉安县 3.8 2.0 49 354 4.1 98.7 1 118续表综合生产供水管道供水总量用水人口用水城区年末县(市) 能力地下水长度(千米) (万吨) (万人) 普及率(%) 水厂数(个) 工人数 (万吨/日) 吉水县 1.5 68 220 5.0 98.52 1 60 峡江县 1.3 31 345 2.82 94.61 1 49 新干县 2.3 35 340 5.25 96.88 1 105 永丰县 2.0 2.0 38 263 3.6 85.37 1 59 泰和县 2.4 0.4 58 291 5.8 81.67 2 116 遂川县 4.5 90 230 4.2 91.21 1 87 万安县 2.35 72 283 3.25 95.31 1 76 安福县 3.1 1.1 23 195 3.3 84.21 2 163 永新县 2.0 110 500 4.09 97.66 1 102 宁冈县 0.3 8 64 1.0 95.74 1 42 全区合计 44.15 8.6 827 5766 64.59 平均94.49 18 1365 供气长期以来,境内城镇均以柴草为生活燃料。新中国建立初期仍然如此。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机关单位、居民生活的需要,煤炭使用量逐步上升,市县先后成立了煤炭公司,设立了煤球厂,生产蜂窝煤分配供应居民生活使用。至80年代末期,煤炭发展为城市主要燃料。城市燃气的使用始于70年代末,进入 90年代,随着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一些城市居民开始使用更洁净的电力能源。
  人工煤气1975年,红声器材厂开始建设水煤气站,1976年建成供气,主要满足本厂职工生活用气,用户为886户,用气人口为3500人,安装低压管道长1.5千米,气站有职工17人,是吉安地区第一家人工煤气站。1979年10月,江西有线电厂开始建设水煤气工程,1981年建成供气,用户为1600户,用气人口为6500人,气站有职工15人。1986年,吉安市线材厂(现江西电线电缆总厂)开始建设水煤气工程,1988年元月建成供气,用户为435户,用气人口为1812人,气站有职工15人。
  1987年10月成立吉安市煤气工程筹建办公室,1988年,建设部城建研究院对吉安市煤气工程进行调查论证,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9月,省计委批准吉安市兴建煤气工程建议书,11月批准计划任务书,正式列入全省基建项目。1992年5月18日吉安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吉安市煤气公司,同年7月, 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院完成工程初步设计,9月,省计委通过设计审查,11月13日正式破土动工兴建,于1994年4月顺利竣工,4月30日,在市人民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点火仪式,标志着吉安市煤气工程正式投产通气。
  吉安市煤气公司位于吉福路2千米处,占地4. 17公顷,拥有1座设施较完备的水煤气气源厂,1座3 万立方米气柜和1座1000立方米缓冲用气柜及各项配套设施,日供气能力为5万立方米,可满足1.8万户居民用气,远期日供气10万立方米,可供3万户居民用气,工程总投资5300万元。至2000年底,煤气输配管网已覆盖吉安市中心区大部分区域,管线总长58千米,并建有13座调压站,共计发展用户16805 户,优质供气227万立方米,安全生产1734天。公司有职工22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人。
  吉安市煤气公司对用户实行一户一表制,按表计收气费,在市区内设有一个收费中心,同时还推行银行缴费一卡通的收费方式。1996年1月1日,根据吉安地区物价局关于对煤气试销价格的批复,同意单位团体及营业性生产用气为每立方米0.8元,居民生活用气为每立方米0.6元,同年12月1日,经吉安地区物价局同意,分别调整为1元和0.75元。 液化石油气80年代初期,继南昌、九江等城市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后,吉安市等市县有部分城镇居民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多是从九江、广东、湖南等外地用小钢瓶灌装运载而来。1988年7月,吉安地区医药公司开始建设液化石油气储备供应站,1989年1月建成供气,年供气量为15吨,用气户数为 150户。同年5月,江西电视机厂建成液化石油气站,年供气量90吨,用气户数800户。1989年11月, 地区肉联厂建成液化石油气站,年供气量60吨,用气户数607户。1991年,吉安地区水电局、吉安地区外贸局、吉安地区公路分局、吉安地区石油公司陆续建站供气。各单位自建供气站除单位内部供气,逐步敞开向市内居民供气。他们都是租用专用槽车到九江、广东、湖南等炼油厂采购,形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供气并行的供气体制。
  进入90年代后,液化石油气站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从吉安城到各县(市)城,并扩展到部分条件较好的乡镇,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外资、合作投资办站的新局面。液化石油气虽然热值高,使用方便,但易燃易爆,在其储运灌装和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爆炸或导致火灾。因此,安全用气十分重要。吉安地区建设局、劳动局、消防支队共同负责辖区内城市燃气安全工作的管理、监察、消防监督工作,监督检查液化石油气的储运、灌装、使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的落实,组织液化石油气槽车驾驶员、 押运员、灌装操作工、气站经理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审定液化气站建站条件及资格,发放资质证书,并定期不定期对各储灌场站的使用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整改,保证城市燃气的安全使用。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
  供电与照明吉安地区城镇供电照明始于1920年。在此之前,城市店铺和居民,晚上皆用茶油、菜油、桐油、洋油 (即煤油)点灯照明。入夜之后,街道只有靠临街商号、住宅的灯光外泄照明。也有街道将清油玻璃灯挂在临街建筑上,或在临街建筑上掏设灯龛,遇天气好时,则直接挂在树上作路灯照明。人们夜行或提灯笼,或点松明、火把。
  1920年吉安县城(今吉安市)由吉安商会集资银元9.72万元,成立“吉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购置蒸气发动机和全套锅炉设备发电,装机容量为80千瓦,日停夜发,主要供照明用,用户645户,城区开始装设路灯10余盏,此为吉安地区最早的街市照明。1938年,江西省建设厅将公司收归官办,更名为“吉安电厂” o次年,新建第二发电所,安装70匹马力柴油发电机组,用户增至769户,占城内总住户的5%。 1940年,建第三发电所,装2台45匹马力煤气发电机组,用户增至1082户,占城内总住户的7% ₒ至吉安解放前夕,城区仅在永叔路、中山路、文山路装有50余盏路灯,均为小功率白炽灯泡,光线昏暗,因线路破旧,燃料缺乏,发电不足,路灯明灭无常。
  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入泰和后,在上田省直机关驻地安装了 1台以木炭为动力的小型发电机组,所发电力只供给省直机关照明使用,并沿途设置10余盏照明路灯。1944年,永丰县从吉安搬来一个私人小火电厂,容量为7.5千瓦,仅供县城豪富人家照明用,4个多月后就停办了。1947年,峡江县陈某购发电机开办了一家私人电厂,街上主要商户门前有路灯数盏。至解放前夕,除吉安城外,各县城均无电照明,有的在主要街道晚间挂几盏煤油玻璃灯作为路灯,大部分街道夜晚都是漆黑一片。
  1949年8月,吉安电厂由吉安市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2月16日,新的吉安电厂在上永叔路1号建成,有2台小型发电机组,总容量为480千瓦。1958年扩建安装1台1050千瓦汽轮发电机,1960年扩建安装2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1965年,吉安电厂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机组投产发电,大大改善了吉安市的供电情况。1953年后,由吉安电厂外线组管理城区的路灯照明,开始架设路灯专用线,安装路灯 180余盏。1956年,吉安市人民政府建设科专设1人管理路灯。1965年,市政工程队内设电工组,负责城市路灯安装与维修。
  1950 ~ 1952年,全区各县陆续开办小电厂,县城开始供电,供机关单位和少数居民照明。尔后陆续在主要街道安装数目甚少的白炽路灯,作为城市街道照明。随着电厂装机容量的扩大和新的小水电厂建设,供电面逐步扩大,60年代以后,各县都形成了县电网,县城已经日夜有电供应,城镇居民用户,普遍用电照明。路灯安装已向街巷扩展。
  1972年2月27日,吉安地区电力公司成立,此后,对吉安市区配电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整顿改进,改单一电源为多电源供电。同年12月24日,将天河火力发电厂、枫渡水力发电厂的部分电力输送到吉安市,天河一永阳一敦厚一吉安间35千伏线路与市区线路正式并网运行。以后,又陆续连接各县水、火电站(厂),形成了吉安地区电网。1984年元月,吉安地区电网又并入全省电网运行。随着万安水电站投产和井冈山华能电厂的建设,以及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及多个变配电站的建成,城市用电已得到充足的保障,城市路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1972年,吉安市开始采用第二代光源——汞灯,1973年起, 全市路灯皆改装自动开关,1974年,城市路灯由电力部门全部移交给城建部门管理。此时,全市街道路灯照明均改为钠灯,市区已有路灯615盏。
  1979年,吉安市路灯管理所正式成立,到1983年,市区路灯已装置1041盏,主要街道安装了白炽灯、高压汞灯、钠灯、高杆灯、组合灯等,采用专线架空,明线自动控制,光源线路均布设在人行道旁,用水泥电杆装裸皮线。尔后,随着城市发展与道路改造建设,部分主要街道采用电缆地埋专用照明线,不同街道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光源的路灯,主要建筑物安装节能灯、泛光灯、轮廊灯、霓虹灯,广场、花园、草坪安装园林灯、庭院灯、草坪灯等,夜幕下的城市面貌呈现出一片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迷人夜景。
  到2000年底,吉安市路灯管理所有职工32人,市区有路灯4192盏,建成区每平方公里有路灯254盏, 每万人城市人口有路灯126盏,总容量达到582.73千瓦。在吉安市4192盏路灯中,属于道路、桥梁、号堤路灯有4015盏,占总数的95.8%,城区道路路灯普及率为78% ,道路路灯密度为37.4盏/千米,已全部改装成自动开关。路灯线路总长91.3千米,路灯开关箱71只,总控制台1台,变压器2台(见表4-1-5)ₒ 与此同时,井冈山市和各县都在大力发展电力事业,城区照明用电充足,供电线路与路灯建设不断改造升级,新光源、节能型、各种造型的灯具及专用线路、电杆普遍采用,各县(市)也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路灯管理机构,并且逐渐交由建设部门管理。至2000年底,全区县城以上城市市区共有路灯9930盏, 建成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路灯98盏,道路路灯密度为每千米19.7盏。
  表4-1-5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城区路灯情况县(市) 路啓量(盏) 建成区每平方公里路灯数每千米道路路灯盏数 (盏/平方公里) (千米) 吉安市 4192 254 37.4 井冈山市 519 94.4 26 吉安县 810 117.4 21.9 吉水县 676 67.6 17.3 峡江县 208 43.3 3.9 新干县 474 49.9 15.8 永丰县 344 55.0 13.2 泰和县 732 74.7 22.2 遂川县 445 72.6 11.1 万安县 430 65.2 19.5 安福县 550 63.6 14.5 永新县 242 33.90 6.2 宁冈县 308 8&00 20.5 合计 9930 98. 10 19.7 城市公共交通城镇使用的非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古时主要有:马、马车、轿、独轮车、黄包车(人力车)、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和渡船(摆渡);新中国建立后,机动公共交通工具有:机动三轮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摩托车和轮渡。
  轿古老的客运工具之一,曾鼎盛多时。吉安地区的轿舆有官轿、花轿、街桥之分,官轿为封建统治者所专有,供官府衙门官员乘坐,视其官职大小,有2人抬、4人抬、8人抬三种。花轿是专供闺女出嫁所用,因轿身披以彩绸,缀以旎苏、装饰艳丽而得名。街轿是民间常用的轿子,有大轿、竹轿、椅轿三种。大轿与官轿类似,其区别在于大轿常用蓝呢饰顶,故又称“蓝轿”,木质结构,多为豪门巨贾,名门闺秀所乘坐;竹轿为竹质结构,既轻便,又通风,曾风靡一时;椅轿是将躺椅捆在一对竹杠上的一种临时应急的轻便轿子,多为农村接送郎中(医生)和年老宾客或护送病人之用。官轿在民国初期被取消,花轿很时兴, 50年代后,花轿、椅轿逐渐被淘汰。
  抗日战争时期,吉安城区内有轿行5家,其中3家集中在棉庆楼,另2家分别在九曲巷和皂角树下。 与此同时,湖南有十多名轿夫,备有五六顶竹轿来吉安谋生。抗战胜利后,恢复了汽车运输,并增加了路线和班次,竹轿便很少有人乘坐。解放初,结婚仍沿旧俗的地方,继续租用花轿娶亲。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轿行被封闭,花轿被淘汰。
  各县城也有轿行,或称肩舆行,又称轿房,备有数量不等的各种轿舆供人租用。民国初期,官轿逐渐取消。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风俗习惯的改变,花轿、椅轿也逐渐被淘汰。
  非机动车辆人力车,旧时称“东洋车”、“黄包车”。吉安使用人力车在街道运客,始于1933年。 1939年春,南昌及赣东北部分城镇沦陷,不少人力车工人随大批难民涌入吉安(随着日军继续南侵,大部分黄包车再度转迁泰和和赣州等地)。当时吉安人力车增加到七八百部,同时出现了几家未挂招牌出租人力车的店铺。人力车行驶路线也由城区扩大到附近土于镇,当时没有什么组织,都是自备车子各自揽客。
  1942年,吉安县警察局将城区划分为十五个站,人力车按站收费,并规定车上需挂收费标准牌方准行驶,但因当时物价飞涨,按规定收费难以维持生活,故车夫均未按官方定价,而是双方议价。人力车有固定的停靠点,如码头、医院、剧院、车站等。各车有各车的“码头”,别人不能随便到此“码头”招揽生意,称之为“守码头”。本“码头”的车夫遇有生意,一般都能遵守先来先拉的规矩,称之“挨萝”。抗日战争胜利后,难民返回原籍,吉安人口骤减,乘车人少,生意清淡,拉车工人,有的返回原籍,留下的也多改行。1946年9月,国民党政府曾下令各县(市)在一年内禁止使用人力车,江西省规定自1947年10月1 日起禁止使用人力车,并将所有人力车改装成三轮车。吉安城区虽有县长签署的明文规定,但鉴于改装困难,又难于解决车夫就业和城镇客运问题,故未执行。至吉安解放时,靠拉人力车维持生计的还有110 余人。1949年10月,吉安市人力车工会成立,当时有会员219人。50年代后,社会风气改变,除老弱病残者外,一般人都耻于坐人力车,故生意清淡。至60年代初,全市仅有人力车8部,多在车站、码头、医院为旅客拉行李、接送病人。1966年,吉安市人民政府动员他们改行,人力车统一收购,每部作价15元, 工人介绍到市城建局做工。
  自行车,又名脚踏车、单车、线车,20世纪30年代传入吉安。主要以家庭所有为主,亦有自行车行、 修理店兼营出租,作为代步交通工具。1942年起,遂川县城有飞乐等两家自行车行,共有车10余部,以出租为主。50年代后,吉安市的自行车修理店也兼营自行车出租业务。吉安宾馆等也备有自行车出租, 供住店旅客租用。
  客运三轮车,一种为人力三轮车,俗称“蹬的”,另一种为机动三轮车,俗称“拐的”。其车轮排列也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前一轮后二轮,另一种为前二轮后一轮,以前者居多。80年代末,人力客运三轮车岀现在吉安地区的一些县(市);90年代初,在吉安市、泰和县、安福县等地发展很快。同时机动客运三轮车也相继涌现,在吉安市、吉水县、峡江县、永丰县、遂川县、永新县等地迅速发展。至2000年底,全区共有人力客运三轮车4740辆,机动客运三轮车3815辆。客运三轮车的出现,方便了群众市内短途出行。 但由于增加过快过多,带来诸多弊端。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实行依车牌号码单双隔日运营制,仍然经常发生三轮车乱停乱窜、与机动车抢道、或逆向行驶,引起交通阻塞,妨碍行人安全等现象,也影响城市市容市貌。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期,吉安市、万安县、永新县等城区内出现私人双轮摩托车载人客运(俗称“摩的”),更加增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虽经多次整顿,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吉安市人民政府已着手大力发展公共汽车交通,在妥善安置三轮车从业人员的情况下,逐步淘汰三轮车。
  机动车辆公共汽车,1939年3月,江西省政迁吉安,江西省公路处迁吉安北门文山寺村文山祠(今吉安市白塘乡高峰村民委员会文山寺村),由于当时大批南昌等地难民拥入吉安,城区市民来往频繁,交通工具欠缺,遂由省公路处在吉安开设城内公共汽车,营运2条线路,总长19千米。一路:吉安一扶园 (庙背)中学一路口一长塘,全长14千米。二路:从吉安城的钟鼓楼,经北门螺湖桥至文山寺村的文山祠,全长5千米。均于当年11月开行,每日早晚各一班,后又加一班。次年10月,省公路处迁于都银坑后,两路公共汽车停开。此后近30年城内无公共汽车营运。
  吉安市公共汽车1939年3月,开行从钟鼓楼经螺湖桥至文山祠一路市内公共汽车,全程5千米, 每日往返6班。4月9日,开行吉安经扶园中学(庙背),(后延伸至长塘)一路,每日往返8班,全程票价每人0.2元,月票每张10元。7月1日,开行吉安至敦厚(后延伸至高塘)一路,每日往返4班,全程17 千米,每人票价0.35元。1969年12月,吉安市恢复开行公共汽车,首路车从阳明路至余家河一条线路, 全程7.2千米,每日早晚各1班。1970年,开行3路公共汽车,全程24.4千米。1972年5月,开行4条线路,总长35.4千米。1975年4月,开行8条线路(其中市区3条,郊区5条),总长100千米。1985年, 公共汽车有19辆,开行11条路线,全程达374.9千米。1990年末,有公共汽车50辆,564个座位,16条路线,班次35个,其中,公共汽车路线7条,班次22个,路线里程100千米,其他路线改为短途或长途班次,这7条路线是:吉安至余家河,全程7.5千米;吉安至造纸厂,全程&9千米;吉安至青原山,全程14 千米;吉安至郭家店,全程30千米;吉安至兴桥,全程11千米;吉安至店下,全程19千米;吉安至平湖,全程10千米。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公交车的路线时有变化,发车地点也在不断调整,其中变化最大的有1995年开行的9路内环城线,该线沿井冈山大道,经沿江路、阳明路、大巷口路线呈“8”字形运行,全长9千米。 1998年10月开行的10路大环城线,经青原大道、井冈山大桥、井冈山大道、军民路、赣江公路大桥,全程 14千米。2000年末,吉安市公共汽车有公交中巴车72辆,路线15条(见表4-l-6)ₒ表4-1 6 2000年吉安市城市公共交通情况线路开通时间线路里程车辆数收费标准每日班次线路走向 (千米) (辆) (元) (班) 1路 1970 年 8 6 1 72 广场南侧一013中转站一跃进路一余家河 2路 1994年8月 4 10 1 150 站前饭店一井冈山大桥一河东一火车站 3路 1994年8月 13 8 2 80 广场南侧一庐陵大厦一兴桥镇 5路 1994年8月 9 2 1 12 广场南侧一013中转站一城南加油站一电缆厂 6路 1970 年 8 3 1.5 21 广场南侧一城北车站一赣新公司一造纸厂 8路 1970 年 12 3 2.5 21 广场南侧一井冈山大桥一河东一青原山 013中转站一影城一永叔路一阳9路 1995年12月 8 10 1 150 明路一井冈山大道一有线电厂一沿江路一阳明路一013中转站续表线路开通时间线路里程车辆数收费标准每日班次线路走向 (千米) (辆) (元) (班) 013中转站一人民广场一井冈山10路 1999年1月 12 13 1 130 大桥一河东一赣江公路大桥一 013中转站 11路 1995年12月 9 2 2.5 10 广场南侧一赣新公司一樟山镇 13路 1995年12月 14 1 3 5 广场南侧一河东一天玉镇一平湖村 16路 1997年12月 12 5 2 35 吉安饭店一井冈山大桥一河东一华能电厂 17路 1997年12月 9 4 2 24 吉安饭店一冷冻厂一长塘镇 19路 1997年12月 6 2 1.5 10 吉安饭店一阳明西路一正丙岗一十里庙 2000年1月 22 1 3 4 广场南侧一兴桥镇一江下村 2000年1月 20 2 3 8 广场南侧一樟山镇一奶奶庙一东水村井冈山市公共汽车井冈山市内公共交通,原来由市公共汽车公司和市汽车运输公司两家承担。 1975年8月,由市公共汽车公司一家开行,有公共汽车11辆,路线3条:一路开行茨坪至沟边,每日往返 4班,全程33千米;一路开行茨坪至厦坪,每日往返4班,全程28千米;一路开行茨坪至下七,每日往返4 班,全程35千米。:1990年末,有公共汽车17辆,680个座位,每日开行茨坪至沟边、厦坪、下七3路公共汽车各2班,总里程157千米。2000年末,有职工15人,主要开行3条路线,日发出班次34个。
  吉水公共汽车1999年12月,高安市一位客商与县两名个体户合股投资80万元,在吉水县城成立公共汽车公司,经营县城公交客运,由县建设局管理。初建时有职工28人,公共汽车6辆,114个座位, 开行3条路线,全程46千米。2000年末,有职工40人,公共车14辆,266个座位,路线4条,里程62千米。一路是县火车站至中转站,全程16千米;一路是朱山桥渡口至文峰镇镇政府,全程15千米;一路是文峰镇砖门至大修厂,全程16千米;一路是县城七里湾至黎洞新村,全程15千米。
  新干公共汽车 20世纪90年代末期,县城公共交通由拐的、蹬的运行。1999年5月,成立新干县公共汽车公司,有公共汽车7辆,线路1条,由县城、东湖桥经263大队、新干火车站至赣中化工厂,全程 5千米。2000年有公共汽车9辆,171个座位,3条线路,除原线路外,又新增2条线路:县城至沂江,每日往返10班,全程8千米;县城至王山,每日往返4班,全程7千米。
  永丰公共汽车1995年5月,由县第一汽运公司用一辆大客车改装成公交车,开行桥南至长茅岭一条线路。同年9月,县第一汽运公司成立公交车队,1996年9月购置2部中型公交车替换原来大客车, 并增开桥南至灵冈线路。1999年2月又购置中型新公交车8辆,重新安排公交线路,改由县城发车。 2000年8月改称永丰县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公交车10辆,170个座位,公交线路6条:财政局至富溪线 10千米;财政局至坑田模元线9千米;财政局至视头线10千米;工商局站前办事处至油茶化工厂线4千米;财政局至官山林场线12千米;县五交化至普乐康线4千米。年完成客运量69. 35万人次,208万人千米。
  泰和公共汽车1939年4月,泰和开行的公共汽车有泰和至马家洲、泰和至上田两路。11月,省公路处把公共汽车班次正式列入全省行车班次时刻表,泰和为5路、6路。1940年5月15日起,省公路处又将5路车延伸至文江,每日往返10班,由于乘客不断增加,后来又增开泰和至上田、泰和至文江两路专程车。10月1日起,将泰和至上田的公共汽车延伸到杏岭村(原中正大学校址)。泰和至文江的公共汽车延伸到三都号,泰和至马家洲的公共汽车也延伸到白土街。公共汽车最多时有25辆,并在两塘、武溪街、洲尾、白土街、上田、文江、杏岭、三都、南岗口等地设立车站。1944年,省公路处由于车辆严重不足,泰和公共汽车全部停开,为了解决省府公务人员往来的需要,改开泰和至马家洲、泰和至两塘、泰和至南岗口的短途班车,以及泰和至上田、泰和至文江等地的公务车。抗日战争胜利后,泰和的公共汽车全部停开。
  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1995年,县城有个体户用3辆农用小客车在城区公路上载客拉货。1998年8 月由个体户10人筹建泰和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挂靠县旅游局,用6辆厢式农用小客车在县城运行。 运行线路有两条:一条由县人民政府至火车站回程由火车站经上田圆盘到县人民政府;一条由县人民政府经文田圆盘至职业高中,回程经上田园盘到县人民政府。:1999年12月又增购四辆新中巴客车参加运行。由于路线与挂靠路路通公司的个体客运业户争客源,县交通局、运管所进行干预,将挂靠路路通的社会个体车辆和有限公司的车辆合并,2000年元月组建为泰和城镇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有中巴客车39 辆,并挂靠城建局管理。
  万安公共汽车1993年前城市交通主要是人力三轮车、摩托车,后来才有昌河、面的和桑塔纳轿车进入市场。1998年成立万安县出租车队,由万安县公路货物配载部管理,有面的28辆,桑塔纳4辆。 2000年有出租车34辆,还有面的、人力三轮车、摩托,这些车均为城镇接送旅客服务。
  安福公交汽车安福县公交公司建于1998年12月,归口县城建局公交客运公司管理。有公共汽车 10辆,开行线路有4条:县城至火车站,全程2千米;县城至地区水泥厂,全程4千米;县城至西郊工业园小区,全程3千米;左家至大光山煤矿,全程3.5千米。
  自备交通车20世纪70年代中期,吉安市有些企事业单位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在市区开行自备交通车,线路由单位自定,时间一般有早、中、晚三班。交通车开行较早的有吉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修理厂、吉安造纸厂、红声器材厂等单位。进入80年代,开行交通车的单位逐渐增多,车型也多,有的用货车改交通车,有的由普通客车向大型通道、豪华客车发展,有的用面包车作交通车。1990年,吉安市开行交通车的单位,市区内有吉安汽运公司修理厂、江西曲轴连杆厂、地区副食品公司、地区石油公司、地区电力公司、赣江制药厂、吉安汽运公司货运分公司、吉安稽征分局、井冈山芒麻纺织厂、吉安烟草分公司、吉安百货公司、吉安粮油公司、医学分院、江西有线电厂。市郊单位有吉安师专、精神病院、电线电缆厂、机床厂、职工大学、红声器材厂、吉安水泥厂、地区土产公司、市无线电线材厂、江西樟脑厂、江西机油泵厂、 吉安贮木场、吉安木材厂、吉安农业学校、吉安公路分局、吉安汽运公司汽车驾驶培训班、地区粮油仓库、 吉安造船厂、吉安造纸厂>227地质队、吉安市毛巾厂、吉安肉类联合加工厂、吉安罐头厂、江西电视机厂、 赣新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等40多个单位,共有交通车50多辆。开行交通车的单位,有的是节假日送职工进城,有的是每日2至3班,班次最多的是吉安水泥厂,每日从上午7时至晚上12时,开行6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单位都在转换经营机制,有的转产,有的合并,有的改制,加之城市公交车日益增多,还有面的、拐的、蹬的和出租车,职工来往方便,有不少单位停开交通车。2000年继续开行交通车的单位有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电线电缆总厂、市财政局、堆花酒厂、机床厂、地区电力公司、吉安烟草公司、吉安医专、吉安公路分局等单位。
  泰和县自1985年开始有些郊区单位开行了交通车,除了节假日接送职工进城外,其他时间还兼营客运。2000年开行交通车的单位有经纬工厂、庆江化肥厂、泰和糖厂、泰和水泥厂、泰和大北农饲料厂的 5辆交通车。
  出租汽车吉安地区出租汽车始于80年代,开办初期均为公交系统经营。1983年11月,吉安市公共汽车公司设立出租汽车服务部,投入汽车8辆,开办出租汽车业务,以解决市区人民红白喜事、病人、 单位急需用车之难题。井冈山市为发展旅游事业,在充分利用现有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成立了井冈山旅游出租汽车公司,与公共汽车公司合署经营,两块牌子、一个班子。90年代后期,部分企事业单位和私人购车参加出租汽车经营,且增势甚猛,成为出租汽车的主体。2000年,安福县公共交通管理所也组建了平安岀租汽车公司,有出租车29辆。至2000年底,仅吉安市就有出租车(含“面的” )346辆。
  渡船吉安地区城镇多濒水临江,渡船历来为城乡来往的重要交通工具。吉安市和新干、峡江、吉水、泰和、万安等县城镇均有设置。
  吉安渡历史悠久,“大码头渡”(古名凌波渡)位于今吉安市区中心永叔路站前码头上游,是市区通往河东的主要渡口。据《庐陵县志》载,“南唐嗣主(李王景)诏民造渡船”,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周麓松、谭绍等捐造万缘会船,置产缮此渡,此后历任知府、知县、里人或捐造渡船,或置产缮渡,使此渡得以延续不衰。民国初期,为吉安义渡局施行义渡渡口之一。1958年始为吉安市渡口管理所轮渡渡口。兴贤渡(亦称“金牛渡”)坐落在古城兴贤门外,今吉安市区沿江路南门街口处,隔江与白鹭洲相望。宋淳祐元年(1241)创办“白鹭洲书院”时设置。此渡清末民初架设浮桥冰涨拆开,水消恢复,直至1987年7 月白鹭洲大桥建成通车后废止。抗日战争期间,吉安渡口有私人大小渡船300余只,大的载重约5吨,小的仅1吨左右,另备公船5艘,每艘20吨左右,乘公船渡江不收费° 1950年,将私人渡船组织成渡船会,由工商联管辖,1951年增船1艘,组织成互助组,实行统一收费,每人次4分钱。1955年成立吉安市渡口管理所,由吉安市民政局管理。1958年,由吉安市财政拨款新造一艘约15吨级、功率为20马力的煤气机动船“跃进号”,为吉安渡口第一艘机动渡轮。1961年,吉安渡口管理所划归市城建局管理,并新造第二艘25吨级60马力柴油机机动渡船。是年运量达35万人次。1962年,吉安市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两艘轮渡应接不暇。翌年,吉安市人民政府拨专款3万元,修造一艘10吨级95马力汽油防洪专用轮“防洪号”。1964年拨款6万元建设渡运码头,同时还兴建了 100 平方米的候船室,建造了一艘20吨级20马力的轮渡。尔后,吉安渡口又陆续添置了一些新船,对老船进行了更新。至1973年,吉安市共有轮渡7艘,取消了人力摆渡。1984年,投资10万元开辟了从赣江西岸大礼巷码头至河东乡天宝巷码头航线,解决了枯水季节渡运难的问题。随着井冈山大桥(1970年5月 1日通车)、白鹭洲大桥(1987年7月竣工)、赣江大桥(1995年12月16日竣工)的建成通车,吉安市的渡运作用逐渐消失。2000年时,吉安市渡口管理所撤销。
  新干县城金川渡,古称界埠渡,在县城西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有义渡木船5只。清同治十年 (1871)有义渡船6只。民国时期,县设义渡局,常有义渡船4只。1949年6月渡口设义渡组,有义渡船2 只。1962年义渡组改轮渡组,人力渡船改为机动渡船,义渡改为收费渡。1985年轮渡组改为轮渡站,有渡船3艘,核定载客量为396人,其中南昌五四船厂制造的钢质机动船2艘,动力为24马力,核载150 人;另一艘为木质机动船,动力为24马力,核载96人。渡口设渡工19名,日渡量为0.7万人次。
  此外,尚有多处汽车轮渡,如1977年新干至三湖公路通车,1978年设立赣江汽车轮渡。泰和澄江镇渡口也是区内古老的渡口之一,后为汽车轮渡口,吉安到万安、兴国方向的汽车均由此过渡,泰和赣江大桥于1991年11月28日建成通车后,此渡便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