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1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汉族
分类号: C922
页数: 2
摘要: 汉族是境内主要民族,遍居全区各地。其构成是历代南迁的中原汉人和土著居民在文化及生活习俗上逐渐同化、融合的过程。区内汉族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使尉屠睢率军守南野之界, 这批来自中原的驻防官兵及他们的后裔成为境内的汉族居民。此后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战乱迭起, 迫使中原汉人往南方大规模迁徙。这些战乱期间,相对安定而富庶的庐陵境内成为北人的避难之所,也给偏远的庐陵区域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原较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地传入。这些避难而来的中原汉人是境内汉族的重要先民。在现代革命史上,吉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影响全国的伟大革命战争。
关键词: 人口民族构成 汉族人口

内容

汉族是境内主要民族,遍居全区各地。其构成是历代南迁的中原汉人和土著居民在文化及生活习俗上逐渐同化、融合的过程。区内汉族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使尉屠睢率军守南野之界, 这批来自中原的驻防官兵及他们的后裔成为境内的汉族居民。此后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战乱迭起, 迫使中原汉人往南方大规模迁徙。这战乱主要是:西晋的“永嘉(307 - 312)之乱”和随后的南北朝;唐代的“天宝(724 -756)之乱”及接踵而至的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北宋的“靖康(1126 ~ 1127)之乱”和金、元的连续南侵;元末的“至正(1341 - 1368)之乱”。这些战乱期间,相对安定而富庶的庐陵境内成为北人的避难之所,也给偏远的庐陵区域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原较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地传入。这些避难而来的中原汉人是境内汉族的重要先民。
  境内各县县志及史籍均有因战乱北人南迁的记载,如清光绪《泰和县志》载,唐末战乱时“四方大姓避地者辐犊而至,曾自长沙,张自洛阳,陈、严、王、萧、刘、倪等族皆自金陵占籍焉,而生齿齿繁,逐信薙于旧”。又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靖康之乱”后“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宁冈县志》 载,外地来建村的唐代有4个,五代2个,北宋6个,南宋26个,元代8个,明代26个,共108个。《永丰县志》载,南北朝建村4个,隋代1个,唐代56个,五代8个,北宋82个,南宋131个,元代98个,共380 个,其中由河南迁入37个,山东迁入7个。《泰和县志》载,由中原南下的北人,建村477个,其中百户以上的村43个。这43个村中,唐“天宝之乱”以后迁入16个,宋“靖康之乱”前后迁入12个,元末明初迁入15个。《安福县志》记载,从中原南下百户以上的村有25个。在各县的姓氏统计中,以刘、萧、李、王、 罗、胡、曾、周、陈、张、彭、郭、吴、黄、欧阳等姓为大宗,其子孙繁衍,如今各县人数几乎均以万计。而刘姓在吉安县超过5万,在安福近7万,有“刘半县”之称,刘姓为庐陵首姓。这些姓氏都是中原大姓,因战乱而逃到庐陵。《永乐大典》主编解缙曾自称:“余家世家雁门(山西),唐天宝中,祖属始迁居江右庐陵。” 南唐时,御史周矩之婿杨竦任吉州刺史,为避战乱,投奔庐陵,安家泰和螺溪乡爵誉村,修筑槎滩、碉石2 陂,溉田6万亩,至今吉、泰二县之民仍受其惠。在北人南迁中,除避乱逃难者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庐陵地区为官的,他们卸任后留恋庐陵山水而定居。南宋文天祥是汉代成都太守文翁之后。文翁在五代的后人文时,在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镇守江西,因避乱,迁家永新县,他的曾孙文卿,又迁至吉安县永和风冈,后又迁到富田的文家村。欧阳修的祖先是渤海人,唐时,其后人欧阳琮任吉州刺史,遂在吉州定居,欧阳家族,散布吉属数县,成为大宗。周必大原是河南人,他的《墓志铭》中说:“世居郑州管城县,祖秦公通判吉州,遇乱不能北归,因家焉。”其家先居吉安县永和,后迁入城区。杨万里先祖为汉代太尉杨震,唐末,其后人杨承休以刑部员外郎出使吴越,因动乱道阻不得归,遂家居江南;及至“江南六世辂,仕南唐,徙居庐陵”,杨辂举家迁到吉水县滋塘村。众多的中原汉人形成了吉安汉族。
  吉安汉族人民在文化、民俗礼仪等方面,均继承和发扬了华夏传统优秀文化。不忘根本、重祭祖先、 孝敬长辈、尊师重教、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能文能武、勇猛刚毅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北人南迁,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都对庐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教育事业有重大影响。大办书院、培育子弟,是北人南迁的一大功绩。唐代境内创办的4所书院:吉水的皇寮书院、登东书院,泰和的匡山书院,吉安的光禄书院,都是外地迁入者所创建。至宋代,除府学、县学外,书院遍及吉州各县城乡。明清时期书院更多,有名的书院达300所之多,为江西全省1000所书院的四分之一以上。在中原文化熏陶下,在千百书院的培育下,庐陵士子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作家成派,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使庐陵文化千年昌盛,成为江西文化的重心所在,成为中原文化南移的重点场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一切的成就,正是庐陵的天时地利和北人南迁相结合的伟大产物。
  历史上,吉安汉族人民在与大自然和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养成了不畏艰险,不惧强暴,敢于斗争的强悍性格。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影响江南数省的农民大起义。南朝梁大同八年(534),安福县境内 “安成妖人”起事,有众数万人冲出县境。南宋高宗年间的吉州彭友起义,攻占江西、湖南八个县,队伍达十万余人。绍兴三年(1133)高宗调兵遣将,几番恶战,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南宋末年,元军在江西、福建、广东遭到文天祥所率义军的迎头痛击。
  在现代革命史上,吉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影响全国的伟大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数十万吉安子弟前仆后继,成为红军的主体力量,为革命牺牲的英烈有5万余人。吉安儿女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