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19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结构
分类号: C922
页数: 3
摘要: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含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社会结构含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姓氏结构、民族结构和家庭、婚姻结构。本章主要记述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 姓氏结构。民族结构和家庭、婚姻结构分别在第二章和第四章中记述。
关键词: 人口构成 人口结构

内容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含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社会结构含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姓氏结构、民族结构和家庭、婚姻结构。本章主要记述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 姓氏结构。民族结构和家庭、婚姻结构分别在第二章和第四章中记述。
  第一节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吉安地区人口的性别构成,民国以前无具体资料。据《江西通志稿•民国时期各县户口总数》所载, 1916〜1946年间几个年份的统计数据分析,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民间有溺女婴的陋习。1927年以前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20% ~30%ₒ 1927年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大批男性青年参加红军,国民党又多次向革命根据地“围剿”,男性人口锐减。直到1951年,吉安地区仍然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只有1952年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1953年女性人口又多于男性人口。1959 年以后,男性人口开始多于女性人口。1962年和1963年女性人口再次多于男性人口。从1964年起,男性人口一直多于女性人口,并呈不断增长趋势。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中,性别比男性100以上的有27年,100以下的有10年;其中100〜102间有8年,102 - 104的有7年,105以上的有2年。总的来说,吉安地区人口性别比例基本正常、稳定。从县市人口性别的情况来说,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吉安市、遂川县人口性别比最高,男性人口分别为115.47和113.37;永新县人口性别比最低,男性为90.89。 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人口男性性别比较高的吉安市、遂川县下降明显外,大多数县的人口男性性别比呈增长趋势。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30岁组人口性别比最高为112.05,高于100的年龄组有0 ~ 64岁的65个年龄组;与第三次人口普查高于100的0 ~ 57岁比较,年龄由57岁后移到64岁,由40岁的 114.13前移到30岁的112.05,这反映男性人口寿命延长。
  年龄结构新中国建立前,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医疗卫生事业落后,人口死亡率较高。其中婴儿死亡率高达287.6%。,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 ~ 37岁左右。新中国建立后,人口总量增加较快,人口身体素质提高,人口寿命延长,人口年龄构成变化较大。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1990年吉安地区总人口 4370297人中,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占人口总量的77.19%,高于全省水平。
  吉安地区1990年0〜9岁组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10-17岁组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24. 47%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1982年为4. 84% ,1990年为5. 84%,上升了 1个百分点,这表明吉安地区人口构成类型逐步向老龄化变化。15 ~ 49岁育龄妇女有1011318人,占总人口数的23.14%,其中15〜24岁的占育龄妇女总人口的43.01%,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人口数的比例增大,预示吉安地区今后出生人口数增多,必须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7 ~ 14岁的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 18.31%,比1982年的21.53%,下降了 3.22个百分点。0 ~ 14岁组人口绝对值,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3. 53%的水平。0〜14岁组年龄人口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1997年以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结果。吉安地区人口年龄的中位数只有 21.25岁,低于全省的数据。形成吉安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年轻的特点的原因,是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人口特别多,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人口出生率的过高和持续时间长。
  第二节社会结构职业结构 1940年统计,境内总人口为1636000人,就业人口为211000人。占人口的12.90%。其中从事农业及家庭手工业作坊人口为204951人,占就业人口的97. 13% ;从事脑力工作人口 104人;从事机械制造工作人口为723人;从事化学工作人口为483人;从事纺织工作人口为484人;从事饮食工作人口为91 人;从事文化用品制造工作人口为250人;从事冶炼、金属工作人口为29人;从事土、木建筑工作人口为 1243人;从事造纸工作人口为2200人;从事其他手工业工作人口为442人。除从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以外的其他各行各业就业人数共为6049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 87%。
  新中国建立后,解决了新中国建立前遗留下来的大批失业和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开创了劳动就业的新局面。1990年,吉安地区共有在业人口 2374514人,占全区总人口 4370297人的54.33%,和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982年的47.2%相比较,在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7.13个百分点。在业人口的上升,反映了吉安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在2374514人就业人口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1385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4. 27%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3243 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0.98%;办公人员和有关人员24518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1.07%;商业工作人员 48466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2.04% ;服务性工作人员39179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1.65% ;农、林、牧、 渔劳动者1903059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80.15% ;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233261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0.05%。在业人口中有男性人口 1259832人,女性人口 1114682人,分别占就业人口的53.06%和 46.94%O就业人口的年龄构成较年轻,15 ~ 24岁组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量的60.87%,其中22 ~ 24 岁组就业人口为433504人,占18. 26% ,35岁以上占39.13%。不在业人口有530222人,其中男性人口 224623人,女性人口 305599人,分别占不在业人口的42.37%和57. 63% ,女性不在业人口高出男性不在业人口 15.2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妇女从事家务劳动比重大,女性料理家务人口高达85.32%,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早5年。吉安地区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农林牧渔业占在业人口的比重最大,达 82. 92%,工业在业人口的比重较低,只达6.6%,教育、文化、科学研究人员占在业人口比重只有2. 89%。
  文化结构新中国建立前,由于人民生活条件差,教育事业落后,人民文化程度较低。1949年吉安地区仅有小学1539所,在校学生75289人;中学11所,在校学生537人,在校学生仅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3%。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地区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受教育人口比例逐渐增大,人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 1962年吉安地区有全日制小学3894所,在校生人数279487人,普通中学52所,在校生人数为24234人。 1990年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 2882161人,比1964年增长263. 33% ,比1982年增长了 30. 15%。吉安地区1990年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性别构成,总的特点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而且文化程度越高, 男性比女性越多,性别差异越大。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中,女性占47. 38% ;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女性占 30. 18%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女性占25.69%;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人口女性占10.06%。吉安地区1990年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年龄结构中,20〜24岁组人口最多,达458075人,占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 15.89%。这一年龄组人口大都是60年代出生,正是吉安地区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在各个年龄组中,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人口以25 ~29岁组人口最多,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24. 25%,这部分人大都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本科、专科学历人口较多的另一个各年龄组是45 ~49 岁组,占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9.94%,这部分人口基本上是1966年前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 吉安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文化结构差异明显,同等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比乡村高得多。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吉安地区各县市中,每千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吉安市为最高,达到35. 02人;遂川县为最低,只有2.90人。吉安地区15岁以上不识字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7. 32%,其中60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达到72.76%。在业人口中有大学学历6448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在业人口总数的31.16%,大学文化程度最高为科研、技术服务部门和教育文化艺术部门,这两个行业中的大学生本科、专科学历人数占各行业大学本科、专科学历人数的38.09%;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大学本科、专科学历人口数占1& 19%。
  姓氏结构吉安地区主体姓氏,均为历代由北方迁移的中原诸姓。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吉安县有143姓;新干县有103姓;峡江县有85姓;永丰县有138姓;吉水县有147姓;遂川县有111姓;万安县有111姓;泰和县有123姓;安福县有137姓;永新县有114姓;莲花县有50姓。姓氏最多的县是吉水县147姓,最少的县是莲花县50姓。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地区的姓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北方干部南下吉安落户,知识青年下放,军官转业、移民和外省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不少区外人口流入,吉安地区增加不少新的姓氏。吉安县143姓增至231姓;新干县103姓增至342姓;峡江县85姓增至200姓;永丰县138姓增至213姓;吉水县147姓增至195姓;泰和县123姓增至133姓; 遂川县111姓增至236姓;万安县111姓增至253姓;安福县137姓增至458姓;永新县114姓增至198 姓;井冈山市320姓;宁冈县160姓;莲花县50姓增至266姓。姓氏增加最多的县是安福县,增加新姓氏 321姓,姓氏增加最少的县是泰和县,只增加新姓氏10姓。
  吉安地区姓氏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些姓氏人口发展较快,逐步成为地方主要的姓,如永新县龙、颜、贺、张、左、肖、尹、汤潢、陈、周、戴、罗、文、姚、段、李、郭、胡、许、林等21大姓,成为永新县的主要姓氏;安福县刘、王、李、彭、周、张、朱、肖、欧阳、陈、罗、黄、谢、扬、曾、贺姓,成为安福县的主要姓氏。而人口发展缓慢且分布地点单一的少数姓氏则成为地方稀姓,有的甚至是国内较罕见的姓氏。吉安地区姓氏可分为极罕见姓、较罕见姓、地方稀姓和地方大姓。
  极罕见姓丑、义、忠、首、凡、云、粮、阿、堵、坛、勇、爱、径、茹、宿、狸、秋、辈、养、月、序、佔、超、累等。 罕见姓木、谈、旋、查、言、永、育、彦、臣、矿、君、求、庐、传、勤、争、颐、富、湖等。
  较罕见姓户、旺、释、景、隆、佳、院、计、沃、相、客、过、扶、房、封、时、员等。
  地方稀姓边、让、自、京、宣侬、巢、燕、来、辜、越、复、客、荣、粟、卡、尤等。
  复姓上官、司马、司徒、欧阳、夏侯、诸葛、呼延、令狐、索朗。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