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城市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24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城市规划
分类号: TU984
页数: 7
摘要: 地区和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行使规划管理权,实施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城市的各项建设的规划管理以及对违章用地和违章建设的检查处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负责城市、建制镇及小区规划的编制,对城市规划区的建设、用地实施管理。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内容

地区和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行使规划管理权,实施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城市的各项建设的规划管理以及对违章用地和违章建设的检查处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负责城市、建制镇及小区规划的编制,对城市规划区的建设、用地实施管理。
  2. 参与编制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和区域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可行性研究。
  3. 负责城市勘察和市政工程测量工作。
  4. 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城市规划的技术进步。
  5. 负责上级交办的乡镇规划的编制审查。办理风景名胜区(点)和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和申报工作。
  吉安地区城市规划的管理机构是: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有城市建设科(1997年后单设规划科),吉安市单独设立了城市规划管理处,其他各县都在建设局内设立了规划管理科(股)室,行使各级规划管理的职能。
  总体规划- '从1951年6月起,吉安地区按照国家关于“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先后编制了总体规划。当时规划较为简单,主要内容为道路网和功能区的划分,仅有一张总规划布局墨线图,以及附在图内一角的简要文字说明,审批手续不全。直到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意见》后,吉安地区各县(市)城乡建设机构分别设立规划科室,专司城市规划工作。 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编绘了现状图、总图、用地平衡图以及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讯、 防洪、环保、园林绿化等专业规划图,并且配有详细规划说明书。1989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及部分修订调整,使城市合理布局,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990年4月1日起,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k 1992年10月31日,江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于1992年11月1日公告施行。随后,陆续执行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等,以及城市规划中用地、水、 电、管道、道路等专业规划技术标准规范。吉安地区的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和实施进入了一个科学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新阶段。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型城市正在形成。
  吉安市古庐陵县城严格按古代风水观规划建设,县城总体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城内署衙居中, 背向北门,正对南门,左文右武、左庙右库。城外南北向沿河为商业街,街内东西向为巷。街道走向、巷道设置及排水设置都依地势而行。1951年开始按现代城市功能和要求编制总体规划,但只完成了《吉安市市政建设初步设计概要L 1955年再次编制,但也不够完整,1958年,请省建设工程规划工作组再次编制,由于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当时规划发展城市人口为60万人,用地为50平方公里。1959年又进行修改,人口减为40万人,用地减为40平方公里,总体布局、功能分布、专业规划均未编制。1979 年12月成立吉安市城市规划办公室,又开始编制《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2〜2000年)),1983年上半年基本完成。1984年5月23日,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发[1984]号文批准以予实施。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确定吉安市是:“吉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林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985年)为13万人,远期(2000年)为18万人。用地规模:远期(2000年)18〜20平方公里。 人均用地100平方米。城市以井冈山大道为中心,重点发展城北区,控制完善城南区,利用改造老城区, 填空补充城西区,开辟新建河东区。由于途经吉安市的京九铁路的修建,1988年吉安市规划处编制《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纲要》,于1989年完成。对原总体规划作了部分修订调整。
  1996年由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编制了 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K 1999年底至2000年初,由吉安地区中心城市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市环境设计事务所在1984年5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吉安县城总体规划>( 1985年)、《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1994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年)的基础上调整编制出《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确定吉安市性质、规划范围、城市规模和总体布局。
  (一) 吉安市的城市性质为江西省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京九铁路沿线以电子、 农林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贸易旅游口岸。
  (二) 规划范围包括吉安市所辖的5个街道和白塘、禾埠、兴桥、长塘、樟山、河东、天玉等7个乡镇, 以及吉安县所辖的敦厚、永和、高塘、横江、曲瀨、凤凰等6个乡镇,面积计820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区中,城市建设连片地区范围东起东环路,西至天华山,北起石溪头,南至西城山北麓,面积约160平方公里,为城市市区。其余地区则以郊区型农业生产为基本特点,面积约660平方公里,为城市近郊区,两者面积比为1:4.1。
  (三) 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到2000年末城市人口为28万人,到2010年末城市人口为4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到2000年末城市建设用地为26. 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平方米;到2010年末城市建设用地为4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6平方米。
  (四) 城市总体布局根据建设具有吉安山水和文化风貌特色的现代化滨江城市的总体目标,结合吉安市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自身条件,规划整个城市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方法,具体划分为三大片区和九大组团。
  总体规划作了工业、仓库、对外交通、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生活居住区、教育科研和公共建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城市防洪、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邮政电讯、消防与人防、郊区规划等18项专业规划, 使得全市的规划、建设及城市管理有了科学可靠的法律依据和有序发展。
  井冈山市井冈山1958年编制了规划,制定了井冈山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1959年6月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开始编制茨坪初步规划方案,10月完成。但这个方案并不完善。1961年6月22日,井冈山建设委员会委托江西省综合设计院编制建设规划,1962年底完成了《井冈山纪念体系初步规划〈草案〉》。 整个规划包括纪念主题、纪念区的划分、各纪念区(纪念点)革命遗迹的处理、接待服务设施分布与导游线路规划、风景休养事业发展规划、经济与文化事业重点建设规划和结束语等7个部分。虽然规划的主体是革命遗迹的整理、保护,但对井冈山市突出革命纪念城市特点的城市建设,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1983年4月,井冈山县规划办公室与江西省城市规划研究所共同编制《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8月完成规划初稿。内容包括规划原则、景区划分及性质、规模、布局、主要专业规划和茨坪详细规划。8月14〜2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评议会,规划初稿得到会议的原则通过,1984年8月30日由井冈山市(1984年井冈山撤县建市)以井发[1984]49号文上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查。1985年元月, 江西省人民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1987年1月23日,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以[1987]城字第51号文发出国务院原则同意《关于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批复。
  规划的期限为1983 - 2000年。近期到1990年,远期到2000年。茨坪人口规模,近期(1990年)为 6390人,远期(2000年)为7000人。
  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宁冈县并入井冈山市,市政府驻地迁厦坪镇,新址的城市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其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专业规划给水规划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城市给水停留在肩挑江溪水和“凿井而饮”的原始状况,供水设施为空白。新中国建立后,逐步重视给水规划。各县(市)总体规划中都有给水规划的内容和蓝图。全区城市供水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排水规划吉安地区城市排水规划始于唐代明渠规划,但规模极小,主要排水方式是随城市地势由高向低、雨污水顺势漫流。新中国建立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列为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项目,排水规划成为城市主要专业规划之一。吉安市编制的总体规划中,排水设施的构想是: 排水方式原来全区城市排水均采取雨水污水合排方式。随着人口的增加,污水排放量的增大,环境污染较严重,饮水水质要求提高,吉安市中心城区采用雨污水分流排水方式。近期新区建设采用严格的雨污水分流制,河西及河南片老区一时难以实施的地段,采用近远结合的方法,逐步改造成分流式。
  污水排水系统规划中近期生活污水量排放标准取200升/人•日,远期生活污水量排放标准取 230升/人•日,三产行业和工业废水量取其用水量的80%计算,则吉安中心城区近期合计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16万吨/日,远期排放污水总量为30万吨/日: 城市污水排放以赣江、禾河为界,规划分为河西、河东、河南三个排水分区,分片建设3个污水处理厂,进行收集、处理和排放。
  雨水排水系统吉安年平均降雨量为160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 ~ 6月,暴雨强度计算公式中,地面综合径流系数④取0. 68,设计重现期P为4年。
  雨水排水分区规划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自然沟渠,采取分散布置,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逐步完善雨水排放工程系统,并按设计要求疏挖、护砌,达到防洪排涝标准。
  全区其他县(市)也相应编制了排水专业规划。至2000年底全区排水管道密度3. 12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2.00%。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吉安地区的电力事业起步于民国初期。新中国建立前未编制电力规划。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开始提出了电力建设的简单设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正式编制电力规划。电力规划有供电现状、规划期内用电总量、 电源,以及变电站的布局、装机容量、高压线路走向等内容。吉安市编制的电力规划内容较为详细,其他县(市)电力规划编制内容简略。
  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供电规划: 规划取近期城市用电年平均增长率为24%,中远期为12% ,则近期城市总供电量为& 6亿千瓦时, 最大负荷为135兆瓦,平均负荷密度为3857千瓦/平方公里;规划期末城市总供电量为26. 7亿千瓦时, 最大负荷为420兆瓦,平均负荷密度为7000千瓦/平方公里。
  邮电通讯规划吉安地区的邮电通讯事业始于清末民初。新中国建立前尚未编制过邮电通讯规划。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开始提出了邮电通讯规划,但简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在区内城市总体规划中编制了电讯规划。其规划有电讯和邮政现状、 局所设置、交换机容量、电缆走向等内容。作为区内中心城市的吉安市邮电通讯网规划,立足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需要,大力推进国家公用电信网下的吉安区域网的建设,以高技术、大容量和高质量的电信网络水平服务于全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对通信的需求。
  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邮电通讯规划: 邮电局、所设置按“邮电中心局一邮电分局一邮电所”三级邮政、电信合制局网络设置,以现河西片吉安地区邮电局为城市中心邮电局(长途局兼市话汇接局),吉安县邮电局为河南片区邮电分局(市话汇接局),另在河东新建河东片区邮电分局(市话汇接局兼长途局)。规划全市设置1个中心局、2个分局、 45个邮电局。
  广播电视规划吉安地区广播电视在新中国建立前是空白。新中国建立后首先发展了有线广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其专业规划提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议事日程上来。
  广播电视规划规划将地市县三套广播电视传播传送体系合并联网,地区电视台、广播电台扩容, 组建地区电视制作中心,并增加发射频道和节目套数。
  有线电视规划规划有线电视增加传播节目套数,有线电视入户率近期达80%,远期达100% ₒ有线电视电缆近期采用架空敷设,远期主干电缆采用地埋敷设,逐步过渡到宽带通信传输,以光缆形式进入小区。
  城市燃气规划1982年吉安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专设煤气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是: 供气范围与燃气种类城市燃气供应范围是城市居民生活用气,燃气种类近期为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并举,远期逐步向全部采用管道煤气过渡。管道煤气气源为人工煤气。
  供气标准与城市气化率规划液化石油气供气标准为20千克/户•月,管道煤气为甲烷化水煤气, 热值为10.05兆焦/立方米,供气标准为每人热值2800兆焦/人•日。规划期城市燃气供应普及率为 80%,其中管道煤气为60% ,液化石油气为20%。
  供气规模规划期末液化石油气供应量为5400吨/年,使用户2. 3万户左右。管道煤气供热热值为 85120万兆焦,按10.05兆焦/立方米的折合系数,以每户3.8人计,则用气户7.1万户,煤气供应量为20 万立方米/日。分两期实施,第一期解决1万户居民用气,第二期达到规划目标。
  气源规划规划扩大河西片现有煤气气源厂的生产规模,在一期工程5万立方米/日基础上扩大到 15万立方米/日的生产能力。同时,近期在河南片原化肥厂生产区开工建设第二煤气源厂,近期规划为 2万立方米/日,远期达到5万立方米/日,以满足河南片燃气供应的需求。随着形势的发展,天然气的使用规划已列入了议事日程。
  城市环境卫生规划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县政府发出训令,吉安城的市容卫生由商会捐资,警察部门管理。设立了一个清扫班,负责扫街道,收运垃圾、粪便。新中国建立后,各县(市)相继成立环卫机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区各县(市)将环境卫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下是吉安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垃圾清运方式、清运量预测规划采用袋装化和密闭式垃圾车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方式,由环卫车辆将垃圾从小型密闭式收集站运至大型转运站,然后用大载重量运输车辆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理,以消灭二次污染,改善市容市貌。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燃料结构的变化和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提高,规划期以人均日产需清运垃圾0.33千克计算,则年清运垃圾总量为5.42万吨。城市公厕水冲率为 100%。
  环卫公共设施规划小型密闭式垃圾收集站按照居住区内其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和在高层住宅每4幢设置1处的要求,规划全市设置135座,每座用地面积40平方米左右,内设有垃圾收集箱。大型垃圾转运站按每2平方公里设置1处,规划全市设有22处,其中河西片设有12处,河东片设有4处,河南片设有6处,每处用地面积2000 ~ 3000平方米。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吉安地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吉安市编制了公共交通规划,规划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车和建造环城铁路。是年,吉安市投资225.3万元建造环城铁路。因使用生铁做铁轨,建成后一试车铁轨就断,不能使用,造成极大浪费。后来,修建铁路的规划被取消。至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共交通更显重要,吉安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公共交通规划。规划公共交通工具为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主要内容是: 客运量预测及公交车辆总量按城市居民日岀行为3次/人,则城市客运总量为135万人次/日,其中公交客运量占总出行量的40%计,约54万人次/日。
  按每标准车日客运量为2000人次计算,则需要标准公交车辆330辆,相当于每1667人一辆公交车。
  根据吉安市三个片区和带状城市结构的特点,全市共规划公交线路16条,每条8〜16公里长,总长 184公里,线路网密度为3. 3公里/平方公里。
  防洪排涝规划吉安地区城镇主要沿赣江及支流(泉江、遂川江、滋江、富水河、禾河、拿山河、泸水、 枫林河、恩江、沂江、袁河等)布局。由于降水集中,江河洪水常常泛滥成灾,为城镇的主要灾害。自宋以后,防洪排涝设施成为主要市政设施,沿河筑堤,但排涝多以自然排放为主,效果很差。新中国建立后,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全区各县(市)逐渐编制综合性的防洪排涝规划;I960年防洪排涝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吉安市受赣江、禾水洪水威胁,城南区因地面与赣江水面高低差距小,威胁尤甚。历史最高洪水位 55.7米(1915年,吴淞高程),1962年6月最高洪水位达到54. 05米。198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洪排涝规划,采用50年一遇的洪水位超高2米设防,规划吉安赣江堤顶标高为56.4米。神冈山至吉安电厂3000米堤段近期补砌片石护坡,消除泡泉、渗漏等隐患,远期加高、加宽、加固做到路堤合一。对吉安电厂至书街口长2700米堤段,拟结合旧城改造,进行加宽加固加高。书街口至井冈山大桥1420米为泥沙土河岸,崩塌严重,结合滨江花园建设,加砌片石护坡。扩建排灌站,站址设在回龙桥附近,汛期以解决城南内涝,旱期可灌禾埠乡农田。禾埠堤近期以消除泡泉等隐患为主,远期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
  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又对防洪排涝作出了专业规划: 防洪标准,根据国家有关中等城市(人口 20万〜50万)防洪按50〜100年一遇、大城市(人口 50 万以上)的防洪按100〜2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防的规定,结合吉安城市现状,确定吉安市城市防洪近期按50年一遇、远期按100年一遇的标准,建立完善的防洪体系。
  堤防高程,按吉安市现状50年一遇的洪水高程为54. 64米,100年一遇的洪水高程为55. 28米计算,随着吉安以下峡江水电站以及吉安城市跨河建筑的建设,洪水设防水位将有进一步加高的可能,各堤坝另外加上安全超高1.5〜2米,堤顶高程应达到56. 7 - 57.2米以上,具体设防高程应结合防洪专业规范加以确定。
  防震抗震规划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震抗震工作,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列入城市规划范畴,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防震抗震标准根据全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吉安地区属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
  抗震指挥中心在吉安市河西区设置县(市)级抗震救灾指挥中心一个,在河南、河东区以及其他县 (市)分别设区级指挥中心,负责抗震救灾的指挥工作规划各级指挥中心与各类救护中心结合,配备双线通讯线路及无线通讯系统。城市各类建筑物及工程构筑物,须严格按照标准设防,原有的工程设施不符合抗震要求的,须按标准进行加固和改造处理。
  避震疏散道路与疏散场地规划的城市公园、广场、运动场及大中小学校操场等是地震时的主要疏散场地,应加以严格保护。
  城市消防规划新中国建立前仅按传统防火办法简单处理.房屋建风火墙,依靠江河、天然池塘及人工水井供水,十分落后,无法抵御较大火灾。新中国建立后,城市消防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和建设了公共消防设施,制定了防火规范和规定,同时加强了消防监督的力度。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修改完善,城市消防规划也日臻完善。
  消防站与消防指挥中心布局根据吉安城区的地形和建设特点,在规划期内中心城区需设置10个消防站(其中河西片5个,河南片3个,河东片2个);其他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或改建、增建。各消防站的车辆及通讯器材应按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标准配备。规划新建1个城市消防指挥中心,设在河西片中心区,负责接受火警报告、人员和车辆调度、火场指挥和通讯联系等,并建立完善的消防报警、转信、调度等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
  消防给水规划与消防栓配置城区范围内的消防栓按120米的间距进行配置,在市中心区重点建筑物及高层建筑物前提高消防栓密度,在居住区内按150米间距进行配置。消防栓采用地上式,沿道路两旁设置,宜靠近道路交叉口。
  消防通道与建筑消防市区内的主、次干道为消防车的主要通道,道路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消防要求。 在旧城区改造中,要开辟消防通道,保证消防车辆能够快速通过并通达到城区的每一地块。规划要求新建各类建筑物充分考虑消防要求,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满足消防间距,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O 城市人防规划根据《吉安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规划》,到2010年全市需人防工事11.7万平方米,除可利用己有工事外,还需待建7万余平方米,其中人员掩蔽3万余平方米,专项工程4万余平方米。规划按照城市总体防护的要求,安排好掩蔽工程、疏散手段和后方基地的建设。在河西区的规划建设重点是指挥通信工程、专业队工程及物质保障工程。河东区考虑京九线的开通,到2000年将在吉安火车站广场兴建5000平方米的地下工程。规划除改造好原有的人防掩蔽工程外,要逐步建立起市级、区级人防地下指挥机构,以及地下通信、医疗、消防、物资保障系统和水电供应、交通系统等,形成符合城市总体防护要求的人防工程系统。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城市中心的人防工程,可与地下过街道、地下商业街、文化娱乐、地下仓库、地下停车场等相结合进行建设。
  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吉安市城市道路网呈方格网状,间距为400〜800米,干道网密度2. 42公里/平方公里, 人均道路面积达55. 6平方米。道路横断面形成一块板为主。井冈山大道中段1600米,吉福路起始500 米三块板结构。
  2000年编制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道路进行了详细规划。规划城市主干道共26条,全长 109千米。城市主干道间距一般在800〜1200米之间,以三块板为主,红线宽40 -60米,个别交通性主干道设中央分隔带。规划城市次干道共40条,全长50公里,是连接主干道和支路之间的道路,可汇集适量的非机动车,车辆行驶速度为30公里/小时,间距一般在600 ~ 1000米之间,以一块板为主,红线宽 25 -35米。城市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和环形交通相结合的形式,并按各片区之间的城市环路和各片区内部的城市主次干道两个层面进行路网布局。
  主干道系统各片区内部均采用方格路网布局。河西片主干道为四纵八横:四纵自西向东依次为吉州大道、长冈路、井冈山大道、沿江路;八横自北向南依次为大桥西路、韶山路、阳明路冲山路、吉福路、新建路、军民路、吉祥路。纵向道路上,在城西侧新建吉州大道,连接禾埠大桥,与河南片赣中大道相接,成为河西片与河南片相联系的主要通道,同时,拓宽延伸沿江路,经神冈山大桥,形成两片联系的又一主要通道。横向道路上,大桥西路、韶山路保持原有宽度向西延伸到吉州大道,阳明路拓宽延伸到吉州大道,吉福路拓宽延伸至西环路,军民路拓宽并向西跨过吉州大道、西环路通至赣粤高速公路,并按照主干道标准新建东西向新建路、吉祥路。
  河东片主干道为三纵四横。三纵自西向东依次为滨江大道、青原大道、工业路,四横自北向南依次为梅林路、大桥东路、金竹大道、二桥东路。纵向道路上,青原路近期为105国道一部分,远期为河东片铁西区生活性主干道,工业路为铁东工业区重要的交通性主干道和片区内主干道和片区内职工通勤的主要道路。横向道路上,梅林路为联系梅林码头、铁东工业区、东外环路的主要道路,是实现水陆联运的交通性干道。大桥东路、金竹大道、二桥东路,分别经井冈山大桥、在建的阳明大桥、新赣江公路特大桥与河西片连接,是联系河西河东两大片区和疏散吉安火车站人流的主要道路。
  河南片主干道为六纵两横,六纵自西向东依次为白云路、新富川路、赣中大道、梨山大道、新城大道、 广场大道,两横自北向南依次为庐陵大道、君山大道。纵向道路上,赣中大道北与河西片吉州大道连通, 南接105国道,是片区内最重要的南北干道。白云路拓宽后一直延伸至南环路,成为老城中心到达城市外环的一条便捷的重要干道,新富川路、梨山大道、新城大道、广场大道皆为新建城区内联系片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横向道路上,君山大道贯穿城市东西,连通敦厚、国道和南站三大组团,是片区内联系生活区与工业区和为吉安南站人流集散服务的最重要的东西干道,其北的庐陵大道、其南的城南大道分别与其平行,是片区内另两条东西向主干道路。
  城市园林规划根据各县(市)城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绿化建设的状况,城市园林绿地采用点状、带状、楔形绿地和背景绿化山体的混合式布局手法。吉安市园林绿化规划中背景绿化山体包括真君、天华、螺子、神冈、西城、天玉六山,沿河或环湖绿化包括后河、万石湖、磨盘湖、君山水库、稠塘水库、老虎坑水库六水,形成环城基本绿化生态环,构成城市外围大环境绿化圈。同时,从背景山体沿后河、万石湖等通道式楔形水体绿化,并通过遍及县(市)的带状道路防护绿地向城内延伸,形成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道路绿化为骨架、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化为重点、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化网络。
  规划期末吉安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56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35%。吉安中心城区规划共设有14个城市公园。区内各县(市)人民政府驻地城镇也有各自的园林绿化规划。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