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地区城乡天花、霍乱、血吸虫病流行。仅泰和县马市、栖龙两个血吸虫病疫区, 毁于血吸虫病的大小村庄36个,1908户,8457人。由于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缺医少药,城乡居民生活贫困,身体素质差。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的健康,国家拨款兴建医院,逐步建立起各级医疗卫生防疫网络,大力开展群众性防病治病,妇女保健和爱国卫生运动。20世纪50年代初,吉安地区已消灭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80年代基本消灭血吸虫、丝虫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
青少年生长发育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卫生条件的不断完善,吉安地区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比新中国建立前大有改善。1991年对农村7 ~ 18岁青少年的身体、体重、胸围三项形态学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男性身高从7岁的114.04厘米增长到18岁的163.53厘米,共增长49. 49厘米,平均每岁增长4.12厘米。女性身高从7岁的114.75厘米增长到18岁的155.43厘米,共增长40. 68厘米,每岁增长3. 39厘米。体重男性从7岁的18.89千克增到18岁的52.4千克,增加33.51千克,每岁平均增重2. 79千克。 女性从7岁的17.85千克增加到18岁的47.51千克,增加29. 66千克,每岁增加2. 47千克。胸围男性从7岁的56.03厘米,增长到18岁的82. 21厘米,增长26.18厘米,每岁增长2. 18厘米。女性从7岁的 54. 31厘米增长到18岁的80. 50厘米,增长26.19厘米,每岁增长2. 18厘米。城镇的青少年三项形态学指标要比农村的青少年略高一点。吉安地区青少年三项形态学指标发育的情况无论男、女性,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男性在身高和体重方面增长快于女性,女性在胸围方面增长快于男性,符合男、女性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各自生长发育的特点。
人口寿命新中国建立之前,境内人口平均寿命在30〜40岁之间。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增长。据吉安市长塘乡桥南村调查,该村人口平均寿命:新中国建立初期为34.04岁;20世纪60年代为53.14岁;70年代为50. 46岁;80年代为73. 21岁;90年代为75. 75岁。 90年代比70年代增长25.29岁,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增长41.71岁。就全区而言,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生命表,吉安地区1989年的人口平均寿命为68.49岁(其中男性为67. 63岁,女性为70.2 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要高于男性2. 57岁),比新中国建立前高28. 49岁。人口寿命增长,百岁老人也随之增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区百岁老人为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百岁老人为9人;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百岁老人为15人。其中有3人为109岁,他们是:周贵顺,男,新干城上乡冈上周家村人,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4月,1971年逝世,享年109岁;萧春秀,女,遂川县枚江乡莲溪村人,生于光绪五年(1879)2月5日,1988年逝世,享年109岁;郭冬秀,女,泰和县澄江镇敬老院,生于清光绪五年9 月,1988年去世,享年109岁。
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粗茶淡饭,生活有规律,坚持劳动,性情温和。游立茂,男,奉新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在南昌学徒,1938年因逃避战乱来到吉安市当店员。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在吉安从事商业工作,曾任吉安市自立商店经理。30岁结婚,生子女14人, 1992年去世,享年103岁。游立茂老人生活有规律,一生粗茶淡饭,食量适中;基本吃素,少吃补品;早睡早起,坚持劳动;生活自理,讲究卫生;爱好活动,饭后散步。他性情温和爽快,从不恼怒,90岁还坚持看报读书,思维清晰;满百岁时还脸色白嫩泛红,皱纹少而且浅,一头银发,走起路来轻松稳健,只是两耳听力衰退。李华阳,男,兴国县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十九日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30年(38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离休后住吉安市老干部休养所。李华阳老人在20多年革命战争岁月里,为建立人民政权出生入死。新中国建立后,当军械保管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干休所养老期间,他一直保持老红军的本色,自己开荒种菜,为周围群众办好事。1992年9月1日病故,享年101岁。李庆云,女, 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祖籍广东韶关,家境贫寒。18岁那年,她嫁给吉安一名商人。38岁丧夫后, 靠丈夫留下的一点家产度日,独身自处,一生从未生育,一直没有改嫁。1989年9月,老人103岁时,《江西日报》和特约通讯员采访了她,以《百岁老人话晚年》为题,在该报头版头条发表通讯报道。老人说,共产党政策好,我虽然是一个孤寡老人,但有不少人像儿孙一样服侍我,使我一直生活得美满幸福。老人 1990年8月12日辞世,终年104岁。
人口死亡与死亡率新中国建立前,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广大人民群众缺医少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流行,加上二三十年代的战争和灾荒,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得到逐步改善,许多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的疾病得到控制或消灭,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吉安地区人口死亡人数情况,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1954〜1958年死亡人数下降明显,死亡率由1955年的17.49%。,下降到1958年的12.91%。,下降了 4.58个千分点。1959 ~ 1960年,为死亡人数的回升期,1960年死亡率达到15.45%。,上升了 2.54个千分点。1961 - 1979年为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的稳定下降时期,这一时期持续时间长,死亡率基本维持在8%。〜9%。,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年份。1980 ~ 1990年为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时期,基本维持在5%。~ 6%。。这也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是评价人民健康水平和妇婴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地区婴儿死亡率有明显下降。据《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初编第七册记载,1936年吉安县的婴儿死亡率高达287. 60%。; 1989年全区婴儿死亡率为36. 54%。, 1996年为25. 87%。, 1997年为 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