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230
颗粒名称: 第四篇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分类号: F303
页数: 96
摘要: 长期以来,吉安城既是庐陵郡的治所,又是郡内首县庐陵县(吉安县)的治所。随着行政建置的逐步完善,区内各县县城相继形成,如新干县的金川镇、峡江县的巴邱镇、永丰县的恩江镇、吉水县的文峰镇、泰和县的澄江镇、遂川县的泉江镇、万安县的芙蓉镇、安福县的平都镇、永新县的禾川镇、宁冈县的龙市镇、莲花县的琴亭镇。城镇建设历代都有较切实的处置。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不断扩建,使吉安城成为千帆穿梭,街巷纵横, 商贾云集的赣中重镇。从唐末开始,就基本形成了境内以吉安城为中心城市,各县县城拱卫于东西南北四方的大格局,稳定发展至今。
关键词: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内容

史籍记载及近年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代,境内即筑有龙城(在今新干县北);春秋战国时代即有庐陵城;秦有庐陵县城(今泰和县西三十里)、新楡县城没阳城(今樟树镇)、安平县城安平城(今安福县竹江乡境内)、安成县城安成城(今安福县严田境内)。东汉末置庐陵郡,郡城西昌(今泰和县澄江镇文溪一带),西晋迁石阳县城(今吉水醪桥固洲一带),东晋迁今吉安市孔家湾一带,隋迁今吉安市赵公塘一带,隋大业间迁回石阳,唐又迁今吉安市北门街一带,成为吉安市的早期城址。长期以来,吉安城既是庐陵郡(吉州、吉州军、吉安路、吉安府)的治所,又是郡内首县庐陵县(吉安县)的治所。随着行政建置的逐步完善,区内各县县城相继形成,如新干县的金川镇、峡江县的巴邱镇、永丰县的恩江镇、吉水县的文峰镇、泰和县的澄江镇、遂川县的泉江镇、万安县的芙蓉镇、安福县的平都镇、永新县的禾川镇、宁冈县的龙市镇、莲花县的琴亭镇。城镇建设历代都有较切实的处置。如郡(府)城的移迁,处处显示其在郡 (府)域内的中心地位,最后在唐代选定今址城北,地处赣江流域吉泰盆地。唐天祐元年(904)刺史彭玕修筑城池,使郡城东南临江,西北依山,地势较高,可避水患;且西北高,东南低,利于防洪排涝;而临江依山筑城,既利于防守,又便于交通。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不断扩建,使吉安城成为千帆穿梭,街巷纵横, 商贾云集的赣中重镇。各县县城虽建置有先后,但都遵循选择依山傍水的河谷盆地建立城池的原则,与县域内其他区域比较,一般都人民富庶,交通方便,物流通畅,商贸繁荣,成为本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唐末开始,就基本形成了境内以吉安城为中心城市,各县县城拱卫于东西南北四方的大格局,稳定发展至今。
  城市建设,如城墙的修筑,街道的布局,店铺的设立,住宅的建设,区域功能的划分,公用设施的配置,环境卫生的处理,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到清代末年,无论是吉安城还是各县县城,都基本形成了各自的格局。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除了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沟外, 境内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建立后境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受到广泛重视,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运用现代科技,根据本地特点,制订完备的城市发展规划,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城市建设有规有序而又快速地进行。吉安市作为全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更快,新建火车站,改建增建汽车站,增建扩建大街,新建公路大桥,建设住宅小区, 修复名胜古迹,绿化、美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旧城改造,新区开发,街道扩延,商铺更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村镇建设在古代地方史志中有少量记载,实证在明代以前无从考查,明代尚有少量遗迹,清代从现今保留较好的一些古镇、古村仍可见其规制、风格。如巴邱、永和、大洋洲、八都、洲湖、澧田等古镇,溪陂、钓源、谷村、石边、文石、三舍、栗下、大江、卢家洲、下矶等古村。虽然新中国建立前村镇建设大都处于自发状态,但一般有相当规模的村镇都严格地遵照古代八卦理念和风水理论选址布局,民居建造能够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严格遵守传统的规范制度,注意吸收当时的先进技术,结构严谨,选材讲究,做工精细,坚固实用。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境内村镇建设逐渐步入合理规划,科学设计,规范施工的有序状态,出现了一些符合现代理念,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求的新型村镇和精美民居。进入20 世纪90年代,各县(市)还相继按全新的建筑理念、全新的建筑格局新建了一批小康示范村。
  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在古代已有初步的认识,如捕鱼规定网眼大小,砍树规定规格尺寸,狩猎规定季节时令,城镇、村落建设注意雨水污水的排放方式和垃圾粪便的收集处理,等等。但长期以来大都处于朦胧的以至不自觉状态,没有纳入政府管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中国建立以后,在50年代、60年代以至70年代前期,环境保护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某些地方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70年代中后期,区内才设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80年代以后,区内环境保护才逐步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健全了管理机构,组建了管理队伍,建立了管理法规,确立了管理目标,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有力地保证了各项事业平衡协调发展。 第一章城市建设第一节城市建设管理管理机构民国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建设科,管理城镇建设、农村、水利、矿务、交通和房屋营造等,直至 1949年吉安全境解放时止。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专员公署和各县(市)人民委员会以及后来的各县(市)人民政府都设立了建设科,主管城镇市政建设等事宜。随着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的颁布实施,专署撤销建设科,成立吉安专区计划委员会,以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吉安市于1956年7月成立城市建设局,1959年成立房地产管理局,1971年12月,改称城市建设交通局,主管城市建设、房产管理、交通管理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地区和各县(市)都成立了“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城乡建设统归该部领导。“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11月吉安地区和各县(市)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主管城乡建设工作。以后陆续设立行政公署环境保护办公室、建筑工程局。1983年10月,在机构改革中,吉安地区基本建设委员会、行政公署环境保护办公室、建筑工程局等三个单位撤销,设立吉安地区计划委员会、吉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96年4月,设立吉安地区房地产管理局(副县级),为全区房地产专业管理机构,隶属于吉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97年,撤销吉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设吉安地区建设局、吉安地区环境保护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局机关设办公室、城乡建设科、建筑管理科、勘察设计科、规划测绘科、 环境保护科六个科室;局直属单位设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站、建筑工程定额管理站、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办公室、建筑工程监理中心、环境检察中心;局隶属单位有吉安地区房地产管理局、吉安地区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吉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机关行政编制人员24名。2000年8月撤地设市时更名为吉安市建设局。
  管理职能吉安地区建设局是地区行署领导下综合管理全区建设事业的职能部门,其基本职能如下: 一是对全区各县(市)、地直各部门、单位基本建设的勘察设计、建筑施工进行综合管理和监督,会同地区计委组织制订各行业建设项目的标准定额; 二是指导全区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和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 三是管理全区建筑业、房地产业、测绘事业和市政公用事业; 四是开拓国外建筑市场,发展对外工程承包; 各县(市)也先后成立了城乡建设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各县(市)的建设事业。
  管理法规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相关法规,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办法与实施细则。全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据此积极开展工作,并组织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为建设美好家园作贡献。 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主要法规规章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住房拆迁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条例》、《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规定》、《城建监察规定》、《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江西省市镇建设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暂行规定》。
  第二节城址设置境内正式开发始于夏商。入秦,实行郡县制。随着郡县的置立,各筑治城,城镇形成。此后历朝至清末,都有筑城之举,城邑选址多为背依青山、面临江河的河谷盆地。选址条件除水源、交通、物产等之外,还参有风水之说,寻龙脉,看气局,相水口等。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到1949年,形成了吉安、永和、永阳、文峰、阜田、金滩、巴邱、恩江、藤田、澄江、小龙、马市、泉江、芙蓉、平都、浒坑、禾川、琴亭、澧田、 龙市等近20个历史城镇,其中最大的是区治所在地吉安市,市区人口达4万人。
  新中国建立后,城镇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到2000年7月间,全区有吉安市(成立于1949年) 和井冈山市(成立于1984年)两个小城市,吉安县敦厚、吉水县文峰、峡江县水边、新干县金川、永丰县恩江、泰和县澄江、遂川县泉江、万安县芙蓉、安福县平都、永新县禾川、宁冈县龙市、莲花琴亭等12个县城关镇,以及大洋洲、巴邱、八都、藤田、河东、值夏、永和、文田、高陂、零田、夏造、东固、永阳、浒坑、澧田、古城、厦坪等93个非县城建制镇。
  中心城市——吉安市吉安市是古庐陵县城,又是东晋以后历代郡州路府治所,历史悠久。秦为九江郡庐陵县属地,庐陵县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三十里(大约在今泰和县螺溪乡三派一带,一说在南冈一带)。东汉末置庐陵郡, 改庐陵县为高昌县,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三里(今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文溪、上街一带)。西晋太康元年 (280),庐陵郡治迁至石阳县城(今吉水醪桥乡固洲一带)。东晋咸康八年(342),太守孔伦将郡治由石阳迁于今吉安市孔家湾一带,是为“晋城”。此城于隋初废,城址遗迹无存,仅剩“孔家湾”地名。隋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吉州治所由孔家湾迁徙于今城西南赵公塘(赵公堂)一带,是为“隋城”。此城于唐高宗末年废,所剩遗迹,除有“甘泉门”地名外,还有残存的“青石街”。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吉州治所由城西赵公塘迁至道署坪(今市人民体育场一带),当时的城池在今北门街道辖区内,是为“唐城”。同时,庐陵县治由石阳徙于州城,从此州(府)、县治同城。唐天祐元年(904),刺史彭牙对吉州城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扩建。对于彭if扩建吉州城,《庐陵县志》这样记载:“天祐元年刺史彭牙广城池,周九里九十一步,东凭赣江,西、南、北浚濠,濠深三丈五尺,长一千四百七十一丈二尺。 门五:南兴贤,西永丰,东迎恩、广丰,北嘉禾。门有楼,城有戎舍。”宋淳熙十一年(1184),城周扩大到二十里二百五十步。宋咸淳时(1265 - 1274),今永叔路一带已修成商业中心街道,即南街,文山路一带也有相当的发展。元皇庆元年(1312),改吉州路为吉安路。惠宗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兵取江西地,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吉安府都督朱政对吉州城池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明万历年间知府张振之,在原城墙基础上又加高加厚,并增筑了敌台。至清末,吉安城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城池在今市区西北,东濒赣江,南抵书街,西至马铺前,北临今井冈山大道北段,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周围筑有“高三丈、厚一丈”的城墙,并开挖了护城河。后经多次改建,形成依托城池,沿江而上,向南扩展的南街(今永叔路一线),向西扩展的西街(今文山路一线),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城内因地势高,不受洪水危害,府县衙门、军事教场、书院试馆、祠堂、会馆设置其中,属行政文化区;南街沿江一带地势较低,面江倚河,沿岸有康家、肖家、李家等码头,岸边有街道、店铺,属商业区;西街一带为手工业作坊和住宅,属生产、生活区。城内有47条古街古巷,城外102条大街小巷,店铺、民宅及手工业作坊遍布。在后河上, 号称“九锁金洲”的9座古桥,沟通城外南、西两片街市。
  1928年吉安市政厅奉省府令拆城,至1936年城墙拆毁殆尽,城池内外连成一片。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入吉安城,随即迁往泰和。民国时期街坊数量有所增加,但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吉安解放前夕,城区所辖面积10.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各类房屋总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0余万平方米,居住面积23万平方米,人均4.28平方米,店铺大多低矮破旧,城市公共设施寥廖。
  吉安城设市始于1927年,江西省民政厅饬令设立吉安市政厅,筹建吉安市政府。次年吉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省辖市。同年,因规模太小,市政府改为市政局,次年3月撤市政局,仍隶吉安县。1930年 10月5日至11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占吉安城,改为吉安市,建立吉安市苏维埃政府。1938年吉安城区设立城东、城南、城西、城北4镇,1942年4镇合并,改名石阳镇。1949年7月16日,吉安解放。28 日,吉安市人民政府成立,吉安市为县级市,属吉安专署管辖。此后一直是中共吉安地委、吉安行政公署驻地,也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吉安县县治所在地,直到1979年迁至敦厚镇止。2000 年8月撤地设市,改为吉州区,成为地级吉安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 15万。
  县(市)城茨坪镇井冈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原是一个小山村,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1928年建立新遂边陲特别区,为特别区党、政、军机关驻地。1950年8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茨坪设立井冈山特别区,1956年改井冈山乡,隶属遂川县黄坳区,茨坪为区、乡机关驻地。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茨坪正式设置为镇。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市)政府均驻茨坪。1996年10月经江西省民政厅批准成立“茨坪街道办事处”,辖5个居委会。市区面积 & 9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5. 5平方公里,人口 1.43万人。有九路一巷,街道整洁。境内景色迷人,湖光山色,人文景观众多,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景区,是集观光旅游、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旅游避暑胜地。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市人民政府迁至厦坪镇。新市址正在规划筹建中。
  敦厚镇1949年7月28日吉安石阳镇改为吉安市以前,石阳镇(吉安城区)即为吉安县城。1949 年7月28日以后,县、市同城分治。1971年10月16日,吉安县革命委员会抽调人员开始进行新县城的规划,同年11月,成立吉安县城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横江公社(1972年析置敦厚公社,1973年改称高塘公社,1978年并入永和公社)的敦厚盘龙岭进行新县城勘测和规划工作,当年12月开始修建白云路 (即现庐陵大道),新县城建设开始。
  1979年3月26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下达《关于吉安县县城搬迁新址敦厚》的批复,原属永和公社的敦厚改为镇建置,在吉安市区内的县直机关陆续迁至新城。1979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机关,1981年 1月中共吉安县委机关先后迁至新址办公。
  敦厚镇,距省会南昌231公里,105国道、吉井公路穿城而过。城区街道成七纵六横网状布列,形似棋盘,布局规整。至2000年,县城面积达18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达4万,辖8 个居委会。新县城敦厚镇已成为吉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平都镇安福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吉安市60公里。
  秦在今安福县东王水口 (今竹江乡洋口、城田、竹李等村一带)建筑安平城,为安平县治所;在县西新茨(今严田横屋、竹山下、芦背村一带)建筑安成城,为安成县治所。二城均久废,现留遗址痕迹。三国吴宝鼎二年(267),置安成郡,在今安福县城平都镇建筑安成郡城。从此,该城一直是郡、州、县治所。晋元康元年(291)安成郡太守朱居建筑安成郡城墙,周长八华里,高一丈五尺,宽一丈,建双阙及城门八个(后改为四个),并修护城壕沟(今尚存部分)。城内至今保留不少珍贵的古城遗迹,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孔庙和东山文塔。
  至2000年,平都镇面积为18.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65平方公里,人口 5. 43万人,辖9个居委会,是安福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水边镇峡江老县城巴邱镇位于赣江西岸,三国吴宝鼎二年(267)置巴丘县时为县治,清雍正三年 (1725)为避孔丘名讳改称巴邱。
  1992年5月,中共峡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全面认真分析峡江县情的基础上,重新构筑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框架时,决定将县城东迁水边镇。水边镇位于县域东北面,沂水之滨,距赣江东岸10千米,105国道穿镇而过,京九铁路傍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水边镇自南宋绍兴间(1131 -1162)境内设有馆市,成为当地一大集市。明隆庆间(1567 - 1573)集市移境内沂溪,清时集市从沂溪徙于此。民国时期昌赣公路穿市而过,又是进入峡江县城巴邱镇的交通要冲,集市十分繁荣,成为周边数乡之商贸中心,并成为区、乡治所。1994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县城移址,1995年12月县城开始动工兴建,1997年 7月1日正式搬迁。新县城规划区控制范围为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 5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 人口 1 • 5万人。新县城自开工建设至2000年底,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6. 7亿元,完成建筑面积83. 2 万平方米;修建道路总长25千米,一纵七横,硬化面积16万平方米;完成大小涵洞近50座;架设高压供电线20千米和街道照明路灯线7千米;铺设通讯光缆19千米,开通程控电话3000余门;给排水基本贯通,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形成,一个新型的有着现代气派的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水边镇也是京九铁路沿线唯一新建的县城。
  金川镇新干县城金川镇位于县境中部,105国道自北而南穿越城区,京九铁路傍城东而过,城西濒临赣江,隔岸与界埠街相望,湄湘河蜿蜒流经南侧入赣江。全镇总面积42. 5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人口 5万人。
  新盜建县之初,县治设于涂阳(今樟树镇)。隋开皇十年(590),新絵县改隶吉州,由于距州治庐陵 (今吉安市)路远,遂将县治迁至南市村,即今金川镇。“金川”用作县城名的缘由,是因金水(今裸江河) 流经境内,金水又称“没水”,拆“浚”为二,则成“金川”。自隋朝南迁以后,历经1410年,一直是县府驻地,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恩江镇永丰县治恩江镇位于县境北部的恩江南北两岸,距南昌市190公里,距吉安市78公里。全镇城区面积7.7平方公里,辖6个居委会,人口 4.85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至和元年(1054)永丰建县后历时84年,县无城郭,至宋绍兴七年(1137)八月,县令李帶筑建土城,高三丈二尺,周长千丈。设南北二门,前后鼓楼,左右敌楼。城下葛溪、恩江为护城河。
  明弘治六年(1492),知县车梁按故址筑城增建城门二座,更楼六座。嘉靖三年(1524),知县商大节又重修加固,城门增至六座。嘉靖四十年(1561),福建、广东“流寇”犯境,居民涌入城内,城隘不能容,县人聂豹倡议扩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县吴凤瑞主其事,向东北方延伸二百六十丈,城门增设二座, 共八门,并建城楼八座。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城楼,小西门城楼取名景徽,并建垛头1800个。
  清末民初,城区向西发展,全城分作两大区域。城内为官府衙门,政治、文化中心;城外(向西)为商业、手工业区,经济中心。
  1933年,国民党驻军和地方保安团为阻止红军进城,强行拆毁下西坊庙宇、学馆(康王庙、文昌宫、恩江书院)筑土城。1940年土城墙被逐渐拆毁。
  新中国建立后,城墙大都被逐渐拆除,仅存沿河一带城墙遗址,尚有防洪作用。
  芙蓉镇万安县城芙蓉镇北距南昌市317公里,距吉安市95公里,南距赣州120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6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 3.7万人。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唐保大元年(943),分龙泉县地为万安镇,采万民以安之义,隶龙泉县。宋熙宁四年(1071)置县, 县治自此始。1935年,改名五云镇。1938年改名城厢镇。1949年8月7日万安解放,1952年城厢镇改称城关镇。1984年10月以镇处文章岭的芙蓉山下改称芙蓉镇至今。
  泉江镇遂川县城泉江镇,因龙泉水流经其境而得名。距南昌市333公里,距吉安市117公里。
  东汉建安四年(199)建遂兴县。三国吴嘉禾四年(235)改遂兴为新兴,西晋太康元年(280)复名遂兴,其县治在光化乡景云观(今零田镇中洲村)o隋开皇十年(590)废遂兴县入安丰县,寻改安丰为泰和。 南唐保大元年(943)析泰和地置龙泉场,场治在龙泉乡什善镇。南唐交泰三年(960)升场为县,仍名龙泉,后改名泉江,县治水南慈云寺故址(今瑶厦乡水溪村境),筑有高八尺,周回三里的城墙,并改称新市。 宋景祐元年(1034)县治徙至水北桐木城下(今县治北),后多次向泉江上下及南北两岸扩展,形成了泉江镇。自此泉江镇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面积13. 13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6. 13 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人口 4.11万人。
  文峰镇为吉水县城所在地。赣江与恩江在镇南交汇,二水缭绕青湖州间,状若“吉”字,吉水由此得名。此段江水则名吉文水,又名文水,水旁之山称文峰。县治文峰镇,以位于城东南的文峰山而得名。 文峰镇自隋大业末(615 ~ 617)分庐陵水东11乡置吉水县至今,一直为县治未变。该镇南距吉安市23 千米,北至南昌市196公里,赣江纵流北去,105国道和京九铁路横穿县城南北,水陆交通十分方便。为吉水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30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辖9个居委会,人口 5.2万人。
  澄江镇东汉末置西昌县,治所在今澄江镇西三里,称西昌城。此后多次废建,治所几经迁徙。隋开皇十一年(591)置泰和县,治所仍在西昌城。唐武德元年(625),改泰和县为太和县,永新、广兴、东昌 3县并入太和县。贞观元年(627),县治移至安平(不知今属何地)。乾元三年(760,—说贞元三年,787) 县治迁至白下驿西秀溪,名白下城(在今县城东南)。筑有土城,高一丈二尺,厚八尺,周四五里,城壕阔一丈,深七尺。宋元多有扩建,形成后来的西昌镇。因赣江支流澄江经城南绕城东而去,后改名澄江镇。 清雍正七年(1729)扩筑城墙,道光、咸丰间又多次修缮加固。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入澄江镇,拆除城墙。澄江镇处于吉泰盆地中部,赣江绕其西南,105,319国道交汇于镇西侧,京九铁路纵贯镇东部,井冈山火车站设在镇东北,泰和飞机场在县城西17公里,距吉安市4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镇面积59. 95 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10. 2平方公里,辖8个居委会,人口 6. 5万人,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禾川镇永新东汉末置县,治所在今沙市乡下排村与澧田镇洲头村之间的高洲,面积56万平方米, 筑有土城墙。隋开皇十年(590)废入泰和县,原治所亦因禾川改道冲毁而废,至今尚存残迹。唐显庆二年(657)复置永新县,治所改设于禾川镇,筑城墙,有东、南、西、北四门,东南临禾水,西北有护城河。 1940年后城墙陆续拆除。
  禾川镇距吉安市99公里,禾水傍城而过,319国道贯穿境内,县城内公路四通八达。全镇面积16.5 平方公里,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8个居委会,人口 3.25万人。
  龙市镇龙市旧称碧头、碧头市、碧市。元至顺间( 1330 - 1333)置永宁县,县治在胜业乡之升乡 (今古城)。元至正十三年(1353)10城毁,徙瓦冈(今新城),筑土城,周四百丈,广七尺,高一丈四。明清累有扩筑。1928年,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驻碧市。1933年宁冈县政府驻彗市。因龙溪绕城而过,后又写作龙市。
  城区面积3. 3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人口 0. 67万人。
  琴亭镇晋太康元年(280)析永新地置广兴县,县治在今琴亭镇西,临琴水筑城而治。寻废县。唐光化间(898 -901)永新制置使彭王干为遏楚氛,就旧城加筑城墙,名金城。后金城废败。清乾隆八年 (1743)设莲花厅,厅治在琴水之东曰琴亭,因琴水畔建有琴亭而名。咸丰元年(1851)同知张泉倡筑城垣,七年告竣,辟鸣凤、文汇、宝城、觐光四门,小西门曰琴川。1913年改厅为县,治所仍为琴亭镇。1938 年始拆城墙,新中国建立后全部拆除,唯东、西门留有残垣。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人口 0.85万人。1992年莲花县改隶萍乡市,县城仍旧。
  第三节城市测绘测绘管理机构自吉安行署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简称建委)以后,测绘管理工作由建委负责。1983年成立吉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负责全地区城市测绘管理工作,所辖县(市)城建局设立相应管理机构。2000年撤地设市,成立吉安市城乡建设局,负责全市测绘管理工作。
  测绘工作重要成果 1. 1971年省测绘局航测外业大队测绘1 :500吉安市地形测量3平方公里。
  2. 1971〜1980年吉安市城市建设交通局测绘股完成南坑重工业区规划测绘1: 500地形测量16 幅,吉安砖瓦厂景观规划测绘1:500地形测量8幅,火车站1:500地形测量25幅,吉安造纸厂、冷冻厂测绘地形图1: 1000地形测量6幅。
  3- 1980〜1986年省测绘局下达吉安测量标志普查委托保管工作;市城区5”级导线网及赣州冶院测绘河东1:500地形测量4平方公里;测绘青原山1: 1000地形图14幅;河东1: 1000地形图测绘10平方公里;螺子山1:500地形图11幅;乡镇规划测绘长塘、兴桥1:1000地形图5幅。
  4. 1986 ~ 1987年,吉安市测绘队测绘河东1:500地形图22鳳白鹭洲中学、地委规划测量1:500 地形图14幅。
  5. 1987 ~ 1993年省测绘局外业大队完成吉安市三等控制网608平方公里、城区5”一8”导线点510 个、四等水准点81个、等外水准网水准线路长68. 7公里、1:500航测图26平方公里、1: 1000地形图90 平方公里;测绘河东1: 500地形图22幅;乡镇规划樟山、天玉测绘1: 1000地形图;天华山垃圾处理场、煤气公司规划新建测绘1:500地形图9幅;河东105国道公路大桥规划征地测量。
  6. 1993〜1994年,赣江沿河1:500地形图测绘22幅。
  7. 1994 - 2000年,省第一测绘院完成青原区1:500地形测量13平方公里,1: 1000地形图18平方公里;完成省测绘局下达测量标志普查、委托保管工作;测绘樟山垃圾处理场1: 1000地形图2.5平方公里;吉安县永和镇曾家村规划;钓源景观测绘1:500地形图1.2平方公里。
  第四节城市规划规划管理地区和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行使规划管理权,实施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城市的各项建设的规划管理以及对违章用地和违章建设的检查处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负责城市、建制镇及小区规划的编制,对城市规划区的建设、用地实施管理。
  2. 参与编制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和区域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可行性研究。
  3. 负责城市勘察和市政工程测量工作。
  4. 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城市规划的技术进步。
  5. 负责上级交办的乡镇规划的编制审查。办理风景名胜区(点)和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和申报工作。
  吉安地区城市规划的管理机构是: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有城市建设科(1997年后单设规划科),吉安市单独设立了城市规划管理处,其他各县都在建设局内设立了规划管理科(股)室,行使各级规划管理的职能。
  总体规划- '从1951年6月起,吉安地区按照国家关于“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先后编制了总体规划。当时规划较为简单,主要内容为道路网和功能区的划分,仅有一张总规划布局墨线图,以及附在图内一角的简要文字说明,审批手续不全。直到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意见》后,吉安地区各县(市)城乡建设机构分别设立规划科室,专司城市规划工作。 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编绘了现状图、总图、用地平衡图以及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讯、 防洪、环保、园林绿化等专业规划图,并且配有详细规划说明书。1989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及部分修订调整,使城市合理布局,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990年4月1日起,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k 1992年10月31日,江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于1992年11月1日公告施行。随后,陆续执行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等,以及城市规划中用地、水、 电、管道、道路等专业规划技术标准规范。吉安地区的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和实施进入了一个科学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新阶段。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型城市正在形成。
  吉安市古庐陵县城严格按古代风水观规划建设,县城总体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城内署衙居中, 背向北门,正对南门,左文右武、左庙右库。城外南北向沿河为商业街,街内东西向为巷。街道走向、巷道设置及排水设置都依地势而行。1951年开始按现代城市功能和要求编制总体规划,但只完成了《吉安市市政建设初步设计概要L 1955年再次编制,但也不够完整,1958年,请省建设工程规划工作组再次编制,由于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当时规划发展城市人口为60万人,用地为50平方公里。1959年又进行修改,人口减为40万人,用地减为40平方公里,总体布局、功能分布、专业规划均未编制。1979 年12月成立吉安市城市规划办公室,又开始编制《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2〜2000年)),1983年上半年基本完成。1984年5月23日,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发[1984]号文批准以予实施。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确定吉安市是:“吉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林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985年)为13万人,远期(2000年)为18万人。用地规模:远期(2000年)18〜20平方公里。 人均用地100平方米。城市以井冈山大道为中心,重点发展城北区,控制完善城南区,利用改造老城区, 填空补充城西区,开辟新建河东区。由于途经吉安市的京九铁路的修建,1988年吉安市规划处编制《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纲要》,于1989年完成。对原总体规划作了部分修订调整。
  1996年由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编制了 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K 1999年底至2000年初,由吉安地区中心城市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市环境设计事务所在1984年5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吉安县城总体规划>( 1985年)、《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1994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年)的基础上调整编制出《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确定吉安市性质、规划范围、城市规模和总体布局。
  (一) 吉安市的城市性质为江西省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京九铁路沿线以电子、 农林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贸易旅游口岸。
  (二) 规划范围包括吉安市所辖的5个街道和白塘、禾埠、兴桥、长塘、樟山、河东、天玉等7个乡镇, 以及吉安县所辖的敦厚、永和、高塘、横江、曲瀨、凤凰等6个乡镇,面积计820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区中,城市建设连片地区范围东起东环路,西至天华山,北起石溪头,南至西城山北麓,面积约160平方公里,为城市市区。其余地区则以郊区型农业生产为基本特点,面积约660平方公里,为城市近郊区,两者面积比为1:4.1。
  (三) 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到2000年末城市人口为28万人,到2010年末城市人口为4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到2000年末城市建设用地为26. 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平方米;到2010年末城市建设用地为4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6平方米。
  (四) 城市总体布局根据建设具有吉安山水和文化风貌特色的现代化滨江城市的总体目标,结合吉安市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自身条件,规划整个城市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方法,具体划分为三大片区和九大组团。
  总体规划作了工业、仓库、对外交通、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生活居住区、教育科研和公共建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城市防洪、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邮政电讯、消防与人防、郊区规划等18项专业规划, 使得全市的规划、建设及城市管理有了科学可靠的法律依据和有序发展。
  井冈山市井冈山1958年编制了规划,制定了井冈山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1959年6月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开始编制茨坪初步规划方案,10月完成。但这个方案并不完善。1961年6月22日,井冈山建设委员会委托江西省综合设计院编制建设规划,1962年底完成了《井冈山纪念体系初步规划〈草案〉》。 整个规划包括纪念主题、纪念区的划分、各纪念区(纪念点)革命遗迹的处理、接待服务设施分布与导游线路规划、风景休养事业发展规划、经济与文化事业重点建设规划和结束语等7个部分。虽然规划的主体是革命遗迹的整理、保护,但对井冈山市突出革命纪念城市特点的城市建设,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1983年4月,井冈山县规划办公室与江西省城市规划研究所共同编制《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8月完成规划初稿。内容包括规划原则、景区划分及性质、规模、布局、主要专业规划和茨坪详细规划。8月14〜2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评议会,规划初稿得到会议的原则通过,1984年8月30日由井冈山市(1984年井冈山撤县建市)以井发[1984]49号文上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查。1985年元月, 江西省人民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1987年1月23日,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以[1987]城字第51号文发出国务院原则同意《关于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批复。
  规划的期限为1983 - 2000年。近期到1990年,远期到2000年。茨坪人口规模,近期(1990年)为 6390人,远期(2000年)为7000人。
  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宁冈县并入井冈山市,市政府驻地迁厦坪镇,新址的城市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其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专业规划给水规划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城市给水停留在肩挑江溪水和“凿井而饮”的原始状况,供水设施为空白。新中国建立后,逐步重视给水规划。各县(市)总体规划中都有给水规划的内容和蓝图。全区城市供水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排水规划吉安地区城市排水规划始于唐代明渠规划,但规模极小,主要排水方式是随城市地势由高向低、雨污水顺势漫流。新中国建立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列为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项目,排水规划成为城市主要专业规划之一。吉安市编制的总体规划中,排水设施的构想是: 排水方式原来全区城市排水均采取雨水污水合排方式。随着人口的增加,污水排放量的增大,环境污染较严重,饮水水质要求提高,吉安市中心城区采用雨污水分流排水方式。近期新区建设采用严格的雨污水分流制,河西及河南片老区一时难以实施的地段,采用近远结合的方法,逐步改造成分流式。
  污水排水系统规划中近期生活污水量排放标准取200升/人•日,远期生活污水量排放标准取 230升/人•日,三产行业和工业废水量取其用水量的80%计算,则吉安中心城区近期合计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16万吨/日,远期排放污水总量为30万吨/日: 城市污水排放以赣江、禾河为界,规划分为河西、河东、河南三个排水分区,分片建设3个污水处理厂,进行收集、处理和排放。
  雨水排水系统吉安年平均降雨量为160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 ~ 6月,暴雨强度计算公式中,地面综合径流系数④取0. 68,设计重现期P为4年。
  雨水排水分区规划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自然沟渠,采取分散布置,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逐步完善雨水排放工程系统,并按设计要求疏挖、护砌,达到防洪排涝标准。
  全区其他县(市)也相应编制了排水专业规划。至2000年底全区排水管道密度3. 12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2.00%。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吉安地区的电力事业起步于民国初期。新中国建立前未编制电力规划。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开始提出了电力建设的简单设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正式编制电力规划。电力规划有供电现状、规划期内用电总量、 电源,以及变电站的布局、装机容量、高压线路走向等内容。吉安市编制的电力规划内容较为详细,其他县(市)电力规划编制内容简略。
  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供电规划: 规划取近期城市用电年平均增长率为24%,中远期为12% ,则近期城市总供电量为& 6亿千瓦时, 最大负荷为135兆瓦,平均负荷密度为3857千瓦/平方公里;规划期末城市总供电量为26. 7亿千瓦时, 最大负荷为420兆瓦,平均负荷密度为7000千瓦/平方公里。
  邮电通讯规划吉安地区的邮电通讯事业始于清末民初。新中国建立前尚未编制过邮电通讯规划。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开始提出了邮电通讯规划,但简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在区内城市总体规划中编制了电讯规划。其规划有电讯和邮政现状、 局所设置、交换机容量、电缆走向等内容。作为区内中心城市的吉安市邮电通讯网规划,立足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需要,大力推进国家公用电信网下的吉安区域网的建设,以高技术、大容量和高质量的电信网络水平服务于全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对通信的需求。
  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邮电通讯规划: 邮电局、所设置按“邮电中心局一邮电分局一邮电所”三级邮政、电信合制局网络设置,以现河西片吉安地区邮电局为城市中心邮电局(长途局兼市话汇接局),吉安县邮电局为河南片区邮电分局(市话汇接局),另在河东新建河东片区邮电分局(市话汇接局兼长途局)。规划全市设置1个中心局、2个分局、 45个邮电局。
  广播电视规划吉安地区广播电视在新中国建立前是空白。新中国建立后首先发展了有线广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其专业规划提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议事日程上来。
  广播电视规划规划将地市县三套广播电视传播传送体系合并联网,地区电视台、广播电台扩容, 组建地区电视制作中心,并增加发射频道和节目套数。
  有线电视规划规划有线电视增加传播节目套数,有线电视入户率近期达80%,远期达100% ₒ有线电视电缆近期采用架空敷设,远期主干电缆采用地埋敷设,逐步过渡到宽带通信传输,以光缆形式进入小区。
  城市燃气规划1982年吉安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专设煤气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是: 供气范围与燃气种类城市燃气供应范围是城市居民生活用气,燃气种类近期为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并举,远期逐步向全部采用管道煤气过渡。管道煤气气源为人工煤气。
  供气标准与城市气化率规划液化石油气供气标准为20千克/户•月,管道煤气为甲烷化水煤气, 热值为10.05兆焦/立方米,供气标准为每人热值2800兆焦/人•日。规划期城市燃气供应普及率为 80%,其中管道煤气为60% ,液化石油气为20%。
  供气规模规划期末液化石油气供应量为5400吨/年,使用户2. 3万户左右。管道煤气供热热值为 85120万兆焦,按10.05兆焦/立方米的折合系数,以每户3.8人计,则用气户7.1万户,煤气供应量为20 万立方米/日。分两期实施,第一期解决1万户居民用气,第二期达到规划目标。
  气源规划规划扩大河西片现有煤气气源厂的生产规模,在一期工程5万立方米/日基础上扩大到 15万立方米/日的生产能力。同时,近期在河南片原化肥厂生产区开工建设第二煤气源厂,近期规划为 2万立方米/日,远期达到5万立方米/日,以满足河南片燃气供应的需求。随着形势的发展,天然气的使用规划已列入了议事日程。
  城市环境卫生规划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县政府发出训令,吉安城的市容卫生由商会捐资,警察部门管理。设立了一个清扫班,负责扫街道,收运垃圾、粪便。新中国建立后,各县(市)相继成立环卫机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区各县(市)将环境卫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下是吉安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垃圾清运方式、清运量预测规划采用袋装化和密闭式垃圾车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方式,由环卫车辆将垃圾从小型密闭式收集站运至大型转运站,然后用大载重量运输车辆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理,以消灭二次污染,改善市容市貌。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燃料结构的变化和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提高,规划期以人均日产需清运垃圾0.33千克计算,则年清运垃圾总量为5.42万吨。城市公厕水冲率为 100%。
  环卫公共设施规划小型密闭式垃圾收集站按照居住区内其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和在高层住宅每4幢设置1处的要求,规划全市设置135座,每座用地面积40平方米左右,内设有垃圾收集箱。大型垃圾转运站按每2平方公里设置1处,规划全市设有22处,其中河西片设有12处,河东片设有4处,河南片设有6处,每处用地面积2000 ~ 3000平方米。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吉安地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吉安市编制了公共交通规划,规划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车和建造环城铁路。是年,吉安市投资225.3万元建造环城铁路。因使用生铁做铁轨,建成后一试车铁轨就断,不能使用,造成极大浪费。后来,修建铁路的规划被取消。至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共交通更显重要,吉安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公共交通规划。规划公共交通工具为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主要内容是: 客运量预测及公交车辆总量按城市居民日岀行为3次/人,则城市客运总量为135万人次/日,其中公交客运量占总出行量的40%计,约54万人次/日。
  按每标准车日客运量为2000人次计算,则需要标准公交车辆330辆,相当于每1667人一辆公交车。
  根据吉安市三个片区和带状城市结构的特点,全市共规划公交线路16条,每条8〜16公里长,总长 184公里,线路网密度为3. 3公里/平方公里。
  防洪排涝规划吉安地区城镇主要沿赣江及支流(泉江、遂川江、滋江、富水河、禾河、拿山河、泸水、 枫林河、恩江、沂江、袁河等)布局。由于降水集中,江河洪水常常泛滥成灾,为城镇的主要灾害。自宋以后,防洪排涝设施成为主要市政设施,沿河筑堤,但排涝多以自然排放为主,效果很差。新中国建立后,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全区各县(市)逐渐编制综合性的防洪排涝规划;I960年防洪排涝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吉安市受赣江、禾水洪水威胁,城南区因地面与赣江水面高低差距小,威胁尤甚。历史最高洪水位 55.7米(1915年,吴淞高程),1962年6月最高洪水位达到54. 05米。198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洪排涝规划,采用50年一遇的洪水位超高2米设防,规划吉安赣江堤顶标高为56.4米。神冈山至吉安电厂3000米堤段近期补砌片石护坡,消除泡泉、渗漏等隐患,远期加高、加宽、加固做到路堤合一。对吉安电厂至书街口长2700米堤段,拟结合旧城改造,进行加宽加固加高。书街口至井冈山大桥1420米为泥沙土河岸,崩塌严重,结合滨江花园建设,加砌片石护坡。扩建排灌站,站址设在回龙桥附近,汛期以解决城南内涝,旱期可灌禾埠乡农田。禾埠堤近期以消除泡泉等隐患为主,远期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
  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又对防洪排涝作出了专业规划: 防洪标准,根据国家有关中等城市(人口 20万〜50万)防洪按50〜100年一遇、大城市(人口 50 万以上)的防洪按100〜2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防的规定,结合吉安城市现状,确定吉安市城市防洪近期按50年一遇、远期按100年一遇的标准,建立完善的防洪体系。
  堤防高程,按吉安市现状50年一遇的洪水高程为54. 64米,100年一遇的洪水高程为55. 28米计算,随着吉安以下峡江水电站以及吉安城市跨河建筑的建设,洪水设防水位将有进一步加高的可能,各堤坝另外加上安全超高1.5〜2米,堤顶高程应达到56. 7 - 57.2米以上,具体设防高程应结合防洪专业规范加以确定。
  防震抗震规划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震抗震工作,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列入城市规划范畴,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防震抗震标准根据全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吉安地区属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
  抗震指挥中心在吉安市河西区设置县(市)级抗震救灾指挥中心一个,在河南、河东区以及其他县 (市)分别设区级指挥中心,负责抗震救灾的指挥工作规划各级指挥中心与各类救护中心结合,配备双线通讯线路及无线通讯系统。城市各类建筑物及工程构筑物,须严格按照标准设防,原有的工程设施不符合抗震要求的,须按标准进行加固和改造处理。
  避震疏散道路与疏散场地规划的城市公园、广场、运动场及大中小学校操场等是地震时的主要疏散场地,应加以严格保护。
  城市消防规划新中国建立前仅按传统防火办法简单处理.房屋建风火墙,依靠江河、天然池塘及人工水井供水,十分落后,无法抵御较大火灾。新中国建立后,城市消防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和建设了公共消防设施,制定了防火规范和规定,同时加强了消防监督的力度。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修改完善,城市消防规划也日臻完善。
  消防站与消防指挥中心布局根据吉安城区的地形和建设特点,在规划期内中心城区需设置10个消防站(其中河西片5个,河南片3个,河东片2个);其他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或改建、增建。各消防站的车辆及通讯器材应按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标准配备。规划新建1个城市消防指挥中心,设在河西片中心区,负责接受火警报告、人员和车辆调度、火场指挥和通讯联系等,并建立完善的消防报警、转信、调度等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
  消防给水规划与消防栓配置城区范围内的消防栓按120米的间距进行配置,在市中心区重点建筑物及高层建筑物前提高消防栓密度,在居住区内按150米间距进行配置。消防栓采用地上式,沿道路两旁设置,宜靠近道路交叉口。
  消防通道与建筑消防市区内的主、次干道为消防车的主要通道,道路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消防要求。 在旧城区改造中,要开辟消防通道,保证消防车辆能够快速通过并通达到城区的每一地块。规划要求新建各类建筑物充分考虑消防要求,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满足消防间距,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O 城市人防规划根据《吉安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规划》,到2010年全市需人防工事11.7万平方米,除可利用己有工事外,还需待建7万余平方米,其中人员掩蔽3万余平方米,专项工程4万余平方米。规划按照城市总体防护的要求,安排好掩蔽工程、疏散手段和后方基地的建设。在河西区的规划建设重点是指挥通信工程、专业队工程及物质保障工程。河东区考虑京九线的开通,到2000年将在吉安火车站广场兴建5000平方米的地下工程。规划除改造好原有的人防掩蔽工程外,要逐步建立起市级、区级人防地下指挥机构,以及地下通信、医疗、消防、物资保障系统和水电供应、交通系统等,形成符合城市总体防护要求的人防工程系统。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城市中心的人防工程,可与地下过街道、地下商业街、文化娱乐、地下仓库、地下停车场等相结合进行建设。
  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吉安市城市道路网呈方格网状,间距为400〜800米,干道网密度2. 42公里/平方公里, 人均道路面积达55. 6平方米。道路横断面形成一块板为主。井冈山大道中段1600米,吉福路起始500 米三块板结构。
  2000年编制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道路进行了详细规划。规划城市主干道共26条,全长 109千米。城市主干道间距一般在800〜1200米之间,以三块板为主,红线宽40 -60米,个别交通性主干道设中央分隔带。规划城市次干道共40条,全长50公里,是连接主干道和支路之间的道路,可汇集适量的非机动车,车辆行驶速度为30公里/小时,间距一般在600 ~ 1000米之间,以一块板为主,红线宽 25 -35米。城市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和环形交通相结合的形式,并按各片区之间的城市环路和各片区内部的城市主次干道两个层面进行路网布局。
  主干道系统各片区内部均采用方格路网布局。河西片主干道为四纵八横:四纵自西向东依次为吉州大道、长冈路、井冈山大道、沿江路;八横自北向南依次为大桥西路、韶山路、阳明路冲山路、吉福路、新建路、军民路、吉祥路。纵向道路上,在城西侧新建吉州大道,连接禾埠大桥,与河南片赣中大道相接,成为河西片与河南片相联系的主要通道,同时,拓宽延伸沿江路,经神冈山大桥,形成两片联系的又一主要通道。横向道路上,大桥西路、韶山路保持原有宽度向西延伸到吉州大道,阳明路拓宽延伸到吉州大道,吉福路拓宽延伸至西环路,军民路拓宽并向西跨过吉州大道、西环路通至赣粤高速公路,并按照主干道标准新建东西向新建路、吉祥路。
  河东片主干道为三纵四横。三纵自西向东依次为滨江大道、青原大道、工业路,四横自北向南依次为梅林路、大桥东路、金竹大道、二桥东路。纵向道路上,青原路近期为105国道一部分,远期为河东片铁西区生活性主干道,工业路为铁东工业区重要的交通性主干道和片区内主干道和片区内职工通勤的主要道路。横向道路上,梅林路为联系梅林码头、铁东工业区、东外环路的主要道路,是实现水陆联运的交通性干道。大桥东路、金竹大道、二桥东路,分别经井冈山大桥、在建的阳明大桥、新赣江公路特大桥与河西片连接,是联系河西河东两大片区和疏散吉安火车站人流的主要道路。
  河南片主干道为六纵两横,六纵自西向东依次为白云路、新富川路、赣中大道、梨山大道、新城大道、 广场大道,两横自北向南依次为庐陵大道、君山大道。纵向道路上,赣中大道北与河西片吉州大道连通, 南接105国道,是片区内最重要的南北干道。白云路拓宽后一直延伸至南环路,成为老城中心到达城市外环的一条便捷的重要干道,新富川路、梨山大道、新城大道、广场大道皆为新建城区内联系片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横向道路上,君山大道贯穿城市东西,连通敦厚、国道和南站三大组团,是片区内联系生活区与工业区和为吉安南站人流集散服务的最重要的东西干道,其北的庐陵大道、其南的城南大道分别与其平行,是片区内另两条东西向主干道路。
  城市园林规划根据各县(市)城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绿化建设的状况,城市园林绿地采用点状、带状、楔形绿地和背景绿化山体的混合式布局手法。吉安市园林绿化规划中背景绿化山体包括真君、天华、螺子、神冈、西城、天玉六山,沿河或环湖绿化包括后河、万石湖、磨盘湖、君山水库、稠塘水库、老虎坑水库六水,形成环城基本绿化生态环,构成城市外围大环境绿化圈。同时,从背景山体沿后河、万石湖等通道式楔形水体绿化,并通过遍及县(市)的带状道路防护绿地向城内延伸,形成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道路绿化为骨架、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化为重点、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化网络。
  规划期末吉安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56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35%。吉安中心城区规划共设有14个城市公园。区内各县(市)人民政府驻地城镇也有各自的园林绿化规划。
  第五节市政工程建设市政设施管理新中国建立前,全区各个县城基本上没有完整规范的市政设施,没有专门的市政设施管理机构,都是由县商会和保甲兼管。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市市政设施管理由市建设科实施。:1952年设市护路队,专管城市道路。1957年成立市政工程队,负责市政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建设。1964年设立行道树管护组, 由市政工程队代管。1978年5月设立市政工程养护管理所。各县(市)也逐步建立市政设施管理机构, 井冈山市(1982年4月)、吉安县(1986年3月)、泰和县(1987年12月)、吉水县(1990年5月)、永丰县 (1990年)先后在城乡建设局内设立市政设施管理机构,其他县在建设局内也都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o 其管理范围是: 1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街头空地等。
  2. 城市桥涵:桥梁、涵洞、立交桥、过街人行桥、城市道路与铁路两用桥等。
  3. 城市排水设施: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明渠、泵站、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等。 4. 城市防洪设施:城市防洪堤、河坝、防洪墙、排涝泵站、排洪道及其附属设施等。
  5.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桥梁、广场、不售票的公共绿地等处的照明设施和建筑设施。
  城市道路清末时期,吉安城城市街道分为正街、街、巷三级’ 新中国建立前,多为碎石、石灰、素土混料夯实路面,少数为碎石泥土路面,局部地段开始有了混凝土路面。1949年吉安城城市道路总长9.72千米,其中主干道4. 2千米,道路总面积5. 97万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主要是维护改造原有道路。20世纪70年代吉安市开辟了井冈山大道等主干道,路网进一步完善。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区各县(市)都加大了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很快。吉安市新修和改造的主要街道有:井冈山大道、沿江路、跃进路、塔前路、长岗路、北门街、阳明路、韶山路、吉福路、鹭洲路,以及新辟的吉州大道、沿江路和河东的青原大道,特别是将于2001年竣工的在建文山步行街,全长500米,预计投资1500万元,是吉安市的一条上品位的文化商业街。
  井冈山市的环城路、吉安县的庐陵大道、安福县的武功山大道、泰和县的工农兵大道、吉水县的龙华大道、峡江县的玉笥大道、遂川县的工农兵大道和龙泉大道、万安县的凤凰路、新干县的105国道县城段、永新县的城北大道、湘赣大道等都是很有特色的样板街道’ 至2000年底,全区城区街道总长已达504千米,道路面积达619. 5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为 152. 97万平方米。不仅道路宽畅,而且路旁的绿化、美化、亮化及排水等配套设施也基本完善(见表 4-1-1 )₀表4-1-1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城镇街道、桥梁简况县(市) 街道长度(千米) 街道面积(万平方米) 人行街道面积(万平方米) 桥梁数(座)吉安市 112 104.8 38.05 18 井冈山市 20 16.78 5.51 10 吉安县 37 73 24 1 吉水县 39 43. 1 9.8 3 峡江县 53 58.9 8.9 12 新干县 30 41.4 9.2 4 永丰县 26 44.87 6.76 12 泰和县 33 57 11.63 1 遂川县 40 43.8 6.66 4 万安县 22 29 11.6 4 安福县 38 50.28 12.9 5 永新县 39 31 6 10 宁冈县 15 25.6 1.97 6 合计 504 619.53 152.97 90 城市桥梁吉安境内城镇多濒江河,自古桥梁是城镇进出的重要通道。桥的类型,新中国建立前主要有浮桥、 木桥、砖桥、石拱桥等。吉安城内后河纵贯南北,将城区划分成东西两片。自宋代开始,在后河上先后建了木桥或石桥,至清末民初,共建有回龙桥、太平桥、铁佛桥、半苏桥、王家桥、小桥、盐桥、南湖桥、习溪桥 9座,号称“九锁金洲”。新中国建立后多次拆建或翻修,仅剩改建的太平桥、铁佛桥、王家桥、中山桥、盐桥、南湖桥、习溪桥等,又增建工农桥、军民桥、跃进桥、北门桥等。赣江傍城而过,吉安城区在水西,长期以来依赖船渡沟通东西两岸。1969年、1995年先后新建了横跨赣江的两座大桥,即井冈山大桥、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从阳明东路口横跨赣江至河东金竹大道直达火车站的新吉安大桥正在兴建。各县城城内桥梁大致都经历了古桥拆除、改建和新建的过程,城内桥梁建设适合了现代城镇经济生活的要求(见表 4-1-l)ₒ 吉安地区内仍保留完好的主要城市古桥有:新干的惠政桥、通远桥,峡江的福惠桥,永丰的恩江大桥,万安的万良桥,宁冈的黄江桥,莲花的琴亭桥,安福的枫林桥。其中大都保存完好,经修缮加固,仍在使用。
  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兴建的城市大桥主要有: 井冈山大桥位于吉安市白鹭洲下游约300米,105国道K1925 + 837桩号处,横跨赣江。桥长 1090. 26米,计16孑L,中14孔跨度71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大桥东西两岸各设两座桥头堡,饰以红旗和红军浮雕,书有毛泽东诗词,桥两旁有铁栏杆。该桥设计符合二级航道通航要求,中常水位可通100 - 300吨驳船和拖船,枯水位可通航50吨机驳船。大桥最高通航水位为53米,主要通航孔在东岸3 ~5孔,墩身设有通航标志。1969年3月27日开工,1970年5月1日竣工通车,总投资782.2万元。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江西省交通邮政局工程团施工。大桥建成后,105 国道不再从朱山桥过渡,缩短里程2千米,结束了吉安赣江东西两岸长期依靠渡运来往的历史。由于设计荷载偏低,后来桥梁发生局部变形险情,1991年1月对桥面、伸缩缝进行整修,1992年元月完工,投资 19.6万元。1993年7月再次整修,更换板式橡胶支座80个,伸缩缝32条,整修全部桥面,投资110 万元。
  白鹭洲大桥连接吉安市区与白鹭洲的大桥,桥长399.9米,宽10.4米,桥孔8个,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87年7月建成通行,总投资115.5万元。此前为金牛渡浮桥,建成白鹭洲大桥后不仅解决了市民与学生(白鹭洲中学校址在洲上)登洲的难题,而且增加了一处市容新景观。
  宁冈会师桥位于宁冈县城龙市镇。原名龙江桥,系木质便桥,横跨龙江。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两支部队会师于宁冈龙市,因而得名。1963年,政府拨款重修,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81.4米,七孔,桥宽8. 5米,1964年8月建成,投资31.6万元,由江西省公路局设计,吉安地区公路局施工。1965年 7月3日,郭沫若至宁冈亲笔题字“会师桥”。
  永丰大桥该桥飞架永丰县城恩江河南北两岸,是南昌至兴国公路干线上的主要桥梁。该桥桥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拱桥,由五墩六孔组成,每孔净跨50米,桥长322米,桥面宽12米,其中车行道9米, 两侧人行道各1.5米,载重为汽-20,拖_ 120。1986年开工,1988年8月建成通车,总投资257万元。 由江西省交通设计院设计,吉安地区公路分局中标承建。该桥为江西最长的框架拱桥。此桥的兴建大大减轻了恩江大桥的压力。
  吉水大桥位于县城南门1千米,105国道K1909 +257桩号处,跨恩江。1947年建成豪氏桁架木桥。1949年6月国民党军溃退时,放火烧毁。1959年重建低水位木桥,次年通车,1962年被洪水冲毁, 1966年设渡口过渡。1969年3月27日动工重建,为井冈山大桥配套工程。该桥全长193.54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0.75米,总造价85. 22万元,1970年5月1日正式通车。由于105国道交通量日益增加,老桥不堪重负,1996年12月对吉水大桥的加宽改建工程开工。在老桥东侧另加建一桥,两桥合并,供来往车辆分向行驶。大桥全长195.76米。工程预算431.0119万元。新桥于1997年12月竣工。
  遂川大桥位于遂川县城东郊,105国道K2039 +720桩号处,跨龙泉河,是105国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公路初建时利用老石拱桥(乐善桥)通行,1951年6月老石桥被洪水冲毁,后设公路渡口,交通常被中断。
  该桥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总造价48. 3万元,由省交通厅工程局设计和施工,1954年8月1日开工,次年5月1日竣工通车,为全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泰和大桥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政府迁泰和后,永昌渡口交通繁忙,为适应战时交通需要,1944年 8月,投资50万元(法币),江西省公路处在泰和南门(原泰兴公路汽车渡口)修建一座木桥,该桥由木桥、跳板、浮桥结合组成,东西两岸为木桥,中间为跳板,船只与浮桥连接。全长400米,桥宽3. 5米。 1945年2月,江西省政府迁宁都后,桥被洪水冲毁。此后,来往车辆在永昌渡乘船渡运。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319国道改线,1988年开始计划距永昌市赣江上游3千米的泰和县澄江镇排田村旁即319国道K687 +851桩号处兴建泰和赣江大桥。该桥为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全长828米,桥面净宽9+2x 1.5米。1989年4月20日动工,1991年12月底竣工通车,建桥投资预算总额1097万元。
  万安赣江大桥位于万安县城万七线K1 +605处,是连接万安东西两岸,与105国道衔接的公路桥梁。桥长705. 74米,两岸引道长2594.26米,桥面净宽9 +2 xl.5米。1994年4月28日开工,1996年 10月8日竣工通车。总投资为3414万元,其中:交通部门补助1300万元,各种分成和集资2804万元, 其余由万安县自筹解决。
  吉安市赣江公路大桥(俗称二大桥)1992年105国道改线,避开吉安市区,由河东通过,遂建吉安赣江公路大桥。该桥位于吉安市井冈山大桥上游3. 5千米,西接军民路,东接吉青公路,为105国道吉安境内赣江上跨径最大的大桥。桥梁全长1577米,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桥面净宽15 +2 X 1.76 米。工程总投资1.35亿元,由吉安市人民政府自筹资金,1993年9月23日开工,1995年12月18日竣工。
  瑶玲桥位于吉安县城,由吉安县交通局自行设计施工,桥长64.9米,宽6米,二孔跨25米,桥型为空腹式无筋悬链,具双曲拱桥的建筑特色。
  防洪歼堤吉安地区的江河水系较多,大部分的县(市)城区都是建在江河旁边。在城市建设中,抵御洪涝灾害一直都是摆在各级政府中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吉安市城区处于赣江与禾水的交汇处,合流后赣江绕城南城东北而去,后河穿过市中心汇入赣江. 市区的河岸线长达40千米。每逢春夏暴雨,赣江、禾水水位上涨,便威胁着吉安市区的安全。唐以前吉安郡城无论“晋城”、“隋城”还是“唐城”均建在今城西部、北部高处以避水患;宋以后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城区逐渐向东南赣江边发展,形成以南街(今永叔路)为中心的商业城区。南街地处赣江边,地势低洼,极易造成水涝灾害。宋代始修防洪号堤,经宋、元、明、清历代累修累毁。旧堤主要是沙土堆成,很不牢固。回龙桥江岸虽铺设麻石护坡,也年久失修。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共吉安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人民修筑赣江河堤。:1952年,维修回龙桥及河堤护坡,1955年修筑护坡112米。1957年,修建禾埠大堤,长达7. 5千米。1958年,修筑赣江大堤,长达5.4千米,1959年对河堤加高、加宽、加固、培土5372 立方米,修筑护坡和挡土墙2277立方米。1961年又修建片石护坡440米,加宽加高河堤土方86700立方米,使堤顶标高达54米(吉安站警戒水位为50. 50米)ₒ 1963年全面整修了禾埠大堤和赣江大堤,修建书街至习溪桥挡土墙护坡,完成中山码头至电厂河堤加固。1965年修建古南塔丁字坝排洪护岸,加固险段50米。1968年对河堤培土 82800立方米,使堤顶标高平均达到55 -55.5米,并加固护坡片石工程量105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工程852立方米。至1983年底,整个江堤共计投资达302. 8万元,对全堤片石挡土墙护坡2700米和片石土堤护坡3000米,全部进行了治理。至1992年末,从神冈山到吉安师范河边6.7千米长的赣江大堤完成了全线片石护坡和浆砌挡土墙加固,堤顶高程达55.5 ~56米,宽3 ~5 米,迎水坡、背水坡均为1:1.5,沿堤设有通道闸15座,排水涵闸12座,内装启闭机12台。1998年7月开始,从井冈山大桥至滨江乐园赣江河堤全部用浆砌挡土墙加固,全长I960米,并兴建滨江花园,集防洪、文化娱乐、观景休闲于一体。至1999年2月,已完成拆迁房屋261间,1万余平方米,征地56.42亩, 挖填土方12万立方米,垒砌河堤护坡7000立方米,滨江花园已初具规模,完成植物种植、道路、排水、照明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00万元。从1998年10月开始,北起滨江乐园,南至吉安电厂,全长 1800米的永叔路赣江堤加固工程与沿岸旧城区改造结合实施,工程总概算1.7亿元,至2000年,已完成了滨江乐园至中山路口 673米长的拆迁、填筑、护坡、路基、路面、绿化、亮化、通车任务和路旁的房地产开发,形成了一条30米宽的沿江大道,此工程现已修通至轿子码头。
  除赣江、禾水堤以外,吉安市还修筑加固了梅林堤5. 6千米,河东护岸1.7千米及罗湖堤等,这些堤岸的修筑,都为吉安市区抵御洪涝灾害起了积极的作用。1998年,江西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 由于吉安防洪设施的逐步提高和全市人民的奋力抢险,大大减轻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新干县位于赣江中游,赣江流贯县境,河段长36千米,落差4.5米。历史上该县水旱灾害频繁,尤以水灾为最。据旧志载,全县有坏堤11条,新中国建立前的历届政府虽有所修缮,大都是应急措施,未作根本性治理,故水患仍然不断。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历年组织全县民工修筑号堤。到1985年,全县共修筑号堤21条,总长116.265千米,建排涝站9座,装机27台/4185千瓦,建有6条高排渠道,导洪面积81.2平方公里,总长22千米。1996年底县城防洪工程竣工,工程新开河道927米,垒筑土堤3244 米,修建防洪墙1087米,工程总投资突破2000万元。
  万安县城位于赣江中上游的万安水电站下游2千米处,每当赣江出现洪水时,下游两岸受洪水冲击,右岸城墙基脚多处被冲垮。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将县城防洪工程列入县建设十件实事之一。该防洪工程右岸全长5010米,标高76.5米;左岸全长2900米,标高85米。河堤全用浆砌石挡墙及栓护坡。 该工程于1996年9月开工至1998年4月完工,总投资为3013.13万元。
  泰和县在改造治理江河等环境中,修建了上田、澄江防洪堤10.9千米,堤顶标高61.2-63.2米;上田高排渠及东门排涝站一座,扬程6.5米,安装75千瓦电动机3台,80马力柴油机1台,水泵4台,排泄流量4.75立方米每秒。这些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为20年一遇,有效地保护了县城及附近村落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至2000年底,全区城市防洪堤总长达92.08千米。
  排水设施吉安城区建排水沟始于唐永淳元年(682)。是年,吉州州治从石阳迁今吉安市区道署坪。新建城邑时建排水暗沟,长约610米。砖砌沟墙,青石盖面,断面为100厘米x 10厘米。此后历代均有所疏浚修建。至1949年初,吉安市有下水道总长11.56千米,排水面积1.45平方公里,排水率为48%。
  20世纪50年代初期,吉安市着手清疏翻修永叔路、中山路、文山路等下水道,并新建阳明东路下水道。至此,地面排水面积为1.85平方公里。由于城区面积扩大,排水率下降为23%。60年代前期,吉安市仅对淤塞严重的下水道区段进行局部疏浚修建。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排水设施略有发展,至 1976年,下水道总长达22.1千米,排水面积2.9平方公里,排水率上升至26%。1978年后,吉安市根据城市规划,有计划地修建和改建全市下水管网,先后新建井冈山大道、阳明西路、韶山西路、长岗南路、吉福路等一批下水干道。至1983年,全市下水道总长达34.4千米,排水面积4. 53平方公里,排水率为 36.2% ₒ在“七五”计划期间,吉安市的排水管网进一步完善,1990年底,下水道总长达46千米,排水面积9平方公里,排水率为68%。1996年以后,吉安市又先后修建和改建了仁山坪、中山西路、井冈山大道南端、北门街、吉福路、长岗北路、沿江路和吉州大道等路段的下水道,至2000年底,吉安市的下水道总长已达62.14千米。
  新中国建立后,各县(市)都注重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投资改造、新建排水沟、下水道,至2000年底,排水管道长316.97千米。除井冈山市采用雨水、污水分流排放方式外,其他各县(市)仍是雨污合流排放,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道,与地面雨水合流,最终排入江河水体。
  1988年,井冈山市污水处理系统主体工程竣工,污水管长6925米,实现了全市污水、雨水分流排放, 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为0.3万吨。这是江西省当时唯一进行污水处理的城市。
  各县(市)的排涝泵站设施较少,据1990年统计,吉安市仅有防洪闸23座,排涝泵站1座,装机台数 3台,装机容量245千瓦,排水能力为1100立方米/秒。其他县城只有少数区段有防洪闸。90年代后,各县(市)对防洪排涝设施都加大了投资,结合旧城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表4-1-2)。表4-1-2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城区防洪排水设施情况县(市) 防洪堤长度(千米) 排水管道长度(千米) 备注吉安市 21.27 62. 14 井冈山市 12.08 吉安县 74.2 吉水县 4.05 20.2 峡江县 11.1 新干县 4.7 15.6 永丰县 12 14.29 泰和县 10.5 21.0 遂川县 4.57 23.0 其中之1.38千米具有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万安县 7.5 16.5 安福县 20.91 永新县 3.81 20.2 宁冈县 3.68 5.75 合计 92.08 316.97 第六节公用事业供水旧时,境内居民饮用水的来源,一是提取江、河、塘水;二是掘井取水。
  现代供水设施在区内始于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入泰和县后,在上田乡三汲村附近修建了江西上田供水站,供水站将赣江水抽入储水装置,沉淀加药后送入高架水塔,经水管供水,并在沿途分设15个分站,供应省直机关和附近居民1万人用水。1945年省政府迁走后,供水站关闭,后终报废。
  20世纪50年代,区内仍无一座自来水厂,县(市)城区单位多靠人工开凿水井,安装电动抽水机,建造简易水塔或永久式水塔等储水装置,有的还铺水管到单位院内用户;居民陆续自建或集资建造手压水井,近河居民仍就近汲水。
  吉安市1959年秋开始筹建自来水厂,1960年1月,完成一级泵船安装,以赣江为水源,并在文山路、 县前街、阳明路铺设了铸铁水管,设供水站4处。1960年6月,实行简易供水,用户用水实行“包费制”。 1960年2月18日经省计委批准,投资54万元兴建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现阳明水厂),于1967年5 月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吉安市简易供水的历史。此后,经过不断挖潜、革新、改造、扩建,至1977年,供水能力增加到日产1 • 5万吨,供水管道长达20. 1千米,用水人口达& 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为36%。
  井冈山市在I960年3月投资3万元在北山脚下开发第一处泉井,建造了第一座地下水井和水塔,蓄水量为300吨,日供水为200吨,以满足宾馆等接待单位用水。1962年又筹措资金在茨坪长坑路修筑4 米高的小溪拦水坝一座,蓄水700立方米,平均日供水500吨,经1964年改造,蓄水量增至1000立方米, 供水能力达日产700吨,部分机关和居民开始用上了自来水。1975年在茨坪动工兴建三角塘水库为水源,1977年竣工投产(库容总量1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量12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达2200吨,基本上解决了茨坪的单位和居民用水。1979年3月成立井冈山县自来水公司,有职工20余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城市供水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吉安市自来水公司经过改造、扩建,1985年日供水能力达到4万吨,1986年,市区的供水站全部取消,自来水全部直接到户。1982年,井冈山县自来水公司增加二口深井,辅之地下水,使供水能力达到日产4200吨。各县县城也先后在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自来水厂,建设规模在日产1500吨至5000吨之间。峡江县利用原县化肥厂下马时遗留的三口水井及泵房设施,建成简易自来水厂,1980年开始向县城供水。其他县城水厂陆续建成供水。供水水源是:峡江;永丰、安福、万安、吉安县等水厂利用浅层地下水;遂川县水厂利用渠道水;吉水县水厂利用恩江河水;永新县水厂利用禾河水;宁冈县水厂利用龙江河水;新干县水厂利用赣江水。全区各县 (市)水厂,除井冈山、吉水县、峡江县水厂采用一级(泵房)供水方式外,其余均是二级(泵房)供水。利用地表江河水作水源的水厂,吉安市采用快滤池和双层滤料池、隔板反应池和折板反应池、斜管沉淀池、 液氯消毒的净化工艺,并有一级化验的全套水质检测化验设备;遂川县采用普通快滤池和水力循环沉淀池工艺;宁冈县与永新县水厂、新干县水厂、吉水县水厂采用重力式无阀滤池,分别采用直板、穿孔旋流与竖管式反应池,斜管沉淀池工艺;除泰和、井冈山水厂是漂白粉消毒外,其他各县水厂均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进行消毒。井冈山、万安、永新、安福、新干、泰和、遂川、吉安县等水厂都有一定的化验设备。 1985年底,11个县城供水管总长达67. 6千米,职工人数为228人,全年供水总量达242.98万吨,用水人口达6万人,平均用水普及率为28.4% ₒ 吉安市1985年开始筹建第二水厂,1987年5月25日奠基开工,1989年6月30日一期工程试运行通水。日供水能力为4万吨。为解决河东开发区的用水,1991年6月,经省计委批准,兴建吉安市河东水厂,确定其日供水能力远期为6万吨,近期按2万吨实施。该工程于1992年6月19日动工,1995年9 月28日试运行通水。至是年底,吉安市共有自来水厂3座,职工人数达270人。供水能力为每日达10 万吨,供水管道总长127千米,用水人口 17万(其中城区居民15.9万,周边农民1. 1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 ₒ “七五”、“八五”(1986〜1995)期间,各县(市)因地制宜,加快自来水工程的改造、扩建,供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见表4-1-3) o表4-1-3 1995年吉安地区各县(市)供水情况综合生产供水管道供水总量用水人口用水城区年末县(市) 能力地下水长度(千米) (万吨) (万人) 普及率(%) 水厂数(个) 工人数 (万吨/日) 吉安市 10.00 2.80 127 2706 17.0 95.6 2 270 井冈山市 1.70 0.30 23 237 1.60 77.78 2 59 吉安县 2.10 1.00 45 315 3.0 82.00 1 102 吉水县 1.50 0 12 143 2.9 81.00 1 38 峡江县 0.50 0 15 165 2.3 57.0 2 65 新干县 1.30 • 0 34.76 236.1 3.02 62.91 1 69 永丰县 1.50 1.50 25.0 282.8 2.40 66.6 1 61 泰和县 1.60 0.40 24.0 200.0 3.60 84.0 2 75 遂川县 1.50 0 38.66 200.00 2.70 73.0 1 64 万安县 1.00 0.30 15.0 173 2.17 89 1 46 安福县 1.90 1.30 14.5 181 . 2.80 75 1 95 永新县 2.30 0 16.7 178 2.70 75.8 1 53 宁冈县 0.30 0 12.0 45 0.70 7&0 1 28 全区合计 27.20 7.60 402.62 5061.90 46.89 76.36 17 1025 “九五” (1996〜2000)期间,在国家大力扶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下,全区城市供水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普遍采用球墨铸铁管、PVC管等新型管材,自动加矶、加氯设施,变频调速水泵等新工艺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对自来水抄录、收费等营业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在吉安市,一户一表率达到了用水户的80%。厂区环境逐步美化,吉安市、吉水县、吉安县、万安县等自来水公司先后被江西省建设厅评为“花园式水厂”。
  1996年12月17日,省计委批复吉安市第二水厂二期扩建工程(日产6万吨)初步设计,1997年7月 1日,工程正式开工,1999年7月1日试运行通水,从而使吉安市的日供水能力达到16万吨。2000年7 月,经省计委批准,同意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新建吉安市五岳观水厂,一期工程为日产5万吨(总为10 万吨),概算投资7846万元人民币,其中日元贷款7. 91亿日元,预计2001年动工,2004年第一期工程竣工。
  井冈山市利用建设井冈冲水电站的井冈冲水库水源,经省批准,修建万吨提水工程,扩建原水厂净化设施,铺设管道,工程于1992年动工,1994年竣工投产,使井冈山市的日供水能力达到2.6万吨。
  吉安县1992年开始建设取用禾水为水源的新水厂,一期工程(日产1万吨)于1995年完成,二期工程(日产2万吨)于2000年竣工,供水能力达到日产3万吨(地下水供水部分1998年转让给燕京啤酒公司吉安啤酒厂)。
  遂川县自来水公司采取挖潜改造,新建取水泵房和日产2. 2万吨的净化设施,2000年底供水能力也达到日产4.5万吨。
  1998年以后,泰和县文田水厂二期工程,万安县水厂二期工程(均为日产1万吨)先后建成通水,都达到日供水2万吨的能力。新干县在城南塘头,吉水县在城南墨潭动工新建第二水厂,取用赣江水,供水规模为每日2万吨。新干县新水厂于1999年底试通水,吉水县新水厂预计2001年5月竣工通水,新水厂建成后,原水厂停止使用,留作备用。安福县在城北新建取用泸水为水源日供水2万吨的第二水厂,于1996年开工,2000年10月建成通水,年底,总供水能力达到每日3.1万吨。宁冈县于1998年12 月动工新建日供水1万吨的新水厂,预计2001年6月竣工通水。
  永新县改建扩建日产2万吨的供水工程和永丰县新建麻洲地表水(取用恩江河水)2万吨(远期4 万吨)供水工程,分别于2000年5月、11月动工,预计分别在2001年9月,2002年底进行试通水。
  峡江县县城东迁至水边镇后,利用原水边镇自来水厂作为县城供水厂,因水源不足,条件简陋,1999 年经批准新建取用赣江水源的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近期2万吨,远期4万吨。
  至2000年底,全区有城市水厂18座(不含停产备用水厂及尚未建成的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为 44.15万吨,实际日综合生产能力为36.9万吨,供水管道总长827千米,用水人口达64. 59万人,城市平均用水普及率达94.49% ,人均生活日用水量135升(见表4-14)。水质化验检测手段齐配,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以上;年末职工人数为1365人,工业总产值2619. 5万元,工业增加值1098. 85万元。
  除城市自来水厂集中统一供水外,各县(市)仍有少数企业和单位,如万安水电站、华能电厂、赣江制药厂、红声器材厂等国家、部、省属单位,以及部分地、县(市)管的水泥厂、造纸厂等企业和单位与城市边远地带的单位,设有自备水厂或自备水源设施,城市边沿地带的部分居民,有的还在使用井水。
  表4-1*4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供水情况综合生产供水管道供水总量用水人口用水城区年末县(市) 能力地下水长度(千米) (万吨) (万人) 普及率(%) 水厂数(个) 工人数 (万吨/日) 吉安市 16.0 2.8 216 2495 20.56 99.63 3 324井冈山市 2.6 0.3 29 186 1.62 98.6 2 64 吉安县 3.8 2.0 49 354 4.1 98.7 1 118续表综合生产供水管道供水总量用水人口用水城区年末县(市) 能力地下水长度(千米) (万吨) (万人) 普及率(%) 水厂数(个) 工人数 (万吨/日) 吉水县 1.5 68 220 5.0 98.52 1 60 峡江县 1.3 31 345 2.82 94.61 1 49 新干县 2.3 35 340 5.25 96.88 1 105 永丰县 2.0 2.0 38 263 3.6 85.37 1 59 泰和县 2.4 0.4 58 291 5.8 81.67 2 116 遂川县 4.5 90 230 4.2 91.21 1 87 万安县 2.35 72 283 3.25 95.31 1 76 安福县 3.1 1.1 23 195 3.3 84.21 2 163 永新县 2.0 110 500 4.09 97.66 1 102 宁冈县 0.3 8 64 1.0 95.74 1 42 全区合计 44.15 8.6 827 5766 64.59 平均94.49 18 1365 供气长期以来,境内城镇均以柴草为生活燃料。新中国建立初期仍然如此。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机关单位、居民生活的需要,煤炭使用量逐步上升,市县先后成立了煤炭公司,设立了煤球厂,生产蜂窝煤分配供应居民生活使用。至80年代末期,煤炭发展为城市主要燃料。城市燃气的使用始于70年代末,进入 90年代,随着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一些城市居民开始使用更洁净的电力能源。
  人工煤气1975年,红声器材厂开始建设水煤气站,1976年建成供气,主要满足本厂职工生活用气,用户为886户,用气人口为3500人,安装低压管道长1.5千米,气站有职工17人,是吉安地区第一家人工煤气站。1979年10月,江西有线电厂开始建设水煤气工程,1981年建成供气,用户为1600户,用气人口为6500人,气站有职工15人。1986年,吉安市线材厂(现江西电线电缆总厂)开始建设水煤气工程,1988年元月建成供气,用户为435户,用气人口为1812人,气站有职工15人。
  1987年10月成立吉安市煤气工程筹建办公室,1988年,建设部城建研究院对吉安市煤气工程进行调查论证,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9月,省计委批准吉安市兴建煤气工程建议书,11月批准计划任务书,正式列入全省基建项目。1992年5月18日吉安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吉安市煤气公司,同年7月, 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院完成工程初步设计,9月,省计委通过设计审查,11月13日正式破土动工兴建,于1994年4月顺利竣工,4月30日,在市人民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点火仪式,标志着吉安市煤气工程正式投产通气。
  吉安市煤气公司位于吉福路2千米处,占地4. 17公顷,拥有1座设施较完备的水煤气气源厂,1座3 万立方米气柜和1座1000立方米缓冲用气柜及各项配套设施,日供气能力为5万立方米,可满足1.8万户居民用气,远期日供气10万立方米,可供3万户居民用气,工程总投资5300万元。至2000年底,煤气输配管网已覆盖吉安市中心区大部分区域,管线总长58千米,并建有13座调压站,共计发展用户16805 户,优质供气227万立方米,安全生产1734天。公司有职工22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人。
  吉安市煤气公司对用户实行一户一表制,按表计收气费,在市区内设有一个收费中心,同时还推行银行缴费一卡通的收费方式。1996年1月1日,根据吉安地区物价局关于对煤气试销价格的批复,同意单位团体及营业性生产用气为每立方米0.8元,居民生活用气为每立方米0.6元,同年12月1日,经吉安地区物价局同意,分别调整为1元和0.75元。 液化石油气80年代初期,继南昌、九江等城市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后,吉安市等市县有部分城镇居民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多是从九江、广东、湖南等外地用小钢瓶灌装运载而来。1988年7月,吉安地区医药公司开始建设液化石油气储备供应站,1989年1月建成供气,年供气量为15吨,用气户数为 150户。同年5月,江西电视机厂建成液化石油气站,年供气量90吨,用气户数800户。1989年11月, 地区肉联厂建成液化石油气站,年供气量60吨,用气户数607户。1991年,吉安地区水电局、吉安地区外贸局、吉安地区公路分局、吉安地区石油公司陆续建站供气。各单位自建供气站除单位内部供气,逐步敞开向市内居民供气。他们都是租用专用槽车到九江、广东、湖南等炼油厂采购,形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供气并行的供气体制。
  进入90年代后,液化石油气站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从吉安城到各县(市)城,并扩展到部分条件较好的乡镇,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外资、合作投资办站的新局面。液化石油气虽然热值高,使用方便,但易燃易爆,在其储运灌装和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爆炸或导致火灾。因此,安全用气十分重要。吉安地区建设局、劳动局、消防支队共同负责辖区内城市燃气安全工作的管理、监察、消防监督工作,监督检查液化石油气的储运、灌装、使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的落实,组织液化石油气槽车驾驶员、 押运员、灌装操作工、气站经理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审定液化气站建站条件及资格,发放资质证书,并定期不定期对各储灌场站的使用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整改,保证城市燃气的安全使用。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
  供电与照明吉安地区城镇供电照明始于1920年。在此之前,城市店铺和居民,晚上皆用茶油、菜油、桐油、洋油 (即煤油)点灯照明。入夜之后,街道只有靠临街商号、住宅的灯光外泄照明。也有街道将清油玻璃灯挂在临街建筑上,或在临街建筑上掏设灯龛,遇天气好时,则直接挂在树上作路灯照明。人们夜行或提灯笼,或点松明、火把。
  1920年吉安县城(今吉安市)由吉安商会集资银元9.72万元,成立“吉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购置蒸气发动机和全套锅炉设备发电,装机容量为80千瓦,日停夜发,主要供照明用,用户645户,城区开始装设路灯10余盏,此为吉安地区最早的街市照明。1938年,江西省建设厅将公司收归官办,更名为“吉安电厂” o次年,新建第二发电所,安装70匹马力柴油发电机组,用户增至769户,占城内总住户的5%。 1940年,建第三发电所,装2台45匹马力煤气发电机组,用户增至1082户,占城内总住户的7% ₒ至吉安解放前夕,城区仅在永叔路、中山路、文山路装有50余盏路灯,均为小功率白炽灯泡,光线昏暗,因线路破旧,燃料缺乏,发电不足,路灯明灭无常。
  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入泰和后,在上田省直机关驻地安装了 1台以木炭为动力的小型发电机组,所发电力只供给省直机关照明使用,并沿途设置10余盏照明路灯。1944年,永丰县从吉安搬来一个私人小火电厂,容量为7.5千瓦,仅供县城豪富人家照明用,4个多月后就停办了。1947年,峡江县陈某购发电机开办了一家私人电厂,街上主要商户门前有路灯数盏。至解放前夕,除吉安城外,各县城均无电照明,有的在主要街道晚间挂几盏煤油玻璃灯作为路灯,大部分街道夜晚都是漆黑一片。
  1949年8月,吉安电厂由吉安市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2月16日,新的吉安电厂在上永叔路1号建成,有2台小型发电机组,总容量为480千瓦。1958年扩建安装1台1050千瓦汽轮发电机,1960年扩建安装2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1965年,吉安电厂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机组投产发电,大大改善了吉安市的供电情况。1953年后,由吉安电厂外线组管理城区的路灯照明,开始架设路灯专用线,安装路灯 180余盏。1956年,吉安市人民政府建设科专设1人管理路灯。1965年,市政工程队内设电工组,负责城市路灯安装与维修。
  1950 ~ 1952年,全区各县陆续开办小电厂,县城开始供电,供机关单位和少数居民照明。尔后陆续在主要街道安装数目甚少的白炽路灯,作为城市街道照明。随着电厂装机容量的扩大和新的小水电厂建设,供电面逐步扩大,60年代以后,各县都形成了县电网,县城已经日夜有电供应,城镇居民用户,普遍用电照明。路灯安装已向街巷扩展。
  1972年2月27日,吉安地区电力公司成立,此后,对吉安市区配电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整顿改进,改单一电源为多电源供电。同年12月24日,将天河火力发电厂、枫渡水力发电厂的部分电力输送到吉安市,天河一永阳一敦厚一吉安间35千伏线路与市区线路正式并网运行。以后,又陆续连接各县水、火电站(厂),形成了吉安地区电网。1984年元月,吉安地区电网又并入全省电网运行。随着万安水电站投产和井冈山华能电厂的建设,以及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及多个变配电站的建成,城市用电已得到充足的保障,城市路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1972年,吉安市开始采用第二代光源——汞灯,1973年起, 全市路灯皆改装自动开关,1974年,城市路灯由电力部门全部移交给城建部门管理。此时,全市街道路灯照明均改为钠灯,市区已有路灯615盏。
  1979年,吉安市路灯管理所正式成立,到1983年,市区路灯已装置1041盏,主要街道安装了白炽灯、高压汞灯、钠灯、高杆灯、组合灯等,采用专线架空,明线自动控制,光源线路均布设在人行道旁,用水泥电杆装裸皮线。尔后,随着城市发展与道路改造建设,部分主要街道采用电缆地埋专用照明线,不同街道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光源的路灯,主要建筑物安装节能灯、泛光灯、轮廊灯、霓虹灯,广场、花园、草坪安装园林灯、庭院灯、草坪灯等,夜幕下的城市面貌呈现出一片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迷人夜景。
  到2000年底,吉安市路灯管理所有职工32人,市区有路灯4192盏,建成区每平方公里有路灯254盏, 每万人城市人口有路灯126盏,总容量达到582.73千瓦。在吉安市4192盏路灯中,属于道路、桥梁、号堤路灯有4015盏,占总数的95.8%,城区道路路灯普及率为78% ,道路路灯密度为37.4盏/千米,已全部改装成自动开关。路灯线路总长91.3千米,路灯开关箱71只,总控制台1台,变压器2台(见表4-1-5)ₒ 与此同时,井冈山市和各县都在大力发展电力事业,城区照明用电充足,供电线路与路灯建设不断改造升级,新光源、节能型、各种造型的灯具及专用线路、电杆普遍采用,各县(市)也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路灯管理机构,并且逐渐交由建设部门管理。至2000年底,全区县城以上城市市区共有路灯9930盏, 建成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路灯98盏,道路路灯密度为每千米19.7盏。
  表4-1-5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城区路灯情况县(市) 路啓量(盏) 建成区每平方公里路灯数每千米道路路灯盏数 (盏/平方公里) (千米) 吉安市 4192 254 37.4 井冈山市 519 94.4 26 吉安县 810 117.4 21.9 吉水县 676 67.6 17.3 峡江县 208 43.3 3.9 新干县 474 49.9 15.8 永丰县 344 55.0 13.2 泰和县 732 74.7 22.2 遂川县 445 72.6 11.1 万安县 430 65.2 19.5 安福县 550 63.6 14.5 永新县 242 33.90 6.2 宁冈县 308 8&00 20.5 合计 9930 98. 10 19.7 城市公共交通城镇使用的非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古时主要有:马、马车、轿、独轮车、黄包车(人力车)、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和渡船(摆渡);新中国建立后,机动公共交通工具有:机动三轮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摩托车和轮渡。
  轿古老的客运工具之一,曾鼎盛多时。吉安地区的轿舆有官轿、花轿、街桥之分,官轿为封建统治者所专有,供官府衙门官员乘坐,视其官职大小,有2人抬、4人抬、8人抬三种。花轿是专供闺女出嫁所用,因轿身披以彩绸,缀以旎苏、装饰艳丽而得名。街轿是民间常用的轿子,有大轿、竹轿、椅轿三种。大轿与官轿类似,其区别在于大轿常用蓝呢饰顶,故又称“蓝轿”,木质结构,多为豪门巨贾,名门闺秀所乘坐;竹轿为竹质结构,既轻便,又通风,曾风靡一时;椅轿是将躺椅捆在一对竹杠上的一种临时应急的轻便轿子,多为农村接送郎中(医生)和年老宾客或护送病人之用。官轿在民国初期被取消,花轿很时兴, 50年代后,花轿、椅轿逐渐被淘汰。
  抗日战争时期,吉安城区内有轿行5家,其中3家集中在棉庆楼,另2家分别在九曲巷和皂角树下。 与此同时,湖南有十多名轿夫,备有五六顶竹轿来吉安谋生。抗战胜利后,恢复了汽车运输,并增加了路线和班次,竹轿便很少有人乘坐。解放初,结婚仍沿旧俗的地方,继续租用花轿娶亲。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轿行被封闭,花轿被淘汰。
  各县城也有轿行,或称肩舆行,又称轿房,备有数量不等的各种轿舆供人租用。民国初期,官轿逐渐取消。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风俗习惯的改变,花轿、椅轿也逐渐被淘汰。
  非机动车辆人力车,旧时称“东洋车”、“黄包车”。吉安使用人力车在街道运客,始于1933年。 1939年春,南昌及赣东北部分城镇沦陷,不少人力车工人随大批难民涌入吉安(随着日军继续南侵,大部分黄包车再度转迁泰和和赣州等地)。当时吉安人力车增加到七八百部,同时出现了几家未挂招牌出租人力车的店铺。人力车行驶路线也由城区扩大到附近土于镇,当时没有什么组织,都是自备车子各自揽客。
  1942年,吉安县警察局将城区划分为十五个站,人力车按站收费,并规定车上需挂收费标准牌方准行驶,但因当时物价飞涨,按规定收费难以维持生活,故车夫均未按官方定价,而是双方议价。人力车有固定的停靠点,如码头、医院、剧院、车站等。各车有各车的“码头”,别人不能随便到此“码头”招揽生意,称之为“守码头”。本“码头”的车夫遇有生意,一般都能遵守先来先拉的规矩,称之“挨萝”。抗日战争胜利后,难民返回原籍,吉安人口骤减,乘车人少,生意清淡,拉车工人,有的返回原籍,留下的也多改行。1946年9月,国民党政府曾下令各县(市)在一年内禁止使用人力车,江西省规定自1947年10月1 日起禁止使用人力车,并将所有人力车改装成三轮车。吉安城区虽有县长签署的明文规定,但鉴于改装困难,又难于解决车夫就业和城镇客运问题,故未执行。至吉安解放时,靠拉人力车维持生计的还有110 余人。1949年10月,吉安市人力车工会成立,当时有会员219人。50年代后,社会风气改变,除老弱病残者外,一般人都耻于坐人力车,故生意清淡。至60年代初,全市仅有人力车8部,多在车站、码头、医院为旅客拉行李、接送病人。1966年,吉安市人民政府动员他们改行,人力车统一收购,每部作价15元, 工人介绍到市城建局做工。
  自行车,又名脚踏车、单车、线车,20世纪30年代传入吉安。主要以家庭所有为主,亦有自行车行、 修理店兼营出租,作为代步交通工具。1942年起,遂川县城有飞乐等两家自行车行,共有车10余部,以出租为主。50年代后,吉安市的自行车修理店也兼营自行车出租业务。吉安宾馆等也备有自行车出租, 供住店旅客租用。
  客运三轮车,一种为人力三轮车,俗称“蹬的”,另一种为机动三轮车,俗称“拐的”。其车轮排列也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前一轮后二轮,另一种为前二轮后一轮,以前者居多。80年代末,人力客运三轮车岀现在吉安地区的一些县(市);90年代初,在吉安市、泰和县、安福县等地发展很快。同时机动客运三轮车也相继涌现,在吉安市、吉水县、峡江县、永丰县、遂川县、永新县等地迅速发展。至2000年底,全区共有人力客运三轮车4740辆,机动客运三轮车3815辆。客运三轮车的出现,方便了群众市内短途出行。 但由于增加过快过多,带来诸多弊端。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实行依车牌号码单双隔日运营制,仍然经常发生三轮车乱停乱窜、与机动车抢道、或逆向行驶,引起交通阻塞,妨碍行人安全等现象,也影响城市市容市貌。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期,吉安市、万安县、永新县等城区内出现私人双轮摩托车载人客运(俗称“摩的”),更加增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虽经多次整顿,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吉安市人民政府已着手大力发展公共汽车交通,在妥善安置三轮车从业人员的情况下,逐步淘汰三轮车。
  机动车辆公共汽车,1939年3月,江西省政迁吉安,江西省公路处迁吉安北门文山寺村文山祠(今吉安市白塘乡高峰村民委员会文山寺村),由于当时大批南昌等地难民拥入吉安,城区市民来往频繁,交通工具欠缺,遂由省公路处在吉安开设城内公共汽车,营运2条线路,总长19千米。一路:吉安一扶园 (庙背)中学一路口一长塘,全长14千米。二路:从吉安城的钟鼓楼,经北门螺湖桥至文山寺村的文山祠,全长5千米。均于当年11月开行,每日早晚各一班,后又加一班。次年10月,省公路处迁于都银坑后,两路公共汽车停开。此后近30年城内无公共汽车营运。
  吉安市公共汽车1939年3月,开行从钟鼓楼经螺湖桥至文山祠一路市内公共汽车,全程5千米, 每日往返6班。4月9日,开行吉安经扶园中学(庙背),(后延伸至长塘)一路,每日往返8班,全程票价每人0.2元,月票每张10元。7月1日,开行吉安至敦厚(后延伸至高塘)一路,每日往返4班,全程17 千米,每人票价0.35元。1969年12月,吉安市恢复开行公共汽车,首路车从阳明路至余家河一条线路, 全程7.2千米,每日早晚各1班。1970年,开行3路公共汽车,全程24.4千米。1972年5月,开行4条线路,总长35.4千米。1975年4月,开行8条线路(其中市区3条,郊区5条),总长100千米。1985年, 公共汽车有19辆,开行11条路线,全程达374.9千米。1990年末,有公共汽车50辆,564个座位,16条路线,班次35个,其中,公共汽车路线7条,班次22个,路线里程100千米,其他路线改为短途或长途班次,这7条路线是:吉安至余家河,全程7.5千米;吉安至造纸厂,全程&9千米;吉安至青原山,全程14 千米;吉安至郭家店,全程30千米;吉安至兴桥,全程11千米;吉安至店下,全程19千米;吉安至平湖,全程10千米。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公交车的路线时有变化,发车地点也在不断调整,其中变化最大的有1995年开行的9路内环城线,该线沿井冈山大道,经沿江路、阳明路、大巷口路线呈“8”字形运行,全长9千米。 1998年10月开行的10路大环城线,经青原大道、井冈山大桥、井冈山大道、军民路、赣江公路大桥,全程 14千米。2000年末,吉安市公共汽车有公交中巴车72辆,路线15条(见表4-l-6)ₒ表4-1 6 2000年吉安市城市公共交通情况线路开通时间线路里程车辆数收费标准每日班次线路走向 (千米) (辆) (元) (班) 1路 1970 年 8 6 1 72 广场南侧一013中转站一跃进路一余家河 2路 1994年8月 4 10 1 150 站前饭店一井冈山大桥一河东一火车站 3路 1994年8月 13 8 2 80 广场南侧一庐陵大厦一兴桥镇 5路 1994年8月 9 2 1 12 广场南侧一013中转站一城南加油站一电缆厂 6路 1970 年 8 3 1.5 21 广场南侧一城北车站一赣新公司一造纸厂 8路 1970 年 12 3 2.5 21 广场南侧一井冈山大桥一河东一青原山 013中转站一影城一永叔路一阳9路 1995年12月 8 10 1 150 明路一井冈山大道一有线电厂一沿江路一阳明路一013中转站续表线路开通时间线路里程车辆数收费标准每日班次线路走向 (千米) (辆) (元) (班) 013中转站一人民广场一井冈山10路 1999年1月 12 13 1 130 大桥一河东一赣江公路大桥一 013中转站 11路 1995年12月 9 2 2.5 10 广场南侧一赣新公司一樟山镇 13路 1995年12月 14 1 3 5 广场南侧一河东一天玉镇一平湖村 16路 1997年12月 12 5 2 35 吉安饭店一井冈山大桥一河东一华能电厂 17路 1997年12月 9 4 2 24 吉安饭店一冷冻厂一长塘镇 19路 1997年12月 6 2 1.5 10 吉安饭店一阳明西路一正丙岗一十里庙 2000年1月 22 1 3 4 广场南侧一兴桥镇一江下村 2000年1月 20 2 3 8 广场南侧一樟山镇一奶奶庙一东水村井冈山市公共汽车井冈山市内公共交通,原来由市公共汽车公司和市汽车运输公司两家承担。 1975年8月,由市公共汽车公司一家开行,有公共汽车11辆,路线3条:一路开行茨坪至沟边,每日往返 4班,全程33千米;一路开行茨坪至厦坪,每日往返4班,全程28千米;一路开行茨坪至下七,每日往返4 班,全程35千米。:1990年末,有公共汽车17辆,680个座位,每日开行茨坪至沟边、厦坪、下七3路公共汽车各2班,总里程157千米。2000年末,有职工15人,主要开行3条路线,日发出班次34个。
  吉水公共汽车1999年12月,高安市一位客商与县两名个体户合股投资80万元,在吉水县城成立公共汽车公司,经营县城公交客运,由县建设局管理。初建时有职工28人,公共汽车6辆,114个座位, 开行3条路线,全程46千米。2000年末,有职工40人,公共车14辆,266个座位,路线4条,里程62千米。一路是县火车站至中转站,全程16千米;一路是朱山桥渡口至文峰镇镇政府,全程15千米;一路是文峰镇砖门至大修厂,全程16千米;一路是县城七里湾至黎洞新村,全程15千米。
  新干公共汽车 20世纪90年代末期,县城公共交通由拐的、蹬的运行。1999年5月,成立新干县公共汽车公司,有公共汽车7辆,线路1条,由县城、东湖桥经263大队、新干火车站至赣中化工厂,全程 5千米。2000年有公共汽车9辆,171个座位,3条线路,除原线路外,又新增2条线路:县城至沂江,每日往返10班,全程8千米;县城至王山,每日往返4班,全程7千米。
  永丰公共汽车1995年5月,由县第一汽运公司用一辆大客车改装成公交车,开行桥南至长茅岭一条线路。同年9月,县第一汽运公司成立公交车队,1996年9月购置2部中型公交车替换原来大客车, 并增开桥南至灵冈线路。1999年2月又购置中型新公交车8辆,重新安排公交线路,改由县城发车。 2000年8月改称永丰县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公交车10辆,170个座位,公交线路6条:财政局至富溪线 10千米;财政局至坑田模元线9千米;财政局至视头线10千米;工商局站前办事处至油茶化工厂线4千米;财政局至官山林场线12千米;县五交化至普乐康线4千米。年完成客运量69. 35万人次,208万人千米。
  泰和公共汽车1939年4月,泰和开行的公共汽车有泰和至马家洲、泰和至上田两路。11月,省公路处把公共汽车班次正式列入全省行车班次时刻表,泰和为5路、6路。1940年5月15日起,省公路处又将5路车延伸至文江,每日往返10班,由于乘客不断增加,后来又增开泰和至上田、泰和至文江两路专程车。10月1日起,将泰和至上田的公共汽车延伸到杏岭村(原中正大学校址)。泰和至文江的公共汽车延伸到三都号,泰和至马家洲的公共汽车也延伸到白土街。公共汽车最多时有25辆,并在两塘、武溪街、洲尾、白土街、上田、文江、杏岭、三都、南岗口等地设立车站。1944年,省公路处由于车辆严重不足,泰和公共汽车全部停开,为了解决省府公务人员往来的需要,改开泰和至马家洲、泰和至两塘、泰和至南岗口的短途班车,以及泰和至上田、泰和至文江等地的公务车。抗日战争胜利后,泰和的公共汽车全部停开。
  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1995年,县城有个体户用3辆农用小客车在城区公路上载客拉货。1998年8 月由个体户10人筹建泰和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挂靠县旅游局,用6辆厢式农用小客车在县城运行。 运行线路有两条:一条由县人民政府至火车站回程由火车站经上田圆盘到县人民政府;一条由县人民政府经文田圆盘至职业高中,回程经上田园盘到县人民政府。:1999年12月又增购四辆新中巴客车参加运行。由于路线与挂靠路路通公司的个体客运业户争客源,县交通局、运管所进行干预,将挂靠路路通的社会个体车辆和有限公司的车辆合并,2000年元月组建为泰和城镇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有中巴客车39 辆,并挂靠城建局管理。
  万安公共汽车1993年前城市交通主要是人力三轮车、摩托车,后来才有昌河、面的和桑塔纳轿车进入市场。1998年成立万安县出租车队,由万安县公路货物配载部管理,有面的28辆,桑塔纳4辆。 2000年有出租车34辆,还有面的、人力三轮车、摩托,这些车均为城镇接送旅客服务。
  安福公交汽车安福县公交公司建于1998年12月,归口县城建局公交客运公司管理。有公共汽车 10辆,开行线路有4条:县城至火车站,全程2千米;县城至地区水泥厂,全程4千米;县城至西郊工业园小区,全程3千米;左家至大光山煤矿,全程3.5千米。
  自备交通车20世纪70年代中期,吉安市有些企事业单位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在市区开行自备交通车,线路由单位自定,时间一般有早、中、晚三班。交通车开行较早的有吉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修理厂、吉安造纸厂、红声器材厂等单位。进入80年代,开行交通车的单位逐渐增多,车型也多,有的用货车改交通车,有的由普通客车向大型通道、豪华客车发展,有的用面包车作交通车。1990年,吉安市开行交通车的单位,市区内有吉安汽运公司修理厂、江西曲轴连杆厂、地区副食品公司、地区石油公司、地区电力公司、赣江制药厂、吉安汽运公司货运分公司、吉安稽征分局、井冈山芒麻纺织厂、吉安烟草分公司、吉安百货公司、吉安粮油公司、医学分院、江西有线电厂。市郊单位有吉安师专、精神病院、电线电缆厂、机床厂、职工大学、红声器材厂、吉安水泥厂、地区土产公司、市无线电线材厂、江西樟脑厂、江西机油泵厂、 吉安贮木场、吉安木材厂、吉安农业学校、吉安公路分局、吉安汽运公司汽车驾驶培训班、地区粮油仓库、 吉安造船厂、吉安造纸厂>227地质队、吉安市毛巾厂、吉安肉类联合加工厂、吉安罐头厂、江西电视机厂、 赣新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等40多个单位,共有交通车50多辆。开行交通车的单位,有的是节假日送职工进城,有的是每日2至3班,班次最多的是吉安水泥厂,每日从上午7时至晚上12时,开行6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单位都在转换经营机制,有的转产,有的合并,有的改制,加之城市公交车日益增多,还有面的、拐的、蹬的和出租车,职工来往方便,有不少单位停开交通车。2000年继续开行交通车的单位有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电线电缆总厂、市财政局、堆花酒厂、机床厂、地区电力公司、吉安烟草公司、吉安医专、吉安公路分局等单位。
  泰和县自1985年开始有些郊区单位开行了交通车,除了节假日接送职工进城外,其他时间还兼营客运。2000年开行交通车的单位有经纬工厂、庆江化肥厂、泰和糖厂、泰和水泥厂、泰和大北农饲料厂的 5辆交通车。
  出租汽车吉安地区出租汽车始于80年代,开办初期均为公交系统经营。1983年11月,吉安市公共汽车公司设立出租汽车服务部,投入汽车8辆,开办出租汽车业务,以解决市区人民红白喜事、病人、 单位急需用车之难题。井冈山市为发展旅游事业,在充分利用现有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成立了井冈山旅游出租汽车公司,与公共汽车公司合署经营,两块牌子、一个班子。90年代后期,部分企事业单位和私人购车参加出租汽车经营,且增势甚猛,成为出租汽车的主体。2000年,安福县公共交通管理所也组建了平安岀租汽车公司,有出租车29辆。至2000年底,仅吉安市就有出租车(含“面的” )346辆。
  渡船吉安地区城镇多濒水临江,渡船历来为城乡来往的重要交通工具。吉安市和新干、峡江、吉水、泰和、万安等县城镇均有设置。
  吉安渡历史悠久,“大码头渡”(古名凌波渡)位于今吉安市区中心永叔路站前码头上游,是市区通往河东的主要渡口。据《庐陵县志》载,“南唐嗣主(李王景)诏民造渡船”,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周麓松、谭绍等捐造万缘会船,置产缮此渡,此后历任知府、知县、里人或捐造渡船,或置产缮渡,使此渡得以延续不衰。民国初期,为吉安义渡局施行义渡渡口之一。1958年始为吉安市渡口管理所轮渡渡口。兴贤渡(亦称“金牛渡”)坐落在古城兴贤门外,今吉安市区沿江路南门街口处,隔江与白鹭洲相望。宋淳祐元年(1241)创办“白鹭洲书院”时设置。此渡清末民初架设浮桥冰涨拆开,水消恢复,直至1987年7 月白鹭洲大桥建成通车后废止。抗日战争期间,吉安渡口有私人大小渡船300余只,大的载重约5吨,小的仅1吨左右,另备公船5艘,每艘20吨左右,乘公船渡江不收费° 1950年,将私人渡船组织成渡船会,由工商联管辖,1951年增船1艘,组织成互助组,实行统一收费,每人次4分钱。1955年成立吉安市渡口管理所,由吉安市民政局管理。1958年,由吉安市财政拨款新造一艘约15吨级、功率为20马力的煤气机动船“跃进号”,为吉安渡口第一艘机动渡轮。1961年,吉安渡口管理所划归市城建局管理,并新造第二艘25吨级60马力柴油机机动渡船。是年运量达35万人次。1962年,吉安市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两艘轮渡应接不暇。翌年,吉安市人民政府拨专款3万元,修造一艘10吨级95马力汽油防洪专用轮“防洪号”。1964年拨款6万元建设渡运码头,同时还兴建了 100 平方米的候船室,建造了一艘20吨级20马力的轮渡。尔后,吉安渡口又陆续添置了一些新船,对老船进行了更新。至1973年,吉安市共有轮渡7艘,取消了人力摆渡。1984年,投资10万元开辟了从赣江西岸大礼巷码头至河东乡天宝巷码头航线,解决了枯水季节渡运难的问题。随着井冈山大桥(1970年5月 1日通车)、白鹭洲大桥(1987年7月竣工)、赣江大桥(1995年12月16日竣工)的建成通车,吉安市的渡运作用逐渐消失。2000年时,吉安市渡口管理所撤销。
  新干县城金川渡,古称界埠渡,在县城西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有义渡木船5只。清同治十年 (1871)有义渡船6只。民国时期,县设义渡局,常有义渡船4只。1949年6月渡口设义渡组,有义渡船2 只。1962年义渡组改轮渡组,人力渡船改为机动渡船,义渡改为收费渡。1985年轮渡组改为轮渡站,有渡船3艘,核定载客量为396人,其中南昌五四船厂制造的钢质机动船2艘,动力为24马力,核载150 人;另一艘为木质机动船,动力为24马力,核载96人。渡口设渡工19名,日渡量为0.7万人次。
  此外,尚有多处汽车轮渡,如1977年新干至三湖公路通车,1978年设立赣江汽车轮渡。泰和澄江镇渡口也是区内古老的渡口之一,后为汽车轮渡口,吉安到万安、兴国方向的汽车均由此过渡,泰和赣江大桥于1991年11月28日建成通车后,此渡便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第七节房地产房地产管理管理机构早在西周王朝时期,始置虞官管辖水泽田宅。秦汉后,历代县衙均有职官管理。民国时期,各县政府设地政科对境内土地房产施行地政管理。新中国建立初期,民政科管理地政。与此同时,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城市中公共房产问题的决定》,在军事管制委员会和新成立的市、县人民政府领导下成立公产管理委员会,负责接收管理公共房地产。1949年9月吉安市人民政府设财粮科公产管理股,负责接管、经营公共房地产。1955年5月市人民政府设房地产管理科,1956年元月改为市房地产公司。 1959年8月改公司为市房地产管理局。1960年12月撤局改为房产公司。1964年5月恢复局与公司合署办公。1973年撤销公司,改为吉安市房地产管理局,该局延续到撤地设市后。各县的房地产管理机构,名称和隶属关系更迭较多。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县公产管理委员会,后改为房地产管理所(站或组)。80年代各县先后将其改为房地产公司。1989年吉安县设立房地产管理局,90年代各县先后由公司更名为房地产管理局,隶属于建设局,为县人民政府二级局。井冈山市、吉安县分别于1994年、1997年升格为县人民政府一级局。
  1978年以前,地区一级没有设立房地产专业管理机构,由地区建筑工程局代管。1978年吉安地区基本建设委员会成立,设城建科兼管。1983年以后由吉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城建科兼管。1996 年4月18日设立吉安地区房地产管理局,与房改办和地直机关房改办合署办公,隶属于建设局,为副县级局,2000年8月撤地设市时更名为吉安市房地产管理局。局机关设:办公室、财务科、房管科、工程技术科、综合开发科、房屋档案室;下属房政执法机构有: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公室、房屋安全鉴定站、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房地产管理监察大队;局直属机构有:房地产经营管理处、房屋建筑工程处、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白蚁防治研究所、房地产市场管理处、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办公室。
  管理法规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城市中公共房产问题的决定》,对新解放的城市公共房产的管理机构和分配、租赁、维修、建设等作出了规定。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务院、中南区、江西省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就没收、接管、代管房地产的政策界限有明文规定。各县(市)按照规定成立了机构,接收、接管了这批财产,使其成为国家财产。194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信箱发布文章《关于城市房产、房租的性质和政策》,指出了“城市房屋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的产品。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房屋就是一种商品”,并宣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城市私人所有的房屋、地产和房租的政策:一、承认一般私人所有的房产的所有权,并保护这种产权所有人的正当合法经营。二、允许私人房屋出租,租约由主客双方自由协议来订立。三、主客双方都应当遵守所自由议定的租约。四、人民政府有权保护城市的房屋,并督促房主进行必要的修建,不能听任有用的房屋拆毁、倒塌。”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契税暂行条例》。同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中南区关于城市房产权的几项原则决定》。1951年发布《关于中南区城市房地产交易所试行办法》。这些政策的实施,保障了公私房地产的所有权、合法经营权,稳定了房地产的合法交易和权属转移管理。1956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I960年1月14日中共江西省委转发省商业厅党组《关于城市私人出租房产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的报告》。吉安地区以吉安市区为主并对安福、峡江等县城进行了私房改造。1964年国家房产管理局和省主管部门为加强管理,对公房的租金、租价、租赁、调剂分配、维修、建设和私房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等作了规定,使房地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960年3月15日,经吉安专员公署批准,吉安市人民委员会颁布《吉安市公有房地产租赁管理暂行办法》。1964年遂川县人民委员会批转了县房管委《关于公有房地产管理试行办法>₀ 1978年、1979年部分县(市)先后发布了加强城镇房地产管理的通告。1988年,吉安市人民政府颁布《吉安市房屋管理暂行规定》o上述地方行政法规规范了房屋所有权、买卖、租赁、租金、使用修缮、调剂分配、代管、私人建房八个方面的管理。1994年7月5日由国家主席第29号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在此前后,国务院及其主管部委和省主管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房地产管理行政法规、规章。
  土地管理1960年3月吉安市城区进行私房改造工作时,宣布了城市土地收归国有。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向私房占有的土地收取土地使用费,只在单位建房占用空地时得到执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内不少私房主纷纷向房地产管理部门缴交房地契纸。“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已收缴的契证,统一归集保存。直至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后,房屋所有权证替代了房地契纸。80 年代初期,大部分县城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城市土地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向私房征收了土地使用费。各县(市)成立土地管理局后,地政管理归入土管局。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定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o 1994年国家颁布《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后,全区各县(市)房地产管理部门参与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的共同拟定和管理土地使用权转让二级市场。
  房产管理新中国建立后,各县(市)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没收战犯、汉奸、资本家及反革命罪犯房地产的指示、规定和关于在土改中处理地主在城镇的房地产、征用或代管外国财产、无人管理的教会、寺庙、祠堂、会馆、试馆、公共学产等房地产的处理意见和批复,对民国地方政府的公产和上述房地产进行了接管、代管。除部分公产调拨给党政机关、部队、社会党团机构、学校、社会事业单位使用外, 由人民政府公产管理机构直接管理。吉安市区从1949年7月至1955年,接管、代管房地产由房管部门直管的公产房屋965栋,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地基626丘,3457. 34平方米,公房公地年租金收入12 万元。其后,这些房地产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进行,大多数都已拆除,保留的仍由房产局管理。
  公有房地产的经营管理,主要从房屋的调剂分配、租赁、租价与租金调整、租金收缴、房屋维修和解危解困六个方面进行。房管部门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人民政府发布了公有房地产管理办法、租赁管理办法、住房调剂分配办法、公房租金计算标准。并建立了群众性房管小组,进行爱房缴租活动,组建了专业维修队伍,设立了管修站,实行“管修合一”。从而保证了公有房屋不倒不塌、基本不漏, 危险房得到了抢修或改建,维护了广大公房住(用)户的住用安全。房地产管理部门按照“以租养房,有余建房”的方针,年年从房租收入中拿出结余的资金用于新建住宅,以解决居民中的住房困难。但是由于房租收入用于房屋修缮后的结余,每年只有全年收入的10% ~ 20%,投入住宅建设的资金有限,城市住房紧张状况仍得不到解决。
  租价调整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直管公房数量少,房管机构不健全,全区各县(市)城镇居民住房租赁,均由当时民政部门房产专职干部管理,单位职工住房由本单位安排。为搞好房屋租赁管理,各县 (市)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有房地产租赁暂行管理办法》、《房屋管理条例》,按章办事、登记发证,并逐户建立租赁档案。
  新中国建立初期,按照房屋结构、质量好坏、新旧程度确定等级定租。吉安市1954年以街道为单位建立了公产管理委员会,对全市公有房地产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制定公房牌号,丈量面积,绘制平面图,登记造册,通过公产小组组织群众评议,确定房地产税额。1972年制定了全市统一租金标准,对全市宜管公房租金进行了全面调整,彻底解决了以前没有统一的租金标准和租金偏高偏低的不合理状况。 以后,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实行的是“福利型”、“以租养房”的住房制度,房屋租金很低。至1985年,全区直管公房平均每月租金0. 125元/平方米。1998年,按照省建设厅、物价局有关文件规定,对非住宅用房的租价进行了调整,至1990年,全区直管公房平均月租金为0.25元/平方米。1991年在全区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多次调整房租租金标准(详见本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中“房租调整”子目)。
  租金收缴租金收缴方法采用代收和自收两种。吉安市1978年前一直采用房管小组长代收的办法,每个居民小组设立一个房管小组,全市共设房管小组269个,房管小组长由居民小组长兼任,房管小组长主要任务是经常进行爱房缴租的宣传教育工作,收缴本小组公有房地产租金,反映房屋破漏和用房的变动情况,做好上传下达、互通房地管理情况。改革开放后,各房管所增加了房管员,住宅租金由房管员逐户上门收缴,分片包干,月收月结;非住宅租金采用开具传票、银行托收的办法。全区租金收缴率达 98.5%以上。2000年租金收缴共1191.60万元。
  房屋分配调剂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全区每年用来分配的房源很少且租金低,需租住房的多,供需矛盾大,因而无法满足社会的住房需求。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系统包单位,单位包职工,城镇纯居民由房地产部门负责。城镇居民的住房分配,房管部门采取先无房户,后困难户的轻重缓急原则,由本人申请, 经居委会、街道组织审查,报房管部门批准。厂矿企业的住房分配,一般以工龄记分或投票的方式进行。 机关、事业单位的住房分配则根据本单位干部、职工缺房情况,制定住房、分房规定,确定住房标准和分配原则,按参加工作年限,到单位时间,职务和人口情况逐户提出申请,报领导审批后进行安排。
  吉安市一宜把分配与调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分配新房,交出旧房,统一调剂。1980 ~ 1983年,全市分配新住宅4000套,解决无房户、结婚户、落实政策户和住房困难户共4000户。通过分配、调剂使 2000户的住房更为合理,350户无房居民得到住房。
  房屋维修由于自管公房多数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接管、代管、没收和私房改造征收的房屋,大多数建造年代较早,是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陈旧房屋。至1985年,全区城镇房屋普查时,完好房屋仅 48. 4%, 14.87%的房屋一般损坏,5.4%的房屋严重损坏成为危房。因而维修任务非常繁重。各县(市)房管部门根据“以租养房”的原则,每年需组织大批人力、财力来进行维修。据每年上报的房产统计数字表明,房管部门直管公房平均每年维修费占房租收入的40%以上,全区维修支出共36& 09万元,从而做到房屋不倒,基本不漏,确保了住户和单位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区各县(市)房管部门先后均组建了自己的维修队伍。随着维修工程量的增加,人员不断充实,机构逐步升格。从开始的小修养护到房屋的中、大修,发展到承接新建工程。1956年市房管科内有固定的维修工人13名,另请临时工20余名。以后经历多次撤并,至1990年底,市房管局房屋修建公司有职工 87名,为副科级单位,负责全市直管公房的中、大修业务,并承接新建工程。小修养护由各房管所负责, 每个所配有一定比例的泥工、木工和副工,分片包干,由房管员每日开出维修单,维修人员上门服务,住户验收签字,使维修工作长年有序进行。
  吉安市2000年完成大中修工程66栋,投入维修费用33. 6万元。组织房屋小修养护3588栋次,投入资金22. 2万元。
  住宅建设与综合开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区各县(市)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住宅建设原则,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要把住宅建设培养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决策,采取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房地产业发展很快。至2000年底,全区实有住宅建筑面积 1827.6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12.28平方米/人。
  私人建房据统计1949年,全区城镇共有私人房屋56. 2万平方米,其中私有住宅28. 1万平方米。 新中国建立后,没收了一部分地主、官僚、资本家的私有房屋作为公房;60年代初,对出租的私有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付给房主租金,或者赎买房主产权,一部分私有住宅转为直管公房,私有房屋大大减少。旧城改造、街道拓宽拆除了部分私房。“文化大革命”期间建造私房政策受到冲击,以及“福利型、低租金、国家包”的住房制度,居民建造私房意识淡薄。新中国建立后到70年代中期,区内城镇私人建房发展缓慢。
  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对私房管理及落实私房政策予以高度重视,多次下发了有关私房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文件;各县(市)房管部门把落实私房政策和私房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此期间,国家鼓励私人建造住宅和购买私房,并为私房买卖、交换、转让、赠予、抵押、出租、继承等设立具有法律效力的置换手续,培育和完善了房地产市场,私人建房速度加快。据统计:至2000年底,全区城镇私人住宅建筑面积816. 91万平方米,是新中国建立前私房总和的14. 54倍。
  单位建房单位自建住宅,是新中国建立后,解决城镇职工住房问题采取的一项主要措施,是福利型住房制度的具体体现。50年代,单位的住宅建设得到大力发展;60年代由于国家经济进行调整,加上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单位住宅建设速度缓慢;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区内单位住宅建设有了更快的发展。据统计:区内单位自建住宅建筑面积50年代32.4万平方米;60年代47. 6万平方米;70年代124. 8 万平方米;80年代264. 64万平方米。
  1991年以前,由于住房实行福利型低租金国家包的制度,无法实行住房资金的良性循环,国家和单位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房产,成为包袱越背越重,加上城镇人口增长较快,住宅建设的速度与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不相适应,城镇职工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1991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八五’期间,要积极推行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改变低租金、无偿分配住房建设办法,促进住房商品化进程。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住房建设,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筹资建房机制”。由于建房机制变革,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列入住房制度改革范畴,通过房改,逐步减轻企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改变各企业单位统管建房、分房和维修管理住房体制,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筹资的渠道和途径加快住宅建设的方式来解决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
  房地产综合开发1978年国家实行“统建”的办法,并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六统一”方针。1989年国家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994年7月5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明确规定.“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充分肯定了综合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式。
  统建1979年,中共吉安市委决定,结合住宅建设改变后河面貌,要求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成立了后河两岸住宅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建设的日常工作°至1983年,一至三期(习溪桥一小桥)工程基本完成,拆除旧木板(棚)房198幢,建筑面积20.06万平方米;新建4〜6层砖混结构住宅47幢,建筑面积68.77万平方米,就地安排居民1091户,建成商业网点10处,公厕4座。节省了投资,美化了城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住宅小区开发建设从1986年开始,全区的住宅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进入商品房开发和小区开发综合建设的新阶段。是年10月,吉安市率先成立住宅商品房经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按照“以销定产、保本微利”的经营策略,统筹商品房建设和经营业务。此间先后开发建设了 9幢339套住宅,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这一举措打破了福利型低租金国家包的住房制度的传统格局,大胆在房地产资源配置上做文章,把住房作为商品,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市场交换而成为生活消费品,开辟住房经营的新路。1988年3月,吉安市住宅商品房经营办公室更名为市房地产开发公司,隶属市房地产管理局,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此后各县亦相继产生了适应本地要求的类似公司。至 2000年末,全区登记注册的各类房地产开发公司有102家,住宅建设在全区范围内由“统建”开始向“综合开发”转化,由计划运作转向市场运作,由零星插花建造住宅向旧城连片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转变。
  全区的城镇住宅小区开发建设,从1979年吉安市后河住宅小区建设拉开序幕,至2000年经历了 21 年,区内出现了一批住宅组团和住宅小区的新区,主要有:吉安市的西苑小区、仁山坪小区、庐境园、滨江花园、北门街、文山街;新干县的滨阳街;峡江县的百花园和碧玉花园;永丰县的桥南新村;吉水县的城北小区、文明小区和石阳小区;吉安县的君山湖小区和庐怡园;安福县的秀溪和泸潇园;永新县的商贸一条街;井冈山市的黄竹坳小区和西林苑小区佇冈县的教师新村;遂川县的陂头脑小区和怡园小区;万安县罗家坳小区和科技小区;泰和县万龙教师新村等。这些住宅大部已竣工交付使用,有的正建设之中。其中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有吉安市的后河住宅小区,配套完善但规模稍小的有吉安市的道署坪小区、书街和五岳观小区,万安县的罗家坳小区,吉安县的君山湖小区,新干县的滨阳街,永丰县的桥南新村。这8 个小区建筑总面积76.68万平方米,总投资1.56亿元。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在有效地实施城市规划,节省投资,美化城市,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促进城市经济更快发展等方面效果非常明显,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997〜1999年,吉安市在城西和城北兴建了西苑小区和庐境园小区,西苑小区列入全国第三批国家安居工程。西苑小区房屋占地面积5.9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10. 82万平方米,非住宅建筑面积2. 01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设施建筑面积366. 99平方米。贯穿住宅小区的中山西路和塔前南路中段的两条城市主干道(长600米,宽30米)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住宅小区修筑了小区水泥道路、给排水、煤气管道、用电和闭路电视管线、电信设施、路灯照明、垃圾中转站、公厕、停车场所、公共建筑、可视栏杆、绿化、小品建筑等配套设施,总投资1.2亿元。庐境园住宅小区房屋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
  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的开发建设全区各县(市)根据规划,大力完善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供应体系。住房建设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加快解决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政府在征地、计划、规划、拆迁、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金融单位在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组织实施中,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安居工程”;开展集资合作建房和解困解危工作;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物业管理机构,社会化的房屋维修和管理服务。全区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经济适用住房,在数量上力争满足不同时期的工薪阶层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在质量上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不高水平高,面积适中功能全,造价不高质量好,占地不多环境美,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有限的空间,为城镇居民创造环境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至2000年,全区住宅小区(含安居工程)建设,已竣工的6个小区, 住宅小区面积10. 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 84万平方米;集资建房竣工1202套,建筑面积12. 75万平方米;合作建房竣工108套,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解困解危住宅919套,建筑面积30. 8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54平方米。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城镇居民的住房实行“国家包、低房租、福利型”的制度。这种住房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抑制了个人对住房的投入,排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机制在住房领域不能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抑制了住房市场的发育,阻碍了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难以从机制上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助长了以权谋房的不正之风。尽管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仍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住房困难。这样的住房制度,使住房的供需矛盾无法根本解决。 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988年10月,吉安市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1991年5月,成立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制定了《吉安市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和《吉安市住房制度改革宣传提纲》,着手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整体方案。同年,井冈山市和新干、峡江、永丰、吉水、吉安、安福、永新、宁冈、泰和、万安、遂川等县也相继成立县(市)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机构。各县(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县(市)长、县(市)委和政府办公室主任、房管局、建设局、体改委、纪委、监察局、计划生育、总工会、财政、税务、人事劳动、物价、审计、土管、银行等单位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赣府发[1991] 19号文件《关于提高全省城镇公有住房租金标准的暂行办法》、《关于实行住公房超标准加收房租的暂行办法》 和《关于实行新房新制度的暂行办法》三个单项改革方案,全区各县(市)坚持综合配套,分阶段推进的原则,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来推动房改和新的城镇住房制度的建立。
  住房制度三个单项改革方案三个单项改革概括地讲是提高租金标准、超标加租、新房新制度,加大租金改革力度。从城镇住房的低租金制度的主要特征和产生根源上选准突破口进行改革。首先,制定分年度、分阶段调租规划,结束居住公房实行低租金或租金倒挂的现象,每个县(市)按照住房结构和环境条件统一租金标准;其次,按干部职级、科技人员职称和家庭人口确定享受住房面积标准,对超过住房面积标准的采取加收租金的办法,防止住房分配方面的不正之风的膨胀;第三,对改革前后的住房区别对待,实行新房新制度,在租金水平达到成本租金以前,新房(含腾空的旧房)的租金标准可以髙于同期现住房的租金标准,避免新房进入旧体制,促进新房较快地向新体制过渡,培养职工的住房商品化意识。
  住房制度整体改革方案1991年11月开始执行的《吉安市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涉及:房改的根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远近期任务;推进租金改革;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出售公有住房;集资合作建房;建立住房基金;加快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内容。时间安排是:1991年11月和12月为理顺租金关系阶段, 扭转低租金、多占房的现象;1992年1月起,整体房改方案启动,一是分步提租补贴,加大租金改革力度; 二是按照“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三是以标准价出售公有住房,给买房者以优惠,鼓励私人购房,盘活存量住房,加快回收资金,促进住宅建设;四是改变住房建设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制度推进集资建房,实行政府、单位、个人共同投资解决城镇居民住房紧张状况;五是加强住房基金管理,逐步改变旧体制下住房建设、维修、管理资金无序的状况,使之形成合理、有 .序、规范的资金来源,建立城市、单位、个人住房基金。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1991年11月起,吉安市推行住房制度整体改革方案;1992年7月至12月起, 其他县(市)先后推行住房制度三个单项改革方案;1997年1月起,执行住房制度三个单项改革的县 (市)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整体方案。 房租调整调整房租旨在通过以提高公房租金为手段,逐步实现住房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快城市住宅建设步伐,从根本上改变住房福利型的旧体制,以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水平。
  提租目标分近、中、远期三步进行:近期将房租提高到按住房的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三项因素计租,实现“以租养房”;中期按住房的成本租金即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投资利息、房产税五项因素计租,实现住房简单再生产;远期在成本租金的基础上,逐步向八项因素(除前五项外,再加利润、保险金和地租)计租的市场租金过渡,实现住房商品化。与此同时,提租的幅度和次数根据物价指数控制目标和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两个环节适时统筹来实现。
  提租标准根据阶段目标,吉安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管和直管住宅,在理顺期的月租金标准为:砖混结构0.15元/平方米,砖木结构0.13元/平方米,简易结构0.10元/平方米;从1992年1月1日起执行近期第一步月租金标准,按维修和管理费二项因素计租,砖混结构0.35元/平方米,砖木结构0.30元/平方米,简易结构0. 25元/平方米;1994年起执行近期第二步月租金标准,按维修、管理和折旧费二项半因素计租,砖混结构0.80元/平方米;砖木结构0.60元/平方米,简易结构0.35元/平方;1997年起执行近期第三步月租金标准,按维修、管理和折旧费三项因素计租,砖混结构1- 10元/平方米,砖木结构0.80 元/平方米,简易结构0.45元/平方米。其他县(市)提租标准略低于吉安市的标准。调租后,为照顾住房未超过标准,但经济负担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对象和非在职的优抚对象等少数住户,对其增加的租金实行减租、免租或由有关单位予以补助的政策,简称为“减、免、补”。具体办法是:凡租住直管和自管公房或租住私房的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干部、职工(含离退休者),由所在工作单位按其月(结构或标准)工资或离退休费的一定比例,一次性核定金额, 发给住房补贴。出租私房,又住公房者不发补贴;既有私房又住公房,私房使用面积人平均在10平方米以上的职工暂时不发补贴;1992年1月1日后开工建造私房或按市场价标准购买住房的职工可发补贴。 近期第一步补贴系数为工资(离退休费)的3% ;第二步补贴系数为10%计发住房补贴。发放补贴后,职工原享受的住房补贴相应取消。
  租金收取和使用提租后,产权单位收取的租金按总额的6%交纳管理费列入城市住房基金,余额均留给产权单位,列入单位住房基金,存入市住房资金管理处在房地产信贷部开设的专户中,定向用于住房建设和维修,不得挪作他用。
  1992年吉安市共收租金131.9万元,平均每个职工发放住房补贴2.736元。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2年1月1日起,吉安市在全省首家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所有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均按照“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交纳住房公积金,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按照“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的原则进行归集,即:职工个人按月交纳占其(标准或结构) 工资4%的住房公积金,单位也按月提供占职工工资3%的住房公积金。1997年起全区其他县(市)相继推行公积金制度,与吉安市同时执行职工和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交率分别为50%,两者均归职工个人所有,存入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职工的住房公积金本息免征个人所得税。至2000年底,全区应缴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人数31万人,实缴职工人数24万人,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15528.27万元。职工住房公积金由政府设立的住房资金管理机构根据责权利一致的原则统一管理。住房公积金的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一律由政府委托指定的专业银行办理。住房公积金实行专项使用,职工购、建和大修住房可提取自身及直系亲属积累的住房公积金;也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当职工离、退休时,其积累的住房公积金本息余额一次结清,退还职工本人。住房公积金遵照领导小组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进行管理。至2000年底,全区职工支取住房公积金85& 08万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3020. 12万元,购买国家债券844.00万元。
  出售公有住房全区各县(市)出售公有住房经历了以标准价和成本价两个阶段。出售的公有住房限于砖混结构成套住宅,以建筑面积为计算单位,每户限购一套住房,首次购房者可免交契税。
  以标准价出售时,应界定新、旧住房。经测算,吉安市1991年度竣工的砖混结构住宅的标准价按征地拆迁补偿和本身造价二项因素计算为206元/平方米,旧房重置价193元/平方米。根据赣府发(1991)19号文件规定,1992年吉安市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优惠价新房180元/平方米,旧房168元/平方米,并按住房所在地段、朝向、楼层、设施等因素将基价增减计算;对旧房的折旧以每年1 %递减计价,只限折旧至1980年止。对杂间按层高认定(在2. 20米以上的减半计算)。为鼓励职工个人购房,在一定时间内售房实施一次性启动房改优惠,新房优惠15% ,旧房优惠20% ;对一次性交清购房款的可再优惠 20% ;对分期付款的,首次付款50% ,每多付购房款10%的,可优惠2% ,分期付款期限为5年,并需另付所欠款额的银行同期定期利息;住房面积超过标准部分,按标准计算,不享受优惠政策。区内其他县 (市)的售房标准价比吉安市低10元/平方米左右。至1992年底,吉安市共出售公有住房11900套,回收售房款5129.5万元。
  在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后,全区各县(市)出售公有住房都以成本价进行交易。对购房人的购房面积按照赣府发[1991] 19号文件规定的控制标准执行,超标部分一律执行市场价。1996年吉安市售房成本价为489.24元/平方米,其他县(市)略低于此价。售房中实行优惠:一是现住房折扣,1996年购房给予5%现住房折扣,此后逐年减少一个百分点,到2000年后全部取消;二是旧房成新折扣,每年成新折扣率为2% ,使用年限超过30年的,均按30年计算;三是工龄折扣,经测算具体数额每年工龄为3. 68元/平方米;四是对一次性付清购房款的给予20%的一次性付款折扣。售价根据住房所处地段、层次、朝向、设备和装修标准等因素区别计价。也可分期付款。
  标准价与成本价售房的政策衔接。标准价售房,认购人拥有部分产权份额,即占有权、使用权、有限的收益和处分权,可以继承。此类住房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 43号文件的规定明确购房职工所拥有的产权比例,即按照售房当年的售价占成本价的比重明确职工个人购房的产权比例来确认,经测算,以标准价购房比例为60%。并鼓励购房人按成本价继续购买属于单位的40%产权后,取得个人的全部产权。在政策衔接过程中,有95%以上的购房人按成本价买断了住房的全部产权。在进入市场时,必须在补交有关税费后,单位和个人按各自的产权比例进行分配。至2000 年底,全区各县(市)回收售房款达2.7亿元。
  加强住房基金管理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住房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住房基金来源,把围绕住房的生产、经营、消费所发生的有关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城市、单位和个人三级住房基金,促进住房资金的积累、周转以及政策性抵押贷款制度的建立。全区以县(市)为单位,对辖区各单位的房改住房资金在使用权不变的原则下,把住房公积金、住房租金和住房租赁保证金、房改中出售公有住房的资金、住宅建设资金及集资合作建房的资金等住房基金进行专户归集,实行分户存储,统一管理,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至2000年,全区各县(市)累计归集住房基金49507. 44万元, 其中有6197.97万元滚动使用。
  通过房改,至2000年全区各县(市)初步构筑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地健康有序地朝着“住房产权以自有化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住房供应多样化,住房建设社会化,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售价和租金形成市场化,住房交易规范化;住房管理专业化” 的房改目标迈进。
  第八节园林绿化吉安地区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富的风景园林和名胜古迹资源。但在新中国建立前,园林绿化无管理机构,无设计规划,多随意而作,规模极小,自生自灭。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风景园林和名胜古迹,使许多风景名胜得以修复,重放异彩。全区各县(市)都分别设立了风景园林的管理机构,新建扩建了一些公园,公共绿地逐年增加,道路绿化不断延伸,庭院绿化逐渐普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更快。
  至2000年统计,全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936公顷,其中建成区占1365公顷;园林绿地面积为1497公顷,其中建成区占1027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为376. 27公顷。全区共有公园19个,面积为185.69公顷, 苗圃面积3&力公顷,年游人量达88万人次,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 2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为 10.4%,绿化覆盖率为13.48%。从事风景园林的职工人数达千余人。
  管理机构新中国建立前,没有专门从事园林绿化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1950年,吉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绿化指挥部,下设绿化办公室,与建设科合署办公。同年,在吉安市道署坪筹建了公略公园(后改称白鹭洲公园),揭开了吉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序幕。1958年建起了第一座苗圃。1963年,吉安市人民政府正式组建了吉安市绿化办公室,为正科级建制,定编3人。
  1978年10月,成立了吉安市园林绿化管理所,为市城建局下属股级单位。其下属单位有:白鹭洲公园、螺子山苗圃、绿化队。当时有职工64人,专业技术人员6人。1980年成立吉安市绿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2年,成立吉安市园林绿化管理处,为市城建局下属副科级单位。至2000年,处下属单位有:白鹭洲公园、螺子山森林公园、仁山坪公园、庐陵竹园冻门苗圃、岔路口苗圃、绿化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院、广场管理所等,共有职工18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人,技师3人,高级技术工人28人。
  1980年,吉安市成立花卉协会,为市内花卉爱好者的群众组织,开展了盆景花卉展览、家庭养花咨询等活动。
  1985年,成立吉安市园林学会,为吉安市科技协会下的群众团体,以园林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园林工作者为主。该学会在科学实验、学术交流、科技咨询、科普宣传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1988年12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立,吉安市园林学会成为该协会的团体会员,并改名为吉安市风景园林学会。
  风景区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地区的风景资源多被荒废,名胜古迹或遭人为破坏,或因年久失修而毁损。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和恢复风景名胜资源。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57年、1959年、1987年,先后公布三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一批著名的革命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名胜、文物遭到摧毁、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特别注意名胜、文物的保护和修复。1982年井冈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吉安市被列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吉安市青原山风景名胜区、峡江县玉笥山风景名胜区、遂川县白水仙一泉江风景名胜区、安福县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详见第三十三篇第一章第二、三节)。
  公园从史料中未发现境内古代有官修园林的记载。私家园林见于史志记载的有:宋代周必大致仕后于郡城望云门内开辟平园,构屋而居,内有花圃、山石;宋代杨万里辞官乡居期间在其家乡吉水沌塘东山下开辟东园,内有三三径、万花川谷、钓雪舟、卧云庵;宋代泰和县城东快阁下辟有涪园,内有八角亭、盟鸥馆、山谷祠,种有各种花木;明末泰和萧士玮在其住处泰和县城西开辟春浮园,内有陶湖、浮山、陶庵、小亭、花圃;明末清初吉水李元鼎在其家乡谷村开辟石园,内有假山、水池、花圃、小榭,等等,但均规模很小,且短时间内就湮灭不见。另外,寺观内多有园林,但规模也很小,且多与寺观共生灭,能完整保存的极少。
  民国时期,吉安县政府于1936年在今吉安地区医院与吉州宾馆附近建了一座中山公园,面积30余亩,建起后由于战乱频繁,不久荒废。在今吉安市石阳小学处曾有一私家园林,面积仅1.5亩,园内筑有太湖石假山,配植了些花草树木,于1952年毁于火灾。1939年,江西省政府迁入泰和后,曾于上田辟建临江花园,县城辟东门公园,共占地1万余平方米,1945年,省政府迁回南昌,花园被废弃。 吉安市1950年开始筹建公略公园,后改名烈士公园,随即改名白鹭洲公园。70年代后期,建起了以儿童娱乐为主的仁山坪公园,1984年辟有以水面游乐为主的庐陵竹园,1986年筹建以科普、郊游为主的螺子山森林公园。1998〜1999年,又结合修筑防洪堤兴建了滨江花园。至此吉安市已有公园5座,总面积达57公顷。全年游人量达10万人次。
  井冈山市于1969年10月开始在茨坪建设南山公园,历时两年,建起了一个总面积达15公顷的公园。1979年冬,在茨坪中心开挖人工湖建南湖公园,后改名挹翠湖公园,历时5年,建成了一个水陆兼游的公园o 1986年,井冈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茨坪北山新建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已建成开放。此外还建有兰桂坪公园和五马朝天崖公园。至2000年底,井冈山市已有公园5座,总面积达48公顷,全年游人量达70万人次。
  其他县也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园,如吉水县鉴湖公园、吉安县文山公园、新干县宝塔山公园、永丰县永叔公园、永新县革命烈士公园等。至2000年底,全区共有公园19座,面积为185.69公顷;正在规划建设的还有泰和县的白凤公园、遂川县的神山寺森林公园、峡江县的百花公园等(见表4-1-7) o表4-1-7 吉安地区各县(市)公园情况公园名称所在地面积(公顷) 备注白鹭洲公园吉安市 3.98 螺子山森林公园吉安市 38.2 仁山坪公园吉安市 0.67 庐陵竹园吉安市 10.98 滨江花园吉安市 4.1 南山公园井冈山市 1.5 挹翠湖公园井冈山市 7.7 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市 26.7 鉴湖公园吉水县 7.4 文山公园吉安县 8.2 宝塔山公园新干县 2 永叔公园永丰县 3.05 白凤公园泰和县 33.3 正在规划筹建神山寺森林公园遂川县 6.24 正在规划筹建蒙岗岭森林公园安福县 30 正在规划筹建革命烈士公园永新县 0.38 百花公园峡江县正在规划筹建白鹭洲公园位于吉安市沿江路,与白鹭洲隔江相望,面积3. 98公顷。1950年,吉安市人民政府发动市民在此广植树木。1953年正式修建围墙,为纪念革命烈士黄公略取名为公略公园,1956年11月,在园中建立起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吉安人民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遂改名革命烈士公园。1980年,园内增加了许多娱乐设施,主要以娱乐、休闲为主,故更名为白鹭洲公园,沿用至今。
  园内东与西北方各有1门,不售门票,人们可自由入园,公园中部耸立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前有一人工修筑的圆形水塘,碑周围松柏参天,庄严肃穆。园西北角为动物展览区,有虎、熊、猴、鹿、蛇、鹦鹉等。西南侧为花圃区。园内东边沿江路旁为闻名遐迩的古青原台(又名钟鼓楼),楼上悬有明宣德年间 (1426 - 1435)所铸的铜钟,钟上刻有铭文,楼内大柱和墙壁上刻有吉州太守郑修肃、尚书刘才召卩的唱和诗。“文化大革命”期间,园内的动物园被毁,钟鼓楼的大铜钟被砸,壁、柱上的诗文被剜,园内职工下放, 公园无人管理,景色荒凉。
  1978年,吉安市成立了园林绿化管理所,在公园内办公,公园重修了围墙大门,开始售门票入园。 1980年上级拨款4万元,重修钟鼓楼,经几次修葺后,如今钟鼓楼飞檐翘角、琉璃闪亮,古韵犹存,成为公园一大胜景。:1998年公园的临街围墙改建成通透式栅栏,扩大了公园的视野。公园几经改造,园内分为纪念碑区、儿童活动区、娱乐区、动物区、长春园花木盆景区、花卉生产区和钟鼓楼名胜区七大活动区。
  白鹭洲公园举办过多次花卉展览,1979年为庆祝建国30周年,举办过吉安有史以来的首次大型菊花展览,品种达100多个,数量达万盆以上,观众达8万余人次。1987年10月,该园制作的盆景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盆景艺术展览,其中1件山水盆景《水月洞天》荣获一等奖,2件树桩盆景《老当益壮》和《赤楠》荣获二等奖。此后,每当节假日公园都会举办各种花卉动物展览和娱乐、联欢活动。公园内绿树成荫,品种丰富,尤以桂花为多,每当金秋时节,香飘数里。还有苏铁等古树名木,园内花木品种达100余种,如今树木参天,绿荫匝地,绿化覆盖率达98% ,为市民游憩的好地方。
  螺子山森林公园建于1986年。位于吉安市区北郊吉朱公路东侧,面积约为38. 2公顷,平均海拔 143.93米,主峰高350米。螺子山自古以来为吉安八景之一,据《吉安府志》载“螺子山势孤立,南临大江,俨然郡城砥柱,每当初日,霞照灿然,返照时余霞尤丽,金螺红浪,倒影成纹,故早晚观霞最为奇胜。” 被誉为“螺峰霞照”。螺子山还有田螺姑娘优美动人的传说。据《庐陵县志》载,此山原名螺峰,山形宛如田螺,尚存文山洞、灵泉、灵泉庙等古迹,是吉安五大名山之一。
  滨江花园建于1998年。位于吉安市沿江路,东临赣江,西至沿江路,北起井冈山大桥头,南止习溪桥。全长I960米,面积4.1公顷,是吉安城区绿化的一大景观亮点。工程投资总概算为5000万元,由吉安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设计并组织施工(其中防洪河堤是市政工程公司组织施工)。园内布置了大面积的草坪、花坛、雕塑、水池等景观。该园的设计获2000年江西省优秀园林规划设计三等奖。
  全园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第一期(1998 -2000年)从井冈山大桥头开始至吉安师范对面,面积为 2.5公顷,已完成投资3600万元;第二期(2001〜2002年)由吉安师范对面至白鹭洲大桥,面积为1.6公顷,预算投资1800万元;第三期白鹭洲大桥至习溪桥,从2003年开始,2005年以前全部完工。
  全园建成后,集防洪、文化娱乐、观景、休闲于一体,为市民向往的理想休闲场所。2000年已完成第一期工程。
  南山公园原为井冈山茨坪东南面“屋背岭”,总面积为1.5公顷,1969年10月开始建设,当时投资 160万元,修建了片石游览道2000米,休息亭5个,山上铺设了三级花岗岩条石地面1410平方米,第一级为花坛、诗词碑刻;第二级为水池、休息场地;第三级上端建造大型群雕“工农兵”,四周建有5个观景亭(原为5个大型火炬,1987年改为观景亭),群雕下部是一座面积为150平方米的展厅。山腰处建有公厕和小型住房,山东侧修建了直达山顶的登山公路和小型停车场,还建有花圃基地、温室、盆景室等, 1987年全面修复了全园的照明电路等设施。1993年投资12万元完善了全园的绿化,修建了围墙、大门和4个休息亭,整理了全园的自然环境,种植野生杜鹃900余株,1994年,南山公园作为正式的风景园林对外开放。
  挹翠湖公园1979年冬,井冈山管理局决定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将茨坪中心的农田挖掘成南湖(后改称挹翠湖)建公园,湖面面积为2.1公顷,在湖中堆筑小岛,建曲桥和拱桥,岛上建休息亭1 个,并栽植了各种花木,南岸建水榭1座。1984年11月,井冈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扩建挹翠湖1.5公顷, 投资57.6万元,又建3座石拱桥、湖心亭1个,园内小径799米,茶楼1幢、书画馆、石舫、盆景园等,同时对4.1公顷园内绿地用3年时间进行认真的绿化美化,历时数年,才建成了水陆兼游的“挹翠映波”—— 挹翠园。1993年11月,风景区管理局在园内树立了“中国旅游四十佳”标志雕塑1尊,1995年,卫生局在园内又树立了“省卫生城”标志雕塑1尊。 挹翠湖公园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呈现出一片风光旖旎的秀丽景色。
  鉴湖公园1998年8月吉水县在县城中心开始建设鉴湖公园,于1999年2月建成开放,总投资680 多万元,全园面积为7.4公顷,其中水面3公顷。
  该园傍105国道,原是一个天然的养鱼湖,周围是早期的居民旧房,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湖内,使湖水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陈旧的居民住房和污染的湖水,使这一带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此治理污染,建设公园。
  整座公园的建筑运用现代西洋式手法。公园三大入口都运用欧式现代风景建筑群,公园大门视野开阔,与文化路相通。西洋式栅栏与外界隔开,入园后为一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旱式喷泉广场,既方便于集散,又能在此休闲娱乐。由北向东,便依次可以看到五曲连桥、对弈棋盘(早上供居民晨练,白天供儿童娱乐)、假山溶洞(洞顶上有生动机灵的金猴探头雕塑),古曲拱桥,水上茶室,环步滚水坝,游船码头,茶架长廊等景点。东大门入口与105国道相通,该处地势高低差较大,有壮观的48级台阶(代表吉水48万人民)和水上舞台相连。南大门入口与文峰中路相通,此处较平坦开阔,铺设了大片草坪,点缀了少量的乔木配景。西面地形较窄,建有绿色的长廊。公园的整条湖岸都是用天然黄石堆砌而成,错落有致,游人可憩坐、可戏水。公园的绿化也很有特色,碧绿的草坪中镶嵌着大片色木,形成鲜明的彩色对比效果,榕树和棕稠的巧妙构思,西部狭长地带种植的长龙柏、腊梅、爬山虎形成的长龙色块绿篱如游龙戏凤,湖岸的依依垂柳使整个湖水更显妩媚。
  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永新县城东北部,北门街东、民主街北,永新中学南门外。始建于1936年,原名中山公园。1945年毁。1953年在废园基础上重建扩建,总面积26.7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塔及其他亭台,广植树木花草,改名革命烈士公园。
  公共绿地道路绿化、街心绿地民国时期,吉安城内仅永叔路、文山路和中山路有些零星树木,没有专设机构进行管理。1954年以后,吉安市人民政府响应毛泽东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组织市民义务植树,在阳明路、永叔路、中山路、沿江路等主要街道种植法国梧桐、重阳木、枫杨、泡桐等行道树。当时由城建局下属护路队和市政工程队进行管护。1978年,吉安市园林绿化管理所成立后,在新辟建的井冈山大道上栽植樟树和法国梧桐。1981年,提倡把吉安城建成竹城,井冈山大道砌竹池,丛植黄竹,鹭洲东路列植黄竹,井冈山大桥西边两岸等处也栽植了成片的黄竹、小山竹等,丛丛翠竹,随风摇曳,别有风情特色。但在1991年冬,因降大雪,黄竹被压断,影响交通,故改栽其他树种。1984年,井冈山大道中段基本建成,在宽60米段的分车绿带(2米宽)上栽植了香樟、海桐球或凤尾竹丛,40米宽段的人行道上栽植了龙柏、圆柏等树种。同时,在其他道路上也陆续新植和补植了不少行道树,如人民路补植了法国梧桐, 跃进路新植了旱柳和樟树、泡桐,大校场路新植了女贞.广场西路新植了芙蓉、女贞,长岗南北路新植了水杉、重阳木、意大利杨等,在改造后河以后,在东西两岸也栽植了垂柳、法国梧桐等行道树。
  按照“有路即有树”的绿化原则,随着市区道路的拓宽和延伸,新形成的韶山路、吉福路、北门街、井冈山大道南段等都及时地进行了绿化和美化,道路绿化不仅仅是栽植单一的行道树,而且扩大了绿化面积,增加了绿化层次,丰富了绿化景观。
  1999年,在井冈山大道两侧人行道上新建了 7米宽的花坛,栽植了月季、美人蕉、金叶女贞、红花继木、台湾草等。在新辟建的沿江路,结合河堤改造融防洪、交通、绿化、休闲、观赏为一体,路旁一则列植四季常青的榕树,尽显“榕不过吉”之风采,另一侧绿带以黄杨、美人蕉、红花继木、金叶女贞、红叶小糜、 杜鹃等花灌木镶嵌组合成各种彩色图案。古榕树旁安置桌椅、花坛点缀、迎春垂吊,绿墙翠垣,花岗岩栏杆和人行道地面,彩灯闪烁,色彩艳丽,光滑平整,格调高雅,气派大方。把城市道路建成了“滨江花园” o 吉安河东新建的青原大道是吉安地区目前标准、档次、水平最高的城市道路,道路的绿化、美化、亮化和基础设施工程配套完善,堪称一流,是全区城市道路的一条样板路。
  “文化大革命”前,吉安城区没有街心绿地。1978年以后,陆续兴建了物资大楼小游园、工农兵花坛、吉安饭店前花坛、花木商店花坛、甘雨亭花坛等。随着道路的拓宽和延伸,城区内的交通绿岛也陆续出现,最早形成的是井冈山大道与阳明路交叉处的圆形交通绿岛,面积为1719平方米,以雀舌黄杨组成 “振兴吉安”四个大字,并以麦冬、红花继木、韭兰、葱兰、小叶女贞球等灌木组成多种图案,既疏导了交通,又绿化美化了市容,成了道路绿化的一大亮点。
  1998年以后,又陆续建成了城北(井冈山大道与吉新公路交汇口)、城南(井冈山大道与军民路交会口)两个交通绿岛和滨江花园、庐陵花园、文化广场、白鹭宾馆花园、河东三角花坛、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大型绿地,使城区的绿化面貌焕然一新。
  人民广场绿地面积4公顷,分成4块,南侧以组合花坛布局,北侧有各种造型的灌木。1996年,绿地换铺台湾草坪。1999年,广场又进行了重新装修,更新重铺了台湾草坪,安置了不锈钢围栏,铺设了彩色人行道板,花坛四周用红色釉面砖装饰贴面,广场四周栽植了整齐的桂花树,花坛内配植了整形的各种花灌木和应时花卉等。整个广场宽阔平坦,绿草茵茵,生机盎然,成为市民晨练、夏季纳凉、假日娱乐、休闲的中心场所。
  文化广场绿地占地0.48公顷,此处原为一空旷地,1998年以前曾建有4个门球场,周围种了十余株桧柏和水杉。1999年,市园林处在此地改建成文化广场。广场中心为一圆形舞台,四周用草坪和各种花灌木组合成放射状彩色图案。
  庐陵花园绿地位于阳明路与井冈山大道交汇处,占地0. 32公顷,原庐陵饭店(后建成文山国际大酒店)西侧,原为吉安公共汽车发车站,因车多拥挤,常阻塞交通,也影响市容环境。1998年,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发车站迁往城北,将此处改建成园林绿地,使之与周围附近的吉安饭店绿地、白鹭宾馆绿地、物资大楼小游园一起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小游园一庐陵花园。以交通绿岛为中心,以四周的高大建筑为背景, 景观设计简洁独特,植物配置协调大方,整个庐陵花园呈现出带有浓郁色彩的新型街心花园,既丰富了城市景观,又改善了城市面貌。
  在吉安的河东,1995年兴建了三角花坛一处(位于井冈山大桥东端三岔路口),面积为0.79公顷。 1996年开始兴建火车站前广场,1997年竣工,面积为5公顷。该广场为集散型广场,建有花坛、绿地、巨龙腾飞雕塑、音乐喷泉,并装配了各种彩色照明灯具,使广场的夜景十分迷人。
  至2000年底,吉安市的道路绿化总长达34. 5千米,行道树品种达14种,计9913株,道路绿荫覆盖率达35%,公共绿地面积达72. 5公顷。
  井冈山市自1958年7月1日修通茨坪至泰和上田的公路后开始种植行道树进行道路绿化。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道路的延伸,茨坪中心区已建成城市道路10余条,其中红军南路、红军北路,桐木岭路、 五井路、井冈路、兰桂坪路两旁种植水杉,五井路改建时重新栽上了桂花、花柏,长坑路改建时新栽了乐昌含笑等行道树。至2000年井冈山市的城区道路20千米,行道树品种为10余种,计数千株。公共绿地面积达50.9公顷。井冈山市的街心绿地随处可见,十分美观。
  吉安县的城区道路37千米,栽植了樟树、法国梧桐、泡桐、广玉兰、杜英等行道树三千余株,公共绿地总面积达9公顷,县城入口交通岛绿地种植了大量的梔子花、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火棘、月季等花灌木和草坪,并建有各种园林小品,面积达1.2公顷。
  吉水县城道路39千米,也种有不少行道树,进行了道路绿化,公共绿地面积有33. 1公顷。
  峡江县城1997年东迁后,新县城水边的公共绿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至2000年,共栽植幼楠、桂花、樟树、白杨、法梧等行道树3539株,各种花草、灌木11.5万株,草坪4. 2公顷。县城的公共绿地面积达28公顷。
  新干县城道路30千米,县城区的绿化费用从1991年至2000年达26. 5万元,城内种植了数千株行道树,特别是1997年投资1528万元兴建了金川广场后,县城的绿化面貌和市容面貌焕然一新。至2000 年新干县城的公共绿地面积达24.4公顷。
  永丰县县城道路26千米,县城内建有永叔公园一座,城内的街道也进行了绿化,至2000年公共绿地有17.06公顷。 泰和县城道路33千米,县城道路种植了法国梧桐等行道树。1997年改建了县城广场,铺设草坪 7500平方米,栽植绿篱等花灌木8000余株。1999年在文田新区又新辟公共绿地一块,面积达1000平方米,正在筹建一个占地33. 3公顷的白凤公园。至2000年有公共绿地28公顷。
  遂川县城道路40千米,人行道面积6.6公顷,道路也栽了行道树,城内仅有几处小型街头绿地。至 2000年公共绿地面积为10.4公顷,正在规划筹建一个面积为970公顷的神山寺森林公园。
  万安县城道路22千米,人行道面积11.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为12公顷。
  安福县城道路38千米,人行道面积为12.9公顷,至2000年,县内共种有行道树1243株,绿化带花灌木2285株,铺设草皮1346平方米,建有文化宫中心花园1500平方米,中山体育场1.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42公顷。
  永新县城道路39千米,人行道面积为6公顷,县内街道植树万余株,建花坛百余个,现有公共绿地面积为27.7公顷。
  宁冈县城道路长15千米,人行道面积为1.9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为3.11公顷。
  生产绿地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市没有专门的花卉苗木生产绿地,仅有为熏制茶叶而栽培的几亩茉莉花和菜农种养的几十盆白兰花,有少量的茉莉花和白兰花上市卖给有钱人饮用和装饰。
  吉安市于1958年在焦家岭建立第一个苗圃,面积为1 • 3公顷,培育常规绿化苗木,如法国梧桐、重阳木、白杨、女贞等。1964年在大校场兴建第二苗圃,面积为10公顷,育苗品种达30余个,有樟树、夹竹桃、重阳木、女贞、白杨、松柏类等,培育苗木达16万株。
  “文化大革命”期间,两个苗圃无人管理,圃地亦被挪作他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绿地发展迅速。:1978年,吉安市园林绿化管理所在螺子山建立了苗圃,1979年在岔路口征地10余亩建立了苗圃,1980年在吉安师范对面建了临江花圃(后因建房而搬迁走),1984年又建立了东门苗圃。随着城市绿化的不断发展,对花卉苗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品种也越来越丰富。80年代市区绿化的主要品种是法国梧桐、樟树、女贞、竹类、重阳木、芙蓉等。90年代后则以广玉兰、桂花、含笑、海桐、金叶女贞、红花继木、杜鹃等观叶观花植物为主。从1998年开始,岔路口苗圃则专门成为生产各种应时草花的生产基地。至2000年,吉安市园林处共有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亦称生产绿地)18.8公顷,培育的花苗木品种上百种。
  90年代后,个体私营花木生产也发展很快。位于吉安河东的吉安市草坪园林有限公司(吉安市花木场)有6.67公顷花圃和几十公顷的草圃,青原山园林苗圃也有3. 33公顷,景天花卉种苗有限公司有花圃10.67公顷,吉安市近郊还有一些个体零星花苗圃。
  井冈山市在“文化大革命”前的花卉苗圃总面积不足6亩,A 1978年起,相继建成了南山花圃、三角塘苗圃,大厦门前苗圃、草坪坳苗圃、宾馆前野生花卉基地以及茨坪周围山场零星苗圃等,共计面积7. 32 公顷,培育花木品种几十个。
  吉水县吉美花木有限公司1996年创办,至2000年已有1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20多公顷的花木基地。
  吉安县也有苗圃4. 8公顷,安福县有4. 5公顷,永新县有2. 96公顷,泰和县有0. 61公顷。至2000 年,全区共有花卉苗圃(生产绿地)60余公顷,花卉苗木品种百余种。
  庭院绿地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有少数医院、学校、机关单位的门前院内空地栽有零星花木以作点缀,如吉安市的北门(法国)医院、白鹭洲书院;抗战期间,迁至泰和上田的省政府机关院内栽了一些花草树木,但花木品种和面积都非常有限。
  新中国建立后,各级政府相继作出了鼓励部门单位进行环境绿化的政策规定,1958年全国首次城市绿化会议后,各大单位相继成立绿化机构,对本单位的庭院绿化制订规划,组织实施。群众家庭爱花养花的风气也日渐兴盛。
  “文化大革命”期间,庭院绿化、美化环境被视为“封、资、修”生活方式,受到批判,庭院绿化被严重摧残。 1978年后,庭院绿化重新焕发生机,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相继批转和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报告》等文件、规定、办法,要求各城市搞好园林绿化规划,保证在基建房屋时留有30% 的绿地面积,要逐步建立起各单位门前的绿化、卫生、治安“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检查、验收、评比工作。
  1980年,吉安市成立了绿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开始对全市的园林绿化进行组织管理和检查评比工作。从1987年开始,吉安市绿化办公室对全市单位的庭院绿化组织了检查、评比、验收工作(见表4-1-8)₀表4-1弋吉安市获省级园林化单位和省级园林绿化达标单位批准时间省级园林化单位省级园林绿化达标单位 1987 年电线电缆总厂、吉安宾馆、自来水公司、市赣新公司、市机床厂、红声器材厂、地区行署、江西有线防疫站4个电厂、吉安一中、六中、地区水电局8个 1991 年军分区、市税务局、市环保局、樟脑厂4个市委、军干所、地区粮油公司、地区电力公司、地区职大、 白塔山油库、吉安师专、新村小学8个吉安师专、市看守所、江西有线电厂、赣新吉安农校、四中、七中、造纸厂、市一医院、曲轴连杆厂、1995 年公司4个地委党校、地区农行、市殡仪馆、地区林业工业公司、吉安师范11个地区工商银行、地区交警支队、地区吉州医院(即原地区吉安地区行署、地区人民银行、吉安军分精神病院)、吉安市交警大队、地区财政干部学校、地区 1999 年区干休所、白鹭洲中学、白鹭洲书院、吉安林业局韶山西路宿舍区、吉安市总工会、地区技工学校农业学校6个 8个园林绿化达标住宅小区:西苑小区、庐境园2个注:市防疫站因改建扩建,单位绿地被占用建房,1996年1月被取消省级园林化单位称号。
  井冈山市有70余个大小庭院,都由各单位按绿化要求进行绿化,栽种各种花木1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2. 67公顷,特别是一些近年来新建的接待单位,庭院绿化建设的标准、档次更高。
  吉安县自1985年开始,县城的各单位都在院内开展园林绿化工作,新建绿地30多公顷。
  吉水县各单位也在高度重视庭院绿化建设工作,1998年,县自来水公司获省建设厅颁发的“花园式水厂”称号。
  峡江县1997年县城东迁后,各单位都在积极绿化美化自己的庭院,至2000年新县城庭院绿化面积达5.6公顷。
  泰和县在新中国建立前,县城仅有居民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新中国建立后,县城的一些单位开始在庭院内修建花坛花池。90年代末期,县人民政府下发开展庭院绿化建设评比的通知,从而在县城掀起了庭院绿化建设的热潮,并涌现出一批庭院绿化先进单位,如县医院、泰和中学等获省级庭院绿化标兵称号。县城庭院绿化面积达9公顷。
  安福县共有庭院绿化面积18. 24公顷。
  永新县在新中国建立前,县城有少数富户庭院栽有零星花果树木。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79年以后,县人民政府多次发动职工、市民植树绿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带头在院内进行绿化美化工作,推动了县直单位庭院绿化工作的开展。第九节环境卫生机构队伍民国时期,吉安城区由吉安县政府发出训令,市容卫生由商会捐资,警察部门管理,设立了一个清扫班,在册人员16人,负责清扫街道,收运垃圾、粪便。其余县城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由商会等单位雇请数名清道夫打扫卫生。
  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各县(市)城区陆续成立街道卫生环境清扫队(组),由城关镇人民政府、卫生防疫部门管理。70年代末,成立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所。1984年以后,各县环卫所归口建设局管理。另外一些县(市)还有由街道、居委会聘请的民办保洁员负责街、巷的环境卫生。
  1949年8月,吉安市接收了民国时期的清扫班,成立清洁卫生管理站、环境卫生管理所。1960年居委会设地段保洁员,1966年街巷清扫由各街道管理。1981年改为吉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归口城建局管理。至2000年底,吉安市环卫处有职工3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人。
  井冈山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始于1974年。当年在防疫站内配备了 4名清洁员,负责清扫茨坪主要路段的垃圾。1980年由园林所兼管,人员增至6人。1982年市政工程队成立后,市政、园林和环卫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工作管理格局,专职环卫工人增至9人。1985年正式组建专职环卫队伍,称环境卫生队,当年有职工21人,隶属市城建局管理。1986年2月,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环卫队划归茨坪镇政府管理,于同年8月重新划归市城建局管理,更名为井冈山市环境卫生管理所,职工增至23人。1989年6 月,市编委下文确定环卫所为公司级事业单位,隶属市城建局,定编25人。
  至2000年,全区有环卫职工1101人,民办保洁员225人(见表4-1-9)。
  表4-1-9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城区环境卫生事业情况县(市)城区实际清扫面积生活垃圾垃圾无害年末职工民办保洁 (万平方米) 清运量(万吨) 化处理量(万吨) 水冲式人数(人) 队伍人数吉安市 78.40 8.00 5.60 54 34 328 100 井冈山市茨坪镇 12.00 0.70 0.70 9 9 38 30 吉安县敦厚镇 15.24 0.65 0 8 4 41 0 吉水县文峰镇 19.40 2.00 0 7 2 40 43 峡江县水边镇 8.10 0.70 0 15 0 42 5 新干县金川镇 12.00 0.60 0 15 2 55 0 永丰县恩江镇 20.00 1.80 0 18 3 64 7 泰和县澄江镇 24.90 2.80 0 11 3 99 0 遂川县泉江镇 16.60 1.08 0.83 13 8 81 0 万安县芙蓉镇 17. 10 0.91 0 7 2 56 0 安福县平都镇 22.00 1.46 1.46 10 9 137 40 永新县禾川镇 18.00 0.82 0 19 9 83 0 宁冈县龙市镇 16.00 1.00 0 5 4 37 0 全区合计 279.74 22.52 8.59 191 89 1101 225 在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卫职工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不少先进模范人物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吉安市环卫处杨远途同志1990年和1994年被评为省、部级劳模。井冈山环卫所谭述祥同志和李金贤同志也分别于1990年和1995年被评为建设部和江西省劳模。1996年,吉安市环卫处陈宪珍同志被评为江西省“城市美容师”,永新县环卫所李桂龙、吉水县环卫所涂显清、吉安县环卫所刘辟英、井冈山市环卫所李渔清、遂川县环卫所张克钊5位同志被评为江西省先进环卫工作者。江西省人大决定从1996年起每年10月26日确定为江西环卫工人节,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环卫工人的关心和爱护。
  环卫设施新中国建立初期,吉安城区仅有公厕5座,且破烂不堪,木制垃圾箱102个,配置人力垃圾车10辆。 后来陆续改置铁质垃圾斗、果壳箱、垃圾池。80年代初开始,全区各县(市)陆续购置了洒水车、垃圾车, 有的还购置了扫路车,还兴建了一批公共厕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水冲式。90年代后,又陆续兴建了一批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场。除吉安市外,井冈山市、永新、泰和、永丰等县的环卫设施增加也很快。
  据2000年底统计,全区有环卫机械72台,垃圾处理场4座,垃圾中转站17座,一个投资25.37万元的吉安市垃圾处理场正在樟山镇境内动工兴建。
  街道清扫新中国建立前后,全区各县(市)的主要街道和巷道均系人力清扫。1999年7月吉安市环卫处购进一部机械化扫地车,承担着市区几条主要干道的清扫任务,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全区各县(市)收集垃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城区主要街道设置垃圾桶斗,沿街居民住户、单位、店面将生活垃圾按规定时间就近倒入垃圾桶斗,再用吊斗、吊桶汽车运至垃圾处理场。二是采取农用车定线定点定时收集。三是对小街小巷居民住户的生活垃圾实行小板车摇铃定时收集。
  吉安市城区居民区,从1996年7月开始推行垃圾袋装化处理,各住户将垃圾袋存放楼前指定地点, 由街道社区派专人定时收集,送至垃圾中转站,每户每月交纳卫生费3元。实践证明,实行垃圾袋装化, 有效地防止了垃圾的二次污染,是提高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此后,这一举措陆续在全区各县城实施。
  1992年以前,全区的各城镇收集、清运的垃圾基本上是露天堆放,敞篷清运。1993年后吉安市环卫处改革了清运方式,在市区垃圾较集中的适当位置新建了 13座垃圾中转站,中转站建设密封卫生,造型美观,机械化操作便利,极大地减少了二次污染,美化了市容。运输车辆也淘汰了原先的吊桶、吊斗车, 而采用集装箱密封式垃圾运输车,将垃圾直接运往垃圾处理场。井冈山市和部分县也购置专用垃圾车进行垃圾清运。
  垃圾处理吉安市环卫处于1982年在城西南3千米近郊天华山兴建了全省第一家日处理能力为20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占地面积7. 6公顷,在1992〜1995年间先后投资50万元在场内配备了一批垃圾处理设备:有垃圾分选车间、皮带输送机、磁选机、振动筛等设备。另辟有垃圾堆放场,最大堆放量为1.8万立方米。该垃圾处理场工艺流程简单,具有投资省、效益高的特点,不仅填补了江西省城市机械化处理生活垃圾的空白,而且在全国中小城市也名列前茅。该场堆放的垃圾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还可生产出农、林、果业所用的有机肥料。此举被评为吉安市科技成果进步奖。1991年处理垃圾3. 6万吨,垃圾处理率达83% ,处理垃圾利用率达100% ,1992年,垃圾日处理量达120吨。
  至1998年,吉安市天华山垃圾场已达到饱和程度,无用垃圾无地堆放。为了解决市区的垃圾出路问题,是年,经省计委批准,由国家计划投资2537万元兴建樟山垃圾处理场。该场位于吉安市樟山镇南瑶村西侧,离市区13千米,占地面积15公顷,日处理垃圾300吨,总库容可达170万立方米,服务年限为10年,可填埋垃圾138万吨。该项重点工程已于2000年6月动工兴建,2001年8月可部分投入使用。
  井冈山市1988年在茨坪东北面6.7千米处(距319国道1.7千米)新辟垃圾堆放及处理场一处,规划面积达1-1公顷,达到了垃圾清运机械化、堆放场地固定化、处理垃圾及时化的要求。
  其他各县相继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屋)和简易垃圾填埋或堆放场。
  粪便与污水处理 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城市供水设施缺乏,供水量有限,吉安地区各县(市)城区内厕所基本上均为旱厕,厕所粪便由农民进城清运。
  1956年8月,吉安市在禾埠路口、青塘村北、东岳庙背3处建造储粪池12座,可储存粪便1万余担, 储粪周期为2个月。1958年9月在河东建储粪池3座,可储粪便3000担。粪便由近郊农民承包清运清掏。1991年,吉安市在天华山垃圾处理场新建一座200立方米的化粪池,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自各县(市)城市供水设施建成之后,机关单位和城市居民住宅逐步改为水冲厕所,从80年代起,各县(市)逐步改造和新建了一批水冲式公厕,冲洗粪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道。
  设在城区内的医院、一些有废水排放的工厂企业(如江西樟脑厂、国营红声器材厂、江西有线电厂、 江西赣江制药有限公司等)先后修建了废水处理设施,经生化处理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排放标准后,排入城市下水道或者单独排放。吉安市正着手筹建螺子山污水处理厂,以解决市区污水处理问题。其他各县(市)除井冈山市外仍是污水与雨水合流排放,最终流入江河,尚无污水处理能力。
  第十节主要建筑吉安地区历史悠久,素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称,自古就有许多名人贤士、能工巧匠,建造了许多为后人所仰慕的优秀建筑。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内又先后出现了一批与时俱进的各类现代建筑物。
  古建筑和纪念性建筑见本志第三十四篇《文物》和第二十五篇《宗教》。
  公共场馆主要广场吉安市人民广场位于市中心,井冈山大道东侧。1978年10月由吉安地市114个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群众共3万余人次参加义务劳动修建而成,后几经扩修。广场由4块大草坪和2组花坛绿地组成,面积为4公顷,并于1994年在广场中央建立“吉祥安泰”大型雕塑一座。1999年,在广场东南面又扩建3 公顷,并增设了亭廊和多种照明彩色灯具,为市区人民集散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场所。
  宁冈县会师广场位于宁冈县著市龙江河畔,建于1928年(原名建军广场),是毛泽东和朱德会师的圣地,面积约3公顷。50年代初期对广场进行了整修,1980年在广场中央建纪念碑一座,为宁冈县旅游八大景点之一。
  吉安火车站站前广场位于吉安市河东火车站前。建于1996年,1997年竣工,面积为5公顷。该广场为集散型广场,建有花坛、绿地、雕塑、音乐喷泉,并装配了各种彩色照明灯具,广场夜景,美不胜收。
  该广场暨商城由香港恒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吉安市人民政府合作兴建,总投资3000多万元,总面积为7.7公顷。
  新干金川广场位于老城区中心。由原挹秀湖堆填而成,共填土 36万立方米,该工程总面积为 33.4公顷,投资2500万元,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设计,1997年6月开工,1998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广场主体由草坪、中心广场、玉带河、露天舞台、汉白玉立碑、道路六部分组成。其中草坪占地2.5公顷;中心广场由雕塑、音乐喷泉、叠水、拱桥、花坛组成,占地3500平方米;道路铺装面积3500平方米; 玉带河宽7米,成“珍珠项链”的水体景观,中心相交处有五个喷水池;露天舞台呈半下垂状,占地1500 平方米;汉白玉立碑,矗立于宝塔山下,立碑上的浮雕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着新干历史故事和人文景观,其中涵括了陶母教子、状元何昌言等故事,以及商代青铜器、“天下第一清官”、“桔乡粮仓林海”的图片。 金川广场集文化、艺术、科学、生态与效益为一体,是新干县文化、休闲、娱乐中心。
  井冈山火车站广场位于泰和县文田开发区,建于1998年,占地3公顷。
  主要堂馆吉安地区人民大会堂始建于1959年,三层砖木结构,高18米,总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可容观众1365人。1974年进行了扩改,建成砖混结构,位于吉安市长冈岭上,面对人民广场,气势雄伟。
  井冈山采茶剧院1951年吉安专员公署在阳明东路中山场内投资10.3万元兴建井冈山纪念堂和井冈山烈士纪念塔,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可坐800多人。1982年拆除纪念塔,将纪念堂改建成吉安专区采茶剧院,占地面积为2862平方米,可坐1086人「 吉安市人民剧院位于阳明东路,1959年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可坐1250人,为吉安市京剧团的演出和排练场所,1988年京剧团撤销后成为市文化局直属事业单位。1999年改建。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井冈山市茨坪镇,该馆于1958年6月开工兴建,次年6月竣工,建筑面积 3065平方米,陈列面积2155平方米,有七个展厅,一个影视厅,展线300米。投资24. 34万元。
  吉安市文化馆1949年8月,市人民政府接受县民众教育馆改组为吉安市人民教育馆,1953年改称文化馆,馆址原在中山场西侧张仙庙内。1979年该馆迁入井冈山大道中段新楼,面积为1700平方米。 该馆于2000年在原址上又进行了重建,扩大了建筑面积。
  第一次反“围剿”陈列馆位于永丰龙冈街口西侧,建于1976年11月,馆舍分三部分(展厅、花圃、 宿舍),砖木结构,水洗砂粉红色门面,建筑面积825平方米。展厅系统地介绍了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经过,图文并茂,并陈列有多种实物,是广大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吉安市工人文化宫前身为位于田侯路的吉安镇工人俱乐部,1953年9月成立,隶属市总工会, 1957年位于仁山坪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建成,工人俱乐部改名劳动人民文化宫,“文化大革命”时撤销。 1984年在广场东侧新建工人文化宫大楼,占地面积为9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158平方米。
  吉安市青少年宫1984年10月建,位于市人民广场东侧,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康克清为该宫题写了宫名。
  吉安市图书馆1992年5月建成开馆,位于吉安市人民广场北侧,新馆6层,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可藏书60万册,现藏书23. 4万册,阅览座位300多个,投资154万元,经省文化厅考评为一级图书馆。
  大型建筑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没有大型建筑,城区街道两旁多为2至3层的砖木结构的店房。
  1951年,吉安专员公署投资10.3万元在吉安市兴建了井冈山纪念堂和革命烈士纪念塔,此为吉安市解放后建的第一座高大建筑。其后在井冈山、永新等县也陆续兴建了一些纪念性建筑。50年代后期, 吉安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在市区兴建了一批较大型的建筑物,如吉安地区大会堂、井冈山剧院、人民剧院、服务大楼等。
  70年代后,吉安市区开始出现了 4至6层的砖混结构的建筑物,如1973年竣工开业的大桥百货商场,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
  80年代以后吉安城区兴建的大型建筑主要有: 物资大楼位于吉安市广场南面,1988年建成。建筑面积为7100平方米,高13层,框架结构,顶端有报时钟楼1层,共投资350万元,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广东省第五建筑公司承建。
  工商银行大楼位于吉安市井冈山大道南段,1990年建成。建筑面积为6463平方米,总高为40. 8米,12层框架结构,造价为176万元,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广东省五建公司承建。
  人民银行大楼位于吉安市中永叔路,1994年建成。建筑面积为9858平方米,14层框架结构,总高度为46米,投资1300万元,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广东省五建公司承建。
  文山商贸大市场位于吉安市下文山路,1992年7月由市房地产管理局投资1800万元兴建。该市场是一座大规模、多功能、辐射性强、服务设施配套,集商业网点与住宅群于一体的楼层式综合市场,市场东西长147米,南北宽93米,占地13617平方米,高24米,主体建筑6层,总面积41674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28045平方米,住宅面积13629平方米,于1993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可供2万人上市交易。
  白鹭宾馆大楼位于吉安市阳明西路口,1996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2043平方米,14层框架结构, 总高度为46. 8米,投资1347万元,由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吉安地区建安总公司承建。
  林贸大厦(天宝宾馆)位于吉安市阳明东路西端,1995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15层框架结构,总高度为46米,投资1780万元,由景德镇市建筑设计院设计,江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建设银行大楼位于吉安市井冈山大道南段,1997年建成。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21层框架结构,总高度为68米,投资3000万元,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国建筑安装总公司四局六分公司承建。
  行署办公大楼位于吉安行署大院内,1995年12月建成。建筑面积为16080平方米,12层框架结构,总高度为46米,投资1600万元,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广东省五建公司承建。
  信用社大楼位于吉安市大桥西路,1997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2800平方米,21层框架结构,总高度为62米,投资1400万元,由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吉安市天华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米西大厦位于吉安市下文山路口,1997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2080平方米,16层框架结构,总高度为52米,投资1083万元,由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吉安地区建安总公司承建。
  中国银行大楼位于吉安市井冈山大道南端,1998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6637平方米,13层框架结构,总高42米,投资1825万元,由江西省建规院设计,吉安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承建。
  井冈山华能电厂高层住宅A栋位于吉安市河东镇大桥东路南,1997年建成。建筑面积为8068平方米,18层框架结构,总高度为59米,投资876万元,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宜春市建筑总公司承建。
  地委办公大楼位于中共吉安地委院内,1996年11月建成。建筑面积为8600平方米,8层框架结构,高32米,投资1500万元,由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吉安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承建。
  农业银行大楼位于吉安市大桥西路.1998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0800平方米,19层框架结构,高 69. 8米,投资1200万元,由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吉安市天华建筑公司承建。
  文山购物中心位于吉安市阳明东路1998年建成。建筑面积为8016平方米,12层框架结构,高 42米,投资1040万元,由吉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广东省五建公司承建。
  井冈山华能电厂高层住宅B栋与A栋并列,1998年建成。建筑面积为9648平方米,18层框架结构,高59米,投资947万元,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江西省第一建筑公司承建。
  公安局办公大楼位于吉安市鹭洲东路,2000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0806平方米,15层框架结构, 高49米,投资900万元,由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吉安地区建安总公司承建。
  财政大楼位于吉安市井冈山大道中段,1999年建成。建筑面积为7230平方米,14层框架结构, 高47.6米,投资1665万元,由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吉安市经纬建筑公司承建。
  国税大楼与财政大楼并列,1999年建成。建筑面积为5800平方米,13层框架结构,高47米,投资320万元,由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吉水县建筑工程总公司承建。
  第十一节旧城改造吉安地区的旧城改造工作,主要体现在城区(含县城)的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危旧房屋的改造与建设等方面。旧城改造的主要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采取一点一块的拆建,80至90年代发展到一条街一条街的拆建,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后便发展到一大片一大片的拆建,形成了一个个功能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道路建设与改造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区内原来泥土或三合土铺设的狭小弯曲的道路逐步得到了改造。吉安市先后改造了永叔路冲山路、文山路、田侯路、吉福路、人民路等几条老街,修建了井冈山大道、阳明路、沿江路、跃进路、鹭洲路、韶山路、后河环形路等十几条新街,整修小街小巷20多千米。
  进入90年代后期,吉安市的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工程加大了力度,先后完成了井冈山大道、沿江路、北门街、文山商业步行街、青原大道、火车站站前路广场及金竹大道的兴建、改造工程,兴建了赣新大道(后改名吉州大道)、吉新路口转盘、滨江花园一、二期工程,吉州大道(后改名为沿江路)及滨江花园住宅一、二、三期工程等。从1998年3月起,吉安市先后投资764. 55万元,在沿江路、阳明东路、鹭洲东路、井冈山大道、人民广场、韶山东路、吉福路口、长冈北路铺设彩色人行道板127425平方米。
  据统计,1985年吉安市市区道路长度29千米,道路面积35万平方米,至2000年,市区道路长度112 千米,道路面积104. 8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各县(市)的城区道路建设与改造工作也在抓紧进行。
  安福县从1958年开始修建武功山大道,后经多次改造,至1983年建成了一条长1955米,宽36米的康庄大道。90年代,该县又对安城北路、南路、文化路进行了改造。
  遂川县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县城的老街道进行了整修拓宽,县城的工农兵大道、文献街、龙泉大道已改造成了宽畅亮丽的街道。
  永新县在50年代至60年代先后对旧城区鹅卵石街道进行改造,铺设水泥路面。60年代至70年代开辟的湘赣大道、城北大道、禾河西路也改造得平坦宽畅。
  泰和县在改革开放后,旧城改造步伐不断加大,1990〜2000年共改造道路面积18. 9万平方米,县城的工农兵大道改造建设成一条比较典型的贯穿县城南北的中心街道。
  吉水县1993年以后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作,先后改造了龙华大道、文化路、文峰路、沿江路,使县城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万安县的凤凰路,经三次改造投资1600余万元,成为万安县城的主干道。
  永丰县城西北路、恩江西路、直街改造等均属改造建设得较好的城区街道。
  房屋建设与改造吉安市早在I960年1月就投资33.1万元建设青塘新村(住宅区),第一期工程开工兴建了 30栋砖木结构的平房住宅,建筑面积达8032平方米。这是当时吉安市为解决大批无房户所采取的措施与办法。由于经费原因和没有先进的规划意识,新村的水、电、路及排水等基础设施也未完全配套,仅能满足市民的最低栖身要求。
  80年代,吉安市的总体规划正式出台,城区的建设与改造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在改造城区老街的时候,街旁的危旧房屋也同时得到改造更新,但力度仍不算大,如永叔路、中山路的改造,只是道路浇筑了水泥路面,街旁的房屋建筑仍未大动,市容面貌变化不大。
  进入90年代后,吉安市的房屋建设与改造步伐加快。随着人民广场的改造,四周的高大建筑陆续兴建起来,如物资大楼、吉安体育馆、市保育院、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随着韶山路的修建和北门街、鹭洲路、阳明路、沿江路、后河东、西路等街道的改造,使两旁的危旧房屋都变成了砖混结构的高大建筑。尤其是文山商业步行街(下文山路)的兴建,使原先狭窄拥挤,两旁的砖木平房、店铺、 破旧不堪的旧街区完全改观,出现了一条全区建设标准最高、最热闹、最繁华、上品位的文化商贸一条街。在修通中山西路的时候,同时兴建了一片国家安居工程——西苑小区,建筑面积达12万多平方米。 从1995年开始改造北门街,至1998年基本完工,原先宽不足6米且曲折不平的小街巷,改造成宽30米平坦笔直的宽畅商业街,街道两旁参差不齐的矮小拥挤的小平房代之以高大整齐的新型建筑,又在街区中段兴建了庐境园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90年代后期,对历史悠久的老商业街永叔路的改造力度大,投资足,原靠赣江河边的古老、矮小、破旧的店铺及木板房屋全部拆除,改建成宽畅平坦的吉州大道(后改名为沿江路),在永叔路两旁建成商铺店面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楼房,整齐漂亮。这些旧街区的改造和小区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居住水平,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
  90年代以前,吉安旧城区是大片大片的低矮平房;90年代以后,瓦屋面的低矮平房所剩无几。呈现在市民面前的是鳞次栉比的高大楼房,宽畅笔直的崭新街道。
  其他各县(市)的旧城改造和小区建设工作也成绩斐然。
  井冈山市投资4500万元兴建的西林苑住宅小区于2000年全部完工,万安县的五云路商贸一条街、 科苑住宅小区、水电站住宅小区,永新县的湘赣大道、大世界、小世界市场,吉水县的安居工程,安福县的凤阳新村安居工程——秀溪住宅组团建设和泸潇综合市场的开发等,都使得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据1985年12月全国房屋普查资料统计,全区人均使用面积为10.19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6.41 平方米,至2000年底,全区人均使用面积增加到16.8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12.28平方米,分别增长 65.36% 和 91.58%。
  全区各县(市)通过旧城改造工作,增进了商业繁荣,拉动了经济增长,有效地解决了广大缺房户的居住困难,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塑造城镇现代文明形象,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
  第十二节新区开发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在区内落户,全区的城市建设得到极大发展,新区开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70 年代吉安县县城从吉安市市区搬至新址敦厚,90年代峡江县县城从赣江西岸的巴邱镇搬迁至赣江东岸的水边镇(详见本章第二节)。
  90年代初期,吉安地委、行署和吉安市委、市政府为了策应京九铁路的建设而率先作出了建立吉安市河东经济开发区的果断决策,为全区大规模的新区开发拉开了序幕。随后,吉安县的敦厚经济开发区、泰和县的文田开发区、吉水县的城南开发区、永新县的城北新区等陆续建设起来。
  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地跨吉安市河东、天玉两镇,傍依赣江,与吉安市老城区隔江相望。1990年2月,中共吉安市委、市人民政府为利用向吉铁路开工建设带来的机遇,作出了建立河东经济开发区的决定,于1991年12月正式挂牌,开始启动。1992年5月,经吉安地区行署批准,设立副县级领导机构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总公司。1993年8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享有地、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和省级利用外资审批权。从此,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至2000 年,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的建成区达5平方公里,各种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区内道路已基本形成网络,总长已达15千米。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于1996年12月16日通车后,与井冈山大桥形成大片回环,将新老城区连接起来,交通更为方便。京九铁路于1996年9月1日全线贯通,可容3000人的吉安二级站房于 1997年5月正式投入营运,过往吉安的列车已达18对。区内的河东水厂已达日供水6万吨的能力。 4000千瓦电力扩容工程和110千伏安输变电工程已竣工运行,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井冈山华能电厂一期工程60万千瓦机组已于1998年投入运行。区内的邮政、电信等现代化通讯设施都已能满足用户需求。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生活服务等基本设施均已配套完善。这里有全地区的最高学府——井冈山师范学院及附中等10余所学校,有全地区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吉安贸易广场,有全地区设计标准最高的城市道路——青原大道。
  开发区内定点投资项目中,已建成的项目有66个,其中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项目有7个,总投资额达50亿元。计划投资项目有20余个,总投资额在12亿元以上。一座现代化新城区的雏形已呈现在人们面前。
  2000年8月吉安地区撤地设市,成立青原区,吉安河东开发区即成为吉安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吉安县敦厚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8月,坐落在吉安县城旁,以105国道为中轴,规划控制面积14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开发建设县城以东,连接吉安南站为中心的铁路站区。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已接通 T 60米宽,7千米长的君山大道和30米宽的兴华路等几条区内主干道,形成了开发区的纵横交错道路网络。铺设了城市给水管网15千米,实现了与县城建成区的环状供水。改造和架设了 10千伏输电线路 10余千米,设置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各1座。新增电信程控数字交换站1处,保证了区内邮政、电信的四通八达。工业基础得到不断夯实,有井冈山卷烟厂、庐陵水泥厂、江西汽车工程塑料厂、林产化工厂、大自然药业、乡镇工业小区、家具城、精制米厂、吉大饲料、庸人炊具等几十家国有、私有企业落户区内,工业产值在2亿元以上。社会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 敦厚中学、文山学校、兴华小学、幼教中心、急救中心、敦厚医院、欧亚娱乐城、君山湖度假村、地区车检中心、驾驶员考训中心等项目的配套,给开发区注入了活力。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 亿多元。开发区的形成,拉大了吉安县城敦厚镇的城区框架。
  泰和县文田开发区位于泰和县城东北郊,距县城3.5千米,是泰和的北大门、文田镇政府驻地。文田开发区前身是泰和县私营经济开发区。1994年,县人民政府划定一块500亩的区域为工业小区,兴建了一批乡镇企业, 后经吉安行署批准为地级开发区。1996年,京九铁路通车,县人民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修通了连接 105国道,吉泰路、井冈山火车站的井冈山大道,县人民政府又决定将文田定位为县城新区,发展建设为全县政治中心。1999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经反复论证,文田最后定位为:工业区、商贸旅游区、居住区。开发区控制范围为55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投资4.6亿元进行了大拆迁,大建设,大开发。现已形成建成区3. 5平方公里,新建各类房屋36万平方米,道路面积 45. 1万平方米,绿地面积5.1万平方米,路灯照明6.4千米。新建了泰和大厦、交通大厦、白凤宾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白凤山庄、文田花园、文景花园等一批别墅精品住宅小区正在兴建,区内供水、供电、环卫、路灯、绿化以及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的综合配套建设日趋完善。已先后有大北农饲料公司、甬路塑胶有限公司、香港志麟(泰和)有限公司、美福针织有限公司等300余家企业落户该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4亿多元,实现利税3500万元,开发区常住人口已达1.5万人,流动人口达0.5万人,财政收入已达 1400万元,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开发区逐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城市交通网络,构建成以食品、 饮料、药业、建材、纺织、旅游为主导,工业商贸齐发展的赣中南副中心城市。1998年底,被农业部命名为 “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O 吉水县城南新区于1995年开始进行开发,到2000年时,已拆迁旧房3万余平方米,新建房屋1& 6万平方米。开发建设了文峰工业城第一、二期工程,拓宽改造了桥南路1.5千米,新建了日产2万吨的自来水工程、35千伏变电站等,文峰镇政府机关已搬入新区办公,高级中学即将建成开学。文峰工业城被农业部命名为 “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园区”。该区总规划面积120公顷,其中工业用地90. 3公顷,现已完成开发面积45公顷,形成了以皮革制品、天然香料、食品加工、建材家具,运输服务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区内企业实现年产值达2. 86亿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 第二章村镇建设村镇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自然条件诸因素的制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境域内的村镇,除一些著名集镇、著名古村外,大多是木板房、土坯房和茅草房;平民百姓居住拥挤,人畜混居;设施简陋,布局零乱,交通闭塞,环境状况极为恶劣。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较长时间,这种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自发建房的状态,村镇建设逐步纳入有领导、有规划、有步骤的轨道。全区各级政府在落实中央关于“小城镇大战略”的批示精神时,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实施“一线建五带”、“一城联十镇”的城镇走廊建设工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广大乡村为依托,小城镇为纽带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随着村镇建设的发展,到2000年底,全区已有自然村28737个、行政村3131个、镇104个(含县城所在地镇)、乡151个。在104个镇中有25个省级重点镇,53个中心建制镇,城镇化水平达到23.34%。城镇面积120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1.3平方公里。村镇日供水能力67.6万吨,道路长度841.5千米, 道路面积885.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08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398公顷,村镇房屋面积3718. 8万平方米,其中住房2148.6万平方米。
  第一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村镇建设基本上处于无机构管理的自发状态,但一些大的村庄,一般由家族首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各乡镇成立了乡镇人民政府,但主要精力是发展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小水电及公路建设等各项工作,村镇建设仍基本处于自发状况。1983年10月,吉安地区成立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4月全区各县(市)统一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专设城乡建设科, 村镇建设归口管理,纳入了有领导、有规划、有步骤的发展轨道。
  1986年1月地区建设局专门设置了乡建科(1997年机构改革后合并为城乡建设科)。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建设部、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村镇建设管理法规文件和地委、行署对全区村镇建设工作的决定、办法、实施方案,加强对全区乡镇建设的指导与督促,要求各乡镇切实把乡镇建设列入议事日程,把村镇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2) 加强对县(市)建设局村镇建设工作的业务指导,大力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3) 抓村镇建设的试点工作和重点镇建设工作。全区在90年代初抓了两个省级样板镇——峡江县水边镇、吉水县八都镇和各县(市)共26个集镇的试点建设,之后又确立了全区53个中心镇,申报25 个省级重点镇。推广先进典型,交流经验。
  (4) 抓好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从1992年起协助65个建制镇(乡)建设自来水厂等供水设施53 座,大力推广新式农房建设,协同县(市)建设局指导村镇按规划完善道路、农贸市场、农民街等的建设。 (5) 由地、县(市)建设主管部门举办村镇建设人员培训班,逐步建立村镇建设管理机构,陆续配备村镇建设助理员,加强了对村镇建设的管理。
  (6) 抓节约用地,控制农村建筑用地面积.严禁占用农田建房,各乡镇在审批建设用地时做到“规划一张图、申请一张表、审批一支笔”,切实把好用地关。
  吉安市于1990年底在7个乡设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次年面向各乡招聘了 8名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吉安市城建局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股级),与机关内设的村镇建设科合署办公。
  井冈山市于1985年在各乡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1991年,各乡镇配备了村镇规划助理员。
  吉安县于1984年在建设局内设立乡村建设规划股,1990年,设立了吉安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各乡镇都招聘了专职建设助理员共计29名,将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常规管理轨道。
  新干县于1992年6月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为股级事业单位,经费自收自支,定编3人,有干部职工18人,其中14名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分别派驻在全县14个乡镇具体负责村镇建设管理工作。
  吉水县在八都等8个重点建制镇都设立了村镇规划管理所,配备专职助理员9名。
  其他县也都先后设有相应的股室或专人管理乡村建设。
  法规 90年代,国务院、国家建设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村镇规划建设的法规文件,各县(市)正是根据这些文件精神指导乡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1997年成立了吉安地区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行署发文批转和印发了吉安地区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意见》的通知。2000年成立了吉安地区105国道“百千米城镇走廊建设”指挥部。各县 (市)及乡镇依据这些法规文件和地区的部署,积极制订、修编和落实乡镇和村落的规划建设。
  有的县(市)还具体制定和颁发了各自的相关法规文件,如吉安县、吉水县还制定了《村镇建设管理条例》和相应的规章,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法制的轨道。全区各县(市)乡镇均能按《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办理“建设项目造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节村镇建设规划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的集镇规模较小,街道狭窄,店房零乱,没有统一的规划;店房大多为土木结构, 少数砖木结构。街道路面一般为泥土路面或石板路面,少数街道有三合土或鹅卵石铺砌路面。村庄更是分散零乱,除一些著名古村按一定的风水观念要求排列屋、巷外,大多是任意建房,有的村落甚至只有几户人家,几幢破屋草房。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日益壮大,集镇建设迅猛发展。国营、集体、私营企事业单位纷纷兴建办公楼房或生产用房,兴建商店、旅社、影剧院、农贸市场等商业服务设施,各类公共建筑、专业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面貌日新月异。
  1982年,全区自上而下采取各种方式举办不同类型的村镇规划培训班,培训人员达894人次,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配备骨干力量。嗣后陆续派员参加省建委举办的村镇规划师资格培训班,缓解村镇规划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村镇规划工作历经了三个阶段:在粗线条规划阶段,地区分别于1984年12月 20日在新干县、1985年6月18日在永丰县召开了村镇规划工作暨现场会议,讨论制定了规划模式。为贯彻执行省建设厅印发的《江西省集镇建设规划定额指标试行规定),1985年全区先后调集万余名县、 乡(镇)干部、有关技术人员及回乡知识青年参加规划编制工作,到1986年基本完成了全区村镇规划的编制任务。在调整完善阶段,地区于1988年11月在泰和县召开了 26个试点村镇规划评比会。在继续抓紧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对已完成规划编制的村镇分期分批地进行了规划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在区域规划阶段,地区于1990年对峡江县水边镇进行了镇域规划试点,尔后,按省人民政府文件协助各县(市)配备乡村建设助理员,在乡镇组建乡镇建设机构,并选派乡村建设助理员进大学进行专业培训,鼓励从事乡村建设人员参加自学考试或成人教育函授等形式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认真贯彻执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第110号令)、《城镇规划标准》(建设部)、《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部第44号令)、《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与部分条款修改文(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3号、22号)等村镇建设法规。与此同时,各县(市)都采取了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进行村庄建设的规划。全区村镇建设规划工作健康稳步向前推进。
  到2000年底,全区24个重点集镇、88个一般建制镇、101个集镇均已制订了镇域体系规划,有的还有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的村庄有8836个,占全区村庄总数的30.75% ;调整完善规划的村庄有458个,占1.59% ;全区规划试点村庄23个,其中地级4个,县级19个,为村庄建设走上 “快车道”做出了示范。这些规划为集镇和村庄的建设起了积极指导作用,也奠定了实施建设的依据和基础。
  吉安市的村镇建设规划分两片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集镇规划编制阶段,时间从1991年至1995 年。在1992年5月成立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后,河东乡(1996年撤乡设镇)集镇纳入了河东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3 ~ 5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1995年河东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及邮电、电力、道路、给排水、园林绿化等各项专业规划编制完毕并得到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天玉乡(1993年改设为天玉镇) 则在1992年完成了乡域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其成果获得全省集镇规划评比二等奖,此为河东片。河西片,除白塘乡纳入吉安市城区规划范围外,禾埠乡于1991年编制完成了乡域总体规划和凤凰洲集镇建设规划,兴桥乡(1993年改镇)和长塘、樟山乡(同在1996年设镇)三个集镇建设规划则分别在 1994年和1995年完成。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2000年,为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阶段。以1995年11月同济大学来吉安编制“大吉安”规划为起点,白塘、禾埠两乡全面纳入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其余天玉、长塘、樟山、兴桥四个建制镇经过几年第一阶段规划的实施,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加之集镇不断扩大等原因,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历时一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总体规划对建制镇的机关、学校、工业、商贸区等进行了合理布局,对水电、道路、通讯、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统筹安排。此后,兴桥镇于2000年被列为全省200个重点镇之一,其总体规划正根据省建设厅审核意见进行调整。
  在搞好建制镇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的同时,策应地级吉安市“中部崛起,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于 2000年7月完成了 105国道的城镇走廊的区域规划、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及行业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也从1992年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到2000年上半年,吉安市690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全部完成。至此, 吉安市形成了“建制镇一集镇一中心村一自然村”较为完善的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建设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
  安福县注重规划的“龙头”作用,适时对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编制和修编,至2000年,全县所有乡镇都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省重点镇——洲湖镇的总体规划也进行了调整和修编。
  遂川县从1992年开始,对草林、零田、大汾、左安、汤湖等19个乡镇进行了第二次总体规划的修编, 汤湖,左安、草林等乡镇还聘请了省、地规划专业单位进行总体规划修编,修编工作力度大,标准高,为指导该县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干县除县城金川镇外,其余乡镇到2000年已全部编制完成或修编完成了乡镇建设总体规划。总规划面积:近期513. 59公顷,远期833. 54公顷,并完成了 5个乡镇的建设详细规划,总规划面积为20. 5 公顷。
  吉安县共有29个乡镇和10个建制镇,至2000年时已先后完成了值夏、新坏、富田、永和、凤凰、永阳、敖城、安塘、固江、里田、北源、桐坪、万福、梅塘等乡(集)镇的建设规划。
  其余各县也按要求编制本县村镇建设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第三节集镇建设选址、街道、圩场、公共设施选址集镇的选址注重水源、交通、物产等条件,多选依山临水的河谷地,丘陵、山区集镇更是如此。
  全区的集镇大多数为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乡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服务中心,设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教育、福利、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固定的集市贸易场地,是农工商综合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体。
  经过50来年的建设,全区集镇公用事业与公共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得以逐步改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集镇建设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至20世纪末,全区每个集镇都建有一条较整洁的街道,一个能基本满足本乡镇农副产品流通的农贸市场,一个文化中心(包括影剧院或文化站),一所医院(或卫生院),一所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以及银行、邮电、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在集镇建设的布局上,坚持了小型、多点及重点建设中心集镇及铁路、公路沿线集镇,适当发展山区集市贸易经济的措施与办法。
  街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区集镇的街道建设比较滞后,在90年代以前,几乎全是砂石和泥土路面,路况极差。90年代以后,政府部门加大了集镇建设的投资,集镇的街道路面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全区集镇的道路长度由1990年的541千米发展到2000年的9907千米,仅2000年一年中道路便增加了 492千米。用于道路建设的投资达1279.5万元。全区集镇的道路建设尽管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显得滞后,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集镇道路状况亟待改善。
  坏场新中国建立前,各县的集镇内虽然有些简陋商店和牛猪交易坏场,但无综合农贸市场。5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8年后,全区所有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都建有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即坏场)。 1994年,安福县洲湖镇投资700余万元兴建了一个大型综合农贸市场,占地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 8万平方米,固定摊位487个,可同时容纳1万多人进行交易,其规模居全区乡镇农贸市场之首。永丰县的龙冈号是集古色、绿色、红色于一体的畲族民族聚居地,也是龙冈畲族乡政府驻地,是全省五个少数民族乡之一。龙冈坏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有占地4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该土于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电、道路、电讯、闭路电视等设施齐全,食宿便利,商贾云集,贸易火爆。泰和县的马市镇连续新建了三座永久性的集市贸易棚。至2000年,吉安县共建有32个坏场,总面积34.8万平方米。新干县共新建改建集贸市场12个总占地7.34万平方米。万安县也有20余个坏场,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这些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搞活商品流通,推动乡镇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集镇基础设施积累了更多的资金,同时也带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治理了集镇中的脏乱差现象。
  公共设施吉安市兴桥镇地处汶溪村,距吉安市区10千米,吉福公路穿街而过。1992年兴建公厕3 座,1995年投资5万元修建了 300米水泥路面,1998年又投资38万元修建了 600米长,宽12米的水泥路面,投资30余万元改建了一个占地7333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个体工商户还投资320万元,兴建了 50 栋商住楼和200个店铺。兴桥镇的建成区面积从80年代末的9.6公顷扩大到2000年的11.95公顷。
  吉安县有集镇19个,用地面积337公顷,有住户0.5万户,3.21万人,人均居住面积11平方米,有街道38条,总长达38. 74千米,路灯150余盏,有1个日供水1400吨的自来水厂,19个镇全通了电,排水沟共长达71.3千米,绿化覆盖面积为12公顷,行道树计300余株,建有公厕16座,镇区共有32个坏场, 总面积为34. 8万平方米,主要公共建筑有文化站、医院、学校、银行、工商、税务、粮站、农贸市场、邮电、 车站等。
  吉水县有集镇10个,用地面积为216公顷,集镇住户0. 5万户,2.1万人,人均居住面积15. 71平方米,公共建筑总面积15. 8万平方米,集镇实有道路总长达38.69千米,全县10个镇均已通电,有路灯70 余盏,排水管长20.72千米,绿化覆盖面积3.03公顷,有公厕31座。该县的八都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八都镇和文峰镇被评为全省重点镇,金滩古镇是昔日远近闻名的水运商贸中心,现正在申请历史文化名镇。
  至2000年,全地区集镇达155个(不含吉安市,下同),镇区用地共达3049公顷,集镇住户达5.75万户,25万人,全区集镇人均居住面积平均为14. 3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平均达25. 61% ,道路总长达 492千米,公共建筑面积为286. 0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桥梁151座,修防洪堤55千米,全区集镇均已通电,共安装路灯1017盏,修筑排水管道204千米,绿化覆盖面积达136公顷,修建公厕共278座。
  重要集镇吉安地区传统集镇较多,新兴的集镇也为数不少。如吉安县永和、永阳、值夏,吉水县八都、阜田,永丰县藤田、沙溪,峡江县水边、巴邱,新干县大洋洲、三湖,泰和县塘洲、马市,遂川县汤湖、零田、草林,安福县浒坑、洲湖,永新县澧田、文竹等镇。
  巴邱镇1997年之前,巴邱镇一直是峡江县治所在地。三国吴宝鼎二年(267)置巴丘县,在今巴邱镇北铁雷山一带建城为县治。后废。明嘉靖五年(1526)置峡江县,县治迁今巴丘镇凤凰山下,辖六坊。 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丘讳,改为巴邱。1941年改名文明镇,旋废,复名巴邱镇。
  由于建镇已一千七百余年,且为县治所在地数百年,是区内最古老的集镇之一。镇址在赣江西岸, 依山临水,水运方便。城东朝阳古渡建于明代中期,是横渡赣江,连接东西两岸的水运交通要道。:1958 年在城东南建公路渡口,古渡渐废,人货改从公路渡口渡江,成为连接吉安与新余、宜春的交通要道。城内街道南北三纵、东西五横,纵横交错。城区占地1949年仅0.21平方公里,现规划面积6. 5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人口 2万。
  城区内工商业以粮食加工贸易为主,并有花爆、罐头、特种材料、塑革皮件等行业工厂近20家,商业批发零售近百家,机关事业单位数十家。县城东迁以后,巴邱镇仍不失其在峡江县城经济中特别是县内河西地区的龙头地位。
  永和镇吉安县永和镇,位于县城东郊赣江边,距吉安市中心城区20千米,距县城敦厚镇10千米。 三国吴末置东昌县为县治,故永和镇古称东昌镇。隋时虽废县,但东昌镇仍然是一个重要集镇。唐代晚期创办“吉州窑”,陶瓷业发达。南宋时达到极盛,辟有“六街三市”,附居者三千余家,居民万余人,物阜民丰,商贾云集,誉为“天下三镇”之一。至元末,因陶瓷业衰竭而败落。民国时期,集镇仅街道一条,长 800米,宽3米,分上、中、下街三段,路面均用古瓷碎片砌筑而成,保持古瓷镇传统风貌。全镇建筑总面积为3.6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后,新建街道一条.并陆续改造了旧街部分地段,沿赣江修筑了一条 10千米长的防洪大堤,新修乡村公路十条,县乡公路一条。这些公路以永和为中心,成散发状。90年代后,该镇新建了一条300米长的仿宋商业街,新建居民住房0.5万平方米,新修道路18千米,连接附近各乡村的公路均已铺设了沥青;境内建有吉安火车南站,京九铁路穿境而过;赣江傍镇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镇区中心建有电影院、文化站、医院、敬老院、农贸市场等一批公用建筑。境内建有地区木材厂、 航运船舶厂、贮木场。镇西侧有吉州窑遗址,占地20余公顷;新建的吉州陶瓷厂、古陶瓷研究所也在这里。
  今镇域面积为69平方公里,人口为28806人,辖132个村庄,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 4500 人。乡镇企业有建筑、运输、饮食服务等200余个;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自1996年始, 共投资800余万元,用于住宅、基础设施和生产性建设,使镇容面貌大为改观。该镇的锦源村已辟为科技示范园村,大棚蔬菜,生态农业正搞得如火如荼。
  塘洲镇泰和县塘洲镇,又称永昌市,距县城2.5千米,与泰和县城隔江相望。南朝梁时陈霸先在今镇区偏南赣江边筑白口城,是水陆要冲。镇北是永昌古渡,东西两岸都筑有码头,东岸码头不远即泰和县城南为立于隋唐的白下驿,是泰和县河西通往河东的必经之路。河东珠林江在此与赣江交汇,由水路可南溯赣州,北下南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塘洲镇自古便成为泰和县河东十几个乡镇以至兴国、万安、遂川物产集散地,是泰和县内最大的物资转运中心。这里盛产稻谷、甘蔗、大豆、瓜子,成为大宗商品,经此销运外地。这里所产名牌优质大米“永昌米”,大量运往外地,以至国外。1934年,泰和至兴国的公路修通以后,永昌渡改设为汽车轮渡,有装卸码头三个,人渡一个。1991年泰和大桥建成,改渡为桥,交通更为便捷。
  镇区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 3000人。街道纵横交错,有一条沿河商业主街。商店排列左右,又有各种农林产品加工作坊。机关事业单位数十家,镇企业年产值2000多万元。
  八都镇吉水县八都镇,位于县北部,东与永丰接壤,北与峡江毗邻。镇域总面积195平方公里,人口 3.5万人,辖22个行政村,人均耕地面积2. 2亩,镇区面积2. 64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镇区人口 1.2万人。
  八都古无号市,周边有金牛脊坏、界山坏、龙子岗坏,后界山、龙子岗二号废,金牛脊坏迁于八都,易名A Wo民国时期为区、乡治所,新中国建立后仍为区、乡机关驻地。八都镇自古是吉水县的主要产粮区,同时还盛产柑橘、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该镇还有煤、石灰石、杉木和毛竹等资源。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粮油加工、板鸭加工、建筑建材、汽车运输等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得小城镇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至2000年止,共吸纳国家、集体、个人资金1.69亿元投入城镇建设,使镇内的道路交通、水电通讯、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当年全镇财政收入达6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8000余人,务农人数仅占总人数的 40%。
  八都交通极为便利,京九铁路和105国道穿镇而过,抚八公路将八都与抚州地区衔接。该镇先后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199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镇、全省重点镇。
  八都镇古称龙城,城区西北铎塘毛家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祖籍地,现已开辟为集绿色、古色和红色于一体的参观旅游纪念圣地——毛泽东祖籍游览苑。
  大洋洲镇新干县大洋洲镇地处吉安地区的北大门,西依赣江,东北邻樟树市,南接新干县湧江乡, 105国道、京九铁路及赣江水路成“川”字形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吉安地区著名的边贸强镇。 2000年被国家计委列为全国一百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镇域面积为78.54平方公里,总人口 2.4 万人。镇区面积0.63平方公里,人口 0.5万。
  大洋洲镇历史悠久。1983年发掘了牛城、瓦城两处商代晚期古城遗址;1989年新发掘的大型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震惊海内外,被文物专家称为长江中游的“青铜王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洋洲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村村通水泥公路,户户通有线电视,供水非常方便,电力十分充足,电讯网络快捷方便。好镇面貌日新月异,整齐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各种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样样齐全,第三产业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猛。1998年投资426万元兴建了一个占地25600平方米的三湖红桔批发市场;投资410万元修建了一条长1000米宽30米的站前路商贸街,并建房16300平方米。1999年,镇又投资3720万元对镇区的旧房进行改造,建新房面积达12. 5万平方米。2000年又投资180万元对镇区段105国道进行拓宽整治,修筑水泥路面长730米宽50米。
  藤田镇永丰县藤田镇位于县城恩江镇东南45千米处,八藤河东西两岸平川上,为永丰县仅次于恩江镇的第二大镇。藤田镇古称彰化镇,宋雍熙年间(984 -987),宁氏由河南洛阳彰善里迁此,以种植藤类植物而得名。
  境内尚存唐代建造的浑源桥,明代建造的贞节坊,清代建造的南华古寺、金华名山庵、白云庵,还有建造年代无考的天章阁和金鳌书院等古迹。
  1994 ~ 1996年,藤田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共投资1672万元,拆迁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 新建5万平方米的楼房,整治了旧的街道和路面,使镇区的面貌焕然一新。镇区面积1.7平方公里,辖2 个居委会,人口为501户3200人。有主街一条,支街三条,全长约950米,街宽6至10米。逢农历一、 四、六、九日为街日,是永丰、吉水、乐安三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上设有银行、税务所、供销社、粮管所、农技站、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院、卫生院,中小学及幼儿园等单位,还建有夏布厂、薯粉丝厂、孵鸭厂、锅炉厂、酒厂、碾米厂等。
  永阳镇吉安县永阳镇原名草市。宋嘉祐五年(1060)庐陵签判胡裕以其位居永新水(禾川)北岸更名永阳,是吉安县西南部重要集镇。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此设立巡检司,1930年中国共产党赣西南特委驻此。新中国建立前是区、乡政府治所,新中国建立后也一直是区、乡、镇机关所在地。
  永阳镇居吉安市西南30千米处,吉永(吉安至永新)公路横贯东西,南通泰和、井冈山,北接县内登龙、梅塘等乡,公路四通八达;禾川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是永新、泰和、县内西部物产的重要集散地,商贸兴旺,街道整齐,商店鳞次栉比。民国时期集镇有“三街六市”,即溪南街、提盘街、下新街及西溪市、大店市、忠武市、舒家市、井头市、鱼池市,大小店铺230余家,房屋建筑面积16340. 09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增后街、横街、三坊街、古镇街,新建房屋75100平方米。
  集镇内有全县最大的集镇中心医院;永阳中学是无论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均仅次于吉安县中的县内第二大中学,面向全县招生。镇内又驻有镇党政机关及工商、税务、金融及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1985 年有集镇居民894户,4066人。镇区面积0.5平方公里,房屋面积13万平方米,道路总长近20千米。
  澧田镇永新县澧田镇位于县城西偏北14千米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北宋时期,有里姓和田姓从外地迁居于此,故名里田。由于禾水改道,新河道经里田而过,禾水南北来往受阻,便设有里田渡,成为禾水南北来往必经之地。禾水两岸盛产豆子,在里田形成豆子集市,既有禾水澧澧之波,而“澧”字又有 “豆”,于是改里田为澧田,沿用至今。元末明初,澧田东有钱市,北有草市。由县城入西乡,去莲花,至湖南,澧田是必经之路,形成通衢大道,贯穿东西。又有里田古渡,至清朝又构建了浮桥,连接南北,禾水由莲花、经文竹,直达县城,水陆交通方便。后钱市、草市逐渐衰落,交易移至澧田,逐渐形成了较大的集市,在偏北梳岭里建店房,形成一条商业街,即后来所称“老街”。老街沿禾水弯绕,客商多会于此。至清代,已是一条有一里多长的繁华街道,有堂、店数十家。1934年,永新至莲花公路修通,澧田设站,沿公路形成新街。新中国建立后又与新街交叉形成阳春街,禾水浮桥也改建成了石混结构桥梁。悠久的历史, 优越的位置,便捷的交通,使澧田镇成为永新西乡、南乡、北乡物产集散地,成为县内最大的农村商贸集镇。至2000年,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人口 0.8万人。镇内有工商企业30多家,工商户 300多户。
  洲湖镇安福县洲湖古称舟湖。明洪武间( 1368〜1398),朝廷在此设置漕运卫所,筑造舟湖仓水次,在当地征集粮谷转运至淮安,又载淮盐入境,公署就近征购,又经此销往县内及附近诸县。县内所产木材及其他物产也经此运往省内及江浙一带。故洲湖镇成为县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居民数量日增,工商业日益发达。民国初年,洲湖改称道南镇,不久复名洲湖。民国时期镇内有正街、后街、河街、对河街等街道,店铺作坊110余家,吉安城、永新县等地的有钱人在此设店者十数家。50年代以后略有扩大。改革开放后建有大型农贸市场,有商户近200家,日成交额平均在15万元左右,最高达20余万元。镇区内有乡镇企业、村办企业,街道企业数十家,1966年新建的井冈山纺织厂位于镇区东部,有职工 3000多人,对拉动镇内经济及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洲湖镇是县南的中心集镇,镇区面积4.6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居民1.45万人民。水陆交通方便,陈山河、龙泉渠依镇而过,连接泸水,直达赣江。民国时期修筑吉界(吉安至界化垄)公路途经此地, 是吉安至安福至界化垄入湖南的通衢大道,又有永新至安福的公路途经洲湖。新中国建立后陆续修通与四邻乡镇的公路;70年代初井冈山铁路穿境而过,设有洲湖火车站。
  镇内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较为发达。明代建有复真书院,清同治间改为道南学社。50年代以后不断增设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镇内现有中学3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冲心医院1所为一级甲等医院,并建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电视差转台等。
  零田镇遂川县零田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泉江镇14千米。是全县最大的农村集镇。零田集市始于南宋绍兴年间(H31〜1162),素来市场繁荣,商品交易仅次于县城。
  零田镇地理位置优越,105国道穿镇而过,赣粤高速公路绕镇而过,县乡公路零新线、七云线、遂碧线辐犊于此,遂川江傍镇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镇内建有肉牛市场、鱼苗市场、仔猪市场、水果市场及商贸市场。有镇办企业如家具厂、元钉厂、板鸭厂、农具厂、铁锅厂、皮革制品厂等20多家,酒店饭馆、百货南货商店等数十家,银行、工商管理、镇级机关、学校、医院等行政事业机关数十家,设立了生猪、肉牛、 蔬菜贩运、苗木花卉、汽车运输、汽车车棚、板鸭加工、粮食加工等八大民间流通协会。辖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 0.72万人。
  百嘉镇百嘉镇是万安县的一个重点镇。自宋代起就是赣江边上一个重要商埠,凭其便利的水道交通,出现过“百家商铺共聚,千户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故名“百家”,后取吉庆义,改为“百嘉”。
  百嘉镇南与县城芙蓉镇毗邻,北接窑头镇,东连观头镇,赣江绕镇北而过,廓埠河穿境而过,万(万安)泰(泰和)公路与另两条乡村公路在此交叉,并设有赣江轮渡一个,交通便捷,是县内北部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成为仅次于芙蓉镇的商贸交易中心。
  百嘉镇地处赣江岸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西瓜、花生,又是万安县脐橙生产基地。 镇内建有农贸市场,又有商店、餐馆、粮食加工厂、酒厂及行政事业单位110多家。百嘉水酒远近闻名, 素有“窑头豆腐百嘉酒”之称。
  百嘉又以其悠久的文化底蕴闻名四乡。镇内有建于明成化间(1465 - 1487)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文塔(俗称夜珠塔),还有宋儒段奎斋创建、文天祥曾就读讲学并亲题匾额的昂溪书院,又有清同治年间知县欧阳竣主持建筑的为纪念欧阳修、文天祥、刘辰翁、解缙、刘玉、罗洪先、欧阳德、闵子林、郭简斋九位名士曾在百嘉贤居寺和昂溪书院讲学的九贤祠。南街头有明代刑部尚书刘士祯建的望江楼,北街头下源村有明清古民居16栋。2000年8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的主要外景在此拍摄。
  百嘉镇镇域面积103.33平方公里,人口 1.9万人,镇区面积2. 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0. 3万人。
  第四节村庄建设民居村庄,受社会、政治、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分布广而散,差异很大,数千年来属自发建设状况。历史留给村庄的是:富庶的河谷、平原地区大都是老式砖木结构民居;边远山区,则木板房、土坯房、干打垒房和棚舍居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结束了数千年来的自发建设状况,逐步纳入有领导、有规划、有步骤的建设轨道,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全区村庄的农房建设的形式和结构,一般都遵照古代八卦理念和风水理论选址布局,遵守传统的规范制度,注意吸收当时的先进建筑技术。但由于农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各有不同。从村落布局来看,多能依地理条件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从屋面结构来看,有硬山防火墙、二坡顶,此类房屋在吉安、吉水、永丰、泰和、新干、永新等县(市)居多;有悬山二坡屋顶,此类房屋在井冈山、遂川、宁冈等县(市)居多;有歇山内天井屋顶,此类房屋在遂川、宁冈、井冈山三县(市)交界之地最多。在安福等县一带,明代住房的特征为屋面二层滴水,大门朝南不在正中,多为偏右开设。清代的住房主要特征屋面垛角增多,大门正中开设,窗户稍大。其住房的结构为正方形,长宽各12米,面积约144平方米,整个住房分三直,中间设前后二厅,两边各设三间厢房,窗户较小而且开得较高,住房光线暗淡,谓之光厅暗房。 就其墙体结构大致可分:(1)外砖内土(亦称外熟内生或称金包银),即外墙为青砖砌筑,内墙为土坯或生土夯实。(2)内外土坯墙,此类结构在全区居多。(3)干打垒,内外墙为生土夯实,此类结构在山区特多。(4)三合土砌筑,即用箱格固定一层石灰砂浆,一层乱砖或鹅卵石、小块石砌,此类结构在永丰荐田一带甚多。(5)外砖内木,此类结构在全区比较普遍。此外,由于过去农民生活苦,经济承受能力差,住房用木板、竹篱或树枝、藤条编织,用稻草和稀泥粉刷,茅草或树皮盖顶的木板房和茅棚随处可见。绝大多数农房居室阴暗潮湿,而且居室、厨房、厅堂、牛猪舍连在一起,环境卫生状况极差。在农村尚有极少数官邸和富豪住宅,居室铺有地板,厨房、猪舍与正房分开;房屋装饰重点放在垛子和檐口上,用工较多, 以显示富贵吉祥。
  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结合治山、治水粗线条规划建设,农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不科学,随意性大,布局零乱,用地浪费。:1980年行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遵照省人民政府的部署,贯彻了第一次全国农房建设工作会议关于“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要求,全区把农房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各县(市)着重抓农房建设机构的建立和农房建筑水泥预制构件生产及推广使用等工作。1981年又转发了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建委、省农委《关于迅速制止农村建房乱占耕地的请示报告》,强调“农村建房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从现在起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及早作出村镇发展规划。每个生产队都要搞好具体的建房规划。” 1982年,传达贯彻了全省村镇建设工作会议和第二次全国农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农房建设从只抓单幢农房建设转向全面抓村庄、集镇规划建设。为指导农村建房,引导农民从传统单一的建设格调中走出来,1987年组织了全区农房设计方案竞赛,编制了农房设计图集,对评比入选的农房方案,进行了建筑、 结构的配套设计,下发到每个乡镇,以作农村建房参考。从此,农房建设发生了量和质的明显变化,讲究功能齐全,追求生活时尚,设有厅堂、卧室、储藏室、阳台及晒场、屋顶花园、生态庭院等,做到生产用房与卧室分开。大多数建楼房或改平房为楼房。在农房建设过程中,有的利用本地丰富的建材资源,就地取材,内外墙用砂浆、鹅卵石夹箱砌筑,内粉纸布石灰。有的农房内外墙仍用生土夯实,但装饰却完全不同,一般都是木层架青瓦屋面,内外石灰浆粉面,既保留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达到了美观、适用、牢固且冬暖夏凉的效果。有的农房建设还十分重视吸收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庭门装饰别致,布局典雅,房前是花圃,屋后有厨房,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90年代初起,农村遍地可见设计新颖,做工精致的砖混结构的楼层式民居。这种民居,外墙用瓷板、大理石装饰,内墙用仿瓷涂料加墙漆装饰,窗户安装铝合金, 地(楼)面铺地砖。还有不少农户用液化气或沼气烧饭,用电或沼气照明,还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农家住房可与城市的别墅相媲美,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呈现着现代化新农村的气派。
  至2000年底,全区有村庄28737个,其中行政村3074个,村庄用地面积为58102公顷。住户81.36 万户,其中农业户78.05万户,非农业户2.01万户。人口 356. 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53.67万人,非农业人口 6.01万人。村庄住宅建筑面积9709. 61万平方米,其中楼房3991.3万平方米。按住宅结构分类:混合结构建筑面积3821万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959.5万平方米,其他结构建筑面积929.1万平方米,住房使用面积达7582.53万平方米,住房居住面积5698.92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21.2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5. 98平方米。在2000年度全区村庄有1.59万户建房,占村庄总户数的1.95%,全年村民投资64317.6万元建造住宅建筑面积270.9万平方米,其中建造楼房建筑面积达207. 64万平方米,全年村庄建造住宅建筑面积按结构分类分别是:混合结构228.2万平方米,其中楼房181.54万平方米;砖木结构42. 52万平方米,其中楼房26.1万平方米;其他结构0.18万平方米。
  公用房、村道巷道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地区村庄的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一般小村庄只有支离破碎的碾房、碓屋、厕所、灰间等简易公共生产性用房;大点的村庄也仅有祠堂、庙宇、书院、戏台、碾房和磨房,虽有小学校也多用祠堂为校舍。村道巷道普遍是原土路面,只有极少数村庄有鹅卵石或青石板路面。
  新中国建立初期没有多大变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一部分生产大队新建了粮油加工厂房、农机修理站、养殖场等生产性建筑。大队驻地的村庄,有条件的先后建有大队部办公用房与会议场所,以及广播站、医疗点、代销点、小学教室等公共建筑。那时一哄而起办的公共食堂、敬老院、托儿所, 其场所大部分是占用社员住房,小部分是新盖的简易房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召开以后,全区农村的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和街巷建设有了显著变化和长足发展,不仅数量有增加,而且质量有提高。至2000年底,全区村庄的公共建筑面积达435.37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公共建筑达232.97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积271.16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达105.33万平方米。本年度全区村庄投资2943.65万元,兴建公共建筑面积9. 58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达& 83万平方米;本年度全区村庄投资1666. 45万元,兴建生产性建筑面积达5. 34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的达4.27万平方米。村庄的巷道状况大有改善,有的在泥土上加铺了砂石;有的用砖石或三合土或煤渣铺筑;有的铺筑了混凝土路面。至2000年,全区实有村道、巷道9077千米,其中高级和次高级道路659千米,实有道路面积9625. 68万平方米.其中高级和次高级路面621.47万平方米,分别占 7. 26%、6.46%。
  移民村落据史志记载,境内移民流入时间最早的在隋大业间(605 - 617),此后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均时有流入。新中国建立后,主要是政府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安排的移民。移民的流入常常自然形成一些村落,如隋朝大业年间邱姓从宁都,南宋绍兴间郭姓从河南省开封瓦子角迁入永丰县石马乡层山村。繁衍至今,有773户分为4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共3792人「 又如清末,自丰城县迁入新干县桃溪乡的有黄家村、七琴乡的有上燥石村、塘头乡的有园门口村。 1932年自新余市迁入新干县桃溪乡的有老下村。
  1956年4月初,接收上海市志愿垦荒群众安置到全区各县(市)农村,其中永丰县接收了 194户762 人,分配在潭城乡69户、遇源乡59户、七都乡66户安家落户.但当年返回上海的就有63户230人,迁出 7户32人。峡江县也接受了 106户451人。
  1967 ~ 2000年,先后接收浙江移民1498户,8353人。其中,万安县在1967 ~ 1970年间接收了浙江移民力户480人,分配在韶口公社战坑村13户93人、觇头公社建村36户200人、麻源垦殖场白马洲村 11户117人、麻源垦殖场棉津坑村17户70人。永丰县在1970〜1971年间接收浙江移民443户2386 人,安置在佐龙、鹿冈、富溪、藤田公社的12个生产大队22个生产队,其中有391户2094人新建14个生产队,52户292人分别插在当地8个生产队中。新干县接收浙江移民579户3221人,安置在桃溪公社的陂山、江头、窑背、苍坑、西边、南宋、小坑,麦公社的巷口、岭山、下保、邹家排,神政桥公社的胡家、大排、玉山庵、亭子上,漂江乡的毛叶坑、金村城,潭丘公社的航凤,塘头公社的胡家等村。据不完全统计, 三县24个移民村共建房屋745幢,建筑面积5. 69万平方米;生活水平提高后,有20个移民村建新房677 幢,占建房总幢数的90.87%,建筑面积4. 69万平方米,占建筑总面积的82.43%。安福县在1970 ~ 1973年接收浙江移民399户2166人,安置在平都镇向阳村85户416人,新建房屋108幢建筑面积2. 51 万平方米;瓜畲公社新安和前村新村77户395人,新建房屋121幢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严田公社的严田、青桥、花桥、山背、岭溪大队的214户1322人,新建了民主、柳塘、杨塘等8个新村,新建房屋282幢建筑面积18. 33万平方米。
  峡江县1967〜1969年接收湖南、浙江移民,另建新村65个。新干县在1977年接收来自湖南省鄢县移民安置在界埠公社陆来村。
  1984年9月至1990年12月31日,开展了万安水库淹没区的移民工作。库区内96米高程以下之居民迁出4263户24821人。万安县境移民分别安置在百嘉乡石前坑、窑头乡何家等10个村庄,潞口乡狮形、高陂乡台形等7个村庄;观头乡三里头等9个村庄,韶口乡高陂坑等15个村庄。移民接收点择地建房,多以坐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或依山避风沙。其建筑形式多以“四扇三间”(中间厅堂,两边为卧室),铺盖片瓦之楼房为主,平房次之。房屋结构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土木结构为主,这种结构中又以黄泥筑墙居多,土砖筑墙次之;第二种是砖木结构,其中分两类,一类是全部用青(红)砖筑墙,另一类是四周墙体使用青砖,内之隔墙以土砖筑成,俗称“金包银”。第三种结构是钢筋混凝土,但数量极少。每户建筑面积均在100〜200平方米之间。据统计,至1990年底,移民点已建房2753幢16641间,面积22. 8 万平方米。
  移民新村的房屋建筑比较简陋,但房屋排列整齐,村中间留有主干道,巷路间距8米,房屋格式均为一幢三间,占地面积50〜200平方米之间,土筑墙,木桁瓦顶,内外墙面粉白,屋进深5 ~7米,厨房与正房左端相连,厕所与猪牛栏等附属设施建筑统一建在村旁,排列有序,方便又卫生,并建有混凝土晒场等。富裕了的移民在改建、扩建和新建房屋时,做到规划先行,布局考究,讲究功能齐全,追求生活时尚, 大多为钢筋混凝土楼房。
  古村淒陂村淒陂村位于吉安县东部的文陂乡,离吉安城区30千米。南宋初年梁氏从庐陵县纯化乡七十六都甲村徙此建村,距今有800余年,从基祖绅公至今历传33代,全村有600余户2800多人。淺陂村山环水绕,占地1平方公里,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排水设施完善。富水河绕村而过,又形成溪流穿村绕屋,村中遍布大大小小28 口池塘与溪流江水串成一串,汩汩而流。村内外绿树遍布,古樟成荫,形态各异。鳞次栉比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丛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田园风貌。
  全村民居大部分为清代和民国初的建筑,有583幢,其中保存基本完整的清代建筑367幢,占 62. 9% ₒ除民居外,有祠堂7座、书院3座,地藏阁(养源书院)、文昌阁、贞节坊、节孝坊、节孝祠、忠烈祠、义仓各1座。古民居为典型的赣式建筑;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雅,俭朴实用是其总体风格;墙体青砖平叠眠砌;室内地面和有的楼板上以青条砖平铺;多为五直三间式,并在山面和中缝梁架处省柱以墙代之,后檐步增加一柱形成拖步,加大后厢房面积以求实用;平面作“口”字形,少量带凹入式门廊者呈倒凹字形;尚有一种组合式民居,在主体建筑的一侧或两侧建花厅,花厅以主体建筑一面山墙为照壁, 明间檐步,仅有半月状挂落式花罩,次间以隔扇板壁代墙;大部分有精美木雕、雕屏以及大量隽秀的石刻工艺,构筑了该村古民居的鲜明地方特点。
  宗祠是淒陂全村建筑的精华,具有宽敞高大、巍峨壮观、抬梁构架、用料粗硕、工艺精湛、装饰华丽、 悬匾镌联、品味较高等特色。其中梁氏宗祠永慕堂为三进式建筑,占地1220平方米,大门悬挂“翰林弟” 大匾,上为牌楼,如意斗拱,翘角飞檐;中堂为四角亭式抱厦,上堂天井牌楼高耸,题额“对越在天”,堂上大匾“永墓堂”。整个三大堂内梁柱林立,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村中有一条古街,其店铺建筑,平面为纵向长方,面阔6 ~10米不等,两山墙砖砌,硬山式;前有一两级台阶和深不及一米的门廊,前墙为板壁,中辟双开门;板壁为可自由装卸的“响板”;进深一般10米处横向有隔断,形成前为店面,后为仓库或作坊的格局;古街北侧店铺后门通富水河,便于货船停靠,并在主体建筑后另建专供货船装卸货物的仓储屋, 店铺建筑突出其实用功能。
  书院和牌坊建筑与民居和宗祠建筑一样精良,并按其功能增添了特色装饰,使建筑于古朴典雅金碧辉煌中显露出几分活泼的气氛。地藏阁(养源书院),明万历四十年(1612)僧人朗然在此结庵;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后又在庵旁增建观音堂、地藏阁;嘉庆年间地藏阁毁于火,同治四年(1865)重建并更名为 “养源书院”;江西最后一位状元刘绎曾作《淒陂养源书院记》记之;至今地藏阁仍在。万寿宫,在江西乡村万寿宫建筑中首屈一指,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 ,1987年改建成学校,仅存入口牌坊门、部分院墙和半截前墙。文昌阁,清光绪八年(1882)兴建,楼为平面近正方形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明二暗三层,此楼朽坏严重,亟待维修。义仓,光绪四年兴建,三进的砖木建筑,山墙砖砌成垛子烽火式的五花墙, 青砖叠砌至顶,上覆青灰瓦,凹入式门,红石框,甚宽且高,今毁。翰林第门楼和故居,门楼为梁家璋恩赐翰林的纪念性建筑,建于清末;横长方的凹入式门廊,作二进三间式;砖砌倚柱,上书对联,明间辟一字门,框、楣、槛皆红石为之,门楣上方石刻题额“翰林第”,周框浮雕游龙,次间榜部开光,灰塑山水、人物、 花鸟、博古图案,两侧花杭、穿桁亦然;后门拱形,上有书卷式题额“爽气宜人”;故居,穿过门楼循巷而进可达翰林故居,五树三间的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清代中期,梁杭构架穿斗式,但前额檢作成月梁式,隔扇的隔心绦环板均为精致繁缚的透雕,漏花窗亦为透雕万不断和人物故事,皆描金;整幢建筑保存良好。
  澡陂古街长达900米,坐落在富水河西岸。始建于宋末元初,至明宣德年间街市日趋完善,店铺鳞次栉比。清光绪时古街臻于鼎盛,有145家店铺,还建有规模宏大的建筑。街市上经营棉布土产、竹木粮油,还经营南北海鲜,后来洋布、洋纱、洋药、洋油也纷纷流入这小小的市场。万寿宫内外,地方小吃,土特摊点愈百,每当夜幕降临,街市路灯通宵照明,常有戏班登台演出,现存于万寿宫前院两侧拱门上 “天不夜”、“月常明”字匾就是对当时陂头古街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残留至今的古街仍有一段保留了清末至民国时的原貌。
  1929 - 1934年土地革命时,处于“东井冈”的淺陂村就曾设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四军总部、苏维埃总工会、红军医院,并创办了列宁小学。村中尚能辨认的红色标语83条,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四军总部、苏维埃总工会、红军医院和“二七”会议旧址,有毛泽东、 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罗炳辉、曾山、贺子珍、毛泽覃、梁兴初、梁必业旧居,构成了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当年参加红四军的淒陂人梁兴初、梁必业于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梁仁芥授予少将军衔。新中国建立后土生土长的梁必驶投身共和国国防事业,1999年授少将军衔。
  淒陂村既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又保存着众多级别较高的革命遗址,“古色”和“红色”相得益彰, 其中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积淀已久的庐陵文化气质遍及这里的每个角落。电影《闪闪红星》、《决裂》、《陈毅出山》、《井冈山》等的部分镜头,即在此村拍摄,充分展示了淒陂古村的人文、自然景观和庐陵文化底蕴。• 钓源村欧阳氏钓源村位于吉安市兴桥镇,始建于北宋末年,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有180余户,800多人。明清时期在外经商者特多。
  古村建筑独特。整个村落依山就水,规划布局蕴藏风水玄机,至今仍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150 多处。
  古村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形成“村隐太极八卦形,户朝北南西东向,路尽歪门斜道连”的独特村落布局,成为研究中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发展历史的理想村址,被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名的香港城市大学列为“中国南方古建筑教学示范点”。
  钓源村民居一扫农村传统的纵成行、横成列的格局,几乎每栋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各依地形,各有讲究,朝向不一,形制不一。一进两厢,二进四厢,多进多厢组成院落;单檐式,重檐式,垂檐式,歇山顶, 二坡水;四坡水;墙体并非一律平直,或折,或切,或弯,或曲。其他建筑功能不一,形制不一,祠堂、庙宇、 书舍、牌坊、商铺一应俱全,各有特点。所有的建筑大都是明清建筑,也有极少为民国时期建筑,一律为清水墙、瓦屋面,形制各异,风格各异,汇集了南方古民居的基本类型,浓缩了古民居的各种风韵。有一座被称为“宁国府”的别墅,建于乾隆年间,占地2亩,院内为花园,一座中西合璧的别墅在花园的后部, 别墅成正方形二层,上为翘角重檐,窗为上圆下方,楼后为青石铺就的楼梯,楼前为骑楼。楼内顶部为八角形藻顶,门窗雕饰精美。由于民居各有特点,所以街巷也形制不一,顺着一栋栋民居,成喇叭形、楔形、 矩形,或斜或正,或弯或曲,但是一律以青石板铺就,进了村子就见不到泥土。更神奇的是整个村子的排水系统,表面见不到沟流,即使瓢泼大雨,村中也见不到积水,雨水都通过隐设于青石板路面下的下水槽顺畅地排入到分布于村中的七口池塘中。而村中金碧辉煌的精工雕饰,奇绝幽秘的神异色彩,精美秀绝的文物瑰宝,以及古樟古柏环村掩映的优雅自然环境,更凸显钓源的文化底蕴。钓源村集“生态美、村落秀、建筑巧、民风淳”的特点于一身。
  中洲村位于新干县东南部的潭丘乡,自南宋嘉熙四年(1240)肇基,历经760余年的繁衍,已成为一个拥有3000余人的大村落,被誉为远近闻名的“五老邹”(即邹姓五房支系的村庄)。
  该村的建筑大多坐东朝西,房屋错落有致,规划整齐。今仍保存着70幢、1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民居、祠堂、门楼、古亭等,尽显其悠久之历史。民居面积适中,厅房结合,注重实用,大部分房屋保存有雕刻精美的板壁、神几、桌椅、楹联牌匾、石刻窗等;祠堂面积较大,既有全族总祠,又有各房支祠, 是村民祭祀聚会场所。中洲邹氏祠堂为该村最大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面积为 1350平方米,为三进两厅,有木、石柱台100根,大小天井两个,厅前有200平方米的大花园院子,院前为特制砖砌的大方牌门楼,门前正面上方书写有“中洲邹氏宗祠”,背面上方书写有“孝友聚贤”,门楼大门两侧设有一对康熙时期雕刻的大红珠宝石狮。5处门楼格式一样,为牌楼式门楼,保存较好,另有石亭、 砖木亭等古建筑,作为村民劳作歇息之处,古色古香。 卢家洲村位于吉安县曲瀨乡境内,禾水、泸水交汇于此。古为庐陵之腹地,有600余年的历史。 现有140余户,600余人。
  该村村落形态保存完好,环村有一条来自万硕垄的溪流,近有水,远有山,还有绿荫簇拥,是一座村在水中,水绕村流,村水相映的古村。有古井、塔、桥等,有明清时代建筑103幢,分别为祠堂5座,书院4 座,庙宇4座,古民居90栋。建筑风格均为江南硬山式,防火墙高耸,码头墙起翘,屋内装饰华丽,有金雕藻井、描金花卉、人文故事、描金家训。卢氏宗祠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汉白玉祠堂是国内较为罕见的民间祠堂,其称奇之处是结构宏大,用材考究,大量使用汉白玉构件,其中大厅的汉白玉块是全国最长的汉白玉块。禾水河边遗存明代斜塔一座,其型制在省内罕见,塔高21.3米,倾斜度23度,塔身扭曲度6 度,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斜的,并且从不同方向看斜向也不同。村内保存一座全国罕见的享堂,考古专家称其是全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的享堂。村西还有一棵千年罗汉松,树高28米,树围5.02米,据园林学家估测树龄在1600年以上。该树还流传有许多美好、迷离的传说。汉白玉祠堂、明代斜塔、千年罗汉松被称为“三奇”。
  柘溪村刘氏柘溪村位于安福县金田乡,距县城约42千米,公路相通,交通方便。有农户238户,村民1100余人,占地面积1800公顷。
  柘溪村原名柘木村,元中期改为今名,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距今千年。其始迁祖为刘楚,至今已繁衍36代。古村格局严整,古风依然。
  柘溪村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天平岭的南麓,坐北朝南,三面傍山,面对平坦的田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村内有两道泉水长年流淌,有古樟30余株,古柏80余株。村旁有成片的杉、松、竹,油茶林,森林覆盖率达80%,可谓山清水秀。
  柘溪现存古建筑,包括民居、祠堂、寺庙、书院、义仓、书舍、进士亭等,共有73处,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这里有一幢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民居,系刘瑜洁所建,距今有600余年,是安福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居村子中央的刘氏宗祠,始建于元,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08),占地 438平方米,气宇轩昂。村前的三角书院建于清咸丰间,占地486平方米,二楼为文昌阁,三楼为魁星楼。 这些建筑都十分精美。其他古建筑大部分是属清朝各个时期的建筑。古村的格局得当:公益性建筑坐落在村中心或村头要道的重要位置,支祠与民居分散围绕在四周,巷道式院落与厅房相接,封闭性能突出。这些古建筑,具有人居、教学、宗教、祭祀、仓储救助等功能,保存较好。古建筑内的石、木装饰,体现了清朝民居的特色,纹饰精美,风格多样,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柘溪的习俗风尚,勤于耕读,诗礼传家, 古风俨然,也是不可失缺的无形遗产。
  大江村欧阳氏大江村坐落于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洲,始建于南宋建炎间(1127 - 1130)ₒ原名蜀江村,清代中期改名大江村。虽经800多年的历史沧桑,大江古村依然绰约其姿,尽显其无穷魅力。
  大江古村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代有名人:从明永乐二年(1404)至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的357年间共出了 21名进士。龙凤锦绣,科第蝉联,盛誉当时。宗祠中保存的“五经科第”“宫保尚书” “进士题名”等十多块牌匾便是例证。
  该村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其建筑格局自明清以后未变,风格独特,尤以宗祠建筑最具特色。宗祠主体结构独特,富有明代建筑特色,体现出名宗望族,人文鼎盛之风范。
  在该村大大小小十几座祠堂中,最具明朝典型特色的两座古祠是崇德堂和复亨堂。崇德堂占地面积为625平方米,由探花解元台、村道、前院、门廊鹊巢宫、正祠、敕书阁六个部分连成一整体,气势恢宏, 巍巍壮观。复亨堂堂名乃系王阳明手书真迹。该祠占地面积为575平方米,祠内有54根大木柱,柱梁楚楚,古朴庄重。木质镂雕雀替,石雕柱础,雕工精湛,剔透有致,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另外祠内还珍藏了十多块名贵的牌匾和全宗的事史、族谱资料。这为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明清古居也是蜀江文化古村一大特色。38座清代民居保存完整,布局错落有致,古民居为青砖青瓦,建有风火墙,多为二道门,有小院落,厅堂内是木质框架结构,木板上雕有精美花卉图案和规训格言。 民居院落、村中巷道铺卵石,蜿蜒曲折,曲径通幽,别有一番风趣。 石边村刘氏石边村位于吉安市兴桥镇西南。明嘉靖间(1522 - 1565)由吉安县梅塘小灌迁此,原名石壁,俗写作石边。
  村中民居多为清代及民国期间建造,刘家祠当地称之为“蟠桃百寿祠”。据《庐陵石壁刘氏六修旅谱》记载,家祠由在湖南湘潭经营盐业的巨商刘棋占出资营造,清同治三年( 1864)始建,光绪二年 (1876)竣工,历时15年。
  刘家祠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建筑群落。整座建筑群落组合成桃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由兼作书院的主体建筑根本堂、供举办文事商务之用的文昌院、供玩赏休憩之用的涉趣园及供杂役餐厨之用的后房组成。南部为根本堂和文昌院,北部为涉趣园及馆舍,整个院落围成大桃形,而涉趣园又单独围成小桃形,桃尖、桃腹、桃底,婉曲逶迤,十分逼真。更有趣的是所有建筑构件的雕饰不离“蟠桃百寿”的主题,所有梁柱、门窗、天花板等处都雕刻有蟠桃,计一百余只;根本堂各处木构件突面雕刻有写法各异、无一雷同的“寿”字;根本堂大厅顶棚巨大的长桁上有宽约2米、高约40厘米的鉴金浮雕《郭子仪祝寿图》;文昌院及其他馆舍中另有四处表示长寿富贵的《双凤拱寿图》、《竹节梅花图》、《龙首凤双双萦寿图》、《龙首凤蟠桃石榴花瓶图》。
  文石村李氏文石村坐落在吉安市樟山镇,肇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现有128户663人。
  村中民居大多为清代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当地人称为:“九栋屋”、“三栋屋”、“二栋屋”的大型建筑群落。整个群落占地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有厅、堂、房300多间。
  “九栋屋”建于乾隆年间,为村中巨商李彩章所建。据《吉安文石李氏三修族谱》记载,李彩章岀身贫寒,自小在商铺帮工,几经磨砺,终成巨富,在湖北沙市开设“义兴号”钱庄,在重庆、宜昌、汉口等商埠设有分号。晚年回乡建筑“九栋屋”。整个建筑群由方正的院墙围绕,每向院墙长约60米。院墙东北、 西北、西南各设一门,西南为正门,东北为后门,西北为边门。硬山顶砖木结构,风火马头墙高翘,宽深各 12米的一进二厢式的主屋,九栋形制相同,大小一样,呈“井”字形排列;有书厅6座,沿东院墙排列;又有带阁楼的一进二厢式客厅3座,沿西院墙排列;号称“九栋十八厅”。此外,专供厨役佣工居住的青砖摩顶单间十余间沿南院墙排列。所有建筑外墙及檐口装饰简洁明快,屋内雕饰婉约细腻。地面一律青砖铺就,院内空地、道路一律鹅卵石铺面。整个“九栋屋”规整方严,井然有序。
  “三栋屋”由李彩章之孙李之信主持建造。据《族谱》载,李彩章有三子,次子李巨华,李之信为李巨华之子,排行第三。李之信在兄弟辈中成就最大,“援例诰授奉政大夫,晋阶中宪大夫道衔加三级”,请封三代,赐封胞伯父母。已故祖父李彩章也援例晋赠通奉大夫,并追赠二品衔。道光二十五年(1845),李彩章去世六十周年,为纪念祖父,李之信主持对“九栋屋”的扩建工程,在北墙外兴建了占地800多平方米的李彩章祠。李彩章祠气势宏大,雕梁画栋,分前后二厅,中有天井,其后厅“文德堂”为族人祭祀、议事的地方,庄严肃穆。又改建膳食堂、库房、舂臼碾槽房等附属建筑。在东墙外兴建了花园、书院、长工屋等建筑,并以院墙围绕,与“九栋屋”连在一起,内外分隔,形成总面积达10.2亩(合6800平方米)的多座大型院落。与此同时,李之信按照“九栋屋”的格局和形制,遵循尊祖崇先的原则,采用“减量、降顶、缩尺”的方法,建造了自己的私第“三栋屋”,将主屋减至三栋,一字排开,客厅删去阁楼,二层降为一层,院墙四周附设建筑的数量也相应递减,尺度也相应缩小,院墙南北长51米,东西长33米,分别是“九栋屋” 的 93% 和 51%。
  “二栋屋”。李之信堂弟李之宽于同治间也按李之信私第的减缩原则,建造了自己的私第“二栋屋”,格局和形制一如“九栋屋”、“三栋屋”,只是将主层减为二栋,其他建筑和院墙依例减缩。
  这三座院落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围院建筑群落,气势恢宏,庭院深锁,显示了这个巨大家族的威严。 其建筑形式既传承了江南民居建筑的传统,又吸收了北方四合院、客家围屋的优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既有北方传统民居的宏阔大气,又具南方传统民居的典雅灵秀,堪称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栗下村彭氏栗下村位于吉水县尚贤乡东南隅,掩映于古松、古柏、古樟、古枫、古桂绿荫中的古祠、 古民居、古亭、古塔、古井,显得十分古老而幽深。 该村肇基于南宋绍兴间(1131〜1162),距今800多年。村里遗存有明清建筑40多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清一色的红木排山结构,清一色的翅角风火马头墙,清一色的木雕彩绘。除彭氏宗祠和两处别墅外,所有古民居规制、高矮、进宽完全一致,排列整齐,气势恢弘。宽窄基本相同的前街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侧巷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就,屋沟整齐划一,排水顺畅,路面雨停即干。
  气势宏大的彭氏宗祠,是村中最大的清代建筑,是由村中巨商彭佐庭出资兴建的。据《栗下彭氏族谱》记载,彭佐庭在清嘉庆间年方十七八岁,只身到汉口一家钱庄学徒,由于精明能干,很得钱庄老板器重,后交给他一个分号,由他主持经营。不几年略有积累,便独资经营鹄金,顿成巨富,名震江汉,后因寿满百岁,清廷特加旌表,钦赐“升平人瑞”匾,诰授奉政大夫,晋授朝议大夫,晋级资政大夫。彭佐庭乐善好施,孝友睦邻,被同治皇帝赐予“义士”“孝子”称号。同治间,回乡为其本房伯叔兄弟一连建起24幢青砖黑瓦住房,又于光绪二十年(1894)左右开始筹备建造彭氏宗祠,从筹集上等建筑材料,到木料雕刻,到动土兴建,经十余年,于光绪三十年(1904)或稍后建造成功。这座大宗祠突破一般宗祠“三进二开”的规制,扩充为“三进六开” o大门进入下厅,往里依次为中厅、后厅,层层增高,层层递进;以上、中、下三厅为• 中轴线,往左右均衡扩延,各建三栋形制略小的附堂,各有二厅,加上附堂后的三个侧厅,形成所谓“九栋十八厅”,规模巨大,气势宏伟。这些建筑,四周为青砖山墙,扁砖到栋,墙内所有架构柱、梁、板、根等一色的上等红心木,整栋建筑有一人合抱十余米高的红心木大柱100根,直径近约0.6 ~0.8米的红心木大梁80根。有好事者用点香计数的方法点数木柱,只数到99根,还有一根嵌入墙体,没有露出墙外。这正是按古人盈百为满,而九为阳,为数之极,为至尊之数的理念加以构建。宗祠内梁、柱、板、根、藻井雕龙画凤,刻画精美,金碧辉煌。
  彭佐庭又给自家建了“咏香别墅”,精巧富丽。别墅由三栋各有风格、各具功能的房屋成品字形排列而成,围有院墙。两座主房并排而立,门洞相连,门洞上方匾额刻有挺拔秀气的“咏香别墅”四字;主房后是工具房。主房建筑材料、构建、雕饰均属上乘,美观别致。工具房也建造得特别精致。别墅后是后花园,几株名贵花木至今生机勃勃,可以想见当年的美丽精巧。可惜有一栋主房在1945年6月毁于日本侵略者,仅留残基。
  村中另一处别墅是“锡明别墅”,是由族人彭嘉中建造。据《族谱》记载,彭嘉中略晚于彭佐庭,在庐陵城(今吉安市)开设布匹、织造、印染作坊,并开设布匹店,成为巨富。清光绪间回乡为其伯叔兄弟建造住房16幢,规制略逊于彭佐庭所建,但也不失精致古朴。他为自家建造的“锡明别墅”,宽敞明亮,正门首为“锡明别墅”匾额。山墙壁立,风火马头墙高翘,十分壮丽。屋内天井、照壁、板墙、梁柱十分精致,雕饰精美。大门前为青石板路,两旁鹅卵石铺就。“锡明别墅”自建成之日起即没有人居住过,成为村里的私塾校舍。
  此外,村头的古堤、古亭、古井、古桥、古塔、古庙、古牌坊,也保存完好。栗下村地势东高西低,从后山流出的溪水汩汩西流,按古代风水观念,栗下的财气、运气、风气会随水西流而去。彭佐庭为保住栗下村已有的财气、运气、风气,使栗下村永远繁荣昌盛,在村头西流的小溪上修筑一条人工堤坝,堵住西流的水溪,又沿堤开挖一条水渠,将溪水引向南流。在小溪上建一座单孔石拱桥,溪边建了一个凉亭,名为 “风月亭”,亭上南北两横匾上分别雕刻“共赏风月”、“曲水流觞”八个隽秀的行书。在亭边一箭之地开凿了一口名为“甘泉”的水井,井水至今清澈可饮。同治间皇帝为表彰彭佐庭,敕建的两座牌坊就在亭前两边,一为“义士坊”,一为“孝子坊”,全用汉白玉砌成,但“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牌坊旁建有“惜字塔”, 五层六角,高十余米,玲珑剔透。塔侧又建有一座两进的庙宇,供奉比丘尼菩萨,至今香火不断。彭佐庭又在新修的堤坝上错落有致的栽种了松、柏、樟、桂、枫、栗各种树木数千棵。直到今天,走进栗下村口, 近千株树龄二百年以上的古松、古柏、古樟、古桂、古枫、古栗掩映下的古堤、古亭、古井、古桥、古塔、古庙以及村里成片的古民居,宁静幽深,一种古意苍茫的感觉油然而生。
  唐贤坊村南宋嘉定十六年(1224),庐陵滩头村(今吉安县横江镇江边村)基祖萧懋爵按“以世之贤漠盛于唐”命意,在村之东偏立“唐贤坊”,并建房数栋,命次子萧澄分居于此,名“唐贤坊村”,迄今已历28世770余年。此后逐渐繁衍,代有人才,为官的,经商的,村子也逐渐扩大。 气势雄伟的萧氏宗祠屹立在村庄正中前部,高大的门楣上挂着“萧氏宗祠”金字大匾。宗祠为“三进六栋”,宽阔敞亮。步入中厅,当厅上方一块刻着“敦伦堂”大字的横匾高高悬挂着,庄严威重。整座祠堂为砖木硬山墙结构,始建于宋,后经元明清屡毁屡建,现存为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建,光绪三十二年 (1906)修葺。
  宗祠的两翼和后部,五排三十栋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村中所有房屋都是青砖黑瓦,都是整齐划一的风火马头墙。所有巷道都是整齐的鹅卵石铺就。每栋民居的四个墙角一律砌入一块高三尺六寸,宽八寸的红石条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框子也一律用红石条为构件,白灰勾边,整齐划一,别具风致。五排民居中的前排面积较小,高度略低,每幢的内部结构完全相同;二至五排则高大宽敞,每幢的内部结构也几乎完全相同。前排为前后二厅,中有天井,后四排为前、中、后三厅,前厅、中厅之间有天井。所有这些房子的内装修也大致相同,前厅照壁中为图案,两边是对联;厅内各种木质构件的表面,特别是装饰板、橘格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或龙凤,或麒麟,或蝙蝠,或人物花鸟,或山水风光,或书法题额,大都鑒金,也有彩绘,光彩夺目。排列整齐的民居,每栋都有前门后门,两侧都有侧门,通过鹅卵石巷道,前后贯通,左右相连,构成一体。
  村东和村西各建有一座书院,形制构造基本相同,都是一厅四厢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二楼建有阳台,楼前是小院。室内装修一如村内民居,不过更有书香气息。进入院内,别是一个天地,舒适幽静,确实是读书的好场所。
  离村西约200米是江边村,基祖便是唐贤坊村基祖的父亲,建村略早于唐贤坊村。在那里也有三排二十多栋古色古香的民居,形制略同于唐贤坊村。还有两座萧氏宗祠,宏伟富丽,不亚于唐贤坊村“萧氏宗祠”。这两座父子村相互辉映,蔚为大观。
  这两座古村,面对诸峰高耸的吴仙岩,背依众山绵亘的太极山,后有百舸争流的禾水河,身处平缓肥沃的河谷地,地理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悠久。清末进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太子少保莲花朱益藩进村畅游之后,曾撰文赞叹道:“余尝溯金牛渡滩头上流,见夫阳台太极诸山枫其背,吴仙南岩诸峰列其前,屏障森列如玉茹。然禾川涟漪,清流交汇,水色迥环映带,望而知为石阳之名胜。” 下矶村位于安福县洋溪镇桥下,刘姓肇基于元代。
  下矶村被人们称作“蟹形村”,其民居及其他建筑、街巷、水渠、水井的布局构建无不体现其“蟹”的特点。
  据传,元代建村时按当地其他村庄的习惯构建房屋。明代初年,有风水先生观察之后,劝村民应将村子建成蟹形,方有利于村子的发达繁盛。于是大兴土木,将整个村子改建成蟹形。从此,村民视蟹为吉祥物,将“敢争天下风气之先”,“螃蟹无路,一横一步”奉为族训。
  整个村落坐南朝北,民居匍匐于一个南高北低的缓坡之上,今存民居100多幢,明清建筑居多。每幢自成一个长方略正的院落,俨然一个蟹背形。所有民居组合起来,也成一个长方略正的蟹背形,再配以中南部略高,东西北三面略低的地势,俨然一个巨型蟹背。更有趣的是,每座民居的门一律偏左开,右翼一律不开门,寓意“蟹左横行”。村里两条纵巷,八条横巷,又有两条纵沟、八条横沟伴行,组成整个村落的交通、排水系统,八条横沟在村两边汇为四条沟,出村不远汇入两旁的小溪,两条纵沟出村北合并汇入村前小溪,其形状正像螃蟹的四对蟹脚,正应了当地古谣:“一只螃蟹八只脚,一弯一曲爬下坡。”村子东北角和西北角沿溪筑有两条古道,蜿蜒伸向村前300米开外,并交叉于一口面积约10亩的大水塘中, 正像巨蟹的两只鳌剪。村东北角和西北角古道旁相对各开凿一口古井,恰似螃蟹的两只眼睛,村民分别称两口井称为“左眼井”“右眼井” O 三舍村刘姓三舍村坐落在安福县甘洛乡南部,肇基于南唐。原名谷木塘上井。宋代刘慰、刘员、 刘知刚“三世皆贡成均,为上舍生,乡人荣之”,故改名“三舍”,谷木塘改名“进士塘”。在明代曾达“一千烟”。元末明初,因战乱,民不堪其苦,村中“童仆乘衅肆叛”,与官军“相持六昼夜”,死伤累累,“村几复”。至明代末年,村人扬州知府刘铎被魏忠贤杀害,株连九族,三舍村民纷纷外迁。清初,刘铎之女刘淑英召集乡民组织义军,武装抗清失败后,村民又一次外迁。清代末期战乱不断,民国时期又属苏区,时有战火燃及,人口锐减,至当地解放前夕已不足百户。新中国建立后,三舍获得一些恢复和发展,现有 128户740余人。
  三舍村四面环山,横亘于山谷中,民居布局呈太极图形,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岭,前岭似双狮戏珠, 下有狮泉喷涌,村与双狮之间为一片开阔地,有良田千亩,旱涝保收。相传村中宗祠雄伟壮观,中有百柱,清末毁于战乱。村口是明武宗皇帝(朱厚照)为表彰海洲知府刘戳而敕建的“邦伯坊”,通体为石柱石梁,三开四柱,三层石雕饰顶,整个牌坊气派大方。村中保存祠堂72幢,有忠义祠、怀德堂等;牌坊9 座,其中官坊3座,进士坊4座,贞节坊2座;尚有明代民居10幢,清代民居50多幢。其中建于明代的 “翰林第”为三进大屋,三厅二天井,两旁厢房排列,后有侧宅,大小72扇门,形制古朴,结构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三舍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村中从里到外,排列有致地分布着大小一百口水塘,这些水塘功能广泛,平时养鱼、洗涤,雨时受水,旱时储水,遇火灾可就近取水灭火,岸边修有码头,植有树木,又是游玩休憩之所。村内外还广植树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村中有四棵三四人合抱的古银杏,村边有四五棵七八人合抱的古樟,虽经千百年,至今仍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洛阳村彭氏洛阳村位于遂川县大汾乡,坐北朝南,四面环山。村边约百米有一条小河。清康熙三年(1664)彭氏由广西兴宁迁此,经营木材,积得钱财。乾隆年间,彭辉斗(客家人)按客家人习惯建造大屋。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屋即将完工,上梁时,突然有乌鸦落在大梁上,村人大喜,以为吉兆,称为“乌鸦落梁” o大屋落成后,“乌鸦落梁”谐音“乌鸦洛阳”,于是称之为“乌鸦洛阳大屋”,村前的小河称为“洛阳河”,村子也称为“洛阳村”。
  大屋按客家传统民居风格建造,一排五幢,宽94米,中为“彭氏辉斗公祠”,进深51米,三进三厅,前厅为长方形藻井彩绘九星图,中厅穹隆顶天花板彩绘神鸟神兽神人故事,后厅正方形藻井彩绘五福图。 中、后厅之间精美雕饰木格相隔。后厅两旁有供存放祭品、司厨等用的子间五六间。厅内梁、柱、板、襦布满雕刻、彩绘,富丽堂皇。祠左右各两幢住房,为二层三进三堂,每幢有三个天井。祠堂中厅两边有一拱门与两旁住房相通,每幢住房又有偏门相连,足不出户,即可到达大屋内所有房间。住房内梁、柱、板、 橘、门、窗,一律雕刻、彩绘,精美异常。大屋全为青砖黑瓦,上为风火马头墙,内有房间240多间,14个天井,气势恢宏。大屋两侧建有垛子青砖墙炮楼,高出屋面约2米,前后围墙连接,将大屋围住。屋前围墙有内外两道,第一道沿大屋前宽阔的坪场砌筑,第二道为外围墙,与第一道之间是一口大池塘。整个大屋成为一座坚固的围子,洗漱、浇灌,防火、防盗,实用安全。围院占地约30亩,所有建筑历时300多年而不见裂痕,建造之精可见。大屋内居住人口最多时达300多人,现住20多户100多人。
  《草汾辉斗公祠堂记》称:“其堂构尊严,门闾高大。后龙双峰,拥护前山,形如卦榜。左右仓库,二水交流……’草汾水如车,中间有一家。谁人住得着,富贵享荣华’,殆此处也。”其独特的客家建筑风格杂糅以江南民居的特色,堪称古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湖洲村习姓湖洲村西距峡江县水边镇4千米,号称峡江第一村。村东面是全县最高峰五朵梅花, 东北面是龙安得山、龙古山,沂江由西南逶迤而来,绕村西去。临江每隔200米有一个用宽阔的青石板铺就的码头,既便于舟楫载人运货,又便于村民汲水洗濯。由村里筹资建造的沂江大桥架设在村中央码头旁,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自北宋庆历五年(1045)习姓在此肇基,历经近千年繁衍生息,现有400余户2000余人。
  整个村子沿沂江东西向展延,全长1000多米,像一条带子飘落在江边。村内三条东西向1000余米的大巷平行排列,大巷两旁挨挨挤挤全是民居;南北向有难记其数的小巷与三条大巷垂直交叉。大巷小巷的路面全用鹅卵石铺设,路面两旁沿民居墙脚一律有砖石混砌的排水明沟。整个村子显得整洁深幽。
  村子中央是占地约5亩的中心广场。广场北面居中是天符寺,始建时间不详,今存为清雍正七年 (1729)重修。寺呈二进二厅,左右及厅后为5间房,二厅之间是天井,为砖木硬山顶建筑。寺左是长乐庵,属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二进三开,有月洞门与天符寺相通。其独特之处是第一进为两层楼房, 木板铺地,前有挑檐,檐下为长廊,外有护栏,据传专为村中尊长士绅观戏而设置。寺、庵内供奉着各种神像百余尊,释道杂陈。天符寺右是习氏大宗祠,其修建时间不详,但从建筑材料、雕刻图案及墙体砌法可以确认为明代建筑。宗祠为纵向长方形二进式建筑,进深约23米,面阔10余米,前有庭院,宽深各10 余米。宗祠今已残破,但主体尚存。据传祠内原有匾额100余块,“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殆尽,仅余下 10余块堆放在天符寺耳房里,其中有乾隆间大学士纪旳和乾隆进士山东布政使村人习振翎的题匾。宗祠之右原是书院,已圮,现新建了一所小学。广场南端与北面寺、庵、祠遥遥相对是一个古朴典雅的大戏台。大戏台为方形砖木结构,台基近一米高,东西各两大砖柱,后部三面为砖墙,顶部为四面倒水,翘角飞檐,檐下方口整齐,檐板有彩绘。这样规制的戏台与北面寺、庵、祠组合完整,农村称为全台,北面建筑缺少一种便是半台。这样的全台保存如此完好,是很少见的。
  以中心广场为界,村东多为民国及现代建筑,村西则多为旧式建筑。明清民居建筑尚有50余处,大都集中在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仁义坊以内。这些民居大都建有1米多高的台基,有台阶供登临, 多单进三间式,全为青水墙穿斗木构架,中为厅,两侧为正房、耳房。厅内梁柱、板墙、门扇、窗格都有精美的雕刻,厅中上柱、中柱、下柱多有书法雄健秀丽的楹联,中有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笔,弥足珍贵。
  双元村夏氏双元村位于吉水县城北约6公里,明永乐间(1403 - 1424)夏伯时从县城北坊迁此。 原名桑园,后因明南京刑部郎中夏积连中解元、会元.又写作双元,地名普查规范为双元。
  双元村的格局经过精心规划,用心建造而形成。整个村子被一条周长约五六里的护村围墙围住,护村围墙外紧挨着护村沟,只有前、后两道门出入。今围墙和沟虽有部分倒塌和堵塞,但就残留部分就可见其气派。村内成丁字形的3条大巷将民居分成三大块,原先大多是清代建筑,间以民国建筑。五六十年代以后,东西两块古建筑多被拆建,而北侧一块却保存完好。一色的清代建筑,横5幢,竖5排,非常整齐,青砖黑瓦,高矮划一,方矩划一,风火马头墙整齐划一,门、窗的设置雕饰整齐划一。巷道的长短宽窄整齐划一,而且一律鹅卵石铺成。排水沟的铺设也整齐划一,一律青石板盖面暗沟。民居的内部结构也整齐划一,都有大门、临门两道门进入,大厅套后厅,左右厢房、正房、偏房,临门前为宝壁,上部为天檐明瓦采光,甚至连厅、房的门楣、格板、窗根的规格、雕饰都完全一样。民居左侧的夏氏宗祠墙体结构、高矮与民居一样,但比民居更宽阔,三开大门,三个大厅,两个天井,一色的石质大柱成行成排,一色的木质梁楣层次分明,雕饰讲究,栩栩如生。村中桑园书院也建得气派非凡。
  如此规划周密,建造划一的村庄建设由村中夏氏二十九世夏秉让、夏秉谦、夏秉和三兄弟出资筹建。 据族谱记载,夏秉让三兄弟在四川、云南等地做生意,钱财积累无计,回乡广置田产,多做善事,凡有利于一族一乡一邑事者,竭力为之,凡不利一族一乡一邑事者,竭力除之,种种捐资利济之举,十分感人,传为口碑。自清乾隆末期至嘉庆初近二十年,大兴土木,规划建设,将双元村建成世所罕见的围院大村。
  谷村李姓谷村位于距吉水县城西北30公里的盘谷镇,是盘谷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子蛰伏在盘龙山坡谷,延绵数里。整个村子纵深3里左右,宽号称10里,实际约6里,分上下两节,每节中又分各房各支聚居的小段落近20处,但段段相连,中无间断。公社化时期将这些小段组成6个大队,80年代农村行政改制,改成6个行政村。村中户口,村民口头说“上七下八,将近万人”,即上节700户,下节 800户,近万人口。这种说法大致接近事实。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村共有1860户7800余人。
  谷村李氏自五代十国杨吴乾贞元年(927)在此建村,经千余年,繁衍成一个巨大村落。村中三派十六房,除了基祖祠、始祖祠两个总祠外,各派各支又有支派祖祠,另有大量纪念性、表彰性的祠堂如;K孝祠、双烈祠、孝友堂、百桂堂、双桂第、翰林第等,还有各种牌坊、楼阁。据《谷村仰承集》记载,到清宣统间,谷村有祠堂51处,各种牌坊19处,各种楼阁亭第24处,寺观庙宇5处,庙坊18处。时至今日,这些建筑虽已有一部分已经坍塌,一部分已经破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仍屹立于村落各处。如坐落在村中金瓯塘畔的李氏祖祠,始建于明正统间,为二进山墙式门楼建筑,正中大门为杭式门楼,天井中有一株古桂花树,正厅中央高挂“传承堂”大匾。又如专用于谷村人集会的护吉大庙,属清代建筑,还有相当一部分房祠,大都为清代建筑,也都保存完好。村中大部分民居属清代、民国建筑。
  由于村子越来越大,人口日渐繁多,明永乐十二年(1414)在村中部开设墟市,形成一条大街,街两旁为店铺,每旬逢单日开市交易,数百年来成为吉水西部的一个大墟市。
  塘边村刘姓塘边村位于安福县洲湖镇,离县城约30公里。因村内有十几口池塘,大的一二十亩,小的一二亩,民居环绕着这些池塘,故名塘边。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八年(950)刘赞自湘乡中村徙此,赞生五子,繁衍至今,已三十六世,全村336户1600余人。
  自宋元时代开始,塘边人多外出经商,逐渐富裕起来。这些富裕起来了的塘边人,多回乡置买田产, 营造住宅。
  塘边地形为“圆珠形”,奇特之处是整个村子的建筑成片成片环绕着十几口池塘而建,或成围院群落,或为单栋排列,朝向不一,形制不一,但团团聚集于“珠形”之上而成圆形,整体是圆形,局部也是圆形。据传整个村子是按阴阳八卦图的形状而建的。先祖们在村子的选址、定位、规划、布局等方面严格地按照古代风水学说中的阴阳理论,根据地形特点和本族发展需要确定下来并逐步完善。
  整个村子分东西两团,现存古建筑100多栋,而其中围院群落式建筑90多栋,大都集中在西团,而这些围院群落式民居建筑便成为南方古民居中风格独具的珍品。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明代末年的“七栋屋”,规模最大的是建于清代中期的“文明坊”,此外还有建于清代中期的“老八栋”、“大夫第”,建于清代末期的“新八栋”等。
  这些民居群落既不像北方的大宅院,也不像闽赣客家的大围屋,而是各有高院墙围住自成系统的民居群落。每个群落中的建筑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布局,各有各的形制。但是各个群落中的建筑又是统一的,每栋民居的格式、大小、高矮,建筑材料的规格、质地、颜色,以至内外装修格式、门窗开向、巷道宽窄、 路面铺设等等,大体是一致的。这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群落,这些群落实际上成了大村中的小村。而每个群落的院墙一般有一丈多高,建筑得非常坚固。院墙一般不开窗,都只开前后两道门。后门较小,而且通常紧闭不开。最讲究的是前门,有两种形制,一种是牌楼式,两扇大门开启便进入院内;一种是门洞式,称为“马廊”,至门前下马落轿,经数丈远的马廊小厅步行入院,马廊两侧有耳房,供守门人居住。院墙外,是池塘,或在大门前,或在院墙侧,而左侧一般是祠堂,如文明坊左侧是慈德堂,八栋屋左侧是致美堂。围院中间的房屋全部是用来居住的,其他的杂用房如柴房、工具房等多附在院墙上,或前或后,或左或右。至于禽畜饲养用房、厕所等则是建在院外偏后。一个大院里居住着一个大家庭。
  “文明坊”建于清代中期,是最大的群落,占地约3000平方米。从外面高处望去,青砖黑瓦,风火马头墙排列有致,黑压压一片。大门高大气派,上方青石匾镌有“文明”二字,两旁青石匾镌有“天官赐福”、“八仙献寿”图案。走过马廊进入院内,附在马廊两边的是十多间两层公用房,上层是书舍、储物间, 下层是杂役佣仆住房。高高的围院内整齐地排列着24栋主房,纵横十数条大小一致的巷道,一律鹅卵石铺就。每栋主房正面是照壁,主房均为青砖硬山顶建筑,内为上等木材支架,所有木材构件都有各种雕刻,或浮雕,或镂刻,精美异常。院内居住的全是建造者的后裔和近亲,多为商人或读书人,据说其中种地的只有三户半。建筑年代略早于文明坊的“老八栋”及“大夫第”也大致相仿。这两座群落由在吉安城永叔路开设钱庄的刘致美、刘继美兄弟所建,大约建于清雍乾间。刘致美所建老八栋占地约1280 平方米,刘继美所建大夫第占地约5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工艺讲究。
  塘边有祠堂十多座,总祠“统宗堂”,又有房祠、支祠,如“文明坊”的“慈德堂”、“老八栋”的“致美堂”等,或三开三进,或三开二进,规制不一,但建造都很讲究。
  塘边民居还有一个不同寻常之处,虽然朝向不一,规制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大门一律不朝南开,全村找不到一处大门直接朝南的建筑。所有建筑的大门虽然朝向不一,或东或西,或偏或斜,都不正面朝向,即使有少数由于房屋朝向的关系必须南面开门,门口也一定有照壁挡住,避开正南,从侧面进门。据说,是因为塘边村崇商重文,外出经商的特别多,而商人严守“商家大门不朝南”的古训,因为商属金,南属火,火克金,是商家大忌,必须回避。
  曲山村吉安县永阳镇曲山村也是一个千年古村,自唐天祐年间(904〜907)萧文昌肇基至今已发展成为900多户4000多人的大村。
  曲山,是一个同为萧姓的若干个小村的总称。该村北依绵亘十余里的廖仙岭,岭南是连绵不断的山地,山划低洼地便成为自然湖泊,最大的是平湖,至今尚有水面20余亩,其次是北湖,水面约10亩。还有东湖、南湖,现已经淤塞。曲山村民居便散处在廖仙岭南临湖的弯弯曲曲的山地里,形成一个个萧氏后裔的聚居点,形成大村中的若干个小村。唐代肇基之始是平湖北岸的霞边(今写作下边),此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各房各支便沿湖选择地盘形成各房各支的聚居地。宋元时代已有霞边四村,即承恩、一经、仁存、石陂头;至明清,则又陆续增建长房、巷路、六易、坪田、柳园、长湖、南楼、呈雅、社下、上丹灶、集义等村,至清末总共有18个小村,后有3个小村迁往外地,至今尚有15个。
  散处在湖边的萧氏民居依山临水,风景独特,别具风采,“廖岩时雨”、“平湖鱼舫”、“邓桥春涨”、“东山樵棋”、“赤壁风情”、“坊里弦歌”、“瓜州月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也保存不少古代民居,而保存最多的是承恩、一经、仁存、石陂头,多为典型的清代南方民居建筑。
  曲山村以“忠孝儒俭为业”作为祖训,崇尚诗书传家,农耕之外就是读书做官,所以村里书院多、读书人多、业儒者多、由科举入仕者多。书院分布在各聚居点,如建于明代的廖阳书院、荆洲书院、惜阴书院, 建于清代的星灿书院、阳教书院、育才学堂等等。曲山人做官回乡后做得最多的除了建筑住房外,是与村人一起建祠堂、庵庙、亭榭,修道路、水渠。南宋绍兴二年(1152)萧廷殉建廖仙庵,种柏树,这些古柏至今已成为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永乐末年萧时中主持在吉安城严家巷建萧氏“朝宗堂”;萧时中又与其侄萧维祯主持在永阳筹建萧氏大宗祠“世德堂”,明正德十年(1515)建成,又在祠旁建“三元坊”、“司马坊”;萧维祯在观音阁侧建“木瓜亭”,村人合力修筑一条长达十多里的水渠,将山水引入禾水;清末柳园大夫第出资购买青石板数千块,铺设从曲山到永阳的路面,等等。这些建筑物大都保存完好。坐落在永阳街北端的“世德堂”为二进硬山顶建筑,十分壮观。
  小康示范村改革开放以后,区内广大农村涌现了一批整体上富裕起来的村庄。这些村庄既注意抓生产经营,又注意抓思想教育,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得以持续发展,既成为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又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在县、区内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从而成为小康示范村。其中有代表性小康示范村有: 安福县平都镇向阳村安福县城南3公里的平都镇向阳村,是1970年从浙江淳安县排岭镇迁移到这片贫瘠的黄土坡上安家落户的移民村庄。全村128户,475人。总面积0.8平方公里,旱土 290亩,水田30亩,山林80亩,人均耕地0.67亩,水利条件较差。村民以种菜为主,兼有村办企业,另有15户在县城经商,2户从事建筑业,8户从事运输业;人均纯收入2300元,村级集体收入逐年增长。1994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列为小康示范村,1998〜1999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向阳村选准高效农业和村办企业作为强村富民的路子,为发展公益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党支部、村委会发动群众艰苦创业,采石捞沙,平整荒坡废址,先后建起了学校、茶厂、养猪场、加工厂、机砖厂、自来水厂、办公楼。村民自筹资金,自投劳力,打水井2 口,其中1 口深达76米,采用地下水办自来水厂,1994年元月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在新村建设上,坚持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原则,至今该村建设用地60亩,从东至西13排建有住宅140多幢,建筑面积2. 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村道、巷道都铺上了水泥。房前屋后、村内村外、庭院道路、山冈土坡栽种桃树、梨树、 枣树、杉树、松树等果树和经济林,一年栽一批,包栽包活,向阳村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绿化覆盖达30% 以上,生态环境日渐优化。该村90%以上的农户订有科技报刊,10%的家庭修建了沼气池。
  泰和县澄江镇南门村泰和县澄江镇南门行政村,地处县城边,紧邻赣江、319国道和105国道。全村16个村民小组,近4000名村民,人均不足5分地;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引导南门村人走上了致富路。
  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紧紧抓住邻县城的地理优势,扬长避短,依靠科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蔬菜种植、乌骨鸡的培育和繁养,优质机蔗种植;依托如火如荼的城镇建设,兴办了砂石厂、彩色地板砖厂、燃煤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等村办、户办、联办企业,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至今,该村先后建成了可产千吨优质机蔗的生产基地;有培育、繁养世界珍禽——乌骨鸡的养殖基地,乌骨鸡年产量占全县的一半以上。2000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达1.58亿元,人均纯收入2360元, 在全县乃至全区名列前茅。 1999年9月,该村按照建设小康村的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高、统一造型、统一装修”的原则兴建小康村,规划面积34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成造型新颖、设计合理、美观实用的住房120多幢,入住92 户。村中建起了崭新的村委会大楼,大楼前开辟了村广场,村内设施齐全,道路硬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 环境绿化已基本完成,水、电、电信、电视线路安装一应俱全,成为泰和县乃至全区农村小康示范村。
  南门村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已加紧实施二期小康村工程建设,预计到2005年竣工后,又有500 户村民入住小康村。该村配合县城创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大力推广花卉草木种植,美化环境,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节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古代到近代的乡村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原土路面,弯曲凸凹,路况极差。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也很差,有的农户厅堂、房间、厨房、牛猪舍联在一起。不少厕所是四周用篱笆隔栈,上盖茅草遮阳避雨,土墙盖瓦的厕所不多。农户饮用塘水、溪水或江河水,条件稍好的饮用井水。农家照明点松脂或青油灯,后来富裕的用煤油灯。
  新中国建立后,乡村公共设施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根本改观。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乡道至2000年底,全区村庄实有道路长度9077千米,其中普通道路7591千米、高级和次高级道路659千米;实有道路面积9625.68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道路面积8789. 67万平方米,高级和次高级道路面积621.47万平方米。2000年度投入村庄道路建设资金达981.20万元。
  供水至2000年底,全区有249个村庄的农家饮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有供水设施的村庄208个, 受益人口达10万人;2000年度投资56万元用于村庄的供水设施建设,全区农村启动饮水解困工程。没有自来水的村庄,大多数农户打了手压式水井。
  供电至2000年底,全区已有18519个村庄通了电,占全区村庄总数的64. 48%,其中在通电村庄中安装了路灯862盏。在边远的村庄农家推广沼气照明。随着农村电网改造不断深入,尚未通电的农户告别油灯照明的时代为期不远。
  燃料全区村庄农户过去主要以禾草、茅草、杂柴以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作为燃料。自20世纪 70年代起,大部改用煤,不少村庄农家建造沼气池,改用沼气作燃料。80年代末有少数农家用上了液化气作燃料。
  防洪排涝至2000年底,全区临江河、溪水旁和地势低洼的村庄修筑防洪堤长度达475千米,架设桥梁2352座,提高了防御洪水侵害的能力。
  公共场所全区农村村委会普遍建造了办公楼房,内设有党员活动室、会议室、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有的还建有文化书屋、代销点、医疗站等公共场所。在不少文明村里还兴建了有草坪、花坛、休闲亭廊、假山水池等功能较全的小型广场。如新干县桃溪乡横江村委会,兴建了篮球场6个,其中标准篮球场1个,并装有灯光;娱乐活动室2处,面积150平方米,设有村广播站,有放像机1台。
  环境卫生村庄环境卫生已有很大的改变,私人厕所变茅草为砖砌瓦盖,不少村庄盖了公厕;随着农村建成一排排砖混结构的农房,有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厕所。村庄的街巷随着铺设砖石或水泥路面等卫生条件大有改善,卫生保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上宣传教育、互动对比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追求环境生态化,创造清洁、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成为时尚,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一节建筑业管理勘察设计管理全区所有公私勘察设计单位自20世纪90年代后都归口吉安地区城乡建设局管理,具体由勘察设计科进行业务指导。
  该科负责拟定全区勘察设计咨询市场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提出本行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与改革方向;负责本行业(含规划、测绘)的单位资质评定。实施动态管理及设计施工图审查管理;负责本行业的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以及标准设计的编制和应用推广工作;负责本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审核与报批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晋级、培训、进修的给予推荐、审批和办理具体的相关手续。
  建筑工程管理 1983年8月成立吉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时,局内设立了建筑管理科,主要负责对全区各县 (市)的建筑设计、施工、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监督,各县(市)的建设部门也都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按中央和省、地制订的管理法规和当地政府的实施办法进行建筑工程方面的工程计划、工程资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招标投标、承包工程合同、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等的管理工作。
  第二节设计专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新中国建立前,吉安没有专门的建筑设计机构和设计专业人才,一般的楼房建设多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建筑工匠设计,并组织施工。
  吉安地区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20世纪50年代前期,区内仍未形成从事建筑设计的专业机构,只是在少数部门和单位有少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设计、预算等方面的业务技术工作。吉安专区建筑工程处当时与省建六处合署办公,在生产科内有一个设计组,仅有设计、预算等专业技术人员八九人。 1957年,吉安专区计划委员会成立,其中设立了设计室,设计人员增加到2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 吉安专区计委撤销,成立井冈山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设计工作几乎成瘫痪状态。1977年11 月,成立吉安地区基本建设委员会,下属吉安地区建工局,局内设置有建筑设计室,至1978年,改称吉安地区综合设计试验室,从事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工作。1982年又改称吉安地区建筑设计院,有设计人员 28人。1997年,再改称为吉安地区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为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吉安地区建设局,资质等级为建筑设计乙级,规划、勘察丙级。至2000年底,该院设计人员增至49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1 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8人,其他技术人员5人。
  第二章建筑业吉安市建筑设计院吉安市建筑设计机构成立于1972年4月,当时为吉安市城建交通局设计室,属局机关一个科室。1979年6月,吉安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市城建交通局设计室划出,单独成立吉安市建筑设计室,列为事业编制副科级单位,隶属吉安市建委,建委撤销后又划归城建局。:1988年3月,经吉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吉安市建筑设计院。1994年12月经国家建设部资质认证为建筑设计乙级,1993年 12月经省计委资质认证为工程勘察丁级,2000年有职工44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11人,其他9人。
  井冈山市建筑设计院井冈山管理局建委设计室成立于1979年,隶属井冈山管理局,当时有职工 2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1983年改名为井冈山县建筑设计室,隶属建设局,1984年经省计委核定为丁级建筑设计单位,1986年更名为井冈山市建筑设计室,隶属建设局。1993年11月,经省计委核定为丙级设计单位,同时易名为井冈山市建筑设计院,有职工1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1人,初级8人, 其他2人。
  吉安县建筑勘察设计院吉安县建委设计室成立于1977年1月,1981年11月成立吉安县建筑设计室,仍由县建委管辖,有职工6人,1986年7月划归县城建局管辖,2001年4月,更名为吉安县建筑勘察设计院,隶属县城建局,资质等级为建筑设计丙级,勘察丁级,现有职工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1人。
  吉水县建筑设计院吉水县建筑设计室成立于1981年8月,有职工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人, 隶属县城乡建设局。吉水县第二建筑设计室成立于1988年8月,有职工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人, 为县计划委员会下属企业单位。1998年经县人民政府协调将以上两个建筑设计室合并组建成吉水县建筑设计院,为县建设局下属的事业单位,资质等级为建筑设计丙级,勘察丁级,职工人数为19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14人。
  峡江县建筑设计院峡江县建筑设计院成立于1998年7月,其前身为峡江县建筑设计室,资质等级为省建设厅批准的勘察设计丙级。隶属峡江县建设局,有职工19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13人,其他1人。
  新干县建筑设计院新干县1984年5月20日成立新干县建筑设计室,属县建设局事业单位。至 1993年底,专业技术人员增至10人,设计室的资质由丁级晋升为丙级,1996年更名为新干县建筑设计院,隶属县建设局,专业技术人员增至14人。该院资质为建筑设计丙级、共有职工18人,其中高级职称 1人,中级6人,初级10人,其他1人。
  永丰县建筑设计院永丰县1982年2月经永丰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永丰县建筑设计室,当时有职工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人,隶属县建设局领导,属丁级设计单位。:1998年经省建设厅批准由厂级设计单位晋升为丙级建筑设计单位,勘察资质为丁级。同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永丰县建筑设计院,主管部门为永丰县建设局,有职工1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人。
  泰和县建筑设计院泰和县基本建设委员会设计室成立于1981年9月,同年12月12日更名为泰和县建筑设计室,有职工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人,1994年5月又更名为泰和县建筑设计院,隶属县城乡建设局,资质等级为建筑设计丙级,有职工18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8人,初级8人,其他 1人。
  遂川县建筑设计院遂川县建委设计室成立于1980年12月1日,有职工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4人,隶属遂川县建委管理。1982年9月更名为遂川县建筑设计室。2000年4月经县人民政府编委批准,更名为遂川县建筑设计院,隶属关系不变,资质等级为建筑设计丙级,勘察丁级,职工已达18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5人。
  万安县建筑设计院万安县建筑设计室成立于1982年,隶属万安县建委,有专业技术人员4人。 1998年更名为万安县建筑设计院,隶属万安县建设局,资质等级为建筑设计丙级,勘察丁级,有职工18 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7人。
  安福县建筑设计院安福县建筑设计室最早成立于1981年8月16日,1998年7月经安福县机构编委批复,更名为“安福县建筑设计院”,隶属县建设局,资质等级为建筑设计丙级,勘察丁级,有职工人数15人,其中中级3人,初级12人。
  永新县建筑设计院永新县1979年成立永新县基本建设委员会设计室,有职工5人。1986年5月更名为永新县建筑设计室,隶属县城乡建设局。1997年更名为永新县建筑设计院,经省建设厅批准资质等级由建筑设计丁级升为丙级,隶属县城建局,有职工23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10人,初级7人, 其他2人。
  宁冈县建筑设计院宁冈县建筑设计室成立于1981年8月,隶属县建委,有职工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人,1984年改属建设局。1987年5月,经省计委核定为丁级设计单位,至2000年,有职工8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人。2000年,宁冈县与井冈山市合并,宁冈县建筑设计室并入井冈山市建筑设计院。
  至2000年底,全区共有设计单位24家(为国有系统内),设计专业技术人员475人,其中高级职称 51人,中级182人,初级211人,其他技术人员31人。此外,区内尚有民营企业性质的设计单位6家。
  制图设备 20世纪50年代,设计队伍小,设计人员很少,设计方法和设备也很简单,设计人员最初用铅笔、三角板和绘图纸,在图板上绘制一些结构简单的、低矮的建筑设计图纸,计算用的工具也是笔算和算盘。80 年代后,设计人员逐渐增加,设计业务也逐步扩大,在设备上也有所进步,铅笔改用针管笔,绘图纸改用硫酸纸,开始有了一般的晒图设备,计算工具也改用计算尺和计算器了。90年代后,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式样不断翻新,楼层日渐增高,建筑结构也逐渐由钢筋混凝土取代砖木瓦结构。用户对建筑设计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求用电脑绘制建筑平面、立面图,而且要求绘出电脑三维彩色效果图了。 在此期间,各设计单位都先后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绘图仪,晒图机,扫描仪,标准贯入仪,固结仪,直剪仪,液限仪,刻录机,万能机,工程钻机,土工实验设备,以及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等。
  建筑设计获奖情况获省、地级设计奖的设计项目有: (1) 吉安地区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1979年设计的井冈山体育馆获江西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2) 吉安市建筑设计院1995年设计的吉安市文山购物中心工程获江西省勘察设计“四优”评选工程优秀设计银奖。该项工程平面布置合理,通风采光良好,功能划分明确,交通流线通畅,立面造型新颖别致,气势磅礴,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地方历史和文化特征,又改善了城市景观,成为吉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O (3) 吉安市建筑设计院1997年设计的吉安市安居工程西苑小区在江西省第九次勘察设计“四优”评选中,荣获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该小区集住宅开发、农贸市场、办公服务、商贸、娱乐为一体,区内建筑设计新颖,空间灵活多样,丰富而统一,朝向好,日照间距大,立面效果丰富多变,橘红色的坡屋顶,米黄色的喷涂墙面,绿茵茵的草地,蓝蓝的天空,使错落有致、造型优美的建筑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4) 新干县建筑设计院2000年设计的新干县洪鑫商业大厦获江西省优秀设计奖、市优二等奖。该建筑为5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
  (5) 永丰县建筑设计院1999年设计的永丰中学图书馆获江西省优秀设计奖。该馆为5层,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投资300万元。
  (6) 永新县建筑设计院1988年设计的永新县三湾希望小学获江西省优秀设计表扬奖。该校的教学楼与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4600平方米,为4层砖混结构。
  (7) 万安县建筑设计院1994年参加江西省城镇一条街设计大奖赛,参加全省小康屋设计大奖赛有 1人获优秀奖。第三节施工企业与队伍古代和近代建筑业以泥匠、木匠、石工、漆匠为主,大都散居城乡、亦工亦农,遇有土木建筑工程项目,即自由结合成帮,帮头统一领工,工完即散。城镇开有泥木作坊,大都以制作家具和碑坊为主,偶尔也从事建筑。城内建筑工匠技艺多为家传、师授,自成体系。近代出现行业帮会、营造厂、建筑公司之类的建筑机构。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民国江西省政府迁入泰和,当时人口猛增,建筑业务增多,当时泰和有16家营造厂、建筑公司注册营业,但大部分是南昌建筑队伍,吉安市有11家规模较小的营造厂。至 1949年仅存3家营业。
  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设项目增多,建筑队伍逐步扩大,吉安市于1951年11月成立第一家国营建筑施工企业——吉安专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80年代改为吉安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各县也陆续成立了建筑合作组,后又相继成立了县(市)建筑公司。:1954年在县前街组建吉安县建筑社。此后, 市内各街道也相继组建修建队。1968年,吉安市在五个街道修建队的基础上组建吉安市第二建筑公司, 次年6月,组建国营吉安市建筑工程公司,70年代初期,各街道和农村人民公社也纷纷组建建筑公司。 至1976年,吉安地区有4家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即吉安地区建筑工程公司、吉安市建筑工程公司、吉安县建筑工程公司、井冈山建筑工程公司。各县(市)也分别有一两家县以上大集体建筑公司和乡镇建筑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给建筑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建筑队伍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给建筑业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全区建筑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80年代后期,仅吉安市就有多支建筑施工队伍奔赴上海、广东等地承包建筑工程。:1985年全区进行了第一次企业资质就位审核,至1990年底,全区有地、市、县、部门、行业、乡镇建筑施工企业192 家,其中二级建筑施工企业1个,三级建筑施工企业14个,四级建筑施工企业88个,非等级建筑施工企业89个,职工人数达27916人。
  至2000年底,全区的建筑施工企业经过核查整顿,发证在册的有121家,其中一级施工企业1家,二级施工企业19家,三级施工企业99家,劳务分包企业2家。职工人数达60070人,工程技术人员有5824 人(见表4-3-1 )ₒ表4-3-1 2000年吉安地区建筑业企业资质情况序号企业名称经济类型职工人数工程技术固定资产主项资质人员人数原值(万元) 1 吉安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国有 4133 256 7777 房建一级 2 吉安市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320 41 418.8 房建三级 3 吉安市铁路建筑安装工程国有 697 41 636.7 房建三级公司 4 吉安市明珠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726 42 309.3 房建三级公司 5 吉安市路桥工程总公司全民所有制 3011 194 7152 公路工程二级6 吉安市水利水电建安有限有限责任 890 151 2051 水利水电二级公司 7 江西吉安市航务工程处国有 200 40 439 航道工程三级8 吉安市交通工程公司集体 186 15 585.3 公路路面三级续表序号企业名称经济类型职工人数工程技术固定资产主项资质人员人数原值(万元) 9 吉安市金光道路桥有限有限责任 264 60 1479 公路工程三级公司 10 江西立成防水工程有限责有限责任 120 20 341 建筑防水三级任公司 11 吉安市建业工程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596 43 439 房建三级 12 江西仁达企业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125 31 901 装饰二级 13 吉安市装饰工程总公司股份 170 26 3.4 装饰二级 14 吉安市美新艺术有限公司中外合资 198 23 249 装饰二级 15 吉安市顺达广告装饰设计有限责任 60 21 120 装饰二级工程有限公司 16 吉安市方大实业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158 37 533 装饰二级 17 吉安市顺通消防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89 25 841.1 消防二级公司 18 吉安市赣电装潢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69 25 41.3 装饰二级公司 19 吉安市大千实业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30 12 452 装饰三级 20 吉安市交通工程建设有限股份 1959 41 1206 公路工程三级公司 21 吉安电力实业总公司集体 376 56 974 电力工程三级22 吉安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566 126 1792.96 房建二级 23 吉安市建筑工程公司国有 530 44 585 房建三级 24 吉安市房屋建筑工程处国有控股 783 43 425 房建三级 25 吉安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623 50 638.8 房建三级 26 吉安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214 45 750 房建三级 27 吉安市五建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551 55 506.7 房建三级公司 28 吉安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586 48 591.5 房建三级 29 吉安市京龙建筑安装有限有限责任 348 47 380 房建三级公司 30 吉安市经纬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375 47 272.6 房建三级 31 吉安市樟山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440 60 807.5 房建三级 32 吉安市长盛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578 44 638 房建三级公司 33 吉安市天华建筑公司集体 369 55 632.2 房建三级 34 江西省吉安市艺苑建筑装有限责任 114 20 52 装饰二级饰工程有限公司续表序号企业名称经济类型职工人数工程技术固定资产主项资质人员人数原值(万元) 35 吉安市赣新艺术公司股份合作 62 10 36 装饰三级 36 吉安市新世纪装饰安装工有限责任 40 12 40.4 装饰三级程有限公司 37 吉安市昌信设计装饰工程有限责任 40 21 115 装饰二级有限公司 38 吉安市经纬装饰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62 20 32.5 装饰三级公司 39 吉安市东升装饰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118 17 15 '装饰三级公司 40 吉安市兴达装饰工程有限股份 37 21 13.6 装饰三级公司 41 永新县枫渡水电实业有限有限责任 63 18 567.96 水利机电设备公司安装三级 42 吉安市河东开发建筑工程有限责任 300 47 419 房建三级有限公司 43 吉安市青原区第一建筑工集体 416 51 781 房建三级程公司 44 吉安市青原区第二建筑工集体 748 58 690 房建三级程公司 45 江西省吉建建筑工程发展有限责任 1800 108 2506 房建二级有限公司 46 吉安县第二建筑公司集体 1086 148 1125.1 房建二级 47 吉安市民鑫装饰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266 26 203.6 装饰二级公司 48 吉安县吉新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921 46 453.9 房建三级责任公司 49 吉安县房屋建筑安装公司集体 809 42 506.3 房建三级 50 吉安县五环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811 52 360 房建三级责任公司 51 吉安县庐陵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857 49 521 房建三级公司 52 江西省永新县建筑总公司国有 680 399 2782 房建二级 53 江西兴隆建筑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306 44 179.3 房建三级 54 永新县伟远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220 42 346.2 房建三级公司续表序号企业名称经济类型职工人数工程技术固定资产主项资质人员人数原值(万元) 55 江西金鼎建筑有限责任有限责任 312 48 359.2 房建三级公司 56 江西省永新县禾水建筑工集体 216 49 278.5 房建三级程公司 57 永新县房屋建筑工程公司国有 270 39 592.9 房建三级 58 江西环宇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382 44 495 房建三级公司 59 永新县昌达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240 31 154.62 房建三级公司 60 井冈山市建筑公司国有 591 38 419 房建三级 61 井冈山市宏信建筑工程有有限责任 350 40 911.9 房建三级限公司 62 井冈山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300 45 427.8 房建三级 63 井冈山厦坪镇建筑工程有有限责任 608 56 149 房建三级限公司 64 井冈山市杜鹃建筑工程有有限责任 850 43 403 房建三级限责任公司 65 井冈山市第一建筑工程国有 260 50 310.5 房建三级公司 66 井冈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有限责任 804 47 3300 架线作业公司 67 井冈山市龙市水暖安装有有限责任 35 30 50 水暖电安装限责任公司 68 江西鑫源建筑安装工程有有限责任 513 70 609.6 房建三级限公司 69 万安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集体 320 47 705.1 房建三级 70 万安县盛达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801 73 517.4 房建三级公司 71 江西省水平装饰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198 23 243.2 装饰二级 72 安福宏达建筑安装有限有限责任 624 51 109 房建三级公司 73 安福县洋门建筑公司集体 203 35 416.3 房建三级 74 安福县泰吉房地产建筑集体 601 45 699.4 房建三级公司 75 江西省安福县平都建筑集体 366 46 562 房建三级公司续表序号企业名称经济类型职工人数工程技术固定资产主项资质人员人数原值(万元) 76 安福县金田乡建筑公司集体 322 47 348.2 房建三级 77 安福县洲湖镇建筑公司集体 830 32 72 房建三级 78 安福县建筑基础工程处国有 69 22 339 地基与基础三级 79 吉安长虹装饰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41 12 165 装饰三级 80 安福县电力实业开发公司集体 128 9 44.7 装饰三级 81 安福县协成建筑装饰公司集体 35 11 84.2 装饰三级 82 江西省吉水县建筑工程总国有 325 33 701.4 水利水电三级公司 83 吉水县城建建筑公司集体 718 59 304 房建三级 84 吉水县文峰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497 58 482.9 房建三级 85 吉水县水利水电建筑安装国有 325 33 701.4 水利水电三级公司 86 江西省吉水县吉深装潢工集体 370 26 111.9 装饰二级程公司 87 吉水金桥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513 50 215.9 房建三级公司 88 江西吉水洪发建筑工程有有限责任 602 46 315.2 房建三级限公司 89 新干县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364 50 678.8 房建三级 90 新干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268 41 424.3 房建三级 91 新干县第三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427 54 447 房建三级公司 92 新干县第五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680 62 751 房建三级公司 93 新干县第六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612 79 776.9 房建三级公司 94 新干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集体 185 43 539.8 水利水电级公司 95 新干县华厦装饰有限责任有限责任 36 15 30 装饰三级公司 96 新干县赣中基础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102 26 269.6 地基与基础三级公司 97 新干县振兴建筑装饰有限有限责任 66 11 90.5 装饰三级公司 98 新干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128 18 953.1 公路路基工程三级99 江西省峡江县城建公司集体 420 53 453.6 房建三级续表序号企业名称经济类型职工人数工程技术固定资产主项资质人员人数原值(万元) 100 峡江县宏远建筑工程有限有限公司 389 43 1136.3 房建三级公司 101 峡江县水边建筑工程公司集体 350 43 218.1 房建三级 102 峡江县房屋建筑公司国有 327 48 576.8 房建三级 103 峡江县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312 44 308.6 房建三级 104 江西省遂川县建筑公司集体 686 40 395 房建三级 105 遂川县云岭建筑有限公司股份 384 49 414 房建三级 106 遂川县珠江建筑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734 52 282 房建三级 107 遂川县泉江建筑公司集体 720 48 533 房建三级 108 遂川县联盛建筑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515 53 656.7 房建三级 109 遂川县华厦建筑有限责任有限责任 508 52 363.5 房建三级公司 110 遂川县水利水电建设公司国有 115 45 385.2 水利水电三级111 江西省泰和县建筑工程总集体 480 48 396.6 房建三级公司 112 泰和县第一建筑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602 35 326 房建三级 113 泰和县第二建筑公司集体 606 45 315.8 房建三级 114 泰和县城市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515 42 121.2 房建三级公司 115 泰和县华胜建筑工程有限有限责任 497 42 452.7 房建三级公司 116 泰和县建材建筑安装工程国有 450 45 591.6 房建三级总公司 117 永丰县第一建筑公司集体 541 56 426 房建三级 118 永丰县第二建筑公司集体 724 78 527 房建三级 119 永丰县第三建筑公司集体 561 51 1346.9 房建三级 120 江西省永丰县永腾建筑集体 336 52 138 房建三级公司 121 永丰县时代装潢公司国有 33 11 42 装饰三级区内骨干建筑企业——吉安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创建于1951年11月,为国营一级资质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2000年公司在册人数、专业技术人员、固定资产原值在全区同类企业中居于首位。设备齐全,施工机械设备1137台,机械设备总功率17886千瓦,动力设备率4. 33千瓦/人,技术装备率0. 28 万元/人,可独立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各类构筑物、市政、室内外装饰、地基与基础、水电安装、机电设备安装等工程的施工,以及各种混凝土构件和灰砂砖等各类建筑制品的生产。2000年完成总产值22774 万元,其中施工产值22748万元,上缴税收867万元。 设备 20世纪70年代以前,境内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低矮房舍,主要的工程量为木工、泥工工程,少许建筑需要铁工、石工和油漆工。木工的主要工具有斧、锯、刨、凿、木尺、曲尺、墨斗等;泥工的主要工具有泥刀、三尺、吊线、泥板、抹子等;石工的主要工具是铁锤、铁凿;铁工的主要工具是铁钳、铁锤、 铁钻、火炉、风箱等;油漆工的主要工具有刮刀、棕刷、灰盘、罐等传统工具。均为手工操作。
  70年代后,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出现,施工机具亦随之由简单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各县(市)建筑公司相继成立后,均设置了预制构件厂或车间,各施工单位都陆续自制或购置了各类加工的机械设备,对木门窗、屋架、钢筋、混凝土等构件进行预制加工。如木工的加工机械就有截段、锯板、刨光、打眼等机械;钢筋加工机械有截断、拉伸、校直、弯曲、焊接、成型机等;混凝土有搅拌、振捣、装载、成型机等,逐步形成了比较成套的机械化生产线。原施工现场的土方均由人工开挖,运输大都由肩挑人抬,以后逐步提高发展到用挖掘机、推土机开挖,重型汽车运输。
  至90年代末,基础工程有各类平土、打桩机械,如挖土机、推土机、铲运机、碾压机、打桩机等。水平运输有各类载重汽车、自卸汽车(翻斗车)、装载机等。垂直运输有各类小型吊车、井架卷扬机、汽车吊、 塔吊(见表4-3-2) ₒ对高层建筑物,还采用吊篮法,带内套采用挂架式,利用扒杆作垂直吊装,外墙砌筑和粉刷采用挂架等。基本上实现了平行运输、垂直运输、手工操作机械化的生产体系。建筑施工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工具逐步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建筑施工单位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建设单位的需要,都在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以保证优良的施工质量,更快地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比较先进和装配比较完善的有:吉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吉安市路桥工程总公司、吉安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吉安市金光道路桥有限公司、吉安市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吉安市建筑工程公司、吉安县第二建筑公司、永新县建筑总公司、井冈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吉安县建筑工程总公司、峡江县宏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永丰县第三建筑公司等企业。他们的固定资产均在千万元以上,而吉安地区建安总公司和路桥工程总公司两家则高达7000万元以上。据2000年统计,吉安地区建安总公司拥有机械设备1137台(件),总值1434万元,技术装备率达到人均0.28万元,动力装备率达人均4. 33千瓦。
  表4-3-2 吉安地区建筑企业主要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序号设备名称产地型号出厂时间功率(千瓦) 价值(万元)1 搅拌机江西 JZY35O 1997.10 8.05 2.05 2 立式搅拌机湖南 J1 -250 型 1999.6 5.5 1.2 3 轻搅拌机广东 JZC350 型 2000.10 8.05 1.51 4 升降机江西 30 1993.8 7.5 2.4 5 卷扬机江西 3T 1998.9 22 1.9 6 立式吊车江西 1997.6 7.5 1.7 7 钢筋对焊机华北 DD2-36F 型 1994.10 30 1.3 8 钢筋对焊机上海 FN6-200 1997.5 3.9 9 电焊机江西 UN2 -150 型 1999.6 8 0.2 10 钢筋弯曲机江西 GJ7 -40 1993.12 15 0.45 11 钢筋调直机江西 GJ4-4 1997.5 12 0.85 12 钢筋切割机江西 QJ40 - 1 型 2000.6 5.5 0.05 13 平板振动器江西 HZ2-20 1995.8 2.1 0.2 14 插入式振动器江西 HZ2-50A 1999.6 1.1 0.07 续表序号设备名称产地型号出厂时间功率(千瓦) 价值(万元)15 切割机(钢筋用) 江西 QJ5 -40 1999.6 12 0.3 16 切割机(公路用) 江西 QJ5 -40 1999.6 12 0.3 17 磨光机(公路用) 江西 QJ5 -40 2000.5 12 0.25 18 淋灰机江西 1998.10 3.5 0. 1 19 电动机江西 2000.4 5.5 0.25 20 钻机江西 1998.12 15 8.5 21 电镭江西 1998.10 0.75 0.1 22 锯板机江西 1999.6 10 0.8 23 工友木工机江西 199& 8 1 0.15 24 小松挖掘机日本 1998.8 135 33 25 神冈挖掘机日本 140型 2000.4 165 42 26 挖掘机洛阳 140型 1997.11 135 62 27 装载机厦门 ZL40 型 1997.5 135 29.8 28 推土机洛阳 T-120 型 1997.10 120 38 29 水准仪江西 1998.9 0.2 30 柴油发电机江西 2000.5 10 0.9 31 水泵江西 1996.4 1. 1 0. 12 32 水磨机江西 1998.10 5.5 0.15 33 龙门井架江西 60M型 1996.11 2.2 7.08 34 三门组合井架广东 70M型 1993.6 33 26.1 35 塔式起重机湖南 80TM 1989.7 52 48.9 36 滑模设备上海 CB-46 型 1996.5 20 8.2 37 腔输送泵山东 BSA1406 型 2000.1 75 13.5 38 木工跑车带锯机湖南 MJ3212B 型 1995.3 51.5 1.33 39 单斗装载机天津 Z4H-3 型 1997.1 140 14 40 砂浆搅拌机扬州 JC150 型 1985.1 5.5 0.6 41 平地机洛阳 F155 型 1987.10 120 28 42 振动式沉管桩机桂林 DZ30Y 型 1989.1 37.5 8.81 43 多功能振动打桩机浙江 DT25 型 1984.9 8.75 3.7 44 液压万能试验机上海 WE-100 型 1982.9 3 4 45 电动抗折仪沈阳 KZY-500 型 1983.8 0.3 0.6 46 鼓风电热恒温干燥机浙江 SC101 型 1982.5 3 3.04 47 胶砂振动台沈阳 SZT85A 1984.7 1.5 2.6 48 自制落地行车吉安 5T型 1985.7 19 12 49 水泥空心砖机湖南 DW402 -450 型 1991.7 5.2 1.5 50 皮带运输机江西 Y-45(T-45 -15) 1990.5 10 10.5 51 拉丝机河南 LW1 -6/550 1985.7 17 1 52 蒸压釜常州 ZD-13 -2/33.5 1992.5 / 13.5 53 液压汽车吊日本 TL-300E 1988.4 240 80 54 液压汽车吊徐州 QY-16 2000.3 180 36 55 试压泵上海 SY350 1990.5 1 1.7 工艺吉安古代建筑,属于中国南方风格的建筑类型,今尚存的有限古建筑,均系石、木、砖结构。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古南塔,塔身六面九级,方圆13.2米,高28米。砖砌第二层至五层中空,由下而上按比例逐层内缩,冠以圆锥形塔顶,颇有“刺破青天铐未残”之慨。建于宋政和年间(1111 - 1118)的古青原台,上为重檐四落水式,下檐滴水直落座基以外,拱角临空,灰墙琉璃瓦,显示出建筑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在城乡中所占比重极少的官邸,属多进式的四合院。有三进的大厅堂,进深一般在50 -60米之间; 宽为20〜40米。木制的穿、柿、檀、柱、花飾门、窗、屏风;外墙高7 ~9米,内有天井,四周有走廊,具有减少辐射热的功用,取得良好通风保温效果。
  乡村民房和城内店铺,不同朝代兴建的风格略有不同,但大多为梁、杭、全柱、中柱、楼地板,均为木质结构,前后檐柱、迎面墙壁及内部隔栈,基部为青砖砌成。明代,居民厅堂前设天井;清代,民宅大门上方为砖砌花饰砖,卧室窗户很小,谓之“光厅暗房”。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吉安建筑开始模仿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追求西方现代建筑的样式。民国时期建造的吉安天主堂医院、扶园中学等欧洲古典式建筑,是吉安最早的技术难度较大、装饰繁杂的混合结构建筑。
  至20世纪60年代,房屋建筑仍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四周墙体采用青砖砌成或砖柱夹卵石砌筑, 称风火墙。内部的柱、梁、林、楼地板及屋架,仍为木结构。一般两至三层。建筑布局以内廊双边房居多,以自然采光为主。建筑造型比较单调,多为方形,少数曲尺形或工字形等。装饰上采用线条构造立面图形,色彩单一。墙身结构普遍采用两横一竖呈工字眠砖墙、一眠一斗、两眠一斗、斗屋斗墙等多种式样。
  70年初,房屋结构趋向砖混,普遍应用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系统和预制构件装配等新工艺。墙体采用各式规格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外墙多为清水墙,少数外墙粉刷;内墙为石灰泥浆打底、白灰膏粉面;采用非预应力槽形楼板、预应力多孔空心楼板、非预应力双筋多孔空心楼板,以及一些特殊需要的现浇楼板; 地坪一般为细石混凝土与水泥砂浆;较高级的装饰材料只在特殊工程中才有使用。
  80年代,建筑结构形式转向框架结构、悬索结构、钢结构,采用全现浇及装配式大板建筑体系,房屋开始向大跨度、大面积的高层建筑发展。在屋面结构上有钢网架屋面,钢木屋架、斜向网络梁,六边形蜂窝梁等。软木砖、水泥膨胀珍珠岩、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泡沫混凝土等保温材料得到广泛应用。箱形基础、灌注桩基、高层建筑脚手架、打桩、起吊技术等建筑施工技术亦得到充分发展。
  居民住宅从单间、套间,发展到两厅数室、复式楼和别墅等,设置阳台和独户使用的一整套水、卫、电设施。对建筑的标准和装饰亦逐步升级,地面用水磨石花砖、玻璃马赛克、人造大理石、瓷砖镶嵌;内外墙面用彩色弹涂、涂料、隔音板、钙塑板、大理石镶贴;天棚用纤维板、石雕板、轻钢龙骨吊顶;普遍采用铝合金门窗反射玻璃,适应自然采光和通风;防火、隔热性能较前亦有很大提高。
  区内各建筑施工企业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吉安地区建安总公司承建的莲花火电厂100米高烟囱的滑模技术和55米双曲线冷却水塔翻膜技术,水泥圆库和倒锥形水塔等工程,集中体现了“四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峡江县城建公司晶磊艺术品厂戚金泉等人创意、制作的最大天然彩色石材拼画《世纪伟人•邓小平》是1999年3月1日至11月8日用18.6万块天然彩色石材拼制完成的,其中最小的每块仅为2. 5厘米x2.5厘米,最大的每块为10厘米X 10厘米。整个画面宽15. 5 米,高7.5米,面积为116平方米。画面上有邓小平的形象,并镶嵌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名言。画面背景用蓝天白云和高大建筑衬托,使整个艺术品精美绝伦、雄伟壮观。为了增强石材的光泽度、耐久性,创作者采用“四新”技术进行了特殊的防护和处理。该作品在国内各媒体已作报道,并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大奖。 典型建筑建筑施工企业自90年代以后承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现将吉安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承建的部分典型建筑工程和2000年区内建筑获省级优良工程的典型建筑,列于表4-3-3、表4-3/。
  表4-3-3 吉安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承建的部分典型建筑工程序号工程名称开工、竣工时间投资额(万元) 工程规模 1 吉安地委办公大楼(建筑装修装 1995.9. 12 至 1400 单项工程造价1500万元饰工程) 1996.11.5 2 江西赣达制药有限公司(房建工 1997.9.30 至 109 100米高烟囱程) 1998.7.30 3 吉安公路分局综合大厦(房建工 1997.4. 18 至 1639 单体建筑面积16637平方米程) 1998. 11.20 4 中国银行吉安地区分行综合楼 1997.4.26 至 1825 单体建筑面积18550平方米 (房建工程 1998.11.26 5 中国烟草井冈山教育基地(房建 1998.1.18 至 1875 单体建筑面积19100平方米工程) 1999.7.20 6 吉安市庐境园团体住宅小区工程 1997.8.1 至 4086 总建筑面积113401.44平方米 (房建工程) 1999.12.30 7 吉安国家粮食储备库工程(房建 1998.12.20 至 1450 单体跨度24米工程) 2000.3.18 8 吉安市滨江大道工程(市政工程) 1999.7.15 至 396 单项合同额350万元 2001.1.10 9 井冈山卷烟厂中央空调安装工程 1998.11.1 至 339 单项工程合同额300万元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1999.4.12 10 井冈山师院教学楼(房建工程) 1999.11.7 至 857 单体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2000.12.8 表4-3" 2000年吉安地区建筑工程获省级优良工程情况项目名称施工单位井冈山华能电厂干煤棚江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吉安市有线电视台综合楼吉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吉州区国税局集资房吉安市经纬建筑工程公司吉安供电局集资房A栋吉安市赣吉建筑公司吉安供电局集资房B栋吉安市赣吉建筑公司江西电线电缆总厂集资房17栋吉安市樟山建筑公司吉安市房管局北门街47#楼吉安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吉安市河东国家粮库平仓库C1栋吉安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吉安市河东国家粮库平仓库A栋吉水县建筑工程总公司吉安市微波局生产通信楼吉水县建筑工程总公司吉安县县委集资房吉安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吉安县立中学综合楼吉安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农发行吉安县支行集资宿舍楼吉安县建筑总公司吉安县值夏房产商住楼吉安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第四章:环境保护第一节环境管理机构 1975年8月成立井冈山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隶属井冈山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机构改革,由地区环保办和地区基本建设委员会合并组成吉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为吉安地区行政公署职能机构。90年代分别设立吉安地区城乡建设局、吉安地区环境保护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从1979年永新县在全区各县(市)中率先成立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后,至1984年,全区14个县(市)均已成立县级环境保护机构。均为县(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
  1987年吉安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吉安地区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分管环境保护的副专员任主任,行署副秘书长、地区计委、地区经委、地区环保局、地区科委各一名领导为副主任,地区人事局、劳动局、水电局、 供电局等32家环境保护相关单位领导人为成员。环委会为地区环境保护协调机构。
  此后,根据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和政府机构改革的进展,又有多次调整。至2000年,地区及各县 (市)环保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如表4-4-1所示。
  表4-4-1 2000年吉安地区及各县(市)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机构名称机构级别隶属关系机构状况吉安地区环境保护局县级地区行政公署单独掛牌,与地区城乡建设局合署办公吉安市环境保护局正科级吉安市人民政府独立机构井冈山市环境保护局副科级井冈山市人民政府独立机构吉安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吉安县人民政府独立机构吉水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吉水县人民政府单独掛牌,与县建设局合署办公峡江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峡江县人民政府单独掛牌,与县建设局合署办公新干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新正县人民政府单独掛牌,与县建设局合署办公永丰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永丰县人民政府单独掛牌,与县建设局合署办公泰和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泰和县人民政府独立机构遂川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遂川县人民政府单独掛牌,与县建设局合署办公万安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万安县人民政府单独掛牌,与县建设局合署办公安福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安福县人民政府独立机构永新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永新县人民政府独立机构宁冈县环境保护局正科级宁冈县人民政府单独掛牌,与县建设局合署办公法规吉安地区环境管理主要认真执行国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以及国家关于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省人大、 省人民政府发布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条例和标准。吉安地区行政公署也曾发布过有关污染整治、排污收费、建设项目管理等一些环境管理办法。如1997年的《吉安地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办法》等。
  队伍管理队伍1983年前的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时期,环境管理队伍并不健全,由地区环境保护科研所代行环境管理事宜,着重负责环境宣传、污染调查、污染治理、排污收费等工作。1983年8月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后,在局内设立环境保护科,编制5人,为环境管理专职队伍,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监测队伍1976年5月19日井冈山地区革委会以井革发[76]35号文决定成立井冈山地区环境监测站,编制20人,负责全区大气、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1978年初开始环境监测工作。从 1982年开始,地区环境监测站每年在收集、整理环境监测资料的基础上编辑一本《吉安地区环境质量报告书》,报送有关领导。
  1984年,地区环境监测站在全国粮食与出口食品农药(“六六六”,“ DDT” )污染调查研究项目中,承担了大量粮食样品中的“六六六”、“DDT”农药的监测,当时全省仅吉安地区承担了这一工作。由于成绩显著,地区环境监测站获得国家环保局、粮食部、农牧渔业部三部门表彰,有五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吉安市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82年3月。1984年在地区监测站协助下,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监测, 1986年逐步开展环境监测业务,1989年承担了吉安市辖区内除降水、地下水外全部监测任务。
  -吉安县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84年6月,编制7人。:1986年承担辖区内大气、水体、声环境部分监测项目。随后,安福、永丰、井冈山、永新、莲花、吉水、泰和等县(市)先后成立环境监测站,并能承担一些监测项目。
  吉安地区环境监测机构的情况见表4-4-2。
  表4-4-2 吉安地区各县(市)环境监测机构机构名称成立时间隶属关系吉安市环境监测站 1982.3 市环保办吉安县环境监测站 1984.6 县环保局安福县环境监测站 1986.1 县环保办永丰县环境监测站 1986.3 县城建环保局井冈山市环境监测上 1986.11 市城建环保局永新县环境监测站 1987.8 县环保办莲花县环境监测站 1987 县城建环保局吉水县环境监测站 1988.6 县城建环保局泰和县环境监测站 1990.5 县环保办至1988年,全区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只有地区、吉安市、吉安县、永丰县、莲花县五个环境监测站,其余县(市)环境监测站尚未开始监测工作。
  1991年12月吉安地区环境监测站顺利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环境监测计量认证;1993年7月,吉安市、吉安县环境监测站也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工作。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方可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至2000年,全区具有监测能力的监测站仅有地区、吉安市、吉安县、永丰县环境监测站,而通过计量部门计量认证的只有地区、吉安市、吉安县环境监测站。
  科研队伍1978年5月20日井冈山地区革命委员会以井编发[78J19号文决定成立地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5人。1983年前,地区环科所着重对锅炉消烟除尘、医疗废水治理、屠宰废水回收蛋白质研究的调研和治理技术的攻关工作。1983年后,地区环科所与地区环境监测站合署办公,以环境监测为主。环境科研工作主要承担了一些环境背景研究任务:(1) 1984年长江水系放射性水平调查; (2)1989年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3)1989年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4) 1993年酸沉降分布规律的研究。这些任务均是江西省乃至国家环境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各县(市)环保部门均未成立环境科研机构。
  监理队伍1990年12月,吉安地区行署以吉编发[1990]61号文批复成立吉安地区排污监理站,编制5人。负责地属单位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和排污收费工作。县(市)排污监理站(所)以吉安市排污监理所成立较早,于1986年12月成立。其余各县(市)排污监理站均在1990年后陆续成立,承担辖区内县 (市)属污染源监督管理和排污收费工作。
  环境科学学会1985年2月成立,有会员60余人。学会下设吉安地区环境科学技术咨询服务部, 负责环境咨询服务。
  第二节环境监测地区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78年。成立之初,主要对大气、水体、固废、声环境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 1983年机构改革后,机构更为完整,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增加粮食、土壤、放射性的监测。在做好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同时,加强了对各厂矿企业的污染源监测工作。
  水污染及水质监测 1978年,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对赣江吉安段水质的监测。1981年又增加了禾河、泸水等五条主要支流及老营盘、社上、白云山三座大型水库水质监测。
  1978年8月至1979年4月,赣江吉安段共布设五个监测断面和四个监测点。由于不能反映全区水系水质状况,1979年8月重新优化为五个监测断面和一个监测点,监测断面上行至万安县城渡口,下移至峡江县城渡口,减少了吉安市城区的监测断面。禾水、泸水各布设5个监测点。从1991年开始,对赣江及其支流水质监测布点又再次调整为9个监测断面和1个监测点,最北监测断面下移至新干大洋洲。 至此,水质监测断面真正遍布整个赣江吉安段。地面水监测项目23项,监测频率为每双月监测一次。
  在大量地表水监测数据中选择COD、BOD5、硝氮、亚硝氮、氨氮、挥发酚、碑、六价锯八项污染物进行评价,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法来衡算,结果如表4M-3所示。
  表4"-3 1981 ~ 1990年吉安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水系赣江禾水泸水恩江遂川江吉安市白云山社上水库老营盘年吉安段后河水库水库 1981 0.65 0.38 0.58 2.11 (轻污染) (尚清洁) (轻污染) (重污染) 1982 0.35 0.20 0.22 0.93 (尚清洁) (尚清洁) (尚清洁) (轻污染) 续表\水系赣江禾水泸水恩江遂川江吉安市白云山社上水库老营盘吉安段后河水库水库 1983 0.16 0.13 0.11 (清洁) (清洁) (清洁) 1984 0.23 0.24 0.10 1.75 (尚清洁) (尚清洁) (清洁) (重污染) 1985 0.23 0.33 0.20 2.00 (尚清洁) (尚清洁) (尚清洁) (重污染) 1986 0. 13 0.17 0.11 0.58 (清洁) (清洁) (清洁) (轻污染) 1987 0. 12 0.18 0.20 (清洁) (清洁) (尚清洁) 1988 0.17 0.15 0.14 (清洁) (清洁) (清洁) 1989 0.19 0.10 0.39 0.36 0.12 0.05 0.04 0.18 (清洁) (清洁) (尚清洁) (尚清洁) (清洁) (清洁) (清洁) (清洁)1990 0.23 0. 14 0.21 0.54 0.17 0.04 0.03 0.13 (尚清洁) (清洁) (尚清洁) (轻污染) (清洁) (清洁) (清洁) (清洁) 可见1981 - 1990年吉安地区地表水除吉安市后河属于重污染外,其余地表水环境质量大都属于清洁和尚清洁范围,均能达到国家三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一类水标准,可作为人群饮用水源。
  1979年开始了对污染赣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企业废水污染源的监测,监测项目针对废水中主要污染物而定。
  1983年初,地区环境监测站会同江西地质局吉安水文站对全区地下水域(井水)进行了一次普查。 监测点位为吉安市5个、吉安县3个,其余各县(缺井冈山县)各2个,全区共30个。1984年吉安地区地质矿产局环境地质大队对吉安地下水进行全面调查,共取地下水样150余个,获得分析数据2584个。 1986年后,地区环境监测站将吉安市12个井水水质监测列为环境例行监测,每年枯丰水期各监测一次。 监测表明:区内浅层地下水因垃圾、粪便、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渗透,大部分井水存在BOD、三氮、六六六农药、酚、锌、猛等不同程度污染,尤以新干食品公司、永丰饭店等7 口井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及大气监测 1978年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对吉安市城区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降尘四项。由于吉安市没有明显功能分区,监测点位按均匀布点原则,同时兼顾功能分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监测布点5个,颗粒物布点2个,降尘布点8个。监测频率为每季头一个月中上旬一次,每次连续监测5天,降尘为每月一次,连续采样。表1981 ~ 1994年吉安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物浓度监测结果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降尘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吨/千米•月)1981 -1985年5年平均 0.026 0.023 0.780 8.93 1986-1990年5年平均 0.066 0.026 0.785 10.61 1991 0.048 0.022 0.107 10.12 1992 0.058 0.025 0.107 9.76 1993 0.044 0.018 0.122 4.95 1994 0.063 0.022 0.184 4.79 表44_4中监测数据反映,1986年前吉安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较低,1986年后有所提高,1991年又有所降低,总的来说吉安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基本都在国家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范围之内, 适宜人群居住。
  1982年5月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对吉安市城区降水进行监测,监测项目为pH值,监测点位1个,定点在地区环境监测站监测大楼屋顶。监测频率为5月、8月、12月三个月,5月份测6次,其余两月逢雨必测。1983年降水监测点增设了吉安市南郊、中部两个监测点,同时在吉安、泰和、莲花、安福四县各增设了一个监测点。1986年,吉安地区环境监测大楼降水监测点列为国家酸雨监测控制网络点。1993年地区环境监测站承担国家酸沉降分布规律研究课题任务,在吉安市城区、永丰、泰和、井冈山县各布设一个监测点,逢雨必测(监测结果见表4-4-6)。
  地区环境监测站还从1978年开始对工矿企业大气污染物如S02、N0x、酸雾、粉尘、烟尘等进行了污染源监测。
  噪声污染及噪声监测 1981年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对吉安城区功能区环境噪声、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进行了监测。功能区环境噪声布点6个,区域环境噪声采用网格布点,布点100个,交通噪声布点17个。监测频率:交通噪声每年二次,功能区噪声每季一次,每次24小时连续监测,区域环境噪声每年一次。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监控区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种类较少,主要为煤肝石,铸矿、铁矿、尾砂、锅炉煤渣。煤肝石、尾砂一般倾倒在固定的尾矿坝内。环保部门着重对锅炉煤渣的监控,要求企业综合利用锅炉煤渣。80年代初,天河电厂、吉安电厂、吉安造纸厂、赣江制药厂等一批企业利用锅炉渣制砖,厂办煤渣砖厂迅速崛起。
  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1982年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试编《吉安地区环境质量报告书》,每年编写一本,5年综合汇编一本。 从1982年至今未曾中断。报告书内容为全区概况、污染现状、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从1985年开始编写《吉安地区环境监测月报》,每月一次,内容为当月监测工作及污染情况。第三节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宣传 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85年开始,全区各级环保部门都会抓住这个时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环境日前后环境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地、县领导常会出席庆祝会、看望和慰问环保职工,在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发表保护环境的讲话;出版刊物、墙报,张贴标语,举办环保图片展览;进行环保工作成果及污染警示的社会热点报道。这些宣传形式内容翔实,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极具教育作用。
  除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活动外,平时也经常和人大、法制局、妇联、团委、科委等有关部门共同举办环境知识、环境法律法规座谈会、讲座等,进行环境宣传。
  为加强青少年和基层干部职工的环境教育,地、县两级党校在培训干部时常会开设环境保护课程; 全区各中小学校也都开设了环保课程,组织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征文、绘画、调研和科技活动,以及一些诸如消除白色污染、收集废旧电池等净化、美化环境的活动。
  对环境保护宣传和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得较好的企业由国家和省环保局命名为环境优美工厂和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区内荣获国家环保局命名环境优美工厂称号的有江西有线电厂,荣获省环保局命名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的有江西庆江化工厂等单位。地市环保局大力宣传环保先进单位的经验,组织有关企业到这些单位参观、取经,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
  吉安市环保局于1994年11月获国家环保局、共青团中央颁发的“1992 ~ 1993年全国环保宣教活动先进单位奖”,1996年9月获得省委、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二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
  环境保护执法污染源治理区内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工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1983年以前,主要以工业污染源调查、治理为主;1983年后,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治理逐步得到重视。
  1981〜1990年全区投入污染源治理资金2252. 84万元,1991〜2000年全区投入污染源治理资金6301.2万元,治理污染源460个。
  环保部门对一些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下达限期治理命令,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将污染源治理好,做到达标排放。若在限期内完不成治理任务,可责令停产或罚款。限期治理仍以工业污染源为主。江西樟脑厂、吉安造纸厂、地区水泥厂等数十家企业曾被列为限期治理单位。江西赣江制药厂由于没于完成限期治理任务,被批评并处以1万元罚款。1991 ~ 2000年全区下达限期治理项目240项, 限期治理项目总投资3156.28万元。
  1995年,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下达了《“九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要求各地、市、县对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简称“一控”)。“九五”期间,吉安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简称“一控一达标”)o 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中提出:“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及地面水环境,按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质量标准”(简称“双达标”)。
  至2000年,经过地、县(市)两级政府和各污染企业的共同努力,“一控一达标”工作圆满完成。12 种主要污染物全部控制在国家控制的指标范围内。全区293家污染企业有291家达标,达标率99. 3% ₀ 其中中央省属15家污染企业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地属污染企业23家达标,达标率95. 8% ;县(市)属污染企业253家达标,达标率99.6%,呈现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态势。达标期间全区用于污染治理的经费达3596.9万元,治污设施的建设为企业达标排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取缔、关停“15小”企业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对“年产5000吨以下小造纸、土法炼焦、炼碑、炼汞、炼铅锌、炼油、选金和农药、漂染、染料、制革、电镀等” 15种小型污染严重企业,必须在当年9月30日前,“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其立即关闭或停产”。吉安地区有安福县造纸厂、安福县胜利造纸厂、安福大陂造纸厂、安福县泰山造纸厂、安福浒坑造纸厂、安福县石溪造纸厂、安福县皮革厂、吉安县油田造纸厂、峡江县皮革厂、峡江砚溪造纸厂、峡江马埠造纸厂、遂川左安造纸厂、遂川大汾造纸厂、遂川碧洲造纸厂、遂川金矿、永新三湾造纸厂、永新高溪造纸厂、永新县皮革厂、宁冈中江坪造纸厂、永丰纤维板厂(造纸系统)、永丰造纸二厂、永新县龙门皮革工厂、吉安市第二制革厂、 吉安市电镀厂、新干有色冶金化工厂、新干第一化工厂、新干氯化钾厂、新干桃湾氯化钾厂、新干县界浦石棉制品厂、井冈山金矿、万安韶口造纸厂等31家“15力、”企业被省人民政府点名取缔关停。1996年10 月后,地区环保局对关停的31家“15小”企业进行了多次复查和执法检查,未发现有“死灰复燃”现象。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1989年6月19日,吉安地区行署和吉安市人民政府签订1990 ~ 1992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内容为:(1)环境保护目标;(2)年度具体措施;(3)各年度完成目标考核情况。
  1997年省人民政府向吉安地区行署下达江西省1997〜2000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要求行署向所辖市、县人民政府以及环境保护责任单位层层下达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定时间、定目标、定任务,把环境保护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部门和单位。考核目标有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等21项。其中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暂不考核。
  地区行署以吉署办字[1998] 19号文对各县(市)人民政府下达考核指标。每年3月地区行署将上年环境治理具体措施、完成结果、完成情况说明、第二年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填写《江西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报省人民政府,并接受省人民政府组织的考核。1997年至2000年,吉安地区都完满完成了责任目标,受到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好评。
  表4"-5 1997 ~ 2000年吉安地区环境保护责任目标目标项目年度 1997 1998 1999 2000 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毫克/立方米) 0.150 0.150 0.185 0.185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毫克/立方米) 0.060 0.060 0.060 0.06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5 95 95 95 地面水水质达标率(%) 90 90 95 95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 58 57.5 57 56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贝) 71 71 71 71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烟尘率(%) 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47 47 65 65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12 20 25 3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31 33 45 50 续表度 1997 1998 1999 2000目标项 7~ 汽车尾气达标率(%) 55 60 65 8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0 60 60 60 城市气化率(%) 75 80 85 90 生活垃圾处理率(%) 60 60 65 7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0 30 32 35 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按省编委文件执行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0.25 0.25 0.30 0.30“三同时”合格执行率(%) 80 80 85 85 排污费征收面(%) 20 21 22 25 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 60 65 70 80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1988年,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吉安市开始了这一工作,将环境综合整治列为市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考核市长政绩的重要内容。考核范围为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噪声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绿化五个方面二十项指标。1993年江西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将原来的二十项指标调整为十六项,减少了城市热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汽车尾气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等四项。1996年国家环保局下达《“九五”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九五”期间考核指标、定义内容、计算方法、计分方法等。 吉安市、井冈山市人民政府都把考核内容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实施和整改。经考核,吉安市、井冈山市(仅参加1998年、1999年)都如期圆满完成了考核任务,吉安市在全省11个城市考核结果排序总在前列,井冈山市1998年、1999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和第三。
  为改善城镇环境,各县(市)人民政府大力开展了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建设。至2000年,全区共有4个城镇建设了 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33.82平方公里;建设9个噪声达标区,面积28.76平方公里。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为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区内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始于1985 年5月的莲花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随着对环境评价工作日益重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越来越高。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以后,特别是“九五”期间,全区大中型项目 100%做到了先评价后建设,小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保持在90%,第三产业及乡镇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为75% o 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具有国家和省颁布的资格证书。1985年吉安地区环境科学学会技术咨询服务部获得了省环保局颁发的资质证书,对全区数十家建设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989年因技术咨询服务部的评价主体为地区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环保局规定,监测站不再从事环评工作,环评资质证书于1990年2月被注销。1999年12月地区环科所向国家环保局申请环评资质认定,经国家环保局认定,地区环科所取得了环评资质证书,可从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报工作。
  “三同时”执行情况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简称“三同时”)。全区大中型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工作普遍开展得较好。如地区水泥厂一期工程,投资300多万元,建设通风、除尘装置,车间和周围环境清新;吉安燕京啤酒厂投资1100万元,设计建造了一套生化处理装置治理生产性废水,废水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井冈山华能电厂投资 1.6亿元建设锅炉烟尘静电除尘、工业废水治理、灰渣治理等设施,污染物处理取得良好效果。1991〜 2000年全区共有395个建设项目执行了“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投资总计3304. 37万元(不含上述三厂)。小型建设项目及乡镇企业的“三同时”工作一般也能顺利开展,但处理设施较简单,运行费用较高, 污染物时有超标排放现象。
  环境监理排污收费工作区内排污收费工作始于1980年,为江西省开展排污收费的试点地区。当时由于人员较少,只征收了部分中央、省地企业的排污费。各县(市)的排污收费工作普遍从1981 - 1982年开始,宁冈县排污收费工作开展最晚,直至1988年才开始。当时排污费征收面主要偏重于工矿企业,医疗和三产行业的排污费征收是从90年代才开始的。1981年全区仅有42家企业交纳排污费,1990年有 196家,1995年有352家,2000年上升到1671家。1981 ~ 1990年全区征收排污费772.7万元,1991〜 2000年征收排污费上升到2298. 33万元。征收的排污费全额纳入当地财政专户管理,其中20%可用于环保部门自身建设,80%用于企业污染治理。1988年7月排污收费使用改为“拨改贷”,建立污染治理基金,贷款给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群众来信来访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向环保部门投诉始于1979年,主要为鱼塘、禾苗被企业污染造成损害。随着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不断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保工作越来越关心,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生活环境受到侵害的投诉也越来越多,群众来信来访由 1992年的197件上升到1999年的409件。
  污染事故查处对群众因污染而造成的事故投诉举报,环保部门及时进行了查处。如1999年7月, 永丰造纸厂大量废水排入恩江,致使下游的乌江水质污染。吉水自来水公司的水源来自乌江,由于饮用水源水质严重污染吉水自来水公司被迫停产数天,造成县城6万人饮水困难。地区环境监理部门查实后,行署决定,责令永丰县人民政府对造纸厂实施停产治理。1981 ~ 1990年全区发生污染事故98起, 赔偿或罚款总计39.95万元。1991〜2000年污染事故132起,赔偿或罚款总计121.09万元,呈明显上升趋势。
  全区环境质量状况吉安地区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水体污染以有机质为主,噪声污染以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娱乐噪声为主。酸雨(PH<5.6的降水)污染十分明显。无论是酸度还是频率都很严重。
  表44-6 1982 ~ 2000年吉安市酸雨情况年份酸雨频率(%) 酸雨最低值(pH) 酸雨pH平均值1982 15.0 5.60 5.87 1983 54.2 4.22 5.18 1984 57.5 4.38 5.40 1985 66.0 5.31 4. 15 1986 95.8 4.31 4.95 1987 93.7 4.00 4.40 1988 93.9 4.48 4.92 1989 86.1 4.84 5.13 1990 90.9 4. 10 4.84 1991 88.1 4.68 5.08 1992 86.2 4.20 4.70 续表年份酸雨频率(%) 酸雨最低值(pH) 酸雨pH平均值1993 97.2 3.80 4.35 1994 96.3 3.74 4.73 1995 86.2 3.00 3.71 1996 79.1 3.81 4.55 1997 86.9 3.84 4.60 1998 69.4 4.00 4.75 1999 96.5 4.08 4.49 2000 84.5 3.76 4.37 历年汇总 80.2 3.00 4.48 因酸雨污染较严重,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 [1998J5号)将吉安市列为酸雨控制区。
  但从总体来说,吉安地区环境质量仍然良好,大气环境质量能保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范围以内,赣江及其主要支流地表水环境质量确保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1H类水标准。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